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5:15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1)

一、基本情况

我于1985年XX邮电技工校第一期邮政综合班毕业后,分配到XX县邮政局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邮政工作,曾担任过分拣封发员、替休员、质检员、汇检员、乡邮管理员。20*年调入XX县邮政局,担任经服部主任兼储汇管理、农村邮政检查员;20*年担任办公室主任兼出纳、邮政宾馆经理。这期间,1989年至1991年毕业于XX邮电职工中专校邮政综合管理班(脱产学习);*年至20*年毕业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XX邮政电大分部经济信息管理专业。20*年6月被XX州邮政局聘任为经济员(凉邮发[20*]136号)。20*年7月调入XX县邮政局,通过竞聘上岗担任县局监督检查部主任,兼邮政检查、储汇稽查,负责党群纪检、精神文明建设等具体工作。由于具备了相应的业务技术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在工作中得到很好发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均能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受到好评。

二、政治思想

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纲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责任,立足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思考和总结,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政治立场坚定。不断激励自己,立足于干好本职工作,多一点谦虚,少一点盛气;多一点自励,少一点自负;多一点奉献,少一点报怨。有荣辱不惊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学习,紧扣“学、知荣辱、永葆先进性”,认真学习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关心国内外政治时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邮政事业。

三、业务工作

对工岗敬业,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勤于学习,刻苦钻研,谦虚谨慎,无论是在配合全局工作时还是独立负责部门工作中,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脚踏实地,认真负责,扎实努力,勇于创新,一心扑在工作上,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20*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县局监督检查部工作,身兼多职,却从不言苦言累,经常加班加点做好本职工作。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有热情,业务能力强,工作主动有条理,注重团队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履行了一名主任的工作职责,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工作中,我认为首先应该认清角色,摆正位置,抓重点攻难点,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始终坚持我在竞聘上岗时提出的“一个原则”、“两大主题”、“三个提高”、“四个做到”。即:“一个原则”就是上为领导分忧,下为基层服务,并把它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大主题”就是围绕邮政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突出基础管理建设和业务素质建设。“三个提高”就是提高通信安全,提高通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四个做到”就是:第一全面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第二按省州规定的检查频次,检查周期做到每季度对全县支局(所)、生产班组至少检查一遍,并填写检查报告,按时上报州局,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发给《整改通知书》的形式限期整改,及时验收,逗硬奖罚;第三落实日常监控工作,不定期编发《邮政监查信息》,做到及时消除隐患,及时把事故和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做到邮政监查工作不断有新突破,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在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下,正是由于在工作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勤勤恳恳,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坚持原则,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计个人得失,不畏困难,在对待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好学好钻的工作韧性,制定和完善了大量地各类规章制度,使我局在资金安全、服务质量、通信质量等方面得到有效控制和不断提高,连续五年未发生资金票款案件和邮政通信安全事故,每年都保持了省级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三、学习生活

注意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思想,正确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注重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平时十分注重阅读报纸杂志,从中吸取知识,刻苦钻研电脑知识,努力从各方面夯实自己的文化功底。第三,注重加强业务学习,做到书本上学,从文件中看,在工作实践中摸索。为便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我注意从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以供不时之需。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业务的行家,岗位的能手,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修养。1993年曾以“夯实基础管理,不断提高邮件处理规格质量”为题撰写QC成果材料,参加全州QC小组成果发表评比,获得三等奖。邮电分营后,在《XX邮政信息》和《XX通信报》发表很多关于邮政管理和业务发展方面的报道。现为《XX邮政信息》和《XX观察》通讯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注重宣传提高邮政良好形象。所撰写的论文《浅谈邮政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获得2005年度XX省邮政部门开展的“竞争、共赢、发展”征文活动优胜奖。

生活上不骄不躁,作风严谨,遵章守纪,廉洁自律。为人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乐于助人。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2)

1、取得高中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2、根据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文件精神,应届毕业生参加本年度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在报名时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须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考试。

甘肃中级经济师报考条件

(二)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

2、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3、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

4、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5、获博士学位。

(三)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是指取得正规学历前后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年限计算时间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31日。

(四)按照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的规定,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由学校统一持能够证明考生本人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报考经济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

高级经济师考试报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或相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下同)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4 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3)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积极为地方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二、学历和资历

申报地方经济师任职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专学历,取得助理经济师职称三年以上。

2.中专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八年以上,取得助理经济师职称三年以上(职业高中、技校、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十二年以上,取得助理经济师职称四年以上),经大专水平考试合格,可申报评审。获得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大专专业证书,或电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六门以上单科结业证书者可免试。

本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四年;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六年,可直接申报中级职称。

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十年;职业高中、技校、高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十五年;无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二十年,以上人员须参加市职称办认可的相应级别的专业培训,经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可直接破格申报中级职称。

三、工作能力和经历

申报地方经济师应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较高的专业水平,熟悉国家现行的有关经济法规并能在工作中加以运用,为本企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任助理经济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体组织实施完成市、区级以上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主要经营者,经主管财务部门认可,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在创优新产品工作上成绩显著,为苏州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可,产品市场较好,优新产品产值占本企业总产值50%以上。(年创利税100万元以上)。

2.在县级市、区范围内属经营好、效益好、有影响的骨干工业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左右,年创利税300万元以上),或流通行业(年销售额1亿元左右,年创利税1千万元以上)中担任企业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二年以上,任职期间工作突出,对企业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3.苏州市级技术进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明星企业、或累计获得县级市以上明星企业称号两次以上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近年来企业管理成绩突出,经济效益明显。

4.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贡献突出,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形成规模效益;推行股份合作制等经验得到苏州市主管部门表彰并推广应用。

5.参与设计制定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规范化,效果明显,得到苏州市主管部门表彰,被推广应用。

四、业绩和成果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业绩是评定地方经济师的重要依据,在任助理经济师期间取得下列业绩之一:

1.在任现职工作期间,从事的经济专业工作受到苏州市条线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表彰奖励。

2.获得苏州市表彰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厂长(经理)、农民企业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县劳动模范。

3.在苏州市级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学术论文、技术报告(总结)两篇以上;或在县级市学术会议上交流学术论文、技术报告(总结)三篇以上。

4.长期在经济岗位工作,担任较大规模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连续三年以上,并担任过本专业中专及以上水平专业课教师,得到有关部门表彰的。

凡不符合学历或任职年限要求,需要破格的人员,除符合其它条件外,应具备本文第三条款和第四条款规定条件中的共三条。既不符合学历要求,又不符合任职年限要求的,除符合其它条件外,应具备本文第三条款和第四条款规定条件中的共四条。

破格人员申报地方经济师的材料,在送交评审委员会前,应分别经市、县级市职称办审核。对极少数学历、任职年限与本文要求相差甚远,而成绩特别突出,应符合本文规定的多项条件。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78-02

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①

1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现状

1.1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不够紧密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备案结果》,高职专业共有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1150种专业,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专业的需求。然而,分析四川省的情况发现,高职专业设置比较集中,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底,四川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55所,其中,公办高职院校39所,占高职高专院校的 70.9%。39所院校开设的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均在100个以上,总计达到700个,占据 39 所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布点总数的 69%。专业设置与三产业结构相关比例为2.8:36.1:61.1。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神,今后五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比重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到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

10.2:50.8:39”。

显然,四川省公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不能全面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接第一产业的专业还很薄弱,第三产业过快过量增长,第二产业相对不足。

1.2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不够强烈

四川省公办高职院校多由中专升格而来,在管理中还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服务的观念,还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加之,目前高职院校职称评定以发表文章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对纵向教改课题青睐有加,对横向科研课题不闻不问。导致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

1.3服务地方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

从高职院校机构设置来看,部分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统一领导、管理和组织全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没有将教师和部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在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多数通过人脉关系与高职院校对接,高职院校因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只能被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与企业合作和服务社会方面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整体性、连续性,没有形成长期和系统的服务,不能树立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1.4科研力量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普遍比较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科研;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缺乏工程项目实践经验,科研转化率很低。此外,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科研条件较差,严重影响科研成果水平提高。

2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实绩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由原内江财贸校、原内江工业校、原内江农校、原内江水电校等五所中专校合并组建而成,是内江市政府举办的唯一综合类高职院校。学院以“立足内江,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依托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地方高职院校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之路。

2.1准确办学定位

学院在三线城市、散点办学的艰苦条件下,不懈努力,形成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提出了“立足内江,面向成渝经济区,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2.2优化专业布局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向。内江职院按照“重点专业引领产业,一般专业推动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专业内涵。

内江正加快建设区域五大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学院围绕“三农”办专业,相继开设了畜牧兽医、兽药生产与营销、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8个涉农专业,涉农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21%,形成以农林专业为核心,工管艺为补充的服务“三农”专业群。

内江市已初步形成冶金建材、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内江职院对接内江支柱产业开设建筑类、电气类、食品加工类、机械类专业;面向内江特色文化产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为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大城市建设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又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学院重点建设的7个专业“紧密贴近区域、深度对接产业”,更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打造了内江特色文化品牌。

学院依据产业需求开设专业对照表

2.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内江职院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内江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逐步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畜牧兽医专业的“5+1模式”(学校5天+企业1天);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创新训练”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基地+研究所+市场”四方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的“四环节渐进+六项基本技能+课证融合”模式,并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服务“三农”人才:学院与企业和乡镇村社携手,把涉农专业办在农田、办在养殖场、办在农技站,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住进养殖场所,开展农技服务,为三农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下得乡,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发展好”的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农业创业人才和新型农民。

(3)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学院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专业带头人由校内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培育人才,同时搭建校企深度合作桥梁,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仅2012年,该院国内外送培教师110人,聘请86名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和指导实训和讲座,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狠抓教学质量,近三年学院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得国家、省市奖励177项;学院呈现出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势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42%的毕业生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

2.4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在师资、实验室、实训基地方面的优势,将重点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内江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师的研究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依托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立了内江汽车零配件生产、研究、培训基地和曲轴研究中心,研究“内齿牌”曲轴、“天视”车镜等的工艺改进;依托畜牧兽医专业成立内江本土畜牧养殖业研究中心,重点对内江猪、隆昌猪和隆昌鸭等品种的保持和改良;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夏布艺术设计研究所,注重夏布产品的开发;依托会计专业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研究所,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产品的成本核算研究。学院以这4个院级科研组织为平台,开展落地项目研发,解决内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升了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

2.5服务区域经济

(1)服务“三农”,引领“一村一品”。学院让教师亲临农林业生产第一线,通过技术研发、改良品种、技术培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杨永德老师与内江市残联市中区金马村共同承担起“内江市残联百村千亩食用菌推广技术”项目;吴俊老师在市中区太平寺村创办的内江市江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专业养殖白乌鱼;王治明老师为市中区新房村指导葡萄种植技术;王少农教授的夏布画项目,促进隆昌周兴镇、石碾镇苎麻种植基地发展。形成了村镇种养殖的规模,带动一方致富,呈现了引领“一村一品”的特色。

(2)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学院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六昭老师为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设计了Y26-100精冲机电气控制系统、开式双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千万元;为内江鸿强机床有限公司设计了JH21-315数控高性能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王治明老师为内江市退耕还林、长防工程、天堡工程、内江成渝高速公路绿色经济走廊等项目作技术指导及培训工作,为内江市林业经济创收18.47亿做出了贡献;为内江市星座种植园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使该园在2011年累计产值达到2000万元,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先进的标准化高产优质柑桔示范园;为内江市植保植检站指导稻飞虱病虫害防治,取得了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陈友贵老师作为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以来,作讲座报告近200场,培训15000余人,该公司年销售额逐年翻番,他主持内江市奶协科技推广,指导发展132户奶牛专业户脱贫致富,养殖户日增值12200元,年纯增值375万元,奶牛生产总值从250多万元经三年增长到2334万元,约增长10倍。杨永德老师与内江市残联共同承担起“内江市残联百村千亩食用菌推广技术”项目,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约300万元的经济收入。谢泽学、扶振新等老师为四川满绝热工程技术公司、内江科源医疗有限公司等企业做技术指导。王治河老师长期为内江丰池顺铸造有限公司进行模具、工艺设计。学院为内江市培训农村经纪人、家政服务人员、会计人员等等,累计培训各类短期专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为内江市各乡镇培训村党支部书记1598人。

3 结语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还指出: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要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之路。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有“为”才有“位”,唯有此,它的吸引力才会更大,它前进的步伐才会更稳健。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

参考文献: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5)

二、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在探索中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要对准地方经济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市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需要”、“适用”,在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岗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既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又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

3.要对准实践抓教学,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色所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学必须对准实践要求来抓。一方面是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平。职业技术课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动态和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根据实践要求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或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动手能力。

4.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化,学校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诸如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的确定、新专业的设置论证、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等。

5.要实行多层次办学,使高校继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兼办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就业导向

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职后培训,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j。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1.“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四、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转变服务地方经济方式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培训、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要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地方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直接参加地方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

五、调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转变校企资源对接方式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6)

The practice of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Logistics Group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Fang zhaoqi,Zheng Yuqio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Zhejiang, Hangzhou,311112;Zhejiang Sanlian College, Zhejiang, Hangzhou,310030

Abstract:Because Zhejiang is a large province of logistics ,port and shipping, lt plays a vital role for Zhejia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is paper, For exampl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 group in 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 it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 status and interaction wit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idea of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Logistics Group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Key Words: Logistics group; regional economic;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ractice

0 前言

浙江省作为物流大省、港口大省、航运大省,物流、港口与航运对于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2年浙江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6.7%。2012年浙江省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91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4%;旅客周转量1318亿人公里,增长1.6%。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2亿吨,增长7.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3亿吨,内河港口完成3.9亿吨,分别增长7.0%和9.8%。现代物流业、港口、航运对浙江省区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高校承担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专业群的优势,为浙江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服务,为行业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经济中的实际困难,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摆在专业群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1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现状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1年,是全国首批开设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一。辐射的专业包括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集装箱管理专业、交通运营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拥有专兼职教师28名。其中,专任教师18名,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4名,90%以上的教师拥有双师素质;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0名;为浙江省区域经济输送了近2000名毕业生,目前,在校三届共16个班级,800人左右。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拥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专任教师4名,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1人,教师全部拥有双师素质;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兼职教师10名;为行业企业培养了近700余名毕业生;目前,三届在校生共5个班级,约200余人。集装箱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拥有专兼职教师8名,为行业企业培养学生约700人。交通运营专业开设于2009年,拥有专兼职教师8名,目前在校班级数约240人。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全国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下,目前国际航运管理专业已列为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交通运营专业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对专业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2 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发展的必要性

国内学者们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研究多集中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作用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涉及如何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上进行研究。目前,浙江省正在进行港航强省“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大水运、大航空”的五大建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开展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很有必要。

3 物流专业群建设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

物流管理专业群在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走访了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走访了浙江省物流协会、浙江省港口协会、浙江省航海协会等行业协会,同时对大量物流龙头企业、港口和航运龙头企业、地铁等企业进行了调研,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的相关要求,加强了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加强了与龙头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采用成立由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团队的形式,使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制订和课程建设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采用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的形式,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好了解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从而使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签约率均好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

在校、企、政合作加强高端人才培养的同时,专业群还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主动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制订了大量各市地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及经济运营报告;还根据政府行业企业的需求,承担了大量决策咨询、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科技服务和流程改造,承担了大量对企业管理人员知识更新的讲座、职工的培训等工作,使校、企、政合作得到了深层次融合,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参与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4 物流专业群建设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成效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群共有现代物流研究所、教授博士服务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团队、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团队;物流管理专业群广大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边浩毅兼职担任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协会秘书长,朱国锋兼职担任浙江省交通建设行业协会秘书长,孙秋高兼职担任中国物流协会秘书长,潘国强承担了东北亚物流秘书;朱建洲兼职担任台州物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秦兼职担任东洲码头副总经理,朱建洲兼职担任江南物流副总经理;大大增强了专业群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能力。

近年来,专业群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与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浙江省港航管理局、杭州市交通局的合作,编写了大量的规划和标准。同时加强了与浙江省海运总公司、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有限公司、杭州长运物流有限公司、义乌国际物流园区、浙江华瑞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双马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承担了包括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四方物流与第四代港口的耦合发展研究》、浙江省科技计划优先主题重点社会发展项目《面向公共型物流场站的复杂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研究与应用》、浙江省科技厅计划优先主题重点工业项目《基于数字化城市资源共享与集成的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浙江省交通厅课题《浙江省港口强港指标的研究》、《物流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规避策略研究》及横向课题《嘉兴港实践地主港模式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物流企业生存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等纵向和横向课题达十几项,课题总资金量达到200多万,在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大大地扩大了专业群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专业群还大量主持承担了教改课题,主要有: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职特色专业校企政合作方案与实践——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为例》、《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校企政合作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浙江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课题《基于以信息化为主线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1320”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课题,正在承担或将完成主持课题有:新世纪教改课题《基于顶层设计的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综合实践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重点研究课题《全国高职骨干院校物流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多个课题。带领学生进行了《集装箱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我省货代企业的应用与推广研究》、《生鲜加工(常温)配送中心相关制度的研究和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现状及其对策深化研究》等流程改造和技术服务工作,着力提高了整个团队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专业群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近年来,团队成员共获得专利3项,在中文核心期刊7篇,编写教材6部,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层次中获奖。

另外,物流管理专业群走访了兄弟院校包括青海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此同时,还走访了浙江海运公司、浙江远洋集团公司及相关的物流企业如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台州江南物流公司等,并充分征求了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物流人才需求与专业岗位能力调研报告、物流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5 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的设想

为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今后设想如下:

5.1 依托浙江省交通物流研究院,为社会提供物流技术服务

依据《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浙江交通物流发展会谈纪要》,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将推动学校成立浙江省交通物流规划研究院,开展全省物流技术项目研究与咨询。目前,该研究院已入驻浙江省科技创新基地,专业教师作为该研究院的成员,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参与该研究院的具体技术服务项目。

同时,在与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浙江省港航管理局、杭州市交通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建设交通运输部属物流行业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平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与各地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各类专题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制订区域物流发展政策及地方标准,行业发展白皮书、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企业物流资源整合方案等专题开展咨询活动。

5.2 以推进培训与继续教育为抓手,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及理论知识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各类专题培训及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服务,从而能帮助企业提高其内部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以提高物流人才的竞争力推动塑造企业品牌,为增强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作出贡献。

5.3 以提升双师素质为核心,实现师资队伍“能上讲台,能入园区”

(1)专业带头人培养方式

从行业和深度紧密合作企业中聘请具备工程师、技师职称或技术能手等称号的、现场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在全国或省内行业企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专家2名,作为专业的带头人。通过企业锻炼和国内外培训、进修等方式从专任教师中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及兼职企业的卓越职业经理人,帮助提升物流园区内的企业竞争力。

(2)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访问制”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

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选派2名专任教师以企业兼职副总经理或技术总监的身份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开展优化企业工作流程等技术专题交流,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

落实专任教师每年1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即专任教师每年至少安排1个月的时间到物流园区或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及员工培训等。

(3)实施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

建立兼职专任教师人才库,由行业协会、合作企业推荐兼职教师人选,分院根据兼职教师任职标准进行审核,凡符合要求的行业、企业专业人员、技术能手等编入到兼职教师人才库。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及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占50%以上。

编制兼职专任教师培训计划,对在库兼职教师进行针对性职教能力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为兼职教师提供进修、研讨、教研、科研的机会和平台。

制定兼职专任教师考核和激励办法,对考核优秀的兼职教师进行奖励,提高优秀兼职教师的待遇,激发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专业课程为媒介,同一课程的专兼职任课教师“一对一”结对,在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4 以发挥物流信息平台的整体优势为目标,加强对口支援

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提高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性,发挥物流信息的网络效应,应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提高相关软件的应用性,并解决在推广过程中师资队伍培养、技术服务能力提升等专项重点内容,以提高物流信息平台的覆盖率。

5.5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力,促进校际合作与交流

由于各所不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定位及岗位面向不同,但都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及对外技术服务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应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意识及紧迫感,加强与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实现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标。

5.6 以国际化物流业务运营为载体,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挥东北亚(中日韩)物流信息服务网络(NEAL-NET)秘书处的作用,做好政府国际交流项目中的助手,并推广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的示范作用,提高平台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实现物流信息人才的国际化;同时,加强与澳大利亚西海岸科技学院、德国交通学院及英国考文垂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本专业与国外院校类似专业的适应性,为学生出国深造、物流信息人才的国际化奠定基础;此外,举办国际化的专业论坛、研讨会等,邀请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介绍国际物流运作的先进做法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为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作出努力,并推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进而能紧扣国际物流发展脉搏,促使学生适应物流业务运营的国际化。

浙江交通运输厅交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高职物流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与实践》(2012J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

[2]李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2)

[3]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宁波大学20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6/07

[4]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7)

所谓“双师结构”是指既具有从事高职学院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有在企业、工厂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队伍;或是就师资队伍中教师个人我团队的素质构成而言的,是指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经济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

1.背景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转折时期。在体制改革上,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在发展道路上,经历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并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由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历史性的转折,势必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求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与之相适应。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职业结构重心下移,传统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数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要求高职师资队伍进行模式的转型。原有的学术型的师资队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出既具有开拓精神又具有实践经验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所以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转折,使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挑战之一就是高职教师模式的转型。

2.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过程

2.1学术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转变。

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是不同的。工业化初期,对普通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对劳动者生产技能的培训,并不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过程来完成。这一时期高等专科教育走向“学术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极大的需求,呼唤高职教育本位的回归,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与发展规划,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需要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重心从偏向理论知识和文化技术转为态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高职师资由学术型教师向双师型转变。

2.2强调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仅仅依靠封闭的校内教育,还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中形成做人做事的本领,使培养的人才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院校和企业教师逐步实现相对分工合作、术有专功、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将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闪光点。

示范院校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方面建设的有效实践,以及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将更多到学校兼职,学校的教师更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校企人员的交流和互通,兼职教师数量将不断增加,院校教师也将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实现校企双赢利益的更大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院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大提高了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比例,使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成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一大亮点。

3.加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构建起独特的师资引进机制。

高职教育则偏重“能力本位”,以应用技能、职业态度、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特色,以“应用技能”为其师资建设的主要标准。在引进师资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能力本位”特点,构建起独特的师资引进机制。我们除了要扩充师资引进渠道,通过招收研究生、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来补充高职教师的数量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突出高职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注重从行业、企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他们一般应具有专业技术的中高级职称,有5年以上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经过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取得任教资格。还要注重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经过教师培训做兼职教师,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将这作为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构建起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

3.2构建全新的高职师资培养机制。

随着高职教育“半壁江山”的地位的凸显,教师的数量增大,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缺口很大,只靠引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和培养,使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转变。这就必须构建在政府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高职师资培训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实验基地,派教师到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兼职或带职进修,学习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在高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中,我们必须大力依靠重点大学的师资培训基地和部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高校师资培训机构,通过让高职教师在职申请学位进修、访学进修等多种渠道对高职师资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大力调整现有的高职师资结构,使高职的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33-04

信息化是推进工业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和不断深化经济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并预测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45000人。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新兴的部级经济区域,信息产业尚在发展飞速发展阶段,IT从业人员缺口较大,需要大量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填补。软件产业开发人才“147”(高级、中级、初级)金字塔式结构确定基于塔底的从事专业应用“软件技工”的需求量大,而对这些处于生产一线的编程人员的培养则是高等院校和中等职校的首要任务,尤其是肩负着培养高级职业技术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不相适应,进一步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人才缺口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的具体情况,契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际情况,剖析当前教学现状,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

一、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专业建设缺乏特色

在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分的区域经济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分工、业务流程缺乏对接,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特长之间的平衡把握不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多围绕学科方向进行,没有从产业分工、经济发展和企业组织变化来审视,区域经济多样化人才的差异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技术发展的主流和前沿存在一定脱节,课程设置重复,市场需要能直接胜任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种状况最终造成高职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导致不少软件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困难。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明确,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当前高职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欠缺,这样传统教学模式势必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现状。同时,教师的知识灌输和传授尽管可以让学生能够获取得到部分知识,但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强调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难以在该模式下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四)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招生人数等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有的教师资源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丰富IT行业经验的技术人才进入高职教师队伍。然而,IT行业的优秀人才岗位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优势,高职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难以吸引这些人才加入,这造成了软件技术专业高职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

二、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服务东盟、服务泛珠三角洲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需要,坚持“面向区域、服务为本、积极开拓”的建设思路,即立足于本地区,强化软件应用服务于其他行业工作的特性,并正视现实的困难与条件,积极开拓软件应用的服务领域。

(一)根据区域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面向区域、服务为本、积极开拓”为宗旨,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第一线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晓中小型网站开发建设与维护、数据库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市场开发等软件开发与应用技能,熟练使用一种以上开发工具,具备软件开发与维护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就业岗位分析。根据国家在职业标准方面的要求明确“岗位名称”与“岗位能力”,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确定“主要业务”,由此本专业可体现为两大工作岗位群: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类。具体见图1所示。

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本专业面向的专业岗位群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类,即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且掌握三个层次(即用户界面层、事务对象层和数据层)的计算机语言,能够根据流程图进行编码,需要对软件工程化开发的过程和规范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将软件的设想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基于此,将职业岗位能力体现在如图2所示的三种能力: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1)基础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人文科学素质,具有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外语应用素养;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专业核心能力:程序设计能力,掌握至少一种开发语言框架,熟练基于该种语言架构的桌面和Web应用程序项目的开发;数据库开发能力,熟练使用SQL Server或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应用数据库建模工具对数据库设计。(3)综合能力: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结合技术应用的热点需求,在面对软件技术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时,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分析总结办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与经验,逐步形成了“科技为首、基础为本、思想为魂、应用为实”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并以此为原则构筑课程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课题体系架构与当前主流技术密切相联,图3所示的课题体系则集中学习微软.NET架构为主,集中有限的3年熟练掌握微软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可避免以往博学不精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技能证书要求应取得这些基本证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水平证书;并取得两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ATA考试)、中级程序员考试(ATA考试)、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资格证书,以及这些证书紧密与专业相关课程对应支撑,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学。通过以项目为导入,突破以往学生作品的不成熟和散乱的局限,加强对设计思想引导,及对设计模式的分析,以专业性、实质性的工作标准来要求学生;通过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去企业基层锻炼实习,从而增加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深研技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素质;通过引进企业进校,开展实质性的经商活动,从中分析其业务对软件的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从而开发学生参与到其中,以真实项目及立竿见影的应用效果,给予学生以强烈的拉动。

2.局部性地引入企业的工作环节。学校的教学环境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除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之外,在很多时候通过分析企业的软件开发环节与流程,从中汲取适宜引入学校教学的环节,亦是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内容。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软件技术专业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图文音像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综合信息,演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极具特色的是,采用屏幕录像等手段,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下课后即发给学生回去参考复习,使得教学效能大幅度地提升。与此同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围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资料的网络平台共享。

4.组织成立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结合专业课程,在学生班级里建设多个课程兴趣小组,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加强对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的认知。同时,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走出校园,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进一步增进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并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间学习进度的差异,以及学生们都乐于帮扶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了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学生导师制度,使得低年级学生在刚入学就得到高年级同学在学习上的指导与关怀。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要把学习到的知识讲解给低年级的同学,解答低年级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势必要求自己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而在回答低年级同学问题的时候,也会极大地促进自己对问题正确答案的考虑与寻求,从而更深入系统地去思考所学过的课程知识。

5.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色,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包括互动讨论、轮值主持、团队竞赛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更加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所讨论问题的参与热情,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主动探索、获取学习信息的习惯。

6.广泛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紧跟技术进步。教师在课程准备及自我提升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借助网络上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财富。同样,在对学生教学中,也应让学生充分感知网络上关于课程知识的丰富内容,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网络上的资源,将好的论坛、软件资源库介绍给学生去访问,鼓励学生间共享课程资料。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建立基于“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应用创新”训练四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训练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课堂实验、实训为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把握;专业技能训练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专项实训上,通过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持续高强度的专项技能实训,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且能够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则是在学生在各个专项实训的基础上,以毕业设计综合设计项目的形式把前面各个技能进行综合汇总,将掌握的技能融会贯通于项目实现的各个环节当中来;应用创新训练,则是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结合自身特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从事生产实践工作,实现综合技能的全方向提升。四个方面的训练环节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应用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理解与升华所学理论知识。

(五)师资队伍建设

1.组建课程群专业教学团队。软件技术专业由多门专业课程组成,由不同教师担任,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在地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软件开发能力的过程中各课程的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和沟通,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且促使各课程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衔接性,这样方可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于课程群构建的专业教学团队,以专业学科负责人作为核心,以具有“双师型”的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团队负责人及各成员以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拥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实践动手技能,同时能够出色完成并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团队建设措施有:(1)积极引进和聘请具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团队;(2)通过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指导年轻教师,让这些年轻老师更好更快成长起来增强整个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3)以听课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制度、公开课制度等形式和方法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师业务的素质整体提升。

2.增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合理、专职与兼职融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软件技术专业各项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作为坚强的保障。具体措施有:(1)强化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2)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研交流活动,争取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承担行业、企业的项目攻关和技术服务。(3)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部级的软件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等职业资格和权威企业的认证考试并获得认证证书,使中青年教师能尽快取得“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并对通过认证考试的教师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卢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人才培养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1(2)

[2]张宏萌.面向北部湾经济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8)

[3]熊远光.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

[4]刘百峰.试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6)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9)

主考机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报名时间:由各地考试委员会在每年5月份内确定。

报名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国公民,可报名参加:(1)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2)会计或者相关专业(相关专业是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考试时间:每年9月份。

考试科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

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简介: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会计工作,并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财政部用印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从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中择优聘任。

主考机构:国家财政部、国家人事部。

报名时间:考试上一年度的10月中旬至于11月底。

考试条件:(一)初级: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3)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4)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二)中级:除具备报考初级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二年;(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5)取得博士学位。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考试年度的5月第三个星期六、星期天。(以当年公布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为准)

考试科目:初级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中级科目包括《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

三、高级会计师资格

考试简介:人事部、财政部共同负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扩大试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试点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评审工作仍按现行办法由试点省组织进行。实行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试点的地区,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的人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评审。财政部、人事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会计考办”)负责确定考试科目、制定考试大纲、组织命题和阅卷、确定合格标准。试点地区的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工作,在当地人事、财政部门的领导下,由省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主考机构:国家财政部、国家人事部

报名时间:每年5~6月开始报名。

报名条件:申请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高级会计师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各地具体规定有所不同,请查阅当地的报考条件;(2)经省级人事、财政部门批准的申报高级会计师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破格条件。

考试时间:每年9月份左右。

考试科目:《高级会计实务》。

四、注册税务师(CTA)

考试简介:注册税务师简称CTA(CertifiedTaxAgents)是中国的一项执业资格考试。1998年开始时实行资格认定考试,自1999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适合企业内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税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税务专员等。注册税务师是一个前景看好的职业,其证书含金量较高。

主考机构:国家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

报名时间:报名时间一般设在考试年度上一年的12月份,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一般按地区为单位进行组织。

报名条件: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参加全部科目考试的报名条件:(1)非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八年;(2)经济类、法学类大专毕业后,或非经济类、法学类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六年;(3)经济类、法学类大学本科毕业后,或非经济类、法学类第二学士或研究生班毕业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四年;(4)经济类、法学类第二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后,或非经济类、法学类硕士学位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两年;(5)取得经济类、法学类硕士学位后,从事经济、法律工作满一年;(6)获得经济类、法学类博士学位;(7)在全国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评聘了经济、会计、统计、审计和法律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经济、会计、统计、审计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者,从事税务业务满一年。

考试时间:每年6月最后一个周末,从周五的下午开始,每半天考试一个科目。

考试科目:《税法(一)》、《税法(二)》、《税务实务》、《财务与会计》、《税收相关法律》。

五、注册资产评估师(CPV)

考试简介:资产评估师(Certified Public Valuer)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资产评估人员,考试工作由人事部、财政部共同负责,日常工作委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承担,具体考务工作委托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目前,市场对此类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适合正在从事或准备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人员。

主考机构:国家人事部、国家财政部。

报名时间:每年的3月至4月(以当地人事考试部门公布的时间为准)。

报名条件: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1)取得经济类、工程类大专学历,工作满5年,其中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满3年;(2)取得经济类、工程类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3年,其中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满1年;(3)取得经济类、工程类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1年;(4)取得经济类、工程类博士学位;(5)非经济类、工程类专业毕业,其相对应

的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年限延长2年;(6)不具备上述规定的学历,但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经济、会计、审计专业初级资格考试,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并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满5年。

考试时间: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末。

考试科目:《资产评估》、《经济法》、《财务会计》、《机电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

六、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

考试简介: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CertifiedAccountants,简称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会计师组织。ACCA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联合国于确定其环球课程时,亦是以ACCA的课程作为蓝本。

主考机构: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报名时间:学员注册后,在二、三月份/八、九月份会收到AC-CA的考试报名通知。每年7月31日为中国学员参加同年12月份笔试的注册最后截止日,每年12月15日为中国学员参加下一年6月笔试的注册截止日。

报名条件:(1)具有教育部认可的大专以上学历,既可以报名成为ACCA的正式学员;(2)教育部认可的高等院校在校生,且顺利通过第一学年的所有课程考试,既可报名成为ACCA正式学员;(3)未符合以上报名资格的申请者,而年龄在21岁以上,可以遵循成年考生(MSER)途径申请入会。该途径允许学生作为ACCA校外进修生学习,只须在前两年的四次考试中通过1.1和1.2两门课程,便能以正式学员身份继续参加其它课程考试。

考试时间: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六月初和十二月初)。

考试科目:从2007年12月起,ACCA实施新的考试大纲,新大纲共有十六门课程(学员需通过十四门),分为两个阶段,每次最多允许考四门,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员可以免考其中2门。主要包括:第一阶段有《会计师与企业》、《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公司法与商法》、《业绩管理》、《税务》、《财务报告》、《审计与认证业务》、《财务管理》、《高级税务》、《高级审计与认证业务》;第二阶段有《专业会计师》、《公司报告》、《商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选修)、《高级业绩管理》(选修)、《高级税务》(选修)、《高级审计与认证业务》(选修),其中选修课只需选择二门。

七、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

考试简介:CIA是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的英文简称,它不仅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也是目前国际审计界唯一公认的职业资格。CIA需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组织的考试取得。考试每年一次,适合准备进入大型跨国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

主考机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报名时间:每年6、7月左右;报名具体时间、地点及其他有关事项参见各考点的报考简章

报名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名参加考试:(1)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2)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3)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非执业注册会计师证书;(4)CIA考试期间本科院校的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四年级学生。

考试时间:每年11月第3周的周六、周日举行。

考试科目:《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经营分析和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四个部分。

八、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

考试简介: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sAssociation ofCanada,以下简称CGA-Canada)是经加拿大国会批准成立的会计专业团体,是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IASC)、泛美会计学会(IAA)、亚太会计师联合会(CAPA)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四个国际性会计师组织的活跃成员。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专衔享有极高的国际公信力,协会会员可在加拿大执业,独立签署审计报告;或在世界各地从事高级财务及企业管理等工作。

主考机构: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

报名时间: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份(一门课程结束即注册报名下一门课程)。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30-02

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现有大学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类新型大学。技术本科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教育准备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把科学技术、工程原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人才。

一、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先进经验

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在应用技术大学的起步发展较早,对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有借鉴意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突出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及职业导向。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大量开设案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学校对于全职教授要求有行业实践工作五年以上的经历,并且除全职教授外还对外聘任来自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的人数甚至超过全职教授的人数。瑞士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定位明确、特点鲜明。首先,大学的所属学院类型多样化:有公立的,也有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和独立的私立学校;其次,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突出地区的产业特色,专业学科的开设相对集中;第三,以职业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项目、课题、课程与工作实际需求相结合,突出实践导向,注重工学结合,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第四,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瑞士的很多学生都是先在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然后再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到应用技术大学深造,最后培养为各类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第五,以产业需求为科技研发的指导方向,注重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

二、培养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国内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大量崛起,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过硬的财会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区会计人力资源总量增长60%,预计达到50万人;具有会计职称的会计人才占会计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而目前广西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有31万,其中近七成没有职称,拥有初级职称的占23%,拥有中级职称的仅占8%。广西的执业注册会计师是1274人,高级会计师仅有1052人,有硕士学位的不足三百人。要想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发展目标,就要充分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和企业财务工作的需要,任重而道远。

三、会计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几点思考

培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应用会计人才,既是广西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南宁学院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1.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和目标。①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重技术”与“高素质”。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以实际动手应用为导向,制订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②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参与经济决策能力,直接从事出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及其他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建立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分为四部分: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块及综合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轴心,密切围绕着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具有的职业岗位专业能力来进行考虑的。教学上应做好以下方面:①以启发式教学为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以会计工作实务为讲授内容,实现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掌握会计技能。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真实工作中的会计软件和模拟电子报税平台等软件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③教材建设。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地改变,有些教材不能及时地更新配套,还有些专业课程存在着内容上相互割据、重复交叉等问题。鼓励教师与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外聘教师一起共同编写结合行业特点、有区域特色的教材,以适合会计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需要。④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根据会计类课程的特点,坚持业务操作和理论知识结合,每门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际操作体验,开设阶段性课程实训。⑤研究教学方法,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再分部讲解。最终要求学生能独立解决编制凭证、登记账簿、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会计类专业的教师队伍,还应具有“会计师”、“经济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等级资格证书。从行业、企事业单位聘请一线的会计能手到学院兼职上会计课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4.校企合作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

通过研究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南宁学院应该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特色化办学。依托地方支柱产业和地区产业结构及社会需求,注重校企合作,走特色发展道路,深化改革,构建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11)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其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是衡量学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理念,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使之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一、地方产业现状

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无锡市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上仅次于苏州,位居全省第二。宜兴是无锡“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是江苏省四个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之一。近几年,宜兴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新兴产业增势强劲。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是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6年以来,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三创”(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的总体目标,宜兴市建立了华东光电子科技创新园、新能源产业园、江苏宜兴光电子产业园、江苏宜兴投影产业园等基地,具体见表1。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8.4亿元,增长96.5%,全市光伏产能超过1500兆瓦。光电子产业实现销售53.7亿元,增长2.8%。

随着新能源与节能电子的快速发展,对电子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3.5万人左右,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现“双倍增”目标,高技能人才要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28%(而目前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比例已达35~40%,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而目前我市这一比例仅占到8%左右。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措施

1.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在《2l世纪的大学》一书中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可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任务。

2010年,为了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于试行“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组建卓越技师班。2011年,在原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专业方向。

2.深化地方企业与专业的合作

近几年我们分别与江苏卡欧万泓电子有限公司、江苏森莱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伟洛仕电子有限公司、宜兴市旭日仪表自控设备厂、无锡佳恒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和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积极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推荐就业。如图1所示,2010年到2012年本专业共有毕业生240人,共完成本地区企业顶岗240人次,本地就业人数为143人,占就业人数比例为60%左右。

3.构建教师与企业的互动平台

要培养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急需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一体”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职改革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

本专业积极建设教师和企业的互动平台,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下厂实践,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实际生产等工作,让教师先在“做中学”,再在“做中教”。安排年轻教师到企业拜师学艺,以跟班作业、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夯实专业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明确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向,更好地适应职业学院技能培训和实习指导工作。

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宜兴地区立项并通过验收横向课题数8项,到账经费约为25万元,并为为宜兴市供电局、中讯电话通讯有限公司、远东电缆有限公司、丁山监狱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对外培训。

4.借鉴CDIO模式[5]构建一体化课程群体系

课程群的构建以分级项目为核心: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1级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2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3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3级项目的设立与否及形式由各门课程大纲根据需要确定。

5.选拔优秀学生开办卓越技师班,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技师班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导师制教学,每个学生配备相应的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确保学生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上采用学生和导师共同研讨主修方向,并通过完整的工业项目,完成主修方向的技能训练。通过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技师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制教学、分小组实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以赛代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论

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是专业培养的出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而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要求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正如麻省理工CDIO项目发起人David C.Wisler在2011年的中国年会上提出的,倾听“顾客的声音(Voice of customer),满足“关键性质量(Critical to quality)。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地方企业,关键性质量对应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专业建设是它们联结的纽带。

参考文献

[1]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BA02/C/05/5705129.shtml.

[2]陆小荣.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与教育,2012(11):109-110.

[3]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zfxxgk/cyxx/fzgh/zcqgh/2430612.shtml.

[4]宜兴经信委.2010年宜兴市工业经济行业发展情况概述[EB/OL].http:///xwzx/cyfz/1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