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6 22:59:14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1)

21世纪,是人权的世代,神州大地,夜总会处处,卡拉OK遍地,陪酒卖笑、桑拿渔色,一伙暴发大款,都剃小平头,一身黑色阿曼尼,胖嘟嘟的手腕上戴几串蜜蜡,往贵宾房里真皮沙发上一靠,叫来妈咪,呼喝进来一列公关小姐的佳丽,一只手提着手机,挑瘦拣肥,指点江山,“一号、三号、八号,还像样,留下来,其它给我滚蛋。”这种男性霸权的意气场面,就是水浒和三国的一股杯酒块肉、跃马横戈的英雄气概一脉承传下来的。

品味堕落,文化凋零,《红楼梦》灵通七窍的贾宝玉绝种多时,《金瓶梅》精耗千夕的西门庆却享福无尽,四大名著几百年的春雨,种下一部现代金瓶梅的福田。

世上假道学太多,写几段场面,就惊世骇俗了吗?还有一册精神独立、色相森罗的奇书,长久为人所轻视的,应该是蒲松龄的《聊斋》。其实,曹雪芹爱慕叹息的女子,岂不无《聊斋》妖狐的艳影?

《聊斋志异》的中文原作,由于蒙上“散播迷信、怪力乱神”的罪名,连中国人都不重视,英译更少。勉强找到的一个英译名字,叫做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但英语Studio这个字,太有北京三里屯的味道,让人联想到楼下有几间通宵喧闹的酒吧,楼上有一支拉丁乐队,屋里一张铺得松软的梳化床,架上有几幅未完成的画,托盘里推着未洗的酒杯,几个来华的洋人,各搂着哈尔滨青岛的长发妙龄女子,与七九八几个满口胡同英语的前卫艺术家,谈论着艾未未最新为伦敦泰德画廊的装置新作,空气里充塞着烟味――自文艺复兴开始,从贝尼尼、林布兰到毕加索、贝聿铭,今天的Studio,已经是窗外看得见沙尘暴的京城灰空。

蒲松龄的聊斋,有没有发觉,是红楼梦的阴暗版。聊斋里的女子,聂小倩、青凤、翩翩、阿宝,无论魅祟于山村野店,还是蛊惑在秋萤荒郊,都令人印象深刻,常在心怀,小说里遇鬼着魔的书生秀才,姓名与样貌一样暧昧,一个也没能让人记住。据说,蒲松龄与曹雪芹一样,都是个胖子,也许,心胸和体态一样宽广,固能容得下六合幽冥之间的万艳千红。谁说中国古代没“女权”(Feminist)的萌芽?中国文化却唯有这两部书,一反西游水浒、三国金瓶把女性边缘化而作践的主流,同情弱者,不论是人是鬼,女人主宰了男性的命运,可谓异数。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2)

3.正午的阳光(八章)亚楠

4.爱的断章王惠娟

5.董忠堂时代文学(双月版) 的诗歌

6.杨宗荣的诗歌

7.《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梦境窥探马跃

8.《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俗语与其性格的和谐美刘伟丽,赵艳平

9.情爱边缘的友情——秦钟和宝玉情爱关系的现代透视刘秀玲

10.假作真时真亦假——论甄家故事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王传明

11.阿Q典型性格探源易鲜花

12.论《肥皂》的解构李知

13.《庄子》与艺术审美本质韩贻杰

14.历史上汉语中存在过的"巴人"词语罗姝芳

15.略论《左传》的战争描写纪倩倩

16.人性在雷雨下迸发——《雷雨》中四人物的色彩分析毕垒

17.论曹禺《雷雨》中的"恶魔性"因素张新民

18.论中国现代诗化童话的特征曹文英,李伟

19.冰波童话:诗意天空中的上下求索陈曦,曹文英

20.论余华《活着》的死亡叙事功能李延凤,任红娟

21.屈原的教育理念探析李霁

22.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态度新探朱崇娴

23.班彪《北征赋》探析王征

24.危情攀援——邱华栋小说人物心态分析李娜

25.魏晋文学精神与写作感悟能力培养张军涛

26.我国古代文人的进退观——从苏轼的诗词看其思想的转变于志强

27.诗意的融通——老庄与海德格尔哲学语言之比较郭德君

28.浅论赵执信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继承崔德博

29.无法追寻的家园之梦——萧红、丁玲、张爱玲女性意识比较黄玉梅

30.萧红笔下的"阿Q"——马伯乐形象分析李秀清

31.写心抒情,曲尽其妙——《古诗十九首》艺术谈片陈增印

32.《金锁记》悲剧形象与悲剧根源探析闫薇

33.永恒的美源自艺术空白——古诗《蒹葭》赏析许小丽

34.中国哲学观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主脉刘钟华

35.中国上古神话的"祭礼化"及其影响许风申

36.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张彩霞,孙中宁

37.消逝的心灵之静——评析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象的失踪》崔颖

38.《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人物形象的宗教文化色彩杨慧

39.劳伦斯小说《虹》虹的象征韩凌,张素敏

40.《愤怒的葡萄》——现代社会的《出埃及记》宁晓慧

41.浅析唐·吉诃德信念追求的人文内涵施琦

42.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理解与接受张秀婷

43.时代文学(双月版)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众生相高梅

44.世界影坛的两朵"姐妹花"——《蝴蝶君》与《霸王别姬》题材的陌生化解读冯春园

45.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论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唐万珊

46.浅析海明威的语言艺术王锦芳

47.迷乱的感性叙述——海派小说叙事研究之一冯昊

48.试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寓意王宁,杨斌

49.普列姆昌德童年根性与文学生涯孙光勇,郝宝燕

50.民间的巨人——浅谈《巨人传》中民间诙谐文化的语言表征世间焦宏丽

51.苔丝的命运,时代的必然——哈代对时代的洞察杨新慧,陈天,乔秀全

52.哈代小说悲剧性的思想根源刘进水

53.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艺术在《螺丝在拧紧》中的体现杨永春,徐显静

54.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马志民,刘芳

55.《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李世荣

56.一本东方主义的启蒙教科书——解读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谭杰

57.中希神话的文化阐释吴金涛

58."胡美丽"的心路历程——从《美丽的权利》和《孩子你慢慢来》看龙应台的女性观唐冰炎

59.男性批评家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述评吴芳

60.《小二黑结婚》:解放区新型小说的传统底蕴余萧群

61.小说《取经》散论时暝

62.中国绘画重"神"传统的当代考察——由两则经典画论引发的思索程淑彩

63.主位结构理论和语篇的构建与解读杨敏,李顺清

64.从"小康""大同"思想到小康社会孙崇梅

65.论原始思维与隐喻的关系盛汝真

66.召唤结构理论及其阅读教学运用李通

67.诗心词境堪吟赏——素质教育观下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单秀凤

68.《神曲》文化成因的现代性思考李素敏

69.身体写作的迷香程昊

70.论艺术内涵与修养王文权

71.汉语方所框式介词的句法分析曹志希,杨烈祥

72.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王钟

73.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魅力之初探季向敏

74.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浅谈相声的发展王春玲

75.论音乐创作与文学创作思维的异同罗相巧

76.试论音乐的共同性方鸿学

77.美声唱法的喉腔状态和运用方式对其风格的影响樊霞

78.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时代文学(双月版) 韩晶岩

79.玩耍的帝国——周杰伦现象与当代青少年的经验世界王伟

80.谈电视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李斌

81.论电视广告的语言特点刘书营

82.广告语——经济活动与文字的结缘张华玮

83.大众文化:审美体验的演习场陈海英

84.论清末女学钱莹瑾hHTTp://

85.模糊话语及语用交际类型探析廖国强

86.试论创作方法对世界观的体验与置换孟宪浦

87.浅析东北方言的词汇学意义于丽新

88.论意境的空间构型高淑珍

89.突出重点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陈承社

90.论翻译过程中双语转换的"语言开关"刘桂英,董天

91.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杨德嵩

92.浅析地方高校学生力量素质的发展研究周军华,胡国生

93.地方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中的历史定位徐晓庆,袁小武

94.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探讨龙海,吴惠英

95.高校学报建设中人的因素初探龚晓宁

96.撰写毕业论文资料查找方法及建议邓妍娑

97.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职能窦英华,曲修河

98.试论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邬艾原

99.礼仪,助你求职成功李晓军,陈秀君

100.大力推进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马景玲

101.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浅谈夏继周,周鑫

102.浅析高校财务工作要与时俱进侯秀丽

103.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的培养方向何耀云

104.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途径王雅卓

105.民俗文化学视野下的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张斌

106.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艰辛历程张明祖

107.浅析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文化传承赵红,李静

108.应用型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罗冬兰

109.山区新农村建设人才与技术需求状况研究范红红,林燕华

110.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与分析孙垂青,卢艳春

111.广西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黄艳雁,邓一帆

112.论新农村建设五要素郭炳章

113.探讨景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吕在利

114.浅谈现代服装理念下的设计思考杨永庆,刘乐

115.时代文学(双月版) 对法院调解的思考肖庆华

116.考前焦虑团体心理辅导实践及探讨丁正员

117.谈中国法治教育张虹

118.职业院校青年学生心理教育探析寇振华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3)

挚友黄宗江作伐

英俊倜傥的美男子孙道临是一位艺术全才,能文、能译、能诗,音乐造诣深厚,尤其爱唱奥地利“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的歌曲。他在影坛上更是星光耀眼,曾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华洁之,在《渡江侦察记》中饰演李连长,在《家》中饰演觉新,在《不夜城》中饰演张伯韩,在《革命家庭》中饰演江梅青,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李侠,声名如日中天。

可是,这位被无数影迷喜爱和崇拜的“白马王子”却因醉心事业,到了而立之年依旧孑然一身。在一个中秋之夜,他望着头上皎洁的明月,默诵着“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触景生情,主演过《家》的孙道临突然也想成家了。

当时,好友、名作家黄宗江正在上海,他把自己的心意告诉了黄宗江。黄宗江与孙道临两位莫逆之交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年:都生于1921年;同乡:黄是浙江温州人,孙为浙江嘉兴人;同学:北京崇德中学附属高小同窗,后又在司徒雷登任校长的燕京大学结谊,那时孙道临的名字叫孙以亮;同行:一位是名剧作家,一位是名演员。把终身大事托付给最为知根知底的挚友,当然是最恰当不过的选择。

关于这段往事,黄宗江曾这样写实:“有一天,年已三十五,犹是‘王老五’的道临忽然来找宗英(著名演员黄宗英,黄宗江胞妹)和我,说自己想结婚了,要我们帮他找一个。我们对这位老大难的老友在这方面一直挂心,却爱莫能助,顿时喜出望外。我和宗英立刻骑上自行车,到可能的‘关系户’去找,归来时对道临说:都嫁出去了。我那时是送越剧团自军中返沪的,掐指算来,还有王文娟小姐,不,那时必称同志,待字闺中,我不免问这位舒伯特小夜曲的歌手:她跟你情调合适吗?看来是极其合适的,有情人终成比翼。我不免贪天之功,称此姻缘为我作之合,我那句总结是正确的――孙道临是一首诗,是舒伯特与林黛玉合写的诗。”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黄宗江兄妹的作伐立刻在孙道临的心中泛起涟漪。

王文娟是一位美丽、善良、才华横溢的女子。1927年初(农历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自幼聪明好学,13岁时到上海拜越剧小生竺素娥为师。两年后,慧眼识珠的竺素娥发现王文娟的气质、扮相、身段更适合演旦角,下狠心让弟子改学花旦。王文娟在恩师的熏陶下勤学苦练,不断汲取越剧前辈艺术家王杏花、姚水娟、支兰芳的艺术养分,19岁担纲主演《碧玉簪》《盘夫索夫》,22岁与徐玉兰携手同台。1952年,这对台上恩爱“夫妻”、台下亲密姐妹一同从军,参加总政文工团越剧队,与时任编剧的黄宗江成了战友,在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中同获殊荣。两年后,姐妹俩回到上海,联袂演出《春香传》《红楼梦》《追鱼》,好评如潮,风靡神州,令几代人心醉神迷。姐妹俩分别成了名满华夏的越剧流派“徐派”和“王派”的创立者。

如同孙道临一样,钟情越剧、忙于艺事的王文娟年近而立,仍然“待字闺中”。这位容颜姣美、身材苗条的台上“小姐”,万众心仪,仰慕者比比皆是,提亲者接踵上门,她都一一婉拒。

现在,黄宗江、黄宗英兄妹提及了这位誉满艺坛的“林黛玉”,分明是“天下掉下个林妹妹”,孙道临内心一阵喜悦。

其实孙道临在1952年已经看过王文娟演出的《西厢记》和《梁祝》,对这位美丽动人、才情非凡的佳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黄氏兄妹当即找到王文娟最为知心的徐玉兰商量,徐玉兰也说这是“天生一对”。随即,三位媒人向王文娟挑明缘由。孙道临的大名如雷贯耳,王文娟觉得这是一位理想的“白马王子”,不由得动了芳心。

总理一同促良缘

在三位媒人的撮合下,两位出类拔萃的艺术名家的身影终于并肩出现在淮海路人行道上。孙道临显得木讷,王文娟不胜娇羞。而当话题一涉及艺术领域,两人立即有了许多共同语言。

孙道临说:“越剧《红楼梦》的剧本改编得脍炙人口,你和徐玉兰演绎得十分美妙。”然后坦诚指出了剧本的一些瑕疵,说得既中肯,又透彻,让王文娟肃然起敬。

王文娟呢,也谈了对孙道临主演影片《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看法,见地非同一般。

两颗艺术之心很快融洽在一起。这一夜,孙道临情怀难抑,久不成寐,辗转反侧中开灯赋诗:“请给我一缕阳光……”王文娟也第一次为个人终身大事而失眠。

可是,两位公众人物的约会只能像搞地下活动一样悄悄进行。黑灯瞎火之处,可以携手而行,一到人群聚集之地,便要马上回避。就连去看王文娟演出,孙道临也只能在熄灯启幕之后落座,其时王文娟住华山路,孙道临住武康路,两人约会时缠绵难舍,常常是你送我回家,我陪你归府,演出了无数次“十八相送”的活剧。

由于艺事太忙,两人虽然心心相印,却一直未能成婚。几位媒人急了,张瑞芳赴京开会时把这事报告了邓颖超大姐,邓大姐又报告了总理。对这桩天造地设的婚姻也很赞同,他叮嘱张瑞芳:“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你们多做点工作。”

媒人们有了“上方宝剑”,马上催这对“金童玉女”早办喜事。刚刚定下婚期,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导演岑范提出异议:“新婚大喜必然会影响王文娟演黛玉的悲情戏。”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4)

元年 夏英莲三岁,士隐梦僧道,石头入红尘[1](可知英莲大宝玉三岁) 村遇娇杏[1] 中秋士隐赠银,雨村应试[1] 三年 元宵英莲被拐[1] 三月十五葫芦庙火起,士隐投封肃[1] 四年(士隐“勉强支持了一二年”[1]) 士隐出家[1] 六年(士隐“出家一二年”[2]) 雨村新升,娶娇杏[2] 七年(雨村任官“不上一年”[2]) 雨村罢官,如海聘雨村为西宾,黛玉五岁[2] 薛呆打死冯渊(“小人已告了一年的状”[4]) 八年(“堪堪又是一载光阴”[2]) 贾敏亡[2]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宝玉八岁,贾琏二十左右,娶熙凤两年(有关凤姐年龄,大有矛盾,可参见后续年谱)从此处看,应至少为16至18岁,但有问题。 出月初二黛玉起身 冬(住暖阁,“等过了残冬”)黛玉入贾府,见宝玉。贾兰5岁,雨村复官[3],葫芦僧判葫芦案,英莲12至13岁(与元年冲突)薛家入贾府。宝钗小薛呆2岁[4](呆子为熙凤表兄,则宝钗至多比熙凤小2岁,若凤姐此时17,则宝钗至少15,比宝玉大8岁!但宝钗几年后才过15生日(见第2页、十三年、正月二十一),则凤姐此时约15,即凤姐13岁嫁与琏二!依贾府风俗,不应娶如此稚女。有一个解释:宝钗不只比呆子小2岁,可能更多)九年(参照[23]宝玉“十二三岁”) 梅花盛开[5]宝玉梦游幻境[5],宝玉初试云雨[6]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约二十岁,贾蓉十七八[6] 香菱以“留了头”,宝钗话冷香丸,送宫花[7] 宝玉见秦鲸[7] (下雪[8])宝钗看玉[8] 宝玉入塾,顽童闹学堂[9] 十年 中秋左右可卿得病[11] 张太医论病[10] 九月(“九月里宁府园子”[11])贾敬生日,贾瑞见熙凤[11] 十一月熙凤设相思局[11] 冬底如海病重,黛玉南归[12] 十一年 九月初三如海亡[14] 秦氏亡,贾蓉二十岁[13] 宝玉见北静王[14],熙凤弄权,秦鲸得趣[15] 出月之前[16]元春晋封,秦业亡,黛玉归[16] 荣国府开造大观园[16],秦鲸亡[16] 十二年(参见[23]宝玉“十二三岁”,[25]宝玉十三岁) 大观园试才[17],黛玉剪囊[18] 妙玉(18岁)进大观园[18] 十月底[18]大观园准备妥当[18] 十三年 正月十五元妃省亲[18] 正月里宝玉访花家,耗子偷香芋[19] 湘云进贾府,“爱哥哥”一说[20] 小儿女赌气,宝玉续南华[21] 贾琏之青丝事件[22] 正月二十一宝钗十五岁生日,宝玉参禅[22],贾府猜灯谜[22],西贝艹斤当尼姑和尚头 [23] 正月二十二入住大观园,宝玉十二三岁[23] 三月中黛玉葬花,双玉读西厢[24],贾芸认干爹[24] 卜世仁不是人,醉倪二疏财[24] 十三年 近端阳[24]贾芸见凤姐,又见小红(小红16岁) 宝玉见小红[24] 贾环烫宝玉,马道婆弄鬼[25] 三日后[25]僧道拭玉,青埂峰一别十三年矣![25] 三十三日后小红失帕[26] “每日价情思睡昏昏”,呆子诈宝玉(长藕大瓜)[26] 四月二十五(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27])黛玉叫门,晴雯不开[26] 四月二十六宝钗扑蝶,凤姐见小红,葬花吟[27] 宝玉诌药方,哼哼韵,汗巾子事件[28] 四月二十七宝钗羞笼红麝串[28] 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亲,宝玉得麒麟[29] 二玉闹别扭,宝玉再砸玉[29] 五月初三呆子生日[26][29],宝玉一说作和尚[30] 五月初四“负荆请罪”,金钏遭打,龄官画蔷,袭人挨踢[30] 五月初五端阳,宝玉二说作和尚,撕扇子千斤作一笑[31] 五月初六湘云论阴阳,拾麒麟,宝玉论“混帐话”,宝玉诉肺腑[32] 金钏投井,宝玉挨揍[33],众人探视[34] 五月初七傅试家来人,玉钏喝汤,莺儿(十六岁)打络[34] 袭人“晋封”,宝钗作活计赶苍蝇,宝玉论“文谏武战”[36] 宝玉见蔷龄[36] 八月二十贾政点学监[37] 八月二十一探春结海棠社,海棠诗[37] 八月二十二湘云到,拟菊花诗[37] 八月二十三赏桂花吃螃蟹,菊花诗、螃蟹咏[38] 刘姥姥(75岁)二进大观园,见贾母,信口胡诌若玉小姐[39] 八月二十四茗烟访瘟神[39] 八月二十五刘姥姥进大观园,“老刘老刘”以及“大火烧了毛毛虫”[40] 宝戴钗喝梯己茶[41],巧姐得名[42] 八月二十六王太医探病,宝钗审黛玉,惜春画大观园,黛玉说笑话[42] 八月二十七贾母攒金庆寿[43] 九月初二凤姐生日,宝玉吊孝水月庵[43] 琏二偷情,凤姐泼醋,平儿蒙冤,宝玉理妆[44] 十三年 九月初三琏二赔罪[44],李纨啦赞助[45],赖嫫嫫发请帖[45] 某日钗黛和解,《秋窗风雨夕》[45] 某日刑夫人求亲,鸳鸯誓绝[46] 次日鸳鸯铰发[46] 贾母凤姐玩牌,史太君进贾家54年[47] 九月十四赖家请客,呆子挨揍[47] 十月十四呆子出行作生意,香菱进大观园[48],贾琏挨揍(之前有雨村没扇)[48] 香菱学诗[48] 十月十五香菱发诗痴[48] 十月十六香菱得诗,宝琴,岫烟等进贾府[49](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岫烟、凤姐和宝玉等皆十五六岁) 某日(下雪)“是几时梁鸿接了孟光案”[49] X+1日白雪红梅,割腥啖膻,联句折梅,宝琴立雪[50] X+2日雪晴,制谜,薛小妹怀古,晴雯着凉[51] X+3日晴雯病,胡庸医乱用虎狼药[51],虾须镯事件[52] X+4日真真国女儿诗[52] X+5日王子腾生日,坠儿被撵,晴雯补裘[52] 腊月乌进孝进宁府[53] 除夕贾府祭宗祠[53] 十四年 元宵荣府夜宴,贾母掰谎,凤姐说笑话[54] 凤姐小月,探春李纹主事[55] 孟春探春受气,凤姐论正庶[55],探春改革[56] 甄家来人,宝玉梦宝玉[56] 某日紫娟试宝玉,宝玉发痴(不许姓林,打船)[57] 某日薛姨妈生日,薛刑联姻。[57] 某日当票事件[57],某老太妃薨,十二优伶解散[58] 清明藕官祭莳官,洗头事件,芳官吹汤[58] 某日湘云要硝,莺儿编柳,老妇发威[59] 茉莉粉换蔷薇硝事件,玫瑰露芙蓉霜事件,五儿16岁[60] 五儿被禁[61] 次日宝玉担贼名[61],秦显家的空欢喜[62] 十四年 四月底 或 五月初宝玉(宝琴、平儿、岫烟,四儿)生日,各色贺礼。 (众人生日谱:大年初一:元春,太祖太爷;过了灯节:老太太和宝姑娘(正月二十一),二月十二:黛玉,袭人;三月初一:王夫人;初九:琏二)射覆行令,湘云醉卧,彩儿被撵,斗草,石榴裙[62]怡红院群芳开夜宴,占花名[62] 次日妙玉拜寿,芳官得番名,贾敬升天(天气炎热)[63](注:从此之后,一笔糊涂帐,往各位帮阿土理一理) 约半月后贾珍奔丧,贾蓉论脏唐臭汉[63] 不详黛玉索瓜果(七月…瓜果之节)五美吟[64] 贾蓉做媒,琏二遗九龙佩[64] 某(六)月初三贾二偷娶尤二[65] 约两月后三姐戏二贾[65] 次日尤三姐思嫁柳二郎,兴儿演说荣国府[65] 某日琏二动身[66] 三日后遇薛柳兄弟,琏二说亲,柳二遗剑[66] 某日贾琏至平安州(“又嘱他十月前后务要还来一次”)[66] 八月里柳二进京[66] 次日柳二见宝玉,论东府,毁婚约,三姐自尽,二郎出家[66] 呆子赠土仪,颦儿思故里,凤姐审家童[67] 贾琏又起身?月十四尤二姐入贾府[68] 张华告状,凤姐闹宁府[68] 凤姐撵二姐(未果),暗害张华(未果)[69] 贾琏回,得秋桐[69] 腊月十二贾珍出行[69] 二姐日子难过,秋桐撒泼[69] 胡君荣用药[69] 二姐吞金[69] 十五年 三月初一桃花行[70] 三月初二探春生日[70] 宝玉临阵磨枪[70] 三月下旬得知贾政不回,依旧游荡[70] 暮春之际湘云作《如梦令》,引出柳絮词,潇湘馆里放风筝[70] 八月初三贾母八旬(矛盾之一:与宝钗同日?矛盾之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十三年)75岁,而贾母当时说比刘姥姥小好几岁,不符!) 传人收灯生嫌隙,凤姐受辱[71] 潘又安事件[71] 又安逃,司棋病,孙家求亲,琏二找鸳鸯借银子,凤姐说开支,夏太监讨钱[72] 旺儿之儿求彩霞[72] 宝玉装病,引出大观园查赌[73] 傻大姐拾绣春囊,金凤事件[73] 八月十二抄检大观园,王保善家的作恶,晴雯受辱,司棋事发[74] 八月十三甄家来人送东西,宁府聚赌[75] 八月十四贾珍闻鬼叹[75] 八月十五贾府赏月,笑话与作诗,凹精馆黛湘联句[76] 某日司棋被撵,四儿,众优伶,晴雯被撵,宝玉探晴雯[77] 次日晴雯亡,芳藕蕊出家[77],宝钗已出大观园,林四娘诗;芙蓉女儿诔,黛玉改词[78] 迎春出嫁,呆子娶亲,宝玉得病[79] 某日香菱改名[80] 金桂撒泼[80] 王道人诌妒妇汤,迎春探家[80] 附: 红楼梦的年表(俞平伯) 有些事情,非表不明。至于综合地概观一人底生平,或一事的流变,尤非年表 不办。可惜《红楼》作者底生平事迹绝少流传,要作满人意的《曹雪芹年谱》,在 现今的状况下,总还是不可能。我读这书的时候,戏荟萃那些有关系的事情,分年 列表,以备自己底参考。写成之后,觉得虽有些是托之揣测,但大致不甚谬,很可 以帮助喜欢研究《红楼梦》的人,所以现在把他列入本卷。将来如有所得,当然还 得经过几番的修正,这只是草稿罢了。 现在首写年分,再列事实。每节下须说明的,附在每节之后。 一七一五,清康熙五十四年,曹(兆页)为江宁织造。 曹雪芹是(兆页)之子,说见《胡适文存》卷三,二二四页。 一七一九,清康熙五十八年,曹雪芹生于南京。 曹氏三世为织造,在江宁、苏州两处。《四松堂集》诗注说:“雪芹随其先祖寅之 任”。虽经胡先生考订其有误,但雪芹曾随其尊长在江宁织造任上,却决无可疑的。 敦敏赠诗有“秦淮残梦忆繁华”,即是一证。雪芹底生年,也经胡先生考定,在一 七一九年。(《努力周报》,第一期)他假定雪芹享年四十五;如雪芹不及四十五而 卒,那生年便须移后了。敦诚挽曹雪芹诗,有“四十年华付杳冥”之句,虽未必是 整四十岁,也未必便是四十五岁。胡先生只说,雪芹享年至多不得过四十五岁。现 在即以胡先生所说,也总不致于大错,相差至多不过五年。总之,无论如何,雪芹 生时,必在曹(兆页)江宁织造任上。他底生日,依《红楼梦》叙宝玉生日推算, 大约在初夏,四五月间。(第六十二回) 一七二八,雍正六年,曹(兆页)卸江宁织造任。雪芹随他北去。 曹(兆页)卸任之后做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看《红楼梦》,大约调回北京去了。 这时候,雪芹大约只九岁余,想也回北方去了。 一七三零,雍正八年,《红楼梦》从此起笔,雪芹十一岁。 一七三二,雍正十年,凤姐谈南巡事,宝玉十三岁。依这里所假定的推算,雪芹也 是十三岁。 一七三七,乾隆二年,书中贾母庆八旬。 一七三八,乾隆三年,八十回《红楼梦》止此。雪芹十九岁。 这四条的依据,不得不说明一下。胡先生曾说过,《红楼梦》中只有记南巡一节, 是历史上的事实。(《胡适文存》,卷三,二二一页)第十六回原文如下: 凤姐道:“……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 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我偏偏的没赶上。” 凤姐这句话是当为说话时的年代。康熙帝南巡六次,最晚这一次,在四十六年,西 历一七O七年。从此往下推算二三十年,则凤姐说话时,当为一七二七──三七之间。 以平均计算,下推二十五年,则当为一七三二年。这时候,书中的宝玉正十二三岁, (第二十三回)雪芹底年纪,依我们推算,大约也在十三岁左右,恰拾相合。 我们既认定《红楼梦》是实写曹家事,那么,书中的贾母,即是曹寅之妻。曹寅死 于一七一二年,享年五十五。通常夫妇配合,女小于男,即算是同年,到隋赫德接 任的时候,她也只七十一岁。下推九年为一七三七,正是“庆八旬”这个时候。书 中庆八旬,在第七十一回;下距八十回终了,只一年余。这是一看《红楼梦》便可 知的。书中写她底生日,在八月初三,(第七十一回)接着写赏中秋,(第七十五回)写 “蓉桂竞芳之月”,(第七十八回)知这几回是一年内底事情。后来宝玉病了一月以 后,又在房中保养过了百日,到天齐庙去还愿;知道已到次年了。(蓉桂竞芳之月, 应是九月。病了一月已是十月过了。再调养百日,当然又是一年了。) 这些噜苏、拘泥的考辨,却颇有些关系;因为不如此就不能断定《红楼梦》全书共 说的几年底事,是那几年底事。我先从凤姐说话的时候立一标准,假定为一七三二 年。又从本书考出,从第二回到第七十八回,共有八年。且看: “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第二回) “贾兰的是一首七言绝句,……众宾见了,便皆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 如此……”(第七十八回) 本书底第一第二两回,都是引论,到第三回才入正文,写黛玉进荣府,第二天便去 访李纨。所以入书之初,正当贾兰五岁之时,到第七十八回,明写他已十三岁了; 这可证从开首到此,共写了八年底事情。从第七十八回到第八十回,又约略有五个 月的光景。而征《(女危)(女画)词》正当九月,则八十回末已入次年可知。故我断 定八十回书,共前后有九年,至多不过十年。 从第十六回凤姐说话时,上推三年,为一七三O。从一七三O下推九年,为一七三八。 再从此上推一年便是贾母八十岁的时候,正是一七三七。 这些推算,虽带些揣想的色彩,但对于大体也无碍。上下相差,至多不过四五年, 也就可以算平均的准确了。我现可以告诉读者的,是《红楼梦》八十回所叙的事, 当雪芹十一岁到十九岁。书中所谓荣宁两府及大观园都在北京。关于书中地点问题, 下有专篇详论。 一七三九──五七,乾隆四年──二二年,这十八年之中,雪芹遭家难,以致困穷 不堪,住居于北京之西郊。 我们知道《红楼梦》八十回中贾氏尚未中落,宝玉尚是安富尊荣,可见曹家凋零决 在一七三八之后。一七五七,敦诚赠诗有“环堵蓬蒿屯”之语,可见此时雪芹已很 穷了,或已穷得很久了。我们假定在这个时期中间,不过就最远的起讫而言,将来 曹家事实续有发见,自然还应当缩短,方才精确。至于知道雪芹住在北京西郊,也 是从敦诚敦敏底诗中看出来的。敦诚说:“不如著书黄叶村”,(《寄怀曹雪芹》) “日望西山餐暮霞”。(《赠曹芹圃》)敦敏说:“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赠曹雪芹》)又说:“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 (《访曹雪芹不值》)这些诗都成于一七五七之前后数年中,可见是时住在北京城外。 京东无山,且敦诚明说西山,可证雪芹住在北京之西郊。 一七五四──六三,乾隆十九──二八年,雪芹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作《红楼 梦》八十回。 以敦诚诗中所谓“著书黄叶村”看去,知雪芹做《红楼梦》大约即在一七五七上下 数年间。因为以我们所知,雪芹一生未有别的著作;则敦诚所谓著书,大约就是指 作《红楼梦》,且证以本书底话也极为相符。我试引几条为证: (1)“半生潦倒之罪……” (2)甄士隐年过半百。 (3)“如何两鬓又成霜?”(以上第一回) (4)雨村以为翻过筋斗来的,是一个龙钟老僧。(第二回) 但看了本书,似乎雪芹著书之时,已甚老了。而在实际上,他至多活了四十五岁, 未免有些不合。然文人之笔,原是随情涉兴,也不妨过意写得衰老些,使文情格外 生动。总之,雪芹著书,决在中年,却是无可疑惑的。至于我假定著书有十年工夫, 这原不过是个悬想。但看本书第一回所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则 八十回书底成就,大约总非三五年底事情了。我底假定,或者与当时事实不甚相远。 一七六二,乾隆二七年,雪芹作长歌谢敦诚。敦诚答赋《佩刀质酒歌》。 一七六四,乾隆二十九年,曹雪芹卒于北京,年四十余,无子,有妇孀居。(《努 力》,第一期,引敦诚诗并注。) 一七六五,乾隆三十年,《红楼梦》初次流行。 高鹗说:“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他做这引言,是在一七九二年,上推 二十七年,为一七六五,正当作者身后之第一年,或稍前后的几年中。 一七六九,乾隆三十四年,戚蓼生中己丑科进士。 戚蓼生是做有正本《红楼梦》序的。做序之时,大约在中进士之后。戚氏科名,见 余姚《戚氏家谱》。 一七七O,乾隆三十五年,《红楼梦》盛行。 高鹗说:“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他既说“廿余年”,想必不止 二十年。假定以二十二年计算,大约在这时候,这书已很通行了。 一七八八,乾隆五十三年,高鹗中戊申科举人。 高氏先中举,后补书;所以非让宝玉也中个举人,方才惬意。 一七六五──一七八八,乾隆三十──五十三年,佚本后三十回的《红楼梦》成。 一七九一,乾隆五十六年,高鹗补《红楼梦》四十回。 一七九二,乾隆五十七年,程伟元本──一百二十回本──初成。从此以后,方才 有了百二十回的《红楼梦》。 一八零五,嘉庆十年,陈刻《红楼复梦》成。 这虽是很恶劣的乙类续书,但因为他年代很早,恐怕是一部最早的乙类续书。依书 中序看,则这书脱稿于一七九九,嘉庆四年。 一八六九,同治八年,愿为明镜室主人江顺怡底《读红楼梦杂记》刻成。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5)

潜江易均室先生曾广发“寿苏启”,大张旗鼓地为坡过生日,却从未为自己办过生日会,家中也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年深日久,子孙后辈们对老先生的生辰早已模糊了。自传中也没有。幸运的是,我在整理老先生自用印鉴的过程中,意外地考出了其生日是光绪十二年(丙戌)正月十一日,也即1886年2月14日。不错,这天正是西方的情人节。

光绪年间,在内陆汉水之滨的小镇上是断然不会有人知道情人节的,但这个冥冥之中的日子,我更愿意理解成巧合之外的因缘注定。均室先生是独子,有两个妹妹,大妹嫁往外地,二妹嫁往市内浩口镇(原名蒿子口、浩子口)。大户人家的独子能送往海外求学,在那个时候足可算开明,我不知道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是否在其中起过作用,但确定无疑的是,易家老宅正厅的柱联乃是张之洞的手笔。

均室先生原配方夫人早逝,姓名、生平今已不详,遗有三女三子。万夫人归均室先生约在1927年,其时均室先生已早辞官职,潜心学术,连湖北省议会议员的荣衔也因议会的解散而无所依傍。曾有潜江文史学者对均室先生辛亥革命时在潜江率众响应表示质疑,虽然目前尚无翔实的材料释疑,但潜江县在前两届湖北省议会中列名的只有熊腾骏与均室先生二人,熊腾骏在辛亥中的功绩昭在不虚,是否也从侧面说明均室先生的辛亥勋业呢?前人既有此记载,肯定是有所根据的,况且均室先生手写履历中还明确地记着曾任潜江县议会议长。

万夫人名灵蕤(ruí),字瑞药,浙江瑞安人。能诗,善画,工小真书,尤擅毡墨,随父居武昌。其父万隽选,字季海,精印学,亦富收藏,于推介黄牧甫甚有功,时在湖北新军中任管带,驻武昌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改称起义门)。其舅父黄绍箕,字仲弢(tāo),为兵部左侍郎黄体芳之子、张之洞侄婿,辛亥前任湖北提学使,以积劳殁于任上。瑞安黄家是“轺车半天下,书声传百年”的名门望族,世以黄体芳兄弟三人并黄绍箕、黄绍第二人为“五黄先生”,广为人知的冒鹤亭就是黄绍第之婿。若以黄家辈分计,万夫人与冒夫人黄曾葵同辈,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等皆为其子侄辈。万夫人母亲系黄绍箕幼妹,姓名、生平久湮,易家后人印象中她“操一口京腔”。万夫人姊妹六人,幼弟在“四一二”中中弹身亡,四妹、五妹合家渡台,四妹夫曾任台湾驻外“公使”,侄辈曾任蒋经国贴身侍卫。

1928年夏,应该是新婚不久,均室先生夫妇偕往庐山避暑,参加匡庐诗社,在三峡涧题名而归,摄有“霞飘烟语图”,均室先生马褂、皮鞋、曳杖、蓄上须,万夫人坤扇在手,半袖旗袍,垂丝刘海,苍松半掩间,洵然神仙眷侣。亦曾见“晴川吊古”“沧浪词境”等图,夫妇二人唱和相随,看着着实令人艳羡。均室先生有“仙侣”之字,不知起于何时,但肯定不是无因。均室先生在汉上时曾作《病因生盟鸾牒》,云:

某闻锦瑟无端,泪迸于沧海;晓珠未定,明扄于碧城。未偶文箫,忘情匪我,凝愁弄玉,并吹谁人?病因生浪迹于知音之浦,低徊于解佩之陬。觉司马畸零,琴心未彻于绿绮;药师跌宕,侠气待赏于红装。不禁悄然而思,栩然而梦。一夕妪神告生曰:“子十载裴航,游仙未晚;三生杜牧,寻春何迟?吾昨者过氤氲之司,见有持鸳鸯箓者,子名与之,今授子以蕊珠宫同心之缕,众香国并蒂之花,持向人寰,当不落落耳。”晓钟忽动,生警而异,趋告詹尹,尹曰:“刘樊仙侣,赵管清修,此夙缘也,殆不可以已乎?今请向世间儿女,为子要之。辞曰:生体清癯,生性旷疎。生年逾卅,微尚髭须。生无他好,异书满橱。亦狂亦简,亦温亦文。楮墨音律,藻采缤纷。生有亩川,沧浪之浒。高阁研仓,同岑挥麈。生慕鲁连,轻世肆志。亦规方朔,百家竞艺;生如白也,缥缈屴(lìzì,高峻),又如微之,温黁悱恻。所愿伊何?曰惟同俦;闺房殿春,林下领秋;雅人深致,放诞风流。其状伊何?明眸皓齿,玉立清标;彼姝者子,彼妹者子。其乐孰先?铅华弗御,文史争硏;锦心苏蕙,牙帐回参;清词漱玉,石墨同龛;并砚栖鲽,一阁灵鹣。以视姻缘,促情天之眷属,得美满而无厌。”

虽托梦言,显为肺腑心迹。“体清癯,性旷疏,年逾卅,微髭须,书满橱,亦狂亦简亦温文”,可为均室先生传神。万夫人于归,可说是佳偶天作。

万夫人蕙质兰心,诸艺并擅,除曾在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讲授传拓技法稍为人知外,其他的如小真书、诗词、擫笛、装褫、烹饪、女红等,常人鲜有所闻。陕西耆宿宋联奎有赞:“室有咏絮才,书妙簪花朵。酬唱手频抄,莼鲈汁仍左”。张大千弟子徐松安在“静偶轩”一印边款中更以“本朝闺阁第一”的曹墨琴(贞秀)相誉,由此可见一斑。小子眼福不浅,曾亲抚万夫人手书多件,一色簪花细楷,工稳清雅,华阳舒漱芝以为可作“传家鸿宝”,沙孟海先生亦极称之。均室先生不少著述即藉由万夫人缮写方才得以流传。万夫人没有留下单独的诗词作品,《隔云集》中有与均室先生在“瘦西湖酒楼”联句一首,可惜残蚀,未能窥得全豹。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6)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78-09

[作者简介]沈琛(1991―),女,浙江嵊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本论文选题及撰写过程中,得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韩晖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郭玉贤、李钰、才学娟老师的指导。)

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景与人合的抒情品格,赋予自然界天气以丰富的意蕴。历代文人对雨雪风霜等自然现象的反复吟咏,沉淀了丰富的书写经验。那源远流长的“天人之际”的观念在明清小说中就常常成为主要的叙事框架和精神构造的基础。曹雪芹从人们对自然界天气变幻共有的情感体验出发,结合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解对各种“天气”进行了逼真的描绘,妙笔生花地刻画出一个个绚烂多彩、瑰奇绮丽的世界。《红楼梦》中自然界的风声雨意、夏日冬雪皆成为有“情”之物,它们以各自的含情脉脉应和着书中人物的情感与性灵,表现出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一、《红楼梦》中的四季天气描写

《红楼梦》里面的莺啼燕语的明媚春光、炎炎夏日静寂的盛暑、秋霖脉脉的清寒秋夜、白雪红梅的冬日雪景……作者紧抓四季瞬息变幻的特征,表现出他独特的审美视角。我们在细细地品读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气候,一遍遍重温风云雨雪带来的丝丝记忆。作者将这些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赋予了“生命”,一次次地紧扣读者心弦,使人读起来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与书中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撰写着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红楼梦》细致描绘了普通人的日常家庭生活,作为生活环境要素的“天气”,则成为书中重要的描写对象。晚清解韬在《小说话》中云:“《红楼》一书,四时兼备,且各时复分初、盛、末三节,无不逼肖,举不胜举,细心者一览即得之。兹略举数回,馀可三反也。”1《红楼梦》写了十九年的光阴,但对每一年季节变化的描写绝没有一处相似,而是紧跟着贾府的兴衰、宝黛爱情的纠葛以及故事人物的命运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笔调。作者把一年四季的天气描写得细致入微,使读者深感同受。

有描写春雨的:“一日清晓,宝钗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觉清寒。及启户视之,见院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柳叶渚边嗔莺叱燕,绛芸轩里召将飞符》)写初春时节,寒意未退,使人不觉间想起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早色要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时节还留有冬日的微寒,万物复苏,土壤湿润,细细的春雨零星飘洒。

有描写静寂盛暑的:“只见赤日当头,树阴匝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此时正是五月,蔷薇花叶茂盛之际。”(《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龄官独自一人坐在蔷薇花架下,用簪子在地上不停写着“蔷”字。宝玉便蹲下来细看,那姑娘画了几千个“蔷”字,像痴了一般,而他在一旁也呆呆看痴了,直到一场大雨才将他们浇醒。这里描写了炎炎酷暑的正午场景,“静无人语”“写”“细看”“痴”都说明了大观园夏日宁静、人闲无事的场景。

有描写凄寒秋雨的:“秋霖脉脉,阴晴不定,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稍,更觉凄凉”“听见窗外竹稍蕉叶之中,雨声淅沥,清寒透幕。”(《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里写出了秋思的哀伤、秋夜的凄凉和秋怨的愁思。

有描写冬雪红梅的:宝玉“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似装在玻璃盆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却是妙玉那边栊翠庵中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这里描写雪景,天地之间白雪皑皑,粉妆银砌,一片茫茫中又有“青松”“翠竹”“寒香”“红梅”“白雪”,一幅美丽的“白雪红梅”美人图在作者笔下逼真般地呈现,简洁明净,采用国画中的“写意”笔法,几笔点染之后,背景已成,别有一番情趣。

曹雪芹把四季景色描写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这些景物与人物活动相契合,并且融入了作者深沉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视觉、感觉、嗅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故景美、境真、情深,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流连忘返。

二、《红楼梦》中天气描写的叙事功能

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的世情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卓著的叙事性作品。作品中随时随地有天气变幻的景象,作者对天气的细腻描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营造,而且更是注重把它融入整个艺术领域中。

《红楼梦》以四季气候变幻来叙事的特征较为明显,以明确的时序作为整个故事的结构框架,故事情节在春夏秋冬反复循环中推进,以不同的气象应和人世的盛衰荣枯,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的发展而变化。当贾府兴盛、宝黛爱情萌发时,大观园里是“花光柳影,鸟语溪声”,“一切沐浴在春光里”;当贾府盛极将衰、宝黛爱情成熟时,正是闷热而令人烦躁的夏天;到贾府日见衰败、宝黛爱情因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而陷入困境时,萧瑟的秋天已经来临,“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到这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结束时,“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天气描写并非是简单的点缀,而是具有推动情节发展、塑造生动形象、营造故事环境并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情节发展

《红楼梦》中的天气描写是构成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天气营造不同的场景,成为不同时间的出发点。

天气在叙事中可起到引语作用:“一日炎夏永昼,甄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下文引出一段风流公案,以青埂峰下无材补天的石头与三生石畔那棵绛珠仙草的前世姻缘为开端展开描写。《红楼梦》之所以为“红楼梦”,其叙事内容亦是从甄士隐的一个梦开始。然而作者开头一句“一日炎夏永昼”,简短的六个字已将当时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烈日当头,闲坐在书房,清凉宁静,鸦雀无声,只有树上的知了在“呜嘤”“呜嘤”地鸣叫着。这个梦是甄士隐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昏睡中所做,看似不经意,却暗含一系列的寓意。故事也就是从这里展开的。在梦里,甄士隐跟着二位仙师,听到了如何结此风流公案,也看到了“通灵宝玉”,到了“太虚幻境”门口。“士隐意欲也跟着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此时醒来便知之是一场梦,梦醒后,烈日依旧当头照,芭蕉在阳光照耀下依然翠绿挺拔,一切还是老样子。作者只是用天气来“引”出梦,而万物依然,可见,作者将细微之处描写得至情至理。

再如描写暑日午困所引发的事件:“这天已到盛暑之际,早饭过后大家都多半因日长神倦,到处鸦雀无声。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丫头们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呢。”(《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形象地描绘出炎炎夏日正午,在寂静的院子里人们困乏的神态,说明天气确实是太热了。这里是描写天气的炎热,通常闷热的天气过后将是一场暴风雨的来临,也预示着贾府将有灾祸发生。宝玉又来到王夫人上房里,见王夫人在里间凉床上小睡,而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斜着眼乱晃。宝玉走到金钏儿跟前,“把她耳朵上的坠子一摘”“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一丸出来,向金钏儿嘴里一送”。宝玉又说要讨了金钏儿,他们好在一处。这时王夫人翻身起来,朝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耳光,嫌她教坏了宝玉,要把她撵出去。这里是导致金钏儿投井自杀的直接原因,之前“盛暑”“鸦雀无声”“天热”“午睡”看似平静的场景,其实为这里的不平静做了个铺垫、对比。事情的发展也就是与天气变化相呼应,闷热后就有“暴风雨”来临。作者实质上是揭露封建家族统治者表面“慈善”而内里丑恶的一面。由于作者的精心处理,此一事件又有着多方面的意蕴,表现了宝玉作为贵族公子哥儿滥施感情的一面,金钏这位少女有“气性”的一面,与此同时,此一事件又是接踵而至的宝玉挨打这一重场戏的导火线。

这回描写了炎夏骤雨急频的特点:宝玉见王夫人醒了,自己觉得没趣,便进大观园去了。“只见赤日当头,树阴匝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此时正是五月,蔷薇花叶茂盛之际。这时看到一个女孩子在蔷薇花下用簪子在地下不停写着‘蔷’字。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当宝玉意识到自己已被淋湿后,一气跑回怡红院。“几个女孩子被大雨止住便在怡红院与袭人在游廊上玩耍、嬉笑。宝玉正被大雨淋的像落汤鸡一样,敲门听到里面有嬉闹的笑声,又没人听到敲门声。心里一阵怒火,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当门打开便一脚踢在那人的肋上,谁知开门的是袭人,宝玉后悔莫及。正说着,不久那雨已住了,那些女孩子们也早去了。”下着大雨的时候把故事推向高潮,雨停了,一切恢复平静。炎炎烈日忽来一阵雨、宝玉淋雨、袭人被踢,都是意外事件,“伏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天气的变化无常也属“意外”,作者在天气的描写上与故事的情节发展相契合,波澜起伏,恰到好处。

还有描写深秋初冬时的凄凉愁绪:“已到十月中旬,宝玉起来,要往书房中去。这日天气陡寒。宝玉到了学房中,做了自己的功课,忽听得纸窗呼喇喇一派风声。只见西北上一层层的黑云,渐渐往东南扑上来。”(《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由天气寒冷引出晴雯所补的那件雀金裘,引起宝玉的伤感,也引出更多生死离奇。小说情节的转换就像百道溪流时分时合地顺着一个方向蜿蜒流泻,只见奔流而不见阻塞、中断或转道。万体百态,浑然一体。

(二)塑造生动的形象

特定的天气可以表现出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作者用深细灵妙的笔墨,在表现环境的同时往往也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神情意态。

描写腊月朔风突出凤姐心狠与贾瑞的小人形象:“王熙凤正在园中看景致,一步步行来,猛然从假山石后走出一个人来,贾瑞一边说话,一边拿眼睛不住地观看凤姐,被王熙凤的美貌所吸引。”(《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在王熙凤眼中,贾瑞就是一只癞蛤蟆,不配和她调情。凤姐为了加害于他,便主动提出与他约会,叫他晚上在西边穿堂等她。“当天晚上贾瑞黑地里摸入荣府,两边门都忽然咯噔一声锁上,此时要出去也不能了,南北俱是大墙,要跳也无攀援。这屋内又是过堂风,空落落的,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入骨,几乎一夜不曾冻死。第二天一早跑回家后,他爷爷见他一夜不归,定料他在外非饮即赌,狠狠打了他三四十板,不叫他吃饭,叫他跪在院里读文章。贾瑞先冻了一夜,又挨了打,饿着肚子,跪在风地里读书,其苦不可名状。过了两天又来找凤姐,这次凤姐又设下了一个更为阴毒的圈套。凤姐让贾蓉假扮自己和贾瑞约会,并派贾蔷‘’。结果臊的贾瑞无地自容。俩人各诈贾瑞五十两银子,并将一桶尿粪哗啦啦浇泼贾瑞一头一身,浑身冰冷打颤。后来因日日思念凤姐,疾病缠身断送了生命。”贾瑞的病逝与两次受冻奔波有着密切的联系。腊月天气正值三九、四九的时节,夜长昼短,朔风凛冽,寒风刺骨,贾瑞硬是冻了一夜,白天又在风地里读书,后来又在寒冷的夜晚被泼了一头一身的尿粪,处处强调朔风、寒冷、打颤把贾瑞推向了死亡。这一情节塑造了两个生动的形象:贾瑞是极不堪的、落没的纨绔子弟,贪淫、懦弱、胆小、流氓、小人等形象活生生地映在读者的脑海里,无一善可言;王熙凤杀戮决绝、两面三刀、残忍、狠毒、贪婪、逢迎、虚伪,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当家人,又是一个贪婪钱财、权欲极强的妒悍女人。

描写天气炎热与宝黛爱情纠葛、内心焦灼呼应:“贾母、凤姐、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去清虚观打蘸,当时是农历五月初一,正值端阳佳节,天气已经炎热起来了。”(《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由于天气实在太热,使林黛玉中暑(外因)。她本来就体质虚弱,弱不禁风,又患有慢性病,对恶劣的气候耐力甚差(内因)。清虚观的张道士送给宝玉一个“赤点金翠的麒麟”,这又引起了黛玉的心病。薛宝钗有一个金锁,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这次张道士又给宝玉提亲,本来薛宝钗、史湘云的竞争力都很强,而自己在姥姥家住,寄人篱下,孤立无援,父母双亡,连一个倾吐心声的对象都没有。她对爱情视为生命,也不知宝玉心里到底怎么样想的,加上精神的折磨,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再加上气候炎热,就中暑了。“由于张道士为宝玉说亲事,宝玉心里很不舒服,所以第二天没去看戏,知道黛玉前一天回家又中暑了,便去看望她。黛玉说:‘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宝玉喜欢林黛玉,而她不但不体谅他,反而说这些风凉话,宝玉立刻委屈地与黛玉争吵,一气之下砸了“通灵宝玉”,吵得不可开交。林黛玉越发伤心大哭,心里一烦恼,把吃的香薷饮解暑汤便都吐了出来,脸红头胀,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怯弱。吵闹声、哭喊声如同气温高升、狂热,刻画出了宝玉和黛玉内心的烦躁、煎熬。天气炎热,把狂躁的气氛描绘得非常生动。黛玉又流泪又流汗,泪水与汗水相融合,是何等的难过与痛苦。宝玉、黛玉二人相爱又无法用语言来平和沟通,在这样的大家庭中不能自由恋爱,内心的焦灼如炎炎烈火一般的阳光照在发烫的大地上,使整个世界都狂躁不安。这里宝黛吵嘴与天气炎热相互呼应,描绘了宝黛二人内心的矛盾、焦灼与苦闷,造成了一个气氛的高潮。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也是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鲁迅在评价古典小说时,“强调文艺的真实性”。文艺的生命在于真实。他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2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渡,塑造了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作者取材来自作家“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的“离合悲欢”及其家庭的“兴衰际遇”,没有一点因袭、摹仿的痕迹,既不是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一把辛酸泪”,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

(三)氛围的描绘渲染

《红楼梦》中的天气变幻莫测、阴晴不定,每一个气象的描绘都能够渲染故事的情节,使之达到高潮。

写初夏晴天美好的:“贾母、凤姐、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去清虚观打蘸,当时是农历五月初一,正值端阳佳节,天气已经炎热起来了。”(《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这一日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五月初这一时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阳光明媚,天气渐热,火热的天气与人们出游的火热高涨的情绪互相照应,十分热闹、隆重。

写天气渲染气氛的:“这日贾母与王夫人和众姐妹要给史湘云还席。次日清早起来,可喜这日天气晴朗。”(《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借助天气来给宴席的热闹、繁盛做一个开端,天气晴朗更符合这日在大观园中游玩,也暗示园中的极盛之时。

写中秋闻笛显凄寒的:“这年中秋节夜宴可是生病的生病,有事的有事,气氛显的很冷清。大家在赏桂花、饮酒,正说着闲话,猛不防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肃然危坐,默然相赏。越发凄凉,众人不禁感伤起来。”(《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绾联诗悲寂寞》)作者通过笛声的渲染,把当时贾府的处境以及众人的心情鲜明地烘托了出来。中秋之夜,本是“浩月清秋”,“令人神清气爽”,而面对这一片清丽的月色,引起的不是欢愉,而是众人满腹的惆怅。这种“对景感怀”“倚栏垂泪”的心情,恰恰又通过阵阵笛声传递给读者。当时,抄检大观园在众人心中掀起的轩然大波并没有平息,几乎在同时,甄府被抄的恶讯又传来,这一切,都好似一层乌云笼罩着如坐针毡的贾府。这次中秋描写得十分凄楚,含有浓郁的悲意。清冷的明月、凄凉的笛韵、感伤的心境,三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秋风徐徐吹过,空旷寂静,渲染出如此凄楚的一个氛围,预示着贾府末日的来临。

正如二痴道人在《红楼梦说梦》中所云,“《红楼梦》有四时气象:‘前数卷铺叙王谢门庭,安常处顺,春之梦也。省亲一事,备极奢华,如树之秀而繁阴葱茏可悦,夏之梦也。乃通灵玉失,两府查抄,如一夜严霜,万木摧落,秋之为梦,岂不悲哉!贾媪终养,宝玉逃禅,其家之瑟缩愁惨,是《红楼》之残梦耳。’”3《红楼梦》体现的是一种“自然”,在阴阳消长之中,透漏出生命的凄美与悲凉。

三、《红楼梦》中天气描写的移情作用

移情常被描述成“我们的主观感情不自觉地向客体的投射”,也常被解释为一种“内模仿”的结果,即对客体的观察引起初发的肌肉牵动。这种牵动并非为观察者自身的知觉所感知,而似乎是由外界事物所引发。客体或为人,或为非人类,甚至为无生命的东西。4“移情作用”表示旁观者自身与眼前的人或物浑然成为一体,以致旁观者似乎切身体验到对方的体态、动作和情感。《红楼梦》中天气的景象描写将风霜雨露、宿鸟栖鸦、山石草木都赋予了生命的感知力,细微的天气描写中蕴含了极大的移情作用。

例如:“却说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担忧。至晚饭后,闻得宝玉来了,想要问问他怎么样了,就一步步向怡红院走来。门已关了,黛玉即便叩门,却被宝玉的丫鬟拒之门外,听到屋里竟有宝玉、宝钗二人的笑语之声,心中动了气。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容姿,具稀世之俊美,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具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此处写“苍苔”“露冷”“风寒”“花阴”,把天气描写得如此凄凉,映衬出黛玉心中多么悲凉,连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也不忍心听到她的哭声,都飞起远避;青苔和冷冰的露水、寒风中的花朵都被黛玉感染上一丝丝的悲凉。当黛玉无意中被关在怡红院外,独自在花阴下悲戚之时,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愣愣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无情的花鸟经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描写,便有了人的灵魂、人的感情,把黛玉那难以言传的苦情愁绪,淋漓尽致而又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写秋雨的悲凉:“忽听得唿唰唰一片风声,吹了好些落叶打在窗纸上。”(《感秋声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描写深秋的寂寥,连风声都听得如此清晰。“这里黛玉添了香,自己坐着,才要拿本书看,只听得院内的风自西边直透到东边,穿过树枝,都在那里唏里哗喇不住的响。一会儿,檐下的铁马也只管叮叮当当的乱敲起来。”“风声”“落叶”“铁马”呈现出悲凉景象,始终围绕着黛玉,化景物为情思,贯穿始终,暗示着黛玉的悲剧即将来临。

写大观园深秋幽静阴森的:“凤姐只带着丰儿来到园门前,门尚未关,只虚虚的掩着。于是主仆二人方推门进去。只见园中月色比外面更觉明朗,满地下重重树影,杳无人声,甚是凄凉寂静。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得唿唿的一声风过,吹的那树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喇喇的作响,枝梢上吱娄娄的发哨,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兆》)月冷风凄,空旷寂静,秋风萧瑟,阴森森的景象在作者笔下描写得出神入化。“月色”“风过”“寒鸦宿鸟的惊飞”,凤姐自己感到恐惧,仿佛连鸟儿都觉得这里如此惊恐,描写场景生动形象。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作者诗化的山水花鸟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作品的叙事由于渗入了抒情因素而更具有一种空灵、高雅、优美的风格。

四、《红楼梦》天气描写中对意境营造的表现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5《红楼梦》中的天气描写将风霜雨雪融入作品中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很好地将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一)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之迎,互藏其宅。”在《姜斋诗话・卷下》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5他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红楼梦》的作者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作品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黛玉每到春分、秋分就会犯旧疾,这天宝钗来看望她,聊到身世黛玉又感伤。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稍,更觉凄凉。”“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又有母有兄;一回又想宝玉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稍蕉叶之中,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太阳未落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肃杀秋风,穿帘透幕,雨滴竹梢,更觉凄凉。水洗的潇湘小院,愈发显示出如水墨画般淡雅萧瑟的意境。黛玉本身就是个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人,处在这样的一个雨夜,更激起心中惆怅,无比凄凉。“秋霖脉脉”“风雨”“寒”反复出现,将黛玉此刻孤寂悲秋之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文艺作品都是把一种心情寄托在一个或数个意象里,所以克罗齐以为凡是艺术都是抒情的6。

要恰能传出情感,才是上品。在清寒的雨夜里,独自伤心的女子,意境凄凉,秋情满纸,人物触景生情,而景又染上浓厚的感彩,环境与人物的思想感情交织成混融的艺术境界。

(二)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欧阳修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其中一层意思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部分。所以后人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7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看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看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5

例如:“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了。这时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要去葬花。这时正巧看到宝玉正在阅读《会真记》,便拿过书来瞧,不禁被书中情节所吸引。正在说笑时,袭人走来找宝玉回去。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忽听到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觉得十分感慨缠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越发如痴如醉。坐在石上细细品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花落水流春去也,天上人间’,又加上刚刚看到《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看到“风过桃花落”这样的“实境”,就想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由地感叹美好的事物容易失去,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像那流水落花一去不复返。这里伴随着具体的境象联想而产生对美好人生流逝的体味与感悟,便觉得感伤这样的“虚境”。

还有黛玉梦到自己许给了继母的亲戚,从梦中惊醒。“翻来覆去那里睡得着,只听得外面淅淅飒飒,又像风声又像雨声”,“自己挣扎着爬起来,围着被坐了一会,觉得窗缝里透进来一缕冷风来,吹得寒毛直竖。”(《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魂》)作者将如此一般的情景描写得极尽精微,“黛玉从梦中惊醒听到门外淅淅飒飒,像风声又像雨声”“窗缝透进来一缕冷风”,从这些感知到的真实情形可以联想到门外的朔风、落叶、飘雨、萧索的景色,黛玉的悲伤和对宝玉的真情实意都描写得至情至深、耐人回味。

(三)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红楼梦》中的天气景物描写,蕴含着咀嚼不尽的美的效果,富于韵味,余韵无穷。如:袭人想起凤姐身体不好,便过去看望。“刚来外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写初秋的景象寓意贾府的渐趋衰败,贾琏的旧奶奶(凤姐)、新奶奶(尤二姐)之间的爱恨情仇,两者互不相融。“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描写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又如:贾政安葬了灵柩,一天行到昆陵驿,“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正在船上写家书,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那人却是宝玉,不及说话,一僧一道夹住宝玉,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赶上去,转过一小坡,倏然不见。贾政还欲要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这不仅和脂批所说的“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基本相吻合,而且雪天的氛围加上迷离扑朔的踪迹,情景极富意境,“乍寒”“下雪”“白茫茫” 将视野望远仿佛若隐若现,似有却无,或梦或醒,茫茫苍野,空旷无人,让人回味无穷。

(四)用意象化的气象映照人物的性格神韵

作者往往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或个性化,使之成为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真实写照,比如意象化的“雨”“雪”。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有“堪怜咏絮才”,指出林黛玉具有敏捷的诗才,实甚怜爱。“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的谐音暗喻林黛玉之名。8她美丽、聪慧,却自小怯弱多病,多愁善感,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是一个有着诗人般气质的女子。她寄人篱下,孤苦无依,执著追求爱情,却遭遇挫折,于是“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她的身心蒙上了一层忧郁悲凉的色彩,随着处境的艰难与爱情的无望,这种清寒凄凉的色调愈加浓烈。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中所描写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还有《桃花行》所说:“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与黛玉这种性格特征相符合。潇湘馆的景物有着同主人一样的清幽孤寂、缠绵悲戚的色彩。这里小巧而幽静,坐在房内,竹影透窗,满室皆生绿意。所以宝玉题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竹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黛玉品格的象征。沿着黛玉的心路痕迹,我们更容易理解“雨”意象以潇湘馆内为多的原因。

比如多次出现秋雨的:“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稍,更觉凄凉。”“听见窗外竹稍蕉叶之中,雨声淅沥,清寒透幕。”(《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凄凉的秋雨夜,万般愁绪萦绕心头。词中出现了多次的“秋”“风”“雨”,将黛玉的孤寂悲秋之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不幸少女的深深哀愁。风雨秋夜,黛玉卧病潇湘馆,拟《春江花月夜》之格而作诗《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泪烛摇摇热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通过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风、秋雨等一系列凄凉、惨淡、冷落的景物描绘,抒发了黛玉的孤独寂寞和哀怨惆怅。雨不仅以它多情哀怨的自然气韵应和着黛玉的多愁善感,洁净的雨还是上天对孤傲敏慧、逸才仙品的灵性的惺惺相惜。窗外的夜雨与窗内的泪水同流应和。

如果说黛玉的品行映照着缠绵哀怨的雨,那么晶莹冷凝的雪则应和着宝钗的性格特征。“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其寓意画和“金簪雪里埋”的题诗,“金簪”即指“宝钗”,“雪”谐音“薛”8,此处便是直接用雪来描写宝钗。金簪再美,埋在雪里也陡然,象征着宝钗命运的悲剧性。《终身误》里的“山中高士晶莹雪”,宝玉诗有“出浴太真冰作影”的暗喻,宝钗亦有“冰雪招来露彻魂”的自比,暗喻出“冷美人”的冷凝娴静的性格。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入门两边是超手游廊,上面是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十分清雅。宝玉题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梦也香。”贾妃赐名为“蘅芜苑”。蘅芜,传说的一种香草。作者显然用香草象征宝钗之意。《离骚》以香草喻君子,宝钗也正是闺阁中的君子。蘅芜苑的设计也正与宝钗之品格相符合。这里冷而苍翠,如雪洞一般,寒气袭人,一色全无,正表现了宝钗清冷寡欲、朴素淡泊的品性。她所服用的药丸名为“冷香丸”,“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冷香丸的制作用水,也与二十四节密切相关。要取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和小雪这日的雪。”作为自然现象的冷雨、轻露、薄霜以及寒冰,它们和雪一样具有晶莹剔透、清冷洁净的外表,象征着宝钗冷峻高洁的性格。

用“雨”来象征林黛玉,“雪”来喻指薛宝钗。“雨”和“雪”都是水。贾宝玉有一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笔下有:女儿的双眸似秋水、秋波,称她们的眼睛水灵灵、水汪汪,皮肤形容为“冰肌雪肤”。坡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湖的美犹如西施的美,西施的美也只有用水比喻才贴切。水,看似柔弱无力,其实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水是生命的维持者,也象征着纯净和新生命。作者用“雨”“雪”分别比喻黛玉和宝钗这两位女子,可见作者在创作中如此高超地运用象征手法。

《红楼梦》中的风情雨意、夏日冬雪形成了一个个诗化般的世界。在这种诗化般的空间之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情感方式和命运走向都与自然的动静进行着幽深玄远的交融。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大观园内的四时节气、四季景物进行舒展自如的描绘,营造与人物活动、性格刻画相契合的情境,达到了炉火垂青的创作境界,展现出一个瑰奇绮丽的红楼艺术世界。

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形式,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又那样的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那样的难以触及。整部小说像一首雄丽深邃、婉约缠绵的长诗,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高度,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鲁迅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2这就非常精确地概括了《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齐裕.独创与通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骆冬青.心有天游:明清小说美学(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艾布拉姆斯(Abrams,M.H.).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M].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7)

莺歌燕舞百花妍,春满容州诗满笺。

诗县诗乡诗校苑,文明古邑誉南天。

容州今日挂诗牌,万众欢呼笑口开。

众志成城兴大业,高歌一曲唱和谐。

贺联

一帜耀容州,笑领弘国粹:

千帆征绣水,扬波诗海创辉煌。

祝贺家乡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的称号和容县中学荣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黄延南

百年老校早闻名,

辈出英才有远声。

今日珠玑同闪烁,

新风古韵壮容城。

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暨容县中学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李汉荣

传书鸿雁踏云来,誉抱容州百姓怀。

诗进校园花解韵,墨濡桃李树成材。

满堂学子蟾宫客,遍地骚人济世才。

从此侨乡添盛况,官民爱上读书台。

恭贺家乡容县荣获全国诗词县

潘大林

骚坛容管发新花,文脉连绵养菁华。

绣水千年涵雅意,峤山百岱染丹霞。

清辞若菊家家种,盛誉如兰处处夸。

更上层楼多冀望,好诗更待你和他。

诉衷情・贺容县诗词之县挂匾

林习之

侨乡喜讯破空飞。容县彩旗辉。沙田蜜柚枝坠,绣水浪开眉。

歌大雅,赋兰梅,曲芳菲。百年名校,学子三干,寸草春晖。

同庆容县及容中获全国先进称号

罗陆艺

仙人夜诵喜容州,批件沁香佳作稠。

灯擎石红先进出,读书岩遍荣誉收。

今朝崛起文昌阁,来日定登赏月舟。

欢庆人群应可见,峤山三子古桥头。

闻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

韦永键

金鸡消息日边来,老叟童娃乐满怀。

创立诗词先进县,争赢诗教大金牌。

难能可贵人同志,至是宜珍众共谐。

乐事吟哦须把酒,心花合共柚花开。

无梦令祝贺容县荣膺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黄汉生

,父子樵山吟木,姑嫂秧田歌谷。古郡又风华,对仗仄平常务。同祝,同祝,诗县九州钦慕。

次韵韦永键君闻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

罗劲

金光一片北京来,三姐杨妃笑畅怀。

不是官民同一搏,何能桂玉挂双牌。

歌诗袅袅心灵净,君子谦谦事业谐。

瞩目前程铺壮锦,桃花开罢百花开。

容县―全国诗词之县(藏头)

马伟芳

容州喜获此殊荣,县底功劳自不轻。

全面拓开逢盛世,国民教育转新型。

诗联迈进佳时代,词赋攀登高水平。

之所能臻斯境界,乡村改革促文明。

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周展鹏

莺鹛争啭逐花香,绣水峤山瑞蔼扬。

广乐钧天音域远,容州加冕晋诗乡。

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

凌扩业

源远流长八桂香,峤山绣水喜洋洋。

承传国粹人文美,平仄声声荡故乡。

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韦荫炎

侨乡古郡又诗乡,翰墨悠悠历史长。

书院催开人智慧,骚风展现韵辉煌。

宋唐传统群黎继,李杜华章老少扬。

辈出贤才弘国粹,芳名远播九州翔。

喜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魏紫衡(雪斋)

山河称毓秀,代代出奇人。

史籍从容展,歌诗正早春。

祝贺容县获得诗词之县称号

彭桂芳

脉脉峤山春色荣,盈盈绣水笑含情。

贵妃故里将军县,种得诗花处处罄。

祝贺容县获得诗词之县称号

钟新平(降龙十巴掌)

金匾出京东,容州喜讯同。

都峤还宋月,绣水沐唐风。

诗落田园翠,词飞荔苑红。

永将红豆曲,谱入韵林中。

祝贺容县荣获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吴平益(易平)

诗乡八桂誉声高,古郡侨都今更娇。

墨雨笔花钟武阁,贵妃三姐爱民谣。

丰盈绣水人文盛,秀丽峤山李杜韶。

代有雄才光史册,吟坛蔚起领。

贺容县诗乡

张绍民(木石散人)

乘兴登临真武阁,忽闻四面起飞歌。

容州本是风流地,诗草诗花栽满坡。

贺容县获授“诗词之县”称号

袍领山人

峤山柚树正含枚,绣水渔舟乐韵堆。

喜鹊纷嘈为底事?诗乡牌匾入县来。

贺容县晋升全国诗词之县

石瑞圣(负手春风)

东南形胜数容州,二十洞天人事浮。

经略台悬真武阁,都峤山衬绣江楼。

将军紫绶兴仁里,妃子威仪仰冕旒。

尚慕燃藜书有癖,诗乡耀彩益藏修。

贺容县获得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钟浪声

南疆歌海鼓声隆,金匾辉煌映碧空。

啸傲峤山诗化雨,行吟绣水韵成虹。

翁姑拄杖敲平仄,商贾倾杯论雅风。

千载古州新气象,豪情唱彻大江东。

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杨转邦

容山挺立气昂扬,绣水欢歌引凤翔。

柚蜜飘香催韵雅,金牌烁彩耀侨乡。

正宫・塞鸿秋祝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李旭文

千年古郡秋光渡,金牌惹得骚人慕。丹霞绣水妆诗路,村姑学子应歌舞。尧天盛世时,雅士春风处。蓝天共谱鸿图赋。

祝贺容县喜获诗词之县称号

麦振勇

京传捷报喜容州,真武名楼春意稠。

藉得暖风催百蕙,侨乡何处不诗流。

贺容县荣获“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陈彩洵(瑶山凡夫)

中华文化有传承,西粤侨乡负盛名。

有志云天鹏展翼,层楼更上谱金声。

贺容县获“诗词之县”称号

练锡武

唐妃故里柚芳香,国粹骚声众诵扬。

真武阁前江入韵,诗芽苗壮茂南疆。

闻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喜赋

苏品学

喜事京城今送临,峤山秀水恰逢春。

柚花齐共诗花艳,偏醉玉环故里人。

祝贺诗词之县容县

周辉昌(九万山人)

祝酒杯如真武悬,贺声绣水共喧天。

诗人句丽迷妃子,词客情深醉杜鹃。

之路弯成桃李径,乡风淳作宋唐篇。

容州文化添新景,县拥金牌耀日边。

贺容县诗乡

陈万吉(茶江闲人)

欣闻容县获诗乡,网里吟家祝贺忙。

自此侨都灵胜地,花添锦上更风光。

诉衷情・祝贺容县荣获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吴菲

京都捷报伴春来。小县挂金牌。峤山绣水欢悦,骚客笑颜开。

诗雅致,韵和谐,展文才。引吭高唱,泼墨挥毫,激荡胸怀。

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费自平(非子若云)

农家过去为饥肠,今赏上楼享小康。

足食衣丰思雅韵,激情奔放建诗乡。

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周长河(高山流水长)

百里绣江万丈楼,诗魂铸就古容州。

都峤泼墨落霞美,真武衔虹叠韵收。

经略楼头由笔漫,贵妃园里放歌稠。

长安遥寄诗词匾,华鼎侨乡史册留。

鹧鸪天・贺容中荣获中华诗教先进

徐日陛

百岁容中浩气嘉,杏坛弟子韵巅跋。

点缀峤山麓,文口缤纷绣水涯。

兴诗教,放光华,宋唐玉律吐新芽。

闹春燕语呢喃贺,金匾题词闪彩霞。

闻容县被授予“全国诗词之县”有感

丁冬

绣江两岸景芳妍,宋蕊唐葩种满田。

霞面峤山何意醉,云头月下枕诗眠。

贺容县成为全国诗词之县

陈登岳(贾博士)

诗风吹绿都峤树,枝叶扶疏向日开。

汉韵唐音听野鹭,豪吟能唤凤凰来。

祝贺容县荣获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李茂强(一品清廉)

真武喜闻戛玉声,柚香铸韵激诗情。

殊荣频立南疆地,修禊兰亭百苑鸣。

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韦秀孟(雪薇)

文章盈喜气,容县享佳名。

春满绣江岸,花开香墨城。

古今同切韵,老少共飞声。

翮振三千里,鲲鹏正起程。

祝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林志南

捷报传来喜气洋,容州自此入诗乡。

唐风润绿绣江岸,宋雨滋沾都谷庄。

唱响山歌扬四海,凝成韵味达三江。

招牌展现明灯塔,万众高呼颂辉煌。

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冯武超

九旬党诞谱篇章,容邑誉为诗句乡。

墨客骚人凝众志,仍须努力奋专长。

贺容县获诗词之县称号

梁金维

壶中韵律富诗门,柳绿诗堤十五村。

诗赋码头艟尽醉,容州组组系诗樽。

贺容县为“全国诗词之县”、容县中学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谢玉婵

柚香初漫到山隈,捷报频传何快哉。

侨乡此日诗音美,绣江闻曲献花来。

祝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肖中英

中国盛兴胜昔唐,华章盖世满南方。

诗歌雅韵骚人乐,词赋挥毫墨客忙。

之曲绣江飘玉带,乡间利笔刺天苍。

真观哥特开新貌,美好容州喜庆狂。

虞美人・为容县获授“全国诗词之县”名誉喜赋

李丽光

东坡题迹今犹在,容篼多诗采。文人历代展狼毫,赤子怀乡报国写!

杨妃又舞霓裳曲,诗教声声续。京城授匾誉堪夸,百尺竿头更上颂中华!

赞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冯定苏

容州自古是诗乡,人杰地灵蕴宝藏。

历代人才相继出,子孙后世更弘扬。

贺容县授予诗词之县感怀自勉诗一首

谢世平

喜讯飞传入县城,容州授匾感光荣。

诗乡人爱诗乡誉,谱写新章雅韵馨。

祝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陈英训

八桂东南捷报传,诗乡容县梦初圆。

贵妃故里飘香韵,真武阁中拨雅弦。

祝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邓春年

传来喜讯韵飘飘,夏月池荷分外娇。

绣水欢歌飞碧浪,诗乡美誉落都峤。

鹧鸪天・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龚煜江

壮丽容州百业兴,文昌阁上聚群英。

绣江河畔涌新韵,真武楼头荡古声。

扬国粹,树吟旌,山川草木蕴词兵。

骚坛金匾千钧重,享誉诗乡翰墨馨。

容县荣获“诗词之县”特贺

汤明

谁将彩锦送容州,习习文风万里眸。

水秀山灵人睿颖,民康物富史长悠。

词章优雅情操育,韵律婉昂品格修。

遍野繁花添画意,扬鞭纵马觅诗俦。

调寄西江月・喜闻容县荣获“诗词之县”称号有感

卢承华

欣听京华喜汛,萦怀翰苑难眠。笔耕墨种忆当年,赢得宏图实观。

童叟争研格律,妇孺共执吟鞭。弘扬国粹谱新篇,讴颂侨乡巨变。

减字木兰・题容县诗乡

何海荣(孤棹摇风)

容山风月,百卷图书吟未绝。县有佳人,最爱荔枝干载闻。

诗情许我,援笔面题花结果。乡鼓轻传,早与金牌定下缘。

祝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黄武泽

容州艺苑百花妍,真武楼前汇俊贤。

宋韵唐风今又盛,诗乡跃马不停鞭。

祝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李廷镇

诗词之县乐喧天,老少耕耘年复年。

绣水峤山添美景,英雄奋发马加鞭。

贺容县荣获“诗词之县”称号

周美贞

峤山绣水入春时,创作迎来大汛期。

老少同声高唱诵,“诗词之县”挂牌禧。

祝贺容县荣获诗词之县称号

朱廷秀

容州自古赞文昌,此日诗风更远扬。

院宅校园多异彩,承传国粹壮吾乡。

祝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曾壮勇

贵妃故里传佳音,欢声笑语最赏心。

夏日凉风伴甘霖,诗情画意启长吟。

自古容州墨客多,今朝授牌更讴歌。

诗词之乡携手建,侨乡迈步更向前。

贺联

刘柱源

天宝物华文笔生辉扬特色

地灵人杰南疆织绵播新声

《沁园春,祝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光荣称号》

李第彬

雅韵飘扬,国粹传承,匾授容州。忆良才辈出,崇文重礼。全心兴校,学子争优。一派祥云,千年古迹,人杰地灵惹众讴。登古阁,赏峤山绣水,景物真牛。

勤耕自得丰收,尽墨宝书香悦眼眸。喜杨湾河畔,唐音朗朗。石龙苑内,律吕悠悠。商海弄潮,南方诗社,经济文章立上游。吟旌舞,看侨乡俊彦,再竞风流。

欣闻家乡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黄循贤

西江忽报诗词县,立取陈藏邀客来。

国酒无需佳菜谱,高歌全靠次山才。

驻杯婉思杨妃恨,斗智豪擂八桂台。

盛世何须问多宦,遥看文笔向云开。

录旧作赠家乡诗友

潘大林

春回大地正当时,幸会群贤只论诗。

愧欠华章歌社稷,聊涂彩墨点芳菲。

骚传三楚非因颂,罪获乌台却为讥。

聚散升沉何足计,歌吟狂放伴风飞。

鹧鸪天・祝贺容县荣膺“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李第兰

十月天高丹树彤,容州箫管乐融融。骚人踏韵齐欢唱,诗蠹飘扬搏大风。同谱曲,共鞭骢,官民学子雅从容。今朝喜庆升诗帜,誓向歌声震宇中。

真武阁放歌

何赛光

凤凰展翅西边来,衔草筑巢白沙堆。

饮水绣江还洗羽,盘山林道又返回。

弘文子弟勤磨墨,论剑英雄频举杯。

我有诗兴登阁问,凤凰它日青睐谁。

贺容县荣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杨小兰

金秋送爽庆升平,诗县迎来喜报声。

妙笔生花丰硕果,容州处处有诗情。

贺容县获“全国诗词之县”称号

甘魏华

文臣十载寒窗读,武将身经百战功。

数载耕耘迎喜报,容州遍地溢诗风。

金缕曲・贺容县冠名为“诗词之县”

周祖武

华夏文明史。格律诗,纵观寰宇、中华仅此。平仄、相粘兼对仗,炼字炼词言志。篇幅小,蕴含深意。顿挫抑扬多美妙,吞山河、一泻千万里。多警句,存哲理。

今人格律嫌难记。竟说唐诗镣铐舞,惊疑不已。振臂一呼诗词热,瑰宝传承可冀。将军县,喜添韵事。教学诗词娃开始,这责任学校宜担起。倾心血,臻文治。

贺容县获诗词之县

李传森

容县古今诗雅彩,衔珠抱玉筑歌台。

渔樵向晚吟风韵,妇孺同声夺奖牌。

锦带鹅黄随意酌,星罗淡白任心裁。

奇葩艺苑葱茏绿,李杜新花簇簇开。

西江月・诗词县之梦

凌扩业

问讯“容州诗报”,何年竞上文坛。“杨湾河畔”竖风帆,县底“石龙”刚猛。

水到渠成通畅,坚心探索龙潭,诗词联赋曲高瞻,共醉千秋好梦。

贺赋

陈锦绵

欣闻吾邑荣获“全国诗词之县”金匾,特作此赋以贺。其辞曰:

墨磨绣水,笔架峤山:蓝天作纸,诗涌狂澜:杨妃故里唐音盛,名将家乡墨浪翻。壮哉!“全国诗词之县”,誉重若山。

忘不了:狂书春风杨柳,建国大业,换了人间;邓小平高歌春天故事,改革开放,万众欢颜。科学发展,飞越雄关。峤山如此多娇,育出不尽风流人物:绣水这边独好,喷涌无穷诗词浪漫。容邑文苑盛,诗人赋家挥妙笔;尧天时运兴,古韵新曲唱犹酣。“全国诗词之县”,改革开放之硕果;“全国诗词之县”,团结和谐之光环。

元结有知,吟哦重登经略:东坡回眸,赋诗再上南山。壮哉!容州儿女:闻鼙鼓以跃马,望云旗而扬帆;笑看笔阵横,装点此关山。

贺容县获得全国诗词之县(贺词)

何浩深

都峤山是笔架,如椽大笔在侨乡。

容县是文化诗词之乡。

容县还是辛亥革命英雄之乡(容县同盟会员占广西同盟会员的一半以上),容县在北伐和抗日中打出了70多个将军――武如经,文如纬,织出了侨乡的锦绣辉煌!

容县诗人辈出,带着李纲、坡的余韵和激情。

清代才子李调元还说:岭南两广这块土地的诗词带着“屈(原)宋(玉)遗风”。讴歌真善美,讴歌改革开放的春天,鞭笞假恶丑,是诗人的使命。

愿诗友们从都峤山的笔架上,抽出如椽大笔,笔下龙飞凤舞,为历史的华章上留下馨香!

贺容县评为诗词县

梁政儒

前贤翰墨已名扬,后学风流文采香。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8)

没有罗曼史

夜凉如水。一轮圆月冉冉升起。

孙道临从电影厂出来,一个人沿着衡阳路默默散步。今天是中秋佳节,一个万家欢聚的时刻。一双双情侣从身边偎依着走过。

有的一家三口,在欣赏法国梧桐树上团圆的皓月。

“妈妈,月亮上有影子!”小男孩大发感慨。

“那是广寒宫和桂树,还有嫦娥姑娘……”

“她怎么上去的?坐飞机吗?”

做父母的被问住了,听到这话的行人都笑了。

孙道临看到这温馨的一幕,不知怎的,竟突然有些羡慕。

一个王老五,哪怕是钻石王老五,也难以体会团圆的滋味。孙道临突然感到某种孤独:同年龄组的朋友早已成家立室,似乎就剩下自己还光荣孤立了。

这么多年来,他在银幕上塑造了那么多光彩照人的形象,他的风采撩动过多少异性的心弦呵!为什么在个人问题上,他却迟迟不“觉悟”呢?

孙道临看上去始终那么冷静,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是孤傲吗?

不!恰恰是他过于珍重那一份真情,他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半”才会奉献感情。他心中的爱情是彩虹,高悬在他内心深处的蓝天碧空上,只因为太纯太美,才不敢轻易碰触。

“孙老师,能说说您年轻时的罗曼史吗?”笔者禁不住心中的好奇,就单刀直入了。

“我没有‘罗曼史’,我的‘罗曼史’都在银幕上演给你们看了!”孙道临狡黠地虚晃一枪。

“才不信呢,坊间传闻,那时,喜欢您的女孩子多着呢!”

孙道临看着我们,愣了一会,笑了。似乎是稍稍迟疑了一下,又似乎是有些自言自语:“有是有的,最初在学校,后来在电影圈儿,是出现了一些痴情的女孩,都是一些令我感动的女孩,好女孩。六十年代,在电影厂,每天,有一个女孩子在厂门口枯等,痴痴地等,而且是个完全陌生的女孩子……我对这类情况也实在无能为力,后来女孩子神经还是出了问题……唉,这个不说了吧。说出来,对人家多不好呵……”

与他大学时代的好友黄宗江,在大学里不断恋爱、不断失恋、充满戏剧情节的生活相比,孙道临的个人生活确实静如秋水。他当然是有过爱情的渴想的。在诗里,他也曾写过向往爱情的篇章,然而,也只是渴望而已。更何况,那时的中国正是风雷激荡、云水翻腾的革命年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孙道临满脑子想的是国家与民族,无暇想个人的事情。及至解放后,新的生活又激动着他:赴朝、下乡、连续不断的拍片……他过的一直是“急急风”式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岁月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如今,不知不觉,生命之树已经刻下三十几个年轮了。

他还要单身下去吗?

我想结婚了

而今天,在这个中秋之夜,他突然有些想家了。

这么个大帅哥,找对象却得要别人帮忙!找谁呢?那时孙道临的挚友、作家黄宗江恰好在上海,他就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我想结婚了,请你帮忙找个对象。”

黄宗江先是一愣,继而狠狠地拍了他的肩膀,他为老友迟迟才来的“觉悟”而高兴,另一方面,他又实实在在地被孙道临这句坦率实在而又“土得掉渣”的话逗得哈哈大笑。

“我们的落后分子终于想家了?好事!”

既然是孙道临的大事,黄宗江哪有不积极撮合之理?

黄宗江立刻骑着车,走街穿巷去觅“关系户”,那些日子黄宗江真可说跑遍了大上海。

但是,每次回来他都面带忧色地对孙道临说:“唉,迟了迟了,都嫁出去了!”

孙道临也暗暗有了青春早逝的失落感。

那天,黄宗江突然又想起了一个人,掐指一算,振奋不已,满脸笑容地叫起来:“有了有了,就是她!”

孙道临满脸疑惑:“谁啊?”

黄宗江满脸喜色地说:“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在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啦。”

孙道临心头一亮,但脸上却镇定如常,微笑不语。

这可能就是缘份吧!

为什么偏偏是心中暗生情愫的人,却同样待字闺中呢?黄宗江看他这副表情,真是“默言更胜千百语”,他急于找人商量。好心人总会遇到贵人――黄宗江为朋友忙里忙外,被另一位热心人细心察觉,她就是张瑞芳。

张瑞芳是上影演员剧团的团长、孙道临的同事,与黄宗江也是挚友。张瑞芳又是王文娟的同事,当年徐玉兰、王文娟参军总政越剧队时,她是联络、接待人之一。

有她来加盟红娘的队伍,就可望锦上添花。

千里姻缘一线牵,让我们把话题拉开,再说说缘分吧:

先得说孙道临与越剧的缘分。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孙道临是孝子,他的母亲是越剧迷,每每母亲去戏院,孙道临必恭候在侧,那样的情形很像孙道临在《家》中演的长子高觉新。

其实,他对越剧不仅情有独钟,还颇有造诣。

作为浙江嘉善人,他从小就受到这个地方剧种的熏陶。小时候回到家乡,从绍兴戏的“的笃”板开始,他就与顽童们在石拱桥上唱“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百鸟对打对”,戏班子来了,孩子们会挤上乌蓬船,荡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社戏演出。傍水而筑的戏台上一会儿祝英台哭灵,一会儿孙悟空闹天宫,一会儿又穆桂英挂帅,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他爱越剧优雅的伴奏,赞赏江南丝竹的特有魅力,他痴迷那婉转的唱腔、漂亮的戏装、潇洒的动作……

而王文娟,在舞台上塑造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多情多义的牡丹仙,这些角色都令孙道临赞叹不已。

他特别赞赏王文娟在《孟丽君》中的舞台形象,对孟丽君这位挣脱封建礼教、追求婚姻幸福、更兼才貌胆识俱全的奇女子倍加称赞……

然而,孙道临尽管有现代的开放,却更有传统的矜持,他不会冒失地写信求爱,更不会寻找某种红叶传诗的机会去表白心迹……

千真万确,这个大帅哥的婚恋还得别人为他操持!

第一次约会

这天终于悄悄地到来了:张瑞芳来到越剧团找到了王文娟。

王文娟正穿一身练功服,大汗淋漓地在练功房练功。她从练功房的镜子里看到了张瑞芳。

等王文娟把规定的动作练完,张瑞芳把王文娟拉到一边,一边帮她擦汗一边说:“文娟,戏是要演的,可是个人问题也不能老这么拖下去!”

王文娟一听这开场白,就知道其中暗藏“玄机”,一刹时,禁不住面红耳赤,忙拿手巾频频擦汗。

张瑞芳千真万确发现王文娟羞得脸红一直红到了耳朵根,就笑着引了《西厢记》里的两句唱词打趣道:“真是‘莺莺心间无限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一双姐妹边说笑边往外走。排练场外,碧树红花,绿意盎然。王文娟单刀直入:“大姐,是不是又有谁托您做媒来了?”

张瑞芳开门见山:“正是!这回这个大媒人我要当定了!”

说罢,她避开众人,拉王文娟到僻静处,和盘托出了孙道临的情况。

王文娟一听,面颊绯红、低头不语。

孙道临,那是所有女孩子头上高悬的一颗星呵。她对他的电影耳熟能详,他儒雅的风采,出色的表演,渊博的学识,以及置身娱乐圈多年而始终洁身自好的品格,都让她佩服不已……

谁能想到呢?姗姗来迟的缘份竟会是他?

又过了一天。

在张瑞芳与黄宗江、黄宗英兄妹的“导演”下,孙道临与王文娟终于踩着淮海路的梧桐落叶开始了第一次的并肩而行。

“唰,唰……”,两个人踩着法国梧桐的落叶默默走着,容貌娟秀、身材修长的“林黛玉”不胜娇羞,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而那个在银幕上勇敢机智的李侠,谈锋犀利的方哲仁、雄姿勃发的李连长,此刻也木讷得让林妹妹大为意外。幸而,他们都有各自的艺术。一聊艺术,谈话便倏忽变得水起风生了。

孙道临谈了越剧《红楼梦》带给他的震撼。孙道临不但说了许多她演出时别人难以发现的匠心独具的处理,还谈了许多别人很难说出的问题。别人都只夸改编剧本的脍炙人口,孙道临在谈了剧本的妙处之后,还坦诚了其中的不足之处。这让王文娟深感可贵,也很新鲜,就沿着该改进之处一路追了下去。在深入探究剧作上的美中不足时,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分析原因也越来越深入。孙道临最后把问题归结到原作上:“你想想,《红楼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改稿,你读原著发没发现,书中人物的年龄与我们印象中的年龄、包括你们在剧中把握的年龄差别很大?”

王文娟被问住了。

孙道临如数家珍:“我们都觉得宝玉已经是个成熟的青年公子,其实不然,宝玉在书中出场时还不到十岁,只能说还是个孩子,最后离家出走时也不过十六岁。黛玉出场时年龄就更小了,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年龄。”

王文娟愣住了,她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

孙道临耐心地解释:“宝玉的年龄不写小一点,他在大观园姐妹群里就没法厮混,否则就不合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约束。所以曹雪芹只能这样把他写小。但宝玉的言谈举止,又分明不是孩童而是青年,这一矛盾作者最后肯定是要统一处理的,遗憾的是曹雪芹没来得及改完就与世长辞了……”

王文娟被孙道临的独到见解折服了。

孙道临还谈了越剧《红楼梦》改编上的一大败笔:

他说:“原作里有一个关键性情节:宝玉挨打。这一情节发生的顺序在改编越剧时被弄混乱了。这一改编错误不是我的发现,是红学家吴组缃先生发现的。”孙道临认真地申明“版权所有”,让王文娟感到怪好笑的。孙道临又较真地说,“――宝玉为了戏子蒋玉涵挨了父亲贾政的毒打,被打伤之后,黛玉去看他,黛玉伤心地说:‘你就改了吧。’宝玉回答:‘妹妹你放心,为了这些人,纵是死我都甘心的。’吴先生认为这是宝黛之间的一次重要的灵魂坦露和内心剖白。宝玉的话表面上说的‘这些人’是指蒋玉涵等人,实际上暗指的却是包括与黛玉的儿女私情在内的叛逆性情感。这话黛玉也听懂了,并且默认了,从此以后两个人之间便平静下来,再也没闹过别扭。但是在你们这个戏里,探病的情节却安排不当,被错挪到前面去了。于是宝、黛在进行过这样一次内心剖白后又发生过吵嘴等冲突。改编者当然有再创造的权力,但吴先生认为这样处理把曹雪芹大大地误解了,同时也说明我们对中国传统伦理了解得不够。”

孙道临对艺术的认真与细致,让王文娟肃然起敬。而他把自己也划在对“传统伦理了解得不够”的一群中,让王文娟又感到一种亲和力。

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慢慢深化了。

“林黛玉”也谈了对孙道临的电影的看法,从《渡江侦察记》到《永不消逝的电波》,从《民主青年进行曲》到《革命家庭》,原来她看得都很仔细。

后来,又谈到抗美援朝,彼此都曾经有过在朝鲜战场上经历枪林弹雨的体验的。孙道临谈到了范正刚的死带给他的震撼,王文娟也回忆起她当年赴朝演出时目睹的战士悲歌……是同样的内心的撼动,对为国而战的战士深怀敬意,是同样的,为了珍惜这和平美好的生活,努力真诚地以艺术奉献于人民……两个人内心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那一夜回来,孙道临久久难以入睡,他在床上情不自禁想起了几句诗。于是披衣坐起,打开灯,找到一张纸,唰唰地写下来。第一句是:“请给我一缕阳光……”

一直到几十年之后,这张小纸片还被细心地保存着。

蜜月在“悲情”之后

那些日子,孙道临在拍戏的间隙,总要去看王文娟的演出。

每次进入剧院,他都设法避开观众的视线,躲进座位,全神贯注于演出。舞台上,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两弯烟眉,娇袭着一身弱骨,伴随着幽怨凄美的乐曲,正手持诗稿一张一张地投入火盆中,当唱至最后那句痛彻心肺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时,观众的泪水和着黛玉的泪水一起掉了下来。很多次谢幕时,随着绵绵不绝的热烈的掌声,王文娟猛然发现孙道临正坐在台下前排,起劲向着她微笑鼓掌,王文娟禁不住怦然心动,脸倏地红了。

然而,两人毕竟事业心强,平时忙碌异常,更不可能邀约对方经常马路。几个媒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已经知道他们彼此心已所属,却迟迟不见他们当中有谁来报喜。此时,爽直热心的张瑞芳恰好上京开会,禁不住把这事向邓颖超大姐汇报了。和邓颖超对这两位艺术家都非常欣赏,闻此都极为高兴。日理万机的总理特意嘱托张瑞芳,说:“为有情人终成眷属,你们多做点工作嘛。”

邓颖超大姐还担心王文娟对孙道临在政治上有什么不放心,特地叮嘱说:“告诉文娟同志,孙道临的情况组织上了解,对他尽管放心吧!”

有了的“指示”,张瑞芳、黄宗江和徐玉兰等好心人更信心倍增了。在他们的促成下,1960年,这一对为了艺术而迟迟未婚的“大龄青年”,终于把结婚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王文娟从艺比孙道临早五年,因此,朋友们戏称他俩是“半斤八两”的一对。

婚礼临近,亲朋好友逗趣:“新郎哥能说一口流利英语,还崇拜莎士比亚,人又长得那么帅气,是不是超级‘奶油’?”

大家被这话逗乐了。

“对呵,咦,那新娘子像什么?”

“她嘛,文雅娴静,端庄大方……哈,中国的香茗西湖龙井嘛!”

“那就是中西餐混吃:‘奶油蛋糕’伴‘龙井茶’!”

众人都被逗乐了。

大媒人黄宗江不甘寂寞了:“这新郎哥就是舒伯特,新娘子是名正言顺的林黛玉,他俩的结合就是一首舒伯特与林黛玉合写的诗!”

孙道临和王文娟的婚期定在电影《红楼梦》的拍摄期间,一个关键人物却发出了“不谐和音”:“不成,现在结婚不成!”说这个话的是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导演岑范。

怎么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

原来,导演岑范担心新婚的快乐会影响王文娟拍悲情戏的情绪,或者说也担心拍悲情戏会影响新婚的幸福感,他坚持必须在拍完“黛玉焚稿”这段悲情戏后才可以“花好月圆”。

王文娟很理解导演的心情,婚期真的推迟到拍完了“黛玉焚稿”之后。

1962年7月2号,这一对天作之合的玉人终于登记结婚。

那时“黛玉焚稿”已经拍完,导演岑范说到做到,给王文娟放一个月婚假。

一对新婚的佳偶去庐山度蜜月。

在庐山,他们手挽手参观了白鹿书院,登了仙人洞,看了美庐,品了毛尖茶。

第一个月夜,新郎把新娘拉到月下,新娘子说:“月光真好!”

新郎却更正:“不,是阳光真好!”

看到妻子纳闷的目光,他轻轻给她朗诵了一首诗,那就是他在与她第一次散步归来时写在小纸片上的:

请给我一缕阳光,

不是弯曲地从小树林爬过来的那缕;

不是紫燕从南方衔来的那缕;

不是锁在公园的湖面上的那缕;

不是躺在茫茫的散枝上的那缕。

它,属于你的心灵,

躲在你的眼里。

请给我一缕阳光!

充满了温馨的艺术之家

婚后,这对艺术伉俪住在上海淮海西路一条僻静的胡同旁。这是一个和谐而忙碌并充满温馨的家庭。

早上,大部分居民还在酣睡中,孙道临已踏着微明的晨曦在胡同里“闻鸡起舞”――他不抽烟,酒稍沾,唯有这每天半小时的舞剑,终年不停。深夜,王文娟拖着疲惫的身子,穿过迷离的月色返回家中。两个人一天到晚难得相聚,相聚了也总是三句不离本行,话题总在艺术研讨的圈子里兜兜转转。

其时,王文娟的《红楼梦》还没拍完。对拍片,她经验不多。虽然过去她拍过《追鱼》,但也多凭感觉和导演指点,现在不同了:家里有一个最好的电影老师,两个人认真地交流起拍片的经验。孙道临又有丰富多彩的舞台经验,这样的“近水楼台”对王文娟益莫大焉。

在拍《葬花》一场时,王文娟原来设计的动作比较碎,感情不太准。两个人正式拍摄前在家里反复“彩排”,孙道临建议王文娟“动作不要太多,要把注意力放到规定情景中的特定感情上”,王文娟认真吸取了。

两个人又仔仔细细逐句推敲,王文娟唱到“七条琴弦谁知音”这句时,孙道临又把她打断了:“这些动作显得图解了!舞台与银幕是有区别的。银幕有放大的作用,有些动作在舞台上可以,到了银幕上就会显得不准,唱这几句时随感情慢慢走,注意把情绪突出出来!”王文娟采纳了丈夫的建议,这么一调整,果然变得更深沉内在,感人至深了。两个人在艺术上的切磋交流,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四十年来,孙道临的朗诵,王文娟总是第一位听众。

而王文娟唱腔上的新变化,孙道临总是第一个高参。

越剧《孟丽君》,孙道临本来不喜欢。但王文娟深爱这个剧目,为了妻子能演得更到位,《孟丽君》舞台戏孙道临不但反复看了好几遍,还把原著找来,看得滚瓜烂熟。后来又与王文娟合作,把这一剧目拍成十集的戏曲电视连续剧。

生活毕竟不是仅仅高瓴于艺术之上的空中楼阁,更是由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构成的人间烟火。所幸两人在日常生活中很是互相体谅。王文娟通常晚上要演出,午睡对于她便显得很重要,这时,孙道临就算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也不会打扰,电话只要一响便冲过去接,有要找妻子的电话,也尽量婉拒,偶尔要进去卧室取东西,也蹑手蹑脚,唯恐惊醒了妻子。难怪王文娟笑说:午间休息时间,孙道临是他最好的守护神。家务活劳动,两人也是从不分彼此。孙道临每每远出归来,王文娟总是亲自跑菜场,准备好可口的饭菜,而孙道临也往往争着下厨,因为烹饪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尤其是煮汤。王文娟八十多岁的母亲与他们住在一起,孙道临对老岳母更是体贴入微,嘘寒问暖。王文娟在外演出,老太太卧病,孙道临便孝子一般一勺一勺地喂。一次孙道临的岳母不小心把腿扭伤了,王文娟急得直掉泪,孙道临却一边好言安慰爱妻,一边拿出他从不轻易示人的看家本领,为岳母推拿按摩,没想到,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岳母的扭伤竟真的治愈了。孙道临到了七十多岁时还常骑单车上街为岳母抓药。更有趣的是,两夫妇平常因忙碌从不轻易逛商场,但在家里附近的商场,他俩有时竟不约而同地碰到对方,一问之下,竟都是为了给家中喜欢吃桔饼的老太太买桔饼!

中,孙道临被隔离审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批判、检查、抄家。房子被强占,老少三代挤在一间小屋,孙道临只能睡在地板上,女儿在托儿所受人欺负,王文娟忍痛将孩子带在身边,此情此景,令王文娟一度黯然神伤,还是孙道临给了她希望和安慰:

“文娟呵,我们难得有现在的空闲,一定要抓紧时间多看书,提高自己的素养,我们现在的艺术积累,总有一天会重新用上的,总有一天……”

事实上,期间,孙道临比王文娟受到更大的冲击。所幸,王文娟也在全身心地支持孙道临。她坚信丈夫的品德与气节,使孙道临有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这一个事业上珠连璧合的幸福之家,在生活上则是充满喜剧氛围。

王文娟总在晚上演出,唱了一个晚上当然口干舌燥。孙道临体谅妻子的辛苦,总为她准备几斤上好的鲜梨。这种举案齐眉式的相互配合,却节外生枝,让孙道临渐渐有了一个小“意见”――

原来,王文娟吃了梨,梨皮和梨核总是忘了收。偶尔一两次则可,次数多了丈夫就难免有小意见。妻子听了意见,总是笑眯眯地检讨,满口答应改进,可是第二天一早,丈夫总是发现一堆梨皮还赫然摆在原来的位置上。

做丈夫的决定不再饶舌,干脆让行动说话――

是一个初冬,又一个演出归来的夜晚,王文娟看到几个大鸭梨诱人地摆在水果盘上,忍不住又心满意足地吃了一个,对不起,梨皮和梨核又忘在那里。她只顾去早洗澡、早休息了。

洗罢,丈夫已经鼾声微起,沉沉入睡了。妻子轻轻掀开被子,打算好好睡一觉。她关了灯,钻进被窝――

咦?不对!

背上怎么有一丝冰凉?

腰下也有个东西硌人!

她摸索了一会儿,不知被子里钻进了什么东西。突然,传来丈夫得意的、恶作剧的笑声。

她拧开灯一看,好家伙!一堆梨皮与偌大一个梨核竟塞进了被窝里!

丈夫用这个办法帮她改正了这个小细节。

演这种小小的恶作剧丈夫原来挺在行:

三个女人一台戏,剧院女性多,“戏”也就多。王文娟有时会为工作上的一些事生闷气,回到家还气鼓鼓的。每逢此况孙道临总要问个水落石出,结果往往是:丈夫比妻子“气”得还厉害,有时简直是“怒发冲冠”。

王文娟见孙道临也气成这样,忍不住问:“你怎么也这么气?”

孙道临理由十足:“‘鸡’的肚量比‘虎’小多了(王文娟属虎孙道临属鸡),您这‘英雄虎胆’都快气破,我这‘鸡肠鼠肚’还能不气爆吗?”

王文娟愣了,打量着这一幕,慢慢品出了“画外音”。

原来,丈夫是故作发怒状,在彩排“生气”,对一个表演艺术大师来说,气到‘惟妙惟肖”的份儿上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正在气头上的妻子笑了,气也消了,心里平和下来,丈夫开始和颜悦色地劝她严于则己宽以待人。

第二天,妻子又高高兴兴去上班了。

王文娟的心思都在演出上,生活方面,反倒是丈夫来得更心细。每逢出差,总是丈夫帮她把行李打点就绪,准备妥当。孙道临忍不住打趣:“亏了,亏了!老是我给你打行李,什么时候能轮到你给我打?”

做妻子的不服气:“好,下次我来!”

下一次恰好是个初秋,孙道临要去广州,王文娟真的赶来为丈夫准备行装:“你别管,看我的,保险你冻不着!”

孙道临大为感动,真的来了一次“撒手不管”。一边看王文娟忙来忙去,一边在一旁背一首情境类似的古诗:“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妻子生怕丈夫被秋风吹病,给他准备了足够的寒衣。

丈夫心满意足地提着爱妻打点的行李到了羊城,住下来打开行李一看,却叫苦连天:初秋的广州,骄阳似火,不但热不可支,而且比起三伏天有过之无不及――那几日正逢秋老虎发威,气温高达40度!妻子为丈夫准备的却是毛衣,毛裤,连羽绒衫都带来了!而过夏天的衣服却“缺斤少两”,甚至于连内衣内裤都没带。弄得孙道临赶紧放下行李,头等要事是上街去买内裤。

丈夫给妻子写信:“我忘了天下老虎一家亲了!‘秋老虎’在帮‘王老虎’发威呢!”

两个人,一个在浙江长大,一个在北京长大,吃东西难免“众口难调”。例如,王文娟很爱吃家乡的“水豆豉煲冬瓜”,孙道临对此味却不敢恭维,因其有一股“怪味”而要求敬而远之;他的口味有点西化:爱吃红肠、面包,自己也很会做罗宋汤、葡国鸡、煎牛排……

又是一个7月2日――两个人的结婚纪念日,这一天,两个人白天还是各忙各的,晚上,决定好好聚一聚,两个人说好各自去买想吃的东西。

回到家,妻子得意地亮出了自己采购的美食:竟是红肠、面包、牛排;丈夫则不声不响把妻子带到餐桌前,打开汤锅,竟是一锅“怪味”扑鼻的“水豆豉煲冬瓜”……

从燕尔新婚到本书命笔,两个人携手共度的时光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两个人对他们这一组合的评价是:“磨合了40多年,已经‘天衣无缝’了!”

如今两个人都已到八十开外,两个人的喜剧还在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孙道临平日总要“爬格子”,王文娟戏称为“搞他的纸头”(指写作)。而王文娟有自己的爱好,有时要去会戏迷,偶尔也和一群牌友搓搓麻将。孙道临向女儿抱怨:“哪一天只要你妈妈一早起来就把我哄得高高兴兴,哼,那一天她就一定是悄悄溜之大吉去打麻将!”

女儿听了哈哈大笑。

当然,不论多么默契的二人世界,情况也不可能全部如此。

近五十年来,两位大艺术家不仅是心心相印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朋友这一层而言,两个人不是爱情至上的昵友,更不是家庭至上、不问是非的损友,而是在道德上互相砥砺、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艺术上互补互勉的诤友。

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大体上接近这样的境地都是很不容易的。

别忘了:两个人都是事业型的,而且都是自己这一艺术领域的尖子,在事业上、艺术上都很有主见。相爱容易相处难,两强结合,就很容易造成碰撞。这一对夫妻不可能是“传统”的夫唱妇随,更不可能是“新潮”的“妻管严”。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出身与阅历的不同,两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必有差异,分歧和争论是必然的。正如再知心的朋友相处久了也会有争论一样。但是,在绯闻不断、婚姻多变的文娱圈里,孙道临与王文娟的家庭是属于超稳定的那一部分。这一个家庭历经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特别是的磨难,却很能经受风雨,一直稳固地走过来了。

至于一些庸俗的干扰,就更难撼动这一组合。

这个家庭有过一次离奇的经历:一日,一个农村打扮的小伙子找上门来。家里平日常有不速之客,孙道临和王文娟以为又是一个不请自来的访问者,便以礼相待地请进客厅,倒茶,让坐,客客气气问他有什么事?

来人却气势汹汹,怒指孙道临:“什么事?你孙道临心里比我有数!”

孙道临纳闷了:“您哪位?”

来人更不可一世:“我是谁还用问?你孙道临心里有数!”

孙道临楞了:“你到底是谁?”

来人:“你别装糊涂!我是你孙道临的儿子!”

接下来,来人编造了一个孙道临在下放农村时有外遇,生了他这个私生子的故事。

孙道临气坏了,王文娟却镇定自若。没过多久,接到报案的民警及时赶到,很快戳穿了来人企图无中生有进行讹诈的伎俩。

原来,王文娟对丈夫了解至深,绝对不相信对孙道临的这些谰言,她早已经不动声色地给110打了报警电话。

那个家伙是在楼下偶尔过路,在门口听人说孙道临就住在这个楼上,便心生歹意,想敲诈勒索。

在本书动笔前的采访过程中,适逢孙道临老师因“脸部三叉神经痛”而缠绵病榻。我们又一次目睹了两位老师是怎样相依为命而战胜顽症的。

孙道临说:王文娟的体贴与关怀是他最好的药物。与妻子在一起,他就回到了青年时代。

1989年,恰逢上海举办孙道临电影生涯4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回故乡嘉善进行。在他们挽臂嘉善行的日子,一行人受嘉兴绢丝厂的邀请,与职工们举行联欢会。面对职工们的盛情,孙道临一扫平日的矜持,为工人们唱起了由他主演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插曲。孙道临富有磁性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绎一下子“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感染了在旁的王文娟,王文娟情不自禁地翩然起舞,孙道临也忘情地为爱妻击掌伴奏。一曲终了,孙道临又唱起了《草原之夜》,甘美醇厚的歌声回荡在会场四周,这时,只见王文娟突然从一个角落里抱起一盘树花,跑过去深情地献给丈夫。两人目光相对的一刻,孙道临的歌声一下子止住了,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这是多么美好的沉静的一刻啊!

两个人就这样相濡以沫了几十年。一起步入古稀之年后,孙道临练书法,王文娟则迷上了国画。上海图书馆赵福嘉先生的学生耀华、品芳常为他俩的作品装裱,久而久之与孙道临、王文娟成了好友,一起说说笑笑不拘形迹,孙道临尤爱耀华开玩笑。2005年初夏,孙道临与王文娟又合作了一幅作品送去请耀华他们装裱:画面上是王文娟画的三朵牡丹,一朵雍容华贵,临枝怒放,一朵亭亭玉立,蓓蕾初吐,还有一朵清新淡雅,蕴藉地藏在后边。孙道临又冲着耀华搞了一句很幽默的题词:“你张(长)得胖,可没我高……”

在场的几个人看到题词都笑了!原来,孙道临是借嘲弄牡丹和耀华开玩笑――耀华个头不高,但人到中年,身子却发了福。大家的笑,是笑孙老的幽默,也是由衷为两位老人的和谐融洽而高兴。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9)

李兰亭把传统的气功运用于武打,在猛烈厮杀格斗中,不仅动作急速准确,而且驾轻就熟,始终面不改色。他不满足武打程式化表演,常琢磨进行更新,他看到耍猴的小猴耍圈很招人喜爱,于是他创出了“乾坤圈”的技法,一经在舞台上使用倍受欢迎。李兰亭在表演上注重刻画人物个性、情绪,武打干净利落,声誉越来越好。20岁时,李兰亭练就一身硬功夫,他表演勇猛剽悍,揉合武术技功运用于舞台,他对武戏各种表演程式,特别是开打的套路和兵器使用,有不少独特的创新。比如《金钱豹》三个“飞脚”连越三张桌子,走边时,先是身段表演,舞蹈动作轻、飘、帅,身段边实漂亮。这是李兰亭创出的特技与武打程式,每每演出,掌声雷动。李兰亭注重吸收名家之长,如俞振亭、杨小楼、何月山、杨瑞亭、吕月樵、小孟七等都对他产生一定影响。他善于用高难度武功技巧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使用真刀真枪李兰亭是第一个实践者,他在《铁公鸡》《塔子沟》《三雅园》《红蝴蝶》等戏都用真刀真枪。李兰亭拧的旋子在台上必连走40多个,5个一圈,个个周正漂亮,足见其武功根基之深。李兰亭23岁时到杭州第一台演出。后又到嘉兴、湖州。李兰亭使用“蓬头”又长又大,这被人看成表演负担的头饰,李兰亭却驾驭得非常利落,“四击头”亮相,伴随动作把“蓬头”敏捷地向后一甩,干净漂亮,内行无不称绝。这一年,李兰亭与著名京剧武净牛春化的女儿牛凤玉结婚。李兰亭在化入技巧和出手方面另开先河。尤其他的勾脸武生戏,如《铁笼山》《收关胜》《拿高登》就受到他的岳父、北京著名武净牛春化的指点。(牛春化曾搭过杨小楼和俞振亭的班社。)李兰亭除把自己深厚的武术功底运用于舞台外,还将杂技、摔跤等精彩内容也吸收到武生表演中。他能从四张半桌子上翻下并落地成岔,这“塔子功”绝技和手持“乾坤圈”的哪吒形象至今仍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

李兰亭对表演艺术精益求精,在师承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创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少粉饰,不卖弄,塑造了许多艺术典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盖叫天、李兰亭、张德俊(著名京剧武生,三河县人,名武生张云溪之父)等五位同年生属鼠的著名武生在上海被合称为“五鼠闹东京”。李兰亭增加了武打路数,丰富了把子的技巧,在武行领域内影响很大,形成了“轻、飘、脆、美”的风格,被尊为“李派”。他说:“我的一些武打技巧虽取之于武术、杂技,可又不能与之等同。我的武打是表演艺术,一定要周正,四面见线。”他的武生戏技巧性强,上座率很高。1914年,农历甲寅年,(民国三年),26岁的李兰亭去汉口演出,大红于汉口。1915年,天津滨江道新建起的“新中央戏院”,赵燕侠的大爷爷赵广顺租用后,就去上海把李兰亭接来演出“开张”戏:《三岔口》《杀四门》《乾元山》《金钱豹》,深受天津观众欢迎,戏票抢购一空。李兰亭在天津唱红,随即在各茶园剧场演出。迅速走红京、津,与盖叫天合称“南盖北李”。李兰亭在天津唱红后,又回到上海,“南盖北李”的友好竞争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一段佳话。盖叫天的《粉墨春秋》中记录了两位顶尖武生当年在上海的舞台上更新着梨园的辉煌。在上海,李兰亭与周信芳合演全本《闹花灯》(《跑城》),李兰亭演薛刚。还与金少山合演《铁公鸡》,李兰亭的张嘉祥,金少山演铁金翅。李兰亭在上海黄金大戏院连演半个月满堂。李桂春经常去看李兰亭的戏,并说:“京角可来不了您那么多玩艺,好功夫啊!”李兰亭创演使用乾坤圈后,盖叫天不甘落后,每次李兰亭演哪吒,他就会穿上长袍戴上墨镜坐在后排观看,回家后自己反复琢磨,也要为哪吒增加一件道具。盖叫天想用旱冰鞋作哪吒的风火轮,但在练习时摔成腿骨骨折。这个时期李兰亭的代表剧目有《乾元山》《杀四门》《战冀州》《赚历城》《凤凰岭》《狮子楼》《蜈蚣岭》《金钱豹》《武文华》《恶虎村》《铁公鸡》《塔子沟》等。1918年30岁时,李兰亭和周信芳在青岛合作演出《白马坡》,大红于青岛,周信芳演关羽,李兰亭演颜良。他的颜良勾紫脸,披大靠,显得非常威武。李兰亭因幼年学过武术的“形意功”,对“弹腿”和“义拳”、“通臂”功夫也练得好,还对武术“四门刀”、“太极剑”、“白鹤剑”都很擅长,如此丰厚的实力才能有创新的依据。他把对各种把子的研究,运用于演出实践,拆卸组装得心应手。李兰亭把子技巧造诣高深莫测,形成独家李派风格。是年,名为师弟实为徒弟的张世麟出生。(张世麟后成为天津京剧院著名武生,其子张幼麟,也为天津京剧院著名武生。)

1919年农历二月初四(3月5日)晚七点半在天津大新舞台(日租界旭街)李兰亭与杨小楼合演《冀州城》。其他演员为钱金福、李连仲、许德义、王长林、付小山等(此戏报上写为李篮亭)。杨小楼(1878―1938)幼入小荣椿二科习艺,曾在津充当班底,艺名小杨猴,此次去津演出后大红。李兰亭通过这次演出与杨小楼结下友谊。李兰亭被北平“第一舞台”(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观众席为一、二、三楼,总容观众3000人,时为京城最大戏院。)邀请演出。9月29日,李兰亭夜场演出的《铁公鸡》引起轰动。当晚同台其他剧目有:王凤卿、高庆奎、王琴侬的《战蒲关》;田桂凤、德B如的《鸿鸾禧》;九阵风的《穆柯寨》;老夫子陈德霖的《彩楼配》;王又宸、王长林的《天雷报》;老十三旦、余叔岩的《锤》;孙菊仙的《逍遥津》;梅兰芳、姜妙香的《惊梦》等。这次演出名角林立。曾是宫廷“内廷供奉”的老资格的“御戏子”就有四位:陈德霖、九阵风、王长林、孙菊仙。只李兰亭一人是从天津邀请的特聘演员,把李兰亭接来就是杨小楼的提议。这一年,徒弟梁慧超出生在北京,梁慧超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武生,京剧四大武生之一。李兰亭创出很多武生表演绝技,是集南北绝技为一身的表演艺术家。李兰亭名气越来越大,在上海每月包银1500元大洋,妹妹随在他身边帮他管账。他在永清韩村买到一处很漂亮的大地主家的房子。李兰亭在上海和梅兰芳等八位名演员合称“江南八骏马”。李兰亭运用技巧表现人物,使武打技巧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李兰亭演《夜奔》不管是曲牌的唱,身段动作的表演,都在节奏中。他运用技能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特别是为揭示人物内心情绪服务。把这个满怀愤怨的林冲演绎出了不同凡响的光彩。1922年34岁时,李兰亭与杨金香在上海结婚。次年,收徒樊幼亭、小兰亭、关雁侬。在北平“第一舞台”演出时,与盖叫天合演四本《铁公鸡》《双夺太平城》《翠屏山》,盖叫天饰张嘉祥,李兰亭饰张玉良,翻城时走“虎跳蛮子”,过两张半桌子,被观众叹为绝技,轰动京城。在《劈山救母》中盖叫天饰沉香,李兰亭饰二郎神。盖叫天的哥哥说:“盖叫天《乾坤圈》《劈山救母》《蜈蚣岭》这几出戏演不过李兰亭。”李兰亭妻子牛凤玉看到李兰亭教学生学戏很苦,经常对子女说:“你爸爸学戏受了很多苦,挨了很多打,现在出了名照样还是受苦,你们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要学戏。”并发誓决不让自己的子女学戏,致使李兰亭子女无一人学戏。李兰亭演出《乾坤圈》(原名《乾坤斗法》)一剧,源于南方前辈武小生牛松山(牛春化的哥哥),为李兰亭岳父牛春化所授,耍圈的技巧娴熟,后传与弟子梁慧超和袁金凯、郭景春、郑永春、李元春,使此戏在北方大为流行。

1927年,39岁时,李兰亭在天津天福园(现滨江道康乐冷饮店处)表演绝技“塔子功”时,因为剧场的台顶过低,下翻时绊到天井而摔成足骨粉碎性骨折和一个手腕摔伤。为了使自己的团队不至解体,李兰亭在足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复出演戏,落下终身病痛,也使他的一些绝技不能再上演,从而影响了他的演出效果。他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1928年,李兰亭徒弟小兰亭演出后贪凉得猩红热去世,当时仅十六岁。梁慧超的姐姐梁春楼是位出色的女武生,她见李兰亭教学好,于是带弟弟梁慧超专从北平到天津欲投入李兰亭门下拜师学艺,李兰亭因刚失去小兰亭非常伤心,不想再收徒,梁春楼就每天去磨,直至李兰亭答应收下梁慧超,签字据学习八年。李兰亭授徒教戏有独到之处,他教戏确有自己一套高明的办法,与今天的艺术教学相比,他的教学方法更显珍贵。他给梁慧超说戏时让梁慧超搬着“朝天凳”学习唱腔和念白。他教出手是按“保险”范儿教,他的方法能练成万无一失的程度。杨金香创出“擦地快速小翻身”、“软膝旋转大涮腰”等绝技,李兰亭看着很好,让她把这绝技教学生们练会。李兰亭的艺术教学所以被内行公认,是因为他的教学不仅有科学的方法,而且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做基础。他对台上的任何情况,都有自己切身的艺术体会,源于自己高超的舞台艺术。李兰亭告诫学生要尊重观众,一丝不苟地认真表演,千万不要卖弄技巧向观众要彩。李兰亭反对徒为师奴,一次见学生扫地,他训斥杨金香:“学生是来学艺的,不是来扫地的。”他让徒弟专心练功,其他什么活都不要干。李兰亭教把子不使一般藤子棍,有也不让用,他主张使白蜡杆子练把子,他说用白蜡杆子能练出手的擎劲和控制力。他教张世麟就是这种方法。张世麟说,用李兰亭白蜡杆子练出的把子到台上开打用藤子把子就感到轻巧,有举重若轻之妙。唱《铁公鸡》《塔子沟》一类真刀真枪的戏都是白蜡杆子制做的把子,因手里平时有了功力,到了台上也运用自如。张世麟还风趣地说:“李兰亭先生练把子叫用白蜡杆子,他打人可用藤子棍儿打。”李兰亭带徒弟讲究德育为先,首先教育徒弟要有出色的人品。李兰亭还教授李少春《杀四门》。这是一出技巧性极强的武生戏。这出戏李兰亭的枪花技艺非常新奇醒目。把枪花中的“掏腿扔花”、“背花反吊鱼”、“立花横接花”、“背手接花”、“压脖连腿串腕”等等组成一整套技巧,使李少春的出手功有了突破性进展。和这出戏异曲同工的《丧巴丘》(即《柴桑关》)也是李兰亭所教。边唱边舞很见功力。单刀戏是李兰亭艺术的强项。

李兰亭教戏的另一特点是吸收武术的东西。他教练把子,不仅教戏里规定应用的把子和一般必学必练的通用常规把子,如:“小五套”、“小快枪”、“单刀枪”、“双刀枪”等等。他还加上武术上的把子。什么把子吃功,他叫练什么。他专请人定做的把子,比台上使用的标准尺寸的把子略微加长加重。平时练功觉得费劲,难以适应,待功力长了,使用就随心所欲。他到“达子楼”教李少春,就是叫李桂春先到“把子许”把子铺定做的几根加长了尺寸的白蜡杆子和竹刀劈子。一次,他见娄廷玉正给李少春上“把子”课(娄廷玉是李桂春专请为李少春教把子的老师),李兰亭欣然与娄先生为少春把唐韵笙在《铁笼山》里的“打八件”、赵鸿林创新的《贾家楼》里的“三人忙”(即唐璧与金甲铜环打的新颖把子)做示范教学,然后叫李少春练习,并叮嘱李少春多学把子,日后定然受益。

1931年秋天,李兰亭在上海演出《宏碧缘》时二次摔伤,伤愈后改为授徒传艺。

1932年年初李兰亭带徒弟回到天津。李桂春请李兰亭教少春《夜奔》并说:“您只管教《夜奔》,您别怕别人的戏不好再动,如果霍老师(霍春祥)挑眼,挨骂我去,我就请您按您的《夜奔》教少春”。而且指明要李兰亭教他加了“零件”的《夜奔》。李兰亭给李少春说戏,把《夜奔》中曲牌和“走边”分为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李少春上课。他要求唱曲牌,每句唱、每个字都要清清楚楚,字字入耳。唱高腔要激越嘹亮,唱低腔要凄楚感人,唱平腔要清晰入耳。走什么身段动作必须在“板槽”之内,不许荒腔走板。《夜奔》的“走边”,是全剧的核心,李兰亭的《夜奔》“走边”独具特色,是很复杂、很难学的“走边”,李兰亭教戏非常严格,对李少春说:“你不是生虎子,你跟霍先生学过了,跟我学戏光‘走数’可不行,全得‘到家’,得把我的要求走出来。”他要求李少春每一个身段、动作、手势、脚底下步位、都要干净,边式、幅度要有规格,还要配合眼神的运用。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都要有准确的位置。走不好就重来,反反复复的拉练,并严格强调:跟我学戏‘混功’不成。

李兰亭善于向学生讲解戏文戏理,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和程式的理解。李兰亭对《夜奔》技巧的运用也有独到的构思。在头场边,林冲向外退步拉开。然后走两个“裁锤”,一左一右,穿手打飞脚接云手,朝外亮相。李兰亭要求飞脚要打的响亮,落地必须是轻悄无声,表示林冲是蹑足潜踪,轻步夜行,不许砸地乱响。为了安排绝技,李兰亭主张在台上放一堂桌,表示神案,林冲进庙后念完:“一觉放开心定稳,梦魂千里到阳台。”一般是飞脚、转灯、卧鱼,为区别前面打过一个平地飞脚,李兰亭为李少春设计了一项难度较大的技巧“飞脚”上桌子、连范立腰、转灯、踹丫、探海急变卧鱼。既不改变原有设计结构又能突破打两个平地飞脚雷同的俗套,别具一格,令人叫绝。李兰亭说:“飞脚上桌子不好练,但如果练好使上,绝不白走,准能奔下好来(掌声)”。

李兰亭把射雁探海接反云手、扳朝天凳、走三起三落,再弓箭步亮住。显得难度加大了,腿功差一点也完成不了这组动作。此外,他还指导李少春把“千斤”、“剑袍”、“鸾带”运用得出神入化,干净利落,成为表现林冲精神内涵在艺术上的辅助工具,达到了一种洒脱飘逸、美不胜收的效果。后面林冲和徐宁打的两套把子“剑枪”和“快枪”,经李兰亭修饰加工更显得锦上添花般的精彩,由慢到快,层次分明。无论打得多快,即使急如闪电也得一招一式干干净净,跟下串徐宁和鼓师都得有“交待”,这种一丝不苟的把子,跟一般性的“官中”把子有鲜明的区别。李派把子新颖、过瘾,主要原因是博采众家之长,谁好学谁,不分南北、内江外江,只要东西好,拿来我用。

李兰亭教李少春的第二出戏是李兰亭的成名作之一的《乾元山》(即《乾坤圈》)。这曾是李兰亭青年时走到哪儿红到哪儿的功夫戏,他的徒弟梁慧超的《乾元山》也很叫座。这出戏里的腰腿、飞脚、旋子、翻身、都很需功力。主要技巧“耍圈”,从绕身飞转到前后左右抛接,还得在放平的射燕探海动作中在脚上不停地旋转,然后用脚踢起接住,踢腿、反转灯、卧鱼亮相等等,是一系列难度很大的技巧。在李兰亭科学指导下,李少春练得如粘贴有胶,提缀有线,乾坤圈在身上旋转自如,妙入精髓。李兰亭说,把这出戏练保险了,以后学猴戏就省事多了,扔“家伙”是举一反三的技巧,手里有了功扔什么把子都是一个“稳准”的道理。李少春不分寒暑练功不辍,“圈技”和“出手”耍的非常出色。后来在他演出的猴戏技巧中也应用了耍圈的迷人技巧。

李兰亭给李少春教了武松戏的《打虎》《打店》《打酒馆》《狮子楼》《蜈蚣岭》的“夺刀”以及《翠屏山》的“六合刀”、《恶虎村》《|州庙》《神州擂》《贾家楼》《金雁桥》《画春园》《三岔口》,特别是《铁公鸡》、《塔子沟》为李兰亭真传。李少春如入宝山,勤学苦练,技艺超群。李兰亭又为李少春教了《战冀州》和《赚历城》,这是李少春初演的扎靠剧目。经过李兰亭的严格训练,李少春的《战冀州》《赚历城》颇为精彩。演出之时,天津老观众都说有李兰亭当年风范。

李兰亭对待艺术是非常严肃的,他反对“胡安”“乱改”,他对李少春说:“一出戏有一出戏的打法,不能老是打那一套把子。‘拿’戏一出戏一个打法,各不相同。你不会,找师傅学去,别乱来。有些戏是老前辈多少年千锤百炼才传到现在,是宝贝。如果你真高明,你编一个老戏里没有的,新挡子、新把子,有人学、有人演、有人认可那才叫行。新编的和改革都可以,那也得是这里事,蒙世不行!”

李兰亭对艺术严肃认真的态度是出了名的。在长春演出《蜈蚣岭》梁慧超见师父没进后台,便在台上泡汤(不卖力气),张桓懋也无法卖力。李兰亭在后排看戏,散戏到后台,当着大伙的面打了梁慧超十藤杆,打了张桓懋五藤杆,教育他们要场场对得起观众。

李兰亭反对徒为师奴,但课徒严格,方法对头,所以他的徒弟只需较短时间就能挂衣演出。他对徒弟既严又爱,爱徒胜子,每天给徒弟早点钱,绝对不让他们操劳家务,而让徒弟把全部精力用于练功、学戏。他授徒很有规律,徒弟每天早四点起床,练功至十二点。午睡一小时,背戏。下午按锣鼓点排戏,晚上演出。晚上没戏就继续练功复习。

李兰亭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对徒弟们的开蒙戏彼此很少一样,如樊幼亭为《一箭仇》《伐子都》;梁慧超为《杀四门》;郭景春为《夜奔》《探庄》《白水滩》《小商河》;李元春为《四杰村》《金钱豹》等,而且要求不够年龄不教戴髯口的戏,一出戏八个学生能教出八样,并根据学生条件从一开始就分出谁跟谁搭戏,谁是主角谁是下串,有利于学以致用。

李兰亭对音乐很精通,教学生练武功时他亲自打锣鼓点,所以李兰亭教出的学生有别于其他武生。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10)

关键词:况周颐 词 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况周颐是清末民国初的著名词人、词论家。他十二岁始学词、习词,十九岁后沉顿于词滋甚,与诗判为两途,至六十六岁逝世,癖词五十余载,名列“清季四大词人”。今整理其存世词作461首,计有别集十二种:《存悔词》、《新莺词》、《玉梅词》、《锦钱词》、《蕙风词》、《 景词》、《二云词》、《餐樱词》、《菊梦词》、《玉梅后词》、《秀道人修梅清课》、《秀道人咏梅词》;总集三种:《第一生修梅花馆词》、《蕙风琴趣》、《蕙风词》,以上各集共收词384首,其他77首佚词见于其笔记丛谈书画真迹等。

况氏在创作实践中推尊词体,尝自谓“世界无事无物,不可入词,但在余自运途其笔,使宛转如意耳”,以词抒怀言志,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其词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举凡酬赠、咏物、纪行、纪事、亲情、论词、抒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兹分述如下。

一 酬赠词

周颐词集中有大量的酬唱赠答之作,与词友唱和,为戏友赋词,为人题词,各见性灵,别抒怀抱。

况周颐曾称其词得力于沤尹,与得力于半塘同,故酬赠词友之作以王鹏运、朱 村最多。酬赠鹏运的如《减字浣溪沙・题王幼遐丈〈宣南觅句图〉》、《忆旧游・秋夜怀半塘京师》、《寿楼春・戊戌元日怀半塘》等。酬赠 村的如《高阳台・和沤尹社作韵》、《还京乐・题〈 村校词图〉》、《霜花腴・哈园九日同沤尹作》、《醉翁操・为沤尹赋与客谈人变虎事》、《石湖仙・中秋集愚园为 村补祝》、《定风波・期沤尹定词不至》等。酬赠其他词人的如《瑞鹤仙・赠雨人》、《金缕曲・和王木斋赠词韵》、《莺啼序・题王定甫师〈 砧课诵图〉》、酬赠戏友如《绮寮怨・和沤尹赠素云》、《清平乐》(玉郎眉宇)赠姚玉芙,《惜秋华》(梦绮春明)赠程艳秋,而词集《秀道人修梅清课》、《秀道人咏梅词》乃为赠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而作。

此类内容较广,往往能透露况周颐的行迹,对了解词人的生平及思想极有帮助。酬赠词友之作,多真情实感,亦是比较成功的。而诸如《百字令・王止轩嘱题〈发冢图〉》之类则堆砌典故,颇使人费解。一些作品逞才使气,如《西江月》十一首,为梅兰芳题香南二集,每首词皆押“沉、稳、禁、盛”同一组韵,一路敷衍下来,使人读来觉得气息滞窒。故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评曰:“蕙风听歌诸作,自以《满路花》为最佳。至《题香南雅集图》诸词,殊觉泛泛,无一言道著。”

二 咏物词

宋代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蕙风有大量咏物词,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琴棋书画,金石碑版,天地万物付诸笔端,无不熨帖妥溜,圆润工致。如《南浦・春草》、《红情・红菊》、《花发沁园春・小春见梅》、《绿意・咏一片荷叶》、《水调歌头・落花》、《大 ・咏瓶中芍药》、《被花恼・咏虫》、《浣溪沙・赋惊燕》、《齐天乐・秋雨》、《玲珑玉・咏霜》、《兰陵王・宋拓嘉 二体石经》、《绿意・马湘兰薰炉》、《风入松・宋徽宗琴名松风》、《满庭芳・邛州砖茶》等。

况周颐之咏物词多借物言志,屡以出淤泥而不染之荷花、傲霜之菊花、凌寒绽放之梅花自况,“惨绿何人,晚节谁知,不受世间秋热”(《绿意・绿菊》),“拒霜高格,与东篱、傲骨同论”(《金人捧露盘・芙蓉》),“娉婷甚,不受点尘侵。随意影斜都入画,自来香好不须寻”(《江南好・咏梅》),正是况氏自身“与无情世事,日背道而驰……不能谐俗,与物忤”(《蕙风词话》卷一)的写照。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载云:

“问咏物如何始佳?答:未易言佳,先勿涉呆。一呆典故,二呆寄托,三呆刻画,呆衬托。去斯三者,能成词不易,矧复能佳,是真佳矣。题中之精蕴佳,题外之远致尤佳。自性灵中出佳,从追琢中来亦佳。”

“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

部分咏物词体现了他这一观点,其颇为自得的《沁园春・绿樱花第三咏》,篇末自评云“作绿樱花词,不必切绿樱花,却确是绿樱花,斯为妙 。此第三咏,欲传绿樱花之神,及作成,乃只得如烟如梦,冉冉春青二字,其妙处在冉冉二字”。但咏金石之作如《兰陵王・宋拓嘉 二体石经》、《绿意》(芸黏麝 )、《水调歌头・明瞿忠宣公印文‘起田氏’》、《眉妩・马湘兰印石》,僻字僻典,艰涩难懂,不可卒读。

三 纪行词

况周颐的部分词作很明确地写到自己的行迹,益于了解他的生平。如《过秦楼・湘潭晚泊》、《念奴娇・忆南湖旧游》、《寿楼春・虎阜归舟》、《忆旧游・吴趋旅夜》、《凤栖梧・过香炉营故居》、《莺啼序・游平山堂》、《绕佛阁・过教场头巷鹜翁故居》等。

周颐于《蕙风词话》卷一认为“填词要天资,要学力。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无词境,即无词心”。显然,往来于桂林、北京、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扬州、武昌、常州、上海等地,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了性情,培养了触物兴感能力。正如他所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又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纪行之作亦体现这一特点。如《垂丝钓近・忆杉湖》:

“地偏树古,鸥乡昔游回首。镜里绿阴,旧染诗袖。湖上柳,更系船能否?纶竿手,问卅年忍负!澹妆西子,红衣青盖时候。记曾载酒。无奈飘零后,佳处非吾有。南雁远送,暮云伫久。”

故乡桂林的杉湖在况氏笔下生动逼真:湖水空翠澄净,春日万柳垂丝,夏则红香千亩,胜景扑面而来。周颐回忆青篷玉勒的少年情味、思乡之切溢于言表。

四 纪事词

纪事之作展现了况周颐偃蹇的一生。如《青门引・烹茶》、《莺啼序・冰瓯馆祝东坡生日》、《绕佛阁・忆都门琉璃厂庙肆》、《烛影摇红・甲寅除夕》、《西江月・梦中哭醒口占》、《秋宵吟・卖书》、《减字浣溪沙・无米戏占》、《声声慢・遥夜坐愁》、《倾杯・丙辰自寿》、《最高楼・雨夕饯秋》、《法曲献仙音・金阊寒夜》等等。

其有赋闲情:烹茶酌酒,咏春晓,观晓妆,月下漫步,晤友酬唱,游花市厂庙……言困苦:愁坐,哭梦,卖书,无米,咯血,染病……如《青门引・烹茶》:

“薄晚西风定,烟瘦倦炉红烬。从来佳茗似佳人,一痕清润,略约美人影。嫩香无力余香永,破睡吟眸炯。那堪怅望,天末月明,花底重帘静。”

在薄暮西风中烹茶,茶色清润,茶香隽永,花好月明,实为至乐。又如言困苦的《秋宵吟・卖书》:

“减山藏,黯阁火,坐拥虚帷寒 。凭消遣、奈伴损琴边,兴孤图左。舍难拚,事竟果,渐失百城嵬 。肠回处、似怨别侯门,玉容深锁。字里珠尘,待幻作、山头饭颗。半生虫篆,万轴琳 ,总付泪飘堕。思忆浑无那,旧约谟觞,寻梦暂可。荐 茅、拜手长恩,萤雪凄寂剩念我。”

生事日艰,无奈卖书,思忆堕泪,不免辛酸。

五 亲情词

如《临江仙》“十四首录八”、《祝英台近・示姬人病新愈》、《摸鱼子》(黯离魂)、《解蹀躞》(十里珠帘齐卷)、《玉团儿・示维 》、《鹧鸪天・重阳不登高,示绵初、密文两女》等。这类词作写真情实感,不过多用典,直抒胸臆。周颐对妻儿满怀深情。卜娱病新愈,他赋词寄慨“抚清琴,钻故纸,相伴镇怜汝。拂拭盘龙,珍重澹眉妩。绿窗对影伶俜, 苓味好,道都是、檀奴心苦”(《祝英台近》“抚清琴”),视女儿为掌上明珠:“老 心情,无端啼笑,都费怜惜。”(《玉团儿》“酥搓腻粉”)。

周颐元室赵氏、继聘周氏、桐娟皆早逝,次儿额尔克幼殇。悼亡妻如“第一矜庄堪痛哭,无双明艳莫端相,三生从此梦横塘”(《减字浣溪沙》“秀靥回眸”),“记否梦中逢,隔碧城十二”(《徵招》“梨云不度”),“何日是欢期,他生重见时”(《菩萨蛮》“五更才得”),“尽未卜他生,奈坤灵鸳牒”(《石州慢》“ 几分灯”),哀情满纸,凄楚悱恻。悼亡儿如“总为情痴劳梦想,休将死别当生离,秣陵回首一沾衣”(《减字浣溪沙》“三度停桡”),“黯离魂、大江南北,年时相逐形影。情缘天遣供肠断,是甚前因谁证。时自省,算不负、缠绵万唤声声应。而今莫更。莫更忆牵衣,牵衣无益,生死各萍梗”(《摸鱼子》“黯离魂”),情深意挚,痛彻肺腑,其词序亦可为证:

“晨起偶读漱玉词,声哽不能终阕。掩卷凄然,以泪注砚,走笔书此。骨肉之伤,于斯为极。生之,死之,于苍苍者,政复奚益,徒令人魂销肠断耳。”

六 论词词

如《齐天乐・录校畴丈前辈〈碧瀣词〉》、《玉漏迟・直庐夏夜校〈梦窗词〉》、《穆护砂・书顾梁汾先生〈弹指词〉后》、《宝鼎现・题〈百名家词钞〉》、《金缕曲》(兰夕仍三五)为朱淑真辨诬、《八归・题张子 祥龄〈半箧秋词〉》、《浣溪沙・自题〈菊梦词〉》、《浣溪沙・自题〈修梅清课后〉》等。

这类论词之作奇情壮采,议论风生。或论词体特征、词史发展、词坛利弊,或评词人、词作之风格特点、渊源、影响,颇具理论色彩,是他词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金缕曲》称填词“此事关襟 ”,作词表现自己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齐天乐》云:

“我朝词学空前代,薇垣况称渊萃。镂玉雕琼,裁云缝月,提倡断推弹指。词宗继起。看平揖苏辛,指麾姜史。一曲阳春,莽苍尘海索心几。惭余纤艳未涤,讵知音相待,规劝肫挚。名世文章,救时经济,期我丹山万里。云笺料理。要珍媲 ,佩同兰芷。古谊高风,景行奚啻此。”

清词中兴,词人众多,词作丰富,词派纷繁,超过了元明两代。因此词中称“我朝词学空前代……词宗继起”,是胆识之笔,概括了清词成就。

七 感怀词

如《六州歌头・镜中见鬓丝有白者》、《唐多令・甲午生日感赋》、《定风波》(未问兰因),《南乡子》(秋士惯疏萧)、《浣溪纱》(今日时难)、《醉落魄》(韶华如许)、《浣溪沙》(旧事伤心)、《苏武慢・寒夜闻角》等。

这类词表现出极为庞杂的思想情怀,或迷恋于山水,直欲寻仙入禅;或感叹时光飞逝、红颜易老;或追忆往事,感慨人生;或欲建功立业,以图不朽;或抒发遗老之悲,家国之痛,或伤春悲秋;或伤时念乱。可以说,人生种种情感均可在这些词中看到。如《南乡子》:

“秋士惯疏萧,典尽 裘饮更豪。况有鸾笙丹凤管,良宵,不放青灯照寂寥。一笠一诗瓢,随分沧洲听两潮。何止黄花堪插帽,妖娆,江上芙蓉亦后凋。”

以迟暮不遇之士自况,典衣饮酒,笙管为乐,清狂式的自我解愁情怀跃然纸上。

由上述可知,况周颐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具有鲜明的自传性色彩,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充分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功能,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可谓清代雅词的集大成者之一。但况氏严于去取,1925年将生平所有词作删定为《蕙风词》二卷,仅收录122首,其弟子赵尊岳刊印并撰《蕙风词跋》曰:

“吾师词可传者,宁止此数?盖从严格矜慎之至也。自卷下《握金钗》迄《霜花腴》并辛亥国变后作,抚时感事,无一字无寄托,盖词史也。昔人谓苏文忠才大如海,其为诗无不可赋之题,无不可用之典,吾师之于词亦然。晚岁避地沪滨,鬻文为活。沪人士对于吾师,无论知与不知,咸欲得一词自增重。于是乎吾师之词之题,乃至陆离光怪,匪夷所思,求之前人集中,殆未曾有,而其词益妥帖易施。题不足为词病,而皆为自定词所不取。”

注:广西软科学研究计划“人文强桂工程”项目课题《临桂词派及粤西词人群体研究》(项目编号:桂科软05111003)。

参考文献:

[1] 秦玮鸿:《况周颐词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1926年。

[3] 况周颐:《存悔词》,1879年刻本。

[4] 况周颐:《秀道人修梅清课》,1920年活字本。

马瑞芳妙解红楼梦篇(11)

1943年,李桂芬(梅夫人的师妹)发现葆性格豪爽,大嗓尤为高圆洪亮,韵味十足,是棵老生的好苗子,于是教葆学起了老生。

1946年,葆,葆玖在上海皇后大戏院初登舞台,演出《四郎探母》。言慧珠、姜妙香等为提携新人而参演,首演获得空前成功。新中国成立前夕,葆考上了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一边加强古典文学和古汉语的学习,一边学习京剧。这期间她又拜陈秀华为师,学习许多余派剧目。

1953年夏,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戏曲学校(即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任国文教员。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她旁听了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课程。在这期间,她又拜了王少楼为师。在一次新年联欢会上,葆以文化教员的身份演出了一折《文昭关》,曲惊四座,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先生当即希望葆能到中国京剧院做专业演员。1954年,葆被调往中国京剧院,开始了长达45年的演员生涯。

1955年,葆随优秀青年演员组成的青年团访问北欧,欧阳予倩先生专为葆与江新蓉导演排练了新编历史剧《人面桃花》,她在剧中饰小崔护。在瑞典演出期间。梅兰芳先生的老朋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会见了她,重温了当年与梅君的友谊。

1956年,、派梅兰芳先生以文化大使的身份率中国京剧团访日,葆、葆玖也一起随行。所到之处,受到了日本各界的热烈欢迎。

1958年,葆调到梅剧团与葆玖一道在父亲身边工作,从此随父亲和梅剧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梅先生创作出生前最后一出剧目《穆桂英挂帅》,葆玖、葆在戏中饰穆柱英的儿女金花和文广,父女三人同唱一台戏,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之后,谦虚好学的葆又拜马连良为师深造表演和身段,拜杨宝忠为师学习杨派的唱念艺术。

1961年,梅兰芳先生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后,葆、葆玖姐弟俩挑起了梅剧团的重提,开始了他们之间的长期合作。

1964年戏改后,男不许演旦、女不许演生,姐弟俩被打入冷宫。

面对改行,葆非常认真地从头学起,学演现代戏中的老旦角色。尽管常让她担任B组演员,尽管常让她到工厂农村演出,但她都认真准备、认真地演。在农村,她和大家一起背着行李,走几十里的山路,农民观众看到这位艺术大师的女儿如此质朴没有架子都敬佩不已。

“”结束,葆劫后余生,传统戏开禁,葆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开始复排她拿手的《辕门斩子》等传统剧目。那时她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完《四郎探母》,骑着自行车,顶着八级西北风回家,一边沿着长安街骑行,一路又唱了一遍《四郎探母》,也不觉得累。她常说这是她艺术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几年中组弟俩的舞台演出十分繁忙,在一次各派的联欢会上,农工的领导邀请她加入该党,为了一生她钟爱的祖国并怀着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些工作的迫切愿望,她欣然接受,加入了农工。在党内她历任文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委员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她遵守农工党各项政策,积极参政议政。

1983年,由葆玖、葆率领的梅剧团访日。这是“”后的首次,是葆、荷玖第二次、梅剧团第四次访日受到日本观众空前的欢迎。

1983年,她与张君秋先生之女张学敏排演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新王宝钏》及创作的《三关排宴》。演出达数十场。

在京剧界,女老生往往只擅长于唱文戏。要强的葆,在近50岁时决心尝试排演武老生戏――《战太平》。于是她天天扎着大靠练甩发、练身段、练下场。膝关节受伤了,但丝豪没有削弱她坚定的信念。《战太平》在北京成功的演出后,又在东北各地演出多场,直到北医三院的医生向她发出了再演下去伤腿有可能致残的警告才作罢。尽管此后严重的伤痛一直伴随着她,但她一直为自己近50岁时的这一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攀新的艺术高峰的举动而自豪。

1993年,她与国内众多一流京剧艺术家组成阵容庞大的京剧团赴台湾演出,其间拜会了陈立夫、蒋伟国、张学良、辜振甫等各界人士,为促进两岸交流与了解做了很多工作。此后,辜振甫先生访问大陆期间特邀葆玖、葆全程陪同看戏、参观。

1997年香港回归,她应邀参加阵容庞大的内地京剧团赴港贺演。1998年南主大水灾,葆积极参加募捐义演,同时她为灾区人民捐款一万元以示爱心。同年姐弟俩同去意大利及美国考察讲学。

1998年10月她为治疗日趋严重的膝伤而动手术时发现患有乳腺癌,在三周内手术两次。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把病痛放在心上。为了尽快恢复手术后膝关节的功能,她天天围着西单步行数公里,在地铁楼梯上上下下很多回。她希望很快就能穿上厚底靴走上她喜爱的舞台。不久,她觉得背部疼痛,但并不太在意,只是服用一些止痛疼,一直坚持参加庆祝中日邦交50周年赴日演出节目的排练。1999年7月28日晚,她参加赴日节目审查演出后,直接由剧场被送至北京友谊医院,经检查为癌症复发,此时距她第一次乳腺癌手术仅7个月。

此次住院她并未了解自己真正的病情。她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她相信自己现在住院是为了很快站立起来再上舞台,她天天看着日历,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她的强烈要求下,今年5月4日,家人无奈告诉了她真实的病情。

得知真实病情后,她一再问身边的人:我是直接从舞台来到医院的,算不算站完了最后一斑岗!葆一辈子热爱京剧艺术,她为人正直、性格直爽、做事踏实、人缘好,乐意助人,不图回报。虽出身梨园世家,但没有陋习。参加各种演出从不计名利,只要能为观众演出、不离开舞台就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为建北京及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她与梅氏兄弟捐出了大批的文物。

葆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有着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于自己演出的剧目,她都要认真地加以整理,使之通顺合理。葆的演唱,规范讲究,嗓音苍劲醇厚,中气充沛,扮相俊美儒雅,表演细腻严谨。她的演唱风格,初以高亢洪亮为主,后习余派、杨派,追求韵味的醇厚。至后期,又主要研习孟小冬之唱法,颇有心得。她与其弟葆玖合演的《红鬓烈马》、《四郎探母》更是将梅派青衣与余派老生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由她主演的《捉、放》、《文昭关》、《战太平》、《辕门斩子》等已成为剧团经演不衰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