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林业企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9:06

林业企业论文

林业企业论文篇(1)

企业生态文化首先要求企业树立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协调的价值观,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在环境问题上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精神层次上,要使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导向,其实质,就是要为企业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氛围,使生态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业员工的心灵,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经济效益方面,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内在成本和近期利益,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外在成本和长期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彻底改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企业、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自觉设立自身的生态环境政策和目标,及时公开环境信息,关注社会生态效益,积极支持社会环保活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既要重视当代人的利益,也要兼顾后代人的幸福,通过开发新技术和新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和稀缺资源的替代补充,同时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将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数量维持在其循环再生速度之内,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培育和保护,确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企业向生态企业发展。生态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具有生命特性的组织,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与生态环境发生着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并且始终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自然界、人类社会有着高度的相容性。它在组织内涵、目标体系、成长战略等方面与经济型企业大相径庭,始终追求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既考虑自身的持续成长,又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企业不仅具有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拥有了企业的今天,而且还抓住了企业的明天,与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够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是因为,相对来说,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各种环境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比较完善。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做到在提高经济效益中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林业企业生态文化,是一项创造性管理活动,林业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3.2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应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这样林业企业就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社会认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3.5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

3.6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林业企业论文篇(2)

国有林业企业作为市场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盈利性组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并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这就要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外部环境是企业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对国有林业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PEST分析。

一、经济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国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7269亿元。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以林产工业为例,经过20多年的开拓发展,中国已成为林产工业制造大国,从主要产品的产量,市场的辐射面,主流企业的规模、装备水平、工艺技术、管理理念、产品品种质量,品牌建设,都已经或正在与国际接轨。

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系数来验证林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关联度分析求出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程度,计算得到的数值越大,则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度就越大。

现有林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详见表1)。

经过初值化处理,再经计算得关联系数表(见表2)。

关联度ri=0.59335,证明我国林业产值的增加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相关性比较显著。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而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林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有林业企业木材供给的影响

林业产业是以森林、林木、林地资源为加工利用对象、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它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林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林业内涵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林业产业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继第二产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林业产业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升级。林业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木材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的国产木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历年的国家计划木材产量增长(详见表3)。

目前国产木材供给量与需求量相比,仍存在一个很大缺口。因此,为了填补需求缺口,就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林业产业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发挥国有林业企业的作用。随着林产工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求国有林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这为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二、政治法律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方针政策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决定》认为,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

(2)我国“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3)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006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复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开展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要求国有林业企业对企业的资源实施整合,因此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上去认识这些因素。

2.我国法律、法规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薪柴、木片、木粒、锯末、木废料及碎片、木丝、木粉等初级产品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对林木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我国取消或降低林业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对一些出口初级林木产品的企业冲击很大,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引导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耗费,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国有林业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思考和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企业战略。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值得国有林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支持。

三、技术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国有林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林业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是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有林业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推进林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

1.基础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林区主要造林树种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特点,树木遗传基因图谱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掌握主要造林树种的遗传规律,以培育速生丰产树种,为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证。

研究森林生物灾害发生与生态调控机制,因为森林资源是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

开展新型复合材料和木质功能复合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提供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资源依赖于人工林、速生丰产林的国有林业企业很有必要。

以木材组成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木材高效精细加工技术研究;开展木材液化技术和木材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研究,这是国有林业企业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的现实途径。

2.供应链管理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使供应链上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本位利益观,防止各自为政扰乱市场竞争价格体系、损害利益的行为发生,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使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实现利益共同最大化。

3.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信息化化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国有林业企业整体水平竞争力低的状况。通过应用IT和IS实施,可以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国有林业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化建设能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重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今后5-10年仍是房产建筑业的高速成长期,林产工业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有利于国有林业企业的扩展。消费观念的更新产生了对林业新的需求。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趋强烈,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理念由过去的木材供应转为维护生态平衡。生态需求己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使国有林业企业产能的提高产生了变数。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国有林业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去认识PEST分析。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多方面的(有许多环境因素)、复杂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的判断过程。这是一个日趋成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更多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钟耕深,徐向艺.战略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森林.中国林产工业的发展前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

[3]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林业企业论文篇(3)

龙头企业应该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的理念,积极利用自身的信息、资金、人才等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校企结合,产研结合,加快农林科技创新研究步伐,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载体[1]。龙头企业应该成为农林科技推广应用的“带头人”,高举科技“龙头”,转化科技成果,并在联结基地的农户中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建立技术推广的网络,培养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将企业掌握的科技成果与广大农户共享。

2农林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的作用

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掌握大量市场信息的优势,能够运用市场信息,研究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需求变化,处于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树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建立市场销售网络,确保产品流通畅通。龙头企业要成为农林产品销售的核心力量,巩固和发展联结基地,在不断扩大产业基地的同时,不断提高基地农户的经济效益[2]。

3农林龙头企业要增强深加工能力,充分发挥“蓄水池”作用

农林产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供求失衡现象。农林龙头企业在雄厚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下,依靠科研,投资加工设备,利用产品资源,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能调节农林产品供求平衡关系,防止出现农林产品“卖难”现象。因此,开发农林产品深加工,能够发挥龙头企业的“蓄水池”作用,保障基地农户的生产利益,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3-4]。

4农林龙头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帮扶”作用

林业企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54-02

1 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 目标原则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应建设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要明确自身的目标,确立目标原则,如此才可以有效地组织、流程地规范。而建立企业的目标机制,则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一把手为领导核心、以各个行业专家的指导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公司内部的多个部门以及基层的单位中的老年、中年、青年三代为主力军,以中层干部和基层干部参加为向导的企业文化建设小组,从而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规划,确认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发展目标和各自职责。

1.2 共识原则

根据吉林省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观的有机土壤。我们都知道,共识原则是企业的无形凝聚力,是在企业精神发展方面的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和员工层在企业文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上达成共识。而这些共识的原则外化为具体的作用力的时候,微观层面可以小到在企业内部所宣传的种种口号、所张贴的各种标语,宏观层面可以上结合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社会所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念等。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价值原则不同,我们的市场价值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价值原则,企业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人的发展上面。我们一方面要弘扬具有悠久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庇护下加速企业文化这个无形凝聚的建设。放眼看国内著名企业,无一不是有着强烈共识性原则的企业文化主导着,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典型。

1.3 绩效原则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同时还要遵守企业的绩效原则,众所周知,绩效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生命力的源泉,如果只是单手抓企业文化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忽视了抓企业绩效的话,企业生存都是问题。所以,企业正确的做法是作为硬件资本的绩效仍是头等重要的,而企业文化的发展也不应放松,二者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这就要求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思路,传统的单纯地以绩效性为原则的企业渐渐失去了生命力,现在应转向发展企业的软实力,即将文化注入产品之中,以文化驱动企业的绩效,以文化让企业的产品焕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命力。

1.4 创新原则

在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格外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原则,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与时俱进,在体现着优秀企业文化时代性的同时,也要体现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所以,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家们应该志存高远,绝对不能安于现状。同时,还要让企业家们从战略的高度意识到发展完善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性,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改革以及加强管理结合在一起,应改变家族管理制下封闭的思维模式和家族式的经营方式,并渐渐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观。还要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各具特色的经营战略方式、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理念,最终全方面地丰富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的内涵。

2 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企业家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根据以上的四原则,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之中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当务之急,就是要求作为企业领导核心的企业家转变企业发展的理念。所谓企业发展理念,“是指企业文化的发展内容和企业群体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见,企业发展理论是超越于利润的抽象存在之物,但是却时时刻刻对利润产生着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理想和信念。企业的理想是企业发展的力量,同时也能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发展理念作为企业的理想之一,是能唤起企业全体人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责任感,同时也规范和引导着企业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个人的道德行为。企业的理想也是一种强烈的信念,这种信念一旦确立,就能转化为凝聚员工的精神力量,同时激励和推动着企业员工矢志不渝,发挥出个体主观能动性地去追求、去创造、去实现企业的理想。

2.2 丰富文化载体活动

一切优秀的企业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目标,所以,决不能把以人为本的企业当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当成没有内容的一纸空文。从广义来说,以人为本绝不仅局限在生产和经营等方面,而是更人性化地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例如,企业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体育等娱乐文化活动作为载体,从而显示了企业文化独特的魅力。也正是在防腐的文化活动之中,企业丰富全体员工文化生活,滋润了员工的文化生命,提高了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和共同创新的竞争力。所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姿多样的企业文体活动,对企业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比如开展以业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大比武、锻炼职工身体的职工运动会和关乎精神发展的大型文艺汇演以及关怀慰问职工家属等活动,就可以大大地激发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由衷热爱和融入自身热情和生命的自豪感,从而增强了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励出企业员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脚踏实地、奉献企业的优秀作风,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给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发展舞台,从而使企业的文化建设脚踏实地、有声有色。

2.3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培养

针对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的现状而言,要有对企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意识,更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具体说来,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能把挖来的人才和借来的人才变成自己培养新人才的师资队伍,同时要给各种人才提供足够的施展才华和能力的空间和氛围。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对人才有足够的鉴赏力和洞察力,能对其科学地管理和合理地使用。怎样科学和合理地使用人才?

首先,要对各种人才进行分类,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建立不同种类和用途的人才库,建设“五支人才队伍”。在这个基础之上,吉林省中小民营企业根据人才的特殊特征,分成尖端型的人才、高级型的人才、中级型的人才和基础型的人才。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图。在人才结构图中处于的层次越高,也就意味着专业性越强,科研的能力也是越高,人数越往上也就越少;反之,处在人才结构图中的中下层次之中,越往下也就意味着通用性越强,科研能力越弱,人数也就越来越多。依照这种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图进行标准化的设定和考察,根据各个专业人才的技术特征,建立起供企业之用的人才储备库,从而把人才引流到合理的状态之中。

其次,建立其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分类的使用办法。对于尖端型的人才要采取柔性流动的管理机制;而对于高级型的人才,特别是高级型的管理人才,则主要通过待遇吸引、给予施展其才华的空间留住此方面的人才;对于那些中级型的人才来说,不仅要有引进机制,同时还要从自身的企业队伍中选拔和培养;而对于基础型的人才来说,主要是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培养,根据企业所需,培养出大批实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并且给予他们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对于相对突出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机制。

最后,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还要建立起人才战略储备机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为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企业领导者必须有前瞻性的眼光,必须对专业人才进行必要的储备,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且合理人才结构。还要稳步推进人才的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是提高企业人才的管理水平关键所在。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好人才,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并长期坚持,对人才的关怀机制可以让人才人尽其才。

2.4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现状相对来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当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宏观背景之下,吉林中小民营企业各方面的实力尚不能和国有企业或者大型的合资企业进行实力抗衡,为了保持市场的繁荣和多元,这就需要政府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可突破的路径。针对我省中小企业的现状,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对我省中小企业职能的转变,针对当下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抓好并且实施好和落实好。还要努力拓展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应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首先是要鼓励国有银行、国家控股的银行扩大对省内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业务;其次是有步骤地改善城市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部分的基金会,要相应地放宽民营银行设立的标准和市场准入的条件;再次是鼓励地方设立中介企业的贷款的担保机构;最后是探讨成立由政府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的可能性问题,从机构上和体制上双向度地解决贷款的担保问题,并不断地完善贷款的种类和担保的办法,逐步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同时,政府还应针对创新能力不足,积极推进吉林省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建立和健全社会的服务体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为省内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和扶持,以此为吉林省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营造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对那些巧立名目、增加省内中小民营企业所花费用负担的要严格查处,从而使省内中小型民营企业能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之中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林业企业论文篇(5)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也日新月异,园林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3条要求“大中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园林工程也纳入招投标范围,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招投标工作,并尽量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提高投标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做好今后盈利的铺垫和准备,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施工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1]。投标报价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针对投标报价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和工作目标确定适当的投标策略[2]。能否科学、合理地运用投标技巧,使其在投标报价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系到最终能否中标,是整个投标报价工作的关键所在。

1确定投标工程项目

掌握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如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管理,项目资金来源(贷款资金、国有资金、自有资金等),土地性质(征用、租用),有无土地纠纷,工程所处位置等。

分析本企业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在业主规定的施工期间内,可承揽的工程任务数量,拟投入的项目经理同期是否有其他工程。

标段的选择。有些大的工程,常常分为几个标段,常允许一个承包商同时报投多个标段。投标单位要考虑投几个标段、投哪些标段,在选择工程标段位置方面,要综合考虑,因园林工程范围很广,包括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种植工程、园林供电工程和园林机械工程等,要了解工程的主要施工项目,以充分发挥本企业的特点和特长、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所选标段工程施工内容要与本单位施工强项相吻合,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要到工地现场查看,综合了解工程情况后再做决定,做到标段大小兼顾,施工兼顾。

要依据竞争对手的技术经济情报和市场投标报价,考虑能否有取胜的把握。反之,不宜勉强投标,更不宜陪标[3]。

2研究标书

对施工企业来说,追求经济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购买标书后,要选配一名或几名业务素质高、工作积极热情、责任心强、具有较丰富投标经验的工作人员,认真研究招标文件,投标报价不仅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同时还有赖于编标人员的实践经验及临场决策,应该灵活掌握,采取合理的投标策略和报价技巧,这是提高中标率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第29条“评标方法包括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综合评估法或者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第30条“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一般适用于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者招标人对其技术性能没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目前在园林工程行业中较多使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对技术标采取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即可参与商务标评审,因此,对招标文件技术标要求部分应认真审查,对招标文件提出的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避免出现重大偏差。

研究标书阶段应认真研究标书的内容和有关规定,如了解各项技术要求,以便制定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弄清工程量清单中各个工程项目组成的内涵,防止漏项发生;弄清开、竣工日期及总工期的要求以及奖罚条件,以便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工程款支付条件,有无工程预付款、结算方式、拖延付款的责任和利息支付、工地现场调查、标书有无缺陷等一系列的要求。

不少招标文件中存在缺陷,其中对投标人有利而含糊的过错或错误的条款,答疑时应注意策略,以免提醒业主及其他投标人。如某工程清单数量,本应150000m3的土方回填误写为15000m3,某施工企业合理提高了该项报价,在最后的工程结算中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在项目施工中,可利用含糊或错误进一步洽商,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3标书编制

3.1技术标编制

要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积极响应,如“标函”、“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措施”、“售后服务承诺”等都是投标书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投标者是否具有竞争实力的具体表现。如果投标者对这些“重要部分”不重视,不进行认真、详尽、完美的表述,就会使投标者在技术标方面失分,以致最后落榜。工程施工方案是其中的关键,直接影响到预算标价及投标的成败,投标单位要根据现场考察情况,初定几套方案进行测算、比较,以确定合理、经济的方案。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经理部人员机构组成、工程施工方案、工地平面布置、工期进度安排、劳力和设备调配、质量保证措施、安全生产措施、后勤供应措施等。

在制作投标书的时候,要认真细心,稍一粗心大意,就会影响全局,导致全盘皆输。如未全部加盖法人或委托授权人印签的,投标者单位名称或法人姓名与登记执照不符的或有简写现象的,投标保证金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纳的,有关表格填写漏项、投标书字迹不端正,无法辨认的,投标书装订不整齐等[4]。

3.2商务标编制

投标最终报价是投标单位以标书编制的预算价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预算标价进一步修订的报价,可以在标书中列报,也可以以降低函的形式另报。所以,一定要根据所做工程预算认真分析、反复比较,以使所确定的最终报价最大限度地接近报价,提高中标率。一般情况下,在总价基本确定后,技巧的运用关键是如何调整各个子目的报价,既可提高中标机率,又能在竣工后结算时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巧妙地化险为夷,进一步加快其资金回笼。

常用项目可报高价,如土方工程、上水项目、铺装等。大多在前期施工中能早日回收工程款,而后期施工项目适当降低报价,以使资金快速回笼,形成项目资金的良性周转,同时还有索赔和防范风险的意义在里面,如果承包商永远处在这种“顺差”状态下,一旦出现对方违约或不可控制的因素,主动权就掌握在承包商手中,随时可向监理或业主发函,提出停止履约和中止合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挣钱要先做到“入袋为安”,当然,这种不平衡报价要有个适当尺度,一般以调高10%~30%较为合理。

通过施工图纸和现场勘查,与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分析,预计工程量会增加项目,单价适当提高,这样在最终结算时可增加工程造价。将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单价降低,工程结算时损失不大。

设计图纸不明确,根据经验估计会增加的项目和暂定项目估计自己能承包的项目可报高一些,对概念含糊、将来可能发生争议的项目和暂定项目,估计自己将受到专业限制不能承接的项目可报低一点。

招标文件中明确投标人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的项目,应注意将单价分析表中的人工费和机械费报高,将材料费适当报低。通常情况下,材料往往采用业主认价,可获得一定的利益。

特种材料和设备安装工程编标时,由于目前参照的定额仍是主材、辅材、人工费用单价分开的,对特殊设备、材料,业主不一定熟悉,市场询价困难,则可将主材单价提高;而对常用器具、辅助材料报价低。

苗木报价。注意本土植物及特色品种报高,外地引进植物树种宜低,因为外地引进植物变更的可能性较大。如由于设计人员水平有限,绿化苗木不一定适合在此种植(如温度因素、光照因素、地下水质等因素),可以变更的项目要报低价。

对于一些大型的分期项目,可将一些先期总价报低一些,通过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景观效果,抓好过程签证,取得效益。然后可以利用一期施工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信誉以及成功的经验继续施工,节约开办费。

在投标时应充分了解其他几家投标单位的情况。根据他们以往的投标策略,给自己定位,适当地调整投标报价,也是取胜的策略之—。

综上所述,虽然运用技巧可以降低风险,取得中标或能争取利益的效果,但投标报价时必须认真核对施工图纸、复核工程量清单,特别是对报低单价的项目,若实际工程量增加,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报低单价也要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内,同时避免引起业主的反感。把握住编标的几个关键环节,加上认真细致的工作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一定会编制出准确的投标报价,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参考文献

[1]胡玎,陈卫杰.风景园林招投标中的专家评论[J].园林,2006(8):16-17.

林业企业论文篇(6)

只有掌握了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才能对当前林业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正确的指导。所以,林业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存在的问题,寻找适合本单位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管理内容运用理论进行不断的充实,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预警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林业企业不能再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应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出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式进行调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并建立高校风险预警机制,运用量化分析等手段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进而达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的作用。

(三)优化财务管理的内容

林业企业要根据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加大财务管理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使林业经济与林下经济相结合,企业发展中的无形资产,林业生态效益的产值均可成为财务管理的内容,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比如修水林业集团公司下属的杨家坪采育林场,由于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景观迷人,旅游人数剧增,带动地方的饮食、住宿诸多经济收入,增加了地方林业产值,应列入林业财务管理核算的范畴。

二、构建新的林业财务管理体制

(一)建立系统的财务人员管理

部门企业设立专门的财务人员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均由企业下派进行工作,企业直接对财务人员进行管理,独立进行财务工作,形成一个庞大的财务人员系统。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人员直接了解和掌握基层单位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规范各基层单位的会计行为,对财务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使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和有效,使企业的资金得到集中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实行全面调控。修水县林业集团公司于2010年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下属采育林场均由该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核算,有效保证了基层采育林场的资金管理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

(二)建立资金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

当前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管理较为分散,财务信息不实,存在很多不良资产;负债率高,财务支付的压力非常大;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与企业的资产状况不相符;基层单位的管理相对独立且分散,企业很难进行全面调控。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资金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的资金得到保护,保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财政资源进行掌握,并进一步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全面控制能力以及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同时有助于调整林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加快树苗的培育工作,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点:第一,建立资金结算平台,对各个基层单位的资金进行整合,通过对资金进行管理,对各个基层单位的账户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控制,将闲置的资金转入企业内部,降低企业运营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控制资金风险的能力。第二,企业通过资金预算,对资金的收入和输出进行双向管理。第三,企业的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规范各个基层单位的借贷行为,逐渐形成企业对外的融资机构,提高企业融资的能力,提高企业在金融机构的信誉等级。第四,对企业的现存资产进行全盘清点重组,对于大宗物资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使资产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加强预算管理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林业企业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均需要严格的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有利于企业进行全面的成本预算。企业进行预算管理,就是通过对林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将其进行集中,形成企业生产发展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中。将企业生产发展的总目标与各个基层单位的目标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覆盖,明确相应的权利和职责,规范发展的程序,提高个基层单位的执行力,提高预算全面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强目标完成的考核与评价,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各个基层单位能协同合作,最终实现财务目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企业论文篇(7)

1园林绿化施工主体多元化

管理出现无序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园林绿化项目大量出现。目前,施工企业构成更加复杂,政府主管部门很难把控全部项目。大量生活区的建设使得配套绿化环境建设多种多样,很多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定的30%绿化率,盲目引种各种花草树木,不仅没达到景观效果,还会因为环境不符合植物声场而造成大量死亡,导致资源浪费。很多园林建设单位没有专业性施工技术人员,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创新性也就无从谈起。施工企业人员在思路和素质上参差不齐,市政园林建设工程专业性程度低,创新性更无从说起。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2施工很难体现设计师的理念

正是由于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上的差异,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很难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因此,施工中必须重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需要使用不同类别的植物。因此,如果选择植物不当就很淡表达园林的和谐、自然之美。很多人认为,园林绿化的管理与施工人员是“城市农民”,施工过程也局限于绿地铺色与种花种草。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对栽种植物习性以及施工技术、立地条件等方面的知识,造成大量苗木栽种后死亡。同时,很多人认为园林绿化项目属于风险小、利润高、技术性不强,造成大量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个体施工队伍加入到施工行业。这种绿化施工管理上的混乱直接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3园林绿化工程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一直存在监管机制落后、不完善等问题。2008年由住建部颁布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强制性条例少之又少,园林绿化企业存在大量的自由裁量行为。这种盲目的施工行为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比如:不管是否施基肥,苗木不死就行;不管树坑大小和土壤因素,栽种了就行。这种只负责竣工效果的施工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仅加大了后期养护管理的难度,还会与设计师的绿化理念有较大的差距。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经过多年发展

很多园林绿化企业更加重视质量管理,针对问题所在提出了很多有效的途径。很多企业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制度和条款,避免管理缺失现象的存在。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1建立和完善施工报批程序

(1)由于园林绿化是市政、施工企业以及市民的责任

因此必须完善园林绿化项目的报批程序。无论哪家企业参与园林项目建设,必须向主管部门申请。主管部门经过认真考量之后,对于符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的予以审批。同时还要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督工作,不能因为某个绿化项目效果不好影响到城市整体规划蓝图。

(2)出现园林绿化

项目施工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招投标之前,已经内定了施工企业。这些中标企业中,即便施工管理质量水平不高,但由于其与开发商关系较好,或者受当地政府保护也顺理成章的参与到园林绿化建设当中。这种招投标行为不仅没有选择出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反而由于中标企业的特殊背景加剧了监管的缺失,项目质量就更加难以保障。因此,选择园林绿化单位时,必须将施工项目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当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选择出更为优秀的施工队伍。

2不断提高施工企业人员素质水平人员素质直接影响

到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很多专业化施工企业的施工工艺都较为成熟。但是,还有很多企业存在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缺乏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造成项目质量很难控制。与其他施工项目不同的是,园林绿化施工必须注意到方面方面的问题,如果施工人员不考虑项目的整体效果,知识重复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其施工质量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园林建设大内必须将重点放到提高施工技术人员水平上。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与工程实践提升中青年的业务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

3加强沟通协调,提升施工质量

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必要沟通是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园林绿化项目设计方案直接关系到后期的施工质量,即便是设计与施工分属与园林绿化工程的不同环节,但是这两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才能保证园林绿化项目的工程质量。每个园林绿化设计方案都会考虑到施工环节,如何将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实施到工程项目当中需要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实现。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之初,要严格勘察施工现场,了解施工企业的技术状况,这样的施工方案才是科学合理的。施工之前,设计人员要与施工人员做好全面的技术交底工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一旦不熟悉某些设计环节,要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切不可自作主张进行修改。

林业企业论文篇(8)

(二)成本管理中的问题。(1)园林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园林企业与其他建设企业是不一样的,它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它又缺乏成本管理预算,致使其成本管理工作显得不够规范化与科学化。还有些园林企业不够重视项目管理制度,片面重视事后核算工作,还有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园林缺乏必要的了解,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成本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2)园林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园林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的时候,往往存在着这么几个方面的成本控制问题。具体来说,工程项目的准备阶段,园林企业通常使用各种手段来进行投标,缺乏对成本的有效预测,并对后续施工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园林企业财务部门职能较为薄弱,无法为预算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程的建设后期阶段,园林企业往往会把工程进度拉长,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加之企业的工程施工记录与监管都有问题,这些都无法为预算与成本分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园林企业预算及其成本管理工作的强化措施

林业企业论文篇(9)

1.2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主体混淆、施工成本制定不合格简单地将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认作是财务部门该管的事,而与技术部门无关,不但不能起到明确部门分工的目的,还会忽略成本控制的责任,混淆成本控制的主体。例如:施工人员不能合理地安排施工现场,不仅会导致窝工现象的发生,还会增加人工费的支出。此外,作为工程成本管理主体的施工组织和指导生产的人员只是根据经验设定工程预定成本,而未结合工程的现场环境和施工条件,将成本控制过于简单化或者甚至仅浮于形式。1.3项目管理队伍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健全的奖惩制度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园林绿化工程企业的管理队伍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对待工程的监督和管理态度不积极,根本不可能有效监管工程施工过程的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能对成本方案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改革。绿化工程的管理权责不分明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成本控制工程中,既缺乏科学的岗位能力考核机制,又没有建立对应的奖惩制度,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提高和改善,消极怠工现象泛滥。

2园林绿化企业加强施工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建立统一的成本控制监督体系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充分保证绿化工程工期科学合理、质量优良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和协调等多种手段合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工程的支出及成本的一种管理方法。所以,在绿化工程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对项目中负责人和施工人员的成本管理教育,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成本控制意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此外,还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成本控制监督体系。积极协调各部门人员的工作,加强相互间的协作,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信息反馈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2.2明确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主体、制定合格的施工成本首先,明确园林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主体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因为财政部门和项目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合理的绿化工程的成本控制。例如:施工现场负责人通过制定合理的工期,确定适当的工人和设备,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技术人员采用科学的技术措施,就可以确保工程质量,缩减成本支出。其次,合理确定项目责任成本,是绿化工程实现科学成本控制的有效保障。因为只有在合理确定项目责任成本后,才能据此编制具体的工序实施成本和确定考核指标。项目责任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项目管理的经费,另一部分是工程的直接成本。在绿化工程项目开始时,就应该先根据工程的报价设置目标成本,后结合实际情况、市场需求和现场环境对目标成本进行修正,做好工程目标成本的规划。

2.3提高项目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普遍、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高薪引入技术和管理人才,成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结合管理教育培训等活动,提升管理和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绿化施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明确成本控制的权责后,积极调动各负责人的积极性,加强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管理。对优秀的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对消极怠工的管理人员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及时对其进行教育指导其改正。

林业企业论文篇(10)

[5]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6] 邹韩.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J].党史文苑,2009(10):55-56.

[7]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8] 张国庆.生态论之“心”与“行”[EB/OL].(2015-10-07)[2016-11-02]..

[9] 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21(3):23-26.

[10] 刘文瑞.和谐管理理论评析[J].管理学报,2009,6(12):1566-1577.

[1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4-87.

[12]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0-31.

[13]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2013(11):192-195.

[14]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6):46-50.

[15] 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5-315.

[1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48-152.

[17] 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4-25.

[18]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7-248.

[19]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

[20]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2004(增刊1):80-84.

[21]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管理理论的林业生物灾害精细化预报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98-199.

[22]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23]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24]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25]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26]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27]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

[28] 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29]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增刊1):110-113.

[30] 张国庆.分类经营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2(1):31.

[31]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2]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林业企业论文篇(11)

关键词: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准入机制;增容机制

Key words: forestry green supply chain;symbiotic system;access mechanism;compatibiliz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014-03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有效手段,成为21世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模式。21世纪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的企业和企业之间,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林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突破单个林业企业管理的局限,考虑林业产业内外相关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并且考虑整个供应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1]。林业绿色供应链是在竞争、合作的市场环境下,由供应链上的一些相互独立的实体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盟,每个伙伴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为联盟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相互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2]。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打破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活动环节的割裂与封闭,超越一般的分工范畴,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成一个共生系统。供应链共生系统是由供应链联盟成员组成的合作系统,这种合作是从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实现整体价值目标和环境目标的最优化。基于整个供应链视角考虑,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合作伙伴的选择准入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共生系统的竞争能力取决于联盟成员之间的协作,具体表现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库存水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另外,林业供应链共生系统中的企业的数量和供应链链条的长度也需要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链条也不是越长越好,都存在着一个临界状态,这个临界状态就是共生维度和共生密度的均衡点,就是所谓的供应链增容机制,当超过这个均衡点时,整个链条的能量消耗就会大于能量增加。共生理论首先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共生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bary)在研究真菌时于1879年提出[3],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双方在共同的生活中均获得利益。随着研究的深入,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4]。本文拟用共生理论的方法来解决林业绿色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的选择准入机制和增容机制问题。

1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成员的准入选择机制

1.1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系统 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系统包括三类企业:林木资源培育企业、林产品制造企业、林产品流通分销企业。林业资源培育企业即营林业,包括林业制造企业的原料林基地、自有营林公司,还有其他营林公司、林场、林农等其他联盟成员;林产品制造企业包括家具生产企业、制浆造纸企业等,一般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林产品流通企业包括分销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等[5]。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共生系统图如下图1所示。

1.2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成员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低,林业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再加上林木培育在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供林产工业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就更加贫乏。受到运输成本等影响,林产品制造企业如制浆造纸类的生产企业,一般会选择在原料林供应地附近建厂生产。为了保证浆纸厂的原材料供应,不少地方政府硬性规定,甚至采用行政手段,低价收购制浆造纸原料,这种林业供应链共生联盟准入的市场化程度低,容易产生非对称偏利共生关系,对共生联盟系统中的部分企业存在着一定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从而影响共生系统的稳定性。由于我国大片的集体林是由成千上万的林农在经营管理,每个林农经营的林地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这样就使得林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无法获得关于共生对象的比较完全的信息,加上林产品制造企业受到原材料的制约等影响,对于林业培育的成员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相互合作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偶然性较大。

1.3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企业成员的选择机制构建 市场化程度是反映供应链联盟共生对象的准入选择机制的指标,我们用市场化率M表示,M∈[0,1]。从理论上讲,共生对象的准入选择机制受到信息条件的影响。在不能完全了解合作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力和服务水平等信息的情况下,共生对象的确定一般采用竞争性选择规则,也称完全的市场化准入规则。完全的市场化准入规则完全以价格为激励,由交易双方完全按市场规则、以自由选择为基础的准入规则[6],可表示为M=1。非竞争性选择规则是指在已有的多个合作对象中,通过亲近度规则和关联度规则确定共生对象。此种选择规则可以表示为M

在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实践活动中,由于林业供应链上游合作者的特殊性,在共生对象的选择过程中往往面临两难的境地。我国大片的集体林是由很多的林农在经营管理,每个林农经营的林地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这样就使得林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无法获得关于共生对象的比较完全的信息。如果我们采用完全的市场化准入规则,即使最终一些林农竞争获胜成为共生对象,但是他们手中的原料林的数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林产工业企业的需要。这种情况就要求供应链联盟的核心企业在对待不同的共生对象时采用不同的准入规则,具体如下图2所示。

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三种不同的准入机制。在最内部一层是集团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一种完全的无市场竞争机制的准入方式,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来进行,这一层主要包括企业的原料林基地、制浆造纸厂、热电厂和化工厂等。在第二层可以采用非竞争型市场机制,在已有的合作对象中根据以往的合作经验等方式来进行挑选,剔除一些无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选择一些以往合作较好的企业长期合作。这一层主要包括营林公司、林场、林农大户、分销商、物流企业等。在第三层中可以采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主要针对林农散户和木材加工企业采用此种准入机制。

2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的增容机制研究

林业绿色供应链共生系统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系统,新的企业不断加入到供应链联盟中,成为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中的成员;与此同时,也有成员企业退出共生系统。即便是一直存在于共生系统中的企业,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对于共生系统来说有一个概念称为共生增容,是指共生密度的增加或维度的升级。林业供应链共生系统中的企业的数量和供应链条的长度也需要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链条也不是越长越好,都存在着一个临界状态,这个临界状态就是共生维度和共生密度的一个均衡点,当超过这个均衡点时,整个链条的能量消耗就会大于能量增加。

2.1 共生维度均衡机制 共生系统增加新的共生能量为Es,同时由于共生界面的存在,使得共生过程中存在着交流成本,从而使共生系统中存在能量的流失,设这部分流失的能量为Ec。在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中,形成共生关系的成员企业随着共生能量的增加可以继续增加,但增加会有一个临界状态,超过该临界状态,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的增加就会使能量消耗部分大于能量增加部分,供应链联盟共生系统整体效率就会下降。共生维度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新生共生能量和边际共生能量损耗相等时,共生系统能量的增加达到最大,此时共生能量πs=Es-Ec的值达到最大[7]。共生维度均衡时能量的变化示意图如下图3所示。

具体到林业绿色供应链来说,一般形成的网状供应链通常不止一个核心企业,网状供应链中的企业有多有少,网状供应链的链条有长有短。如有林-浆-纸供应链模式、林-浆-纸-板供应链模式、林-浆-纸-板-家具-化工-供电供应链模式。供应链联盟中的企业个数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存在一个临界状态,如果在这个临界状态上增加一个企业,整个供应链条的能量消耗就会大于能量增加,如果在这个临界状态上减少一个企业,也会出现链条的能量消耗大于能量增加。那么这个临界状态就是共生维度的一个均衡点。

2.2 共生密度均衡机制 与共生维度均衡相似的是,共生密度的增加并不是总能带来共生能量的增加。因为密度增加过程既有共生能量的增加,也有共生消耗的增加。具体到林业绿色供应链来说,密度就是指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可以承受多少家供应链联盟上的企业存在。如果一个区域内供应链联盟上的企业过少,会造成原材料的运费较高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不经济,共生能量会处在较低的水平。如果一个区域内供应链联盟企业过多,也会造成原材料的短缺现象。如一个城市里面如果制浆造纸企业过多、密度过大的话,可能会造成原材料的短缺,制浆造纸企业的吨数与原料林的亩数之间的一个匹配,如果超过,可能存在缺少原材料来源的状况。

3 结论

林业绿色供应链联盟打破企业运作过程中各活动环节的割裂与封闭,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成一个共生系统。共生系统中成员的选择机制和共生系统的增容机制设计对共生系统的能量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共生理论研究林业绿色供应链的联盟成员的选择问题和供应链链条的长度和密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准入选择机制方面,针对集团子公司、现有的经常合作的企业、合作较少或未合作过的企业等分别采用无市场竞争准入机制、非竞争型市场机制和完全的竞争市场机制三种不同的准入选择机制。在共生系统的增容机制方面,从理论上探讨了共生维度和密度共生能量最大的边界条件,即根据边际新生共生能量和边际共生能量损耗相等找到均衡临界点,使得系统中共生能量最大。

参考文献:

[1]张智光.林业产业管理的新动态:林业绿色供应链[J].林业经济,2008(12).

[2]马祖军.基于遗传算法的供应链联盟伙伴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9):81-84.

[3]张宪省,贺学礼.植物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孙洪杰,廖成林.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