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雷人标语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7:35

雷人标语

雷人标语篇(1)

【繁体写法】:平地起雷

【平地起雷是什么意思】:犹言平地一声雷。

【平地起雷成语接龙】:天下太平 平地起雷 雷令风行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名声、地位等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píng dì qǐ léi】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许地山《海角底孤星》:“这一回,真是个平地起雷咧!”

雷人标语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009-02

Abstract:First introduces the demands of radar network data integration in C4IKSR system, the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terogeneous data,finally through the XML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heterogeneous data,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mmand software to access the netted radar data by aunified data interface.

Key words:Data integration Radar network XML Metadata

信息融合技术包括数据融合和非数据信息的融合,它是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按时序获取若干传感器的观察信息,并在一定准则下加以分析、综合,以完成C4IKSR系统即指挥自动化系统所需的决策与评估任务而进行的数据信息处理过程[1]。其中数据融合是对各种异构数据提供统一的表示、存储和管理,以实现逻辑或物理上有机的集中[2]。

雷达组网是指通过将多部不同体制、不同频段、不同工作模式、不同极化方式的雷达或者无源侦察装备适当布站,借助通信手段链接成风并由中心站统一调配,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网内各雷达和雷达对抗侦察装备的信息(原始信号、点迹、航迹等)由中心站收集,综合处理后形成雷达网覆盖范围内的情报信息,并按照战争态势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网内各雷达的工作状态,发挥各个雷达和雷达对抗侦察装备的优势,从而完成整个覆盖范围内的探测和定位等任务。但在雷达组网过程中,如何消除各雷达终端共享数据的异构性,形成统一的数据访问机制,满足各种指挥管理软件系统要求是雷达组网形成战斗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组网雷达中数据集成需求及特点

雷达网指挥系统、战场频谱管理系统等作战指挥软件(以下简称C4I应用)必须把分布在战场不同区域内的多部雷达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地提取、处理、融合和管理,才能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情报分析,进一步帮助指挥员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在雷达组网数据集成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屏蔽组网雷达数据间的异构性,形成格式统一的数据结构;

(2)形成规范的组网雷达数据集成模式,并向指挥所及向更高级的指挥中心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3)为同级别或不同级别的作战单元间的数据互操作访问提供支持。

当前,我军服役的雷达期雷达系统新老并存,且由不同的厂家研制,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导致在雷达组网过程中出现语义、格式不统一等数据异构问题,信息集成比较困难,其异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数据结构不统一;

(2)数据定义不一样;

(3)数据名称含义有差别;

(4)数据速率不相等;

(5)通信方式不统一。

因此,只有消除数据的异构性,才能实现真正的雷达组网。

2 雷达组网数据集成方案及关键技术

2.1 数据集成方案

雷达异构数据集成最主要的目标是整合多个异构数据源,向指挥人员或其它网内雷达提供统一查询、更新等操作接口,协调各终端间的数据通信,使得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能够透明地获取更多的战场信息资源,并进行指挥、控制多部雷达系统进行作战。

通过分析,解决组网雷达异构数据源问题比较理想的方案是在C4I应用和雷达网络终端间引入XML数据转换处理中间件。其中XML语言作为数据源交互的媒介,具有很好的数据描述、传送、语义表达等能力[4][5],满足了表达数据结构和各种约束的需要;数据的纯文本表达与平台无关性满足了解决异构雷达数据源间的互操作所需要的跨平台性[6]。

在基于XML技术的雷达组网数据集成过程中,数据间的模式转换通过XSL和XSLT(可扩展样式表语言)技术实现,数据间的映射关系由元数据库来实现,数据接口的提供通过开放的DOM和SAX编程接口实现,其集成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1)数据操作引擎:它是C4I应用层和各数据源交互的接口,主要完成XML数据数据转发、数据速率调整等功能。根据各C4I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将接收到的雷达测量数据打包后通过各种传输协议分发到指定的目标地址,然后在C4I应用系统中完成战场中的数据优化、分析、评估和决策,同时将接收到的指挥命令信息转发到指定的雷达作战终端单元。

(2)XML解析器:主要完成集成数据XML模式的确认,也就是测试文档是否符合施加到其文档类型之上的约束条件,分析该XML文档的语法和格式是否正确,以确保在实时传输过程中没有数据丢失和错误。

(3)XML映射器:当雷达数据源产生的Schema和C4I应用系统中使用的Schema不一致的时候,首先检查是否有相应的XSLT文件。如果有,则直接按该文件内的规则把包含雷达测量数据的XML数据文件流转换为目标格式的XML文件流;如果没有,则查询元数据库,提取出对应的数据格式、数据类型和属性名称,根据业务规则把标准Schema中对应的数据格式、数据类型和属性名称进行映射,同时生成一个XSLT文件以备后用。

(4)XML模式转换器和XML封装器:主要完成XML数据模式与雷达数据源终端中的数据模式(二进制数据、HTML文档、文本文件等)转换,包括命令字格式、语义的映射转换;其中XML模式转换器是把XML文件内容转换成雷达终端命令字,XML封装器把组网雷达中的测量数据按一定的规则转化为XML文件。

(5)数据处理器:在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上,直接负责与组网雷达中的雷达数据源的交互工作。

2.2 基于元数据库的映射转换方法

考虑到雷达组网异构数据集成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本方案采用了元数据库方法,经过查询后自动生成XSLT文件。

通常把元数据转换模型看作一个四元组(N,A,V,S),其中N表示对元数据转换过程的元素标识的名称空间,A表示描述元数据元素标识的元素集合,V表示所有元数据元素值域的集合,S表示元数据转换过程中的语法表达[2];因此可把组网雷达异构数据转换过程中的依据:元数据库数据表设计的列有目标数据、源数据、目标数据类型、源数据类型和转换函数等。

在元数据转换表中,从组网雷达数据到C4I应用系统组输入数据间可能出现的映射关系存在着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三种情况。由于在一个C4I应用系统不会出现一个数据多种含义,因此,为了防止在某一个C4I应用系统在查询元数据库时出现一个数据对应多种含义的现象,在元数据转换表中添加“应用标识”列,因此,元数据转换表设计如表1所示。

在添加元数据记录时,核心是要检查元数据转换表中源数据元素与对应的目标数据元素的值域,建立必要的值域转换函数。在元数据库中建立数据元素对应关系后,会存在一些雷达数据源与C4I应用中的数据元素值域的定义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在语义的异构性方面,如对目标经度的描述有东经、西经、经度,若不经过严格规范而形成的XSLT文件,这将丢失数据集成的意义,且会导致计算机在对这种文件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影响系统使用。因此,有必要检查元素对应表中每一组元素的值域定义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必须建立其值域转换函数,并将函数标识存入到转换函数项中。

2.3 XML文件解析方法

目前较流行的XML文件解析方法有DOM和SAX两种,其中SAX的缺点是不支持修改XML文档和随机读取,DOM的缺点是在加载大文件时内存占用较大。考虑到要解决组网雷达数据集成中的平台异构性和大量数据处理的实时性问题,笔者决定通过删除一些雷达组网数据集成过程中不需要的标准条款,采用较快的语法分析器等方法,修改移植性较好的DOM方法,修改后的XML解析器结构如图2所示:

(1)编码层:该层将判断从XML映射器产生的数据流的编码格式,将组网雷达终端使用的各种字符格式转换为统一的UTF-16格式,然后把转换后的文件字符流传送到LEX词法分析层。

(2)LEX(LEXical Compiler)词法分析层:分析传送来的字符流,识别语法成分,将输入的各种符号,转化成相应的标识符,然后传送给语法分析层进行语法分析。

(3)YACC(Yet Another Compiler Compiler)语法分析层:分析语法标记,并验证其组合次序是否符合修改后的XML语法的规定,最后将符合规定的XML语法成分的雷达组网XML数据记录拼装起来,送入内部数据层。

(4)内部数据层:该层将接收雷达组网XML数据记录放入到在计算机内存的虚拟数据表中,同时提供对该表的添加、删除、查询等各种访问处理。

(5)DOM接口层:以传统的DOM数据访问模式封装内部数据层提供的各种数据操作。

3 结语

该文对C4I系统中雷达组网的需求与数据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平台、语言和协议无关的XML技术解决了雷达组网过程的异构数据集成问题,实现了系统间的可操作性和雷达组网的可扩展性,这对情况比较复杂、数量比较大的数据集成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战争需求的发展,多传感器的信息集成与融合朝着广域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将组网雷达内的数据与红外、激光、高炮等装备的数据实现集成,更好地为指挥员服务,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童志鹏,刘兴,丁冠东,等.综合电子信息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85-189.

[2] 刘峰,郑滔.应用集成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9-52.

[3] 康耀红.数据融合理论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7.

雷人标语篇(3)

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出现过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严复、傅雷、钱钟书。严复在总结前人翻译思想的基础上,于1898年提出著名的三字方针“信、达、雅”,至今己沿用百年,可见其生命力。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神似”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是对前人翻译理念的继承和发展。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的翻译标准,得到译界很高的评价。

值傅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外语与外语教学》特设专栏,旨在弘扬傅雷翻译精神,为傅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贡献力量。2008年5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翻译协会和南京大学共同举办“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傅雷诞辰一百周年,并得到了香港翻译学会、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和大众书局的大力支持。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傅雷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他的三大重要翻译论述,以及其成功的原因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来对这位伟大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翻译理论家进行解读,借以表达缅怀之情。

傅雷,穷毕生之精力,为文艺界、读者提供了三十四部世界名著译本,更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著作传世,在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毕朔望以诗赞美他“大汉风神只此鲲”。傅雷因留学法国进而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事业,给世人构造了傅译法国文学世界,其中包括法国最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罗曼・罗兰、月纳等的著作,其中傅译本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文辞优美、词语朴质、流畅晓达、典雅传神地译出了罗氏作品对力的颂扬。傅雷先生在翻译上倡导“神似神韵”说,并以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观点,他的译文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文学界、翻译界的高度评价。

傅雷认为“翻译重在实践”,“以眼高手低为苦”,强调理论与实践得结合。由于当时政治方面的原因和个人性格因素,其译论集中在一序一文及两封书信中,即《致林以亮论翻译书》、《高老头重译本序》、《翻译经验点滴》和《论文学翻译书》。译论虽少,质却很高,不仅涉及翻译的方方面面,而且议论精辟,文字优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神似不重形似,译者的修养,翻译语言的问题。[1]

一、神似与形似

傅雷在1951年9月撰写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提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相隔十二年后,他在1963年1月致罗新璋的复信中又再次提到:“愚对译事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到之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到审美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对严复的‘三难’之论的重要补充”。傅雷是继我国传统翻译美学观“文与质”、“信与美”和“言与意”之后的“神似说”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2]

傅雷一生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他认为,“介绍一件艺术品”,就应该“还它一件艺术品”,“一露出雕琢和斧凿的痕迹,就变为庸俗的工艺品,而不是出于肺腑,发自内心的艺术了”。可见,“他自中的标的,基本上就是等效翻译”。要实现等效翻译,实现傅雷提出的“译本的标准”,“传神达意”,“如行石流水般自然”,不留“雕琢和斧凿的痕迹”,只有最大限度地做到“神”与“形”的统一和谐。而“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达到“形”与“神”的和谐的审美效果,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3]

二、译者的修养

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傅雷详细地阐述了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所应具备的条件。他认为原作是艺术品的,要求经过翻译,仍然还它一件艺术品。用他的话来说:“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这番精辟论述,包含多层含义。首先,他要求译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即敏感的心灵,适当的鉴赏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为底蕴的。文学的描写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体,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作品的妙处。在傅雷看来:“文学家是解剖社会的一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家。”所以,作为身在异国他乡的代言人,译者也应该“像宗教家一般的虔诚,像科学家一般的精密,像革命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4]

除了具备广泛涉猎专业修养以外,译者还得有训练、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只有通过这些途径,才能把作家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也只有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谈得上彻底理解原作。否则,即使理解,也未必能深切领悟。

傅雷还阐述了译者选择作品应持的慎重态度。他在1957年5月12日写的《翻译经验点滴》中说:“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和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因而,他真诚地告诫译者:“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在此我们可见傅雷严谨的翻译态度,可见他视艺术为生命。

三、翻译的语言问题

译者的翻译工作至少涉及两种语言(源语和目的语),所以精通这些语言是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精通源语可以使译者深刻地理解原作意义,把握原作风格。而就算是再精通源语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离不开词典。鲁迅的“词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形象地说明了词典的重要性和翻译之难。然而,词典远非万金油。傅雷曾对好友宋奇这样说:“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实际上,词典只给我们提供了有关字词的所有可能的解释,我们还必须研究上下文以确定最符合其意义的解释。而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找到恰当的解释越发困难。此外,傅雷还建议译者掌握第二门外语:“倘能将英译本与法文原作对读,亦可获益不少。纵英译不尽忠实,于译文原则亦能有所借鉴,增加自信。”[5]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这一句,似可看作傅译的座右铭。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当中文不足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符合西欧原作风格,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傅雷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最杰出的文学翻译大师,他的地位,概而言之就是如此。这个地位是建立在厚实的译品业绩上的,虽然也曾遇见过挑战、叫板,但至今仍坚如磐石。傅雷先生的翻译业绩昭示着翻译工作的一条正道,也验证了译事中的一条至理,那就是文学翻译必须是有文学性、有艺术性的再创造,译文本身就必须是文学作品,本身就必须具有文学性、艺术性。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际上都具有文学性、艺术性。一重是作家本人赋予它的,包括作家的艺术构思、意蕴内涵、人物塑造、场景描绘、气氛营造、风格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另一重文学性、艺术性则是需要译者来创造、来提供,我们常说的信、达、雅就是对译者的再创造的一种至高的理念。傅雷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成为译事“信、达、雅”高水平实现者,特别是他译品的“雅”,更值得我们注意。傅雷的译本的汉语水平本身就达到文学语言、艺术语言的高度,这是傅雷译本长期以来深受读者喜爱、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译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重要原因。在翻译中,要圆满地达到译品的文学性、艺术性,除了准确解读原著外,最大的难题就是克服两种语言之间的间隔与壁垒,翻译的学问,翻译的“艺术”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傅雷精通他所涉及的两种语言文字,他对待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间隔与壁垒,采取了一种明智的、高明的态度与办法,他不是搬,更不是硬搬,而是化,将原作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文学性、艺术性的汉语,以至《高老头》的汉译本语言之老道耐读,较巴氏的原著原文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能不说是翻译史上译作实现文学性、艺术性的一例典范。傅雷的翻译业绩已经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很可观的份额,在所有的翻译家中,他拥有的读者群数量最大,他的翻译经验也深得译界有识之士的赞赏。今天,傅雷所开辟的翻译道路上,已经形成了前者呼后者应的盛况,傅雷翻译的传统后继有人。

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曾读过傅雷的译作,如《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巴尔扎克的许多名著等,他毕生致力于法国文艺名著的译介,很多人都知道他在文学上的伟大贡献和火热刚直的道德品质。[6]傅雷用一部部“比原作容易读”的巴氏译著,向我们精彩地再现了作者,替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留下了完整的风俗史,同时也通过他的译著向我们证明,他确实是巴尔扎克在中国的代言人。傅译巴尔扎克作品取得的成功启示我们,优秀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生成,与译者的主体意识(如严肃认真的选材、坚定强烈的使命意识)、价值判断(如对超越文学本体视野的关注)、审美追求(如“神似”说的标举),以及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执着求“真”的精神和姿态,密切关联。[7]

傅雷先生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中形成了自己完整科学的翻译理念。他治学严谨,呕心沥血,学贯中西,厚积薄发,和译界同行真诚友好相处。所以,他能站在翻译理论研究的高地,站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前沿,高瞻远瞩。所以,他的翻译理论、翻译理念具有前瞻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辉。

斯人已逝,而风骨长存。向傅雷先生致敬。

参考文献:

[1]魏薇,刘晓云.大汉风神只此鲲――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衡阳:南华大学学报,2006.4.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傅雷.翻译经验点滴[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雷人标语篇(4)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17-01

一、《雷雨》中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雷雨》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它塑造了两个真实、鲜明而又矛盾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和繁漪。在《雷雨》中,曹禺将他们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矛盾的情感深刻的表达了出来,使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心里深度和生活逼真感,并呈现出一种浮雕般的立体感。

周朴园是摇摆于封建专制家长与资本家之间的人物,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伪善者。曹禺笔下的周朴园是复杂的。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层面分析,这种复杂是来自“超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超我”层面,周朴园是一个威严的封建专制家长,对儿子没有太多的交流,也没有父子亲情。对妻子,则像物品一样摆布。在“本我”层面,周朴园是被扭曲的人,是变态的怪物。对繁漪的专制、对侍萍真实有虚伪的感情,都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繁漪是《雷雨》中塑造最成功的悲剧形象,她是冰中的火焰,是最“雷雨”式的人物。曹禺将繁漪塑造的极其复杂,她阴郁而乖戾,热情又冷漠,任性傲慢而又孤芳自赏,哀怨文弱更阴沉可怖。她的生命中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能忍的恨。

(二)精彩而又朴实的语言

《雷雨》具有一种高度戏剧性的文学语言,而且是具有曹禺创作个性的语言。他的语言来自生活,并经过反复锤炼,表面上是极普通的日常语言,但实际上随处都带着鲜明的性格特征。《雷雨》的语言艺术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高度个性化。如在第一幕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台词就一下子体现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使观众和读者自然地想到他就是封建家长,而且对亲人十分冷淡。这就是语言高度个性化的表现。

第二,语言动作化。如在第二幕中,周朴园四次问侍萍是什么人,刚开始的敷衍,接下来的惊惧,都鲜明的展示了他渐趋紧张的内心世界。这四次问话和人物表情的不同,集中体现了语言的动作性,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语言口语化。《雷雨》中的对白大多采用的是当时的口语。每段对话都简练明确,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是对生活中语言的提炼与升华,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朴实美。

(三)成功的艺术结构

《雷雨》的结构是典型的戏剧“锁闭式”结构,其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戏剧性强且爆发力大。曹禺在创作时大胆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雷雨》。在剧中,曹禺采用的是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从而产生了一种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繁漪、周萍、周朴园、侍萍、鲁大海、四凤之间,这一系列关系与真相的猝然揭露,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使剧情跌宕起伏,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第二,结构严谨且统一。《雷雨》的创作完全且成功的运用了三一律,人物、时间、地点、场景、情节完整统一。这种结构使得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将过去的恩恩怨怨精彩且清晰的演绎出来,不仅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而且也产生了紧凑、连贯、有机统一的整体效果。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

二、《雷雨》的文学意义

(一)《雷雨》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朽与罪恶,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成就。它是现代中国新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为现代文学剧本创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雷雨》大胆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且爆发力大的剧作。《雷雨》中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朴实的语言、丰满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并被译为多种文字,以中国话剧代表的形象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三)《雷雨》不仅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而且全剧都洋溢着诗意之美,对当时以至后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多重的标本意义。它是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雷人标语篇(5)

雷锋对待生活的艰苦朴素精神、对待他人的奉献精神、对待学习的钉子精神是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为了发扬传统弘扬雷锋精神,本学期在3月开展“学雷锋 献爱心”系列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营造学雷锋氛围 1、课间音乐播放学雷锋歌曲 2、书写学雷锋标语

3、周一(2月28日)升旗仪式进行学雷锋动员。 二、了解雷锋

唱一首学雷锋的歌曲、听一个学雷锋的故事、背一句学雷锋的名言、做一件学雷锋的好事。(3月1日) 三、学雷锋见行动

1、将爱心献给社会,全校师生为社会服务 (3月28日前) (1)一、二年级:不乱丢果皮纸屑,看到校园内有垃圾能主动捡起。 (2)三——六年级:以中队或小队为单位,组织队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如:组织队员到敬老院开展学习雷锋献爱心活动,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组织队员到超市打扫卫生;组织队员进社区分发垃圾分类处理传单等等。要求上交表格及照片资料。 2、 将爱心献给妈妈 (3月8日)

以“三八妇女节”为教育契机,如为妈妈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

干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主题教育及实践活动。(表格另发) 3、将爱心献给地球

以“植树节”为教育契机,写一条环保标语、植一棵树等。 4、将爱心献给他人

开展“汇聚爱心 点燃希望”为张梦丹同学爱心捐款活动。 5、将爱心献给自己 (1)像雷锋一样珍惜时间 (2)像雷锋一样勤奋学习 (3)像雷锋一样勤俭节约

学雷锋活动通过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与班级自主组织开展相结合, 各中队收集本中队的好人好事情况,对本中队的好人好事要有记录并及时写成通讯稿件上交广播站(大队部)。大队部将对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表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各中队在3月底前做好“三月春风暖人心,雷锋精神照我行” 活动小结。

我与雷锋交朋友

——主题学习活动

沙城三小大队部

我们是小小雷锋

——沙城三小社会公益活动记录表

注:3月30日将此表及活动照片上交大队部

“三月春风暖人心,雷锋精神照我行”活动总结

注:3月30日将此表上交大队部

妈妈,我爱您

——“三八”节献礼活动

小调查,看看你能否做妈妈的好孩子?

1、 你知道妈妈的生日吗?请写下来。

2、 你知道妈妈最喜欢的颜色吗?请写下来。

3、 你知道妈妈最喜欢的食物吗?请写下来。

4、请帮妈妈做一件事。请写下来。

5、 写下你对妈妈祝福的语言及自己的决心。

妈妈的评价(对孩子或是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妈妈签名:

注:此表请填写后交给班主任,3月10日前收齐上交大队部

雷人标语篇(6)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62-04

20世纪上半叶移居美国的阿拉伯作家埃敏・法斯・雷哈尼不仅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也是“叙美派”文学的开拓者。生于黎巴嫩,成长于纽约,一生行走于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阿拉伯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浸润,使得雷哈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在政治、民族、宗教和文化等热点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开创出极具超越性与包容性的思想哲学。在“叙美派”作家群体中,雷哈尼是首位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同时进行创作的作家,他热情而活跃,敏锐又不失豁达,一生笔耕不辍,共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游记、政论等多种类型作品六十多部。这些作品不仅阐释、传递了其个人的观点与哲学,而且被他当做强有力的工具,努力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和平与理解的桥梁。

一、叙美派的兴起――雷哈尼英语创作的时代背景

18世纪末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沙姆地区经济衰败,政治腐朽,再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介入与干预,阿拉伯民族主义更加浓厚极端,于是政治、经济、宗教等问题错综复杂,人民怨声载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形势下,叙利亚、黎巴嫩等地区受过西方教育的基督教徒们不堪忍受宗教歧视和政治压迫,纷纷移居美洲,去开创自由富足的新生活。美国首当其冲被他们视作自由的彼岸与财富的乐土。其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受过西方教育的一批青年移民后来成为了阿拉伯改革与复兴的主力与精英。这些阿拉伯知识青年不仅思想活跃,而且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的特殊体验,使他们形成独特的视角与领悟。在远离故乡的美国,这群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因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担忧团结在了一起,他们组织文学社团,撰文作诗,借助文学创作讨伐阿拉伯世界的积弊,向自己的同胞介绍西方先进知识与制度,呼唤阿拉伯民族的改革与复兴。尽管他们大都来自黎巴嫩,却自认归属叙利亚,而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也确实属于叙利亚,所以这一文学群体被冠上了“叙美派”的称号。

雷哈尼正是“叙美派”的先驱与砥柱,他用一生的创作完美地为“叙美派”的诞生和成长做了注解。

1876年,雷哈尼出生在黎巴嫩山村福瑞克的一个马龙派基督家庭。雷哈尼天资聪颖,年幼的他入学不久就能流畅地用阿拉伯语和法语进行阅读,出色的法语表现曾使他一度获得去法国学习的机会,由于父亲的反对未能成行。

迫于生计, 1888年雷哈尼一家陆续移民到美国。尽管成绩出色,但自家小店需要懂英语的人记账,作为全家唯一具备这一能力的人,14岁的雷哈尼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了几个月后便辍学了。接下来的四年里,他靠自学阅读了大量西方经典作品,涉及文学、诗歌、哲学、政治、科学等领域。卢梭、伏尔泰、维克多・雨果、埃德蒙・伯克、查尔斯・达尔文、赫伯特・斯宾塞和T.H.赫胥黎等人的作品,雷哈尼逐一拜读。

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科学主义深深吸引了年轻的雷哈尼。从落后的阿拉伯世界来到现代大都市纽约,雷哈尼决定不走父辈们的老路,不想像其他叙利亚移民那样做一名商人。[1]显而易见,雷哈尼以及叙美派独特的文学魅力与久久不衰的社会价值,源自于他们对东方与西方迥异文化的切身感受,源自于他们从这两种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锋中获得的体验与感悟。[2]客观看来,与其说是叙美派对20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世界所做的深刻书写与记录,给世界文学界与思想界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不如说是这场动荡成就了雷哈尼传奇的一生,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叙美派文学,促成叙美派文学家伟大而前瞻的世界观与哲学。

二、从“哈立德“到“先知”――雷哈尼英语代表作品

雷哈尼一生共创作诗歌、杂文、小说、剧本、游记等多种类型作品六十多部,其中英语作品和阿拉伯语作品几乎各占一半,具有历程碑意义的英语作品有四部。

(一)起点――《哈立德之书》。始于1907年,历时4年创作完成的《哈立德之》(The Book of Khalid)是雷哈尼的第一部英语小说,也是阿拉伯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这部作品被视为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之作,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雷哈尼创作生涯的第一座里程碑。

这部小说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1911年由美国托德・米德公司出版。小说讲述的是黎巴嫩男孩哈立德和朋友在家乡以及移民美国后的生活经历。通过哈立德一生的苦乐酸甜,雷哈尼记录、审视、反思了自己人生的前31年。借助哈立德的嬉笑怒骂,雷哈尼旨在反映自己的困惑、挣扎与感悟。

小说主人公哈立德生活在东西方的夹缝之中,他于东方和西方均格格不入,他困惑、无所适从。经过在光怪陆离的大都市纽约和在愚昧贫瘠的黎巴嫩山村的一系列尝试、体验、挫折、教训,哈立德最终清醒而客观地看清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短长与得失,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位置。通过摆脱迷信与偏见,他形成了对待两种文明的正确态度,并找寻到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顿悟的哈立德豁然开朗,他结束隐居,走入自己的同胞,宣扬宽容、民主与进步,力图像阿拉伯历史中的先知那样领导人民打破愚昧与偏见,开创和平、公正、纯洁,有序的全新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雷哈尼首次明确阐释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文化观、宗教观、发展观,而这些观点与思想彰显出雷哈尼哲学的雏形,因此雷哈尼哲学又被研究者们称为“哈立德主义”。

(二)桥梁――《思路》和《神秘主义和其他流派的赞歌》。通过创作《哈立德之书》,雷哈尼解决了困惑自己多年的意识形态难题,理清了思路,为自己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和途径。1911年从黎巴嫩回到美国后,雷哈尼积极投身阿拉伯民族解放事业。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号召黎巴嫩和叙利亚社区的居民参军;组织人们为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的饥民筹款,此外他还担任了《读书人》杂志和《论坛》杂志驻欧洲的战地记者。1917年雷哈尼组织成立了名为“叙利亚高地”的黎巴嫩解放组织的北美分部,并面见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探讨黎巴嫩问题。1919年,雷哈尼应邀代表阿拉伯国家出席了海牙和平会议。1921年,他还作为唯一一名近东代表参加了在华盛顿举行的裁军大会。

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相呼应,雷哈尼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着意于增进阿拉伯国家同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致力于提升阿拉伯国家在西方的形象,图借助西方力量实现阿拉伯民族的解放与复兴。基于这一背景,1921年英语论文集《思路:关于东方和西方的论文》(The Path of Vision)和英语诗集《神秘主义和其他流派的赞歌》(A Chant of Mystics and Other Poems)(以下分别简称为《思路》和《赞歌》)应运而生了。

在雷哈尼的众多作品中,《思路》最为深入地探索了东西方文化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毫不夸张地说,它是雷哈尼特意用含蓄的东方风格专为西方读者创作的作品。书中雷哈尼着力分析东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他淳淳善诱:“受压迫的,羸弱的民族在本质上都是唯心的;而理性,强大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唯物的。珍视宗教理想的国家,追求精神的卓越,它们诞出一位又一位先知,弥补了它们在其他领域的懈怠与不足;而崇尚物质追求的国家,则上天入地,无止无休地寻找财富。后一种国家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它们的精神层面出了问题,而前一种国家则在物质实力层面日益消弱。这两种民族都将走下坡路。但是,同由清教徒和苦行僧构成的民族相比,没有灵魂、缺乏健康精神的民族则更为怪诞,更为丑恶,也更可怕。”[3]“东方羸弱、感性,却发展滞后;西方强大、务实、充满活力,但精神肤浅,由于西方的“粗糙”和东方的“腐朽”,所以它们需要彼此,需要用对方缺点中的东西来填补自身的不足。”[4]由此可见,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破除了西方世界对阿拉伯文化与文明的偏见与误解,更在于它为西方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提升指明了道路,把全球化概念带给了西方。

《神秘主义和其他流派的赞歌》则是一部带有浓郁的苏菲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这部诗集从头到尾充满了苏菲意象的隐喻,其中一些诗歌根本就是典型的苏菲派诗人作品的变形。通过用英语创作苏菲主义诗歌,通过用西方语言书写东方思想与哲学,雷哈尼成功地把阿拉伯苏菲主义中关于爱的思想传递给了西方读者,并用神秘的东方气息与广博深邃的东方哲学吸引了西方读者。

毫无悬念,这两部作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西方读者的广泛喜爱与好评。《哥伦布电讯报》称赞《思路》,“富有浓郁的东方思想情调与东方思维方式,使人对这些思想产生联想……联想它们与梭罗、艾默生等我们美国文坛大师的思想间的关系。”美国作家、诗人爱德温・马克汉称赞雷哈尼与他的《赞歌》:“词句美,旋律更美。他的诗中有林荫与蜿蜒小道,有幽深的峡谷,有富有乐感的奔腾河流,有星光照耀的山巅。我为雷哈尼诗歌不断增强的感染力欣喜欢悦。”[5]《赞歌》成为了雷哈尼创作生涯的第二座里程碑。

如果说《哈立德之书》标志着雷哈尼思想哲学的成型,那么《赞歌》则标志着雷哈尼创作模式的定型,即用西方的语言来书写东方的思想与精神,用写作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三)顶点――“阿拉伯三部曲”。随着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以及对阿拉伯世界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化,1922年初雷哈尼毅然决定开始阿拉伯半岛之行,他的创作也由此而达到顶峰。找出阻碍阿拉伯世界统一的因素,寻找建立和平的阿拉伯合众国的契机是雷哈尼此行的主要目标,而记录半岛之行、创作游记则是他最大的收获。

雷哈尼将自己视为肩负双重使命的使者――为阿拉伯各民族带去和平与进步的使者,以及沟通东方与西方的使者。既如阿拉伯传统中的托钵僧,又如阿拉伯历史中的先知,雷哈尼跋山涉水,不畏艰难险阻,踏遍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与平原,走过一个个部落与王国,他不仅走进自己的同胞,同时更向世界揭开了长久以来由于封闭而被视作神秘禁地的面纱,在两个一度隔绝的世界间架起首座沟通的桥梁。

雷哈尼以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与雄辩口才,成功征服了保守传统的阿拉伯半岛。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对他的到来都表示热烈欢迎。通过取得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信任与友谊,雷哈尼积极为半岛政治与经济的进步出谋划策。他建议领导人之间签署同盟协议,用“外交取代战争”,成功促成了也门与阿瑟的和平缔约。同时,雷哈尼还竭尽全力维护阿拉伯半岛的尊严与利益。在他的帮助下,内志在同英国的谈判中不仅成功保全了自己的独立与尊严,而且还得到了对自身最为有利的谈判结果;雷哈尼还帮助阿卜杜・阿齐兹和科威特酋长阿哈默德,协助两国同石油公司进行谈判。此外,雷哈尼还为改善半岛人民生活积极献计献策。他建议部落王国领导人推行进步措施,教育人民,减少贫困,“开阔人们的视野”。[6]

半岛之行使雷哈尼受益良多。他赢得了阿拉伯人民和众多领导人的尊重与爱戴。侯赛因国王曾授予雷哈尼“酋长”称号,被他婉拒;国王阿卜杜・阿齐兹将自己的佩剑和一匹阿拉伯马赠送给雷哈尼。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经历使他对阿拉伯问题有了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他的哲学更加趋于成熟,他的世界观由此达到新的高度。从他向伊斯兰教领袖叶海亚――一个严厉的扎伊迪穆斯林,介绍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所说的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变化,“尽管,从出身看我是叙利亚人,从国籍看我是美国人,可我的身体里流着阿拉伯民族的血液,我是一个阿拉伯人。尽管从祖辈起我的家族就信奉基督教,但我同样是阿拉伯诗人与哲人的信徒,还有为国家的统一与独立而奋斗,致力于让自己的祖国重现昔日强大与辉煌事业的当代阿拉伯青年……‘他们撑起了阿拉伯半岛,撑起了伊斯兰教。’”[7]

历时两年的阿拉伯半岛之旅,雷哈尼共创作了五本游记,其中阿拉伯语两本――Moulouk Al-Arab 和TarikhNajdulHadith;英语三本――《阿布恩・萨’欧德:他的人民与他的国家》(Ibn Sa’oud of Arabia:His People and His Land,1928)、《环游阿拉伯海岸》(Around the Coasts of Arabia,1930)以及《阿拉伯的山峰与沙漠》(Arabian Peak and Desert,1931)。这三本英语游记全部登上畅销书榜,成为闻名世界的“阿拉伯三部曲”。

W・B・西布鲁克在《纽约先驱报》上对这三部作品的高度评价可以说代表了西方对雷哈尼“阿拉伯三部曲”的共识,“作品……内容丰富,对阿拉伯民族的大篷队,对阿拉伯宏伟城市的描写令人心潮澎湃、心生向往……对阿拉伯半岛动植物的描写,对阿拉伯半岛地质地貌的描写使它与多蒂的作品,与伯克哈勃的作品以及伯顿的作品并驾齐肩。”[8]“阿拉伯三部曲”不仅标志着雷哈尼英语创作的顶峰,而且标志着雷哈尼哲学的大成。“阿拉伯三部曲”旨在促进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了解,世界大同思想贯穿始至终。这三部游记凝聚着雷哈尼思想哲学精髓――唯有建立了解,才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牢固的沟通桥梁;唯有建立了解,才能在两个世界间形成积极的相互关系;唯有建立了解,东西方才能达成关于和平的共识,人类也才能够获得发展与进步。

三、斗士?先知?托钵僧?――雷哈尼英语作品思想

雷哈尼的英语作品不仅清晰地包含其思想哲学,同时更折射出以他为代表的“叙美派”作家们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想。

(一)关注发展。关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是“叙美派”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基于多年来对东西方两种文明的观察与切身体会,雷哈尼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这两种文明的优缺点做了客观而深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展望。雷哈尼的发展观基于进化论而又超越进化论,因为它弥补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精神层面的缺失。雷哈尼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他对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9]

在作品中,雷哈尼多次不惜笔墨地反复论证物质文明与精神进步的关系,“哈立德曾这样对朋友说:‘真正的社会进步源自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进步绝不可以仅限于物质方面,电力、公路、铁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也不等于社会进步。’”[10]借哈立德之口,雷哈尼既犀利地批评西方工业文明,同时又郑重警告东方阿拉伯国家,“社会发展中单纯倚重物质进步是危险的,对于阿拉伯国家而言单纯靠建学校、印刷厂、电影院,发展商业,工业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复兴。”p147雷哈尼在作品中一而再地为人类勾画出进步的蓝图――物质繁荣下知识的繁荣与道德的提升。物质繁荣、社会发展、道德提升的辩证统一正是雷哈尼作品的当代价值所在。

(二)探讨发展途径。教育被“叙美派”置于超越一切的高度。在雷哈尼眼中,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向阿拉伯国家宣讲教育的意义,呼吁阿拉伯领导人通过教育来消除愚昧、开启民智以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是雷哈尼每一部作品都必不可少的要旨。雷哈尼极其推崇通过教育来实现民族振兴,他在作品中多次阐释、论证这一主题,他的超时代的见解至今仍值得人们重视。

雷哈尼曾说:“真正的教育应结合科学和艺术的学习、身体和智力的训练,以及道德和精神的陶冶。教育应基于十个原则:自立、尊严、信任、自由意志、道德勇气、与时俱进、言语坦率和真诚、言行正直、热爱正义和公平,最重要的是对政治、文学和文化的非宗派主义。”p177这些观点在当代仍具用现实意义。

以包容、扬弃为特征的文化观是“叙美派”的另一重要主题,同时也是他们所认同的发展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哈尼笔下的哈立德曾语重心长地劝诫:“只有结合东方文化遗产的积极价值观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实现阿拉伯民族的进步,才可以实现全人类的进步。”p172哈立德也曾满怀豪情地勾画有关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那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它融合着东方的精神:热情、幽默、慷慨,充满荣誉感和西方的物质水平;融合着东方哲学和西方科技的人类社会。”p192

实现政教分离、实现宗教世俗化不仅是“叙美派”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是雷哈尼的奋斗目标,是他所认定的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经之路。雷哈尼的宗教观超越了时代,他多次撰文告诫阿拉伯人民:“如果无法摆脱宗教专制,无法发展民族世俗情怀,一切都将徒劳无益。狂热主义就像撒旦一样,那是一种邪恶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源自上帝,也无助于我们去追寻真理。”p207他多次勇敢高呼“阿拉伯人必须忘记自己的……将狭隘的宗教思想从心中根除,在阿拉伯国土上种满统一的种子,将宗教与国家政权分离……,只有这才能实现统一,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发展。”p247

面对当代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冲突的日渐加剧,再读雷哈尼的英语作品,挖掘“叙美派”文学的思想与哲学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因为,早在上一个世纪,雷哈尼就已对此作出极具前瞻性的批评。雷哈尼犀利地指出,宗教的极端主义和宗派主义是阿拉伯国家最致命的弊病,指出宗教狂热主义才是阿拉伯统一的最大威胁与障碍,因此,他拒绝将阿拉伯主义同伊斯兰教概念划等号。

雷人标语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35-03

一、引言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从教三十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奥普拉的“善待生命奖”等,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他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系列图书传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受到中国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好评,成为教育畅销书。在中国关于雷夫的教育理念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教育的反思,如《中国教师报》独家专访雷夫后持续四期开展“美国最好的教师给我们的启示”专题讨论。而雷夫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总结《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所体现出的雷夫的教育理念,探讨其是否适应于中国高校英语教学。

二、《第56号教室的奇迹》及雷夫・艾斯奎斯教育理念

雷夫・艾斯奎斯在洛杉矶市霍伯特小学一间漏雨的小教室里教授五年级学生长达三十多年,该教室被称为56号教室。他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热情的教育态度,让56号教室变成温暖的家。该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大多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在此恶劣的环境下,雷夫却创造了教育奇迹。《纽约时报》评价“雷夫是天才与圣徒,更是教育体系应该起而效仿的对象。和这位老师一年的相处,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他的学生在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前5%,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名牌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并被拍成纪录片。雷夫将发生在第56号教室里的他和学生们的故事写进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该系列图书主题分别为“让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点燃孩子的热情”和“成功无捷径”。雷夫的教育理念就贯穿于这些故事之中,他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营造快乐的教室氛围,不以分数论高低。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提出“以信任取代恐惧”,在开学第一天他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他坚持认为“当学生不再害怕老师时,他们会做得更好”。置身第56号教室让学生感到自在,不怕犯错,因为学生知道没有人会嘲笑或斥责他们。雷夫从来不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是技能,而不是期末考试要考的知识,并提出“判断教育质量,不是期末考试成绩,而是20年后学生是如何生活的”这一观点。尽管不关注考试成绩,但雷夫告诉学生,如果考试考得好,就能打开一扇扇大门。他还反复强调并让学生体会“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

2.“六阶段”引领学生成长。雷夫推崇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思想并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第一阶段: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要奖赏;第三阶段: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能体贴人;第六阶段: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六个阶段就是引导学生从接受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的过程。而要达到最高境界――第六阶段,对教师来说难度较大,雷夫先帮学生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具体方法是带领学生理解、感悟文学名著或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是如何做到的,来启发学生。雷夫指出:“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们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为了让学生20年后生活得更好,道德达到第六阶段,雷夫主要采用以下教育方式:(1)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指出“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即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他具体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本身坚持读书;在午餐时间或放学后举行读书会,挑出好书,再让学生从中自行选择,陪学生一起读书、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将书籍中的角色、情景和自我之间建立联系;指导学生巧用图书馆;把阅读和电影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欣赏由他们读过的原著所改编成的电影(如《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等)或演出,以讨论原著和改编后的作品之不同之处等。结果证实学生的阅读热情和积极程度,远远超过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阅读。(2)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每周作文”(作文题目通常和小说相关,涉及理解性问题)和“每月读书心得”这两项计划学习时间管理,同时获取写作技巧。(3)排演莎士比亚戏剧。第56号教室的学生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因为他们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参加此活动以自愿为原则,目的是学习语言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雷夫指出,“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好评,付出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奖赏,过程就是一切。”在实际演出的一两年前选定剧本,预留大量时间仔细研究剧本和规划彩排。他认为想带领学生飞得更高更远,就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

三、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雷夫・艾斯奎斯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而这也是高校教育的目标。雷夫的教育理念实施对象是第56号教室的五年级学生,所以其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正是由于雷夫教育理念对走出第56教室升入大学的那些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才得到全美的认可。因此他的理念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来说,也应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

(1)构筑轻松愉快的教室氛围,注重英语学习者人文教育和人文修养。正是由于在第56号教室上课的学生感到自在,不怕犯错,所以学生们乐于提前2个小时到校上课,放学后数小时不愿离去而参与读书会等。同样高校英语教师也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便缓解英语学习者的压力,促进自由讨论和实际交流。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也是语言习得的源泉。通过交流讨论,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不但能从其他学习者那里获得信息,还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思辨能力。

雷夫为了让学生在道德方面达到最高阶段,即“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带领学生欣赏如《另一种和平》、《推销员之死》等卓越书籍和《日正当中》等电影,思考其中英雄们的行为准则,这种人文教育促使学生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有关英语专业建设的规范中把“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放在首位,这是在英语专业中凸显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常俊跃、赵永青、赵秀艳2013)。高校英语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技能训练层面上,其目的应该是学生通过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从根本上说,学习英语就是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先贤智者的思想和智慧,领悟他们的情操并从中汲取养分,以塑造个人的品格(邓颖玲2013)。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学习借鉴雷夫教育理念,选择合适教材,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教育。

(2)增强英语学习者终生阅读理念,提高英语写作能力。高校英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得和雷夫一样,自己坚持阅读英文图书,以便向学生推荐优秀著作。推荐之后还应让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以提高其阅读兴趣。阅读之后可要求学生适时写出读后感等以提高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

(3)推进电影赏析及戏剧表演。雷夫认为“好的电影能建立学生的品格,了解正确或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并且启发他们,让他们就算是身处困境也能为信念挺身而出”。高校英文电影欣赏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良好的语言训练环境并了解西方文化和国情。高校英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探讨影片的内涵及主题思想、写影评等。雷夫组织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高校英语教师也可在教学中尝试英文戏剧表演,因为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巩固英语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杨芳2011)。

2.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局限性。雷夫运用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培养六阶段”思想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大学生道德培养同样重要,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一生影响很大(罗国杰等,2013:90)。但雷夫教育理念所基于的“道德培养六阶段”是针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而非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数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五阶段或第六阶段。由此可见,对于年龄在20岁左右的大学生来说,仍需进行道德培养。但是高校学生与小学生年龄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雷夫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必然会存在局限性。

四、结语

本文分析总结了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探讨了其在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发现其教育理念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 & 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Esquith,R.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M].New York:Penguin Group(USA)Inc.,2007.

[3]Esquith,R.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M].卞娜娜,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4]Esquith,R.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M].朱衣,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5]Esquith,R.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功无捷径[M].邱宏,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6]邓颖玲.注重英语专业的人文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36-441.

[7]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540-549.

[8]杨芳.英语教学中的戏剧表演[J].课外阅读中旬刊,2011,(2).

雷人标语篇(8)

中图分类号:TV7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建筑防雷工程是建筑电气安装的单项工程,而大面积屋面的避雷带安装是建筑防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建筑物内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需要保证避雷带的安装质量和防雷性能符合要求。发电厂房屋面明装避雷带是保障厂房内设备安全运行,不遭受雷击的重要屏障,避雷带安装工艺的好坏也能反映出一个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形象,同时也是电厂安全标准化达标检查的一个重要项目。

二、2号厂房屋面明装避雷带现状调查

1 概况

黄龙滩电厂是汉江支流堵河的最后一个梯级水电站。2号厂房是新扩建两台单机容量为170MW的水轮发电机组厂房,屋面建筑面积约3000,两台机组于2005年8月全部运行。厂房上游侧并排建有一座220kV开关站且紧紧相连,厂房屋面高出开关站地面约6m左右。220kV开关站安装了2个避雷针可保护开关站设备不受雷击,厂房屋面装设了一组明装避雷带用于保护厂房建筑物。靠厂房大门口及靠下游侧屋面部分装有企业标识标语牌,标识标语牌骨架全是由角钢连接而成,分散固定在厂房屋面上,这些构架与厂房上下游并行隔段分布。

2 现状调查

2013年4月经过现场查看,发现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支持体不牢靠、支持体分布不均匀、支持体与避雷线之间锈蚀或断裂、避雷线不平直、避雷带网格过大、避雷带转角处为直角、避雷带焊接不规范等情况。有些是设计问题,有些是工艺问题。

3 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产生厂房屋面明装避雷带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调查,查阅设计及施工规范,最终确定主要原因如下:(1)支架安装工艺的问题。避雷带支架(支持体)的材质是一般的钢筋,支架的设置间距、高度不合理,且未按规范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另外与避雷带是直接单面T型焊接,这样直接造成支持体与避雷带连接不牢靠,出现了多处断裂现象和锈蚀现象。(2)避雷线安装工艺的问题。避雷线的材质是一般的圆钢,容易锈蚀,有高低起伏和弯曲现象,避雷线不平直,超出允许偏差,变形缝处未做补偿处理,避雷线转角处为直角,这些均不符合工艺规范要求。(3)避雷带整体性差的问题。避雷带网格过大,避雷带与建筑物顶部的其他金属物体(如标识标语构架)没有明显的焊接点,与避雷专用接地引下线的也没有规范焊接,电阻值较大(4Ω左右),影响到厂房建筑物的整体避雷效果。

三、2号厂房屋面明装避雷带的改进控制措施

1 针对支架(支持体)的改进措施。(1)支架材质的选择。支持件宜采用φ10镀锌圆钢,并在安装后采取防腐措施。(2)支架的安装工艺要求。安装时与建筑表面垂直,其高度宜为100至150mm之间,相邻之间的支持件距离不大于1m左右为宜,且分配均匀。(3)支架与避雷线的连接要求。有条件的可以在支持件上端用U型卡固定避雷线的圆钢筋。也可以将所有支持件上端弯成90度,使其弯曲的水平部分与避雷线的圆钢筋两面焊接(避雷带圆钢筋应在支持件上面搭接),焊接处焊缝应平整,不应有夹渣、咬边、焊瘤等现象,焊接后应在焊接处刷上银粉以防生锈。施工完后所有支架的高度要一致。

2 针对避雷线的改进措施(1)避雷线材质的选择。避雷线应采用φ10以上截面的热镀锌圆钢,并在安装后采取防腐措施。(2)避雷线的敷设安装工艺要求。①避雷线固定在支架上应平直、牢固,其顶部距建筑物应为100mm,不应有高低起伏和弯曲现象,距离建筑物应一致,平直度全长不得超过10mm。使用前应对避雷线进行冷拉调直。②避雷线应沿厂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③搭接部位一端需弯成“ ”形,使整个避雷带成一条直线状,搭接长度应一致,在长度80mm左右。④避雷线圆钢与圆钢之间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且两面焊接,焊接处焊缝应平整,不应有夹渣、咬边、焊瘤等现象。焊接后应及时清除焊渣,焊接后应在焊接处刷上银粉以防生锈。⑤随建筑物造型弯曲时,弯曲处应作成圆弧,其圆弧半径为100mm,严禁作成直角弯或小于90度弯。⑥避雷线在经过变形缝(沉降缝或伸缩缝)时应加设补偿装置。将避雷线作成圆弧,其圆弧半径为100mm,即生成补偿装置。

3 针对避雷带整体性差的改进措施(1)按照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防雷措施的要求,将2号厂房屋面整体均匀铺设避雷带,避雷带的网格长宽应定在8m~10m范围内。(2)增加专设引下线,按照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措施要求,专设引下线应不少于2根,并沿厂房屋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18m。专设引下线应与220kV开关站地网可靠相连。(3)将避雷带与厂房屋顶上有突出金属物,如标识标语牌构架、铁栏杆等部位的金属导体焊接成一体。(4)将避雷带与专设引下线的焊接改为搭接焊接,且符合下列要求:①圆钢与圆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②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③焊接处焊缝应平整,不应有夹渣、咬边、焊瘤等现象。除埋设在混凝土中焊接接头外,焊接后应在焊接处刷上银粉以防生锈。(5)为了节省改造资金,可利用企业标识标语牌构架角钢充当一部分避雷带的避雷线或支架,但必须与其它避雷线和专设引下线连接可靠,并做好防腐措施。

结语

雷人标语篇(9)

【繁体写法】:雷聲大,雨點小

【雷声大雨点小是什么意思】: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雷声大,雨点小成语接龙】:鼻息如雷 雷声大,雨点小 小丑跳梁

【用法分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做事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大 ① dà 大夫(官名);② dài 大夫(医生)山大王 。

【出处说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8卷:“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雷人标语篇(10)

作者:张鸿喜 张静瑜 张志勇 何浩 单位:中国人民91336部队 清华大学实时系统实验室

模型层用于为仿真应用提供元模型与模型支持,元模型和模型是仿真应用开发的核心部分,其开发对象具有明显的领域特征。元模型由建模元素、表示法和模型解析模板三部分组成。建模元素采用MetaEdit+的数据模型GOPPRR[6],表示法为建模元素提供图形化的表现形式,模型解析模板是支持代码自动生成的模板文件。模型部分主要针对雷达电子战的应用需求设计建立,分为平台类、设备类、环境类和评估类仿真模型,可以随着仿真应用的逐步深入而不断扩充。应用层用于为仿真应用提供各种专用的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可为雷达电子战仿真提供想定生成、仿真管理、运行监视、过程回放、结果分析和外部连接适配等服务,虚拟装备界面软件用于模拟实际装备和CGF兵力的显控界面。六级建模机制元对象设施(meta-objectfacility,简称MOF)是MDA的一种语言定义机制,它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式来描述不同类型的建模结构[10,11]。基于MOF的基本方法,针对雷达电子战仿真语言对模型建立及使用的具体要求,本文提出一种支持模型开发全过程的六级建模机制,它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支持各种元数据的元建模体系结构,从而允许按需添加新类型的元数据,如表1所示。元建模行为发生在M5、M4和M3层;传统的建模行为发生在M3层,即对现实对象的建模;模型实例化与使用行为发生在M2、M1和M0层。从M5到M0层是逐渐实例化的过程,上一层是下一层的元数据层,依托元建模工具、建模工具及模型驱动平台,上一层的修改可自动映射到下一层,极大的方便了模型维护,提高了模型开发效率。基于六级建模机制的雷达电子战仿真语言支持多层次的元建模,支持多层次的模型分解细化,如雷达装备内部可细化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对象,各功能模块对象又可继续细化为不同的子模块对象,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粒度要求的仿真应用。其中,想定是一类特殊的元模型,使得应用开发人员可直接利用自己习惯的军事概念来描述仿真模型,这样建模过程也完成了部分想定编辑工作(如、装备搭载、参数设置等),其它想定编辑工作(如基于电子地图的航路规划等)由专用的作战想定生成软件来完成。模型功能体系六级建模机制从模型开发过程的角度规定了完整的元建模层次框架,但是它没有解决模型的功能划分问题。

从军事概念的角度,通过对雷达电子战仿真的结构组成和实体属性、交互、关系及动态变化特性等的分析,设计了结构模型与行为模型相结合的模型功能体系结构,结构模型属于静态模型,其中:属性模型用于描述各仿真实体本身的固有特性,如有源干扰设备的名称、干扰功率等;信息模型用于描述各仿真实体的信息交互关系,类似于HLA中的FOM[12],如雷达设备需要接收目标回波信号、电子干扰信号等信息;关系模型用于描述各仿真实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如平台与装备的搭载关系、平台编队航行时的关联关系等。行为模型属于动态模型,其中:状态模型用于描述各仿真实体在其生命周期内为相应事件而经历的状态序列,以及对事件的响应,包含状态、跃迁、事件和活动等要素,如无源干扰箔条弹在接收到发射指令后,触发其发射事件处理函数,从而改变自身的运动状态;交互模型用于描述各仿真实体在特定上下文中为完成特定目的而触发在实体间交换信息的动作序列,包含消息、行为和连接等要素,如舰载指控系统为达成舰艇规避的目的,通过内部消息触发发送舰艇规避命令给舰载导航系统,从而控制舰艇改变航向航速;计算模型用于完成数值解算任务,如:雷达方程的解算、导弹运动微分方程组的解算、电磁波大气传输衰减的解算等。六级建模机制中从M4到M0层的元模型及模型设计中均涉及到上述几类模型,其构建的主要任务发生在M4层。在元建模阶段,结构模型的构建体现在对GOPPRR的设计建立,其中,Graph(图)、Object(对象)、Port(端口)、Role(角色)和Relationship(关系)都可以拥有属性;信息模型和关系模型则针对Object的具体需求建立。模型解析器可为各类结构模型自动生成报表文件。行为模型的构建通过模型解析器编辑模型解析模板来实现,模型解析模板以Graph为单位进行设计,针对状态模型、交互模型和计算模型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解析模板。计算模型虽然可在元建模过程中实现为解析模板,但由于其主要是完成数值解算功能,通常利用Excel、Matlab等专用的工具软件来实现计算模型的功能,并通过模型组合工具实现与其他功能模型的组合集成。

从人们对建模语言的习惯性理解的角度,建模语言则包括抽象语法、具体语法和语义三个组成要素。抽象语法抽象语法规定了建模语言的抽象结构,包括构造块和通用规则。具体语法具体语法即建模元素的表示法,是一种图形化的语法,包含一定的规则和语义,表示法和抽象语法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3]。雷达电子战建模语言中,建模元素的表示法表现为一系列直观形象的标记符号,如图3中的各种图形符号。依托表示法定义工具可为各种Objects、Roles和Relationships创建表示法,可以在图形上绑定元素的属性或者模型解析器的输出,并以文本方式显示,可以在Objects和Relationships的图形上设置特定角色的可连接域。“DatabasePort”是“雷达目标探测与捕获模块”对象的属性文本显示,并为该模块对象的表示法设置了专供“Database_Termini”角色连接的端口符号和端口连接域,以此实现了端口的可视化。语义语义就是对元模型的解释和逻辑表示。在雷达电子战建模语言中,语义就是元模型所对应的雷达电子战仿真领域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语义体现在通过模型解析器编辑的模型属性、信息、关系报表文件,运行环境配置文件,以及模型解析模板等方面。采用模型解析器专用语言MERL(MetaEdit+ReportingLanguage)进行语义编辑,可对编辑的代码进行实时调试。目前,已针对各类Graph类型的建模元素建立了C++、Java、Python类型的模型解析模板,从而可支持上述几类代码的自动生成,也可根据模型的运行和使用要求,扩充开发其它类型代码的模板文件。以雷达模型解析模版为例,其主要实现了“雷达目标探测与捕获模块”和“雷达目标航迹生成模块”的信息接收处理、状态维护、交互信息发送,及雷达目标探测与捕获和目标航迹计算等功能。建模时,根据该解析模板生成的雷达模型与模型配置文件相结合,可实现对某作战想定中具体一部雷达的模拟。模型驱动平台模型驱动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技术基础层技术基础层用于为平台服务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为了实现高效、快速信息交换和分布式计算处理,采用了信息总线和计算总线相结合的技术方法。

雷人标语篇(11)

关键词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学雷锋教书育人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今年恰逢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3月份全国再次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于是我们为“应用统计”设计了一次课上以学雷锋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这次课堂实践,学生既亲自动手填写了调查问卷,又一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较单纯由教师讲授印象更深,对原理和方法掌握得更好,同时也受到了一次弘扬雷锋精神的思想品德教育。

1 调查对象和问卷

《应用统计》作为专业基础课,面向全校。贾怀勤老师本学期担任的是课序15班,共82名学生,来自多个学院。该班作为一个样本,学生数目不够大,也不具严格意义上随机性,但仍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贸大学生的一个浓缩群体。

问卷由贾怀勤与廉茵合作设计,旨在调查贸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的认识。在课上发出问卷82份,当堂填写,收回问卷82分。经核查,所填写问卷全部有效。问卷交由学生课下录入,并做初步分析。然后在课上展示录入后的EXCEL数据集,并集体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贾怀勤和廉茵对调查结果给予评论,向学生宣讲。

2 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以下是对每一题的问题、数据分析和各问题组的综合评论。

(1)下列哪些语句适合概括雷锋精神?

本题为多选题。回答“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81人,占98.8%;回答“红心向党,热爱人民”的54人,占65.9%;回答“爱岗敬业,苦练本领”的有37人,占45.1%;最后一个答案“严守纪律,保守秘密”是干扰项,选此答案的有3人,占3.7%。

(2)今年是雷锋___50周年。

正确回答出今年是雷锋“离世”50周年的有59人,占72%;不能正确回答的有23人,占28%;其中回答“诞生”的8人,占9.8%;回答“参军”的1人,占1.2%;回答“不清楚”的13人,占15.9%;1人未答,占1.2%。

(3)雷锋死因是___。

正确回答雷锋之死是“工作殉职”的68人,占82.9%。

回答不正确的14人,占17.1%;其中回答“因病致死”的8人,占9.8%;回答“不清楚”的5人,占6.1;回答“作战牺牲”的,只有1人,占1.2%。

第2至3题综合评论:以上两题都属于对雷锋生平具体情况的认识。合并计算,正确率是77.5%。

(4)你最早知道雷锋的名字是在什么时候?

最早知道雷锋的名字是在小学的58人,占70.7%;最早知道雷锋的名字是在学前的24人,占29.3%,两者合计100%,没有人知道得更晚。

(5)你是否感受过或听说过(只限于口传,不包括媒体和书籍)学雷锋的事迹?

本人感受过或听说过(只限于口传,不包括媒体和书籍)学雷锋的事迹的69人,占84.1%。没有感受过或听说过的13人,占15.9%。

(6)你所感受过或听说过的学雷锋事迹有哪些?(上一问答“是”的人,回答本题,否则跳过。)

本题为多选题,回答本人所感受过或听说过的学雷锋事迹。回答“义工善举,帮扶他人”的54人,占65.9%;回答“捐款捐物,解困助贫”的45人,占54.9%;回答“见义勇为,抗灾救人”的26人,占31.7%;回答“支教边乡,智力扶贫”的16人,占19.5%;回答“维护正义,勇斗歹徒”的13人,占15.9%;回答“其它”的2人,占2.4%,但是没有按要求写出具体事迹。

第4至6题综合评论:这3题旨在调查社会开展学雷锋在青少年中的影响。雷锋名字进入儿童的幼小心灵中,这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较为成功。八成以上对学雷锋事迹有亲身感受,或者听说过。这表明社会上学雷锋有相当普遍性。影响最多的事迹是义工善举,帮扶他人,捐款捐物,解困助贫。至于见义勇为,抗灾救人,维护正义,勇斗歹徒,考虑到这种情况本来发生机会就小,回答比率仍不为低。

(7)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___。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其余3条系干扰项。回答正确的67人,占82.7%;回答不正确和不清楚的合计14人,占17.3%。

(8)请问雷锋日是哪一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3月5日”,其余3条系干扰项。回答正确的81人,占98.8%;不正确的仅1人,占1.2%。

(9)你读过雷锋日记吗?

读过的有50人,占61%;没读过的有32人,占39%。

评论:六成读过雷锋日记,四成没读过。学雷锋还有必要提倡适当读读“原著”。

(10)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你对这句话的态度怎样?

“较为赞成”的42人,占51.2%;“绝对赞成”的8人,占9.8%;“较为不同意”的6人,占7.3%;“不置可否”可否的,26人,占31.7%;没有人“绝对不赞成”。

评论:对雷锋这句名言持赞成态度的合计为61%。

(11)有人认为学雷锋一年一次流于形式,结果造成“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局面。你如何看待这句话?

“比较同意”的53人,占63.4%;“完全同意”的18人,占22%;“比较不同意”的6人,占7.3%;“完全不同意”的1人,占1.2%;“无所谓”的5人,占6.1%。

(12)你认为当今社会影响雷锋精神传承和发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本题为多选题。认为“忙于自我奋斗,无暇顾他人”的74人,占57.4%;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不同以往了”的39人,占30.2%;认为“对雷锋宣传不够”的9人,占7%;认为“雷锋精神已过时”的7人,占5.4%。

(13)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在利他的同时也可以利己。你对这句话的态度怎样?

“比较同意”的58人,占70.7%;“完全同意”的22人,占26.8%;“无所谓”的2人,占2.4%。没有人不同意。

(14)你认为当今社会还需要雷锋这样的人物吗?

认为“需要”的68人,占82.9%;持“不好说”态度的14人,占17.1%;没有人认为“不需要”。

第12至14题综合评论:近95%的大学生不认为雷锋精神已过时。近83%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还需要雷锋这样的人物。大学生学习紧张、就业压力大,“忙于自我奋斗,无暇顾他人”,因此影响到学雷锋的行动。这是一种理由,但认识缺乏辩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词。互帮互助,可以达到时间共享、资源共享,为他人、为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雷锋精神的诠释,学习雷锋的宣传方式、实施方式和组织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

(15)你是否注意到贸大校园路旁和建筑物墙上关于学习雷锋的标语?

有45人注意到贸大校园路旁和建筑物墙上关于学习雷锋的标语,占55.6%;36人没注意到,占44.4%。

(16)你注意到的上述关于学习雷锋的标语其文字是什么?(由上一问答“是”的人回答)

文字题答案整理:诚信楼、博学楼和行政楼雨搭下挂出的标语,都是12个字(6+6)。回答注意到学雷锋标语的45人中,有3人写出的文字是12个字,但只有1人回答完全正确――“践行雷锋精神,争做贸大先锋”。在惠中大道东段路北电子大屏幕上出现了雷锋画像和毛主席题词,因此回答标语文字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也算正确,有6人。其余所回答文字的不正确。

第15至16题综合评论:表明贸大学生确实关注学雷锋,但是校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17)为使学习雷锋的活动常态化、可持续,你的建议是(可多选)___。

本题为多选题。建议“将学雷锋的活动与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开展”的73人,占89%;建议“给学雷锋事迹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一定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的37人,占45.1%;建议“宣传常年化、多样化,特别是注重通过新媒体做宣传”的24人,占29.3%;提出其他建议的6人,占7.3%。

评论:联系到第11题的回答,认为“三月来,四月走”是当下学雷锋的写照者,高达85.4%。这确实值得考虑怎样才能将学雷锋常态化、可持续。

89%的大学生支持“将学雷锋的活动与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开展”。北京市将雷锋精神与北京精神相联系,把学雷锋与践行北京精神相结合,贸大也把学雷锋与“弘扬贸大精神、争做贸大先锋”相结合。

“给学雷锋事迹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一定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得到四成五的大学生支持。不支持的并不意味着反对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更不意味着反对学雷锋。他们可能是认为既然是要把学雷锋与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就没必要单设学雷锋奖项,不是已经有“公民道德奖”、“见义勇为奖”等奖项了吗?

(18)你会报名参加北京雷锋志愿者吗?

表示“会报名”的36人,占43.9%;表示“不会报名”的2人,占2.4%;回答“不确定”44人,占53.7%。

评论:如何看待以上比例。五成多不确定,应该是他们对“北京雷锋志愿者”这个组织的宗旨、活动内容、参与途径等还缺乏了解。大学生中蕴藏着学雷锋的积极性,只要宣传到位,组织得当,相信会有不少“不确定”转化为“参加”。

(19)你认为什么样的行动可以称之为是“学雷锋”,能举出几个当代的“雷锋”吗?

文字答案综合整理: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他人的需求。只要是在生活中主动为他人着想,他人有难时乐于提供帮助的都是“雷锋行为”,不论事件大小或何种形式。凡是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回报的有益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行动都是“学雷锋”的行动。

关于谁是当代“雷锋”,郭明义、孔繁森、焦裕禄、白芳礼、李素丽、宋渔水、沈浩等人的名字出现频率很高。也有人提到捐巨款成立基金会用于扶困、助学的邵逸夫、李连杰、王菲、李亚鹏等社会名流。其中不乏包括一些娱乐圈中的人物,可见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

第1题和第19题综合评论:什么是雷锋精神的精髓?高达九成九的同学认同“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但是雷锋的行动源自其价值取向“红心向党,热爱人民”。有六成六的同学认识到了这一点,固然可喜,但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使余下的三成三进一步提高。四成五的同学认同“爱岗敬业,苦练本领”。这个比例不高。要使同学们懂得:雷锋不是整天到社会上去做好事,他首先是个好战士,热爱工作,忠于职守,为了履行保卫国家的使命,苦练本领。他那两张广为流传的照片,一是紧握钢枪,另一个是擦拭汽车,恰恰诠释其精神。大学生要以学为主,学业要扎扎实实,不务虚名。走上工作岗位,要从小事做起,在平凡中体现人生价值。

不能简单地把学雷锋等同于做好事。对党政领导干部有更高的标准,要勤政、廉政、为民谋福祉。孔繁森、焦裕禄和沈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善洲为人民终生奋斗,退休后仍植树治理荒山,把林场交给国家。他们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楷模。至于商贾巨子、社会名流,捐款善举,自当提倡,但不宜称之为学雷锋。

3 结论和建议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