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4 10:49:14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1)

一、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及意义

1.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始于1994年,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许多单位部门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近年来,在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同英语等级考试一样被予以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及组织实施

1.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以下四个等级。

(1)一级考试科目。一级、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

(2)二级考试科目。QBasic、C语言、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Java、Access等。二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3)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4)四级考核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分析设计、组织实施的基本技能。

2.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实施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工作由高校教务处教务科和计算中心共同承担。教务科负责等级考试的整体安排,计算中心负责等级考试的上机环节,包括考试系统的安装调试、监考、评分、成绩回收等工作。

三、高校大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用或熟练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意义不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方面来选择考取计算机三级证书。比如三级“信息管理技术”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工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能力。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关心最多的还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由于高校大学生已经熟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所以相对计算机一级证书而言,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更为重要。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能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数据库概念和应用模式,达到计算机应用的较先进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2)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更科学地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计算机二级考试科目中比较普遍的有C语言、Visual Basic和Visual FoxPro(简称VFP)等。但是其中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VFP知识点相对集中,在学生毕业后也普遍具有应用价值。而其它考试科目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又过于灵活,知识发散,并且考试通过率也比较低。

四、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内容上,高校课堂授课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1)在学习内容上,由于编程语言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际的编程中应用有限,再加上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高校教师常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的自学部分或者仅仅一带而过,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这些内容却屡次出现,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丢失分数。

(2)任课教师并不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而是按照校内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上机实践环节上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也造成了在考试过程中不少学生失分的结果。

2.学生在备考方面不积极主动

(1)每次等级考试之前,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都会下发模拟考试系统供给各个考点模拟考试使用,这是最直接、快捷的提高上机操作技能的方法,但参加模拟考试的学生却很少。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都会编写出版和等级考试笔试、上机考试密切相关的辅导书籍,但购买相应书籍的学生数目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准备不够充分。

五、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1.从整个教学过程角度考虑

(1)教学环节必须熟悉考试大纲。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等级考试通过率,任课教师就必须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主动地熟悉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

(2)加强教学环节的责任。任课教师应主动了解考试步骤、机试题型、考试要点、难点等上机考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参加等级考试的模拟上机练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2.从学生角度考虑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2)

一、背景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 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其合格证书全国通用,是持有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明,供用人单位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将MS Office列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的内容之一,该科目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人数较多的考试之一,引起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及重视。然而,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课时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该考试通过率,是非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1]

二、二级MS Office考试题型分布

根据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的规定,二级MS Office的考试主要进行四方面的考察:单项选题20分;Word操作30分;Excel操作30分;PowerPoint操作题20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考试形式无纸化,考试环境为Windows 7 + MS Office2010。

三、客观选择题

客观选择题包含公共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可分成以下两类进行研究。

1.公共基础知识要点。

该部分内容是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其中,数据结构与算法主要考算法、栈和队列、二叉树和排序的基本概念,要点包含算法复杂度求解、栈和队列的特点、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二叉树的结点个数及遍历排序和二分查找。队列和栈的特点经常作为考点,例如栈操作遵循后进先出的特点,队列具有先进先出的特点。二叉树方面主要考察求解二叉树的深度。程序设计基础主要考核程序设计方法、对象、属性、继承、多态等概念。软件工程基础包括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设计、程序测试与调试方法。

2.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类型及其应用领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因特网网络服务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应用。 [4]

四、操作题的要点研究与总结

要求参试者具有计算机应用知识及MS Office 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能够在实际办公环境中开展具体应用;操作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Word操作题。

字处理题考核内容:WORD应用界面使用和功能设置, WORD的基本功能包括使用模板快捷创建文档、选择并编辑文本、保存、打印文档等基本操作;美化文档外观:设置文本的字体格式、段落格式、调整页面布局,文档中表格的插入与编辑,文档中的图形,文本框的使用,特殊符号与数学公式的输入与编辑,长文档的管理与编辑:文档的分栏、分页和分节等操作,文档页眉、页码、页脚的设置,文档内容引用操作;文档的修订与共享:审阅与修订文档、快速比较文档、构建并使用文档;使用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和处理文档。通过研究比较字处理题重点考察两类题:一类是邮件合并题,例如是制作邀请函,请柬等,此类文档格式设置较容易,主要掌握利用邮件合并技术生成批量文档的过程。另一类是图文混排,这类题考核的知识点较多,主要考点有字体、段落格式设置,页面设置,首字下沉,页面背景,页面边框,图片、艺术字插入,表格制作,SMARTART 图形、题注、脚注、尾注插入等。[2]

2.Excel操作题。

电子表格题考核内容:表格的基本功能,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操作: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和修改;单元格格式化操作、数据格式的设置;工作簿和工作表的保护、共享及修订;Excel公式和函数:单元格的引用、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同时对多个工作表的操作;在Excel中创建图表:迷你图和图表的创建、编辑与修饰;Excel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分组显示和合并计算,应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分析数据。电子表格题相对容易些的题型如表格的行高、列宽、边框底纹、数据类型的设置、表格格式的套用格式、条件格式等;重点、难点是函数部分如函数VLOOKUP、函数IF;截取字符串函数(MID 、LEFT、RIGHT 函数);条件求和、多条件求和函数(SUMIF、SUMIFS),条件平均和求多条件平均函数(AVERAGEIF、AVERAGEIFS),条件计数和多条件计数函数(COUNTIF、COUNTIFS)函数等。[3]

3.PowerPoint操作题。

考核内容:PowerPoint2010 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新建演示文稿、幻灯片版式的应用、幻灯片的编辑、复制、移动及播放;演示文稿的外观设计:主题、背景及母版的设计与制作;幻灯片中对象的编辑:艺术字、图片、表格、图表、SmartArt图形;幻灯片互动效果的设置:动画效果的设置、幻灯片切换效果的设置;最后幻灯片的放映和输出的设置。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不断发展和变化,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的推出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又一进步,考试内容贴近实际工作,这种考试形式真正与办公软件在工作中的应用对接,要求考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熟练运用OFFICE 办公软件。[5]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研究知识点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二级MS Office 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参考文献:

[1]引入ESP教学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探析,《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 廖春玫.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3)

计算机技能竞赛能有效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能促使学校领导关心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工作,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供师资条件,促使更多的教师踊跃参加职业培训、参加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计算机技能竞赛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工作岗位应用的装备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设置竞赛项目的,如数据库应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参赛选手根据计算机竞赛项目的功能及要求,对命题进行分析,并从研究计算机原理、硬件、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和管理等不同知识点,根据竞赛项目进行实际的设计、制作(组装、维修)和安装,撰写总结报告,归纳总结设计思路、制作过程或管理特点等。

一、明确竞赛对参赛选手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在参赛过程中,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更要注重细节、及时总结。比如,参加多媒体、动画设计与制作竞赛,选手要运用HTML、XHTML、CSS、JavaScript等设计技术,运用素描、色彩、Photoshop、Flash、动画合成与特效制作、三维角色制作、音视频编辑制作、三维动漫设计等,提高师生掌握动漫画设计、创作等知识与技巧,能独立或合作利用软件完成漫画、二维动画作品、三维动画短片、电视栏目包装等工作,成为设计、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技术规范组建网络,并对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进行配置,在虚拟机VMware Server上安装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在保证网络连通的情况下,实现文件上传下载及网络打印等功能。教师组需撰写实验教学设计文档。参加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提供的需求文档,完成网站结构图的绘制,然后根据绘制的网站结构图完成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含前、后台),并在虚拟机上完成网站的、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知识点不可能包含教学的全部内容,但必须是实用性强的和先进的。例如,“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络基础、交换技术、路由技术、防火墙技术、局域网安全、广域网安全、系统安装与基本应用、系统服务器配置、系统安全配置与管理等;“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站结构图的设计与绘制、网站页面的艺术设计、网站导航的制作、网站首页信息的动态、网站一二级栏目信息的动态读取、网站互动设计、网站后台管理、虚拟机和操作系统的安装、IIS的配置和管理等。

二、计算机技能竞赛实施方法

教学中必须从专业建设的源头抓起,制定培训方案,参考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特点、要求和作用,确立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及核心技能项目,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技能性课程练习。让学生在参加各种层次的计算机技能竞赛中,有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形式

1.将计算机技能竞赛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常规实验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班级竞赛由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根据近期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

3.年级竞赛由教研组组织开展,动员本专业师生参加比赛,在比赛试题、场地、组织、评判标准的确定等认真落实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向上一级竞赛组委会推荐选手。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4)

2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中小学校都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早已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脱离了绝对“零基础”的程度。然而,非“零基础”并不意味着基础相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样是大一新生,如果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或是沿海经济开发区,那么他对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就远远好于出生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中的孩子。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中学,甚至是小学课本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虽然,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都对此提出质疑和意见,但是各个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还是要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需求考虑在内。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中,因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教学问题[2],找到更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在安排教学课程和准备教学内容时,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详细的分析后,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分为以下3个等级:⑴零起点所谓的零起点,不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绝对的零基础,什么都不会,而是学习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差,对于键盘操作和文字输入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熟练。⑵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数据,使用多媒体软件查看视频资料。但是,他们的目的多为看电影和浏览网页。⑶中级水平中级水平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中等程度的任务。

3分组教学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述分等级后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这就使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已经具有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就是重复学习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伤害。笔者在这里提出分组教学的方案是在对大一新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尝试。分组教学分为2种形式,①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②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中都包含3个等级的学生,以下就这2种情况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3.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3],组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组间因基础的差异拉开等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掌握程度制定符合本组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不同组之间的不同教学安排。

3.1.1零基础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级课程,以弥补大学前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欠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制表以及上网等基本日常办公技能。授课方式:16课时理论课,34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主要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输入、打印设置、制作图表、幻灯片和上网等。要以上机操作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1.2初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排版、制表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数据。授课方式:10课时理论课,30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主要学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高于零基础组。不强求额外增加教材外内容,但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前提下,增加EXCEL的函数应用、WORD排版和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3.1.3中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娴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办公任务[4]。授课方式:6课时理论课,24课时上机,10课时实训。授课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复习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讲授教材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课时左右。用24课时的时间,将案例分析、实用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及全面的讲解,并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面的渴求。另外,给这些基础较高而且想在计算机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安排10课时的实训课程。在这10课时中,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在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安排零基础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在总课时上多于初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的课时数总量。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做好工作,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多加强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练习。学校的机房要尽可能免费为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上机训练。

3.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组间相同,组内不同的教学模式。课程开始前,先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中分别包含了零基础、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的学生[5]。这样的分组教学方式使得组内同学之间存在基础差异,但是在其他组中都能找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同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组内互助,组间评比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水平较高的学生尽力拔高,还能提升各组间的总体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每组中选出一名基础较好、有责任心和有耐心,并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充满热情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第三章制作个人求职书为例阐述分组教学的教学安排。制作个人求职书是每一个大学生为求职所做的必要准备,是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平台。个人求职书要求内容言简意赅和印象深刻,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基本情况、有所特长以及求职意向等通过书面的形式介绍给用人单位。在个人求职书中涉及到WORD办公系统中的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输入、修改图片、绘制表格、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及排版等等。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先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每组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以及总体水平。同时,要在组间展开成果评比,这就需要组员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每个组员都要分配不同程度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协商和努力共同完成作业。给每个组员安排工作任务时,要根据组员自身的基础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分配,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零基础、初级基础和中级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3.2.1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制作个人求职书;授课课时:4课时最高目标: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求职方向,设计一份目标明确且有明显针对性的求职书。求职书中要展示自己的特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个性的设计,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总体水平: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求职书的制作中,每个学生都要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2.2组内人员任务安排零基础学生:WORD的新建和保存,自荐书内容的文字录入;初级水平学生:自荐书的排版,制作个人简历表;中级水平学生:制作求职书封面,包括图片的插入和修改、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等。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认为分组教学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此种方式减少了因先分层再分班而带来的各种麻烦。首先,分组教学只需要在本班级内进行,因此无需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打乱重新分班,这就解决了因大一新生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而受到计算机机房数量有限的制约了。其次,计算机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的软件之间的功能是可以通用的,老师指导过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同学的演示来完成。这就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弥补因老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而带来的不足。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57-03

1 引言

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的考试科目设置、考核内容、考试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整,编制了新大纲。二级考试除了考试科目有所增减外,还统一增加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

新大纲出台后,从2005年开始,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是所有二级考试科目必考的内容,考试大纲、试题内容完全相同。本文将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考题,归纳总结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每一章的考核重点和难点,阐述了顺利通过考试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以供考生参考。

2 考试内容及题型分布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四方面内容,采用笔试形式,占二级笔试全卷的30分,其中选择题10题20分,填空题5空10分。近两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题型及分值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06年公共基础知识题型及分值分布

3 复习方法及应试对策

3.1 紧扣新大纲,选好复习资料

从整体上分析,新大纲规定的公共基础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不大,考试涉及的内容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考点也相对集中些。往往有考生认为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只占30分,而涉及的面太广,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收效,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弃,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另外,建议考生选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该教程按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性强,配套的课后习题,非常实用。

3.2 考试重点与难点剖析

复习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结合教材,回顾历年试题,总结出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至关重要。

3.2.1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公共基础部分的重点,在历年考试中试题比较灵活,所占分值较大。复习本章的内容必须进行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2.1.1 数据结构

3.2.1.1.1 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概念及其区别

逻辑结构是反映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存储结构,也称物理结构,可分为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等。数据的逻辑结构与数据的存储结构不一定相同。该考点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

(1)直接考概念,例:2005年4月(1),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

。A)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B)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另外,2005年9月(4),要求考生判断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区别;

(2)数据结构分类问题。这一考点出现的频率较高,先后出现在2005年9月[5],2006年4月[5],2006年9月[5]。

3.2.1.1.2 栈和队列

栈和队列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栈和队列的特点,包括逻辑结构特点和不同的存储结构的特点,了解进栈、退栈和入队、退队时指针的变化。

2005年4月[2],2005年9月[3],2006年4月[4]及2006年9月[4]都涉及到了这一考点,4次的考题非常相似,主要考查栈的特点:(1)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只能在一端插入或删除元素;(2)按照“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原则组织数据。

3.2.1.1.3 树

二叉树是考核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二叉树的性质和遍历规则要牢记并灵活运用。

(1)二叉树的性质,即二叉树的结点问题。例:2005年4月[1],某二叉树中度为2的结点有18个,则该二叉树中有____个叶子结点;2006年4月(7),在深度为7的满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个数为____。两道试题都是给出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考生只要掌握了二叉树性质,就可以轻松答题;

(2)二叉树的遍历问题:给图求遍历序列,给出两种遍历求第三种遍历等。例:2006年4月(6)和2006年9月(10)给出一棵二叉树后,分别要求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的结果。

3.2.2 算法

3.2.2.1 算法的基本概念

包括算法的定义、特征、组成要素、算法复杂度,其中算法复杂度是考试重点。这一考点分布在2005年4月[5],2005年9月[2],2006年9月[7],此处不再累述。

3.2.2.2 查找:顺序查找和二分法查找

主要以计算最好/最坏/平均查找次数的方式进行考核。例:2005年4月[4]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进行顺序查找,在最坏情况下所需要的比较次数为_____。A)log2n;B)n/2;C)n;D)n+1。而2005年9月(8)的考题与此基本相似。

3.2.2.3 排序

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几种常用排序方法,主要以比较各种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的形式考核。例:2005年4月(3)对于长度为n的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下列各排序法所对应的比较次数中正确的是。A)冒泡排序为n/2;B)冒泡排序为n;C)快速排序为n;D)快速排序为n(n-1)/2。相似的题目出现在2006年4月【1】。

考生对查找和排序往往无从下手,实际上,在复习过程中,只要牢记各种排序和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学会比较,真正答题时,还是能轻松应付的。

3.2.3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一些记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考试中所占比分很小,复习时只要对这部分内容细读后理解即可。

3.2.3.1 面向过程设计方法

熟悉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等。该考点出现在2006年4月(1),2006年9月(1)中。

3.2.3.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对象(类的实例)及其特点、属性、方法、事件、消息、类(对象的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等。例:2005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类的实例称为_____。2006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_____描述的是具有相似属性与操作的一组对象。

3.2.4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基础的知识点以记忆为主,但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记忆;专业的名词术语要牢记,而相关的技术和概念解释则应理解并熟记。

3.2.4.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主要考查软件的定义;软件工程的定义、要素、核心思想;软件生命周期及其三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任务。这一考点,在每次的考试中都有涉及,具体分布在2005年4月(8),2005年9月(5),2005年9月(7),2006年4月(3),2006年9月(3)。

3.2.4.2 结构化分析方法

了解结构化分析的几种常用工具,重点掌握结构化数据流程图(DFD)的表示方法及主要图形元素的功能含义。

3.2.4.3 结构化设计方法

(1)软件设计的原则: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模块独立性。其中模块独立性是重点,耦合性和内聚性是两个度量标准。一般的优秀软件应做到高内聚,低耦合(2005年4月(7)的考点);

(2)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熟悉结构图的基本图符含义;掌握结构图的相关术语:深度、宽度(2006年9月【1】的考点)、扇入与扇出等;了解常用的设计过程设计工具(流程图、N-S图、PAD图及PDL)的表示法。

3.2.4.4 软件测试和程序调试

(1)测试与调试的区别: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这一过程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而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并改正程序中的错误,主要在开发阶段。例,2005年4月(6)与【3】就分别涉及到了测试的目的与调试的任务。同一考点又出现在2006年9月【2】;

(2)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例:2006年4月【4】程序测试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其中____是指不执行程序,而只是对程序文本进行检查,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3)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是内部的结构测试,黑盒测试是外部接口的功能测试。这一知识点,尽管在历年试卷中未曾出现,但考生也应引起重视。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通过比较来掌握。

3.2.5 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设计基础也是考核的一个重点,涉及面较广,但除了关系运算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是以概念题的形式考核。

3.2.5.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分析历年试卷发现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考题量较大,考点也是面面俱到。

(1)数据库系统组成。例:2006年4月(10):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____ 。2005年9月(10):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_。数据库设计的根本目标则分别出现在2005年9月(8)和2006年9月(9)中;

(2)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考生要熟知数据库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例:2005年9月【1】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经过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____;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在2005年4月(9)和2006年4月(5)的考题都考了数据独立性这一特点;

(4)数据库的内部体系结构。三级模式与二级映射构成了数据库系统内部的抽象结构体系。例:2006年9月(4)在数据库系统中,用户所见的数据模式为____。A)概念模式;B)外模式;C)内模式;D)物理模式;

3.2.5.2 数据模型

(1)E-R模型。要会分析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并会E-R图示法。对于这一考点,不能死记硬背,考生应通过分析大量实例,通过练习来理解并掌握。考生可参见2006年9月(4),2006年4月(9)考题;

(2)层次模型与网状模型。了解这两种模型的基本结构即可。例:2005年4月(10)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____;

(3)关系模型。这是考核的重点,要求掌握关系模型中的一些常用概念,例:2005年4月【4】,2006年4月【3】的考题相似:每一个二维表称为___。2006年9月【3】一个关系表的行称为____。

3.2.5.3 关系运算

包括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和扩充运算。应熟悉各种运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掌握交、并、笛卡尔积、除等运算。例如,2006年9月(6)和2005年9月(9)的试题,就分别涉及了交、笛卡尔积运算。对于以上信息,考生应引起充分重视,复习时应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各种操作间的规律。

3.2.5.4 数据库设计

重点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即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具体过程了解即可。这一考点在历年试题中只出现在2006年9月(5)的试题中。

3.3 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考生往往觉得难以掌握,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例如,在复习数据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每种逻辑结构和其对应的不同存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将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

3.4 切忌题海战术

对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住一大堆错误答案。

3.5 答题时,不要拖延时间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的难度不大,一道题在两分钟内如果没有任何思路,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让给后面的题目,这是考生应该考虑的一个“成本/效果”关系。

4 结束语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用于提供最具权威的资质证明。本文介绍的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能够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二级)的考生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M].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Talking about the Grade Teaching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Wang Haiyan,Wan Hong,Li Jie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idely application of computer,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is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he freshmen in computer basis,this paper probes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and improve teaching through grade teaching.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Grade teaching;Teaching innovation

一、引言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目前中小学已经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致使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适应新的计算机教学形势的需要,在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上,实施分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分级教学改革实施程序

(一)学生分级方案的制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方案制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分级的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级,才能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等级划分的时间,可安排在新生入学之初,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规模地展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分级考试的方式确定,以保证学生等级划分的可靠性。

分级考试可以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形式在网上完成,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生等级的划分和后续教学任务的制定。根据学生分级考试的成绩统计情况,可以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分成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级别(在根据成绩划分等级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意愿)。A级学生,其计算机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免修该课程;B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C级学生,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最差的一个级别,所以该部分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并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包括听课、考试等。综上所述,学生等级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分级考试的结果确定的,但也要结合学生自愿申请的原则进行。比如,高级别的学生可以选择低级别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该课程的修读。

(二)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分级之后,分级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为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进行分级备课、分级辅导、分级训练和分级评价等。

A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是说可以不用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了。相反,该部分同学因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拥有比其他级别的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所以,学校可以同时提供多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选修课供其自主选择学习,以更好地提高该部分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针对该部分学生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该部分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比如,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都很有帮助。

B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向A级的学生靠拢。比如,该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免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可以要求其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设计作业,或者接受更高一级的学习与培训。当然,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并修读自己喜欢的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程。所以,B级学生的教学,要以指导其完成综合性作业为侧重点,以达到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C级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在课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该部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且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授课,耐心细致地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另外,教学进度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调整,以学生真正理解为目标,千万不要一味地去追求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

(三)分级教学评价的方式

为了衡量分级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作为分级教学改革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分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要客观、准确地对分级教学做出评价,就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所处的各个等级,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根据学生等级的不同,可参考如下方案制定并实施。

A级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并以分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其该门课程的成绩。当然,该部分学生中如果有不满意此种计分方式的,也可以选择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最终的成绩可以取分级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B级学生,可以免听该课程,不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但必须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C级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并以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注意C级学生的平时成绩要不低于总评成绩的30%,可以由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实验情况以及创新能力测试等几方面综合决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平时成绩的比例,以突出对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三、结束语

分级教学可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同时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分级教学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和水平。

总之,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是顺应时代要求,值得推崇的一种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12:36-39

[2]高宇.分级教学管理研究及系统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4:239-240

[3]唐柳春,刘泽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6:1170-1171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7)

以往的信息技术理论教育方式与计算机操作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讲授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不详细、记忆不清楚导致知识的遗漏。而计算机技术作为理论性较高的知识,在理解和记忆上的难度更高。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方法,会更大降低学习效率,事倍功半。

本项目组采用创新的方法,先由培训的教师讲授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后由学员自行操作,让学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对于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由培训人员进行详细解答,并在其中插入各个重要知识点,加强学员记忆。通过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2.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相结合是培训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

理论永远需要实践的验证才有价值,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便是计算机理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如果仅仅从理论上讲解上机操作的过程无法达到实际效果,无论在计算机培训还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都同样重要。所以我们进行培训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是理论和操作的双重结合,来达到方便理解记忆的目的。

3.情感与教育的相互渗透

课堂, 不仅仅有信息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传递。师生,不仅有智慧的碰撞,更有情感的交流。通过交流,不仅能了解更多的信息;通过交流,更能让学员理解知识的深义。

在计算机培训的课堂也是如此,一个不对培训充满热情的老师无法教出一个优秀的学员。只有参与培训的项目组成员拥有对培训的热情,拥有对学员的期望,才能激发出学员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以达到老师的期望。

4.重视知识的更新进步

与时俱进永远是世界的主流,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便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在计算机理论上,制度的完善使得各种计算机协议,联网传输方式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上,科技的进步使得操作软件版本不断更新,功能上不断完善,操作方式上各不相同。在实际,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来说,更是瞬息万变。而作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者,知识更是要紧紧跟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出题方向,才能以最贴近的知识指导学员,才能最准确的指向考试的方向。在对学员进行培训之前,本项目组指导老师与组员,无论资历的深浅,均进行了知识的更新交流,以保证使用最实用的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5.知识化整为零,实现各个击破

书本上的知识是经验的积累,实践的总结,但对学员来说却过于繁赘,生涩难懂。如果把整版的知识分散成多条简单易懂的小知识,便可减轻记忆压力,将繁杂的知识点一个个击破,之后将知识串联,最终掌握完整的考点。如整个Access的操作――如果直接学习操作难度会非常巨大,如果分块完成,最后进行功能合并,将能降低许多难度,也有利于学员进行分步学习,逐渐掌握知识,完成考试。

参考文献:

[1]向瑜.浅谈如何提高我校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J].现代企业教育.2012(04)

[2]白少艳.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备考策略[J].硅谷.2008(18)

[3]钟晓辉,刘辉.高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李文.依纲据本,努力提高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06)

[5]郑德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分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注:本课题研究项目受广西医科大学自治区级201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3cxcy060

作者简介:

郭承湘,硕士,讲师,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

王璐妮,学生,本科,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8)

正在被快速推广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被企业长期实践证明科学的、 有效的改进质量的管理思想动,现已被引入的教育领域。中国职业教育目前进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保证过级率的教学相结合,构建以质量为基础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意义。

计算机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艰苦的,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更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我学院学生毕业必须通过的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必修课程,而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掌握技能越多,对求职也越有帮助。因此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使计算机教学更好的与等级考试相结合。如何让学生提高技能,提高对计算机兴趣,顺利通过等级考试,同时避免出现应试教育,考完即丢的现象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计算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含的基本工作程序是:P――计划(PLAN),大纲的制定,授课计划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D――执行(DO),练习、作业;C――检查(CHECK),批改作业,单元考查,期末考试;A――处理(ACTION),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我学院学生毕业必须通过的考试。全过程管理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7个模块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的通过等级考试(CCT)。

依据学情考纲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大纲结合7个模块提炼出各个模块用于教学的项目,课程中共分为7个模块,其中必学的教学内容为4个模块,分别是:基本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字表处理(Word、Excel)、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选学的教学内容为3个模块,分别是:数据库(Access)、多媒体技术基础(含Flash)、信息获取与(含PowerPoint),针对这7个模块进行知识点挖掘,以便有效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对必学模块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相同班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不同模块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学;对选学的三个模块,安排同一时间授课的2至3个班级学生同时开设三个模块的教学,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学习,完成“4+X”(4个必学模块和1个选学模块)的课程学习。

1 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程安排、实训开出安排等

(1)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及计算机学习的方向和标准是制定计算机教学计划的核心。

(2)设置计算机课程里每个模块的具体搭配,构成计算机教学体系,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等级考试取决于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些都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

(3)时间分配。教学执行计划中要列出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分配。

2 组织实施

计算机考级的通过率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受到组织实施过程的质量的直接影响。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模式。组织实施是对计算机考级管理的中心环节。本文主要讨论实训课程的实现过程。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操作技能的掌握。特别是课堂实训和课外加强练习等环节的质量管理。首先,要通观全局搭建相对独立的实训项目。制定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实训学习指导书、实训报告等。完善实训成绩评定办法,从学生的实训操作、实训结果、实训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为保证和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决定,可以开展的课外活动和科研训练很多。我们学校很重视计算机与课外活动和科研相联系的环节。组织过大多次的电子板报创作比赛,收效甚佳,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水平,也使得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出现很多优秀。我校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例如,计算机协会。

3 学习成果考核

项目模块检查按项目特点分为不同的检查方式,学习初检查学生出勤率、教师到课情况,课件教案准备情况等;中期检查教学运行情况,项目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过级率的反馈等;教学督导由教学、管理部门改进管理提供支持。课程考核分两种方式,一个是课程要求,即期末考试,评分按考勤10%、实训作业20%、期考(含理论与上机考试)70%计分;另一个是毕业要求,只有通过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一级考试才能达到毕业要求。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和指标对某些课程进行评价的过程。通过收集信息,教师和学生联合实施一套完整的"项目"工作和教学活动。其旨在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传统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内容转化成围绕项目组织的几个程序去展开,并且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让各类学生都能亲身体验解决工作任务的乐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计算机教学过程将教学评价有计划地去开展,吸取经验教训,找出问题,将推动科学化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包括教学水平评估、 课程评价、 项目考核、 实训室评估,以对教学质量进行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教学质量评估。

5 总结经验提高自身

教学总结是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最终环节。经过对前几个阶段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出行之有效又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在“边教、边学、边练”的格式化教学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作业的课堂讲评,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特长,展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比如:(1)使用“知识连贯式教学”与设置“知识障碍”,提出问题,设置障碍,解决问题,逐渐提高难度。(2)使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为教学模式,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3)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设计一定量的开放性练习和研究性习题引入“研究性学习”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根据TQM提高计算机过级率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通过对提高高职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调查和研究,力求打破现状,深入探讨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建立,以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以期以此为基础提高高校各实训课程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邢永富.现代教育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一个工具,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怎么样的教学,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类型,采用“任务驱动”加“以证代考”的模式进行培养,是我们院校现在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兴趣以及效果。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计算机的特点和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受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在入学之前,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方面,新生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之间这中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好的学生希望教授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同时增加难度;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进而基础比较薄弱,消化课本上的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来说,学生之间参差不齐的基础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2 对课程的思考

当前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是采用的与其他的课程相似的教学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授课方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而中小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普及已经使这门课的内容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如何分配课时课程内容、如何设计高职的特色、如何体现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这门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3 基础课程改革的设想

3.1 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其进行分类排队,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而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关于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最早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孔子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甚至有时是互相矛盾的教学方式。在班级授课制下,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种教学手段。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以及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巩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教学过程与手段

按照“能力本位”的原则,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进行结合,教学课程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进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对理论讲课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做到1:2,也就是对知识点的讲解一次,实践操作两次,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对授课内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做出调整。例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Word、Excel、PowerPoint、Front

Page等基础知识是重点;对于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硬件知识方面。通过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对于同一知识点,根据专业不同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教学,将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进行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3 考核手段的思考

为了对本院学生进行考核,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将考试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成绩,进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通过对近两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来看,通过率确实很高,但是对于暴露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因为,利用等级考试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进行教学,利用题海战术进行训练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除了会做题以外,其他能力根本没有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职教育的目标。为此,本文认为,对高职学生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平时课堂练习和上课表现,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大作业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参考文献:

[1]冉崇善.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12).

[2]陈琦.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教学研究,2005(6).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层次化教学;C++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现状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普通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专业课程,在计算机领域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这门课程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还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兴趣和理解,对引导和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工程及理论方面的研究兴趣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质量成为影响大学本科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三个因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当前,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程序语言的基本语法的讲授,课堂所设计的程序实例大部分围绕语法规则的演示和说明,这种模式同样也影响到实验环节的设计。这种就事论事,形而上学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明显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从事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教师(包括笔者)都有这样的感受:每讲授一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课,初期学生都抱着积极,对获取知识的极大热情投入课程的学习,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这种热情往往不能持久。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有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缺陷,但根本原因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不科学。在单纯以讲授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不利于学生建立综合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程序设计语言是表达设计者思想和计算机计算逻辑的符号系统,具有多层面、多视角的内涵。要把学生培养为具有高素质的程序设计人员,仅仅熟悉没有精神的符号及符号规则远远不够,这需要学生具备设计高质量程序的综合化的知识体系,而当前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现状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3) 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思想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各级教育系统,包括高等院校所关注的热点,知识高等院校所关注的“素质”内涵不同。笔者认为高校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综合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应有已有的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思想。总体而言,大部分教师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所采取的教学不利于这种素质的培养。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程序设计语言的层次化教学目标的思想,并以面向对象程序语言为例,论述在层次化教学目标驱动下的课程设计。

2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各项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是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但单一的教学目标并不能适用当前中国复杂的高等教育现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多类型、层次化的人才需求,这种趋势在各类软件公司里表现得尤其明显。为了适用这种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等教育领域在这些年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类型、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大量出现,改变了过去高等教育机构单纯负责培养具有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状况。这些变化最终体现为教师的工作,体现为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系。

当前,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类计算机类课程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例如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几乎所有的院系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类的有关课程,大约超过一半的院系设置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因此“计算机语言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总体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多年来一直在苏州大学承担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包括一类本科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二类本科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程。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单一的教学目标不能适用多样化的教学对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和程序设计语言知识逻辑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所具有的层次化的特点。下面将论述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各层的具体内涵。

2.1低级目标

该目标要求掌握标准化的程序语言语法体系,以学生掌握基本的标准语法体系为基本要求,并能初步应用语言开发较小型的简单应用程序,具备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低级目标要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标准的语法规则,课堂和实验环节所选定的程序实例大多围绕着验证和演示语法规则及语法规则之间的联系进行设计。在以低级目标驱动的教学中,因为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因此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位的要素。当然每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都有其固有的核心内容,例如,在C++语言中,核心的教学内容为:面向对象的概念、继承、多态、模板及异常等,即使如此,还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选择和取舍。总的原则是围绕重点概念和知识采取“精讲多练”和“突出重点”的方式进行教学。

2.2中级目标

中级目标则要要求学生围绕目标程序设计语言,具备系统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逐渐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该层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法”,还要让学生掌握“语义”;不仅让学生掌握语言本身,还要让学生扩展思维,了解、理解更多的外延的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要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建立起程序质量的观点。程序设计语言的外延知识涉及计算机专业许多重要的核心课程,包括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当然,不可能指望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有效地、完整地掌握所有这些知识,只能使与实现中级目标有紧密联系的知识能渗入到重点的知识讲授和实验的安排中。

2.3高级目标

不管是初级目标的“知其然”,还是中级目标的“知其所以然”,都是知识学习,而高级目标阶段的重点是运用知识,体验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目标程序设计语言解决一定复杂度和规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抽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和质量的观点。高级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如何在所讲授的语言框架里解决一定规模的应用问题,并从具体的实现里提炼出抽象的设计思想,分析实现的质量,总结好的实现方法和设计思想。

确立了教学目标,下一步的焦点为围绕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各教学环节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上机实践环节。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下一节将围绕这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3层次化的目标引导的课程设计

C++语言因其强大的功能及广泛的实用性而日益成为当前高校理工类专业程序设计的主流教学语言,因此本节将以C++为例,讨论层次化教学目标思想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C++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涉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下面将就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3.1课堂教学

确定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得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本要求。针对本文所提出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内涵,C++程序语言的课堂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应该展现出层次化,递进性的特点。

在低级目标中,掌握本程序语言的基本语法体系是最重要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确定语言的最核心最重要的语法现象。过程化程序设计向对象化程序设计是C++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对象”和“类”,以及由此产生的“继承”,“封装”,“多态”和“异常” 成为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应集中注意力于这些类对象的关键个性技术,围绕关键技术“精讲多练”,使学生深刻理解面向对象C++的这些关键技术;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低级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知其然”,那么中级目标则要逐渐使受教育者“知其所以然”,教学的重点从对语法的训练转向对语义的理解,包括静态结构语义和程序执行语义。在C++的教学中,以C++对象模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从静态的程序代码结构和运行的程序状态两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这样在知识语言的“所以然”的基础上,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多态”,并且知识“多态”是怎么实现的;什么是运行时类型检查(RTTI),运行时类型检查能提供什么程序设计策略等;许多的外延知识能沿课堂展开,例如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由Stanley B. Lippman所著的《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为我们设计课程材料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低级目标和中级目标都是针对知识的学习,而高级目标则针对知识运用,提高运用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此层次涉及知识的学习、理解和综合运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及课时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者和学者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设计模式”可以成为本层次的基本或延展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虽然不与具体的设计语言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但事实上各种技术性、或纯教学性的书籍中,都把面向对象语言作为实现各种设计思想的不二选择。通过设计模式内容的讲授,可以使得学生对面向对象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体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学所带来的设计上的“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当然,上面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论述仅仅进行了基本的界定和论述,需要通过下面几方面来贯彻实施,以达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 通过教者的努力,设计出丰富的、具体的课程素材;

(2)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作业和考核方法。

3.2实践教学

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是并重的环节,不可偏废,一起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取得。如何设计安排上机环节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总结出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文就实验内容及实验的组织形式进行一些必要的、有益的讨论。

结合课堂内容,以往的实践环节主要由学生编制一些小的程序,进行语法现象的演示及验证。但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普遍采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调试程序的能力和技巧具有显著的效果。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这种方法也显示出种种的弊端,例如:学生专著于知识点,必然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学生容不易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实践的环节中,增加“读程序”的分量。教师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程序范例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并对范例的程序风格和设计方法进行总结比较,以提高学者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到了后期,所提供的范例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示范性,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实践人员的组织形式上,一般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都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引进一些软件开发中的方法,比如采用小组制的形式,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小组或大或小。即使是在低层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中,也可采用小组的方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不过此时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最佳数目为二人。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以下的益处:

(1) 便于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2) 提高教学效率,以较少教学活动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

在以中级和高级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中,实践环节应从语法演示和验证为重点转变为以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为重点,因此除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内容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加综合性的项目开发环节,以达到知识的综合掌握和运用。

当前以语法的演示和验证目的实践环节的设计具有大量的教学实践可资借鉴和学习,但针对更高两层教学目标的实践环节则缺乏有效的素材和经验可以利用,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活动加以积累和总结。当前的一些做法是借用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来弥补纯语法的演示和验证实践方法的不足。

4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观念,并介绍了各层次目标的具体内容和以此目标为导向的主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如何针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的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总结探索各种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尤其是用于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吴乃陵.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9-11.

[2] 徐宏,聂影,黄征华,等.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探索[J]. 教学研究,2004(2):89-93.

[3] 沈军.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思路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80-82.

[4] Stanley B. Lippman. 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 [M]. Addison-Wesley Publisher, 1996.

[5]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Ralph Johnson ,et al. Design Pattern: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 Oriented Software [M]. Addison-Wesley Publisher,1995.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CHEN Dong-huo,YAO Wang-shu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篇(11)

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培训为重点,全面落实审计署“人、法、技”建设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审计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点高、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讲究实效、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审计干部成长规律、充满活力的审计干部培训新格局和新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精湛审计技术、作风优良、与时俱进的审计干部队伍,为上海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工作目标

*年至*年,本市审计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期间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上级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不同岗位对审计干部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领导素质、业务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实行分类分层施训,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本市审计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期间本市审计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目标是:突出重点,加强处级领导干部和青年后备干部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管理能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符合新时期审计工作需要的、与上海国际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级审计人才队伍;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法,逐步建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考培结合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审计干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审计机关,提高全市审计机关干部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适应新时期审计人才培养需要,加速建立审计培训师资库和教材库,改善教育培训设施和条件。

三、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对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统筹规划,按照分类、分级、分层、分工的原则组织实施。市审计局重点抓好处级干部培训、业务骨干培训和全员岗位培训,各区县审计局根据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本机关干部的培训。

(二)着眼需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教育培训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和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要求,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总结经验、研讨问题和改进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审计干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培训管理,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

(三)突出重点,考培结合,因材施教。在全面推行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实行“以骨干带全员,以重点带一般,以考试促培训”的方法,突出处级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我国加入WTO后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财税、金融、投资等重点专业和法律、计算机、外语的培训,并把审计业务培训和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其他培训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干部任职培训制度和在职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

(四)学用结合,完善机制,正确引导。教育培训要学以致用,要把干部参加培训和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建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倡导形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鼓励审计干部参加较高学历、第二学历或与审计相关的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资质)的学习考试,引导审计干部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主要任务

(一)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围绕“*”期间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总体要求,组织各级审计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教育审计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腐倡廉、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和革命传统等教育,坚持和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提高各级审计干部思想政治水平。

(二)处级领导干部教育。要有计划、分期分批的选送处级干部参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学习培训。“*”期间安排处级领导干部脱产轮训一遍。与此同时,结合审计工作重点,适时组织开展处级领导干部集中专题培训或研讨,培训内容突出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领导科学知识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开发的有关知识,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把学习培训和工作研究结合起来,围绕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研究,促进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优秀审计人才培训。在全面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优秀青年审计干部和高级审计人才培训,选拔培养一批知识面广、精通业务、意识超前、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审计及科研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每年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选送优秀青年审计干部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鼓励审计干部参加ACCA、CIA、IT审计师等资格考试。要建立优秀审计人才库,完善审计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把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优秀审计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全员培训。

1.全员岗位资格培训。根据审计署有关规定,“*”期间全市审计机关全员培训以参加审计署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为主。第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的内容为审计干部岗位知识丛书,即《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审计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经济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现代科技知识读本》四本教材。第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到2002年结束。从2003年开始,根据审计署安排开展新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与考试。

2.依法行政培训与WTO基本知识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有关文件要求,“*”期间要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培训与WTO基本知识培训。依法行政培训内容主要有通用法律知识和专门法律知识两大部分。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以、人事部、司法部组织编写的《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为基本教材,以本市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为补充教材,专门法律知识主要是与公务员岗位、职位有关的专门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WTO基本知识培训以人事部组织编写的《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为基本教材。依法行政与WTO知识培训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辅导。处级领导干部分期分批参加由市委党校组织的专题学习班,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和科以下干部培训由审计机关自行组织,并参加全市统一考试。

3.普通话培训。根据市有关部门规定,自2004年起,本市实行国家公务员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按照以上要求,2002年年底前市局70%以上的干部要通过市普通话等级测试,2003年基本实现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

(五)公务员培训。

1.初任培训。新录用的审计干部必须接受全市统一组织的初任培训和审计机关组织的岗前培训。

2.任职培训。晋升处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必须在一年内接受任职培训。处级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由市行政学院组织实施。各区县审计局晋升科、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任职培训由各区县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

(六)审计业务技能培训。

1.审计业务知识培训。要结合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审计工作的特点开展审计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以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操作规范和审计相关领域的其他专业知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2.计算机能力培训。在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培训、计算机审计技能强化培训、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着重培养计算机审计领域的中级、高级人才,力争在5年内使本市审计机关总人数的15%达到计算机应用中级水平,并培养出5至10名计算机审计应用方面的高级人才。

3.外语培训。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对审计工作的挑战,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努力学习外语,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外语培训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外语水平。根据审计署要求,组织开展外语达标考试。

4.综合能力培训。在加强审计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礼仪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努力培养审计人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文字表达和工作创新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七)学历教育。本着改善审计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引导审计干部参加文化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历教育,鼓励审计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职自学,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期间,争取将研究生学历干部占干部总人数的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本科学历的干部提高25个百分点。继续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参加MBA、MPA等学习深造。要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没有规定学历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的制度。

(八)国(境)外审计业务培训和考察。根据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继续组织市局处级干部、区县审计局领导及业务骨干赴国(境)外培训和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推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全市审计机关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单位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经常研究,增强做好新世纪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本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市审计机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市审计机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审定教育培训的目标计划、主要措施和有关重大教育培训事项;市局人事处负责教育培训规划、计划、考核办法的制定和教育培训工作的综合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估以及处级干部的培训;市局机关党委、法规处、信息中心、科培中心等承担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计算机技能培训和其他专业知识培训的相应任务;各业务处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组织开展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各区县审计局负责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要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要根据实际需求认真制定干部培训年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培训任务。要把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实行教育培训时间累计制,切实保证必要的教育培训时间。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全面记录干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出勤情况、培训内容和考试考核结果,及时掌握干部学习状况和培训需求,为干部使用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依据。要按照考培结合、学用结合、以考促学的原则,严格考试和考核。干部学习鉴定和考试考核成绩要记入个人学习档案,考试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选先进和出国学习考察等挂钩。要把经过培训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没有参加过规定培训的人员,原则上不予提拔,如因工作急需而被提拔的,必须要在近期内安排培训。

(三)建立健全师资库和教材库。要广泛吸纳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职审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兼职为主、相对稳定、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要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发展,吸收国内外审计、财经领域的先进成果,在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加强电子教材、网上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教材的开发利用,树立精品意识,确保教材质量,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有梯次的审计干部教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