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质学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8 01:59:17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篇(1)

[中图分类号] P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65?03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现阶段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一门科学,《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从事地质工作技能的基本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生产活动都需建立在野外客观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过去几十年,构造地质学获得了飞跃发展[1,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空间方面(形态学):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与组合型式;(2)时间方面(年代学):主要研究构造的形成时间、顺序与演变;(3)成因方面(运动学及动力学):主要研究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发育的地质条件。[3]尽管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安排了相当多的野外实践教学,如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二的地质填图实习教学、大三的生产实习教学及大四的毕业实践教学。然而,由于野外的构造分析相当复杂,既要有敏锐的野外观察能力,又需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大多地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仍不能进行独立的野外构造解析。本文就野外构造分析的特点及如何加强学生的野外解决构造问题的实际能力谈谈初步看法。

一、野外构造解析的主要特点

1. “多重暂定假说”是野外构造分析的重要思维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反序法,即从结果-成因。而一个地区,乃至单个野外露头点,都发生过多期构造活动,而同一期的构造也常常形成不同方向及不同级别的构造。为此,“多重暂定假说”是野外研究构造地质问题经常采用的一种辩证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实质是,在掌握一定的实际资料的情况下,先拟定出各种可能与已知事实不相矛盾的工作假说,即做出一定的判断,而后进一步观察和收集资料,用新的事实对前面的判断加以检验和修正。在此过程中,其中一些假说可能被新的事实否定,另一些则会得到补充、发展或形成又一个工作假说。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深入,使判断不断趋于全面、正确。

2. 历史地质分析与构造变形分析相结合

地质构造存在于一定时间、空间范围的地质体中。因此,研究地质构造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地层或岩石。李四光曾概括构造地质学的任务是同时研究建造与改造,指明地质构造的研究要同物质成分的研究相结合。这也就是构造地质学研究中所需运用的历史地质分析与构造变形分析相结合。此外,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区的构造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形态学的研究,也不能仅限于某期的构造研究,重要的是要建立构造演化,这就需用历史的、发展的及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点上详细构造解析与面上区域构造分析相结合

多期构造形迹的叠加、利用及改造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及规律,尤其对于断裂构造,因此,野外构造期次的划分十分重要。同时,最终构造动力学的研究也是建立在最初的形态学研究及运动学的分析和系统测量基础上,这就要求野外构造研究首先要进行多点的点上详细构造解析与数据采集。[4,5]影响构造发育的因素很多,除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关外,还受岩性、物理化学环境及构造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即使在同一个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及组合,也可能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具不同的式样。所以在进行点上详细构造解析的同时,还需结合区域构造分析。此外,由于中、小型构造与大型以至巨型构造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分析讨论中、小型构造时,不得不涉及更大型的构造和更广阔的区域构造背景。另一方面,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和构造的运动学过程、动力学机制,还必须研究微型构造和超微构造。

二、加强学生野外构造分析能力和野外实践教学的意义

地质学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72-02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地下水在与岩石圈、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其水量与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个圈层产生的影响,从而服务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1]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水文地质学是该校地质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基础理论性很强的地质学课程。

河南理工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地科”专业)主要学习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扎实的地学理论基础,掌握地学信息获取与处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学软件开发,能从事国土资源数字化、遥感及地球信息识别、处理与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笔者去年负责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级学生的“水文地质学”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水文地质学”是该专业的专业限选课,2009级两个班共54名学生,其中48名学生选择此课。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以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作为任课教师,搞好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授课现状分析

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目前,在地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等和地质学科相关的非地质专业中,水文地质学作为专业限选课,有逐渐被萎缩和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同为地质相关专业,课程性质由必修变为限选,二是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减少或取消,三是学时数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制订专业教学大纲时,讨论不充分,另外学校资金投入不够。地质学科实践性较强,野外实践花费较高,对于学院而言,实习经费主要花在地质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习上,而非地质专业的一些地质基础课程就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时较少。对于非地质专业学生学习水文地质学课程,由于缺少相关基础知识,必须拿出较多的时间学习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因而学时数需求较大。比如,中国地质大学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50学时,包括实习和实验10个学时,同济大学的“水文地质学实验”13学时,而我校地科专业开设此门课程只有32学时,并无实验和实习课。“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基础知识较多、概念繁杂,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这门基础课难度较大。二是野外实习与理论学习时间安排有矛盾。地科专业在大一下学期有嵩山地质认识实习,其中一条线路是水文地质实习,而地科专业开设这门课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在没有学这门课时就去现场实习,导致老师讲得很多,学生由于没有基础,听得也很茫然。三是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上存在问题。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是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先将学时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学时来编写教学大纲,这就造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时的分配上存在矛盾。

三、教学探索

笔者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针对地科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进行探讨,仅供借鉴。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1.授课内容重点突出

笔者在授课时参考的教材为《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编)和《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张人权等编)。由于学时的关系,教师不可能采取全篇精讲的方式来教课,只能有所侧重的教授并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一些概念,如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赋存等,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补给与排泄进行重点讲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地下水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比较简单,通俗易懂,让学生自学即可。

2.补充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

鉴于地科专业是地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河南理工大学又为煤炭主体专业为主的高校,多数学生毕业后去煤矿企业就业,所以笔者在授课时加入了煤矿水害防治信息化、相关研究生优秀硕士论文、课题科研报告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增加实验环节

另外,在授课中安排4~6个学时做水文地质学实验,测定岩石的水理性质,如持水度、给水度、孔隙度、容水度等,理解地下水赋存和运移参数及相互关系;测定渗透系数,理解达西定律的物理意义。在实验中,避免“教师说得多,学生做得少”的局面,让学生先回顾相关概念和知识,然后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而后老师解答问题。通过做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相关知识。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1.“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先提出几个和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可以集体讨论,如果学生都明白,就稍微一点就过;如果学生想不到,就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讲原理和方法,让学生彻底明白。引导学生将知识和实例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时,可以从灰岩地区泉口出现钙化的原因,提出为什么油田储层地下水中H2S、NH4+浓度较高,而SO42-,NO3-含量很低等问题;在讲地下水与环境的内容时,提出水质引起的氟斑牙、水垢、地面沉降等问题。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现在高校课程都采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传递的信息量大,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可以弥补有限的学时满足不了教学任务的情况。但同时应该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速度容易加快,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要避免“念屏”现象。[2]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板书,课堂教学中应该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使用。比如在讲“流网绘制”这一节时,在多媒体上可以列出绘制流网的具体步骤和流网成图,但是如何画流网必须要现场板书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边界条件确定等水头线或流线,然后根据流线和等水头线正交规则,得到正交网格即流网图。如果只给出步骤和流网成图,学生对流网的绘制还是一头雾水。

3.角色互换法的使用

角色互换即为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3~5人,在每次课下课时,给某一小组布置任务(可以是即将上课的内容,也可以是针对某种现象进行解释等),下次课上课前抽出10~20分钟让他们对任务进行讲解(小组选出代表讲解,其他人辅助解答),之后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可以进行点评或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动力多去查阅资料,多思考,真正达到师生互动,避免一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4.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上主要是注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要结合现场实践,注重对学生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处于以煤炭为主要工业的焦作的优势,带学生深入矿区,了解矿区水资源的概况、区域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地下水的补径排的关系,感性认识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结合“专门水文地质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等课程的学习,探讨煤矿突水的防治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语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地科”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丰富,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难度较大。非地质专业在水文地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对地质知识的需求选择授课内容[3],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来,达到师生互动,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 注 释 ]

地质学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36-02

非地质专业的地质学课程是指笔者任教的攀枝花学院针对采矿工程、土木工程等非地质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地质学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必备的地质学基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两部分)也是地质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专业规划的需要,校方有意进一步申办资源勘察类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探索一套成熟的针对非地质类专业的地质实习教学体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下文提到的相关内容均是针对非地质类专业的。

一、地质实习教学的注意事项

针对非地质学专业学生,关键是在教学中掌握好讲什么、讲多少。讲的内容太繁多、太深入,非专业学生吸收有限而且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讲得太少和粗糙又达不到特定工科专业(如采矿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对地质知识的应用性要求。

因此,针对非地质学专业学生的地质实习教学,针对性、特殊性、趣味性这三点是核心。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都是非地质类的工程专业,要充分考虑到各专业自身特色及其与地质学的联系,通过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其开启地球科学世界的新视野。比如,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更强调常见岩石、矿物的识别,构造对矿产的储藏和破坏、对后期开采工作的影响,并对地质勘探工作有一个综合而全面的了解。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则侧重于区分三大类岩石,了解不同类别岩石之间力学属性的差异,以及褶皱、断层、节理对工程施工的影响。

二、现有条件的优势与劣势

学校坐落于祖国西南边陲著名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除了钒钛磁铁矿外还有数十种优势矿种,丰富的地质现象也被众多国内外地质学家赞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目前已有国内著名地质院校如成都理工大学在本市建立地质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形成采矿、选矿、冶金和环境工程的一条龙专业体系,进一步的专业规划蓝图将着手创办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针对目前已有专业的地质学实践教学,已建成容量近700件岩石、矿物的标本库以及一条约20公里的实习观察路线,其中观察点14个,教学内容丰富。

但偏向应用型的专业设置使得学校相关专业停留在中下游产业,如矿产资源的采、选、冶,并且这些专业中不乏新开办专业,地质课程的实践教学才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土木工程专业虽说作为西南地区口碑较好的成熟专业,但由于前期缺乏地质类专业教师,其工程地质的实习内容更侧重于工程方面而非地质方面。所以,探索一套针对非地质专业的攀西地区地质实习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三、地质实习教学体系现况

(一)前期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1.理论课程教学阶段。针对非地质学专业学生,完成基础地质学的学习。如采矿工程专业完成约60学时基础地质学、矿山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土木工程则是40余学时的工程地质学课程。

2.实习预备知识的理论教学阶段。结合攀枝花地质的实际情况介绍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岩浆、地层、构造等,以支撑野外实践教学体系。说明需要上交的实习材料,强调学生在实习中围绕完善这些材料进行知识的升华、实践能力的形成。多数学生表示,这一阶段的讲解将之前学的零散基本知识联系在了一起,理论知识开始由“平面的、零散的”变为“立体的、综合的”。

(二)实习课程内容设计包括:

教学实体分为路线地质教学、野外材料室内整理和地质实习报告编写三个阶段。

1.路线地质教学阶段。地层、矿物岩石、构造教学路线为主,以老师讲解、学生观察为主,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并进行野外工作方法的基本技能训练,即在回答“是什么”的同时初步掌握野外操作规程与基本方法。

2.野外材料室内整理阶段。这一阶段进一步熟悉野外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及进行以地质简图制作为核心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初步训练。这一阶段对良好工作素养的养成尤为关键。

3.地质实习报告编写阶段。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地质报告的编写工作, 以文字结合图件的方式将实习区的地质现象准确客观地表达出来。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根据已有资料综合分析地质现象并将其呈现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对于非地学类专业学生,此阶段目标为:在教师指导以及查询现有资料的前提下,能基本弄懂“为什么”即可。

(三)地质实习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具体安排可以分为野外作业和室内报告编写两个阶段:

地质学专业篇(4)

【摘要】地质学是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总结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分析了地质学在地理科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体现。为发挥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保证。

关键词 地质学;地理科学;实践性

Study on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LIU Yong-lin

(Geography and Tourism Colleg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Physical geology is an important introduction course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which is the basis to study other course. Throug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geology, the status of geology in the geography curriculum system is analyzed. It is provided assurance for play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geology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science major.

【Key words】Physical geology; Geographical science; Practicalness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的演化历史及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的一门学科。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球发展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除了地质学之外,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的一门学科。因此,地质学与地理学在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1-4]。

1地质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1.1地质学教学内容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结合地质学在地理科学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将地质学教学内容分为:地质学绪论、矿物岩石学、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及地质学的应用,并结合地理学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设置了一些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内容(表1)。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目前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选用的教材为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扩展学生的地质学知识,推荐夏邦栋的《普通地质学》做为参考教材。推荐英国学者罗纳德·路易斯·勃尼威兹著的《宝石圣典》和许靖华著的《地学革命风云录》做为课外延伸读物。

1.2地质学教学特点

1.2.1内容多

地质学研究内容为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壳演化。物质组成涉及到元素、矿物和岩石三个层次;构造运动包括褶皱、断裂、新构造运动及板块构造理论等,涉及面及其广泛;地壳演化从老到新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5个地质时代的地球古地理、古生物、古气候。因此,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地质学教学内容及其丰富,知识点及其多。

从涉及的基础学科来看,理解地质学的一些概念,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知识[3-5]。比如晶体的形态,就需要有较好的几何知识和数学空间想象能力。再如构造运动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力学知识。

1.2.2地质学实践性强

地质学研究对象是岩石圈,也涉及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而为了认识地球,必须进行野外调查,收集标本和地质测量,只有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的分析和加深理解一些地质现象,这些决定了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质学的发展史,表明地质学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再如:矿物和岩石的鉴定,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掌握,若只通过理论学习,将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慢慢就会失去学习地质学的兴趣[1-5]。

1.2.3理论抽象

地质学中的多数理论十分抽象,若没有见过实物,单凭想象是很能理解地质学的知识点。比如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等。若能结合实验和多媒体手段,为方便学生理解地质学概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教材,图件少,文字多。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影响。其次,可以使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正断层形成的动画视频等。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掌握地质学的知识点。

2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体现

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发展观及其地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又不能采用地质类专业一样的教学模式,毕竟地理科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突出地质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特色。

2.1突出重点

因为地质学研究内容丰富,而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于地质学专业,不可能每一个地质学知识点都需面面俱到,且都讲的十分透彻。比如:矿物晶体就不需要讲的很透彻,只需学生掌握晶体基本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即可。再如:地球的外圈层结构,在地球概论中会涉及,因此这一部分不需要细讲。但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需详细讲授,如:构造运动的概念,形成原因等。这是学习地貌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2.2注重与地理科学专业及相关课程关系的叙述

前面已经叙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圈,而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关系最为密切。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如:地貌学、气象和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和植物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自然灾害学等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些地质学知识,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后续课程中的知识点。因此,在讲授地质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地质学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地质学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明白地质学在整个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3地质学与地理学实践结合

地质学和地理学都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分支自然地理与地质学结合最为密切,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通过地质学知识来讲解地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及其产生机理。如重庆师范大学在地质学野外实践过程中,通过讲授四川盆地的地壳演化史,来讲解四川盆地在地貌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机制。

3结束语

地质学基础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地质学中的矿物和岩石、构造运动及地壳演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以后学习地理科学专业其它后续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并结合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深入浅出的讲授地质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常华进.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2]程先富.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8(2):238-241.

[3]韩国栋. 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课程教学计划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4:76-79.

地质学专业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83-03

一、地质专业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地质类专业的就业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低谷期,随着2000年至今我国能源行业步入“黄金”发展时期,就业情况转好。当前整体上地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较好。但随着从业人员逐渐增多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地质科技工作人员就业整体日趋饱和(如图1)。

传统的地质专业多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进行设置,如地质类院校常多下设“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专业。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除了以找矿为主要目的资源勘查领域外,工程建设领域、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对地质科技人员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很多地质类院校调整了专业结构,设置了面向工程地质领域,环境地质领域的新专业。地质专业的高校教师,将面临高校地质专业本科教育的新挑战,需要地质教育工作者审时度势,对今后的地质专业本科教育的未来深入思考和研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变革时代的意识形态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冲击。当前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思维观念多元化,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也难免受到影响。整体而言,“静心求学”的学生比例下降。更多的时候学生是奔着怎样谋取一份好工作,怎样能混得一张文凭。越是看重学习带来的效益而不重视学习过程本身,学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另一方面地质专业的专职教师在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往往还要进行繁重的科研工作,申报各类基金项目,完成横向科研课题,使其难以“挤出时间”潜心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有时“疲于应付”,自然导致教学水平相对有所下降。虽然许多高校也有评教系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利器”,但更多的时候也无奈于前师生之间“利益均衡”的博弈,这也折射出社会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功利主义的思想状态。

2.相对落后的教学水平和与不断提高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地质类专业课往往实践性较强,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践。而当前的地质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相对落后。现今科技迅猛发展,地质学科本身也迅速发展、变革,表现为:其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如空间探测技术,极端实验条件下的分析测试技术,新的地质年代分析测试技术等的不断涌现。其二,地质学在环境减灾、工程勘察、资源勘探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边缘学科,如环境地质,计算机地质,数学地质等的出现和发展。地质学本科教育处首先尚不能将这些“新内容”、“新方法”及时准确的融入进教学当中;其三,高水平的地质类专业新教材还是相对匮乏,许多新教材是对老教材的整合和汇编。

3.单一教学方式与“重口味”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地质专业招生形式除了“全日制本科招生”,还出现了“单考单招”、“委托培养”、“卓越工程师”等多种培养对象,使得地质专业的授课对象的生源结构变得较为复杂,对知识的需求也有差异。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影、视等传媒强烈的刺激和冲击着人们的感官。相形之下,当前地质类本科教育教学所采用的大课堂板书教学、单一的多媒体汇报式的展示等教学方式则难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虽然当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在高校较为普遍,但多媒体课件质量良莠不齐;教师讲解与课件内容配合程度并不高;多媒体软件的许多功能并没有充分利用,不能满足学生“重口味”求知需要。

三、办法举措

导致地质专业教学效果下滑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需要在多个环节进行综合整治。

1.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教学工作是高等教育之本,地质类院校应以培养能服务于工、矿企业,科研院所所需的科技人才,发挥其社会职责。在当今社会追求“利益”、看重“绩效”的氛围中,应该“反其道”,放慢“步调”,强调“质量”;端正学术思想,净化科研氛围。并以此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功用。

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等教育对地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适时向地质应用领域转变。一方面,除了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合理安排专业课,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科研习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有专家提出在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导师制”,当下不少高校也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家创新计划”、“挑战杯”等课外科研活动。种种举措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3.改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质学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善、优化授课方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师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可针对地质专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地质作用发生的时间、空间跨度大、地质知识复杂且以描述为主等特点,单向传授式教学方式往往效果欠佳,而若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则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具体的方法如:“案例式”互动教学法、“情境式”互动教学法、“知识构建”互动教学法等都可以借鉴。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一方面,地质专业历来重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地质专业各级各类实验室,强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物尽其用”,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使课件“形式”―“内容”―“讲授”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张平松,桂和荣,严家平.加强地质专业实践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6):45-47.

[2]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2,28(5):15-18.

地质学专业篇(6)

声乐是一种难度比较高的表演艺术,怎样以精彩的表演形式去完成一首歌曲,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容易,不是具备说话的能力就能把歌曲演唱好,声乐专业学生更需懂得唱歌的规律,掌握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声乐技能,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能力。

一、地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素质内涵

有人说:“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需要与它共处,共处得越好,才能够掌控它。心理状态只能在实践过程中改变,这样便能提升唱歌状态和技巧,才能达成信心十足的效应。”

专业素质来自学生的专业程度,提高演唱者的唱歌能力,首先让学生不断观看一些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有所感悟,丰富的艺术修养以及对作品的累积,是声乐专业学生通向成功不能缺少的环节。

声乐专业学生除了心理素质培养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还应该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当代声乐专业学生,还应该打心底喜欢自己的音乐专业,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用先进的思想积极向上,确定学习目标,树立起更高的志向。

二、地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重视专业素质, 忽视文化素质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同时,不能忽视声乐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音乐专业技能和现代音乐创新的能力,这样就使高等学校的声乐专业学生有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声乐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很低,一直这样下去,高等院校声乐专业的招生和培养范围就存在着仅仅重视专业素质,忽视了文化素质。高等学校的声乐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程占据了88%以上的课时,教学课程和文化课程比重较少,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偏重技能和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

(二)不重视心理素质

高等院校只注重声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声乐专业学生的其他方面素质能力得不到改善,关于这个素质方面,当然包含着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和技巧方面的素质,也在思想观念上无视了对音乐专业无关的素质和能力,造成基础素质教育失衡和总体素质的偏低,没办法让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自信,属于一种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然而对于在校的声乐学生缺少自信心的原因有很多,一部分是由于声乐基础差,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另一部分却由于性格胆小,又缺乏磨练自己,没经验等。学校往往忽视了这点,从而声乐专业学生达不到很好的完成艺术演绎作品。

三、地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存在的原因

(一)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目前处于快速完善中,现在正大力的推动着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怎么样才叫作素质呢?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的特征和原有基础。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这种现象属于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是取决不了于人的心理实质和发展程度。某些素质上存在的不足,通过实践和磨练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文化、道德、健康、思想等能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综合能力,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的教育活动。

(二)地方高校规划因素的作用

根据目前地方高校发展而言,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育过程中,声乐专业进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丰富了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拓展了我国音乐教育范畴和领域,为我国声乐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当然,出于中国与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别,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途中,选择演唱歌曲时存在着仅仅允许学生学习西方曲目现象,是以学习所有西化声乐为主,还是以保护我国固有的声乐发展原则为主,是我们需要想办法去考虑解决的。笔者认为最终要将两方面的流派互相融合在一起,互相学习,懂得包容,走向符合中国特色的声乐发展的道路。

四、地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完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声乐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也应该加强完善教学方法。在声乐的教学中,如教师的示范教学法,对学生也是相当重要的。示范可以让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效果,加强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感知能力及理解能力,明确正确的声音概念。学生在演唱的感知、想象、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以及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会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组织、内分泌腺及代谢过程都发生变化而直接影响着歌唱生理机能状态。

地质学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20-03

一、引言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科技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指一切论及或谈及科学和技术的书面语或口语[1]。随着近年来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对于科技翻译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虽具有扎实的英语翻译功底,但往往缺少对专业背景知识的了解,专门的科技研究人员又很少对英语写作和翻译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而对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判别认识不足,缺乏语篇意识,所以“相当多的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欲在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或文摘上发表他们的科技论文,但往往由于‘poor translation’被退稿”[2]。虽然前人也有对地学科技论文翻译的研究,如地学科技论文文题与摘要的英文翻译讨论[3]、地学专业文献的英汉翻译[4],但缺少从汉译英角度对水文地质专业汉英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水文地质专业科技文体的特点,结合典型汉英翻译实例,对水文地质专业科技论文的汉英翻译提供指导,丰富科技论文翻译研究内容。

二、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的文体特征和英译方法

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具有科技文献的一般特点:无人称、语气正式、陈述客观准确、语言规范、文体质朴、逻辑性强、专业术语性强[5]。因此,对于传递科技信息的专业文献,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忠实原文的原则,忠实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文体风格,注重原文的客观性、信息的准确性、逻辑上的连贯性和表达上的规范性,同时又要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确保译文简洁、易懂。简言之,就是翻译时应遵循“准确、清晰、简洁、规范”的原则:准确是指翻译时确保所传达的科技信息、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清晰即译文应表达清晰、行文通顺、完整正确传递原文的信息,避免行文晦涩;简洁指在准确、清晰的基础上使译文变得简洁,不累赘,无冗余;规范即对文中所出现的术语、缩略词、符号、公式等都要统一规范,符合国际标准。此外,译者应避免流露个人感情和各种修辞手段,客观描述原文所传递的科技信息。以下就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探讨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一)词汇

专业文献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大量地使用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这也是翻译时的难点之一。专业词汇是指仅用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词汇或术语,在某一学科具有固定的含义。按构词方式来分,专业词汇可分为两类:一是某种专业特有的词汇,如aquifer(含水层)、hydrolysis(水解);二是取自英语中的常用词,在水文地质专业中成为专业术语,如horizon在英语中一般作“地平线、眼界”的意思,在水文地质专业中却具有“层”的意思,如impervious horizon(不透水层)、illuvial horizon(沉积层),再如fault(缺点)和fold(折叠)在水文地质学里分别译为“断层”和“褶皱”。

半专业词汇一般不专属于某一学科,在不同学科表达不同的意思,如depression,日常英语中作“忧伤、沮丧”的意思,在气象学里指“低气压”,医学上指“抑郁症”,经济学中指“经济萧条”,水文地质学中是“凹陷”的意思,如continental slope depression(陆坡区凹陷)、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地下水降落漏斗);channel物理学上指电路,水力学中指“河道、河床”,如channel slope(河道比降);vegetation在医学上指“增殖体”,但在生态学和水文地质学里指“植被”,如herbaceous vegetation(草本植被)。因此,译者必须在熟知这些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准确快速地应用于专业文献的翻译。

此外,出于简略和方便的需要,缩略语也广泛使用于水文地质专业中的专业词汇里,一般是由某一词语组合中主要词的大写首字母组成,如GW是groundwater地下水的缩写,PRB指permeable reaction barrier(渗透反应墙),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人工神经网络),GA―Genetic Algorithms(遗传算法)。对于缩略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缩略词不能直接用于文章标题,应给出全称。(2)缩略词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给出全称。(3)同一缩略词在不同行业中所表达的含义不一样。因此在翻译过程别需要注意缩略词的使用,避免造成误解。

(二)语法

水文地质专业文献汉英翻译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时态、语态、名词化倾向、非限定性动词和长句的频繁使用。

地质学专业篇(8)

工程地质课程总课时为94学时,理论课为56学时,实验课为8学时,野外实习课为30学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参加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工程地质》课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此《工程地质》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量采用案例(以路桥测设队这十多年来勘测设计的公路为例)教学,辅以多媒体教学,再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带到野外去进行认识实习,然后又回到室内进行试验,最后学生在跟随教师参加勘测设计,使学生得以“零距离”上岗,工学结合在此得到完全的体现。通过这一过程,是学生牢固掌握了该课程的课本知识及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门课程教材主要采用最新版本的交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工程地质》。选用赵树德、廖红建徐林等编著的《高等工程地质学》及曲力群、李忠、苗喜德主编的《工程地质》作为教学参考书。课程教研组还结合本校实际,由我院老师编写的本课程的实训教材----《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室内实验指导书》,保证了野外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多手段、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使本课程综合教学条件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2、扩充性资料

(1)网络资源:教学内容能通过校园网图书馆网站,供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

(2)教学录像、教学课件。

(3)地质模型室、地质标本室、地质实验室。

3、配套实验教材与实践性教学环境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技能,我们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编写了《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工程地质室内实验指导书》实训参考书,实训内容与课程完全一致。本课程所要求的实验技能,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建立了地质模型室、地质标本室、地质实验室。完全满足了《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该课程的实习、实训开出率达100%,保证了《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良好。

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全部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与湖南省内多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实验工、测量工等)。

4、网络教学环境

(1)我院已投入大资金建设校园网,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运转,目前光钎骨干网已基本覆盖校园网教学。信息技术中心校园内网骨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其中服务器8台,用于本课的网络设备有港湾核心交换机8台,千兆交换机2台,客户端的最佳配置为;奔滕PD3.0 GPU1G 内存120G 硬盘IE6.0以上,并且装有Realone flash播放软件。各系、专业办公室、实验室设有多处网口,可方便上网学习和查询,长期向师生开放。学院有专门的校园网维护人员。

(2)目前已建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各专业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各课程题库、多媒体课件库等。

(3)校园内建有数字图书馆。

(4)本课程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如: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与题库、实训教学指导等都进入校园网,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实物教学:采用标本、模型、图片等进行教学;现场教学:在实验室、学院周边的典型地质现象和真实的公路勘测设计进行现场教学,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案例教学:课程组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公路勘测设计生产和科研工作,完成贵州省内多条高等级、高速公路的地质调查和设计工作,从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本课程在讲解不良地质现象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其目的是联系生产实际,使内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便于记忆,训练了学生对理论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结合录象授课。实践教学采用课内实验和野外认识实习。

2.实施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项目的内容及教学条件,选用教学方法。

3.实施效果: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工程地质》课程进行的改革反映良好,认为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更加紧密,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学督导组对本课程的教改和切实的教学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校外专家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也很高,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判别常见的岩矿和地质现象,还可以对工程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处理。

三、教学手段

1. 板书加挂图及模型;2. 实验、实习的演示讲解;3. 多媒体课件;4. 实习录像;5. 网上研讨、答疑、批改作业;6. 实际工程项目图片及内容展示等。

近年来编制了《工程地质》电子教案,此外,针对课外辅助教学,构建了《工程地质》辅助教学网络平台、《工程地质》网页课件、《工程地质》视频课件、《工程地质》习题系统、《工程地质》互动交流系统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科学地修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技术人才。

全校所有的电脑都能上网,开展了网上教学管理,网上办公。本课程自申报院级精品课成功后,在校内网上一直资源共享,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校园网来观摩和学习,并与授课教师交流。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工程地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地进行探索。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实物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董必昌.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

[2]粱昌望.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

[3]师伟等.工程地质教学与人才培养初探.新课程学习.2011.

[4]朱珊珊.案例教学法在技校《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职业与教育,2009.6.

地质学专业篇(9)

二、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的文体特征和英译方法

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具有科技文献的一般特点:无人称、语气正式、陈述客观准确、语言规范、文体质朴、逻辑性强、专业术语性强[5]。因此,对于传递科技信息的专业文献,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忠实原文的原则,忠实传递原文的信息和文体风格,注重原文的客观性、信息的准确性、逻辑上的连贯性和表达上的规范性,同时又要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确保译文简洁、易懂。简言之,就是翻译时应遵循“准确、清晰、简洁、规范”的原则:准确是指翻译时确保所传达的科技信息、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清晰即译文应表达清晰、行文通顺、完整正确传递原文的信息,避免行文晦涩;简洁指在准确、清晰的基础上使译文变得简洁,不累赘,无冗余;规范即对文中所出现的术语、缩略词、符号、公式等都要统一规范,符合国际标准。此外,译者应避免流露个人感情和各种修辞手段,客观描述原文所传递的科技信息。以下就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探讨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一)词汇

专业文献的显着特点之一是大量地使用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这也是翻译时的难点之一。专业词汇是指仅用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词汇或术语,在某一学科具有固定的含义。按构词方式来分,专业词汇可分为两类:一是某种专业特有的词汇,如aquifer(含水层)、hydrolysis(水解);二是取自英语中的常用词,在水文地质专业中成为专业术语,如horizon在英语中一般作“地平线、眼界”的意思,在水文地质专业中却具有“层”的意思,如impervious horizon(不透水层)、illuvial horizon(沉积层),再如fault(缺点)和fold(折叠)在水文地质学里分别译为“断层”和“褶皱”。

半专业词汇一般不专属于某一学科,在不同学科表达不同的意思,如depression,日常英语中作“忧伤、沮丧”的意思,在气象学里指“低气压”,医学上指“抑郁症”,经济学中指“经济萧条”,水文地质学中是“凹陷”的意思,如continental slope depression(陆坡区凹陷)、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地下水降落漏斗);channel物理学上指电路,水力学中指“河道、河床”,如channel slope(河道比降);vegetation在医学上指“增殖体”,但在生态学和水文地质学里指“植被”,如herbaceous vegetation(草本植被)。因此,译者必须在熟知这些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准确快速地应用于专业文献的翻译。

此外,出于简略和方便的需要,缩略语也广泛使用于水文地质专业中的专业词汇里,一般是由某一词语组合中主要词的大写首字母组成,如GW是groundwater地下水的缩写,PRB指permeable reaction barrier(渗透反应墙),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人工神经网络),GA—Genetic Algorithms(遗传算法)。对于缩略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缩略词不能直接用于文章标题,应给出全称。(2)缩略词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给出全称。(3)同一缩略词在不同行业中所表达的含义不一样。因此在翻译过程别需要注意缩略词的使用,避免造成误解。

(二)语法

水文地质专业文献汉英翻译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时态、语态、名词化倾向、非限定性动词和长句的频繁使用。

1.时态、语态。水文地质专业英语文献多用动词现在时,尤其是一般现在时,用以叙述通常发生的客观事实、自然现象或真理,以示行文的客观。专业文献倾向使用被动语态,这是因为与主动语态相比,被动语态表达更为客观,也有助于突出句中所出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上。

例:将BP算法和遗传算法结合在一起,用遗传算法来优化人工神经网络初始权重,建立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模型。

译文:This paper combines Back Propagation (BP) Algorithms with Genetic Algorithms(GA), using BP to optimize the initial wEight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establishes the fatalness assessment model of earth fissure in Suzhou-Wuxi-Changzhou area.(除了使用一般现在时客观陈述,译文使用了增词法,增加了主语“this paper”,因为第三人称语气也表示行文的客观、正式。)

例:利用先进的非线性模型和预测系统估计和预测榆次市的地裂缝灾害。

译文:The developed nonlinear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system was used to assess and forecast the earth fracture hazard in Yuci City.(被动语态的使用既起到强调的作用,又使译文表达更为客观。)

2.名词化倾向。水文地质专业科技文献要求语言简练,表达明晰,因此为了达到语言结构的简化,英译的过程中名词也大量被使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在科技英语中应使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或起名词功用的非限定动词,如transmission(传输),prevention(预防),formation(形成)等;二是名词连用现象,即名词修饰名词,如earth fracture hazard(地裂缝灾害),formation mechanism(形成机制),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配水网);三是派生名词的使用,这类名词通常是由动词派生的,后面常带有一个介词词组,如the stability of underwater flow systems(地下水流系统的稳定性),the degradation of environment(环境的恶化)。英译时可以采用词性转换法(如动词转化成名词)和修饰词转换法(如名词修饰词转化成形容词修饰中心词)等方法。

3.非限定动词。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分词短语等非限定动词的使用(特别是分词短语的使用),可以使原文的句子结构严谨、句子简洁,所以在水文地质专业文献的汉英翻译 时较多使用这些非限定动词。

例:为满足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带来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枯竭,是保持淡水供应的最大威胁。

译文:The greatest threat to maintain fresh water supplies is deple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us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rapidly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此句翻译时除了使用不定式短语to maintain, to meet和分词短语used, growing使句子结构严谨、简洁之外,整句的翻译采用了倒译法,即各种句子成分和结构在顺序上倒译,这主要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汉语中通常会把强调部分放后,而英语中正好相反。

例:为预测地裂缝的发展趋势和减少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开展地裂缝的分布、模式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earth fracture hazards in order to predict and prevent thEir development and to reduce their adverse effects.

因此,翻译时要求译者熟识两种语言的特点表达方式的不同,使译文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4.长句的频繁使用。科技英语中的长句和复合句多于一般英语,这是由科技英语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科技英语要求叙述准确、推理严密,因而必然带有许多修饰、限定和附加的成分,故出现了长句的大量使用。这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也是水文地质学专业英文文献的特点之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即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句子短、动词多、词序固定。英语注重形合,属分析语,结构严谨,句与句、短语和分句之间通过连接词、分句、从句等语言形式手段来衔接,故句子长、动词少、词序灵活。所以长句的英译,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理清句子的结构,必要时可采取顺译、倒译、短句合译法、增译、减译等方法。

例:因此,在所有平原耕作区都有为数众多的水井,大量的地下水在没有考虑含水层的开采潜力和开采井之间距离的情况下开采出来。

译文:Thus,in all cultivable plains,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drills from which enormous quantities of ground water are drawn,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neither the true potential of the aquifers, no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drills.

翻译此句时,需先弄清句中的结构关系,句中在“情况下”和“开采”之间省略了“水井”一词,这样句子的逻辑关系就很清楚了。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把两个汉语短句连成一句,without和in引导的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位置相对灵活。所以英译时应该理清句中的逻辑关系和句子成分,加上适当的连接词和关联词,必要时也要适当增词和减词。

三、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英译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给出水文地质专业文献汉英翻译的几点建议:

(一)在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句子深层结构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译文必须以读者为出发点,使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基本一致”(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r and mess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 original message[6],可见对原文的理解对翻译的成败至关重要。水文地质学专业文献具有专业性强、逻辑紧密的特点,所以译者应该首先通读全文、领略大意、找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在进行长句、难句翻译时,必须弄清原句的结构关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分析句中的语法关系,理清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表达,对照译文是否有意思不明或错译、漏译的现象,确保译文既完整地传递原文的意思,又符合科技英语的表达习惯。

(二)加强英语学习,注意积累,掌握常用句子结构

地质学专业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46-03

一、引言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基础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国内理科地质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高校较少。

安徽大学立足安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基础上,于2011年开设地质学专业。在我校地质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水文地质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以培养学生具有地下水方面的知识和意识。本文就两年来我校地质学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使用教材优中选优

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中,教材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内容丰富、知识点全面,更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要反映学科最近进展。[2]因此,需精心挑选教材。

目前,国内水文地质学基础方面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①张人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2011年),该书是在我国水文地质学重要奠基人王大纯先生主编的《水文地质学基础》(前5版)基础上修订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1]②崔可锐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质学基础》(2010年),该书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专业系列规划教材。[3]③陈南祥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质学》(2008年),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4]④肖长来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质学》(2010年)。[5]⑤高宗军等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地质学》(2011年),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6]③④⑤三本教材针对非水文地质专业方向,不仅包含“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还包括地下水运动、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评价等内容。

考虑到:①我校地质学专业有地下水动力学、专门水文地质学等后续选修课程,因此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宜使用《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材。②调研发现,国内多数高校在水文地质学入门课程使用张人权等编著的《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材。该书着重阐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地下水资源及地下含水系统概念,引入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强调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1]因此,我们选用该书作为我校地质学专业本科教材。实践表明,选用该教材是合适的,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通俗易懂,概念清晰,内容丰富且新颖。

(二)教学手段四位一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不同器官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一样。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同时使用这两种器官能记住获得知识的65%,在交流过程中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能记住70%。而且,人通过不同媒介认识事物所需的时间也不同,通过实物、图形图像认识事物所需时间最短,通过语言描述认识事物的时间约是上述的2倍。[7]基于这一认识,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随堂讨论与练习、实验实习、上机操作等四位一体式教学手段,以增加知识的保持度,同时缩短学生对新事物认识所需时间。

1.课堂讲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8]因此,课堂讲授主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数字课件,辅以板书。本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精炼,图片(照片)经典丰富,不但配有水文循环、潜水承压水示意图等经典图片(彩色),而且还有黏性土的微观扫描电镜照片、淮南地区猴家山组灰岩(含裂隙)、巢湖地区南陵湖组板状灰岩照片(含裂隙)等任课教师科研中积累的照片及我校学生实习照片,全部课件有照片近200张。给文字、图片配以教师讲解,使讲授内容既丰富多样,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随堂讨论与练习

随堂讨论与练习主要是为了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以及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在详细了解学生以往所学过的地质学基础课的基础上,教师以实际问题为例,以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概念和专业术语。通过教师和学生互提问题,大家共同讨论的方式,使同学们试图为解决该问题提供思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不只是对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

比如在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部分内容讲授完之后,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随堂讨论达西公式的应用条件、岩土介质渗透系数的测试方法等问题;并进行8个题目的练习,涉及实际流速与渗透流速的关系、地下水流向的判断、水力梯度与单宽流量的计算、地下水水位线的绘制等达西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问题。通过讨论和练习,增加了学生对达西定律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一些岩土介质渗透系数测试有意义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实验实习

由于初学者缺乏对地下水的感性认识,同时,地下水科学具有综合性,只有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掌握理解。因此,实验和实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9]

我校根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知名高校教学实验情况,从上海江科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定制水文地质实验仪器28台,开设了雷诺实验、孔隙与水、达西渗流实验、砂土中水的毛细运动、潜水模拟演示、承压水模拟演示共6个实验,进行编制潜水等水位线图、达西定律的物理实质及其应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实例分析、读水文地质图等4个实习。

通过开设的实验实习项目,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了我校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4.上机操作

数值模拟可视化是新兴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实时动态模拟可视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公式和概念表达具体化和形象化,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模拟结果的感官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10] [11]

使用GMS软件,对学生进行了4个学时的上机操作训练,采用直接建模法演练了有降雨入渗、河流排泄、人工取水等条件下的地下水流问题。多数学生在练习之后的报告中直接谈到“通过上机模拟,直观地观察到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同时,也将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把研究问题可视化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任课教师团队化

在教学过程中,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将“一课一人上”变为“一课多人上”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科研领域的独特优势,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一个或几个部分,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领略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丰富模块的知识结构。

同时,任课教师把各自近几年相关科研成果实施到教学工作中来,提前让学生接触科研,打破他们对于科研的“敬畏”,并组建创新团队,对他们的新想法进行创新实验。比如,2013级地质学5位学生在进行砂土中水的毛细运动实验之后,积极思考,主动查找文献,设计并进行了粉煤灰及其改良砂质土壤的毛细上升试验,获取了粉煤灰中毛细水上升规律和过程。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课程教学中,考核方式具备检验和激励双重功能。一方面要全面、客观、公平的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的激励功能,特别是在课外拓展学习中的激励性。在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中,细化考核因子,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图1)进行考核。

图1 考核指标体系及权重

1.增加平时考核的适用性

平时成绩是考核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面,要客观公平、全面,且要有实际可操作性。具体做法是把平时成绩分成三个部分,包括出勤率(30%)、课堂知识回顾与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情况(30%)、课后作业练习及文献阅读等(40%)。这种平时成绩考核方式,不仅仅是要学生来到课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发现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提高试卷考核的开放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但试卷考核题型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避免出现试卷分数很高,但只记住概念,不理解概念的现象,要提高试卷考核的开放性,把基本概念的考核融入图件的绘制、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比如,在考查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等基本概念时,比较简单的做法是以名词解释或简答题来考查学生。笔者考查的题型则是绘图分析题,具体题目是“绘制一水文地质剖面图,使之反映并表示出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埋深、承压高度、承压含水层厚度,以及潜水位、测压水位。”该题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既考查基本概念,又灵活开放,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背记概念;②综合程度较高,该题目把地下水赋存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在内,而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加学生对地下含水系统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基本概念简单机械的叠加;③该题目外延要求较高,而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地下水赋存的基本概念,而且要求学生对水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有一定掌握,从另一个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基本能力锻炼,这在平时练习中也是重点锻炼的。

三、结束语

通过优秀教材的比选,课堂讲授、随堂讨论与练习、实验实习、上机操作四位一体教学手段的构建,一课多人上的教学团队化建设,三级考核指标的细化等措施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提高了地质学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今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参考借鉴。

[ 注 释 ]

[1] 张人权,梁杏,靳孟贵,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2] 杨治东.对高校优秀教材研发要素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19-20.

[3] 崔可锐,赵川,查甫生,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陈南祥.水文地质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 肖长来,梁秀娟,王彪.水文地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 高宗军,魏久传,王敏.水文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7] 徐慧,章国安,严燕.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教学模式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77-80.

[8] 郭会荣,梁杏,孙蓉琳,等.《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4-77.

地质学专业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08-02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装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桂林理工大学地质类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地质类专业办学情况在国内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地质类工科专业的地质工程专业在我校已具有多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而本科招生资格于2009年才获得。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学科归属、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结合我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办学情况

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大学有近30所院校,在一些重点院校还设立有地质工程硕士点、博士点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这些学校根据原行业的需要,保持部分行业特色,在地质工程专业名称下,具有不同的侧重面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从全国来看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的学科发展群体,具有比较强的办学能力。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的高校中,“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往往不加区分,这二者皆是同一个词“Geotechnical Engineering(英文)或Geotechnique(法文)”。他们将“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设置在土木工程大学科下,一些院校也在地球科学下设置“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专业[2]。

二、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

根据最新的国家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地质工程专业已从原1998版的“引导”性专业(专业代码:080106Y),正式成为具有独立学科内涵和知识体系构架的地质类工科专业(专业代码:081401)。这一改变极其重要,它彻底理清了多年来对该专业的定位不清的问题。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的地质工程专业包含了普通专业目录中的勘察技术与工程和资源勘察两个专业。但是,经过多年实践,发现地质工程专业与资源勘察或勘察技术与工程的定位和内涵差别很大,导致专业不规范,定位不规范,也给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选择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2004年教育部曾修改过地质工科本科专业目录,明确了地质工程专业为涵盖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工程地质部分以及勘察工程专业。2012年的改版则进一步巩固了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科定位,充分考虑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从勘察、设计、施工等地质工程完整的专业链条,同时又与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接轨。这是地质工程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办学基础

早在1995年,我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就被评为广西首批15个重点学科之一;2006年勘查技术与工程(含水工方向)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广西首批优质专业。2005年,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被确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007年,该中心被批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从2005年我校确定了“更名大学”的目标后,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新规划。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专业教学条件基础上,原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提出了“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计划。到2009年,基本确定了“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并于2010年招生70人的教学准备。

四、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办学方向

桂林理工大学自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后,学校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院,力图建立健全系统的地球科学专业体系,在三年内(2009—2011)完成建设,并制定了相应地球科学学院中长期规划,投入相应的资金,确保工作运行正常。“为地方服务”是我校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结合国内需求,特别是西南地区与广西区的需求,据地球科学体系自身优势和特点,我校将围绕“西南(广西)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演化及未来趋势”、“西南(广西)岩溶区工程基础稳定与应急处理技术”、“西南(广西)城市工程地质与地表地下工程协调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矿山环境与工程地质”等五个基本研究主题,为广西的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从而提升地球科学解决西南地区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矿山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抓住我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点建设和“地质工程中心”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契机,实现我院“地质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五、建设思路

地质工程包含的两个主要的专业方向是原“工程地质”专业和“探矿工程”专业,参考各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如下。

1.加强地质基础知识的灌输力度。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是工程稳定性与适用性的重要制约条件,尤其对于重大的工程项目,地质工程师如不能很好地把握地质条件,没有扎实的地质基础知识,将难以胜任今后的地质工程勘察与评价任务。因此,突出地质基础成为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思路。

2.结合广西地质灾害特征及经济发展要求,设置有关地质灾害知识的工程地质课程。广西地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尤其以岩溶地区特有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为主,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问题和石漠化、岩溶塌陷、水资源短缺等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岩溶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力学分析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鉴于我校70%生源来自广西,学生一般不愿意到北方工作,广西本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决定了我们的办学方向必须具有地域特色,这样的学生更能获得广西的工勘单位欢迎,实现学生就业本地化。

3.突出实践及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现场动手能力。以我校勘察院为主要依托的生产单位,另外与我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各兄弟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为辅助。尽量让学生参于到实际工程当中去。从师资、实习、实验、管理等方面,满足“地质工程”新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5,(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