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生礼仪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4 21:09:51

学生礼仪

学生礼仪篇(1)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五、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随着人们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机会日趋增多,如何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应对自如,凸显个人魅力。通过《社交礼仪》节目VCD的学习,您会发现人生的改变从这一时刻开始。

适用对象:从事社会交往和公共关系的人士、商务人士、职场人士、企业白领、销售主管等

主讲专家:金正昆

浙江东阳市人,生于**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系主任、礼仪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政府多部门礼仪顾问

个人专著:《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国际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

研究领域:外交学、礼仪学、传播学等

《社交礼仪》各集主要内容:

1.社交礼仪概述

2.遵守公德

3.称呼

4.介绍自己

5.介绍他人

6.相见礼节(上)

7.相见礼节(下)

8.名片(上)

9.名片(下)

10.交谈的方式

11.谈话的内容

12.拜访

13.待客

14.电话

15.书信

16.电子信函

17.礼品

18.鲜花为礼

六.社交的重要性

社交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社交的功能与作用。

综合来讲,人们从事社交活动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

1、交流信息

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

2、增进感情

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

3、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

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

4、充实自我

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

主讲专家:金正昆

教材组成:10盘VCD

出版社: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上市日期:2004年04月08日

社交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

1、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

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

学生礼仪篇(2)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学生礼仪篇(3)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学生礼仪篇(4)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指穿衣裤,着鞋袜。其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学生礼仪篇(5)

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2、课堂礼仪:

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3)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同学间礼仪:

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4、尊师礼仪:

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5、校内公共场所礼仪:

学生礼仪篇(6)

中国有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标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礼仪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功课,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医学生是大学生的一员,与一般大学生相比较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将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业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精湛的医术的,还要有高尚的医德、美好的礼仪。因此医学生要学礼仪、讲礼仪,要把礼仪行为养成礼仪习惯。医学生学习礼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学生学习礼仪是个人魅力提升的需要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的外表或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在对方心中形成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是影响交往是否成功、融洽的重要因素。医学生通过礼仪就是把自己的内在品德、学识展现给众人,是个人魅力的充分展现。礼仪是塑造美好形象非常重要的手段,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根据对方的外貌、言谈、举止、表情、服饰等表面特征,给对方一个初步的评价,也就是我们所说“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虽然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但对今后交往往往会产生心理定式,不容易改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的成败和关系的是否融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整洁大方的仪表风范,得体的言谈举止,优雅的气质风度,对于树立良好个人社交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礼仪是医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合适的礼仪可以减少人们之间一些隔阂,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关系。中国古代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说法,在人际交往中,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可以使人们之间的感情更容易沟通,交往更容易成功,让人们在一种内心很舒服的情况下交往。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学生长时间的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礼仪,交往的范围也很狭窄,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忽视了对他们的礼仪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成绩很是优秀,但不懂礼仪,来到大学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但他们却无所适从,很难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学习礼仪对医学生来说势在必行。

医学生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容易与他人沟通感情,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一个人以其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将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三、医学生学习礼仪是未来职业的需要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特殊就特殊在医疗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患者作为消费主体,但患者对自己消费的是什么?为什么消费?消费的是否合理是不知晓或者知之甚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被服务对象也就是患者并不了解自己身体处于什么状况,而医务人员却了解并可以给出解决的方法,因此医患之间,患者处于心理劣势,医务人员处于心理优势,在这样的状况下,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和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医务人员讲礼仪,外表整洁、举止大方、谈吐得体,尊重患者、体谅患者这些都会让患者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威胁人类健康的不仅是躯体疾病,还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心理疾病,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非生物医学因素,因此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由于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由过去的看“病”改成了看“人”,更重视患者的心理、情感、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因此,医学生学习礼仪,在未来的工作中讲究礼仪,就是从心理层面关注患者,让患者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感受到被重视,增强治疗信心,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四、医学生学习礼仪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用来指导和约束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是协调社会成员交往关系的行为准则。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着法律所不能及的作用。礼仪不像法律一样用强制的手段来完成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在人们内心中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法典”。医学生固然还是学生,但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的交往,未来他们将要从事的是一群身心痛苦的患者和心力交瘁的患者家属,更需要通过讲礼仪,来抚慰他们。

礼仪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一个人讲究礼仪,会使自己拥有谦逊豁达、诚恳守则的美德,人人讲礼仪,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倡导人们按照礼仪规范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正常健康的社会生活。遵守礼仪原则的人,起到的就是榜样作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医学生作为社会一员,他们学习礼仪,也是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了一份贡献。

总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礼仪常看作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把文明礼貌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发达的标志之一;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尺度。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要知书达理,明确学习礼仪的意义,积极自觉地学习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行为,逐渐养成礼仪习惯。

参考书目:

[1]《社交礼仪》[Z]金正昆,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学生礼仪篇(7)

1、举行升旗仪式时,全体师生准时参加,不能缺席,也不能迟到。整齐列队,面向国旗,肃立致敬。

   2、全体同学都要穿整洁的校服,佩戴红领巾参加。

3、升国旗、奏国歌的过程中,全体师生必须保持肃静,不要讲话或交头接耳,老师要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不允许任何人在升旗时走动。

4、唱国歌时,态度要严肃,声音要响亮,表达出中华学子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5、每日升降国旗(不举行仪式)时,凡经过现场的师生都应面向国旗,自觉肃立,待国旗升降完毕,才可以自由行动。

二、校内尊师礼仪:

1、做好课前准备,文具、课本统一摆放在课桌的左上角。上课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等待老师上课。

2、当教师宣布上课,班长喊“起立”后,全班应迅速肃立,双脚并拢,双手放在两侧,眼睛看着老师。

3、向老师问好,声音响亮,不拖沓,待老师答礼后,安静地坐下,不发出拖椅子的声音。

4、校内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排队行进中遇见老师,主动说“老师好”或说“老师再见”(不用敬队礼)。

5、进教师办公室要先喊“报告”,听到“请进”方可进入;不随便翻阅老师的东西,不私自打开教师电脑。

 

三、校内课堂礼仪:

1、上课如果迟到,应在教室门口停下脚步喊“报告!”,经老师允许方可进入教室。

2、认真听讲,不插嘴,不随意打断老师或同学的话。

3、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要站直,声音洪亮,表述清晰。

4、坐时姿势正确,上身直立;写字时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

  

四、校内颁奖礼仪:

1、接受领导或老师的奖状或奖品时,要先敬队礼,然后双手接过奖状或奖品,再敬个队礼。

2、戴红领巾的辅导员还队礼,其他领导还注目礼或点头示礼。

3、双方敬还礼的次序为:敬礼,还礼,再敬礼。

4、上台发言时,要向主席台领导和场内同学行队礼,发言结束后道谢。

 

五、校内集会礼仪:

1、列队快、静、齐,行走时挺胸抬头;站立时身体与地面呈90度角,集合要提前到达,并在指定位置站立或就坐。

2、听报告聚精会神,保持肃静,不乱议论,不乱走动,不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

3、报告或演出结束,要鼓掌致谢;精彩之处适度鼓掌,不大声喧哗。

4、会议、演出进行中不擅自离场,确实有特殊情况,先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

 

六、校内课间活动礼仪:

1、按规定路线行走,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

2、课间到教学楼前场地进行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不在楼道、走廊做游戏或相互追逐,

3、同学之间相互谦让,不打骂,不嘲讽,不给同学取绰号。

4、讲究校园卫生,不边走边吃,不乱丢乱扔。

5、不带零食或饮用水进入塑胶运动场,不爬运动场防护网。

 

七、校内就餐礼仪:

1、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进入食堂抬餐或打饭。

2、在餐厅或教室就餐时,保持安静,饭、菜要吃完,不偏食、不挑食。

3、将吃完的餐具按规定拿到食堂,不乱扔乱丢。

4、洗碗时要排队。中午食堂工作人员下班后,不得再去水管处洗碗。

 

八、校内穿着礼仪:

1、穿校服,佩戴红领巾,不穿奇装异服。

2、不穿背心、拖鞋进校园。

3、不留长指甲,男生不留长发。

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九、校外在家礼仪:

1、不直呼家长姓名,听从家长的教导,不顶撞。

2、客人来访,要热情称呼,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

3、离开家门,要与家长说再见,并告知去向。

4、不抢先入座,与家人分享好东西。

 

十、校外活动礼仪:

1、文明行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2、文明观看:有秩序地进场和退场,不喧哗。

3、文明乘坐:按顺序、慢步轻声地乘坐公汽,不抢占座位。

4、文明观光:不乱丢垃圾,注意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刻乱画。

 

学生礼仪篇(8)

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素质的缩影。现在的中学生,将来必将是社会的一员,教育就是为社会筑基,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优化社会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2.礼仪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必须懂得交往中的一般礼仪。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又在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一个人的素质,而在整体素质的构成中,礼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小到家庭生活,比如“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大到安身立命,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不懂礼仪,则会被视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说严重点,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成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礼仪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礼仪

教育的迫切性为了能在中学阶段开好礼仪教育的课程,我们“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精心组织编制了《中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一共40道题。在高一全年级展开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部分内容:(1)文明礼仪现状不容乐观。例如有70%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睡觉、听音乐、吃零食、玩手机等行为;所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话带脏字等不文明的行为;有40%的学生有过或偶尔有过考试时作弊、抄袭行为;有69%的学生在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不唱国歌;有49%的学生有在上网时发表过攻击他人或者不文明的言语;有33%的学生有过在墙壁、课桌等公共场所留下涂鸦之作的行为。(2)很多学生不知礼,尤其是对社交礼仪缺少必要的认知;或者懂得礼仪,但因为社会大环境而不能付诸实践。有53%的学生上下楼梯时,没有靠右侧通行,而是哪边人少走哪边;有17%的学生认为个人卫生不属于礼仪;有30%的学生认为衣着容貌在交际过程中不怎么重要。(3)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或者缺失。很多家庭没有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有63%的学生偶尔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主动和父母打招呼。有87%的老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二、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性

1.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事实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德育的内容陈旧,手法老套,学生认可度很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人际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常识,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次调查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地在班上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鉴于此,我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了《中学生礼仪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以期礼仪教育尽快地进入课堂。从对一些家长的走访问卷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礼仪教育进课堂也是非常欢迎的。从家长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学校开设礼仪教育课题,不但可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学生礼仪篇(9)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良好的文明礼仪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倡导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且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貌活动队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的传承者。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于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现良好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礼仪文明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一个群体,他们知识层次较高,在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礼仪文明方面却存在问题,缺乏礼仪观念,不懂礼,不守礼现象比比皆是,不注重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不懂得社交礼仪等等。而这种缺乏礼仪观念在生活细节中时时刻刻的表现出来。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尊敬长辈、老师、不尊敬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居多,不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缺乏公德意识,不注意公共场合秩序,不顾他人高声谈笑,在图书馆里面不顾安静的学习看书氛围大声打电话,在自习室中说话,课堂上讲话,不认真听课,吃东西。在宿舍中不考虑别人,只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人休息;在行为方式上,比方说情侣在校园教室旁若无人过分亲密,着装不得体,无视校纪校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在社交能力方面,很多学生知礼而不懂得如何表达,会对社交场合产生畏惧,不好的社交体验会引起自卑情绪。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面试礼仪,或者在刚入职场时不懂运用职场礼仪而错失机会。知书达理、待人接物理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缺失的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也深深的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二、大学生礼仪缺失原因

大学生礼仪确实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自身成长环境影响

首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礼仪的养成家庭成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不注重自身的礼仪,在社会交往中不能给孩子起到良好正向的示范,那么对于孩子的礼仪养成就很难。同时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学习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的盲目和片面性也会造成礼仪缺失。

(二)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一体化的今天,让学生能够了解多样信息和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不同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外来习惯如对西方礼仪的推崇,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继承。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道德相悖的现象,而且不在少数,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和消极示范作用。

(三)高校中缺乏礼仪教育和引导

大学生的礼仪缺失也与高校教育相关,现在高校中很少专门开设礼仪课程,或者专门的培训部门来培训礼仪,没有相关的礼仪养成氛围,学生在校期间体会不到礼仪的重要性,也造成了学生礼仪的缺失。在者从学生角度而言,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变得学习功利化,为了将来升学或者就业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注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其他课程。比方说学生会认为我们学校的无机化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有用好好听,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对专业没有用处就不用好好听,这样学生自身就忽视了道德教育,学校对此类课程也不是十分重视,单一授课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甚微。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

开设专门的礼仪教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先着眼于从宏观上进行礼仪基本理论的系统教育。通过礼仪基本理论的教育使礼仪教育树立根基,深植人心。将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作为授课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了解和掌握。讲授礼仪的具体规范,让学生了解个人礼仪规范、学校礼仪规范、社交礼仪规范等等。可以通过实操课堂、团队训练,实际演练让学生学习掌握礼仪。

(二)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要强调教师在引导文明健康校园文化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讲授言传身教等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首先作为老师良好的言谈举止和风度仪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生动的礼仪示范教育。其次引导学生注重礼仪养成,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通过海报、号召、良好行为示范等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礼仪。同时通过组织各种礼仪讲座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礼仪常识。积极发挥网络开放性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在网络上进行礼仪教育,比如武汉大学的礼仪教育网站,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展示,问答等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其他高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学生礼仪篇(10)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

(2)不给他人取绰号、说花名。

2、问候礼仪

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4)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5)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

(6)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7)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8)自己告别家人时: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离家时间较长,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

3、餐桌礼仪

A、在家时:

(1)请长辈先入座。

(2)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3)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

(4)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

(5)主动给长辈添饭加菜。

(6)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慢吃”。

B、在学校:

(1)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进入餐厅。

(2)坐在指定的座位上,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

(3)要安静、文明进餐。

(4)饭、菜、汤要吃净;不偏食、不挑食。

(5)碗、碟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4、待客礼仪

(1)客人来访,要事先有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要热情接待,帮助父母排座、递茶后可告辞离开,待父母送客时应与客人说“再见”。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2)自己的同学、朋友来访,应热情迎接。初次来访,应给父母逐个介绍,然后把最佳座位让给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图书等招待。

(3)父母的朋友带小孩子来访,应同小孩一同玩,或给他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听音乐、看电视。

(4)吃饭时,同学、朋友来访,应主动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过,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书报或杂志给他看后再接着吃饭。

(5)接待老师应象接待长辈一样热情庄重。

(6)送客要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5、做客礼仪

(1)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尽可能带些小礼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

(2)在亲友家,不能大声大气说话,要谈吐文明。

(3)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后才能动用。

(4)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

(5)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6、穿着礼仪

(1)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

(2)着装整齐,朴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裤衩在校园行走和进入教室。

(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名牌鞋,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

(6)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手链、手镯等饰物。

(7)不涂脂抹粉,不画眉,不纹眉,不纹身,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8)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不留长发。

7、行走礼仪

(1)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楼、过楼道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4)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5)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8、尊师礼仪

(1)见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给老师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不私自打开教师电脑。

(4)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

(5)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6)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7)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8)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9)在校道上遇见老师主动停下,微微鞠躬问好。遇见两个以上的老师,问“老师们好”;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学生礼仪篇(11)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48-01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完善的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体现;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是衡量道德水准和有无教养的标尺。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学习礼仪,掌握礼仪,自觉执行礼仪规范,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未来中国文明进步的标志。

礼仪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和教化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个人礼仪是以文明的行为标准成为一个人自觉自然的行为的一种渐进的过程。因此作为大学生,需要长期的知识的积累、情操的陶冶和不断的实践。

一、高等院校要为大学生礼仪培养创造条件

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是否有礼仪直接体现了这一院校的风貌,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高等院校要真正看到礼仪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强礼仪教育,设置礼仪课程,把礼仪教学纳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礼仪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懂得一些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礼仪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并能够有所创新,体现出新一代大学生的风范。学校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礼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适应在不同场合进行交际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如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誓师大会,演讲报告,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集体精神,而且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也是践行礼仪知识的好机会。

教师要在学生参与各种学校社会活动的时候,应给与必要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礼仪的基本前提就是主体有着自己的主观要求,礼仪规范是人们自觉自愿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是在个人主观意识控制下进行的,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并愿意投身到礼仪的学习中,才可能努力学习礼仪知识,主动去实践。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秀外惠中”的道理,大学生有着精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很重要,但是外在的形象、气质,对于个人也是重要的,个人礼仪在个人整体形象塑造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

礼仪是一个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内心善良,自然会善解人意,体贴他人,对美有着很好认识的人,穿着打扮自然搭配得体大方。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最佳的礼仪是人们的礼仪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所规定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认可自己正确的行为,不断发现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及时的进行改正,把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变成个人自觉地行动,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地努力把讲礼仪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

礼仪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礼仪规范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在自己的社交过程中,不断用礼仪来规范自己,改正过去不合礼仪规范的一切行为,是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与礼仪要求的一致性,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礼仪习惯。

礼仪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反复实践的过程,对于一些礼仪知识,礼仪规范,要反复体会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掌握。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多,在学习了礼仪的理论知识后,要以主动积极地态度,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自己学到的礼仪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能自觉以礼仪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这样持之以恒,就会逐渐增强我们的礼仪修养,改掉一些粗俗不雅等不良习惯。

四、丰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修养是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学识的综合体现,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修养是一个需要等待,不断积累知识,不断精进提高的过程,修养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是没有终点的修为。

礼仪是个人修养、风度、气质等的综合反映,丰富的文化知识是礼仪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礼仪品味的坚实基础。讲礼仪,有修养的一般都是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相对而言,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周密,分析问题比较透彻,处理问题比较得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个人魅力。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礼仪知识只是做有礼仪的开始,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让我们的礼仪更有内涵,更有品味。

礼仪修养是人一生一直学习的课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礼仪修养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对于他们将来是否能够成为优雅有修养的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