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4 10:49: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93-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多的单位也要求职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快速的掌握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获取一个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成为了职业院校学生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如何让学生轻松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简介及新大纲的主要变化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一共分为四级,其中一级是最基本的,一级考核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考试科目: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B(Windows环境)考试是针对初学计算机的人员设计的一种入门水平测试,其考试内容随着软件的不断升级及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行了多次修改。2007年修订的考试大纲新增加了网络部分的操作题,其主要考核两个方面的内容:1.浏览网页并获取相关信息;2.利用Outlook收发电子邮件。新大纲的特点是除了新增加的内容外基本保留了原有大纲的考试范围,但基本操作(Windows操作)的分值由原来的20分调整为10分,考核难度也有所降低,调整出来的10分给了网络操作。其余部分的分值没有变化。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整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的第一项为单项选择题,该部分考核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及相关理论。在考试过程中通常有很多学生是没有把握的做题,甚至有少数学生放弃该部分而随意选择答案项。其实这部分是很容易拿分的,建议学生对照大纲去看书,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老师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应注重辅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归类整理。

三、狠抓操作题练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试题中,除了20分的选择题以外,其余80分均为操作题,所以实践操作是考试的重点,该部分包括“基本操作”“汉字录入”“字处理”“电子表格”和“上网”几种题型。在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平时接触计算机机会较少,所以一开始很陌生,与计算机接触一段时间后,操作明显熟练多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间隔了一段时间后,又将以前所学操作忘到九霄云外。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新操作的同时,要对学过的操作进行练习巩固。例如,在讲授Excel操作时的练习中,除了Excel练习题外,还可以加入一些Word练习题,最后在课程完全结束后再进行综合的操作练习。只有通过多做才能熟悉操作的要点,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还能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基本操作里考的九个操作,包括文件的创建、命名、重命名、属性修改、复制、移动、删除、快捷方式创建、查找,通过练习学生们很容易总结出其共同的操作方法,即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右击快捷菜单来完成,总结出了方法,以后做题就更加得心应手。

四、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两大考题考查的是Office2003中的Word和Excel两大软件,这两项占总分的45%,也是考试的重点、难点,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两项上花的时间也最多,但往往分数却不是很理想。在平时的练习中,只要将这两款软件的类似题目联系起来,注意区别,就不难发现有很多知识点是类似的,这样就能做到融会贯通。例如,Word中有关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在字符、段落、表格里都有,其设置方法都是一样的,关键要区分好应用范围;在Word表格和Excel表格中都有数据的计算、排序,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前后联系起来,一下就能掌握几个考试要点,且不易混淆。

五、应试注意事项

(一)解题顺序安排

总的来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的题型可以分为两种:选择题和操作题。由于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分散,分值较小,而操作题涉及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且分值较大,所以解题时可以对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根据抓大放小和由易到难的原则,我们可以先做“汉字录入”,完成之后再依次完成“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和“上网”。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掌握程度采用其他的解题顺序。

(二)解题要细心

电子邮件的收发基本上都会,可在辅导时却发现好多学生因为粗心把收件人的地址打错了。同样,对于浏览器的使用,大家上网通常都是浏览页面,所以如何保存网页或将网页中的文字信息以文本的形式保存起来也总会出错。所以在辅导时,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解题要细心。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670-02

NCRE (Anhui Test Area) a Strategy of Examination Remarks

ZHANG Guo-yan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23004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according to examinations kinds of questions and knowledge of point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how to focus on arrangements for review and reasonable review time and the examination on the machine you want to note other aspects of the candidates pro forma set out the strategy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candidates of help.

Key words: NCRE;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 computer examination; notes strategy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目前该考试设四个等级。它不以评价教学为目的,考核内容不是按照学校要求设定,而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它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其中一级考试考核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使用Office办公软件(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及防范。

1 一级上机考试的题型结构及特点

一级考试采取上机考试形式,上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主要题型结构包括有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1分,共40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道2分,共20分,操作题分为Windows操作题8分,Word操作题10分,Excel操作题6分,Powerpoint操作题6分,打字题10分。题型特点:客观题占较大比重,考试的内容大部分属于基础知识阶段,但知识点却比较全面,是各大专、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水平。

2 一级上机考试的复习方法

2.1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安徽省考区)考试通常在每年的6月下旬和1月上旬至中旬进行,通常各大专院校要求学生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就得参加考试,由于新生入学时间较晚,并且每个学校的新生都参加军训,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可以用来复习的时间较少,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成了学习的关键。通过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辅导经验表明,学生除了平时上课的时间,真正用来复习一级考试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怎样合理利用这段时间,笔者建议,这段时间内学生每天拿出2到3个小时进行复习,实践表明,大部分情况下男生由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实践操作题往往得分较女生高,因此,男生复习的重点是着重复习理论知识;较之,女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及男生,操作题的得分相对男生低,但因为女生在客观题的表现要好于男生,因此,建议女生对于操作题应该多加练习。

2.2 注重模拟题,平时时间多加练习

注重对一级考试模拟题的训练,由于一级考试的真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模拟题的题库中随机抽取出来,因此,模拟题的练习成了重中之重。学生应在每次上机课认真做好模拟题的练习,把每次的练习当作一次真实的考试来对待,针对客观题中的单项选择题部分,应做到看到题干,就能基本知道本题所要考的知识点,及正确的答案;客观题中的多项选择题,由于难度较高,学生也应该做到对题目熟悉,使用排除法首先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备选答案,以增加所选答案的正确性;操作题中的Windows操作题,难度相对简单,常考的知识点就是一些文件或文件夹的建立,重命名,删除,移动,复制,文件修改属性,添加内容等操作,此类操作简单,基本属于送分题,因此要求学生务必在Windows操作题取得满分;操作题中的Excel操作题,电子表格操作是一级考试中难度最大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弱项通常是对Excel中的公式、函数操作不能正确掌握,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首先搞分清楚公式和函数的区别,然后根据题目中的要求是使用公式或者是函数,并且对一些常用的函数,比如sum()求和函数,min()最小值函数,max()最大值函数,average()求平均值函数等多做多练,以及一些比较难掌握的函数,比如if()函数,先去理解函数的功能,再有针对性地多去使用这些函数,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操作题中的powerpoint题,题目难度适中,主要考幻灯片的创建,删除,切换,幻灯片版式及背景,创建文字或图型动画及声音效果,添加项目符合,创建超链接等,学生只要多做模拟题,可以取得高分;最后的打字题,考查学生打字速度及正确性,打字操作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时间多做打字练习,以取得较好成绩。

3 关于上机考试的几点注意事项

根据笔者经验,虽然一级考试中试题难度总体不大,但总有些考生会因为对一级考试操作中的不熟悉,而失去了许多本来该得的分数,以下说明几个常见的注意事项:

在Windows操作题中,题目中更改某一文件的类型,例如要求将文件“abc.txt”更改成“abc.ppt”,由于文件的后缀名决定了文件的类型,因此这里需要将”abc.txt”更改成“abc.ppt”,但是,由于有些电脑设置不一样,假如考生所在电脑并没有显示出文件的后缀名,只显示了文件的前缀“abc”,很多同学直接将“abc”改成了”abc.ppt”,结果真正的文件名变成了“abc.ppt.txt”,因此考生并没有把文件的类型真正的改过来,从而做错了题目,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有些题目要求考生修改文件的属性,例如将文件“abc.txt”修改成为“隐藏”属性,考生按题目要求修改完成之后,发现找不到该文件,造成接下来的题目无法完成,原因是,由于相关设置的关系,文件被隐藏之后,用户将看不到该文件,为了避免上述的问题出现,考生考试前先做好相关设置,设置步骤如下:打开资源管理器,选择横向菜单中的“工具”菜单,点击“文件夹选项”,弹出“文件夹选项对话框”,点击“查看”选项卡,如图1“文件夹选项”所示,将“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前面的勾选去掉,并且选中单选按钮“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最后按“确定”按钮。设置完成之后,考生将不会出现上述问题,避免了丢失应得的分数。

在打字题中,考生也会经常出现如下问题,例如:题中出现了英文字母和英文名字,考生应注意进行半角和全角的切换,标点符号中,应该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切换,有些比较难打的标点符号,特别是某些英文名字常在中间带有分隔号,可以通过使用智能ABC输入法键入“V1”、“V2”、“V3”来选择相应的符号。

4 总结

由于一级考试是全国性的普及性考试,考试难度总体不大,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自信心,只要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考前调整好心理状态,考试过程中,做到细心看题,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取得高分,顺利通过。

篇(3)

一、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及意义

1.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始于1994年,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许多单位部门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近年来,在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同英语等级考试一样被予以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及组织实施

1.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以下四个等级。

(1)一级考试科目。一级、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

(2)二级考试科目。QBasic、C语言、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Java、Access等。二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3)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4)四级考核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分析设计、组织实施的基本技能。

2.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实施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工作由高校教务处教务科和计算中心共同承担。教务科负责等级考试的整体安排,计算中心负责等级考试的上机环节,包括考试系统的安装调试、监考、评分、成绩回收等工作。

三、高校大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用或熟练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意义不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方面来选择考取计算机三级证书。比如三级“信息管理技术”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工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能力。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关心最多的还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由于高校大学生已经熟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所以相对计算机一级证书而言,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更为重要。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能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数据库概念和应用模式,达到计算机应用的较先进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2)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更科学地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计算机二级考试科目中比较普遍的有C语言、Visual Basic和Visual FoxPro(简称VFP)等。但是其中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VFP知识点相对集中,在学生毕业后也普遍具有应用价值。而其它考试科目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又过于灵活,知识发散,并且考试通过率也比较低。

四、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内容上,高校课堂授课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1)在学习内容上,由于编程语言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际的编程中应用有限,再加上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高校教师常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的自学部分或者仅仅一带而过,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这些内容却屡次出现,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丢失分数。

(2)任课教师并不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而是按照校内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上机实践环节上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也造成了在考试过程中不少学生失分的结果。

2.学生在备考方面不积极主动

(1)每次等级考试之前,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都会下发模拟考试系统供给各个考点模拟考试使用,这是最直接、快捷的提高上机操作技能的方法,但参加模拟考试的学生却很少。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都会编写出版和等级考试笔试、上机考试密切相关的辅导书籍,但购买相应书籍的学生数目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准备不够充分。

五、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1.从整个教学过程角度考虑

(1)教学环节必须熟悉考试大纲。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等级考试通过率,任课教师就必须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主动地熟悉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

(2)加强教学环节的责任。任课教师应主动了解考试步骤、机试题型、考试要点、难点等上机考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参加等级考试的模拟上机练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2.从学生角度考虑

篇(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核的内容就是计算机基础,该等级证书是高职高专学生通过专升本考核的必要条件之一。每年我院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的学生上千人,但考核通过率只有50%左右。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一成不变,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不符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近三年来都没有更新,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大纲有所脱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离。此外,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单一,与教学大纲内容不符,其内容不适合课程发展的需要。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我院所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班级都采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和计划,讲授内容都相同,没有根据专业需求来设置课程,不能体现出所学的专业跟计算机的联系,不能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

1.3 教学形式多样,但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即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变为“多媒体教学”+“上机实践”,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学方法单一,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被压抑,这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就说明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2 改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 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编写合适的教材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多种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定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修订应根据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大纲以及各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进行适时调整。教学大纲既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又要符合教学规律、满足学生继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修订好的教学大纲,组织多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编写符合我院学生特点的教材、配套实验教材及教学课件等。教材的编写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考虑:

(1) 该教材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完整性、创造性等特征。只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操作已不能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方面应该增加办公自动化的高级操作内容,以及网络方面的内容。

(2) 采用“任务驱动”进行编写,“提出任务—分步介绍解决方法—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知识拓展”。以实际问题引出相关知识点。

(3) 教材内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难点、通俗易懂。

2.2 根据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所学的知识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特别是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如:会计专业,电子表格这方面的知识难度应该加大、加深;酒店管理专业侧重于文字处理方面及电子表格方面的知识;广告设计专业则侧重于文本的排版、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各科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

2.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必须改进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采用“案例驱动”、“项目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设计方案。例如: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排版时,可以找一些比较美观的手抄报给学生欣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怎样对手抄报上的内容进行字体、字号、插图、编排、样式及格式化等项目的设置和运用。通过这些直观实例的引入,向学生提出这堂课的任务,并共同解决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有必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如:可以传授学生单、双页眉的制作方法,页脚中“共页第页”的制作方法等。

对于综合性上机训练,可以采用“兴趣驱动”方式进行,即每一部分学习完毕后要求每组成员根据所学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完成一个任务。以文字处理软件WORD为例,根据所学知识以“我的班级”为主题设计一个海报,海报内容由小组成员讨论得出,要求每个成员必须设计一个模块,然后组合成一个系列海报。最后,由各组成员进行评分,选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海报。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分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时,会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从而更能调动、提高、激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

3 结束语

针对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要更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大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了“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重新组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促进学生勤于思,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增强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企业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Key words: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48-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来临,计算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目前,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课程涉及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范围。是学生今后专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它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点。

1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但是,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存在入学分数较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自制力较弱的特点。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按照常规的教学理念,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势必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就更加让学生产生厌学态度。

2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仍有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讲授理论知识,完全按照课本罗列的章节进行灌输式的讲授,每个章节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讲些表面和肤浅的内容,导致每个环节都涉及,但是都涉及不深,学生每个知识点都学了,可是哪个知识点都没有学好。课程结束了,甚至有绝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2.2 理论与实践安排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给学生安排大量的上机练习时间。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比例不合适,安排了大量的理论讲授时间,而实践练习时间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学生的练习时间都被放在了学生业余时间自己操作,这样,一是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没有及时的练习,对老师讲授过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消化;二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很少有学生会对老师讲过的知识自己课下深入的钻研练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不强。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新方法。

3.1 根据学生基础安排分层教学 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够系统,高职院校生源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有的学生来自于中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中职院校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训练,他们的计算机实践水平普遍相对要高些。这样就导致了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吃大锅饭的方式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因材施教,安排分层教学。在新生上课之前,先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根据学生考试情况,分层分班上课,对于计算机已经掌握比较好的班级,老师在讲课时就可以讲些深层次的内容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那些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差的班级,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先从基础讲起,慢慢再深入。通过分层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根据学生实际安排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合理的进行安排。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可以看出,课程应该是在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更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能力,更注重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要求。基于此,在安排课时上,就要偏重于实践,64总学时,安排42实践课时,22理论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练习时间,让学生更有时间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应用。

3.3 根据学生特点安排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施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做”三合一的方式。比如在讲到PPT的时候,不是一贯的老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和方法照做,而是以案例作为知识讲解的切入点,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经过深入的备课,准备好上课用的案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案例从之前上过这门课的学生作品中,抽出最好的一个或几个作品,让学生观赏案例,并且告诉学生,只要好好用心的学习,他们也可以做出精美的PPT作品,可以超越以前的学哥学姐,经过这样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了,然后让他们对刚才看过的PPT作品进行分析,再经过课堂分组讨论,总结此案例应该用到哪些知识点,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综合的讲解知识。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思考,能够很明确的知道要讲哪些知识点,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自己还没有掌握了的,学生经过了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课学习,老师把知识点讲解了以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把这个案例用自己的方式做出来,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的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对于学生集中不懂的知识点,老师可以再统一的进行讲解,经过了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做”三合一的方式,学生基本都可以很好的完成课堂作业。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巩固学过的知识,要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作业可以采取比赛的方式,以此来更好的激励学生完成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PPT,老师不要给出固定的模式和主题,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告诉学生作品的要求、最后要达到的效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创作就可以了,对那些优秀的作品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学生基本都能根据要求做出自己的PPT作品,总体质量比较高。

4 施行教学与考证相结合、“以证代考、以考促学”的考核新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将教学与考证相结合,以证代考,以考促学,经过实践检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考试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考试方式基本都采取单纯的笔试或机试,试题质量不是很高,批阅试卷的过程往往太过主观,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试卷,期末考试成绩很高的学生不一定能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有些学生笔试成绩很高,但是实践操作能力很差,连最起码的word-excel都掌握不好,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目前,我校组织的计算机一级B考试,紧扣用人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要求,考试大纲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理论涉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知识;实践涉及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ppt、photoshop等。考试大纲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等级考试考点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课程结束了,可以考取计算机一级B证书,还可以考取后续的相关计算机证书。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

5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法规则固定,逻辑思维较强,因此比较枯燥。要完成好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丰富讲授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涛.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2):226.

[2]薛银燕.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4-15.

[3]黄耀.浅谈考证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促进作

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3).

[4]吴香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考证促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03).

[5]林燕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09).

篇(6)

1.引言

目前网络化、数字化不仅是学生的娱乐方式、感情交流方式,而且是他们的学习方式,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掌握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本领。国内当前对于本课程的研究有三大方面,一是研究大学本科该课程的教学,二是研究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本课程教学,三是研究高职高专文科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在研究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该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科学生该课程的教学很少有涉及。而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仍然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课程存在的今天,文科专业该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对于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建立的比较模糊,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更应该紧密结合,以便培养出熟练应用计算机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职业型人才。

2.问题

首先,在我院的学生中,大部分在以前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会用计算机聊天、看网页等,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是零起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但相对来说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是十分薄弱,不成体系。

其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都是典型的“90后”,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原来学过一点就不愿意再认真听讲,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性格上也不愿意接受从前那种从头开始讲起被动听讲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认真听课的不多,上机实践的时候也大多停留在聊天、看网页上。同时文科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都不强。对于计算机最基础的东西理解能力不强(比如数制转换等),学习能力较差,兴趣比较分散。

再次,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下面看演示,教师在上面操作,两次课过后,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

最后,上机问题。学生中大部分高中时候都接触过电脑,头两次上机往往不知道该干什么,后来的知识也不存在连贯性。所以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仅仅会常用的QQ等聊天软件。

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的教育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且这种建构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活动和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心,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建构主义最早是应用于幼儿教育。近年来,很多教师实验性地应用于高职等大学课堂。由于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经讲授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而这些已有的数字化资源则非常易于实践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4.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要求,结合教材的每一章,划分成为不同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平均分配到各个课时中去,作为每次课的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情境性”的学习观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又建立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之上。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对基础知识部分作了简化,而上机操作部分,事先按学生的水平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水平给予不同层次的任务。使得小组学习可以在同一进度上,有了讨论的余地。

信息资源设计:上机操作之前,在该课程的网站上存放了一些关于该课程的其他参考资料或者学习方法,供学生进行自主查阅。虽然网站还不是十分完善,但是在上面一些相关信息,或者学生学习中容易疏忽的一些问题,还是能够补充课堂及上机学习的不足,具备了初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环境。

自主学习设计:每个小组的任务都分为三个层次,完成一个层次之后,会分给他们一个更为高级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上有一种成就感。比如在Word上机教学时,我们可以找一些与学生专业应用相关的排版的实例,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按组进行排版。任务完成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更难的课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封皮及内页,最后给学生打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锻炼Word排版的能力,而且能增强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划分为小组下达任务之后,学生开始自主地学习、讨论、协商任务,进一步深化对任务的解决方案的细节。在学习PowerPoint一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首先结合演示,介绍基本操作的要领,然后布置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任务。在关键处由教师给予指导,同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演示他们的作品,讲述其设计思想、作品主题、制作技巧等。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及期末考试合格。但并非仅局限于考试及格或通过一级考试。而关键在于给与一定的综合任务,看是否能够运用一学期的知识进行解决。

强化练习设计:根据最后评价结果,为学生设计了一定的补充性的或者重复性的练习,并且针对每次课学生的学习讨论情况,给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最终的意义构建。

当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在于准备学习环境,还要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整个过程,发现学生的行为偏离目的时候,应予以纠正。

教学效果比较:

虽然两种课堂的及格率相差并不是很大,但是一级通过率的差别特别明显。学期考试是全部笔试的形式,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却有相当部分的上机实践题目。从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应用建构主义的课堂,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更强一些。但应用建构主义的课堂,不可否认的是,为了创设学生需要的学习环境,降低了一部分学生的任务的难度,从而学期末的考核中,并没有明显地体现出两种课堂的差距。

5.思考

总之,将原本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建构主义思想应用于复杂的高职教学中,还仅仅是一种试探,在实践难度和实践模式上都存在着新的挑战。而且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60-0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各省招生考试院组织,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1]现在NCRE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用人单位的认可,成为证明持证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一项考试。NCRE自1994年开始,至2012年底,累计报名考试人数超过4470万,在校大学生占考生人数的90%以上,反映了NCRE的科学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本文主要是通过对NCRE的分析总结,结合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借助NCRE的模块教学、实例教学,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总结了几条具体的改革措施,并且经过实际教学过程进行验证,通过多次考试通过率分析验证教改效果显著。

1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NCRE相互促进关系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不完善,与信息时展的要求不适应

当前我国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体系不完善,所用教材侧重理论基础,对实践能力提高欠缺针对性,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突破点。NCRE经过近20年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更新,形成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将现行课程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点进行紧密结合,达到相辅相成。

1.2 没有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有效、可操作的方案,考核方式单一

在平时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探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途径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于如何评价和考核教学效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计算机实验教学考核是一种评价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考核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借助NCRE增加考核方法的多样化,加大实验报告、实验技能的比重。

1.3 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对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方面,更需要良好的上机环境。为了满足NCRE的考试要求,督促各高校要不断地加强设备投入,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实践教学平台。

如何借助NCRE这个平台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高水平计算机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2 借助NCRE平台,改善、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实训方法

2.1 以证促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计算机综合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考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就要求高校在追求NCRE过级率的同时,完善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完成课程的基础上,获得实践技能的训练,又能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极大的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2.2 模块化、案例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NCRE设置了4个等级,17个模块,具体设置如下:一级有三个科目:一级B、一级 WPS Office和一级MS Office,一级主要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使应试者能够掌握计算机的日常应用;二级有七个科目:二级C、二级VB、二级VFP、二级JAVA、二级ACCESS、二级C++和二级Delphi,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程序员而设,使应试者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并且能熟练掌握一门高级编程语言的编写和程序调试技能;三级有四个科目:三级PC技术、三级信息管理技术、三级网络技术和三级数据库技术,三级定位为程序开发工程师,主要考核应用程序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四级有三个科目:四级网络工程师、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和四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四级定位是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工程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NCRE的模块制定教学大纲,根据NCRE提供的海量题库,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案例的训练,迅速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3 结合NCRE,制定以应用为主的教材改革方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的改革要坚持基础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基础理论和学科系统知识的前提下,增强学科前沿知识,一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点相吻合,提高学生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二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知识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2.4 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作为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一些学生可能还没接触过计算机,基础悬殊较大,所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可以按照NCRE的等级开设多个教学模块,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实行教学分级,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相应的实践课时,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分级教学,既能使学生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也可以提升学生NCRE的过级率。

3 结论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其重要性也得到人们的认可。信息化的应用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NCRE的过级率反映了教学质量,通过这个考试,可以使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提高和改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的实施,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通过和NCRE的相辅相成,使NCRE的过级率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岗,吴彬,魏建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培训教学体会[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 刘艳.谈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导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福建电脑,2010(1):175-176.

[4] 徐轶.网络教学系统在电气工程教学中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27-28.

[5] 赵焱,胡源申,孙允中,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能力考查的特点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138-139.

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37-0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它是信息社会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更高级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我院从2010年开始用“以证代考”的形式组织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实现了教考分离,其成绩能真实、客观、公正的反映教学情况。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成绩,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的教改方案,也为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从而达到大幅提高我院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1 研究背景、对象和方法

1.1研究背景

我院自2010年1月开始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行“以证代考”的改革,实现教考分离,已历经了4届。参考学生包括07、08、09、10非计算机专业各系、各专业约5000余人,前三届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一直徘徊在51%左右,平均成绩57分,低于广东省平均通过率10个百分点(广东省平均通过率61%)。2011年上半年,学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引进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计算机水平考试的通过率有所上升,首次超过了广东省的平均通过率。虽然我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考试数据,但是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过系统、全面、科学的分析,更没有开展过以考试成绩分析为基础的指导教学工作的研究。本研究将对我院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辅之以各种调查、研讨会、分析会,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新的教学规律。其价值不仅能直接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可以推广到其它课程的教改实践中。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学院历年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为基础,结合与之相关的数据信息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

1)2011年1月8日 我院《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全体考生总分成绩统计表;

2)2011年7月2日我院《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全体考生总分成绩统计表;

3)历届《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考试、一级考试成绩统计及分析报告;

4)全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5)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的操作情况;

6)学生的入学成绩。

2 结果与分析

基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对影响考试成绩的三大因素——教师、学生和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和原因,形成理性认识。

2.1教师因素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案、进度、课件,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授课、练习、辅导。而学生考试通过率是教学双方成果的最终体现,它客观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授课、练习、辅导各环节的水平。我们对20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的通过率、平均分、纵数、中值做了数据分析,其中各授课教师的平均通过率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教师所教学生的平均通过率在58%至72%之间,相差幅度14%,属于合理差值。这表明了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准大致相当,授课教师能自主发挥的空间主要是课堂讲授的方法、技巧、案例,练习题的系统性、全面性,习题量和难度的把握,课堂辅导和课下辅导的力度。

2.2 学生因素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专业的差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的差异

对2010年第1次考试和第2次考试的数据分别作专业通过率的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两次考试相同专业的情况可以看出,专业之间差异较大,这可能追溯到他们的入学成绩。一般来说,我们学院录取新生的分数为:文科类的录取分数线为320分,理科为310分,美术类为240文化分、175术科分。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会计等文科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生源优势,而广告和服装这些艺术类的专业自然学习效果就会差些了。

2)学习态度因素

学习态度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倾向,量化并不容易。一般说来,在教学中我们会借助相应课程的考勤情况,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来间接反映这些问题。

2011年上半年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引进了“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攻关一级考试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材料。表2反映了平台练习完成情况与一级通过率、平均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方法因素

通过教学经验的总结、课堂上的观察,以及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学习方法:

①完全按照老师上课的步伐进行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内容就尽量记住,将老师讲的操作步骤、重点等做好笔记以供日后复习之用,基本上采用模仿的方法。此类学生一般上课比较认真,但是遇到问题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问老师而不是想办法自己解决,学习进度与上课进度一致,成绩中等。

② 掌握了一定的类比法思想,当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基本操作要点后,就尝试自己做题,遇到问题时会与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课堂上基本不做笔记。如在讲解word中的格式化操作时已经教过选择哪些菜单项可以完成,那么在学习Excel的时候他们就会以类比的方法,尝试去完成格式化操作的问题。

③ 掌握了一定的归纳法思想,通常使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学习过相关的课程,或者是已经接触过Office软件,又或者是比较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使用。他们根据自己以往学习的模式或者经验总结出一套做题的思路,从而帮助他们比其他同学快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

④ 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会进行预习和复习,将自学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这部分内容并做好笔记。这类学生学习主动,善于抓住重点。

⑤ 基本上不听课,不做笔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这类学生一般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在考前会拼命做题,以求临时突击成功。

通过分析以上几类不同的学习方法,再参考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发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运用类比法和归纳法来进行学习的效率最好。计算机基础课重在对Office软件的使用,在操作中如果只会模仿而不会思考的话,并不能全面地解决问题,更不利于学生日后在计算机学习中的提高与发展。

2.3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分析

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一个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集学习、辅导、测试、评价、交流、知识沉淀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的课程学习平台。通过对主平台的优点和不足作深入分析,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指导,更好地发挥平台的长处,克服短处。

根据对历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结合我院引入平台之前和引入平台之后的考试通过率与平均分进行比较,得到分析结果如表3:

3 改革策略与建议

3.1改革思路

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平台”的全面分析,我们的问题是教师教学以自我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产生的。我们的应对策略是:转变教学模式,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要有理念,还要有一套涵盖教学主要环节、系统全面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平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平台的环境下,教师由单纯知识讲授者向学习指导者和协助者转变,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学习的参与者和发起者转变。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今后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网络平台为载体。

3.2具体措施

3.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一种方法是打破原有的专业和班级,按学生的层次重新组班授课,这样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另一种方法是在原有课时的基础上,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计算机基础补习班和提高班,这样既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与其它同学缩小差距,也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3.2.2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做),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选择已有的、应用工具软件制作的典型样例,以此样例为示范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通过模仿样例来完成学习。通过案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对软件的功能有一定的认识,更能在操作中形成一定的应用能力。

此外,在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引导方式,如启发式、参与式、设问式、比喻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2.3探索“助教”新模式

由于任课教师所带班级人数较多,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精力有限,所以在上机实训中难以对每一位有疑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答疑。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探索“助教”教学新模式。所谓“助教”,是指从班级中选拔计算机基础较好并且责任心强、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助手,与任课教师一起为同学们答疑解惑。采用“助教”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的解决,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助教”的学习动力,督促其更加深入地学习教学内容,同进,“助教”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成就感。

4 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生存的法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该文在分析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成绩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平台三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新的教改方案,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提供指导,也对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2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什么是案例

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分析各种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中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我院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如下:1)调整学时分配来更好的开展案例教学在当前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往往都只是按知识点模块进行设计,一个案例串联多个知识点,一节课教师可能会讲解多个案例,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我们需要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跨模块的案例,用一定的学时来实施。因而在我院,调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48学时的课程中,36学时是讲课和上机实验的学时,而12学时是综合实践的学时。这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补充,也可以弥补学生综合实践的相对不足,促使学生成为能全面应用知识的人才。2)案例设计与专业结合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思想是强调课程的通用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忽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而更加喜欢专业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征,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紧密结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会计专业,设计制作会计财务报表;建筑专业,制作工程概预算表、单位工程费用表等。3)案例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实际操作为主,教师通过电子教室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屏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演示。但教师在电脑上长时间的操作,会导致教学形式的单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操作,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一位学生进行操作时,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点评、讨论、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4)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有“问答法”,“重点标记法”等方法。“问答法”能够起到考核、促进学生思维,加强沟通等多重作用,在设问、复习、小结等环节都能使用;“重点标记法”能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重难点,明白操作的目标。案例教学与这些方法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作业,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5)布置主题作业,突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站在讲台上,不断地根据案例进行提问、分析、讲解、操作和演示,而是要通过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布置一个主题作业,让学生分组完成,完成后,学生上台演示,讲解设计的思路和使用的知识点等问题,加强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案例任务的驱动下,形成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有了更大的自和发挥的空间,但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准备的案例是用于哪些章节,通过分析案例,希望学生掌握和提高哪些知识与操作技能,选择的时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

3.2选择典型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是否适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学案例的种类多样,形式多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选择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尽量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促进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案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好处。

3.3案例的表达与更新案例的表述要言简意赅,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案例要经常更新,以保证教学活动紧跟时代,合乎技术发展的潮流。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5-7184-02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of Non-computer Major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RUAN Jian-Feng

(Technical Center for Modern Education, West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 the basci Computer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Proposed four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case teaching, task-driven teaching.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Basic Computer Culture;Teaching Mode;Grade teaching;Case teaching;Task-driven teaching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并为学习本专业后续计算机类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今后具有自行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能力。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原来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已经向中小学转移,从而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这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成为高教研究的重要议题。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入学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由于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不平衡,造成了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因为受到的计算机教育不同,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也不同。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甚至还掌握了网页制作、Photoshop 等软件的使用,有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就已经能够通过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像以上的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情况给课程教学组织带来的极大的困难。对于这一点,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授课内容过于容易,程度好的学生无心上课,觉得在浪费时间,授课内容过难,程度差的学生会跟不上进度。

1.2 课程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授课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总感觉课程上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而学生方面,则又觉得老师讲课讲得太快,有些内容无法消化吸收。

1.3 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未与学生专业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旧都把侧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上,未能做到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制定,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1.4 课程教学中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随着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许多用人单位都在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的办法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因此部分学校或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始终围绕着等级考试大纲进行教学,学校统一命题的期末考试也是靠近等级考试的题型。这样,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就不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强行记忆各种题型,明显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2.1 因材施教――实行分级教学

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以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实行分级教学,需要学校先制定相关规定。在新生入学后,根据自愿的原则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 ,可以分为初级班和中级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以及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选择。初级班的学生可以继续按照原来制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可以达到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水平。中级班则可以开设一些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比如VB、C、VFP等。

2.2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解决课时少,内容多、实效差、与应用脱离等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境,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基础知识外,其余章节的内容操作性都很强,对这部分内容,选用适当的案例,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不按照课本安排的教学内容和顺序讲授,而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用PowerPoint制作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分析作品的组成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再举一反三,进一步讨论、归纳。引出幻灯片背景、动画效果、动作按钮、放映操作等知识点,并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掌握和培养。

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在讲授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教科书上某个表在数据库设计一个表并且在表中添加新的数据,通过整个过程使得学生掌握数据库建表、添加数据的步骤。并且通过任务驱动引出建表字段类型选择、字段大小选择、主键的设置等知识点。

2.3 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大多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但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还处在“演示”的初级阶段,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听、看,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两极分化,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高校已经普遍建立了校园网的今天,网络为高校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作为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完全可以走在网络化教学的前列。应当充分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研究开发《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教学系统,由诸如课程指南、学习园地、教学指导、实验指导、要点解析和测评系统等模块,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利用类似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使得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进行答疑,也能通过在线的测试系统测试自己的是否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2.4 加强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通过实践来掌握和巩固,而现在的教学方式都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这样产生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上课时知道怎么做,但等到上机时又忘记了,因此在机房做实践操作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机房电脑网络的资源,对学生容易出错或者犯难的操作在进行演示。在机房的机器上可以安装极域电子教室之类的管理软件,这样在演示的时候可以控制学生机的界面,以免部分学生做其它事情。另外,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业务素质,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责任心。加强培训,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实行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加大听课力度,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而可为教学实践带来丰富的案例。

3 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材、考试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 它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 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们每一位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实践, 总结教学经验, 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这场教学改革中来,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渝,黄贤英.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新探[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

[2] 王洁. “任务驱动” 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教材与教法研究,2004.

[3] 李冬娥.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 福建电脑,2004.

[4] 赖炼.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 杜萍.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篇(11)

 

一、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当代大学生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这说明了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无论对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1]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和高教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我院从2003年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本科一年级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全部参加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以下简称cct),并将取得cct合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要求我院本科学生达到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核要求,达到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公共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非线性编辑》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计算机音乐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例如,我院舞蹈系的学生受集训、排练、文艺活动的影响,课后时间相对紧张,要求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在课堂内被消化并相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cct考试以来,由于首次参加规范考试的陌生性,加之教师、教材、大纲、备考辅导等方面准备不足,因而初考结果不尽理想,总结前几届考试组织及教学复习指导的正反经验,2004年以2004级本科学生为主参加cct考试成绩获得显著提高,及格率较上届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cct考试成绩总体逐年呈上升趋势,部分院系本科学生的cct过级率已达到了96%-98%。以下就该门课程教学结合cct考试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性,由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大,如果面面俱到,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什么都没学会;讲授内容应有侧重点,根据不同专业,;坚持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后续课程知识点可能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知识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必须有效衔接,动态调整,不断迭代优化。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初步、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72课时(即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36学时)。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讲授,实验)过程均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能力,强调自力,思路创新,应用为本”的原则,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始,做足课堂100分钟有限时间的“文章”,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由任课教师自行开发软件、并配套建立的各类客观试题,无纸化民、汉界面实践训练试题,任课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指导教学,行课答疑,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基础性积累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2011年我们分别对本科一年级的开课班级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一次网上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占到42%,课堂希望有更多师生互动,例如问答,同学讨论,报告等占到36%,建议增加团队合作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51%,喜欢比较简单而且要求明确的实验题目占到76%,对于本学期所完成的实验练习中,觉得练习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占到84%,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占到81%,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喜欢学占到60%,认为教材中网络和windowsxp章节需要修改和补充占到3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同时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