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5:17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1)

2、根据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兴趣。

3、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及电脑科课时规划:一周只有一节电脑课。

4、教学过程中既育人也要提高自己。

二、计划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

第一:在这一学期要让学生掌握开关机,会自己进入键盘练习环境。

第二:在这一学期要让学生掌握电脑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如:电脑的历史,发展过程,电脑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的安全知识等。

第三: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

第四: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完成计划的措施及方法步骤

1,根据电脑科的特点和学校的要求备好每一节课,吃透课的内容,将专业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口语化的语言,把知识讲明白。

2,电脑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好理论讲解和上机实践合理配合,上机时间要稍多一些。这一学期上机内容重在培养兴趣和熟悉键盘。

3,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有特殊潜力的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增加练习的时间,培养兴趣加深对电脑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

4,在教学过程中既教育学生也要注意提高自己。一方面要自学各种知识(自学本科, 继续培训,政治学习);另一方面要参加听课,评课,向老教师请教学习。

5,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一、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工作计划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总目标,结合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和业务发展需要,确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管理要求,明确会计电算化总目标;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及之间的联系;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顺序,按核算—计划分析—预测决策的顺序进行,会计核算部分可先实现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然后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存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在技术上可采用先单机,再上网络,然后逐步扩充实现网络化;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取得方式,一般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外购商品化软件等方式;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硬件配置要求,提出与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机型和网络系统设备配置原则和要求。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是管理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可以明确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降低实施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外部和内部不同部门的需求,协调会计信息子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企业信息化工作统一标准、统一安排;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组织各类人员参加和配合;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

二、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

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后,对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单位拥有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能否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开展,能否承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还应对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必须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细化,层层分解,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阶段实施工作计划,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应该建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应处理好领导、总会计师、财务部门的关系。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因此,制定专业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人员数量、培训要求、方式、时间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购置费、软件开发和购置费、耗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和培训费用等,没有资金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将无法开展。因此,在计划中做出预算的同时还应安排资金来源。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会计行业处于这一潮流的最前沿。认真研究应对的战略与策略,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与论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会计教育学者的紧迫任务和前沿问题。如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应当对这些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以保持专业教学的前沿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队伍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教师队伍,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时俱进、抢占前沿的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和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发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尽量用比较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市场的动态仿真一致,健全会计学课的研究体系,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性与时代特征。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真实、生动而吸引学生并使学生信服,教学效果有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富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7):41.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3)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4)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源于1956年周总理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年,尚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抽调高年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举办了为期近一年的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之后又先后举办了三期计算机训练班。计算机训练班最主要的课程是“计算机原理”,当时没有教材,只能在讲课时分批散发手刻油印讲义,后来在这些讲义的基础上,由夏培肃研究员主持编写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讲义,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原创自编教材。

我国高校最早的计算机专业的建立时间也可以追溯至1956年,大约在1958年前后就开始开设计算机原理课,包括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内的几所高校在开始时都没有教材或讲义。1958年,科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了前苏联的几本计算机原理教材,成为正式出版的最早的中文计算机原理教材[1]。

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编写并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原理教材,应该是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上、下册)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前一本书的作者为祖冲霄,后一本书的作者为姚林。岁月如梭,事隔近五十年,前一本书的作者已经解密,他们是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的苏东庄、胡铭曾、李学时三位教师,由于当时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用自己的真名署名,后来干脆署名“祖冲霄”,此事被后人笑谈为:“中国较早的一本计算机的教科书是祖冲之的弟弟写的”[2]。后一本书的署名作者为姚林,在书的序中编者写到,“这本书是集体编写,分工执笔,……,1961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可见此书应该是西安交通大学若干老师集体创作的结晶,之所以署名“姚林”估计是选择了二进制“1”和“0”的谐音[3],真实的作者是何人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两套书均是繁体字印刷,在祖冲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下册——数字计算机元件中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电子管元件。

2特殊年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66—1976年间当时在校的工农兵学几乎没有合适的教材,根据当时的典型产品带教学的指导思想,各高校大多使用油印的自编教材或选用其他高校的油印教材。例如,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五二专业)教师在参与738厂154小型工业过程控制机的 研制过程中,就编写了《djs154计算机原理》一书,在当时计算机教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一本教材,受到广泛好评和采用,若干高校还翻印过这部教材。

1973年由南京有线电厂、南京大学和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一书面市。1975年由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第一册)》面市。这两本书应该是这一期间正式出版的屈指可数的计算机原理教材的代表,在这两本书的扉页上都印刷的毛主席语录,时代痕迹非常明显。

3统编教材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缺乏适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教材成为各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材工作分工的规定,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前身)承担了全国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组织工作,从1977年底到1982年初,共编审出版教材159种,其中计算机原理的教材有两种。

第一种是由天津大学许镇宇主编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在1977年于武汉召开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会议上,决定全国高校联合统编计算机专业教材,并邀请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主编计算机原理教材。1977年12月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教材的编写大纲,此书的上、下册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著名的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计算机专业统编教材,在当年每一门专业课只有一至两本可供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此书在全国被众多学校使用。

另一种稍晚于许镇宇《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的统编教材是由重庆大学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组成原理》(上、下册)。该书上册讨论信息的表达、加工处理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控制,由吴中福主编;下册研究信息的存储、变换与传送,由童颁主编。在书的前言中作者特别提到本书是根据四机部主持召开的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类专业教材会议精神和计算机专业组所讨论确定的编写大纲进行编写的,并先后在广州和重庆召开了两次由清华大学等十三所重点院校参加的审稿会审稿,可见当年对教材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教材虽然印数相当可观,但书上没有版权页,仅在封底上有几行字,写明了印数、书号、印刷厂等,还标有“内部发行”几个字。

电子工业部于1982年先后成立了“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八个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制定了1982—1985年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列入规划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共有217种选题,由“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教材编审会计算机教材编审小组评选审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俸远祯、阎慧娟编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于1985年面市,这是继天津大学和重庆大学的统编教材之后,在国内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原理教材之一。

4百花齐放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87年,电子部教育司受教育部委托,组织了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评估,评估中对数据结构和计算机原理两门课程进行了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之后,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计算机原理课程正式定位于专业基础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教材开始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唐朔飞编写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198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白中英等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1988年,科学出版社)、王爱英编写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199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随着统编教材概念的淡化,计算机专业教材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计算机原理教材的选题,有关计算机原理(不含微机原理)的教材可以说数不胜数。为了给这篇稿件收集素材,笔者于2010年6月专门分别查找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innopac.lib. tsinghua.edu.cn/)和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ico.bit.edu.cn/opac/search.php),搜索到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方面的中文教材(含翻译教材),按照不同的年代划分列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计算机原理教材的发展。

根据两校图书馆馆藏的计算机原理教材数量统计,可得到下列柱状图(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两校图书馆的馆藏在数量上虽然有一些不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统计的这数百本教材中,既有清华大学这样顶尖大学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有适合于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但更多地是适合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可谓百花齐放。

5与教材结缘的十七年

转贴于

很欣慰的是,在上述的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教材中,有笔者编写的计算机原理类教材12本,算起来笔者与原理教材结缘已经十七年了。

1993年开始,笔者编写的《电子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笔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教材选题入选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规划的“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经过努力,正式出版了主教材和相应的参考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这套书是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笔者讲授本课程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及对前面教材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中“磨”出来的。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2版)》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3本书于2008年,同时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9年,《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获得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是目前国内极少见到的供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特色突出。仅主教材一书,出版仅6年,已累计连续印刷十几次,总印数达到70000多册。以上教材和参考书在国内已经有几十所大学使用,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

相比计算机原理课程名师的大作来说,笔者的作品在写作中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力争将高深的内容用简单的方法解释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与读者沟通,笔者还在书上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方便与读者联系。

6结语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5)

为了实现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促进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现代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及创新中应加强对不同专业学生工作方向及计算机应用需求的调研及分析。以机械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编程等内容是学生工作中最为常用、最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内容。因此,在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中除注重计算机基础操作外,应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满足机械专业学生毕业后设备制造、机械设计等工作的需求。同时,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设备维修等需求,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PLC技术在设备、机械领域的应用进行PLC编程教学。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调研与分析,为现代院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为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以职业应用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做好专业、职业调研与分析后,院校计算机教师还应根据调研结论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根据专业学习需求、职业应用需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计划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进行效率评价,以此促进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综合分析现代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情况,删减基础操作、windows操作等基础内容,增加专业软件操作等内容。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应减少windows操作基础内容、增加机械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实现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模拟职业工作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

为了促进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职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模拟毕业后从事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工作中计算机操作要求、计算机应用内容,以此为基础对比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发现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了解自身计算机应用技能及应用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向,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以中文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为文秘、编辑等岗位工作。其岗位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字处理以及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因此,在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训中,应将实训重点放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公文写作格式、公文邮件收发等方面。模拟公文写作需求以及简单故障排除等内容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实训工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4.注重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虽然设置了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但是受企业保密制度、商业机密保护等需求,在本岗位工作所使用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时仍需要岗位人员能够对基本故障进行排除。针对这一需求,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针对WindowsXP、Win7、Linux等操作系统的基本软件故障进行教学。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软硬件故障排除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内容。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计算机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需求,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专业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常见故障等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培养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二、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需求开展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

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决定了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了满足现代企业不同岗位员工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的需求,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需求开展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入手,强化信息辨别分析能力的培养、强化信息整理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针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渠道,对网络信息收集、数字化图书信息收集等方法进行教学,并针对网络信息的繁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进行辨别能力的强化训练。由教师提供不同来源的信息,并在制定题目下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与分析。通过对信息收集情况、信息来源以及信息质量的对比进行院校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专项训练。再由教师对学生辨别结果进行评价,采取这样的方式强化训练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满足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77-03

最近,我院教务处学习外校的经验,制订了新版的专业教学计划表模板,要求各系将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按新模板的格式进行修订。笔者在修订中感到,新模板是依照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新指导思想制订出台的,体现出许多新要求、新特点。用新思想指导,按新模板格式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确实是当前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认真去做好。另外,笔者在编制过程中,发现我院教学计划新模板尚有待完善之处,就做了一些改进。现将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1新版专业教学计划表的特点

1.1能力本位,模块结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当前构建有高职教育特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时,首先应确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工作岗位(群),分析确定该专业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进行能力细化,设置相应具体的教学环节。新版教学计划表中增设了“教学模块”一列,这一列是用于填写专业各职业能力模块名称的,这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改变了原来专业教学计划中尚不同程度存在的“学科本位”、“三段式教学”等专科教学的传统理念和做法。

1.2一览无遗,方便执行

新版的专业教学计划表将各教学模块、各实践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全部集中在了一张A3纸的大表格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计划表将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分列在两张表的做法。这样,在一张大表格上,使用者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各教学模块之间的关联、各个实践环节与各门理论课程的配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及安排细节等情况,真可谓“一览无遗”!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方便了教学管理人员的操作执行,可以避免和减少教学安排中的失误。

1.3自动计算,容易编制

新版专业教学计划表是用Excel电子表格制作的,为使表格更加方便好用,笔者对这种表格进行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教学计划表,将表中一些单元格的属性改为数值属性,设置了学时、学分自动计算的公式,增添了数据自动统计功能。这样,编制者只要在课程周学时单元格中和课内实践单元格中填入数据,其他的课程数据,如总学时、理论学时、学分等,都可以自动计算出来,而且合计单元格中的数据也可以自动统计出来。这就大大减少了编制者的计算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2编制教学计划的一些做法

下面,笔者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谈一下编制教学计划的一些做法。

2.1以能力为本位,设置各个教学模块

经过市场调查,参考兄弟院校经验,我们得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目标工作岗位(群),有:(1)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员;(2)负责电脑文档、图表、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多媒体制作的电脑文员;(3)负责计算机设备管理和学生上机指导工作的学校计算机实验员;(4)负责计算机销售、售后服务等工作的计算机业务员;(5)软件公司的程序员。根据这“五员”的目标岗位,我们进而分析设置了专业的“七个能力培养教学模块”。“七个教学模块”中有一个“基本素质和能力”模块是教务处统一制订的,其余六个模块分别是:“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硬件维护能力”、“数据库应用与编程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系统管理开发能力”。

设置好各教学模块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细化教学模块、编排教学计划和进程。

2.2用“生态树”模式,编排教学计划

笔者曾听过一位职业教育专家的讲课。他说,大学几乎年年都修改教学计划,但改来改去,真正改的课程并不多,改的主要是排课顺序,而顺序的改变就看你用什么思想指导。以往编高职的专业教学计划,往往是沿用专科的“三段式”模式,即先“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技术课”。这种模式搞出的教学计划是“金字塔形”的,带有很浓厚的“重基础,轻专业”和“重理论知识,轻技能培养”的色彩。现在高职教育提倡采用“生态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学生视为“小树”,在培养上是要使“小树”(学生)同时向“枝叶”(能力)和“根系”(基础)两个方面发展,使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基础也不断加深,实现“根深叶茂”的目的。如果没有确立这一理念,即便在教学计划中有了能力模块的设置,还是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

笔者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根据“生态树”模式的理念,对课程作了一些调整改革。主要思路是:将培养能力的专业课、技能课能早一点开的尽量早开,使学生早接触专业的学习。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第一学期,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网络基本应用技术”等专业类课程,课程学时数之和为10学时,而同期开设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类课程也是10学时,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得到同步的发展。

2.3循序渐进,安排进程

“循序渐进”作为一个教学原则,在编制教学进程时,是一定要予以考虑的。笔者现用两个图形加以说明。

2.4课程的合理搭配

一桌酒席,不能全是大鱼大肉,而应是有菜有汤、有荤有素、有浓有淡的合理搭配。同样,一个学期的课程,也不能全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而应是有主有副、有理有文、有偏重“动脑”也有偏重“动手”的各类课程的合理组合搭配。这样搭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和减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计划中的第四学期,我们安排了相对偏重“动脑”的“SQL数据库应用技术”、“JAVA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搭配,我们也安排了相对偏重“动手”的“实用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其他的各个学期,也有类似的一些考量。

2.5与考证挂钩

“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证是一个很好的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目前,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证的模块都是流行且应用很广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考证方式也很新颖,只有操作考试。参加这些模块的考证,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今后就业都有很多好处。再就是,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证模块的种类很多,这就使学生有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的多个机会。

具体与考证挂钩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有:第二学期的“VF数据库应用”,第三学期的“VB程序设计”,第四学期的“图形图像处理”或“网页制作”,第五学期的“应用程序设计”或其他。由此看出,从第二学期到第五学期,每个学期都有一门核心课程是与考证挂钩的。

对考证课程,我们在计划中加大了教学力度,主要措施有:(1)加大考证课程的教学总时数。这样可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学习掌握得更好一些。(2)考证课程的课内实践的平时操作训练与考证内容紧密结合。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证,虽然只考操作,但操作中包含的知识技能点却很多。只靠“临时抱佛脚”式的一两天的突击准备是不能奏效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搞好平时的教学和训练才行。(3)安排1~2周的课程应用实训和强化训练,搞一些模拟考试。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综合概括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考证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2.6增设自动计算统计功能

在编制教学计划时,由于有周学时、总学时等因素的相互制约,有时需要反反复复地调整一些课程的教学顺序和学时数。如果没有自动计算统计功能,会造成编制工作量的加大,也有可能造成错计漏计。对此,笔者对教学计划表进行了改进,利用Excel的计算处理功能,设置了自动计算统计,主要改进有:

(1) 改变部分单元格的属性。将课时、学分等数据所在单元格的属性设置为“数值”,且课时数据格式设置为整数,学分数据格式设置为一位小数。

(2) 每门课的总学时的计算公式:

课程总学时 = ∑(各学期周学时×该学期理论教学周数)

(3) 每门课实践学时的确定和理论学时的计算公式:

实践学时是人为确定,用键盘输入。

理论学时 = 总学时 C 实践学时

(4) 学分的计算。通常是每18学时计1学分,小数处理原则是“二舍八入余作五”。这种运算,在Excel中是没有一个现成的函数可用的。笔者发现,将学分乘以2,结果全是整数,于是便得出了下面的学分计算公式:

某课程学分 = ROUND (该课程总学时/9,0) /2

注: ROUND ( ) 是四舍五入函数。

(5) 各种数据的合计计算。合计就是某一列的求和运算。在Excel中,只要点击工具钮“∑”就可实现。计算出一列的结果后,其余列的合计计算只需拖动单元格的“填充柄”即可实现。

3结束语

笔者还对表格的外观做了一些改进,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文中所述及的做法、体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不吝指正。

投稿日期:2007-3-14

作者简介

高宏毅,计算机系教学管理

E-mail:

周洁文,计算机系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E-mail:

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茂名市文明北路232号) 邮政编码:525000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7)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从2003年11月开始进行“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结果于2006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几年过去了,为了反映本专业办学状态的新进展,教指委2009年在全国各类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再次进行了采样调查。通过对27个省的427份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获取了第一手数据信息,本文分析总结了《规范》实行后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

1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影响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从宏观上说,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等,决定了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从微观上说,教育资源、教师素质、学生素质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

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质量及发展速度。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伴随着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规范》实行之后,教指委为了解现阶段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状况,在全国各类高校计算机专业中进行问卷调查,其调查对象为各类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问卷涉及到了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教师个人发展与提高、教学条件、学生状态、教学改革7个方面的问题,较全面地涵盖了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微观上的教师因素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并直接参与到各项教学政策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对专业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教师因素对专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文在该问卷的基础上,从教师视角对教师的组成结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这3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该问卷所设计的题型以封闭式为主,有少量开放式题目。封闭式题目设计了两种形式,一是多项单选题,二是多项多选题。本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27份(涉及27个省),其中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达98.59%。笔者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421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并给出了初步的分析结果。

2初步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教师的组成结构

高校教师队伍是一个集体,该集体的组成结构直

接影响到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规范》实行以后,各类高校都对教师队伍的结构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包括男女教师的比例、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学历职称等。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该专业过去以男性教师居多,现在伴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虽然男性教师仍占主流地位,但女性教师的人数呈现出增长趋势。从统计结果看,62.0%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女性教师的人数在30%~50%之间,17.3%的高校该专业女性教师的人数比例高于50%,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已经加入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男女教师的人数差距逐渐缩小,比例趋于平衡。

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中,中年教师的人数比重较大。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人数比例达到33.5%,年龄在40~50岁的教师人数比例达到43.5%。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拥有10年、20年和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人数比例很大,也就是说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从事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但青年教师今后必将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

的增加也必然能够为计算机教师队伍增添活力。所以各高校应该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舞台。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科的发展。统计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教授和副教授的人数较多,其中拥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也很大。可见,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学科底蕴深厚并拥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这样的现象是值得肯定和骄傲的。

2.2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规范》执行以后,教师在自我能力提升上的状况如何,学校是否给予支持,教师是否有自我提高的意识等信息,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必然法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快速的发展,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严峻考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很快,此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对于技术的更新要有灵敏的嗅觉,时刻保持所掌握技术的先进性。如果不能努力跟上发展的脚步,就很难快速高效地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能够体会到自我能力提升的急切需要。

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对自我改进机制有一定的规划,并且已经作出了各种努力。26.4%的教师(111名)认为自我改进机制较完善;66.5%的教师(280名)表示在自我改进中做了一些工作。除了教师自身努力之外,学校作为一个更大的能力提高平台,应该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并提供充分的

支持。如经常在教师中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积极为教师提供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3.0%的教师表示学校经常组织教学活动,72.9%的教师表示得到过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还有71.3%的教师表示所在院系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各种支持。学校的支持无疑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后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教师参与教学改革

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了解学生的需要,对各种教学计划、培养目标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规范》执行后,各高校更加重视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参与度,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才能知道应该如何展开教学,并且使教学不会偏离专业发展的轨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知识的传递者,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状况等都有着宏观上的把握,这些同时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信息。因此,教师参与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统计结果显示,63.4%的教师(267名)直接参加了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29.2%的教师(123名)被征求过意见。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73.9%的教师(311名)很清楚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有47.7%的教师表示很清楚应该怎样实现培养目标,还有48.7%的教师表示为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了一定的努力。这些都表明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清楚地了解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为培养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努力。

此外,教指委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文件,旨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发展作出指导。“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可以主动参考这些规划文件和指导意见。实际上已有许多高校在教指委规划文件的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本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促进了计算机专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表3的统计可以看出,只有9%的教师对教指委下发的规划文件很熟悉,41.8%和39.7%的教师表示比较熟悉或只是听说过,还有8.3%的教师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些文件。这说明目前教师对教指委规划文件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多数人没有系统完整地学习过该类文件;学校对于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精神的传达还很不到位,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国家对本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因此也就没有对教学活动展开适当的调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也阻碍了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情况,教指委将2010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解读专业规范、宣传专业建设与改革基本精神上。教指委将分期分批与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联合举办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利用网络培训系统进行实时培训和互动交流研讨。研修班从促进专业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计算机专业人才出发,以规格分类为基本指导思想,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及其规范。具体包括:计算机专业改革及发展战略;专业规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公共核心课与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办学试点工作;计算机专业培训问题及专业认证;能力导向的专业教育以及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热点问题。

3专业发展的建议

在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着专业向前发展。教师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状况所做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规范》实行之后,许多高校都对该专业的

发展做出了适当调整,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由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对学科前沿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也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未来必将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2) 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并继续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专业发展的优劣程度。学校应继续鼓励教师在自身发展上作出更多努力,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支持。

3) 重视教育部和教指委各类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对专业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学校对各类文件要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向上反映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向下传达各类文件的要求和精神,让教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规划和教学要求,帮助教师做好本职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5):7-10.

[2] 蒋宗礼,赵一夫. 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8(5):23-26.

[3] 蔡润芹,寸仙娥.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师素质浅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05(24):192.

[4] 李晓明. 关于进一步开展计算机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一点宏观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7):3.

[5] 王欣. 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景的调研分析报告[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25-226.

[6] 牛影辉. 论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J]. 大众科技,2006(2):189-190.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of Computer Science

GUAN Hui-sheng, BI Zhong-yi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8)

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计划,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依据,因此,实践教学计划直接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制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依据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来确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要根据行业和专业的特点,结合用人单位实际,明确用人单位需求,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潜能和职业技能及其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使学校的专业特色与社会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与该职业的从业能力相结合,培养面向行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依据行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使用不断深入,用途不断广泛。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到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林、生态领域,从社会进入了家庭,现代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这些进步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教学信息,在制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的课程教学计划时,应紧贴不同专业的特点,准确预测行业发展方向,着重培养善于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从业人员。

依据计算机类专业可能产生的就业岗位群来确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行业日益增多,依托计算机这种信息处理工具可能产生的就业岗位会越来越多。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可能毕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在制定计算机实践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宽口径与厚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在以后职业生涯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总之,要针对专业特点与教学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类各门课程的实验进行整体规划,科学修订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改革、重组、调整。在加强每门课程单一实践的同时,应加设计算机综合训练、项目开发、成果制作、课题设计、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应用计算机。在课程上选取职业资格考证科目并补充或强化相关内容,既能达到检测教学效果,又能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筹码;而有些理论性强、缺乏实践甚至过时的课程应合理舍去。

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计算机实践教学虽然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最好也要有教材依据,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学科的应用性、工具性特点要求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应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学生自学。当前,大多数高职学院使用计算机理论替代实践教学的教材和指导,不利于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影响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笔者以为,可以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将模块化、任务驱动、练习与过程考核等融为一体,分专业大类编写校内实践教学教材和指导书,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逐步探索计算机实践教学的路子,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加大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双师型”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他们的高职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大纲、对专业特色的理解程度及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就应该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转变高职教学理念。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几乎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升格后而成立的,虽然学校名称变了,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往往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面临着一个从”文凭教育”转入 技能教育”的适应过程,对于计算机课程以及在各个专业的具体应用,缺乏从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训规划等多方面的更新,所以,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以市场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线,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为提高学生以后在工作第一线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实践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加强外出学习交流和内部培训,鼓励实训教师去对口单位从事应用学习或到相关机构进修,提高学历,强化业务能力,以便补充新知识,增强实践指导能力。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抓好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学习参观、咨询、技术服务与开发、课题研究等机会,开阔眼界,使“双师型”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合力,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

优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学校应该从相关行业中聘请有实际经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解决原有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鼓励专业教师进修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增强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吸收有计算机特长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充实计算机实践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18―01

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调控手段,贯穿于学校经费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加强预算管理,在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环节执行不到位。一是预算编制不到位,部分学校不能将预算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学校经费管理当中,致使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计划性和前瞻性。二是预算执行不到位,部分学校在接到预算批复后,执行缺乏约束力,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三是预算分析不到位,大部分学校在年终未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影响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

2.经济杠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预算编制与学校工作计划未能相互呼应,部分学校不能围绕全年工作计划安排经费支出,不能很好地处理经费预算与工作计划的关系。二是预算编制未能体现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重点工作保障不突出,预算编制的质量不高。

3.会计核算存在监管漏洞。一是会计核算不规范,由于部分学校的财务部门或会计机构科目使用产生混淆,致使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与财务报表产生偏差。二是缺乏对支出项目的真实性的审核,在现行核算体制下,会计机构未能对学校支出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三是不能对照预算对学校的支出进行控制,会计机构在受理学校报账业务过程中为部分未进入预算的事项办理了支付手续,致使预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

4.经费支出缺乏内部约束。一是重预算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校不经过规定程序变更预算项目。二是民主议事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虽然各校均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教代会等机构,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做用。三是内部评价缺乏,大部分学校未建立内部绩效评价机制,因而未能对一个阶段预算执行目标的达成度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对中小学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预算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中小学经费预算是学校维持其正常运行秩序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职员工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学校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计划,对学校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宏观引导和业务指导,提高学校校长及相关人员对预算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校加强预算管理的自觉性。

2.严格预算编制程序,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预算编制程序是否规范严谨,直接关系到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预算编制的质量又影响和决定着学校各项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现阶段应将严把预算的质量关作为预算管理的中心工作去做。学校预算编制要在分析预算形势、搜集预算数据、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严格按“两上两下”程序进行。要正确处理好预算编制与工作计划的关系,做到预算服务于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服从于预算,两者有机统一。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中小学预算作为政府年度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和管理。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10)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篇(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发现不足,发挥优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有效途径是切实可行的。

一、计算机专业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程技能应用于计算机专业社会实践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应用是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着眼点。但是目前,学术性、理论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比重较大,实践性、工程性的内容得不到足够重视,这与应用型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定位严重不符,造成培养目标不明晰。

2. 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教学与市场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专业课理论知识量大,涉及面广,但与实践结合少,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深入理解平台,导致无法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

3. 实习实训环节不受重视

学校没有固定实践基地,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和见习场所较少,学校在管理上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校内实习一盘散沙,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课程设计抄袭严重,毕业设计应付了事。对实习实训环节的轻视,导致学生毕业后眼高手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4.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占比例较大,而青年教师大都刚走出一个校门即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二、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的能力。

三、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措施

1. 明确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加强工程化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具备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领域合格工程师。

2. 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面向应用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引导任课教师组建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团队。将联系密切的课程组建成为课程群,设计完整的实际应用项目,结合项目讲解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项目,各门课程连续贯穿地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模块在实验环节中实现交叉。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组建课程群,Java语言程序设计、DotNet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等课程组建课程群,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组建课程群,等等。

另外,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环节比重,且制定相关规定保证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大一到大四各学年,分别设置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实习实训环节,并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3.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目前,由于学校拥有的企业支持资源有限,将少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列入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结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累计1年,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并积累实际工程工作经验。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学校和参与“3+1”培养的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拟定“企业培养方案”,并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工程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工程经历。学校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教师岗位,优先聘任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不断强化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并设置准入门槛。对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制定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教师到企业兼职,参加工程实践1-2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立兼职教师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高级专家到学校兼职,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同时,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师评价制度。配合学校人事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并将毕业生优秀程度和社会需求程度等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以实现对学生培养绩效的综合客观评价。

5. 以科研促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都比较抽象,教材中没有贴近实际的例子供学生理解,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讲解困难、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将教师科研工作中相关的最新成果、探索的前沿要点引入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科研工作融入教学中,是践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方针。同时,可以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力而行地承担一部分实际项目,既可以令学生思维灵敏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又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科研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利于更好的进行教学研究。所以,尽可能地以科研促进教学,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我校计算机专业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近2年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其中有2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励,并实现了部级奖励零的突破,有18人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成绩全部都是良好以上,其中14人成绩为优秀。

[参考文献]

[1] 林健.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7).

[2] 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