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通用机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2:23

通用机械论文

通用机械论文篇(1)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

1.机械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即不借助任何人力的操作或者干扰,完全依照机械自身来对工作进行一系列步骤的完成.机械的自动化在企业的加工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机械的自动化可加快生产原料加工处理的速度,真正实现节约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方式相比,机械自动化具有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降低成产成本的优势,对于有效缩短机械产品的制造周期,并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当前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来看,虽然尚未实现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全面推进,但其对机械制造水平提升的显著效果已经越发凸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机械自动化必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改革和应用,以更好的满足机械制造需求,并实现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机械自动化起初是被应用在冷加工的批量生产与制作中,直到20世纪中后期,才逐渐建立起可变性自动化系统,为机械自动化在市场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也提高了机械制造业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敏度.企业必须清楚他们自身生产发展的条件和需求,以此为参考,在此基础上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正在逐步迈向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与柔性化,计算机集成制造也与之联系起来,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集成技术已成为机械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相关应用为:

2.1.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实现,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因此,在机械自动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集成化以满足机械制造需求.计算机集成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测试、数控加工、柔性制造工艺等,通过将这些内容实现集中化,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制造水平,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过程重组、系统精简的方法实现机械自动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加强计算机网络及工程数据库的建立,以将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生产效率,并不断促使企业创新机械制造技术,加强新产品研发,以不断提升机械产品质量,实现其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2.2.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智能化应用是人工与智能技术相融合、贯通、作用而成的,是模拟技术专家的智力,来替代专家在原本的机械制造中需要完成的工作.智能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是将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而成的一种人工智能化系统.将智能化运用在机械制造中,可实现系统的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决定等一系列智能化的行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机械制造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及新设备的应用,从而实现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机械制造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中应用柔性自动化系统是十分重要的,机械在拥有智能化的条件下,还应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只有机械制造企业具有优良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各种需求,并且能够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对生产的机械结构和功能进行控制和调整.柔性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可使其生产的商品更有效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分析的前提下,对内部组织来进行优化的改良.

2.4.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是实现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根基,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通过使用计算机程序设置来实现的,即用计算机来编写生产制造中的各种程序.运用计算机编写机械生产中的各种程序可使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2.5.虚拟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化制造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技术,虚拟化是由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工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相互构成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加入了CAD、CAPP等机械制造工艺和计算机作图技术,其可以对机械设计图迅速的进行修改,摒弃了重新在做一次新图的麻烦.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虚拟化制造技术来对机械制造活动进行模拟分析,可有效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竞争力.

3.结束语: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企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其不仅仅带动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也为企业的产品制造打下了坚硬的基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机械生产的工作效率,是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良好把控手段,其不仅仅减少了机械生产的劳动力支出,也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时间、减少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并将新技术持续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从而实现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并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玉杰.浅谈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

通用机械论文篇(2)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生产都呈现出科技化、机械化、自动化的趋势。当代林业生产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森林的培育、生产、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通过林业机械的使用而带来的变化。

1 林业机械在世界的发展

探寻林业机械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随着各种生产机械的逐渐问世,有部分机械开始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如拖拉机在美国问世后就被尝试使用在林区的生产活动中,采矿业的铁轨、木轨配合车辆也开始在林区尝试运用,而林业机械真正开始逐渐普及是在20世纪中期从欧美部分国家开始的。此后的40年间,受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生产机械不断革新,林业机械的运用也愈发频繁和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林业机械进入发展成熟期,使得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我国拥有世界排名第5的森林总面积和近5亿公顷的人工林,但是我国却长期处于木材产出量低,木材使用需要依赖进口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世界林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我国林业机械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我国现有林业机械主要包括营林机械、森林防火机械、木材采伐运输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家具机械、人造板机械及设备、林产化工机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机械通过开发研究、引进技术及合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现在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对于营林造林机械、木材采集机械的需求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人工林扶育机械、防火防病虫害机械、木材加工机械的需求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3 林业机械塞罕坝林场的应用

3.1 营林造林

营林造林机械是林业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割灌机和植树机。 割灌机具有体积相对小,使用较轻便的特征。用于林地清理、幼林抚育、次生林改造、割除灌木、杂草、伐小径木等方面。割灌机还可通过增加附属设备,将使用途径扩大到稻麦收割、抽水、钻孔等各个方面,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可以为林业生产活动带来许多好处。另外还有主要用于机械化造林的植树机,多采用和拖拉机共同完成作业的方式.取代人力植树。

3.2 护林

护林主要指保护林木,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护林机械有热雾发生器。它是一种能够把液态油溶性药剂蒸发雾化,使高速气流与空气撞击,产生的白色烟雾扩散渗透林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小型机械。

3.3 木材加工

用于木材加工的机械使用在伐木、打枝、造材、剥皮、削片等各环节。例如采用农业联合收割机的原理,将多个工序有机结合,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的伐区作业联合机,还有大大降低木材损伤的同时提高了剥皮效果和净度的木材剥皮机。

3.4 起重运输

这一类林业机械的功能有:集材、装卸、选材、归楞等。如森林铁道、机车车辆、林用汽车、拖拉机、绞盘机。

林业机械应用的范围,随着机械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的发展正在逐渐扩大。我们可以期待今后会出现在林业生产的更多环节,具有更多功能,更高效率的新型林业机械的诞生。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提升较为缓慢,林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也依然不够高,今后大力研发和推广林业机械,让林业机械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重要课题,通过林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推动我国林业发展。

4 林业机械的未来

全世界林业发展依然保持着上升态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对木材制品的大量需求,从而直接成为林业机械发展的动力。

为了应对未来林业生产的要求,对林业机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的林业机械需要具备高效率、低能耗、全能、环保、人性化设计、安全、轻便、操作简单等多种特征。这是对开发设计人员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林业机械赶超世界水平的必然要求。

对于林业机械的生产企业来说,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

(1)林业机械的便携性。现在的林业机械,越来越重视轻便、节省空间等特质,便携式林业机械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今后也将继续。

(2)需要林业机械提供成套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生产线的连续性和自动化成为时展的需求,通过电脑系统控制的多个生产线,共同完成林产品的精加工,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这是今后林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也要求提供符合这一趋势的林业机械。

(3)深加工机械的需求增大。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其再生需要时间,全世界森林资源的短缺会是长期持续的状态。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改善这一短缺的态势,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是现在各国林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在我国林产品深加工机械较缺乏,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林业机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帮助林业生产从纯粹依赖人工逐步向自动化、机械化发展。使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林业机械已经成为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也会继续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

林业机械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在节省劳动力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今后还会带来诸如保护森林资源,提升林业产品品质等更多的作用。我国的林业机械企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继续积极开展和国外的技术引进、生产合作,提高林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同时也可进行自有技术研发,促进中国林业机械生产产业和林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松梅.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 2007

[2] 王海瀛.技术垄断的新趋势——专利标准化[A].福建省标准化协会论文集[C]. 2007

[3] 朱伟青.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缝制企业市场竞争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4] 李攀.多肽健康食品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问题的探讨[A].纪念第39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8

[5] 楼高潮,楼然,刘兴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新形势下的应对举措和超越发展[A].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

通用机械论文篇(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通用机械论文篇(4)

中职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机械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机械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很多缺点和问题。本文结合目前的社会背景,简析了中职机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当怎样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法加强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运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可观,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关注和尊重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让学生加深对机械理解认识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的只有枯燥和乏味,然而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便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和比较两种类型机器的外观,然后也能够进一步总结它们在根本上的差异性。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机械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机械的性能和构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机械学习个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再比如,教师在进行机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正火和退火加以比较。通过这种教学的形式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比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学方式和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整体的教学水平。在机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整体的课程教学,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新型模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入机械教学,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中职机械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为了能够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例如,在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右手法则以及右手螺旋规则通过自己的尝试亲自判断涡杆涡轮的旋转方向,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举例的形式描述铰链结构的运动特征等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的活动,比如技能竞赛或者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当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中职机械教学中去,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贯彻实行2+1学制模式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只有极少部分的院校采用“2+1”学制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客户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学到的知识在毕业后得不到实质性的运用。中职机械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刚开始的两年时间里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合理地安排学生初级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严格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三年再进入实习阶段,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机械的制造、性能和具体的操作实践等内容。在第三年的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去分配实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提高机械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企业环境适应性。

四、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新兴的教学模式,广大中职学校也已经配置了此类硬件设施,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通过声音、影像、图片以及动态文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抽象化为具象,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程度选择性地重复播放和使用慢镜头,让学生加强对机械操作过程的理解,对于重难点,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能够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中职机械教学中去,如何将现代化的创新教学手段应用到中职机械教育中,这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广泛运用于中职学校,还能让中职教学步入一个新的轨道,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用机械论文篇(5)

1.案例教学的定义和应用

在商业、企业管理中,案例通常被译作为“个案”、“实例”之意[1],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常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讲授基本知识、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得到不同的答案、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先被运用于法律教学中,后来被逐渐运用于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培养了一大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老板。深圳大学钟杏云针对案例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法与其他传统教学法相比优势明显,最受学生期待和欢迎[2]。

2.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很多人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其实不然,案例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3],通常有四个基本环节[4],并且每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现状和心理特点,选择难易适度、具有挖掘潜力的典型案例[5]。选择案例时注意精选案例并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案例要新,主题要紧跟时代和经济生活步伐,保持学生兴趣。

(2)小组讨论,首先是分组,每组成员控制在5~10人之内,讨论的问题数量不宜过多,一般3~4个,讨论时可列出问题讨论提纲,提前发给学生。然后需要意识到案例教学不是万能的,在看到它有明显优点的同时,认识到它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缺陷,如课堂秩序难以维持、讨论占据课堂时间使传授知识效率不高。为此,教学中应注意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协调配合使用,使教学内容互相补充,既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又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更多。

(3)讨论后的总结,讨论后,教师需要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点评,这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因为案例教学不注重答案,在于过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方式的培养起关键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评时应采用激励方式。

(4)撰写书面总结报告,写报告前可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教学评价,结合评价结果来写,这样可更有效地把握案例教学效果,并有利于教学反思与提高。

3.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高速发展,亟须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我国提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一目标,迫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教材基本就是“创新设计理论、创新设计基础、创新设计实例”三大块内容,其中,理论和基础部分主要讲述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常用创新技法及相关例子,实例部分重点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机械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为改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案例驱动方式讲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机械创新设计是一门基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工科课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很多,并取得比较大的成效,但在机械创新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国内主要通过开展“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但参与人数有限,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机械创新设计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4.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如何开展案例教学

心理学认为,新鲜的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事物总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国外有的研究表明,案例一般分成3种,第1种提供答案;第2种不提供答案,通过讨论得到;第3种为理论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机械创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中,这三种案例可交叉使用,既可让学生增长知识,又不会让学生对过多的讨论产生厌倦情绪。随着计算机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广,案例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使文本型案例发展为文本、图片、视频一体化的案例,案例形式的改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生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表明,人的知识八层以上来源于视觉,其次听觉,最后是其他事物的影响,故视觉事物对人的学习至关重要[6]。当今互联网发达,资源比较丰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讲述概念时还可以借助机械创新图片案例或视频短片案例,将学生带入某种生活情境中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机械图片、机械视频短片、机械创新设计比赛获奖作品视频等都是很好的案例材料,比较容易收集,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当然,这些案例在课堂上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导入,并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思考。

5.机械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实例

我校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省内十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高校之一,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倡导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当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比较喜欢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因此收集了大量贴近于生活的机械创新图片案例和视频案例,建立了案例库,并用于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讲述相关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用案例当中,有直接给出答案的,有不提供答案通过讨论得到的,还有发展理论型的,最终目的是增长学生的机械创新知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列举两个机械创新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一:讲授组合创新设计方法时,首先提出问题“下雨的夜晚,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需要携带什么工具便于出行”,以这类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引入夜晚下雨的情景图片,将学生带入这一情境之中,这时有学生想到雨伞与手电筒,然后提出疑问“雨伞与手电筒一般需要两只手操作,如果身上还有行李箱,不便于手持手电,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呢”?经过十分钟的讨论,就有了结果,其中一学生提出“可把手电筒装在伞的手柄上”,话语刚落,马上又有一学生提出“将手电加上某装置固定在头上”,还有一学生说“将雨伞固定在人的肩膀上”,当然还有学生提出其余想法,这里不再一一描述,最后点评“其实解决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都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方法1,可以将两种东西变为一种东西,方便实用”,这时学生一片欢呼,课堂气氛活跃,答对的小组都有一种成就感,感觉创新不难。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既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让学生懂得了机械组合创新的概念,特别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讲授“逆向思维”内容时,先不讲概念,而是在课件上导入动物园的老虎,并有游客观看的图片,让学生想到“一般的动物园老虎是关起来的,人在铁栏外面观看”的生活常识,然后提出问题“老虎会因为被人控制而表现不出其野性,如何让人靠近老虎使人能够接近老虎,又不惊吓到老虎,而且更好地看到老虎的本性”?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顿时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当然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点时间思考,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并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物世界里老虎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站在拍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快有学生提出“可用电视剧组用的摄像装置近距离拍摄”,又有学生提出“用直升机观看”,还有同学提出“拆除限制老虎活动范围的铁栏,让人进入铁笼车中,让车开进动物园,让老虎来看人,人在铁笼车上看老虎”,最后点评“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方法1和2成本较高,方法3比较可行,人可看老虎,同样又可反过来老虎看人”。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懂得了逆向思维这个概念,学会了如何通过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讲授“创新思维”其余内容提供理论基础。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再次提出问题“以前检修车辆一般都是人趴在车底下,那现在用什么方式?以前抢修线路人爬电线杆,现在用什么”?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大家“检修车辆时,小车一般会被架起来,修大车时人一般会在修车坑里操作”,“抢修电线现在都用升降装置将工人升到相应高度”,最后点评“从大家的答案可知,大家的生活经验不错,可以想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门课中,这些都是创新方法知识的应用实例”。课堂教学在这样一个案例讨论过程中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思考与讨论。

通过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可将机械创新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近几年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前的上课模式、概念和理论致使很多同学低头上课,自采用案例教学法后,上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学生作品在第六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江西赛区二等奖,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全国第七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江西省一等奖两项,其中有一项被推荐参加全国赛,通过初评已确定获得全国二等奖。

6.结语

机械创新设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阐述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及对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实例探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了在课堂上根据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引入不同形式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有效组织学生讨论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改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案例教学应用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1):55-57.

[2]辛绍杰.案例教学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16-217.

[3]闫冰洁.案例教学在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256-257.

通用机械论文篇(6)

随着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迈进,如何扩大和深化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快速吸收国外机械行业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为适应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教育部明确提出各高校需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机械行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1]。为实现这一目标,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成为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实施双语教学对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精通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双语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的机械类课程[3],是工科生由公共课转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对机械设计基础采用双语教学,其首要目标是课程的国际化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在外文文献中的规范化表达。学生通过原版教材能够深入了解国外先进的工程理念和应用成果,大量接触本专业词汇及特定表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能力[4-5]。

2 做好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对策

“机械设计基础”不同于一般公共课,它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6]。简单的将中文教学内容转变为英文教学的传统双语教学方法,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研究“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改革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成为摆在“机械设计基础”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提高重视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课程,既具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设计与创新技能,又需要学生重视外语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这门课开设的意义及所面临的困难,提高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

2.2 双语教材建设

好教材是教学进展顺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的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内优秀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翻译而成,侧重基本概念及定理的演绎推理,方便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照中文版教材学习。另一类为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以国外知识体系为基础,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内容涵盖较广,适合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学习。

在选择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材时,一方面需要考虑学生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应该保证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能力,教材应该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机械外文词汇、术语与表达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要求,参照国内外优秀教材自行编写双语教材。

2.3 双语教学内容探索

在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教案设计及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所授专业与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机械知识与专业外语学习结合,合理调整与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内容多且课时有限,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精简讲授内容,突出机械知识难点与外语掌握重点,将部分内容改为辅导内容,这既有利于学生课外掌握外语知识,又有利于课堂上理解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英文比例灵活调整

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掌握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外语开展学习与交流。授课重点在于机械知识的讲授,并非纯粹的纯英文授课,学生接受专业知识能力受其外语水平制约严重。教学过程中应平衡好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追求英文教学比例,推荐采用60%~70%的外语授课比例。具体授课过程中,开始阶段用中文解释内容重点与难点,避免学生因畏难心里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随课程内容深入而逐步提高英文比例,到教学中期英文授课内容提高到80%比例[6];后期课堂可采用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循序渐进适应英文授课。

2.4 不断创新双语教学手段

适宜的教学手段能使师生协作,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考虑到学生对英文讲授的理解速度慢,课堂教学应减少理论推导,灵活运用模型展示、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持续保持课堂专注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模型演示

模型演示有利于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直观认识,深化对英文描述的理解,生动形象的教具演示来阐述抽象的机构理论知识,更便于专业知识理解与英文记忆。

(2)多媒体技术

在描述机构死点问题时,教师利用含有英文讲解的飞机起落架视频演示,不仅具有了模型演示的形象直观性,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课后温习与掌握。

(3)学生讲课

大部分机械理论体现在生活实际中,应鼓励学生观察并用英文描述与机械有关的常识。每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英文讲解与机械相关的生活现象,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2.5 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仅有的期中与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由于机械设计基础双语课程知识量大,需要学生课外花费较多精力来消化课堂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平时不学习而最后突击考试。所以,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外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应用能力的综合权衡,公正考核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

2.6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立

通用机械论文篇(7)

1. 现代机械设计概述

1.1.现代机械设计的内涵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迅速,产品技术的发展不再单纯依赖于设计者的思想灵感或经验技术,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并且是以知识为基础,具有科学设计手段的现代机械设计技术。随后,现代机械设计又引进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法理念,例如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这些都为我国的机械设计理念增色不少。

1.2. 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代机械设计种类繁多,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现代机械设计可以从实现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其中包括系统功能、传统功能、执行功能和操作功能等,这些功能都可以用来协助机械的运作,每一种功能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一般都是凭借计算机网络或其他一些现代化机械设备,引进先进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及方法,创造出具有现代化机械设计特点的作品。现代机械设计的主要工具也是计算机,如利用计算机计算、分析、绘图等,可以大大提高现代机械设计的效率。

2. 国内外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与理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械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现代机械设计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在国外有许多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比较著名的有普适设计理论方法、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和三次设计法理论。

2.1. 国外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

2.1.1 .普适设计理论方法

普适设计理论产生于德国,其理论方法的精华就是经验的累积和总结。现代机械设计种类较多,这就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总结与归纳。普适设计理论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设计方法学,这种理论建立起了一系列系统的理论设计方法,从策略、规则、方法到实施都有其具体的设计规则模型。普适设计理论方法的重点就是构建机械设计的功能结构,其每一步的能量输入与输出都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所构建出来的,所以普适设计理论方法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方法。

2.1.2. 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

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产生于美国,是一种基于决策的理论设计方法。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结合了普适法的经验累积,利用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再加上其自身的科学决策,构建起以科学基础和法律公则为基础的设计理论方法。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还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方法,在没有系统知识和经验的时候也可以有效利用。有些机械化设计理论较为复杂,如果根据一般的理论设计方法不能有效地设计出好的机械作品,利用公理化设计理论方法,就能对各种复杂的机械设计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2.1.3. 三次设计法理论

三次设计法理论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这种机械设计理论方法主要包括3 个过程,即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

(1)系统设计是整个机械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它是整个机械设计的始发站。

(2)参数设计就是对各个功能进行优化组合,使系统中所有参数组合最佳,这样可以使产品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

(3)容差设计相当于是对整个机械设计的一个检验,确认各个参数的波动范围,从而尽可能减少制作成本,整个设计过程总称为三次设计。三次设计法理论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质量最高的机械设计方法,其设计的核心内容就是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每一种设计都是整个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有效工具,利用其设计方法对机械设计的参数进行优选。

2.2. 国内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

机械设计理念在不断发展,为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量的科研工作者也对其进行了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新型的设计方法理念,有效地解决了机械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和局部或全局性的设计方法都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下面以其为代表进行介绍。

2.2.1.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简称“电子信息技术”)

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机械设计方法。机械设计人员在画图、构思和高速运算等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来协助工作。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除了科学的设计理念,其设计步骤也非常重要,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都是利用图纸或手绘而制作出设计方案,而计算机辅助方法出现之后,设计者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有效地进行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设计人员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

2.2.2 .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

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是对传统机械设计方法的一种突破,它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的单纯的功能性要求。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使整个机械设计的方法理念更加系统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能够在不丢失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或禁用某些程序,使一些丢失的数据还原,保护用户系统的利益,从而保护整个系统。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对用户系统进行合理保护:

(1)利用一些软件对硬盘中的信息进行管理;

(2)有效地隐藏备份,如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可以还原一些丢失的文件、更改文件属性或对文件加密等。

2.2.3. 局部或全局性设计方法

国内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理念较之以前更为全面,实用性更强。现代化机械设计理念更为科学,通过它可以全面了解整个机械设计过程,系统地对整个机械设计过程进行监测或督查,以提高工作效率。

3. 现代机械设计的研究进展

现代机械设计全面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机械设计方法逐渐面向大众,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3.1.全球化。机械设计全面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面向全球化是机械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网络化。在机械设计的发展中,很多人认为机械化与网络没有太多的联系,但事实上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当今社会网络化越来越成为大众交流发展的一个平台,任何事情在网络化这个大平台中都可以得到讨论,因此机械化设计是与其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3.3.虚拟化。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自然带有一定的虚拟色彩。

3.4.自动化与绿色化。这是现代机械设计中较为先进的一种科学理念,设计者应有效地利用这种理念进行设计,以提高机械设计工作的效率,降低能耗。

4. 结语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机械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高质量、高生产率一直是机械设计的主要目标。因此,21 世纪机械设计应朝着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通用机械论文篇(8)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214

0 引言

当前机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操作知识即可,机械专业类的人才还要充分具备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1]。因此,在高校机械专业类教学当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机械操作实验平台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另外,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有较好的实验平台,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也应当予以重视,由此逐步保证机械类教学机械设备的应用价值,帮助提高机械类实验教学的质量。

1 机械类教学设备配备情况

机械类专业种类实际上非常多,其中包括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程等。因此,高校相配套的机械试验设备类型也比较多样,在普通的技术操作实习室、数控技能操作室等相应的实验室当中具备一些数控车床、操作计算机模型等[2]。另外,在制药机械与设备专业当中,相应的实验室机械药剂设备包括粉碎设备、筛选设备、混合设备、物料输送设备、药品包装机械设备等等,学生通过使用这些设备,可以更加明了地清楚制药的一般过程,以及懂得这些机械设备该如何操作。

2 机械类教学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机械类教学设备的配置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有效使用和管理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3]。就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而言,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

在机械类专业课程当中,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实际上也是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不仅仅要在理论知识上懂得如何使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如一些常用的药剂机械设备,还要懂得具体如何操作使用、维修等。而在使用机械类教学设备的过程当中,结合教师知识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可以具体感知如何处理机械,如何运用机械设备完成制药等。因此,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要求学生来进行实验操作,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2.2 有助于学生理解机械专业知识的重点及难点

以制药机械与设备专业为例,通过使用实验室机械教学设备,针对如何使用、操作粉碎设备、过滤设备、混合设备等,以及使用的操作的难点和重点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这些设备的相关构成等也都有更清楚的感知[4]。再结合制药机械与设备的原理等知识,学生在学习效果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提升。

3 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建议

为确保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使用机械类教学设备,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几点设备使用的方法,同时也实现机械类教学设备的有效管理。

3.1 教师合理科学引导学生使用机械设备

机械类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科学引导学生使用机械设备,首先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告知学生相应的注意事项,而后在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示范和讲解。

例如,在使用制药粉碎设备当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机器所有紧固件是否拧紧,皮带是否张紧;(2)物料在粉碎前一定要检查纯度,不允许有金属硬杂物混入,以免打坏刀具或引起燃烧等事故。如果有必要,教师在进行机械类教学设备使用过程中,可以与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合作引导学生合理科学操作和使用。由此,在正确的使用基础上,机械设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管理。

另外,教师在机械实验教学当中,也可以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如让学生进行小组性的实验,由此使得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有效进行实验和观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械教学设备的完整性,也提高机械设备使用和实验的准确性[5]。

3.2 通过相应的配置实现机械设备的有效使用和管理

事实上,在教学当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必然有相应的设施配置要求,通过机械设备的有效配置,确定机械实验教学任务标准,提高理论课程和实践实验课程的综合教学管理,以及保证机械设备实习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很多情况下会使用到工量具,而工量具有r需要一个人使用,有时则需要学生进行组合使用,其重点是工量具必须有标号,由此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关于使用工量具的方法等,这对工量具的使用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机械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当有相关的专业辅助人员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且机械设备可以得到正确的使用。

此外,高校针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管理,配备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也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和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是机械类专业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是该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还是实验操作的学习,它都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针对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的探讨,包括机械类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其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建议还存在许多不全面的地方,但仍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未来不论是高校的机械类设备使用和管理教学和工作,还是我国机械类行业中设备的使用及管理,必定会更加专业,水平也必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孝文.浅谈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5):26-27.

[2]胡明辉.浅谈机械类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J].商业故事,2015(25):100.

[3]段秋霞.机械类实训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09:88-90.

通用机械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6-01

引言

机械类实训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点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的机械类实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最终的实训效果。

一、机械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分配不合理问题。目前,各院校普遍开设有与机械类相关的多门课程,于是,在课程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分配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科室的时候,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落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知识 不断涌现出来。但许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实训内容却没有能够依据时代的变化进行积极地调整,而是长期保持不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多还在沿用之前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较为落后,整体实训效果不佳,学生所学、所练都社会脱节,无法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需求。

3.技能与理论脱节。机械类实训较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但目前许多院校的机械类实训教学都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一些院校在对实训教学工作进行安排的时候,将整个学期用来学习理论,再用另一个学期来开展实训,理论与实际训练严重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直接导致了整个实训过程的机械和盲目,从而根本无法达到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

4.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于机械类专业,发达国家在开展实训教学的时候大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并且,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多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例如,在美国,学校会根据不同职业资格考核的具体要求,在各个专业中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定量的模块学习任务,并可以参加考核和评比,如果顺利通过考核,并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而其考试方式也是与模块教学相适应的,在考试的时候,并不是按照实际的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对“证据”的评估来衡量学生的实际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水平。而考核到的“证据”指的则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业绩,以及完成某项技能训练时的相关记录,例如实验、操作训练记录等,还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等,考试涉及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训及就业密切相关,有效的控制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水平。

二、机械类实训教学改进对策研究

1.确立教学目标,侧重实训教学。想要培养出理论水平较高且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各院校就需要首先在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充分考虑到机械类专业的特定和实际需要,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积极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时候,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妥善的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其中,在安排理论教学的时候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大力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切实加大实训教学的比重。同时,各院校要注意不断改革实训教学的具体内容。各院校是实时关注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情况,并积极的根据各种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情况,有针对性的增强实训的工艺性和设计性以及综合性,从而与时俱进的提高机械实训教学的效果。

2.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进实训模式。目前,机械制造业已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机械制造业已经从“普通机床+手工操作”的传统方式,发展为以各种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的,利用多种现代加工技术和方法的新形式。而各种先进制造技术需要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基础,并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和数控技术等多种技术。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各院校在开展机械类实训的时候,就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改进实训模式。例如,目前,数控加工设备和加工中心以及柔性制造单元系统日益成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的首选设备,各院校便可以根据这一发展趋势,积极的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新技术的认识,并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3.积极借鉴,努力提高机械实训水平。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的机械类实训教学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的各院校可以积极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为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机械类实训教学的现状,积极构建出适应我国国情的机械类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的深入全面分析,我们认为,模块化教学确实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我们积极的引用。所以,在对我国的机械类实训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并根据机械类专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然后,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划分为多个小模块,保证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但又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相对完整的,都具有较为独立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作为完整的学习和评估单位。通过对各个教学模块的划分,学校可以实现按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教学,并可以顺利的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技能培训。同时,学校也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要,积极的将机械类专业与学校的其他相关专业模块进行结合,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鲍智扬.浅谈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几点看法[J].文学教育:中,2012,12(12):78-79.

[2]张宝国.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12):23-24.

通用机械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193-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相对来说还是较少,如何推广、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成为农机人员的重要使命。

1 农机人员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国农业水平的提高不再是依靠体力劳动的大量投入,而更多依靠的是智力的投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农业机械的发展也是向着高技术水平发展,如何做到新的科研成果真正的被农民接受、掌握、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这是我们推广农业机械化成功的关键。提高农机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成为迫切的需要。

农机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发明者和农业机械使用者之间的纽带,他必须能够充分了解新的农业机械的原理、应用方法、特点、注意事项等方面,需要全面了解新的农业机械,这就要求农机人员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新的农业机械从实验室中走出,再到试验田中,经过了不断的实验,但真正的应用于现实的农业生产中,必然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由于我们国家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很难真正的发现问题的所在,这就需要农机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新的农业机械问题,实现农业机械的长足发展。

农机人员要掌握农机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上的把握才能更好的从事实际工作。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农机人员不仅要掌握先进的农机理论,更要具有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经验的总结则会提高我们对理论水平,这就要求农机人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

农机人员要重视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机制造业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对农机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接受最新资讯的良好平台,对于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方面要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并且也要学会用网络吸收新的专业文化知识。农机人员之间要做到勤沟通,常交流,促进整体农机人员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农机人员要做好农业机械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会检索查询科技成果,对于常用的农业机械更是要做到完全的了解,能够判断和维修典型故障等专业知识和技术。

2 农机人员个人素质的提高

农机人员做为为农民服务的基础人员,自身的个人素质十分重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必然要求。农机人员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农机人员个人道德素质上的提高,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农机人员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要帮助农民富裕起来。

农机人员不仅是在农业机械的管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他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处理好和农民的关系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农机人员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农机人员耐心的、诚恳的对待。现在有很多农机人员不愿走进农村基层,仅仅是发文件讲精神,不切实际的发表空谈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就要提高农机人员的个人修养,要让农机人员真正的认识自己的职责所在。

3 农机人员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机人员要大力的推广农业机械化。健全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完善农机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机制,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机信息,并对农民群众进行农机技术培训。农机人员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根据新形势掌握最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肯定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有强有力的后盾。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机械对农业进步方面的巨大作用。农机人员要争取到政府的支持,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农业机械推广要结合本地实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农业机械的推广上不是讲求某一种机械的使用范围,更重视的是某一种机械的使用效率。农机人员要根据本地实际,推广适合本地的农业机械,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等条件,推广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机械。

再次,农业机械推广必须坚持科学的手段和方式。有些地方在推广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运用行政手段,不考虑本地实际盲目引进和推广,这样的推广会引起农民的抵制情绪,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农机人员要坚持调查、试验、示范、总结经验的方式来引进适合本地的农业机械。在推广上,创造条件建立适合本地的示范基地,加强与农民的合作,强调互利互惠,可以通过租赁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的示范基地。利用当地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举行农业机械展销会,为广大农民提供便利的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来,让农民切身实际的感受农业机械的功能。

最后,农业机械化推广要重视更新信息和信息的传递。现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机人员要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建立农民和市场的沟通网络体系,实现信息的快速更新和传递。农机人员要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最新农机动态,了解农民需求,为农民和农业机械经营企业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通用机械论文篇(11)

1概述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设备质量管理与维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不相符合。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本文将主要论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改革问题。

2当前高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这主要表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将该门课程的教学机械的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而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就难免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进度、课程安排、教学资源等方面协调上缺乏一致性,对某个知识点而言,实践教学很可能在理论教学之前进行,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不了解和实践目的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就开展实践,违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难免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具体的分数或者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的水平。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学课时被进一步的压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教学任务,不少高等院校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与《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合并,通过一次课程设计考核学生对几门课程的掌握情况。由于考核本来就不能覆盖全部的教学要点,虽然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方面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置了几个得分点,但是这进一步的削弱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针对性。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由一个教师任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划分教学工作量,多个教师配合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比如让三个老师分别负责机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教学、铸造等热加工和车削等金属切削加工模块教学、机械加工工艺模块教学,每个教师分别承担相应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给每个模块分配相应的教学课时和任课周次,通过三个老师协同配合同样能完成《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每名教师不必承担整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还样有利于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解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制定更加合理的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将课程设计放在教学任务的后半部分,在每门课程的最后安排时间完成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巩固和提高,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其它课程的课程设计合并,应对教学课时不足的情况是不可取得,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感到枯燥,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任课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阶段性的教学任务都应该安排相应的小型考核,并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环节,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时压缩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各学科课时都被极大的压缩了,任课老师的授课时间少了,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并没有一点减少,教师不得不加大单位时间内专业知识的传授量,这直接导致教师不得不面对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事实。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重点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在课上反映给任课老师,这样老师就能集中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提高理论课程的课上授课效率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

4结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课上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在介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性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概括性的指出了当今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重点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健峰,杨洲,王慰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78-80.

[2]苗雅丽,崔沛.“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高职机电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J].新乡学院学报,2014(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