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质学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6 02:15:23

地质学

地质学篇(1)

江苏的华北型岩石地层主要特征许鸿基

贵州瓮安磷矿新元古代微体生物化石袁训来,周传明

茅山东部地区第三纪两期玄武岩综合地质特征陈炯达,戴健,张文英

苏南直溪桥盆地早第三纪地层孢粉组合及地质意义邱祖林

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岩带研究进展和方向邢光福,杨祝良,薛怀民,沈加林,赵宇,毛建仁,陶奎元

江苏地层清理后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龙潭组①胡世忠

连云港地区第四纪沉积地层特征杜建国

喷锚技术用于麦积山石窟维修保护获得成功

苏州富铌钽花岗岩的物质组成及钽的赋存状态研究夏建明,陈邦建

在宁地学院士介绍(5)——李星学院士

江苏北部全新世海侵事件和气候变化勾韵娴,唐领余,孙息春,黄宝玉,潘华璋

南京地质博物馆等获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南京G大厦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原因探析刘黎明

王水溶金氯化分银质量法分析合质金的试验高裕华

苏北石桥岩群沉积环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探讨樊金涛

1∶5万东海地区区调通过最终验收王浩

新元古代大冰期及其诱发因素钱迈平,袁训来,肖书海

苏北地区陆相中生界地层问题探讨姚柏平,张建球,郭念发

AutoCAD在隧洞地质展示图编制和共建分析中的应用陈志坚,李筱艳

新书介绍戴静芬

互联网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图形库中的应用顾志方,赵水霖

黄玉改色试验及呈色机理研究季金华,蔡述伟

凹凸棒石粘土处理城市废水的实验朱继存

“胶南隆起”地层构造的重要发现徐学思

溧阳火山岩盆地TM遥感图像线性构造密度分析吴曙亮

徐州地区采煤活动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和防治对策地质学刊 王光亚

长江三峡项长兴

安徽刘桥二矿太灰水突水性分析徐丹青,李兰英,郭春香

在宁地学院士介绍(8)——王德滋院士编辑部

共用整板基础房屋局部纵向倾斜纠偏陈家琪,赵善禄

镇江市矿山企业及其结构分析华建伟,高德云,顾国华

南京地区梅山、凤凰山铁矿尾矿利用探讨陈小华

南京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立文

华夏龙谱(16)——原始中华龙鸟(Sinosauopteryx)钱迈平

何处是天下第一峡谷周宜吉

地质学刊 江苏武进ZK04孔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邹松梅,刘志平,邵家骥

秦岭构造带的东延兼述其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深度与机制赵剑畏

宁镇地区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的初步划分夏嘉生

在宁地学院士介绍(7)——盛金章院士编辑部

江苏太湖第四纪沉积环境陈义华

煤层裂隙系统及其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曾勇,屈永华,宋金宝

“浅层地下水净化技术研究”通过评审鉴定陈礼宽

油气运移的断层封闭因素探讨阎福礼,贾东,卢华复

探地雷达技术在堤坝工程中的应用王国群

华夏龙谱(15)——尹氏芦沟龙(Lukosaurusyini)钱迈平

南京市水西门市民广场防洪墙地段滑坡成因机制与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葛宝祥,刘国恩

中国地调局在湖南举办了质量体系内审员培训班王传礼

深基坑土钉支护设计与施工实践张建,黄跃进,魏宏海

《江苏地质》1999年度稿件运转动态毕葵森

地理信息系统在无锡矿产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徐旭辉,杨武亮,江兴歌

凹凸棒石凝胶的研制及其应用试验季金华

沙漠成因新探周宜吉,葛云,赵立鸿

黄果树瀑布项长兴

江苏省地质矿产厅世界地球日活动总结华建伟

地下水资源与江苏地面沉降研究薛禹群

论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罗国煜

风景独特的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詹庚申

江苏省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地质学刊 郑锡泉HtTp://

北多期A型花岗岩及其成岩构造环境樊金涛

关于江苏实施生态矿业的思考地质学刊 赵剑畏,华建伟,高德云,黄敬军

江苏煤矸石综合利用初探徐学思,马万平,张基训

桃花扇亭南侧地面的塌陷与治理项长兴

试论金坛地区下蜀组与滆湖组关系冯金顺

华夏龙谱(21)——喜爱窃蛋龙(OviraptorphiloceratopsOsborn,1924)钱迈平

苏南地区地热地质特征潘树仁,丁致中

复杂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汪深

江苏省地质遗迹纵观周晓丹,赵剑畏,赵永忠,周曙

龙滩水电站坝址区平洞结垢量的估算朱艳红,周志芳

江苏徐州及其邻区新元古代魏集组叠层石礁钱迈平,袁训来,徐学思,厉建华

常州市青少年地学科普教育基地近日开馆顾国华,章其华

苏南及沿江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及前景分析夏嘉生

刘禹锡《浪淘沙》一首赏析周宜吉,范迪富,周钢军

太湖平原西北部第四纪海侵蒋梦林,刘志平

南京直立人研究的新进展许汉奎

南京地质博物馆精品展示厅近日建成顾国华,章其华

与冬瓜山叠生式层状铜矿有关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姜章平,陈邦国,陆现彩,陆建军,徐兆文,黄顺生,华明

长江三峡地区黄家磴组叶肢介生态环境浅探何卫红,卜建军

"多元信息供水勘查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陈锁忠,陶芸,杨林

锡山市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计算模型研究地质学刊 陶芸,陈锁忠

江苏连云港地区滨海相软土地质特性研究陈艺南,谈清,殷红岩,潘华良

华夏龙谱(19)——安氏原角龙(ProtoceratopsandrewsiGrangeretGregory,1923)钱迈平

苏州软土地区的基坑支护工程王国庆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网站开通科技处

江苏"十五"地质找矿规划设想苏安金

安全生产投入产出理论及模型研究黄盛仁,陆万雨,张建虎

地质学篇(2)

2医学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类是在地球发展过程中,生物进化达到高等阶段的产物,人的出现有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他们相互依存和制约,经过长期的发展,自然环境达到了适宜人类生存的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平衡将遭到破坏,就有可能使环境不利于人类。医学地质学就是以与人类和动物有关的有益的有害的物质为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对人类、动物、植物的作用和影响正是医学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医学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地质环境与流行病学的调查、地质环境与地方病的调查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地质环境与药物。

2.1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人类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出自战国到东汉数代医家之手集体著作,书内对于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联、对于疾病发生的空间分布做了全面的阐述,倡导“人与天地相应”,指出了机体与环境应建立同步关系,并强调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强调了人体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地质环境中的微量元素通过土壤-水-植物-食物-人体这个食物链进入人体,如果维持人体正常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供量不足或过剩,人体正常的发育生长及代谢都会受到影响。如人体严重缺硒会导致克山病,硒过剩会引起硒中毒,导致“碱毒病和蹒跚病”等。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健康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

2.2地质环境与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的学科。医学地质学把地质环境与流行病学是否有关联作为研究内容,就是要研究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而揭示环境的改变对人群健康潜在的和长远的危害。

2.3地质环境与地方病的调查及防治措施

地方病是在某一特定地区,与一定的地质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是由于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匀,某些地区某种元素严重不足或过高引起的。长期的复杂的地质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使得地质环境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铅、镉、汞、砷、氟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致使人们产生疾病。在花岗岩和变质岩地区,沿活动断裂带的氡气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断裂带附近的人群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例如:原生环境中缺Mo的地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我国是地方病高发国家之一,我国古籍对地方病的记载已有数千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科院地化所等科研单位就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克山病与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30多年来,我国的地质工作者与医学工作者密切配合,对我国几种主要的地方病的环境病因、病区环境地球化学条件及可能与疾病有关物质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在地质环境与保护人类健康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4地质环境与中药

2.4.1矿物药的发展成就

我国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是矿物药资源的天然宝库,足以保证矿物药的药材资源和临床用药。中药学是我国医药中的国学,我国应用矿物(化学元素)治病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可称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记载矿物药21种;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矿物药64种;到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开创了矿物药的先河,载药1892种、附方11096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医药地质学代表性著作有李鸿超主编的《中国矿物药》、郭兰忠主编的《矿物本草》。

现代科学证明,能作药用的矿物岩石有100多种。矿物药主要是天然矿物,它们在药品中的用量虽然很少,但治病的功效却很好,是中成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药材同为重要的药物资源。药用矿物种类繁多,药理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能作内服药的有30种以上,能作外用药的有几十种,例如雄黄。矿物中含有的一些微量元素也是人体所必须的,如铜、硒、锌、钼、碘、钴等,可以补充人体之不足,增进身体的健康。医疗矿泉水也可治病。其中,氡泉的氡辐射有刺激肌体和杀菌作用,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皮肤、关节炎等病有疗效;碳酸泉水能中和酸而用于治疗肠胃病、结石症、糖尿病等;还有硫酸盐泉、硫酸钠泉、氯化钠泉、硅酸泉等也都可以治疗许多疾病。

2.4.2药用植物的发展成就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我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对中草药的探索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专门本草著作,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其历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与西药相比较,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或栽培植物即药用植物,具有取材天然、来源丰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然而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世界范围内天然药物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中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使我国中药资源的消耗加大,给濒危的药用植物资源带来毁灭性的危险。地质环境的改变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中国处于濒临灭绝的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因此加大对药用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显得极为迫切。

3医学地质学发展的历史

3.1医学地质学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国际地质科学与环境计划委员会在1996年建立了医学地质工作组,现已有5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在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医学地质学这一地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广大地学专家的重视。2002年瑞士、美国等地质调查局携手参与名为“45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医学地质学这一课题的国际合作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环境病理学、地球化学、地质环境、金属元素暴露所产生的后果等分析,以及它们在环境、公共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此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了发展中国家从事医学地质学的科学家及其身处世界其他地方的同事,强调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地球科学因素的重要性。

第七届环境地球化学国际大会2006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特别研讨了两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问题:地方病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如砷中毒和氟中毒等;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如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地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会议之前大会还举办了一个国际医学地质学培训班。我国学者在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研究方面,特别是在环境致病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3.2医学地质学在我国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地质学篇(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资源部

主办单位: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6616

国内刊号:11-3672/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地质学篇(4)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2﹚莲花洞

莲花洞位于东太行山武安活水村向南,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这里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加上降雨量比较丰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已开发出长约300多米的水旱二洞,旱洞有亿万年形成的钟石乳、石竹、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水洞之内一汪甘泉清澈见底,汩汩不尽。登山的过程回看到溶洞,山上***露的灰岩面上可见到溶蚀的沟槽,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3﹚京娘湖

京娘湖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郸约 60公里,现为aaa***风景区。因宋太祖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带,故得此名。京娘湖亦称口上水库,位于武安市西北部山区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现凭借其中山川水色开辟成为旅游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这里层峦叠嶂,川谷深幽,其风景各具特色。有的为人工造就,气势宏伟,巧夺天工;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相交融,赋情于景,使人触景生情。据史料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此外,京娘湖水库大坝,大坝横阻于门道川与常社川进口处。为浆砌石重力坝,高81米,长185米,坝顶宽10.5米,水库容量3200万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桥。一坝雄踞,宛如银壁,宏伟壮观。还有京娘峡,原名三层门,后因此处所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而改称现名。这里峭壁高悬,若乘船进谷,仰看蓝天一线,俯视碧水一带,大有“峰与天关接,船从地窟行“之感。

﹙4﹚古武当山

古武当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异,五峰相看,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进进景区,您可先乘缆车直达山顶,上庙主峰海拔1437.7米,开平人才网?**涿斫ㄔ谏蕉ゴγ 砟诠诺来笊裾***浯蟮酆吞 谑φ湃 帷1倍ダ弦 ィ 隙ツ棠潭ィ 屑溆幸惶烨帕 印v蒙砩蕉ィ 菽吭犊矗 樯剿 扑 缃 删常 媸恰吧裨诿碇凶 碓谠浦行小薄?

2、古武当山实习:

古武当山四周的主要岩性:

地层自老致新依次为震旦系、冷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小,出露不全。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只有零星露头出露。其他各时代地层出露良好。

片麻言定变质言订一般具片麻状构造,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长石、石英和各种暗色矿物(云母、角闪石、辉石等)组成。根据岩石的物质成分可分为富铝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碱长(二长)片麻岩和钙质片麻岩等。还可依所含矿物种类进一步分为角闪石斜长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其原岩类型比较复杂,可以是正常沉积言定粘土岩、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种侵进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由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页岩是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大部分有明显的薄层理,能沿层理分成薄片,这种特征也称作页理,风化后多成碎片状或土壤状。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很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是一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稳定的矿产资源,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即低温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矿物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矿物种。广义的石英还包括高温石英(b-石英)。石英块又名硅石,主要是生产石英砂(又称硅砂)的原料,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烧制硅铁的原料。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红色变为玄色):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终极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1)断裂构造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基本类型是节理和断层。

①节理裂隙:

岩层发生了裂开但两盘岩石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变动。按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和劈理。节理常成组出现,如“x”-形的共轭节理。在京娘湖南侧、漳河北岸,可见到不同外形的节理构造。构造

理是各种裂隙中分布最广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电工程都会碰到。

②断层:

假如断裂两侧的岩石已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则称断层。

在地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但仍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这

种地质构造形态叫褶皱。褶皱中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面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於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公里﹐小者可见於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

尖灭“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沿,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3.京娘湖实习:

﹙1﹚京娘湖四周的主要岩性

长城系大红峪组:为本地区最古老的地层。岩性为紫红或粉红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长石英砂言冬含铁质及海绿石。层面清楚,交错层里和波痕发育,与上覆冷武系地层为假整合接触,均匀厚度为18m。

﹙2﹚沉积岩层理构造及层面构造:

层理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沉积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外形或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而显示成层的现象。层理是沉积岩中最重要的一种构造特征,是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主要标志。

水平层理:是由平直且与层面平行的一系列细层组成的层理。它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带、闭塞海湾、海和湖的深水带),从悬浮或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的。

单斜层理:是由一系列与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层理。细层的层理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大致平行。它与上下层面斜交,上下层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单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见于河床或滨海三角洲沉积中。

交错层理:是由多组不同方向的斜层理互相交错重叠而成的,是由水流的运动方向频繁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多见于河流沉积层中。

层面构造:指岩层层面上由于水流、风、生物活动等留下的痕迹,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进海、进湖和支流进干流处,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积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积只占搬运物质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暂时性沉积,很轻易被再次腐蚀和搬运。

①腐蚀作用:河流的腐蚀作用包括机械腐蚀和化学腐蚀两种。河流腐蚀一方面向下冲洗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腐蚀,而河流化学腐蚀只是在可溶岩地区比较明显,没有机械腐蚀那么普遍。

②搬运作用:河水在活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腐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洗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

③沉积作用:当河床的坡度减小,或搬运物质增加,而引起流速变慢时,则使河流的搬运能力降低,河水挟带的碎屑物便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层状的冲积物,称为沉积作用。

﹙4﹚河谷 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洼地。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一般河谷形态类型有:隘谷、峡谷、宽谷、复式河谷。与岩层产状关系可分为顺向河谷、次成谷、逆向谷、偶向谷。其他还有纵谷、横谷的地质构造分类,幼年谷、壮年谷、老年谷的腐蚀循环分类,以及古河谷、谷中谷等。

2、莲花洞实习:

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 水的冲蚀、潜

蚀,以及坍陷等机械腐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 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异的喀斯特景观。

(2)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活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明显。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猎冬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网。

地下岩溶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很多奇异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腐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ⅱ、从莲花洞出来,我们爬上山顶,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岩

鲕状灰言定oolitic limestone)又称鲕粒灰言冬是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言冬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言冬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

竹叶状灰岩是石灰岩的一种,其特点为截面有砾石呈竹叶状。在我国华北地台上冷武统崮山组曾出现过大量的竹叶状灰岩现象。属冷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长年冲击、腐蚀,慢慢变成类似橄榄状碎石块,一般长0.3cm~10cm,后又经地壳运动、沧海变迁,渐渐被一种钙质胶接、粘合、挤压在一起。沧海变为陆地后,这些合成石块在地壳的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冲洗、风化等外力作用而变成今天的样子容貌。

火成言定闪长玢言订:闪长玢岩属中性浅成言冬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黑云母、辉石及石英。呈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和角闪石为主。常为灰色,如有次生变化,则多为灰绿色,块状构造。常以岩脉或在闪长岩体边部产出。

5、书写实习报告:

我回到学校,我们小组把做的笔记进行了分类、整理。仔细分析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并分析了把自己找的照片和自己我们的笔记逐一对应,通过上网搜查资料,查各种文献,把实习报告写完。

四、实结:

地质学篇(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9665

国内刊号:11-3249/P

邮发代号:82-29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地质学篇(6)

CQG2000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精度检验及其对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的意义耿涛;刘宽厚;邸志众;李钢;杨怀英;

《西北地质》征订通知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简介何皓月;

1:5万高精度航磁在新疆高寒深切割地区应用进展庄道泽;周坚鑫;兰险;陈丽娟;

磁测资料预处理中梯度改正问题探讨冯旭辉;李百顺;任金礼;高勇浩;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重力场特征及其构造变形何海军;李绪善;李百祥;

CSAMT的静校正应用——联合反演法张旭;刘宽厚;李貅;

戈壁地区煤田野外地震勘探资料采集的技术难点分析与对策张向鹏;

瑞利波勘探技术在探测瓦斯聚集区域中的应用赵兆;王勇;张仲礼;

瑞利波超前探技术在跟踪长距离掘进巷道中的应用研究赵兆;王勇;张仲礼;

双石垒子航磁异常查证中的重磁电综合解释程建华;尹秉喜;杨勇;

1:5万激发极化法示范与推广陈兴贵;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工程勘察中的综合应用陈敏;高焕平;邵伟;

物探资料综合研究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郑向光;李静;

进入21世纪新疆非油气矿产资源物探勘查技术的应用兰险;庄道泽;段新力;

天津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姜夫爵;陈敏;王正科;

物化探快速查证工作在新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的作用兰险;王云;

地震勘探在陕北深部煤田预查中的应用高鹏;吴志成;

CSAMT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高勇浩;刘建利;高阳;冯旭辉;

尕林格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寇玉才;李战业;王英孝;孟军海;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在岩性识别、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中的应用——以十红滩铀矿床为例李继安;

煤田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实际应用朱红娟;

CSAMT和IP法在凤县老厂铅锌矿区的应用效果刘建利;徐新学;郭虎生;屈挺;张泉;

井中激电测井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潘建西;

遥感技术在大狐狸山地区1:50000矿产远景调查中的应用刘颖璠;苏世杰;郑宝军;梁伟;许立权;嘎日迪;

瞬变电磁方法在探测煤矿浅层高阻采空区中的应用范涛;王秀臣;李貅;王信文;石亚丁;曾方禄;

青海德尔尼铜钴矿综合物探方法应用研究刘建利;徐新学;王凯;张炜;蔡少峰;

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床找矿规律性研究——暨“三高二对应一相关”找矿模式研究张征;杨俊弢;庄道泽;

瞬变电磁法寻找铝土矿效果与分析王凯;刘宽厚;张旭;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简介黎卫亮;

加速溶剂萃取仪ASE200简介赵江华;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简介王鹏;

X-射线衍射分析仪简介侯弘;

气相色谱仪GC-2010Plus简介李忠煜;

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赵江华;

JXA-8100电子探针分析仪简介刘亚非;

吹扫捕集浓缩仪-气相-质谱联用仪简介李忠煜;

激光拉曼光谱仪简介王志海;

X荧光光谱分析仪简介曹珊;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夏林圻;李向民;马中平;徐学义;夏祖春;

北山蛇绿岩特征及构造属性杨合群;李英;赵国斌;李文渊;王小红;姜寒冰;谭文娟;孙南一;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晚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沉积特征及其碳同位素研究杨瑞东;罗新荣;张传林;田敬全;包亚范;

新疆富蕴县苏普特一带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SHRIMP定年雷永孝;周刚;秦纪华;张立武;虞卫东;何立新;

对香山群时代的商榷周志强;校培喜;

《西北地质》投稿注意事项

长江源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赵洪菊;贾小龙;王永贵;马兴华;王国良;辛元红;黄勇;郑长远;

陕西蓝田段家坡黄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古气候效应分析牛彩香;雒昆利;

《岩浆硫化物矿床》译著简介

太白岩体南缘铜(钼)矿化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侯满堂;严臻;高怀雄;

广西姑婆山地区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幔源物质参与成矿显示张诗启;蔡明海;彭振安;徐明;陈艳;韩凤彬;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近地表油气化探研究荣发准;孙长青;

《西北地质》知识产权声明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六段成藏潜力分析白海峰;马占荣;刘宝宪;

《西北地质》版面费付款方式

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油藏沉积相及平面展布叶萍;尹太举;郭青松;

华庆地区长6储层四性关系及有效厚度下限研究刘溪;李文厚;韩伟;

东川铜矿区泥石流特征与成因分析杜玉龙;方维萱;柳玉龙;

《西北地质》电子邮箱变动通知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郑长远;张启兴;贾君;田成秀;石维栋;辛元红;尚小刚;

地质构造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岩溶地下水的控制作用王学平;李稳哲;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赵建忠;魏莉莉;赵玉苹;丁宏伟;

《西北地质》版面费付款方式

《西北地质》电子邮箱变动通知

天山北部上石炭统前峡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刘文斌;琚根社;崔霄峰;丁见广;张明云;宋迎蔚;

米仓山隆升时代的沉积学制约张茜;董云鹏;杨晨;屈红军;

青海南部杂多地区新建扎青组的地层层序及地质意义智;叶占福;李琳业;宋泰忠;任二峰;祁生胜;王伟;裴生菊;许长青;

青海省兴海县日龙沟—赛什塘一带地质构造格架及其意义卫岗;王移生;

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王启亮;员孟超;王海生;

《西北地质》对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李辉;

《祁漫塔格地区地质找矿专集》征稿启事

《西北地质》征订通知

一种新构造类型的含铜镍矿化基性-超基性杂岩体李丽;王育习;李行;栗亚芝;张雨莲;

柴达木盆地冲湖积平原区深部淡水利用前景分析王永贵;李华;马兴华;贾小龙;康琴;马国珍;黄勇;贾君;

靖边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党犇;赵虹;向连格;燕洲泉;张杰;康晓燕;仵康林;葛海影;

辽宁省朝阳市东五家子金矿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许庆林;李碧乐;薛昊日;万多;沈鑫;

甘肃岷县寨上金钨矿床中钨矿特征及找矿标志郑卫军;刘新会;陈彩华;张益星;

陕西省渭北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陈连红;王瑞廷;刘维东;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机自动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研究孙铁军;冯庆付;刘浩;王凤刚;

地质钻探中的井漏及堵漏材料研究毛洪江;

韩国软玉的宝石学特征研究侯弘;王轶;刘亚非;

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形成机制及其成矿模式分析郭贵恩;马彦青;王涛;张永涛;叶继龙;刘宝山;

生态脆弱区烧变岩研究现状及方向范立民;

内蒙古小红山钒钛磁铁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探讨杨福新;李为民;陈岱;乔金良;梁俪静;何永振;李文辉;贾恒;

青海省陆相可燃冰的寻找方向及技术方法探讨邓元良;李衍业;宋生春;祁正林;陈海福;马占兰;马建华;刘晓康;李军红;

南秦岭中段西乡群火山岩岩石成因夏林圻;夏祖春;马中平;徐学义;李向民;

西域陆块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王云山;高晓峰;王辉;索有贤;

《西北地质》知识产权声明

北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杜玉良;殷先明;冯治汉;殷勇;

新疆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中硅质岩及硅质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韩文中;欧阳征健;岳艳;柳益群;周鼎武;

南秦岭青山金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其成因探讨陈兵;汪雄武;彭慧娟;周云;秦志鹏;侯林;

《西北地质》付款交费方式

新疆乌什北山铝土矿成矿特征与找矿远景研究温志亮;赵仁夫;杨鹏飞;郭周平;李长安;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陈永胜;赵虹;郑小杰;燕洲泉;贾玉琴;龙利平;

陕北斜坡中部TBC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10与延9沉积相研究郭强;夏玲燕;侯宝宁;程鑫;吴汉宁;

《西北地质》被英国《动物学记录》收录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白云岩成因朱玉双;柳益群;周鼎武;

《西北地质》2008年影响因子大幅度提高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分布及其成因分析白清华;柳益群;樊婷婷;

投稿注意事项

山东聊城石炭二叠系层序划分及海平面变化响应贾强;吕大炜;

中挪专家联合考察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唐亚明;

大荔县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浅析刘瑞平;朱桦;亢明仲;焦建刚;杨柄超;乔刚;赵阿宁;柯海玲;

华南新元古代中期裂谷火山岩系: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的地质纪录夏林圻;夏祖春;李向民;马中平;徐学义;

《西北地质》知识产权声明

青藏高原的现今地壳活动性蔡厚维;

臼齿状构造成因新解——以天津蓟县高于庄组第三段为例王水炯;黄慧;

湖平面变化对王58地区浊积扇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王亚青;

青海那陵郭勒河东晚三叠世侵入岩形成环境及年代学研究常有英;李建放;张军;曹生秀;李萍萍;陈海清;

不整合面型矿床特征及云南绿春—江城一带找矿方向探讨郭晓东;张峰;张玉杰;

陕西勉县地区关帝坪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吴美玲;郭永峰;李学军;

昌都-思茅构造带晚三叠世构造环境的火山岩地球化学判别寇林林;钟康惠;唐菊兴;刘肇昌;董树义;解波;

《西北地质》2008年影响因子大幅度提高

乌兰县赛坝沟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成因童海奎;张顺桂;许国武;黄银宝;

尚店油田影响储层的主控地质因素分析任峤;

谭庄-沈丘凹陷油气形成条件分析及勘探思路金维平;付代国;张庆甫;

地质学篇(7)

主管单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地质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0995

国内刊号:51-1273/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地质学篇(8)

在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近年来,根据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大陆动力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了区域稳定性动力学理论。区域稳定性动力学理论在区域稳定性评价过程中,能够使大陆地壳动力学过程、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与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得到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大到区域地壳、小到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合理评价。区域深层地壳的稳定性决定于地壳深部的变异层带的性质特征,按结构和流变性特征,大陆岩石圈分为四套动力学子系统[1]。第一套动力学子系统是在上地幔顶部流变层。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圈和低速高导层之间夹着较硬的层位,在全球构造应力的作用下,软层通过流动作用使硬层发生变形,在这个过程中能产生热效应和力学效应,从而引发地壳各圈层间的拆离、剪切、增温、加厚或减薄,从而导致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发生。第二套动力学子系统是在壳幔过渡流变层。地壳和地幔沿该壳幔过渡流变带容易发生较大尺度的水平位移,从而造成大规模的造山带挤压碰撞和逆冲叠覆及裂陷区的地壳减薄伸展。第三套动力学子系统在地壳软弱层。大陆地壳按流变性、能干性、持力性等可以分为软弱层和持力层两大类,其中软弱层自上而下还可以分为沉积盖层与浅变质层间的拆离面、上地壳浅变质岩层与深变质基底间的拆离面、上地壳10km处的低速高导层、中地壳25~30km处的低速高导层等。这些软弱层面构成了地壳内大尺度的水平滑脱层,常常作为造山带的逆冲推覆、伸展垮塌、拆沉作用、变质核杂岩的拆离出露边界,在拉张区中,也常常作为伸展成盆地迁移和滑动边界。第四套动力学子系统在地壳持力层。地壳持力层在横向上多被断裂所切割,其与软弱层交界处形成脆韧性过渡带,该过渡带地震易发;而孕震条件及机理决定于持力层与软弱层之间形成的动力学作用耦合关系和活动协调性。

在大型工程场地选址中的应用大型工程场地一般都位于造山带、盆地构造、盆岭构造这三类构造区带上,它们是由于近地表上地壳的挤压推覆、扩张伸展和剪切走滑的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2]。造山带一般都作为重大能源工程场地选址区域,资源开发、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工程的进行决定于造山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特征。根据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其可以分为逆冲推覆型、伸展型和走滑型三大类。其中,逆冲推覆构造中形成的前锋带、冲起块体和飞来峰等构造,它们的变形最强烈,形成的断裂最密集,节理最发育,岩体最破碎;伸展构造的滑覆体前缘和滑来峰的稳定性较差。在进行工程选址时,应尽量避开这些构造不稳定地区。盆地是人类主要聚居区,故其选址更为的重要,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或者地震灾后重建的居民选址工作中,比如三峡移民工程、汶川大地震中灾后重建工程、以及舟曲重大泥石流灾后的重建工程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盆地中的不稳定区域、隐伏的活动性断裂等。按成因可将盆地分为压陷盆地、走滑盆地、伸展盆地。其中压陷盆地较为稳定,除了邻近造山带一侧活动性较强;受地壳剪切走滑的影响,走滑盆地活动性较强,一般较不稳定;伸展盆地由于盆地中心地壳减薄、浅层破裂较发育,而盆地边缘则受边界活断层的影响大,所以伸展盆地的中心和边缘稳定性最差。还有,盆地的上下不一致常常导致其转换处发生地震;盆地内部的隐伏断裂常常导致地表发生地裂缝,直接威胁工程建筑的安全稳定,比如大同地裂缝的形成,是由于新生代以来,同盆地受来自青藏高原和太平洋方向的侧向挤压,而导致右旋剪切拉张以及地幔上隆,区内地壳减薄,基底地壳断裂发展到上地幔,再伴随着断陷作用而发生地震和地裂缝。盆岭构造是大陆浅层构造中的重要类型,其由正断层形成地堑、地垒、掀斜和犁式断层等组成,其中隆起区为稳定区,沉降区为非稳定区。

地质学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51-02

一、引言

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临接处,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华北陆块燕山板内(陆内)构造带教学区内诸多的地质遗迹难易适中,加之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站成为享誉国内教育界的野外实践教学场所。

周口店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实习是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探讨

周口店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实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共划分为:路线地质教学阶段、独立综合填图实践和地质(实习)报告编写三个阶段。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周口店野外教学为期四周,学生系统地掌握常规的地质调查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1)地层的野外观察和描述;(2)罗盘和地形图使用;(3)地层实测剖面;(4)独立地质填图;(5)野外教学实习报告编写等五个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周口店教学除按照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任务和要求外,考虑到专业特点以及后续教学内容的衔接,笔者认为还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1.注重图件绘制能力训练。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图件编制包括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实测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综合材料图、地质平面图以及构造纲要图。根据笔者周口店教学经验,要加强学生图件的编制能力,首先要强化地质素描以及信手剖面图的绘制训练。地质素描的技巧以及步骤详见《野外地质素描》,在此只针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注意事项供参考:(1)地质素描是对地质现象的形态特征和规律采用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予以表达,故素描之前,首先需要认真观察、看懂地质现象,然后才能画出正确的素描。如八角寨垭口附近的石香肠构造素描,除了石香肠特征(形成原因)外,还需要表现出剪切构造的性质、运动方向以及与石香肠构造的先后顺序等要点。(2)图形比例以及关键点或者地质现象在图中的位置。如孤山口火车站复杂褶皱构造素描中可以教会学生根据电线杆长度和间距估算出剖面高和长,然后根据野簿尺寸确定整数比例尺。地质点或现象的定位,首先确定典型的地形地物(挡墙、电线杆)或显著的构造点位置,再确定其他构造点或者要素的相对位置,从而避免素描失真。(3)先后顺序。如进行褶皱类素描时应首先画两翼,然后填充地层岩性,这样可以避免褶皱形态失真;对于断层则先确定断层面的位置和产状,然后再绘两盘地层岩性。为了表现出不同构造期次,则应遵循由新到老的顺序。

信手剖面图最大的问题是比例失调(地形失真)、岩层产状不正确以及岩性组合错误等三个问题。

比例失调一般出现在手绘地形起伏较大的剖面,可目估剖面起始距离或者从地形图上读取以确定剖面长度,再根据野簿尺寸确定横向比例尺。纵向比例尺则依据地形图读取高差或者根据树木、电线杆等估算山顶与谷底高差来确定纵向比例尺。坡面线则可采用罗盘测量出俯角或仰角,然后基于山顶与坡角的高差和纵向比例尺确定坡面的基准线,然后根据实际坡面起伏修正。

岩层产状主要为岩层倾向线画反以及倾角过陡。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岩层倾向与剖面方向夹角小于90°则岩层倾向线向剖面方向倾斜,当二者夹角大于90°时则岩层倾向线向剖面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视倾角小于或等于真倾角,故信手剖面上的岩层倾角要小于真倾角,具体数值可查阅野簿后面的附录表。

岩性组合画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养成“边走边观察记录,边延伸剖面图”的习惯,加之天气炎热,绘图功底不扎实,很多学生凭印象画,甚至有的相互抄袭,以讹传讹。故教师在路线教学时,一定要严格督促学生训练其信手剖面功能。

2.强化独立地质填图训练。独立地质填图是学生掌握常规的地质调查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必由途径,也是周口店野外教学成果的有效检验手段之一。

根据近六年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褶皱区的地质填图,而且对不同世代的褶皱构造分析具有一定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对于大型断层的确定以及填图还存在困惑。对于此,笔者建议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填图区调正为东区和西区,填图时间延长至8天,不仅使学生的地质野外功底加强,而且也后利于后续的《工程地质学基础》和《工程地质勘察》课程的学习。

3.适当突出工程地质专业特色。周口店实习区拥有丰富的野外地质教学资源,部分路线同样可以作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如:

地质学篇(10)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0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地质学篇(11)

中图分类号:P642-4;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18)06-0133-002

“地质学基础”是为地质学及与地质学相关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是地质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承载着搭建地球基础知识框架的重要作用,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地质学有关的基础概念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地球,准备好后续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地质知识。

地质工程专业以自然科学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获取地质环境条件,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综合专业技能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地质工程概念最早由中国工程地质专业学科创始人谷德振老先生提出,最终由孙广忠前辈首次对该学科提出了构造控制论、岩(土)体控制论和结构控制论三个理论基础[1]。

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对象分布范围广,从平原到山区,从地面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遇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探寻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科学问题的解决上,地质工程专业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地球的第一步,为此,在讲授“地质学基础”时,有必要考虑其基础性、前沿性以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连续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针对该问题,笔者对地质工程专业开展“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

1“地质学基础”的课程设置及任务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应系统学习地质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的能力。按照课程计划,“地质学基础”课程通常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该课程目的是讲授与地质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地质素养,激發学生探索与工程有关地质背景的兴趣,促进人与地球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课程的任务是搭建地质基础知识框架,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地球的形成及演化、地球层圈划分及物质组成、地质记年方法、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石矿物特征及三大岩类判别和定名、地质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2地质工程专业需拓展“地质学基础”的教学内容

为实现“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作用,做好该课程与后续与工程相关的课程的连接,从前述的地质工程专业三个控制论角度出发,探讨地质工程专业需拓展“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构造控制论是结构控制论和岩土体控制论的基础,涉及工程范围内地质环境背景调查和评价,地质环境背景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因此,“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在讲授地层年代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通过介绍工程的地层情况,以及地层条件对工程的影响使学生弄清掌握该部分内容对应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及知识的应用。岩土体控制论的主体是岩土体,涉及岩土体性质参数评价,而岩土体的性质主要由组成矿物特征、后期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决定,由此可以从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影响因素的角度向源追溯,讲解岩石的组成、各种地质作用及土的形成。结构控制论是岩土体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及岩土工程设计的前提。岩土体的控制结构面是岩土体在形成及后期经历内外地质作用过程中出现的,结构面的存在对于工程有重要影响,可通过结构面对工程影响的分析来讲授结构面的类型及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3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现象;实验教学主要结合岩石矿物、化石标本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对应,培养学生独立鉴定岩石类型、描述地质现象、分析地质情况的能力。

地质学基础内容多,涵盖地球科学的各个方面,为了提高知识接受的效率,在为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首先应对内容进行分类,将与地质工程专业有关的地质学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他应掌握的内容作为普及知识讲解。如将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地球的基本常识、地震、火山作用、风和冰川的地质作用等内容作为科普知识讲解;将与地质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各种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地层的接触关系、断层活动带与稳定带、大地构造性质、花岗岩与矿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与能源矿产等问题[2]等作为重点讲授。由于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其对地质的认识还限于中学时期科普的地球地理知识水平,因此,可通过浅显易懂的地质现象和简单的地质学原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地质思维[3-5]。另外,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专业还不了解,讲授重点理论知识时,应首先给出一个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清楚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地质工程专业知识中的位置,然后通过几个工程实例引出要讲解的理论知识,梳理这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对应的地质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培养方案的调整,为地质工程专业设置的基础类地质专业课程减少,地质学基础课程承载了其他课程的任务,因此应增加实验课时,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岩石矿物鉴定、三大类岩石定名及地层化石分析等,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此外,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借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学手段,引入短视频和动画,并采用双语教学、师生互动式等授课方法[6],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地质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应牢固掌握基础的地质学知识,讲授“地质学基础”课程时需要结合该专业的特点,拓展与之相关的地质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地质基础知识、地质专业技能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地质科学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专业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帆,王孔伟.地质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及课程设计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7年第2期:20-24.

[2]吕学军.“地质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地质能力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4年第2期:35-37.

[3]杨凤根,骆祖江,侯玉宾,等.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32-35.

[4]倪金龙,郭全军,郭颖,等.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