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考化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7 22:14:44

高考化学论文

高考化学论文篇(1)

 

2011年的化学考纲和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固定“8+4”的模式,即8道选择题,4道大题,与去年相比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大纲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专家研究发现许多考生审题不准确、不细致、不全面,答题不规范,应试技能不强仍是制约考生拿高分的关键,因此关注高考化学试题审题和答题的研究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答题技巧十分重要

一、高考化学试题审题问题的研究

我们知道化学具有“深”、“杂”、“混”、“特”等特征,在高考中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审题是关键.审好题不仅能为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路创造条件,找到解题的捷径,还可以帮助我们破解谜团、化难为易,审题一定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关键字词: “一定”、 “过量”、“少量”、“无色”、“酸性(碱性)”、“短周期”、 “小心加热”、“加热并灼烧”等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关键字可以在题干中,也可以在问题中,一个题干下的问题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独立的。

2抓专业术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氧化剂、还原剂等。

3抓专业概念:温度、压强、物质的量、质量、密度、摩尔质量、摩尔体积;

4抓解题突破口,常见的解题突破口有:特殊结构、特殊的化学性质、特殊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特殊反应形式、有催化剂参与的无机反应、应用数据的推断、框图推断中重复出现的物质等等。

二、高考化学试题答题问题的研究

对于填空题在答题时有些共性的要求,回答简答题时,一定要避免“简单化”或烦琐不得要领,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要答到问题的“根本”

(1)化学方程式书写问题

没配平、条件错、有机反应少写物质(水等)会造成该空不得分,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连接,无机反应用等号、有机反应用箭头,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要标清,点燃、加热、高温有区别,催化剂不能简写为“催”,这些问题出现会被扣分。

(2)最佳答案选择问题

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是一种最佳选择,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表达更准确杂志铺。

(3)简答叙述的条理性问题

对于语言叙述性题目作答时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叙述准确,且环环相扣,才能保证不丢得分点,才能得满分,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转弯抹角;表达尽可能用唯一、准确的语言;不要多写无用的话,无用的话说错了就会扣分;作答要有明确的要点。

(4)表达式书写规范问题

对于计算型填空,要注意该书写单位的要书写单位。或者是要注意空后面所使用的单位是什么,不要因为没有书写单位或者是数量级不对而丢分。

三、高考化学试题的应试技能的研究

掌握应试技能,控制好答题时间这是考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守恒法、差量法、讨论法解一些计算题,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和准确性;推断有机物的结构,要抓住有机物官能团的转化规律和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如有机物抓住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的一系列变化关系;解无机推断题首先,读审——仔细读题、审清题意,即弄清题意和要求,明确已知和未知条件,找出明显条件和隐蔽条件,其次,找突破口或“题眼”—通过分析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和现象特征及特征数据等等,确定某一物质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题突破口推理—从突破口向外扩展,通过顺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初步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推论是否符合题意,要通过复习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备考建议

高考化学论文篇(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飞速发展。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高职高专学校急剧增加。2003年全国高职院校614所,高等专科学校198所,招生人数达到了382万人。1998~2003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年均增长速度为35.99%,在校生年均增长速度为32.47%,2004年毕业生为147万人,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2.5%。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二是实现我国的社会就业的需要;三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也应当明确地看到,大规模的高职教育外延发展有阶段性,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理性认识,要对高职教育的规模有总体的把握。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应当从现在起就确立走综合内涵发展道路,从内涵发展上强化投入的力度。这样一个用科学发展观解读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问题也就随之提出来了。

我国著名的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段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思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大意是说,人只有理性的深邃的思考,才有聪明的思维,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是要用科学的理念,解读高职教育的内涵——改革与创新,以期达到“思理之致”的目的,从而决定高职院校今后的办学方向、发展速度,真正把高职教育的发展优势与办学特色展现出来。

一、科学发展观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务实与实干是发展的硬道理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按高职教育规律办事,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就是选择合理准确的发展定位,按办学实力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规模。科学就是从实际出发,从行业的企业的岗位内涵出发,通晓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通晓企业的技术、工艺、设备情况,通晓企业的现代化水平,通晓企业对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并按照这些要素,决定高职教育的质量概念和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设置,按“过程人才”的培养流程组织教学。为此,必须坚持“务实、深入、创新、互动”的八字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1.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发展指向,立足于发展“知识产业”。高职教育是一种战略投资和高知识、高技能的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经济形态。所以,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能力。一定要把高职教育当作战略投资、当作产业、当作经济形态来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它是一个教育层次上。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指向必须清楚,否则就不会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2.按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设置和整合教育资源,搞“需求型发展”。要从高职学院服务对象的外部环境出发,决定自己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切忌盲目投入、盲目增量。要研究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多样性和超前性,注重服务质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的、第一位的东西,质量好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开发最具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隐性知识。着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强化学生解决生产第一线各种问题的能力,会思考,会做事,会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要开发有较高智力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知识,使学生具备探索与创造的能力,要强化手脑并用的训练,使学生积累和引发创新思维的“生长点”。

4.注意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有序协调。只有协调,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才高,教育发展过程与结果,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决策者一定要坚持两点论,一定要处理好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做好了上述工作,才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才会把高职院校的工作做精、做实、做强。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务实与实干。务实才不浮华,实干才出成绩。“天下之事做于细”,细才出质量、出效益,才能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让社会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我们之所以强调务实与真干是发展的硬道理,就是因为务实才能科学,真干才能发展,

在强化高职院校的各项建设时,我们必须确立务实真干的理念与追求。

二、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强化理论、制度、规划和人才建设

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的发展结构。其目标是形成一个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发挥整体效能的集合体,使高职教育具备发展功能。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是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结构的科学化,就是依照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和社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来决定高职学院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构建和优化内部结构,使要素质量和整体功能得到提高。因此,教育体制结构的优化度、布局结构的合理度、层次结构的完善度,是衡量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从这些发展定义出发,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最迫切的任务是抓好理论、制度、规划和人才建设。

1.抓好理论建设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来说,界定它的价值层面和范围层面,都需要理论研究与探讨来加以定位与定性。当前既需要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性、本质性、规律性研究的理论突破,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印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是否正确,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集中力量研究两个问题,明确理论建设的方向。

一是研究指导性理论,明确方向定位。

二是研究支撑性理论,明确基础定位。

指导性理论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以及教育机构的战略研究报告等。它们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定位作用。

支撑性理论是指: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或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理论,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以及一些教学模式理论等。它们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向、发展定义、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质量、发展体制、发展评价,以及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起理论支撑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习力的提升是根本性的提升,是学习型组织功能的提升。它对解决高职教育现代化,意义是深远的。通过理论建设,高职院校可以解决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能够确立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整合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建成高智慧高能力的教职工队伍,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就有了广阔的空间。

2.抓好制度建设

制度是依法治教、从严治校的依据与保障,也是科学管理的具体举措,应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程中健全“流”动制度。应当从学院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高度抓好以“人本管理”为基点的制度建设,依靠教职工的个体素质和文化底蕴来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主管理。要通过1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对学院各项活动实现有效控制,制度的建立既要完整、全面、严密,有明确的操作规定,又要使学院的整体运行过程,围绕学院教育的总体目标展开,使目标控制、ANON、反馈控制、标准控制既人性化又科学化,让制度建设更有利于对教职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要根据学院的发展,随时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提出新的考核标准,用不同的工作主题凝聚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信念。要建立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全体教职工提高素质,提高能力,对确为学院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给予重奖。要保障制度贯彻的权威性,教育资源的投入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资源使用的关注点要始终放在开发和创造未来上,制度建设必须有助于学院的发展,使学院管理更科学、更有效。

3.抓好规划管理

要做到胸中有数,要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卓有成效,要进行全方位的规划。高职院校的规划必须体现发展的前瞻性、发展的持续性、发展的整体性和发展的可行性。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既要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高职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使学院自身的发展目标能与经济发展目标相衔接,不致于因经济结构调整或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院自身发展的规划被废弃,遭受不必要的损失。高职学院的发展规划,必须研究自身发展规模与效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满足人民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程度,以及就业率和社会认可程度。报考率、家长和学生满意度、就业率、社会知名度、社会认可度,都是高职学院制定发展规划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东西。不然的话,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的办学设施,没有学生报考,教育资源的损失就巨大了。所以,搞规划决不能凭灵感、凭经验,必须科学有序。要按照国家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良、优势明显、重心下移”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思路,高职院校自身的规划必须突出特色、突出核心技术优势,着力于做强做精,决不可贪大求全,这一理念对高职院校的决策相当重要。

4.抓好人才建设

要建设品牌学院.人才是关键,教师队伍是第一资源。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纯真的道德素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乐教终身的职业思想;具有精心熟练的业务素质,专通合一的知识结构。真知灼见的教学思想;具有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开发技术的素质,这是高职学院教师队伍具有现代化能力的综合标志。

高职院校还必须有把握形势、善于决策,具有科学教育理念的领导班子;有会管理、高效率,能协调各方面的管理队伍。一个学院既要有学术带头人,又要有善于研究高职教育发展理论的理论工作者,要有各个岗位、各个层次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实习实训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技术,能培养出高技术的学生,学生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否则高职教育就没有优势与竞争力。必须始终坚持“不求全责备。用一技之长.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用人原则。创造宽松和谐,适合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对人才一定要关心爱护,给他们充分发挥聪明与才智的机会,使每个人才都能发展自己的特质,能够在工作中找到快乐。找到自身价值.从而总能设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进。

要从分配机制上解决人才激励的问题。使对学院贡献大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收入,尤其要提高掌握高新技术的实习实训教师的收入,使所有教师有更多的外出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有更新的视点。能够有更大发展,不断促进学院的发展。以利激活全体教职工的斗志.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与业绩。

要从规划上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确立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年龄、学历、知识、专业结构等诸要素都要合理规划。其他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要与之相适应。总之要提升学院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挖掘人才的创造力.使人才建设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

三、用科学发展观建立高职教育发展质量目标体系,解决走内涵发展道路遇到的各种问题

高职教育发展质量目标体系包括发展资源目标、发展环境目标、发展能力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发展方式目标等内容,其核心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的定位、保障、资源利用等问题。关键是发展资源的允许程度,即办学规模的增长必须与办学资源的允许程度相一致。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了解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情况。找准高职教育的切入点。对于天津市的高职院校来说,就是找准自己教育资源利用的规模。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根据天津市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高教育开放度。把力量下在重点学科建设上,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发展路子,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社会参与率上。要接受大众化教育的理念。更多地承担终身教育的重任,学历教育一定要与任职资格培训、就业能力培训并举(使教育功能多样化),走出自成体系的高职教育的办学之路。高职院校要始终着力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有生存与发展的优势。

2.采取措施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订单办学、校企合作,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共享。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合作办学。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具国际通用性。要强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的服务能力,如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服务。房地产服务、旅游服务,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制造业的知识与技能。总之,每个高职院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与亮点.突出专门性.减少通用性。这样教育布局才能科学合理,教育资源的利用就更经济。

3.强化以核心技术为主的专业平台建设,使高职学院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通过核心技术延伸、嫁接,向更宽的专业领域扩展,为多种行业服务。通过专业平台建设使教学体系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教育资源效能化,最终使高职教育形成层次匹配、结构完善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办学体系。

4必须强化课程建设,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以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要强化学生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要树立责任心,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创造水平,课程建设一定要融人多元智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情绪智力、非智力因素、成功智力的培养,课程建设不仅要教知识、教技能,更要教学生如生存。因此,教学模块的设置,既要有知识和技能的模块,又要有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块,每个模块的课时设置应当比例恰当,既体现整体性又体现个性化,总之,要研究课程建设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这样才能使课程建设融入高职教育发展目标体系中。

高考化学论文篇(3)

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之中强化“高考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在复习教学中紧紧把握住学科复习的范围、深度和重难点,根据高考要求,按识记、理解、分析、应用和综合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能要求组织复习活动,提高备考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增强迎考的紧迫感,激发备考的信心和斗志,根据高考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熟悉高考题型题量、提高做题速度等方面,做好适应性的准备。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高考化学论文篇(4)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行农业各类补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三农”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但是也必须看到,还有一部分农民仍然处在贫困之中,有的还相当落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现状,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1彰武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现状

彰武县85%人口为农业人口,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2]:

(1)基础教育薄弱。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差距很大。55岁以上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观念守旧,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慢。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30~55岁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适应快,其中少部分人已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运输业等,还有少部分人进城经商,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等。30岁以下没有升入大学的青壮年农民,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意识超前,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大部分外出创业或务工。

(2)农村人才流失。由于农村各种条件差于城市,培养出的许多人才离开农村而向非农职业转移,留下来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3)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缺少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且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进一步造成农村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

(1)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农业经济区、牧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民经纪人等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前提。多年来,彰武县涌现出很多农民科技专家、大户能手、科技带头人等农民科技精英,他们自己培育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新品种,发明了多项新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人才,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普及,必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为农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几点建议

(1)利用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育、科协、农业、牧业、安监、劳动等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全县农民系统开展集中培训,做到全县共性问题集中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①加大农村普九教育投入。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使农村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农村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文化素质依然偏低,要增加偏远乡镇教育经费投入,补充师资力量。②加大成人教育培训力度。农民成人教育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以分散学习为主,集中辅导为辅。各级政府可以免费发放一部分学习资料,切实把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提上去。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在乡镇也在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但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有的是搞样子工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各级政府要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农民愿意学习,想学哪些知识,再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要联合乡镇举办农业技术学校,但教育系统中缺乏面向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建议各类农业技术学校,因地制宜办到乡镇去,坚持“农科教”结合,真正实现建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的办学目标。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随着农村结构的调整,农民教育结构也应调整。当务之急,要培养新一代学习型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根本。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类学校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实行普、职、成“三教”统筹,创建农民教育网络,建立县、乡、村3级基地,把县职教中心建成学历教育中心、科技示范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科技服务中心[4]。

(2)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三下乡”活动是农民接受科学技术,补充新知识的一种形式。活动要持之以恒,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分类别、有选择、有重点进行。采取部门联合,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县各乡镇村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同时在全县农业经济区、牧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协会、科技示范村等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培养科技带头人。建立“乡、村、社”3级科普活动服务网络,完善科普服务体系,达到1户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组织科技能手、科技带头人去山东、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参观学习。

(3)建立经纪人联系网。在全县同一专业经纪人之间建立信息联系网,便于技术交流,沟通市场信息,达到大户带小户、小户带四邻、辐射周边、发展专业村屯的目的。

(4)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根据农民需要,利用县电视台、乡镇插转台、远程教育等宣传阵地,组织专家按季节举办科普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参考文献

[1] 曹水群,多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现状的关键——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0(1):63-64.

高考化学论文篇(5)

散文化议论文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散文化,有散文的特质,避免了传统议论文语言的枯燥乏味和空洞抽象。“语言就是力量!”雨果如是说。它最有利于展示语言的魅力,能把语言做好、做精和做美,使文章锦心绣口,文采飞扬。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也明确规定要富有文采。而且评卷时,同等内容的作文以语言的优劣评定分数的高低。

因此,散文化议论文也最能体现出文学性。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也能展示较深厚的文化积淀,最能见出考生的文学功力和文化底蕴。而且语文阅卷老师也大都喜欢此类文章,因他们最钟爱于文学。

散文化议论文的本体是议论文,而议论文往往观点明确,便于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全文观点和所写内容,不致于费时费力,阅卷既快捷又准确。很多学生包括语文老师都认为记叙文多年写作,十分熟悉,写记叙文最稳妥。殊不知,学生最难写好记叙文,一是语言平凡甚至平庸,二是难写出叙事的波澜曲折,所以学生不具备写好记叙文的能力。况且记叙文必须全文看完才知所写内容,而如此则会耽搁很多时间,不合考场阅卷习惯。因此记叙文难得高分,除了经典的小小说,但经典的小小说又是极难写成功的。而散文化议论文适宜于写任何内容,可谓以不变应万变。何况,散文化议论文还可做出具体模式,供学生借鉴运用,学生极易操作,精益求精,大多学生都能写好。

高考化学论文篇(6)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高考化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工作技能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同时,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也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予相应的学位,而且对保持学习热情和培养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现状

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也为高校毕业设计考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相比,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考核工作的教师人数却相对较少,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往往落到个别教师的肩膀上,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重复设计、相似设计、纯理论化脱离实际的设计大量出现。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人数多、答辩时间短,答辩小组成员还没有细看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就已经论述结束了。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同评阅小组,给出的分数往往差异较大,使毕业论文设计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另外,由于就业形势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往往通过学生在校时获奖的多少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对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核标准设计简单,缺乏专业特色。考核多套用学校统一标准,但实际上,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差异很大,采用统一标准,既偏离专业实际,也丧失学科特色。工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加大对设计内容的考核,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度。

2.考核标准层次不清晰。考核标准缺少细化评价等级,往往仅给出一个总分来表示某个评价项目的所有要求,标准可操作性差,使考核教师在论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难以准确给出评分值。

3.考核内容不细化,学生认识模糊。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只知道主题,不了解考核具体要求,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工作,学生普遍缺乏目标性,主动性差。

三、量化考核在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

(一)量化考核的基本原理

量化考核,实质上就是用量化的数据、指标反映工作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量化考核的方法较多,其中层次分析法就是将复杂的工作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阶梯型的有序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后计算每项的相对权重。该方法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使得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教师具有各自特有的评价指标,互不干扰,评分操作简单客观。考核结果中,学生哪一项比较突出,哪一项比较弱,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后期学生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

(二)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以工科专业为例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在咨询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特点,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总成绩A分为基础能力B1、设计能力B2、答辩情况B3三部分(准则层),每个部分含有多个细化的考核项目(方案层)。

基础能力部分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度出发,其考核由指导老师负责;设计能力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毕业论文设计本身的质量,由评阅老师负责;答辩情况由答辩委员会老师负责。

2.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及各项目权重的确定。

a.比较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专家咨询法将准则层、方案层的各因素两两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应用广泛的Thomas L.SAATY九级比例标度方法,对比较结果加以量化,如表1所示。

若元素i和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b.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①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计算得出比较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825(

②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系统根据方案层中各因素两两间的重要程度取值,构建比较判断矩阵。仅列出方案层中基础能力B1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3所示。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最终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得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各因素所占考核总成绩的权重,各考核指标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为(由高到低):工作作风、创新意识或设计独到性、团队协作能力。可以看出工作作风的总权重是最大的,体现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合作及设计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回答问题准确度及深度和图表、图纸规范度的总权重比较接近(相差不大于0.002),同样独立查阅文献能力和思路、概念清晰度也是比较接近的(相差不大于0.001),所以它们的区分度较低,容易产生人为误差,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每位学生的各项具体分数输入后,系统按照权重比例分别相乘再相加后得最终成绩,结果明了,便于操作,得出的成绩更具有说服力,更客观。

四、结论与展望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量化考核方法引入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该方法是基于层次分析法下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特别适用于人的活动的定性判断。用YAAH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简单、实用,使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结果准确计量提供方法。

高考化学论文篇(8)

分析化学教学中“小论文”;的开展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小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有益尝试。本文对分析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小论文的开展,进行了探讨。分析化学小论文学习兴趣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生物、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性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在传统的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轻应用;重讲解,轻讨论;重灌输,轻思考; 学生学习被动,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都是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尝试的方向。而其中“小论文”; 的开展是便是教学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笔者所在教研组经过了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小论文的指导和撰写,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视野,为后续的科研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小论文”;的组织开展在学生中提倡撰写小论文,明确其意义、选题、要求、评价等内容,在开学初布置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书写;并对往届学生论文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展示,让初次接触写小论文的学生克服神秘感,提高写作的兴趣。 1.题目设计。选题原则:结合分析化学学科和所学专业拟定题目,能对某个方向进行较深入的讨论。教师提供部分选题,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主要方向: (1)分析化学的应用:在食品安全、商品检验、药物分析、疾病控制、工业分析、材料组分分析、生物技术等方面,如“兴奋剂的检测”;; (2)对身边某一热点问题或某种分析技术的分析和探讨,如“温瑞塘河水质调查及分析”;; (3)对分析化学一些经典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分析化学四大平衡中的异同点; (4)分析化学教材中的纰漏之处及修正; (5)对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建言。 2.格式要求。为培养学生写作科学论文的素养,对小论文的格式按的统一格式严格要求,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引文标注等。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什么是关键词,不知参考文献如何列, 因此很有必要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基本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查阅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相关资料,介绍《分析化学》、《大学化学》等杂志中发表的论文,让学生们初步懂得学术论文的概念、基本格式及写作要求。认识写论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为了使论文规范化,要求学生每篇文章要有论点、数据、结论,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论据充足,论述严谨、简明、绝不可抄袭,要尽可能做到有独创性。 3.评价。将分析化学“小论文”;纳入该课程的考评体系,小论文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左右。具体评分要求见表1: 表1 小论文评分标准学生为了写论文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教师必须及时跟踪,仔细批阅,认真讲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对小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和学生讨论修正,利用课间时间和电子邮件及时给予解答,提高其积极性;②论文批阅后给与评价,对每篇论文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语, 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好的小论文加以介绍,给予表扬,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改写。 二、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撰写小论文这种形式能够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这与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学的方式相比,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出己见必然是在对知识理论做到全面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而通过思考,学生又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好处。 3.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素质更加全面。要在小论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4.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能力,并对后续的科研、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将课程“小论文”;的撰写纳入分析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今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启发、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查阅文献;②合理安排写小论文的时间,督促学生积极完成;③授课教师需客观认真评阅,积极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兴趣。

高考化学论文篇(9)

进入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期(1867—1919年,自此进入现代考古学的开端),美国人庞皮利(Pempelly,R)等在中亚土耳其斯坦的考察和安努遗址的发掘研究中应用动物考古学方法研究动物骨骼,证明牛、羊、猪尚处于从野生向家养的过渡状态,丰富了早期农业的珍贵考古学资料。[6]近乎同时期,在美洲的分类描述阶段(19世纪40年代—1919年),戴尔(Dall,WH)利用在阿拉斯加贝丘遗址发掘过程中获得的脊椎动物遗存,结合狩猎工具和容器等考古遗存,按经济形态和生态环境的差异进行了科学的地层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年代序列,从而开创了美洲动物考古研究的先河。[7]在考古学的成熟阶段(1919年—20世纪40年代,属于考古学分类与巩固期的前一阶段),文化生态学思想对考古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部分考古学家摆脱了以遗址为中心的文化—历史方法的束缚,与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合作,借助生态学方法,通过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研究来重建史前环境和分析史前人类的食谱,进而了解古代人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过程。[8]20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马歇尔负责对印度河流域青铜时代哈拉帕文明的重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利用动物考古研究成果阐述摩亨佐达罗城市文明的经济类型。[9]20世纪30年代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ierreTeilharddeChardin)和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对安阳殷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鉴定和统计,分析了夏商时期的气候环境。[10]杨钟健对章丘城子崖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骨骼进行了属种鉴定[11]。

进入考古学的转变期(20世纪40—60年代,属于考古学分类与巩固期的后一阶段),从以层位学和类型学为研究手段的文化历史研究转变为以人类生态学思想指导的、大量结合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古代社会重构的研究。西亚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研究就充分利用了动物考古的研究成果。[5]这一阶段在美洲出现了人类行为的文化功能解释的趋势,以环境为背景来复原考古学文化的多学科研究,就充分体现了动物考古学的作用。[12]步入考古学发展新时期的新考古学出现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在传统考古学重建文化史(主要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重建)的基础上,美洲考古学家以复原或重建文化形态(生产力、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为主)、解释文化过程(主要是文化发展的动因,属于过程考古学范畴)这两个更高层次的研究为目标,以进化论、系统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思想指导,通过物质遗存所反映的考古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来更全面、系统地解释文化发展的过程。作为文化生态系统中生物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资源利用方式和聚落形态研究中有关适应环境的生存战略(包括食物、供给、聚落和维持战略)研究,使动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13]西亚的农业起源有关狩猎到饲养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也得益于动物考古的微观研究。[14]在考古学发展新时期的当展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动物考古对于新学派中社会考古学各种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15]在探究古代人类精神世界的认知考古学有关肖像象征意义的研究中,动物考古知识的应用也获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16]马克思主义考古学流派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类的适应性与系统平衡上,提倡生态学、进化论和辩证法相结合,这一过程中美国学者威廉?马夸特对肯塔基西部贝丘遗址采食者的研究就体现出动物遗存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17]在社会学中程理论被引入到考古学后,在将其作为连接经验性考古学材料与高层次文化理论解释的桥梁的过程中,刘易斯?宾福德(LewisBinford)最有代表性的工作之一就是记录了许多影响动物组合特征和条件的自然过程,并将这些过程应用到考古记录的解释中。在这个成功的中程理论应用研究范例中,动物考古的作用功不可没①。[18]综上所述,考古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动物考古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贡献,在提高人类对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北美为代表的国际动物考古学发展历程在梳理了动物考古与考古学渊源关系的前提下,根据理论与实践的特征将动物考古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重新审视一下,有利于正确评价亚洲动物考古在整个世界动物考古领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考古学发展息息相关,国际上动物考古研究也是以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最早,以北美的阶段性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以北美为代表的国际动物考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成阶段、系统化阶段、综合化阶段。第一阶段或开始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动物考古工作的贡献主要在第四纪地质及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年代学和地层变化研究方面[19],如揭示人类的古老性,确定早期人类如何生存以及如何获得食物并重建古环境。这些贡献主要建立在应用地质学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法的进化论理论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历史学方法处于全盛期,而动物材料并未被纳入考古学文化范畴当中。第二阶段或系统化发展时期(20世纪40—50年代),动物考古工作者致力于两个相关的目标,即了解动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征以及认识人类行为的时空变化。这就要将理论及方法植根于如物理及生物等大量学科的系统性引入。大量分析性和人类学研究伴随着如下两个概念的出现而产生:中程理论和用来检验生存对策的经济和生态学模式。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第三阶段或综合化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资源管理的快速发展,在很多方面开展的历史时期动物考古研究以及大量开发出来的模型和预设对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生态学和人类学理论特别注重生态学和环境学议题,在动物考古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目的在于研究适应、生存对策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可以这样说,这一时期动物考古充满了所谓新考古学的思考。[20]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是逻辑推理方法由归纳转变为演绎。

动物考古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回答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层次基于达格拉斯?J.布尔(DouglasJBrewer)在《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所做的关于动物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目标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各种论题按着研究层次划归到不同的组分中(见表1)。[21]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生物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范畴内的各种理论框架下,动物考古学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学问题大多处于中等 研究层次,只是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学探讨的问题处于基础性研究层次;哲学范畴内,除了方法论里数据搜集处于基础性研究层次之外,绝大多数理论框架下动物考古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学问题处于高等或者极高等研究层次;文化遗产管理范畴的均变论涉及较高等层次的研究;系统论范畴的社会经济生态理论框架下探讨的考古学问题处于极高等研究层次

高考化学论文篇(10)

一 提纲挈领,抓住文化经典的思想核心

古人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论语》的核心理念,而“义”是孟子开宗明义强调的。在经典教学中,抓住这个切入点,对理清《论语》《孟子》的思想,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授《论语》时,可以抓住“仁”这一概念来引导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导学生将散见《论语》各章的关于“仁”的内容搜寻、摘录出来。学生能轻松地找出孔子关于“仁”的各种论说。从“仁者爱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复礼曰仁”,通过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于人的道德方面,《论语》类似于一部道德箴言,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表见解。由此,引导学生将《论语》分类整理。

而在教授《孟子》时,“仁政”将是一条能够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的线索。“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标当然是“王道乐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内容就基本涵盖其中了。

二 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关系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此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适的。

2008年高考文化经典考查是一个比较题:

予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以上两段的内容,简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随着文化经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题也必将更多样化。比较型、综合型的命题在近年来成为主流。这种综合和比较可能是《论语》不同章节之间或《孟子》不同章节之间的比较,2009年、2011年是这样;也可能是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比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体人事理解上的异同,2008年、2010年是这样。因此,指导学生通过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异同,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如地面对比较型或综合型的题型。

梳理《论语》《孟子》的传承和异同,首先,要抓住几个核心的概念。比如“仁”“义”“礼”“乐”“孝”“耻”“勇”。指导学生摘录《论语》《孟子》中与这些概念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其次,比较几个常见的话题。比如“为政”“个人修养”“君子”“交友”“教育”。再者,孔孟对历史人物或者当时的人物多有评论,在评论之中蕴含褒贬,暗藏观点,也有必要进行整理分析。

三 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的健康养分

文化经典学习与考查的最终目的,在于从经典中获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而《论语》《孟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伍同在,应当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时去粗存精、激清扬浊、举一反三、古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之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比比皆是:对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也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操劳,更强调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仍然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与此同时,孔子对“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远游”这样不符合现代生活实际,甚至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一定要有所扬弃,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时代精神内容,从而将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四 大胆取舍,摸清文化经典命题脉络

文化经典的考查历时五年,综合五年考查的情况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较为浅显的选段,而考查的方式和侧重逐年都在微调,调整的总体趋势在于越来越注重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孙丑下》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2008年开始考查比较题型和综合题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处世态度”上的异同,这样的考法开始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2009年是《论语?里仁》中两则关于“择处”的章节。2010年是《论语》《孟子》中关于“面对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议”方面的章节。2011年考查的是《论语》中“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的几个章节。基本上都是较为经典,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较为浅显的章节。

从考查的形式分析,2007、2008年考查翻译,但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却不尽如人意。因此,2009年开始考查单选题,这就在客观上降低了难度。到了2011年,又取消了单选题。考查学生理解的第二个小题,则大体稳定,都是针对选文的总体或者局部某一个方面来设题,只是在提问方式上有些微调。

针对五年来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情况,我们在文化经典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求全,不求专,敢于舍去

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浅显”二字,文化经典也不例外。学习、考查文化经典的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范围又可以限定在有现实意义,能够古为今用,可以给人启迪的内容之上,因此,筛选《论语》《孟子》中关于学习、为人、交往、治国、修养等方面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加以训练。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2.重理解,重能力,讲究技法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命题者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面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使非常熟悉的选段,甚至练过的选段,稍微变化一些提问的角度,答案也完全不同。

2010年考查《孟子?公孙丑》中的一则: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针对选段,出题者的问题是: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这个选段,在平时训练中恐怕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但设题可能都是针对“闻过则喜”这一点来发挥。而这样一来,即使练过,也不能套用平时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准确地筛选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

再如2009年,(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2)子曰:“得不孤,比有邻。”《里仁》注:(1)里:居。(2)德:有德之人。(3)邻:亲近。

高考化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66-01

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辽宁省英语高考题型中没有纯粹的翻译试题,但是翻译的重要性早已贯穿于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始终。《课标》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了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在七级和九级的“写”中提到“能做简单的书面翻译”和“能作非专业性的笔头翻译”,足以显示出翻译是在听、说、读、写技能之上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西译界备受关注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探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类型学转向对文化的思考,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包括莱斯提出的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论、贾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以及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探究

高考英语阅读常见的文体类型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阅读理解时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考虑不同的目标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在功能和交际上达到原文与译文的统一。

1. 提高语言基础知识,强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说一门语言是一座高楼,那么词汇就是砖瓦,而语法就是钢筋构架。词汇可以让语言更丰富,积句成章,而语法则让语言更富有逻辑性,是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纽带。高考考纲规定考生要掌握3500词汇,而中考考纲要求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扩大词汇量,而扩大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在长难句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的解读能力,划分句子成分,提炼出句子主干。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的水平会制约外语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实现语言学习的相互促进。

2.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标准》提出: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块的“文化角”(Cultural Corner)部分也向学生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龙”的文化意义在中西方差异很大,在中国文化中,龙与皇室紧密相连,古代帝王要穿“龙袍”,龙是高贵、勇敢、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而中国人也自誉为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经》及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中龙的形象的影响,龙在西方代表着邪恶和恶魔,是混乱、无信仰或原始兽性的象征。又如,在讲到Module 6文化角中“The Universal Dragon”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通读全篇之后,可让学生用英语复述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的差异。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古通今翻译

翻译法一直以来是强化阅读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远远超过他们的英文水平。教师发现,当讲到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课时,学生能够迅速运用凝练的古汉语翻译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如Man is born 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众生平等),Treat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民贵君轻)等相关的耳熟能详的古汉语。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学情的古诗、文言文,让他们将其翻译成英文,使他们在汉译英的练习中加深对中英文的理解。这样,在加深学生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而在目的语中弘扬中国文化,为阅读理解中构建文化和交际的理解平台。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选择恰当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头脑中进行深层加工,从功能和交际角度理解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在目的语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这样,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对原文的忠实程度,而是译文目的预期的实现程度。而在阅读训练中,加强中英双语的语言功底,能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