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9:27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1)

随着我省,作为生物教师,我们经历了渭南市教育局2007年暑期的培训,以及接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现根据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供大家交流学习。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经过对新教材的使用,我们深深地领会到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新教材知识构架的简单化,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容易,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引导、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知识的趣味性和形成过程,自主构建知识,通过自身的体会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新教材更加适应提高普通公民的生物学素养,它利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新教材中有很多的探究实验、探究过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验技能,很多内容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创造性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

二、对教材的处理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材料和教学中涉及的有关文字、图文等资料都需要提前准备和搜集,因此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将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资料准备好,才不至于临时慌乱、不知所措影响正常教学。建议教师的备课最好是提前备出一至两周的课时。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工作,最好提前一周布置,而且要做好落实工作,例如:课前检查,或指定课代表进行检查、记录等,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教学教法的体会

(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先学后讲”,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不暗示,这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

生物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发展。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照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发展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发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

(三)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以后再吸收。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①总结成功的经验。每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②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③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五)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加大课堂容量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74-02

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生物实验无疑成为生物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知识传授、应用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受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的影响更注重实验知识、实验过程和实验技巧的传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以及创新意识的激发,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学生内在实验潜能的激发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成为重要的教学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了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把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其中“引导―探究―总结”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在本文中,笔者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从情境创设、自主探究、讨论总结等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能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引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

在这一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和问题情境创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构建独特教学情境体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和实验素材来构建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开启思考、激发兴趣。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引入更多新奇、多样的教学信息,将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出来,实现学生综合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的全面提升。以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笔者通过讲述一只雄鹰的故事来导入课程。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将斯帕兰扎尼的“雄鹰消化实验”呈现给学生观看,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然后,笔者借助于大家的热情,利用多媒体手段对雄鹰消化实验展开分析,将“酶的作用”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而后,笔者将生活中常见的加酶洗衣粉搬到课堂教学中来,引领大家一起阅读加酶洗衣粉的说明书。开启“头脑风暴”游戏,让学生抢答“说明书信息与酶、酶的活性之间有什么关系?”“60℃对于酶的作用有什么联系?”等问题。经过热烈抢答,学生逐渐进入到预设的情境中来。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当前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各个学习小组对“酶的作用”“酶的活性条件”“温度、PH值对酶的影响”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分析与研究,进而提出了生物实验的基本假设:“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PH值会影响酶的活性”,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目标。

二、探究: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实验素养和实验教学效能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验假设为目标、以小组合作为手段,完成实验方案的创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领航员”的角色,引领学生自主创设实验方案、修正实验方案和自主完成实验,并对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评价,推动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同样是《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等进行展示与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实验主题以引领学生开始实验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重点介绍在酸性条件下能促进淀粉水解的原因,以及淀粉在什么条件下遇碘不变蓝,如高温条件,引导其完成相关方案。

而后,每一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既定的实验假设和实验预案进行方案设计,设计出“实验导图”。让每一个小组选派一名负责人进行设计方案的展示、讲解,其他同学可提出疑问,共同完善方案。然后按照完善后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活动,并且严格做好实验记录和数据收集工作。在这一环节中,每一个小组在完成了相应的实验设计之后,小组负责人需要将自己的“实验导图”展示给大家,并且参加由教师组织的实验设计答辩会,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就设计方案进行提问和反馈,进而加深对小组生物实验的认识,完成自主探究与认知的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要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实验活动中来,及时地进行实验指导和实验情况查看、提示,如,第一小组较快地完成既定实验任务后,教师指导其探究新的问题:“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是不是可以恢复?”更为关键的一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过程评价,及时地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此外,在自主探究实验中,每一个小组还要指定一位同学进行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记录,为后续的小组总结和交流讨论打下基础。

三、总结:开展交流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验的认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交流与总结是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环节中学生需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析、交流与总结,将实验数据、实验思考和实验成果呈现出来,深入了解和认知实验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学效能。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中,其教学过程如下:

各个小组完成生物实验过程之后,小组内部进行实验总结与自评,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得出实验结果。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在小组内部讨论中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实验认知。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生物实验过程,最后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酶的活动受到温度的影响,当酶处于高温状态下的时候,则会丧失活性;低温状态下,则会降低其活性;酶处于正常温度下,其活性处于正常状态。与此同时,PH对酶的活性有影响,过酸、过碱都会让酶丧失活性。

在完成了小组内部的实验讨论与结论之后,每一小组推举一名成员接受实验答辩,教师、其他小组成员将以实验过程作为依据,对答辩对象进行提问、考查与评价,从而将生物实验进行拓展与延伸。这一过程中,自评、互评、答辩三者融合的总结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进行引申与拓展,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教师对整个生物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先后对各个小组的表现和实验结果获得情况进行总结,而后对“影响酶活性的影响因素”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重点知识,分别从温度、PH值、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强化,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近年来,随着高中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入地贯彻与实践,如何重视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构建“指导―探究―总结”一体化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提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葛学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体,2011(14)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3)

本试卷中共有选择题15道(每小题4分计60分),非选择题4道(40分),合计100分。选择题包含了三个必修模块,非选择题中,考查必修Ⅰ、必修Ⅱ内容各占10分,考查必修Ⅲ内容占20分。

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事实、核心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的理解;考查了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考查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方法做出判断、对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形成自己看法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一)深入钻研课标,根据学情进行科学定位

笔者借鉴往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逐步体会并认同如下策略:重视教材,狠抓基础;立足中低档,降低重心。做法上采用:快步走,多回头;重点内容,多渗透;重要方法,多强调。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严密的教学和备考计划,强化“备课中的集体意识,教学中的基础意识,备考中的学生意识,训练中的效率意识”。

(二)教学中紧抓基础主干,重视综合联系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属于水平性考试,主要考查的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上一些较偏、较难的知识尽量不展开,课后练习中的“拓展题”,自我检测中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拓展”,以及课本中大量的“思考与讨论”,针对不同的班级,在选择上要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把本章节的知识点讲清、讲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和理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和掌握知识。关注教材中的“本节聚焦”环节,达到及时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的目的。

在夯实基础、紧抓主干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纵横联系。每学完一章,就要全面梳理本章的知识,作系统归纳总结,同时,精选综合性的题目进行适当训练。

三、备考策略

(一)用好《考试说明》,明确考点

《考试说明》列举了各单元的知识内容、要求及核心知识目标,在复习中可以以练代讲,将各考点知识贯穿在练习中。实验部分特别关注新课程中新加进的实验内容,如健那绿、吡罗红、甲基绿、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对选择题部分,以考试说明上的典例、练习为主,每节课布置要完成的练习量,精选习题,适当补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备考内容的顺序方面做一些调整,以学生最能学好、最容易学会的先复习,基本做到每堂课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精讲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下;课堂上采用限时训练——对答案——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点评的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即时做、即时对答案、即时评讲,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牢固。

(二)周密计划,加强模拟训练

备课组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教学并进入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同时跟上配套的模拟训练。对每套试卷以学生讲为主,对易错题、图表题、文字叙述题反复讲解,规范作答,要求题意理解无误,无错别字,专业术语规范无错。

同时加强备课组活动,仔细研读《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及时了解最新的考试动向,借鉴兄弟学校的备考经验,制定科学的复习备考计划,精确到每节课的复习内容,精确到每课复习的要点,精确到每课作业的内容。及早准备,及时综合复习,加强针对性模拟训练,使整个复习过程有计划、有目标、可控制。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3年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辽宁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学科的命题工作,在该项工作中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原则、细则、程序和要求,从中受益匪浅。

笔者依据命题原则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复习备考学业水平考试提出几点建议。

(一)准确把握考试方向、考试范围和考试的难易程度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是“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考试内容以“高中生物必修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必修1占33%,必修2占34%,必修3占33%,考试形式为书面笔答(闭卷),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分值为100分。

(二)制定好教学计划

首先,要制定好复习的进度、原则、模式、策略等;其次,要合理设置专题复习,整理相关知识,章节过关,夯实基础,切不可照本宣科、走过场。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

在教学内容上,要降低教学难度、紧扣课本、尊重教材、回归基础,均衡复习必修1、2、3全部内容,依据《考试说明》中的《生物知识内容表》,注重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也就是重点关注核心学习目标,注意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概念的教学,着重让学生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常用的基本原理关键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运用。

(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循序渐进,唱响“三部曲”

第一部:纵观全局,也就是明确本章节主要内容以及与前后章节的关系;第二部:细数家珍,也就是依据《考试说明》中的《生物知识内容表》罗列本章节的知识细目;第三部:点面结合,也就是回归教材,把各知识细目与其对应的具体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教学中注重将知识图形化、动画化。生物学中的概念抽象,很难理解。但简单的一幅图、一段动画有时就能直观地说明问题。因此,要特别关注书中的简图和示意图。

(五)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一些自然现象、阅读一些科普杂志以及运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等多种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及时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的习惯,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读图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差及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六)加强实验教学

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实验内容,教师必须依据《考试说明》中的《生物知识内容表》,按要求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同时应尽量创设条件开发和利用其他一些实验教学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精选试题,适当练习,重视分析和讲评

依据命题原则,教师在筛选试题时,一定把握好试题的难易程度、广度和深度,规范命题、选题,将超纲题、重复题、偏题、难题淘汰出局。认真组织学生测试,认真分析和讲评,切实发挥好考试的检测功能和激励功能。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加强针对性训练。筛选典型例题,发挥这些典型例题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也能更明确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导向。适当进行几次模拟测试,以提高实战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4)

一、有关蛋白质的计算题

[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总数(n)、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

(一)、蛋白质(或多肽)上N原子数=氨基酸数+R基上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 R基上N原子数;

(二)、蛋白质(或多肽)上O原子数=2×氨基酸数-脱水数+R基上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 R基上O原子数;

(三)、脱水数=肽键数:

1、链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n-m;

2、环状肽: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 n;

(四)、氨基数=羧基数:

1、链状肽:每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至少各1个,m条肽链上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m个(因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所以说至少);

2、环状肽:因首尾氨基酸相接形成环状结构,只需考虑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

(五)蛋白质的分子质量:

1、链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18= n×m-(n-m)×18;

2、环状肽: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平均分子质量-氨基酸数×18= n×m-n×18;

二、有关核算的计算题

[已知:核苷酸总数(b);核苷酸平均分子量(c)]

(一)、有关DNA半保留复制的计算规律:

1、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就会产生2n个DNA分子(RNA情况同上);

2、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n个DNA分子,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有0个,只有被N15标记DNA有2n-2,同时被N14和N15标记DNA有2;

3、一个被N14标记的DNA放入含N15标记的培养基中复制n次,则产生2×2n个单链DNA,其中只有被N14标记的DNA单链占2/2×2n,只有被N15标记DNA单链占2×(2n-1)/2×2n;

(二)、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

1、链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2= b-2;

2、链状R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1= b-1;

3、环状DNA:脱水数=磷酸二酯键数=核苷酸数= b;

(三)、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与DNA多样性关系:n个碱基对(或脱氧核苷酸对)会形成4n个DNA分子;

(四)、关于DNA复制时碱基数的计算规律:

1、消耗碱基数(脱氧核苷酸数)计算:已知一个DNA分子中有腺嘌呤x个,则这个DNA分子复制n次后需要加入多少腺嘌呤(A)?A= x (2n-1);

2、在DNA分子中,根据A=T,G=C,图示如下:

1 -A-T-C-A-T-G-C-A- ……………m

2 -T-A-G-T-A-C-G-T- ……………m

⑴、 DNA双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 (A=T 、C=G) ;

DNA单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 (A≠ T、C≠ G)

⑵、双链DNA分子中两组不互补碱基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A+G)/(T+C)=1 即 A+G = T+C

将C跟G等量替换得到:(A+C)/(T+G)=1 即 A+C = T+G

①双链DNA分子中,两互补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和恒等,各占碱基总数的50%,且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

A=T, C=G A+G=T+C =A+C=T+G= 50%

( A+G)/(T+C)=(A+C)/(T+G)=(T+C)/(A+G)=(T+G)/(A+C)=1

②双链DNA分子中A+T/G+C值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的A+T/G+C值。

A1+T1/G1+C1=n A2+T2/G2+C2=n A+T/G+C=n

③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条单链中的A+G/T+C值互为倒数。即两组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 比值的倒数。

A1+ G1/ T1+C1=n A2+ G2/ T2+C2=1/n

④双链DNA分子中,A+T占整个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的百分比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中A+T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百分比。

A1+ T1/ A1+ T1+ G1+C1=m% A2+ T2/ A2+ T2+G2 +C2=m%

A+T/ A+T +G+C= m%

(五)、R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1)×18=bc-(b-1)×18

(六)、DNA分子质量:

1、链状DNA:D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2)×18= bc-(b-2)×18;

2、环状DNA:DNA分子质量=核苷酸数×核苷酸均分-核苷酸数×18=bc-b×18;

(七)、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含氮碱基数:磷酸数=1:1:1:1

三、综合计算题

(一)、DNA中碱基数: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

(二)、根据DNA(基因)的分子质量求蛋白质分子质量:

例:已知:肽链数(m)、氨基酸平均分子量(a)、核苷酸平均分子量(c)、DNA(基因)分子质量(d),求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 根据基因的质量和每个核苷酸的均分,找出核苷酸的数目

d=bc-(b-2)×18 b= d-36/ c-18

又根据DNA中碱基数:RNA中碱基数:蛋白质中氨基酸数=6:3:1,找出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x

6: 1=d-36/ c-18:x x= d-36/6( c-18)

再根据氨基酸数目和氨基酸的均分,计算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即蛋白质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均分-(氨基酸数-肽链数)×18= d-36/6( c-18)×a-(d-36/6( c-18)-m)×18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蛋白质和核酸计算知识点比较零碎比较繁多,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计算规律和公式去处理一些题目,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处理相关知识点时,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5)

一、解释要点,总结规律在一对一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所周知,在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很少有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只有在解题时才去推导,这会影响学生解题的速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问题的好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应用物理规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物理定理和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当做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一对一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探索物理知识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这种意识,并根据教师解释的要点和总结的规律,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解释要点和总结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示范实现师生间的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并掌握物理规律,并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光路图,明白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光经过凸透镜的传播和放在焦点的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学生在记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只要记住两条光线的传播,再记住光线可逆这一特点,就可以知道第三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作图的方式得出这一规律,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要点和规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规律。教师在运用作图法讲述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传播规律的具体做法如下: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两侧标出焦点和二倍焦距的位置,按照具体的物距要求用箭头画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吴国这两条光线在主光轴的另一侧相交,则该点为箭头的实像点,如果主光轴的另一侧光线是发散的,则其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箭头的虚像点。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凸透镜成像图很容易看出,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是光学部分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把握不了,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只要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出每种情况下物体所成的像,并对其加以比较,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此外,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凸透镜呈现的规律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辅导和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设计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并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理教学活动,并从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重视对物理要点的解释和物理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

总结: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要点的解释和对规律的总结,化繁为简,将冗长的物理知识和沉闷的物理公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各章节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突出物理知识的连贯性,从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物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准确的把握物理知识的重点,按照规律学习物理知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还有点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相关知识要点与物理规律由W生自己解释与总结,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文清,郭玉英,贾永.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6)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有着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过程性的特点,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应当注重启发式导读、自主性实践以及归纳性总结,同时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也应当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堂教学类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特点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有着以下特点:①自主性。在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当自主完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结果以及得出结论等过程。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仅是引导和适当的指点,同时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关键探究环节,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②实践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是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生的外部实践活动,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见解经验的统一,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学到新的物理知识,用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开放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其学习内容和对探究结果的要求较为开放。相比于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以及实现自我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创新意识。④过程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优化探究方案以及寻找内在规律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对学生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坚持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最为重要的评价原则,体现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

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应用

物理学科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启发式导读、自主性实践以及归纳性总结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

1.启发式导读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不高,加上学习程度不够深入,教师如不对学科内容进行启发性导读,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同时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主实践的机会。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启发式导读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物理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学生的问题探究不偏离学习重点,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诱导和提醒作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导读时,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①启发。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明确对学生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启发,并非是知识的灌输和思维的限制,同时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的定位,不能越俎代庖。②发散。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在进行方法引导和学习建议时不应当局限,应当发散,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进行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来进行牛顿与万有引力的导读,并通过各种生活实际现象对学生进行启发,对学生的启发内容可以在有重力条件下,也可以在非重力的太空条件下。

2.自主性实践

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当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实践,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落实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时,应当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在物理课堂中运用实践元素,同时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启发性导读的有机结合,布置了什么样的导读任务,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导读设计中安排的计划和任务。②组织教学实践。优秀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当结合教学实践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教师不严密的教学实践组织,不但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组织时,一方面应当明确区分集中时间和分散时间,教师在集中时间内应当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分散时间内可以利用实践条件检验自己的设想或者发散的思维;另一方面,应当确保实践的安全,部分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实践时,教师应当确保实践的安全。

3.归纳性总结

高中物理传统教学的总结都是教师进行的,学生直接接受总结结果,然而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后,也应当刚进行探究性学结。因此,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应当注重学生归纳性总结能力的培养,不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归纳总结真正变成中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先进行归纳性总结,然后开展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归纳总结可以是言语性的归纳总结,同时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实践模型或者录像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7)

高中生物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高中学习最重要的一环,学生马上就要面对人生最重要的考试――高考,做好高中的总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把高中阶段的所学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提高高中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每位高中老师关心的重点问题。

一、高中生物总复习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各科特别是生物而言,总复习尤为重要,因为高中的生物学习其实并不十分复杂,经过学习,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还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不少缺乏经验的教师认为,高中生物总复习只是帮助学生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只是一个回顾原有知识的过程。其实不然,高中生物总复习,是让学生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通过整个高中生物总复习,帮助学生回顾原有知识的过程,巩固和加强系统性和归类性,提高学生实际的生物能力;在解决原有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究新的生物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掌握。

二、提高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高中生物总复习对提高学生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又应该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个人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1.要做到局部复习到整体复习

在高中生物总复习阶段,学生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已有了全面认识,所以在进行生物复习时,不能单纯地像上新课一般去让学生做单方面知识的回顾和练习,而要从整个高中生物知识出发,帮助学生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学生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的掌握。具体来说,就是在复习局部知识时,引入其他高中生物知识,进而让学生对整个高中生物知识的联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高中生物总复习不是单纯地帮助学生对过去知识的回顾,而是帮助学生对过去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在回顾已有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物创新和研究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对习题的讲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练习题、讲义和历年真题可以说是高中每一门课程总复习共有的特性了。但庞大的习题量并不能提高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相对于习题量的增大,高中生物教师更应把注意力放在对习题的讲解上,乏味地进行大量习题只能培养出一群只会解固定题型的书呆子。教师应该在课 下下足工夫,对大量习题进行分类和归纳,帮助学生整理出最合适的复习题集,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1)针对性。明确地知道讲解这一题型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哪种生物知识类型、生物知识概念。(2)总结归纳。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相同知识的习题, 而不能单单教会学生解某一题。教师在详细的讲解这道题目以后可以对整个题所考察的知识点的思路进行归纳,加深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旁敲侧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单纯地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和习题讲解,只能解决教师以为学生没有掌握的生物知识,而实际学生自己没有掌握的生物知识,因为种种原因往往会被遗 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到底哪里不懂,切实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生物知识盲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自己依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进 行出题,加强对薄弱点的强化。这样,一方面在学生自己出题时,学生可以有机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认真研究某一 块生物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大大提高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4.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性

很多教师在高中生物总复习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复习,而忽视了学生解题的规范性,要知道学生在经过总复习之后还要面对高考,而对于高考而言,解题的规范性极为重要,在必要时要加上文字表述。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8)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

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9)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共2页,当前第1页1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

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10)

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实现物理教学真正目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综合学习模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设置启发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降低物理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静电现象的应用”时,为了让学生对“静电”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纸片撕碎成小纸屑,并将塑料尺与衣服摩擦,将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小纸屑,学生惊奇地发现小纸屑瞬间跑到塑料尺上,然后将这一现象解释为概念,并提出问题:你所了解的生活中关于静电的现象还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答案有:冬天梳头发时头发随着梳子飞起、脱衣服时发出的“噼啪”声,等等.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理论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处于静电平衡中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原因是().A.外电场不能进入导体内部B.所有感应电荷在导体内部产生的合场强为零C.外电场和所有感应电荷的电场在导体内部叠加的结果为零D.以上解释都不正确 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先用启发式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一系列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置启发性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牛顿运动定律”时.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A.7m/sB.14m/sC.10m/sD.20m/s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既要运用生活经验,又要灵活运用对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学生交流讨论,最终给出正确的答案.由于所选题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激发了学生的共鸣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篇(11)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而探究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落实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教育在教学中开展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准备-实施实验-观察、总结现象。

在学习“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教学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见光和不见光的植物生长状况一样吗?其次,引导学生假设:假设两者生长的状况不一样,那分别会是什么状况呢?再次,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准备,即将两株幼苗(自主选择植物)分别放在营养液相同的两个瓶子里,并做上标记A、B,将其中一个不遮光,将另一个用黑纸罩上遮光,并将黑纸罩的一侧开一点进光孔,同时将两个瓶子放在光线下,数日后,观察二者不同。最后,取出幼苗,将他们放在玻璃板上,24小时后观察它们根与茎的生长状况,并总结现象。以问题来做探究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知识,了解植物的根尖或茎尖受到单方向的刺激(光、地心引力等)可以产生相应的向性运动。

二、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生物实验教学的目标之一,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的总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并运用生物知识,而实现总目标所必须的即是实践。我们这里说的实践不单单是动手操作,主要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进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整合实验资源,在实践中强化每位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和运用。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注重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而实践性在生物实验教学开展的过程就属于动态的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

在进行“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教学时,教材中涉及的“切胚芽鞘尖端的实验”学生总是存在困惑,不明白什么是胚芽鞘尖端。对此,笔者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己或者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即在胚芽鞘外画竖线后继续培养。同时,将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总结实验发现,得出结论:尖端的实线依然很清晰,表明尖端没有伸长;尖端以下部位变为虚线,表明其已明显生长。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综合运用测量实线部分尖端的长度,得出:其长度为2mm,精确度可达0.1 mm。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增强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运用,从而达到了提升自我综合技能和素养的目的。

三、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