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9 11:22:07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1)

让G20峰会的杭州更美

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各种线杆开始“多杆合一”;建筑立面整洁美化,杂乱广告已大量清除,空调外机统一安装了外箱;各种交通标志和标识的双语系统逐渐统一规范;路名牌的样式,统一采用绿底白字款;公交站牌也采用了中英文对照;公共场所的英文统一……这一切,都是吴伟强领衔的“城市管理”研究团队烙下的“美好印记”。

为保障G20国际峰会在杭州召开,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市容环境作全面的整治和提升。2015年5月底,牵头单位杭州城市管理委员会委托吴伟强着手研究制定杭州《城市家具国际化设计导引》(以下简称《导引》),以期据此制定标准并实施项目设计招投标。8月初,这份系统全面、细致翔实的《导引》正式出台,针对14类城市家具:电杆、岗亭、车站、隔离设施、废物箱、道路、地面绿化、标志标识、亮化、信号灯、监控、建筑立面、高架、垂直绿化等,找出问题并提出了统一的规范化样式。从那时起,杭州城里各条主要道路三维空间的各种设施,都结合道路综合整治陆续统一了起来。可以说,《导引》成为了G20峰会前夕,美化提升杭州城市形象的导则和标准。

这项研究时间紧,系统庞大且要素极多,并要求最终能够落地实施。吴伟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组织了一个40多人的团队,连续几十天,不分昼夜地对委托方指明的60多条主要保障道路展开地毯式调研,搞清城市家具每个要素的实际状况,研究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导引》出台后,吴伟强又参与制定了《道路交通指示标识英文译法规范》,这才有了前文所述的种种变化。

2016年1-8月间,吴伟强提出的有关城市管理的建议、报告,就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十余次,通过民进组织渠道提交、关于G20峰会的信息和调研报告就有不少:《应高度重视城市环境整治和提升工程中的不良现象》,对杭州《城市家具国际化设计导引》导引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持续跟踪;《关于迎G20峰会杭州亮灯工程的社会舆情分析报告》,在一片赞美声中对亮灯工程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有“过亮”、“过艳”的倾向,应适当改进;《杭州G20峰会期间应严格按照标准使用各国国旗》,指出目前杭城亮灯工程、宣传画和群众活动中存在的各类国旗使用不规范现象,并提出了具体的针对性建议 ;还有《杭州G20社会公众舆情综合报告》等等。这些信息、报告立场客观,数据翔实,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立场鲜明 敢说真话

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缓解交通拥堵,2014年3月26日零时起,杭州市主城区全面实行“限牌”政策,小客车增量指标须通过摇号或竞价方式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此策一经出台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吴伟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限牌政策的出台,就标志着杭州多年治堵的失败;而如果把治堵寄托在限牌上,迟早还是要面对失败。”同时表示,如果“追求部门利益-不当设施与管理-城市交通拥堵”这根链条不剪断,“治堵”工作将无法走出困局。

他的言论在一片轰轰烈烈之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流,至今让人印象深刻,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在长期关注和研究城市管理类问题的过程中,他在背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吴伟强对城市管理的研究始于对城市交通管理的研究,早在2008年,他就关注了交通管理和交通拥堵的问题并做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2009年民进浙江省委会提出了省两会上第一个关于城市交通问题的提案。

吴伟强总给人敢说真话、立场鲜明之感,他的话有时甚至让人感到犀利尖锐。当被问及是否担心有关领导或政府部门难以接受甚至得罪人时,吴伟强坦然地表示,知识分子就是应该为社会作贡献的,如果瞻前顾后,不求真务实,不敢说真话,希望何在?

受中共杭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委托,2014年,吴伟强及其团队完成了第三方独立评价报告,并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杭州城市交通管理的核心问题》,提出只有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彻底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时任市委书记龚正、副市长项永丹做出批示,将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纳入《杭法十条》。2015年,吴伟强完成并递交了《“十三五”时期杭州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思路研究》报告。如今,他的建议已逐渐落实。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2)

自当选杭州市人大代表后,她在近8年时间里,几乎走遍了余杭境内山林河港,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数十条既专业又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为保余杭一方水土倾尽全力。

百姓饮用水安全 她最挂心

在杭州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当金佩英听到张鸿铭市长在报告中称,将“启用闲林水库,开工建设千岛湖配水工程”作为2014年重点工作时,她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这项讨论了近10年的民生工程终获落地,离不开金佩英的呼吁和推动。

百姓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是金佩英最挂心的事。早在2007年,刚当选市人大代表的金佩英第一次参加市人代会,她便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报告中提出杭州市改善农村饮用水补助500万元,这样的补助标准太低。杭州市还有100多万农村人口饮用水不达标,一些山区平时喝的都是山泉‘自流水’,要是遇上旱天就会没水喝。饮用水问题是事关民生的大事,财政补助应该适当倾斜。”在金佩英的呼吁和建议下,市、区两级财政加大了农村饮用水补助力度,2007年至2009年共安排资金1.4亿元,余杭区政府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将8个山区乡镇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列入“政府十件实事”。

除了农村、山区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金佩英也十分关注杭州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2007年2月初,临安青山水库甲藻爆发,金属和有机物严重超标,南苕溪受到污染。“青山水库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下游水厂取水口只能停止取水,杭州市主城区和余杭区100多万市民将无法正常生产、生活。”金佩英了解这一情况后,马上顺着青山水库、水涛庄水库,先后走访了余杭区苕溪河道堤防管理所、区水务集团、区环保局、区水文站等多个部门,在大量数据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青山水库水质被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了《防治青山水库水污染 确保下游饮用水源安全》的建议。所幸的是,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该建议,马上督促临安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青山水库水质从原来劣Ⅴ类水逐步转变为Ⅳ类、Ⅲ类水。

除此之外,她还发现了杭州市城区饮用水安全的诸多问题:水源单一、水质不稳定、突发性污染事件频发等,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这些新问题,金佩英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尽管杭州市已加快闲林水库等备用水源建设,但如果不能全力做好上下游相关市、县水源保护工作,钱塘江和东苕溪水源水质仍无法得到保障。”2012年、2013年,她连续两年向市人代会提出《关于加快千岛湖引水保障杭州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的建议》,并建议市委、市政府协调上下游,加强流域水源保护。令她欣慰的是,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市政府明确将“启用闲林水库,开工建设千岛湖配水工程”列入当年度重点工作。

河流污染、水土破坏 她最揪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京杭大运河对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接踵而来,京杭大运河的水环境日益恶化。从2010年开始,余杭区有关部门对境内75条主要河流的77个断面进行了流量流态监测,结果显示:平均50%的断面流量为“0”,即常水位下近半数水体为静止状态。其中,部分区域的水生态系统已被严重破坏,水体发黑发臭,鱼虾绝迹,沿线居民更是怨声载道。

2012年、2013年,金佩英连续两年建议杭州市政府打破区域间、城乡间的分割,以水的自然属性为依据,尽快制定出台运河流域综合治污减污措施。杭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收到建议后,及时对运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统筹分析,并加大了向钱塘江引水力度。据2014年余杭区监测数据显示,余杭境内各断面流量均有了明显提高,但离金佩英心里的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

这两年,全省掀起“五水共治”大潮,金佩英也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去年,金佩英收集分析了2013―2014年余杭区所有主要河流交接断面的流速、流量、流向监测数据,反复走访下沙四格闸站、西险大塘化湾闸、安溪闸等重要枢纽,发现杭州运河、上塘河等平原河网的水体流动性仍不够,导致目前余杭境内部分河流水质改善不明显。因此,在今年召开的杭州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她正式向市政府提出建议,要求从根本上看治水问题,遵从自然科学配水,加大平原河网水体流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五水共治”成果。

水体变黑、发臭,常人都能看得见、闻得出,容易被发现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身为水土保护方面的专家,金佩英还经常能看到一些不被常人所重视的问题。“这些年,杭州许多地方都将山坡林地开垦为耕地,虽然土地指标增加了,但原来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的绿色植被没了,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被改变,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形成的生态环境毁于一旦。”说起这个话题,金佩英有些激动,她建议政府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尽快解决造田造地项目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个问题让我特别揪心,只要没有得到改善,我会一直提下去。”

城市防洪水排涝水 她很费心

浏览金佩英历年来的建议、议案,记者发现,她不仅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善于思考,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14年6月,金佩英参加了省市人大组织的防洪排涝调研工作,在实地调研担负着重要防洪功能的东苕溪时,她发现该溪源头天目山的水要辗转流经400多公里的河溪才能出海。

当时,她就提出:“何不从青山水库直接挖一条下沉式水道(涵洞),通过富阳市北侧山体向西南过西湖区周浦,直接排入钱塘江就近入海?这样一来,将大大减轻其下游杭嘉湖沿线的泄洪压力,而这条泄洪应急通道平时还能作为交通道路,一举两得。”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3)

一、PPP模式概述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近几年,PPP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公私合营,投资重大项目的案例。

作为PPP典型项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是我国民营企业与国家联合投资建设的首例。但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该项目却是失败的。建成后五年以来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客流量,收益也不尽乐观,很多企业纷纷撤资。对于该项目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重大的公私合营项目投资提供借鉴。

二、杭州湾跨海大桥失败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于项目外部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以及项目本身可行性的研究来分析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投资失败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分析

1.政治。第一,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筹划建设期间,我国PPP项目仍处于探索和推广阶段,虽然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项目,但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可能由于法律条款的更改使得相关公私合营各方利益受损。第二,审批、决策周期长。基础设施的项目需要经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程序多、周期长。但市场变化迅速,作为私人企业的一方,一旦市场出现变化,很难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有效调整,存在滞后期。第三,政府出于“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会建设许多类似的项目,而项目的建设则会让相应项目之间产生商业竞争,一定程度上损害私营企业的利益。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未满两年时,相隔仅50公里的绍兴杭州湾大桥就已开工,2013年建设的嘉绍大桥更让杭州湾跨海大桥“雪上加霜”。仅从小车通行费而言,嘉绍大桥就远远低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深受其苦。

2.经济因素。第一,市场需求不足。从2003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预测2012年车流量可达1415.2万辆,而实际车流量只有1252.44万辆,市场需求明显不足。预计的收益高于实际收益。预期收益的误判使得民企决策失误,出现了资金缺口。第二,收入来源单一,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通行费是大桥的唯一的收入来源,当出现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等导致民营企业无法及时调整,影响后续资金的注入。

3.其他因素。私营企业不仅建设时要考虑技术设计问题,而且建成后运营,也要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由于杭州湾施工条件复杂,因此采用常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难满足工期要求。诸多技术难点使民营企业对大桥建设及维护的成本大大提高,成为影响其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杭州湾气象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气象条件对于项目的盈利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分析

1.对于收益率的过高估计也是项目失败的原因之一。据宁波政府报告预计收益率为12%~15%,但运营后的实际收益却与预测相差甚大。杭州湾大桥公司去年一季度的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称,公司争取到2015年达到投资收益率8%的目标。实际上2011年收益率不足4%。

本文利用NPV简单计算。已知初始投资107亿,2011年的可行性报告中追加投资至136亿,原因为原材料成本增加,其中70%来自银行贷款。预计使用寿命100年,收费年限30年。当年银行贷款的利率为5.76%。按一年期国债利率,取资金时间价值利率为5.41%。则计算在不计维护成本和折旧成本的情况下,若使NPV大于0,则年过路费至少需收入16亿,包括每年需还贷款6.7395亿。而2013年上半年收入只有6.43亿。假设上半年与下半年收入一致,也只有12.86亿,与要达到的16亿相差甚远。所以,远远达不到当初预估的收益率。

2.分红与亏损分担不合理。民营企业可以得到的分红太少,但承担的风险却很大,而且企业也并不具备足够大的风险承担能力。环驰轴承集团在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中的资金接近1亿元,占总股本的不到2%。该公司自大桥成立最高的一次分红是200多万,几年来拿到的分红还不到最初投资的零头。

(三)研究结论

从经济效益来讲,该项目是失败的,许多最初参与的民营企业都卖出股份,2013年上半年,杭州湾大桥项目的三大国有股东所占股份已经占到了总股本的85%,剩余民营企业所占股份中,最高的也不过2.6%,最低甚至只有0.13%。原因主要在于从大桥开通至今的实际车流量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车流量的预测一直存在巨大的差距。际利润只有预测利润的1/8。

但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而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对宁波和杭州湾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战略意义,它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一个投资项目的范畴。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与上海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嘉兴市和宁波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

因此,作为国内首个PPP项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从经济效益上并不可行,但是却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四)研究建议

通过对杭州湾跨海大桥投资项目失败原因的分析,本文对于PPP项目运作的可行之策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政府与民营企业的角色划分。在推行PPP模式应用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时,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能、责任,各司其职。作为私营企业,要积极发挥资金优势,及时反应市场变化;作为政府要为私营企业保驾护航,有效监管。在收益方面,企业可与政府协议合理的分红方式。在风险方面,政府则可以多承担一些,以减轻民间投资的压力。

2.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PPP项目投资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成本回收慢等特点,在进行招标时,可以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避免少数民营企业控股现象,减少部分民营企业撤资带来的震动。

3.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PPP模式的顺利推进,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对于PPP项目中企业的所有权、如何融资、如何盈利以及风险分担等方面的规定并不够完善。只有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保证民营企业的利益,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愿意并积极参与到PPP项目建设中来,激发市场的活力。

三、结语

PPP模式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形态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风险。杭州湾跨海大桥虽然存在失败的方面,但也为今后PPP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因此,要采取科学方法合理管理,将PPP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4)

2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响应《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相关条款,结合杭州市现行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和工作的实际需求,2014年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基于建筑能耗统计分析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发了杭州市公共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程序见图1。从建筑节能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建筑节能审查信息库、在建建筑基本信息库、既有建筑基本信息库、建筑能耗监测信息系统和建筑节能综合管理模块,涵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节能改造的全过程。可实现建筑项目的节能审查、竣工验收、能耗监测、示范项目节能改造等功能,有利于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为高能耗建筑的节能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有效指导杭州市建筑能耗定额加价制度的制订。

2.1建筑节能审查

2.1.1建筑节能审查由能评机构完成项目申报、项目整改工作,由区县(市)住建局或市建委完成项目受理、专家审查、行政许可和统计分析工作。节能审查网上申报流程见图2。在项目申报阶段,填写《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登记表》时,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属地共同决定节能评估审查部门是区县(市)住建局或市建委。项目受理后,节能评估审查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上传专家审查意见。能评机构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修改《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登记表》《节能评估报告书》或《节能评估报告表》,最终由节能评估审查部门通过行政许可并上传《浙江省民用建筑节能审查意见书》《确认的专家意见书》和《整改意见及确认书》,完成民用建筑节能审查的管理。2.1.2机构管理在杭州市开展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工作的能评机构都要在杭州市建委备案管理。评估机构自行完成网上注册,录入机构相关信息,由市建委进行资格审查。在每年换证时,由市建委更新能评机构和评估人员的基本信息。

2.2建筑能耗监测分析

2.2.1能耗监测建筑能耗监测是建设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基础。浙江省出台了地方标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系统设计标准(DB33/1090—2013)》,正在编制《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分项计量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要求“新建、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并接入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系统。”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单体建筑的分项计量数据分析与统计,结合建筑结构、建筑功能、空调系统形式等信息,对比不同建筑在同一时期的用能量,对比不同区县(市)间的相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用能值。2.2.2建筑能耗指标体系建筑能耗指标可以分为限制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限制性指标是对耗能系统的局部或整体的最高能耗或能效的规定,如采暖空调设备的能效指标性能系数(COP)、能效比(EER)、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等;综合性指标是考虑到与建筑能耗相关的各个方面,而对建筑总体能耗提出的指标要求,如建筑物的耗冷量指标、耗热量指标、空调采暖年耗电量、单位面积耗电量等。在市级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中,多使用综合性指标,包括建筑总能耗的评价指标和相对性评价指标。建筑总能耗的评价指标包括建筑能耗总量指标、常规能耗总量指标、特殊区域能耗总量指标和暖通空调系统能耗指标。相对性评价指标包括建筑的常规能耗与建筑面积(扣除特殊区域面积)、建筑常驻人数(或建筑内床位数)、建筑运行时间的比值。常规能耗总量,是指建筑能耗总量减去特殊区域能耗。建筑的各类特殊区域设备能耗量与建筑特殊区域面积的比值。

2.3建筑节能综合管理

2.3.1节能示范项目杭州市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包含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典型项目、住宅产业现代化、用能监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申报单位自行注册,完成项目申报、填报进度、申请验收的工作;区县(市)住建局完成项目初审、验收受理的工作;市建委完成项目审核、专家评审、项目公示、列入计划、验收受理、组织验收的工作。2.3.2专家库管理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了杭州市建筑节能专家库,包含专家的姓名、身份证号、单位、执业资格、评审记录等信息。考虑到有些区县(市)辖区内的专家数量少,从外区县(市)邀请专家多有不便,平台中增加了专家备用库。为保证专家独立、公平地评审,专家评审会实行专家负责制。和管理平台相关的节能审查专家评审会、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专家评审会、建设科研项目专家评审会,参加评审的专家只能从专家库和备用库中选择。市建委和区县(市)住建局在评审会结束后,可对专家评审质量进行打分考核,并给出“满意、合格、不合格”的评判。杭州市市建委根据每年的评审会记录,综合考虑专家参加评审的次数、参加评审的质量,执行“专家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制度,更新专家库中的人员名单。

2.4平台的运行实践

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完成了建筑节能审查信息库、在建建筑基本信息库、既有建筑基本信息库、建筑能耗监测与分析、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专家库管理的功能开发,并于2015年4月1日正式上线。从上线至7月中旬,已完成19家建筑节能审查机构的注册、84项民用建筑节能审查项目的行政许可,完成30项节能示范项目的网上申报工作,完善了150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家库成员的信息库,经过实践应用符合杭州市建筑节能条例的要求。后期还将开展能效测评、竣工验收备案、建设科研项目、能源审计、绿建评星、绿色施工、绿色社区方面的工作。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5)

2009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由市农办牵头,对杭州绕城、沪杭甬、杭金衢、杭浦、杭宁(简称“一绕四线”) 等高速公路实施综合整治,并要求到201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面对市委、市政府交给的这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我办精心谋划,积极有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相关部门和沿线各区,发扬“克难攻坚、负重拼搏、和衷共济、决战决胜”的精神,加强调研,理清思路,积极参谋,加大督促,扎实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效明显,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现将项目实施情况自评报告如下:

一、项目实施背景

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自古以湖光山色而著称,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臵,是一座缺地矿资源、缺港口资源、缺项目资源的城市,其山青水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吸引国内外人士来杭居住、旅游和投资的“金名片”。

— 1 —

杭州绕城、沪杭甬、杭金衢、杭浦、杭宁(简称“一绕四线”) 等高速公路穿越杭州主城区和城郊黄金旅游区,是我市居民外出和国内外各界人士来杭的必经之路,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展示我市发展成果和城市整体形象的“第一窗口”。

然而,由于“一绕四线”高速公路沿线涉及的五个城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沿线都是城郊结合部和郊区农村,“脏、乱、差”现象十分普遍。随着我市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和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深入,其环境现状与美丽的杭城很不协调,已成为我市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和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最大障碍,迫切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为进一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快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推进“环境立市”和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促进沿线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初作出了对“一绕四线”实施综合整治的决定。

二、项目实施主要内容

“一绕四线”综合整治分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和道路两个方面。通过调查,高速公路沿线两侧整治的重点主要是高速公路红线外(形象讲是铁丝网外)500米以内视野所及的影响景观的“污点”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包括村庄环境、违法建筑、废弃场地、临时棚舍、坟墓、矿山、企业环境、广告牌、低压线、河道等整 — 2 —

治以及景观林(带) 、农业产业景观带建设等十二大类。道路整治的重点主要是高速公路红线内影响道路安全和舒适的各种因素,包括公路路面整治、设施(收费亭) 改造、标志标线重划、互通区景观提升、隧道整治、桥下净空整治及广告牌整治等。

三、项目实施的难度

经对项目性质分析和“一绕四线”沿线现状调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综合整治工作,难度很大。主要难在:

1、涉及区域多,组织协调难。“一绕四线”高速全长208公里,在杭州主城区形成环绕、贯穿和向外辐射格局,不仅涉及本市江干、拱墅、西湖、萧山、余杭5城区和杭州经济开发区的30个镇(街道) 、156个村(社区) ,还涉及加兴、绍兴有关县(市) 和部队范围。在具体管理上涉及15个行业主管部门。因此,协调相当繁重和困难。

2、整治内容多,牵头实施难。综合整治分高速沿线两侧和道路本身两个方面,所涉及的十八项整治内容,大多紧邻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其中道路整治的六大内容都在高速公路当中,而高速公路内施工又不能全面封道,因此,组织实施相当难,又面临着很大的安全风险。同时,整治投入大,据初步估算,完成综合整治内容需20亿元以上,其中许多由沿线企业和高速公路业主承 — 3 —

担。高速公路业主都是股份企业,有的还是上市公司,增加投入程序复杂。因此,要企业按整治要求及时投入难度很大。

3、利益主体多,统一思想难。整治内容涉及的主体很多、很杂,有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居民、农民、新杭州人,还有驻杭部队和省属单位。而且企业大多是股份制企业,有的还是上市公司。因此,当整治造成利益冲突时,思想统一相当难。

4、违法内容多,拆除迁移难。据调查,沿线共有违章建筑28万多方,1200多块广告牌和97家废品收购站(点) ,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规范审批的,都有可能要组织强拆。由于这些违法内容存在时间较长,涉及的主体众多,且利益千丝万缕,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实施难度相当大。如广告牌拆除,设臵成本要20万左右,每年收益有15万元左右,而且可经营10年,要拆除它阻力可想而知。

四、推进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1、细致谋划理清了有效的工作思路。谋而后动,经分析研究,明确了“三力合一、市区联动、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推进思路。

2、积极参谋成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市、区两级在我办的建议下,均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市里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顾问,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各 — 4 —

区主要领导为副组长,22个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各区和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区也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3、认真调查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为指导各地有序开展综合整治,通过调查,起草并由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杭州绕城、沪杭甬、杭浦、杭金衢、杭宁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整治目标、整治内容、整治要求和各区、各部门的职责。并要求各区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好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还组织编制了《“一绕四线”广告设臵布点规划》和五个主要互通区绿化景观提升规划设计方案,从而使综合整治工作做到有章可依、各负其责、有序推进。

4、精心组织营造了浓厚的整治氛围。通过组织沿线乡镇、村、企业负责人参加动员会,直接聆听王国平书记的动员报告;通过网络、各级报纸、电视和简报及时编发相关信息,宣传引导统一思想,使社会各界充分理解了高速沿线综合整治对于发展当地经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和意义,赢得了他们的支持、配合和参与。

5、周密安排突出了阶段性的工作重点。按照季节特点和难易程度,上半年确定了违法建筑、临时棚舍、废品收购站(点) 为整治重点;下半年把广告牌、桥下空间整治、收费站拓宽改造和绿 — 5 —

化景观林带建设等作为重点,采取集中精力,加强督促,进行重点突破,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地促进了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进。

6、及时协调进行了密集的督促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近一年来,组织各类专题会、推进会和现场调研协调30多次,通过协调、督促,有力地推进了综合整治的开展。

五、项目实施的突破程度

经过近一年的实施,项目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方法的突破:形成了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通过宣传、沟通和协商,得到了各区、各市级部门和各整治内容责任主体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形成了政令畅通、积极主动的工作局面。六个区、15个牵头部门和各实施责任主体能做到思想统

一、齐心协力,无疑是一大突破。

2、工作推进的突破:实现了整治内容的全面推进。综合整治涉及内容多,具体实施主体也多,特别是涉及道路本身整治的内容,需由各高速业主全部投资。但通过协调督促,十八项整治内容能做到同步实施、全面推进,也是一个突破。

3、工作任务的突破: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在开展综合整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目标任务,很不容易,这也是一个突破。

— 6 —

4、工作难点的重大突破:广告牌整治超额完成。拆除两侧非法广告牌在整治之初被认为是最难的一项工作,原计划完成625块,其中高炮广告219块。但实际完成了1020块,其中高炮广告526块。广告牌整治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是意想不到的,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六、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完成情况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办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牵头职责,切实发挥了参谋、指导、沟通、协调和督促作用,高速沿线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顺利。同时,在各相关部门和区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整治任务也圆满和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截至12月底,整治村庄环境101个;拆除违章建筑28.4万方;完成废弃场整治31万方;整治临时棚舍816处,计23.6万方;完成矿山整治7950方;完成企业环境整治194家,整治、搬迁废品收购站(点)97家;拆除广告牌1020块,其中高炮广告526块;完成低压线改造3.3万米;完成河道整治27.2公里;新建景观林带317万方,改造提升景观林262万方;建设农业产业带6336亩;处理路面病害21.2万方,完成路面罩面33.1公里;桥头跳车处理87处;改造拓宽收费站24个,新增车道34条;标志标线重划已完成;互通区景观提升工程已完成临平、半山、三墩互通优化方案 — 7 —

和20个次互通改造方案;隧道增亮工程完成了单侧内装饰;桥下净空区完成16处。

(二) 主要成效

1、社会效益:通过综合整治,沿线视觉污染越来越少,视觉景观明显改善;厂容厂貌越来越美,村庄环境越来越整洁,生产环境和居住品质明显提升;公路路面越来越平整,出入口越来越顺畅,行车安全和舒适性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沿线综合整治,给外界留下了杭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抓工作所具有的“克难攻坚、负重拼搏、和衷共济、决战决胜”精神的良好印象,因此,不仅城市形象而且党委政府对外形象明显提升。

2、生态效益:通过综合整治,沿线企业和废品回收站(点) 得到了治理,一大批环境污染源得到了消除;两侧绿化景观林带的建设改造(其中新建景观林带317万方相当于给杭州市民新建了16个花港观鱼公园) 和河道的整治,沿线大气环境和水体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提升。

3、经济效益:软环境的改善,土地的盘活和性质的改变,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沿线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潜力得到增强,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七、项目推广程度

— 8 —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6)

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生命安全为最基本的要素,今年年初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暴雨还有台风,火车出轨相撞,还有前不久的汶川大地震启示我们,越是经济发展,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要把安全问题提高到足以引起每一个人都重视的层面。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关注生(公文大全)命,注重生命的安全。 全社会要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同时,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对应自然灾害能力,政府在这方面应下大力气,千方百计排除老百姓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全力保障全体市民的生命安全。这不仅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也为安然度过08奥运年提供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安抚民心,在众多令人痛心的事件后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防范,平抚国人悲痛、恐惧的情绪,恢复健康、坚强、自信的精神面貌。

杭州预计在2010年将各项应急预案推广至杭州市各个社区,而目前,各项应急预案还未得到很好的完善,各种应急知识还并未得到很好的推广,我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调查、资料搜集,分析指出杭州市应急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呈给相关部门,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且对广大市民进行应急知识宣传及演习,提高大众的安全意识,使市民及相关部门认识到建立健全的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性。

现我将本队实践总结如下:

“调研应急体系,服务杭州市民”实践小

分队的活动内容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合应急资料,问卷调查民生

(二)走访直管部门,座谈相关领导

(三)社区宣讲演习,服务杭州市民

(四)整理实践材料,撰写论文 回馈

下面分点对以上各方面的活动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一)整合应急资料,问卷调查民生

首先,队员们通过网络、图书馆查询资料、请教相关专家以及社会学老师等方式,对杭州市目前的应急体系建设和市民应急知识掌握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我们通过大量的市民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了杭州市应急体系现状和市民应急知识的薄弱环节,并根据杭州经常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市民应急知识欠缺的方面专门制作了一本应急指南手册用于免费发放;最后,我们根据前期掌握的资料和实践期间对市民的问卷调查整理结果选定了杭州14个与应急相关的部门和4个重要的社区,并针对每一个部门及社区认真地撰写了访谈提纲及相关调查问卷,并在方建中老师的热情帮助下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49-02

1 城市旅游地形象的内涵

城市旅游地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城市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地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能强化旅游业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位置和游客心目中的印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对城市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品牌推广和资产增值的推动作用。城市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对城市旅游地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其二,对城市旅游地形象进行有效传播。城市旅游地形象的传播是在对城市旅游地形象进行准确定位之后进行,形象传播的主题需要围绕着城市旅游地形象定位展开。

2 城市旅游地形象定位

定位是一种重要的沟通策略。1981年艾尔·里斯和杰·特劳特出版了《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对定位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定位是你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工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形象定位是指找出并确定形象主体在相关公众心目中区别于其他形象主体的形象特色或个性。城市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就是以城市为出发点,以相关公众的大脑为对象,为城市在相关公众心目中谋求一个心理位置。

旅游地形象定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旅游地形象定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首先,要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挖掘出旅游地的地方独特性;其次,要深入调查旅游客源市场,选定目标客源市场,针对目标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和加工;最后,分析旅游地的竞争环境,找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3 城市旅游地形象的传播策略

杭州经过多年探索,在旅游城市形象定位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不断提升,最终将“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确立为自己的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围绕“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杭州市结合多种传播手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传播工作,成功将“休闲”、“品质”标签嵌入目标人群的心智之中。

3.1 广告传播

广告,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向社会公众进行有目的、广泛的宣传告知活动,它是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城市旅游地形象广告传播的媒介通常有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3.1.1 电视广告是城市旅游地形象传播的主要媒介

央视2套和9套经常有大量的国内旅游城市轮播旅游宣传片。在这方面杭州走得更远。2011年年初,以“心中的神秘”为主题的杭州旅游形象片在美国洛杉矶地区Fox News福克斯新闻频道、CNN新闻频道、ESPN职业体育频道等6个电视台频频播出,它和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几乎同时推出,此前只有北京、上海在美国密集投放过形象片。此外,杭州还经常和影视公司合作,以各种植入式广告形式得以随影视剧的热播而名传四海。早年的《新白娘子传奇》,近年的《非诚勿扰》和《唐山大地震》等,都是经典且成功的城市植入性影视广告。

3.1.2 报纸杂志是城市旅游地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报纸杂志更新换代快、消息量大、传播速度快。2010年世博期间,杭州和《Shanghai Daily》(上海日报)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每周整版整栏宣传杭州旅游地形象,以此向境内外外籍人士宣传杭州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情况,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来杭旅游。杭州自2010年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旅游节活动,借助在《中国旅游报》上持续不断的软广告,较好地在全国宣传了杭州。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在2011年1月7日还推出41个2011年最值得旅游的世界城市。中国有两座城市入选,杭州就是其一,列第33位。这些报刊的宣传,大大促进了杭州旅游地形象的传播。

3.1.3 互联网是最佳的旅游广告形式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从传播特征看,“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新媒体的传播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以设立博客、微博等形式的网络信息传播是当前旅游新媒体传播的最新发展形态。从2010年开始,杭州网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下举办全国大学生旅游节,在互联网的平台下,通过举办各类互动性极强的比赛项目,较好地提升了杭州城市形象。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是全国较早开通官方旅游微博的政府机构之一,并且在2012年,借助大学生旅游节活动,结合旅游微博大赛、旅游微电影比赛进一步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传播推向新的层次。

3.2 人际传播

3.2.1 形象代言人的传播

现在国内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形象代言人。上海有姚明和刘翔代言,浙江衢州有周迅代言,杭州也曾经在2004年拥有过自己的形象大使——女子十二乐坊,借助这支在日韩拥有极大知名度的乐队,很好地提升了杭州在日韩的影响力,目前,韩国和日本已经成为来杭最多的外国客源地。

3.2.2 导游从业人员的形象传播

导游人员是一个城市旅游的直接传播者,导游人员的自身形象的得体关系着一个城市旅游形象,游客对一个城市的了解首先在导游从业人员身上得到,间接地感触到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形象。所以导游从业人员的传播带动着城市的形象传播,不容忽视。杭州从2009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金牌导游大赛,以赛促进练,以比赛来吸引和提升导游人员的素质。可以说,在浙江,甚至在全国,杭州的总体导游人员素质是比较高的。高素质的导游自然传播出更好更美的杭城旅游形象。

3.2.3 事件传播

事件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可信程度高、低成本的形象传播手段。事件能制造新闻。随着媒介沟通形式的同质化,事件近年来越来越为众多城市所推崇,作为品牌推广传播的先锋手段。事件本身也是一种媒介,主要的目标受众就是直接参与该事件的受众。例如,组织所举办的一项活动,就会吸引到许多目标受众到现场来,并当场把所要传达的信息传达给他们。

近年来,杭州通过举办“两会一节”——西湖国际博览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和国际动漫节,这样的大手笔节庆事件以及承办国内外重量级的会议来促进国际交流,大大提升了杭州的国际形象。此外,杭州还经常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展览会,以充分展示旅游形象。为提升杭州在台湾的美誉度,进一步稳步开发台湾客源,杭州旅游多次亮相海峡两岸台北旅游展。2011年年初,杭州还联合市内各大旅行社在国家旅游局的安排下参加了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旅游推介会,取得了良好的形象推广效果和市场开发价值。

4 结 论

城市旅游地形象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调研、准确定位城市旅游地形象之后,只有有效传播的城市旅游地形象才能实现形象塑造的目的。本文结合杭州市近年来在城市旅游形象传播中的有益经验,从广告传播、人际传播和事件传播三种形象传播手段阐述了有效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策略。当然,城市旅游地形象的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变化而适时改变策略。这也是今后需要继续探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朱晓辉.国内旅游地形象研究进展概述[J].经济师,2009(5).

[2]张宏梅.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3]金周益.旅游地形象定位和形象传播的探讨[J].科技咨讯,2006(6).

[4]田洪,邹再进.城市旅游形象策划[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8)

物价问题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十分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近年来,少数农副产品的炒作,一定时期市场物价的较大幅度波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矛盾凸显期,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上升,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不同,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投机基金的炒作、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等,很容易使价格成为各方利益冲突的焦点。因此,构建市场物价调控机制,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势在必行。

(一)构建市场物价调控机制,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府直接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越来越少,绝大部分由经营者自主定价,政府主要监管其定价行为,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好”,这样的监管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把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定价权交给经营者、交给市场,让商品和服务价格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来形成,在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也给价格主管部门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市场价格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进行必要的调控、干预和调节,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构建市场物价调控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中央领导十分关心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稳定物价,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总理曾深刻指出,两个问题可以危及社会的稳定以至政权的巩固,一个是问题,一个是物价问题。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以来,受成本上升、货币超发、国际输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CPI涨幅连创近几年的新高。因此,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物价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责任心切实做好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工作。

(三)构建市场物价调控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价格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微观经济的基础,也是市场的核心。经济运行、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往往都会通过价格表现出来。同时,价格水平的高低,商品和服务的比价关系是否合理,价费矛盾是否得到及时疏解,直接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市场物价调控长效机制,有利于化解价格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四)构建市场物价调控机制,是有效抑制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异常波动的需要

在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对这些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实施有效监管非常有必要。当遭受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发生突发性事件时,一些放开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极易发生异常波动,对百姓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杭州2008年的冰雪灾害,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07年至2008年由市场供求矛盾所引发的肉禽蛋、食用油等相关商品价格的异常波动。这些商品都是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这些商品价格是否稳定,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建立稳物价保民长效机制,有效加强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监管,抑制价格异常波动,保持其价格基本稳定十分必要。

二、杭州构建市场物价调控机制、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市场物价调控预期目标机制

物价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中长期市场物价调控预期目标,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稳定居民生活水平、企业合理安排投资计划。物价总水平过度波动,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把物价总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消除群众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恐慌,促进物价的长期稳定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杭州市物价局每年年末(或翌年初)向市政府提出下一年(当年)的物价总水平预期调控目标计划,经市政府同意后提交人代会讨论研究确定。2011年末,根据国家和省价格调控目标,我局向市政府建议,确定预期价格调控目标位为4%左右,争取目标低于预期调控目标10%左右(即CPI涨幅3.6%左右)。

(二)建立价格监测预警和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建立较为完善的价格预防预警机制,及时发现价格变动情况、快速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是价格部门加强物价调控的必然要求。一是完善价格监测预警制度。完善价格监测品种,拓宽监测范围,去年定点超市从20家增至30家,今年农贸市场监测定点由10家增至25家,实现了对城区的全覆盖,采集的价格监测数据更能客观全面反映杭州“菜篮子”价格水平。落实主副食品每日监测报告和重要商品价格动态监测制度,加强价格舆情监测,开展价格监测调查巡视,完善应急监测预案,确保价格异常波动在第一时间发现,在第一时间上报,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监管和处置措施,在第一时间对外说明情况,防止事态向更大范围传导和蔓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建立价格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制度。通过执法检查、投诉举报、商业广告、媒体报道、社会调查等渠道收集、捕捉价格违法行为预警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不规范或涉嫌价格违法行为提出警戒,有效预防和减少价格违法行为的发生;对突发的重大价格事件快速反应和处置。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预警信息的分析研判,实施警示告诫、迅速介入调查,及时进行处置。三是建立健全群众价格维权制度。专人值守“12358”价格投诉举报电话,明确物价部门的承诺与投诉举报的办理程序,耐心解答,及时受理,畅通维权渠道。建立每月对社会公众的咨询和投诉举报案件进行分析制度,解答群众疑惑,集中力量查处,维护良好价格秩序。同时,及时将群众关注的价费问题,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四是建立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制度。从组织分工、职能协调、警情启动等方面,完善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相关制度,不断提高处置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

(三)建立价格信息引导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引导是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宣传制度等若干制度,引导企业合理定价,规范企业价格行为。一是完善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杭州价格公共服务新平台。2008年杭州市物价局建立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制度,为抑制价格上涨,减轻群众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浙江省分别向全国、全省推广杭州做法。根据新形势要求,杭州市进一步创新公开形式,深化公开内容,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今年通过建立价格公共服务新平台——杭州·价立方,在更大范围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3月上线以来更新价格数据4000多万条,25家农贸市场107种粮油肉菜等价格信息每天更新、30家超市40万种商品涉及150万条价格信息每周更新;12家药店250种药品价格信息为每月更新。加载超市促销信息,提供价格高低价地图,方便群众查询。目前,还在积极开发手机客户端,方便手机用户使用。通过新平台,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货比三家,经营者亮出质优价廉和价格诚信,政府增强了价格调控手段。二是建立开放式物价宣传引导制度。树立开放式宣传的理念,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新形势下开放式宣传的途径,增强做好开放式宣传的能动性、主动性。全球化、网络化、全媒体、微信报道就在我们周围,要让物价工作能更多地为社会理解,每个干部职工都是宣传员。通过多形式、多平台开展开放式宣传。办好《杭州物价》报、《市场与价格瞭望》期刊;合作办好《走进12358》、《杭州﹒价立方》(与杭州电视台合作)、《杭城物价》栏目(与杭州数字电视公司合作),积极做好在杭州日报、每日商报、今日早报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信息专栏;进一步办好杭州价格网。做好大型活动、重大节日期间的宣传工作。今年以来杭州市物价局与杭州电视台《开心茶馆》栏目合作,策划7场走进社区物价主题宣传活动,得到社区群众广泛好评。做好价格形势通报会以及重大价格政策出台前后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推进开放式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健全完善以生猪为主的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信息制度。通过多种形式每月生猪饲养成本收益情况等信息,引导生产者合理生产。同时,每年编印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为全面深入分析农产品成本收益变化趋势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建立物价调控行政引导约束机制

行政引导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价格调控监管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建立健全价格行为行政告诫、商品和服务价格申报备案管理、约谈等制度,约束经营者价格行为,实现政府物价调控目标。一是建立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调查制度。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涨幅高于原材料成本涨幅以及虚构成本、趁机搭车涨价,通过监测发现某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等情形的,及时开展成本调查,促使经营者合理确定价格,防止不合理涨价。二是建立健全价格行为行政告诫制度。对没有违反价格法律法规规定,但其价格行为不规范、不合理或者属轻微价格违法行为,依法可不予行政处罚或不宜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为督促当事人及时改正,给予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其作出行政训诫或建议。根据价格信用工作需要,行政告诫相关信息录入价格信用记录系统,作为价格信用等级评定的依据。三是落实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申报备案管理制度。2011年2月,杭州实施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申报备案管理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按规定申报房屋销售价格。一年多来,杭州市共受理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申请备案房源5万多套,600万平方米,房价金额约1400亿元,房价申报备案率100%,一房一价公示率100%,有力促进了市区商品房价格秩序规范和房价的进一步稳定。有39个项目通过约谈,引导企业调低申报价格,涉及降价金额12亿元。四是出台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在综合考虑房屋建设、维修和管理成本基础上,结合承租人承受能力,按低于同地段市场租金水平制定租金标准,并根据土地等级不同实行差别化租金,并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给予租金减免,有力推动了住房保障工作。五是建立价格行政约谈制度。当部分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时,价格部门可通过约谈等方式对经营者给予提醒,控制其价格过快上涨。六是建立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提价事前通报协商制度。对一些经营相对集中、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提价事前通报协商制度,经营者在提价前需与价格部门通报协商,价格部门对提价的幅度、时间等进行适度干预。七是必要时出台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五)建立物价调控行政经济调节机制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发挥政府行政调节和经济调节作用,对抑制价格上涨,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作用重大。一是建立物价补贴联动机制。杭州市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的物价补贴“两个联动机制”为应对物价波动、缓解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动机制实施以来,发放物价补贴超过16亿元,受益人数49万人,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赶上CPI涨幅,为低收入群体生活撑起“保护伞”。国家发改委、浙江省物价局转发杭州的经验,中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多次报道。今年1月1日起已扩大到市区高校在校学生。二是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建立价格调节基金,是增强政府及时调控价格,稳定市场的重要经济手段。杭州市去年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在稳定价格、补贴困难群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市本级计划安排价调基金7亿元,建立了价格调节基金协调例会制度,不定期研究解决稳定市场价格、保证市场供给等问题,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及时高效。据统计,2012年1—8月已使用价调基金3.3亿元。三是建立价格应急调节资金。去年设立5000万价格调节应急资金。为充分发挥基金作用,出台了《杭州市价格调节应急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办法》,规范管理使用。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9)

杭温中职语文教研协作会分教学观摩、专题讲座和评课议课三部分进行。在教学观摩中,来自萧山四职的吴娟老师以韩少功先生的《青龙偃月刀》为蓝本,为萧山四职外贸309班的学生和与会老师上了一堂以“小道具,大用途”为主题的小说阅读与写作课。吴娟老师从小说中的道具“刀”入手,从诸葛亮的羽扇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步步引入到正题上来,并从人物塑造、情节串联、环境展示等角度分析、揭示小说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态,理性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发展的冲突。

与吴娟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完全不同,来自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吴秀红老师在一首温婉动听的古筝配乐中为大家上了《声声慢》一课,带大家走进了梦一般的古典诗词的世界。从作者少女时期的作品《点绛唇》,青年时期的作品《如梦令》到中年时期的作品《武陵春》,吴秀红老师慢慢地引出了李清照的晚年作品――《声声慢》,并抓住词的“意象”分析,一步步将听者带入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深深体悟了她的“愁”情。

在下午的专题讲座中,温州市苍南县成教中心教科室主任朱伟和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的程传伟老师分别以“以学生的立场关照课堂――中职语文教学由课堂到学堂的转变”和“各自的朝圣路――中职语文小说教学反思及‘可教区’界定”为主题为与会老师带来了两场专题讲座。朱伟老师立足语文教学现实情况,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一个寓言、一个调查、几个理论、几个要件,以一种生活化、接地气的方式谈了自己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引发了现场老师从学情角度对语文教学的深刻思考。程传伟老师则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自己对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的反思,并尝试着找寻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的出路。两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引发了与会老师的进一步思考:中职语文教学应如何做到目中有“人”、手中有“文”、心中有“路”、脚下有“根”。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10)

上海打造“艺术电影联盟”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为缺乏放映渠道的艺术电影打开一扇窗户。联盟将于7月1日起正式运营,加盟的影院每天必须排映两场以上的艺术影片,票价基本定在50元以下。首批已有10家影院加盟。

杭州钱塘江轮渡有望复出

杭州钱塘江市区段轮渡恢复工作又有新进展,港航部门已着手开展客流量市场调查,并已开始进行轮渡船型的初步设计,新船型将充分考虑环保性、安全性、美观性和舒适性四大因素。恢复钱塘江轮渡能否有效“治堵”,旅游需求是否大于象征意义,还需要大量前期的调研和分析。

江苏全国首发低碳报告

6月17日是首个“全国低碳日”,江苏省发改委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发低碳发展综合年度报告《江苏低碳发展报告2012》。整个报告系统总结了江苏低碳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阐述了江苏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政策,向全社会宣传低碳绿色发展理念。从今年开始,江苏省发改委将每年全省低碳发展综合性年度报告。

浙江最大的公租房项目交付

6月20日,位于杭州城北的田园公共租赁住房开始正式交付使用,它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开工最早、建设规模最大的公共租赁房项目。田园公租房配备了一套全国首创的用于公租房的智能化系统,优化了对住户的服务与管理。

江苏今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居全国各省第二

6月22日,2013数字电影新技术论坛召开。至6月20日,江苏省今年电影票房达8.3689亿元,紧随广东,居全国各省份第二。这与全省影院数量,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影院数量激增密不可分。

沪首创“一车多人”武装巡逻

上海市虹口区“虹剑”特警突击队,借鉴香港EU(EmergencyUnit,警察冲锋队)巡逻模式,在上海首创“一车多人”武装巡逻。从8时到17时由“一车多人”冲锋巡逻,17时以后恢复一车两人的常态武装巡逻模式。特警们分工明确,屡建奇功。

沙特王子拟建1600米世界最高楼 或选址上海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篇(11)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即进行专题学术论文的宣读和研讨。来自全国的188位会员和近年来投身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和研究的莘莘学子共向大会递交了122篇学术论文。会议分“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理论及方法论研究”、“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器乐理论研究”等三个工作坊同时进行,25位资深学者分别担任各工作坊的主持人。

在“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工作坊里,蔡际洲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角度”层面提出中国传统音乐对象分类及不同对象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观性的归纳。李敬民阐述了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基础,提出构建和完善民族音乐学研究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下学科理论体系的设想。陈天国和苏妙筝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提出当下社会出现的音乐偏阴偏阳的不良倾向。王晡对传统音乐的消亡趋势进行了学理层面的分析。王家栋提出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基石的问题。田耀农提出人类音乐应分为民族音乐和艺术音乐两个不同类别,指出了二者各自的质的规定性,认为二者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将民族音乐当作艺术音乐的结果不仅不是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弘扬,反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民族音乐的矮化和贬低。

这次年会,更多的学者把研究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杜亚雄对如何实施“以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关孟华对中国民族音乐教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蓝雪霏提出现代化语境下民间音乐教学需要应对的问题。解超颖介绍了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杨建伟提出乡土音乐应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得到有机融合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合办法。王州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提出开发“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建议。孙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角度提出开设“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建议。

有些学者在自己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本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传统乐学领域,郑荣达对“宫调”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时期的界定,认为“宫调”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内容所指有所不同,特别是宋以后,明清二代宫调的数量逐渐减少,实际是宫调的内涵在逐渐地变化,正是调式观念的淡化才导致了后人以为宫调逐渐减少的错觉。

有些研究者从史学考证和训诂的角度,探索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风格的渊源,如姚治中考证了皋陶文化与皖西乐舞的关系,提出皖西霍山地区文化包括乐舞文化基本是少昊部落文化,含有某些三苗文化的特征,进而提出三苗文化的源发地在江淮的大别山区而不是今天的东南山区和西南山区的观点。王洪军考证了大司乐音乐的具体形态。邓晴南对唐代坐部伎、立部伎进行了断代考证,认为二部伎作为一种演奏形式可以追溯到西周,它的余声遗音与宋教坊乐相交融,并继续发展延伸。

在“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研究”工作坊里,王耀华运用旋律音调结构分析的方法,通过和苗族、瑶族、汉族客家民歌的比较,探寻出畲族民歌的音调的特色。杜鹃运用“三声腔”的调式理论,探究、分析了浙江民歌的调式特点。汪瑶从已出版的27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8839首民歌中鉴别出139首形态各异的《茉莉花》,从音乐和文学两个方面对“茉莉花歌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张延莉以600多首蒙古族民歌为实例,讨论了蒙古族民歌羽调式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及成因。廖松青采用频谱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祁剧《法场祭奠》“倒三秋”唱段的三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阐释了同一剧目的同一唱段经不同时代和不同演员的演唱诠释所形成的区别。

曹丽君实地考察并报告了甘肃省榆中县的地方小曲“青城小调”的发展历史、演出形式、乐队组成和演出内容。黄成元对江西的“赣傩舞音乐”的乐曲和功能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南鸿雁通过对宁、沪、杭三地天主教音乐的考察,认为中国天主教音乐正在经历着向中国本土化方向的探索、融合、发展。姚艺君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草根文化的代表“二人转”的研究,审视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生存挑战,描述了草根文化面对不同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生命力。张羡声根据自己对当下粤东北城镇地区兴起的客家山歌“山歌会”的现场调查,报告了现代化背景下传统音乐兴起的过程和方式,并提出采集、研究客家山歌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的呼吁。杨阳、王亮对山西临县伞头秧歌近年来的新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指出伞头秧歌的产业化发展是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伞头秧歌也必须在发展中求保护,在发展中求利用。赵海英对山西河曲民歌的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认为河曲民歌完成了走西口这一长达500年的移民历史叙述和完整的西口诗史。

刘厚宇对汉族民歌色彩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苏青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对江苏民歌进行了分类性的研究,认为江苏民歌可以分为苏南民歌、苏北民歌和江淮民歌三大类别。方芸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孟姜女》流变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及其社会功用。张斌把梆子腔音乐与其根植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地理、古代文化、语言等是梆子腔音乐风格形成的前提。

陈林对客家山歌音调进行了溯源研究,认为长江中下游吴语地区的民间歌曲是客家山歌音调的直接和主要来源。冯光宇通过汉画像的众多乐舞图像研究,认为中国的戏曲源于古代乐舞,而戏曲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李怡从史学、形态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讨论了20世纪初期京剧的旦角兴起,并代替生角而成为京剧艺术最重要特色的原因。钱国祯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昆曲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原因。李荣友认为中国古代歌曲“一唱众和”与“即兴性”的传统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提出要挖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接轨,建立中国多声歌唱艺术新体系。姜华敏、汤苏英在对浙江省武义县畲族婚丧仪式中的婚嫁歌和丧葬歌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对畲族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在“中国传统器乐理论研究”工作坊里,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乐种的调查报告和乐人、乐事、乐器、班社的个案研究等两个领域。乐种的调查报告在本次会议收集的论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鲍文敏通过实地考察,报告了沙市地区民间吹打乐“挑鼓子”的班社组成、活动形式,以及使用的乐器、乐谱,对“挑鼓子”这个民间吹打乐乐种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王小峰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陇东丧俗仪式中鼓吹乐的生存背景和社会文化功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和解释。郭威分析并报告了山西长子鼓书的流行现状,分析了当代长子鼓书兴盛的客观原因。

在乐人的个案研究上,施咏收集了从1950―2005年间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研究的主要成果,将相关的三本专著(包括论文集)和两百多篇论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归纳、总结,为阿炳的再研究准备了充足的文献基础。在乐器个案研究上,吴学源通过对铜簧把乌类乐器的研究,把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的共用同类型乐器归纳为“把乌”类乐器。曹军、潘木岚对广西壮族的弹拨乐器“天琴”进行了专题性研究,描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界一带的龙州、凭祥、防城、宁明等地的“天琴”演奏与当地的民间祭祀、巫道活动的密切关系。李祖胜、杨迎从江南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民间音乐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二胡逐步成为中国主要的独奏乐器的原动力,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江南文化环境孕育出二胡艺术的深层次原因。马韵斐从定音、定弦、定调上对江南丝竹中的胡琴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王波通过冯子存的三首代表性的笛子曲《喜相逢》《五梆子》《黄莺展翅》的分析,发现冯子存巧妙地运用了我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手法,不但是我国著名的北派笛子演奏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器乐作曲家。刘富琳系统介绍了三弦在明代传入琉球以后逐渐成为琉球氏族乐器,琉球王国崩溃后三弦面临的毁灭性破坏,及二战结束以后对三弦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通过琉球三弦乐器在20世纪传承状况,归纳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具有启发意义的方式。万钟如从“乐社”的角度,对广东佛山地区民间曲艺社团“私伙局”的组织方式和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展开了社会学的调查研究,认为“私伙局”之类的社团组织方式是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或传承途径。汪熙明对江西上饶民间器乐班社“串堂班”进行了专题性的个案研究,考察了串堂班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规模,描述了乐社的表演场所和社会功用,归纳了乐社使用的乐器、乐曲,考证了乐社的历史渊源。吴军行考察了江西萍乡民间说唱“萍乡春锣”的现状,分析和归纳了萍乡春锣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吴晓萍对西安鼓乐的“韵曲”(工尺谱的口头念唱)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分析了西安鼓乐独特的韵曲方法“哼哈”,从四个不同乐社、乐师的韵曲实践,归纳出韵曲的规律和特点,探究了导致个人韵曲风格形成的三个具体原因。王霄潇从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两个方面,对屈原故里的堂祭仪式音乐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肯定了二者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