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经济时代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0:30

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时代篇(1)

    19世纪初,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明确地把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生产转向分配,由此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历史潮流,即使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也无法阻挡。

    20世纪,经济学日趋数学化,并自我定位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这两股趋势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学变成了社会科学中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亚当·斯密所设想的研究人与社会的经济学已被世人遗忘。

    经济学发展停滞

    经济学已经变成了一门由理论主导而与日常生活割裂的学科。对于经济学与真实世界的经济脱节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非但不认为是本学科的致命缺陷,反而感到骄傲。他们沾沾自喜,认为经济学不局限于某一个主题,而是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方法,不论是在人类还是非人类领域都适用。

    市场经济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永不停息的创新动能,这使它较于中央计划经济具有一种卓越的优势。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压力无处不在,驱使公司在技术、制度和组织等方面不断创新,并把这作为第一生存策略。长期以来,不论是铁杆拥护者还是立场坚定的批评者都早已认识到,市场经济在发明新产品、发现新生产方法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这一点正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然而,这种整体动态在经济学教科书上却几乎看不到踪影。作为一个典型特色,新古典经济学着眼于静态的资源配置问题。但是,生产从性质上来说是不同的,因为它在本质上是生产性的,或者说创造性的,会产生新的产品和更优良的产品。生产也是一种开放性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当经济学把当今以及将来的所有产品都视为理所当然之物时,创新和生产也就无从谈起。新产品是如何发明的、在不同公司和不同市场组成的网络中生产是如何协调和组织的、哪些因素决定着生产方式等等,这些关于生产结构的研究基本上不在当代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除了抽象、不再扎根于对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以外,现代经济学的停滞不前也叫人失望。当我们拿经济学与生物学比较时,这一点就尤其触目惊心。达尔文(Darwin)的开创性着作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但他是在马尔萨斯(Malthus)和斯密的启发下,发展出自然选择进化论的。如今,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物学较达尔文之时已有长足进步。虽然达尔文的着作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在读,但在生物学课堂上,没有人会把《物种起源》当作基本教材。而换作经济学教授,仅凭一本《国富论》,就依然能教好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停滞不前,经济却在不断前进。近来经济领域出现了两股最新的变化趋势,它们在今后还将继续造成深远影响:一是市场经济在全球各地的繁衍,一是信息与电信技术的快速进步,并且后一种趋势对前一种趋势起到促进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印度开启经济自由化进程,都标志着计划经济走到了尽头。今天,市场经济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蓬勃发展,而不再是西方国家独有。由于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我们必将看到各种不同的市场经济形式在世界舞台上争奇斗艳,使全球的市场经济变得更多元化、更有活力。与此同时,由于技术革新,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组织之间处理和传送信息的成本已经大为降低,这也催生了新的全球劳动分工和贸易模式。

    拒绝“黑板经济学”

    有感于全球经济领域不断出现新的挑战而经济学却缺少进步,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教授和我决心创办一本新的期刊,来促使经济学出现新的面貌。有几个因素促使我们做这样的决定:

    第一,科斯所批判的“黑板经济学”在本行业中仍然处于主流地位。这种经济学能够漂亮地展示在黑板上,却与真实世界几无瓜葛。尽管实证方法近来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以计量经济学为基础。它们依赖于总量的统计数据,而总量数据往往会掩盖分项数据的不均衡性。

    第二,在实证经济学领域不存在相互竞争的研究方法。数学在理论推导上的应用以及计量经济学在统计实验中的应用,就是唯一正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上的统一正犯了被哈耶克(Hayek)称作“唯科学主义”的错误。选择何种方法,最好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来决定,而不应取决于任何“科学的”标准。由于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数量众多且纷繁多样,方法上的兼容并蓄既是必需的,也是可取的。如果所有文章都遵从同样的技术标准,在考虑是否予以发表时,首先从它们的技术复杂性来评判,那么,那些难以获得量化数据的问题就会被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而不管这些问题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一味痴迷于精深的技术还会让文章变得晦涩难懂。

    第三,近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表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种种挑战并且充满不确定性,这使经济学领域探索新思想更具紧迫性。现代经济学自18世纪问世后,在接下来的150年间主要是一门英国学科,因为当时推动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因所处环境而适合解决这些问题的学者都大多在英国国内。二战以后,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明显转移到了美国。时至今日,经济学仍然主要是一门美国学科。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各地兴起,一个由多种多样的市场经济构成的世界,将首次出现在人类历史上。如果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研究他们本国的经济,这将有助于经济学适应全球经济的制度多样性和文化异质性,从而逐渐把经济学转变成一门全球性的学科。

    人类经济是一个人为的、不断演变的复杂体系,其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它是一个渐次展开的、开放性的历史进程。在这种动态格局中,公司和市场、政府和法律、家庭和学校、文化和技术、道德和规范,都是多元制度体系(institutional complexes)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制度体系对人类追求和平与繁荣的进程既起到支持作用,又与之共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在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扩张,我们将利用人性的丰富多彩以及不同经济体所呈现出的制度多样性,推动经济学进步。它将发表探索经济运行及演变规律的实证性(包含历史、定性、统计、实验等方面)和理论性的研究结果,包括短篇研究报告、访谈、评论、书评以及其他各种富有趣味的文章。

    罗纳德·科斯将担任这本拟议期刊的创刊主编。科斯在1964-1982年期间曾任《法律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主编。1978年,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A.Hayek)提名科斯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他对科斯的编辑工作赞赏有加。当科斯退休时,人们总结他的编辑工作时这样写道:“身为主编的科斯是知识型领导。他的编辑职务远远超出管理杂志投稿。他利用杂志提醒和影响经济学家以及对经济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法学家,引导他们研究其认为重要但被忽视的问题。”在担任主编的18年里,科斯不仅把《法律与经济学杂志》发展成为一本独具一格的杂志,而且通过这本杂志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法律与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

    要在经济学领域取得突破,并不意味着全盘抛弃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行并逐渐演变的,价格理论无疑有利于加深我们的理解。不同于大体上把主流经济学视作无物的异端经济学,我们希望秉持这样的宗旨:与主流经济学相交融,丰富主流经济学;充当思想的市场,激励学者探索新的或者不一样的方法,用于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

新经济时代篇(2)

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促使我国步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市场营销发展形式。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市场发展,企业为有效应对市场变革带来的竞争,要结合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创新市场营销形式。下面本文将结合新经济时代特点,对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展开详细探讨,为现代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新经济时代特征

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知识经济背景环境当中,人们从思维认知以及生活方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此,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竞争性越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范畴,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竞争的环境之下。其次,信息技术共享造成了企业之间关系发生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并再单纯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心。传统市场营销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需要。新型的市场营销已经在新的环境当中萌芽与发展。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创新与突破。

2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要从多角度出发,打破传统市场营销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征及实际发展需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营销模式。

(一)拓宽市场营销思维

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要不受地域环境限制,营销范围不局限与国内市场,更加注重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现阶段已实现全球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资源呈全球化发展趋势,商品跨国及国际交易日益增多,企业为谋求长远发展,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尤其是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要拓展营销思维,充分利用全球经化发展机遇,创新传统营销理念,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积极探索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特色营销模式。

(二)应用"柔性"营销模式

在传统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主要应采用"硬性"营销模式,即通过硬性任务的规定,以实现市场营销。这种方式不利于营销效果的提升,制约了营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新经济时代下,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的重要性,充分尊重人力资源应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在知识型人才比重较大的人力资源中,要突破传统管理方式,通过高效管理模式提高营销人员工作效率,促进其业绩的提升。在营销创新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要强调三位关系的协调发展,即企业、产品、消费者,只有保证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成功。

(三)加强个性化营销

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要更加注重客户关系,实现客户友好关系的建立。在长期沟通交流中构建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在传统市场营销中,企业营销模式注重规模性,而新时期营销模式更加倾向个性化,以特色管理为营销理念,根据客户个性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为实现长远发展,且有效达到既定盈利目标,需要加强个性化营销,打破传统营销下的"一对多"模式,实现"一对一"营销。

(四)采用互动营销模式

新经济时代下互联网技术为主要产业支撑技术,在实现营销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力量的融入,实现互动营销模式构建。传统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多属于被动地位,对所需商品信息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而新时期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企业实现沟通交流,企业可通过广播、电视以外的媒介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同时,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消费者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和访问,对消费者消费意向更加明确,使企业产品营销更加有效。企业通过独立网络平台的构建,为消费者提供发表声音的平台,使消费者根据自身真实需求选择合适产品,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经济时代具有其自身发展特征,企业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需打破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实现营销创新。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企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其自身经济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同一轨道。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创新模式的应用,要始终结合自身发展特性,不可脱离自身实际情况,出现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轨现象。

参考文献:

[1]王丽君.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理念与策略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09248.

新经济时代篇(3)

这部被业内称作“第一部为90后观众定制的华语电影”,自上映首日起,两极分化的评价就从未间断,具有高度忠诚和黏性及强大消费能力的粉丝群体成为《小时代》的最大引爆点,甚至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该影片粉丝与电影界专业人士在新浪微博里就此电影掀起了一场口水战。有人分析称,郭敬明经营的不是文字,而是粉丝以及粉丝们对世界的理解。

面对着“与骂声齐飞”的票房与口碑严重不成正比,我们不免感叹:这是一个“粉丝经济”的新时代!

地球已经无法阻止粉丝了

具有较强组织纪律性和自发性的粉丝们会积极配合影片的宣传,也会自发去影院消费,如发酵剂般引起“蝴蝶效应”带动了电影票房,影响了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和片方对于演员的选择,进而主导了影片的市场走向。“粉丝电影”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又一块点金石。

其实,作为“粉丝电影”的成功案例,《小时代》并不是第一个。

早在2009年,坊间就有传言称,在《十月围城》2.9亿的票房成绩中,仅在片中“打酱油”的李宇春一人的粉丝就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票房;

饮料、点心、纸巾以及两张《大武生》的电影票,“庚饭”们用心准备了400份礼包,买了800张电影票,自发送媒体;当时有不少记者在微博上转发了韩庚粉丝们的礼物照片,一小时之内就有几千条的回帖量,一时间“满屏尽是韩庚名”;

2011年的暑期档,杨幂主演的恐怖电影《孤岛惊魂》以400万的小成本换得近9000万的票房,在《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等大片环饲在侧的形势下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使此片至今仍被封为“票房奇葩”。有“蜜蜂”自曝“三天看了六遍《孤岛惊魂》”,为的就是支持杨幂;

尖叫、海报、灯牌,只要是有明星出现的地方,都会簇拥着粉丝。如今,想做点什么事,若是没有点粉丝撑腰,恐怕是不敢理直气壮下手的。电影票房靠粉丝、唱片销量靠粉丝、明星人气靠粉丝,连写本书要想畅销也得靠粉丝,甚至微博影响力的大小也是看粉丝。粉丝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说诸如影视、文学、娱乐等众多行业都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前进着,一条潜在价值丰厚的粉丝产业链正在形成。

粉丝GDP:你的微博值多少钱?

粉丝超过100个,你是本内刊;超过1000个,你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个,你就是都市报;超过100万个,你就称得上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可堪比知名电视台;超过1亿个,那么恭喜你,你是CCTV。

“你的微博是本杂志,还是份内刊?”对粉丝的量化,或许可以完美地解答这个问题。

微博内容简短,这对于忙碌的艺人们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也迎合了“快餐时代”人们的诉求。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精准营销工具,@(呼叫)功能可以精准到每一个用户,帮助经纪公司找到最狂热最忠诚的粉丝,并针对他们进行更准确有效的数据库营销,而微博转发机制也非常切合由小众到分众再到大众的口碑传播链条。

微博的价值的确可以用真金白银来衡量。热门微博很多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的网民个体,而是一个个运作团队,他们背后都有一些投资实体在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包装和“运营”。一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号在市场上可卖到5~6万元,在这样的微博上发广告,每条价格300~500元。

一个粉丝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市场研究公司Syncapse在近期的报告中称,Facebook上品牌商的粉丝价值自2010年以来已增长30%,目前平均每个Facebook品牌商粉丝价值达到174美元;而被称为“微博女王”的姚晨,其微博被一价值评估网站估价已达3.2亿元。

姚晨成为微博女王后,片约不断,广告连连,微博女王转眼成了广告女王;方舟子在网上和韩寒大打全民为之癫狂的“方寒大战”时,没忘了推广自己的科普读物和文艺作品;罗永浩怒砸西门子冰箱,当微博热议他是维权还是作秀时,老罗也顺便做了一把英语培训班的招生广告

社交媒体的兴盛正在促使大众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网络语境下,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喜欢你才粉你,粉你意味着消费者会为你买单。

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拥有了金矿

由英语fans演变而来的“粉丝”,专指那些狂热的追随者。“粉丝”的本意被人淡忘了,而它的另类意义却成了人们的共识。这个语汇最早被大规模应用不得不归功于湖南卫视,由它举办的《超级女声》造就了一批平民话语权下的草根英雄。从购买唱片、海报、荧光棒、演唱会门票到一系列周边产品,从电视节目的高收视到电影票房的经济保证,粉丝指向性消费随时创造出极高的经济效益。

2013年,小米用半年的时间就收获了超过2012年全年的业绩。“为发烧而生”的品牌诉求,把小米手机卖“粉丝”的本质暴露无遗。连首席产品经理雷军自己都说,小米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粉丝经济”。

苹果之所以长盛不衰,皆因为乔布斯在世时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以至于iPhone4S作为苹果最热销的产品,其实是代表了“果粉”们对乔布斯最诚挚的敬意与纪念。

日渐庞大的粉丝群逐渐形成金字塔般的构架,上层是掌握大量明星信息和会员资料的“粉头”,底层是无数小粉丝。粉丝是特殊的用户,他们的“关注”,意味着兴趣和潜在购买行为,而他们的取消关注则意味着需求的转移。只要经营、管理到位,粉丝效应就会逐渐扩大,一个粉丝团对明星的宣传力甚至强过一个专业策划团队,蕴涵推动产业的巨大能量。可以说,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拥有了金矿。

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学”

有人戏称,中国最早的意见领袖孔子,就是靠粉丝捧红的。孔子的三千粉丝中,用今天的网络语言说,大V有72名,孔子老师“述而不作”,叹口气都有人疯狂转发。粉丝们不仅给孔子缴学费、送腊肉,还帮老师出专辑。《论语》就是学生们搜集老师日常的微博、微信加工而成的。

新经济时代篇(4)

“速度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提出,它的意思是“因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说,在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说:企业的发展速度将代替企业的规模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因为反映最快的企业总是能够占据最佳位置,从而能够最先获得市场。所以速度将代替规模而成为新经济自然淘汰的方式已成为必然。

一、传统“规模经济”之路将越走越窄

1.“反垄断法”的存在使企业将走向规模经济的误区。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新古典学振”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命题: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要长期面临规模效益和竞争效益的两难选择。马歇尔提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单纯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造就的生产集中又极易造成垄断,垄断又会使经济丧失活力。他认为:规模经济和垄断难以分割,社会要取得规模效益,就得失去竞争效益;要取得竞争效益,就得牺牲规模效益。但是,基于这种两难选择的情况下,西方国家还是更偏向于竞争效益。正如美国联邦司法部长雷诺所指出的“联邦司法部有责任为美国的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消费者选择的权力。我们要的是竞争而不是超大规模的企业”。正因如此,才出现美国历史上利用《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棒打标准石油公司、分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目前的刀砍微软”。因此,如果企业一直沿着“规模经济”的路走下去,不免是个误区。

2.全球市场由于空间距离大,使’规模经济”实现难度加大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同一类型产品在同一地区通过大规模的经营而产生的,但是,由同一类型产品在不同地区组成统一管理下的企业,是否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就不一定,因为规模经济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采购的规模经济。固一次大批量采购而引起采购成本的下降。比如价格的数量折扣,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时间节约。但是,如果企业采用垒球化经营,每个子公司分布在全球上相距遥远的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如果由母公司实行全球统一采购,再把其分配到各地的子公司,这将会造成极大的运输成本,尤其是原材料体积大而重的产品,这种运输成本反过来把上述的成本节约进行了抵消这也是跨国公司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实行本地经营、地方采购为主的原因(2)生产的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厂房设备、经营管理等固定成本就会减少而现在大多数跨国公司生产都采用本地化政策,实行分地生产,生产的规模经济很难取得(3)储藏的规模经济即由于投入品采购后,产品出售前的集中存放固存放数量的增加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这种规模经济也会固异地生产而使其无法实现以上面的情况看,对于一个面向全球实行跨国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因为全球市场空间距离相距遥远和本地化经营的要求,使规模经济之路很难走得通。

3.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和产品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使“规模经济”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趋向就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教育、宗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使标准化这个规模经济的基础不复存在。同时,从企业角度看,产品的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企业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产的方式才能生存。在日本电子行业,每隔30分钟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在瑞士的钟表行业,每隔2O天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产品寿命周期变短的趋势还会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能通过大规模生产经营来实现规模经济呢?

4.规模经济”实现的时滞使规模效益受到稀释

企业的生产规模是由其市场规模决定的,没有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造成产品过剩。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往往不象生产规模扩大那样,这个月我引进生产线买进原材料.下个月就有可能上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至少要以年计算一般来说,一项新产品的市场寿命会经过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新产品介绍期企业往往高收入和性格较为开放的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企业在此阶段可采用高价策略以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市场规模可能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竞争者也日益增多,产品的价格也就会不断下降,利润空间也不断受到“蒸发”。虽然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但留给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压扁”。这样“规模经济”所实现的规模效益就受到时间的稀释如果企业想重新获得超额利润的话,只有采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垄断地位采用垄断高价。这样.企业叉步入了“规模经济”的误区,受到政府“反垄断法”的打压。

二、速度经济”的路将越走越光明

1.时间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速度经济”发展价值的根本所在。

新经济时代篇(5)

一、观念创新

1.要具有知识价值观念

随着科技的进和发展,知识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创造财富的力量已不完全在于机器、设备原料,而在于一种更有效的因素一知识。知识的价值更有效、更直接的体现出来。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人才、不尊重知识的企业,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逃失败的厄运。

2.人力资源观念

在知识经济社会,传统的人事管理将向人才开发管理发展。人才开发管理除具有人才资源可开发的特征外,更加注重人的智慧、技艺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的智力资源的开发。现在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职能,它使用丰富的人才资本优势转化、代替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内核技术的优势,因此,企业要把智力资本的投资看作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看成是未来制胜的法宝。

3.新的竞争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所以企业要有①全球意识的国际经营和竞争观念。②合作共赢的竞争观念。

4.可持续发展观念

企业的可持续是企业存在的本质要求。企业发展应当是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因而,企业内部支持发展的各种要素也应当是具有可接替性、可继承性、可发展的梯队结构。就现实而言,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企业应在管理能力上下功夫。把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5.企业应具有建设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观念

(1)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企业就像没有正确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企业就无从向前发展。

(2)格外突出企业的气质个性。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没有特色,产品没有特性,管理没有气质,不能使消费者感知到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别,很难立足于国内外市场之林的能力。

二、思维模式创新

1.任务驱动型的思维模式

观察表明,相当多的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完全是“任务驱动型”的。他们的注意力几乎完全埋头于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上,如为了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管理者常常在如何改进质量,消除进度,尽可能改善计划业绩和使用新技术,重视这些问题对成功固然至关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保证产品不但适用于客户,而且是最佳解决办法。调查表明,客户对自己提供的产品很满意,但这并不一定说明是否还有别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方法可能更好,只有充分理解“客户结果”导向的管理者才着力收集有关信息。对客户来说,产品和服务只是显示这些最终目标的一系列步骤而已。因此,如果对这一事实没有充分认识,任何聪明的努力将只能是仅仅集中于提高现有产品的生产率上,而忽略了其他战略选择的考虑。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要使其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的最佳效益是不可能的。这往往是起因于试图提出一个想法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用的思维方式即任务驱动型思维模式。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后,管理者对战略问题的思考开始于同客户需求相关的笼统的计划目的,根据管理原则,他们首先制定一个目标说明,有许多管理者懂得需要这种说明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根据有效的结果指标来做这个说明,但他们的失误在于没能把笼统的目标说明细分成一套详细的结果业绩指标,相反他们直接思考战略。

2.“结果导向性”的思维模式

任务导向行的思维模式将会阻碍管理者深入思考先行的战略计划,从而严重限制管理者透彻了解战略选择的功能,而客户导向结果的思维模式将会自动的促使管理者深入研究政策和计划的创新。要在逐渐全球化的经济生活中,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需要的不仅仅是如何降低成本,还需要有创新和冒险精神。以便能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服务以适应新的需要,或者懂得适时地改变战略,没有这些本领,竞争者就会将你击败把你变成中等待的客户。暂时毫无疑问,所有管理者偶尔都能产生一些新想法。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光有这些偶尔随机产生的新注意是不够的。要想在高层站的住脚,管理者需要一个确保他们能够一致性的检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很有效的系统。这就意味着他们能从“任务驱动型”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避免与之相联系的那些错误,采用一种把注意力集中在客户上,能自动的指出何时应当对计划进行调整的思维方式。我们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结果导向型”思维模式。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必须。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需要企业在改革中畅行,在创新中改革,不断调整企业的知识结构、权责关系、运行规则、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是企业制度满足企业内部一系列创新的要求,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管理既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管理者的素质高,管理的组织机构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手段先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使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四、技术创新

1.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明晰产权,才能使不同产权的拥有者与其相应的责、权、利紧密结合,从而带动起各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运用激励机制,把委托人的经营绩效与其收入紧密挂钩,承认他们的人力资本,鼓励他们进行技术创新,把企业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体制改革,完善中介服务组织

新经济时代篇(6)

在新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创新成为未来管理的主旋律,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成为管理创新的主题。本文对新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和素质进行论述,提出了在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上述对新经济涵义的解释,笔者认为: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

新经济的特征是:新经济是知识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科技化的经济;新经济是持续化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例如: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大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太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新经济时代篇(7)

在新经济时代的特殊背景下,创新成为未来管理的主旋律,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成为管理创新的主题。本文对新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和素质进行论述,提出了在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上述对新经济涵义的解释,笔者认为: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

新经济的特征是:新经济是知识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科技化的经济;新经济是持续化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一)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例如: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大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太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应付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日本学者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

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新经济时代篇(8)

时下,政府创新无疑是一个全球性的关涉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的问题,该问题在早发的现代化国家主要是围绕克服现代政府官僚体制中的现代性问题而展开的,在后发的民族国家(如我国)则主要是围绕增进政府治理中的现代性因素而提出的。在政府创新过程中,知识经济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并现实地影响到现代社会中政府治理的秩序。中国经济法作为我国政府治理的有效方式,也必然会对知识经济影响下我国的政府创新做出回应,进而使政府创新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即拟对知识经济影响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一、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创新的缘起

1、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治理问题

自195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增强。1990年代,世界经济向着知识经济转移,发达国家引领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此处所谓的知识经济,根据世界银行的介绍,其含义是指“企业、组织、个人及共同体等,为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更有效地创造、获取、使用知识(符号化了的和默认的)的经济。而且,在各种经济活动上有效地应用技术知识、政策知识及社会知识的经济”。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价值在于“为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能否支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并推进人类未尽的现代性事业应当是评判知识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评判政府能否利用知识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标准。从这一定义还可看出,在知识化社会中,“技术的人道化”将“把道德问题逐渐引入人类与人化环境之间的,现在还主要是‘工具性的’关系之中”,从而实现人类与人化环境之间的协调。并且,知识还将增进“温和、柔韧、具有人情味”等知识化社会中的“重要的品质”。“在这种社会中,温和的人、温和的企业、温和的政府、温和的社会、温和的经济政策等,显得格外重要”。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知识经济的含义中所反映出的知识价值的内涵和政府角色与职能的定位实际上体现了当下人们对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的反思。这一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在专家系统的管理下,因官僚制政府治理模式的运作而引起的治理问题。具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为防范陌生人社会的交往风险和确保分工协作中的利益需求,人们必须给予对专家和专业知识的信任,进而获得专家系统的保护、支持或服务。由此,即突显了非专业人士对专家体系的依赖性以及专家系统依靠官僚体制来治理社会的现代性制度特征。事实上,由专家所掌控的官僚制政府组织模式所具有的专业化、职业化、等级化、集权化、法制化等特征是与工业化生产相适应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官僚制更是体现效率与进步的标志。然而,也就是这一专家所掌控的官僚制模式的运作引发了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进言之,随着社会的变迁,官僚制模式也暴露出如下问题:官僚组织在以工具理性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进行管制时,使人成为了程式化组织的附属物,限制了人的人格、情感和心智,最终造成了人的异化;官僚制强调组织效率、强调科层控制和集权化,这就容易牺牲公民对政府工作的参与,并使得正义、自由、平等这样的价值难以实现;官僚制具有单项式权威的特征,这种权威等级既限制了低层和中层职员的智慧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又阻碍了上级及时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在官僚组织中,被赋予特定管理职权的专家品行并非绝对可靠,由此即可能导致权力寻租的问题。综上可见,政府在垄断强有力的知识之后,其权力不断扩张,政府官僚组织已俨然成为一个规训机构,它以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来控制人们的生活。故此,面对官僚制政府垄断知识、管制社会所造成的现代性问题,民众要求改革官僚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官僚制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创新的办法来实现的。

2、政府创新:求解政府治理问题之道

作为求解政府治理问题的现实路径,政府创新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这种创造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部门自身的效率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通过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府创新,政府的角色与职能可以得到重新塑造,从而使官僚制治理模式的弊端得以克服。换言之,通过政府创新,既能够使法治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专业政府和效能政府等理想的政府治理模式或政府角色得以实现,也能够使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得以落实。

在考察政府创新问题时,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存在着克服官僚制政府治理的问题这一动因之外,还应当看到存在着因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这一重要动因。这即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创新也是为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实施而采取的一项政府治理模式改革措施。在实践中,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确立新的政府治理理念、采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来塑造高效、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加速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与此同时,知识经济也为政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政府权力行使的范围和方式,促使政府进行角色和职能的创新。在知识化社会中,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性增强,信息来源多样化和信息传递即时化对政府封锁信息和暗箱决策构成了冲击,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和就国家行为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些因素均促成了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和参与式政府等角色转变。(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公民权利的行使范围和方式,这也推动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化时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自由主张及自由发表意见权利”的实现方式,同时增强了公民行使知情权的意识,这些深受数字化影响的公民权的发展促使政府作出角色和职能上的转变。(3)在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并不一定比企业、社会中间层组织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就使得政府在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权时需要与其进行协商,而企业和社会中间层组织为维护自身利益、约束政府权力,也有必要与政府合作,共同对经济社会进行治理。由此,也会促使政府作出角色和职能上的转变。(4)在当代社会,政府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知识经济正好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技术条件。这即是说,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政务能帮助民众了解和选择服务项目、增强顾客对政府服务的参与性、确保政府提供阳光服务、保证民众对政府服务质量进行测评,由此,可降低政府与客户的交易成本、提升政府服务的品质。由是观之,在当今时代,政府创新应当借助知识经济的条件来克服政府运作中官僚制模式存在的现代性问题,促进政府效能的提高。就此而言,这一重要的发达国家政府创新的经验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创新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二、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及其经济法实现机制的现状

1、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及其知识化际遇

当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其间,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全面的结构性转换,如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封闭的单一性社会向开放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等等,本文所探讨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无疑也是这一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始自1980年代初期,及至今日,我国已多次对政府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和调整,从而适应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在此,若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即可看到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变革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政府治理的理念实现了“从重效率到重公平”的变革,政府治理的战略实现了“从重经济发展到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变革,政府治理的结构实现了“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的变革,政府治理的体制实现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变革,政府治理的风格实现了“从行政管制型到公共服务型”的变革,政府治理的人员管理实现了“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政府治理的技术实现了“从人工型到电子型”的变革,等等。然而,从我国现行的政府治理模式来看,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机构和治理手段的不尽合理,如在治理理念方面,某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误区;在治理机构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治理机构仍然臃肿、运转低效;在治理手段方面。还存在着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不足、某些地方政府不必要或者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权力寻租、政务不公开等情况。由此,即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滞后,投资盲目扩张、重复建设严重、乱占耕地、破坏矿产资源现象屡禁不止,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我国转型期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知识经济为政府创新提供的条件来完善我国现时期的政府治理。至于知识经济如何为政府创新提供条件,前文已有探讨,此不赘述。不过,此处仍有必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当前的首要选择仍然是实现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问题的关键只在于应当以知识经济的基本理念(即兼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代性理念)来反思中国的政府创新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其他的现实问题,由此,帮助中国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然后才谈得上走向全面的整体的知识化社会。鉴于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实现现代化,因此,我国的政府创新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专业化、职业化、法制化的现代政府,这一政府治理模式将会满足政府组织工业化建设、依法行政和克服腐败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经济的影响,也应在政府创新中注重塑造透明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以及参与式政府的政府角色,并创设和实施相应的政府职能。

2、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转型期,我国在致力于政府治理变革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府创新措施。这些政府创新措施既涉及政治改革(如民主选举、政治参与、政务公开、干部选拔、权力监督、立法改革、司法改革、决策改革等方面),又涉及行政改革(如机构编制、行政责任、行政成本、行政审批、行政管制、行政程序、绩效管理、行政激励、公务员制度等方面),还涉及公共服务(如公益事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扶贫济弱等方面)。相应地,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都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机制来确保治理改革措施能够得以落实,这些法律机制涉及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环保法以及社会法等诸多法律部门。可以说,我国在转型期实施的政府治理改革需要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法律体系来为之提供制度保障。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在政府治理改革中既涉及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等政府创新措施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又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定位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经济法在实现政府治理目标的法律机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已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其运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以下笔者分别从其成效和不足之处加以分析。

首先,就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在运行中取得的成绩来看,主要体现在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经济管理主体的完善等方面。其中,在经济立法上,制定和修订了一批有助于推进政府治理改革的经济法律法规,如修订了便于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了便于加强银行业监管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制定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利益的《失业保险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修订了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减轻农民教育开支负担的《义务教育法》,等等。在经济执法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宏观经济管理,放松了基础设施领域的管制,重建和加强了社会性管制,加强了对政府干预经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等。在经济管理主体的完善上,为强调监管职能、强调宏观调控、强调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管理主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改组、组建或不再保留某些经济管理机关,从而在机构改革上推进了政府治理。

其次,就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在运行中的不足来看,主要体现在经济立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经济管理主体等方面。其中,在经济立法上,仍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合理行使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没有制定或修改,如《反垄断法》缺位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需要相应修改,《循环经济法》缺位,《社会保险法》和《社会救助法》缺位,等等。在经济执法上,经济执法者不履行法定的作为义务、超越职务权限进行执法、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不正当地行使执法权、实施执法行为没有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据、违反程序规定执法、不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情形时有发生。在经济司法上,存在着外力干预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司法机关不严格司法、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执行不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在经济管理主体上,仍然存在机构臃肿、层级僵化、重要管理主体缺位等问题。

对于转型期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继续保持其运行中的积极方面,同时按照政府创新的要求改进其不足之处,特别是应利用好知识经济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从理念提升和制度运行两方面加以完善。

三、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1、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尚未进入知识化社会,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仍然指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但是,这并不妨碍知识经济的因素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更进一步说,知识经济的因素恰恰能帮助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角色。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政府创新这一议题时,理当关注政府创新的知识化际遇以及知识经济因素对于确立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的影响。

具体而言,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一国的政府创新无法回避知识化际遇的影响。在知识化际遇中,信息技术促进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至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理想层次,学界一般认为是实现“善治”。所谓善治,就是指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而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在现实中,由于政府在与公民进行公共生活方面的合作管理时,仍以政府为主导,其对实现善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善治,必先实现“善政”。善政所具有的九个要素,即民主、法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正是政府创新的九个目标。在此,我们应进一步了解的是信息技术在促进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时,是如何达致善政的目标,也就是政府角色的理想形式的。

事实上,信息技术促成政府创新、实现其理想的角色或目标定位表现为以下的现实联系:在信息化时代,政府行政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治民活动,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化,由此形成“服务政府”;由于网络上并无中心,因此每个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共享公共政治资源或接受政府委托的事务,由此形成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民主政府”;政府的决策必须事先在网络上公布,让公众参与讨论,并监督政府行动,这就减少了政府腐败的机会,降低了治理失效的可能性,由此形成“透明政府”、“质量政府”和“廉洁政府”;网络使政府减少中间管理层,便于同基层进行沟通,使政府的组织结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由此形成“效益政府”;政府利用网络提供服务,需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服务专业技能,由此形成“专业政府”;网络成为监督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制约政府权力的有效工具,由此形成“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上述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是一般意义上政府治理所能够实现的角色。具体到我国,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可通过政府职能的实现来达到,即政府创新应通过实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目标来实现,而上述政府职能四个方面的落实应当得益于经济法实现机制的保障。

2、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知识化际遇下,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知识既能成为影响政府创新目标定位的重要因素,也能成为指导经济法机制运行,促进政府创新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知识的价值理性维度有利于确立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的基本理念,而知识的工具理性维度有利于确立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的制度运行,基本理念与制度运行的结合才能形成对实现政府创新切实有效的经济法机制。接下来,笔者即拟从基本理念和制度运行这两个方面来论证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新经济时代篇(9)

知识经济推动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剖新。信息资源形成了企业新的财富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技术创新、靠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靠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不是靠简单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横来获得传统工业经济已经把有形资源发挥到极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自于无形资源。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使我们找到了开发无形资源的运用空间。整体上呈现全球性特征。新经济的全球性首先表现为利用计算机网络,企业的市场经营恬动可以延伸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地理距离所造成的空间障碍已不复存在。

任何一个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都可以与任何能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消费者取得实时联系,并按照顾客的要求向其提品,这种远距离联系所耗费的时间与成本是微乎其镦的。企业经济活动空间的扩大使企业能够在全球从事营销恬动,这与以市场的分割为基本活动范围的工业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美国提出“网络新政”的缘由。新经济的全球性将形成新的经济格局和“游戏规则”,它将使国民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模糊。经济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企业间为了扩充实力,通过大兼并的方法,进行优劣的互补,以获取科技与信息更大的空间,对于科技空间的扩展来讲,强有力的资产实力是重要的保证。二是很多中型与小型企业都掌握了最新的技术,活力十足。因为网络的存在,这样企业就可以避开来自流通的途径而与大型的企业进行比较的劣势,与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并且有非常大的获利空间存在,这也是经济较为活跃,增长速度之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经济时代下的人本管理分析

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一直把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让企业取得更大的效益。在新的经济时代下,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同时,也是主导企业命运的主人,所以,员工对于企业来进是非常的资源,对员工信任、尊重、依靠,把员工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所有的管理活动围绕利用与开发人力资源而展开,把人的创新精神与活力充分的激发开来,才能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才能实现企业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的统一。人本管理的精髓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核心的理念。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培养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的是进取、敬业与宽容的合作气氛。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是重要的思想基础,企业要培育的是有共同企业文化意识的人,这种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能让企业的成员充分理解企业的目标与价值,进而达到行为上的一致,同时,还能够让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经济相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制定用人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对员工的个性习惯进行充分的考虑,要把企业对员工的包容性体现出来,在营造共同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同地,还要提倡每一个部门所形成的独特的特点。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遵守以下三项原则,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环境与时代的产物就是人,人对于集体或者企业来讲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与此同时,主导自己命运的也就是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对环境进行着改变,在承载文化的过程中,也在创造着文化。现代的企业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比较注重,人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把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突出解决,一是对人的充分重视,二是对人的正确看待,三是对人有效的激励,只有企业的员工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升,企业的创造力才会不断的增强,竞争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其次,坚持发展中创新的原则,员工是企业发展创新中的主体,企业要得到发展创新,其第一要务就是把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并对员工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把每一个人的智慧充分的发挥出来,把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最后,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企业文化的灵魂就是价值观,怎样培育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在于对环节的总结。价值观与文化理念来源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是由各种实践积累的结晶与成果。我们只有通过对企业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同时,再进行相应的梳理与归纳,取得其中的精华,才能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并且具有企业的特色。

新经济时代篇(10)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 工业 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 法律 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 发展 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 网络 经济 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 企业 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 发展 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 工业 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的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高科技的竞争本来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的“胜者通吃”游戏。通吃垄断只是暂时的,一旦有好的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要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厂商必须靠不断创新,来维护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新经济时代篇(11)

新世纪伊始,“新经济”这个新鲜的经济词汇走进各种媒体和人们的视野里。它源于美国,并很快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关于新经济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经济学界对新经济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的新颖之处在于:新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它使生产力迅速提高;新经济促使风险投资的推广和应用;使某些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受到怀疑;新经济还突出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新经济应该是包含上述新的经济因素的一个系统结构,具体说来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结构支撑点:全球化的网络体系;知识经济是新经济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高收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新经济体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必须依托科技竞争力,以科教兴国战略来实现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具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20世纪90年代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10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巧%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细,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1/3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一20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一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人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是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一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人均拥有计算机20台,不到美国的1/2;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1/3;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1/4;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1)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s年。

二、欧盟新经济时代赶超美国的大动作—《里斯本战略规划》

实际上,新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初崛起以来,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to年的繁荣,而这to年,欧盟主要是在与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幅度和抑制通货膨胀作斗争。la年来,在社会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研发的投人以及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训等方面,欧盟与美国、日本等国家比,均有相当的差距。20世纪末高科技发展对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美国长期经济繁荣对欧盟经济发展的刺激、高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对欧盟科技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对欧盟人力资本市场的冲击,《里斯本战略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00年3月在里斯本结束的以就业问题为中心的欧盟首脑会议是新世纪欧盟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发展研究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欧盟各成员国对新经济时代(电子时代)高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拉动并加速经济发展的高度共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长期困惑欧盟的失业问题时,《里斯本战略规划》着眼于如何创造就业机会,而不仅仅单纯强调降低失业率,在这一点上,欧盟各成员国首脑已达成共识。《里斯本战略规划》向人们展示的是电子时代对教育发展的新的挑战:普及网络知识、发展信息经济,加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士的培养。该规划希望通过对在业、失业和准备就业的欧盟人口进行有关欧洲电子化的教育和培训,在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使欧盟更好地面对新经济的挑战。

199!)年下半年以来,欧盟经济形式好转,出现了明显的质变现象,似乎正朝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更加紧密的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高科技和加速发展的电子化技术正在改变着欧洲。欧盟持续保持的两位数的高平均失业率在199!)年开始大幅下降。里斯本会议前夕,欧盟is国平均失业率已降为7.8%,达到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失业率下降幅度最大。就业状况的改善,拉动了消费需求,刺激了市场繁荣,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欧盟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新经济发展下落后美国甚多的欧洲似乎已下定决心迅速缩小差距。里斯本会议就是在这样的形式下召开的。

《里斯本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普及网络知识、发展信息经济:200()年底前降低上网费;2001年前实现电信市场一体化;要在2001年内所有学校都实现联网;2002年所有教师都接受网络培训。通过对在业、失业和准备就业的欧盟人口进行有关欧洲电子化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率。2.加强对网络经济的开发研究工作:2002年实现高科技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加速对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和利用;投资政策要向高科技领域倾斜;组建“欧洲网络经济研发区”以促进欧盟网络经济的发展。3.确立经济增长目标和增加就业时间表:明确提出到2010年将欧盟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到3%;到2010年,要新创增加3000万个就业机会,将平均就业率提高到70%。

从《里斯本战略规划》的内容中,可以看到欧盟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认识到信息社会中确实要以人为本。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而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差距。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的竞争力,包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在未来10年把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最具经济活力”地区的宏伟目标,关键是人,是21世纪的欧洲公民。如何缩小欧盟内部就业机会与就业人口之间知识和技术上的差异,应是里斯本战略规划强调创造就业机会的基本思想。

1.2/实际上,自20世纪末人类进人新经济时代以来,高技术信息人才的短缺一直是困扰发达国家的问题。但是,大量高科技人才的缺乏是不能靠外援来解决的,关键是要立足于欧盟各成员国自身对人才的培养、对欧盟公民的培养。所以,里斯本规划反复强调对公民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培训,这是着眼于创造就业机会、彻底解决高失业率的最基本的措施。

三、《斯德哥尔摩报告》促进规划的落实,坚定未来经济发展信心

《里斯本战略规划》实施一年后,欧盟巧国的平均失业率降到了自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约为10%,创建了25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5%,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数字。在普及电子信息方面,从2000年3月的里斯本会议到同年10月的半年期间,欧盟15国家庭因特网平均上网的百分比从18%突增到28%,增加了10个百分点;上网费用大幅度降低。虽然较之美国和日本,欧盟仍然还有1400万左右的失业大军、各成员国之间的就业状况很不均衡、因特网平均使用程度远远不及美国、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各成员国之间的发展速度也极不均衡,但短短一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实施里斯本战略规划的结果。这大大增强了欧盟首脑们的信心,他们共同认识到,里斯本战略规划所描绘的欧盟全面提高就业的发展蓝图是正确而且也是确实可行的。但就业问题中的地区、性别、行业、技术和年龄等五大差异仍然制约着规划的实现,因而要真正完全实现里斯本会议所提出的宏伟规划,达到各项具体指标,还需要各成员国之间更切实的行动和措施。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斯德哥尔摩报告》中所提出的十项具体行动。

2001年3月,欧盟各国首脑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斯德哥尔摩报告》,该报告是在里斯本战略规划出台12个月以后对其实施情况的总结和提高,它不仅总结了执行规划以来欧盟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而且更进一步明确了里斯本战略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提出了巩固和加强里斯本战略规划所需要的所有成员国的十项共同行动。第一,创建更多更好的工作;第二,创立新欧洲劳动力市场:对所有人开放并接纳所有人;第三,针对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改革;第四,建立一体化金融市场;第五,创造合适的制度环境;第六,2002年实现电子欧洲;第七,缩小成员国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第八,加大科研、创新和企业发展;第九,注重尖端技术的发展;第十,对步人老龄化人口的有效社会保障。

上述这些行动相互关联,要求成员国间的一致响应。具体讲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经济和社会的改革、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合适的制度环境、电子商务经济的广泛引人,从而创建出加速科研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个理想的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可转化为发展新产品、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生产力的动力;而作为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动力的良好环境更可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并提高社会和区域的内聚力。

上述行动中,引人注目的是第二个行动,即“创立新欧洲劳动力市场:对所有人开放并接纳所有人”。这是在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反映不同成员国公民对网络市场发展在他们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占优势地位的共识。对所有人开放的新欧洲劳动力市场以通才教育或职业培训或专业技术为基础,因为新经济中几乎80%的新创就业机会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等等,而青年人中失业比例较高显然是由于他们仅有的教育水平不能胜任。所以“创立新欧洲劳动力市场:对所有人开放并接纳所有人”的行动就是要重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所有公民的可雇佣性。这也就是里斯本战略规划中强调的对所有公民要加强电子化的教育和培训。

四、欧盟力争克服新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实现《里斯本战略规划》目标,赶超美国

尽管欧盟继斯德哥尔摩的十项共同行动之后,其新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之前对科研事业支持力度不够、科研投人不足、科研意识相对落后、缺乏相对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了欧盟知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且短期内仍然摆脱不了高失业率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表1为2a”年春欧盟首脑峰会报告中给出的统计数字,显然距《里斯本战略规划》中提出的到2010年平均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还差太远。科研开发投人(R&D)占GDP比例较高的成员国如瑞典、芬兰、丹麦,其就业率较高;而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科研开发投人明显偏小,拉低了欧盟平均就业水平。我们也从附表1中看到,虽然欧盟人均GDP购买能力仅为美国人的70%,但1999一2003年期间年平均增长幅度大于美国。

3/20(”年5月1日,欧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张,形成了25个成员国、人口达4.539亿、总GDP超过10万亿(占世界GDP1/4)的世界最大经济实体。由于东扩后成员国各国的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不均衡,政策举措难以协调一致,新成员国不会向老成员国那样注重欧洲一体化对世界多极化的影响,而可能会更关注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有可能会激发各种新矛盾。也就是说欧盟虽然已开始具备赶上美国的条件,但2010年前短短几年间是否能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挑战美国世界霸权的强大超级实体,还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