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理学科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0:34

物理学科学论文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1)

(二)消除认识障碍高中物理就其学科特征而言,的确具有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理论性等特征,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特征,让学生对物理有一个基础而全面的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谨记,不能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些知识,如果我们只是过分地强调这些,只会让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让他们害怕学习物理,甚至出现放弃学习物理的念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阐述物理学科的特征外,更应该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多面性,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神奇的,物理这个大世界中还包括太多有趣、神奇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一步步的去揭开,去解密,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到这些现象发生的本质,用这样的语言去为学生描述一个多彩物理大世界,消除他们的认识障碍。

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一)课题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中,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教学一个新课题,会带给学生一些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基于此,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课前导入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成效,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在课题引入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一点,必须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课前导入也是为了这一目标而服务的,所以课前导入所选择的案例、实验和问题,一定要与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相一致。

(二)概念形成———实验探索,创设发现情境物理定理的形成,就是一个从发现到解密,再从解密到实验的过程,也就是从理论到实际,从实际再到理论的一个循环过程。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归纳出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再将这一规律运用于实际,看是否符合,这样一个发现、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概念形成的途径和方法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同样,实验也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开发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去做实验,探究其中的原理,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分析的过程,这样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会让学生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胜利感。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2)

“3+X”方案是在高中会考基础上的选拔性考试。它的内容是高中阶段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九门课程全部开考,不再分文、理科。在“3+X”中,“3”是核心,即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听力测试)。这三门主要学科地位不但不会动摇,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考生可根据大学招生专业特点,任意选择其他若干门学科参与考试。大学可以根据考查学生的要求、招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水平层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各专业的考试科目。大学则依据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综合分值和其他任选考试科目的标准分值,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择优录取。

“3+X”方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提高学习效果;“3+X”方案给学生和高校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3+X”方案充分体现了开放型,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有利于中学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了过去固定科目组合的局限性。

二、“3+X”考试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

“3+X”考试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中学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999年,广东省开始试行“3+X”考试。2000年,江苏、浙江、山西、吉林四省又积极参与“3+X”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从1999年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学术研讨会上得知:今年江苏省“3+X”高考试卷理科综合卷前面三大部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的独立试题,比分按教学时数来分配。第四部分为以上三科的综合题,总分为260分。三科综合题的分值约占总分的20%左右,以后逐年提高比例。

“3+X”综合考试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考题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源于单学科知识,却又融合各学科知识。面对“3+X”,热衷于题海战术和偏科的人将是自搬石头自打脚。综合考试落脚在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上。

三、对试行“3+X”考试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1、“3+X”综合考试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测试。综合并不是要淡化各学科自身的特点,而是让坚实的单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成为综合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我们物理教师一定要看好自己的“门”。物理学科的教学思路应该基本不变,但要更加注重基础。依据大纲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

2、综合科目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向知识的“宽”与“综”的方向发展,它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以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结构,这与高校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这一点要求老师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即在加强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好选修课,让选修课来加宽和拓展物理知识,积极开展物理课外小组活动,达到“广而不深、重中有重”的教学效果。

3、综合科目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要学会授人以渔。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可能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既要强化物理学科基础,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注意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主动运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立足于物理学科,向学生提供一些与其它学科相关联的资料和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可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去综合与完善,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3)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科学态度教育在现代教育内容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为学校的教育考核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的评价,应反映科学素质的综合结构,应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促使教师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形成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创造精神,造就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整体性原则。

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具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为载体,经过内化和升华而逐步形成,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学物理科学态度教育要以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没有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也就无所谓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态度教育既有相对独立的施教方式和方法,又是相融于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教育之中。

要准确、客观地评价,必须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包括教师具有的和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方面。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应对师生的科学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是从科学素养的诸多因素中突出一些主要因素,各项内容客观具体,使评价者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依据各项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减少评价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评价的指标体系。

1、科学态度。

(1)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带任何先验成分去探求事物的规律,不弄虚作假。可让学生做“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看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就是9.8m/s2.

(2)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学生提出问题的内容上来反映。是否不仅问习题,而且经常问及课本或其他书籍中的某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等。

(3)宽容与合作。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粘和在一起,科学中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精神实质在于:不仅对他人的观点予以承认的权利,而且还要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有趣的和值得尊重的,即使已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科学和人的本性决定的。相互协作是现代生存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中表现为是否团结他人,是否谦虚谨慎,是否愿意或乐于与成绩差异大的同学合作。

(4)独立性和独创性。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由于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科学把对独创性的热爱作为独立性的标志,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独创性。对学生反映在作业中是否独立完成,有问题是否敢于独自找老师甚至其他老师帮助解答,能否独立地探求新的知识。

(5)胜不骄,败不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成功不自满,能承受得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

(6)热情自信,有高度的责任感,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2、科学的方法。

(1)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的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极强的自然科学,生活中的物理学丰富多采,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有意识地对缤纷的自然现象加以归纳、提炼和复制,透过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如用两手拉一测力计与将测力计一端固定,拉另一端,将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结合。这是纠正错误“经验”的有效方法。

此项的评价可通过对学生实验的观察和实验报告等材料来评价。

①实验的态度和兴趣,在实验之前是否具有亲手去做、亲身去体验的意向。

②实验是否有计划,计划是否符合操作要求?

③实验器材使用是否正确、熟练?

④实验现象与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如何?

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概括和应用能力如何?

(2)思维方法。

①辨证思维是科学的逻辑思维。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到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的结论。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分析和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比归纳和演绎更加深刻的认识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离开了综合的分析也不是科学的分析。

②直觉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具有突发性的思维方法,难以捉摸和驾驭,直觉类似灵感、顿悟、奇妙启示等,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的产生,是人们以探索者的身份去探索、去求证。比如查德威克对中子的直觉思维。对于学生在物理解题思维的创新性、开拓性、突破性,主要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例:如图均匀带正电的无限长导线,其中ABC段是

半径为R的半圆形,O为半圆的圆心,求O点

的电场强度。凭直觉判断,O点电场应为零,

有了这样的目标,对问题的求证无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对这些思维方式的评价以通过解答相应测验题的方法最有效。

(3)研究问题的方法。

①理想模型。为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一些条件,把特定的物质运动加以抽象,确定理性模型,从而形成概念,提取规律。如“质点”、“刚体”、“理性气体”、“点电荷”、“原子核的模型”等。

②等效替代法。

③类比推理法。

④理想实验法。

⑤控制变量法。

要评价对研究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应尽量将各种研究方法的问题抽出来,进行测验,然后将每人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即可达到评价的目的。

(4)解决问题的“习惯”。

对解决问题“习惯”的评价可从以下几项来评议。

①在选择“从何入手的要点上”是否果断?

②是否能集中注意力于所要解决的问题,较少注意那些与问题无关的方面?

③是否有主动而有力的探索精神?是否凭印象办事?

④进行问题探索时是否仔细有条理?

⑤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充满了信心?

⑥在按某一条推理的思路受阻时,能否很快转换思维“路径”?

三、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知识,尤其是作为其精髓的科学思想,能开阔人的心胸,扩大人的视野,启迪人的心智。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具有信念价值和趋向价值。

1、科学的信念价值。

①初步确定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②树立相信科学的信念,反对迷信,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③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确定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观点。

④承认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初步懂得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的无穷性。

⑤了解人类必须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奋斗。

2、科学的取向价值。

①初步认识科学在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的伟大作用与贡献。

②确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③了解科学发展的负效应,认识社会的发展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正确对待科学发展成果,反对利用科学成果危害人类社会。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要求。科学探究被引入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的探究实验。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而且更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有的甚至只是要求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变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使科学探究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要求和新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器材、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科学探究活动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较大,基本体现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需准时下课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虽然有参与,但自主式探究活动被削弱。为此,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了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每周1节)。内容主要选取课本中相应的实验或制作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为主。

一、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学生都是好动的,好奇心强,他们正处于探究心理的发展期;活动课刚好能迎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巩固知识。

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1、科学探究的意义:“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摘录自《课程标准》)

2、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这只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经过的7个顺序环节。所以我们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只注重对某几个要素的过程经历与能力培养,并不强求每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必须经过这七个环节。

3、科学探究的选题:“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摘录自《课程标准》)

三、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操作

我们老师都知道,开展活动课“花时费力”;但,最困难的还是两个问题:开展什么活动?“怎样开展活动?。我们主要有以下的一些操作体会:

1、打好课堂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毕竟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外活动只是作为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益补充。所以,在课堂中,我们注重物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程序和科学方法。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为学生参加“物理科学探究活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学生在活动中也难有作为。

2、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为:以物理实验(制作)为载体,形成探究的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活动中,我们紧贴课本,选取课本中的一些实验或小制作作为载体,精心设计和详尽准备;活动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案例一:“空气温度计”(图1)的制作与科学探究活动。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制作(在制作时,截取打点滴用较长的塑料管代替玻璃管,用木版固定,效果较好)。学生制作“空气温度计”后,自然会提出几个问题:“没刻度怎样用,怎样为它画刻度?它是怎样反映温度的变化的(原理是什么)?”在和学生探讨它的工作原理后,我就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探究怎样为“空气温度计”定刻度:原理是什么?步骤怎么样?(类比液体温度计的刻度确定)然后再去做。做好之后,大家都把作品都放在教室,在以后的几天里,与寒暑表对照,让他们看看谁的“空气温度计”准确些。当然,空气温度计的液柱高低不但与气温的高低有关还与空气的湿度等有关;在观察中同学们都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我又引导他们分析,查找有关资料,指出“空气温度计”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他的用途(如用“空气温度计”测量了教学楼的高度)。和“空气温度计”一样,其实很多的物理小制作都蕴涵着不少的知识,只要我们跨出第一步,前面就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案例二:“盐水电池”实验与科学探究活动。

“盐水电池”是第六章第一节《电压》练习中的一个实验,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实践起来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准备了实验器材①三块金属片(5cm×20cm):铜片、铝片、锌片(镀锌铁片);②电压表1个;③导线2根;④烧杯、水、食盐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不久,就有一位“好胜”学生有叫嚷:“老师你好‘偏心’!怎么他的(实验)电压是0.7V,而我的只有0.5V?都怪你给我的器材不好。怎样才能使电压升高啊?我要比他的(实验电压)高。”──探究的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于是我就顺势在黑板上写出探究的问题:如何提高盐水电池的电压?盐水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让学生们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提醒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并开展了比赛:看谁的盐水电池电压最高。有的同学也想出了“怪招”──将盐水电池串联起来。

这样做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几个盐水电池串联起来电压达到了3V多;有个同学提议:接上一个小灯泡试试。结果灯泡并没有发光,学生们又疑惑了。接着又研究讨论一番。这样,大大刺激了学生们的探索积极性和思维。

接着下来的几周的活动课,我们继续进行了各种水果电池、蔬菜电池的探究,由学生带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以及用这个电池作为电子表、音乐贺卡等小功率用电器的电源的探究实验,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与成功感。

3、在选题方面,教师选题与学生选题相结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选题范围上,我们原则上是紧靠课本与学习进度,但有时也选择学生提出的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案例三: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

在学习电学时,不少的同学不顾教师的阻止、批评,硬是把干电池的“外衣”剥去,看看里面的“真身”;甚至把“皮”也剥开,对“内脏”也研究一番。不少的同学对电流表、电压表的构造很好奇,提出问题和要求:“电流表、电压表是怎样测量电流、电压的?能否拆开来看看!”好的电表拆了可惜;但是,学校里每年都有一些损坏的电表,积累下来数量也不少。虽然该课题有点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但为了不破坏同学们的好奇心,我还是把这些废表拿出来,让他们探究“电流表、电压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把电流表、电压表拆开,指导他们观察表的元件、结构与电路,分析、记录表里的电路连接情况,比较两者的异同。

在这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一个很大的意外发现和收获:原来这部分“废表”中一部分的“表心”(灵敏电流计)还是好的。于是,我就组织学生把着部分电表多余的部分去掉,只留下“表心”和两个接线柱,就改装成“灵敏电流表”。一共改装了二十多个,足够用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实验。有同学也提出,电压表里面的电路是串联,将电压表改装为“灵敏电流表”也很简单,在表里多接一根线出来就行了。不少同学用着自己动手制成的器材做实验,感到很自豪与成功,十分投入,科学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部分学生的“好拆心”还是很强的,当学到“电能表”时又要求“拆开来看看”,我也满足他们的要求了。)

4、在组织形式上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为了使一部分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具开放性,我们把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安排课外,利用周日、节日进行。

案例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进行课外开放型的探究,让学生独立或小组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证据、分析与论证,最后写出探究实验报告。其中不少同学设计的实验不同于书本的内容,有一部分参照课外书,也有一部分是他们的“原创作品”。

四、开展“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初见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以实验(或制作)活动为主,适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同学们早已把物理实验看作是“游戏”;而制作的作品,也是他们的心爱“玩具”。每次活动,基本都是延长时间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基本安排在最后一节,不会影响其他课)。一些平时上课不专心的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开始是觉得好玩,慢慢就有了兴趣;在老师的鼓励下,上课开始专心听,做好笔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潜而默化,互相促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其实,老师在活动中也是感到其乐无穷的。)

2、促进课堂教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课题紧靠课本与学习进度,所以大大促进课堂教学。

案例五:上面提到的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由于“灵敏电流表”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学生们都熟悉的使用,学习过程自然很顺利。

案例六:探究“浮沉子”的浮沉。在学习浮力时,我们安排了制作“浮沉子”(图2)。学生们拿着瓶子,用力一按,里面的小瓶就下沉了;一松手,小瓶子就上浮;用力恰当,小瓶子就悬浮;同学们都被它吸引住了。我就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思考,互相交流,找出“浮沉子”上浮、下沉的原理。当学生弄通这个问题后,自然就掌握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一节的学习就显得轻松了。

案例七:近年来,考试中“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的题目很常见(也很有实用价值)。我们过去也经常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但练来练去,效果就是不好。学生基本是靠死记解题步骤去解题的,题型一变就无从入手。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好它的原理。适逢当时南区供电局在当地更换电能表,我们就发动学生把家里换下的电能表拿回学校,安装实验电路板(实验电路见图3)。安装由学生在活动课上按照老师制定的电路图进行安装;安装完毕,由老师检查无错误(注意用电安全)后才给以通电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真实地进行“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使学生体会其中的真实情景,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公式P=W/t的理解。并通过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掌握实验技能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通过实验或制作的科学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原理与对应的实际事物联系,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实验技能、方法的掌握。

3、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了学生们较强的创新能力。

案例八:在制作“空气温度计”时,有的同学发现自己“空气温度计”“失灵”了:用手握住瓶子,液柱也不上升。后来分析、查找原因,大家估计是瓶子的密封不好,漏气了;怎样确定瓶子是否漏气呢?大家都想办法。后来一位同学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她把瓶子倒过来放,把一根软管弯向上(图4)。如果瓶子是漏的,就不是漏气,而是漏水出来(转换法),就容易发现。体现该同学不迷信书本,大胆创新的精神。

科学探究,作为一个新的教学要求与学习方式,还有待不断地深入探索、研究。从初步的实践与研究表明,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5)

一、物理科学探究课必须是一堂物理课

一堂物理课,应当有一定的课堂结构,对内容的处理要详略得当,不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既要有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又要有流畅的逻辑结构,还必须具有物理特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分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的教学过分地注重知识的传承,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物理教学中,除了科学知识外,还有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等。这些是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然,在科学探究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不可贴标签或喊口号。

一堂好的物理课必须有流畅的逻辑结构。好的一堂课,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一气呵成。如果一堂课在逻辑上颠三倒四,听起来就会味同嚼蜡。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和提供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洛伦兹力,而某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个虚拟实验让学生来探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半径与电荷的大不、电荷的质量、磁场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个虚拟实验是建立在上的。这样做,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

一堂物理课必须具有物理特色,要创建真实的物理情景,提生“问题”的土壤,有真实的物理实验作为支撑。从这次比赛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而不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就在于教师没有提供明确的物理情景,或是联系实际、联系科技,、生活不够紧密,致使学生提不出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虚拟实验可以代替真实实验,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并且以科学家模拟原子弹的爆炸等为例来说明其可能性。要知道,学生要探究的是其中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结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实验中,亲身体验物理过程,领悟物理思想和方法,证实或证伪自己的猜想。

二、合理地选择科学探究课的课题

科学探究课的选题非常重要。因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要通过经历,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的物理知识,通过实验学会新的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没有探究的价值,没有学生探究经历的真实过程,没有学生探究的背景知识,、技能,没有学生探究的实验条件,这样的科学探究就没有必要或没有可能进行。因此,科学探究课的课题必须有探究的价值、学生探究的思维基础和技能、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探究的实验条件。

有时有些课题虽然可以按探究课来上,但必须考虑其有无价值。如“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壳度”在学生知道变阻器的原理后,这样的探究就没有意义了。科学探究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课题都可以作为科学探究课来上,有些陈述性知识,特别是一些“是什么的问题”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可能事半功倍,而用探究就可能事倍功半,如“气体的性质”是运用分子理论来解释的;程序性知识也只能靠传授,如科学探究的要素是程序性知识,他们怎能按探究的课型来上呢?又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和提供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洛伦兹力,学生不难理解,没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半径与电荷的大小、电荷的质量、磁场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探究没有实际价值。即使是可以探究的内容,由于有些探究的实验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条件,有些探究学生可能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技能,也无法探究。如“行星的运动”中开普勒三定律无法探究、“电磁波”中“电磁波是横波”也无法用实验验证。

三、正确处理好科学探究中各个要素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中,评估、交流与合作应该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中,不只是在最后再作评估。如对于学生的计划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如果不做评估、交流,有时可能就可能无法进行实验。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6)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新课程中科学探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被公认为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容标准分为两部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科学探究的提出在教学方式上本身是一个大的飞跃,而《标准》不仅要求把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还要求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

现代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而衡量多元智能的标准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方式的实施充分表现出: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科学素养,它必将在现代教学和新课程改革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

“探究”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大多数学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它实质上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一种思维习惯、一种能力系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把科学探究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

(二)科学探究的理论基础

1.科学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统一于科学探究。科学是什么?在国际基础教育中,目前对于“科学的本质”的看法是一个富于色彩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人们一般认为,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教育,它的本质是传承人类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因而呈现出人的发展功能或育人功能。只有将科学寄于探究,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科学教育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简约复现。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科学探究的理论先驱。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获得知识的提高,必须经历两次心理的自我调节,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我们乒,有序建构的学习观为科学探究提供了理论先导。

3.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系统论为代表,统称系统科学。学习者必须把自己置于一个开放的、有涨落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运用控制论的调控与反馈原理调控探究目标的实施,运用信息论的有序原理对知识进行有序建构,通过吸收、输出、反馈和评价等对信息进行加工,构成一个有序的科学探究过程,并抓住信息各部分的联系,形成整体结构,发挥整体功能。使教育系统、教学系统乃至学习者个人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涨落的系统,从而达到有序,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尾科学探究中,学生虽然也要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用科学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发现“新知识”,但与科学复的科学探究是有区别的:一是科学家探究的问题结论是到知的,学生探究的问题结论对学生虽然是未知的,但相又人类整体而言是已知的;二是科学家探究的目的是发现霎理或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产品,而学生的科7探究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强调探究过程又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三是科学家的科学探究一般要经扫复杂曲折,甚至是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则是杆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它对实际的探究过程进千了筛选和重组,成为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典型化、简约仁了的活动过程;四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完全独立的主体,而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美心发展不成熟的制约,使他们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到下才能顺利进行。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和科学家的有所不同,但确几个基本过程是相同的:提出问题一建立猜想与假定一带订计划一获取事实与论据一检验与评价一表达与交流《从这几个要素中我们看到,科学探究过程突出了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突出学生亲自感悟,培养多向思维,真正能运用各种能动感官,生动体验,真正提高获得新知的靛力。

三、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关注过程,着眼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探究离不开四个W:WhatWhyHOWWho。教学活动需要产生一种参与愿望强烈、互动性强、不怕困难、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氛围。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既要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点拨,串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珍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巧妙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

(二)关注应用,着眼能力提高

科学探究的开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恰当的问题特别是应用性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思考冲动,激发起创新联想,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的顿悟与突破。不仅仅是获得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而且知识迁移、综合能力及数据记录与处理能力、正确运用科学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对结论进行评述和分析能力等都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关注体脸,着眼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科学探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价值内容。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十分有益。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应重视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用科学研究熏陶学生,使学生受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及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

(四)关注形式,着眼促进成长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经历的猜想、推测、设计、讨论、归纳、交流、评价等等过程,无不充满着发散、合作与取长补短的“景观”,每一次的探究历程,就是一次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锤炼,就是一次心智的成长,将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瑰宝。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切实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漏掉“半数”学生,超越课本,真正带领学生进人探究人类科学知识的境界。

四、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设计示例

(一)创设情境示例—“蒸发少,教学的引入

第一步:教师用湿毛巾在干净的黑板上写下“学习愉快”四个字,引导学生进人问题情境。

(1)老师送给大家的四个字发生了什么现象?

(2)生活中你发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这一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第二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讨论。

(1)以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发一张湿毛巾,你能提供哪些方法使毛巾变干?实际做一做。

(2)你能将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吗?

教师将学生回答的方法逐一写在事先准备好的空白纸片上,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归类,进一步提问。

(3)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师的这一系列设问犹如给学生“干枯的思维”下了一场“即时雨”,他们思维探究的火花被迅速点燃。教学活动全过程,学生自组织、自讨论、自实验、自总结、自表述,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学生心中洋溢的是发现者和创新者的自豪之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探究、创新的强烈冲动。

(二)整体设计示例—“浮力”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示例

1.创设情境,引人新课

让学生把乒乓球投人水中,观察后鼓励学生描述看到的情景,鼓励他们回忆生活中见到的轮船、气球的情景。然后教师简洁地指出:我们在描述他们时都用到了“浮”字。接着鼓励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乒乓球和轮船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为什么还会浮起呢?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有向上托的力”引导他们结合这个力的功效为自己发现的力取一个名字—浮力,使新课引人既简单又自然,又能给学生带来自己发现创造的喜悦。

2.探究小循环一

突破“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思维难点,并发现测浮力的一种方法(F,=一F)

〔提出问题〕学生先观察金属块在水里下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猜想:下沉的金属块也受浮力吗?它受的浮力方向也向上吗?

[探究方案]你能用一杯水、一只弹簧秤、一个金属块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后得出:先称金属块重力,再观察它在水中时弹簧秤拉力F,比较‘和F的大小。

接着,让学生亲历探究实践、分析归纳、交流评价的过程,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思维。

3.探究小循环二

突破浸人深度、物体密度、物体体积等相近因素干扰产生的思维障碍。

〔提出问题〕用手将乒乓球缓缓压入水中,手会有什么感觉?请就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充分猜想讨论后,再确定如下探究方案:

1)用弹簧秤分别提起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测出浸没时二者受到的浮力;

2)用弹簧秤提起一金属块,逐渐增加浸人体积,观察拉力的变化,明确浮力的变化;

学生通过第2)步,突破了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的思维障碍,再引导学生反思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继续探究—控制变量法。

3)用弹簧秤提着金属块在浸没的条件下,改变浸人深度,观察拉力和浮力的变化,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探究小循环三

引导探索研究,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玩一玩:在溢水杯中盛满水,用弹簧秤提起金属块逐渐浸人,让学生注意观察并表达自己的发现;鼓励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

〔探究方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方案,经合作交流和讨论后再确定:在溢水杯中盛满水,用弹簧秤提起金属块测出‘,计算出F,同时用小桶承接排出的水,测出排水,再比较F浮与排水。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7)

二、文科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设定

文科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与理科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有很大区别,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是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实践性、科学性、应用性科学实验工作的一个基础课程,为理工科学生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学校内提高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较好途径。而文科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尊重客观事实、勇与批判的科学精神。要合理设定文科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文科生的物理实验课程应该有别于理科生的课程教学目标。在培养目标上在教学内容处理上,理工科物理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物理学相关基础要扎实,课程的逻辑性强、数据采集和处理精度高,技能性要求高,但对文科学生来说,物理实验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物理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获得最基本的实验知识,了解实验的步骤和具体要求,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并且从实验中得到推理和分析实验的技能,文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上,应该选择一些生动、形象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的实验内容。打破原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科书的教学模式,按照文科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需要,根据文科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的安排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实验仪器准确的操作,了解当下科技的最新成果,物理实验课是对文科专业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较好的课程。通过对物理实验的操作,可使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并且认识到尊重客观事实、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文科专业的同学当中普遍对物理实验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实验教学内容太深奥,缺乏生活性,对学生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应该结合文科学生的思维,实验教学的内容要侧重于物理实验的趣味性的,与生活紧密的联系的,能够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有疑问的物理现象有帮助的实验;另一方面,在教学当中多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理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同学们学习物理在我们生活科技、军事科技中的作用,让大家认识到物理课的重要作用。

三、文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8)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9)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10)

一、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学的宏伟大厦是一砖一瓦构成的。我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在不断地为大厦添砖加瓦,在很多方面甚至是大厦的顶梁柱和奠基石。教学中要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如我国古代计时方法、天坛、圜丘、编钟等声学贡献,《墨经》中小孔成像的研究,古代质量测量的天平、郑和下西洋大轮船的浮力应用,指南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这些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物理学贡献的自豪感。我国现代科技成就、运载火箭的发射、卫星技术、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核能的和平应用、超导材料、电子技术的飞速换代更新、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等的贡献等,这些知识能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许多的物理现象、规律都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测量工具的逐渐完善、精密,乐音和噪声的辩证转化,牛顿第一定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发展,物理学中模型、假想,微观粒子的实验检测,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对立统一及爱因斯坦理论的最新论证和发展,通过这些知识使学生体会到认识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世界的矛盾统一,实践检验真理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三、科学态度教育

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是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物理课本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对待物理科学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得到启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认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如:牛顿定律的发现、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等。课本中也介绍了许多违背客观规律办事,结果劳而无获的事例。可以使学生辨别一些假象,避免走许多弯路,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例永动机不能做成,因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或客观物质世界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性。

物理学科学论文篇(11)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多级性

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本文谓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从开设物理课开始,便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多向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的分析。而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过程,须是开放性的。即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灵活而全面地寻求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这种特点,被称作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求异、发散是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要求个体具有能从常规、呆板或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把思维从曾经历过的路上转移开来,以探求新的解决办法,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而且,在思考中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转换,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

4.表述的多样性

物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表述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借助于画图像。有些问题还可以用各种图示。概念的表述,亦有类似的方式。每一种表述,都是一种语言,同样是一种思维。

这种表述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首先对思维的方法要加以选择、优化。选择和优化是对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表现,也是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表现。物理教学,就需培养学生选择表述方式的意识,学会并掌握物理语言,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思考、论述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思维的转换

思维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它要求个体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改变语言表达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

思维的转换,既是物理思维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甚觉困难的又一所在。

思维的转换,是思维的灵活性品质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植这种品质。

6.假设与验证

为着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说有如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其中的假设与验证是思维过程的中心环节或关键环节。在解决有多种可能的问题时,结论与假设有关的,必须加以验证。验证假设的思维是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间接的方法,即推理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的检查,即知觉的方法。但无论以怎样的方法来作验证,都直接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7.等效思维

等效方法的运用,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所谓等效,即效果相同。例如矢量的合成分解、等效电路等属之,都是简化复杂问题的方法。把复杂的对象等效作一个模型,以便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这种等效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8.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