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媒体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7:35

网络媒体论文

网络媒体论文篇(1)

(二)网络舆情监测的必要性。网络是个“自由超市”,由于“把关人”的缺席,网络舆情的局限性比起传统媒体环境中一般意义上的局限更甚,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逐步成为大众舆论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针对不良网络舆情的泛滥,必须有效开展监测。舆情表达门槛低、参与主体复杂,导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负面虚假、违法有害等网上不良舆情信息泛滥,为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上秩序,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构建诚信文明社会,我们有必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导控。其次,为加强网上舆论阵地的管控,搜集掌握社情民意,必须有效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为占领网上舆论阵地,形成主流价值观,加强网上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必须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再次,开展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政治安全;有利于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创新丰富社会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维护网络秩序。

(三)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舆情监测的主要流程大致分为部分,一是制定危机预警方案。二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这个可以通过例如舆情监控系统之类的技术,在第一时间大量来采集、汇总各种互联网上的信息。三是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课题组总结了舆情监测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三级巡控,推行舆情监测工作的群防群治。二是健全机制、完善流程、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推动舆情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导控快速反应机制。三是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应急联动处置体系和多层次多层级的网络舆情过滤体系。四是舆情监测报告的完善。舆情监测报告是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根据舆情监测系统数据,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理论体系,根据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框架格式,对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如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网络信息(如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全天候监测,得出的客观内容,形成的舆情报告。

二、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概念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引导”,“引”有启发、带领之意,“导”有领导、使跟随之意,既有对网络舆情本身的引导之意,又有对网络受众进行启发,使其跟随教育者引导之意。因此,课题组认为为: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在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控有效改变网络受众主体的认识和态度,提高网络受众自身辨析舆情信息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引导价值走向、缓和社会矛盾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二)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第一、责任原则。第二、信息公开原则。第三、真诚对话原则。第四、高度重视,坚持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第五、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

(三)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不是单一的方式方法手段就可以操作的,要缓解、消除其负面影响,除了硬性的“调控”、强制的“转化”,还需要软性的“引导”,调控、转化与引导并重,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社会影响,抑制其负面社会影响,使网络舆情不脱离正常轨道,符合最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1.舆情因势引导法。网络舆情因势引导,就是针对网络舆情传播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特殊属性,按照网络受众的观念、行为的规律和步骤,依照期望网络舆情发展的最终目标,逐步推进网络舆情发展的步伐,简单的说,就是在网络舆情预测过程中对于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潜在的正向的网络舆情,要竭尽全力的宣扬、放大,为已经初具规模的网络舆情添一把“火2.舆情顺势引导法。舆情顺势引导方法与舆情因势引导方法都是在顺应网络舆情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引导,但与舆情因势引导强调的客观情境不同,舆情顺势引导更强调对舆情环境、舆情空间走向的引导。3.舆情造势引导法。“造势”过程是有效运用此法的前提和基础,即在还没有形成所需环境的情况下,要创造舆论氛围、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势和环境,尽量扩大正面效应、缩小负面影响,并对事件进行合理疏通和引导的方法和过程。

(四)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与完善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保障体制。实行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2)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通过新闻发言人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权威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2.建立健全交流机制(1)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包括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的渠道,是舆情表达的重要渠道,通过,一方面反映问题,表达意见,另一方面也找到不满情绪宣泄的途径。(2)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和通报机制。3.建立健全舆情管理保障机制(1)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尽快构建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在学校、社区、家庭,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人们对网络舆论的识别能力;开展各种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准确把握网络道德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义务,强化公民遵守网络道德规则的意识(2)加强对网络舆情的行政监管。抓紧建立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完善各级、各领域网络舆论监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市、县两级监管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行实名登记网站、论坛、博客等认证制度,实施网络新闻、网络记者资格审批制度,使发言者身份最大化真实,尽量避免网民隐蔽身份发泄情绪或有目的地进行错误舆论引导。(3)建立网络技术保障机制,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网络技术手段依然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全天候的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4.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应急机制(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网络舆情预警,是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建立网上舆情跟踪机制、分析上报机制、快速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事先掌握、过程分析和走向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2)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网络舆情应对,是指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舆论危机事件时,指导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以做到有所准备。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危机。

网络媒体论文篇(2)

当我们在网络上尽情享受美妙的在线音乐、欣赏精彩的FLASH动画、观看感人的在线电影的时候,“流媒体”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线广告、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形式以其直观、互动、实时等特点,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注意。数据表明,无论是接触频度和范围,还是市场的前期投资反响,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未来属于流媒体。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IT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对流媒体的未来非常乐观。

2006年,流媒体的发展更是来势汹涌,一日千里。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游戏,流媒体几乎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遍地开花。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流媒体时代带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流媒体时代”的春天会不会是传统广播的冬天?还是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一、流媒体带来的变化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音频、视频文件得以在网络媒体中顺利、实时地播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顺畅地收听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还可以直接收看赛事实况直播。以前需要通过收音机、CD机、电视机来收听、观看节目,现在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全方位覆盖需求。网络媒体也由以前单纯地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这是对网络媒体功能的拓展和传播价值的整合。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的下载时间,而且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广电媒体在互动、实时、直观等传播特征上,开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流媒体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再需要经历漫长的下载等待时间,就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影音文件,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极为相似。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真正开始了。

自从1995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ProgressiveNetworks公司(即后来的RealNetwork公司),在美国全国广播者联合会上推出了一种名为RealAudio的软件,实现音频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送以来,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络音频、视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一组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0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西方网络发达国家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已达到1.1亿人,约占网民的1/3,在亚洲也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9。

二、传统广播面临挑战

自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以来,广播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作为宣传战的最锐利武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从电视出现之后,广播作为媒体的地位开始衰落。由于广播稍纵即逝、形象性差等劣势,在电视蓬勃发展、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广播更是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找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霹雳的前十秒种——刹那间,眼前诸象皆改观。”贝若斯如此形容网络的骤然降生。网络媒体的优势不需多说,除了公认的互动即时、开放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之外,网络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独有特征,即高度的整合性,也可以称其为多媒体性。从技术手段上来看,网络媒体几乎将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悉数囊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联网被称为“媒介大融炉”并不过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带宽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仍然以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为主,而要顺畅、实时地收听、收看影音文件则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出现,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人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来收听和收看。而且,众所周知,宽带是网络发展的主流,随着网络带宽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广播和网上电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事实上,目前在网络媒体中,流媒体已经被大量地运用,而且深受网民欢迎。

目前网上广播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播——即时播音(live)和点播——随选播音(Audio-on-demand)。前者的形式与目前的广播相类似,即按照固定的节目播出表的节目时间播出广播节目,只不过听众收听节目的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这种形式只是在接收载体上与传统广播有所区别;而后者则是在网站中存放广播节目,听众可以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与传统广播相比,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具有很多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范围大。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全球化传播,各种功率的电台获取听众的机会更加平等而广泛;

2、多媒体性。传统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相当单一的,即仅通过声音,这也是传统广播被视为四大媒体中的相对弱势媒体的一大原因,而且其稍纵即逝、过时不候的信息传播特性也使其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网上广播则大大弥补了传统广播的这一先天不足,结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载体,可使信息传播的丰度和厚度大为增强;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一个天然优势,双向交流使得网上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被动模式,使听众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收听过程,网上点播是对听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的最好佐证;

4、可检索性。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

5、全新经营模式。传统广播电台基本依靠广告作为其收入来源,网上广播则为广播电台的这种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即对节目内容资源的经营上的转变,付费收听节目可以成为广播电台生存的新方式。

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网首先利用网际网路进行全球播音。如今,已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广播电台都开始了网上播音。Dataquest的数据显示,1998年时,因特网上已经有2,500互联网广播电台,这一数量在1999年时增长到了2,700万。据统计,目前因特网上每周约有45000小时的广播节目,58个美国电视台提供Web广播,34个电视台提供点播服务。有近半数的跨国企业公司在内部使用流媒体实现Web广播。据英国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一文中所提到的,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

据统计,到1999年初为止,世界各国建起网络广播电台1500多家,其中从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美国已经有85%的广播电台建设了网络广播,到1998年上网的电台超过了2000家。1996年12月15日,广东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首创我国广播电台上网的先例,到2000年5月底,我国的网络广播已经达到100多家。《世界广播电视参考》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

三、广播的生存机会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历次传播革命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新旧媒体共进共荣;而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即新的媒体会以整合了旧媒体传播优点的特征出现。

流媒体技术在技术上的进步,也遵循了人类传播革命发展的规律。传统的广播媒体在新技术的促进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整合,以自身的调整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

在流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具有自己的生存机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洞悉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就不会对广播的发展前途悲观失望。因为广播的某些独有的优势,可以成为“流媒体时代”广播生存的新契机,迎来传统广播媒体的“第二个春天”。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广播的固有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机会:

1、伴随性。广播媒体伴随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收听广播节目只占用了听众的听觉器官,并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正常活动,听众可以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如做饭、散步、旅行、锻炼等)兼顾广播节目的收听,大大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使用率。伴随性的优势在网上广播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为网络用户在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聊天的过程中,占用的只是视觉,其听觉处于闲置状态,而广播伴随性的特征使其在不妨碍网络用户视觉运用的同时,可以顺利完成依赖于听觉的信息传播。网上广播可以顺利避开视觉层面的激烈抢夺战,并转入后台工作,作为背景声音完成对用户听觉的占用。

2、低成本。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的运行成本相对低得多。无论从规模、数量上来讲,广播媒体要完成一个节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小得多。相对电视节目的上网,广播节目上网只需调动音频资源,从技术角度看广播上网比电视上网简单便利,从成本角度看广播上网也比电视上网成本更低。

3、高普及率。广播是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媒体,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广播由于通俗易懂,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只要是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接收;与电视媒体相比,广播体积小、携带方便,流动状态也能接收,而且接收装置价格低廉,尤其在中国的广大农村,使用广播获取信息的人口比例更是占绝大多数;与网络媒体相比,广播节目的接收不像网络,无须熟悉特定的操作技术和网络语言。因此,广播媒体是用户进入壁垒最小的大众媒体,这也是其普及率高的根本原因。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收音设备普及率达69.1%。这使得广播媒体积聚了大量的群众基础,随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逐步普及,多年来对于广播媒体具有感情的听众大有人在,这也为广播上网提供了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虽然流媒体技术大大便利了网上广播实现的可能,但是技术的发展需要得到时间的检验。真正意义上的“流媒体时代”还需要各种发展要素的支持,从硬件上说包括技术上的网络带宽、网络安全等问题,从软件上说则要求相应的政策环境、收费模式、信息消费者观念等要素的逐步完善。比如,就技术层面最基本的带宽问题而言,我们的邻国韩国以75%的宽带网络接入比例,位列世界宽带服务家庭接入率的榜首。根据2007年1月23日CNNIC公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13700万人,宽带上网网民人数已达9070万人。虽然我国的网民数量在世界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网民人数每年也在快速增加,但是13亿人口的基数使我国的网络普及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程度。因此我们离真正成熟完备的网上广播还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时间差不仅是传统广播反思其阻碍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的良好时机,更是借势因特网,化被动为主动,以变化求生存的绝佳契机。

四、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自从网络媒体问世以来,广播媒体就把如何借势网络,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以适应网络媒体出现后的新媒体竞争格局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而“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则使得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更加突出。因此,广播媒体必须拿出自己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发展模式与目标。借助流媒体技术的新契机,使自己彻底走出弱势媒体的阴影。

1、借助网络技术,整合内容资源优势,获得新的竞争力。

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最根本的优势仍然在于内容资源的优势。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音频资源可以在网络上顺利传播。随着网络用户对信息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流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上广播可以把选择权和控制权交到用户手中,大大增强了传统广播媒体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流媒体技术使得实时的音频传播成为可能,使广播媒体本来就具有的快捷性特点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网上广播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广播上网,并非只是将广播媒体的原有内容照搬到网络平台上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广播媒体不懂得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的特色,使流媒体技术为广播媒体带来的这种便利成为对其固有功能和价值的延伸,那么广播媒体就不可能摆脱弱势媒体的命运。

一方面,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可检索性的特点,为传统广播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广播媒体所固有的节目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并可以根据这一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除了技术支持带来的功能强化之外,广播节目的内容资源优势应当成为其获得新的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广播媒体以声音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音频资源的优势无人能出其右。网络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但在内容资源方面却是其短处。广播电台加盟网络媒体,使网络世界顿时由无声变为有声,人性化的成份大大增加。广播新闻、广播剧、音乐节目、连载故事、名人讲话等深受听众喜爱的节目样式,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加灵活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广播媒体除了在内容资源优势上可以与网络媒体形成互补之外,还可以针对网络媒体的自身特点开发出适应网络传播的节目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使自己在节目内容上与网络媒体上的内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适应不同媒体介质和受众群,才能使内容资源的优势成为应对挑战的秘密武器。

2、直面经营方式的必然变化,尽快形成新型广播经营管理模式。

由于网络媒体的出现,信息由原来的“推”变为各取所需的“拉”,网络用户也由此改变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地位,而成为主动的信息消费者。这种传播模式的变化,使得网络用户对于信息的要求日益呈多元化发展。“流媒体时代”的广播节目不仅不再是“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收听固定的节目”,而且更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需要也越来越突出。这使得媒体的思维模式要由以前的面对“受众”转变为面对“信息消费者”,由以前我播你听的线性模式转变为我生产你消费的互动服务模式,提供给信息消费者各种必要的服务。这样,传统媒体登陆网络媒体就必须直面传统经营方式的必然变化。

广播媒体应该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观念,在经营方式上实行更大的变通,尽快形成一套全新的广播媒体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媒体竞争环境的变化。网上广播的发展为广播生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即对以往单纯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广播电台的经营运作模式的突破,广播电台的经营结构和收入层次上还可以进一步完善,除了广告来源,广播节目的付费收听在广播上网之后也会变得切实可行。这样,在节目制作的低成本运营下,如果能够顺利实施付费收听的收入机制,那么对于广播电台的经营局面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当然,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是付费收听的“源头活水”,而广播媒体低成本运营的优势也可以成为调动其制作优秀广播节目的一大积极诱因。付费收听的模式对于广播电台的经营理念来讲是一种变化,广播电台能否适应这样的变化还是未知之数;另一方面,这对于消费者接收信息的固有观念也是一种挑战,因为受众习惯于为报纸、杂志的版面付费,也愿意为有线电视节目付费,但广播节目的收听历来是免费的,要扭转听众接收广播节目的固定模式需要假以时日。因此,谁能尽早适应这种新变化和新要求,谁就能在市场中掌握先机。

3、努力借鉴国内外网上广播的先进经验。

由于起步较早,国外广播界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广播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开始摸索广播电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而现在我国广播界也已经开始在专业特色和个性化战略方面进行了尝试。同理,在广播与网络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国内外有一些广播电台已经做得相当成功。借鉴一些成功的例子,对于更好地认识广播在“流媒体时代”的生存不无裨益。

英国BBC的网上广播。2001年3月,英国BBC首次实现了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网上直播采访。这次访问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并进行英语和俄语的同声翻译。在电脑屏幕底端还有显示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的比例,并编辑了有关普京总统执政第一年的资料。在BBC的网站上,网民们可以浏览此次采访的全部内容,包括普京先生的所有讲话和向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网上直播,全世界公众都获得了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这次网上直播采访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普京总统采访时,BBC网站收到了大量的关于此次采访的E-MAIL提问和评论,共计24000件,且来自世界各地。

日本的网上广播。日本的网上广播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把无线电广播里的节目原封不动地通过因特网广播;二是广播与因特网的互动节目;三是专门在因特网上播出的节目。自1999年4月开始,日本七家较大的商业广播电台就开始通过与微软公司合作,播出具有个性且具有因特网广播特点的网上广播节目。如“Tokyo-FM”电台于1999年7月开始的《TFM即时剧场》,最早使用了活动的画面,用了5分钟的电影画面剪辑介绍最新的电影;被称为开发了因特网上的“广播新娱乐方法”的《山田的有限弧度》属于第二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当地面广播节目播出时,网上的节目主页就会出现主持人和节目小宠物主人公的网上漫画,而漫画中主持人和小狗的变化是根据用户听众的反馈意见来左右的,深受日本听众、网络用户和广告商的欢迎;而“文化广播”的《望世界》和《因特网广播·在网里相见》则属于第三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这是专门针对卡通电玩迷们编排的因特网节目,由卡通片的配音演员与特定的因特网听众相互交换电邮地址,向传统广播本体进行挑战,希望把很少收听广播的电脑一族——年轻一代吸引到广播里来。

香港电台的网上广播。1994年12月香港电台率先进行“香港电网版”的网上实验服务,以提供新闻演示文稿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为主。1995年9月17日上午7时起,香港电台运用同步直播科通过互联网36小时向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科技进行36小时直播的电台。1997年6月,香港电台在互联网上进行连续48小时视像直播报道有关香港回归的各项庆祝活动,吸引了全球25万人次的收看和收听,到访其网站的人次高达900万。2000年4月,香港电台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网站。1999年底,国际台网站已初步形成了华语(包括普通话、粤语、繁体字)、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共九种语言的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上网。在国际台的网页中目前已经链接了实时收听和节目回放,在节目回放中还会放上文字稿,以满足用户收听和学习需要。

自1995年推出第一个互联网流媒体播放器以来,流媒体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到2004年,流媒体市场有着巨大的收入潜能,其中为消费者服务创收90亿美元,内容提供商创收28亿美元;全球将有1000多个流媒体网站,2亿多小时视频流。去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亚洲访问流媒体的人数迅速增加到3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6。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随着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移动流媒体作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一部分正逐步受到重视,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量将达到2144万人,其次是德国和韩国,而预计中国将有超过190万的用户数。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流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网民数量的增长,以及宽带的逐步普及等角度来看,流媒体的应用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政策因素、版权等各种相关问题的制约,流媒体的长足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催化。传统广播媒体要想在“流媒体时代”下生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懂得与网络媒体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和功能、价值的整合,从而实现双赢。对我们传统广播媒体而言,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跟上发展的潮流。

“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可怕,反而是传统广播焕发“第二春”的绝好契机。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传统广播在传播特征上的不足得到弥补,传统广播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直观性差的弱点得以修正。通过流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段落,反复多次地收听,同时可以配合文字、图片等各种其他载体,丰富广播内容的传播形式。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媒体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对广播媒体而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更好地改变。

[注释]

[1]《宽带网络的发展将使流媒体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2][英]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选自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网络媒体论文篇(3)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通过改变教学手段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首先使得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可以将音频、视频、动画、图片以及文字等融入与课堂教学当中,提升教学的效率。其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可以辅助教师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加强情境教学的效果。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教师可以利用灯光、声音以及图片等轻易地创造出真实度很高的教学情境,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再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教学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以往课堂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减轻教学压力。最后,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很好低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升备课的质量。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统一模板制作课件、借鉴其他教师的备课内容等,从而大幅减轻备课压力。

1.2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教学的成本,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是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另一个良好的例子,大幅地降低了教学的成本,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之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它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课堂模拟,使得学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通过多媒体远程教学技术的运用,学生能够以相对低的价格接受各种不同的教育,大幅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同时,多媒体远程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育单向的教学方式,大幅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多媒体远程教学一般选择的是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远程教学,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些教师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1.3多媒体数据库的应用。

通过与数据库技术不断结合,形成了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结合了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之间的优势,能够实现对图片、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进行存储、管理,并且能够方便地实现检索和应用。通过与数据库的不断结合,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加便捷地为人们所用,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1.4多媒体技术在医疗事业中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医疗业中的应用更为成熟和广泛,通过与医疗技术向结合,能够大幅提高医疗的效率,提升医疗的效果。运用数字成像技术,能够很方便地对人体内部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病变等。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方便地实现对手术过程的监控等,大幅提高手术的准确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

2多媒体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1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发展是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的实时运用提高人们的交流效果的发展趋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运用,我们可以实现同世界各地的人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全面、广泛地交流。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处于不同地区、不同时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实行实时交流和讨论,从而获得问题的完美解决。[3]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我们可以实现对事物的可视化等,提高对事物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等。

2.2多媒体硬件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硬件的发展也是未来多媒体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多媒体硬件技术的发展能够使多媒体的成像技术更加精确、声音技术更加逼真等,提高人们的视觉感受效果。同时,多媒体硬件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与人性化和智能化,通过在多媒体硬件中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多媒体硬件的性能大幅提高。同时,多媒体硬件技术的发展更加趋向于兼容化。通过实现各种不同类型终端设备进行兼容,能够大幅提高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效率,快速实现数据处理和数据共享等,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3多媒体智能技术的发展等。

多媒体技术逐渐向智能化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相智能化发展以不断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在人们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多媒体技术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多媒体终端中添加语音助手等来帮助人们实现信息检索和简单日常事务的处理等。我们相信,在多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能够实现全面的智能化,更加符合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要求等。例如,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好地实现语音识别、语义判断、自主服务提供、图形识别和理解以及人工智能等。

2.4模拟现实技术的实现。

模拟现实技术的实现能够很好地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等,通过逼真的现实模拟效果,能够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在多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好的实现模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不断地提高图像呈现技术,使得图像呈现的效果更加逼真确切;使得声音的呈现与真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使得影像技术的呈现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场景,提升人们的感受效果等。[4]同时,通过与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人机接口技术之间的不断结合,我们能够更加逼真地实现现实模拟技术,提升人们的体验效果。

网络媒体论文篇(4)

首先,新媒体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扩大了网络文化的传播范围,高校可以利用此优势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其次,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新周期更短,从而提高了网络文化育人的效率;第三,新媒体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形式进行传播,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四,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接收的交互性,使网络文化育人更趋人性化。

(二)新媒体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消极影响

网络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力量、各种利益群体表达思想和意志的场所,从而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产生冲击。一方面,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西方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夹杂其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政治观产生倾斜,甚至走向另一极端;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尤其是在遇到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思想观念时,会使大学生的认同观产生动摇。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一)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推进,校园网络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逐步深化,逐渐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主动占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高地

首先,要加强校园官方网站建设,坚持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网络互动和交流,把握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学术、文娱等线上交流;第三,要时刻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网上舆论,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同时,还要整合高校传统媒体资源,有效支撑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文化育人工作。

(三)突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握好新媒体作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成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网上精神家园为目标,增强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网络文化平台,使网络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不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网络文明建设。

(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突出网络的文化育人作用,增强新媒体在大学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离不开一批高水平的网络从业人员。首先,要增强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确保其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具备舆论斗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要增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其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媒体技术,具备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研判力;再次,要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确保其在工作中真实、客观、准确地传播信息。

(五)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要在制度上保证德育教育依托网络的有效实现,就需要通过行政、法律、规章等手段来规范网络文化建设。行政手段主要是指通过相关主管部门对网络媒体执行相关行政指令,在行业准入、信息筛查、技术保障和人员管理等方面保证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不利于网络媒体发展的行为,有效惩治网络违法活动;部门规章和行业规章主要是指通过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媒体行为,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有效依托新媒体技术,整合多元网络化的育人功能,解决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在时间、空间和满足学生诉求等方面的局限性问题,将网络新媒体优势资源与学校“太阳石精神”育人相结合,将网络内的理性思想教育与网络外的感性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一)专题教育网站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独特的“太阳石精神”内涵和大学生的时代气息与活力相结合,建设了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将其命名为“太阳石之光”。在网站主页设置了“走进太阳石”专栏,用以收集关于“太阳石精神”的释义与赞美文章,讲述优秀校友事迹,浏览者可通过该专栏进一步了解“太阳石精神”的由来和发展,进而实现对“太阳石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二)主题电子期刊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依托“太阳石之光”网站创办了“太阳石之光”电子期刊。期刊内容集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立足校园,关注校园;从大学生视角出发,每期特设主题,版面色彩明艳、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现已成为我校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信息传送渠道建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团学组织信息传送渠道建设与学生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紧密结合,构建了扁平化、多层级、快捷、精准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主动探索微信、QQ等个体信息传播手段,利用微信群、QQ群、飞信群等群体互动平台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移动信息资源打造手机报业务,及时、准确地将工作信息和资讯传送到师生的手机终端。

网络媒体论文篇(5)

③于双、杨竞:《专家学者研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更要接地气》,《辽宁日报》,2016年9月23日第14版。

④潘治琦、靖鸣:《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突围》,《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6期。

⑤李宝华:《“狂欢”理论视域下新一代网红传播学解读》,《今传媒》,2016年第8期。

网络媒体论文篇(6)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即众多网络新闻媒体在新闻、服务的方式上趋于一致。这为我们研究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实践基础,因为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些本质特征得到了凸显。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分析,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

根据新浪网搜索引擎的资料,中国网络新闻媒体总量为5959家,其中包括一家新闻网站不同频道的单独登录,但是根据一家新闻单位出版多种媒体出版物的做法,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一家新闻网站的不同频道是不同的媒体(见表1)。

虽然目前中国网络新闻媒体门类庞杂、数量众多,并且良莠不齐,还有很多登录的新闻网站处于“死亡”状态,但是这并不影响对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基本模式的研究——我们将选择真正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分类,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媒体模式进行研究。

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地方性、全国性分类,还可以按照专业性、综合性分类。但是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所以本文采用将网络新闻媒体分为传统新闻媒体举办、商业实体举办两类。本来产权并不能决定新闻媒体的本质差别,但是因为我国法律规定商业网站无新闻采访权,只能够全文采用传统新闻单位的新闻,并不得进行编辑(删改)①,所以网络新闻媒体的产权差别实际上也就代表着一种根本性的差别:新闻采访编辑权,即所谓的原创新闻权利。而这样的差别对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极有意义。

“专题/热点新闻”包括: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3)中美撞机事件(11)反腐倡廉/大案要案(10)台湾局势与两岸关系(41)揭批“”(24)申办2008年奥运会(24)

“出版”包括:出版信息(14)出版社(654)

资料来源:新浪首页〉探索首页〉新闻媒体searchsinacomcn/search_dir/nm/2001/6/11

依据这样的思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细分为如下类别:(见表2)

在这些种类的网络新闻媒体中间,真正有影响力的是有独立新闻系统的由传统新闻媒体举办的网络新闻媒体和大型商业网络新闻媒体。它们信息量大,新闻持续稳定快速,在网民中已经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因而访问数量大。依据传统新闻媒体本质研究中往往采用有巨大影响的媒体为实践基础的惯例,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媒体中亦将以这些有巨大影响的网络新闻媒体为研究的实践起点。鉴于网络新闻媒体众多,本文具体以表2所列出的网络新闻媒体为研究的蓝本。

①这类网络新闻媒体仅仅只是传统媒体版本的电子化版本,对于研究网络新闻媒体没有什么意义,故不列为本文研究对象。

②③这类网络新闻媒体影响小,新闻量小、更新缓慢,并且大多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所以本文不列为研究对象。

这些网络新闻媒体的详细情况如下:

中国主要网络新闻媒体详情一览表

频道:以网站首页设置的频道、栏目名称为准

新闻搜索:指新闻搜索引擎

滚动新闻:指以滚动的方式更新新闻的板块

相关新闻列表:指每一条新闻的详细内容页相关新闻的列表

新闻排行:指依据网页点击数排列的访问最多的新闻

新闻专题集纳:指对重要题材设立专题,将众多的新闻信息汇集到一起

新闻调查讨论:指点击答案或简单回答的新闻调查、每条新闻在页末设有入口的讨论区

新闻图片:图片新闻报道

多媒体:视频、音频及动画新闻报道方式

直播:指对重大题材进行的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即时直播

通过表3(见下页)相关项目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10项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上,9家网络新闻媒体的相互比较的一个详细情况。关于“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的设置,笔者是在充分浏览9家网络新闻媒体内容的基础上,并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设立的。当然,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设置本身是值得探讨的,这种探讨与对网络新闻媒体本质的认识是紧密相连的,或者说其探讨的过程就是认识网络新闻媒体本质的过程。

10项变量中,趋同率最高的依次是图片新闻、新闻搜索、相关新闻列表、滚动新闻、新闻调查和新闻讨论,趋同率较低的是新闻排行、直播和多媒体。其中多媒体和直播虽然不是网络新闻媒体常规性的新闻方式,但是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曾经播放过多媒体新闻、直播过新闻。比如新浪网播放过2002年中美撞机事件的视频节目,人民网在2000年两会报道中采用了即时连续的文字和图片报道方式进行直播。由于视频节目技术的特殊性限制、直播节目本身的选择性,使该两项的常规趋同率较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他们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具有代表性。

9家网络新闻媒体在10项主要网络媒体特征变量上的趋同勾勒出了网络新闻媒体现阶段发展的基本模式,从此我们也可以探讨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

[page_break]

①A代指Audio音频。

②R代指Realplay视频播放。

③F代指Flas。

④⑤多媒体和直播基本上所有的网站都曾经有过,此处只列出每天都有的多媒体播放、常规性的直播。

⑥⑦该两项在新华网上只有项目名称,没有实际内容。

二、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

本质特征是涉及到社会性的根本转变、新闻观念的转变并决定网络外在特征的核心特征。从上文讨论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模式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模式背后的核心特征:1.新闻搜索是为了受众快速准确地获得新闻,这与对传统新闻媒体的阅读方式是天壤之别。传统媒体是依据传者有什么新闻就什么新闻,受众及时阅读或收看,表现为新闻的及时消费。而建立在搜索引擎基础上的网络新闻媒体是受众需要什么新闻就依据搜索命令提供新闻,受众的新闻消费则是根据自身需要的时间来进行,不是及时消费;2.网络新闻媒体依据受众需要提供新闻的基础是大量(不仅数量巨大,还形态多样)新闻的汇集,这必须是远远大于传统新闻媒体信息量的极度丰富性,并且它是以网络数据库这样的技术为基础的;3.相关新闻列表、新闻专题集纳同样是为“依据受众需要提供新闻”的思路服务的,通过列出相关新闻、汇聚专题使受众的需要得到更多满足的可能性,并具有拓展受众需要从而扩大受众利益的可能性;4.新闻排行、新闻调查和讨论一方面使传者获知受众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意义的是使受众个体通过参与调查和讨论获知社会其他个体的态度和意见,我们可以视之为一种特殊的体现在网络上的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说,了解围绕一条新闻形成的舆论比了解一条新闻本身更有价值;5.滚动新闻、直播则承续了传统媒体即时阅读新闻的方式,但在时效性上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这些特征使网络新闻媒体超出了传统媒体新闻的模式,更加类似于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业“是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类信息开展搜集、加工、整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等信息产品的知识型产业”。②信息咨询服务与网络新闻媒体传播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信息咨询服务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解决某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它需要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在于:网络新闻媒体不仅最新的新闻,还提供过时的新闻及相关的多种信息;而所有的这些信息受众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全部获得,表现出接受的巨大灵活性。

因此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媒体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而不仅仅是新闻的机构。此处“新闻信息”的概念区别于信息咨询的多种信息,有区别于传统新闻媒体强调“新鲜”的新闻(网络新闻媒体没有对“明日黄花”的鄙弃);“服务”既区别于信息咨询的“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建议、规划或措施”,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仅仅最新新闻(网络新闻媒体的搜索引擎使“废旧报纸”的说法失去意义)。(见表4)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形成有社会的根源,也有对于新闻观念的影响,还通过一些外在特征表现出来。

1.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基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信息社会是工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社会中,物质资本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表现为厂房、设备、原料等因素决定了生产的过程,其技术基础是蒸气化、电气化。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在生产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以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而不断增长,直到电脑、网络技术成熟应用于生产过程,才超过了物质资本对于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工业社会也就转变为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首先是信息的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其次是信息的快速传播,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对于信息的高效率获取和应用。信息的高效率获取和利用并不是主观愿望能够达到的,特别是应用的效率必须以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力为基础。比如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工业尚未充分发展,物质资本的生产能力尚未充分释放,那么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所获取的丰富快捷的管理信息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讲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没有效益。由此,我国很多企业的电脑网络主要成了职工进行网上娱乐的工具因而成了网络扫盲的工具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我国在总体上离信息社会尚有距离,本文对生产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也持谨慎态度,但是非生产领域的信息化(包括文化艺术、公共领域和个人娱乐消费等)却有光明的前景。我国当前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虽然资金底子薄,但是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证明。非生产领域首先步入“信息社会”,是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存在与发展的根源。非生产领域的信息化还必须为生产领域进入“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闻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延伸,而网络新闻则是人的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延伸。人的认知能力的第一次延伸是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延伸的结果是近代新闻业产生,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当生产、生活向人的认知能力提出进一步延伸的要求的时候(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延伸的需要),人的认知能力在信息技术革命时期开始第二次延伸,延伸的结果是网络新闻信息服务的产生,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使人成了信息的寄生虫,这些虫只有在丰富的信息包围中、在高效率获取有用信息并高效率利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会感到快乐。毫无疑问,网络新闻媒体使这些虫快乐了:新闻信息极大丰富,数量巨大,多种媒体一应俱全;搜索引擎、相关新闻列表、新闻专题集纳、新闻排行使高效率获取新闻信息成为可能,而这在传统新闻媒体中是不可想象的;滚动新闻、直播满足了高效率获知最新新闻信息的需要;电脑的强大处理能力满足了高效率利用新闻信息的需要(目前还停留在copy和传送上,将来必然有大的发展);新闻调查和讨论、新闻排行在获知公众舆论从而为个体提供公众信息参考方面提高了新闻信息的利用效率。

2.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观念:新闻向新闻信息服务的转变

由于信息社会塑造了人的新闻信息需要,受众和传者的新闻观念相应发生了变化。

(1)新闻软化、泛化

我国近年来先后兴起的晚报、都市报、专业报,以及电视中大量服务、娱乐节目,都说明了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着某种变化。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一项由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Medill新闻服务华盛顿局主持的对美国16家主要新闻媒体1977—1997年的6,020个新闻报道进行的研究显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主题正在逐渐转向生活方式、著名人物、娱乐和名人犯罪及丑闻,而离开政治和国际事务”。③这说明,传统新闻的精髓——以关心政治为荣耀的硬新闻正在淡化。淡化不是说减少或消亡,而是说别的类型的新闻信息在增多。显现在新闻媒体上,就是媒体的功能多样化,除了让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国际事务、制造引导舆论外,它还提供娱乐、信息、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媒体新闻报道的这种变化,当然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决定,它只能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

在网络新闻媒体中,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使新闻的软化、泛化有更精彩的表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杜骏飞对网络新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网络新闻向人民展示的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把新闻的概念提高到一种泛信息的高度。就像我们在论述泛传播的原理时所描绘的那样,今天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元化,并通过多元化甚至达到了实在化。它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受众对世界的外观下所蕴含的各种各样的讯息都确知无疑,这正是信息化社会能够赋予这个世界非常强大的实在的动力的重要原因。从媒体运作来说,有关新闻内容的服务工作(包括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都已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所谓的硬新闻上,而要把眼光投射更远,远至社会形态的各个侧面。在网络时代,你所看到的最令人称奇的传播画面是,多元化的新闻广泛涉及我们的教育、医疗、娱乐、商务……以及一切生活。④

新闻的软化、泛化使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在信息的种类上拓展为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新闻也就转变为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2)时效性观念的拓展

传统新闻观念十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今天该发而没有发的新闻,等到明天就成了所谓的“明日黄花”,而永远不能编发。过期的报纸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废旧报纸”,播出过的广播电视新闻更像逝去的清风不可追寻。但是网络新闻媒体似乎永远只有一份报纸,这份报纸没有边际,一切过时的新闻都不擦去,新的新闻一个劲地往上添加。于是,“明日黄花”依旧在这份报纸上。由于只有一份,也就没有所谓的废旧报纸。

但这又不意味着网络新闻媒体不讲究传统新闻媒体的时效性,恰恰相反,在绝对快速的时效性方面它有相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被杜骏飞誉为“全时性”:

(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一个独特的优势,被我们称之为“全时性”,今日网络新闻也往往被视之为“全时新闻报道”。⑤

滚动新闻板块、新闻的及时更新使网络新闻媒体的全时性传播得到生动实现。

这样,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时效性观念在传统新闻观念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一方面要求新的“新闻”传递更快(即时传播);另一方面旧的“新闻”又不失去意义。

(3)受众利用新闻的方式发生转变

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并不特地界定自己是在看新闻、还是在使用新闻,是单纯接受信息、还是在全方位地生活。⑥总之,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利用新闻信息是自由、轻松、随意的。在时间上,受众利用新闻信息没有时间限制,不像传统新闻媒体必须定时、持续收看,比如报纸就必须每天阅读,电视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收看才能了解一个主题的发展过程。而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可以在任何他方便、想去看的时间登录网站,都一方面可以接受当时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更有意义)可以了解到此前该主题发展的详尽过程;在利用新闻的动机上,网络新闻媒体受众具有完全的自利,可以随心所欲,看不看有完全的自由,从而形成传与受之间平等、自由的关系。人民网也不拒绝刊登名模内衣秀的照片,就是放下了《人民日报》高高在上的党中央机关报的架子,以平等、自由的传受关系争取受众。在传者与受众两个主体的关系上,受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获取新闻信息,并且自主地形成对于新闻信息的判断,而不再是被传者“灌输”和支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的判断能力也增强,因为既破除了对媒体的迷信和依赖,又有很多途径可以对其真实性权威性进行评估,比如通过比较其他信息源的信息、搜索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参与讨论、发送E-mail求证等。

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方式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形成了受众新闻观念的变化。

(4)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在传播中的重要性被削弱,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商业网络新闻媒体没有新闻原创(采访、删改)的权利,但是仍然生机蓬勃。很多人就对新浪网靠“粘”新闻而获得极高访问数表示不满和疑惑。其实,撇开原创新闻的旧框框,我们就会发现令人不满和疑惑的事实下面的规律:原创新闻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或许并不重要,而“粘”的水平倒很可能对网络新闻媒体至关重要。

正是这一点揭开了环绕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各种面纱,露出真实的网络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成为网络新闻媒体的生命。曾经被报纸视为生命的原创新闻、独家新闻在网络新闻媒体中失去其独特的重要性,退居次要地位(不是不重要,只是退到了第二位)。

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直接关系到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要、受众高效率获取和利用新闻信息的需要的程度。信息社会使主体对信息的需求在量上大大突破,大量的需求使原创新闻、独家新闻黯然失色,而大量“粘”在一起的新闻信息以其“大量”而熠熠生辉。当然,“粘”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它是极需要水平、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的一项复杂工程。从传者的角度来看,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效率问题也就是新闻信息的汇编、检索质量问题。

为了提高新闻信息的汇编质量,网络新闻媒体提供相关新闻列表,并对很多专题信息进行集纳;为了提高检索质量,很多网络新闻媒体不惜花费巨资开发高效搜索引擎,使受众检索更加全面、快速、准确,以期为受众提供更多有用信息;为了进一步提高受众利用新闻信息的效率,有的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个性化的汇编和检索服务,如订阅相关新闻邮件。但是目前我国网络新闻媒体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发展尚不充分,这可能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在其他领域,比如娱乐、商务、招聘网站,登录进入个性化页面的服务方式已经比较普遍,图书馆系统的个性化检索也有一定发展。相信随着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会出现根据访问者的个体情况提供新闻信息的动态网站,以及个性化的新闻信息的检索服务。

新浪网在网络新闻媒体传播中占尽先机,正是源于它那长长的相关新闻列表、详尽的相关信息以及那准确、丰富又便于阅读的检索结果。而人民网、新华网在早期是不保留“过时”新闻的,也不提供相关新闻列表和相关信息,检索功能极弱。不过,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一批网络新闻媒体很快在新闻汇编和检索方面迎头赶上。(见表5)

3.网络新闻媒体的外在特征网络新闻媒体的外在特征是由其核心特征决定的。网络新闻媒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它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信息社会是其社会性的根源,它还与新闻观念的一系列变化相联系,并受信息技术的支持得以实现。(见表6)

1995、1996年网络新闻媒体在中国发展以来,国内关于网络新闻媒体外在特征的描述已经相当丰富,故本文不再作详尽的论述。

注释:

①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

②陆笑:《现代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特点与对策》,《中国信息导报》,1999年第4期。

网络媒体论文篇(7)

一、前言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网络传播克服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世界更进一步的链接为一体,但是,汹涌而来的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前一阵的“艳照门”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目前,国内外针对媒体所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外,还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咱研规定》等等,但是,都仅仅只是采取“堵”的方法,针对此种做法,本文提出新的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二、基本内容分析

广义上,网络媒体使人们能够自主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微观上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网络的内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人们对网络的接触复杂多样,无章可循,在这样的状态下,网络对人们既有前述的积极意义,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在,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不仅仅是假新闻、个人资料隐私和邮箱地址被有偿出卖、色情内容的传播、网络广告的骚扰、对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恶意言论的肆意和公开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对受众媒介消费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这些损害也造成的网民对网络内容信任的缺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它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网络媒体如果能够趋利避害,加强科学管理,一定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积极使用、科学管理的话,将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网络甚至被许多社会成员视为“洪水猛兽“,如何扬长避短是目前关于网络传媒的讨论热点。要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对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加以分析,监管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网内和网外两大方面;监管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校、家庭。宏观包括:(1)政府机构促进政府部门及国有单位积极推进电子商务;(2)学校、团体对学生等个体等相关网络应用的培训监管;(3)网站监管、网吧管理。微观包括:网络内容、网络游戏及规则、网民个人的分类管理等,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首先要掌握网络媒体和网民的交流过程详细状况,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提出发挥主流网站和积极内容的引导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再通过编制“过滤”软件的方法来加以管理,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三、解决的难题及注意的问题

目前,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研究多数侧重与对消极内容的监管,对于积极内容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要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有一个难题需要突破,即:对积极内容的监管,比消极内容难度大,如何定性、定量监管主流网络媒体积极作用的发挥,成为新的课题。以疏为主,还是堵为主,如何堵疏结合,如何发挥主流网站的积极引导作用,如何编制堵的过滤的软件,将成为难点。

四、提出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1)通过调查,根据网民在网络上的具体的交流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找出主流网站,对主流网站进行政策引导,使其规范化。(2)通过编制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信息,包含文字、图片,使不利信息在第一时间被及时发现并做出合理的处置。(3)根据调查,对网络中的信息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使有利信息大力宣传,有害信息进行堵方式,来支持网络的发展。

总之,净化网络环境,通过促进社会成员对网络内容的了解,参与互动,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使政府部门能更好的管理网络媒体,能引导网络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经营自己的网站,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尽可能的减少,能够极大的减少政府投资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参考文献:

[1]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探索,1999年

网络媒体论文篇(8)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网络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科学教育大潮引导下,网络对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已十分强大,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也逐渐走出学习课时少、形同虚设、不重视的尴尬局面。高中作为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链条顶端、踏上大学或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教师和学生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价值。网络在高中信息教育的引入不仅满载着学生在科学技术发展时代的知识渴求,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认识、开发潜能保有光荣使命。学生学习上的疑问、应用、知识扩展等各种海量素材几乎能在多媒体网络中得到解答;对处于源源不断汲取知识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来源于互联网网络上知识的未知领域以及学生知识扩展、储备都让学生形成了直接的感官刺激,这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提供机遇。

(二)扩宽学生实践主动性。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网络,不但方便学生展开生活化软件的主动学习,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在网络试论网络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价值任春燕(张家口市第六中学,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当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措施在进一步改善,计算机在每家每户中得到普及,使得我国高中生不仅有网络信息技术理论的积累,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相应实践。这就要求在我国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引入网络的应用教学,实现教材理论教学与基础网络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因此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网络的作用以及价值本文进行了分析和论讨。关键词:高中;网络;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5)01-0255-0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和掌握能力,选择某些生活常用软件进行课程授教,亦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网络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为此,学生不仅提高一定量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而且丰富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学生在了解office软件中引入网络的强大共享资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喜好浏览和频繁应用网页制作软件、图片编辑软件、音视频制作软件等,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水平[2]。

网络媒体论文篇(9)

二、多媒体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中应用。(1)调动学生兴趣。开展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重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感官来同时吸收知识内容,将趣味性、创造性、知识性等诸多特色全部有效地融入到该项学习的环境当中。例如:讲授课程实验,可通过画出相关示意图,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方式告知学生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操作步骤。(2)培养学生能力。将实验教学的技能通过模拟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触到实验操作与真实生活中的关系、状态、情境以及重要性等,有效培养学生在操作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3)突出知识重点。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提前准备好课件,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课件当中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突出。例如:在对概念性的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课件中的相关重点内容可以将字体放大、加粗或者标红等,告知学生该项知识内容为重点或者难点,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重点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4)提高课堂质量。在课堂中采用相关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专心的听教师对内容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消化,无需浪费大量的时间做笔记而没有听教师的讲解,在课后可将课件下载下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或者再对笔记进行记录,这样的上课方式将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提高。2.实践教学中应用。(1)展示教学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按照不同的信息对其进行分类,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进行检索就可寻出大量的相关教学素材。例如:在对实验操作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用客户端控制学生的网络计算机,并进行现场的操作,让学生看清楚每一个操作步骤。(2)了解学生情况。多媒体可以将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第一时间的汇总和统计,教师可根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对不同掌握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网络媒体论文篇(10)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将成为Internet最有前景的应用之一,特别是随着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成和发展,国内已有很多高校通过CERNET与Internet连接,利用Internet这个新兴的媒体来提供一个群体的学习环境,将可以为所有上网者提供学习机会。因此,研制和开发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去年,我们承担了教育部95重点子课题《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和开发,为了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课题组正在开发适用多种形式的CAI课件,特别是方便Web的多媒体CAI课件,今后学生只需注册入网就可以学习相关课程。

2.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的特点

基于Web技术开发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与单机的CAI课件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没有时空限制

因为课件是基于网络的,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性。它可以借助Internet强大的服务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来学习,甚至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的教学辅导,真正实现没有围墙的大学,建成所谓的虚拟教室、虚拟大学。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得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加扩大。因此,教师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2.2有助与促进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

由于多个学生可以同时访问同一课件,从而形成一个群体,也就是创造一个所谓的群体学习环境,这样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学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对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在Internet上通过CAI课件进行学习,可进一步提高学生Internet的应用能力和通过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

2.3课件的及版本的升级方便

基于Web的课件升级极其方便,无需任何介质,只需将Web服务器上的CAI课件进行升级更新,就可以使任何访问者学习到最新的课件。而且网上的资源是分布的、无限的,我们可以把开发的基于Web的CAI课件在网上分布地存放,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和平衡网络负载。

当然,基于Web的课件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它需要较高的网络带宽,来支持传输大量的图像、声音乃至视频影像等多媒体信息。不过,随着各种高速网的建成和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一问题将会逐步改善和解决。

3.基于Web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技术

开发基于Web技术的网络多媒体CAI课件涉及到很多知识,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方法。

3.1利用Java语言

Java语言是SU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跨平台的通用网络编程语言,因其良好的平立性、安全可靠性以及完全面向对象等多项新特性而倍受青睐。利用Java语言可以很方便地实现Web页面中动画、声音等媒体的播放和控制,从而产生具有生动画面的网页,而且它也能很好地解决CAI课件的跨平台、实时交互以及网络管理等问题,只要用户运行了支持Java的浏览器,就可以交互地使用CAI课件。目前几种最流行的浏览器,如NetscapeNavigator和InternetExplorer等均有支持Java的版本。因此,Java语言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实现了电子图书馆、网上交互式学习和远程教学等等。

3.2利用ShockwaveforAuthorware

如果说Java语言主要面向专业编程人员,那么ShockwaveforAuthorware则是面向广大的非专业人员,无须编程即可实现多媒体CAI课件的网上。

Shockwave是Macromedia公司提供的一套在Internet平台上播放多媒体节目的系列软件。通过Shockwave,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创作工具和已掌握的技术与经验直接进入Internet的开发领域,并可以将原来用Authorware开发的传统式的CAI课件方便快捷地移植到Internet上。因此,我们在研制《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多媒体CAI课件时,选用了Authorware4.0(Authorware3.5已有此功能)作为开发平台。下面仅以Authorware4.0为例来介绍这方面的技术。

3.2.1ShockwaveforAuthorware的组成及特点

ShockwaveforAuthorware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开发服务器端程序的Afterburner和用于客户机端WWW浏览器的插件ShockwavePlug-in。这两个软件随Authorware4.0一起发售,也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网址:/shockwave/download/)。其中Afterburner用于把Authorware4.0制作的.A4R、.A4E文件分割、压缩,生成可以被Navigator和Explorer识别的文件格式。当这些经过Afterburner处理的文件由服务器传送到浏览器一端时,Shockwave将负责解释其中的内容,从而在Web页面中将各种媒体信息展现出来。

ShockwaveforAuthorware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多媒体数据流分包技术:这样,大型课件系统在网络上将以片段的数据包形式传递,在浏览器端由Shockwave将数据片段整合为一体。因此,无论由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规模大小,均可以在浏览器一端实现快速启动,并对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进行播放。

(2)动态预装入:所有数据在需要之前,便可以在后台进行预先装入,而对最终用户来说这部分是完全透明的。

(3)文件压缩50-70%:经过分包压缩处理的文件不但减少了网络传输时间,也节省了在文件服务器上的存储空间。

(4)信息回写:通过FTP方式,我们可以从Web服务器上获得有关用户登录方面的信息,或对服务器提出的测试作出反馈。

另外,ShockwaveforAuthorware的使用也比较简单,下面以Authorware4.0为例来介绍在PC机上的使用方法。

3.2.2ShockwaveforAuthorware的使用

首先,制作服务器端的文件:把用Authorware4.0开发的CAI课件(.A4P文件)打包生成.A4R文件,然后用Afterburner将其分割、压缩,生成.aam和.aas文件,其中.aam文件是用来说明.aas文件的文本文件,可以被Navigator和Explorer识别。在分包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网络的带宽要求,自行指定分包(即.aas文件)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

其次,制作课件主页:课件主页也就是课件的主控页面,通过它可以很方便地选择相应的子课件。课件主页使用Web页面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然后把处理后的Authorware文件嵌入HTML主页中即可(嵌入格式如图1所示)。

(1)WIDTH和HEIGHT两项后的数据表示课件在浏览器中显示区域的大小,建议与Authorware制作时所用窗口大小相同。

(2)WINDOWS后有三种选项:InPlace,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OnTop,另开一个独立窗口显示;OnTopMinimize,另开一个独立窗口显示,同时把浏览器最小化。

(3)PALETTE后有两种选项:Background,使用浏览器的调色板;Foreground,使用Authorware的调色板。

最后,进行客户端浏览器的设置:先根据需要下载ShockwaveforAuthorware的安装程序NP32ASW.EXE(32位)或NP16ASW.EXE(16位),然后进行插件的安装,并选择浏览器类型(Navigator或IE)之后,浏览器就能播放处理过的Authorware程序了。如图2所示,即为课件在NetscapeCommunicator4中播放的情况。

网络媒体论文篇(11)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体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质。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因此,可以说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而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主题)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教育俨然是网络化的教育,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网络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环境。由于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还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因此,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在网络环境下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从而优化语文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心理学实验明确告诉我们,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画面,声响等),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伊时,我便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录像内容通过网络传送到学生机上。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在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学习自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给足学生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学生学习提示,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边读边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里,选择同一自然段学习的学生可以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于是,电脑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现了许多问题:“颐和园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表达了什么信息?”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你问我答,各抒己见。而更为精彩的是,学生一旦都参与了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颐和园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谁建造的?”同学们纷纷点击视频资料来满足各种各样的疑问,大胆设疑,积极求证,他们兴趣盎然的流连其中,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三、创设协作情境,优化师生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此,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创设协作化学习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优化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作用。如古诗《泊船瓜洲》课后的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绿”字。作者曾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我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展开研究讨论。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又如在《北京》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自学时对第二自然段提的问题较多,他们依靠文字难以形成对天安门广场面貌的全面认识。我先引导学生弄清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接着,组织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传送的讨论堤示和有关信息,开展合作学习。我向学生提供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存有天安门广场方位图及天安门城楼等五大建筑的图片,学生可以用鼠标随意移动这些图片,计算机会及时告诉学生图片摆放的位置是否正确。另外,课件还提供了课文中未作详细介绍的人民大会堂、纪念堂及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的资料,有文字、图片、录像等,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是:(1)读读第二段,用“oo”标出方位词,用“()”标出每个方位上的建筑。(2)根据课文内容,用鼠标把每个建筑移到相应的位置上。(3)查看课件中提供的资料,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座建筑向小组同学作具体介绍。讨论要求一明确,各合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立即活动起来,教室内发言声此起彼伏,那些思维慢、口头表达较差、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已见、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使问题在广泛发表意见和争论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材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合作学习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四、创设创作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创作工具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的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在教学“由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的标志画所想到的”这一想象作文时,因为学生对这幅画感到很陌生,作文时思路狭窄,作文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点,我先为学生提供IE浏览器、WORD等软件和工具,给学生创设一个网上的创作环境,再让学生在信息丰富,资源多样的互联网上浏览查询资料。这样,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便捷有效的是,学生作文之后马上在网上互相评议,修改,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作的喜悦,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创设一些符合于学生学习特征的多样化的真实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由“遨游”,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教学。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情境创设还应注意:

1、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做到真实。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和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因此,情境的创设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并且要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更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

2、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多样性是选择性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围绕学习主题,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的优势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以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3、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