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行工作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7:46

农行工作思路

农行工作思路篇(1)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国有农场作为农垦企业的一种类型,拥有大量的基层职工,这些职工长期坚守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也正因如此,部分政工干部较为放松自身的岗位职能,而是一味的迁就职工思想意识的自然发展。对此,笔者是坚决反对的。需要指出,农场职工的工作现状主要归因于农业生产的固有特性,但作为国有企业职工的一员,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转变其工作状态和了解相关政策,仍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对于政工干部来说关键在于转变现行的工作模式。梳理目前的有关文献可知,许多作者都习惯用“创新”精神来改造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笔者认为,过分的拔高不一定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地,从而更加认同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来优化思想工作模式。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国有农场思政工作现状分析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国有农场思政工作的现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呈现方面。工作目的带有鲜明的主观价值判断,这与工作目标是有差异的。新时期因国有农场普遍面临着生产经营中的市场压力,所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时常过分追求产值,在这一生产导向下必然将模糊思政工作的目的。具体表现在:(1)思政工作缺少能动性。实践表明,国有农场下属单位在开展政治学习时往往照本宣科,这种方式便导致日常工作流于形式了。(2)思政工作缺乏植根性。这里的植根性主要指向与农场经营实际相结合,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管理层和政工干部的重视,使得思政工作意识与农场经营实际相隔离。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实施方面。从现阶段相关文献所释放出的信息中可知,作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对思政工作手段的优化与重构。但笔者认为,应在历史视域下来解构当前的工作现状,从而在手段构建上能做到循序渐进和有的放矢。那么现阶段的工作手段如何呢。辩证的来看,国有农场在长期的思政工作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如党员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场领导以身作则的精神。但在面对新时期新要求时,部分工作手段便显得需要改进了。如,缺乏对政策与本场实际的融合,以及未能正确认识到一线职工的主体性等。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机制方面。国有农场所开展的思政工作都需要进行绩效评价,这不仅有利于考察工作的实效性问题,也有助于规范政工干部的工作态度。但正如类似于其它国企思政工作那样,国有农场的思政工作更多的被看作为一种工作项目,而缺少对该项工作绩效的考察。这一现状便导致了政工干部在面对思政工作模式优化时显得主动性不足,以及在工作内容设计上与一线职工的需要相差较远。

二、分析基础上优化模式定位

推动国有农场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于广大基层职工,因此在优化思政工作方法上也应重视广大基层职工的利益诉求和主观意愿。这里需要纠正一种错误形态,那就是部分政工干部始终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于职工面前,这必然会遭致广大职工的反感。为此,需要充分肯定一线职工的政治觉悟与岗位意识。

具体的优化模式定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目的的优化模式定位。肯定农场一线职工的政治觉悟和岗位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试想一下,在远离市区的情况下坚守农业生产岗位,这本身就体现了国有农场职工可贵的职业操守。因此,在“肯定”的基础上应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即从过去单纯强调教育的目的转变为既重视教育、又重视关怀的意识上来。不难发现,这实则与群众观形成了契合。

(二)针对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优化模式定位。传统工作手段主要包括前面所说的读报和读文件,且在忽略职工政治觉悟意识的情况下,始终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职工面前。对此,在群众路线指引下需要得到根本改观。在手段的优化模式上应定为于:(1)努力建立起双向反馈途径,使得能真实获得职工的诉求;(2)努力将思政工作内容与农场经营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意识导向功能。

(三)针对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优化模式定位。优化思政工作的评价模式在于管控该项工作的作用效果,以及对政工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在贯彻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下,这里的模式定位包括:(1)增大职工对工作绩效评价的权重;(2)向一线职工了解政工干部的工作状态信息。

以上基于现状分析内在逻辑的优化模式定位,便为下文具体的方法构建提供了切入点。在方法构建中仍然需要注意对传统方式方法的扬弃,从而保持农场思想文化建设的稳定性。

三、定位驱动下践行群众路线的方法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践行群众路线的方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提炼出新时期对农场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不难看出,全文始终强调的是通过实现思政工作与农场经营实际相融合,来发挥出思想工作的职能优势,而这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农场管理层需要提炼出新时期对农场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里的“新时期”特指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即通过压缩产能和优化产品结构来获得经济效益。为此,农场思政工作也需要在营造上述思想氛围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激发职工爱岗敬业态度的同时,还应重视职工们的首创精神。

(二)转变思政工作意识充分认识到职工的觉悟。从优化模式定位中可以知晓,转变思政工作意识的关键在于改变“教育者”这一姿态,而是通过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工作意识来增强政工干部的亲和力。另外,充分认识到职工的政治觉悟和岗位意识还在于,政工干部应身体力行的参与到一线职工的工作中来,切实体验他们的工作特点,在此基础上来增强思政工作开展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程度,从中来不断契合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这将改变职工对政工干部的认识,进而消除思政教育中的抵触情绪。

(三)建立教育帮扶关怀为导向的思政工作手段。建立教育、帮扶、关怀为导向的工作手段,重点应放在帮扶上,这也是国有农场职工的组成结构所决定的。由于国有农场的资本有机结构不高,使得农场职工的工资水平相对于当地其它企业并不高,因此困难职工也不在少数。农场在现有经济帮扶能力下,还需要不断发挥思政工作在精神上帮扶的优势,并通过发挥基层党员职工的热情来点滴帮扶身边的工友。无论怎样,国有农场的思政工作只有强调帮扶和关怀,才能体现出国企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优越性。

(四)构建职工评价机制下的政工干部考核形式。改观农场思政工作有时流于形式的问题,首先就应强化政工干部的岗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建立不仅取决于政工干部的岗位自觉,还需要通过引入外部监督机制来增强。为此,可以借助职工代表大会来履行监督、评价的职能,也可以在党建基础上组建职工参与的监督小组来履职。总之,需要围绕着群众路线的开展来完善对思政工作的考核机制。

四、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值得重视的方面

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国有农场今后思政工作开展所需要重视的:

(一)创新农场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要使青年职工尽快的成长起来,就需要为他们营造出一种争先创优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青年职工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将直接支撑他们积极工作。同时,这种氛围的营造,也应当成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的措施可以为:1、经常组织青年职工进行技能比赛;2、定期组织青年职工进行野外拓展训练。

(二)重视农场职工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市场经济使得职工在生活压力的改善方面,主要建立在生活费用增加的基础之上。同时,只有在改善了生活压力的前提下,职工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因此,管理者不应回避职工希望获得物质利益的诉求,这是时代变迁所形成的客观因素使然。设立一系列职务晋升机制,按正常渠道增进他们的福利待遇,并伴随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三管齐下必定事半功倍。

(三)引导职工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农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楷模的树立不能丢掉。特别是青年职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引入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楷模榜样,将给予青年职工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最终,起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工作态度的作用。伴以农场传帮带制度的建立,又必将通过中年职工的言传身教不断感染青年职工。最终,促进职工整体良好职业观念的形成。

五、小结

本文认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政工作方法是一个体系,其中包含了:提炼出新时期对农场经营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思政工作意识充分认识到职工的觉悟、建立教育帮扶关怀为导向的思政工作手段、构建职工评价机制下的政工干部考核形式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农行工作思路篇(2)

随着农行完成逾8000亿元不良贷款剥离及注资,农行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信贷资产质量显著改善,为农行的成功上市铺平了道路。农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以前的银行,包括中行、工行、建行,都是最后不良贷款交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进行处置。农行这次的不良贷款,是由财政部和农业银行建立共管帐户,财政部委托农行成立专门的资产处置机构进行清收。对于农行而言,加快财政部委托不良资产的处置,既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也是拓展收入来源,加速自身 发展 的需要。

一、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农行资产处置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在深入分析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

有利方面:一是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扩大内需,有利于 企业 提高 经济 效益;二是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整体的不良资产解决方案,提高各类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三是有利于通过整合当地多方面信息资源,以及在 金融 、财务、司法等领域的资源和其它各种社会关系资源,依托专业清收队伍,以专业技能和操作手段,提高了资产处置的力度;四是有利于集约经营管理,节约清收费用和人力资源。

不利方面:一是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尤其是我国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可能会明显大于往年,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已经显现,出口增长压力较大,消费增长趋于放缓,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赢利能力明显下降,客户现金流趋紧,不利于贷款清收;二是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不良资产剥离后,客户心态会发生变化,存在逃废债倾向;三是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利益分配等原因,不同程度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四是虽然近年来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执行难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政策性放款如供销系统、公共事业单位执行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资产处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委托资产质量低下,清收难度大。损失类贷款占比较高,经过多年的清收,并且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依法清收等等,剥离的不良贷款的清收难度很大。

二是地方政府保护。近年来,由于企业转制等诸多原因,导致职工上访事件增多,地方政府为保持稳定要求有关部门在处理企业资产时要做好稳定工作,结果造成在执行企业资产时难度很大,执行不下去。

三是存在逃废债现象。由于农行股改不良资产剥离,经过媒体等报道,目前,贷款客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存在拖、赖债等现象,所以在清收过程中要比剥离前付出更大的精力,采取更强更有力的措施。

四是剥离的个人客户笔数较多,金额较小,分布区域广,管理和清收难度较大,缺乏更为有效的清收措施。

五是贷款正常维护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和费用,而预期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在成本和效益之间权衡,也是一项难以抉择的现实选择。

三、资产处置的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我行的资产重组和财务重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正稳步推进ipo融资上市,业务经营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结合总行制定的3510战略目标,将“风险控制”理念贯穿于资产处置全过程,充分考虑风险与收益平衡,致力于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确定我行总体工作目标:即最大限度收回不良资产,降低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效率,实现处置收益最大化。

管理目标:全面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体系。不良资产抓降、监测、控制有机结合,实行客户、风险管理、资产处置等部门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快资产处置工作职能转变,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变以往的事后补救式被动管理为事前、事中风险隐患的预防。

人员目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产处置专业队伍。实行精细化管理,选聘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专职负责委托资产处置工作,同时配备懂经营、会管理、理念新,道德水准高的管理人员。

经营目标:实际剥离的委托不良贷款,在充分尽职调查核查的基础上,形成真实可信的估值结果。通过尽职调查和估值,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定价依据,研究个案处理办法,制订全年乃至今后三年的处置计划和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当前资产处置工作重点:

1.制定处置工作实施细则。认真研究即将出台的委托资产处置相关制度、办法,结合我行委托资产实际状况,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必要的细化,研究探索委托资产处置的有效模式。

2.落实处置工作责任制。委托资产实行分户到人,双人管户原则,明确主要责任人,负责分管客户的资产处置方案制定、具体实施和债权的日常维护。

3.了解掌握客户资产现状。认真开展尽职调查,形成全面的债务分类和回收可行性分析报告。深入了解与债务关联的可执行资产状况,对委托处置客户进行分类排队,确定潜力客户、一般客户、无效客户,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手段,使资产处置方式、方法更接近于实际,实现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4.确定处置清收工作重点。处置工作优先放在处置周期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上。一是对受国家宏观 经济 政策限制 企业 采取坚决措施,防止 金融 危机、经济衰退对上述企业造成冲击,导致资产迅速减值,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二是借股改之机存在逃废债侥幸心理的客户。三是产权制度变革、借款主体资格变更,特别是政策性破产企业,避免企业变更或破产造成债权的终结。

5.加大处置工作力度。分别采取依法清收、领导包大户、责任清收、减免表外利息等有效方式,集中人力、 法律 、费用等有效资源,确保清收工作取得实效。

四、资产处置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结合剥离后的工作,明确部门人员职责和各单位的管理责任,树立大风险管理观念,实现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

2.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资产处置考核约束措施,制定不良资产监测考核细则,强化监测职能,严格考核。

3.发挥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原经营行的人员优势和信息优势,协调原经营行与委托资产处置经营部的协同工作,对已落实还款计划的委托资产还款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悬空债权承债协议进行落实,使其有实质性的进展。

4.加强资产风险防范。强化监管、强化检查,提高制度的约束力。以人为本,加强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 ,提高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加大监管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行客户寻访双人及登记汇报制,收贷收息客户到行,内外勤分离;抵债资产收取审查、审议审批程序化;处置项目审查审批制,通过市场寻价、合理评估,处置损失认定适当,严格处置方式,坚持公平的市场运作,确定拍卖保留底价,对中介机构实行公开或邀请招标,协议处置实行“阳光”操作。对我行的实物资产权属情况进行重新确认,特别是防止抵债资产产权过户风险和看管风险,杜绝接收后资产因管理造成的人为减值。

5.注重贷款时效维护。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管理,使我行的到期未到期债权始终置于司法保护之下。及时向债务人或担保人发催收通知书、律师函等形式延续诉讼时效保全债权;密切重点行业产权制度变更,争取最大限度获得破产债权的清算额度,避免企业破产成为我行债权的终结日。

6.加大以下几种委托资产的清收力度: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但拒不还款的赖债行为或各种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有可变现资产暂未变现的;借款人虽无还款能力,但保证人有能力和有资产的。

7.加大诉讼执行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委托资产进行处置清收。组建诉讼案件管理团队,实现对本行委托不良资产诉讼案件的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已涉诉的客户进行梳理,区别已胜诉在执行、已胜诉未执行、已起诉尚未判决等情况,加强与县区两级法院的沟通,尽量加快判决及执行速度,尽早处置,取得清收效果。对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诉讼时效有效、借款人确有可执行财产的不良资产项目,收集相关资料,制定项目处置预案,在充分论证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确有必要诉讼的,果断诉讼,力争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和快执行。强化诉讼时效管理,明确时效管理责任,建立诉讼时效台帐,采取各种催收措施保证诉讼时效的连续,维护我行的权益。

8.对政府干预形成的或有公务员参预形成的委托资产采取向借款人单位发函、公开曝光等措施,借助社会舆论的压力促使其还贷。

9.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商,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老陈欠贷款的解决途径,使不良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

五、对资产处置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清收政策,根据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贷款方式出台包括减免息、打折、打包、拍卖债权等清收政策。

二是建议出台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使资产处置效率高、收益大。

三是建议各级财政部门密切配合资产处置工作,对财政担保的不良贷款由财政部门合理安排资金偿还不良贷款,同时对其他政府或企业贷款财政部门也可协调清收工作。

农行工作思路篇(3)

(青岛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青岛 266109)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设立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是新时期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把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办好,为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作出贡献,是高等农业院校应承担的责任。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研究分析了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的思路与意义。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for modern development of husbandry at new period to set training base of farming system.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stitut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o run well training base of farming system for advancing modern development of husbandry. Tak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new idea and significance of setting training base of farming system in Institut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关键词:农牧教育培训 高等农业院校 新农村建设 工作思路

Key words: farm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stitut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working idea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09-02

0引言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道路,也必将带来一场农牧业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牧业科技水平、生产加工经营组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而在山东省范围内,东部沿海地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又一直走在全省最前面,涌现出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农科高等院校,不仅是农牧业发展过程的见证者,更是积极有为的参与者、拉动者,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推广、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与创新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加快促进山东省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增强东部地区农牧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科技水平、综合实力,同时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现有东部地区优势资源,面向全省乃至我国西部省份输送推广先进的农牧科学技术、生产经营模式和经验,促进东西部农牧业的共同发展、同步发展,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在农业部直接领导下具体实施和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的目的和意义

在党中央十七大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改革等战略决策指导下,通过优质、高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积极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山东省东部地区是国内商业经济和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地区,也是今后探索和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前沿地区,迫切需要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现代农牧业发展理论和具体实践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指导。高等农业院校立足于东部发达地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把先进的农牧科技、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运作经验向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省份辐射,从而实现东、西部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农牧系统培训基地的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农牧业生产得到稳健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涌现出一大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它合作性农村经济组织,创造出了许多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运作经验。因此,高等农业院校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农牧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具有巨大的区位资源优势。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该校设有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专业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既有农学、果树、动科等传统优势学科,也有蔬菜、合作社经济等新建学科。在教育培训师资团队建设上,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干部到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从而培养了一批既有专业技术知识、理论学术水平又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骨干。通过积极主动承揽、承办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建立并完善了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培训经验。青岛农业大学坚持“面向三农、矢志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方针,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观念问题、方法问题、技术问题,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农村合作社组织的创建与规范、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兴起与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组织开展了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济阳县农民辅导员培训以及种养大户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以及蔬菜栽培、畜牧养殖、果树栽培、水产养殖等专题系列培训。通过系列培训,不仅搭建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对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其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按照培养农民田间学校师资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受训人员科技示范教育,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引导学员掌握以农民为中心,以现场为课堂,以参与式为依托的农技示范推广方法,从而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聚集,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在我省东部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有实力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承担和开展农牧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

3农牧业系统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生产与经营方式先后经历了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化升级转型和国际化发展阶段。置身于市场竞争之中的企业组织及其个体成员,出于人力资源开发和自身提升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职业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培训需求骤增,并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教育培训需求市场。在农牧业领域也是如此。农牧业领域里的党政领导、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教育培训,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大中小企业、职工、合作社经济组织成员也需要教育培训,广大农民更是迫切需要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创业和就业的能力。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的落实和开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必然会给农牧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来根本变革,必然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形成和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实现。在此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农牧业系统对于现代农牧经济发展改革、理念以及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与发展、合作社经济、新型农民创业等教育培训需求尤为迫切,而且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4高等农业院校农牧系统培训基本工作思路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在高等农业院校设立部属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后,教育培训基地将以继续教育学院及其培训中心工作人员、教师为班底,在农业部直接领导下面向省内外农牧系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工作。

4.1 主要培训对象①县市级以下农牧系统党政领导干部;②农牧业产业化企业主管及其骨干职员,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规模化种植、养殖及其产品加工等专业大户;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④具有创业和发展潜能的优秀新型农民等。

4.2 主要培训内容①工商管理类教育培训,包括工商管理精品课程研修培训,农牧业企业经营发展理念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培训;②宏观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培训;③农牧系统党政领导和农民企业家品质、能力等素质素养培养培训;④农牧领域实用性新技术培训以及特殊岗位资格认证类培训等。

4.3 主要保障措施为保证各类教育培训活动能够更好适应并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培训基地将以“讲求质量、注重实效”为原则,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灵活多样的办班方式,坚持贴近农牧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办班,立足于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市场的实际需求办班。

①把过去主动承揽或被动承接培训项目,尽快扭转为主动开发和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市场,投入组织教师深入农牧业生产经营第一线,使之真正具备全面了解和解决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研发形成培训课程的能力,以此提高办班的质量水平和实效。

②立足我省东部地区,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海外培训资源,提高农牧系统教育培训的国际化水准。目前,青岛农业大学已与日本、以色列以及英、法、美等农牧业发达而且可资我国农牧系统借鉴学习国家对口院校建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下一步计划依托海外高校建立海外培训站,开发形成与海外考察学习相结合的培训课程,并组织业内人员走出国门考察学习、接受培训。

③坚持公益性办学原则,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和收费,正向引导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工作和教育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

④以教育培训基地为依托,搭建农牧领域经济组织的合作平台,促进省内外农牧领域各类经济组织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编印内部期刊,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牧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法规、政策、方针,推广介绍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经验和科技信息,传播农牧系统优秀的生产与经营文化理念。

总之,设立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农牧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办好,为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作出贡献,是所有高等农业院校应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农行工作思路篇(4)

农村经管工作是落实我党的三农政策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经管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当前农村经管工作的整体思路和面临的重要任务,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促进农村经管工作水平的提升,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和工作任务的思考

当前,新形势的农村经管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而必须明确当前农村经管工作的整体思路和当前经管工作的主要任务。

1.1 整体思路

以党的十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始终以落实我党在农村地区的各项政策,以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为宗旨,将农村经济行政执法的职能作为基础,将不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管理为主线,对农村经验体制进行不断的创新为突破口,做到与时俱进,致力于推动农村经管工作的科学和规范化,努力探索当前农村经管工作的新方式方法和新渠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工作任务

新形势下的农村经管思路明确的同时,还应明确当前新形势下面临的工作任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减轻广大农民朋友的经济负担;二是切实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落到实处;三是不断强化强化农村财务与“三资”管理;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六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的思考

通过上述思考,我们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路与任务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 认清形势,切实发挥农村经管领导职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阶段,农村的农业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因而为了切实将我党的各种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确保其朝着制度化、常态化、稳定化和长期化的发展,就必须切实做好农村的经管工作,为农村矛盾的化解、农村稳定保持、农民利益的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基层农业部门,必须对农村经管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发挥自身在农村经管工作中的领导职能,将农村经管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主要内涵,尤其是一把手必须亲自抓,而分管领导则应具体抓,努力争取当政府党委的重视与支持,给农村经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着力加强农村经管组织的建设

作为基层农业部门,必须切实落实上级的文件要求和领会文件精神,对农村经管工作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建立健全工作制,加强农村经管组织的建设,应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切实做好领导班子的组建工作,确保定编定岗定员的科学合理性,基层农业部门中必须有专人管理农村的经管工作,并承担好自身的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指导职能,以促进农村经管工作的顺利有效地开展。

2.3 加强对农村经管人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其专业技术素质水平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实践,不管在农村经管对象还是经管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必须紧跟时展的需要,加大对现有农村经管干部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大力引进现代的经管人才参与到农村经管工作中来,打造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农村经管工作团队,为农村经管工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加强调查研究

农行工作思路篇(5)

由于“一把手”是领导班子中的“班长”,是一个地区、部门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工作的基本特点就是总揽全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求一把手有一条清晰、准确、科学的工作思路。所谓工作思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目标的总体设想,包括过程中要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部门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工作思路是否科学可行。然而领导工作思路的形成,不是领导者或少数人凭经验、拍脑门想出来的,也不是靠“文人”编出来的,其形成的过程必须遵循我党一贯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真正认识“三农”实际,必须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功夫,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就掌握不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没有在此基础上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过程,就抓不到“三农”问题的实质,也就谈不上针对区情、局情制定科学的农业工作思路。

以前一提我区的农业,都感到农业是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农业部门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到底有没有作为;江宁撤县设区,加快城市化建设,农业产业在江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到底重不重要;农业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服务指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区情全面的认识。通过广泛的调研,我感到我区农业发展必须调整思路,才有出路,才有作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虽然撤县设区,但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重视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并多次强调:江宁虽然撤县设区,但县情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而经济的加速发展,反哺农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必将加大;占人口70%的农民依赖土地增收的心情依然迫切;依托大城市发展近郊农业的前景并不是没有。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把“跳出农业抓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五大农业求突破,即在“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上求突破;确立全区农业四大重点工程,即“优质米工程、蔬菜工程、食用菌工程、西甜瓜工程”,形成江宁“板块农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业融入城市,达到兴业富民的目的。由于适应新形势提出了农业工作的新思路,我区农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增加,农业产业的领域得到扩展。通过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路线,较好地推进了农业区域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浅谈“江宁都市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对江宁农业长远发展在思路上进行了探讨。

二、必须以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往往反映和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作思路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形成的工作思路,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被群众所接受。如在“三个代表”学教过程中,我围绕“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分门别类件件抓落实,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再如,在区重点工程温州街拆迁工作上,农业局办公楼、种子站及仓库、几十户职工住宿楼以及几十间门面房共有1.5万平方米建筑需要拆迁,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错综复杂,迟迟不能解决,人民来信从省、市到区,接连不断,一时期已造成农业局的整体不稳定。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全方位地调查研究,从班子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职工,个别谈心,个别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见,把握症结所在,听取和集中各方意见、建议,并归纳为三类:涉及到的被拆迁户担心拆了以后过渡无期,安置地点不理想,不愿拆;还有一部分是住在二层小楼房改时不符合政策的未房改户,至今也无住房,局里如何处理无定论;还有一大部分人则认为,农业局过去在城区有500多亩土地,现在再搬走就是寸土不剩,比比人家,看看自己,伤心、悲观,认为局领导是“败家子”、没有用。针对各种意见和看法,本着顾全大局、以人为本的精神,我反复研究修改方案,在大多数职工思想统一的前提下,专门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讲明政策,公布纪律,对重点人我亲自谈话,结果未用二个月时间搬迁结束。由于这一拆迁思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使温州街工程能顺利推进,农业局也从此化解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三是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跨世纪的“一把手”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思想观念要超前,富有创新意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灵魂,也是领导干部“胆识”的体现。“一把手”要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捕捉发展机遇方面见事早、行动快。实践使我感到:不同的思维观念为“一把手”提供不同的思路。新的思维观念能给“一把手”带来新的科学思路,使“一把手”的思想符合实际,符合历史进程,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旧的思维观念则阻碍着“一把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生产连续五年滑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同时,农业入世,面临的状况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更使我们感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性。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必须靠产业化导向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从长远看、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农业增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开放型、多向型、求异型、政策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型、单向型和求同型的思维方式,不就农业抓农业,不就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近几年我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订单农业、基地园区农业,以此来实现农业内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这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举足轻重,而且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了江宁区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鼓励奖励政策,加强了以土桥优质米为主的秦淮河圩区优质稻米产业带、横溪“大自然”牌西瓜、其林千亩设施农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而且还以培植品牌农业为支柱,确定“打造品牌农业、树立江宁形象”的发展思路。

农行工作思路篇(6)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建党80多年来,分别以、邓小平、和同志为核心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其所处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先后倡导和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从地方到全国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认真总结、概括我党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对于在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开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为基本着力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威功经验和基本规律。这也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指导人们正确行动的实践哲学。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广大农民,并通过多种渠道、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农民对自然、自我和社会的辩证认识,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条重要绍验,就是通过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教育,来启发其阶级觉悟,强化其阶级意识,进而引导农民阶级形成了摧毁“旧世界”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国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相反,“”的出现及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中一条教训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割裂了思想和马列主义的关系,肢解了思想的科学体系,混淆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从而,毒害了一大批有革命热情、但理论识别能力相对缺乏的农民群众,严重危害了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而全面地纠正了“”及其此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我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要求用共产主义教育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强调“逐步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人人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党、爱集体的社会主义农民,团结一致,为实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奋发工作”,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农村开展了蓬蓬勃勃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农村的社会主义阵地得到加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探索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以马列主义和思想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组织农民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十六大以来,我党针对部分农民群众存在诸如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化、精神支柱动摇、精神状态低迷等不良倾向。积极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生动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党的发展历程表明,什么时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什么时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取得巨大成效,达到预期目的。而什么时候忽略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什么时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遇到巨大困难或挫折。

二、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基本准则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党在每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从80多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出的一条成功的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武装斗争,根本任务是领导人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这一根本任务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积极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精神,动员农民参加革命,进行武装斗争,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实现革命转变、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等任务上来,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觉地服从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教育上来,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和工农联盟教育,部分地清除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和私有观念。“”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成了各项工作的总指导,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得不服从于“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这一总路线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被严重扭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它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消极作用,在这个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空头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适应,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将重心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围绕着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这一中心工作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帮助广大农民学习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培养辛勤劳动、共同致富的思想观念。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从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注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教育、社会主义公共道德的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着力培育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约束意识,引导农民和农业走向市场,实现农民和农业与市场的充分结合,促进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六大以

来,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自觉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展开。由此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把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立足点,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措施结合起来,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同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事实证明,当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和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时,就会取得重大成就,大有作为。而当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脱离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时,就会无所作为,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坚持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基本出发点

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农民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切身利益问题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得到解决,是否得到发展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所在、根本所在,也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广大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得土地。因此,党一成立,就在其《第一个纲领》和《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苦农民”的主张;第一次革命国内战争时期,党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确定为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了“无代价的没收地主租与农民的土地,经过土地委员会,将此等土地交诸耕种的农民”的主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1928年12月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并在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基本确立了“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确立了以“减租减息”为中心内容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9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规定“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建国初期,党在《法》中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由此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工作来抓,并在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完善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胜利进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从广大农民急于脱贫致富的实际出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体现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是,随著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产权主体不清、产权残缺、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等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阻碍甚至严重抑制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党开始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制定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表明:党在农村能够最大限度地赢得农民群众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扬我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出发,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走八农民的世界,倾听他们的疾苦、体会他们的困惑:要交民友、连民心,深入群众内部,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排民忧、解民难,要从农民群众的最盼、最需出发,想农民之所想,干农民之所盼,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坚持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基本方向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农民的文化素质越高,接受、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越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之一。

大革命时期,党通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参加夜校、识字班,通过讲演、新剧和壁报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开设了夜校、半日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等各种各样的工农业余文化教育组织,这对于中央苏区扫除文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冬学”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的精神和指示,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边区输送了大批的干部。建国后,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程度,党组织宣传员向农民宣讲总路线课程,并采取讨论、演讲、广播、板报、墙报、山歌、快板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宣传,使群众既学文化知识又关注政治,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逐步理解了总路线的精神实质,保证了农业合作化的顺利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党在农村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文明创建活动,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十四大以后,党通过发展农村教育,设置农业科技咨询点、畜牧咨询服务点、“庄稼医院”,举办培训班,建立科技示范户等方式宣传科学思想、传授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帮助农民掌握科学、信任科学;同时通过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建立阅览室,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充分利用“文化、卫生、科技、法律、计生五下乡”、“万村书架”、“村民书柜”等有效载体,建立农村文化室、农村业余文化队等阵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科技、法律知识,使农民的政策理解水

平、科学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历史经验表明,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强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及先进科学文化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法规、科技服务、文化知识和医疗卫生等基本常识的教育,引导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增强本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坚持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为基本要求

农行工作思路篇(7)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电专业化、一体化创先管理的深入推进,网省公司对农电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农电管理上确定了“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农电发展思路,部署开展了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推进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出台了促进农电发展的多项措施,并实施全口径指标对农电业绩绩效考核,农电管理已经步入了创先攻坚阶段。

基于以上农电管理要求,河池供电局不等不靠,积极应对,落实举措,立足供电所、台区、变电站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2013年,河池供电局通过对网区各县级供电企业现状调研、分析,确定了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2014年,为更深入探索农电专业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快推动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与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接轨,加速一体化管理进程,提升县级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河池供电局结合当前农电全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开展了基于“3+9+9”模式下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思路

基于“3+9+9”模式下的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是把实现“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作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目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网省公司一体化农电管理的要求,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基于“3+9+9”模式下持续开展农电管控研究的思路。

三、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

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确定了县级供电企业加强农电“3+9+9”工作思路和方法,把基础管理提升作为农电管理的首要任务。第二阶段(2014年),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第三阶段(2015年),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四、农电管控阶段性研究

1、加强农电管理“3+9+9”的工作思路

2013年,在全面承接网省公司一体化专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县级供电企业根据现状,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理清加强农电管理工作思路,找出重点需要提升的三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九项核心的专业管理、九个关键的业绩指标(简称“3+9+9”),集中精力来重点规范和提升。

2013年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成效:一是抓住了农电管理的核心和短板。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确立以“三大基础+九项管理”为核心,聚焦九个关键指标(简称“399”),集中力量来重点规范和提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目标,夯实农电管理基础,弥补农电短板,推进农电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强了农电管理工作的过程管控。确定年度关键指标目标值,并将指标目标值分解到月度,开展重点核心业务,即2014年工作措施及实施计划编制,按照PDCA原则将其分解到月度,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的过程管控,把管理责任真正传递到局各专业部门、各县公司。三是突出了农电管理的绩效与闭环。依托地市供电局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绩效管理系统,加强农电管理工作实施过程的管控、考核,特别要对地市供电局各部门、各县公司按时间节点、任务工作计划以及关键指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月度过程监控,月度组织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绩效闭环,促进工作成效。

2、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

2014年,按照县级供电企业强管控、转作风、补短板的工作要求,农电管理以抓好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强化专业一体化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推动创先“管理提升三年规划”以及县级供电企业加强“3+9+9”农电工作计划实施,重点推进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通过强化过程管控和PDCA绩效考核闭环,弥补农电工作短板,农电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延伸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以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具体目标,从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开展管控实践,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丰富了农电管控思路。二是“指标+任务”的农电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通过围绕农电目标,设定农电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月度分解,过程管控,做到县公司的工作与网局同步策划、同步开展、同步检查、同步指导、同步考核。三是“月度过程+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闭环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出台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了考核指标、任务,明确了月度考核权重占全年绩效的50%,并依托统一的绩效考核系统对指标、任务进行PDCA闭环考核,促进一体化管理延伸工作开展。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以战略型管控为核心理念,主要围绕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展开,以达到平衡县级供电企业的资源需求、协调矛盾、推行“无边界”管理文化为目的。

3、农电创先落地管控工作思路

2015年,以“看得清”、“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将进一步明晰县级供电企业作为“战略中心、协调中心、控制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的农电工作定位。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并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五、研究的创新价值与亮点

1、管控模式的可落地性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的落地性主要体现在该管控模式以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为根基,承接了“3+9+9”工作思路。在2015年,会继续进一步更新优化,最终完成农电管控模式的优化设计,并且在具体操作上初步形成部分指导文件,使该模式的推广落地化、操作清晰简便。

2、管控模式的可推广性

本研究课题选择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作为样本研究产生的一系列成果,进一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不仅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农电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而且能横向拓宽到县级供电企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管理工作中。当然,在横向拓宽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业务线条的工作特性和差异性。同时,课题是在网公司“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具有可以平移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晋生、许玉红:农电企业现代管理[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县供电企业线损规范管理辅导[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农行工作思路篇(8)

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他还强调说,对于我们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如果“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2]。因此,邓小平对于我们国家的农村建设问题非常重视,对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并且在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三条道路”,即“走自己的路”,“走改革这条路”和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道路。1984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初步成功,显著地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3]由此可见,邓小平确认,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一正确的道路。

邓小平之所以明确地强调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因为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动者和“总设计师”,对于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和农村现代化建设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谋略,他首先从战略指导的高度上考察问题,把它们同思想路线直接联系了起来。而这又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农村在当时之所以那样贫困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犯了农业合作化过早过快,否认个体经济和市场体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各级政府对农民的生产活动干涉过多等体制、政策和领导方法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造成的。而这些错误都有着深层次的思想路线上的根源。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猖獗,抛弃和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缘故。因此,邓小平站在思想路线的高度上,在改革初期便多次明确地强调指出,要恢复和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早在1979年7月29日的一次讲话中,邓小平就告诫广大干部和群众:“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4]这就是说,农业生产、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必须从我们国家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要考虑广大农民的文化思想水平和素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国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确是指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科学地看待和处理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得以不犯和少犯工作上的错误的重要保证。而“走自己的路”,正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农村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所以,邓小平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

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要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合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而得以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因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5]。这表明,在邓小平看来,必须以改革求发展,通过改革为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开辟新的“出路”。而这条新的“出路”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邓小平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为农民谋出路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对此,邓小平本人更是深有体会。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对外宾的谈话中感言:“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之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6]“总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7]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效果之所以出乎人们意料的显著,邓小平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由于改革使亿万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拥有了决策和经营自主权,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感悟,所以邓小平断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我国农民、农村的“出路”就是走改革之路。邓小平在1988年5月18日同外宾的谈话中强调说,即使改革有风险,会出现曲折,“但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有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8]。总之,在邓小平看来,解决农业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走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百折不挠地进行改革,“走改革这条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探索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也就是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对于什么是“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路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所说的“自己的路”,是指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另辟蹊径,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也就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之路。而这条道路,是邓小平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发明”而提出来的。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强调说:“我们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农村,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9]这条出路在哪里?邓小平接着指出:“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0]在这里,邓小平把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村工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家庭承包制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出路”。而农村工业化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实际上也就找准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和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路”。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所分析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们国家70%-80%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只有一两亩土地,致使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所以,邓小平对于中国农民的重大发明“乡镇企业”,对于他们所探索和开创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他在这次讲话中接着强调说,“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11]邓小平在另外一次谈话中也强调说,改革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12],而是农民的创造。邓小平告诉人们:只要进行改革,下放权力,给广大农民以自主权,他们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完全能够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中国农村建设之路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相信农民、依靠农民。

而农村工业化必然带来农村城镇化。邓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高度关注和肯定了农村城镇化这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3]邓小平在这里把在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基础上形成的一大批乡镇称之为“新型乡镇”。因为它们同传统的农村乡镇有着根本的区别,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特征,是现代化的乡镇。可见,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主要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由此可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之路。对此,邓小平说得很明确:在中国农村实行改革之后,“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4]在这里,邓小平把中国农村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看作是具有经济必然性、合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从而是中国农民、农村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之路。

邓小平提出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这条“必由之路”快20年了。近20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也就是新型乡镇化的确是中国农村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必由之路”。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当地工业的主体或者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使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而以大批中小型乡镇企业为基础形成和改造过的新型乡镇则星罗棋布,成为广大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农民的新的居住地,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总之,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工业化、城镇化热潮,使中国农民、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巨变为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新的道路,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所以说,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沿着邓小平探索和指引的道路前进,也就是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不移地继续“走自己的路”,走改革之路和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走弯路,不能很好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但是,勿庸讳言,近些年我们有些地区的农村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邓小平指引的道路。这主要表现在没有严格地贯彻他的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未能继续沿着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前进。突出表现为有些人认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是城市化,因而提出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设想。这些人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由于他们无视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并且农民占总人口80%的这种特殊国情,试图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同时,误把农村工业化等同于城市化,从而把农民、农村城市化视为普遍的规律,从而认定中国的农村也不能例外。由于这些年有些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邓小平提出的要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偏离了他提出的实行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的“必由之路”,盲目照搬西方农村农民城市化的老路,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结果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18岁至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80%以上跳出“农门”,尤其农民中有文化有头脑的“精英”们更是几近全部离开了农业与农村,致使我国的农业成了“老小农业”,农村成了老人、小孩与娘子军居住的地方,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不顾大中城市有限的接纳外来人员的能力,大批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结果原来的“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出现了新来的“三城”问题,即一是在城市里出现了“贫民窟”化的苗头,也就是城市居民贫困化的苗头;二是“三农”问题“城郊化”;三是城市环境劣质化。首先从我国城市化的“贫民窟”现象来看,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据2006年1月15日的北京蓝皮书《2006年:首都经济发展报告》、《2006年:首都社会发展报告》在谈到对在京364.9万暂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欠佳时坦言:近些年,进京从业的外来人口日益增加,这些较低层次的流动人口多落脚在简易廉价的违章建筑中,这些流动人口又催生了一个次经济圈,由此形成了流动人口在饮食、零售、医疗、教育等方面自我供给、自我服务,在生活运转上自我维持的低层次生存圈,结果初步显现了在印度、巴西等一些国家多年来十分头疼的寄生于城市的“贫民窟”特征,或者说“贫民窟”化的苗头。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政府现行管理体制与财力统筹功能不足,因而短时间内无法克服这种“贫民窟”现象。而北京所出现的贫民窟化的苗头,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其他大中城市也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就是说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从“三农”问题“城郊化”这个方面来看,问题也同样比较严重。这里所说的“三农”问题城郊化,是指过去在农村中存在的“三农”问题,今天也同样存在属于城市范畴的郊区农村。北京蓝皮书也确认这一点,它认为,目前北京存在着特殊的“三农”问题,如200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为2.5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郊区农村耕地被大量占用。由此使失地农民日益增加,而各类房地产公司等拿走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农民从中得到的极为有限。同样,城郊地区出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北京一地,其他城市也很严重。据有关材料显示,近些年,由于大中城市面积成倍扩大,占用农业用地日增,城郊农村失地农民人数已多达4000万至5000万之众,仅上海市就有100余万。这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低,又没有技术手艺,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陷于贫困境地。至于城市环境质量劣质化,或者说日益恶化则更为显著。一些城市由于外来人口过多,致使居民出现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由于人口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迫使有些城市把敞开的城门又关起来了,或者对外来人员进城加以限制。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新的“三城”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农”问题没有解决好的缘故。而这又是由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偏离了邓小平农村建设的思想和所指引的正确道路,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与方式不当的结果。因此,要解决新的“三城”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好原有的“三农”问题。实践证明,这必须以邓小平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的思想为指导,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把握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而邓小平关于农村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从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它们的问题,主要靠它们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邓小平把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批建设小型新型乡镇”看作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出路”,这是他的基本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十分重视并高度评价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新型乡镇,并且把它们视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能在农村而不能在城市,只能主要靠农民自己而不能靠其他人来解决,这一点,邓小平看得十分清楚。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提出必须走改革之路,通过改革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便由他们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真正领会并把握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农村发展建设的这一基本思想,才能使我们对这些年在农村建设问题上的偏差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提高我们在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行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坚定地“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1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十分丰富,除了上述三条道路之外,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两个飞跃”,二是“中心课题”。

所谓“两个飞跃”,这是邓小平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我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谈论经济问题时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6]他还接着强调说:“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17]这些重要的讲话,既是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途径、办法的新的探索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第二个飞跃”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根据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抓好下列几项工作:一是为了“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农业生产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业和整个农村要在社会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很重要。邓小平在1980年5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18]可见,农业、农村经济由低水平的集体化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这是“两个飞跃”的重要内容;三是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继续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这条“必由之路”。

至于所谓“中心课题”,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设想。这个重要设想,是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谈到沿海如何帮助内地时提出来的。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9]邓小平之所以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定时期的“中心课题”,这是由于在他看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21]至于这里所说的“将来总有一天”具体是指什么时候,也就是大概在什么时候把共同富裕问题提升到我们党和国家“中心课题”的地位,邓小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2]不言而喻,在今天,我们应当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一切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课题”,因为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农村,而且农民的贫困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与他的三条道路的思想及其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邓小平提出的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他所包括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言而喻,这是继续走改革之路,“走自己的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而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则是开辟和坚持这三条道路的最终目的。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亿万农民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亿万农民得以脱贫致富,也就是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富裕。而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也是因为“无工不富”,只有走上这条“必由之路”,才能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可见,实际上“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是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丰富和发展,与后者一起形成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整理论。我们相信,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注释:

[1][2][3][5][6][7][8][9][10][11][12][13][14][16][17][19][20][21][22]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3,237,95,237,

农行工作思路篇(9)

“战略转型革命”是农村合作金融走做强做优之路的根本手段,不转型,意味固守一隅,绝无发展前途,只会萎靡消亡。战略转型就是开辟新的阵地,获取新的战机,为我们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打一个新天下,实现做强做优目标。“科技信息革命”是农村合作金融做强做优之路的强大支撑,是运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助推我们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发展,用人类高智慧的结晶圆我们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做强做优的梦。“一条道路,两场革命”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构成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发展奠定思想认识、理论基础与发展动力。

农行工作思路篇(10)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交通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县市、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农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县乡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公路10年远景规划”和“***市农村公路发展五年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规模、重点、技术标准及实施程序。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我局总体帮扶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并较好地坚持了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发挥了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落实了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一级抓一级,措施有力,狠抓落实,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做到了思路一起谋、工作一起做、成果一起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局有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他的表率作用,我局对交通扶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确立了以提升市、县、乡、村公路通行条件,促进与外界沟通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经过他和工作人员多次跑省进京,争取建设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三、谋划发展思路,构筑交通先行发展战略

承接“九五”公路建设的强劲发展之势,他以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抓紧组织实施交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公路运输主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大投资的办法。在交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切实加快***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乡乡通油路;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展完善区域公路网络为中心,改建主干线公路、骨干通道为二级公路,扩大油路覆盖面;升级改造乡村道路,提高技术等级;修通环县公路通道。形成以***为中心,以二、三级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乡乡公路为分支,以乡村公路为延伸,以环县公路为框架的四通八达、互联辐射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

四、全面开工启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他的带领带,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从XX年开始到XX年,计划完成16个乡(镇)与所在县(市)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使我市等级路面硬化的乡(镇)从现在的40个增加到56个,占乡(镇)总数的100%,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公路里程800公里以上的规划目标。XX年已完成208.7公里,到XX年底共完成552.6公里,占总里程的69%。已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的乡(镇)达到50个,占规划目标的89%。受益人口增加近38.73万人,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XX年,全市通乡公路建总投资8.32亿元,设计划总规模396.2公里,计划竣工343.9公里(***至省界52.3公里为3年工程)。续建***至省界、***至***、*** 至***、***至***、***至***、***至***等6条通乡公路,总计253.3公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7条总计142.9公里,***区至***公路、***区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XX年我市计划建设通乡公路134.3公里,分别是***至***42公里、***至***10公里、***区至***5公里、*** 至***46公里、***至***19.3公里、***至***12公里,计划总投资32268.4万元。在改善农村候车环境方面,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农民提高出行条件,XX年将建设8个乡镇客运站、20个农村客运停靠站。现已完成立项准备。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将极大的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农行工作思路篇(11)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交通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县市、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农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县乡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公路年远景规划”和“××市农村公路发展五年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规模、重点、技术标准及实施程序。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我局总体帮扶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并较好地坚持了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发挥了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落实了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一级抓一级,措施有力,狠抓落实,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做到了思路一起谋、工作一起做、成果一起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局有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他的表率作用,我局对交通扶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确立了以提升市、县、乡、村公路通行条件,促进与外界沟通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经过他和工作人员多次跑省进京,争取建设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三、谋划发展思路,构筑交通先行发展战略

承接“九五”公路建设的强劲发展之势,他以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抓紧组织实施交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公路运输主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大投资的办法。在交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切实加快××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乡乡通油路;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展完善区域公路网络为中心,改建主干线公路、骨干通道为二级公路,扩大油路覆盖面;升级改造乡村道路,提高技术等级;修通环县公路通道。形成以××为中心,以二、三级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乡乡公路为分支,以乡村公路为延伸,以环县公路为框架的四通八达、互联辐射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

四、全面开工启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他的带领带,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从××年开始到××年,计划完成个乡(镇)与所在县(市)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使我市等级路面硬化的乡(镇)从现在的个增加到个,占乡(镇)总数的,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公路里程公里以上的规划目标。××年已完成公里,到××年底共完成公里,占总里程的。已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的乡(镇)达到个,占规划目标的%。受益人口增加近万人,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年,全市通乡公路建总投资亿元,设计划总规模公里,计划竣工公里(××至省界公里为年工程)。续建××至省界、××至××、××至××、××至××、××至××、××至××等条通乡公路,总计公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亿元。建设条总计公里,××区至××公路、××区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年我市计划建设通乡公路公里,分别是××至××公里、××至××公里、××区至××公里、××至××公里、××至××公里、××至××公里,计划总投资万元。在改善农村候车环境方面,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农民提高出行条件,××年将建设个乡镇客运站、个农村客运停靠站。现已完成立项准备。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将极大的改善农民出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