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2 09:10:27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1)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道德维度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塑造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呢?本文就笔者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科学内涵

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

1.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古代历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忧患意识,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展要求,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原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2.关于公民意识的内容。历史学科的内容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方面内容,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能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

3.关于人格意识的内容。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另外,世界史教学中也有很多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

三、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1.在观念中形精神。初一历史教育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2)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3)

二、在古代思想学说的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

一些思想学说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获取当代社会生活中需要的人生价值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勃兴中,从孔子思想中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矣等。要学会从古人的哲学中获取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如在学习老子的学说中要学会遇到困难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把困难向容易的一面转化;在学习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时,要从中获取保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儿,按时令进山伐树等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而与当今提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相结合。

三、在历史故事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内容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4)

 

本杰明·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在学校教育方面,他倡导“掌握学习”教育思想,即强调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坚信只要时间充足和方法得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掌握的水平。这一观点否定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大约10-15%的学生能正真成功的“天才教育”理论。因此,在当今中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掌握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三个变量,一是先决认知行为,指学习者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二是取决于先决情感特点,指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三是教学质量,它是在学校和教师直接控制下发生变化的,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过程会有重要的影响。另外教育学论文,布卢姆“掌握教育”思想还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体制的形成,其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学习中的主要内容,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这些原则和方法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合理制定历史课教学的计划工作,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制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多注重历史基本概念的解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历史史实的教授过程中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让学生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讲解课文的重难点的过程应该力争深入浅出,还应体现出大历史观,培养学生把握宏观历史的能力,从而促进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要求同学在学习新课的同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再例如:在讲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课中,可以分析日本为何有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之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观的展现中日两国海、陆、空三军军事实力对比,并总结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经济及军事实力由相当到相差悬殊的原因。最后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教育学论文,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以及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日本的狂妄之言必将不攻自破。通过分析,让学生在爱国之心的驱使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次,在教学的同时,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之所以说是“乐观主义”是因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反对个别差异先天性和不变性的观点,而“主张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很重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杂。结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老师的板书是一节课内容的梳理,也是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因此记笔记能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当然,不同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过程肯定有所差别,应该鼓励学生探索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

最后,注重教学评价。“掌握学习”最后就是要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检验掌握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单元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群体教学进行反馈矫正,包括了课后测验,单元形成性测验、补救教学、再次形成性测验等过程,最后形成评价结果。这体现了集体教学到个别教学的全覆盖,其最终结果是要求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测验。其中教育学论文,开卷考试试题内容应紧扣课程标准,符合课标中规定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闭卷考试应紧扣书本,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的重要知识点。经过反复训练,让同学们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把握住书本的重难点,最终能提高学习成绩。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5)

(二)教学管理不严。在许多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历史课就好比生理卫生课一样,一周没有几节课,却还常常被占作主课来教学。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学校历史教育课程不达标,考试也就成了困难项目之一。所以可以发现很多学校的历史考试五花八门,有开卷就有闭卷,有统一考试就有自主测验,教学活动进行不好,就影响了考试的专业度。同样,考试专业度要求低,对教学内容要求也就降低,这样完全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教研氛围不浓。初中历史的教研活动长期处于误区当中,大多历史学科教员都偏向高中历史教学,而很少关注初中历史教学。因此初中历史的教研活动很少在校纪以上的场合举行,这一点和主科频繁甚至过多的教研活动形成了强烈对比,初中历史教师得到的交流机会实在太少,难以促进教学水平的上升。即使在校内的教研活动,也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走走过场就了事。

(四)学生情绪不高。大多数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都有这样一个进程:初一时好奇而认真听讲,初二时失去兴趣开始松懈,初三时无暇顾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心中的功利主义作祟,并且年级越高,中考压力就越大。初中学科中,历史本来就得不到老师的足够重视,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自然就对历史的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

(五)教学效果不好。这里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从教师方面来说,初中历史专职教师资源少,教学方式和质量参差不一。一些非历史专业教师因对历史不够重视而在课堂上敷衍了事,讲不清重点难点,造成学生听课质量下降。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程兴趣不高,上课难以集中精力,不重视课堂纪律,影响教师上课发挥,导致课程质量一再下降。

二、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一些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中考制度。上文提到的一些问题,大部分都与中考制度脱不开关系。可以说,中考制度是制约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诟病。事实上在高考当中已经实行了多年的文科综合考试,为什么不在中考实行史地生的综合考试?哪怕在中考的分数占比中,历史与体育占得同样比分,也不至于会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冷待吧?在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几个误区:

1.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学必所考,不考不学。

2.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主科课程可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进行弥补,但却忽略了初中课程中设立历史学科一定是学生有学习历史的必要的。

3.认为将史地生列入中考名单中是增加学生负担,但却以此为借口增加学生在其余主科上的负担,同时还减少了学生课程的多样性。我国如今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至于历史学科虽然不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科目,却是一门可以养成学生文化素质的科目,它在当代环境下其实是具有不得不学的必要性的。历史学科要做到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尚的未来人才。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6)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相当薄弱的原因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就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慢慢地只喜欢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愿意多思考。(2)教师成为课堂中心,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所说的全是真理,失去思考提问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点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的。以上这三点因素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不愿思考。

三、探索培养初中生历史课堂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

1.建立最佳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建立最佳学习环境是指让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鸦片战争的这一课,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应刻意让学生记住其历史时间、地点以及影响。教师要逐渐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一些较为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将这一思想融入每一节课堂中去,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转变。历史课堂并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反思。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难道只有负面影响,没有推动历史的意义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建立自由、和谐的课堂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3-01

历史学科富有浓厚的人文精神,这也决定了该学科在承担培养学生三观、人文教育价值及社会责任养成的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纵观基础教育发展较好的欧美国家的初中教学,与学科教学相比,其更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建立与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相适应的社会问题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也要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导入社会问题及各种现实问题,建立历史与当今社会的有机联系,正确认识到历史学科在对初中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价值,是新课改下历史学科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

1.教师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重理论轻社会关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承担起相应的人文精神培养的责任,首先需要历史教师具备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精心备课建立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有机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社会问题及现实问题中来,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身边所发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再认识。但通过笔者对多所学校的初中历史老师课堂观察结果显示,我国初中历史教师普遍缺乏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历史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历史教学沦为无意义的死学科知识。

2.学科价值未被正确认识,人文精神教育功能被盲目排斥。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对象是学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积极参与身边耳熟能详的相关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剖析和探究活动,最终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受到教化,上升为人文素养。但由于当下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无论就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家长等层面从思想上仍然以应试教育为终极目标,对历史的人文教育价值盲目排斥,这无疑打击了历史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历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难以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开展人文教育活动更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二、建立初中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有效手段及落实人文教育功能途径探究

1.建立正确学科认识,加强历史学科与社会问题联系,落实人文素质培养责任。要想改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落实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加强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培养责任则必须要从学科自身长远发展出发,将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必须让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各个层面的教育主体建立正确的学科认识,强化教师的学科知识学习,为该学科增添生命力。加强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的联系,特别是善于挖掘乡土历史题材等来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让学生主动用历史科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问题就将会大大降低难度,易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愿,使其主动探究历史史实与身边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实现对历史的解读,进而带动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最终达到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综合素养,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水平及历史教学任务最终落实的好坏与历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分不开的。在新课改逐步落实的今天,历史教师必须要主动承担起学科改革参与者的责任,加强自身学科的相关综合素养,特别是要转变教学态度,站在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对话,将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激发他们在有限的知识储备水平中的知识探究能力和新知识获取能力,从而帮助其建立系统的史实知识框架。兼顾三维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传授其知识,更要培养其能力,特别是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情感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组可通过校内及各级学科教学评比赛、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教师观摩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通过多种举措加强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养,促使其胜任历史学科多元化教学及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任。

3.活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融合的策略。①教师备课关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加强历史教学现实生活化。备课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现实生活相融合,则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必须要建立“大历史”教学观念,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机联系在一起,重视挖掘学生已有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史”,做到将学生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历史知识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注重体验性学习。②教师坚持教学过程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渗透给学生,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坚持教学过程及课堂作业检测的社会现实生活化及课堂作业社会现实生活化。特别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社会现实生活化,能够恰当地把社会现实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来,以社会热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特别要合理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激励学生主动扩大关注社会问题的范围比较,增加学生与社会现实接触的途径,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其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8)

一、初中历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美国的教育专家施瓦布最早指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他指出:“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是教师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的问题或者学习的任务出发,通过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掌握对各种历史知识和资料搜集整理的能力,并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解释。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技能,提高其历史问题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问题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就必须进行实践。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摸索,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实践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据,它认为,理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解释或者假设。而真正的解释源自于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经过总结得来的。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

3.主体性教育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实现自我的合格人才。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所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想象力丰富,思维十分活跃,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较为朴素的爱憎观。因此,初中生就像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璞玉,如果雕塑的好,都可以成为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此,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课堂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上,都能够对其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遵循探究性学习过程结构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科学探索,而科学探索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应当参考科学探究的结构过程,依据本学科的课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3.立足于初中生学习认知能力

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也就是主动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具备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4.与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结合这些特征进行教学,而不能偏离这些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实施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的途径

1.探究性学习在常规课堂中的实施途径

在常规课堂上,渗透教学方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前精心设计所要探究的问题,把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开展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实施途径

历史活动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是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开设的。在历史活动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模仿历史场景或者历史事件,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模仿历史的活动,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培养热爱学习历史的兴趣。

3.探究性学习在课下的实施途径

在课下,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通过主动阅读历史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历史问题等,使自身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素养得到提高。

三、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避免历史探究学习的模式化,如何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养,如何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水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勇于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已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做了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9)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2 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及过程,其前提是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以体现出驾驭知识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让学生从知晓史实开始做到“知其然”;二是理解,即“知其所以然”;三是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这样教师就做到了把握史实、“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进而可以实施“高起点、大容量、深挖掘、精表达、重练习、讲运用”的整体教学,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考试,还能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使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好知识的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神奇感和兴趣,必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探索,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10)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学生认识历史事实,学习历史经验教训,从而重新审视自我的基础教育课程。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学生则习惯于聆听教师对某一历史事实的阐述,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真实的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是一门说教课程,而且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在素质教育推广及普及的今天,作为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在历史的印记中认知事情的真伪,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应有的体现。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它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对历史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其次,历史传承的坚强意志不仅感染学生自身品德提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不屈不挠,敢于承担,品德得到进一步提升。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历史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是全面的,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文化产物和知识结晶。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就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就是将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品德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课改的全面开展。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方式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该课程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而且有利于任课老师进行创新性教学研究。教师不仅可以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全面审核,而且可以对初中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探讨,为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

(4)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植入了创新性和素质教育两个指标,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课程变得更具活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使该课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师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真相及其所产生的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程设置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1)启发式教学,提高创新力度。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进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随后老师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初中历史课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初中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启发,以引导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对事实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以自己的视野去认知历史,然后对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思维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不仅提高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思维场景。初中历史课程中很多历史史事是丰富有趣的,任课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对讲述章节里所涉及的典故、史话、传说等影像资源进行播放,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加深了对该材料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具有可争议、可思考的问题题材中,不但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思维场景中,而且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

(3)注重创设问题的技巧性、创新性。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问题其实是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讨论与思考的氛围中,尤其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不同的人对其事迹都有不同的看法。任课教师在设立问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该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及其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要巧设问题,不能将问题设立得过于狭窄,这样讨论的余地不大,但是也不能过于宽泛,要照顾到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视野。其次,任课老师在进行问题设立时要注意问题的与时俱进,设立的问题不能过于陈腐,使学生觉得问题本身离现实太遥远,对问题题材本身难以理解,无话可说。

(4)鼓励学生质疑,创建民主教学环境。初中历史任课老师首先应该尽量地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意见,使学生对历史题材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从历史事件中能够提出自我创新性的看法,对即成事实具有另辟蹊径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科学创新。其次,鼓励学生思维标新立异,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新,从问题思考创新升华到思考问题创新。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民主的教学环境紧密相连,民主是创新思维培育的平台。

(5)开放性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初中历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想走出课程的局限,打破常规,由课程学习突破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才能够在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突破条文性知识带来的思想枷锁,才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的各种困境,同时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开放性教学活动,使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历史。

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教学强调任课老师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在对历史课程本身的理解过程中创建一个民主的、可以自由研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创新问题的启发下对历史本身进行独立思考,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同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课程限制,进行开放性、质疑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发挥初中历史课程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完善自我品德,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育论文篇(11)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具体的教学创新模式,通过创设民主教学环境来鼓励学生质疑,同时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提高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学生认识历史事实,学习历史经验教训,从而重新审视自我的基础教育课程。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学生则习惯于聆听教师对某一历史事实的阐述,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真实的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是一门说教课程,而且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新素质教育推广及普及的今天,作为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在历史的印记中认知事情的真伪,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应有的体现。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它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对历史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其次,历史传承的坚强意志不仅感染学生自身品德提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不屈不挠,敢于承担,品德得到进一步提升。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历史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是全面的,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文化产物和知识结晶。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就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就是将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品德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课改的全面开展。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方式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该课程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而且有利于任课老师进行创新性教学研究。教师不仅可以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全面审核,而且可以对初中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探讨,为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

4.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植入了创新性和素质教育两个指标,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课程变得更具活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使该课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师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真相及其所产生的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程设置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1.启发式教学,提高创新力度。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进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随后老师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初中历史课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初中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启发,以引导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对事实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以自己的视野去认知历史,然后对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思维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不仅提高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思维场景。初中历史课程中很多历史史事是丰富有趣的,任课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对讲述章节里所涉及的典故、史话、传说等影响资源进行播放,使学生不仅丰富了视野角度,而且加深了对该材料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具有可争议、可思考的问题题材中,不但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思维场景中,而且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同时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材料的理解及时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思维成长。这样有利于任课老师更详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成长状态。

3.注重创设问题的技巧性、创新性。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问题其实是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讨论与思考的氛围中,尤其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不同的人对其事迹都有不同的看法。任课教师在设立问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该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及其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要巧设问题,不能将问题设立得过于狭窄,这样讨论的余地不大,但是也不能过于宽泛,要照顾到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视野。其次,任课老师在进行问题设立时要注意问题的与时俱进,设立的问题不能过于陈腐,使学生觉得问题本身离现实太遥远,对问题题材本身难以理解,无话可说。

4.鼓励学生质疑,创建民主教学环境。初中历史任课老师首先应该尽量地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意见,使学生对历史题材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从历史事件能够提出自我创新性的看法,对即成事实具有另辟蹊径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科学创新。其次,鼓励学生思维标新立异,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新,从问题思考创新升华到思考问题创新。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民族的教学环境紧密相连,民主是创新思维培育的平台。

5.开发性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初中历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想走出课程的局限,打破常规,由课程学习突破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才能够在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突破条文性知识带来的思想枷锁,才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的各种困境,同时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开放性教学活动,使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历史。尤其对于历史博物馆及其历史志的认识应该突破图片的描绘和文字的叙述,从现象走进历史本质,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在新课标要求下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事实进行课改的最终选择,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就是在对历史过程的文化进行积累,而由于传统授课模式的限制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教学强调任课老师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在对历史课程本身的理解过程中创建一个民主的、可以自由研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创新问题的启发下对历史本身进行独立思考,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同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课程限制,进行开放性、质疑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发挥初中历史课程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完善自我品德,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吕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0,6:224.

[2]方俊田.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117.

[3]陈燕明.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