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19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1)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升级,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学科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开展有效的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总结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有效的课堂小结,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问题,强化学习薄弱点,夯实学习效果和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小结方法和操作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足,这是现实教育的困局,同时也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缘由。本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教学问题,阐释作用意义,进而探讨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

一、课堂小结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学科,在各个知识结构中具有较大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总结,学生应当学会对知识举一反三,并掌握好知识的运用方式。在课堂小结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将其融入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结的学习,主要就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存在着很多疏漏和盲点,进行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习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模型,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有效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背后反映的规律产生一定的认知,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掌握知识内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对方程进行解题期间,课堂小结中能够使学生清晰地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如对消元、转化等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学生不仅能了解主要的数学逻辑体系,还能明确学科的整体脉络。

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生本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小结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发挥课堂小结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保证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课程设计之初,教师就要考虑到课程小结的重点所在。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为了使学生的记忆力明显增强,就要认识到记忆的主要规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做出知识总结,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

举例来说,在“不等式解法”的学习过程中,在阶段学习过后,教师就要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家能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对于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讨论,随后进行及时总结,其中包括联系点就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利用去分母、去括号、化简等方法学会转换,并将其存在的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不等式进行解题期间,要明确出不等号的正确方向。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进行有效总结,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三、课堂小结中的问题分析

在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都认识到了课堂小结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指导,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课堂小结一般都排在课堂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经验,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不好,课堂小结的时间也经常受到“挤压”;第二,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小结的作用具有潜在性,教学效果并不像教授新的知识点那样明显,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忽略了课堂小结过程,造成了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第三,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在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设计中,课堂小结都没有被摆到重要的位置,相比于导入新课和强化习题等教学环节,课程小结往往受到“冷遇”,@也造成了课堂小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四,课堂小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形式上思考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也就容易导致课堂小结形式的单一,甚至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

四、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探析

经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意义与作用、存在的问题后,就要深入探析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在现代教学体系中,课堂小结的实施存在多种方法,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整体的教学进行分析,不仅要选择出合适的课堂小结方法,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对一些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进行研究,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1.总结归纳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众多课堂小结方法中,总结归纳法是最常规、最常用,也是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总结归纳法就是指在整节课最后,利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将本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汇总,在众多实例和习题中,将知识理论进行有效地提升和归纳,通过表格、摘要等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浓缩展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行之有效的总结办法。

举例来说,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汇总罗列,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知识延展小结法

在课堂小结教学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延伸,并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并扩展其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通过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角,用a、b、c表示三条边,进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构成和基本特征的思考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下位概念进行联想,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3.灵活展示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进行课堂小结,还需要展示小结运用的多种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但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成效率化学习,还需要教师增加课堂小结的趣味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知识总结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其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智力问答、小组合作总结等多种形式,都可以提升课堂小结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看分析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当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带入感,通过让学生自主画线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直观性,通过发现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n(n-1)/2的结论,强化学生印象,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4.差异比较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可以利用比较法来实现,并利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的方式来解决,实现知识体现的构建和贯通,通过对不同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总结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对数学方法和体系的理解掌握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菱形的性质及判定”一课的时候,在进行教学总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课堂小结的方法,将矩形引入其中,通过对这两种相似图形的比较,采取表格及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辨认出判断菱形的主要方法。一般情况下,菱形具有几点特征,它的四条边是对应平行且相等的,另外,两条对角线互相是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的。

五、结语

在“生本理念”指引下,强化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小结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具体实施期间,要认真总结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并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课堂小结是教师主要研究的重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下的具体要求,促进课堂小结的多样性,并保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佑武.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174-175.

[2]李 欣.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4(5):70.

[3]马强利.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的必要性[J].南北桥,2013(11):26.

[4]陈建芳.初中笛Ы萄е锌翁眯〗岢S玫募钢址椒ㄌ轿[J].才智,2014(23):24-24,26.

[5]王伟微.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的总结与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130-131.

[6]佟艳侠.课堂小结让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J].读与写(上,下旬刊),2014(23):244.

[7]王淑娟.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5(39):52.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2)

德国作家、科学家利希顿堡说过:“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这句话从侧面阐明了总结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作为一项提炼收获、分析问题、概括经验的学习手段,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是因为初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更强的思维性、逻辑性和综合性,这使得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概念内容更庞杂,更不容易消化吸收,这就需要我们寻求一项有效的手段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合、巩固、提升,而课堂小结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形式多变、内涵丰富,并非时时刻刻都应该总结、都需要总结,课堂小结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才能发挥效果. 笔者正是基于此,对初中数学如何有效运用课堂小结进行策略探析,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规律、学生数学知识吸收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后,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在知识讲解之后小结,掌握新

知强调重点

我们在进行新知识的课堂教学时,一堂课里一般会有多个小知识点,我们在带入新知识的同时,还会引入一些老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区分,增进理解. 但这同时也加大了课堂容量,容易让学生在知识吸收中出现遗漏、错读. 所以,在新知识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统一规整,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知识重点,快速掌握新知. 在对新知识进行课堂小结时,我们讲究全而美,即小结涵盖的内容要全,要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都涵盖进来;美是指总结的语言要生动,要将新知识的特点用趣味的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方便记忆.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我们要掌握两个关键,一是什么是同类项,另一个是怎么合并,你们说对不对?”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对. ”“那你们谁能告诉老师答案呢?”笔者继续问,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是同类项的话,首先所含字母要相同.”“同一个字母的指数也必须一样.”另一个学生回答.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同类项的系数加起来. ”还有学生补充. 笔者笑着说:“同学们说得很好呢,其实合并同类项只要掌握两同、两无关,常数也是同类项就可以了. 两同就是字母同、指数同,两无关是字母顺序无关、系数大小无关. ”像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总结,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重点,促进学生理解掌握.

在答疑解惑之后小结,突出要

点指明问题

学必有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一些麻烦,提出一些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都会认真讲解、仔细分析,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但有时候会出现同一知识点学生听了忘、反复问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没理解透彻. 而如何才能让学生参透呢?教师在帮学生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很多时候刚好能起到这样的点拨作用. 教师在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结要指明问题,就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认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二是小结要注重方法的启发,针对学生的问题阐明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方法,运用原则,破获解题密码,得到新的收获与启发.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有一位学生向笔者提出疑问:“老师,这道题目:+=2,我算了好几遍,答案都是-1,跟老师给的答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稍稍看了学生的解题步骤后发现,原来这个学生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非常常见的错误,即他去分母的时候,没有分母的项忘记乘相同的系数了. 于是笔者在向他讲解完之后进行小结:“同学们,我们在给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方程两边要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只有这么做,方程的大小才会保持不变. 一旦你漏乘了谁,特别是没有分母的项,那就不公平了,等式大小就发生了改变,那么答案肯定就错了. ”像这样,根据学生的问题,直指关键,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能促进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规避错误,更加进步.

在迁移发散之后小结,明确关

系梳理联系

数学知识盘丝错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多样、紧密,因此要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掌握知识,明晰知识点间的灵活运用,就必须适当对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发散. 迁移发散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通过一个数学概念迁移出旧识新知,通过一种方法发散出多种不同形式. 迁移发散是数学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集中体现,是数学学习的较高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部分,因此,在迁移发散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很有必要. 教师要注意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先后关系,梳理多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结可以在脑中形成更为准确的印象.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梯形中位线”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迁移出三角形中位线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比对、思考、拓展. 迁移发散之后,笔者做了如下总结:“同学们,通过迁移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中位线是梯形中位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有梯形通过割补平移都可以转换成一个三角形. 另外,通过式子的转化我们知道,梯形的面积可以看做是中位线乘以梯形高的积,那么作为梯形中位线的特例,三角形的面积同样也可以是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高的乘积. ”像这样,在迁移之后进行小结,明确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在整体复习之后小结,高屋建

瓴全面吸收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3)

(一)整理与归纳课堂信息

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难度明显增加,通常情况下,一节数学课结束后,学生又接收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面对新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与旧知识点互为一谈。通过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满足归纳与整理课堂信息的需要。

(二)反馈与提升学习效果

为了明确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通常会以课堂小结的形式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承前启后

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扩展。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还会与即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衔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归纳总结型

归纳总结,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小结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出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留适当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归纳总结型以教师提问为主,教师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论回答,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讨过程中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完成课堂小结的任务。

例:学习了《有理数》这一节知识点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本节学习了那些知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问题2: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应该追那些问题?

问题3:怎样解决有关数的规律探讨性问题?

问题4:通过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了总结,巩固了记忆力,又提高了学生质疑、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型

知识梳理型是初中数学课堂使用较频繁的小结方法,这种小结方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总结,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划分,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例: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后,课堂小结可以这样设计:

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轴对称定理,轴对称图形;

2. 轴对称定理的应用:画图,计算以及证明过程;

3. 解题的主要方法。

通过以上设计,教师将课堂内容进行了有效地梳理,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三)兴趣激发型

教育育心理学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例如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各种平面图形,然后向学生介绍自己,说明自身的特点。面对这种全新的小结方式,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角色扮演,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90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有的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一些尖子生可能变为后进生。为此,笔者对小学与初中分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衔接,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实践。

一、关于小学与初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 环境和心理的变化

七年级学生面对新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由小学进入自己理想的初中,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比小学的难学。例如: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而到了初中阶段,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七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2. 教材的变化

小学数学侧重是打基础。其内容主要是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各种基本运算、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认识及简单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以及简单的代数知识等。而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系统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3. 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科目多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七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 教法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学生认知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觉来获取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特别重视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感知、直接地获取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广泛,是对小学知识的完善、推广和引申。因此,初中教师更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老师的精讲和学生的演练。学法上,小学教师讲得很细全,练得熟,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可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因此,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然而,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小学与初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 做好准备工作,为衔接打好基础

(1)做好入学教育工作。这是做好衔接的基础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小学与初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七年级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小学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初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小学与初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初中学习。

(2)摸清基础,规划教学。为了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小学与初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小学与初中衔接

(1)立足大纲和教材,以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七年级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的加减等。因此,在教学中,应从七年级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等。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小学与初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小学的自然数与分数、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对将要学习内容做全面的了解――从哪一点切入,包含哪些知识、各知识点间有何联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轮廓,事先明确明天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将产生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的主动性必将增强,为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4)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5)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较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课后进行认真巩固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3. 加强教法学法指导

初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优化教学各环节,促进小学与初中的良好衔接

(1)运用情感和成功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做好小学与初中衔接,除了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我们在七年级教学中,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少责怪学生,要多找原因。要深入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多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讲爱因斯坦在初中一次数学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科学家等。这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初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学习,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改进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做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保证教师的数学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5)

专题型教学模式是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意在培养学生完善的逻辑思维并提升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具备组织知识体系和改革教学策略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启发性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专题型教学模式也是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较以往的教学模式,专题型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题型要求。

(1)教学模式上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以传授知识给学生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解知识点,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方法,而专题型教学模式则是一个升级,这一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真正意义上接受和适应所学习的知识,采用的是“针对式”的教学方法。专题型教学模式还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及以教材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用各个领域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授课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通过连贯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但是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整和优化,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局限性。例如初中地理在涉及地震带或者板块张裂的问题时,突发的地震就是教材内容中没有涉及和考虑到的部分。而专题型教学模式则是独立的教学内容,将各个知识点分成小的教学板块,有针对性地教学。这样既能具体地讲解教材内容,又能使课程内容丰富具体。

(3)专题型教学模式除了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突破外,还要求教师做一些相关工作。一方面它要求教师能针对教材内容确定专题型教学内容,将当下社会存在的热点话题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结合,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所选取的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将专题型的对象加以明确并选取合理的研究方法。

二、初中地理课堂专题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基于上文对专题型教学模式的介绍,本部分笔者将以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为例,谈谈初中地理课堂专题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专题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疆域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首记忆中国各省市地名的小诗教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记住中国的各个行政区域。小诗的内容如下: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这首诗清晰地将中国各个城市的名字包含在里面,这样的总结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一首小诗,更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归纳出中国的行政区域。这就是响应主题型教学模式针对性教学的要求。

专题性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当下的热点话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形成专题性教学模式。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为例,在讲解这一课程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当下季节与中国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进行讲解,系统地明确南北方的气候状况和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这样的结合事实与明确归纳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深刻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与特点。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2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被老师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更多地关注和鼓励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地通过多方式的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全面分析强化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内容来硬性地让学生掌握或者背诵一些地理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加之初中地理知识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效果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行使某种行为的主要动力,属于内部动力范畴。因此,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想提升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以兴趣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笔者在教学中以生为本,通过关注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凋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初中生都喜欢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其实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有活力,已经初步具备探究能力,鉴于此,笔者则以地图为基准,通过培养学生读图来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并且运用读图来解决实际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所在,增强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情感,借以促使学生主动开展思维,学习、探究地理知识,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与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绝对主流,本次课堂教学比赛采用了提前公布课题,在选定内容中抽取的方式进行,参赛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准备多媒体课件。因此本次赛课活动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和水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支持手段,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获得一等奖的几位教师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资料,学生充分地感受了丰富的物产、美丽迷人的风光。课件中音乐、图画、解说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意境。这些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为建立准确、完整的地理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提供了技术支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不是个人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而是靠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够取得共同的成功。因此,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十分重要。新课程改革之后,也大力提倡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学习。老师根据班级内部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们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完成知识的探讨。然后,通过再通过班级内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老师的指引下,最终完成新知识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比如说,在学习《居民与聚落》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了解到世界上还有非洲的白种人,欧洲的白种人,亚洲的黄种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和语言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一起创造这灿烂的人类历史。然后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种族的人群,研究这些人种的形成、历史渊源、各自的特点、聚集在什么地方等多个方面。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不同的分工和交流,不仅发挥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增加了相应的知识量,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锻炼了学生们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学生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从实际出发深化教学效果

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来开展教学。从某些方面而言,实际出发也属于"生活化教学"范畴。初中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诸如:多变的天气、气候、岩层结构、国家的地理位置、各国首都、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等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也是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以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熟悉感,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深化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如:初中地理知识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一些国家、地区、气候、地形等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属于文科范畴,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切人点来循序渐进地拓宽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的道路。如:在学习"地形分析"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在地形的特点进行描述。这样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为基准点,层层拓展,诱发学生不断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不仅教学的可行性很强,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等等,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5.结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然资源不是可以永无止境使用的,它是有限的资源。如果把可持续发展观陷于空洞说教,只是就事论事,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极易导致学生厌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觉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例如,观察、分析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开展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人地关系的矛盾,体悟、反思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的破坏和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难题,促使他们积累对环境现状的感性认识,提高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学生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获得了对环境和资源的深刻认识,就会有意识地采取正确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从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鉴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7)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很多,注重基础,初一数学是对学数学的适当深入,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一数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如今的现状是,刚入初中的学生并没有对打好数学基础有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刚进入初中,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因而渐渐地就积累了很多关于基础知识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在学生进入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就越来越多,形成大问题,大问题渐渐就会凸显出来,学生渐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下面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具体谈谈如何打好初一数学的基础。

一、打好初一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进入中学,学生的科目增加,内容拓展,知识深入,数学这门学科由具体到抽象,从文字发展成了符号,从静态逐渐发展成了动态。初一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一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初中数学与小学的不同,并能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然而,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也大都是从初中开始的,由于基础没打好对数学产生厌恶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基础知识是进行深入学习的根基,它为数学学习的深入做铺垫,然而基础知识却并没有得到初一学生应有的足够重视。初中的数学知识相对小学来说,已有了很大的深入,如果初一的基础知识没有打好,学生会渐渐感到吃力,从而跟不上教学步伐,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初一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并使学生认识到打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初一数学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1.知识点理解不透彻

初一学生刚入初中,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一些习惯,爱玩并且厌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并且,学生并没有对基础知识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基础知识越来越差,产生对数学的厌烦,进入恶性循环。

2.解答题目小错误多,无法完整地解决问题

学生由于不重视基础,导致一些题目无法完整地进行解决,无论简单的题型还是难的题型,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点上的。学生的问题是无法把握其中的基础技巧,忽视基础知识,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3.没有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会有许多解错的题型和忽视了的知识点,然而大都都是错了就错了,并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导致对错误的题型没有进行反思,从而一错再错。对一些基础知识点,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归纳,脑海里没有一个系统的基础知识网。

三、打好学生数学基础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它的重点内容,每一堂课,作为教师,首先都需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并要突出重点,让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教师可以在黑板的一角把重点内容简短地写出来,并保持一节课,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要通过不断强调和引用,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以出一个引用了重点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解答。例如,学习《数轴》这一节时,教师可先对重点基础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数轴的基本定义,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概念,再让学生上讲台到黑板上按要求画下来。画完后,让学生自己做必要的讲解,比如画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样,学生对数轴的基础知识点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2.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

针对基础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例题,使学生能够把基础知识应用到题目中去解答,从而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照这节课的重点基础内容进行选题,从结构特征、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对题型的剖析,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基础之上掌握基础知识的关键。知识点讲得再多也是抽象空洞的,只有与题目进行结合,让学生灵活运用,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课堂上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课堂练习,练习量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可多可少,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解答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进行解答,若解答不出教师则做必要的指点进行帮助,并且要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还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些难点问题,促进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

3.形象教学,变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种教学方式,每一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教学需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形象教学是很重要并且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进行几何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具体演示,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运用几何模型来验证几何结论。

4.让学生收集题目,制作错题集

基础是在无数次练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做题如同挖金矿,对待错题就如同对待发掘冶炼金矿一样。学生在做题时,会遇到很多难题和易错题,对于做错了的题目,学生看看就丢到一边,是没有起到练习应有的效果的。教师要促使学生制作一个错题集,专门收集自己做错或者不会做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分析做错的原因,为什么会做错,下次如何避免,学生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对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例如,用科学计数法计数是学生经常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学生的粗心导致很简单的问题经常犯错,通过错题集,学生收集表示错的科学计数法,不断总结、强化,从而做到更细心。

初一数学学习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既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深入,也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关键的基础。然而,初一学生往往并没有认识到进入初中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性。本文针对学好初一数学的重要性和初一数学学习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讨论,最后总结出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几条教学策略,给以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8)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运动推广以来逐渐流行的教育热点名词之一,在此背景下,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了对高效课堂的研究、探讨之中。笔者自然也不例外。以下,笔者仅以七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实践为例,就如何有效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发表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课堂导入

学生上课一开始的状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状态。教育实践更是表明,学生若是能很快集中注意力并持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便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并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相反,学生若是上课之初便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他们自然不会真正从学习活动中汲取到有营养的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要想打造高效地理课堂,首先应当创设一个高效的课堂导入,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是初中地理的开篇课,对于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初中学生学习地理尤其是区域地理的基础。鉴于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笔者在具体教学中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首先利用现代教育设备为其展示了3分钟短片。短片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和临近恒星的相对位置、太阳系和临近恒星在银行系中的位置、银河系在本星系群中的位置、银河星系群在室女座超星系团中的位置,等等。通过观看短片,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原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那么大,又是那么小。实践证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具有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及姿态,因为他们迫切想知道更多关于地球、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学习效果很理想。由此不难看出高效的课堂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几乎全都由教师牢牢把控,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此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其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视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对接触到的知识点并不能形成足够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鉴于上述“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树立“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这一先进理念,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相信,这对于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同样以“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借助GoogleEarth(谷歌地球)给学生展示目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明确古人在直觉感官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随着望远镜等工具的出现,人们眼中的地球形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高涨,很快便找到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在对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探寻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孩子们各抒己见,快乐分享自己的思想。这一互通有无的交流互动使得学生在巩固已有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又生成了许多新的学习思路及智慧,学习效果得以强化。这充分证明了学生自主学习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积极意义。

三、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的课堂小结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建构差,需要教师帮助进行课堂知识点整理,这当中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方式就是绘制思维导图。

实践表明,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总结,并逐渐建构完善的知识框架。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在课堂总结环节引入恰当的思维导图。如在“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的课堂小结中,笔者精心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思维导图:

在上述思维导图中,“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的主要结构就层次分明地显示了出来,学生只需要记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度”等关键知识点便可以有效串联起其中蕴含的一些小细节,从而很好地起到课堂小结的效果。

四、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及时反思

在教学“地球仪的绘制”这节内容时,笔者发现学生由于缺乏立体感,所绘制的作品并不甚理想。因此,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认为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提前手绘“南瓜”经纬网作为示范,让学生明确具体的绘制技巧,这样学生再动手的效果就会强化。

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想更好地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高效地理课堂,就必须在结束教学活动之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反省与深思,同时坚持做反思笔记(包括反思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反思教案设计中的不足,等等)。如此,方能明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与优化。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方法等的及时反思是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重要补充。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9)

微课程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的特色体现为“微”字上,充分体现出其微小化、碎片化的特征。它在应用于初中英语学习的模式下,针对学生对英语记忆能力时间较短的现象,提供微小化的、碎片化的教学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方式为手段,以教学视频为教学载体,针对初中英语课程知识点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灵活、充分地获取英语知识。

微课程的英语视频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小知识、小现象、小故事、小练习、小场景,它的内容小而精,在设计的主题内容之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在文字、声音、画面的共同组成之下,将具体的英语教学内容加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短时间的英语“碎片化”知识。

2. 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微课程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程在初中英语中的教学应用,首先即以导入为首要环节,它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在微课程的应用方式下,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于视频之中,融入到微课程中的场景和角色之中,体验到微课程中的英语知识内容和情感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英语积极学习状态,增强英语学习效果。在初中英语的Travelling主题教学内容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征,将相关的主题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在微视频之中融合各种旅游相关的常识,诸如:旅游景点、美食、购物、旅游文化背景等,在良好的微课程视频导入之下,学生感受身临其境,产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融合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流行电影、流行电视等内容,将其制作成微课程内容,将这些流行元素与初中英语教学重点知识相链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更为宽泛的英语知识学习之中。

2.2 创设教学情境,呈现英语知识重点

在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时,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在情境的融入之下,可以消除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心理障碍,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情境的氛围之中,获得英语语言知识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初中英语微课程教学之中,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创设出与卡通人物相关联的微课程视频,在轻松、有趣的微课程视频情境之下,学生不仅获得了启示,而且极好地提升了初中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故事内容制作成动画“微电影”的形式,采用略读的策略,呈现和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摆脱单调文字的限制,在光影声色的“微电影”情境之中,生动、直观地加以欣赏和学习。在词汇练习课中,教师可以将目标词汇分组设计,以目标词汇为基础,创设相关的主题话题,并将其制作成短小的微课程视频,使学生对目标词汇有一个强化的记忆,从而避免对词汇的混淆理解。如:success 名词、succeed 动词、successful 形容词。

2.3 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微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可以对英语教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和难点,强调英语语言相关知识,引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强化记忆,并在微课程的自主学习之下,_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英语学习效果。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学生极易对一些语法现象难以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程的实践应用,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辅助措施。例如:可以将语法中的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搭配运用,制作成微课程,学生在观看和学习微课程视频之后,对非谓语动词的运用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强语法学习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这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手段,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于拓展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视野、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功用。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导入英语教学重点知识,并对英语知识重点和难点加以归纳,引领学生在微课程自主学习状态下,梳理英语知识学习思路,融入到微课程视频情境之中,获得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1] 陈玲, 汪晓凤. 微视频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网络, 2013(09).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10)

一、转变看法

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地理不再是非考试科目,不再是“副科”。高考的科目,文科考语、数、英、文综和小综合,理科考语、数、英、理综和小综合。其中,文综是由政治、历史、地理组成,理综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组成。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物理、化学是一样的,所以我引导学生理性地去看待地理,打破旧思想,树立新思想。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做到初高中知识有效的衔接与有机的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熟悉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

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2.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好的教学与学习,应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并融合在一起。

3.学生喜欢提问,其实我们地理也学的是3W的问题

举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世界著名,为什么?分析其区位因素。拿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事物(what)?在哪里(where)情况怎样?为什么(why)?而前两个问题则是初中所学的知识,“为什么”则是咱们高中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样,自然而然,就把初高中的地理结合到了一起。在高中所学的知识中,绝大部分我们都可以归结为3W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为什么”(what),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这一事物(what)在哪里(where),那里的自然、人文事物等一些基本的情况。所以,在学高中地理的时候,所涉及的初中的知识,高考时大多数作为背景知识出现,用不着面面俱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地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不科学,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地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高中涉及哪些,咱们就复习哪些,如此一来,不仅给学生减轻了负担,同时也克服了多数同学的心理障碍“我初中时地理学得就不好”“我们都两年没学地理了”。同学们有了信心,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就会轻装上阵、快马加鞭。

要想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这是每位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地理初中知识点小结篇(11)

初一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上进行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许多学生适应不了这种转变,必将影响学习成绩。因此要求教师熟练地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法,进一步研究学生思维活动,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毫无价质。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教师教法单一,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初一后,科目增加,对单科学习学时变少,且学生对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不适应。甚至部分学生还未脱离小学阶段的填鸭式学习模式,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结果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怎样对初一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指导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诸位同行一起再探讨。

1 如何进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巩固方法”与“作业方法”以及“总结方法”等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1.1 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不懂得什么叫预习,为什么要预习,以致于教师布置了预习,学生只是多看了一遍或几遍书而已,起不到什么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结构体系。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先进行单元预习粗读过程,随后进行单课预习精读过程。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习惯直接影响听课效果,所以一定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注意处理好以下环节:首先指导学生注意听学习要求、听知识引入以及知识形成过程,听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这就要求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把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其次要指导学生认真“思”。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求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善思与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会听才会思,会思才会学。最后要指导学生去“记”。初一学生一般不记笔记或者是不会合理记笔记,不会记表现在把教师板书的复制,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记得很全,却耽误了“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记笔记服从听讲,适时“记”;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指导学生只有合理处理好这三者关系,才能真正地走出小学数学的阴影。

1.3 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课后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巩固、记忆、复习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作业过程中死搬硬套做好作业完成任务,没有深化理解知识、及时巩固知识,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教师通过示范解题指导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1.4 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小学生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主要依赖教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与总结。初中生按大纲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主要任务,所以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三看、二列、三做”。“三看”是指: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是指: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是指: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所以说学生学会了总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有当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有机地结合,教师最后的总结才显得更为突出,它是学生总结的精炼、提高,把学生知识水平推向更高层。

2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方法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的良好建立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主要有以下指导方法:

2.1 讲授法。初一数学学习法每周设立一课,作为所学课程。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设立数学教师专题论坛讲座可每月搞一至两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