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4:33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1)

第二条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办事处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准备工作。

第四条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应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章地质灾害等级和灾情报告

第五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六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街道办事处或者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部门或者区人民政府。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24小时内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24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12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以后每24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6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以后每24小时向国土资源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第七条发现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500人,或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接到报告后,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有关部门。

第三章应急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平时为凤凰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指挥长,分管副主任任副指挥长,国土、交通、水利、卫生、公安、武装、农业、民政、财政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凤凰路国土所,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1、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审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进行督促、检查和落实;

3、协调、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4、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时,组织成员赶赴现场,指挥地质灾害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七、治安保卫组职责:

由公安、武装等部门组成。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七、治安保卫组职责:

由公安、武装等部门组成。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2)

一、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二、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是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是否到位;监测人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监测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按规定发放“明白卡”等纸质材料;监测人员是否掌握险情发生时组织群众转移的路线、避灾地点;

三、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实行镇、村两级负责制。

四、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

五、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实行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汛期值班期间根据情况不定期进行。

六、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必须建立台帐,每次巡查必须有书面记录。

七、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XX镇地质灾害值班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灾情上报管理工作,使各级领导准确、及时地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并及时有效地组织做好抢险救灾,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

二、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

发生时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地质灾害涉及的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当地政府已采取的措施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统一按重大灾情和一般灾情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地质灾害发生后,已造成人员伤亡、群众房屋财产有重大损失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已严重威胁村庄、厂矿、机关、学校等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和房屋财产即将面临重大损失的,作为重大灾情处理。

地质灾害发生后,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群众房屋财产损失,但已潜在威胁到村庄、厂矿、机关、学校和群众人身、房屋财产安全的,作为一般灾情处理。

四、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重大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3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在办公室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领导不在办公室时,可先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在向领导报告过程中,值班人员应继续保持与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和监测人员的联系,并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地质灾害所在村委会和监测人员。

五、在值班过程中,值班人员接到一般灾情报告时,应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6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在办公室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领导不在办公室时,可先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值班人员应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地质灾点所在村委会监测人员。

六、汛期值班人员应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发生情况,将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时报上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

七、汛期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对地质灾害灾情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

一、全面实行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调查监测记录表》发放制度。

二、发放应在全面开展汛前调查的基础上,由镇国土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工作人员,根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逐点填写“一卡一表”内容。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对象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和隐患点监测人员;

《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调查监测记录表》的发放对象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单位和群众。每户(或单位)一份,由镇政府组织村组和隐患点监测人发放,告知相关避险内容,住户(或单位)应签收,并妥善保管或张贴在醒目位置。

四、发放工作须按照上级要求时间内前完成。

镇国土所备案。

五、发放工作每年一次,不得因为过去已发放“一卡一表”而当年不发放。

对未按本制度发放或发放不到位,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XX镇地质灾害报告制度

一、地质灾害分级

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将地质灾害灾情及险情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

1.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二)大型

1.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人数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的。

(三)中型

1.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

1.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

二、报告原则

情况准确,上报迅速,所为基础,续报完整。

三、报告程序

1.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所在村委报镇国土所,镇国土所及时向镇政府、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并负责作出应急处理。

2.发生较大级及以上地质灾害,镇国土所应立即报告镇政府,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县国土资源局,镇政府及时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治工作

四、报告内容

报告的内容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五、灾情报告联系及电话

镇长:XX

XX

副镇长:XX

XX

镇国土所:XX

XX

镇党政办:XX

XX镇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制度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是指矿管、气象等相关部门基于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地质背景和降水发展趋势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会商、研判,做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预测,联合向社会公众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并要求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二、等级划分。

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信息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一级(兰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二级(绿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三级(黄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四级(橙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五级(红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等级确定。

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测系统软件根据实时降雨、气象预测等相关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四级及以上时,应经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组织会商、尽量细化具体范围后,并根据气象临时预报信息,及时跟进调整。

四、方式。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采用手机短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通过广播、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电子终端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形式发送。

五、对象。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只对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除向社会外,还通过手机短信向特定对象发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工作人员;地质灾害点(镇和村)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

XX镇地质灾害防治联保制度

一、镇人民政府职责

在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或受威胁单位及个人进行隐患点的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本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防灾演习等工作,拟定并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防灾应急预案。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的汇总上报工作,完成辖区内群测群防的年度总结。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

二、村委会(社区)职责

组织本村(社区)地域内隐患区的巡查,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及时报告,并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做好防范和及时撤离避让,做好自救、互救工作。

三、相关部门工作责任

(一)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1.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指导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2.指导各相关单位建立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3.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调查,调查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应急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汇总统计上报地质灾害灾情。

4.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和指导责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地质灾害组织治理;工程竣工后,组织竣工验收。

5.组织专家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认定,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村建部门:

1.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在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有关规划、施工图设计时,负责督促和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2.督促对危及建设行业、市政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并采取措施处理;在参加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初步设计时,负责督促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三)财政部门:负责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基础调查、重点项目勘查和可研报告编制与科研、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并对专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四)安监部门:负责督促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危及自身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

督促各类企业开展对工程建设和矿山采掘等人为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五)水利部门:负责在农村防汛工作中加强对泥石流河道、沟道等区域的监测与治理。

组织对危及水利部门所管辖的水库、水电站等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在组织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建设中,督促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落实相应防治措施。

(六)交通部门:负责组织对危及全市公路、水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监测和治理;

负责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编制重要隐患区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负责交通沿线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应急处理。在组织进行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及交通设计、建设时,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充分考虑和利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

(七)教育部门:负责监督所属学校对危及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和治理方案的制定;

开展校区范围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临灾预警信号和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督促新建学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八)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分配、核销工作,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督和管理工作。

(九)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民的转移。

负责做好公安系统内各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作。

(十)卫生部门: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医疗人员到灾区抢救伤员,组织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督促医院等卫生行业单位做好本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

各村委、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是否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据之一,按照有关规定,各司其责、通力合作,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推诿、扯皮而影响防治工作开展,造成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良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XX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

一、监测基本方法

1.崩塌监测方法:观察潜在崩塌体前缘有无新鲜岩土剥(坠)落现象,陡坡悬空反倾岩裂缝张开等变化情况。

2.滑坡监测方法:滑坡体后缘裂缝设固定标尺,监测裂缝拉张变化、垂直位移、前缘、坡脚土体蠕动变化及坡脚地下水流量变化等情况。

3.泥石流监测方法:观察降雨与溪沟山洪的水位线对应情况是否正常、水流是否有堵塞、沟域内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情况。

二、监测时间次数

1.定时监测。汛期(4月15日-10月15日)半个月监测1次;非汛期一个月监测1次。

2.加密监测。降雨连续3天以上或台风降雨影响期间至雨止后第二天,每天监测1-2次;出现地物明显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每小时监测1次;根据上级指令增加临时监测。

三、监测巡查

1.巡查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划定的危险范围内的房屋、周边山体、公路、水渠、沟谷等。

2.巡查时间:同定时监测和加密监测时间。

四、应急处置

1.凡有群众反映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赴现场查看。

2.发现险情或临灾征兆,要立即报告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

3.遇情况紧急来不及报告,可直接发出预警信号,按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转移。

五、其他

1.监测器具、监测记录、报警装置等妥善存放。发现监测设施移动或受损,立即报告镇国土资源所。

2.汛期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保证信息畅通。

3.及时在指定的专用本上填写监测记录,并认真进行数据分析。监测记录本用完后及时上交镇国土资源所,并领取新的监测记录本。监测记录本由镇国土局资源所存档保管。

4.监测记录本不得涂改、撕损、断页。

5.监测记录本是实施对监测员年度考核的基本依据。

XX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切实加强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本镇实际,特制订2020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镇国土所,XX负责处理收集有关灾情信息。联系电话:XX。

(二)成立镇地质灾害应急分队

队长:XX

队员:XX 各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二、工作责任

(一)镇国土所负责灾前预案编制和灾后初步地质调查,确定有无后续灾害,划分危险区,指导进行避险,进行灾情评估和提出灾后重建方案以及防治措施。

(二)发生灾害的村委会负责组织抢险队伍进行抢险,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警戒区和疏散危险区群众。

(三)派出所负责维护抢险秩序,协助政府组织人员转移。

(四)卫生院负责伤员抢救及灾后传染病预防工作。

(五)财政所负责救灾资金运作,保证抢救及善后工作顺利进行。

(六)民政所负责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调配、发放救济物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配合政府共同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

(七)交通、公路部门及时组织对因灾中断的道路进行抢险,恢复交通,保障交通畅通。

(八)供电所负责电力供应及灾后供电设施维护。

(九)水利站负责对水库、防汛设施的监测工作。

(十)电信所、广播站负责保障通讯畅通。

三、组织及准备

各职能部门负责成立各自的抢险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四、地质灾害分级及上报程序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村委会负责提供灾害的损失情况报告(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确定灾害等级,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予以上报,同时做好灾害初步评估分析。

五、地质灾害调查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分队负责调查地质灾害情况,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类型、规模、原因、发展趋势,对采取的防范对策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二)根据调查结果,由应急分队将地质灾害情况上报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六、预警信号及避让搬迁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3)

一、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二、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是否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是否到位;监测人员工作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监测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按规定发放“明白卡”等纸质材料;监测人员是否掌握险情发生时组织群众转移的路线、避灾地点;

三、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实行镇、村两级负责制。

四、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

五、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实行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汛期值班期间根据情况不定期进行。

六、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必须建立台帐,每次巡查必须有书面记录。

七、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工作人员在巡查中,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

XX镇地质灾害值班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灾情上报管理工作,使各级领导准确、及时地了解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并及时有效地组织做好抢险救灾,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由汛期地质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

二、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

发生时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地质灾害涉及的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当地政府已采取的措施等。

三、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统一按重大灾情和一般灾情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地质灾害发生后,已造成人员伤亡、群众房屋财产有重大损失或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已严重威胁村庄、厂矿、机关、学校等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和房屋财产即将面临重大损失的,作为重大灾情处理。

地质灾害发生后,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群众房屋财产损失,但已潜在威胁到村庄、厂矿、机关、学校和群众人身、房屋财产安全的,作为一般灾情处理。

四、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重大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3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在办公室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领导不在办公室时,可先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在向领导报告过程中,值班人员应继续保持与地质灾害点所在村和监测人员的联系,并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地质灾害所在村委会和监测人员。

五、在值班过程中,值班人员接到一般灾情报告时,应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6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

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在办公室时,必须采取当面直接报告。领导不在办公室时,可先采用电话联系方式向领导报告。值班人员应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地质灾点所在村委会监测人员。

六、汛期值班人员应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发生情况,将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时报上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

七、汛期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对地质灾害灾情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制度

一、全面实行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调查监测记录表》发放制度。

二、发放应在全面开展汛前调查的基础上,由镇国土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工作人员,根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际情况,逐点填写“一卡一表”内容。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对象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和隐患点监测人员;

《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调查监测记录表》的发放对象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单位和群众。每户(或单位)一份,由镇政府组织村组和隐患点监测人发放,告知相关避险内容,住户(或单位)应签收,并妥善保管或张贴在醒目位置。

四、发放工作须按照上级要求时间内前完成。

镇国土所备案。

五、发放工作每年一次,不得因为过去已发放“一卡一表”而当年不发放。

对未按本制度发放或发放不到位,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XX镇地质灾害报告制度

一、地质灾害分级

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将地质灾害灾情及险情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

1.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

(二)大型

1.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人数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一亿元以下的。

(三)中型

1.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

1.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2.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

二、报告原则

情况准确,上报迅速,所为基础,续报完整。

三、报告程序

1.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所在村委报镇国土所,镇国土所及时向镇政府、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并负责作出应急处理。

2.发生较大级及以上地质灾害,镇国土所应立即报告镇政府,并在第一时间内上报县国土资源局,镇政府及时上报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治工作

四、报告内容

报告的内容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五、灾情报告联系及电话

镇长:XX

XX

副镇长:XX

XX

镇国土所:XX

XX

镇党政办:XX

XX镇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制度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是指矿管、气象等相关部门基于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地质背景和降水发展趋势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会商、研判,做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预测,联合向社会公众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并要求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二、等级划分。

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信息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一级(兰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二级(绿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三级(黄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四级(橙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五级(红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等级确定。

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测系统软件根据实时降雨、气象预测等相关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四级及以上时,应经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组织会商、尽量细化具体范围后,并根据气象临时预报信息,及时跟进调整。

四、方式。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采用手机短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通过广播、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电子终端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形式发送。

五、对象。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只对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除向社会外,还通过手机短信向特定对象发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工作人员;地质灾害点(镇和村)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

XX镇地质灾害防治联保制度

一、镇人民政府职责

在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巡查,督促村级监测组或受威胁单位及个人进行隐患点的日常监测。组织开展本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宣传培训、防灾演习等工作,拟定并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防灾应急预案。做好本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的汇总上报工作,完成辖区内群测群防的年度总结。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

二、村委会(社区)职责

组织本村(社区)地域内隐患区的巡查,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一旦发现危险情况,及时报告,并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做好防范和及时撤离避让,做好自救、互救工作。

三、相关部门工作责任

(一)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1.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指导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2.指导各相关单位建立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和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3.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调查,调查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应急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汇总统计上报地质灾害灾情。

4.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和指导责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治理;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地质灾害组织治理;工程竣工后,组织竣工验收。

5.组织专家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认定,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村建部门:

1.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在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有关规划、施工图设计时,负责督促和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2.督促对危及建设行业、市政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并采取措施处理;在参加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和组织审查初步设计时,负责督促检查项目业主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

(三)财政部门:负责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基础调查、重点项目勘查和可研报告编制与科研、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并对专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四)安监部门:负责督促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危及自身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

督促各类企业开展对工程建设和矿山采掘等人为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五)水利部门:负责在农村防汛工作中加强对泥石流河道、沟道等区域的监测与治理。

组织对危及水利部门所管辖的水库、水电站等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在组织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建设中,督促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落实相应防治措施。

(六)交通部门:负责组织对危及全市公路、水路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监测和治理;

负责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编制重要隐患区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负责交通沿线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应急处理。在组织进行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及交通设计、建设时,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充分考虑和利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

(七)教育部门:负责监督所属学校对危及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检查和监测和治理方案的制定;

开展校区范围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设立警示标志,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临灾预警信号和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督促新建学校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八)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工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分配、核销工作,加强对救灾款物监督和管理工作。

(九)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灾民的转移。

负责做好公安系统内各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作。

(十)卫生部门: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医疗人员到灾区抢救伤员,组织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督促医院等卫生行业单位做好本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检查、监测和治理工。

各村委、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把是否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据之一,按照有关规定,各司其责、通力合作,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对因工作责任不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推诿、扯皮而影响防治工作开展,造成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良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

XX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制度

一、监测基本方法

1.崩塌监测方法:观察潜在崩塌体前缘有无新鲜岩土剥(坠)落现象,陡坡悬空反倾岩裂缝张开等变化情况。

2.滑坡监测方法:滑坡体后缘裂缝设固定标尺,监测裂缝拉张变化、垂直位移、前缘、坡脚土体蠕动变化及坡脚地下水流量变化等情况。

3.泥石流监测方法:观察降雨与溪沟山洪的水位线对应情况是否正常、水流是否有堵塞、沟域内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情况。

二、监测时间次数

1.定时监测。汛期(4月15日-10月15日)半个月监测1次;非汛期一个月监测1次。

2.加密监测。降雨连续3天以上或台风降雨影响期间至雨止后第二天,每天监测1-2次;出现地物明显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每小时监测1次;根据上级指令增加临时监测。

三、监测巡查

1.巡查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划定的危险范围内的房屋、周边山体、公路、水渠、沟谷等。

2.巡查时间:同定时监测和加密监测时间。

四、应急处置

1.凡有群众反映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赴现场查看。

2.发现险情或临灾征兆,要立即报告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

3.遇情况紧急来不及报告,可直接发出预警信号,按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转移。

五、其他

1.监测器具、监测记录、报警装置等妥善存放。发现监测设施移动或受损,立即报告镇国土资源所。

2.汛期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保证信息畅通。

3.及时在指定的专用本上填写监测记录,并认真进行数据分析。监测记录本用完后及时上交镇国土资源所,并领取新的监测记录本。监测记录本由镇国土局资源所存档保管。

4.监测记录本不得涂改、撕损、断页。

5.监测记录本是实施对监测员年度考核的基本依据。

XX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为切实加强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本镇实际,特制订2020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镇国土所,XX负责处理收集有关灾情信息。联系电话:XX。

(二)成立镇地质灾害应急分队

队长:XX

队员:XX 各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二、工作责任

(一)镇国土所负责灾前预案编制和灾后初步地质调查,确定有无后续灾害,划分危险区,指导进行避险,进行灾情评估和提出灾后重建方案以及防治措施。

(二)发生灾害的村委会负责组织抢险队伍进行抢险,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设立警戒区和疏散危险区群众。

(三)派出所负责维护抢险秩序,协助政府组织人员转移。

(四)卫生院负责伤员抢救及灾后传染病预防工作。

(五)财政所负责救灾资金运作,保证抢救及善后工作顺利进行。

(六)民政所负责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调配、发放救济物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配合政府共同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

(七)交通、公路部门及时组织对因灾中断的道路进行抢险,恢复交通,保障交通畅通。

(八)供电所负责电力供应及灾后供电设施维护。

(九)水利站负责对水库、防汛设施的监测工作。

(十)电信所、广播站负责保障通讯畅通。

三、组织及准备

各职能部门负责成立各自的抢险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四、地质灾害分级及上报程序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村委会负责提供灾害的损失情况报告(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确定灾害等级,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予以上报,同时做好灾害初步评估分析。

五、地质灾害调查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分队负责调查地质灾害情况,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类型、规模、原因、发展趋势,对采取的防范对策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二)根据调查结果,由应急分队将地质灾害情况上报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六、预警信号及避让搬迁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4)

(一)本预案所称地质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应急坚持政府领导、分级管理、部门协作、军民结合、社会参与的原则。

(三)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以实施紧急救援为重点,以建立起以部门联动机制为依托,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抵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应急指挥系统和职责分工

(一)应急指标系统的启动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实行各级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发生地质灾害时,县政府视灾情成立应急指挥部,启动县级应急预案。同时,发生地质灾害的乡(镇)政府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启动乡镇级应急预案。

县政府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由郭华县长担任总指挥长,杨奎副县长担任副总指挥长,成员由县应急办、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民政局、公安局、安全监管局、交通运输局、监察局、工业经济贸易能源局、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气象局、文体广播电视旅游局、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大队、电信公司、电力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石油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和部署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协调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参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分析预测灾害发生的原因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划定危险区,协助相关部门设立警示标志,协助、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为政府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管,编制各隐患点的防灾预案,落实各隐患点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完善乡、村、组防灾信息网络及隐患点的预警信号、人员财产撤离路线、组织抢险救灾人员等救灾应急措施。加强对本辖区内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及监测,做好监测记录和巡查台帐,为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及抢险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前兆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县民政局:负责抗灾、救灾协调工作;申请、管理、合理分配救灾款和救灾物资;指导灾区灾民的转移,并安置好灾民的生产及生活;负责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组织救灾捐赠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按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作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物资的储备;突发性地质灾害安置经费的准备;突发性地质灾害物资的运输、组建抢险队伍、实施紧急救助等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县级救灾资金的紧急安排,拨付资金和监督救灾资金的使用。

县公安局: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工作;组织协调公安消防部门及相关人员做好抢险救援和灾民的转移工作。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组织各类救灾应急物资的运输协调工作及组织修复中断的公路;对涉及所辖公路工程建设(特别是新建公路)的地质灾害的排查、监管、治理工作。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应急抢险工程、临时建筑工程的修建和质量安全监督;负责灾后重建的规划和建设等工作。

县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紧急抢救受伤人员;并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临时安置小区进行疫情监测、预警;对于重大疫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

县安全监管局:参与人为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地质环境条例》及有关规定督促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履行治理等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天气的观测、未来气象的预测。根据预测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时告知相关单位作好雨水诱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

县文体广播电视旅游局:负责抢险救灾的宣传、媒体报道工作。

县监察局:参与地质灾害事故的调查、处理,以及对在抗灾、救灾过程中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县农牧局:负责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灾区搞好抢种、补种及畜区防疫等灾后生产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组织受灾林木的清理和地质灾害抢险紧急情况所需林木的采伐,并对灾后重建需占用林地及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县水利局:负责对主要河流,水库实施调度;组织灾后河堤、水利设施的修复。

县人武部:负责组织指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县武警中队:负责组织指挥驻纳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县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指挥消防官兵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组织协调抢险救灾的通讯保障工作和灾后通讯设施的恢复工作。

县电力公司:保障紧急救助电力的供应,负责受损电力设施的恢复。

县石油公司:负责保障抢险救灾所需的汽油、柴油供应。

其他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应急指挥部的要求,支持和配合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救灾工作。

三、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物资的准备

(一)紧急救援队伍

紧急救援队伍由受灾当地干部和群众组成。发生小型地质灾害,视情况由县人武部抽调民兵预备役人员,县武警中队抽调驻纳武警部队,县公安局组织协调驻纳公安消防部队,共同参加抢险救灾,县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医疗队参加抢救伤员。

发生中型、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县、乡镇各有关部门在上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参加抢险救灾。

(二)应急救援物资准备

应急救援物资包括抢险物资和救助物资。抢险物资包括抢修水利、抢修道路、抢修电力、抢修通讯、抢救伤员药品及其他紧急抢险所需物资,由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卫生和食品药品等部门准备和筹集。救援物资包括粮食、方便食品、帐篷、衣被、饮用水及其他生存性救助所需物资等,由民政等部门准备和筹集。

(三)应急资金筹集

救灾应急资金坚持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财政补助、部门支持、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解决。救灾应急资金必须加强管理,专款专用,由财政、监察部门监督使用。

四、地质灾害等级划分及分析准备

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规定,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地质灾害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本数)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含本数)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本数)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二)地质灾害分析准备

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要对职责所涉及地质灾害的隐患点进行监管,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人员财产撤离路线、抢险救灾人员的组织、安排等工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及监测,认真做好监测记录和巡查台帐,为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及抢险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有效预防灾害的发生和控制灾害的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五、地质灾害预警、灾情报告、调查和处置

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能及时发出预警,预测突发性地质灾害对特定区域的破坏程度的估计和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进行分析,及时上报。

(一)地质灾害速报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险情或者灾情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其他部门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再次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负责报告的部门应根据已掌握的灾情信息尽可能详细说明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诱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基本灾情、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以及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抢险救灾工作及防范对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置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实行分级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发生特大型或大型地质灾害由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调查处置。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地区国土资源局协助灾害所在县人民政府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由县国土资源局协助灾害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一)转移安置灾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构成威胁时,当地救灾应急指挥部决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转移安置工作通告,组织灾区群众及时转移,发放和调配救济款物,保障灾民生活。

(二)紧急救助。发生地质灾害时,灾害发生地要迅速组织抢险队伍开展紧急救助。武装部、民兵、预备役人员、武警中队、公安消防部队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请求,组织部队支持和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开展紧急救助工作。

(三)工程抢险。交通运输、电力、水利、建设、通信等部门要迅速组织抢修被损坏的公路、电力、供水、通讯等公共设施,确保各类设施及时恢复正常。

(四)医疗救护。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医疗队伍进入灾区,组建灾区临时医院或医疗所,抢救、转运和医治伤病人员,及时检查灾区饮用水源、食品的安全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控制疫情。

(五)物资供应。紧急状态下灾区救援物资,由指挥部采取征用、采购或借销等办法筹集,灾后由有关部门用应急资金结算。

(六)社会治安。公安机关、武警驻纳部队协助灾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保护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社会捐赠。由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分别按有关规定负责管理捐赠款物的接受、分配、运输、发放工作。

(八)宣传报道。新闻媒体部门按照指挥部的安排,及时进行灾情及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负责向公众抗灾救灾等工作信息。

(九)次生灾害处理。对次生灾害,要采取紧急措施,加强监测、预报、预防和治理,防止灾情扩大,减轻灾害损失或消除灾害隐患。

(十)生产自救。农牧部门要指导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灾区群众搞好抢种、补种等灾后生产。

七、附则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5)

我们知道广义的地质灾害是指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海啸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等五大类;狭义的地质灾害是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五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来自人类自身的压力也进一步扩大。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济落后的许多国家,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及自然环境的掠夺式开采,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当然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那样的渺小与恐惧,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一下,是谁导演了这场“杯具”。信守翻翻过往的历史,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随处可见。

以上自然灾害举不胜举,这些灾害,如今我们不可能阻止它突变的发生,但我们能以人类的智慧去认识它,探索它的奥秘,通过科学的手段预知它爆发的时间及频率,最大限度的预防或减轻这些自然地质所造成的灾害。

为了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1 任务

(1)全面系统地收集前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工作成果进行综合研究;

(2)基本查明工作区地质灾害的生成环境、时空分布情况、规模、类型、活动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发展趋势及其已有防治措施与效果;

(3)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

(4)对现有和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提出防治对策建议,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5)根据调查结果,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密集程度及危害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6)建立工作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2 步骤

(1)接受委托后,项目负责组建调查与区划项目部,下设调查小组一般2~3人/组,包括组长、组员、后勤人员等;

(2)由项目负责组织项目组成员学习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及相关规范;

(3)对项目区有关负责人进行培训及业务沟通,发放摸底调查表,收集项目区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村落、学校、水库、公路、以往勘探点的有关资料;

(4)收集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以往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准备各类野外记录表格,备齐野外后勤保障的一切设备及工具;

(5)写好项目区的调查与区划设计,送主管部门评审,通过即可进行以下工作;

(6)野外工作,到工作区后收齐摸底调查表,分类分区,尽量按路线划分。野外实地调绘,以摸底调查表为主,走访、询问为辅,力求做到不漏点;

(7)各组路线由项目负责统一安排,各组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查点序。在野外路线上不漏点,各项目组的所有表格必填项目绝对不能漏项,当天野外结束应及时完善所有资料,包括点号及路线即刻上图,相关照片编号造册,并且准备好下一天的工作;

(8)野外调查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总体质量。调查期间尽量做到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面后点;

(9)收齐所有调查资料,查看有无漏点,表格是否漏项,完善补全后,形成野外工作总结,申请有关部门进行野外验收;

(10)野外合格后,转入报告的室内编写工作,该阶段工作量较大,要求项目负责总体把握要项目进度,合理安排项目组成员;

(11)最终形成《项目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项目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报告》 《项目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 《项目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照片集》及相关图件,申请专家组验收,通过后方可复制外送;(12)项目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对项目进行归档处理。归档资料包括: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记录本、野外记录表格、照片集、送审稿及相关图件、终审稿及相关图件、光盘。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步骤之后,我们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就算圆满的完成了。通过技术人员全面细心的调查后一份完整的调查与区划报告就可以提供给项目区主管部门使用,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该调查与区划报告做好相关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工作,总体部署年度防灾计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防灾减灾,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3 结束语

项目区主管单位可根据区划报告组织健全县、乡镇、村组各级防灾救灾机构,主要包括防灾救灾指挥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救灾办公室以及相关基层的监测预警组、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安置组、治安组等机构,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通讯网络,确保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组织及时、反应迅速。合理指挥灾区抢险救灾,将损失尽可能地降低到最小程度。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逐级健全管理制度,逐级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预报、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制定防灾预案,采取群专结合的监测预报方式,将可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以达到防灾减灾或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目的,使项目实施确实起到“服务地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2004.3.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6)

我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为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发生灾害后为抢险救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地质灾害抢险救灾专业组,办公室设在市地质矿产局。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的职责:接受市委、市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指令;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对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出论证意见,领导、指挥、部署、协调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部署组织各防灾救灾专业组实施救灾行动。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各专业组主要职责分别为:

(一)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组

市人武部负责调集部队赶赴灾区,抢救受灾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二)特种工程抢险组

市公安局、建设局、水利局、电业局、物资总公司、石油公司等部门负责特种工程抗灾抢险,包括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它严重灾害的抢险任务。

(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

市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四)紧急救援组

市民政局、粮食局、教委、物资总公司等部门负责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的教学秩序。

(五)市政保障组

市水利局、建设局负责组织力量对灾区居民的给排水等公共设施进行抢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对灾区房屋进行抗灾性能鉴定,组织搭建临时住宅。

(六)治安与交通管理组

市公安局负责情报信息工作,密切注视社会动态,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做好灾区治安管理、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七)通讯保障组

市网通、移动、联通等公司负责修复通讯设施,保证抗灾救灾信息畅通。

(八)电力保障组

市电业局负责组织修复输变电设施和电力调度等,尽快恢复灾区供电。

(九)应急运输组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修复公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十)灾害调查及监测组

市地质矿产局会同市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十一)应急资金保障组

市财政局负责应急资金的预算、筹措和拨款。

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负总责。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灵宝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各乡镇、各专业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成立抢险救灾领导机构,组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队伍,配备抢险救灾装备,备足救灾物资,确保发生灾害后,抢险救灾队伍能够快速出动,及时救援灾民。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务必于5月30日前将抢险救灾机构及抢险救援队伍人员名单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备案。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一)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灾害影响分析

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灾情影响分析见附件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分临灾和灾后两种情况:

(一)临灾时的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地质灾害处于临灾状态时,隐患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要及时向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报告,并立即做出临灾应急反应,做好启动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主管领导必须亲赴现场,根据灾情发展情况,组织避灾疏散;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措施,避免因险情扩大,危害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建议及险情实际,决定是否启动市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时通报市地质灾害各抢险救灾专业组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密切注视和跟踪灾情,随时将灾情变化趋势报告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二)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若发生小型地质灾害,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立即启动乡镇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乡镇主管领导必须亲赴现场指挥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同时将灾情规模等情况及时上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措施,避免灾情进一步扩大。

若发生中型、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乡镇人民政府在启动乡镇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的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必须赴现场进行应急指挥,采取应急措施,启动市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部署、指导和协调各抢险救援专业组进行救灾工作,安置和疏散灾民,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接待安置救援人员及救灾物资,平息灾害谣传,解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

市地质矿产局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及时将情况报告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一)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

全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信号见附件

(二)发生地质灾害时的应急通信保障

发生地质灾害时,由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通知有关通讯公司检查修复通讯设施,保证抗灾救灾信息畅通。

六、各有关部门应急预案的启动

各乡镇及交通、水利、建设、旅游、教体等有关部门应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制定完善行业和乡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发生时,按照市政府命令及时启动本部们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各项防灾救灾工作。各乡镇、各部门的应急预案务必于5月30日前报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备案。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7)

(一)县国土房管局职责

1.负责县境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承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会同县建委、水务局、交通局、市政局等部门和各街镇开展全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

3.指导各街镇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群测群防人员培训,指导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4.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及时赶赴现场进行灾害调查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意见。

5.组织专家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责任鉴定,认定责任单位。

6.负责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监督管理。

7.负责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强制性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处理。

(二)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责

1.落实本街镇地质灾害防治专管人员(非国土所人员)和防治经费。

2.负责本街镇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建立本街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并组织实施,签订防灾责任书,落实本街镇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

3.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制度、预案制度、灾情速报制度、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地质灾害“三查”制度、灾害登记建档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等各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4.负责贯彻落实县政府防灾方案和预案,组织辖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并按灾情速报制度的要求快速报告县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

5.组织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巡查、核查和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账,落实各灾害点的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汇总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数据,定期上报。

6.组织辖区内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受灾户搬迁避让,对治理和避让项目逐一登记并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三)县建委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对县城、街道办事处、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已建、在建项目的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监管工作,加强对高切坡和深填方的管理。

3.负责对需要实施爆破、挖方、填方、削坡等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工程进行监督,责成业主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

4.负责对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巡查,及时制止违规或不作为行为,责成项目业主及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安全。

(四)县水务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对水利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防止水利建设引发地质灾害。

3.负责组织开展对小一型及以上水库、河岸等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地质灾害隐患。指导各街、镇加强小二型水库、山坪塘及引水渠道的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组织开展水利设施的防渗工作,防止水利设施渗漏水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五)县交通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对在建交通建设项目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防止交通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3.负责对县管公路沿线、码头等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隐患。

(六)县市政局职责

1.负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市政公用设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对涉及市政公用设施的地质灾害进行排查、巡查,及时消除威胁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

3.负责对垃圾场的监测防范工作,防止垃圾场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七)县煤管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监督煤矿企业按经批准的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开采,留足保安煤柱,防止因开采不当引发的地质灾害。

3.督促煤矿企业开展由采矿引发的或威胁其生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4.督促煤矿企业加强矸石山的安全监管,防止矸石山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八)县安监局职责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监督非煤矿山企业的开采行为,防止非煤矿山企业的开采活动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督促非煤矿山企业开展由采矿引发的或威胁其生产安全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3.督促非煤矿山加强弃渣场的安全监管,防止弃渣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九)县教委职责

1.负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兼)管人员和防治经费。落实本系统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点监测人,建立本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防灾预案等各项防灾制度。

2.负责组织对危及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置。

3.负责加强教育工程建设管理,防止施工引发地质灾害。

4.负责组织治理因教育工程建设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

(十)县民政局职责

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及时核查灾情,组织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房屋搬迁,落实救灾救济物资,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十一)其他有关部门职责

县财政局、县救灾办等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及时到位。县卫生局、县公安局、县食药监局等部门,在发生地质灾害后要及时做好灾民救济、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等工作;县气象局要切实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十二)各镇国土所职责

1.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地质灾害点的防灾预案。

2.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搞好每年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培训,宣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政策法规。

3.地质灾害灾(险)情发生后,会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及时到现场勘察,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并协同落实;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4.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搞好辖区内地质灾害的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并建立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和防治档案。

(十三)村(居)职责

1.协助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地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接受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2.贯彻落实县、街镇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和预案。

3.负责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预报信息,协助街镇政府确定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

4.负责组织开展群测群防监测工作并对监测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对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检查,分析上报监测情况。

5.负责督促检查监测设施保护和监测点记录上报工作。

6.参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十四)企事业单位职责

1.负责本单位地域内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接受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2.作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人、定点、定时监测工作,落实“三查”制度。

3.负责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预报信息。

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及群测群防监测人,并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同时抄送主管部门。

(十五)监测人员职责

1.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时、定点监测工作和宏观巡查工作。

2.负责监测设施的保护与管理,并做好监测工具和仪器的使用和保管工作。

3.做好监测记录和巡查记录,定期分析上报监测资料,做好原始监测记录的保存。

4.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预警信号疏散危险区内群众;协助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体系

各街镇和有关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以下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一)防灾责任制度

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街(镇)主要行政领导、行业监管部门主要领导、村组长和企事业单位法人为各级群测群防组织的第一责任人。各街镇及各部门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街镇各部门的地质灾害专(兼)管人员及监测人为具体责任人。

每年4月30日前,县政府与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各街镇与各村居、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各监测责任单位及监测人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将群测群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灾责任体系。

(二)预案制度

每年4月底前,县国土房管局要完成全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实施;各街镇要完成辖区内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完成本系统内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报县国土房管局登记备案。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等。

重点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包括: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与范围,监测责任人,灾害发生时的预警信号、报警方式、人员与财产转移路线、应急通信保障、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应急方案、应急机构和有关单位的职责分工、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应急救助物资的准备等。

(三)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

为保证防灾信息的畅通,每年4月30日前,各街镇各行业监管部门要建立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并将汛期值班安排表报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同时发到下级有关单位。

值班表应明确工作日和节假日值班领导、值班人员,白天和夜间值班电话、传真和手机号码。值班电话应对外公布。

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做好值班记录,手机应保持24小时开机。接到灾情或险情报告后,立即向领导报告并作相应处置。

(四)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发生后,各街镇和各行业监管部门要按照情况准确、上报迅速的原则,尽快将灾(险)情报告县国土房管局,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包括:

1.在24小时内提交速报报告。根据已获得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地质灾害类型,并尽可能说明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地质成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报告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应急调查结束后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1)发生位置,包括街(镇)、村、社、小地名等;

(2)发生时间、伤亡人数;

(3)已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的间接经济损失;

(4)地质灾害类型;

(5)地质灾害规模;

(6)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7)发展趋势;

(8)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

(9)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五)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

为了让各级防灾人员、监测人和受灾对象随时掌握灾害点的具体情况、监测手段、临灾判断识别方法、应急疏散转移要领和应急救援报警处置等识灾防灾知识,确保基层防灾人员、监测人和受灾对象能在临灾时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快速报警和正确处置灾情险情,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在汛前排查后,必须填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防灾工作明白卡为一点一卡,发至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避险明白卡为一户一卡,发至受灾害威胁的受灾户,并在发放时向受灾户进行宣讲。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均须同时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对汛期及汛后新发生的地质灾害,均应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六)灾害登记建档制度

为掌握本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和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避让等工作情况,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每年均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及防治情况逐一进行登记,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分别逐一填制备案登记卡,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和避让治理台帐,将上述台帐分别报街镇、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时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县国土房管局汇总后建立全县地质灾害隐患台帐和避让治理台帐,报县政府。

(七)群测群防宣传培训制度

各街镇和各行业监管部门在每年汛前,对防灾管理人员、地质灾害所在地的村居、社长以及监测人员集中进行一次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知识培训,以提高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并将培训情况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八)地质灾害“三查”制度

“三查”是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各街镇和行业监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开展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并作好检查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及时落实专人监测,落实整改责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并将排查和处置情况报告县政府及县国土房管局,重大隐患要报告县安监局。

(九)地质灾害防治资料归档管理制度

各街镇、各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各种文件、地质灾害隐患点台帐、检查记录、地质灾害监测资料、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搬迁避让备案登记卡、治理工程备案登记卡、图片影像资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和总结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确保本地本部门地灾防治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以备查阅。

三、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一)规范地质灾害处置程序

1.新发生地质灾害或原有地质灾害变形加剧

(1)受灾户或监测人及时报告、预警,组织疏散并向村居社报告;

(2)村居社干部迅速赶到现场,采取临时措施,防止险情扩大,同时报告街镇;

(3)街镇迅速组织人员与国土所人员赶赴现场勘察、指挥紧急避险,调查核实灾情,同时速报县政府和县国土房管局;

(4)一般灾(险)情,县国土房管局人员到场勘察,分析灾(险)情发展趋势及危害性,提出处置意见,由街镇或行业监管部门负责落实,县国土房管局登记备案并向市国土房管局报告;

(5)灾(险)情较严重,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到场,按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预案规定程序调查处理,并按规定向市政府和市国土房管局报告。

2.监测

(1)开院坝会,确定监测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定点定时监测,做好监测资料的分析整理;

(2)确定立即搬迁避让户和观察住用户;

(3)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

(4)提出应急处置意见并定人落实;

(5)将上述情况书面报告县政府和县国土房管局。

3.搬迁避让

(1)搬至安全地带,原房拆除;

(2)填报搬迁避让备案登记卡;

(3)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4.应急治理

(1)组织有资质单位设计施工;

(2)组织验收,填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备案登记卡;

(3)报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二)规范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1.定点监测:监测点一般选在主裂缝的两侧,每两个点为一组,最好设3—5组。

2.定人监测:(1)监测人居住位置要距灾害点要近,最好就是受灾害威胁的人;(2)身体健康,能吃苦、有责任心;(3)有一定文化知识,能记录和进行简单分析。

3.定期监测:

(1)一般每十天或每半月监测一次,雨后增加观测一次。

(2)汛期每五天或每周监测一次,若发现有异常变化和在暴雨期、暴雨后应加密监测次数。

(3)当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三级时,每天监测一次;预报等级为四级时,每天监测2—3次;预报等级为五级时,每天监测4次以上。临灾前应每小时监测一次或数次。

4.及时记录、整理、分析监测资料。

5.发现异常或险情加剧,应采取措施果断处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三)规范地质灾害“三查”记录

每次检查必须作记录,记录内容主要包括:灾害变形情况、监测及记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处理措施。

检查记录应一式二份,参与检查人员都应在检查记录上签字。

(四)规范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填写和发放

防灾工作明白卡为一点一卡,发至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避险明白卡为一户一卡,发至受灾害威胁的受灾户,并在发放时向受灾户进行宣讲,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均须同时报市和县国土房管局备案。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8)

为了高效、有序地应对我区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以下简称沉陷区)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2编制原则

1.2.1以人为本、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分级启动、科学施救。

1.2.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范体系、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

1.2.3分级响应、分级负责。根据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分级制定和启动应急预案。

1.3编制依据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根据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调研组汇报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有关问题时所作的指示精神,依照省人民政府已经确定的关于我区沉陷区要做到“三启动、三随时”(即:启动地质灾害监测监控体系,随时监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启动地质灾害拉网式排查工作,随时掌握采煤沉陷区地质状况并解决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工作安排,按照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1.4适用范围

凡在我区沉陷区范围内,特别是在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770户C、D级受损房屋所在区域内发生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

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区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组成人员如下:

指挥长:*(区政府)

副指挥长:*(区政府)

张高寒(*国土分局)

罗绍瑜(区发改局)

成员:区委宣传部、区人武部、区政府办(应急办)、区沉治办、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交通局、区煤炭局、区粮食局、*电力公司、驻*区各通讯事业单位、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等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区政府办,赵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王刚义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2.2职责

统一指挥和组织沉陷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3应急准备

3.1抢险救灾人员准备

以驻区武警部队、公安、民兵、预备役人员、医疗卫生队伍和区直机关及灾害点广大干部群众、驻区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人员为主组成抢险救灾队伍。沉陷区各灾害点所在地镇政府要根据本辖区沉陷区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成立抢险队伍,落实人员。

3.2物资准备

区民政、卫生、粮食等部门负责储备和筹集粮食、方便食品、帐篷、衣被、饮用水、药品和其它生存救助所需物资等。

3.3信息传递

加强和完善区、镇、村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由*国土分局牵头,区沉治办、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村委会组织配合,负责开展沉陷区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3.4宣传、培训和演练

由*国土分局、区沉治办、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负责共同组织开展沉陷区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增强沉陷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负责对各灾害点所在地干部职工、参与抢险救灾的相关救援队伍及广大群众进行抢险救灾知识教育和培训。

*区沉陷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将于2009年6月在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770户C、D级受损房屋所在区域内选择合适地点开展一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

4灾情报告与信息处理

4.1灾情报告

监测人员必须有确定和公布的联系电话,方便的通信工具,确保与有关部门保持联络。一旦发生灾情要及时报警,报警信号可因地制宜,采用报警器、广播、鸣锣等方式,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直接向指挥部办公室及当地政府报告。各相关部门和沉陷区所在地镇政府在接到灾情报告后,必须立即报告区指挥部办公室。

4.2信息处理

灾害发生后,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和处理。

4.2.1因灾死亡2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属一般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要在24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国土分局要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查清灾害的类型、规模、诱因及其发展趋势和尚存危险性,调查灾害的影响范围,随时统计和更新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及时编写报告,提出进一步防灾措施,并向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提交应急调查报告。

4.2.2因灾死亡3至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属较大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要在4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由市国土资源部门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提出进一步的防灾措施,并向省国土资源厅呈报应急调查报告。

4.2.3因灾死亡10至29人(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属重大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务必要在2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由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部门上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由省国土资源厅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提出进一步的防灾措施,并向国土资源部提交应急调查报告。

4.2.4因灾死亡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属特大级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要在2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部门,同时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由国土资源部或由其委托省国土资源厅及时组织开展应急调查,提出进一步的防灾措施。

5应急响应和行动

5.1先期处置

一旦灾情发生,沉陷区各灾害点所在地镇政府要立即将信息报告区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先行展开抢险救灾工作。

5.2应急响应职责

区抢险救灾指挥部赶到后,相关人员要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由区指挥部设各职能组分别履行职责。

5.2.1综合协调组:

组长:*(区政府办、应急办)

成员:区政府办负责安排人员

职责:负责抢险救灾工作中各种纵向、横向的协调工作。协助领导组织调度抢险救灾急需的人、财、物。

5.2.2灾害调查组

组长:*(*国土分局)

成员:*国土分局负责从本部门及区安监局、区煤炭局、区沉治办抽调人员并根据工作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

职责:灾害发生后,及时调查损失、规模、诱因以及灾害的稳定性、尚存的危险性和发展趋势,并及时撰写报告。

5.2.3人员物资疏散组

组长:*(区安监局)

成员:区安监局、区煤炭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负责从本单位及各镇乡(街道)抽调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组织力量疏散人员及转移重要财产,及时按照事先选择确定的路线将人员及重要财产疏散到安全地带。疏散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人的转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地救出受胁物资,减少损失。

5.2.4医疗救护组

组长:*(区卫生局)

成员:区卫生局与*消防大队负责从本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对灾害所致的伤病员和抢险救灾伤病员进行紧急抢救、转移、医护。必要时可分成灾区应急小组、转移组、医护组开展工作。

5.2.5秩序维护组

组长:*(*公安分局)

成员:*公安分局负责从本单位抽调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维护灾区抢险救灾工作秩序、治安秩序;维护灾民临时安置区(点)的正常生活秩序;维护灾民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安全。对发生在抢险救灾工作中的一切扰乱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5.2.6撤迁安置组

组长:刘崇厚(区民政局)、灾害发生地镇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成员: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粮食局、*电力公司负责安排人员(包括相关镇乡街道人员)

职责:负责灾民临时安置和救灾物资的筹集和发放工作,及时制定受胁灾民分期分批撤迁转移工作的实施计划,报经区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5.2.7新闻报道组

组长:*(区委宣传部)

成员:由区委宣传部负责安排和联络

职责:负责宣传报道灾情、灾害处置、应急救援等情况,新闻稿经区指挥部审定后。

5.3应急行动

区指挥部到达后,医疗救护组、秩序维护组、撤迁安置组要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综合协调组要与市气象部门、通信部门保持联系,做好气象和应急、通信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要保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必要时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一定区域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6后期处置

6.1经费和物资

已动用的救灾物资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及时按原规模补足;实施应急救援各项经费支出由审计部门及时组织审计,经审计核定的各项应急经费支出由财政部门及时兑付、结算。

6.2生产生活

灾情稳定后,各灾害发生地镇政府要及时组织群众大力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区直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工作,主动整合各方资源,加大灾区支持力度,同时多方争取上级救灾救济资金和物资,减轻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负担。

6.3灾情评估

由*国土分局和区沉治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灾情进行评估,指导灾区做好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

7附则

7.1名词术语解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9)

为有效处置我县境内突发地质灾害,避免和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等规定,制定本预案。

2、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本县范围内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和财产安全的地裂缝、地面深降、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县政府成立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其组成如下:

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

副指挥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政府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秘书长

成员:县发改委、交通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建设局、民政局、卫生局、公安局、气象局、电业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

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小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分析、判断成灾或多次成灾的原因,确定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处理其他有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的重要工作。

县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由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县国土资源局分管地质环境工作的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国土资源局各股室负责人担任。

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汇集、上报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与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与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县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应急防治与救灾的新闻;承担县指挥部是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三、预防和预警机制

1、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县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县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土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市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互联,连接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

2、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定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定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县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和灾害隐患点,设置警示标志、发放“防灾明白卡”,确定预警信号。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

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县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5、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速报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五、应急处置工作

1、中型地质灾害的处置

中型地质灾害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省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配合。中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政府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规模等,并立即将灾情向市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2、小型地质灾害的处置

小型地质灾害由县政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后,县政府应立即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规模等,在1小时内将灾情向市政府和国土资源局报告,并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在县政府领导下,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及时组织地质灾害灾情调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将调查处置结果上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

六、部门职责

1、国土资源局:承担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组织地质灾害调查,按有关规定向县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报告灾情信息、地质灾害调查和处置结果。

2、交通局:组织力量抢修因灾损坏的交通公路设施,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

3、水务局:负责水情和汛期的监测,开展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抢险、求助工作。

4、建设局:组织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危房检查,指导群众安全转移;组织当地行业主管部门抢修因灾受损的市政公用设施,尽快恢复供水、供气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工程设施。

5、民政局:及时掌握灾民安置动态,组织调运救灾物资,协助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时设置避险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置和救济灾民。

6、财政局:负责应急防治与救灾补助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防治与救灾补助金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7、发改委、卫生局:组织医疗和卫生防疫队伍,调集必要的卫生医疗器械、药品,及时赶赴灾区投入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

8、公安局:做好灾区人员疏散和社会治安工作,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发生。

9、气象局:收集有关气象信息,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分析、预报重点地区未来12小时降雨和天气状况,及时向县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及县政府通报。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10)

我县地处北山区,自然条件复杂,采矿、道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暴雨洪水频繁,小型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年,特别是“5.8”特大暴雨,造成我县、、街道办等镇发生多处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县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和整治,在重点地质灾害防治点设置地质灾害防治警示标志32块,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164份,对中学宿舍楼南部、镇五一村细窝子南面山体滑坡进行治理,完成新山村老虎埂山体滑坡治理搬迁和土地平整工作,田螺塘地面塌陷治理土地平整工作正在进行中。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二、防治重点

(一)房屋、农田

(二)公路沿线两侧。特别是坡体削量大、坡高、坡陡又未护坡的地段。

(三)主要水利设施的坝体和库区边岸,特别是新建的水坝、电站及坝体下游有人居住的地段,易出现管涌、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

(四)矿山露天开采影响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矿山矿渣坝、尾矿坝、采空区及矿山地下透水、淹井等地质灾害。关闭煤矿在露天堆放大量的废矸石,近年来由于大量筛选煤矸石而再次破坏了其稳定性,易引发泥石流的发生。

(五)居民集中的重要地区,包括城镇居民区和学校。特别是削坡建房以及依山傍水的居民区,山体、地下岩层不稳定,易引发坡体的变形、滑动、地面下沉,形成地质灾害。

(六)正在施工建设的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削坡建设工程,坡体尚未护坡的地段,由于削坡破坏了土体或松散岩体的应力平衡,汛期受雨水冲刷及浸泡,极易发生滑坡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七)抽排地下水(含地热水)的企业或工程项目,要防止因过量抽排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

三、防治措施

(一)各有关部门要在汛期前组织力量,对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对重点防范区和重点地质灾害危险源,设置警示标志,制定应急避险方案和紧急疏散路线,确定巡查监测责任人,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国土资源部门应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统计登记,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完善县、镇(街)、村(居)委、村小组四级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抓好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不断探索和积累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监控的技术和经验,提高监测水平。所有灾害隐患点必须落实监测责任,由各镇(街道)与村委会签订监测责任书。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工作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各镇(街道)、村委及村小组对已调查建卡管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安排人员监测。

(三)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地质灾害管理原则,多方筹集资金,组织有专业资质的地勘单位对稳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进行勘查治理,消除隐患。

(四)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它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及审批的依据,对没有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程建设项目不予用地审批,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

(五)坚持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对制定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包括巡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登记与速报制度),要抓好贯彻和落实。

1、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都要成立以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防灾工作领导小组,并认真履行以下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防灾机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群的防灾意识,树立有备无患的思想,服从指挥、统一调度,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2)协调各单位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措施,加强督促检查。

(3)制定本区域、本部门、本行业的防灾预案和抢险措施,想方设法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全面熟悉掌握灾害类型及情况,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并迅速到现场指挥抢险。

2、严格24小时值班制度。汛期是地质灾害易发期,各级防灾单位都要严格坚持领导值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领导要坚守工作岗位,及时上报灾情和组织救灾。

3、建立地质灾害汇报制度。监测人员发现地质灾害征兆时,应立即报告所辖村委会和可能受到威胁的人员及相关单位,并同时报告镇人民政府(街道),镇人民政府(街道)应根据危险程度,果断决定是否启动应急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11)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条国家实行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第十一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依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的防护重点。

第十三条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第三章地质灾害预防

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十六条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第十九条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条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进行评估时,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第二十三条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

第二十四条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四章地质灾害应急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六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第二十七条发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质灾害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发生其他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第三十条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航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第三十二条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第五章地质灾害治理

第三十四条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治理。

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

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六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确定,应当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规模以及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四)有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三十七条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责任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

第三十九条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负责治理的责任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二)在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未按照规定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三)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地质灾害预报的;

(五)给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证书的;

(六)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二)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三)无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四)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地质资料,应当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汇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