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6 05:51:06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1)

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工作,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各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履职尽责,攻坚克难,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二、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和改革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比例有所提高。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设施,做好招生工作,不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生源。各中小学要做好有学习能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工作。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进展,有接受能力的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含脑瘫)、精神残疾(含孤独症)和多重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安置。

三、进一步强化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构建起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每学期开学前,全市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都要针对本学区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底数和情况并进行初步评估。和家长共同协商,对于适合随班就读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其随班就读;对于适合入特教学校就读的,要劝导其入特教学校就读,特教学校自身也要努力增加生源;对于无法入校就读但有学习能力的,对其送教上门。针对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由教育、卫健、民政、残联、学校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随班就读、入特教就读、送教上门等相应入学安置,对确实无学习能力的出具评估报告。对于上述送教上门和无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均实施“一人一案”管理,要建全档案。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继续推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招生考试服务中心要为残疾学生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通过随班就读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依托市职业教育中心和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

(三)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补助标准。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积极协调残联落实助残奖学金政策,组织实施国家助学项目。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均应取得教师资格证,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应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本级培训、校本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关心特教教师的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为了维护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公平权,切实提高他们的入学率,国家第一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国家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明确提出了实施送教上门的要求,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学校就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通过提供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等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由此送教上门这一残疾人教育的补充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由于疫情此项工作一直未如期进行,直到开学我校立即着手开展了送教上门的实践。6月底,学校利用两天时间对建档立卡的残疾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后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对全区不适合入学的特殊儿童进行了情况调查。近两年来,茌平区特殊教育的送教上门工作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形成的初步经验、初步模式。送教上门服务也得到了全区绝大多数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及其家庭的欢迎和肯定。

一、调研过程

6月30日及7月3日,在保证本校的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每班抽调两人,分两大组进行送教。本次送教对象是建档立卡的未入学的残疾儿童,送教教师为学生们制定个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小步子,多坡度,同时给家长送上部分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7月8日、9日与12日我校利用假期采用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对全区未入学的残疾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一线走访、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了解情况,形成了初步调研成果。

二、调研成果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全区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占全区残疾儿童近一半,而我校的师资也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如果单靠我校教师送教是远远达不到国家有关送教的标准。这也是我校送教上门工作的一大难题。

2、对残疾儿童评估不足,虽然教师送教时都对残疾儿童做一个简单的评估,但未形成系统性的评估标准及评估结果,所以对送教的残疾儿童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送教任务。

3、缺乏专业的康复教师,由于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大部分都是重度的残疾儿童,对于康复的需求远远大于对于知识的需求。而参与送教的教师都是在教学一线抽调的,没有专业的康复知识与康复技能,因此不能满足家长与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需求。

三、对策措施

1、充分利用特殊教育资源室。自2019年开始我校就一直致力于特教资源室的建设,近期我校更是对全体教师进行了资源室的使用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送教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室的教材教具、康复器械等增加送教的内容与形式,提高送教质量。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统一部署,规范管理,大力宣传,正确导向,引导学生自觉饮奶,养成科学良好的饮奶习惯,增强我市广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学生智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基本原则

㈠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各有关部门、各学校要制定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强化安全意识,建立检查机制,确保学生饮奶安全。

㈡坚持审批认定原则。根椐国家、省相关规定和要求,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要从一开始就用大生产的方式进行操作,鼓励信誉好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储运、配送,实行有限的市场竞争。对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为确保学生饮奶质量安全,我市优先推荐经国家审批认定,并授予“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证书和标牌的国家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向我市中小学生供应学生饮用奶。

㈢坚持稳步推进原则。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首先在城区和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幼儿园)试点,待完善管理,总结经验后,再向其他学校推广。

㈣坚持学生自愿原则。在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并坚持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正面引导,将学生的自愿行为变成自觉行动,逐步养成学生定时饮奶的良好习惯。

三、工作措施

㈠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老河口市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全市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组织、管理、协调与指导工作。

㈡大力宣传,正确引导。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作为一项改善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措施,已被列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各有关部门、各学校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以及国家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重要意义、目的、原则和工作方针。各学校要将“学生饮用奶计划”纳入学校“营养与健康教育”和“安全卫生知识教育”计划,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学生自觉饮用。

㈢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各学校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以保障中小学生喝到“安全、营养、方便、价廉”的学生饮用奶。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组织者,要按照上级规定,把此项工作作为改善学生体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宣传好、引导好、组织好。要坚决停止无国家“学”字标识的牛奶或含乳饮料进入学校,严禁学校违法违规自制“豆奶”。学校是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承办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不得任意加价或收取其它费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采取减免或免费供应等多种方式给予帮助。卫生、质监等部门要按职责加强学生饮用奶质量、卫生监督,确保学生饮奶安全。卫生部门还要会同教育部门对学生饮奶后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公安交警部门要为供奶配送车辆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学生饮用奶按时送达学校。发改、财政、物价、、广电、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要为我市奶业发展和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提供优质服务和项目、资金及政策扶持。监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为“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保驾护航,对失职渎职、管理不善、擅自订购和组织学生饮用非认定企业产品造成集体安全卫生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实施步骤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4)

 

各有关高校人事处:

根据《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关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市教委2021年上海高校教师培养计划有关项目申报工作即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高校根据预算安排,结合本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培养计划,严格个人资助范围和条件,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者进行初审,注意避免多个项目重复申报,择优向市教委报送。

二、申报对象原则上为2021年可成行的教师。

三、报送要求:

1.报送材料包括:学校报送函一份,各计划《推荐情况一览表》一份及电子版、个人申请表一式三份。

2.请在4月15日前将申报材料审核盖章后送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3.“上海教卫人才网”网上申报要求请见附件。

四、“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产学研践习计划”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个人申请表通过网上申报自动生成。

五、“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申报另行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

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代章)

2021年3月26日

    材料报送地址:上海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延安西路900号)

                  310室

  联 系 人:王乐,鲍文彬    电话:62518018,62523031

                             

 

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上海高校

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网上申报要求

 

市教委2021年“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申报工作即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有关高校根据上述计划的工作要求,启动2021年度推荐选派工作和完成网上申报程序。

二、即日起学校可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在市教委指定网站“上海教卫人才网”上申报,个人用户帐号由学校统一发放。

三、申报流程:

1.计划申报请登录上海教卫人才网(shjwrc.edu.sh.cn/passport/login.aspx)。

2.学校管理员通过管理员账户登录进入后台系统,进行账号添加,然后根据生成的账号下发给需要申报的教师(学校人事部门管理员帐号与去年帐号相同,如需查询,请致电鲍文彬老师)。

3.申报教师通过学校下发的账号选择普通用户登录网站,点击申报项目进行申报。

4.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核申请教师所填信息,经学校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上报,网上申报截止时间为4月15日。

 

2021年度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年月

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所在学科(岗位)

践习单位(可多选)

践习时间

践习形式

导师/合作者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2021年度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现从事专业

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专技职务

政治面貌

学历/学位

申请类别

访学单位(可多选)

访学专业

访学期限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2021年度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推荐人选一览表

 

 

序号

学校

姓名

所在院/系/所

性别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其他职务

学历/学位

所在实验室

现岗位类型

申请项目类型

申请项目名称

备注

 

 

 

 

 

 

 

 

 

 

 

 

 

 

 

 

 

 

 

 

 

 

 

 

 

 

 

 

 

 

 

 

 

 

 

 

 

 

 

 

 

 

 

 

 

 

 

 

 

 

 

 

 

 

填报学校(公章):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5)

(二)注重前期调研

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前期调研,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得失、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摸清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思考对策,是提高“国培计划”项目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自2010年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以来,一直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不断加大调研工作力度,将前期调研作为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主动了解培训对象现状,充分尊重而又不简单迎合其需求。

我校继去年在昆明“两区”(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红土地中学、红土地镇中心学校、红土地镇大坪子希望小学、红土地镇二坪子小学、凤合中学和转龙镇中学6所中小学开展“国培计划”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至4月间,先后实地深入泸水县六库镇中学、泸水县第一小学、福贡县省定民族完小、福贡一中、昆明市官渡区中对龙中心学校、白汉场中心学校、嵩明县嵩阳镇二小、西山区观音山小学、石林县巴江中学、紫玉小学等学校,同时在我校举办云南省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省级项目、外交部扶贫金平麻栗坡两县乡项目小学数学100人,初中数学100人;2013年“国培计划”云南省幼师国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0人,“送培下乡”项目幼儿园教师培训50人,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150人。

一、主要做法

通过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计培训方案、推进培训模式创新、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等举措,昆明学院负责实施的项目做到了目标明确、按需施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在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匿名评价中,昆明学院获得了学员的较好评价,得分排名位于省内院校前列。

(一)领导重视

“国培计划”不仅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综合素养、专业持续发展能力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承办高校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和平台。昆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亲自对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云南省第44期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班等项目的参训学员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针对培训方式、培训途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师资选聘、教学监控、培训效果、后勤服务等具体问题,认真听取学校领导、中青年教师对“国培计划”项目及其他教师培训项目工作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充分了解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对培训工作的意见。

通过认真调研,科学分析调研情况,为“国培计划”的项目确定、方案设计、立项申报、竞争投标、优化课程、提升质量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我们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从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分项目、分类别、分学科更加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进一步优化培训课程内容,更好地落实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根据项目特点、课程内容和工作要求,结合教师需求,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从而体现国家要求与我省实际相结合、教育改革发展与参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项目基本要求与培训模式创新相结合,探索适合省情的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的机制,努力提高我校“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优化培训方案

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优秀的培训专家和合适的培训方式是培训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在前期调研和充分尊重省教育厅项目方案评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反复调整修订培训方案,力求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专家遴选、实施方式等方面更加优化。

在培训目标上力求科学合理,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帮助参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促进专业发展,并强调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与教师长远专业发展的统一。

在课程设计上紧扣3个“标准”,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围绕3个维度:提升专业理念与师德、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能力;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和学员实际,在将师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部分选修课程和专题,如《电影中的教师与教育》《微博和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使培训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在培训方式、方法方面,努力促进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培训向现代的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转变,并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大幅度增加名师示范课和学员研究课的比重。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集中学习与跟班跟岗研修相结合、脱产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观摩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引导培训主讲教师更多地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式。在跟踪指导环节设置了研修和实践的硬性任务,以活动和任务驱动来促进教师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我校加强与省内外高校、教研及培训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整合省内外优质教师培训资源。与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机构建立了教师教育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授课。同时,我校与昆明多所知名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机制。组建了由省内外高校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园长)、本校专家组成的高水平专家团队,所选聘的培训专家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省、市、区不同类别的教研机构,有的来自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工作一线。总体来看,省内外专家基本达到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超过50%。这些专家的共同特点是师德品质优、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培训经验丰富、培训效果较佳。

(四)创新培训模式

2013年“国培计划”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中采取了“送培下乡”的实施模式。我校实施的“送培下乡”子项目共3个:初中数学、小学数学和幼儿园教师培训。我们在红河州教育局、文山州教育局和昆明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高校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培训地中小学或幼儿园共同合作的方式,将培训送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教学现场,通过“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

与其他短期集中培训相比,“送培下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的安排和突破,其中实践性培训的比重超过了70%。

初中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红河州教育局职成教科、蒙自市教育局和蒙自市第三中学合作,培训安排在蒙自市第三中学进行;小学数学学科“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文山州教育局政治处、文山市教育局师训科和文山市第五小学合作,培训安排在文山市第五小学进行;幼儿园骨干教师“送培下乡”由继续教育学院与安宁市教育局、安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昆钢幼儿教育中心合作,培训安排在昆钢幼儿教育中心进行。

“送培下乡”不是简单地将培训地点从大学课堂搬到学员所在地,而是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切切实实体现实践性培训要求。“送培下乡”更注重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力争做到“四送”,即给学员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学策略、典型的成长案例、精彩的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以问题解决和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注重学员教育理念与师德感悟的基础上,围绕实践性教学组织培训内容,重点安排了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和课后说课、议课、评课等内容。通过上课、观课、说课、评课、议课等一整套有机结合的环节,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培训氛围,在为参训学员提供可借鉴的、先进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学员在集体研讨中积极思考,充分表达,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专题和课例的理解与认识,使学员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专家讲座也与名师示范课、学员研究课紧密相连,专家参加观课、说课之后,组织学员议课、评课,然后结合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帮助学员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观课、评课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在其他各个项目的实施中,专家们充分关注学员的实际需要,围绕培训目标,通过丰富的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参与式教学等多种培训活动,使每位参训学员在听课、观摩、交流思考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培训过程中设计了较多学员参与的环节,培训专家和学员共同分享,共同提高。专家们丰富的学科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忘我的服务精神、灵活生动的培训形式,不仅给学员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也令参与培训管理的同志深受感动和启发。

(五)规范项目管理

对参训学员严格管理,悉心关怀,做好后勤工作,提供相关学习、生活条件,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培训机构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加强培训期间的管理与服务,我们根据我校承担培训项目及人数增加的情况和有关要求,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和项目资金监管,完善质量评估机制。

二、培训效果

在省及相关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我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所承担的“国培计划”各个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项目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同行、参训学员、顶岗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充分肯定。

昆明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2013)”云南省项目在教育部匿名评估中名列前茅,成绩喜人。从我校自己所做的学员满意度调查中反馈的情况看,各个项目的参训学员对培训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绝大多数学员感到收获很大。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带给了参训学员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而且在学习交流中认识了专家、结交了朋友,获得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对参训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学习习惯和促进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通过承担“国培计划”项目,也对我校相关部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承担培训任务的院系,他们把项目实施作为推动自身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手段,在探索和完善“国培计划”的培训模式、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提高了全日制教学及其他教师职后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校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需要认真反思并在今后努力改进。

一是“送培下乡”项目因学员跨州(市)集中,增加了部分学员参加培训的成本和困难,同时也给培训机构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建议今后安排“送培下乡”项目时,让中小学教师在当地集中培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送培”的本意。

二是后续跟踪指导方面仍存在实效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培训让学员学习到了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但这些收获如何更好地促进学员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去应用,帮助他们形成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让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实质变化,这是培训最终需要达成的目标。但什么样的后续跟踪指导更加有效呢?这个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作为培训承办机构,我们会认真总结“国培计划”经验,努力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项目质量,让每一位前来学习的老师得到更大的收获。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6)

二、构建特殊教育专业标准体系

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尚未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这些直接影响了特教教师准入政策的完善,影响了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计划》提出五项举措:一是“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二是“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三是“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送教上门指导教师和康复训练人员等的岗位条件”。四是“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这些举措将进一步规范、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水平。

三、加强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培训

针对特教学校教师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能力总体水平偏低的问题,《提升计划》在加强特教师范专业建设和强化职中、职后培训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提出“择优选择师范类院校和其他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逐级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指导、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这些要求将特教教师的职前专业培养、职中和职后专业培训系统整合,逐步形成专业发展路径,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畅通了渠道。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03)02-024-04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是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素养,建设教育大国的基本保证。为此,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决定从2011年起,启动新一轮教师培训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农村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尤为重要。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和海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陕西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也指出,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各地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围绕上述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我们选择了陕西省代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3市6县作为样本,分别是:陕北的榆林市及靖边县、横山县;关中的宝鸡市及扶风县、户县;陕南的安康市及旬阳县、石泉县。在以上3市6县,课题组成员分别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学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的同志进行座谈,先后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230余人参加;课题组还深入到十几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与校长、中层干部、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培训模式现状分析

陕西省目前采用的培训模式主要是院校集中、送培下乡(阳光师训)、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等四种模式。

(一)集中培训

院校集中培训主要指国、省两级下达的脱产培训任务,也包括市县级培训集中脱产培训。

1.国、省级培训计划。2011年,“国培计划”下达给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任务共5100人,其中:3个月脱产培训1300人,10-15天脱产培训3800人。“省培计划”6820人,其中:长期培训1100人(未实施);7-15天的培训5720人。

国、省教师集中培训的优势是由高校统领,使基层一批骨干教师有机会接受省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培训时间相对集中,使受训教师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名校、名师的观摩学习,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好的经验。同时,各地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便于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2.市级培训计划。三市本级集中培训情况是:榆林市2011年中小学教师市本级培训有六大类(包括教师全员培训、队伍建设专项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教育管理者培训、基础教育课改培训、苏榆合作计划)35个项目,集中培训5912人。宝鸡市、安康市是教育部改革试点市,国、省安排的培训计划多,市本级安排的相对少。其中:宝鸡市安排脱产培训六个类型17个项目,2539人参加;安康市安排脱产培训8个项目,1118人参加。

市级集中培训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任务繁杂。有来自国、省下达给市的培训计划,有市自己安排的培训项目,还有市集中送培到县的项目。

(2)培训内容都是以聚焦高效课堂教学为主,更关注针对性与实效性。

(3)培训机构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如安康市由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承担;宝鸡市由宝鸡教育学院承担;榆林市主要由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承担,还邀请有关方面如电化教育等部门参与。

(4)各市都注重了专家团队建设。安康市组建了由安康学院、安康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康市教研室、安康市电教中心及有关县区师训中心的教授、专家学者、师训骨干教师参与的专家团队。宝鸡市的专家团队中高校教师占10%,教研机构专家占20%,一线优秀教师占62%,域外专家占8%。

3.县级培训计划。六县都建设了自己的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县本级集中培训为主,由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等单位组织,培训对象是全体教师,着力解决教师在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班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

送培下乡分为三类:一类是省级送培到县,二类是市级送培到县,三类是县级送培到乡镇。

陕西省2011年“省培计划”为63520人。其中,送培下乡54000人,占全部培训人数的85.01%;其中,市、县送培50000人,占全部“省培计划”的78.72%,占送培下乡任务的92.59%。

各市还有自己的送培计划,如榆林市分别在两个县进行了1500人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集中培训。

各县基本上都安排有送培到乡镇、学校的培训。如靖边县2011年送培24项,参训教师2574人次;户县参训教师1630人次。

送培下乡是最受基层教育部门和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

1.便于集中;不影响正常教学,参加人多,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费用低,效果好。

2.基于教学,聚焦课堂;示范引领,针对性强;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观摩研究、课例分析、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式培训。

各地都创造了很好的培训模式,例如,组织模式:联片设点,送教下乡是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如旬阳将全县28个乡镇按相对集中原则联为片区,在片区设立培训基地,再分科、分批安排培训。

(三)远程培训

在“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占比很大。“国培计划”(2011)――“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总人数为71100人,其中远程66000人,占全部“国培计划”的92.83%。

基于“省培计划”的远程培训,主要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学科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共计3900人。

基于市级的远程培训也有,如榆林市安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远程培训项目120人。

远程教育由新思考网、中国教师研修网、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提供课程。

好的评价是:工学兼顾,不影响工作;内容和课程同步,可指导教学;名师多,有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门类多,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要求;符合大规模,成本低的原则。

(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切培训的落脚点,也是各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学校主抓的项目。各县、各学校都有校本培训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概括如下:

1.培训宗旨:教、学、研一体化;着力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培训原则:面向全员,整体推进;以校为本,突出特色;聚焦课堂,注重实效。

3.管理模式:以县统筹;县、乡(镇)、校相结合。

4.运行模式:联片研修、联组研修、送教下乡等。

5.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大类。

6.研修模式:课程引领,研修一体。

7.考核模式:各县、各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教育教学效果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与常效教学结合,与教科研活动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树模挂钩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院校集中培训方面的问题

1.培训院校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由于各省、市陆续撤并了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省级教育学院,教师培训任务就交给了普通高等学校,且通过邀标、招标的方式分配培训任务。如陕西省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共有20家高等学校,其中5家是外省的院校。

这些院校大多是以学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多数没有设立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门机构,培训任务由负责成人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宏观管理任务,包括牵头制定培训项目方案,负责培训学员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管理;具体任务实施由相应学科的各院系承担,包括制定培训项目实施方案、选派教师和班主任等。由于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不是从事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致使一些培训项目方案缺乏针对性,培训质量不高。

2.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职培训者队伍。教育部文件规定: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者队伍。实行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建立教师培训项目专家库。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后,各高校再分配到院系,由其制定培训方案并选派教师。各院校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于受现行学校考评制度的制约,多数教师更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没有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师资培训任务上,更没有把师资培训任务作为事业或职业来规划。

3.不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在调研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受训教师对院校集中培训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培训缺乏针对性。在授课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情况,也没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培训者讲自己想讲的,受训者听不到自己想听的,无法形成互动。二是培训内容重复,缺乏统一性和递进性。有教师反映,在省上参加的培训和在市上参加的培训内容差不多。也有的是在同一学科领域里,由于所请专家不同,对相同的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使受训者无所适从,感觉不听还好,越听越迷惑。还有一些培训是系列培训,如心理学,但每次从内容安排上都大同小异,没有层层递进。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不少培训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上大课,满堂灌,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等在培训中鲜有所见。一些培训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无法提供给学员大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送培下乡方面的问题

送培下乡以聚焦课堂教学为主,是基于实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辐射面广,使大批基层教师能够享受优质的课程资源,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现场指导,因而是基层较为欢迎的培训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深入研究,在指导中针对性不强,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集中培训的模式带到基层,以空泛的理论为主,结合实际比较少。

(三)远程培训方面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统一,管理人员层次不齐。目前,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的在市,有的在县;组织者各异,有的是项目办,有的是教研室,有的是招办。在管理员和辅导员中,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导主任,也有学员自己担任的,层次参差不齐。他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也没有对培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学员所提出的问题,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对各学科缺乏指导力。

2.远程网络服务不到位,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网络课程资源播放一般都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并且教学实录、专家讲座、教学内容均不许下载。因此,如果学员没能在指定时间内看完,过时间就打不开了,本期学习作废。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网络支持有困难,还有的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够,教师自己又没有,影响学习。

3.远程学习自由度大,质量监控有待加强。远程的特点是过程考核,学习主要靠自觉。学员自主选课,自由点击,通过登陆时间、作业、研修日志、主题帖、回帖等进行考核。有的网络有点击时间要求,如20分钟必须点击一次,证明你在线学习;有的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点击就算学习了,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学习检测由作业、发帖、发表文章组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员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也判合格或良好,都认可了。总之,远程学习自由度大,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员的学习质量监控,还有待研究和改进。

(四)校本研修方面的问题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和各个学校都在校本研修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调研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校本研修的理解、执行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研修内涵和战略地位理解不到位,二是对省级文件执行不到位。

2.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省已经明确了“3+1”的校本研修行动推进机制,但各地落实不到位,仍然是单独练兵,各自为营,尚未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3.缺少总结、评价及专业引领。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没能在有效的层面进行很好的总结、评价并使之推广,同时缺少专业引领。

三、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模式的建议

教育部倡导的几种培训模式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的需求。但无论哪种培训模式,都应以提高质量为原则。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

(一)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

1.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而研究、解决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社会最重要的途径。

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

2.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教师队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校首先要建立一支由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组成的专职培训教师队伍。由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把握培训方向,统领培训全过程,同时吸收年轻教师参加,在培训过程中使其成长。要鼓励教师从事专职培训工作,或抽出主要精力从事教师培训,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同时,要注意吸收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数量不少于50%。专家团队人员既要相对稳定,又应有所流动;稳定以保证其质量,流动以保证其活力。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院校集中培训反映最强烈的是“两张皮”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在制定培训方案时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把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要能给受训者提供合适的“菜单”;二是培训者要深入到中小学课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要善于发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送培下乡应强调针对性、时效性

1_明确培训总体模式。各科培训都应以聚焦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中心,都应包括理论引领、教学引领、互动研讨、研修应用等环节。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倡专题报告、教学展示、课例分析、观摩研究、自我反思等参与式、共享式培训模式。

2.充分发挥地方教学、教研部门的优势。实践证明,由市、县教学、教研部门组织的送培下乡效果最好。他们知道教师最需要什么,知道什么时间安排培训最合适,知道怎么评价和安排怎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应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作用。

3.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受训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真正得到了提高。一些地区采取“一课两上”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是不错的方法。

(三)大力改善远程网络培训机制,提高质量

1.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议以县管理。即以县报名、管理,市备案,省统计。各县应建立远程培训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行政上由教育局管理,主要是把握全局;业务上可多种形式,由电教部门、教研部门、专门机构管理都行,负责督促上网、检查学习、反馈信息、考核等。这样,网络培训就可以和其他形式的培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教师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

2.改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各大网站的课程资源应向学员全方位开放。网站开放时间应与学校教学规律结合起来,避免学校常规活动的高峰;每个模块开放的时间应适当放宽,即在某门课程学习期间,学员可在任意时间上网学习;个人需要时也可下载。这样,让受训教师有所选择,不必再为安排课程、参加会议而影响学习。

3.加强考核和质量监控。远程学习考核除了目前要求的过程考核,为确保学习质量,建议在学习结束之后,由各县管理部门对其学习效果,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考核。

(四)校本研修要因地制宜,为教学实际服务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8)

陇西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加快陇西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

谈及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陇西县县长陈彦吉一番铿锵有力的表态进一步坚定了陇西抓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的信心和决心。

陈彦吉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既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责任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全新的、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将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坚持政府主抓、部门联动、分工协作,全力为学生提供安全、营养的食品,切实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把这项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实办好。”

为此,县上积极筹措安排营养餐改善计划工作经费20万元,用于开展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宣传、培训和督导检查。先后制定出台了全县《营养餐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食品验收登记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制度》《食品留样监测制度》《督导巡查制度》《食堂标准化建设管理制度》等“六大管理制度”,为项目执行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撑与保障。

改善计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陇西县作为全省连片特困县之一,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该项计划,全县共有267所学校的50827名学生享受营养餐补助。其中,小学生27468人,初中生23359人。

为筑牢营养餐食品安全“防护墙”,陇西县着力严把“六关”:严把原材料采购关、严把制度落实关、严把食品留样关、严把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关、严把防护关、严把监控关,确保了学生营养餐用餐安全,形成了全县多个部门为营养餐计划护航的良好工作机制。

县教体局牵头负责全县营养餐改善计划的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县物价等部门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开展生产成本调查,对食品价格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计划实施及流通环节费用减免政策。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食堂以及供餐单位(个人)食品安全监管,做好日常综合监督检查工作,组织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对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的中小学校长、食堂负责人、工作人员及供餐点相关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制度和行业规范培训,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同时,全县严格实行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度,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并有详细的陪餐记录。

陇西县学校布点相对分散、农村偏远学校较多的实际,决定了供餐不可能搞统一模式,只能因地制宜,分步推进。陇西县教体局局长田志刚说:“为把营养餐改善计划这项民生工程实施好,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创新探索了依托中心学校食堂为周边学校供餐的新模式,切实减少了供餐环节和运营成本,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确保这项惠民工程安全、良好运行。”

为了选择有效的供餐模式,陇西县在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现有食堂、寄宿学生状况逐校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确立了三种供餐模式。

第一种是食堂供餐模式。食堂供餐以其低成本、安全可靠、便利快捷等特点,成为陇西县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的首选模式,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食堂44所,就餐人数达到 25122 人,占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学生人数的 49.4%。

第二种是过渡模式。对暂时没有开办食堂的学校,通过餐饮企业配餐,对农村人数相对较少、距离开办食堂学校相对较远的边远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主要采用食品配送商配餐模式。餐饮企业由县上统一招标确定,中标的14家餐饮企业按照学校制定的供餐食谱定时保质保量配送。

第三种是辐射配送模式。针对个别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与开办食堂的初中校、中心校距离较近,交通又相对便利的特点,采取由乡镇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学校的食堂辐射周边村小学或教学点的供餐模式。目前,陇西县17所中小学向周边48所村小学和教学点配送营养餐,就餐学生达到4424人。这一供餐模式越来越受到供餐学校师生的欢迎和认可。

为加强营养餐计划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营养餐标准和数量足额配餐。各学校建立了财务公开制度,学校营养餐的财务实行一月一清算、一学期一公布制度,并将营养餐计划工作的实施情况作为学校、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同时,进一步细化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上制定了资金统筹制度、最高限价制度、直接支付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四项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拨付每一周期营养餐改善计划专项资金。

2012年,全县营养餐累计实施资金2940.3万元,均分期分批拨付到位。陇西县教体局副局长杨长兵说:“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家长关心,社会关注,是一项事关下一代的良心工程,管好用好孩子们的吃饭钱,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营养早餐:家长放心,孩子满意

政府部门的齐心协力,各项制度的保障落实,让陇西县营养餐改善计划有序推进,项目执行表现了良好的局面。家长放心了,社会满意了,孩子们开心了。

陇西县高楞初中校长唐福祥说:“起初对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感觉到很不放心,生怕出安全问题,但县上的配套政策很到位,担心也就变成了多余。”

学校作为营养餐的执行者,学校的做法是让家长放心的关键。为了实现等价优质的供餐目标,各供餐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挤出资金,购置供餐设施设备。县教体局督促学校、供餐单位全面公开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经费账目、配餐标准、营养食谱以及就餐学生名单、食品数量和价格等信息,通过设置信箱、举报电话、定期组织家长座谈等途径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确保专项经费规范运行。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9)

前言

在长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深感事业的成败的关键取决于管理的好坏。在我们管理的对象中主要是人,通过人来对在日常工作中所作的规划、计划、组织、措施、时间、效率、信息等进行管理。现代体育技术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体制,而且还需要这个体制以高效率的工作质量作保证。基层体校架子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顶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迫切需要强化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要效率、要质量。促使整个体校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选择领导权目标管理

业余体校的工作是以训练为主的工作,但又不仅仅只限于训练工作的本身,还涉及到策划者指挥。因一切规模较大的活动,都需要有统筹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体校属体育职能部门,专业知识比较强,必须要有懂得体育专业并熟悉少儿训练工作的特点,具备管理能力的人来主持日常教学训练、行政管理工作,特别是适应当今现展潮流的具有较强的组织才能,社会活动能力的优秀科学管理人才。

在实施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始终要着眼于目标管理,并以此作为全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以及上级对办校的要求为依据,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提出总体目标。还要对学校教育教学、训练工作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目标,学校各部门要根据总体目标制订出年度、月、周工作计划,并通过大家一起操作,明确学校的工作目标作为管理工作的起点,应以目标引起学校中的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和组织,使他们处于完整的管理体系中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同时确立学校中每个教师、教练员及工作人员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训练目标中的责任,并以目标作为对每个教职员在工作中所作贡献进行评价的标尺。同时也是对每个人各项工作尺度的检验。只有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各部门的每个教职员工才能在规划自身本部门科学活动程序,推动各项工作,以成功地实现学校目标作为科学管理的终结。

二、教练员的管理

教练员是整个运动队(员)的核心,要抓好运动队(员)的管理教育,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起着决定性作用。

1.要明确教练员的任务。

基层业余体校的工作中心就是业余训练,当然还有输送和比赛。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手段,输送是训练的结果,不能片面追求输送而忽视对少儿进行基础训练。教练员的任务应该是:以教学训练为中心,制订出全年(或多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手段,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训练日和时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进行输送和比赛。

2.提出对教练员的要求

基层业余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指挥者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术知识、懂得业务训练的特点,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学历。这样,就必须具备热爱业余训练、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加强对教练员的思想教育。

教练员是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在教学训练中起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因此,教练员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律,严守“教练员守则”,体校要规定出“政法思想学习日”,以加强教练员自身的管理和建设。

4.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体校要严格制订上、下班制度,在上班时间要督促教练员加深业务学习,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要定期、不定期开展一些教研活动,要鼓励和奖励教练员自学或进修学习,积极参加上一级举办的各类和自己相关的业务学习班、培训班,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和掌握好先进经验,改进落后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训练工作不断创新,训练水平不断提高。

5.建立教练员的业务档案

建立教练员的业务档案管理,平时对教练员进行成绩考核。对输送情况、竞赛情况、训练情况、业务提高等方面进行认真记载,做到全面正确评价每个教练员的工作,半年初评,年末总评,整理成册,统一存档。为教练员晋级工资和评定职称积累资料。

6.关心爱护教练员

妥善安排教练员的生活,解决教练员的实际困难,使教练员能安心工作、积极工作,全力投入到训练工作之中。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确保教练员的身体健康。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练员要宣传、要奖励、要鼓励。对有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要及时的破格晋级、晋升职称,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教练员人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和关怀。并做好教练员其他的福利待遇工作。

三、强化训练工作的管理

训练工作是基层体校的重中之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训练工作的好坏,表现在出成绩、出人才,能不能出成绩、出人才的关键是教练员,从学校训练管理部门来说,抓好了教练就抓住了关键。这点应从两方面入手:

1.强化训练管理体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实行目标责任制。从组织系统上提出任务和目标,制订奖惩条例,注意充分发挥管理部门人员职能,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方法得当、提高管理效率。

2.对训练工作提出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教练员聘任制,教练员岗位责任制。技术档案制度,政治学习,业务进修制度,考勤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训练工作正常运转,具体做法:

(1)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抓政治学习,提高思想素质,抓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A、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练员脱产或半脱产到上一级进修,使教练队伍知识层次比率大幅度提高。

B、积极支持教练员参加省级国家体育局举办的各项各类教练员培训班。

C、每年举办一至二次科学训练学习班,结合学校实际,探讨和交流经验。

D、严格管理,建立教练员考评制度,通过考评,奖励先进,勉励后进,合理调整。

(2)抓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订,要求必须写好多年计划,年度计划阶段(月)计划、周计划、课时计划,对各种计划都要有具体要求。

(3)抓训练计划的落实,定期召开教练员会议,或定期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分析和监测,了解各教练员训练计划落实情况,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等。随时加以改进和解决。

(4)抓好每堂训练课,提出向每堂课要效益。在抓好教练的课教案的基础上,定期检查或抽查教案,基本做到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每年进行一次优秀教案评比和交流。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10)

以党的十八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增强党性、充实知识、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送教上门培训为主要方式,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合理安排培训班次,建立健全以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实地教学为辅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手段,开辟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创新意识和先锋意识,努力形成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学习培训不断深入、典型引路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活动培训对象、内容与地点

1、培训对象:“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的培训对象以村“三委”成员、村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创业带富能手及村民小组长等为主。在全镇根据各村经济发展状况、和谐程度和村风民情等,选择2-3个特色鲜明的先进示范村组或后进薄弱村组作为前期试点村,率先开展此项活动。之后,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开,以局部带整体,以示范带全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开展“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

2、培训内容。“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的具体内容分为规定学习内容和个性化学习内容。

一是规定学习内容:规定学习内容是“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必学课程。所选课题必须为镇党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并入选课题库的课题。重点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础理论、党员权利与义务、政策法规、时事政治、科普知识、农村经济发展等内容。

二是个性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内容是在“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中,各村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自选课程。内容包括制约本地科学发展的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增强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实用技术等内容。各村也可根据各村实际特点,自行拟定个性化学习课题。

3、培训地点:各村远程教育站点会议室、农村创业示范服务基地等。

三、活动要求

1、组建“流动党校”。依托镇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退休干部、乡土人才密切配合,充分整合师资力量,建立“流动党校”,深入各村进行集中授课或巡回宣讲。镇党委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党委组织室,授课教师以镇内德高望重知名人士为主,同时整合各有关站所、涉农部门等教育资源,聘请镇退休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等,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组织室,充分发挥各村“三委”、大学生“村官”、“千促”工作组、“扶贫”工作组及远教站点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确定培训专题。镇党委组织室根据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重点和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培训内容等拟定教学计划和培训重点,“流动党校”办公室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培训重点,制定每季度培训专题,确定规定学习内容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专题名称、主要内容和主讲人等,下发给各村委会,培训前1周进行预告。各村委会也可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自主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上报镇组织办公室,由镇组织办公室安排相关培训事项。对培训专题的选择要紧密联系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精心选择培训内容,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3、规范培训程序及台账管理。镇“流动党校”每季度初制定开展学习培训的培训专题,下发给各村。各村要根据镇 “流动党校”下发的每季度培训专题的课题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及培训对象,上报镇组织办公室。镇组织办公室按照各村的培训计划,联系协调镇“流动党校”教师进行授课。同时,要建立“流动党校”培训档案,做到台账记录详实、归档规范有序,确保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4、灵活培训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各村委会要结合自身需求和农时节令,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方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大村单独授课,小村联合授课或片区集中授课的形式,整合远程教育的学习培训,以集中学习培训为主,现场辅导和个性化学习为辅的培训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施教,确保“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落实培训资金。镇“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各项费用支出统一由镇党委负责。

四、组织领导

镇党委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领导小组。

镇“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室。“流动党校”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处理日常事务。

各村委会要把“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作为基层组织提升年及“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深、做实、做细。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教育培训活动,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有益尝试,也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务求实效。要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载体,切实履行好指导和组织实施党员教育培训的职责,逐步形成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送教上门教学工作计划篇(11)

一、报批对象

区属各单位、部门组织和举办2天及其以上(省、市有关部门安排的除外),教育培训对象为全区各级各类干部,培训费用由区财政拨款的培训班、学习班、研讨班以及外出考察学习,必须按照本《通知》规定的要求报批。

二、报批程序

(一)拟定计划。各单位在每年年初须制定出本单位当年拟组织开展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填写《**市**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审批表》。

(二)分管领导审批。各单位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和《**市**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审批表》送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由各单位在2月底以前向区委组织部报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和《**市**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审批表》。

(三)组织纳入计划、下达批复。区委组织部对各单位上报的培训计划进行审查和修订,经统筹安排后,在3月中旬以前形成全区本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并对各单位分别下达培训批复。

(四)实施培训。各单位按照区委组织部下达的批复,认真组织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确因需要,增补的培训班需在培训前10天向区委组织部报送培训请示。培训结束后,主办单位要将培训通知、参训人员名单、课程安排表、培训小结以及简报等有关材料及时报送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存档。

三、几点要求

(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认真按照培训计划的要求,组织符合参训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并从工作安排、培训经费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二)各单位组织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班要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根本目的,做到事前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事中具体抓好组织落实、事后认真做好总结汇报,确保培训效果。

(三)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复同意的培训计划做好培训工作,并在开班前及时向区委组织部报告。对于上级有关部门临时下达、未列入年度培训计划的各类培训任务,各单位必须按照本《通知》规定的程序及时到区委组织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