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就业调查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6:00:29

大学生就业调查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1)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分析

为使数据更为客观和科学,笔者在随机选择之前,预先设定了十大类专业范围,分别为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美术、经济学、学前教育、临床医学、电气化铁道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西班牙语等,在587份有效问卷样本中,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调查样本中,不同类别的专业人数略有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别的毕业生人数存在差异。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很少,在上面所选取的十大类专业中,仅美术专业属于艺术类,这就造成了其人数相对较少;文史类和理工类两大类专业大致相当,因此人数也基本相同。

大学生就业心态面面观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三类毕业生中,本科生的就业信心最为不足。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未来就业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高达74.1%,研究生毕业生这一比例为68.3%,本科毕业生则仅为35.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对未来就业表示“没信心”和“非常没信心”的比例上,本科毕业生高达64.4%。

笔者在与本科毕业生更进一步的交流与访谈中了解到,较之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有更高的就业期望,但是本科毕业生每年的人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加之一些专业并不为社会所青睐,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广大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前景表示出担忧。与之相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本身就业期望相对较低,加之其所学多为技能型专业,近些年就业状况较之其他类毕业生较好,使毕业生对就业充满信心。研究生则对就业能够采取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多数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因此对就业充满信心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在各个专业类别间,理工类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与期待的人数比例最高,艺术类仅次于理工类屈居第二,文史类毕业生则对未来工作缺乏应有的信心。文史类毕业生多对自身专业信心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性太强(这一点,在理工类中理论性较强专业的毕业生身上也有体现),市场需求度不高,多数文史类毕业生均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上,但是此类考试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加重了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多达56.2%的文史类毕业生对就业表示“没信心”或“非常没信心”。理工类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最为积极,多达69.7%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有信心”或“有信心”。在理工类专业,工科毕业生这方面的比例更高,在所选的理工类专业中又以建筑类、城市规划等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最为看好,这一状况也与其他调查相吻合。以建筑学为例,据教育部在2011年所公布的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每年全国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规模1~2万名,其就业率高达90%以上。因此,建筑学也被视为近些年来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之一。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近些年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行业需要大量的建筑学专业人才,这也就使得建筑学毕业生成为求职市场上的香饽饽,许多建筑学毕业生未毕业已经被一些公司“抢走”。正是基于这一现状,绝大多数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均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调查 笔者在对大学生就业去向状况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如图2所示),二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多达53.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首选就业地选在二线城市。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是因为较之一线城市而言,二线城市生活及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同时较之三线城市则具有就业机会更多和就业空间更为广阔的优势。首选一线城市的毕业生占26.4%,这部分学生做出这一选择更多是考虑到今后发展,同时一部分学生考虑到自身专业优势,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例如建筑专业的毕业生本身专业优势比较明显,加之一线城市对建筑设计人才更为渴求,毕业生在这类城市更易施展自身的才华,因此建筑专业毕业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比例更高,笔者通过访谈大致了解到这一比例不会低于80%。

选择三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毕业生占15.2%,这部分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就业之后离家较近、三线城市竞争力较小、对自身能力缺乏足够自信、专业指向性(如部分高职高专专业)等因素。此外,有4.6%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首选地选在农村,这部分学生有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用自身所学来为改变农村面貌贡献一点力量,在师范类专业中,有这种想法的毕业生人数相对更多些。

在对大学生就业类别意愿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是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到调查总数的近四成(36%)。在就业中有20%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好的工作,19%的毕业生将薪资福利作为选择工作的首要条件,而选择专业对口和拥有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占15%和10%。而在“你最想进入何种类型的单位”调查中,高达67%的毕业生最想进入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有19%的毕业生将外资企业作为就业首选,选择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仅占14%。这一数据在具体专业学生方面还有差异,以建筑专业为例,选择到国企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高达85%,而在国企和事业单位之间,更多的建筑专业毕业生倾向于到国企。

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调查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薪资问题,在就业之前几乎所有毕业生均会有一个薪资预期,然而这个预期是否与现实就业形势及自身价值所匹配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薪资预期,那么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为此笔者以建筑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了就业薪资期望调查,以期通过对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这一个点的分析来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如图3所示),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在1000?2000元的仅占5%,2000?3000元的占37%, 3000?4000元的比例最高,为45%,5000元以上的比例占13%。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薪资期望多在2000?4000之间,这部分毕业生占到82%。

然而,笔者在与有意吸收建筑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招聘主管人员进行交流时了解到,建筑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偏高,一般企业难以在毕业生刚入职的时候即给到3000元以上的高薪。一般来讲,薪资期望定在2000元左右较为合理,招聘主管人员认为毕业生刚步出校门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企业不可能给其较高的薪资,在毕业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企业往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能够从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这个过程所花费的金钱虽然不是直接支付给毕业生本人的,但是却会以自身技能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展现出来。因此,毕业生必须要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能单纯贪图高薪。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有教育教学等体制性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为更好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笔者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2)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多局限于大学生自身因素之外的诸如家庭、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改变、用人单位理念的转变以及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就业信息渠道的沟通等外界环境的改善上,而对大学生自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的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比如大学生就业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如何等,几乎没有涉及。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及将来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就业能力进行重要性梳理,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

二、研究设计

1、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访谈提纲如下: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包括专业技能、竞争能力、心态人格等各个方面。你认为要想顺利就业自己最应具备哪些能力?其次是哪些能力?要求所有涉及到的因素必须为个体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能够达到的。

2、结果整理。剔除通过大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无法达到的项目,其余按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分类排出等级。

三、研究结果

在尽量维护代表性的前提下,采取了方便取样的形式,先后访谈了河南省共7所高校的131位同学。取样时尽量照顾了性别、专业、是否班干部、是否找到工作等因素。

1、调查结果。当问及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有哪些优势时,99%的学生感觉都很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当问及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有哪些不足时,他们的话倒特别多,诸如专业不好啦,缺乏人际关系啦等等脱口而出。众多学生反应如此一致,反映出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同时也折射出毕业生普遍对自己的优势特长没有足够了解,或者说不清楚自己的哪些能力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形成最佳匹配。

针对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要想顺利就业自己最应具备哪些能力?其次是哪些能力?被访谈毕业生的回答差异很大,每个人都依次罗列了四五种能力。

综合131个人的结果,我们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能力,按其在访谈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及频次的高低来定义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具体操作方法为:先数一下某个体在访谈中总共出现了多少种个人品质,然后决定其分数等级。然后把访谈中所有提到其重要性的要素挨个数频次,把所有提及的要素按其出现频次的高低由高到低按降序排列,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分别把各个要素的种类等级乘以对应的权重,得到各要素的实际得分。这样可算出每一被访谈同学的所有要素得分,最后将所有同学的重复要素得分进行合计,得分最高的即为重要性第一,次高为第二,依次类推。

最后的结果依次为:专业能力、准确的市场定位、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能力、道德品质等。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最欠缺的能力也按同样的方式进行整理,最后结果依次为:专业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吃苦耐挫能力等。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还了解了这些能力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含义及其功用和价值。

大学生心目中的专业能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本专业内部掌握知识的广度、宽度和深度,这个专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本行业的岗位上竞争时是否存在优势。该专业能力的高低用人单位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衡量:一是证书的等级和多少,包括奖学金证书及参加各种业务类竞赛或活动的证书;二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如计算机专业的,给你一台电脑现场进行办公操作。第二层含义则是指在相邻或相近专业及交叉边缘性行业领域内竞争时对本专业能力进行扩展、灵活运用的能力,这个能力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更重要。很多时候,用人单位不会刚好需要我们在校求学的专业;即使二者比较一致,我们也会遗憾地发现,大学里所学知识总体较为陈旧,并且偏重于理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这也决定了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扩展、灵活运用的能力尤其重要。

值得一提的还有道德品质一项。众所周知,道德品质本身带有社会称许性,即使个人道德品质一般,也绝不会有人公开这样宣称(这从大学生在影响就业最重要的能力中此项还很重要而到了最欠缺的能力中却消失不见了也可见一斑);而且道德品质高低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也没有很好的测量方案,那么用人单位又是如何衡量的呢?经深度访谈知道,用人单位是用是否获得过“三好学生”称号,以及“三好学生”证书的多寡来确定的。笔者也曾问过几个用人单位,他们对“三好学生”证书的真伪并没有特别的验证程序。

其余能力都很明确,不再逐一赘述。

2、排序说明的问题。如果说欠缺决策能力是因为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应变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也是良好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构成之一;吃苦耐劳能力明显可以包括在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中;那么,可以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及其最欠缺的能力在要素构成和排列顺序上惊人地一致。

这样的排序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及其最欠缺的能力在要素构成及排列顺序上惊人地一致?笔者针对该问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访谈结果,最后分析如下:

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专业能力。查阅大量的实证资料发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的第一倾向是本专业方向的工作岗位(倾向率53.49%),第二倾向是相似或相近专业方向的工作岗位(倾向率37.56%),选择其他岗位的仅占8.95%。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热爱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即使起初不喜欢,四年的耳濡目染、日日熏陶,也已经在他们骨子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可为什么大学生最欠缺的也是专业能力呢?我们可以埋怨大学生整体素质低下,在校不刻苦努力,但这里显然还有更多的因素:笔者分析可能有高校课程结构设置和社会需求相比明显滞后的原因,也有高校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轻实践重理论),当然还有大学生个体定位不当的原因(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拥有高收入、高福利、低风险、轻负荷、大城市等诸多优势的工作)。事实上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已经明显降低,这里多少还有一些用人单位门槛设置不当的原因。据了解,大部分事业单位都要求高学历,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学历。总之,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大学生所能做的,也无非是尽己所能,努力奋斗。

准确的市场定位高居第二,这也充分证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所预期,他们的就业意愿很高。与此同时,他们还没有把握好如何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职业本身与从业者素质是有内在联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个体在择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能局限与其它特性,以寻找到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达到人与职业间的合理匹配,即“人适其岗、岗得其人”。现在的很多毕业生正是由于对自身和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才导致了择业失败或从业后职业稳定性差。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能帮助大学生弥补这一能力缺陷。

排在第三位的是学习能力,即可发展潜力。这充分显示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活的单调和匮乏。我们常讲,见多识广方可举一反三。大学生活如果仅仅局限于空洞抽象的几本教材的学习,会举一反三的才是天才。大学生应努力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知识视野。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条件的比较优秀的还应鼓励其积极创业。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能开拓大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习潜力。

排在第四位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后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能力、道德品质等基本上都属于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匮乏充分说明在高校普及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现在很多高校开设有《心理健康》选修课。由此调查结果看来,此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仅仅只有大学生健康心理还不够,可应有一些其它应用心理学课程内容的适当选择,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团体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等等。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些学科中比较偏重于应用的部分以相对通俗的语言编制一本普及的《应用心理学》教材,融合健康心理的内容,在各大高校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开设,既可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在心理能力、心理品质方面成长的需求。

四、建议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88-03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就业观念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经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首选单位类型、就业的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对于“就业首选区域”,70%的学生选择了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选择到乡村、基层的不足10%。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仍然集中于经济较活跃的地区,就业“扎堆”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合资企业是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此外,18%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一大亮点。

调查结果表明,个人发展、福利待遇、单位所在区域是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工作兴趣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工作的稳定性、父母意见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的选择比较接近。但是,大学生对企业文化、内部管理、用人标准等信息关心不够,这说明大学生的求职理念和求职行为不够成熟。

77%大学生在就业有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基层工作,认为这是最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我的机会。但也有23%的同学即使就业有困难,也坚决不去乡镇或小城镇就业,这表明就业理念明显不符合就业市场实际。

关于薪酬问题,大学生就业收入预期水平与大多数用人单位愿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这会导致求职难度加大,求职成功率降低。

调查表明,40%大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这对就业有较大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调查数据微观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有必要对调查结果作出宏观分析,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意识、就业意愿、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1)就业意识主体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对父母意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凸显出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

(2)就业意愿趋向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岗位和类型的变革力度不断加剧,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意愿复杂多元,而不再是局限于本专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3)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作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

(4)就业心态尚不成熟稳定。大学生对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较为茫然,对于今后就业的长远目标没有清晰认识。面对压力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直接考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业的挫折困难极易产生退缩悲观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化解就业压力。

2.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认知意识缺乏。就业与个体的性格、兴趣、才能特点息息相关,就业也可看做是对自己个性、能力、意愿、兴趣、就业目的的自我了解和评价,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也取决于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正是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的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就业后觉得与自己性格能力兴趣不相符合。由于自我认知意识淡薄导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对长远的职业生涯造成负面影响。

(2)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主观原因是,客观上,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3)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环境、收入待遇等条件十分看重,要求较高。如在就业城市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普遍性的就业倾向使得东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资源,但就业吸纳能力毕竟有限,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新思路

(一)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要拓宽就业视野,把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就业方式;要积极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到西部、基层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选择。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已不合时宜,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

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虽然属于知识层次高、整体素质强的社会层面,但从社会人来说是“普通老百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3.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现实是让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去政府机关、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就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走向规范,就业空间也是巨大的。大学毕业生要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打工”和“创业”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就业毕竟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今后选择的机会还会很多。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深刻的体验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渴望人才,更欢迎大学毕业生加盟。可以说,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教育毕业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勇敢地迎接这一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要树立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的观念,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都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加强就业心理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4)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5)

一、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发了400余张传单,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对就业的核心敏感的问题和相关看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相关的调查对象还进行了口头访谈。调查对象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了解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情况,调查时间长达半年。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相关分析

在第一项问题调查中,对就业形势是否严峻的提问中,60.31%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严峻,33.04%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而只有3.99%的人认为可以轻松找到工作。总体而言,就业形势的严峻还是让人有所担心。在大学生扩招对就业影响的调查中发现,77.25%的大学生认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2.39%的大学生认为这会对就业有不良影响。可见面对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也有着充足的准备。在大学生每天在校自习时间的调查中发现,56.66%的大学生自习时间在1到3个小时不到一小时的占26.86%,不放松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或许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毕业后大学生的就业去向的问题上,我们了解了相关情况,30.04%的人选择直接就业,而其次占28.7%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占18.16%的大学生选择先工作后深造。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直接就业,但如果形势不妙或自己想获得更满意的工作,继续深造,或许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间接方式。在选择就业时,大学生最看重企业单位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选择薪资待遇的大学生占39.55%,选择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的占37.53%,这两大因素是大学生看重的主要因素。在这大学生看重的作业素质中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诚信,本分,敬业的品格,一定的社交及谈判能力,扎实的业务功底,甚至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都成为了大学生看重的职业素质。但不同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是不同的,一线型的工厂企业对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发明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商业集团的公司,或许对谈判,交流,管理能力要求更为严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在日后的竞争中不落下风。接着,我们对大学毕业后预期月薪是多少进行了调查,发现49.32%的大学生预期工资在3000到5000,21.17%的大学生认为预期在1500到3000,相对而言,大学生对月薪的预期还是比较客观合理的,但工资待遇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专业和就业职位是否对口的调查中,70.88%的大学生希望能找到与专业有一定关联的工作,不教条的定位于专业对口,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择业面和就业面。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39.81%的人会选择去自己喜欢的理想城市,31.02%的人选择到经济较发达或东南沿海城市。最后在对自主创业的调查中,60.41%的大学生想通过自主创业。在自主创业的看法中,52.74%的大学生可能会去尝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也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有独特的想法,良好的渠道,一定的运转资金,坚持干下去,说不定会取得意外的成功。

三、口头访问的结果和分析

在对大学生的口头访问中,对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尽管形势严峻,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有的人认为社会忽视了,有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小的问题。还有的人认为,有的人凭借有后台有关系,进入企业或用人单位,这造成了社会就业用人的不公正。对于就业面临的困难,大学生该怎么做,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部分人认为应该主动地适应环境和顺应形势。从细节做起,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要求,对企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专业的走向要准确评估。也有的人也发表了对企业社会以及高校的看法,部分人认为高校应该推荐就业,企业单位和高校达成一些用人协定,还有高校招生时要注意专业安排的合理性,不能一昧地扩大招生,政府部门也应该落实与就业相关的政策,积极的引导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形势和总结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总数已达到749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目前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将面临转型。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毕业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果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毕业大学生不能眼高手低,从基层做起,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谋求更大的发展,也可以尝试自主创业。除此以外,要抓住机遇,响应号召,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08.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50-02

一、调查内容设计

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课题组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调查范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07届、08届、09届和10届部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内容:用人单位调查内容主要有该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调查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指标。对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主要有教学质量、实践创新、就业指导和思想素质等方面指标。调查时间: 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调查方式:由校学生处课题组负责开展调查,调查采取寄发调查问卷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方式,采取抽样调查办法。本次调查向有关用人单位发出调查问卷54份,有效收回37份,收回率占68.52%,发给毕业生调查问卷90份,有效收回76份,收回率84.45%。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思想素质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强”选项的占绝大部分,“思想道德素质”占92%,“爱岗敬业精神”占91%,“团队合作精神”占91%,没有选择“差”项。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实的工作作风的肯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本科高校,农村生源占50%以上,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专业知识方面,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强”选项比较高,“专业基础知识”占89%,“英语计算机知识”占85%,均达到85%以上,有少数用人单位选“一般”,比例很低,没有选择“差”项。在这两项指标中,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基础教学工作的肯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应用上比较符合实际,同时,也说明该校毕业生在英语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比较强。学校近年来对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安排都比较科学。但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高校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特别是一些热点专业、急需专业,都要求高校做出相应的学科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该校应在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适应市场需求。

在实践能力方面,调查显示,选择“强”的选项数据比较理想,“组织管理能力”占83%,“实践动手能力”占80%,“调查创新能力”占80%,“工作适应能力”占79%,“语言表达能力”占78%,有少数用人单位选择 “一般”,也有个别选择“差”项。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管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肯定。在电话访谈中,发现很多毕业生进步很快,就业几年之后,能很快胜任单位主要岗位工作,并能升任为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工作中也取得较显著成绩。当今,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时,都是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这样能够缩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上岗时的培训周期,减少经营费用,并能使其更快地适应未来所从事的岗位,所以实践经验少和创新能力弱的毕业生就业不具竞争优势。

(二)毕业生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教学质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基础知识”评价,认为“很好”占89%,“一般”占10%,“较差”占1%。说明学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数据显示,学生选择“很好”占83%,“一般”占16%,“较差”占1%。说明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好,相对符合社会需求,但个别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杂繁。也就是说,从广东的实际情况来看,该校有的课程设置还是未能完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部分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比如在应用科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课程内容范围比较广,重点不突出。

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对“基本技能实践”选项的评价比较高,数据显示,认为“很好”占82%,“一般”占16%,“较差”占2%。说明该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机会少,社会实践活动不多,造成实践经验不丰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很重视,没有经历过实习实践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几乎不录用。对“创造创新能力”,学生认为“很好”占79%,“一般的”占21%,没有“较差”。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高,但从数据中也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并不突出,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少,缺少创新思维,存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对“人际沟通能力”选项,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很好”占81%,“一般”占16%,“较差”占3%。说明学生在工作中对人事关系的处理比较好,但从数据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在语言、心理方面存在障碍。在“英语计算机应用”中,选择“很好”的占77%,“一般”的占19%,“较差”的占3%。说明学生英语语言的使用不是很好,计算机应用也不广泛。这两方面可能出于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从电话访谈中发现,有的学生连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最简单的操作方法都不会,应用能力比较差,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组织管理能力”选项中,选择“很好”占83%,“一般”13占%,“较差”占4%。说明学生管理组织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职能作用。但从调查数据中,也不难看出,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又不善于与人沟通,所以管理工作并不顺手,大多体现在农村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

在思想素质方面,在“爱岗敬业精神”选项中,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选择“很好”占96%,“一般”占4%。在“团结协作精神”选项中,选择“很好”占91%,选择“一般”占9%。说明该校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有吃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就业指导方面,对“就业指导工作”选项,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很好”的占76%,“一般”的占24%,没有“较差”的选项。说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得比较好,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起着比较重要作用。但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制度还未完善,且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老师指导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就业课程设置”选项中,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很好”的占73%,“一般”的占24%,“较差”的占3%。说明该校就业课程设置或安排已经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理想,未能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三、调查结果思考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要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学校实际,调整学科,设置专业;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突出选好专业知识课程,特别是专业精品课程。此外,要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实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推行实习实践活动。高校要实施学生实习实践活动计划,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级实习,把专业实习和岗位实践相结合起来,促进以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在实践中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开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创新课”,向学生传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树立“批判性”精神。此外,要建立创业教育基地,开展创业活动,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就业教学交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就业形势分析,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提高毕业生应变能力。此外,要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积极举办讲座,扩宽学生的政治理论政策形势视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勇,等.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及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7)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就业意向

随着近几年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上升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特别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壮大。体育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限制,就业门路不是太广,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这一岗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却仍在增加。虽然近几年大众体育发展良好,社区也需要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总体就业状况不是太好。因此,研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并以滨州学院体育专业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中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文章需要,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和校图书馆中收集大量论文,通过整理和概括,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目的和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对滨州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的就业意向。共发放300份问卷,并及时对问卷进行回收。其中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可用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将得到的数据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处理。为理论分析提供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

1.就业意向是否明确

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都是仅有一人很清楚自己的就业意向,大部分学生不太了解或者没有关注过有关就业方面的问题。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由于面临考研或者就业,因此不得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选择。大三的学生有31%的学生很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有34%的学生清楚程度一般,23%的学生不太了解就业问题,还有12%的学生没有关注过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而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踏入社会,此时他们中52%的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什么工作很清楚,34%的学生不是很清楚,只有7%的学生对就业的问题不太了解,0%的学生没有关注过。

2.月工资待遇意向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工资意向出现了一个极端,其中240人(80%)的学生期待的薪酬为3500元以上,57人(19%)选择的月工资待遇意向在2000-3500元之间,只有3人(1%)的学生月工资待遇意向的选择为1000-2000元之间,没有学生会接受月工资1000元以下的工作。

3.就业地域意向

调查显示:有27人(9%)愿意选择在直辖市(京、沪)等发达城市工作,有61人(20.2%)选择在一般省会城市工作,大部分的体育专业学生有大约166人(55.2%)选择去中、东部等中等较发达的城市发展,33人(11%)选择在中西部中等城市,则一少部分人,13人(4.6%)选择留在在小城市工作。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是愿意去一些相对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工作。

4.就业渠道选择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愿意选择的就业途径大都是选择靠父母、朋友、老师和亲戚等一些人的介绍,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想靠自己去寻找或者参加一些招聘会来获得理想的工作。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的就业途径主要是自己寻找、参加一些招聘会、通过朋友和父母介绍等。其中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工作的人占到了36.4%,这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是希望自己亲身实践来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除此之外,靠父母和朋友帮忙介绍工作的也占到了25%左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研究发现滨州学院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意向不明确,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考虑问题。

2.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的就业途径主要是靠自己寻找用人单位就业或通过父母朋友介绍和参加招聘会等方式就业。

3.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可以看出体育专业毕业生想自主创业和考公务员的人不多,太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经济发展过快、用人单位不合理、自身能力素质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二)建议

1.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上环节上要培养学生就业知识和技能,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做好专业的积累和能力素质等就业能力的储备。

2.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就要途径,政府、学校应该继续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面鼓励学生到西部发展学习经验,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知识能力的学习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进一步的强化学生的就业技能。

3.在就业现状方面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或者鼓励学生去偏远的地方支教,并继续完善一系列的创业政策并加大对自主创业的学生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创业。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8)

本文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所调查学生的择业目的和就业意愿展开调查和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者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学术期刊、论文集,从专业网站搜索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卷设计的相关理论,设计了《关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就业趋势的调查问卷》一份,问卷内容涉及到学生毕业意向、就业观念、就业准备等多个层面的内容。随机向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8%。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运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得出相应的数值。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国各大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2002年后的大专毕业生也开始陆续进入大学生就业市场,2003年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开始就业后,就业人数达到了200多万,比2002年增加了60多万,当时的就业率为70%,64万人尚未及时找到工作;到了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共计280多万,其中有80多万人面临就业难。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达400多万人,上百万人面临就业难,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开始下滑。如今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的观念已经普遍流行,大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毕业后就业的时候开始盲目投递简历,抱着“先安顿下来,以后伺机跳槽”的想法盲目就业。这样的方式不仅不理智,也耽误了自己专业才能的发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市场的相对饱满,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甚至不能找到工作,只能一再降低要求与其他的人竞争就业岗位。

2.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择业目的的调查分析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作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其大学毕业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劳动能力,也就是即将要进入社会领域选择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那么对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来说,他们又是抱着怎么样的需要、心态、兴趣、能力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呢,也就是他们的择业目的趋向于哪一种呢。调查者对所调查的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进行的走访和问卷调查,所统计分析出如下的结果。

2.2.1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就业目的取向调查分析

就业目的就是行动的结果。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要获得某一具体的社会劳动岗位,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获得自身生活资料的来源,即维持生计;二是在职业劳动中,逐步适应社会,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即实现自身价值;更重要的是,完成国家、社会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这是高校毕业生义不容辞的责任。由表1数据可见,在被调查的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就业目的是为了证明自身价值,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学生各占五分之一多点,近六分之一的学生的就业目的是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剩下十分之一的学生就业目的不在所列四项之内。由此看来,大部分体育学院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目的比较明确,也符合基本的就业目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方向能够符合常规的就业路线。

2.2.2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择业方式

关于择业方式在调查中我们给出了中介、人才市场、网络、亲戚朋友介绍等4种找工作的方式让被调查者进行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将招聘会、上网、人脉关系作为自己找工作的方式。这说明大学生已经越来越认同自主择业,被分配这一比较缺乏灵活性的就业方式越来越不现实了。与此相对应,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所认可。这说明划经济时代坐等分配的观念已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取代。

2.2.3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对薪酬的期望

所调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进行职业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薪资待遇的多少。那么,在他们的眼中到底多高的薪资才是他们心中的目标呢。表2数据显示,所调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中,四成多的学生期望月工资在1901-2500元之间,近三成学生选择月薪在2501-3000元之间的工作,选1900元以下的总共不足二成,不到一成的学生选择3001元以上。从这一组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的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对月工资的期望还是相对处于现实的水平,基本上没有过分不切实际。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通过中介、人才市场、网络、亲戚朋友介绍了解更广泛的职业种类。大部分体育学院学生希望通过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想要得到比较丰厚的报酬。

2.3影响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就业意愿,也就是就业的意向,是求职者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想去什么单位,对单位有什么样的要求等。影响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很多,选择职业的方向、选择职业的依据、以及选择职业的地理位置等等,都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意愿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2.3.1体育学院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方向分析

所谓职业选择,是个人对于自己就业的种类、方向的挑选和确定。现代社会职业是影响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职业决定了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地位、生活方式和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表3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是体育教师,三分之一的学生对职业选择了公务员,职业选择是教练员和公司企业职员总共为所调查学生的五分之一,剩下极个别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看来,超过一半的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毕业后还准备从事自己的老本行。绝大多数体育学院学生都比较看好保障性高的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在职业选择上都是抱着一颗负责任的心。

2.3.2体育学院学生的择业依据

职业的选择是一种行为取向,大学生在择业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国家政策,自身的需求、动机,个人的兴趣、特长等等。表4数据显示,所调查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进行职业的选择的时候,最注重的因素是薪资待遇的多少,这也恰恰符合年轻人迫切想赚钱的心理状况;其次是与专业相关程度;最后考虑到的是工作地点与单位规模,还有考虑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学生,大概也有十分之一的比例。

2.3.3体育学院学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

一般来说,大城市比小城市的经济条件优越,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经济条件优越。表5数据显示,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大部分选择了北方的城市,这与所调查的体育学院学生地处我国北方,而大部分学生来源是北方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在选择北方城市中,选择中小城市的要多于发达城市,而选择南方发达城市的多于南方中小城市。一部分选择了中西部,少部分选择南方城市,还有极少数学生觉得无所谓。就业方向、择业依据和工作地点是调查中对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比较突出的三个因素。大部分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愿意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职业,愿意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工作地点,同时也比较注重自己的薪资状况。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9)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 引言 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2.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难点一:基层就业非主流 在近日举办的一些就业双选会、招聘会上,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但是一 旦涉及基层锻炼基层服务等字眼的岗位都少人问津,尽管各方面待遇和优惠条件与城市基本无异,但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等常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 尽管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强基层就业引导,但鼓励政策、待遇保障等对于求职者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并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受限、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导致基层就业看上去很美,实际并非求职者的主流选择,基层就业未能起到缓解一线、二线城市就业压力的作用。

难点二:专业冰火两重天 近日,最赚钱的十大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十大专业薪资最低的十大专业等榜单引发了一场关于就读专业与就业之间的讨论,一些就业率低、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的专业让毕业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机构的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中,动画、生物工程等曾经令人趋之若鹜的好专业赫然在列。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就业率等指标统计对一些专业亮出了黄牌甚至红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思想影响,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富有预见性的调整,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过于求,陷入滞涨。就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忽视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只能加剧专业发展的危险性,热门变冷门,导致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过去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跟公务员似的,好坏给你安排个工作,不管对口不对口,喜欢不喜欢,对于单位也一样,不管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质都要接收。其中有些还是不错的,像医生、老师等,工作不错,基本能对上口。 过去大学不好考,含金量很高,当时的中专都比现在的大专难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机械电等理工类的大学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都成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过去人们知识水平低,企业对人才需求门槛较低,所以大学生就业优势十分明显。例如,过去企业基本是人工操作,技术含量低,要求也相对低,大学生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就业前途却不容乐观。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形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10)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隔了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有利必有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带给女大学生的不仅仅是好消息,还有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一些困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留下的不仅仅是精华,还有对于女性的不尊重和忽视,再加上女性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因素,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只是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而女大学生的求职选择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要多方面全角度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新时期的时代特点,灵活客观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积极寻找新的思路,提出新的确实有效的建议,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就业,对推动我国两性平等事业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2.文献综述2.1女大学生就业难相关理论在就业这一问题上,国外的研究视角更大,主要集中在女性这一极大范围,从整体的视角分析整个女性群体的就业形势,而很少具体到女性群体之中的某一群体的就业问题研究,而专门针对本文研究的女大学生择业问题则是屈指可数

。研究普遍表明,女大学生择业较难。国内外囿于自身的国情及环境差异,对于此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阐释。

偏好歧视理论认为雇主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中起决定作用,囿于雇主在选择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歧视偏好”,且偏好于男性,显然,女性就成为了门外之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女性在就业市场上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是因为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不如男性,使得其在职业分布和收入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大卫·李嘉图(17世纪)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男性的比较优势在外部市场生产,而女性的比较优势在内部家务劳动或非市场工作。比较优势理论说明在就业择业这一方面男生优势是远大于女生优势的。

2.2择业及其他相关理论择业动机理论则认为择业动机是有两方面决定的--职业效价和职业概率。(数字计算公式为: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在这个表达方程中,择业者目标职业的期望度或选择意向就是择业动机,择业者对于某一个职业的评价,对其价值的估计就是职业效价,而择业者过的职业的可能性就是职业概率,与职业需求量、竞争能力、竞争系数、随机性这四个因素息息相关。特性--因素论认为特殊性是普遍存在的,个别差异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这又与职业选择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别之处,同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和才能,从而匹配到拥有这一特殊人格模式的人群。人格类型理论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Holland最早创立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人才测评的重要意义。霍兰德对于人格和职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3小结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女大学生择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大学生就业难及成因等方面,而对女大学生的择业方面(即依据个人偏好就业)国内国外均少有研究,尤其在择业影响因素方面更是少于企及。本文将以女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为突破口,重在解决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择业弊病,提高女性择业的可能性,促进女性的就业率提升。

3.研究设计3.1女大学生与择业的界定3.1.1女大学生的界定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女大学生的主要含义是指在高等学校接受本科教育,还未完全走进社会,在大学毕业后取得学士学位的全日制女性本科生,即女大学生。

3.1.2择业的界定与择业观择业,顾名思义,选择职业。而选择的过程必然会考虑到多种因素,而且必有一些因素作为择业的主导因素,或者是个人理想,或者是社会需要,或者是个人能力,不一而终。一般来说,只要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需要进入到社会进行职业选择。

择业观属于一种观念,是择业者自身持有的信念,以此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的标准。择业者依据自身的择业观,对某种职业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和评价,最终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它是择业者个人观念的一种体现,体现了择业者的职业理想和意愿。

3.1.3择业与就业的关系就业的意义所在就是使得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各尽所能,处于社会这一个群体之中,并发挥自己的作用,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而择业是就业的基础部分,它既是就业的前提,也是就业不利的必然选择。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3.2模型基础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奠定了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女性在就业市场上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是因为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不如男性,从而使得男女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性别差异,进而使其在职业分布和收入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加入了收入这一现实因素。

2. 根据前文提到的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在设计问卷调查时职业效价因素及职业需求量、竞争能力(学历和个人能力)等也是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

3.根据威廉的特性--因素论,在设计问卷调查时职业匹配度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4.根据人格类型理论中的匹配问题,不同的人格需要匹配不同的环境,因而在设计问卷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环境这一因素。

5.Kniveton (2004)发表了《择业标准量表》,该量表要求根据重要性程度对15项择业标准进行评价:经济报酬、工作兴趣、特长所在、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及时间、满足感、成就感、实爪性、安全保障、发展前途、助人利他等。

最终,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及参考周璧董的《大学生职业因素结构问卷》,在陕西地区与部分女大学生进行座谈和个别访谈,发放了关于此问题的问卷,并总和前人的研究,总结出了对女大学生择业影响较大的15个因素作为本次调查的测试因素,分别是:薪酬福利(收入),职业效价,职业需求量,竞争力,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地域,家庭,企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助人利他,成就感,满足感,经历等15个部分。

4.实证分析4.1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过程4.1.1问卷设计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以自身方面因素分析为重点,统筹外界条件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并建立了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运用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女大学生的择业影响程度。

第一,查阅国内外相关择业理论、择业动机的文献,参考周璧董的《大学生职业因素结构问卷》,编制《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预测试问卷》。预测试问卷包括薪酬福利(收入),职业效价,职业需求量,竞争力,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地域,家庭,企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助人利他,成就感,满足感,经历等15个部分, 基本信息包括年龄、专业2 个方面。问卷采用6点评定法测量(0——不看重 ,1——不太看重, 2——略微看重 , 3——比较看重 , 4——十分看重 , 5——至关重要 ) , 要求被试在6 个等级上做出选择。

第二,对《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预测试问卷》进行发放并回收统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某大学女大学生,包括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女大学生。预测问卷主要通过网络的形式发放。预测问卷样本数量为60份,回收数量为59份,问卷回收率达98%。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数56份,并根据回收的56份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第三,对预测问卷的所有项目进行CR值的计算。CR值,又称为“决断值”,指计算各样本的总得分,依照高低排序后,将得分最高的27%作为高组,将得分最低的27%作为低组,为两组的样本分别增加一个变量,分别赋值1和2。再对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计算其两组样本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数的差异。若P值大于0.05,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此项目的CR值未达到显著,即此题项对所有被调查者不具备区分性,该题项应当删去。经t检验,问卷中的4个项目应当删除。分别是:助人利他,成就感,满足感,经历。

第四,经过以上步骤最终形成11个择业影响因素项目, 分别是:薪酬福利(收入),职业效价,职业需求量,竞争力,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地域,家庭,企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将这些项目随机排列。问卷采用6点评定法测量(0——不看重 ,1——不太看重, 2——略微看重 , 3——比较看重 , 4——十分看重 , 5——至关重要 ) , 要求被试在6 个等级上做出选择。

4.1.2调查实施过程及样本情况学科人数百分比法学18 8.78工学18            8.78管理学19            9.27教育学157.32经济学3416.69理学25           12.20体育类8            3.90文学125.85艺术类146.83哲学4220.49                   描述性统计(表1)

1.样本。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某大学女大学生,包括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女大学生。此次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网络的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约240份,回收211份,问卷回收率达87.92%,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205份。在被调查者中,不同学院的女大学生人数及比例如下表(表1):

2.信度检测 。统计中所谓“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即一群受试者在同样的测验问卷上,测验多次的结果是否都具有一致性。主要是用于检测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而不是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即不管检测次数的多少,检测的最终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与信度呈正相关关系。信度是问卷分析的前提,只有问卷的信度足够高,才能够更全面而深入法人进行问题分析。就本实证研究而言,问卷的信度是指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中设置的问题反映女毕业生真实评价的可靠程度。测验多次测量的结果的一致性越高则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越高。由于误差大小与信度高低成反比,因此信度可作为测量结果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程度。在进行测量时,误差是总是难以避免的,这就使得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是不可能完全一致。一般来说,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关系用公示表示为:X=T+E(其中真实值为T,测量误差值为E,测量值为X)。一般来说,测量误差与真实值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忽略测量误差,假定它为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真实得分与测量得分的总体均值是一致的。

本文采用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比较常用的Cronbach’a系数和相关系数对本次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每一个可信度都可以用相应的Cronbach’ɑ系数进行表示,以下是具体情况(表2)

                      系数与可信度的对应关系(表2)

可信度

Cronbach’ɑ系数

不可信

Cronbach’ɑ系数<0.3

勉强可信

0.3<Cronbach’ɑ系数<0.4

可信

0.4<Cronbach’ɑ系数<0.5

很可信(最常见)

0.5<Cronbach’a系数<0.7

很可信(次常见)

0.7<Cronbach’ɑ系数<0.9

十分可信

0.9<Cronbach’ɑ系数

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测量值的Cronbach’ɑ系数值。得出择业影响因素模型的Cronbach’ɑ系数为0.799,表明Cronbach’ɑ系数值显示本次调查问卷的测量值是可信的。

3.效度分析。效度是指量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测量出想要考察的内容,即有效性。本文使用KMO 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来测量问卷的效度。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3)

Kaiser-Meyer-Olkin 測量取樣適當性。

.873

Bartlett 的球形檢定

大約 卡方

95.238

df

55

顯著性

.001

如表3所示,本文所使用问卷的KMO值为0.873。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大于0.9是最好的,大于0.7是中等水平,小于0.5则不适合作因子分析。因此本文使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也达到显著水平,即p为0.01小于0.05,表示适合作因子分析。

4.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选择了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选取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的因子,放弃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以确定因子的数目。同时,在进行排序时,忽略因子负荷小于0.4的量。因子负荷是指原始变量与提取的因子的相关系数,因子负荷量过小说明提取的因子不足以解释该项目。经过SPSS 22.0的处理,因子方差解释如表4,旋转成分矩阵如表5。

說明的變異數總計(表4)

元件

起始特徵值

擷取平方和載入

循環平方和載入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1

1.545

14.044

14.044

1.545

14.044

14.044

1.375

12.500

12.500

2

1.298

11.801

25.845

1.298

11.801

25.845

1.357

12.336

24.836

3

1.272

11.561

37.406

1.272

11.561

37.406

1.320

11.998

36.834

4

1.195

10.862

48.268

1.195

10.862

48.268

1.236

11.238

48.072

5

1.051

9.558

57.826

1.051

9.558

57.826

1.073

9.754

69.826

6

.944

8.581

66.407

7

.904

8.214

74.621

8

.818

7.438

82.059

9

.755

6.864

88.924

10

.669

6.084

95.007

11

.549

4.993

100.000

擷取方法:主體元件分析。

 

旋轉元件矩陣(表5)

元件

1

2

3

4

5

职业理想

-.704

薪酬福利

           .666

职业匹配度

.524

.438

企业地位

-.711

竞争力

.651

地域因素

.777

职业环境

.569

家庭因素

.681

职位效价

-.644

职业兴趣

          .478 

.520

职业需求量

           .896

擷取方法:主體元件分析。

 轉軸方法:具有 Kaiser 正規化的最大變異法。

a. 在 6 疊代中收斂循環。

由表4可知,新生代员工的学习动机共存在5个因子,总的方差解释量为69.826%。方差解释量是指所提取的5个因子能够解释原有11个项目信息的百分比。由表5可得,11个项目中:职业匹配度和职业兴趣项目分布在2个的因子内(表格中已加粗表示),鉴于研究结果最终是为实践服务,因此将这个变量分别划入第5个因子和第1因子中(即加粗数字所在列)。最终将新生代员工学习动机取向划分为五个维度(因子),分别是:理想兴趣纬度,企业条件纬度,地域环境纬度,其他方面纬度,能力匹配纬度。

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表6)

因子

项目

理想兴趣

职业理想

职业兴趣

企业条件

薪酬福利

企业地位

职业需求量

地域环境

地域因素

职业环境

其他方面

家庭因素

职位效价

能力匹配

竞争力

职业匹配度

4.2资料数据统计及分析一、   描述性分析

    各因子各项目的基本情况见表7.8.9.10.11

表7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理想兴趣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理想兴趣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理想

3

1.5

1

13

6.3

2

17

8.3

3

39

19

4

27

13.2

5

106

51.7

职业兴趣

6

2.9

1

38

18.5

2

112

54.6

3

29

14.1

4

10

4.9

5

10

4.9

表8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企业条件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企业条件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需求量

7

3.4

1

88

42.9

2

71

34.6

3

22

10.7

4

8

3.9

5

9

4.4

薪酬福利

2

1

1

10

4.9

2

4

2

3

48

23.4

4

76

37.1

5

65

31.7

5

8

3.9

企业地位

4

2

1

11

5.4

2

2

1

3

49

23.9

4

77

37.6

5

62

30.2

表9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地域环境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地域环境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环境

4

2

1

18

8.8

2

52

25.4

3

85

41.5

4

32

15.6

5

14

6.8

地域因素

3

1.5

1

19

9.3

2

53

25.9

3

91

44.4

4

30

14.6

5

9

4.4

表10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其他方面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其他方面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位效价

6

2.9

1

15

7.3

2

33

16.1

3

103

50.2

4

32

15.6

5

16

7.8

家庭因素

6

2.9

1

40

19.5

2

108

52.7

3

32

15.6

4

11

5.4

5

8

3.9

表11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能力匹配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能力匹配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匹配度

6

2.9

1

6

2.9

2

5

2.4

3

38

18.5

4

70

34.1

5

80

39

4

76

37.1

5

65

31.7

竞争力

4

2

1

86

42

2

70

34.1

3

24

11.7

4

12

5.9

5

9

4.4

二、差异性分析

    经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可得,不同学科在职位效价、职业需求量、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薪酬福利、竞争力、地域因素、家庭因素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企业地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

                       表12不同学科在择业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法学(N=18)

工学(N=18)

管理学(N=19)

教育学(N=15)

经济学(N=34)

理学(N=25)

体育类(N=8)

文学(N=12)

艺术类(N=14)

哲学(N=42)

X2

P

职位效价

87.58

143.94

156.21

106

87.09

109.54

93.13

56.63

101.04

91.69

42.765

<0.001

职业需求量

90.19

106.92

94.05

105.4

97.46

107.96

186.31

101.75

82.18

102.96

22.045

0.009

职业匹配度

127.33

96.33

86.87

124.7

87.12

133.92

107.75

94.25

125.64

83.48

25.491

0.002

职业环境

84.06

98.83

96.26

193.9

105.12

92.88

114.5

105.88

94.29

87.69

45.821

<0.001

职业理想

69.61

145.11

83.18

113.7

84.4

86.1

61.31

109.13

85.86

141.43

53.565

<0.001

职业兴趣

88.47

72.56

79.45

75.2

101.12

124.08

90.56

90.21

196.21

106.79

61.569

<0.001

薪酬福利

113.36

100.94

71.68

86.6

164.71

79.88

82.88

115.67

128.89

74.86

67.664

<0.001

竞争力

194.75

77.83

109.13

110.3

77.94

120.78

102.38

107.33

92.07

81.31

69.187

<0.001

地域因素

109.81

110.44

52.89

137

79.1

116.46

100.13

121.13

100.43

114.98

32.183

<0.001

家庭因素

114.94

79.5

83.71

95.3

94.88

110.14

83.69

182.96

143.57

89.06

45.506

<0.001

企业地位

103.14

93.03

121

107.6

113.21

104.78

110.5

95.42

102.36

89.06

6.65

0.673

4.3择业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为了分析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强弱排序,对上文中择业影响因素平均得分进行统计,以明确这些因子间的相对重要性。统计结果如表13。

                            描述性統計資料(表13)

因子

项目

平均数

理想兴趣

职业理想

               3.03

职业兴趣

企业条件

薪酬福利

 

3.16

企业地位

职业需求量

地域环境

地域因素

2.78

职业环境

其他方面

家庭因素

2.54

职位效价

能力匹配

竞争力

2.93

职业匹配度

从上表可知,择业影响因素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企业条件,理想兴趣,能力匹配,地域环境,其他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条件,理想兴趣等在择业影响因素中占较大比重。

4.3小结从择业影响因素的选取到设计调查问卷再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由开始的模型基础到最后实证数据,每一步都按照严格的要求执行操作,尽最大可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并最终在复杂繁冗的数据中进行了严密准确的统计分析,以保证最终统计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以便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意见,更好解决女大学生择业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5结论企业条件方面影响最大,女大学生不仅仅看重经济待遇,更着眼于企业地位和发展前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在择业时的选择更加谨慎,不再是仅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或者是前途发展因素,而是会兼顾两者,力求在两者之间需求一个平衡点,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统一。

理想兴趣方面占重要比重,可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兴趣对女大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女大学生应该以长期的眼光看待问题,而非一时的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和社会也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地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协助女大学生更好择业。

能力匹配方面比重偏小。可见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有所欠缺。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是科学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进行“职业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个人能力影响到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女大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应该对个人的能力倾向进行客观认知。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进行职业匹配。职业匹配度应该成为女大学生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如果个人能力与职业不匹配,首先,工作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工作的内容并不是择业者能够驾驭的内容,由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其次,择业者的个人发展会受到阻碍。因而,女大学生可以先充分审视自身的优势,评价自身的才能,在进行职业的选择,力求选择一个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职业,以便更好择业。

大学生就业调查篇(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为了实现《规划纲要》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抓好学前师资培养是关键。那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心态如何?他们对就业单位与就业地区、期望薪酬与就业指导、专业对口与就业途径、创业意识与就业准备如何?为了摸清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这些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2014年6月中旬,笔者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某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两个班78名学前教育专业新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向调查。

一、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对就业前景较有信心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吗? A 非常了解 4 5.12

B 有所了解 47 60.25

C 不太注意 17 21.79

D 不了解 10 12.82

您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什么态度? A 乐观 29 37.18

B 一般 44 56.41

C 悲观 3 3.84

D 不清楚 2 2.56

学前大专新生非常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同学占5.12%,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占60.25%,不太注意的占21.79%,不了解的占12.82%。这说明65.37%的同学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有利于开展就业指导;但是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毫不在意,需要加强引导。

学前大专新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占37.18%,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占56.41%,对就业前景持悲观和不清楚态度的占6.4%,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新生总体上(93.6%)对就业前景较有信心,十分有利于开展就业指导;但是持悲观态度的同学还有3.84%,这部分同学特别需要关注,正确引导,也要让他们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

二、就业首选公办学校与家乡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的就业单位意向是 A 公办学校 40 51.28

B 基层项目计划 8 10.25

C 私立学校 18 23.07

D 其他 12 15.38

您期望的工作地区是 A 家乡 39 50

B 省内任何地 9 11.54

C 重庆市 12 15.38

D 其他 18 23.08

51.28%的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就业首选公办学校,76.92%的同学选择省内或家乡就业(选择重庆的学生大都是重庆户籍),这说明过半的学前教育新生就业时看重的是工作稳定,更愿意在家乡任教;愿意参加基层项目计划的同学占10.25%,愿去私立学校的占23.07%,愿去其他部门的占15.38%,毕业后去向多元化,这有利于因势利导开展就业指导。

三、渴望面试技巧与就业信息,但月薪期望值偏高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最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是什么? A 更多招考公告 10 12.82

B 更多的公司介绍和企业招聘信息 24 30.77

C 更多的笔试知识答疑 4 5.13

D 更多的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 40 51.28

您对月薪的要求是多少元? A 2000 1 1.28

B 2500――3000 29 37.18

C 3000――4000 33 42.31

D 4000以上 15 19.23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有51.28%渴望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在平常教学中应加强面试技能训练,以提高学前教育大专学生的面试能力;43.59%的学生希望获取就业信息(招考公告与招聘信息),这需要就业指导者尽可能多地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们参考。

只有1.28%的学前教育学生月薪期望值在2000元以下,98.72%的高职学前新生薪酬期望值在2500元以上,甚至有19.23%的同学月薪期望值达4000元以上,与现实相距甚远。因为目前一般大学生的平均月薪约为2400元,这需要在就业指导中正确引导,适当降低学生月薪期望值,毕业后才有可能顺利就业。

四、比较注重专业,就业途径多样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想就业的职位一定要和所学的专业相对口吗? A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口 11 14.10

B 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近 25 32.05

C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31 39.74

D 无所谓 11 14.10

您会选择哪种方式找工作? A 参加公招 43 55.13

B 参军 2 2.56

C 参加现场或网络招聘会 23 29.49

D 通过他人介绍 10 12.82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希望就业的职位与所学的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占46.15%,这部分同学比较看重专业;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同学占39.74%,对专业无所谓的同学占14.10%,这也需要在就业指导中分类因人制宜进行引导。

有55.13%的学前教育大专新生选择参加公招方式就业,29.49%的同学选择参加现场或网络招聘会,这说明学校在就业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同学们提供就业信息;选择参军的仅有2人,占2.56%,需要加强国防教育,引导学生踊跃参军;选择通过他人介绍就业的同学占12.82%,就业指导中可以充分利用,以促进顺利就业。

五、岗位稳定待遇好,重视技能与实习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您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A 工作稳定有保障 25 31.65

B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26 33.33

C 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0 0

D 有较好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 27 34.62

您觉得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什么? A 学习成绩 1 1.28

B 专业技能 29 37.18

C 实习经历 33 42.31

D 资格证书 15 19.23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在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时,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31.65%)、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33.33%)、有较好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34.62%)的同学几乎平分秋色,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并不看重社会地位,无人选择,这需要就业指导中分类引导。

选择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时,37.18%的同学选择专业技能,42.31%的同学选择实习经历,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知道专业技能与实习经历有多么重要,必须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抓好保教保育实习工作,顺利就业才有基础;选择资格证书的同学占19.23%,而选择学习成绩的同学仅1人,占1.28%,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不能够凭空产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才更加可靠,实习才会更加顺利。

六、创业意识浓厚,就业准备扎实

非常高兴的是,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创业意识浓厚,如果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有一半的同学选择创业,需要积极鼓励;有26.92%的同学选择参加专生本考试,有进取心,同样需要鼓励;有11.54的同学选择外出打工,有自我谋生意识,应当支持;但也有11.54的同学选择回家等,需要正确引导。

问题 答案 人数(人) 百分比(%)

假如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您愿意 A 参加专生本考试 21 26.92

B 创业 39 50

C 回家等 9 11.54

D 外出打工 9 11.54

您从哪些方面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多选) A 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67 85.90

B 考取各种资格证书 76 97.74

C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73 93.59

D 经常了解就业信息 63 80.77

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基本上在为未来就业做扎实准备,85.90%的同学选择了刻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有97.74%的同学选择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有 93.59%的同学选择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实践能力,有80.77%的同学选择了经常了解就业信息,就业准备积极,就业指导中应当充分利用。

七、问题与建议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大专新生具有关注就业形势、就业前景乐观、就业途径多样、重视技能与实习、创业意识浓厚、就业准备扎实等优点,但是也有固守家乡观念、月薪期望值偏高、追求岗位稳定待遇好等不足,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特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导同学们抛弃固守家乡观念,“好男儿志在四方”,“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同时指导同学们正确分折自己的职业取向,确立合理的未来职业取向,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以顺利就业。

二是适当降低月薪期望值,不能一味追求岗位稳定待遇好。目前以月薪2500―3000元较为恰当;只要能够就业,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都可以去,目前只有“先就业,后择业”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是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千方百计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广泛邀请用人单位举办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为同学们就业提供工作岗位;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讲授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念、就业政策与择业程序、就业市场与求职向导、择业方法与求职技巧,以提高就业能力,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