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朗读者活动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5:27

朗读者活动总结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1)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一般都不高,这是由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刚刚拥有的语文功底所决定的,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规范,可能会让小学生养成一些不好的朗读习惯。而规范学生朗读较好的方法就是范读,它可以让小学生有一个学习的“范本”,初步感知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范读还可以营造浓烈的课堂气氛。因此,课前我要认真研读课文,找准文章感情的切入点,尽快让师生产生感情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在教师课堂范读时,我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读出节奏、停顿和轻重缓急,让学生把握一些朗读技巧和方法。

二、依据文体,分类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朗读指导,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如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我就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拓展思维,这就达到训练目的了。而朗读《桂林山水》这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散文,我则要求学生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速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再如朗读《草原》一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这句时,因为这篇文章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指导朗读时要强调正确的停顿,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空是那么开阔美丽,从而产生对草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通过重音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味,让学生投入情感、身临其境、感受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再譬如朗读《狮子和鹿》时,着重指导学生要读得活泼灵动而幽默,让学生感受到鹿的可爱。总之,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懂得不同意境、不同的内容,就要有不同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慢慢养成揣摩朗读方法的习惯,逐渐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三、重点段落,揣摩词句指导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句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1.理解文字信息,体会重点词句含义。如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时,我抓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句子,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让大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对这个句子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就着重抓住“狭路相逢”让学生结合课文想象场景,有意让学生反复去读,从朗读中去理解“勇者胜”,从中体会到战士的英雄气概。

2.结合语言环境,从读中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如《李时珍》一文中的“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山高路远,严寒酷暑,走遍了”等词语,联系当时的具体环境,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就能理解李时珍采药时的艰辛,体会到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立志学医为民的可贵品质。

3.比较,互换词句,在朗读中鉴别语言文字的正误优劣。如《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的样子:“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黄色的小莲蓬。”句中“冒、展开、露出”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美丽的姿势。如果把这些动词换成其他词语,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形成对比,就能意识到换成其他词语是收不到这种效果的,从而让学生从读书中去体味自然景观之美。

四、结合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2)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不同的阅读阶段制定不同的制定不同的朗读目标。朗读能力差的同学目标是只要能正确的朗读,而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要体悟作者的情感。在阅读的开始阶段,学生能顺利的朗读即可。开始阶段的目标完成之后,学生要要做到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

(二)培养阅读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朗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乐观自信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声音洪亮,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自卑的同学在朗读时畏畏缩缩,不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信心,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

二、为学生推荐课外优秀朗读读物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物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教师应该以课本文章为基础,把朗读范围延伸至课本之外。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为学生认真选取课外朗读读物,使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互引导、相互启发,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许多的课外书籍都可以当作优秀的朗读读物,诗歌类的文章如《汪国真诗集》、泰戈尔的《飞鸟集》、以及《席慕容诗集》等,通话语言类的文章如《一千零一夜》、《小王子》等,科普类的文章如《海底两万里》、《昆虫记》和《七彩的分光》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杂志,像《读者》、《青年文摘》以及《百科知识》等。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朗读,第一,选取优秀的朗读读物,先抄录下来,进行诵读,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文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遇到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从思想感情、句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文章。把作品读透弄懂。第三,自碰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取跳读法,有选择、用重点的读,在保证朗读速度的同时注意朗读的质量。初此之外,还有快速读法,精读法等。通过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的结合,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3)

一、结合示范朗读进行朗读训练

示范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示范、录音示范、电教设备示范等。朗读教学进行得好不好,示范朗读起着很大的作用。示范朗读有以下好处:(1)帮助学生矫正字音、确定重音、调整语速、模仿语调、弄清停顿、揣摩字意,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2)营造声情并茂、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绪感染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3)帮助学生分辨人物身份、角色、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4)有助于打破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促使学生学好普通话,使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二、结合不同文体进行朗读训练

读的总目标,是感知和理解文章,达到赏析、创造。在实施朗读的过程中,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如上新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这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各自揣摩着读;而上复习课,需要对所学的内容作回顾,要求读出感情和语调,就应采用“泛读”;若对某一内容进行专题剖析,则要“精读”。另外,由于文体不同,读法也不同。记叙文重在形象性、抒情性,读时应带浓郁的抒彩,要读出强烈的感染力,读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对于议论文,因其逻辑性强,重在说理,读时应庄重深沉,突出其强烈丰富的号召力;对于诗歌,按音乐节奏朗读可活跃课堂气氛。如《我们的节日》一文,我按四分之二拍的强弱规律来朗读,学生们拍着手,摇晃着小脑袋,像模像样地表演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三、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训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品词、品句地朗读,能使他们在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找准关键词语,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前提。但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朗读训练中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朗读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如《》一文的教学,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站”“拖”“顶”“拉”进行评品,对描写炸碉堡的动作进行反复朗读,能使学生对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肃然起敬。

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

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习《小摄影师》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男孩给高尔基照了几次相?小男孩为什么哭?每次照相的结果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为深入学习文章做了铺垫。

2.指导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

要深入领会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思想感情,就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边读边思。如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时,可抓住陈赓的一句话“我受骗了”,紧紧扣住一个“骗”字,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1)小红军是怎样“骗”陈赓的?(2)小红军为什么“骗”陈赓?陈赓是怎样发现自己“受骗”的?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想象:早已容瘪的干粮袋;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小红军在干粮袋里摸出牛膝骨,使劲地咬着……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学生在饱含热泪的朗读中深深体会到了小红军的高尚品质。

3.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朗读

比较朗读是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体会。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学生朗读起来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母鸡》一文中,要求理解作者对母鸡的“讨厌”的情感。从文章前面部分看,作者对母鸡是真正的讨厌,读时就要读出讨厌的语气;而文章后面则要读出作者不敢讨厌母鸡,反而敬佩母鸡的语气。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学生就能体会出母鸡那种为了小鸡不畏、敢于牺牲的精神。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4)

做为一门语言艺术,朗读能把视觉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通过创造性的朗读活动,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上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切思想。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方法,能够对老师的教学手段进行丰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那种沉闷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具备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其在后期更为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当然,要想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那么也必须要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对朗读内容的学习兴趣

素教学的理念,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发挥最大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正共同营造出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对语文朗读教学进行重新的认识,消除以往紧张的学习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朗读的内容,通过影像、图片、音频等方式,来进行多元化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在这样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读书环境中,学生才会变得喜欢朗读,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读得生动,读得愉悦。

例如,在对语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的进行朗读学习时,由于这属于描写类的文章,缺乏一定的故事性,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是那么的高涨。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直接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情形,由于缺乏积累,学生对自己所朗读的内容没有直观的认识只是随着老师的教学而被动接受,对于自己所朗读的内容,没有准确的了解,更别提进行深入的思考了。所以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前,不妨利用互联网的工具,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和“威尼斯”、“小艇”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等句子,有着更为直观的朗读感受。利用朗读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学习视野。

二、对朗读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关于朗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不能脱离一个“窘境”后,又陷入到另一个桎梏之中。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老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明白,朗读不是“说读”,更不是“喊读”。在对感情内容进行强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创新。力争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对朗读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感受。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教学的创新内容多种多样,老师在教学中不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比如在进行文章《陶罐和铁罐》的朗读练习中,老师不妨利用文章内容,创设出相关的朗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戏剧的形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朗读演绎。可以找出两名学生,来扮演“陶罐”和“铁罐”,鼓励他们利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戏剧表演,在表演中,老师要对故事人物的形象特点给予一定的引导,像“陶罐”的谦虚谨慎,“铁罐”的傲慢无礼,通过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让大家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在创设朗读学习情境的时候,也要开放学习形式,为学生设计出较为欢快的朗读方法。像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等内容,都可以被运用进课堂。

三、设定出合理的语文朗x学习小组

关于朗读教学的内容,一些老师和学生认为是朗读教学是一种辅助型的学习方法,这实际上是不全面,朗读教学其实是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在小学课堂上发展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学生的朗读学习,不妨设定相应的朗读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环节中,对朗读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在小组学习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考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样很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朗读课堂上缺乏一定的学习信心,甚至是厌恶朗读的教学环节。所以老师在帮助学生创设学习小组时,争取让各个阶层的学生综合到一起,对于朗读学困生,在学习小组中主要帮助他们先大声的将课文朗读出来,建立积极的学习自信,同时在那些朗读学优生的帮助下,对其朗读能力进行提升。

四、注重语文朗读课程的评价与总结

在朗读教学中,对于学习过程的点评与总结,可以说是一项关键的学习内容。由于传统的教学中过于强调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对于学生自主评价和总结的内容有所忽略。对于学生来说,学结不仅仅是对课堂内容的回顾,同时也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总结,查漏补缺,完善学习过程。当然,在朗读训练中,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教学情况,有个客观的点评,这样能帮助老师,改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点评与总结的活动不妨设置在课尾,让学生结成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展开,大家聚在一起,先对朗读过程进行回顾,针对彼此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朗读长处,也要进行及时的宣扬。同时还能够根据朗读的内容,进行组合练习,让学生在愉悦式的学习氛围里进行朗读总结。老师还可以对表现较为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其到讲台上来分享自己的朗读经验,促进课堂教学的融洽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朗读这种学习形式,老师要开放自身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在朗读教学的环节中做出更多的表现来,这样既能够刺激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同时可以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窦素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7,(08).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5)

训练说明:将朗读训练设计为若干步骤,一步解决一个朗读要点,让学生明晰循序渐进的训练轨迹。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朗读训练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第一步,读出诗的音乐美。这一步的要点是准确把握节奏。(范读第1段)指导:节奏就是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诗句中的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第二步,准确区分停顿中的“长顿”与“短顿”。如“我想”“你看”“不信”这些词语需要较长时间的停顿。(师范读、生齐读)重点解决诗中的停顿问题。第三步,训练语调的抑扬顿挫,准确判断诗句中的重读词语。(范读第2段)指导:诗句中某些词语之所以要重音朗读,是因为这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步,关注韵脚,读出诗的韵味。(齐读第1段)指导:诗歌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押韵的字放在最后,故称“韵脚”。

总结:本诗行数相等,每节四行;偶句押韵,每四句换一韵;各句字数基本相同;每句三到四顿,顿数也基本一样。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朗读训练2: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分小组朗读,第一小组齐读第一节,要求读出一种惊喜;第二小组齐读第二节,要求读出一种赞美;第三小组齐读第三节,要求读出一种欢乐;第四小组齐读第四节,要求读出一种甜美。

总结:诗言志,情感总是显露于字里行间。本诗表达一种美好想象和热烈向往之情。微波荡漾的感情和低吟浅唱的韵味,既突出表现在诗的画面之上,又蕴藏在词语、句子、标点以及修辞手法之中。

二、细腻品读——追求训练过程的生动

训练说明:针对不同文本特点,对症下药,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以《捕蛇者说》为例。

初读,人人出声。要求读得既流畅又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读,逐段训练。要求字正腔圆。师示范,生学读。三读,感知层次。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四读,入情入境。让学生仔细体味文中情景,并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朗读较好地将其表达出来。五读,急缓适度。如朗读第四段蒋氏的哭诉,由急而缓,读出文中的悲情,读出蒋氏叙说的层次。

三、亦引亦读——确保重点段落的突出

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引读十分关键,引读到位则事半功倍,否则白白浪费时间。篇幅长的课文最适合此法。以《藤野先生》为例。学生先放声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

师引导(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开始就表现出作者失望的情绪。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辫子,在上野赏樱花,在会馆学跳舞……对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要读出愤懑和厌恶之情。

师引导(第36~38段):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朗读时要读出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以上朗读细节以感情基调为线索展开引读,文章篇幅长但阅读重点突出,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四、激情演读——达到憾人心灵的佳境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6)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佳的朗读境界,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呢?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善于捕捉和观察,便不难发现,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这方面总是表现出某种非凡的潜在能力,如果被老师发现,适时的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从而有利于拨动其满足感,并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低下,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连句子都读不完整。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进行换位思考,鼓励学生,创设情境,倾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快乐,在朗读中表现自我。

2.让朗读融入情感体验

朗读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朗读的具体感受,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和感受。因此,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我教《一夜的工作》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的感彩,以真挚、浓烈、崇敬、激昂的基调,以由缓而急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份感动的情境中。如结尾两段,在读到"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由于作者目睹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我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的这份情感、这份崇敬和这份感动,朗读应从舒缓而至激昂,把学生真正带进这份感动与崇敬的境界中。

3.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这些技巧的获得,都必须在品析精彩的词、句、段和体会感情中得以提升。

3.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子品析。课文中一些精彩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上中杂技》一文中"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父亲已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作者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在反复品味的,从中获取养料,获得了情感的共鸣。由鸟而人,由鸟而想到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在阅读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那份浓烈的情感,内心会激荡起一股眷眷的思亲之情。

3.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赏析。课文中部分句段蕴含着深刻含义,是我们把握文章知识的脉络,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讨论、探究、深思,才能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和领悟。如《野草》一文中"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曲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并为之震撼,为之钦佩,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这种力的伟大。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7)

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也许可以尝试这样来指导朗读: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作谱,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时,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有一个片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问学生,这段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出:伤心,心痛,惋惜,愤怒……

这时,我问学生,你们在平时有没有碰到过令你惋惜和愤怒的事?学生纷纷回答:“有”,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当你有惋惜时心情怎样?说话的语调会怎样?学生会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各抒己见:不高兴,脸上没有愉快的表情,说话声音可能比较低,会叹息,会燃烧怒火的,还会……

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这种惋惜的心情朗读全文。这样,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特别在读到两个“不可估量”时,学生有意放低声调读得很缓慢,一下子就把自己带入这种无比痛惜之情当中来。 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二、抓住关键语句、字词,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从细节读出感情来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步又一步的引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么一段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这段文章是要让学生体会出圆明园的辉煌,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平淡无味的一个调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我说:“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中有几个‘有’字?这么多个“有”字是想说明什么?”孩子们说:“有8个‘有’字。这几个“有”既体现了圆明园中的景观多又体现出它的壮美,也反映了这的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既然如此那我们的语速要稍快些,朗读时有节奏感,要注意轻重缓急,尽量用不同的语调来读不同的景物。让各种景观具有它独特的美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他们尝试着变换语速语调,又多次比较,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我让一个学生范读,其余的学生想象园中景物,体会节奏变化。接下来由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又如文章最后一段中有这样的语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此刻我们就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通过朗读甚至加上表演让孩子们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8)

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学生听并学习朗诵的方法。朗读教学要多做引导而不是“传授”,当我们耗时费力地指导学生“这句要轻读,那句要稍快”时,学生多数会比较茫然。朗读教学,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揣摩和学习。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和揣摩相结合的学习阶段,教师或者一些出色的学生的朗读会给学生一个范例,让他们在欣赏和借鉴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具体教学中要注意:一方面,朗读要尽量让学生来做示范,而不是一味地由老师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这样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朗读技巧。老师的示范,要尽量在难点上给学生引路。

比如教学《草原》,由于文章本身语言优美,节奏舒缓便于学生掌握,所以,首先给文章选配了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请一位学生来进行配乐朗读示范。她对文章把握得很到位,声音婉转而动听,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她读完了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很快就征服了全场的学生,学生自发的掌声过后,便看见了他们一个个双手捧书,睁圆了眼睛摇头晃脑地投入读书的样子。

二、形式多样,保证朗读训练常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怎么诱人的艺术,如果形式单一,久而久之会让人感到乏味。朗读也一样,单纯地采用某一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效会衰减。所以适时地变化朗读的方式,会提高朗读训练效果,也是保护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

配乐朗读是我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课与课之间却不会重复采用。在《匆匆》的教学中,我没有先范读,而是与学生谈话。大意是说,这篇课文,我儿子读了几遍,可是我却总觉得不行,所以他又一遍一遍地读,总共读了十几遍,现在读得俨然是一个小小播音员,你们敢和他比赛吗?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非常兴奋,他们一遍一遍地读,开始准备比赛,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开始熟读课文,那么“比赛”已经退居其次,而我的目的早已达到了一多半。之后再请同学读,一听之下,作为“指导”过“小播音员”的我竟然“不敢读”了,所以请求其他同学救援帮我来读。于是乎,学生在积极踊跃的参与中,推进着朗读训练的进行。

除此以外,像组织课本剧编写活动,比如《晏子使楚》;角色扮演活动,比如《陶罐和铁罐》;诵经典朗诵比赛等方式,都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课堂灵活应用。但是,方法无论怎样变,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把朗读变成常态的习惯和兴趣。

三、稳中求进,讲究朗读技巧新鲜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朗读,是一项系统化的技能,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朗读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感悟水平。所谓朗读技巧主要有:咬字、停顿、语速、语调、重音等,这些看似简单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各自却有着无尽的变化,这也正是汉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比如在《桂林山水》的朗读教学中,有几句“桂林的水真……啊”这个“啊”字的读音变化,就是朗读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忽略了“啊”的变音而读作“ā”,听来显得死板,也无法真正体验文章语言韵律之美。在细心引导学习“啊”在各句中的具体发音之后,学生自觉地进入了试读、揣摩和应用的环节,并且读得更加投入了。在具体工作中,朗读教学随时都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常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新的血液,为课堂添加新的活力。

四、把握时机,使朗读感悟明确化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9)

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便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一旦进入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

但是我们值得探讨的是,分角色朗读的练习到底应放在什么时间,熟读文本之前?之时?亦是之后?

有一些语文教师习惯于导课之后学生还未熟读文本之前,就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学,之后,老师再对学生朗读的角色语气和情感进行一番指导,最后再对人物形象作一总结。虽说课无定法,但总感觉这种朗读指导教师很吃力,孩子们的理解也似乎被分割了。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10)

一、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二、注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1)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2)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句的间歇。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长短都要适当,停顿有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3)要注意语气。(4)要把握语速、语调。

朗读者活动总结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指导 感情

0引言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能使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它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

1如何科学的朗读

1.1教师范读,引导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在学生自由读后再点名给大家试读。如果点的几个学生都读不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兴趣,结果是导致阅读教学的失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语言是口耳文学,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可准确传达作品的感情,再者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这时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句读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教学目的。

1.2依据教材,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器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来进行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1.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有这么两句:“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1.4合理评价

在学生读中或读后就及时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如果学生读的不好,就应采用延时评价。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情感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感情的流露。学生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即评,读者缺少内省的过程,这时的评价往往是别人强加给的,对于读者而言能识别,却不能体会。所以,这时应让读者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在模仿中回味、创新。当读者能恰当地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后,再给予评价,即采用延时评价。朗读训练要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2兴趣培养--朗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入情地朗读,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如:“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再来试试,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 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3总结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