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谈中国的实体经济

时间:2022-07-19 08:18:36

浅谈中国的实体经济

浅谈中国的实体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分析

【摘 要】自2008年10月开始,由美国国家刺激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侵蚀实体经济。世界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已经出现明显下滑,失业率剧增,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也毋庸置疑得受到了此次金融风暴的冲击。本论文遍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具体影响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对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做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体经济;政策性建议

从2007年初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全球信贷紧缩,与美国房地产的衰退结合和共同作用,导致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放缓,并且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糟的是从2008年10月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开始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难逃牵连,也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的现象。相对于金融经济,中国的实体经济收到的负面冲击可能更大,因为中国金融经济的开放程度低于实体经济,加之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制度和监管严格,因此金融经济的风险低于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受到冲击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企业投资以及居民消费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给国家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和民众收入增加等带来压力。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了9.0%,四季度增长6.8%,全年增长9.0%,放缓趋势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必然带来就业问题。据专家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大约1100万人会失业。调查显示,2008年10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开始严峻,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企业的用工需求下滑,农民工返乡比例大。2009年国金经济增长率为8%至9%,对就业的总体拉动作用大幅度降低,加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大量出口企业面临困境。

而作为实体经济,至少受到三个渠道的影响。第一,进出口贸易。第二,外国金融机构极其他企业在华投资,三是国内相关企业的信心与业绩。下面,我将分别从中国实体经济在这场危机受影响的方面一一分析。

2.对外贸易企业面临困境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遭遇打击方面,进出口贸易首当其冲。主要表现是外部需求减少,本国出口情况变得严峻。拿美国,欧洲,日本来说,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40%,日本占10%。粗略计算,中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达到55%之高。可是美,欧,日因为受危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冻结,企业融资困难,房地产价格下调,这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陷入了衰退。理所当然,中国的出口市场情况不容乐观,出口量急剧下降。而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根本无法弥补这三大经济体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减少。就美国单一经济体而言,据测算,当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率就会下降5%左右。并且,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倾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于此同时,美国联邦储备局又不断调低利率、还有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的做法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矛盾,导致了大量的热钱流入了中国,进一步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这样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被削弱了。并且还加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我国出口贸易中有大约50%是加工贸易,在这其中进料加工和来了加工分别占有42%和8%。美元的贬值幅度加大,以美元为进价标准的进料产品价格上升,导致中国加工出品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以中国深圳市一些电子企业为例,2008年年初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30%,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这其中大部分商品都用于外销,60%左右是销往欧美市场,可是金融危机时来自欧美的企业订单大幅度减少。在这情况下,中国沿海地带想广东,浙江等以服装、塑料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向型中等或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G20国首脑峰会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呼吁各国不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但事实上为保护本国生产商和国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贸易摩擦和争端也会增多,外贸形势就更加严峻。

3.私人投资状况不容乐观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对中国各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急剧减少,其中甚至有部分外资企业非理性撤出,对地方经济造成一定的打击。据预测,从2009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净额从之前2007年的以万亿美元下降到5300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新兴市场的经济体投资。根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12月外商在华投资新立企业27514家,同比减少了27.35%。

从国内看,国内的企业投资受到了影响。一个方面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的收益预期明显下降,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也下降了。另一个方面是银行对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在下降,导致了民间企业融资困难。

4.居民消费持续萎靡

一方面,经济的下滑会降低居民的收入预期,这回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人们对风险的恐惧程度上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暴跌,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削弱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造成了股市财富的“负效应”。

5.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议

5.1 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外汇市场的改善需要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好的全方位服务。当今中国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还很少,与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还相距甚远。为了更好的发挥外汇市场的作用,我国应该逐渐完善和夸大银行间外汇拆借市场以增加外币和外币的交易,外币期货和外贸期权等我国尚不是很普遍的交易。是我国货币不仅仅单纯的盯住美元,欧元以及其他的单一货币。

5.2 改进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

过去,中央银行采取了过多得干预外汇市场的模式。需要确定需要盯住的合理的人民币汇率目标浮动区域,来简历一套标准的干预体系,给市场一个明确的干预信号。在必要的时候才采取干预措施,使汇率能够准确得反映市场的需求度。

5.3 改变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的定位

商业银行需要做一个真正的做市商,来活跃外汇市场,而不仅仅是一个中介。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目前银行间市场撮合交易的外汇买卖方式,使得汇率真正能反映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强化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能够让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即应该是作为直接参与者,而不是作为央行对于外汇政策的反应者。

5.4 适度把握符合国庆的金融开放节奏

金融开放对促进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正在向着成熟金融市场学习的中国而言,推进金融开放有助于提高本国金融对世界金融的适应能力。但是金融开放有风险,容易收到国际游资和外部金融的风险的冲击。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国庆积极稳妥得推进对外开放。同时,必须认真考虑怎样能够更好地防范于未然。另一方面是谨慎的推进汇率制度改革。能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必须有五个前提条件做支撑。即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很显然,这些方面我们国家都有所欠缺。所以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应当与整体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相一致。

5.5 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应对金融危机,不能单单依赖于一国金融监管机构甚至一国政府的措施,二十需要各国监管机构以及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单一的经济调控,而且需要综合采取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当前应特别关注金融业所面对的不同的内外风险,对内严格控制金融综合经营所引起的风险传染,对外控制金融业开放的范围和节奏,防止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在微观层面上,我国金融立法和监管机构应该注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宏观层面上注意防范性通行风险。要吸取美国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教训,未雨绸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法律机制。

浅谈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摘要]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其过度膨胀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文章运用耦合协调理论,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协调度;灰色关联模型;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引 言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1]与之相对的是“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产业部门。[2]

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成为实体经济的运营环境。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仅其优点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且会放大和加剧其负面影响,增加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可能引发经济泡沫。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产生泡沫经济,最终损害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此,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基础,而且也是保持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

目前,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理论上的分析,比如,王爱俭(2003)主要是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角度来分析,提出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货币,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财富效应,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及虚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等;[3]王爱俭(2006)还从资本市场效率角度对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适度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4]郝香英(2005)分析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5]何宜庆(2006)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6]伍超明(2004)用货币循环流模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7]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定量研究比较少,代表性的是刘金全(2004)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同时,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8]此外,王谢勇(2005)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缓慢,应该加快虚拟经济的发展。[9]但是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是否协调,目前还没有人对此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我国近年来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通过定量的分析来检验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与作用关系是否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并且根据模型找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各自主要的影响因素。这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且根据这种分析,进一步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一)理论阐述

对耦合协调度的理解要从耦合论与协调论两个角度分别去理解。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类似地,可以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耦合。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具有胁迫效应,因为经济增长会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对虚拟经济的作用方式。反过来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也有胁迫效应,如果虚拟经济适量发展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如果虚拟经济发展过快,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则就会引发泡沫经济,最终会遏制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反过来说如果实体经济发展过快,而虚拟经济跟不上步伐,则实体经济会因为缺乏资金而不能较快的发展。

从协同学的角度看,协调是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性。这种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协调度,协调作用和协调程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序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10]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实体经济发展程度与虚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和谐的搭配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虚拟经济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又反过来会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使二者协调地发展。

(二)模型建立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测度协调度的方法主要有四类: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熵变方程法和区间值判断法。我们选用其中的灰色关联模型,这是因为灰色关联模型可以计算系统内每个指标和另一个系统每个指标的关联程度,还可以计算对某一系统影响的主要胁迫因素,这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由于指标的原始数据量纲不同,为了能够进行时空比较,在进行关联分析之前,一般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将关联系数按样本数k求其平均值可以得到一个关联度矩阵γ,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作用的错综关系。通过比较各个关联度γij的大小,可以分析出虚拟经济系统中哪些因素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而哪些对实体经济系统作用不大。若取最大值γij=1,则说明虚拟经济系统某个指标与实体经济系统某个指标之间关联性大并且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单个指标间耦合作用明显。γij的计算公式为:

在关联度矩阵基础上分别按行或列求其平均值分别得到公式(4)。根据其大小及对应的值域范围可以遴选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最主要的胁迫因素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约束因素。

为了从整体上判别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系统耦合强度大小,可以在式(3)的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关联的耦合度模型(5),通过该模型可以定量评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系统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在协调分析中,一般把C(t)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耦合度,它是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关联性大小的量度,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与速度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发展速度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大,反之,两者关联就小。

三、对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较好的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真实发展水平,选取合适的指标非常重要。指标体系作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测度的载体,是提供两系统信息的基本单元。它应该全面完整地体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内部特征、发展状态、两者间的联系以及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应满足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因此本文选择的指标体系如下:

代表虚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X1――市价总值/GDP;X2――债券余额比重;X3――股票发行量;X4――准货币化程度;X5――金融相关率;X6――M2/GDP。

代表实体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Y1――农业增长速度;Y2――工业增长速度;Y3――建筑业增长速度;Y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速度;Y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速度。

上述指标体系中,实体经济发展指标涵盖了实体经济的主要方面。对于虚拟经济指标,金融相关率反映了金融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助于解释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变迁和发展;而M2/GDP指标主要是反映一国的货币化程度;准货币化程度指标是由准货币除以GDP计算得出的,它主要用于衡量一国非货币金融深度;而市价总值/GDP、债券余额和股票发行量反映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计算。

(二)灰色关联度矩阵的分析

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首先计算得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指标的关联度矩阵(表1)。关联度矩阵γ是将关联系数按样本个数求均值得出的,它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通过比较各个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分析出虚拟经济中哪些因素与实体经济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或者哪些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变化影响不大。若取最大值γij=1,则说明虚拟经济指标系统中某一指标Xi与实体经济系统中某一指标Yj的关联性越大,说明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单个指标间耦合作用明显。若0

从计算出的关联度矩阵可以看出,最大值为0.761,最小的关联度为0.509。按照上述的关联度范围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主要介于0.35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度分析

从时序角度分析耦合度的变化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阶段特性.利用公式(5)计算出我国1991年以来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作用的耦合度变化值如表2:

从图1上可以看出两个系统耦合]变的特点:首先整体上耦合度大部分在0.470和0.738之间,中间得波动性比较剧烈。其次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的强度和协调程度存在差异。1991年到1993年耦合度是下降的;1994年到1997年耦合度呈平稳的上升趋势;从1998年到2000年耦合度又一直处于缓慢的下降阶段;2001年到2003年耦合度下降的幅度降低了;2004年到2006年耦合度经历了上升、下降到上升的过程。

耦合度曲线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这16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得到发展,但是规模比较小;而实体经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下得到了跳跃式发展。这时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不足,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耦合度下降。

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这在根本上促进了虚拟经济总体效率的提高,也使虚拟经济真正发挥出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且这期间实体经济也大力的发展,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二者的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从图中可看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1994~1999年处于基本正常的发展状态。

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1999年,出于防范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需要,中国的虚拟经济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推动,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整顿信托投资业、清理各种基金会、规范拆借市场等,形成了一种信贷紧缩效应。这一时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减小了。

2000~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性较差。这一期间股市资金经历了大规模流入和大规模撤离的过程,股市资金大进大出,给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虚实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冲击。

2004年二者的耦合度显著上升,而2005年由有所下降,这与这一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是一致的。2004年2月份《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规范了资本市场的运作,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2005年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收益,普遍都比2004年下降,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必然显示出虚拟经济耦合度的下降。2006年资本市场形势好转,带来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度的上升。

四、结 语

本文利用耦合度分析法,对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度变化情况,并且通过模型也得出了虚拟经济中对实体经济影响性最大的因素,以及实体经济中对虚拟经济影响性最大的因素。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的耦合度变化幅度比较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发展虚拟经济,也要保证它和实体经济发展这种协调性。因此,必须利用宏观经济政策,促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政策的实施不能局限于调节实体经济,必须把虚拟经济纳入经济政策目标和调整领域。各项经济政策在实现其他经济目标的同时,必须兼顾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

浅谈中国的实体经济:浅析中国股市和实体经济的背离

摘要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二十二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反映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则是股市走牛的坚强基石。然而,近几年来,中国股市却与宏观经济出现了背离的现象,尽管GDP每年都保持7%左右的增幅,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却出现逐年下滑。如何来解释中国股市的走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之间的背离,分析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揭示股票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客观认识股票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进一步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前提。

关键词中国股市实体经济相互关系政策建议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正式营运,标志着中国证券集中交易市场的形成,将中国资本市场推进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A、B股)达到2063家,总市值达到265422.59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到13391.04万户。与1992年底19家上市公司1048.13亿元的总市值相比,我国股票市场在市场规模扩大方面取得的成绩斐然。然而,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过程是曲折坎坷的,与一直稳步增长的国民经济相比,股票市场的波动频繁而剧烈。宏观经济状况和股价走势的不太符合,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股市的众多评判与争论,其最核心的内容可以归结为“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否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本文将对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观点和政策建议。

一、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

本文依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CEMAC)的一致合成指数月度数据法对我国1991年1月至2008年4月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周期划分。

从上表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出,自1991年以来,我国已经历了4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自2005年2月开始的第5个周期也已达到峰值,处于下降阶段。虽然周期波动的长度参差不齐,但都只有3―5年的时间。

(二)中国股市周期的运行情况

对上证综指1991年1月至2008年4月的历史走势进行了周期划分。

从上表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出,自1991年以来,我国股市已经历了两个完整的周期,自2005年6月开始的第3个周期也已见顶,处于下跌过程中。

(三)中国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研究

根据表1和表2的显示,自199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历了四个完整的周期和一个上升阶段,与此同时,股市只经历了两个完整的周期和一个多头行情,简单来看,两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只有通过更加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出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真实关系。

从上表的对照中,我们可以简单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我国股市周期运行与经济周期运行不具有同步性。股票市场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比实体经济第一、二、五个周期的起点晚2个月、4个月和4个月。峰值的出现也不同步,股市第一、三个周期的峰值比实体经济第一、五个周期的峰值分别早出现3个月和1个月。

第二,股市周期波动幅度远远大于经济周期波动幅度。股市第一个周期的波动幅度是第一个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的71.25倍,股市第二个周期的波动幅度是第二、三、四个经济周期平均波动幅度的87.21倍,股市第三个周期的波动幅度是第五个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的124.56倍。可见,股市的波动性不仅剧烈,且与实体经济稳定性加强的趋势相反,股市的波动性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我国的股票市场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不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

二、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不相关的原因分析

理论上来说,股票市场的发展应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实证分析的结论却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不能促进甚或还阻碍经济的发展,整个股票市场游离于经济增长的过程之外。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股市存在的股权分置现象

股权分置是指我国股市存在流通股与非通股之分,而非流通股所占比例较大,流通股股东的选票所占比例较小,难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决策,使得管理层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并不十分关心,公司治理结构极其不合理。

(二)我国股市监管制度缺陷

主要表现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由于股市是典型的信息市场,只有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才有可能形成公正、合理的证券市场价格。但在行政管理体制下,非市场手段的监管极易造成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间信息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从不完善的制安排中寻求租金,扭曲股市信息传导机制。

(三)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我国股市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居多。中小投资者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往往处于“非理性的狂躁”状态,导致过高的换手率。这也正是导致股市与经济增长显性不相关的主要原因。

三、协调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政策性建议

在正常情况下,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越强,往往意味着股市越成熟越完善。对照前面本文对中国股市进行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发现中国股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弱,反映出中国股市的不完善。为了更好地发挥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

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融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股票市场定价的单向性,对保证市场资金充裕、培养长期稳定的投资者群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股票市场监管体系,保证监管制度化

完善的监管体系,是股市健康运行的保证,发展我国股市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修改与完善各种与证券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股市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使各法律的独立性和协调性相结合。不仅要完善已有的证券法规,针对市场违规新现象给予法规上的及时适当补充;而且在保持已有证券法规独立性的同时,要协调《证券法》与《公司法》、《刑法》等一些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各个法规间仍存在着一些矛盾或不协调的地方亟待改善。

第二,完善上市公司强制性披露制度,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另外,还要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第三,应重视监督机构的执法力度。一是加大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师、律师、证券公司的检查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有效的惩罚。二是建立证监会加入第三者诉讼的制度。在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符合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证监会以一方当事人的身份,提出观点和意见,介入法律诉讼。

(三)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善始善终解决好股权分置问题

股权分置是历史遗留问题,扭曲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形成体制。我国已经于2005年9月5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之后,启动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工作程序。

股权分置改革进行到现在,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的限售流通股稳妥地实现上市流通,不让其对我国股市的平稳发展产生太大冲击。针对这个问题,2008年4月证监会还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浅谈中国的实体经济:论商业地产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及行业风险

摘 要:通过全面分析商业地产行业的产业模式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指出商业地产既已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通过对商业地产行业过度发展中的行业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预警,提出了规避行业风险、保证商业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地产;行业属性;实体经济;风险;对策

自2003年开始,作为房地产行业内独立于住宅地产的新兴门类,商业地产在中国发展起来;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住宅行业的报复性房价迅速上涨以及2010年开始的两轮史无前例的楼市调控政策,商业地产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避风港和资金转移出口,因其长期的投资回报价值、维持房企稳健发展价值以及对城市建设和实体经济的推动价值,日益受到房地产企业、政府和投资市场的青睐,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本文拟通过对商业地产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爆发式发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阐述,以提示商业地产企业和政府客观认识巨大商业机遇中蕴涵的收益点与潜在风险,趋利避害,避免商业地产过度泡沫化发展。

一、商业地产是高度整合的产业模式

商业地产是高度整合的产业模式,从地产概念来看,商业地产泛指全部或部分自持物业产权,以收取租金、获得长期投资回报为目的的地产形态;从产业模式来看,是商业、地产、金融和电子商务等至少四个产业的融合体;商业地产的主流产品是购物中心(酒店、自持写字楼等由于客群相对狭窄,一般属于商业地产行业的配套业态),而依托商业地产这个平台载体,文化、旅游等产业也有空间进行整合,延展出综合产业链条。

行业属性是形成商业模式的基础,而按照行业的发育程度,商业地产诸多属性中,首要属性是会转移的。在商业地产的发育与扩张阶段,商业地产大量开发、项目存量迅速扩大,商业和地产是商业地产的首要属性;在商业地产的成熟阶段,大量项目建成与运营、不再追求存量扩张,并且金融市场发育成熟,在此阶段,金融是商业地产首要属性。

1.商业属性与地产属性:现阶段商业地产的基本属性。商业地产的商业属性与地产属性既广为人知,又存在种种误解,商业地产开发商对这两种属性的重视与投入程度也往往有所偏重。

现阶段,大多数商业地产商仍然以挖掘商业地产项目的地产属性为主,以“商业地产”为噱头,通过促进住宅、商铺的销售来实现快速资金回报,而同时通过长期持有商业项目以获取稳定租金与资金回报的目标被弱化,这也是当下大量住宅开发企业扎堆转型商业地产的真实目的。

商业属性是指通过组合不同商业功能与商业业态,通过持续的物业经营和调整提升,以获得长期与稳步增长的租金回报。从国外商业地产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主流的商业地产商都是长期持有商业项目、通过物业的买卖来优化项目组合,获得长期租金汇报的公司。

2.金融属性:商业地产价值挖掘高级阶段的首要属性。金融属性是指商业地产包含的与“融资、投资及资本运营”相关的产业要素。与商业地产金融属性相关的产品包括:“经营收益权”的让渡(而不让渡商业项目产权)、“融物”(包括联营、商品寄卖等)与“账期融资”(以沉淀的货款实现融资功能)、购物卡或购物券以及资产证券化(如房地产信托REITs)等。

商业地产的金融属性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宏观政策尺度息息相关,对商业地产金融功能的开发是对商业地产价值的“再挖掘”。从市场实践来看,国内大多数商业地产商仍以“地产和商业”属性开发为主,以万达、龙湖等为代表的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始在“经营收益权”的让渡方面开发金融属性,而以西蒙、西田、凯德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在资产证券化方面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结合,已经发展出成熟的产业模式。

3.电子商务属性:商业地产企业的“加分”动作。电子商务属性是商业地产的新兴属性,是伴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和零售行业的激烈竞争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三个属性均有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与路径不同,商业地产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国内外都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市场对商业地产的未来大多持悲观态度,认为电子商务快捷、高效的反应速度以及价格优势在赢得以年轻客群为主体的消费者的同时,将成为实体零售行业和商业地产的“品类杀手”,迅速替代成为主流的消费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商业地产并未出现颓势,反而以“集合功能”、“体验休闲”等优势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迅速发展起来。从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商务与商业地产开始相互融合,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开设实体店,贴近线下消费客群;而商业地产企业也开始选择开展线上业务。从实践来看,商业地产的电子商务属性有利于贴近年轻消费客群和商圈意外的客群,能有效促进商业地产与消费市场的融合,这一“选做动作”越来越成为“加分动作”,在新经济时代成为商业地产的重要属性。

二、商业地产的发展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匹配了商业地产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经济、消费和人口等宏观指标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表明,中国商业地产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率达到50%~70%,将是大城市商业地产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中国刚好跨入50%关口;在居住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调控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存量资金巨大的房地产行业向商业地产转型是一个自然与必然的选择。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化的水平恰好能使商业地产踏上高速发展期。

从消费来看,快速的城市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中产阶级群体的成长,都为商业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基础;而伴随着消费升级而带来的百货等传统商业形态进入的瓶颈期,为商业地产发展产业集合优势,满足居民购物、餐饮、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需求上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

总而言之,从经济、人口和消费等宏观指标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表明,中国商业地产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