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比汇报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6:13

对比汇报

对比汇报篇(1)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28-02

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09年9月-2015年5月在我区海口镇和山口乡安排了油菜配方肥大田肥效对比示范试验28处。大观区地处皖西南,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东经116°,北纬30°左右,全区主要为平原及浅山丘陵地貌,耕地海拔高度为5-70 m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275.0mm,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54 d,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5 h,年积温(≥10℃)5220℃,光照水气资源丰富。海口镇以平原为主,是由长江和皖河冲积形成的绿洲;山口乡和十里铺乡为浅山丘陵地貌,基本是狭小的山冲。土壤主要类型为潮土和水稻土,成土母质主要为冲积物和下蜀黄土,按质地和成土母质分为潮麻砂土和下蜀黄土两个土种。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盛产蔬菜、棉花、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分别设在海口镇和山口乡,种植制度为一年两熟制,主要有油-棉、油-稻,土种海口镇为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潮麻砂土,山口乡为下蜀黄土。

2.1 供试土壤

海口镇为潮麻沙土,山口乡为下蜀黄土。

2.2 供试材料

氮肥为安庆尿素,含氮46%,磷肥为九华山牌过磷酸钙,含P2O5 12%,钾肥为俄罗斯产氯化钾,含K2O 60%,45%九禾万谷牌复合肥(15-15-15),45%安庆振风牌油菜配方肥(15-15-15),45%中化牌复合肥(15-15-15),硼肥为禾丰颗粒硼,含B15%或美国硼砂集团生产的持力硼和速乐硼,纯硼含量分别为15%和20%。

2.3 供试作物

作物油菜品种为陕西荣华牌“秦优10号” 甘蓝型杂交油菜,常年产量175kg/667m2和圣光牌“华油杂10号” 甘蓝型杂交油菜,常年产量170 kg/667 m2,陕西荣华牌“沣油737” ,常年产量200 kg/667m2。

2.4 示范试验实施

9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下旬-11月上旬移栽(移栽密度4446株/667m2),10月下旬施基肥,第二年1月中旬第一次追肥(腊肥),2月上旬第二次追肥(苔肥),春季分别于初花、盛花期结合防治菌核病喷施速乐硼30 g/667 m2 , 除施肥情况不同,各小区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5月收获结束。

3 示范方案及实施

设3个处理即:测土配方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区和空白处理区。其中配肥区和习惯区为200 m2,空白区为30 m2。

3.1 肥料施用

3.1.1 测土配方施肥区:2009年试验:10月下旬施基肥,基肥亩施45%油菜配方肥40 kg,尿素5 kg,氯化钾3.5 kg,禾丰颗粒硼或持力硼200 g;追肥亩施尿素8 kg,2010年1月中旬第一次追肥(腊肥),2010年2月上旬第二次追肥(苔肥),春季分别于初花期与盛花期结合防治菌核病各喷施速乐硼30g/667m2。

2010-2014年试验:10月下旬施基肥,基肥亩施45%油菜配方肥53.4 kg,尿素4 kg,氯化钾3.32 kg,禾丰颗粒硼或持力硼200 g;追肥亩施尿素4.67 kg,第二年1月中旬第一次追肥(腊肥),2月上旬第二次追肥(苔肥),春季分别于初花期与盛花期结合防治菌核病各喷施速乐硼30g/667 m2。

3.1.2 农民习惯施肥区:2009年试验:完全由农民按照当地习惯施肥,基肥亩施45%复合肥35 kg,持力硼200 g,腊肥亩追施尿素10 kg,初花期喷施速乐硼30 g。

2010-2014年试验:完全由农民按照当地习惯施肥,基肥亩施45%复合肥40 kg,持力硼200 g,腊肥亩追施尿素10 kg,初花期喷施速乐硼30 g。

3.1.3 空白处理区:不施任何化学肥料。

3.2 收获期每小区选择10株进行植物学性状、外观品质调查,所有小区实行单收,测实产。

4 结果分析与数据汇总

4.1 主要统计指标

4.1.1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油菜配方施肥平均增产油菜籽35.91 kg,提高肥料利用率3.70%,亩增效103.35元。由此可知,配方肥不仅可以增产增收,而且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配方区产量是目标产量的91.98-110.34%,平均102.55%。

5 结论

5.1 油菜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产油菜籽35.91 kg,增产率为 19.16%,比空白对照平均亩增产油菜籽111.75kg,增产率为133.968%。

5.2 油菜配方施肥一般比习惯施肥和对照的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株结荚数、荚粒数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5.3 油菜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亩增效103.35元。

对比汇报篇(2)

外币报表折算不是简单的币种间的换算,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来看,它与外币交易有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外币报表折算多数是由外币交易引起的,上述第二种外币报表折算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做到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相互衔接、一致,又要做到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上保持衔接、协调、一致。否则,不仅会破坏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在逻辑,而且会使财务报表丧失可比性和有用性。

二、对现行汇率法的评论

按照现行汇率法,外币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项目均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按照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折算后的金额填列,其他项目如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历史汇率折算;因折算汇率不同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所有者权益中,并作递延处理;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按照交易或事项发生日的汇率折算。根据这一方法的原则,为了简化核算,收入、费用类项目可以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简单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

有不少教科书认为,现行汇率法可称为单一汇率法,其他三种折算方法(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可统称为多种汇率法。其实,这种划分方法是不科学的。在现行汇率法下,不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不同,而且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用的折算汇率也不同,正因为所用汇率不同,才产生了折算差额。若真正采用单一汇率折算,是不会出现折算差额的。可见,没有纯粹的单一汇率(如现行汇率)的折算。

赞同现行汇率法的人认为这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且由于采用单一汇率对各资产、负债项目进行折算,等于是对各项目乘上一个常数,所以折算后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仍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被教科书反复引用的“优点”。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完全可以通过未折算的原外币报表得到。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后的外币报表,是否真正保持了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负债权益比率变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也变了,原比例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变化。外币报表折算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从而反映整个跨国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用现行汇率法看不出其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少相关度,更看不出其优点。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现行汇率法,即它衡量的是母公司在子公司净资产上的汇率变动影响(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其实,按照现行汇率法折算,等于确认了汇率变动对各资产、负债项目的影响,即按照汇率变动的影响额,调增(或调减)了各资产、负债项目,只是没有同时将该影响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而已。那么,国内母公司的外币交易或外币报表折算是否也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呢?至少我国不是,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也没有这样的规定。这就是说,连各股东在母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都没有完全反映汇率变动的影响,为什么要求反映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拥有的净资产的影响呢?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逻辑上的一致性和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现行汇率法也并非那么“简便易行”。若仅仅从“简便易行”角度去设计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最简单易行的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各项目采用完全相同的汇率(如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折算。这才是真正的“单一汇率法”,并能真正地保持原外币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折算方法同样不能实现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学术界对现行汇率法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提出了批评意见。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将外币报表上以历史成本表示的资产项目按照编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其结果既不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也不是资产的现行市价,而是其历史成本与报表编制日现行汇率两个不同时点数字的乘积,这样折算后的资产价值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从上述对现行汇率法的正反不同意见来看,持否定意见的颇有道理。因此,现行汇率法不是应当被发扬,而是应当被改造或干脆放弃而转向其他方法。

对比汇报篇(3)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37 — 02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逐步融合,外汇业务审批权限不断下放,银行外汇业务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隐蔽性不断增强,传统的现场检查方法在不断翻新的银行业务种类和海量的业务档案面前有些力不从心。从外汇检查工作的实践来看,非现场检查方法的应用对提高现场检查效率、降低检查成本以及增强检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非现场检查目标

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非现场检查工作,主要是利用现有的外汇业务系统,通过对系统电子数据的提取、筛选,利用数据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比对校验,从中发现金融机构办理外汇业务的违规行为和异常线索。

二、数据来源

非现场检查数据的数据源主要有: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贸易信贷系统、数据综合利用平台、出口核报系统(2012年8月1日前使用)、进口核销系统(2012年8月1日前使用)、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企业档案系统、外汇账户相关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个人结售汇系统等。

三、具体方法

非现场检查主要是运用不同系统的关联数据进行比对,根据不同系统业务数据的匹配程度,来校验检查业务的合理性及合规性,从而分析判断跨境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对异常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具体比对可以从货物贸易外汇收支、资本项下外汇收支及个人外汇收支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核对

2012年8月1日起货物贸易管理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后依托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企业主体为单位,对其资金流和货物流进行非现场总量核查,为非现场检查发现可疑线索提供了系统便利,但2012年8月1日前发生的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仍是近期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容忽视,本文重点研究改革前非现场检查方式方法。

1.应入未入待核查账户检查。主要核对银行是否按照规定将应纳入待结汇账户的贸易项下收汇划入为企业开立的待核查账户,有无应入未入待核查账户的情况。一是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中筛选出交易编码为“1*”和“211011”(2011年4月1日以后业务)的数据以Excel格式导出,得到应入待核查账户明细表;二是根据应入待核查账户明细表中的“现汇账号”信息与账户系统中的“外汇账户未关户所有在用帐户表”中“帐号和账户性质”比对,找出不匹配数据,数据未匹配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错误;二是货物贸易收入未进入待核查账户,应在现场检查中重点关注。

2.待核查账户转出核注情况检查。主要核对银行在为客户办理待核查账户收入结汇或转出时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了核注。一是从经常处提取贸易项下核注明细,按照不同企业做好数据透视表;二是根据银行提供的待核查转出明细,按照不同企业做好数据透视表;三是用Excel的VLOOKUP函数功能将两张表同一企业数据进行比对,对有差额的企业两张表的数据进行逐笔比对,寻找可疑数据。

3.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合理性检查。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超过报关单总价一定比例以上(设定为40%)企业,不符合企业经营一般规则,应关注工缴费中是否包含异常资金流入。通过电子口岸进行查询,筛选出口报关单上的加工费金额与成交总价金额的比例大于等于40%的企业,重点核实其收入的真实性。

4.对转口贸易收入合理性检查。转口贸易也是异常资金流出入的一个便利渠道,如果转口贸易项下收入超出支出比例过高,则意味着其转口贸易利润过高,其中存在一定不合理因素,对于这类企业的业务在现场检查中应予重点关注。实际操作中非现场将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的转口贸易数据以Excel格式导出,利用数据透视表功能按照企业分别统计转口贸易收入和支出的总量,关注转口贸易项下收入超过支出20%以上的企业。这其中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错误;二是异常资金借道转口贸易流入境内。

5.从离岸中心汇来的预收货款检查。由于离岸港空壳企业比较多,所以从离岸港汇来的预收货款,逐利资金可能性比较大,应作为检点。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提取国别申报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萨摩亚、巴哈马、伯利兹等离岸港的间接申报数据,筛选出预收货款,以申报主体为单位进行汇总,关注预收货款金额较大且包含一定退款的企业,作为现场检查关注的重点。

(二)资本项下外汇收支核对

利用国际收支、直接投资及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对资本项下电子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和分析,了解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情况,对异常资金流动做出初步判断,现场检查中予以重点关注。由于外债项下的审批权限并没有下放到银行,因此非现场检查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资本金结汇业务合规性。

1.投资方与汇款人不一致检查。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方与实际汇款人不一致情况进行分析,对可疑、频繁的资本金汇入进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资本项下异常资金流入。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提取交易编码为“602011”、“602012”及“602013”的电子收入数据,按照交易对方名称排序,筛选出同一申报主体交易对方名称不同的业务,其中必然包含实际缴款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类业务应予重点关注。

2.银行直投系统备案及时性检查。对于资本金流入、结汇、购付汇等业务,银行是否能够按照文件要求及时在直投系统进行备案也是非现场检查的重点。利用直投系统中相关备案业务数据,计算资本金流入、结汇、购付汇等业务发生时间与备案时间的差额,超出文件要求时间范围的,可以初步认定银行业务备案不及时。

3.备用金结汇合规性检查。一是超额备用金结汇检查。导出直投系统中资本金结汇备案用途为备用金的数据,筛选出“结汇金额折美元”大于5万美元的数据,作为现场检点;二是高频备用金结汇检查。导出直投系统中资本金结汇备案用途为备用金的数据,以企业名称排序,查找短期内频繁以备用金名义结汇的数据,锁定目标后重点关注。

(三)个人外汇收支核对

个人项下外汇收支发生频繁,对应关系较为复杂,一直是现场检查的难点之一,非现场数据比对时应重点关注个人结售汇业务合规性及资金性质真实性问题。

1.个人结售汇业务合规性检查。个人结售汇业务合规性检查可以依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个人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系统,从该系统中可提取疑似分拆结售汇、漏录入数据、信息录入错误数据、超限额提取外币现钞及超限额外币现钞结汇等违规问题,现场检查时可进行重点核对。

2.资金性质真实性检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信息中的交易对方项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交易真实性的参考,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初步确定该笔交易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中提取个人项下收支业务,筛选出“交易对方名称”项中包含“GOLD”(黄金)、“SILVER”(白银)、“INVESTMENT”(投资)、“CAPITAL”(资本)、“FUNDING”(基金)、“SECURITIES”(证券)等字样的业务,此类业务可能为资本项下个人外汇业务,现场检查中应予重点关注,是否在外汇局办理相应的登记或核准手续,是否符合《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其他规定。

四、制约非现场检查效果的因素

(一)电子数据的准确性制约检查效果

利用外汇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剥离、比对、分析是发现可疑线索的主要来源,因此,非现场检查依赖于各业务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信息的错误和遗漏严重影响非现场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的大部分系统并不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部分数据还依靠手工录入,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账户系统,外汇局内部不同性质的账户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对外汇账户的监管缺乏统一性,账户系统由于数据变动频繁,造成收支余数据经常不匹配,成了报表数据准确性的重灾区,给非现场检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基层外汇局利用银行剥离的电子数据比对难

当前的检查形势下,要求银行剥离相关会计数据与业务数据,与外汇局电子数据进行非现场比对,对提高检查效率,提升检查精准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基层外汇局利用银行剥离的电子数据还具有一定难度。主要是由于当前各银行后台会计账务均集中在总行层面,基层银行无法提取原始会计数据,而且工作人员对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式等问题说不清楚,给现场检查电子数据比对造成了一定困难。检查人员只能重复传统的逐笔翻看纸质档案的方法进行核查,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核查,甚至遗漏个别应核查的会计科目,以致不能完整、准确地核查银行所有涉外收支业务。

(三)外汇检查人员综合素质尚需提高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银行外汇业务不断创新,违规行为的隐蔽也日趋增强,通过大量的非现场电子数据比对和分析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对外汇检查人员各项业务素质及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丰富的检查经验,全面的外汇业务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对各类数据处理软件的熟练掌握,都是做好非现场检查工作必不可少的要件。可以说检查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检查工作的效果,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检查工作要求,更好的履行检查工作职责。

五、政策建议

(一)提高银行报送数据质量

在日常监管中,除了要求银行及时、准确报送日常业务报表外,还应加大对各外汇业务系统中银行报送数据准确率的核查力度,对数据质量较差、差错率较高金融机构和责任人定期进行通报,并根据日常监管情况,针对银行容易发生错报、漏报的情况有目的的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各业务系统数据质量。

(二)注重日常业务监管中异常线索的积累

各业务部门相关人员在日常业务监管中发现的异常信息可为检查工作提供重要线索,应引起检查部门的足够的重视。因此,各类业务经办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平时关注银行外汇收支情况和特点,随时记录整理可疑信息,为非现场检查提供线索。

(三)加大银行数据剥离力度

对比汇报篇(4)

主题汇报片大多是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直接布置制作的,甚至有的上级领导要亲自审看,因此,要把片子做得让这些特殊的“观众”满意绝非易事。比如,2006年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研究温州工作专题会议,需要温州电视台制作一个反映温州发展的汇报片在会议上播放。这个汇报片几经易稿,温州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审片,我们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定稿。该片在省委常委会上播放后,时任省委书记惊讶于该片的精良制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主题汇报片与一般的专题片稍有不同。主题汇报片主要是由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布置的,针对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某项具体工作,反映该项工作的进度、存在问题或者情况总结等方面内容的专题片,大多是为少数特定的“观众”制作(有的汇报片也在电视上播出),常见于某个会议前的工作动员或者情况汇报。做汇报片,并非偶尔为之,像温州电视台,去年就做了30多部大大小小的汇报片。做这些片子丝毫不能怠慢,不仅这是主题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多是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的,制作要求也非同一般,因此,不能“偷工减料”,敷衍了事,还非得花一番“心血”不可。做这些汇报片还是有一些“门道”和“讲究”的。

一、明晰制作意图是第一道关

主题汇报片主要是以“窄众”传播形式存在,其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汇报片制作的特殊性。大多数汇报片有较强的倾向性、针对性和对象性。虽是根据党委政府的具体工作而做的,但党委政府的具体工作不仅繁杂,而且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要求和进度都是不尽相同的,同时,这些工作针对不同对象,汇报、通报的口径和表述千差万别。最重要的是,汇报片制作必须要充分体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有关工作精神和要求,如同领导的“秘书”,要认真揣摩和了解主要领导的“思想”实质,因为只有吃透精神,才不会“白费功夫”。因此,主题汇报片的制作必须事先摸清意图和用处,这是片子能获得“通过”和“肯定”的“第一关”。

在这么多年的汇报片制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明晰制作意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制作抗台汇报片,如果做给来视察灾情的中央领导看的,那么表现的主题最好是突出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抗灾救灾的英勇事迹以及灾后重建自力更生的精神;如果是做给当地领导看的,那就要突出反映各地灾情和灾后自救的困难等。观看对象不同,汇报片表现的主题侧重点就要有所不同。又比如,为反映温州当下正在进行轰轰烈烈地拆违绿化工作,我们一连做了十多个有关拆违绿化的汇报片,诸如为温瑞塘河拆违绿化制作的《让母亲河荡漾绿意》、《让塘河换新颜》、《美化母亲河再吹号角》等汇报片,为全市召开的“两拆两绿”和“两无两化”工作点评会制作的《让绿色成为温州主色调》、《让温州穿上绿装》、《全力攻坚 绿满温州》等等。这些汇报片有的是给企业办在塘河沿岸的企业家看的;有的是给乡镇、街道的领导干部看的;有的是负责拆违绿化的职能部门汇报工作时给市领导看的,同时,这项工作每个阶段的要求和提法也不断翻新。从“两拆两绿”到“两无两化”,再从“揭疤栽花”到“祛疤栽花”,这些工作“主题词”的不断演变即是市领导不同阶段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因此,针对不同的观看对象和不同的用途、思路,每个汇报片制作就要有不同的主题侧重点,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每个片子的“主基调”,才能获得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赞誉。

二、“文稿先行”是基本原则

主题汇报片多为党委政府强烈表达某种工作意愿和思想的专题片,其政治色彩和观点倾向较为明显。要充分彰显“主题为先”的创作意图,单靠电视画面的语言表达显然力度不够,还应注重文稿表述,一般要“文稿先行”。这比较符合机关的行事习惯,机关领导往往更看重文稿,所以,“文稿先行”是基本原则,这既可以先让创作者确定汇报片的主题内容和制作思路,还可以先让领导对文稿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再根据修改后的文稿制作片子,这样可以避免做片时“来回折腾”,修改文字总比修改片子方便。

汇报片的文稿撰写,我们一般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一个就是让有关单位负责撰写文稿。因为他们最能把握汇报片所要展现的内容;其次让以文字见长的报社记者负责撰写。因为他们的文字往往更能“吸引”领导;再者就是我们记者自己撰写,然后提交审阅。当然,汇报片的文稿最好是提交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审阅。因为一般领导有时也很难准确把握主要领导的“核心意思”,甚至有时与主要领导的意图“南辕北辙”,那就会“吃力不讨好”。所以,我们的汇报片文稿一般由市委书记、市长或者宣传部长亲自把关,有时还请他们给我们“面授机宜”。比如,我们在制作《全名动员 “揭疤栽花”》汇报片时,市委书记陈德荣亲自向我们阐述“疤”和“花”的概念和关系,后来我们在文稿中写道:必须抓住绿化、美化、洁化、亮化的大好时机,掀起一场城市“揭疤”热潮,把这些寄生在城市肌体上的一道道“疮疤”,变成一朵朵“鲜花”,成为美化城市面容和点缀城市形象的一个个景观。这段描写充分体现出了领导的“意思”,该汇报片最后也得到了充分肯定。

三、发挥电视功能是必由之路

主题汇报片归根结底还是电视专题片,虽有其特殊性,但是最终展示和追求的还是视觉效果,所以,要达到一定的视觉震撼和传播效果,必须调动一切的电视手段去表现,这是汇报片制作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在做这些汇报片时,开头一般都要设计一段比较有吸引力和震撼力的“片头”,比如我们制作的《大爱倾城——记“7·23”大救援》(该片获得2011年度浙江省新闻专题一等奖)汇报片的开片就这样写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事故、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一道喷薄而出的人性光芒,通过这三句排比句,及其当中穿插简短的现场救援同期声,再配上画面的特效和音乐,营造了较强地视觉冲击和视听震撼。开片通过这些画龙点睛的中心词(句)来反映整个汇报片主题,首先就可以拉开气势如虹、引人入胜的开片大幕,给人以强烈地观看愿望和视觉吸引,充分发挥出了电视优势。正文开始则一般通过不同题目的小片头设置几个段落,这样既可以使一个几十分钟长的汇报片看起来不会觉得拖沓冗长、索然无味,而且有了主题词的小片头作为段落,也更能体现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会让人看得更清楚明了。另外,小片头还可以起到增强片子节奏性的作用,有利于全片的气势更趋紧凑、连贯。

如果是主题性非常突出的汇报片,还需要融入采访或者同期声。而这些汇报片当中的采访应更有指向性——即对采访进行有目的话题设置,这往往不是一个了解具体事情的采访过程,而是作为佐证汇报片某个观点或者表达对某项工作赞许和期盼之用。这也是汇报片制作发挥电视手段的一种形式,只是这种形式的做法有别于一般新闻采访而已。此外,汇报片制作还要充分利用特技功能。汇报片比一般新闻专题更要注重后期制作,除了文字稿的表达外,有时也很注重画面的信息传达。比如我们制作的有关温州拆违绿化主题的汇报片,片中多次通过特技制作视窗画面,即把一些违章现象突出或者环境脏乱差典型的镜头,做成四个小画面定格在一个整屏上,一般达到二、三十秒,这些由四个小画面构成的一幅幅整屏图像,既扩张了画面传输的信息量,同时典型画面的堆砌也更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可以更充分地揭示某项工作中的问题,以触动有关单位去反思和整改。当然,汇报片制作还可以运用其他多种特技形式,还可以发挥配音、字幕、音乐等其他各种电视常态功能,这里毋庸赘言。

四、不厌其“改”是根本保证

改“片”是电视创作中在所难免的事,但由于汇报片的审稿权大多是握在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手里,所以作为制作方,往往只能“听命”于他们。然而,汇报片的修改远远甚于我们日常做的专题片,有时制作一个汇报片相当于制作两三个片子的工作强度。修改频次之多、任务之重,让人苦不堪言,因为汇报片的审稿程序非常繁琐。比如市委书记要求做的片子,初稿一般先要由汇报片内容涉及的主管单位领导审看,提出意见,先要修改一次。修改后由宣传部主管宣传的副部长审看后再修改一次,再由宣传部部长或者市委秘书长审看后再修改,最后交给书记审看修改。修改后再交书记终审或者宣传部部长终审通过后才得以大功告成。如果书记第一次审看另有想法,提出新的思路,那该片一般就得需要重新制作,这是最要命的事。实践中,这样的事也是屡屡发生。因为主要领导对某项具体工作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路,这往往就会导致整个片子推倒重来。比如,今年初温州市文明办根据市委书记要求,制作温州广告牌清理整治汇报片,我们制作好该片后,提交市文明领导多次审看修改后,再交书记审看。书记看后提出要从城市美化角度制作片子,广告牌清理只是其中内容之一,这样一来,我们只好根据书记的新思路重新创作片子。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顺利通过终审。

应该说,要让汇报片通过保留,怀有不厌其烦的修改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不同层面的审片中,汇集各方面意见,群策群力,更能使片子达到精益求精的程度,也会更能符合方方面面的想法和要求。总之,不厌其“改”,是汇报片的最终通过层层“严考”的根本保证。

五、结 语

主题汇报片的制作是电视媒体服务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与宣传报道同等重要的政治性任务,因此,探究汇报片的制作方法,解读其制作理念,将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党委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这也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对比汇报篇(5)

校长在汇报工作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汇报的目的是什么?你需要向领导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得到领导怎样的支持?校长汇报工作时一定要目的明确,内容要有主线、有层次,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更不能随意发挥或记“流水账”。有些校长汇报工作随意性强,如向领导汇报“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时,一会儿大谈学校怎么缺钱、缺教师,一会儿又谈工作如何的难以开展,一会儿又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结果使领导感觉汇报就是在诉苦,啰啰嗦嗦,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要重点突出 不要“偏”

校长汇报工作时对应该讲什么,不应该讲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汇报工作之前。有必要对所汇报的领导进行分析,了解领导的风格。投其所好。比如,校长在汇报学校工作特色时,一定要围绕“特色”主题把工作讲清楚,不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更不能偏离主题过多过细地讲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否则就不能把领导的注意力吸引住,汇报的质量与效果不高。

要条理清晰 不要“乱”

领导永远喜欢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详实的工作汇报。所以校长汇报工作时切忌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要做到条理清晰,校长要遵循三个步骤:一是筛选汇报内容;二是归纳重点,一定要把汇报的重点精炼地归纳出几点;三是理清次序,比如,紧急的汇报一定要先讲重要的,再讲次要的,日常的工作汇报就可以先讲工作成绩,主要做法,再谈存在的问题、措施及建议等,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要实实在在 不要“空”

校长汇报工作时不能大话、套话、官话、空话连篇。比如有的校长汇报题目过大或过空,动辄就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动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说、陶行知讲,却不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或特点汇报。有的校长在汇报时仅仅提出了问题。但没有向上级领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建议,给领导出了难题。

要实事求是 不要“假”

对比汇报篇(6)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度,我县企业所得税登记户368户,开业363户,应参加汇算336户,实际参加汇算清缴336户,比去年增加45户。其中盈利企业161户,占汇缴户48.64%,比去年上升1.54%;亏损户130户,占汇缴户

39.27%,比去年下降11.63%;零申报40户,占应汇缴户12.1%。在336户汇算清缴企业中,其中查帐征收331户,核定征收5户。盈利企业利润总额12188万元,比去年增加6541万元;纳税调整增加所得额

1973万元,比去年减少2428万元;纳税调整减少所得额773万元,比去年减少2046万元;纳税调整后所得13388万元,比去年增加6161万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8584万元,比去年增加7115万元;应纳税所

得税额4804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额1201万元,比去年减少245万元,下降20.4%;减免所得税额114万元。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5户,比去年增加2户,核定应纳企业所得税额39.7万元,比去年增加32.7万

元。

5个单位申报不征税收入299万元,其中省聚龙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申报189万元,鸿汇食品申报41万元,县市场服务中心申报62万元。

40个单位申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8584万元,其中新长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7643万元,美菱家电工贸有限公司382万元,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300万元,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55万元,自来水厂20万元。

6个单位申报免税收入2223万元,其中国家粮食储备库1330万元,县阚集军粮供应站163万元,梁元省级粮食储备库413万元,市瑞宏铸造有限公司300万元。

8个单位申报加计扣除312万元,其中久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91万元,电子配件厂65万元,省新春五金厂41万元。

58户小型微利企业申报减免企业所得税8万元。

二、主要措施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全年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综合检验。因此我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列为上半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主要措施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组织

为确保今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局结合实际下发了《县地税局关于做好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张义明为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

,各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汇算清缴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分局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责任,专人负责。

(二)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意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中心工作,搞好企业所得税汇算前的业务培训是税务部门重要工作。因此我局在汇算清缴前就组织全体税务干部进行企业所得税政策

、电子表格填写、申报、录入和导入征管系统业务培训,并在征收分局、撮镇分局、石塘分局、梁元分局组织对企业财会人员进行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宣传,并就企业所得税申报程序、电子表格填写

、录入、申报等业务进行了培训。通过以上宣传、培训工作,为今年我县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顺利完成打下基础。

(三)明确汇缴主体,规范汇缴程序。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指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所得税的规定,自行计算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

,根据月度或季度预缴所得税的数额,确定该年应补或者应退税额,并填写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向主管征收税务所办理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提供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结清全年

企业所得税税款。纳税人对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法律责任。因此我局规定:所有实行查帐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一律使用《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电子表格A表》,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

人使用新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电子表格B表》,并在5月30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电子版)和加盖公章的纸质申报报表,有税收管理员进行初审后,导入税收征管软件

。在整个申报期间,税务机关将不再进行税务检查结算,申报期过后各分局、稽查局将组织力量对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行检查,真正落实好总局提出的“转移主体,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强化检查

”的汇算清缴方针。

三、企业所得税税源分析:

(一)我县企业所得税比去年下降原因。2011年我县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1201万元,比去年减少245万元,下降20.4%,主要原因是去年县龙岗经济开发区划归市区管辖,同时有60户所得税管理户型被划

走,特别是市龙岗机械建筑施工有限公司、省静安(集团)有限公司、龙岗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市伟业建筑劳务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划走,使我县每年企业所得税净收入将减少700万

元。

(二)从行业分析我县企业所得税税源

1、房地产业,参加汇缴24户,其中盈利8户,应纳企业所得税额133万元,占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11.07%,比去年减少482万元;下降364%。

2、建筑业,参加汇算66户,其中盈利27户,应纳企业所得税223万元,占全年应缴企业所得税额18.57%,比去年减少263万元,下降118%。

3、批发和零售企业,参加汇缴34户,其中盈利18户,应纳企业所得税276万元,占全年应缴企业所得税额23%,比去年增加35万元.增加14.5%。

4、制造业,参加汇缴103户,其中盈利64户,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310万元,占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25.8%,比去年增加256万元,增长474%。

5、金融业,参加汇缴3户,其中盈利1户,应纳企业所得税65万元,占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5.4%。

6、交通运输企业,参加汇缴27户,其中盈利13户,应纳企业所得税12万元,比去年增加8万元。

以上6个行业,共参加汇缴257户,占总汇缴户76.4%,应纳企业所得税额1019万元,占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84.8%。企业所得税收入下降主要行业是房地产和建筑企业,分别下364%和118%,其主要原因是

龙岗开发区几个重点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被划走。增长较快行业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增长474%和14.5%。

四、重点企业分析。2011年我县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纳企业所得税在40万元以上的有:久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58万元,联为工贸有限公司139万元,省和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93万元,市县汇诚小额

贷款股份有限公司66万元,东兴粉煤灰综合利用有限公司76万元,市瑞宏铸造有限公司61万元,腾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51万元,市宏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6万元,庐东电子工程有限公司43万元。9户企

业应纳企业所得税682万元,占全部应纳企业所得税56.8%。

五、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续管理检查工作。201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阶段虽然已经结束,但对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检查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利用现代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分行业,

分经济类型对各类企业进行纳税分析评估,对评估不正常的企业要进行重点检查。

(一)对企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要进行认真核对。今年我县有40户企业申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8584万元,除新长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核查外,其他企业弥补亏损基本没有核查,建议对以上企业弥补亏损

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建立建全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备案制度。今年是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制度实行第一年,很多税务干部以及企业财务人员对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制度不了解,因此报送材料不及时,不全面,有的须

要事前备案项目,企业一直到申报期结束后也未有报送备案,有的企业把不符合减免税条件项目在所得税申报时给予扣除,等申报期结束后再报备案,造成企业所得税申报错误。这些问题都要在经后所

得税检查中加以解决。

2011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阶段已基本结束,我们要在总结汇算清缴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水平。一是要积极推进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规范申报程序,严格申报审核

对比汇报篇(7)

从支出流向、退税收入和贸易术语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划分和界定人民币成本,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加清晰的换汇成本新概念。

(一)从支出流向看人民币成本

从支出流向的角度来看,出口商品的人民币成本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出口商品的生产或采购成本以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从属费用。据此,我们可细分以下一些换汇成本:

1.换汇生产成本。即指生产型出口企业为获得一单位的外汇净收入而实际支出的出口商品人民币生产成本,这里的生产成本在包含或不包含增殖税时,换汇生产成本的计算应略加区别。

2.换汇采购成本。与换汇生产成本类似,换汇采购成本则可指流通型出口企业为获取每一单位的外汇净收入而向工厂支付的出口商品人民币采购成本,此处的采购成本一般应理解为已包含了增殖税。

3.换汇费用成本。可以指出口企业为获得一单位的外汇净收入而支出的所有交易从属费用,包括国内运杂费、报关报检费、换单费、码头操作费、港区杂务费等,甚至包括经营管理费用的分摊等。

4.换汇总成本。则可以指出口企业为获得一单位的外汇净收入而支出的出口商品总成本。很明显,如果假设换汇生产或采购成本为C1,换汇费用成本为C2,则换汇总成本C3=C1+C2,推算过程如下:

换汇总成本=出口人民币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采购成本+交易从属费用)÷出口外汇净收入=换汇采购成本+换汇费用成本。

(二)从是否扣除退税收入看人民币成本

虽然出口退税率被作了多次调整,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商品出口继续享有出口退税,因而退税的收入在出口企业的核算中就有两种处理方法,既可以将退税作为收入的一部分来看待,也可以把退税收入用来冲减企业的出口成本(此处忽略不计退税滞后造成的利息损失)。据此,换汇成本又可以分成两种:

1.含税换汇成本。在计算人民币换汇成本时,如果某商品没有享受退税收入,或出口退税的收入没有从人民币总成本中予以扣除,则求出的结果就是含税换汇成本。换而言之,当我们习惯将退税作为收入的增项来处理时,含税换汇成本是一个更合适的核算指标。含税换汇成本与外汇买入价相比并不能直接反映交易的盈亏情况,因为还必须得考虑每单位外汇可分摊到的退税收入。

2.退税换汇成本。与含税换汇成本相反,在计算换汇成本时,如果将出口退税的收入从人民币总成本中扣除,则求出的结果就是退税换汇成本,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退税换汇成本=(出口人民币总成本―退税收入)÷出口外汇净收入

显然,退税换汇成本与含税换汇成本之间存在以下等式关系:退税换汇成本=含税换汇成本-每单位外汇的退税收入。另将退税换汇成本与外汇买入价相比还可直接说明交易的盈亏结果。如果设退税换汇成本为C,外汇买入价Re,则当C>Re时,出易亏损,当Re<C时,出易盈利。但要注意换汇成本与外汇买入价相比只能反映交易的盈亏情况,而盈亏的具体金额还取决于外汇净收入的总数额。

(三)从贸易术语看人民币成本

在涉及外汇费用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用汇时购汇与付汇的方式不同,相应的人民币成本也就会有所不同,从而可产生以下几种换汇成本:

1.FOB换汇成本。不管采用何种贸易术语成交,在计算换汇成本时,如果将人民币总成本仅限于货物交到装运港为止的一切成本和费用,则求出的结果就可以称之为FOB(C)换汇成本。值得注意的是,FOB换汇成本并非仅指出口贸易按FOB术语成交时计算出来的换汇成本,也可以同时指出口贸易按CFR或CIF术语成交而所有涉外劳务费用均由企业采用自有外汇或对外收汇后支付时计算出来的换汇成本,劳务费用主要包括海运费(F)、保险费(P)和佣金(C)等。譬如,在按CIFC对外成交时,FOB换汇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表述为:

FOB换汇成本=出口人民币总成本(船舷为止)÷FOB出口外汇净收入

若设FOB换汇成本为CE,出口人民币总成本为CR,CIFC外汇收入为R,则上式可具体表述为:CE=CR÷(R―F―P―C)。

2.CIF(C)换汇成本。如果出易按CIF(C)术语达成,而所有涉外劳务费用如海运费、保险费和佣金等均由出口企业用人民币直接支付或购汇支付,则在核算换汇成本时,毫无疑问应将上述所有劳务费用均计入“换汇”的人民币总成本,而不得在CIFC外汇收入中再做重复扣除,这样的条件下求出的结果就称为CIF(C)换汇成本。

譬如在出口企业用人民币购汇支付劳务费用的情况下,CIF(C)换汇成本可计算如下:

CIF(C)换汇成本=FOB人民币总成本+劳务费用总额*外汇卖出价CIFC外汇总收入

3.CFR(C)换汇成本。在计算CFR(C)换汇成本时,除了无须考虑保险费用,其他方面均与CIF(C)换汇成本的核算方法相似。

除上述三类分法之外,在实务中,还有所谓的“保本换汇成本”和“实际换汇成本”之说,很多企业以此为依据进行报价核算或大致估算一笔交易的盈亏额。

二、换汇成本概念在实务中的灵活应用

在实务中,灵活地运用以上的一些换汇成本计算方式,有利于我们在退税、报价以及盈亏等方面方便地进行核查和验算。

(一)退税核算

1.利用换汇采购成本可以简便地测算出每一单位外汇收入可分摊到的退税收入,其值等于出口商品的换汇采购成本除以(1+增殖税率),再乘以出口退税率。求出每一单位外汇收入可分摊到的退税收入后,再加上银行的外汇买入价,就可以立即测算出每一单位外汇净收入可以给企业带来的人民币总收入。

2.将含税换汇成本与外汇买入价进行比较,可以从微观实务的角度来考察汇率与退税率的合理性及其调整的必要性。若两者相等,则说明交易的利润完全依赖于出口退税,利润额恰好等于退税收入;若后者大于前者,则说明交易的利润大于出口退税;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只有当两者的差额小于退税收入时,交易才有利润,否则就会亏损,而且利润额肯定小于出口退税。而当含税换汇成本普遍地明显低于外汇买入价时,就有可能关系到人民币币值是否被高估的问题了。

(二)报价核算

1.利用换汇采购成本对外报价。流通型外贸企业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来核算对外报价:一种是构成要素加总法,另一种是所谓的“盈亏换汇比”法。因为在计算上相

对简便易行,所以目前在报FOB价时还是第二种比较盛行。但很多人将盈亏换汇比(Y)定义为“在考虑退税条件下的盈亏平衡点时的出口换汇成本”,其实从推导和应用上来看这种定义显然是不严密、不科学的。实际上,如果将盈亏换汇比(Y)定义为:Y=外汇买入价÷[1-R/(1+VAT)],(设退税率为R,增值税率为VAT),则其正确的解释应为:保本的换汇采购成本,也即按该换汇采购成本对外报价时,企业的销售收入仅仅足以弥补其出口商品的采购成本,而无法确保收回交易从属费用和预期的目标利润。因此,在利用这个保本的换汇采购成本,即所谓的“盈亏换汇比(Y)”对外报价时,我们还得考虑在价格中加上交易的所有从属费用以及预期的利润,这就是我们经常采用以下公式报FOB价的原因:FOB价=采购成本÷Y×(1+定额费率+预期利润率)。其他术语如CFR、CIF等的报价则可由其与FOB的关系经推算而得出。

2.利用换汇生产成本对外报价。生产型出口企业也可以利用类似的“盈亏换汇比”法简便的核算对外报价。但此时的盈亏换汇比(Y)应解释为“保本的换汇生产成本”,也即按该换汇生产成本对外报价时,企业的销售收入仅够弥补其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而无法收回交易的从属费用与预期利润。设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含增值税),退税率为R,银行外汇买入价为Re,则保本的换汇生产成本或盈亏换汇比(Y)可推算如下:保本FOB价=C÷Y

保本FOB价×Re+保本FOB价×Re×R=C(生产企业的退税收入=FOB价×Re×R)

保本FOB价=C÷[Re×(1+R)]因此,保本的换汇生产成本或此时的盈亏换汇比Y=Re×(1+R)。而生产企业在对外报FOB价时,还应考虑预期利润及交易从属费用等诸因素,故而有:对外FOB报价=C÷Y×(1+定额费率+预期利润率)。

3、利用换汇采购成本确定出口的最高买断价。当生产型企业(工厂)委托流通型出口企业(外贸公司)出口时,外贸公司通常会根据具体产品的退税情况,按照一个买断价(也即采购价)把销售货款和退税收入一次性结算给工厂。而外贸公司愿意支付的这个最高买断价(采购价)其实也是在计算保本的换汇采购成本的基础上求得的。

假设已知商品的对外销售价格设为P,银行外汇买入价为Re,增值税率为VAT,退税率为R,则若要求出外贸公司愿意支付给工厂的最高买断价X,必须得先求出外贸公司出口的保本换汇采购成本Y,因为X=P×Y。在外贸公司保本不盈亏时,其出口的总收入I必须恰好等于其支付给工厂的商品买断价(或采购价)X,其中总收入由退税收入和结汇收入两部分组成,用公式表示如下:

I=X÷(1+VAT)×R+P×Re,因为X=P×Y,I=X;

所以,X÷(1+VAT)×R+P×Re=P×Y,(其中X÷(1+VAT)×R为退税收入)

也即:P×Y÷(1+VAT)×R+P×Re=P×Y(等式两边同除以P)

Y÷(1+VAT)×R+Re=Y(等式左边可理解为每单位外汇创造的人民币总收入)

对最后的等式进行整理,求出的保本换汇采购成本Y=Re÷[1-R/(1+VAT)],再将Y与P相乘即可得出外贸公司愿意支付给工厂的最高买断价(采购价)。当然,只有在外贸公司实际支付的采购价低于此最高买断价时,外贸公司出口才有一定的盈余。要注意以上推算应存在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工厂按照外贸公司的买断价(采购价)开足增值税发票;二是外贸公司按实际收汇向工厂结算,所有交易从属费用由工厂承担。

(三)盈亏核算

除了常用的收支相减法进行盈亏核算之外,我们也可以从换汇成本的角度采用以下公式来验算一笔出易的盈亏额,即:

盈亏额=(外汇买入价―退税换汇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或:

对比汇报篇(8)

所有外币报表折算问题集中在汇率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外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外币折算的方法就无异于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计量单位。但是,大多数国家在货币市场上是自由定价的,所以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外币折算时选择的汇率种类对折算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将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时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汇率:第一个是历史汇率,这是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使用历史汇率可以在本国货币报表上保留外币项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护财务报表免受折算损益的影响。第二个是现行汇率,指报表编制日的当天汇率,使用现行汇率会产生折算差异。第三是平均汇率,是现行汇率与历史汇率的简单加权平均。这三种汇率中,外币报表折算各个项目应该采用哪种最好?折算损益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关于以上问题的争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比较

总体来说,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种: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当今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选择只是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进行的,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介绍。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一种历史古老的方法,从19世纪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现行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所有资产、负债项目按统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只对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并且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净额(母公司权益)的影响,所以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折算损益将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的独立项目递延处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认为折算损益已经永久性减少以前,累计的折算损益都不能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现行汇率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理论上,合并报表目的是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如果使用现行汇率法,合并结果所反映的却是构成合并总额的每个国家的通货观念;另外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可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会随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再者现行汇率法对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按期末现行汇率计算,违反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改变了折算项目的计量属性。

2、时态法。时态法是一种多汇率方法,它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1972年提出,并在1975年FASB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所采用。时态法要求在对外币报表中项目进行折算时,分别采用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时日就已经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具体做法是,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用历史成本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历史汇率换算,用现行价值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实收资本按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为折算数字;收入与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若企业收入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来折算。

时态法在理论上较现行汇率法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折算汇率的选择上:时态法以报表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因而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会计模式,保证其在折算前后的一致性。此外,时态法能体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即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母公司的观点出发认为股东关心的是那些能为母公司所控制的国外子公司的资源在母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而非子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

时态法实质上认为汇率变动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确认其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但正是因为要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这种处理方法引起了会计实务界的不小争议,指责时态法将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使账面结果与真实的经济结果不符,歪曲了公司报告的实际状况反映。

这种情况下FASB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根据功能货币来确定是采用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虽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国外子公司进行分类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而管理者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进行主观臆断,也可能出于粉饰其各项财务指标的目的选择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国公司有若干个国外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会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成为多种方法、观点的叠加,对财务报表所传达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但随着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国家颁布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必然,所以曾两次印发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1995年7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外币报表的折算,是先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时态法,后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虽然没有引用功能货币这一概念,但采用的折算方法与折算差额的处理与前面论述的SFAS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于2005年6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使用现行汇率法。

上述两份意见稿表明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虽然前后历经十几年,数有变化,但变化的目的是使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更适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应该是若干影响因素权衡的结果,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来审视方法的选择,比如各种折算方法的特点、我国跨国公司现状、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因素。

1、财政部2005年6月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征求意见稿明显的不同点是并没有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而是直接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这样,能避免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导致的问题,使得管理者不能通过精明的境外营业分类来操纵收益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兼用两种折算方法引起的争议。

对比汇报篇(9)

所有外币报表折算问题集中在汇率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外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外币折算的方法就无异于把千克折算成其他的重量计量单位。但是,大多数国家在货币市场上是自由定价的,所以汇率的不稳定性以及外币折算时选择的汇率种类对折算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将外币折算成本国货币时有三个可供选择的汇率:第一个是历史汇率,这是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使用历史汇率可以在本国货币报表上保留外币项目的原始成本,可以保护财务报表免受折算损益的影响。第二个是现行汇率,指报表编制日的当天汇率,使用现行汇率会产生折算差异。第三是平均汇率,是现行汇率与历史汇率的简单加权平均。这三种汇率中,外币报表折算各个项目应该采用哪种最好?折算损益应该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关于以上问题的争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问题的焦点所在。

二、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比较

总体来说,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共有四种:流动与非流动法、货币与非货币法、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当今世界各国对外币报表折算的最佳方法选择只是在现行汇率法与时态法之间进行的,所以本文仅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介绍。

1、现行汇率法。现行汇率法是一种历史古老的方法,从19世纪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现行汇率法是将外币报表中所有资产、负债项目按统一的期末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汇率折算,只对子公司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采用历史汇率进行折算。若子公司收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子公司外币报表原先表述的财务结果和关系,并且揭示汇率变动对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投资净额(母公司权益)的影响,所以折算过程中发生的折算损益将作为资产负债表中权益的独立项目递延处理。在母公司出售子公司或者认为折算损益已经永久性减少以前,累计的折算损益都不能转入留存收益。但是,现行汇率法在理论上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理论上,合并报表目的是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如果使用现行汇率法,合并结果所反映的却是构成合并总额的每个国家的通货观念;另外现行汇率法假设所有资产负债表项目都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下,可非货币性资产的内在价值不会随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再者现行汇率法对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固定资产等按期末现行汇率计算,违反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改变了折算项目的计量属性。

2、时态法。时态法是一种多汇率方法,它是美国会计学家伦纳德•洛伦森在1972年提出,并在1975年FASB的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所采用。时态法要求在对外币报表中项目进行折算时,分别采用其计量所属日期的汇率进行,折算的结果好似子公司的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在交易时日就已经把发生额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具体做法是,现金、应收项目、应付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用历史成本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历史汇率换算,用现行价值记载的非货币性资产、负债项目用现行汇率换算;实收资本按投入时的历史汇率折算,留存收益为折算数字;收入与费用项目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折算,若企业收入费用交易发生频繁,也可以采用当期的平均汇率来折算。

时态法在理论上较现行汇率法有更强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折算汇率的选择上:时态法以报表项目的计量属性作为选择折算汇率的依据,因而能够适用于任何一种会计模式,保证其在折算前后的一致性。此外,时态法能体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即为了母公司股东的利益而从单一通货观念来表达母公司及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从母公司的观点出发认为股东关心的是那些能为母公司所控制的国外子公司的资源在母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而非子公司所在国效用的大小。

时态法实质上认为汇率变动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在汇率变动的当期确认其对会计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决策的需要。所以,时态法通常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但正是因为要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合并损益中,这种处理方法引起了会计实务界的不小争议,指责时态法将折算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使账面结果与真实的经济结果不符,歪曲了公司报告的实际状况反映。

这种情况下FASB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规定根据功能货币来确定是采用时态法还是现行汇率法。虽然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对国外子公司进行分类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而管理者可能因为知识的欠缺进行主观臆断,也可能出于粉饰其各项财务指标的目的选择折算方法。而且如果跨国公司有若干个国外子公司,对这些子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外币报表折算,会使得合并会计报表成为多种方法、观点的叠加,对财务报表所传达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三、我国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尚未正式出台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但随着国内涌现出大量的跨国公司,国家颁布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必然,所以曾两次印发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1995年7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外币报表的折算,是先根据其与报告企业相关的融资和经营方式,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前者采用时态法,后者采用现行汇率法。虽然没有引用功能货币这一概念,但采用的折算方法与折算差额的处理与前面论述的SFASNO.52基本相同。最近一次的征求意见稿是财政部于2005年6月印发的具体会计准则《外币折算》(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使用现行汇率法。

上述两份意见稿表明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虽然前后历经十几年,数有变化,但变化的目的是使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更适于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应该是若干影响因素权衡的结果,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来审视方法的选择,比如各种折算方法的特点、我国跨国公司现状、我国的会计环境等因素。

1、财政部2005年6月印发的征求意见稿比起1995年7月的征求意见稿明显的不同点是并没有将境外营业划分为“报告企业经营组成部分的境外营业”和“境外实体”两种类型,而是直接规定企业将境外经营的会计报表并入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现行汇率法进行折算。这样,能避免兼用时态法和现行汇率法导致的问题,使得管理者不能通过精明的境外营业分类来操纵收益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兼用两种折算方法引起的争议。

对比汇报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会计汇总报表模式越来越难以达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系统(集团)资产、经营状况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有企业改革,产权多元化、人格化,打破了原有独资格局,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大量涌现,加上会计核算和反映没有及时适应,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锐减:二是以租赁、承包经营和物业管理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的存在,出现了规模小、较分散、易导致漏统漏报:三是与大合作、大联合相适应的大核算提上了日程。各种类型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以及合伙、合作企业不断增加,使核算范围迅速扩展,现有的核算办法难以适应。因此,如何改革会计报表汇总。以适应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改革会计汇总报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笔者认为,改革会计汇总报表要放眼于体现“大合作、大绩效”的总体思路。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同时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反对弄虚作假,又要反对漏统漏报。当前,会计汇总报表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汇总单位个数不全,一些企业不再向上一级部门报送报表,造成汇总单位不完整:二是汇总报表数据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实行包税制,各级主管部门缺乏对企业的监管,造成经营业绩不能正常反应;三是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不规范,汇总报表人为因素较大,数据不准确,汇总报表的可利用价值大大缩水:四是汇总报表还不能完全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不能监控企业改革改制的过程和成果,不能更好的发挥财会工作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五是会计报表汇总数据的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报表的真实准确性,对系统(集团)大政方针的制定有一定的副作用。

为此,会计汇总报表要坚持“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充分反映经营成果,指导系统(集团)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会计汇总报表的改革要坚持以国家现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为准绳。参汇单位的会计报表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数据要严格按照参汇单位上报数汇总。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办企业的目的都是为了营利。然而,营利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通过正当的艰苦经营来谋取利润,也有人通过不正当的操作来谋取私利。当前经营企业的利润操纵非常普遍,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信任。并由此而带来了系统、企业的诚信危机,很难让人确信业绩的真实性。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为基本原则,内部人员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员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借以操纵利润。也使汇总报表不能完全反应系统经营状况。所以,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堵塞会计核算漏洞是治本之举。

(二)科学合理原则。要适应创新体制、创新机制的改革需要,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系统(集团)、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科学地设置汇总会计报表的报表格式及会计指标。既要坚持广泛性,又要加以合理规范,确定汇总会计报表的汇编范围。在执行科学合理性原则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报表汇总体系。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与会计方法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对所收集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使所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可分解、可传递、可交换,以及可供管理者、决策者选择使用,使该信息数据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又是会计部门参与决策的依据;它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又服务于系统管理者,以及相关的财税、金融及审计部门;二是发挥汇总会计报表信息为会计部门的会计控制工作服务的功能。通过汇总报表揭示的问题,查找经营管理中的不足,预测将来发展趋势。制定好将来的计划目标,把这种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之成为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三)简明实用原则。报表格式及指标的设置,要既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成果,完整提供会计信息和决策依据,又能够不增加被汇总单位的工作和经济负担。汇总会计报表设计的目标:以最简明扼要的形式。全面、系统、连续地提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在设计会计报表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指标体系完整性原则。会计报表由若干会计指标组成,因此会计指标需要具备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反映系统、企业经营发展状况:(2)统一性原则。对外报表主要强调统一性,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根据系统、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来设置;(3)可比性与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强调各项指标在同一时期横向可比;一贯性则是强调报表在不同时期的纵向一致性,不得随意变更;(4)便于编制与分析原则。设计的报表应清晰易懂,便于会计人员编制。为了方便报表使用者分析,通常的做法是设置一些比较指标。如:上年实际、本年计划等。

三、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基本思路

会计汇总报表改革要做到“两个延伸、两个精简”。一是延伸汇总单位,将汇总单位延伸至每个独立核算的个体单位。对其所辖范围内的经济实体编制的会计报表,按相同项目汇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政策上讲,都是可行的。由于不涉及税收、信贷、审计等问题,从而解决了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技术问题。将基层个体单位作为汇总单位有利于真实、全面、完整、客观地反映这些经济实体的会计数据,有利于上级领导准确了解每个单位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利于上一级单位与其下属被汇总单位的责、权、利关系;二是延伸起报单位。凡是系统(集团)内部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单位和经营实体都应单独作为一个起报单位,纳入汇总范围;三是精简汇总报表种类。现有汇总会计报表种类繁多,部分报表基本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应以科学、合理、实用为原则,重新设置能反映改革成果的汇总报表;四是精简汇总报表指标。现有汇总会计报表指标重复、过时现象严重,应大量精简压缩,同时适量增加能反映改革成果的会计指标。

四、改革会计汇总报表存在的难点与对策

对于新的改革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被汇总单位自觉履行汇总义务的比例不大。被汇总单位是否自愿接受汇总管理,是制约汇总范围延伸的瓶颈问题:二是受税收、银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汇总数据在真实性、有效性存在问题。解决这些难点的基本对策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的前提。首先,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在组织和人员上落实,加强财会工作力度;其次,要求各级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及提高认识,坚持财会工作必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转变“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改革;再次,要求被汇总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深刻理解改革汇总会计报表的目的与作用,正确处理所有汇总单位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二)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真实性、有效性的基础。一是提高财会人员道德水准。要求财会人员工作要有责任心、事业心,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收集资料;二是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

(三)增强为汇总单位服务的功能。这是解决汇总会计报表数据收集问题的关键。一是要通过提高基层单位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技术,为被汇总的核算单位提供服务;二是通过委派会计人员方式,加强被汇总的核算单位财会管理实力:三是要争取相关财政、税收、银行、工商等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有关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加入到系统(集团)中来。作为被汇总单位,既享受特有的优惠政策,也有义务接受系统(集团)的管理。

改革会计汇总报表,并不是一件简单之事,有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会计指标及格式问题。有人提出报表栏目应以所有制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有的人提出汇总会计报表不再划分行业等,这些意见各有利弊:二是起报单位应符合什么标准。将哪些单位纳入汇总范围须界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要涵盖改革中的新情况,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既要客观、全面,不漏统漏报,又要真实、准确,不弄虚作假。

五、会计汇总报表发展趋势展望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科学,会计汇总报表体系建设也不可能停滞不前。结合国内外的先进会计理论,我认为会计汇总报表可以进行如下变革。

(一)增加预测内容。传统会计汇总报表为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其财务信息都来源于历史会计资料,这些会计信息是“向后看”的,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要“向前看”。实质上,上述信息的可靠性很低。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可以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以及行为因果联系的财务报告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却不行,因而就要求财务报告具有预测内容。至于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理论上讲可以编制未来前景报表。虽然编制该报表的技术难度较大,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的进步,较为科学、完善的预测报表编制必将成为可能。

(二)编制实时会计汇总报表。传统的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上的,财务报告通常是定期提供。但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的增强,定期信息的披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决策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由于考虑会计信息费用与会计信息效用价值的比例关系,传统的汇总会计报表更多地选择了定期报告,尤其是年度报告。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信息产生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计算机的随时寄存功能,也使得财务信息的日常揭示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实现以特定项目指标为基础的实时呈报。

(三)信息披露形式的多样化。现行的会计汇总报表实际上是一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标准化,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遵循可比性原则,但却丧失了灵活性。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促成了财务报表模式的变革。

对比汇报篇(11)

一、引言

会计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货币计量,即通过货币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封闭的环境下,不存在外币交易,无需研究外币折算问题,但是今天这个开放的国际市场需要对其引起重视。外币报表折算是指企业将以某一种货币反映的财务报表按照一定的汇率标准折算为另一种货币反映。而这种外币折算并不是指货币之间简单的比重之间的换算问题,它要求换算要按照既定的会计原理和要求,并且折算后的财务报表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除此之外,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也应当在折算的问题上进行协调一致,以便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然而,在外币折算问题上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比如说外币概念的确定、相关折算汇率的选择等,需要学者去探究和发现。

二、外币折算涉及到的几点要求

1、外币的确定

在不同国家的企业进行贸易时,国内企业在计量时会出现不同的货币,为了统一国内会计主体之间用以反映的企业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可比性,需要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计量货币,而其他的货币必须按照一定的汇率标准折算为计量货币。在我国,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运用的主要货币作为企业的记账本位币,这种货币具有统一计量的相关属性。相对而言,记账本位币之外的其他货币为外币。当然这种外币是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它与我国实际生活中所称的法定外币有所不同。例如,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人民币以外的其他货币,像美元、韩元以及英镑等都属于法定外币的范畴。在会计上,如果在我国境内的某个会计主体采用的是美元作为其经营环境中的货币,那么美元就是它的记账本位币,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成为外币。

当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中还规定了列报货币,也就是企业在列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货币。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某一会计主体可以采用功能货币作为列报货币也可以采用功能货币之外的其他币种作为列报货币。因此,在企业中可能存在记账本位币(功能货币)和列报货币不一样的情形。例如,某企业的经营环境中常用的货币是美元,但是根据要求需要运用人民币拟作为列报货币,可以看出,该企业的功能货币和列报货币存在着不同。也就是说,当用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货币和列报货币不同时,功能货币要以选择的汇率折算为列报货币。对于集团企业下属不同的公司,可以采取不同的币种作为功能货币,但是在进行对外列报财务报表时,应当统一列报货币的种类,以便于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我国,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以人民币之外的货币作为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但是在编制对外财务报表时应当以人民币作为列报货币。我国境内的企业在我国的经营环境下,通常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而它们的列报货币同样是人民币,二者具有一致性;然而,还存在一些企业并不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它们只要在中国境内就需要统一采用人民币作为列报货币。

2、折算汇率的选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外币折算的应用指南中对汇率规定:企业在对外币交易或者将记账本位币反映的情况进行折算时,应当选择运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同时也可以利用系统合理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进行折算。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对折算问题的规定与其存在着差异,即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采用期末汇率进行折算,对于外币货币性的账户余额采用期末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而非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即期汇率是指企业在现汇的交易过程中立即交付所使用的汇率,它是相对于远期汇率而言的。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规定了企业不应当采用远期汇率来对外币进行折算。另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与即期汇率相比,两者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汇率,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只是为了简化即期汇率的相关核算问题。在外币折算的选择上,当即期汇率发生的变化不大时,企业不能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而应当采用即期汇率进行相关的折算。

在对相关项目进行折算之前,应当区分企业的性质,区分为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然后再按照不同性质的企业讨论外币折算的问题。对于外资企业来讲,按照期末汇率对资产负债表项目、非货币性项目以及其他项目来进行折算。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便利性,简化了操作,但是会使企业内部的资产暴露出来,从而带来一定的风险。对于那些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项目,运用期末汇率进行折算较为合理,这些外资企业在选择这种方法的时候,能够使得企业的国外交易不受报告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能够减少企业风险。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国内企业的外币折算具有明确的要求,这就为企业的具体操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外币折算方法的选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中关于外币折算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外币折算必须要采用的折算方法,但是其中具体规定要求如下: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中,除了“未分配利润”项目以外,采用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而折算中产生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科目下进行列示。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比较重视企业对现行汇率的运用。但是,从企业准则第十一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它要求企业采取时态法对外币进行折算,这样才符合企业准则的精神。这是根据我国具体的环境做出的:首先,我国对浮动汇率采取一定的管理,因此企业采用时态法进行外币折算不会出现财务报表损益和实际的财务状况产生严重背离的情况;其次,我国在境外的跨国子公司与境内母公司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它们在国外销售的产品大多属于母公司生产的产品,一旦盈利就会往境内母公司汇回和分利。因此,如果汇率发生变化,给子公司带来的影响和直接给母公司带来的影响相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的外币折算应当采用时态法;最后,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时态法下企业财务报表折算的负面影响进行消除,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会计政策信息要给予充分的披露,这样无论企业对会计政策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能够被投资者所看穿,从而消除不利的影响。比如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进行外币折算时,将外币报表折算产生的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最为一个单独的项目进行列示,和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进行分开,这样就能够将时态法下的不利影响消除,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外币折算制度的改进

1、详尽的披露措施

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外币折算会受到所选择汇率的影响,汇率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时,如果将外币折算的相关情形进行充分的披露,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国际上要求对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给予充分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应当披露在进行折算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折算方法;第二,对相关项目进行折算之后,双方的损失;第三,针对双方发生的损失,企业做出怎样的处理;第四,企业进行外币折算多采用的汇率的前后变化情况。我国在对相关折算问题的披露问题上,参考了国际对于此的相关规定。然而,仅仅披露这些内容是不够的,并不能够全面反映整个企业外币报表折算的过程和资金的前后变动情况。再者,在披露中并没有对企业的性质加以区分,从而导致某些信息的披露是不合理的,比如说,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话,就会影响母子公司的财务情况。

2、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企业进行外币折算所选择的汇率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他们的银行贷款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之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的币种进行汇兑,会受到利率的影响。基于此,国际企业会计准则有明确规定。我们在选择折算汇率之前应当对通货膨胀问题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考虑其对折算汇率的可能影响,此后在对折算汇率进行确定、选择和运用。有时候,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小,难以对折算汇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企业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直接确定相关的折算汇率。但是,我国在相关要求方面略显不足。我国应当借鉴国际企业准则的相关要求,在进行折算汇率选择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后再进行折算汇率的选择,这样便能够使外币折算显得合理与科学。

3、使财务报表折算逻辑与外币项目余额的折算逻辑相一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外币报表的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之下,也就是先对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外币折算,然后将折算的金额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当中,然后再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折算形成的相关差额,这种方式形成的折算差额并不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但是,这种方式下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的经济意义并不重大。为了使财务报表折算逻辑和外币项目余额的折算逻辑相一致,应当将折算的差额计入到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之下,即单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之下,并相应单独列示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之下。

四、结论

由于国际间的贸易日益频繁,企业的外币折算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对外币折算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促进企业相关交易的顺利进行和财务会计的处理,从而有利于解决企业在现实会计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