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2:14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1)

二、加强实验教学,牢记物理的基本公式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公式的产生,无一不是物理学家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并且实验知识也是历年来高考必考的内容,多次在理综试卷中出现。因此,在物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实验这个环节,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从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结论产生入手,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分析处理大量数据,找出相似点和共同性,把物理公式推导出来。但在实验课上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包办了实验的全部过程,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会导致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下降。所以,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应该有选择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来,引导同学主动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原理,学会融会贯通,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好的记住得出的结论和公式,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达到从实验中巩固现有知识的意义和目的。

三、规范解题步骤,提高物理的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愿望,仍然是希望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在班级中取得好的名次。所以,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实践中的同时,仍要把重点放在解题得分上,严格按照步骤答题,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解题的习惯,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审题要仔细,学生在试卷中要对整体的布局有基本的把握,然后再对文字和附图进行阅读,对试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要用横线标明,建立起解题的最初思路,准确理解试题的意思和出题的考点,对干扰陷阱要进行辨析,并逐一排除,以此提高审题的能力。二是解题步骤要详细,高考是按演算步骤确定给分的,不能因为算到了结果而取代了步骤。在解题中必须要写清楚运用的公式、演算的方法,一步一步给出解题思路,最终确定所要得出的答案。三是物理的符号书写要规范。物理的符号一般都取用于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压强pressure为p、速度velocity为v,等等。在同一题当中,字母只能表示同一种物理量,切不可随意乱写,若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时,可以对字母进行下标注释。比如:第一次速度可以用V1,第二次速度可以用V2,第三次速度可以用V3,以此类推。这样在演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很清楚的记住不同类型的符号,避免了演算混淆的情况。由于物理符号有些比较相似,如密度ρ和压强p,射线γ和速度v,如果书写不规范,就很容易看错。所以,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把符号写规整、写清楚,切不可寻求答卷速度潦草书写,造成字迹模糊不清,产生混淆。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较大,复习任务较多,教师在物理试题的讲解上,不应该海量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消化,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应抓住主要类型题,找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融汇贯穿,知其一然后同类问题全部解决,进而提高考试能力。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2)

一、系科设置和学位

表面上看,奥尔堡大学的院系设置与传统别无二样。它有三个学院:人文学院(FacultyoftheHumanities)、社科学院(FacultyoftheSocialSciences)和科技学院(FacultyofTechnologyandScience)。人文学院设有3个系:音乐和音乐疗法系、交流系、语言和跨文化研究系。社科学院有2个系:社会研究和组织系,经济、政治和公共行政系。科技学院有8个系:发展和规划系、生产系、土木工程系、建筑技术和结构工程系、物理系、电子系统系(含通讯技术、医学信息和图像分析、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四个系)、能量技术系、机械工程系。

各系具有研究、开发、教学以及行政和服务的功能。这个顺序的功能配置,体现了它的“Institut”(英译为“department”,汉译为“系”)的本质。从教学方面讲,全校13个系提供大量单学科或跨学科的研修计划,因学科不同,分别授与2.5—3.5年的主修学士学位,以及4—5年的主修硕士学位或专业证书。为获得同名学位,工科年限最长,文科最短,而社科界于其间。多数院系还为硕士学位设有副修计划。

每个学年分为两学期。每个学期20周,前18周用于教学活动,后2周用于学业评价。每周研修5天,上下午共10个教学单位时间。每个教学单位时间为3个半小时,用于讲授、实验和课题研修工作。大学的第一学年为按学院划分的基础教育年,要求学生学习宽广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协作共事,发展问题求解能力。由于丹麦的普通教育实行13年制,因而,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开始涉足人文、社科或工程的广泛领域。从第二年起(人文学院从第一年的第二学期起),学生分别进入较宽的分支领域。以科技学院为例,学生可在土木工程、建筑技术、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能量技术、大地测量学、地藉科学和规划、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等七个分支领域作出选择,继续其后两年的学业。第四学年则进入专门化,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别要求半年和两年的专门化。详见下图。工学硕士研修计划现有13种:规划、环境工程、结构工程、室内环境工程、机床设计、能量技术、渔业技术、工业生产与管理、光学工程、通讯技术、控制工程、医学信息与图像分析、计算机工程。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奥尔堡大学自组建之日起,就立志改革创新,致力于突破以讲授为主、按学科组织教学的封闭式教学体系,确立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三者的辨证关系,大胆提出并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按课题组织教学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新模式力图实现四个教学改革目标:①减少由中途辍学、延长学习年限、课程安排不当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善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共事能力;③训练学生在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下,全面解决复杂问题;④培训教师,使其不仅能讲课,还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新型教学体系的创新特色,集中体现在纵向上以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从而真正做到了按课题组织教学。在校3.5或5年中,本科生须参加6—7个课题工作,硕士生须参加10个课题工作。每个课题各持续一学期。在总学时中,学生花在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花在与课题有关的课程上的时间约占20—30%,而花在学术科目和选修课上的时间则占20—25%。也就是说,在校2/3以上的时间花在课题工作及其相关背景课程上。每个学期学生学习哪些课程,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主要取决于他们所选课题的需要,而不是取决于学科的自身体系结构。

为使按课题组织教学活而不乱,该校开发出一系列独特有效的教学程序和管理办法。每学期开学前,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计划小组负责确定本学期的主题。这里的“主题”(theme)指的是一个由若干涉及到技术内容和社会因素的相关问题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可能是一种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问题的技术变革,例如某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也可能是一个带有经济、政治或社会性质的大问题,例如能源危机、欠发达国家的供水问题。在一个主题下,再细分出许多个相关的小问题(problem)。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用以验证理论的练习题,而是一时找不到满意答案甚至根本没有答案的实际问题,有些则是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学生从中可选择一个问题作为学期课题(project)。一旦某个学期的主题确定下来以后,它就是该学期所有教学活动的共同核心。除了阐释主题外,计划小组还要据此安排课程、确定必修课,以及与主题有关的辅助活动计划。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及其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的理解,为学生选择课题和完成课题打好基础。如下图所示:

在主题这个综合体内,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了相同或相关的问题的学生经过一二周的交往,彼此认识,形成课题小组。在科技学院,每个年级依此方法在每个学期初先形成有50—100名学生的大组。每个大组是一个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安排人员和分配用房。大组下分若干个有6—8名学生的课题小组,每组配备两名教师(导师和副导师)和一间小组工作室。小组成员的课程表大致相同。不上课时,他们便聚在工作室一起搞课题,因而,小组工作室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果计划小组安排的课程没有满足某个小组的特殊需要,那么,该课题小组可以要求增设特定课程。

从主题的内容上说,主题的确定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基础教育年的主题一般是比较宽泛、简单的。随后各个学期的主题则是针对特定分支的,必须符合该分支的专业目标。由于每个课题小组自选课题,在学期末他们在专业上的收获往往互不相同,但也绝非迥然不同。其中主题发挥了调控作用,使得自选或专门化局限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针对课题中心式的教学组织特点,课程安排也作了相应调整。开设的课程大多短小精悍,一门课程一般安排6周(即一个单元),每周上课一个单位时间。但数学、物理等课程可能每周上课两个教学单位时间。在每学期的第一二个单元,每单元学生须选修4—8门课程,第三个单元则选修1—3门课程,因为学生在该单元要把精力集中在课题工作上。因此,学生每学期要选修12—16门课程,其中大多数是针对课题的。周二下午学校不安排上课,以保证导师和课题小组每周至少接触一次。

由于课题工作及与课题有关的课程学习占到学生每学期75—80%的时间,因而,课题评价是整个教学评价的重心。每个课题设有一个课题评价委员会,导师和副导师是其当然成员。第二、第五及最后一个学期的课题评价还邀请校外专家参加。课题小组必须在评价前两周完成课题报告,打印成册并呈送每位评价人员。课题报告正文一般有75—150页,图表、附录和参考文献也有50—100页。课题评价大约需要4—6个小时。前一个小时由课题小组宣读报告,稍事休息后,评价人员就课题的细节及与课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向课题小组提问。问题多半集中在课题小组为何这样做或为何不那样做,要求对假设和运算结果作出解释。最后评定报告质量,除毕业设计分数评等外,其它的课题作业只有及格与不及格两级。当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及格时,学校将向他说明具体原因,并允许他再过一段时间(通常是1—3个月)重新进行答辩。在每届学生中,将近有25%的学生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没有通过。

在开放式教学体系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职责也需作相应的调整。除讲课这一常规任务外,教师还要承担新的职责。例如,和学生一道确定主题,并为实施以主题为核心的教学计划作准备;每学期指导2—3个课题小组,帮助他们安排工作,评点他们的设想,监督工作进展,审阅课题报告,撰写评语及主持课题答辩。如果导师对小组的课题感到生疏,他还得与课题小组一起讨论研究,必要时导师需帮助处理课题小组内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此等等。

三、简评

奥尔堡大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从突破封闭式教学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的。传统大学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实行分科教学。各学科有其逻辑和顺序,反映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那些被认为对某一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科目及其知识,通过教科书和讲授传递给学生。同时,通过证实这些知识的练习,学生学习运用这些知识,最终学生掌握某些领域的知识和对已知问题的标准化解法。显然,这种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几乎被排斥在外,不成系统的知识、实际问题很难进入课堂,学生所学的只是确定的、系统化的甚至是陈旧过时的知识;二是分科课程把科学的完整性和有机性割裂了,而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多门学科,反映学科间的联系,难怪学了条条块块知识的毕业生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在一个稳定少变的社会中,这种传统教学也许无可厚非,但在当今学科交叉渗透、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形下,倘若还固守传统,难免不合时宜。奥尔堡大学通过改革与创新,走出了一条新路。

实践表明,开放式教学体系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成功之路。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教学,学生学会了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并学会了如何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1988年奥尔堡大学对毕业生的一次调查表明,开放式教学减少了教育浪费,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该校有80%以上的学生毕业(丹麦技术大学只有60%的学生毕业),其中大多数学生按时毕业(丹麦技术大学很多学生必须延长1—2年才能毕业)。同时,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科技学院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离校时对专业作了好的或很好的准备。土木、建筑、工业、信息、能源等分支的毕业生认为半年内即能胜任第一种工作的,分别为65%、80%、93%、87%和86%。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程、课题工作、其它教学、同事和研究生教育的分别为9%、51%、4%、21%和7%,部分来自于上述各项的分别为47%、39%、7%、37%和22%。那么,接受新模式教育的学生是不是存在知识面过窄、后劲不足等问题?调查表明,科技学院不足5%的毕业生认为技术知识、经济和法律知识学得不够,有不到5%的毕业生在从事新的专业工作上感到有些困难。

可见,奥尔堡大学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具有两大显著优点:一是具有很高的内部适应性,师生可以轻易地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具有很高的外部适应性,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课题工作,使学生接受类似于雇佣状态工作条件下的专业训练,从而具有较强的共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因而,该校毕业生深受工业界的欢迎。

当然,该校教学改革和创新并非一帆风顺,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一些教师貌合神离,致使主题确定不当,课题工作和督导表面化,学生的课题报告质量不高;新的教学体系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更多的教学设备;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更多的教育经费,等等。但是,大学教学全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尝试,无疑是一种大胆创新,奥尔堡的“走新路”是成功的希望之路。

1.N.O.Fruensgaard,ProjectWorkasaStudyTechniqueattheUniversityofAalborg,ProceedingsofWorldConferenceonEngineeringEducationforAdvancingTechnology,1989,Sydney,Australia.

2.R.Creese,AProject—centeredEngineeringProgram,EngineeringEducation,Vol.78,No.2,1987.

3.F.Kjaersdam,Problem—orientedHigherEducation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Proc.ofISHEE,1990,Hangzhou,China.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3)

2.物理课程的衔接过渡

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是整个教学层面要考虑的问题,不同学科都应根据自身创新教学特点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物理学科在这一方面的并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但细节方面仍然要去处理,比如小学物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普及,小学物理知识的选择,小学初中之间不同性质物理学习的过渡,初中高中物理知识难度的跃升,高中与大学物理学基础部分的重叠,以及更为细化的专业方向上的物理学习。衔接上的处理,要从整体物理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适当的补充新的内容,补充创造一些适合的知识,可以插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作为其中新的一部分来学习。衔接与过渡对于物理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增加不同程度物理教育者的沟通和交流,因为广大物理教育者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彼此交换意见,对于物理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物理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物理创新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们获得创新教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增强物理方面的自学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于世界科学的认知。不断进步的整体物理学教学水平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要增强趣味性教学,引领性教学,价值性教学,增强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能力,可以更多地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领,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基本物理理论有着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所以注重试验教学,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用什么方式做实验,怎样总结实验上来。同时要增加教学者对于学生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更高效率的情况的了解,在创新教学中适当加入奖励的思路,这里的奖励包括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要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辅助物质奖励,会有更好的效果。现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加入让物理教学更加多元,更多的动画等等新的呈现方式都让创新教学看起来更方便,但新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创新,同时更要注意过多的多媒体的呈现,可能会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缺失,所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并不是说全盘代替,而是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且更要注意板书对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

4.物理教学中学生是主导

在最早的对于物理教学的认知中,老师作为核心的角色出现,不过,现在看来,要明确的是学生应是教学的核心主体部分,要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处,了解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突破,不要仅仅在教法上下功夫,也要在人文关怀上做足准备,总之创新,教学过程中,互相的迁就理解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物理教学理性思考较多,但由于处于不同阶段年龄的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情感需求,所以要结合实际年龄的特点在教学方式和引导方式上有所改变,比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需要更多的情感关怀,同时物理学习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并不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推导,所以在教学中,生活方面的关怀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也许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综述,学生作为受教的主体,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核心研究对象,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导作用和重要位置。

5.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要明确

物理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整个体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要为其他学科服务,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一方面鼓励大家对于这一学科不断探索,不断加深认识,甚至进一步发现总结新的物理观点,另一方面,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不仅是对物理方面与和物理方面有关的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为终生学习做基础和准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4)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实验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就是教师的“独角戏”。物理教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学生只是一群麻木的看客,做的那些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在教师固定的思维下去做归纳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变得索然无味了;学生实验,也是按图索骥,简单的认识课本中提出的实验目标、实验器材、具体步骤,然后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室中来回走动,偶尔指导,只为实验而实验,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本末倒置的具体行为。众所周知,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可以理解为物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定义、规律、定律等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的实验教学的观念和做法,比如演示实验教学逐渐向分组实验教学转变,即便是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教师也应当想方设法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作一定的扩大;器材引导学生学会自制,实验小组最大细化,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增加实验次数,特别是一些重难点的物理知识,可以借助实验来加深理解和认识。总之,我们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不能舍本逐末。应当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过去,课堂演示实验没有将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相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试着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当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为原则,试着让学生运用不同的实验器材进行多种步骤实验。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综合表达能力。将引导性、发现性、研究性、归纳性等进行有机整合是进行创新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实验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5)

二、结合实验与实践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能够利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根本没有认真进行观察,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这样就很难掌握其中的重点问题,最终无法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仔细进行观察,使他们养成观察能力,在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教师均需要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让他们认真观察并能够找到解决的答案.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认真进行观察,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并与同学进行探讨,从而能够得到物理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察能力,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之中,而应当与我们的生活进行结合.教师应当按照物理教材的内容,多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联系,利用生活的具体例子来吸引学生,使他们下课后能够积极的观察与思考,引导他们利用书本理论对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使物理知识真正与实践、生活相结合.比如,海市蜃楼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出“汗”?为什么汽车轮胎不是光滑的?为什么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示南北方向?上述问题均为我们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我们的身边存在大量的物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巩固课堂知识.四、引导学生化解问题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这样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物理教学过程中,对那些相对较难的问题,教师应当适当进行指导.而对那些不太难的问题,不必进行指导,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对学习物理产生自信.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当首先将课程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弄清楚该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把握具体的学习目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按照学习目的进行自学,从而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6)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实现高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只是零碎的、感性的,还不具备综合认识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点时,教师要考虑该学科的认知规律是从生活中的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再应用于社会中去的过程,达到让学生认识、熟悉到掌握物理知识点为目的,因此,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有创新.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平面镜成像规律,首先根据学生对平面镜中像的初步了解,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可能有错误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认为,物离镜子越远像就越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探究实验,并且在实验器材上进行一些改进,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至于学习之后的效果,通过练习反馈发现,该知识点学生掌握得很好.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的教师采用一个精彩的小魔术开场,有的教师则用一段动画视频开始,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到了一个个吸引眼球的开端.好的开始往往可以成为好的结果的关键,利用人的好奇的本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吸引眼球,目的都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教学,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对新知识的渴望,从一开始就被带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气氛中,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进入一个个精彩的小实验中,从实验中总结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去解决一个个问题.有的教师采用小组为单位的实验方式,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既体会到了团体的力量,又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的教师让个别学生演示一些实验,这样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提出个人想法,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不断互动的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不断增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将多媒体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和新颖度,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新奇,有想学的欲望,将学习过程由被动转向主动.多媒体技术较好地结合了物理的学科性质和课程特点,能不受时空限制地展示实验背景和实验成果,将生活中与物理规律相联系的大量现象展示出来,给予学生丰富具体的感官享受,促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300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实景重现显然不现实,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出来,将300年前的实验重新再现于学生面前,以多媒体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音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7)

二、创设递进情景

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求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要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如在“透镜”一节中,第一次创设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凸、凹)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次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创设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凸、凹)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就较为明确。

三、创设随机情景

这是用于讲授过程,为扩大学生思路,使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

但要注意,随机创设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压强”教学,可就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的物理含义的挖掘,在习题练习上创设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压强;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求异情景

学生对物理问题往往只从某一角度理解,若变换角度,理解物理概念就显得困难。为此,就需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物理概念作全面分析的思考。

五、创设强化情景

目的是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课堂创设情景应注意: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8)

1.演示实验的改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知识都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为此,书中几乎节节都安排了演示实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我经常对这类实验加以改进,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

(1)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的实验.该实验可见度小,在教学中我把该实验移到投影仪上方做.通过放大后显示在屏幕上,这样乙醚液化后的液滴附着在瓶壁上,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教学效果很好.

(2)组成串、并联电路的演示实验.由于灯泡很小,开关很小,平放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座位上根本看不清.虽然教科书中介绍该实验在磁性黑板上进行,但普通中学很少有这么好的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双面胶纸把灯泡、开关等器材粘到黑板上.这样可见度增加了,接线过程学生可看得很清楚,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效果.在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针对元件位置不动的情况下改变开关的控制作用,让S1控制L2,S2控制L1,重新到黑板上连接实物.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还自己相互设计出新的题目大家练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1)改进后的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该实验取材容易,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一张黑白各半的纸,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块小玻璃板,两只跳棋,两个小夹子,就可方便地动手做实验,比教师做演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弹簧秤和钩码,做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的研究实验,操作简单,效果也较好.

(3)利用可乐瓶制成的溢水杯,结合弹簧秤、石块、易拉罐做阿基米得原理的实验.其实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不怕麻烦,动脑筋,想办法,提倡“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许多的演示实验均可变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索与研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通过实验解答物理习题

物理中有些习题比较抽象,但通过实验进行分析,不仅形象,且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实际做一下,结果小试管徐徐上升.学生在惊喜之余,对该题中的大气压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创造性的问题设计

创造性的问题设计包括:将书中例题或习题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加工、组合,由浅入深化解难题,对同类问题归类复习.这些创造性的问题设计不仅会使学生思维开阔、思路灵活,而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有助培养学生的发散、收敛思维能力,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途径.巧妙地把同类问题归结到一起,学生既感新鲜,不乏味,又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9)

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对于教学创新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当前的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这些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这些具有传统教学思想的教师看来,有效的课堂练习与知识,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习惯于利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让学生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自己的物理成绩,没有意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教学创新意识的不足,直接影响到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的质量。

1.2学生的创新基础能力不足

学生,是学生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具有创新欲望,往往会推动教师开展创新的教学行为。当前,部分高中生受到社会思潮及家长错误教育思想的影响,眼里只有成绩。成绩提高了,才证明自己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被抵制,他们不知道创新为何物,也不知道创新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因此没有创新欲望。学生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会影响创新教学的开展。

2.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加强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手段。

2.1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工作者都了解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但是,要让让这些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主导,而且是主体,更是课堂活动中的主要发言人。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都只关注自己如何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接受感受,也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代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讲解《力的三要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留白,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力的组成要素。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得以调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进步。

2.2加强教学设计的优化与改革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学设计的科学度有重要关系。在过去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直将自己设计为主动者,学生反而成为被动的配合者。学生只在课堂中接受知识,大大影响学习积极性。在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关注学习内容,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模式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高效学习。比如在教学《平抛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设计平抛运动的实验,验证课本中的物理概念的正确性,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习的美妙。

2.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平等程度,直接影响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氛围。当代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乐于改变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感受,多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就学习问题与方法进行交流。在课堂之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利用情感上的接近让学生热爱物理教学。师生关系的创新,是物理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才能更活跃。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10)

二、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

研究、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维品质,是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及良好行为表现:创造性学习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好奇心强,好动手;兴趣广泛,对各种学习和活动都感兴趣;较顽皮、淘气;作所为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常被认为“不可思议”;处事待人不固执,较幽默;敢于发言提问,勇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常想把老师问住难倒;有自信心,但不固执已见;乐观、积极向上,有进取心,不怕失败,不怕挫折;虚心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爱幻想,联想丰富。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表现为观察事物细致;对事物反应快,容易受到启发;勤于动脑,对学习过程的各种问题不满足于知其一,喜欢从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有主见,不轻信他人的意见,习惯于自己动脑,动手;喜欢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

三、设法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氛围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叚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建,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例如在讲“发电机、电动机原理”内容时,总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这样总会有电发出,电动机也会不停地转动。也有学生提出水能发电,电能带抽水机,抽水机可以抽水,抽到高处的水又可以发电,这样利用水的循环总能发电。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答案虽然是否定的,但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这种联想,包含有一种创新意识,应得到肯定。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篇(11)

二、在探究中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实在实验中,因此,新课改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但实际情况是初中生的探究能力远远低于老师的预期,因此,不少老师不能真正的开展探究式教学,所以容易走形式主义。有人听课的时候,开展探究式教学,没有人听课的时候继续采用灌输式教学,即使某些老师利用探究式教学,也是空有其形,本质还是灌输式教学。比如,当一个问题揭示出来后,老师总是代替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再反复的提示实验中的步骤,学生按照老师的提升“终于探究”出来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还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要实现创新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电路知识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学生分发电池组、开关、导线、小灯泡等等的器材,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你用课桌上的器材,使小灯泡亮起来,又有多少种办法让小灯泡不亮?让小灯泡亮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事,也没有多少种不一样的办法,但让亮着的小灯泡熄灭,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投入实验的积极性是空前的。有的学生断开了开关;有的学生拔出了电池;有的学生拆除了导线;有的学生弄松了灯泡等等,此时,老师可以再抛出一个小小的要求:不做上面任何一件“破坏性”的事,能不能再增加一根导线,使电灯熄灭?学生是没有什么电学知识的,但对于这样感兴趣的问题是有积极性研究的,它们在摸索着如何增加一根导线使小灯泡不亮的办法。不少学生终于找到一个办法———电学上称为的短路。由上可见,探究式教学的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必要的创新,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像一个小小的科学家那样潜心的研究科学,在探索中不断的前进。当然,初中学生毕竟无法探究出惊世之举,只要能将他们的科学作风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就已经很好了。

三、小制作,大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对学校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很多学校里的设备是很现代化的。但,有时仍然无法满足教学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毕竟,人手一套的器材是很难配全的,而且学校里的实验器材也不能随便的让每个学生带回家做各种实验。所以当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高涨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向学生定期的开放实验室,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器材。制作器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初中学生特别喜欢用这些简陋的器材做各种实验,这是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小制作在物理实验中却发挥着大作用,我们不妨顺势引导,让学生“动”起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日常用品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比赛,比如,看谁利用橡皮筋等材料做出来的弹簧秤比较精确等等的小实验,不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