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3 01:54:08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66-02

一 中职院校中Flash课程教学的现状

Flash是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中普遍应用的一个二维动画制作设计软件,它可以制作各种广告动画、小电影、交互式游戏、教学课件等。因此,广告制作专业、网站建设专业、动漫设计专业均将其作为专业课程,它也是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拓展课程。但是,该课程在实施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所用教材不足

现有的Flas课程的教材中规中矩,理论性太强,不能紧跟学生的需求。教材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参考书,作为学生平时预习、复习的理论依据,应该简洁明了,但是教材专业术语没有通俗易懂的文字进一步介绍,点、线、面没有总结,也没有把Flash的强大功能体现出来。

2.学生兴趣不高

现有Flas课程的教材每章所引用的案例陈旧、刻板,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每个案例所用的知识点没有总结,章节内容跨度大,练习时间不足,学生抓不到主要知识脉络,因此难以投入兴趣。

3.教学方法不新

现在常规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先进行理论讲授,再进行案例分析与示范操作,然后是学生上机操练。但是由于章节理论知识与案例知识无法第一时间达到同步配合应用,故而效果不理想。

二 Flash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

对于Flas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该从一章或者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教、学、练,让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

1.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的实施有化繁为简的好处

对教师来说,做好Flas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教材,把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重难点,以便更好地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案例,组织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交互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使学生对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本单元在Flash整个软件中的具体应用,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的纲领与实际应用

对学生来说,实施Flas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打破了单个知识点的刻板记忆,不但关注如何让学生掌握个体知识点,同时也重视让学生梳理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坚固的知识结构,从而应用理论知识制作各种要求的案例。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将Flas课程按单元进行教学设计,由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单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划分各个单元知识进行内容的设计,共同探讨案例实施的多种方法以及案例的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技能等的交流。

三 如何实现Flash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

Flash作为一款越来越受大众熟知并学习的动画制作软件,它的优势与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为了让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充分学好这门课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

1.课程单元的具体划分

根据学校对口专业所用教材的特点,划分为七个教学单元:A.工具箱的使用;B.场景舞台中各部分的作用;C.几种常用动画的制作应用;D.在动画中加载音频与视频;E.用AS语言编程制作与按钮控制动画简介;F.动画的与导出;G.组件的应用简介。每个教学单元均做好详细的教学课程目标、教学课时安排、过程任务设计及考核评价方式。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Flash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服务于案例操作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非常重要,而兴趣又是激发创造的最好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要贯穿始终。为了设计好切合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就要在平常生活与工作中多看、多想、多总结,可以通过小广告片、MTV音乐电影、常用教学课件、启发性的小游戏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好教学案例后,就要组织学生实施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看案例的动画效果,再进行操作步骤的文字讲解,将理论联系于实践中,然后由学生模仿操作,在模仿操作熟练后,即可进行创新训练。

3.分小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教学班级的人数进行分小组教学。一般小组成员的人数在4~8人为宜,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由于每个单元案例知识点不同,小组长可以更换。谁擅长哪个单元知识点的应用与案例操作,即可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主要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工、讨论记录、相互答疑、检查评定、结果上报等工作。分组教学的方法可以培养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并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Flash课程是一门艺术性、欣赏性很高的课程,传统的考试评分方式已经不适合评价此课程。因此,评价体系要民主化,多元化。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评价与在考试中评价。在命题上,可以命题式结合开放式;在时间安排上,可以限定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内完成;在成员安排上,可以2~4人一个作品。作品考核分两个组成部分:作品展示与作品内涵阐述。作品一律要求原创,坚决杜绝各种抄袭。作品收集后,可以在班级展示或者学校展示评价,设置专业师与生评价分、非专业师生评价分,然后综合评价成绩等级。每种评价均指出优点与缺点,以利于学生共同改正提高。

5.组织校外参观、见习、实践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2)

二、方案设计

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路是:教师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先确定该专业课程一个学期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总课时数以及网络实时交互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教师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制定学期教学实施方案,编制每一学习单元的学习要求,收集、整理每一单元拟讨论的案例,与学生在约定好时问到教学平台的“课程论坛”上定期进行实时交互教学。每个学习单元学与教的基本流程如下:第一步,教师提出单元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源、重点难点提示、参考文献、学习方法建议等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第二步,学生根据单元学习任务和教师的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与该单元相对应的学习资源,并为下一阶段参与网络交互作准备,如罗列疑难问题、准备提交讨论的案例或现实问题;第三步,学生就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解答疑难问题;第四步,教师或学生提出案例或现实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分析与讨论;第五步,学生在线完成单元练习或测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讲评练习或测试题;第六步,教师总结、评价本单元学习情况,并根据练习或测试的结果,对学生提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本单元学习中的缺漏或者是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学习与思考,并可以与教师另行约定时间进行个别化的交互;最后,教师提示下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和交互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进入下一单元。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载《中国电化教学》2009年第l1期)一文中的“以师生个别交互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教与学流程图。在上述学与教的过程中,第一、二步是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准备阶段。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制,一是依据专业课程的章节体例,二是学生的基本学情,包括知识基础、兴趣、学习时间和网络环境等。学习单元的划分与课程的章节体例并非一一对应,单元学习的时问可以是一次或者两次交互教学活动。这一环节虽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但应吸收学生参与、听取学生的意见,以保证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制更加适合学生实际。学生在交互教学实施之前预习单元学习任务,是保证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持服务,如提供学习资源、提示学习重点难点、提供参考文献、提出学习方法建议等。第三、四、五步是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分为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三个具体环节,是典型的多向交互环节。其中,第三、四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为提高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教师应当明确告知学生,在实时交互的网络平台上提问、答问和参与讨论的情况是评定学生单元成绩的重要依据,教师还可以在交互过程中适时运用激励教育策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或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案例或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和现实性,最好是当地的真实案例或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交互的兴趣。第六步是单元学习的评价与反馈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单元学习进行评价,要善于运用激励教育手段,表彰和赞赏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根据练习或测试的结果,对单元学习中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存在缺漏的学生,要给予个别化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缺漏;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化或拓展某些学习内容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支持,并可与学生另行约定时间进行个别化的交互。

三、实践效果及评价

2010年上学期,我校在2009年春季法学专业专科层次的民法学课程率先实施基于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并采纳学生的建议,将这一交互教学活动命名为“相约星期二”,每周星期二中午1:00—2:30进行。2010年我们共举行民法学课程“相约星期二”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26次,参与交互教学的学生包括2009年春季法学专科学生和2009年春季法学本科需要补修民法学课程的学生共计17人。经我们对这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l5名学生交回有效答卷。在15份答卷中,对这种网络教学形式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有12份,占80%;选择“较满意”的2份,占13.3%;选择“不满意”的1份,占6.7%;没有表示“很不满意”的。这种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涌现了一批学习积极分子,在我校2010年上期和下期各评选的20名“学习积极分子”中,分别有4名和5名是参加“相约星期二”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相对于其他网络教学形式在如下几方面显现其优势:其一,相对于BBS讨论,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可以照顾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可以按设定的学习单元,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其二,相对于多媒体课件、网上答疑等非实时交互教学形式,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谈、倾诉、赞赏、激励等交互,能够克服单人学习的寂寞和孤单。其三,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可以让学生参与编制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参与选择和编制教学案例或课堂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针对性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其四,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学生人数较少且相对较为固定,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导和监控,便于公正、合理的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3)

为了弥补现有网络教学形式的上述不足,给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学生,提供一种既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具有交互性的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形式,我们提出基于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有鉴于“教学模式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词汇,有的人认为教学模式是一套指导实践的理论方法,有的人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实践策略。”[4]

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应当是一套较为宏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而基于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是一套较为具体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因此称之为“教学方案”可能比“教学模式”更为妥当。

二、方案设计

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路是:教师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先确定该专业课程一个学期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总课时数以及网络实时交互教学的具体时间安排,教师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制定学期教学实施方案,编制每一学习单元的学习要求,收集、整理每一单元拟讨论的案例,与学生在约定好时间到教学平台的“课程论坛”上定期进行实时交互教学。每个学习单元学与教的基本流程如下:第一步,教师提出单元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源、重点难点提示、参考文献、学习方法建议等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第二步,学生根据单元学习任务和教师的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与该单元相对应的学习资源,并为下一阶段参与网络交互作准备,如罗列疑难问题、准备提交讨论的案例或现实问题;第三步,学生就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解答疑难问题;第四步,教师或学生提出案例或现实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分析与讨论;第五步,学生在线完成单元练习或测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讲评练习或测试题;第六步,教师总结、评价本单元学习情况,并根据练习或测试的结果,对学生提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本单元学习中的缺漏或者是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进行再学习与思考,并可以与教师另行约定时间进行个别化的交互;最后,教师提示下一单元的学习任务和交互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进入下一单元。

学与教的基本流程

说明:该流程图借鉴了黄勇,牟艳娜的《以师生个别交互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载《中国电化教学》2009年第11期)一文中的“以师生个别交互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教与学流程图。

在上述学与教的过程中,第一、二步是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准备阶段。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制,一是依据专业课程的章节体例,二是学生的基本学情,包括知识基础、兴趣、学习时间和网络环境等。学习单元的划分与课程的章节体例并非一一对应,单元学习的时间可以是一次或者两次交互教学活动。这一环节虽然是以教师为主导,但应吸收学生参与、听取学生的意见,以保证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制更加适合学生实际。学生在交互教学实施之前预习单元学习任务,是保证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持服务,如提供学习资源、提示学习重点难点、提供参考文献、提出学习方法建议等。

第三、四、五步是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分为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三个具体环节,是典型的多向交互环节。其中,第三、四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为提高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教师应当明确告知学生,在实时交互的网络平台上提问、答问和参与讨论的情况是评定学生单元成绩的重要依据,教师还可以在交互过程中适时运用激励教育策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或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案例或问题要具有新颖性和现实性,最好是当地的真实案例或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参与交互的兴趣。

第六步是单元学习的评价与反馈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单元学习进行评价,要善于运用激励教育手段,表彰和赞赏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根据练习或测试的结果,对单元学习中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存在缺漏的学生,要给予个别化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缺漏;对于需要进一步深化或拓展某些学习内容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支持,并可与学生另行约定时间进行个别化的交互。

三、实践效果及评价

2010年上学期,我校在2009年春季法学专业专科层次的民法学课程率先实施基于专业课程的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并采纳学生的建议,将这一交互教学活动命名为“相约星期二”,每周星期二中午1:00-2:30进行。2010年我们共举行民法学课程“相约星期二”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26次,参与交互教学的学生包括2009年春季法学专科学生和2009年春季法学本科需要补修民法学课程的学生共计17人。

经我们对这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15名学生交回有效答卷。在15份答卷中,对这种网络教学形式表示“很满意”和“满意”的有12份,占80%;选择“较满意”的2份,占13.3%;选择“不满意”的1份,占6.7%;没有表示“很不满意”的。这种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涌现了一批学习积极分子,在我校2010年上期和下期各评选的20名“学习积极分子”中,分别有4名和5名是参加“相约星期二”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学生。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相对于其他网络教学形式在如下几方面显现其优势:其一,相对于BBS讨论,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可以照顾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可以按设定的学习单元,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其二,相对于多媒体课件、网上答疑等非实时交互教学形式,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谈、倾诉、赞赏、激励等交互,能够克服单人学习的寂寞和孤单。其三,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可以让学生参与编制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参与选择和编制教学案例或课堂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现实性、针对性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其四,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学生人数较少且相对较为固定,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导和监控,便于公正、合理的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

当然,这一教学方案在实施中也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与问题,主要有:一是实时交互网络课堂的容量有限。在实验之初,我们依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只安排一名课程主讲教师主持民法学课程。随着参与的学生的增多,一名教师很难应对众多学生的提问,造成了课堂的混乱和交互质量的下降。二是对学生预习环节的监控薄弱。学生对单元学习任务的预习,是保证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但学生的预习发生在实时交互之前,教师难以进行有效监控。三是传统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办法难以适应这种教学形式。采用网络实时交互式教学,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活动都在网上完成,而传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评定办法,到校参加面授辅导所占权重较大。四是教师工作量计算上的困难。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在网络实时交互教学之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编制单元学习任务、教学案例、课堂讨论的问题等。而按传统的工作量计算办法,网络教学的工作量通常是按网络教学活动的时间计算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实施专业课程实时交互式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4)

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国家教材实施教学,但具体教得怎么样,学生学会了吗?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监测?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如果监测工作做得不好,将动摇体育学科的根本。

第5期: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来自体育教师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法与手段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教法与手段各异。课堂教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的提升?其方法与路径有哪些?

第6期:如何改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体育教师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

很多老师对现状不愿进行改变、不知怎么改变、不想突破现有问题、想变没有环境支持,多数老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带坏了一拨年轻人。教学质量除了聚焦教师、课堂和学生外,外环境、大环境、大教育观更重要。改变教师的现状需要在观念上、行为上提出有效且有吸引力的措施。

《实案选登》栏目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快速跑、障K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段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29-03

课例研究的本质是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好每一次课,使学生在每一次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受益。下面拟以一个课程具体实施单元为载体,阐述高职课例研究实践的过程,以期为高职类课程的课例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思路

笔者在认真学习课例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校本实际,制定出高职类专业课开展课例研究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课例研究的开展主要包括教案设计、随堂观察、集体研讨、改进再教学等环节。其中,学情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整体情况分析和课前测试。整体情况分析主要侧重点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主要思维倾向、学习目的理解等方面,以便于掌握整体教学现状。课前测试主要以实施教学单元为载体,从各个侧面了解学生对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随堂观察环节主要分为教学过程观察、教师提问与反映、学生提问与反映等方面,以便在后期进行的集体研讨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改进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以同一个教学实施单元为载体开展的课例研究,一般重复2~3即可,不需要过多重复,改进的意义也不大。如有必要重复,可另选一新的载体进行。

研究主题与内容

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 高职院校正在着力推进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旨在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在不同层面学生的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在以具体项目、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展的具体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的关注较少,大多套用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进行;缺乏针对专业课程具体教学单元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

所选课例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 以“调制转换速率控制器”教学单元作为课例研究的具体实施单元,原因在于实施单元涵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较为丰富,可作为课例研究主题的基础。在“制作给定积分器”这个具体的教学实施单元中,理论知识方面有比例环节、积分环节、系统框图、simulink仿真功能等内容,实践知识方面有仿真模型的建立、比例积分环节的输入输出特性分析、给定积分器框图设计、给定积分器电路制作与调试等内容。

通过具体教学单元研究期望解决的问题 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期望通过这个教学单元的实施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实施单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容量。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本次课堂教学目标,就要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容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理论知识的讲解要做到“必需,够用”。二是实施单元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衔接。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学生对于本次教学单元所包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认知情况,通过课前的辅助学习和知识拓展,根据实施单元的具体情况,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穿行的形式,在准确把握教学环节进程的基础上,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知识的操练。三是实施单元的实践知识设计。要在具体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指导其实践,需要对实践操作环节进行设计,遵循“翘脚就能摘到”的思路,完成实践教学单元的设计。

教学规划与方案

教学方案的规划极其重要,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可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参考背景。这部分需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学情分析、方案的设计和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要避免笼统。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力求针对课例研究主题和教学实施单元进行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针对本课例研究,笔者结合具体的实施单元,以我院410910、410920两个班级为载体,开展了整体情况调研和课前测试。整体情况调研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程度、学习方法、学习方向等,抽取几个方面的统计分析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从统计情况来看,学生预习、复习课程内容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学生不会进行相关的预习、复习。因此,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要适当把握教学过程设计的前导与后续环节以及讲解具体教学内容时的节奏。从期望教师关注的程度来看,学生普遍反映的情况是期望教师关注,五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期望教师关注要高”,可见学生是期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认可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课前测试主要从专业英语词汇掌握情况、英文软件使用、积分求导等数学基本知识、逻辑思维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经分析学生测试问卷,可以了解到以下情况:一是两个班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对于积分、求导等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特别是前导基础知识在后续课程中的应用方面存在断续现象;二是专业英语词汇量不足,对于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不到位;三是在语言组织和表述上有所欠缺,难以准确地将具体内容的含义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四是在实践操作上存在眼高手低现象,简单的不愿意做,难的又做不出来。据此,对本次教学单元载体有针对性地实施了课前测试,主要从专业英语词汇掌握程度、独立分析能力、英文软件使用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数据分析和整理,有针对性地完成了教学方案设计中的各个环节,以使教学过程设计更贴合学生实际。

方案的设计 方案的设计不是将教案照搬到研究报告中,而是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以便将课堂教学的情境与之进行比较,确定方案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和做法,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复线型教案设计工作。所谓复线型教案,主要包括教学活动及提问、预期的学生反映、教师对学生课堂反映的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设计意图说明等,如表2所示。

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 这部分内容是课例研究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所独有的,意味着教学规划不仅是针对执教者而言的,同时也要针对观察者进行规划,以便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需要采用的工具。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教学进度观察、教学提问与答复、学生问答与发问等三个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评测。其中,对于每位观察人,在听课过程中应明确一个观察重点,可以是教师的一次互动交流质量,或某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等,以便从这个点出发,实际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在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从学情分析和课前调查分析出发,历经几次研讨,论证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在第一轮实施后,对发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总体情况较好,现就遇到的教学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说明如下。

系统框图设计的难易程度把握 在教学单元实施中,最初的系统框图设计,是在学生对比例、积分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对完成整体功能的系统框图进行设计。在学习引导中,只提供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闭环控制系统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讨论完成。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设计和分析,后经再提示和引导,学生勉强完成,但效果不太好。在此基础上,课程组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教学研讨,在提供系统输入、输出特性的基础上,对系统框图的设计采取进一步引导和提示的方法。改进之处:搭建设计雏形,让学生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这样做的益处在于,可给学生对系统框图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基础,学生只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在思路和操作上进一步明确,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习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可有的放矢,提高参与度。从第二轮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提高。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问题 在整个教学单元的实施中,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是需要重点讨论和研究的地方。下面选取一个典型描述一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在此次教学单元的实施中,对典型环节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此环节中包括的比例、积分学习含有微分方程、公式演算、专业英文等理论知识,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分析,仿真软件使用等实践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讲解过程中进行有机融合和穿插,应遵循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对公式推导演算进行弱化,重点放在通过实践过程验证理论知识。所以,在课程教案设计过程中,课程组经讨论后,将仿真软件作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学习的有效媒介,通过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教学成效

历经一个学期、两轮教学实践,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对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检讨教学成效。

学生层面 从两轮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在此次课之前完成了充分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具体掌握程度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可有的放矢,针对学生不清楚和难以掌握的地方进行教学,抓住了学生上课时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积极。在教学单元实施后的教学后测中,也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学生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具体如图4所示。在专业英语词汇掌握情况的分析数据方面,课前测试时,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学生只占11%,而在有针对性地教学实施后,课后测试时,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学生占了56%,说明了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在系统框图设计掌握情况方面,主要可从整体掌握情况及学优、学中、学困三个层面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整体掌握情况来看,掌握度在八成以上的学生占49%,掌握度在六成以上的学生占28%,说明了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益处。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具体细节操作上,大家献言献策,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解决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并且在教学中逐步将团队协作作为课程组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其次,教师普遍增强了学习意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在课例研究的一年半内,课程组教师完成了相关科研课题,结题1项,申报成果1项,6篇,取得了教学与科研的双丰收,成绩斐然。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1-43.

[2]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1):77-78.

[3]安桂清.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48.

[4]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20-21.

[5]于建明.高职理实一体化课程课例开发研究[J].内江科技,2011(11):51-52.

[6]金静梅.高职项目教学法考核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55-159.

[7]王一军.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0(2):6-10.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6)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5-0072-04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十多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实践操作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课程以脱离教育实践的理论讲授为主,学位论文多为脱离实践问题且缺少可靠证据支持的空洞议论;其次,近两年招生困难逐步萎缩;最后因得不到一线学校的支持,教育硕士学制一再缩水,由创制初始规定至少脱产学习一年“变通”为平时在单位工作,寒暑假集中理论学习。这些问题导致本应培养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育硕士课程变成了“打折的”教育学硕士(学术学位)课程。质量下降又进一步降低了基层学校的期望值与支持力度。要想打破僵局,我们只有从源头上彻底扭转教育硕士培养错位,让教育硕士课程回归教育教学实践,将其重新定位为培养实践型专家教师,从而唤起基层学校对教育硕士课程的信心。这也是国际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英国的PGCE(教育硕士学历)课程尤其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日本更是建立专门的教职大学院,培养中小学教育实践各专攻领域的骨干教师。 本研究所选取的s大学是在参照日本教职大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课程改革。本文拟对该校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待对我国教育硕士相关政策制定及课程改革实践有所启发。

一、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后的新方案

为了对教育硕士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而持久的改革,s大学建立专门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专家小组,并针对“教育硕士培养课程新方案(初稿)”进行了4轮小组集中研讨和研讨后分工修改,最后确定了S大学教育硕士培养课程新方案及实施措施。这些课程目标旨在使教育硕士在专业实践中体现优良绩效教师的专业行为,从而发挥实践领袖作用。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由“系列专题讲习”“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教育现场实习”三大块构成,其中“工作坊研习”是以往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缺少的,而在新课程体系中起核心纽带作用。学员带着工作坊研习的任务或问题,走进每个专题的各个主题的讲习中,回到教育现场的实践中。这样通过类似“任务学习”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学时与质量有了统一的要求与保障,同时时间安排与研习形式也更加灵活,给学员以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

(一)学员入校即进入系列讲习阶段

首先,根据国内外教师专业标准及教师实践知识体系中的共同特征,确定5个专题及围绕专题的若干环环相扣的主题单元(详见表1)。这种依据教师专业实践逻辑组成的“模块式课程”从根本上摆脱了单纯依照学科逻辑的“老三门”,符合教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而非学术学位的定位。其次,专题讲习的实施与评价也不同于以往理论讲授式教学辅之以小论文考核,而是灵活地将主题内容融于教师专业实践中。它要求学员运用主题单元讲习所学。以合作研讨的方式解决专业实践中各种棘手问题,并将方案记录下来作为考核依据。再次,为了既保证教育硕士的学时与培养质量又考虑在职学员时间与精力的限制,5个专题讲习课程同时实施,总共10周160个学时,每学期两轮循环进行。每个专题都是必修课程,学员在保证能够修满五个专题及其所有主题单元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选时间段(即可任选其中一轮完整课程,按照学校统一进度进行,也可选取多轮中的部分单元组合,按自己的研修计划进行)。最后,考虑到s大学师资结构以理论型教师为主,习惯学科逻辑的教师们很难独自担当起一个完整专题讲习任务,因而每个专题讲习课程配备两位以上教师,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或几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同时为使学员迅速进入状态,以便选择专攻方向与导师,在每一轮专题讲习开始时所有教师都到场与学员见面,介绍各自研究专长与课题,专题讲习教师还要介绍各自负责的主题单元课程的计划与要求。

(二)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前期准备阶段  学员入校后第一个月属于调试定位期,主要通过集中专题讲习激活学员的思路,从而引导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及单位实际,并结合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安排,选择导师及实践专攻方向,最后递交自己专供领域的“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初稿。“研习计划”是向培养单位递交专业发展目标与方案,主要包括:对自己在实践专攻领域的优势与不足有具体深入分析;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提升自己的哪些专业特征;大学研习与单位实习的时间分割及具体安排。“实践改良方案”针对的是如何发挥实践专攻领域领袖作用帮助其他教师发展,相当于向工作单位递交的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对所在单位及其教师在这一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有全面而具体的描述;改善所在单位存在的不足,提升其教师胜任力水平的操作方案;对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计与解决方案。如此一来,脱产学习与学校工作得到了有机结合,既利于教育硕士课程回归实践,又易于得到工作单位的支持。

递交“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初稿即进人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前期准备阶段。学员在研修系列专题讲习课程的同时,与导师及其他领域相近学员一起组成临时工作坊,共同研讨各学员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中的不足及实施的可行性,从而在调整、优化及充实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的同时起到成员间相互磨合的作用。在历时3―4周的磨合期内,如果学员对自己的研习计划、实践改良方案、临时工作坊或所选导师不满意,可以重新选择,并依照前面的流程重新递交新计划与新方案进入新的临时工作坊重新磨合。磨合期结束时,学员要递交更详细、操作性更强的研习计划及改良方案,作为定稿上交(一式5份,分别递交S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处、导师、工作单位、主管教育局及自己保存)。之所以要递交工作单位与主管教育局是为了便于S大学与学员所在单位及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沟通,保证学员在工作单位不被单位日常工作及琐碎事务拖累,而能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与其实践专攻领域相关的专业实践或学校改良中,同时通过所在单位与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学员保质保量完成研习计划与改良方案。其中,实践改良方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更新,但每次都要有详细记录,而研习计划定稿后就不能做大变动。

(三)正式进入“专攻领域工作坊研习+―+现场实习”循环阶段

这一阶段学员主要以工作坊为活动单位、以工作坊的主题单元为课程组织单位,并根据个人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进行研习。具体内容由工作坊自行确定,不做硬性规定与限制。首先,以工作坊内主题单元活动为主并配合工作坊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展开研习,与此同时学员逐渐为第一轮现场实习及实践改良行动做好准备。学程持续2―4周时间,主要研习形式有实践经验分享、案例研究、互动游戏、分工合作、集体研讨、模拟实践情境训练等。

然后,学员带着方案回原单位或进入合作校。围绕主题单元研习内容进行见习或实习,并同时实施实践改良方案,时间持续2―4周。在此期间,要求学员通过文字或音像材料详细记录课堂教学、课后交流反思、教研活动等过程,并对各环节中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学员考核的依据。同时,要求导师在学员每次实习中,至少与每个学员都要有两次现场或网络指导,并以文字或录音记录作为对导师考核的依据。另外,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学校,避免学校向学员摊派与研习内容不符的工作,并保证学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而后,学员带着在实践体验与发现的新问题回到工作坊,与其他学员分享经验,研讨遇到的问题,通过研讨提升专业胜任力水平、优化实践改良方案,并为进人下一主题单元研习做准备,这一环节持续时间一周。如此每个工作坊经过6―12个“工作坊研习现场实习”循环后,不仅学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可得到飞速发展,而且在学员带动与辐射下,其所在单位其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学校的实践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多轮循环积累的“工作坊研习一现场实习”循环式教师培训方案,也使得s大学的教师教育研究者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对学员的评价主要分两部分:一是以学习绩效档案袋的形式呈现整个学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及当时的考核结论;二是将各个环节记录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类与综合以及提炼与分析,这样做是为了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递交学位论文的现行要求接轨的一种妥协的办法。大量国外经验更倾向于取消递交学位论文的强行规定,如日本培养实践专攻领域领袖教师的教职研究生院的教育硕士课程对学位论文不做要求。至于有人担心取消学位论文要求,可能更难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的问题,则是不必要的。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完全可通过加强对教育硕士课程实施各环节的评价及监管力度得到保证。

二、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S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新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在专题讲习环节,多数教师选择第一轮,少数选择其他时间段,导致课程不好安排。另外个别专题及主题单元(如“教育统计及SPSS运用”)反映偏难,但学时却有限。第二,在实践专攻领域工作坊前期准备阶段,由于学员缺少更详细的指导,递交的研习计划与实践改良方案笼统模糊,很难据此划分专攻领域以进入相应工作坊研习,因而大体还是按照所选导师组成了工作坊。第三,在工作坊研习阶段,由于指导教师经验不足,又缺少详细的关于工作坊活动内容、形式及流程的指南,因而第一轮研习效果不佳。第四,现场实习中,同样由于缺少详细的实习实施指南,因而第一轮实习效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与S大学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小组成员经过多轮研讨,制定了系列应对措施。

(一)分班与合班研习相结合

将集中时间段的130名学员按专业分为5个班,保证小班化教学。由此造成的师资紧张,通过调整主题讲习顺序得到了缓解。分散时间段由于选课人数过少(分别为5人、16人、9人),经与学员协商后,合并成两次。另外,针对有学员反应个别专题的个别主题单元学时不够的问题,通过打通5个专题,将每个主题中的难点主题单元合并为一个主题课程,同样10周为一轮,循环进行,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时间安排,有选择地强化学习。

(二)通过与实习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部分学员后顾之忧

在与部分学员座谈中了解到,有些学员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并未得到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单位关系很微妙,单位要求尽量缩短学程回校工作;有些甚至与单位关系搞僵,寄希望于毕业后另谋高就;有些已经脱离关系准备毕业后重新就业。针对了解的情况,S大学采取了两套应对措施:一是对确实已经与原单位脱离人事关系的学员,借助s大学教师及附属或实验校的资源为他们提供实习场所与支持;二是对还没脱离关系但关系紧张或微妙的学员,S大学出面直接与其单位协商或通过教育局争取双方缓和矛盾,主要是通过帮助学员制定详细具体的、利于其所在学校发展的研习计划与改良方案,说服学员所在学校予以支持。

(三)建立教育硕士实践专攻领域工作坊活动指南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7)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17-01

课程教学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对职业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该文针对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如何从制定课程方案、课程目标,教学单元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课程内容能更好地体现技术型、应用型、职业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课程内涵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等进行探讨。

1 课程方案的制定

课程方案是一门课程的纲,是一门职业教育课程科学建设的框架,它的制定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指导路线,体现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行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应用的情况,以及对此类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为了科学、真实地体现这一点,一是采用实地进入企业调研和网络调研方式,与企业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交流,参观生产,探讨课程建设思路。二是通过网络问卷,请企业中行家里手回答相关问题,并提出课程开发意见。通过调研来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门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要能体现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3]。调研发现,从全国来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档名贵花卉和特色苗木的生产,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玉簪等,这类花卉经济价值高,生产周期快,故生产效益较高。

有了市场调研的一手资料,课程方案的制定素材就准备充分,但是根据学院课程改革要求,初步制定出来的方案不是直接就能应用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去,必须经过系部教研会汇报交流,通过讲述,与会教师的意见,专家的评审,这样的步骤才能确定是否能通过。如果方案达到与会专家各项指标的要求,获得一致认可才能通过。反之,如果方案被提出的意见较多,说明调研的内容和信息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到市场行业中去加深调研,充实方案内容,故这门课的方案经过了3次汇报才通过系部的审核。

2 课程标准的制定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专业能力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就是围绕通过调研制定出来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岗位核心技能,主要分为2块:一是达到能熟悉掌握制定的每个单元要求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二是积累经验,通过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发现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技术资料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4]。职业能力目标包括:积极完成布置的工作任务;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备职业素养。具体包括:①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合作解决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②能制定植物组织培养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计划和生产计划;③能够完成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全过程;④能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任务,搜集、整理资讯等相关信息;⑤能够对植物组织培养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课程拓展知识目标是能够开展植物组培苗的基础技术研发和组培车间管理工作。

课程标准要制定出课程教学单元,该课程单元标准体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突出从简单技能到复杂技术的学习路线。如从培养基配制、灭菌、外植体选择、移栽育苗、污染处理等单一技能到完成一个典型植物的无性繁殖体系建立,直至植物组培工厂化生产与管理[5]。

3 课程单元的开发与实施

根据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以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体现工学结合模式,开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教师手册开发是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单元,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每个单元开发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师讲授和学习有不同的分工和要求,教师手册包含的教学以资讯、实施、考核、评价、学生反馈5个过程展开,学生手册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任务驱动为指导的学习素材,其中包含每个单元应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考核目标。学生手册中配套内容有工作任务资讯单、工作任务实施单、工作任务考核单、工作任务评价单等辅助学习材料。每个单元实施前,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类课程知识资源将本单元的资讯单完成,做好实施工作任务前的基础准备。

教学单元的实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书、网络、视频、电脑动画等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渠道。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放到实训室,放到基地,教师做示范,学生边做边学,并记录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和出现的问题,针对各环节制定考核标准,予以考核,达到完整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技术的目的。工作任务(下完成时,同时也完成工作任务单的记载。通过工作任务方案设计、操作和结果检查,小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核,教学总结和评价这样的步骤来完整实施一个单元工作任务,真实体现“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考核,将掌握技能项目优秀的学生选,继续培养他(她)们参加全国的植物组织培养职业技能大赛。

4 一轮课改课程教学结束后的反思

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而又科学的工作,教师要以深厚的教学工作经验为基础,并能深入到企业岗位工作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的应用,在熟悉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实用性强的教学体系,这也充分体现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是否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是否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

总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门课的兴趣,能主动学习,能真正学到适应岗位工作的技能,并热爱这项工作,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需求。

5 参考文献

[1] 宋扬.浅谈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2(8):33.

[2] 王清连.植物组织培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8)

在每单元选择2~3个典型案例,根据各单元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所选择的2~3个典型案例涵盖了各单元的重点与难点,每个典型案例包含授课单元的概念、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知识点。每个授课单元教师对案例情景事件进行描述,使学生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通过互联网与实地调研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问题所在,找出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教师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进行指导

学生分析案例时,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由浅入深,保证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通过设置案例中的问题,对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指导,结合不同的单元,即企业的筹建与开业、人员资源与培训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企业文化等单元,提供适合的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分析后,将个人见解、意见、疑问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使小组对问题的见解更加的全面与深刻,不断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班级交流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班级的交流活动,扩展小组的讨论,通过不断的交流,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对遇到的问题形成共识观念。比如小组讨论中提到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案例,小组讨论后,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共识,然后再扩展到班级,由班级成员再对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全班学生结合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共识。

(五)教师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由教师进行小组的总结与评价,同时对案例分析所运用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进行概括与总结,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改革的思考

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案例教学中缺乏适用的案例教材,缺乏基础的教学设施,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存在不能及时提供典型案例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还必须有典型的案例库和系统的案例分析模式。

(一)建立《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典型案例库

为提高学生学习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案例分析的效果,建立典型案例库,比如在全面质量管理环节,质量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排列图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图法等等,而不同的汽车服务企业的应用情况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种渠道收集案例,完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教学典型案例库。在案例库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鼓励学生收集相应的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好的切入点,建立典型案例库。

(二)形成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新案例分析模式

由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汽车服务企业总会有新的案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增加新的案例,形成对新案例分析模式,这样才能完善典型案例库。首先应选择案例,由教师布置较为开放的案例题目。接着整理案例资料,由学生搜集整理案例资料,然后进行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教师在这个环节解答学生的疑问,充分调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参与,并且由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把案例作为典型案例库中的案例。这样就形成了汽车服务企业新案例的分析模式,并且完善了典型案例库。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9)

务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37-02

报关实务是高职国际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国际物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本课程的学习主要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法,其中以讲授法最具代表性,这种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比较习惯了的一种方法,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连贯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信息传递渠道单一、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过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容易产生“惰性知识现象”等缺点。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探索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报关实务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行动导向教学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界,是指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互动的职业交往情境,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导向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行动导向教学具有重视互动性、注重职业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等基本特征,并且出现了几个重要的转变,一是由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二是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的自我建构;四是由信息的单项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没有专门对应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张贴板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知识竞赛法等。其中,又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最为常见。

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案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包括案例介绍、分析讨论、陈述意见、总结评价等步骤。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点有三个:一是案例的选择。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能够成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效载体。二是过程的控制。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参与讨论,不偏离主题。三是归纳总结。在案例教学法中,如果说学生的分析讨论是“放”,那么总结归纳这一环节就是“收”,只有“放”与“收”相得益彰,知识和技能的逻辑关系才会清晰,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二,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项目为载体来展开教学,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能得到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项目教学中,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进行,其实施步骤包括确定项目、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等。项目教学法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是设计项目,项目应当具备一定的典型性,难易适度。

第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学生在特定职业环境下,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角色扮演法的实施一般包括角色设定、布置环境、角色表演、讨论与归纳等环节。角色扮演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和退出角色。进入角色是指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角色的要求,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下表现出与所扮演的角色相适应的言行。退出角色是指当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能够迅速退出角色,不再受表演中角色言行的约束,不因为表演中由于角色立场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带入到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

第四,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营造虚拟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行动的完整性,因而对于程序性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较为适合。情景模拟法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设计、知识准备、现场模拟、总结评价等环节。情景模拟法的关键在于虚拟环境的创设,以及在虚拟环境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报关实务课程的应用

(一)解构和重构报关实务课程内容。报关实务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报关行为规范,掌握各种类型货物的报关程序,能够正确查询商品的编码,能够正确计算进出口税费和填制报关单证。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中,往往把教学内容按照海关基础知识、海关对报关单位和报关员的管理、海关与对外贸易管制、进出口税费的计算、一般贸易进出口货物的报关、保税货物进出口的报关、其他进出口货物的报关、商品归类与报关单填制等内容来展开教学。由于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很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教起来也比较费力,学生往往学了后边的内容又忘记前边的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本门课程实践性强、适合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这一特点,我们进行了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为了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要求,对报关实务课程的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根据报关的职业特点,依据《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将报关实务课程划分为报关单证准备与管理、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报关核算、进出口商品归类与原产地确定、报关事务管理等五大职业功能模块。这五大模块既涵盖了传统教学方案中的全部教学内容,又与报关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吻合,便于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每一个大模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单元,单元下安排项目任务,从而建立了模块―单元―任务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以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职业功能模块为例,说明报关实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选择。

1.明确单元的教学要求。报关作业实施与管理这一职业功能模块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现场作业实施与管理以及报批、报核作业实施与管理两个单元。现场作业实施与管理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电子数据报关单的录入、发送、查询与打印等工作,能够按照海关要求提交纸质报关单和随附单证,能够配合海关进行查验,能够办理税费的缴纳,能够办理货物放行手续等。报批、报核作业实施与管理这个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办理加工贸易合同备案、管理和核销等手续,能够办理货物减免税手续。

2.根据单元以及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根据现场作业实施与管理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设定背景,假定某企业有一批进口货物需要办理进口报关,由学生分组进行报关方案的设计并实施报关活动。这一任务可以细分为报关方案设计、报关业务办理流程等若干个子任务。报关方案设计子任务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报关业务办理流程子任务,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法完成申报―查验―征税―放行的报关流程教学,由学生分别扮演报关员和海关工作人员模拟整个报关流程,也可以借助教学软件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报关流程。子任务下还可进一步细分,如报关业务办理流程子任务还可细分出征税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税费的计算,从而形成了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报批、报核作业实施与管理这个教学单元,可以设计为某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加工贸易合同备案,并执行这一合同直至合同的核销以及为企业办理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手续这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均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下可以衍生加工贸易手册的申办、深加工结转手续的办理、手册核销手续的办理、征免税证明的办理等若干个任务。任务下可以再分子任务,如加工贸易手册的申办过程中涉及净耗及单耗的计算可以设计为子任务,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净耗和单耗的概念,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又如,征免税证明的办理可以设计商品编码的查询这一子任务,采用竞赛法,教师提供拟进口设备的图片,说明其功能和用途,由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正确查找设备的编码。深加工结转手续的办理和合同的核销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和情景模拟法,模拟深加工结转手续的办理和合同的核销。

其他职业功能模块的教学,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报关实务课程行动导向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都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听,他们变成了课堂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需要双方在教学中磨合。

(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报关实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时,熟悉报关业务的流程和操作技巧,熟悉行业的运作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到企业的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能够将行业的实际做法引入到课堂,保证课堂教学与行业的实际做法一致。

(三)加强教材和资源库的建设。传统的《报关实务》教材大多是为方便教师“教”而设计的,更适合知识的传授,而不适合行动导向的教学。因此,应当加强教材的建设,依托《报关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和《报关服务作业操作规范》开发适合行动导向教学的教材,并逐步建设包括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在内的课程资源,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加强教学硬环境建设。行动导向的教学,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较多,因而在教学的硬环境建设有一定的要求。如教室的桌椅应当是活动,以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室内放置若干块白板,以便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点评;装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以便教师展示教学素材;安放有资料存放柜,以便存放教具和资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建设一体化专业教室。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高芳.行动导向教学法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6)

[5]王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6]陈莉.《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情景化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10)

2注重CAD上下游软件的关联性

基于AutoCAD图形平台,其下游软件Skechup在设计中实现了专业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快速、方便、迅达地在施工设计图上,能够深度且同步地表现三维立体模型,该系列软件拥有先进的结构分析软件包,并有污水处理计算的常用方法,以及丰富和成熟的结构施工方案辅助设计功能,其在物料恒算、污水处理曝气计算、污泥产生计算、动力消耗、热能损失等方面形成完整体系,同时可以应用Skechup软件和PhotoShop软件,对作品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图形渲染,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直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案例设计教学的实施过程

案例设计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通过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讲解,是实现CAD课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必要手段,案例设计教学不是一种随意、随机的行为,在设计案例时应用与实际应用相联系,通过一个案例-厌氧处理池基本应用设计,将厌氧处理池设备分解、分化成不同的功能单元,分组完成的不同单元结构体设计,通过单元教学使得绝大部分基本操作融汇在单元案例中,在设计过程中了解其具备的基本功能,同时掌握单元体的实际应用和操作使用方法。将厌氧处理池的独立搅拌系统、污水输入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沼气收集系统压力控制系统进行案例操作、设计与三维立体模型制作,并通过数码成像处理技术、图像合成技术制作形成完整控制单元,并以AutoCAD图形平台、Skechup建模、Photoshop可视化渲染的特效处理,实现功能化的宏观表现,通过组合案例的设计与实践,使用同学们在掌握大三元功能设计的同时,深刻地了解了该单元体在现实工作中应用,使得案例教学开放性、生成性得以体现,使案例设计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提高

注重课程设计实践活动,运用单元设计的知识和设计技巧,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或小组结合的方式完成工程的综合设计。老师应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进行讲解,设定课程设计题目,供同学们筛选,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计划,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工作。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已有的样例,根据资料做了设计分析,完善工程单元设计,独立产生各种部件如管道、阀门、水泵、搅拌机、污水进入、净水输出等设计,达到设计规范的技术要求,使用户体验更真实、流畅的目的。通过应用CAD课程设计使同学们逐步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把毕业设计的一般性内容,延伸到CAD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中,通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CAD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完成对环境工程CAD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在环境工程主要环节如格栅、沉降池、絮凝、曝气池、厌氧处理池、污泥干燥、污泥焚烧单元操作,采用主导教师提供3-5个设计单元方案,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擅长自由选择设计方案,最终提交自行设计的不同方向的设计作品。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式,单元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的设计作品能够反映学生对环境工程CAD软件绘图技巧和图像处理技术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格栅、沉降池、絮凝、曝气池等单元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上述因素CAD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小组评析的形式,其中教师评价中包含对每一位学生的所有作业进行分数计量,作为阶段成绩的一部分。同时过程性评价则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出勤、作业、提问等方面综合评定。而设计技能的评价以实训大纲为依托,由专业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模块进行考核。

单元教学实施方案篇(11)

图1 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系统结构

笔者发现有好多学校将以上两个单元的设备简单地放到两个教室:多媒体教室兼卫星接收室放置接收单元的设备,光盘播放室放置光盘播放单元的设备,这种放置方案(以下称方案1)有以下几个缺点:

在卫星接收单元的数字电视接收机可以不用。由于带有卫星数据接收卡的计算机在接收卫星数据的同时,也可以采用接收软件完成接收卫星电视的功能。如用清华永新接收卡的用户完全可以用2007年模式二配发的“清华永新卫星数据接收软件”,完成接收教育电视的任务,而且数据接收与电视接收两不误。

DVD播放单元功能单一。DVD播放单元除只能播放CD、VCD、DVD等光盘媒质外,别无他用。

以上两个单元的观看人数有限。仅限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比如有两个班需要同时实时收看同一个电视节目,一个班收看了,另一个班就错过收看时间了,只能录制,费时又费力。我们为什么不有效地利用另一台设备(电视)呢?

为此,本人在模式三的几年设备管理中,摸索出一套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设备利用效率的方案(以下称方案2)。

二、笔者的模式二的整体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将图中的两个单元分别放到两间教室中,这两间教室要求相邻或相近,目的是为了缩短AV线的距离,提高传输质量

图2 笔者的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系统结构图

1.方案2与方案1的主要区别:

将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放到光盘播放单元,与电视用音频视频信号线(AV线)连接。

卫星数据接收计算机通过软件实现播放卫星电视的功能。

将两台电视机用一根较长(视实际距离而定)的AV线连接。(连接方法附后)

2.两种方案的功能对比:

说明:

“同时”:指播放同一节目源的、完全相同的内容。比如,同时实时收看卫星电视节目,播放同一张光盘。

符号说明

表示可以实现,且效果好。

表示不能实现。

表示可以实现,但效果一般或差。

卫星接收单元电视机(简称VGA-TV)和光盘播放单元电视机(简称P-TV)的连接:

方法①:用DVD播放机,P-TV输出――VGA-TV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