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8 00:42:44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1)

一、教师要完善自身,敢于反思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不断学习,扩充自身的知识,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思想品德科目中的知识理论也在发展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身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当前所掌握和拥有的知识,要有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意识,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不断学习,丰满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紧紧跟随着社会发展的潮流,以达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所有的知识都有相关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现实中应用它,使它在现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并不断更新充实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特别是现实之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识为现实服务,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感到教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轻松活泼,才能大大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虽然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不分年龄大小,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归纳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面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尽力去修补和改正,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有效,让学生更加乐意接受。建立轻松愉快、生动幽默有趣的课堂,使学生喜欢教师的课堂,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浏览时政要闻,和相关的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深化对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丰富课堂,讲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教师经历,使学生感受体会到思想品德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敢于反思,改进自身的错误。教师具有渊博、深厚的思想品德知识是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教师还需要具有勇于反思的意识。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和改进自己在教学中所犯的错误以及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不断弥补和改进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反思教学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再根据实际的要求、不同学生和班级的学习情况,不断进行总结,探索和整理出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每一节课后,对自身讲的课进行思考,并准备一个课堂笔记进行记录,总结并写出自身所讲的课的优点和不足,并坚持每次周末进行一次认真的教学反思,都记录在同一个本子上。教师通过每日的反思,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暗示自身的作用,在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不断修正和改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多留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意见。可以每个月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加完善和充实自身的教学课堂,更加迎合学生的需要。

二、课堂高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以学生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使教学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的需要,根据每一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读式教学、小组进行讨论”等等。教师不管运用哪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体,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标准,既要达到传授初中思想品德知识的目的,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修养和道德修养,达到共赢。因此,教师在教学后,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使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初一学生的时候,要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校学习,他们对中学的学习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教师可以经常询问一下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和遇到的难题,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反思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2)

一、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新理念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的社会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本轮课程改革,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为核心概念,重新调整和安排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研制了新的课程标准,并把初中思想政治的名称改为“思想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具有其新的课程理念。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发展―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道德具体教育功能

1.传授知识,形成学生思想道德知识体系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立足于基本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提高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的知识载体。它能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2.明理解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明理”,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解惑”,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思想品德课的“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之一,明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明白道理,形成观点,通过“明理”,情理实现交融,认识和情感都得到升华。

3.力行实践,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修养和不断实践,才能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外化为自觉地行动。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良好,主流积极,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主观方面问题的主要表现

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初中生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平时不努力,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关键时刻企图用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取胜;有些青少年则听天由命,坐待机遇。缺乏独立性、自私任性。我国不少未成年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问题非常突出。依赖性人格对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危害,会使个体难以发挥自立性和创造性,自身潜能难以得到拓展。

(二)客观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过于看重显性效果,轻视隐性环境的影响

显性的影响一般是指教育部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隐性的影响一般指弥漫于各种环境因素中,带有相当程度无目的、无计划、无意识的影响。然而,当今道德教育中存在功利性强的误区,显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忽视了间接无形、潜移默化、隐性无声的道德教育的影响。

2.偏重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忽视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特别是中学生道德境界的有效提升,既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强化自身修养。外部条件的影响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催化剂,只有通过个人的实践认同才能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尽可能使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影响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靠拢,以求建立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三、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进行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和国情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的内容的讲解可以从思想道德教育开始,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教材内容,尽量挖掘出其所涵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思想品德课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弘扬、生发和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培育和养成学生的良好德行。

(二)开放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学生健全道德的塑造,就是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道德的过程。坚持外部教化和自我修养的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外部教化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就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启发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在自我思索中升华。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为基础,选取学生关心的国家大事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滋润课堂,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平台。

(三)优化学习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不怕困难、不懈追求的精神,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责任意识。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卡耐基斯认为:“学习中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种是自信心,另外一种是与他人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3)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选取了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素材,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教师怎样提高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行了教学的探讨,做出如下总结:

一、研修课程标准,全面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可以成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不需要研究课程标准了吗?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按照以学生为发展的根本,全面地结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教材转变为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活动的针对性,所以,教师研修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我们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渐形成和丰富,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自己和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让思想品德课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提供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摆脱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实现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喜欢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规范来观察人,社会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我市社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细数城市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变成高楼,外企逐渐增加,城市绿化逐渐改进,私家车逐渐增多等,教育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处在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外界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和自我成长的问题,不能教条地背诵课本。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让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欲望,提升自我成长的要求,形成长期自我学习的欲望和自我教育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情况,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更加开放和活跃,富有生机的学习局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收效很好。

1.课前搜索学习。

教师在讲解新课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围绕课本知识,运用课余时间,通过查找报刊、图书、网络等形式,掌握一些相关的事例、数据和图文等,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开展“知识大比拼”的活动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少数民族的知识,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积累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课堂教学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爱好和追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感受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生法律保护我们成长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擂台赛”,将全体学生分成红、黄、蓝、绿等四个方阵,红色代表家庭保护队,黄色代表学校保护队,蓝色代表社会保护队,绿色代表司法保护队,让学生明白各个保护伞的重要作用,并列举社会现象加以证实。这样学生也在井然有序的擂台赛中明白了这些保护伞的重要作用。

3.运用音乐感动。

在影响青少年的心灵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是思维有力的源泉。如果没有音乐教育,也就缺少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教师在讲解一家人的时候,可以总结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恩情,我们可以将一首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让学生心灵受到感动,情绪受到感染,情趣受到激发,感情受到升腾。

4.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学贵有疑,思考源于疑问,提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保护思维,实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不断思考新的问题,实现学生主动探求新的知识。

5.通过实践活动创新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在做中学会体验,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学生好的思想品质。教师为了加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深化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到思维锻炼的重要性,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重视与时俱进,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勇敢实践,发挥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和风采。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4)

教育部颁发《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日前,教育部正式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至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全部研制完成。 思想品德课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基础上,在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必修课。 新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积极反映社会进步、时展的新特点;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科学性,根据学生实际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要求;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科学化;坚持综合化的课程形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主题模块的方式组织教育材料,力求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学后,在部分部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断修订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 陕西:小学初中新生入学不举行书面考试 为规范小学、初中的入学工作,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发出《关于做好2003年小学、初中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的原则,凡年满6周岁(即1997年8月31日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均须登记入学。小学、初中新生入学,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任何形式的书面考试。 省教育厅规定,小学由各县(区)教育局为其划定入学登记范围。适龄儿童由其家长(或监护人)带领,在规定的时间持户口本到户口所在地区小学办理登记入学手续。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应按时填写“初中入学登记表”,由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局安排其到公办中学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初中按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招生范围和规定的入学办法接收小学毕业生入学,各学校都要在规定放假日期前,按县(区)教育局规定的日期发正式“入学通知书”。 省教育厅还规定,各级重点中学、示范初中、示范小学出现违规考试招生的,取消重点或示范称号,五年内不得重新申报。属政府公办学校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对校长或者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严肃处理;属于其他办学体制学校的违规违纪行为,由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对受免职处理的校长和责任人,一年内不得在任何学校担任领导职务。一个县(区)一年内出现三起以上违规违纪问题,教育局长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如果出现五起以上违规违纪问题,年度考核教育局不得评为先进单位,教育局长为不称职。 吉林:高中历史会考采取研究性学习试题 今年吉林省对高中历史会考进行改革,在考前一个月公开高中毕业会考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试题,以此有效促进吉林省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5月20日,吉林省在100多道试题中筛选加工命制了两道试题,向广大考生公布。 这两道试题具体内容为: 1. 通过归纳分析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和深入调查吉林省“三农”问题的现状,理解党的十六大对“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决策,并为吉林省或家乡的农业现代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2. 结合本地实际参观、采访或搜集有关资料,了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以及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学者对侵华战争真相的歪曲,并从中感悟青年学生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和受到的启发。 这两道试题不一定是原题出现在未来的考试卷子上,但是考题将根据这两道公开试题变换提问角度的方式出现。考生必须在考前进行调查、学习、总结资料等研究性学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5)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德育的最主要途径,它自身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德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思想品德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课程,广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渗透德育,从而使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达到净化心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渗透德育呢?笔者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渗透德育。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为学生的德育树立学习的榜样。

初中生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心理和生理上都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很大的矛盾,而且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上,而要将德育渗透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专业素养来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来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德育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里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和学者精心筛选的,里面的故事和人物都蕴含着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教育性,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里所蕴含的丰富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熏陶,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从而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形成和完善。

另外,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还要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将德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德育,这样将德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发挥了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个人消费和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还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念。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还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使学生自觉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实现了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

三、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和事迹,对学生进行德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道德模范和光辉事迹,在这些事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人物和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人物事迹,对人物和事迹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人物所具有的高尚道德品质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怀,从而使学生在故事中接受德育,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教师可以抓住孔繁森的事迹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以将孔繁森服务社会的细节讲个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到孔繁森所具有的“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怀,让学生在这些先进人物事迹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自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德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如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在实践中给学生渗透德育。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6)

“互补整合”,是指必须坚持校本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程在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互补,既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相互矛盾的原则。当然,这里的“互补整合”也包括整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实用可行”,是指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味追求文本教材的开发、课程方案的完整、课程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为解决本校学生在社会化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学校特色发展中需要实现的学生培养目标做点实事。

二、课程开发的依据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补充的定位,决定了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要遵循本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在充分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于校本课程基本理念、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的相关要求基础上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科理论依据和方向;更要在对学生、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多维度现实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切入点。只有当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吻合的情况下,才能确定某一具体校本课程开发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开展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否则,就应该当机立断放弃,从而避免南辕北辙、脱离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轨道。为此,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必须应用“四位一体”的开发原则,确定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方向。

1. 课程标准的解读。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从与国家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形成良性互补的角度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方向,并以此保证该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思想品德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符合校本课程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在《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其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等方面寻找关于在思想品德学科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学科理论支撑。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2.5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这一课程内容的规定以及“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一课程总体目标的规定;更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这一基本理念。

2. 中考趋势的分析。思想品德学科虽然作为国家必修课程,但是在目前的中考体制下,其弱势地位却越来越明显,不仅中考分值比例由原来与语数外平等降到了只有60分席位,相当于主科的50%,而且考试形式也由原来的闭卷变成了开卷。近年中考命题的难易程度更是逐年降低,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中削弱着学校、学生和家长对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视程度。而据2009年9月23日中国经济新闻网讯:继山东省济南市取消中考制度后,云南省从2012年起也将全面取消这一制度。照此趋势,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仅仅依靠国家课程服务于中考的定位必将成为历史,而思想品德学科国家课程由于其统一性特点,如果仅以此为依据进行常规教学改革,又无法完全满足本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只有在中考视野之外,从积极服务学生和学校发展的角度抓住校本课程开发的契机,才能为本学科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拓展新的舞台。

3. 实际需求的调研。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才能构成有效的学习。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际需求调研,系统考虑学校内外部诸因素,做到“认识自我”,了解学校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和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状况,做到促进学生发展,体现学校特色、发挥教师优长和彰显学科价值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为此,可以针对预选的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向,通过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其社会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其学生需求;通过座谈、理论分析等调研其学校需求。

4. 课程资源的评估。以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在前期调研阶段还必须在调研分析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校乃至本学科教师的现有课程资源评估,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思想品德学科组早在学校2004年开设校本课程之初,就指导组内教师积极参与,先后开设了《漫画中的哲理》、《校园文明礼仪》、《小故事大道理》、《身边的礼仪和品质》、《趣味逻辑》等多门校本选修课。特别是组内两位老师累计开设的29节礼仪校本选修课,为我们进一步尝试开发《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使组内教师初步具备了开发学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能力。而从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优长考量,他们从形象到人品等各方面礼仪修养普遍较高,自身就是很好的文明礼仪典范,其中又有多人兼任学校年级主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等管理岗位,一方面更为直接地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又便于我们整合年级和学校管理的课程资源。这为我们开发《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正是所有上述这些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条件的一致关联性,让我们最终决定将《中学生礼仪》确定为我校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三、课程目标的确立

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清晰的目标在操作中显得很实用。当然,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不断提炼和逐渐建立的,预先设计完整的课程目标根本上是难以做到的,如果一味强调预先完整目标的设计,反而易对课程开发活动带来限制。

在实践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为了学生长远利益,不能仅仅关注学校特色形成、关注教师个体发展、关注学生一般需要的满足,必须从“教育”意义上思考学生需求。学生的教育需求,兼顾了学生的特点、社会和学科知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真正需求,是课程开发目标研制的唯一指向。

初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它要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不仅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等的基础,还更应该通过教育培养学习、发展的意愿。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该遵循本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确立的一般原则和三维目标构成。坚持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放在核心地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属性,在同类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必须为本课程特色的凸显服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广大中小学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的范例很多,但往往都单一侧重于礼仪知识的讲授或礼仪活动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决定侧重于从“礼仪行为的修炼”角度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力图将传统僵化的礼仪要求赋予时尚的色彩和生活化的美的形式呈现,以突出《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特色——礼仪修炼的情境化和时尚礼仪的生活化!

四、课程内容的设计

在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坚持以下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是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相统一的原则。二是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科结构选择的学科化课程内容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选择的生活化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统一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7)

素质教育目标对于人才的定义是: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气质、能力等多方面优秀的人才。虽然人的素质中的一小部分来自于先天因素,但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忽视对于人才后天培养的意义。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力量。对于新时期人才“高素质”要求,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古人曾经强调过:德才兼备是圣人,德才俱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足见人才培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作为身处初级教育一线的德育教师,我们更应该清楚思想品德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它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以下我就针对自己对思想品德教学的一点感悟,谈一谈目前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不足之处,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当前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误区

在目前的教育还未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情况下,在多数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在着其它文化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顾此失彼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目前还主导着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模式的推广虽然已历经多年,但是由于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就普遍存在着“口头抓素质,事实拼知识”的现状。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仍仅仅局限在课本教学上,并未落到实处。

2.学校的德育机构不完善,目标不明确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应该靠书本和学校的德育教育实际相结合。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这就导致了书本理论和教育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

3.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思想上端正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还有的教师人在教室心在外。这种现状虽然在广大教师队伍中只是少数个别的现象,但反面的力量及危害程度是巨大的,会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对于目前德育现状所存在误区的解决对策

1.吃透教材,明确培养目标,强调德育教育对于人才思想品质的影响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的内容设计上就特别强调了学生的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优良品质的培养意义。这些优良的品质,不但能形成文化知识获取的动力,也将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2.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结合思想品德课文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其次,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这些有趣的社会活动,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能使德育工作收到明显的效果。

3.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4.教好书,做好人,身教胜于言传

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是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要充分联系实际,不能局限在课本理论上而去简单地照本宣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关心学生成长的基础上,勤于研究,锤炼教法,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8)

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巴赞提出了一种图解形式的思维方法,即思维导图。思维导图通过运用线条把各种知识点的关系用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效地建立起各级主体的层级关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丰富,是一门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能够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操作方法

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新课学习时,首先,让学生对照课本内容,自己找出关键词,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完成对课文的自主学习,并获取初步的学习成果。这一过程是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梳理学科的知识结构、以自己的理解来诠释学科重要内容的过程。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一过程是对思维导图的探究与完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修正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整理、归纳、探究,理清了学习思路,提高了探究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施策略

思维导图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够将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学习内容的全景图,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而又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本文认为以下实施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应用思维导图工具。

1.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

在应用思维导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关注整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认可各个层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思维导图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存在差异,学生对于知识点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承认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2.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性

教学的过程理应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教师要将“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通过教会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在运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系统,从而面对繁琐复杂的知识点,能够理清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整理、归纳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一项关键环节,只有教师自身能够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对知识点的层级关系进行归纳总结,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4.开展师生有效互动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应用思维导图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一言堂、灌输式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的自由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活力,绘制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总之,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一种对教学方法的实验和探索,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接受和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5.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9)

平等、理解、尊重以及信任,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有问题要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们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第二、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了专家以及教授们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的知识渊博。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的才气?我想应该得益于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曾听过,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那么,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虽然不是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第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学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即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同时对我的教学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创新,学生内心才会产生兴趣,才能使教与学相统一,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初中国培学习心得体会(二)

张蒙蒙 渭南初级中学

参加"国培计划(2014)"陕西省中小学市级教学能手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已有一周了,在这一周中,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专家、名师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无不令我钦佩。现对本周学习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开班典礼与破冰行动

2014年9月16日上午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修楼师说堂隆重举行了开班典礼。会上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副院长相艳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对承办本次培训工作的各部门和参训学员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处朱晓冬副处长出席开班典礼,朱副处长从举办"国培计划"的目的、解读第三十个教师节在北师大的讲话、培训希望及要求发表了讲话。会后,思想品德学科全体学员在班主任王荣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破冰行动,此活动的开展使学员彼此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聆听报告

陕西学期师范学院每天安排不同风格的专家、名师为我们作报告,本周一共安排了五场专题讲座。78岁高龄的张汉云教授从哲学的本性与功能、以哲学思想透视教育本质、以哲学思想考察育人内容、以哲学思想研究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做了深刻的《理解哲学思想,提高教育水平》的报告,报告过程中张教授用自身生活中的例子诠释抽象的哲学观点,使得课堂通俗易懂、增趣不少。冯瑛老师的《青少年生态文明观的建立和培养》从青少年文明生态观建立的背景、我国青少年文明生态观亟待建立、青少年生态文明观建立的思路和方法、培养青少年文明观教育模式的选择等方面阐释了21世纪青少年思想品德课堂建设的新课题。刘鹏老师从自身教学经验、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作了《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建构》讲座,刘老师教给了我制作课件的便捷方法,并把他的宝贵经验和大家分享。万生更教授从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的意义、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等方面作了《一线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工作》的讲座,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苏华教授的《国际关系专题》从当今国际形势切入,为我们分析了中美、中日和中俄的政治、经济关系。

三、感受体会

专家、名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教学风范,给了我深深地震撼。我想这些充分体现了他们平日积累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所以才会达到现在随心所欲的教学境界。

一节成功的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方法的培养。抓住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体验的过程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

转变教学观念。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专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专家。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教育的重点是教育,以知识为载体,促进人的发展。

3.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要积极参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本周有幸又一次聆听了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赵精兵教授的《现代教学艺术》,如果说第一次是新鲜,那么这一次就是深刻。赵教授精湛的理论阐述、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鲜活的案例给了我深深的理论引领和强烈的情感冲击。我有一种恍然所悟的感觉,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课堂可以这样有趣热闹,知识道理可以这样在嬉笑中传授。回想自己的课堂,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第一,要更新课堂理念。现在的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美好的情感,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时代在变,潮流在变,教师不更新思想观念是不行的。现在的教师,不但要有知识,更要有道德;不但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但要紧跟时代步伐和潮流,更要有创新地精神。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要讲究快乐、高效,要寓教于乐。现在的课堂,首先是要快乐,只有学生高兴了,才学的进去;其次是要高效,不能废话连篇,举例要生动,要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再次,是要美,要有生命力,要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第二,教学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语言艺术外,赵教授在课堂上还运用了诗歌、歌唱、舞蹈、动作等方式,我们无不被他所吸引,无不被他所折服。赵老师的语言非常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声调抑扬顿挫。我想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练好语言,广泛的涉猎诗歌、歌唱、肢体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吸引学生。

第三,要体现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学是一门艺术,个性化教学是教学艺术发展的标志,它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老师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赵教授的课堂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热情、快乐、幽默,这很值得我们学习。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其精髓,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我们要观察他讲课的多种艺术手段,感受他在课堂上随意泼洒的自信,学习他快乐的教学理念。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千万不要今天去学这个,明天去学那个,最后失去了自己最真、最有个性的东西,到最后什么都没学会。

第四,师德为先。虽然赵教授没有过多的讲述师德的重要性,但是从赵教授身上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师德的重要性。赵教授腿部患有静脉曲张,但是他从来不坐着讲课,一站就是三个小时;为了列出举生动的例子,不知道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读书笔记;为了讲好一节课,不知道准备了多长时间。可见,我们教师要想把书教好,一定要吃苦,要下功夫。

总之,从赵教授的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本着快乐课堂的原则,抱着寓教于乐的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打造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高效课堂。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国培计划(2014)"陕西省中小学市级教学能手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学习。培训两周以来,我以一个学生的心态潜心学习,认真聆听专家们的精彩讲座,详细做好研修笔记,领悟他们的思想真谛,积极参与讨论,这些使我的心智得到了启迪、情感得到了熏陶、精神得到了震撼。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学科,"小赢凭智,大胜靠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的价值诉求。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思想品德课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人,更是不成熟的人,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向学生传递生命正能量。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10)

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介入学习的认知活动,但它形成了个体意识倾向性中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个性品质不仅能激励、驱策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能促进和推动智力的充分发挥,而消极的个性品质则会阻碍、干扰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注重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必须让心理教育成为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学科,针对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等的心理规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围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逐个分析各元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起到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目的。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环环相扣。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切实地表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该现象通过暗示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循环往复,使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最终实现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的效果。2.鼓励语言的积极作用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做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生;错误和武断的结论,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注重细节,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状态下,容易受到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伤害,对待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会影响学生未来思想品德的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本身是针对学生道德进行培养的课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众心理的评价,同样属于心理学范畴,教师要教好思想品德课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才能有效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逐渐创新、融入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注重自身衣着、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自觉总结和反思实践中的道德知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学生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对学生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很难有说服力。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篇(1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