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路政季度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4:30

路政季度总结

路政季度总结篇(1)

1、完善了各类安全规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紧急预案、安全考核制度,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及工作要求,责任夯实到每名管理人员身上,进一步增强了每个职工做好安全工作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二月份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教育周”活动,进行了安全规程、安全知识培训、各类事故案例、相关安全生产法规学习,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将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促进自我保护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宣传教育,是大队安全工作的基础。2012年一季度,大队以安全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做好事前预防为目的,经常性地对队员和沿公路线两侧的群众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特别是抓好法制安全宣传等大型活动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⒈认真做好法制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大队组织所有职工学习安全工作的各类文件与法规,对单位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此外,大队也利用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提升人民群众对公路及其附属设施与交通安全关系的认知,帮助教育广大的群众树立爱路护路的意识,并积极配合路政执法人员搞好保护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工作。

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大队利用大队的安全会、组织活动等途径,通过讲解、学习,在单位内2src.com部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职工接受比较系统的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大队每月还小结上月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通过这些活动增强职工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路政季度总结篇(2)

大队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为防止节能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按照总队、支队有关文件要求,成立大队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做好节能减排

根据节能目标要求,大队在第一季度着力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方案的制定,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节能工作。经研究讨论,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大队节能规划、大队2012年节能目标措施方案、办公用品及设备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水、电使用管理规定等。

三、认真组织学习,落实有关文件精神

节能减排是一项基本国策,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节能意识,了解全国的节能形势和节能措施,使节能工作深入人心,在第一季度,大队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较大的提高了大队全体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并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水、节电、节油理念得到普及。

路政季度总结篇(3)

大队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为防止节能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按照总队、支队有关文件要求,成立大队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做好节能减排

根据节能目标要求,大队在第一季度着力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方案的制定,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节能工作。经研究讨论,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大队节能规划、大队2012年节能目标措施方案、办公用品及设备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水、电使用管理规定等。

三、认真组织学习,落实有关文件精神

节能减排是一项基本国策,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节能意识,了解全国的节能形势和节能措施,使节能工作深入人心,在第一季度,大队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较大的提高了大队全体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并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水、节电、节油理念得到普及。

路政季度总结篇(4)

1、按照去年的养护体制改革思路,路政科和县养路队着重指导各养护承包人建立起了有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养护模式。把养护作业制度、现场作业安全流程、月计划、季度计划作为每月检查、季度考核主要目标,并与承包费用挂钩,实行硬指标打分。

2、县养路队按先打基础、再提升质量的方法,每月提出养护任务,由各承包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月工作计划,安排一线养护工有针对性的进行养护作业。这一做法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各承包人第一个月投入人力、物力集中修复、完善路基、路面等基础设施,后期基本就以日常养护为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养护质量。

3、建立起了雨季汛期,路政、县养路队、各承包人联防制度。雨季、汛期各承包人对管养路段进行实地巡查,实行每日一报制度;县养路队进行季节性养护指导,提出专项养护计划;路政科负责上路巡查、收集情况汇总上报,提出应急解决方案。全年未出现一起因水毁等原因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

二、 路政管理工作实行新模式

1、今年,路政科把路政监督与现场养护结合起来,发挥养护工作点多面广的长处,路政科根据报告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中治理。全年先后在上太线、上江线、紫阳线开展集中治理行动5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20余份,清理公路堆积物200余方,有效保证公路行车环境。

2、7-8月份按局里的部署集中对上太线、上江线、增兰线山体塌方进行了大面积清理,现已清理完毕,共计清理塌方量9000余方。

3、积极做好因暴雨、山洪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农村公路水毁工程,启动各项应急预案,力保交通安全、通畅,未出现因灾交通受阻2小时以上的事件。

4、 进一步加强校车途径农村公路安全管理,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要求各乡镇公路站迅速开展道路交叉口、陡坡、急弯、临崖等危险路段途径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点对危险路段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5、经常性的开展公路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放在直管公路、桥梁的雨季管养工作上,采取路政部门与养护部门及各路段承包人、沿线乡镇政府对公路实行24小时监控制度,路政部门实行上路巡查制度,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处置,维护了路产路权。

路政季度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36-06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经济运行先后几次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转换。为调控经济过热和避免经济衰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在从紧、适度从紧、适度宽松、稳健和积极之间进行了多次相机抉择和组合。鉴于此现实,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的走势近年来很有可能发生结构变化。因此,运用一种科学准确的结构变化检验方法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的增长路径进行考察,对于研究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各环节的内在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时序列的增长路径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中,一个循环依存的问题使得已有检验结果值得商榷:一方面,趋势方程中回归残差项是平稳还是单整序列会直接影响结构变化的检验结果;另一方面,判断时序列是否平稳的单位根检验又需要获得结构变化存在与否的信息。这样,时序列的结构变化检验与残差单整性检验互为条件,相互依赖。因而,准确地判断经济变量增长趋势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寻找一种不依赖回归残差平稳性特征并具有良好功效的内生结构变化检验方法。

鉴于此问题,Perron和Yabu(2009)[1]提出一种拟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quasi-FGLS),由于该方法提出的检验统计量在残差为I(0)和I(1)时的极限分布非常接近,使得检验结果在残差项自回归形式和结构变化同时未知的情况下仍然可信。

考虑到近十几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本文运用Perron和Yabu(2009)提出的quasi-FGLS方法对199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走势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与以往对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结构变化的诸多研究不同的是,大多数已有研究其基本出发点是应用或者修正结构突变单位根以检验时序列的单整性,侧重于把结构变化作为单位根检验的先决条件,对结构变化的判定也依赖于回归残差的平稳性这一问题讨论较少(例如,Li,2005[2];栾惠德和张晓峒,2006[3];滕建州,2006[4];Liang和Teng,2006[5];聂巧平和冯蕾,2008[6]),而本文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走势的结构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独立于回归残差的是否平稳的假定,克服了以往检验中存在的回归残差平稳性与结构变化循环依赖的问题,结论更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结合现实对实证结果加以分析比较,从而阐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决策和重大事件对经济运行的冲击作用,并对经济运行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二、检验模型设定

随机变量的生成过程如下:

yt=x′t?鬃+ut

ut=?琢ut-1+?淄t(1)

?淄t=d(L)et

令T表示样本量,t=1,2,…T,et~iid(0,?滓2),解释变量xt和待估参数?鬃为r×1向量,-1

以下三种模型代表结构变化的三种不同情况:

模型I:仅漂移项存在结构变化。x=(1,DUt,t)′,?鬃=(?滋t,?滋1,?茁0)′,令T1表示结构变化发生的时间,t?燮T1时,DUt=0,t>T1时,DUt=1。此时,检验为H0∶?滋1=0;

模型II:仅趋势项存在结构变化。xt=(1,t,DTt)′,?鬃=(?滋0,?茁0,?茁1)′,t?燮T1时,DTt=0,t>T1时,DTt=t-T1,此时,检验为H0∶?茁1=0;

模型III:漂移项和趋势项同时发生结构变化。xt=(1,DUt,t,DTt)′,?鬃=(?滋0,?滋1,?茁0,?茁1)′,此时,检验为H0∶?滋1=?茁1=0。

三种模型的原假设可以统一表示为矩阵约束形式:H0∶R?鬃=?酌,R为q×r矩阵,?酌为q×1向量,q为约束个数。

?琢的估计值■可以通过如下回归获得:

■t=?琢■t-1+■?灼i?驻■t-1+eik(2)

滞后阶数k根据AIC准则确定,然后进行FGLS回归:

(1-■L)yt=(1-■L)x′t?鬃+(1-■L)ut

由于?琢=1时,Wald检验统计量的极限分布不服从?字2分布,Perron和Yabu(2009)用如下方法构建?琢的超有效估计量:

■=■ ifT1/2■-1>11 ifT1/2■-1?燮1(3)

用■S作为的估计值进行FGLS回归并可证明,三个模型的Wald统计量均服从?字2分布。

针对?琢的最小二乘估计量存在向下的偏误问题,Roy和Fuller(2001)提出如下偏误修正估计量:

■M=■+C(■)■a(4)

C(■)=-■ ■>?子pctLPT-1■-(1+m)[■+?琢2(■+10)]-1 -10

其中,■?琢为■的标准差,■=(■-1)/■?琢,m是系数向量?鬃的行数,Lp=(p+1)/2,p为ut自回归的阶数,a1=(1+m)T,a2=[(1+m)T-?子2pct(Lp+T)][?子pct(10+?子pct)(Lp+T)-1],?子pct为?琢=1时■的极限分布的分位数,在结构变化位置已知(未知)时,取?子0.95(?子0.99)。

根据式(3),计算偏误修正估计量■M的超有效估计量■MS,然后使用如下quasi-FGLS方法对?鬃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计算Wald统计量WRQF(?姿1)。

最后,在结构变化位置未知的情况下,按照Andrews(1993)[7]和Andrews和Ploberger(1994)[8]的做法,构建结构变化检验统计量:

Exp-WRQF=logT-1■exp■WRQF(?姿1)(5)

?姿1=T1/T,?撰={?着?燮?姿1?燮1-?着},?着=0.10。

Perron和Yabu给出了该统计量的临界值,其在残差项为I(0)和I(1)时非常接近,因此,根据该统计量得出的结构变化检验结果不受残差平稳性的影响。

上述检验可概括成如下步骤:

(1)对给定的结构变化,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围绕结构变化的退势处理,得到残差■t。

(2)运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式(2),得到?琢的估计值■并计算■=(■-1)/■?琢。

(3)根据式(4)对■值进行修正,得到偏误修正估计量■M。

(4)构建?琢的超有效估计量■MS:

■MS=■M T1/2■M-1>11 T1/2■M-1?燮1

(5)运用■MS进行quasi-FGLS估计,得到系数估计向量■,根据不同模型和ut的不同形式构建相应的WRQF统计量。

(6)在结构变化未知的情况下,对所有可能的结构变化时点重复上述步骤,从而构建Exp-WRQF统计量,对结构变化进行判断。

三、变量指标、数据来源及实证检验

(一)变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10个有代表性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①,即:GDP、人均GDP、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贷款余额、实际工资总额、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名义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运用上述方法对这些变量在1995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期间②的结构变化进行检验。构建指标之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首先用X12方法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季节调整;然后采用定基CPI指数对除名义工资总额外的其他季节调整数据进行平减以获得各变量的实际值,进入模型分析的是各时序列的自然对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中,GDP、CPI、储蓄存款余额及贷款余额来自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最终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就业人数和名义工资总额均来自高校财经数据库③。

(二)Quasi-FGLS结构变化检验

首先在同时考虑均值漂移和趋势变化的情况下(模型Ⅲ),对选取的10个变量进行实证检验(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有8个变量的Exp-WRQF检验统计量至少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存在结构变化的原假设,这8个变量分别是:GDP、人均GDP、就业人数、名义工资总额、实际工资总额、储蓄存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表明这些变量的增长路径同时发生了均值漂移和趋势变化。

对于在模型Ⅲ下不能拒绝原假设的其余两个变量:贷款余额和进出口,本文进一步运用模型Ⅱ进行检验(见表2)。其中,进出口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意味着该变量的增长路径仅在趋势项上发生了结构变化。最后,使用模型Ⅰ对仍不显著的贷款余额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实证表明,除贷款余额外,其余9个变量均在样本期间内发生了结构变化。

对于存在结构变化的自然对数值yt,可以通过下列回归方程得到其拟合值并计算结构变化前后的潜在增长率(参见,Li,2005[2];Perron和Yabu,2009[1]):

yt=■+■t+■DUt+■DTt+■t=■t+■t(6)

■t即为yt的拟合值。结构变化以前,yt的潜在增长率为时间趋势项t的系数■,结构变化后,潜在增长率转变为t和DTt系数之■和■。表1和表2在给出结构变化检验结果的同时,也给出了结构变化前后相应的潜在增长率和平均增长率。

四、结果分析

(一)储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储蓄存款余额的结构变化发生在1997年第4季度,观察图1,结构变化发生前,我国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1994年更是高达41.5%;结构变化之后,该增长率出现明显回落,除2008年,其他年份均低于20%。

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通过动态无效(Dynamic Inefficiency)理论对一国储蓄的适度规模进行考察,当一国存在过度储蓄,即储蓄率超过了资本积累的黄金率(golden rule),经济运行是动态无效的,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时期,1980年至1997年,我国储蓄存款的年均增长率为32.91%,大大高于城乡居民个人货币收入的递增水平和GDP的增长步伐。高储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但巨额的储蓄存款也会对消费和投资造成挤占,制约经济的良性循环。袁志刚、何樟勇(2003)[9]运用黄金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效率进行考察,实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状态。为减少过高储蓄带来的资源浪费,使更多的资金流入投资领域,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央行运用利率杠杆以期分流储蓄,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了连续六年的降息。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表现为自1997年年末开始,我国储蓄存款余额的路径发生偏离,潜在增长率由之前的5.37%降至3.14%,增速放缓。与储蓄存款不同的是,检验结果显示,我国贷款余额的增长路径自1995年以来并未发生,在此期间,无论是国内的宏观调控还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均未能改变其走势,潜在增长率在整个时期为3.12%。1997年之前,储蓄存款的潜在增长率(5.37%)高于贷款的潜在增长率(3.12%),而结构变化发生后,二者基本持平(3.14和3.12%),这表明,尽管以利率为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的影响有限,但通过改变储蓄存款的增长路径,使储蓄存款与贷款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增长状态。

(二)固定资产投资、GDP、人均GDP

高储蓄率是决定高投资率的关键变量,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带动了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变化出现在2000年第4季度。在经历了1994年到1996年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之后,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缺陷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变的迹象开始显露。为了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我国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并于1999年将促进投资需求较快增长作为五个重点经济工作之首。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很快走出危机阴影,表现为自2000年第4季度起,固定资产投资的路径变化,发生向上偏移。数据表明,2000年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由两位数上升至三位数,到2003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增速过快问题。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也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动因。检验结果显示,GDP的结构变化出现在2005年3季度,结构变化前,GDP指标的季度潜在增长率为2.06%,而此后该增长率升至2.96%。与GDP相同,人均GDP的增长路径于2005年3季度发生水平跳跃,但是,通过计算发现,其潜在增长率在结构变化后不升反降,由之前的3.01%降为2.36%,增速放缓。我们认为,尽管2003年以来我国就业人数保持持续增长,但这种增长一方面是生产发展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人力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本文中代表劳动效率的人均GDP(GDP与就业人数的比值)的潜在增长率在结构变化后出现下降。同时GDP与人均GDP在结构断点前后潜在增长率变化的非一致性也说明我国经济目前仍是依靠增加劳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而非依靠提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

(三)就业和消费

就业人口和消费的增长路径在2002年第4季度同时出现向上的结构变化,二者的潜在增长率分别由之前的-1.23%和2.08%上升至之后的1.76%和3.47%,而这种同步变化正是就业与消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一方面,就业的增加导致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变,而这又将推动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另一方面,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带动市场容量的扩张,这种扩张通常以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来实现,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城乡分割就业体制的弊端在90年代后期逐渐显露,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于2000年应运而生并被明确纳入“十五计划纲要”,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推动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就业人口增加,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熟,使劳动力资源配置逐渐向市场化转变。在就业改革措施的冲击下,加之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自2002年年底,就业人口的增长路径无论在水平截距上还是趋势上均出现显著提高,形成偏离原有走势的新路径。

1997年6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0月,零售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显现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趋势,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已由通货膨胀开始转变为通货紧缩。为了走出通货紧缩,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8年至2002年间,我国逐步形成了刺激消费的政策,其核心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围绕这个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多方面的政策组合,主要包括扩大劳动力市场容量,增加就业从而提高居民购买能力和通过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来鼓励个人消费信贷等政策。消费刺激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拉动了消费的增长,并对消费者信心指数起到了提振作用。尽管此后爆发的非典对第二季度的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但由于非典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政府及时采取了稳定经济的举措,损失有限。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消费刺激政策的效果在2002年第4季度集中显现,使我国实际居民消费的增长路径向上转变,潜在增长率由之前的2.08%上升至3.47%,此后的“非典”疫情爆发并未能改变这种新的增长路径,而仅使得居民消费围绕该路径发生暂时性波动。

(四)进出口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后,我国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出口竞争力受到一定冲击,出口增速滑落。面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我国加大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力度,以维持和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首先,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做出调整,实行“科技兴贸”战略,重点扶植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份额迅速上升。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条件取决于该国的进出口产品是否具有足够大的需求弹性,因此,贬值并不一定增加出口。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使我国出口产品中需求弹性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提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出口相对价格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并进行外贸体制改革,赋予各类企业进出口权。1998年下半年,符合一定条件的私营企业被允许从事自营进出口业务。由于私营企业出口更富有活力,使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和出口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外贸体制改革,给我国出口的恢复和增长带来契机,从本文的检验结果可知,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外贸体制改革确实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实质性影响,表现为自1999年二季度起,实际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路径发生改变,潜在增长率由0.70%骤增至5.36%,而这种变化主要是出口增速提高的结果。

(五)名义工资总额与实际工资总额

名义工资总额的结构变化出现在2001年第2季度,稍晚于实际工资总额的结构变化时点2000年第3季度。结构变化后,二者的潜在增长率大幅提高,分别由之前的0.97%和0.82%上升至3.86%和3.16%。工资总额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引导的结果,即深化工资货币化改革的结果。1992年,我国开始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央于2000年要求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使职工收入更加货币化。这种深化改革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来实现的,如住房补贴货币化,医疗保障货币化、职工补贴津贴货币化等,隐性工资逐步显性化,使名义和实际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路径先后偏离原有的趋势,增长速度较先前出现显著提高。

五、结论

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宏观经济政策多次调整的现实,本文采用Perron和Yabu (2009)提出的拟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我国1995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的10个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增长路径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除贷款余额外,GDP、人均GDP、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实际工资总额、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名义工资总额和就业人数的趋势方程均存在结构变化,潜在增长率出现明显改变,但这种变动有增有减。

通过对结构变化时间的分析和变化前后增长率的比较,本研究发现,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上世纪90年代末的消费和投资刺激政策,工资货币化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和科技兴贸战略对宏观经济各方面产生了有力冲击,使大多数经济和金融总量的增长路径发生偏移,从而出现结构变化[10]。在这些变化中,就业和居民消费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因此在政策调控上应注意二者的协调发展。检验结果同时显示,我国经济目前仍是依靠增加劳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而非依靠提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由于近年来就业的持续增加是生产发展的真实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得就业人口人均GDP的增长率在结构变化后不升反降。

作为时序列的趋势方程是否存在结构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拟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检验法有其特有优势,该方法构建的检验统计量在残差为平稳和单整序列时具有非常接近的极限分布,适用于在趋势方程中残差项自回归形式和结构变化同时未知的情况下的结构变化检验,故本文得到的结论更加稳健。

注释:

①10个变量的选取参考梁琪和滕建州(2006)所使用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

②由于名义工资总额在1995年第1季度至1996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缺失,本文的名义工资和经物价平减得到的实际工资的样本数据为1996年第4季度到2010年第4季度。

③我们获得的CPI数据是月度同比指数,月度定基CPI数据根据倒推环比法并使用月度同比指数以及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的月度环比指数得到,然后根据月度定基CPI计算季度CPI。

参考文献:

[1]Perron P,Yabu T. Testing for Shifts in Trend with an Integrated or Stationary Noise Compon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2009,(27):369-396.

[2]Li X M. China’s economic growth:what do we learn from multiple-break unit root tests?[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52):261-281.

[3]栾惠德,张晓峒.中国人口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基于结构突变理论[C].经济学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2卷,第1辑.

[4]滕建州.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总量平稳性的再思考[J]. 统计研究,2006,(10):55-60.

[5]Liang Q,Teng J Z. Unit roots and structural breakpoints in China’s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time series[J]. Frontier Economics in China,2006,(4):537-559.

[6]聂巧平,冯蕾.考虑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程序研究——基于“新息异常值模型”的Perron检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9):139-151.

[7]Andrews D W K. Tests for Parameter Instabil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 with Unknown Change Point[J]. Econometrica,1993,(61):821-856.

路政季度总结篇(6)

此外,由于张掖市交通运输部门常年应对冬季冰雪气候带来的路面结冰积雪等突发状况,因此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和足够的经验保障冬季交通安全,冬季旅游交通可以保障通畅、安全。

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张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能为冬季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更大想象和发挥空间。要设计出特色鲜明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冬季旅游产品就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准确把握冬季旅游市场需求动向,走“捆绑”融合开发、参与体验结合、形象特色鲜明的道路,将旺季常规旅游资源与冬季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结合到一起,突出冬季旅游的鲜明特色,增加冬季旅游消费内容,逐渐形成冬季旅游一体化产业链,为市场提供多样化、品质高、特色显著的冬季旅游产品;此外,还要通过丰富的参与体验项目、文娱表演等延长旅游者在本地的停留时间,增加冬季旅游经济收入以平衡淡旺季巨大差异,推进张掖旅游业均衡发展。

劣势分析

1.冬季严寒干燥的气候

张掖深处中国内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炎热,春秋短促且多风。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的三月,为气象意义上的冬季,多年均温在-7.2至-9.7之间,这段时间也是张掖旅游市场的淡季,客源急剧减少,大多数旅行社、景区甚至一些酒店经营惨淡,企业盈利困难,同时加之取暖、工资、房租等固定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更显艰难。冬季寒冷的气候已经成为阻碍旅游行业正常经营的主要因素。其次,冬季出游不安全隐患增加以及传统休闲观念也是导致冬季市场萧条的不利因素。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理论中明确指出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出游安全是旅游者首要考虑的因素,然而就整个西北地区来说,冬季的寒冷与干燥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旅游活动受大气环境影响明显,旅游者多不愿意冬季出行,和家人在一起、度过年节往往成为首选休闲方式,冬季旅游安全顾虑以及传统观念都是导致张掖冬季旅游市场常年萧条的原因。冬季恶劣的气候条件还有可能造成诸如冰雪灾害、原料供应紧张、自然景观变化等不利冬季旅游开展的结果。(表1,略)

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通过表2(表略)对河西五市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横向比较,张掖市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均位居第四,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居第五。总体而言,张掖经济底子薄,人们可用于旅游消费的自由支配收入少,旅游市场成长缓慢;政府财政税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能够投入到冬季旅游开发上的资金不会太多,而与之矛盾的却是由于张掖冬季旅游起步晚,初期开发资金需求量大,但就目前张掖经济条件而言,财政支持、市场需求、冬季旅游消费能力均显疲软,无法有效地推动冬季旅游开发,因此要开发冬季旅游就必须依靠民间资本投入或通过银行贷款获取经济支持,而在市场方面则要大力开发张掖市外部旅游市场。(表2,略)

张掖冬季旅游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在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环境、旅游、政府投入、金融支持等诸多方面给予甘肃省强有力的支持和政策保障。同年,张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规划未来五年旅游业发展蓝图。2011年8月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张掖市也颁布了《张掖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张掖市将按照“一心、两带、五区、七线”总体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加强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行业人才队伍素质,努力实现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张掖作为丝绸之路河西环线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独具特色,“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和全省宏观政策引导下,张掖要抓住机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努力吸引投资,同时要给与优厚条件引进旅游人才,把有实力的企业、人才、先进理念留在张掖,这不仅能够解决张掖冬季旅游开发资金少、人才缺乏的劣势,而且能够缩小与周边地区差距,促使张掖旅游做大做强。

2.出游时间增多,冬季旅游需求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需求日益强烈且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国家也适时放宽了国民休息期限,带薪休假制度也在逐步落实中,这些利好使国民有更充裕的闲暇时间,春节、元旦、国庆节更成为人们出游的高峰。目前,国民法定休假总天数(包括周末)全年已达117天,更多的闲暇时间必将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类、休闲娱乐类、体育健身已成旅游旺季大众热衷的旅游产品,而伴随着冬季休闲时间增加,在冬季外出旅游、体验自然的另一面也是独具特色、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方式。目前,哈尔滨冬季开发的滑雪、探险、冰雕、冬季观光、体育健身等项目均已获得成功,而且这几年客流量还在不断增长之中,这充分地说明冬季旅游市场极具潜力,张掖市完全可以利用冬闲机遇,大力发展冬季旅游。

威胁分析

1.张掖周边省市冬季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

目前,东北地区、新疆地区以及宁夏都在大力发展冬季旅游,这些区域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冬季旅游项目,如哈尔滨的“冰灯游园会”、“冰雪节”,“雪之魂”、“雪之灵”、“雪之趣”、“雪之情”、“黑土情”等特色旅游项目,新疆也有冰雕、雪雕、冰灯、雾凇、雪挂、冰雕比赛、乘冰帆、观看冬泳比赛、冰雪狂欢节、雪地足球、冰雪节图书博物馆、冰雪节画展、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冰雪节画展、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等项目。冬季旅游业快速发展,竞争已日趋激烈,无形中导致张掖在产品开发上同质化以及阴影遮蔽效应难以避免。在宣传促销方面,上述地区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独有的冬季旅游形象,如吉林、黑龙江依托冬季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举办逐渐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新疆则将赏冰滑雪与民俗旅游、工农业旅游、观光旅游、军垦旅游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冬季旅游产品体系,而张掖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尚处摸索阶段。#p#分页标题#e#

2.冬季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冬季旅游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具体有哪些负面影响还没有丰富的数据和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冬季旅游也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张掖而言,深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表植被覆盖少,生态系统脆弱,在不能保证冬季旅游开发合理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盲目追求冬季旅游经济效益则必然会破坏已是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冬季因景区地表或水体冻结,废弃物难以捡拾处理,掩埋难度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要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需要深入研究,处理不好就会使景区吸引力、竞争力下降。近些年,张掖在开发城市湿地时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也对湿地进行了功能分区,但是随着旅游者增加,依然存在过度开发、游客不文明行为、环保管理缺失、科技监测手段滞后等问题,冬季旅游对生态环境或资源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将在未来很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如何兼顾张掖冬季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还需不断探索。

3.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

张掖冬季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市场知名度不高,而张掖距离华东地区主要客源输出地比较远,因此张掖市冬季旅游市场总量小。本地冬季旅游市场也不够成熟,冬季旅游开发是否能够得到市场认可是一个未知数,潜在市场能否转化为现实市场难以预期,市场成败带来的压力很大。而就目前全国的情况来看,冬季旅游大市场尚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这就对张掖这样的小城市开发冬季旅游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市场需求强烈,在冬季旅游大势之中必然能够分得一杯羹,倘若市场稍有变动,很难保证冬季旅游正常维持,因此建议首先从“小”的做起,若能通过几年积淀,冬季市场需求趋于稳定成熟后再逐渐扩大规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张掖冬季旅游开发建议

通过张掖市冬季旅游SWOT分析总体而言,冬季旅游开发的内部优势大于劣势,但是目前外部风险大于机会,因此选择多种经营战略开发冬季旅游较为适宜,要在旺季旅游为主导的局面下,积极推进冬季旅游的开发,要把冬季旅游作为张掖旅游事业的补充,待冬季旅游市场初具规模且成熟稳定后可作为主导面优先发展。就冬季旅游如何开发,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张掖冬季旅游产品开发必需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区域气候特征,同时考虑市场对“寒冷”的负面印象,冬季旅游产品开发应将“参与型与特色型”特征结合起来,参与型冬季旅游产品以“动”为基本特征,可借助城北润泉湖湿地公园、甘州公园两处景区,在现有的湖区上开发滑冰、冰壶运动、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拔河、接力赛等与冰直接相关的旅游项目,湖区两侧人工雕刻冰雕、冰灯艺术作品,将玩冰、赏冰、乐冰、爱冰结合,打造全新旅游体验。人们在运动中抵御寒冷,体验冬游之趣;特色型旅游产品以“异”为主要特征,依托裕固民族民俗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开发产品,如裕固族正月期间的佛事活动、冬季饮食习俗、走马赛奔马赛、春节风俗、赛马、走马、民族体育项目、民族游戏、舞蹈等民俗都可在冬季开发为全新体验的旅游产品,依托祁连山保护区可开发集冰川观光、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凸显与旺季旅游产品的差异,从而增加冬季旅游吸引力。

其次,采取差别定位,形成与旺季旅游相区别的主题形象,增加冬季旅游的吸引力。张掖冬季旅游尚处起步阶段,人们对冬季旅游不够熟悉,诸多不利因素更是阻拦冬季出游的瓶颈,因此冬季旅游必须得有足够的说服力才能吸引人们出游,如果冬季旅游与旺季旅游在定位、主题、内容、品牌上没有显著差别,那么其发展前景堪忧。在定位方面,张掖冬季旅游应以“参与式体验”为内核,不能仅仅是观景,更要调动人们动起来,实现身临其境参与其中,前面谈论的冰雪项目、裕固民俗参与项目、祁连山探险旅游项目都是以参与为主的,这应该是张掖冬季旅游开发的灵魂。在主题方面,应围绕“运动、健康、新景象、新感受”大做文章,运动与健康是针对寒冷的气候而言的,要传达冬季出游、运动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观念,旨在降低人们对冬季出游的消极态度,而新景象、新体验则传达冬季之美、景象之美,能够带给旅游者全新的感受,突出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的异样面貌。冬季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应紧密围绕丹霞景观、祁连山冰川与裕固民俗旅游产品,着力打造“丹霞迎雪”、“祁连冰瀑”、“裕固家园”旅游品牌,丝绸之路观光旅游品牌也依然可作为冬季观光主打品牌。整体而言,冬季旅游开发可供体托的旅游资源虽与旺季一致,但必须要形成某些特质,要能够区别于旺季旅游产品,使原有资源在冬季有新的韵味,焕发新的生命力。

路政季度总结篇(7)

从此前的“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到这次的“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由“稳健”到“稳健中性”的转变?

货币政策强调“稳健中性”有其现实需要。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货币政策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方面,中国经济需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因此在基础条件出现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需要适时适度调整,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以及杠杆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也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要充分理解“中性”这一概念。就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所谓“中性”就是要求货币政策既不能过于宽松、也不能走向紧缩,“不紧不松”是其合理状态。具体来看,在货币供应规模上要保持总量的适度与稳定,同时不断优化资金投向的结构,重视服务实体经济。

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防控金融风险将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央行本次报告大篇幅提及“防风险”“抑泡沫”等问题,并强调,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如何防控资产泡沫、化解金融风险,央行给出了明确的思路。报告指出,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离不开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需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

央行本次强调双支柱政策框架的调控作用,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这将为后期防控资产泡沫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事实上,目前所谓的资产泡沫主要是房地产泡沫,而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关联密切,其泡沫的形成既抑制实体经济发展也会影响金融稳定。因此,防控资产泡沫不是简单的货币政策问题或宏观审慎政策问题,而是要将二者结合,通过两个政策的协调配合来提高调控的有效性。

路政季度总结篇(8)

希腊债务重组若实施标志着欧债危机正向银行业纵深层面扩散,如果欧洲最终爆发大规模银行业危机,全球经济将受到重大冲击。近期,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已经进入解体拯救程序,成为欧债危机以来首家面临拯救的银行。

提高政策灵活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走回头路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力度全面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因此大幅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维持了比较高的投资增速,但在限购政策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正逐步转向降温,四季度,房地产市场将继续降温,开发商资金链将继续绷紧,房地产投资减速压力将进一步显现。

另据住建部10日数据显示,国已开工建设保障房986万套,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开工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不过,受到GDP下滑和地方政府收入缩水的双重压力,保障房后续建设仍面临着较大的阻力。

当前,房价下跌预期基本形成,房地产调控效果初步显现,虽然GDP下滑风险凸显,但是从高层近期表态来看,当局或许仍认为当前GDP处于可以容忍的区间。而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地方政府收入下降,也抑制了地方政府出于寻租和拉高GDP等目的进行的过度投资和高浪费,当局或许认为其符合调整经济结构的既定方针。此外,在政府换届时期,当局对GDP的敏感度或许会下降。因此我们判断,尽管经济下滑,房地产调控未来几个月放松的可能性不大。

基础设施投资减速以及房地产投资减速是中央政府下大力气主动调控的结果,即使出口下滑超预期,这两个领域的调控政策也难以再走回头路。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创新和就业方面的作用重大。今年以来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热情较高,投资需求继续保持高增长,但面临着成本上升,需求下降和融资难三重挤压。从总理考察浙江讲话来看,下阶段中央保增长政策不会再走回头路,而是将会把政策重心放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关键环节之上。

路政季度总结篇(9)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从环比看,一季度增长1.3%。数据显示,第一产业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32.8%。第一产业增加值777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投资31361亿元,增长11.0%。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2亿元,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投资44597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72605亿元,同比增长7.9%。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分化明显,形势复杂,国内经济处在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面对双重压力,我国经济首季仍取得了“7%”的不俗成绩。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良好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增长仍具有潜力,且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富,将为我国实现全年7%的预期增长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经济总体仍处合理区间。从国际范围来讲,我国GDP同比增长7%仍是较高速度,而且在基数较大的情况下,7%的增量较大。所以从增长指标来讲,我国经济没有滑出合理区间,而且,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有就业增长的良好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此前根据测算,如果就业弹性在最近几年不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增长保持6%-7%的速度,能够实现劳动力市场上总量平衡。

在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的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增长质量得到提升。我国经济依靠投资、出口的旧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消费“短板”的补足有利于“三驾马车”更趋平衡,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在一季度表现依然不俗,即便剔除了春节因素对服务业带来的刺激作用,我国服务业增长仍快于工业,在GDP中占比提高的趋势依然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蓝海。

“稳中有进”基本面未改。去年,内需萎缩超预期,外需不确定性较大,需求疲弱与产能过剩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善,结构性矛盾凸显,稳定经济增长任务艰巨。2015开年以来,随着中国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减速的迹象仍然明显。一季度外贸数据偏低,进出口同比双双明显下降,3月中国出口销售较上年同期萎缩15%,出现近年来少有的降幅,进口下滑12.7%,加剧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疲弱的忧虑。然而,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是趋势性、结构性的,但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速度略降但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等新的经济特征正在凸显。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需求正在涌现,供给创造需求的空间仍然广阔。

新增长点不断涌现。虽然一季度经济数据不够靓丽,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不断涌现。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升级持续推进。另一个可喜数据是工业内部创新升级步伐加快。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装备制造业增长7.7%,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5.0个和1.3个百分点。这是推进发展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国家战略的结果,未来仍可期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这反映出农民生活变得更好。同时,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6%。这体现了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居民环保意识在提高,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处于调整期,增长缓慢必然导致能耗降低。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点实施,为企业应对经济下行挑战的同时,提供了把握经济增长转换大背景下的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创新红利的机会。

投资合理增长基础向好

伴随前期基建项目启动带动信贷需求回升,商业银行普遍加大放贷力度,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1万亿元,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一季度信贷结构明显改善,社会融资成本持续回落,信贷投放对稳增长、促转型和保民生的支持作用在增强。

基建投资拉动信贷增长。由于经济企稳回升,且政府加大对公共设施,诸如农田水利、公路铁路、城市管网的投资力度,相关领域融资需求增加,导致今年以来信贷增长明显加快。形成一季度贷款同比多增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在息差压力较大的环境下,银行有提早投放信贷的倾向;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降息政策对信贷供需的刺激作用持续释放;三是前期基建项目逐步启动,形成较多信贷需求;四是部分表外融资回表,导致短期新增需求较多。

信贷投向结构合理。央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不仅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也出现明显改善,信贷投放对稳增长、促转型和保民生的支持作用在增强。分部门看,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8892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7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5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643亿元。从信贷结构来看,信贷对企业部门贷款的支持力度增加。3月份对企业部门新增贷款7304亿元,同比多增712亿元。而老口径下,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542亿元,这显示信贷更多的配置到企业部门。产业部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贷款增长较快将促进基础设施、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等产业投资增长,支持经济增速回升,稳增长的政策效应将逐渐显现。此外,贷款结构中,钢铁、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等民生领域的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的平均水平。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等行业也引到了更多信贷投放。

政策工具丰富确保经济走稳。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是今年货币政策实施的重点之一,也是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央行数据显示,企业融资成本和货币市场利率明显走低。2015年3月末,企业融资成本为6.83%,比上年末下降1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0个基点。货币市场上,截至2015年4月13日,3个月Shibor为4.77%,比上年同期下降73个基点;7天回购利率为2.99%,比上年同期下降76个基点。

融资成本的下降有赖于央行今年以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引导。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有效降低了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等短端利率,推动企业融资成本持续回落。与此同时,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及相关部委督促下,商业银行取消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了部分收费标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评估、登记、审计等中介机构的收费也有所下降,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融资的综合成本。

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就一季度数据正式出炉之际,国务院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定力,灵活施策,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除了“灵活施策”、“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用好多种政策工具”等要求外,特别强调了要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这也是我们以后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未来增长要靠内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要靠内需,尤其是我国消费性需求增长的潜力巨大。当前诸多政策包括“新四化”、“互联网+”等都将推动内需的极大释放。推动内需增长离不开改革创新,因此,后期要在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上继续下工夫,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一系列改革要齐发力,形成一股强大合力,推动经济马车稳定前行。

同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前稳增长的重要利器。伴随着基建投资升温,商业银行未来在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还会加码。未来政府会加大“稳增长”的力度,“一带一路”的大项目清单将陆续公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规划也有望在二季度公布,以交通、环保和“互联网+”为核心的基建投资将驰援托底经济。

经济增速趋缓更需“稳”与“调”。未来,政府将通过内部调结构,减少一般性的投资,加强重点领域的投资,引导和加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但也正如总理在座谈会上所言,“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在调结构的重要阶段,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非常必要。同时,大家对未来应有良好的预期,相信中国经济会迈向“双中高”。但绝不能忽视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调控政策既要利长远,也要稳当前,稳当前也是为了利长远。目前来看,提高增长的质量与保持稳增长的底线,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两个重要且相辅相成的问题。下一步,必须以稳促进,实现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给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留出空间。

货币财政政策综合发力。“积极+稳健”的双政策将会继续协同作战,财政政策更积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将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当前,财政政策不断在做加法和减法,包括PPP项目的推广、地方债券置换、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后期加法减法力度或将继续加码。

路政季度总结篇(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表示,在各种因素影响之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升了0.3个百分点的意义很大,说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即使经济增速有所波动,但内在的结构与其增长的质量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对于前三季度的经济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用三句话12个字概括道。他还表示,下一阶段政府将下更大的力气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态势平稳

盛来运说,“总体平稳”是指经济运行的态势比较平稳,主要指标在预期的目标区间之内,波动幅度不大――三个季度的 GDP增长在0.3个百分点波动。物价表现也基本稳定,消费物价指数(CPI)除了春节所在的2月份和中秋节所在的9月份外,其他各月的物价指数基本上都在2%―2.5%左右的区间运行。

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有所提高,1-8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利润增长12.8%,比上半年提升1.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增长了3.1%。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925元,同比名义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位数6554元,增长13.2%。

盛来运认为,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首先,得益于国务院及时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调控区间,这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企业的信心增强,社会预期稳定,就愿意签单,愿意扩大投资。

其次,从一季度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例如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变、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为企业经营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此外,加大棚户区改造,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包括前段时间出台的“宽带中国”的战略,鼓励信息化消费,也都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内需潜力。

再次,盛来运表示可能与国外经济复苏、企稳好转有一定的关系,很多发达经济体从2013年的二季度开始缓慢复苏,对扩大出口或者是稳定出口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PMI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9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11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75975亿元,增长8.4%。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无论是总量、增速,还是相关投资的总量和增速都超过了第二产业

“从数据上看,第二、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第三季度经济上行的主要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得到初步显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表示,在他看来,受国家以稳增长为主导方向的经济政策的驱动,经济数据基本上与预期一致,经济企稳迹象明显。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 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1.7%,拉低GDP0.1个百分点。

此外,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120亿元,相比上半年增速略有回落。

2013年比CPI指数更受关注的是采购经理指数(PMI),该指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10月1日的2013年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较8月上升0.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

“自7月份以来,PMI指数持续回升,三季度平均为50.8%,较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显示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成效逐渐显现,整体发展态势趋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分析指出,随着经济运行积极因素的累积,社会预期稳定,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

未来加快“调结构”

许多专家认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7.7%的增长,为完成全年7.5%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中国经济目前仍存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有待解决等问题,但随着国家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将促使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

对于前三季度的经济平稳态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虽然美国和日本经济企稳回升对中国出口的拉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包括金融、信息产业等领域在内的稳增长、调结构相结合的政策执行做得很扎实。

2013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上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并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此外,还专门出台政策措施,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

王小广认为,经济稳定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未来几年都将是经济调整期,现在已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初步呈现出向好的态势。但他也表示,中国经济同样面临压力,一个是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且难以摆脱,结构调整将面临巨大障碍;另一个是许多落后的产能将被淘汰,效益差的企业会破产或被兼并,企业能否把握住加快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期至关重要。

路政季度总结篇(1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走低既有去年同期对比基数比较高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第三季度以来,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结构调整的阵痛超出预期。结构调整的阵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二是今年以来房地产持续调整的累积效应有所增加。

马车乏力

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在市场预期之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均表现较乏力。

1.投资动力不足

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577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增速比1-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77%。

专家解读

数据显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固定资产投资屡创新低,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16.1%,较1-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而9月份社会消费同比上涨11.6%,较上月继续回落0.3个百分点。

浦发银行报告称,9月份单月固投增长仅为11.5%,拉动投资反弹的力量仅在中央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自主性投资依然低迷,反映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但基建托底力度有所减弱,9月基建投资增速依然呈现回落态势,同比增长为16%。

分项来看,只有铁路投资出现加速,1-9月份的累计增速达25%,超过1-8月份4.5个百分点,但在水利建设、道路交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出现放缓。

浦发银行报告表示,他们倾向于认为基建投资放缓受到平台融资受控的影响,这与近期表外融资下行趋势一致。从数据来看,地方项目的累计增速从8月份的13.3%大幅下滑了1.9个百分点,至11.4%。

国海证券分析师黄诗城认为,从数据来看,目前房地产销售有筑底迹象。随着限购和限贷的放松,后续房地产销售将有好转,结合高频数据来看,预计10月份房地产销售降幅将出现一定的收窄;销售支持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逐步趋稳,不过目前房地产库存水平仍然较高,投资增速明显反弹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2.消费增速回落

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151亿元,同比增长12%。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4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

专家解读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分析,受股市回暖、房市企稳等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由于“三公”消费继续受到抑制、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及物价继续回落的影响,四季度消费名义增速可能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实际增长可能略有加快。预计四季度消费名义增速在12.2%左右,实际增速为10.8%左右。

联讯证券宏观及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杨为表示,消费虽然名义增速继续回落,但实际增速略有加快,从经济实际增速去核算,消费对经济形成了一定的正面作用,总体还是保持了平稳格局。

结构性变化凸显

对于前三季的经济运行成绩,国务院总理评价称,“总的看,中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并出现了一些积极、深刻的趋势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导、新业态加快涌现的结构优化更趋明显。简政放权等改革催生的新发展动力加快成长。就业、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

“虽然三季度GDP增速略有放缓,但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的势头也比较好,经济运行总体上来说,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盛来运强调,从新常态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孕育着新的突破,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需求结构有积极的变化,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开始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1-3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要高7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有所减少,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降4.6%。

不仅如此,数据还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比前三季度GDP增速高0.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名义增长速度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8.1%高,也高于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盛来运称,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是提高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是继续减少,同时居民收入中位数的增速要快于平均增速,这意味着内部收入的差距有所改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一大亮点。政府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力报酬,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及努力扩大就业等措施在不断显现成效。

转型动力可期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中国今后的消费、投资、出口领域,都有潜力可挖,三驾马车可以协调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