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5:50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1)

(一)知识教学点:

1.熟练运用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学会运用判别式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和进行有关的证明.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例题教学,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运用判别式求出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2.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黑体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可看作一个定理,书上的“反过来也成立”,实际上是指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对此的正确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把这个逆命题作为逆定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得出结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这个结论可以看作是一个定理.在这个判别方法中,包含了所有各种情况,所以反过来也成立,也就是说上述结论的逆命题是成立的,可作为定理用.本节课的目标就是利用其逆定理,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和深化,主要是在“明确目标”中所提的逆定理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刻体会到“定理”与“逆定理”的灵活应用.不但不求根就可以知道根的情况,而且知道根的情况,还可以确定待定的未知数系数的取值,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思维全面性进行恰如其分的训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说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什么?用它怎样判别根的情况?

2.将复习提问中的问题(2)的正确答案板书,反之,即此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如果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没有实数根,则<0.”即根据方程的根的情况,可以决定值的符号,‘’的符号,可以确定待定的字母的取值范围.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4k+1)x+2k2-1=0,k取什么值时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1)方程无实数根.

解:a=2,b=-4k-1,c=2k2-1,

b2-4ac=(-4k-1)2-4×2×(2k2-1)

=8k+9.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无实数根.

本题应先算出“”的值,再进行判别.注意书写步骤的简练清楚.

练习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t+1)x+(t-2)2=0.

t取什么值时,(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模仿例题步骤板书、笔答、体会.

教师评价,纠正不精练的步骤.

假设二项系数不是2,也不是1,而是k,还需考虑什么呢?如何作答?

练习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kx2+2(k+1)x+k=0有两个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和学生一起审题(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应考虑到k≠0.(2)“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应是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到≥0.由k≠0且≥0确定k的取值范围.

解:=[2(k+1)]2-4k2=8k+4.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学生板书、笔答,教师点拨、评价.

例求证:方程(m2+1)x2-2mx+(m2+4)=0没有实数根.

分析:将算出,论证<0即可得证.

证明:=(-2m)2-4(m2+1)(m2+4)

=4m2-4m4-20m2-16

=-4(m4+4m2+4)

=-4(m2+2)2.

不论m为任何实数,(m2+2)2>0.

-4(m2+2)2<0,即<0.

(m2+1)x2-2mx+(m2-4)=0,没有实根.

本题结论论证的依据是“当<0,方程无实数根”,在论证<0时,先将恒等变形,得到判断.一般情况都是配方后变形为:a2,a2+2,(a2+2)2,-a2,-(a2+2)2,-(a+2)2,……从而得到判断.

本题是一道代数证明题,和几何类似,一定要做到步步有据,推理严谨.

此种题型的步骤可归纳如下:

(1)计算;(2)用配方法将恒等变形;

(3)判断的符号;(4)结论.

练习:证明(x-1)(x-2)=k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提示:将括号打开,整理成一般形式.

学生板书、笔答、评价、教师点拨.

(四)总结、扩展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科书上黑体字的应用,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用b2-4ac,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条件.

(2)认真审题,严格区分条件和结论,譬如是已知>0,还是要证明>0.

(3)要证明≥0或<0,需将恒等变形为a2+2,-(a+2)2……从而得到判断.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推理严密性和思维全面性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29中B1,2,3.

2.当方程x2+2(a+1)x+a2+4a-5=0有实数根时,求a的正整数解.

(2、3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二)

一、判别式的意义:……三、例1……四、例2……

=b2-4ac…………

二、方程ax2+bx+c=0(a≠0)

(1)当>0,……练习1……练习2……

(2)当=0,……

(3)当<0,……

反之也成立.

六、作业参考答案

方程没有实数根.

B3.证明:=(2k+1)2-4(k-1)=4k2+5

当k无论取何实数,4k2≥0,则4k2+5>0

>0

方程x2+(2k+1)x+k-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解:方程有实根,

=[2(a+1)]-4(a2+4a-5)≥0

即:a≤3,a的正整数解为1,2,3

当a=1,2,3时,方程x2+2(a+1)x+a2+4a-5=0有实根.

3.分析:“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一元二次方程,需分情况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2)

(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因式分解法的实质.2.熟练掌握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新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因式分解法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式)

3.教学疑点:理解“充要条件”、“或”、“且”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了公式法,便可以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有些一元二次方程,例如(x-2)(x+3)=0,如果转化为一般形式,利用公式法就比较麻烦,如果转化为x-2=0或x+3=0,解起来就变得简单多了.即可得x1=2,x2=-3.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因式分解法.

(二)整体感知

所谓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一次因式积的形式.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是一个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积的二次三项式,而右边为零.用因式分解法更为简单.例如:x2+5x+6=0,因式分解后(x+2)(x+3)=0,得x+2=0或x+3=0,这样就将原来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便易于求解.可以说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理论依据.方程的左边易于分解,而方程的右边等于零是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条件.满足这样条件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最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零,那么这两个因式至少有一个等于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2.例1解方程x2+2x=0.

解:原方程可变形x(x+2)=0……第一步

x=0或x+2=0……第二步

x1=0,x2=-2.

教师提问、板书,学生回答.

分析步骤(一)第一步变形的方法是“因式分解”,第二步变形的理论根据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分析步骤(二)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一边是零,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式时,可以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用此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因式分解法.由第一步到第二步实现了由二次向一次的“转化”,达到了“降次”的目的,解高次方程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x2+2x-15=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5)(x-3)=0.

得,x+5=0或x-3=0.

x1=-5,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总结因式分解的步骤:(一)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二)方程左边因式分解;(三)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练习:P.22中1、2.

第一题学生口答,第二题学生笔答,板演.

体会步骤及每一步的依据.

例3解方程3(x-2)-x(x-2)=0.

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3-x)=0.

x-2=0或3-x=0.

x1=2,x2=3.

教师板演,学生回答.

此方程不需去括号将方程变成一般形式.对于总结的步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练习P.22中3.

(2)(3x+2)2=4(x-3)2.

解:原式可变形为(3x+2)2-4(x-3)2=0.

[(3x+2)+2(x-3)][(3x+2)-2(x-3)]=0

即:(5x-4)(x+8)=0.

5x-4=0或x+8=0.

学生练习、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化.

练习: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6.(4x+2)2=x(2x+1).

学生练习、板演.教师强化,引导,训练其运算的速度.

练习P.22中4.

(四)总结、扩展

1.因式分解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1中A1、2.

教材P.23中B1、2(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2.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

(2)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得到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因式分解的方法,突出了转化的思想方法,鲜明地显示了“二次”转化为“一次”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例1.……例2……

二、因式分解法的步骤

(1)……练习:……

(2)…………

(3)……

(4)……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21中A1

(1)x1=-6,x2=-1

(2)x1=6,x2=-1

(3)y1=15,y2=2

(4)y1=12,y2=-5

(5)x1=1,x2=-11,

(6)x1=-2,x2=14

教材P.21中A2略

(1)解:原式可变为:(5mx-7)(mx-2)=0

5mx-7=0或mx-b=0

又m≠0

(2)解:原式可变形为

(2ax+3b)(5ax-b)=0

2ax+3b=0

或5ax-b=0

a≠0

教材P.23中B

1.解:(1)由y的值等于0

得x2-2x-3=0

变形为(x-3)(x+1)=0

x-3=0或x+1=0

x1=3,x2=-1

(2)由y的值等于-4

得x2-2x-3=-4

方程变形为x2-2x+1=0

(x-1)2=0

解得x1=x2=1

当x=3或x=-1时,y的值为0

当x=1时,y的值等于-4

教材P.23中B2

证明:x2-7xy+12y2=0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3)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根的判别式的概念.

2.能用判别式判别根的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进一步考察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进一步渗透转化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b2-4ac<0时,方程ax2+bx+c=0(a≠0)无实数根.”

3.教学疑点:如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在实数范围内,当b2-4ac<0时,无解.在高中讲复数时,会学习当b2-4ac<0时,实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虚数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的“公式法”部分已经涉及到了,当b2-4ac≥0时,可以求出两个实数根.那么b2-4ac<0时,方程根的情况怎样呢?这就是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将进一步研究b2-4ac>0,b2-4ac=0,b2-4ac<0三种情况下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

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时,得到b2-4ac决定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称b2-4ac为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是比较重要的,用它可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解一元二次方程,也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有关内容,并且可以解决许多其它问题.

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是由谁决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分类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思维全面性的考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渗透作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平方根的性质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x2-3x+2=0;②x2-2x+1=0;③x2+3=0.

问题(1)为本节课结论的得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问题(2)通过自己亲身感受的根的情况,对本节课的结论的得出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用配方法将

(1)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教师通过引导之后,提问:究竟谁决定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答:b2-4ac.

3.①定义: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表示.

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没有实数根.

反之亦然.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a≠0,4a2>0这一重要条件在这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对上式开平方,随后有下面三种情况.正确得出三种情况的结论,需对平方根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正确的理解,所以,在课前进行了铺垫.在这里应向学生渗透转化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2)当b2-4ac<0,说“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比较好.有时,也说“方程无解”.这里的前提是“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也就是方程无实数根”的意思.

4.例1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2+3x-4=0;(2)16y2+9=24y;

(3)5(x2+1)-7x=0.

解:

(1)=32-4×2×(-4)=9+32>0,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原方程可变形为

16y2-24y+9=0.

=(-24)2-4×16×9=576-576=0,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原方程可变形为

5x2-7x+5=0.

=(-7)2-4×5×5=49-100<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2)计算b2-4ac的值;(3)判别根的情况.

强调两点:(1)只要能判别值的符号就行,具体数值不必计算出.(2)判别根的情况,不必求出方程的根.

练习.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3x2+4x-2=0;(2)2y2+5=6y;

(3)4p(p-1)-3=0;(4)(x-2)2+2(x-2)-8=0;

学生板演、笔答、评价.

(4)题可去括号,化一般式进行判别,也可设y=x-2,判别方程y2+2y-8=0根的情况,由此判别原方程根的情况.

又不论k取何实数,≥0,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回答.此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注意字母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b2-4ac的取值.

练习: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a2x2-ax-1=0(a≠0);

(3)(2m2+1)x2-2mx+1=0.

学生板演、笔答、评价.教师渗透、点拨.

(3)解:=(-2m)2-4(2m2+1)×1

=4m2-8m2-4

=-4m2-4.

不论m取何值,-4m2-4<0,即<0.

方程无实数解.

由数字系数,过渡到字母系数,使学生体会到由具体到抽象,并且注意字母的取值.

(四)总结、扩展

(1)判别式的意义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①定义:把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判别式.用“”表示

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没有实数根.反之亦然.

(2)通过根的情况的研究过程,深刻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及分类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教材P.27中A1、2

五、板书设计

12.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

一、定义:……三、例……

…………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练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4)

(一)知识教学点:

1.熟练运用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2.学会运用判别式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和进行有关的证明.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例题教学,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运用判别式求出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2.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黑体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可看作一个定理,书上的“反过来也成立”,实际上是指它的逆命题也成立.对此的正确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把这个逆命题作为逆定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得出结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0时,没有实数根.”这个结论可以看作是一个定理.在这个判别方法中,包含了所有各种情况,所以反过来也成立,也就是说上述结论的逆命题是成立的,可作为定理用.本节课的目标就是利用其逆定理,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和深化,主要是在“明确目标”中所提的逆定理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更加深刻体会到“定理”与“逆定理”的灵活应用.不但不求根就可以知道根的情况,而且知道根的情况,还可以确定待定的未知数系数的取值,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思维全面性进行恰如其分的训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说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什么?用它怎样判别根的情况?

2.将复习提问中的问题(2)的正确答案板书,反之,即此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如果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0;如果方程没有实数根,则<0.”即根据方程的根的情况,可以决定值的符号,‘’的符号,可以确定待定的字母的取值范围.请看下面的例题:

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4k+1)x+2k2-1=0,k取什么值时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1)方程无实数根.

解:a=2,b=-4k-1,c=2k2-1,

b2-4ac=(-4k-1)2-4×2×(2k2-1)

=8k+9.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无实数根.

本题应先算出“”的值,再进行判别.注意书写步骤的简练清楚.

练习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t+1)x+(t-2)2=0.

t取什么值时,(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模仿例题步骤板书、笔答、体会.

教师评价,纠正不精练的步骤.

假设二项系数不是2,也不是1,而是k,还需考虑什么呢?如何作答?

练习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kx2+2(k+1)x+k=0有两个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和学生一起审题(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应考虑到k≠0.(2)“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应是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得到≥0.由k≠0且≥0确定k的取值范围.

解:=[2(k+1)]2-4k2=8k+4.

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学生板书、笔答,教师点拨、评价.

例求证:方程(m2+1)x2-2mx+(m2+4)=0没有实数根.

分析:将算出,论证<0即可得证.

证明:=(-2m)2-4(m2+1)(m2+4)

=4m2-4m4-20m2-16

=-4(m4+4m2+4)

=-4(m2+2)2.

不论m为任何实数,(m2+2)2>0.

-4(m2+2)2<0,即<0.

(m2+1)x2-2mx+(m2-4)=0,没有实根.

本题结论论证的依据是“当<0,方程无实数根”,在论证<0时,先将恒等变形,得到判断.一般情况都是配方后变形为:a2,a2+2,(a2+2)2,-a2,-(a2+2)2,-(a+2)2,……从而得到判断.

本题是一道代数证明题,和几何类似,一定要做到步步有据,推理严谨.

此种题型的步骤可归纳如下:

(1)计算;(2)用配方法将恒等变形;

(3)判断的符号;(4)结论.

练习:证明(x-1)(x-2)=k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提示:将括号打开,整理成一般形式.

学生板书、笔答、评价、教师点拨.

(四)总结、扩展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科书上黑体字的应用,求符合题意的字母的取值范围以及进行有关的证明.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用b2-4ac,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这一条件.

(2)认真审题,严格区分条件和结论,譬如是已知>0,还是要证明>0.

(3)要证明≥0或<0,需将恒等变形为a2+2,-(a+2)2……从而得到判断.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推理严密性和思维全面性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29中B1,2,3.

2.当方程x2+2(a+1)x+a2+4a-5=0有实数根时,求a的正整数解.

(2、3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二)

一、判别式的意义:……三、例1……四、例2……

=b2-4ac…………

二、方程ax2+bx+c=0(a≠0)

(1)当>0,……练习1……练习2……

(2)当=0,……

(3)当<0,……

反之也成立.

六、作业参考答案

方程没有实数根.

B3.证明:=(2k+1)2-4(k-1)=4k2+5

当k无论取何实数,4k2≥0,则4k2+5>0

>0

方程x2+(2k+1)x+k-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解:方程有实根,

=[2(a+1)]-4(a2+4a-5)≥0

即:a≤3,a的正整数解为1,2,3

当a=1,2,3时,方程x2+2(a+1)x+a2+4a-5=0有实根.

3.分析:“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一元二次方程,需分情况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5)

(一)知识教学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2.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2.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3.关键:1.推导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的异同.2.在求根

的简单延续.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作业及练习深刻地体会到由配方法求方程的解有时计算起来很麻烦,每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都要实施配方的步骤,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必然给方程的解的正确求出带来困难.能不能寻求一个简单的公式,快速而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式法的产生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由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公式法,大大简化了书写步骤和减小了计算量,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求出方程的解.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尽管配方法和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配方法,就不可能有求根公式,因此就不可能有公式法的产生,配方法是公式法的基础,而公式法又是配方法的简化.

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蕴含着基本理论的应用,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含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分类的思想.

通过公式的推导,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7x+11=0,(2)9x2=12x+14.

通过两题练习,使学生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和步骤,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一次铺垫.

2.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方程,x2+2px+q=0.

解:移项,得x2+2px=-q

配方,得x2+2px+p2=-q+p2

即(x+p)2=p2-q.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此题为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二次铺垫.

3.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解:因为a≠0,所以方程的两边同除以a,

a≠0,4a2>0当b2-4ac≥0时.

①②两步是学生易忽略的步骤,这两步实质上是为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开方运算准备前提条件.①②步可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严谨的数学推理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有条件,有根据才能有结论的推理习惯.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

(1)一元二次方程a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x=(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的求根公式,用此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例1解方程x2-3x+2=0

解:a=1,b=-3,c=2.

又b2-4ac=(-3)2-4×1×2=1>0,

x1=2,x2=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醒学生一定要先“代”后“算”.不要边代边算,易出错.并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确定a、b、c的值.2.算出b2-4ac的值.3.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练习:P.16中2(1)—(7),通过练习,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例2不是一般形式,所以在利用公式法之前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另外注意例2中的b2-4ac=0,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应写成x1=

由此例可以总结出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利用公式法的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2.确定a、b、c的值.3.算出b2-4ac的值.4.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练习:P.16中2(8).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0).

(2)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步骤:①化方程为一般式.②确定a、b、c的值.③算出b2-4ac的值.④代入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法与配方法都是通法,前者较之后者简单.

2.(1)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诸如

a≠0,4a2>0.当b2-4ac≥0时,……

(2)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弄清楚推导过程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意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

(3)求根公式是指在b2-4ac≥0对方程的解,如果b2-4ac<0时,则在实数范围内无实数解.渗透一种分类的思想.

(4)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解ax2+bx+c=0(a≠0)(用配方法)的异同.前者只求在b2-4ac≠0的情况下的解即可.后者还要研究在b2-4ac<0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4练习1

教材P.15习题12、1:4.

参考题: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四)

1.求根公式:例: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例1……

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练习……

2.公式法及其步骤解:解:…………

(1)……

(2)……

(3)

(4)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6)

(一)知识教学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2.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2.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3.关键:1.推导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a≠0)的异同.2.在求根

的简单延续.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作业及练习深刻地体会到由配方法求方程的解有时计算起来很麻烦,每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都要实施配方的步骤,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必然给方程的解的正确求出带来困难.能不能寻求一个简单的公式,快速而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式法的产生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由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即公式法,大大简化了书写步骤和减小了计算量,使学生能快速、准确求出方程的解.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尽管配方法和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配方法,就不可能有求根公式,因此就不可能有公式法的产生,配方法是公式法的基础,而公式法又是配方法的简化.

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蕴含着基本理论的应用,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含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分类的思想.

通过公式的推导,深刻理解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7x+11=0,(2)9x2=12x+14.

通过两题练习,使学生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和步骤,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一次铺垫.

2.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方程,x2+2px+q=0.

解:移项,得x2+2px=-q

配方,得x2+2px+p2=-q+p2

即(x+p)2=p2-q.

教师板书,学生回答,此题为求根公式的推导做第二次铺垫.

3.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

解:因为a≠0,所以方程的两边同除以a,

a≠0,4a2>0当b2-4ac≥0时.

①②两步是学生易忽略的步骤,这两步实质上是为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开方运算准备前提条件.①②步可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严谨的数学推理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有条件,有根据才能有结论的推理习惯.

从上面的结论可以发现:

(1)一元二次方程a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值代入x=(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的求根公式,用此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例1解方程x2-3x+2=0

解:a=1,b=-3,c=2.

又b2-4ac=(-3)2-4×1×2=1>0,

x1=2,x2=1.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醒学生一定要先“代”后“算”.不要边代边算,易出错.并引导学生总结步骤1.确定a、b、c的值.2.算出b2-4ac的值.3.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根.

练习:P.16中2(1)—(7),通过练习,熟悉公式法的步骤,训练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

例2不是一般形式,所以在利用公式法之前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另外注意例2中的b2-4ac=0,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应写成x1=

由此例可以总结出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利用公式法的步骤:1.化方程为一般形式.2.确定a、b、c的值.3.算出b2-4ac的值.4.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练习:P.16中2(8).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0).

(2)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步骤:①化方程为一般式.②确定a、b、c的值.③算出b2-4ac的值.④代入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法与配方法都是通法,前者较之后者简单.

2.(1)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诸如

a≠0,4a2>0.当b2-4ac≥0时,……

(2)在推导求根公式时,注意弄清楚推导过程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如:等式的基本性质,配方的意义,完全平方公式,平方根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性质.

(3)求根公式是指在b2-4ac≥0对方程的解,如果b2-4ac<0时,则在实数范围内无实数解.渗透一种分类的思想.

(4)推导ax2+bx+c=0(a≠0)的求根公式与解ax2+bx+c=0(a≠0)(用配方法)的异同.前者只求在b2-4ac≠0的情况下的解即可.后者还要研究在b2-4ac<0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4练习1

教材P.15习题12、1:4.

参考题: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板书设计

12.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四)

1.求根公式:例: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例1……

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根.练习……

2.公式法及其步骤解:解:…………

(1)……

(2)……

(3)

(4)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7)

(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理解并会运用配方法将形如x2+px+q=0方程变形为(x+m)2=n(n≥0)类型.2.会用配方法解形如ax2+bx+c=0(a≠0)中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3.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彼此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继续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渗透配方法是解决某些代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把x2+ax型的代数式配成完全平方式——将代数式x2+ax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转化成完全平方式.

3.教学疑点:配方法可以解决许多代数问题,例如:因式分解,将一个代数式配成完全平方式等等,本节课传授的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了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对形如(ax+b)2=c(a,b,c为常数,a≠0,c≥0)的一元二次方程便会求解.如果给出一元二次方程x2+2x=3,那么怎样求解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将x2+2x=3转化为(ax+b)2=c型是我们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攻克此难关,方程的求解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在直接开平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配方法,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直接开平方法在本节课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配方法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说平方根的概念为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引进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可以说直接开平方法为其他方法的引进作了坚实的铺垫.

配方法是初中代数中解决某些代数问题的一个常用方法,方法的实质是将代数式x2+ax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它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2)填空:

1)x2-2x+()=[x+()]2

2)x2+6x+()=[x-()]2

2.引例:将方程x2-2x-3=0化为(x-m)2=n的形式,指出m,n分别是多少?

解:移项,得x2-2x=3.

配方,得x2-2x+12=3+12.

(x-1)2=4.

m=-1,n=4.

对于x2+ax型的代数式,只需再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即可完成上述转化工作.

练习:把下列方程化为(x+m)2=n的形式

上述练习,深化配方的过程,为配方法的引入作铺垫.

3.例1解方程x2-4x-2=0.

解:移项,得x2-4x=2……第一步

配方,得x2-4x+(-2)2=2+(-2)2……第二步

(x-2)2=6.

教师引导、板演,学生回答.分析解方程的步骤,第一步是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第二步是配方,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二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这一步的理论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第三步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此时,向学生点明: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

学生练习、板演、评价,深刻体会配方法的步骤,通过配方,方程进行了形式上的转化,并且体会为什么先学直接开平方法,它是配方法的基础,要注意体会推理的严谨性、步骤的完整性,刚开始配方的过程要细,不要跳步,避免出错.

例2解方程:2x2+3=5x.

解:移项,得:2x2-5x+3=0,

例2中方程的特点和例1不同的是,例2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因此要想配方,必须化二次项系数为1.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用配方法求解的步骤是:

第一步:化二次项系数为1;

第二步:移项;

第三步:配方;

第四步: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练习:1.P.12中2(3)(4).

2.解方程(1)6x-x2=63(2)9x2-6x+1=0.

学生练习板演,师生共同评价.对于练习2(2)解方程9x2+6x+1=0.

解法(二)原方程可整理为(3x-1)2=0.

3x-1=0.

比较上面两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方法(一)是通法,有时用起来麻烦.方法(二)是据方程的特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方法,较方法(一)简捷,明快.可告诫学生学习不要机械死板,在熟练掌握通法的基础上,据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单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能悟出配方法可以解任意结构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方法上进行小结.

1.本节课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步骤如下:

(1)化二次项系数为1.

(2)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3)配方.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完全平方公式,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配方法的关键步骤是配方.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

2.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配方法以直接开平方法为基础.

3.要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去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学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5中3.

五、板书设计

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三)

1.配方法的理论依据例1解方程x2-4x-2=0

a2±2ab+b2=(a±b)2解:……

2.配方法的步骤……

(1)……例2解方程2x2-3=5x

(2)……解:……

(3)…………

(4)……练习1……

练习2……

六、作业参考答案

教材P.15中3.

(1)x1=-2,x2=-4

(2)x1=-6,x2=2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8)

1、一元二次方程x2-5x+6=0

的两根分别是x1,x2,则x1+x2等于(

A.

5

B.

6

C.

-5

D.

-6

2、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则的值是(

).

A.

B.

C.

D.

3、若方程的两根为、,则的值为(

).

A.3

B.-3

C.

D.

4、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5、关于的方程有实数根,则整数的最大值是(

A.6

B.7

C.8

D.9

6、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且,则的值是(

A.1

B.12

C.13

D.25

7、如果方程ax2+2x+1=0有两个不等实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

___.

8、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9、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10、已知x1、x2是方程x2-3x-2=0的两个实根,则(x1-2)

(x2-2)=

11、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63L,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加水补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是28L,设每次倒出液体xL,则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

12、一个小组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张,则这个小组共(

).

A.12人

B.18人

C.9人

D.10人

13、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200(1+a%)2=148

B:200(1-a%)2=148

C:200(1-2a%)=148

D:200(1-a2%)=148

14、某种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起步价7元(即行驶距离不超过3km都需付7元车费);超过3km以后,每增加1km,加收2.4元(不足1km按1km计),某人乘出租车从甲地到乙地共支付车费19元,则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经过的路程(

).

A.正好8km

B.最多8km

C.至少8km

D.正好7km

15、某水果批发商场经销一种高档水果,如果每千克盈利10元,每天可售出500千克.

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售量将减少20千克.

现该商场要保证每天盈利6000元,同时又要使顾客得到实惠,那么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

16、两年前生产1t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t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t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t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17、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大量贺年卡,一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低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

18、某玩具厂有4个车间,某周是质量检查周,现每个车间都原有a(a>0)个成品,且每个车间每天都生产b(b>0)个成品,质量科派出若干名检验员周一、周二检验其中两个车间原有的和这两天生产的所有成品,然后,周三到周五检验另外两个车间原有的和本周生产的所有成品,假定每名检验员每天检验的成品数相同.

(1)这若干名检验员1天共检验多少个成品?(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若一名检验员1天能检验b个成品,则质量科至少要派出多少名检验员?

19、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甲、乙两种贺年卡,甲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乙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200张,每张盈利0.75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甲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如果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25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34张.如果商场要想每种贺年卡平均每天盈利120元,那么哪种贺年卡每张降价的绝对量大.

20、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水产品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关系式.

(3)商品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为多少?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解析:选B.由题意得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0,即4+4k>0.解得且

5、解析:选C.由题意得方程有实数根,则分两种情况,当a-6=0时,a=6,此时x=,当a-6≠0时,=b2-4ac≥0,解得a≤

综合两种情况得答案.

6、解析:选C.

(,解得m=5(此时不满足根的判别式舍去)或m=-1.原方程化为,=

7、答案:a<1且a≠0;

8、答案:

9、答案:且

10、答案:-4

11、63-

x-(63-

x)÷63×x=28

12、C

13、B

14、B

15、设每千克应涨价x元

(10+

x)(500-20

x)=6000

每千克应涨价5元

16、

解: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

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5000(1-x)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5000(1-x)元.

依题意,得5000(1-x)2=3000

解得:x1≈0.225,x2≈1.775(不合题意,舍去)

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平均下降率为y.

则:6000(1-y)2=3600

整理,得:(1-y)2=0.6

解得:y≈0.225

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一样大.

17、设每张贺年卡应降价x元,则每件平均利润应是(0.3-x)元,总件数应是(500+×100)

解:设每张贺年卡应降价x元

则(0.3-x)(500+)=120

解得:x=0.1

答:每张贺年卡应降价0.1元.

18、(1)=a+2b或

(2)因为假定每名检验员每天检验的成品数相同.

所以a+2b=,解得:a=4b

所以(a+2b)÷b=6b÷b==7.5(人)

所以至少要派8名检验员.

19、

解:(1)从“复习引入”中,我们可知,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甲种贺年卡应降价0.1元.

(2)乙种贺年卡:设每张乙种贺年卡应降价y元,

则:(0.75-y)(200+×34)=120

即(-y)(200+136y)=120

整理:得68y2+49y-15=0

y=

y≈-0.98(不符题意,应舍去)

y≈0.23元

答:乙种贺年卡每张降价的绝对量大.

因此,我们从以上一些绝对量的比较,不能说明其它绝对量或者相对量也有同样的变化规律.

20、分析:(1)销售单价定为55元,比原来的销售价50元提高5元,因此,销售量就减少5×10kg.

(2)销售利润y=(销售单价x-销售成本40)×销售量[500-10(x-50)]

(3)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那么销售量就不超过=250kg,在这个提前下,求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为多少.

解:(1)销售量:500-5×10=450(kg);销售利润:450×(55-40)=450×15=6750元

(2)y=(x-40)[500-10(x-50)]=-10x2+1400x-40000

(3)由于水产品不超过10000÷40=250kg,定价为x元,则(x-400)[500-10(x-50)]=8000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9)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0-01

自主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采用学案导学模式,为学生设计数学学案,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案的辅助下,高效地完成数学探究任务,优化自主学习的效果。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谈谈在学案导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自主学习。

一、运用学案高效完成数学课前预习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通常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案中明确了课前预习的目标,设计了恰当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案上的预习目标,认真地完成数学预习,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效率。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设计学案时提出了这一节内容的课前预习目标,即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以及其中各个部分的名称,会结合具体问题列方程,并化简为方程的一般形式,体会方程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例如:“一个面积是150平方米的长方形铁皮,已知这个长方形的宽比长短5米,那么,这个铁皮的长是多少米?”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设长方形的长为x,则宽就是x-5,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x×(x-5)=150,化简得到x2-5x-150=0。接下来,为了检测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掌握情况,学案设计了x+7x=63,x+5y=40,(x-4)2=36等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预习任务。

二、借助学案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探究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探究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体,积极地去发现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案设计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学案中教师在课堂新授部分,首先设计了检测预习情况的题目,帮助学生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方程中只含有( )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这样的( )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 );一元二次方程7x-3=2x2化成一般形式是( ),一次项系数( ),二次项系数( ),常数项是( )。”学生在完成这些简单的练习过程中,回忆了预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做好了准备。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教材上的例题,独立思考,列出方程并化简,明确方程的各项系数和常数项。在这种清晰明确的任务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针对个别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及时地给予了帮助,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学案认真做好数学课后复习

课堂学习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所有学习活动的结束,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这种课后复习一般是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因此,设计一些适当的测试题目,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10)

掌握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按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学习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现在我们很好的利用“以学教案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突出问题设计,加强问题解决,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突破数学中概念教学这个难点,利用学教案提出问题、驱动组员合作、组间合作和师生合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概念的生成过程,以使学生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如鱼得水。故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时,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问题引入

在学教案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行课前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初步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新概念所具备的特征,为学元一次方程这个新概念做准备。如:

1、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第31题“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2、某班学生39人到公园划船,共租用9艘船,每艘大船可坐5人,每艘小船可坐3人,每艘船都坐满。问:大船、小船各租用多少艘?

二、提出问题,感受特征

在学教案上设置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①在以上的每个问题中,有哪些相等关系?②如何用数学式子表达?

通过观察,并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得出过程,学生很容易建立起对二元一次方程本质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作为生长点即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内化,同时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向学生自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学习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三、抓住时机,适时命名

在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抓住时机,适时命名:即像x+y=35,2x+4y=94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然后让学生归纳、提炼、叙述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他们很可能会得出: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每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四、提炼总结,规范定义

由于学生认知的肤浅、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知识上的错误,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尝试错误,充分暴露知识上的缺陷。同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在学教案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在尝试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根据学生对新概念的一些特征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学教案上设计以下一组练习题:下列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1)3x+2y

(2)x+2=0

(3)x+xy=1

让学生逐一判断,并找出每个题目判断的依据。特别是对(3)中“xy”这一项,学生会提出质疑。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揭晓谜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课堂上很自然地出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烈讨论氛围。然后通过教师引导,最终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完善对二元一次方程定义的认识: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教师板书,并把“项”用红笔写出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归纳总结、自己去获取正确的认识。此教学环节的实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标。

五、定义剖析,抓住本质

为了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可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在小组内通过出错、比较,学生会更深刻的说出依据,并把“两”、“项”和“1”这几个关键词挖掘出来。由此定义就会剖析的更深刻,抓住了定义的本质。甚至可以举反例或变式,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数学概念,突出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六、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实践,由实践到抽象的循环往复过程。学生是否真正透彻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了概念,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理解了的概念不一定真正掌握了它,只有通过反复的灵活运用,才能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此我设置了以下两个问题:

1、已知方程3xm+3一2y1-2n=0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求m和n的值?

2、已知方程(m-3)x|n|+1+(n+2)ym2=0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11-01

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面对这种情况,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就要因生而变、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知识讲授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氛围的活跃性,寓教于乐,寓学于导。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改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极力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大胆尝试“学案引导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的意义和结构

“学案引导式”教学法是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其目标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案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相信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学案引导法”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师课前的指导,课中的引导和课后的反复释疑。具体包含四部分:学习引导+问题引导+总结引导+拓展引导。

下面是我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一节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改进。

学习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章不等式”。

§2.3.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

学时:一学时。

学习模式:

【学习引导】

(1)自主学习。

1)读教材P42~P44到练习止。

2)回答问题:

①本节内容所讲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当a>0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③这些不同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

3)完成练习。

4)小结。

(2)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初中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 抛物线在坐标系中的三种位置情况:即与X轴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和无交点(先考虑开口朝上的情况)。观察图像上纵坐标大于零的点和小于零的点在哪里?

2)本节内容属“数形结合”的问题,应将位于x轴上方的图像和位于x轴下方的图像上点的坐标的范围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解联系起来,即就是图像上纵坐标y>0,y=0,y

3)阅读本节内容时能否想到什么内容,并与之作比较。

【思考引导】

(1)提问题。

1)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三者有何联系?

2)当a>0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

3)一元二次不等式ac2+bx+c>0(或者0)的求解有哪几种情况?

4)当a

(2)变题目。

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R或者?时,与该不等式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情况?

【总结引导】

本节内容:一元二次不等式y=ax2+ bx+c(a>0)的图解法。

第一步:达标(满足哪两个条件?)。

第二步:计算(哪个量?有什么用途?)。

第三步:分类(可分成哪几种情况?)。

第四步:写解集(依据是什么?)。

记忆方法:达标―― 看=b2-4ac正负―― 分类―― 写解集。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P45习题2~4。

(2)m为何值时,方程x2+2(m-1)x+3m2-1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m为何值时,二次函数y=mx2-(1-m)x+m与x轴无交点?

2 “学案引导法”的有关说明

(1)学案与教材,教案的关系。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的理念设计编写的,其中的语言表达标准、规范、精简、书面化.教案是教师为上好一节课,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教学过程材料,仅供教师使用;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为了让学生阅读教材而编写的,并通过课前的学习,课中的讨论,课后的研究,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重新描述,并书写在学案上,较口语化,适合学生本人的复习和阅读.供学生使用。

(2)学案特点。

①设计上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②方法上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

③内容上包含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④使用上它是阶段性学习资料。

⑤手段上通过分层设计,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