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时间:2022-07-24 02:29:06

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探析: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林业已经由传统林业逐步向现代林业发展和过渡。实现林业的产业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林业实现科学和健康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是解决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分析和解决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 发展模式 发展思路

一、林业产业化基础理论研究

(一)林业产业化基本概念

林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林业产业除了林木产业还有林木生产中的附属产品,林业产业的基础是林木产业,林木产业具有在生产和开发上的特殊性。林业产业化就是在林业生产的组织上和林业资源的管理上进行的科学化的管理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产业的开发和保护的认识正在逐步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林业产业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产业化的作用

一是增强了林业的稳定性和计划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配置,林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和配置,提高了各个系统之间互相协作的作用,整体上更好地发挥了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实现了林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的产出率,促进了林业产品市场的发展,保障了林业市场的健康和平稳。

二是完成了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了新的社会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林业产业化道路,使林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在实现了林业生产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三是提供生态环境产品,发挥公益效益。林业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在获得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保护。保护与开发并行,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二、我国目前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合作经济组织+林户

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通过同一区域内家庭之间的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生产。家庭主要以生产为主,依靠经济组织实现产品的销售,同时经济组织通过销售的市场情况,为林户的生产提供信息。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为林户提供生产信息、负责林户产品的销售和在生产过程中为林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实现生产、销售、布局、信息等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具有投资少、收益高的特点。在林户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之前,自发形成规模,适用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企业+林户

以企业为主导,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企业负责销售和回收,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企业和林户的双赢局面。企业通过对于林户产品的收购保证生产资料的来源,通过对于林户产品进行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将产品定向销售给企业,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这种模式下企业为林户分担了林户的经营风险,林户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供了生产资料的保障。企业的要求使得同一生产区域内林户生产产品单一而密集,这种模式具有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

(三)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下,技术协会主要对林户进行技术、信息和销售的支持,其主要的重点是对于林户的技术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是对于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三、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探源分析

(一)资源因素

我国森林资源具有分布不均匀和人均占有量较低的缺点。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

(二)林业管理的体制因素

1.我国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一,在林业中体现产权主体的国家、集体、经营合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界定不清楚,各级组织及机构与其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清楚。第二,产权的客体,包括林业用地、林木、林业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条件在内的多种产权的占有、使用、分配、经营等没有明确具有法律意义和可操作意义上的科学划分。

2.林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集体所有的林地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开始分离,林地以承包、“树随地走”等各种形式分到农户手中,农户成为最基本的产权组织单位。农户追求经济目标的短期市场化行为与农区林业的公益性目标就会有一定的偏离,无法达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四、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明确林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

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环境改善为条件。引导广大林户走林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现代化的道路,实现林区农业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思路

构建林业产业化模式必须遵循产业化内涵的发展思路,明确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发展思路,是引导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上要有新突破,在目标市场上寻找能够发挥林区产业比较优势的地位,并以此来引导林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选择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三)明确我国林业产业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原则

建立科学的林业发展模式,既要实现林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同时要注重资源可持续性的合理开发,不能以生态换效益,要保障林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分配资源。通过市场调整林业的发展路线,合理配置和使用林地资源。

五、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比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在生长周期上要远远长于农业。其次在产品开发上,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林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关乎到社会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为加强林业的保护和发展,国家应加强对于林业的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二)完善林业产业化法律制度

进一步推动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产权关系,在法律上确定生产者的合法经营地位,促进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保障林业市场生产和经营的平稳发展,解决生产经营者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

完善林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对于林业生产提供产前的市场信息,通过对市场供求信息的整体把握,为林业生产提供方向,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林业生产的效益,提高林农的收益。二是对于林业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推广和指导林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保障林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三是对于林业生产后产品的销售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加强林业产品的后续加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建立稳定健康的产业市场。

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探析: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实证分析

摘要:林业是一个同时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林业也在高速发展过程当中,并且其产值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基于对年鉴数据的整理分析,分析中国目前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等问题,以期为中国林业产业的后续发展及促进林业就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作为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也有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及劳动者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对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这两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经济学家们给予了很多不同的定义。本研究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所进行的分析主要是依托于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基于发展经济学中部分相关理论,分析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林业作为一个同时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行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且产品种类多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木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中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林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据资料显示,跨入21世纪以来,中国林业产业总值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对中国劳动力就业也作出了较大贡献。所以,本研究以期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中国林业领域目前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发展状态,以及林业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情况,并希望能为中国林业三次产业的发展及促进林业就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理论基础

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就已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此后,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通过计量和比较在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归纳得出该定理。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再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2]。

1.2 库兹涅茨法则

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欧美主要国家的长期统计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两方面着手进行了更进一步分析。他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A)、工业部门(I)和服务部门(S)。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农业部门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第二,工业部门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而其劳动力的比重只是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占劳动力比重的绝对上升或相对上升显著地高于其占总产值比重的上升度。库兹涅茨的研究更为深入,它除了说明农业劳动力比重普遍下降以外,也说明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只有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体现出较强的就业弹性[3]。

1.3 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钱纳里(H.B.Chenery)和塞尔奎因(M.Syrquin)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认为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向工业的转换基本上是同步的,随着农业和工业产值份额的此消彼长,农业人口也相应地向工业转移;但在发展中国家,产值结构转换普遍先于就业结构转换,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主要反映在现代部门产值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高得多,而就业人数却较少[4]。

2 数据分析

2.1 变动趋势及结构偏离度分析

在1998~2010年间,随着国家对林业关注程度及支持力度的提高,中国林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历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的林业产业产值及林业系统从业人员数相关统计数据,结合中国“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经整理计算得出数据,见表1。根据表1中的数据,对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借助于结构偏离度,进一步分析了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关系。而结构偏离度是用来反映就业结构与产业产值结构是否处于对称状态的一种指标,可以用(某产业计算期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当期该产业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1计算得到结构偏离系数;如果结构偏离系数等于零,意味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偏离零越远意味着结构的偏差越大。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8~2010年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而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林业产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2 727.84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增至2010年的22 779.02亿元,增长了20 051.18亿元,增长了7.35倍。其中,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1 903.09亿元增至了2010年的8 895.21亿元,增长6 992.12亿元,增长了3.67倍;林业第二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716.23亿元增至2010年的11 876.95亿元,增长了11 160.72亿元,增长了15.58倍,增幅及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第一产业,且第二产业产值从2006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产值;而林业第三产业产值从1998年的108.52亿元增至2010年的2 006.86亿元,增长了1 898.34亿元,增长了17.49倍,增幅与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第一、二产业。

随着林业三次产业产值的变化,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在林业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占林业产业总产值比例的变化如表1、图1所示。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三产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第二产业比例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第三产业。而这种变动趋势与前文所述的理论中所揭示出的规律也是相符的,并且产业结构还处在继续发展和不断调整之中。

随着林业的发展,林业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数占林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也在发生着变化,变动情况如表1、图2所示。其中,林业第一产业在产值比例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从业人员的比例却略有增长;而林业第二产业在产值比例快速增长的同时,从业人员比例整体上却出现了略微下降的情况;林业第三产业在产值比例略有增长的同时,从业人员比例整体趋势则较为平稳。林业就业结构的这种变动趋势,与前文的理论存在着不符之处——劳动力份额的变动并未像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库兹涅茨法则所揭示出的规律那样变动,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较为不协调。

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构偏离度(表1),可以看出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存在着不协调。林业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并且其绝对值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可以认为该产业中还存在着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并且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升级的速度,进而使该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还在增大;林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为正且数值较大,而且此数值整体上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只是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对于此现象,可以认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是更多地依赖于资本、技术等因素的推动,虽然吸纳人员就业的空间较大,但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却不强;林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是负数,但其绝对值是逐步趋向于零的,这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趋于一致;但还需注意到,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第三产业无法吸纳更多的就业,有时甚至可能会排斥劳动力就业,而根据库兹涅茨法则,服务业部门在产值份额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的同时,劳动力份额上升的幅度会较大,因此第三产业应是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一个很关键的部门,所以当前结构还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和优化。另外根据钱纳里-塞尔奎因的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这种偏离现象,也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换先于就业结构转换的表现之一,只是在林业领域这一现象表现得更加显著而已。

2.2 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了解到林业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就业结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等情况,下面借助多元回归分析的手段,对中国林业产业发展对就业产生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为发展中国的林业产业助力,并使其更好地促进就业提供参考。根据历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数据,得到1998~2010年中国林业从业人员总数及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表2)。运用这些数据,对林业从业人员总数与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看中国林业三次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着林业从业人员数的变化。

根据表2数据,运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林业从业人员数与林业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R2为0.968,拟合优度还不错,并且整个回归方程的F检验统计量值为44.56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下的显著性检验,整个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还有部分回归结果见表3。

从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1%下的显著性检验,与林业从业人数显著相关;而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对林业从业人数没有显著贡献。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系数为-0.081,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与林业从业人数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林业第三产业产值的系数为0.233,表明林业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亿元,林业从业人员数就会增加2 330人,对于促进林业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林业第一产业是整个林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必须打牢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然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林业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且其绝对值有增大的趋势,说明在林业第一产业内已存在着剩余劳动力,且劳动生产率较低,表明应注重调整林业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进一步夯实林业基础的同时,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也是顺应发展规律的。另外,从多元回归结果上来看,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对林业就业的贡献不大;且前文的分析对此也有所涉及,可能是由于资本、技术等要素对产业产值的作用较明显,导致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较为有限;但是可以考虑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更多地联合起来,以便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于林业第三产业,目前的产值比例还很低,对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也不够强,不过从多元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其对林业就业有正向贡献作用;而且根据理论基础及一些实践中的经验,相信林业第三产业在今后对吸纳林业就业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积极发展林业第三产业,如森林旅游休闲服务、林业生态管理服务、林业专业技术服务等内容,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社会的进步、林业的发展,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将是十分巨大的,相信其对于发掘林业就业的潜力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探析: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中国的林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林业产业化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因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中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 问题 解决策略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林业已完成了基本的转型,实现了现代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林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林业相关产业的布局,科学构建林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转换,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优质经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完成林业的市场化经营,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稳定性和计划性,提高林业资源的生产效率,保障林业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

林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占有率却很低,仅占世界森林资源的5%,而且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乱砍乱伐的现象,由于过度的砍伐使我国的森林资源更加匮乏。由于制度以及人力物力的因素影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远远不够,而且我国的树木品种比较单一,在种植和培育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种植保护出现脱节,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林业规模无法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林业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善

我国由于体制的因素,林业属于国家所有,地方政府实施管理,企业和林场负责经营,各级组织机构与经营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权、利的主体和所有权的划分,从林业的用地、生产经营以及产权的分配和使用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界定和科学的划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部分企业无偿进行经营,过度开发国家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集体所有的林业用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开始分离,农户承包了林地后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对林业的种植与保护,因此无法达到林业长期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这些都制约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无法达到优化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主体是集体所有制的林业企业,从企业的组织结构到经营管理都不具备健全的组织功能,从生产到市场营销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在林业技术、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无法真正的发挥效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期,落后的管理和经营方式影响了中国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使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无法达到最优化。

(四)林业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守旧的思维模式都制约了现代科技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林业技术人员不足,综合技术水平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同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企业设施设备落后,科技水平明显不足,对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解决林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

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进行扩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树立科学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意识,使人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林业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环节进行优化,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增效,为可再生资源增值,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使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增长。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政策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及时了解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掌握市场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利用科研成果挖掘林业产品的创新潜力,以此做为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同时政府做好扶持政策的调控,从宏观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合理配置林业资源,打破传统林业企业经营的局限性,建立健全林业产业化组织结构,完善制度和服务体系,制定林业产品深加工的管理政策,使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实现生态保护和节约资源,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三)增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在林业产业化发展中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工作是重中之重,为了林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必然要对有限的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要进行树木的种植与培育,利用先进的林业科技扩大林业的种植面积,培育林业新品种,建立林业资源种植和培育基地,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的活动,积极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强化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此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占有率,保证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林业产业化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林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型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为社会主x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为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有限的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只有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化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林业产业化逐步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