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保健方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8:40

保健方法论文

保健方法论文篇(1)

在宋代,由于医学发展迅速,众多方书普及,社会各阶层,对养生保健都有所关注。将宋代养生保健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对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饮食养生保健

饮食是民生之本,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所以从古到今,关于饮食与健康之间的探索,人们从未停止。关于饮食保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如下整理。

(一)纵向研究

赵荣光先生在《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中指出:“饮食养生,源于医食同源认识和食医合一的思想与实践。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此外,书中对茶的养生保健也有所涉及。徐兴海《食品文化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指出:“食疗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文化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也求证了人的健康长寿与饮食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来谈饮食养生功能。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3年)在、、三章中对饮食的养生功能作了详细的论述。吴子明《我国饮食保健文化刍议》(《药膳食疗》1996年第2期)中,从我国饮食保健文化的源头、儒家的饮食保健观、饮食保健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概述了我国饮食保健的源头、特点以及发展,对研究宋代饮食保健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程程《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硕士论文・江南大学・2010)中将传统养生食品与我国传统文化如阴阳的思想相结合,为我们研究宋代饮食养生与宋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陈弘在《浅谈古代饮食保健观》(《卫生职业教育》2013年第12期)中指出古代饮食保健观包括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节制,饮食时心情保持愉悦、注意四季饮食宜忌四个方面。赵婉莹在《中国古代食疗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一文中认为,中医基础理论对食疗的指导作用、饮食文化对食疗发展的影响两方面对我们更好的了解食疗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文中也将农业发展这一社会资源与食疗发展相联系,自然而然的将食疗发展置于社会大背景中。

(二)横向研究

胡艳红的《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在论及饮食思想时录有一些关于饮食禁忌和饮食养生的史料,这对于研究宋人的饮食保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敏在《魏晋至唐宋道教饮食养生思想探析》(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06)一文中明确指出了饮食养生与道教之间的一些内在的联系,并对宋代道教饮食养生类典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道教饮食养生与中医食疗在源头和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是很难明确两者之间界限的。刘健英《宋代名医陈直食疗方精选》(《中国食品》1995年第1期)一文精选了几种陈直的食疗方,主要从主治、配方、制法、效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这对我们现代研究老年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龚仕明、徐嘉《论陈直的“食治”与“治食”养生思想》(《江苏中医》1999年第1期)一文主要根据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指出陈直的食治养老观和辩证治食的方法,强调了食疗的重要意义。刘维锋、赵舒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念》(《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一文指出,宋代士大夫的饮食生活追求的是其中的愉悦趣味而非奢华。在谈及他们的饮食观念时,作者以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例,说明宋代士大夫阶层对饮食养生与饮食禁忌已有所关注。

二、运动保健

(一)对八段锦的研究

李德勋、黄隆清《“八段锦”的探讨和整理》(《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王记生《从中医角度谈传统健身方法――八段锦》(《河南中医》2006年第1期)两篇文章对八段锦的歌诀和对身体的保健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前者在文中对八段锦的每一句歌诀的具体做法和对身体的影响都有详细的分析,这对于现代人的保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者侧重探讨八段锦作为一种健身方法对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实际功效。韦锐斌、李拥军等人《八段锦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躯体功能的价值》(《北方药学》2012年第6期)一文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62例患者分组,得出八段锦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显著治疗效果的结论。作者认为“对从八段锦每一式的歌诀上看,其都与预防疾病、调理脏腑相联系,经常练习八段锦有壮腰固肾疏筋柔体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强体增智之功”。耿涛《健身气功・八段锦研究近况》(《甘肃中医》2008年第1期)一文中,主要对八段锦的功法源流、机理探讨、临床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从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八段锦强身健体的功效。罗雪林《浅析八段锦的养生功效》(《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年第2期)一文对八段锦的概念、机理机制、养生功效作了论述。在养生保健方面,作者侧重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的保健作用。八段锦在宋人笔记等史料中多有记载,若是仔细考究,应该不难发现八段锦在宋代对宋人的影响。

(二)对蹴鞠的研究

刘瑛、颜斌《蹴鞠的现代体育社会价值功能》(《管子学刊》2007年第4期)一文提到了蹴鞠的发展演变,对于在宋代的变化论述的更为详细。在探讨蹴鞠的社会价值时,作者认为蹴鞠具有健身养性的功能,遗憾的是作者并未进一步展开论述。任冀军《宋代蹴鞠的盛行和发展》(《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介绍了蹴鞠在宋代民间的普及和花样,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球会。作者在文中指出“宋代蹴鞠以丰富多采的内容,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了时代历史的需要,也对民族体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施惠康在《宋代的球鞠之戏》(《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一文中按照击球方式将宋代的球类运动分为用杖击球、以足踢球、用手拍球三类,并对其场地、比赛规则也有所论述。张顺、陈荣昌在《我国宋代的足球运动》(《考试(中考版)2008年第Z1期》)一文中主要侧重对宫廷中的足球作为比赛、表演项目的不同规则的论述,对民间的足球运动的发展也有所提及。

保健方法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7-02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上海市嘉定区科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JKK02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的人员不断流入上海地区,随之孕产妇也不断流入,从而给上海地区尤其是城郊接合部的母婴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这些外来孕产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切实保障外来孕产妇的母婴安全,我们在2008年设计该课题,在外来孕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

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护理理论家德兰・雷林格尔(Medeleine Leininger)首先提出[1]~[7],它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护理模式。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是根据患者对健康、疾病、护理、保健、照顾等的认识和需求的差异性以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过程中,从而满足患者身心及精神文化的需要[1]。

在2009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对在本区三家二级医院内产检与待产的50例外来孕产妇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调查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的外来孕产妇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与应用常规护理的50例外来孕产妇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情况,现将具体的方法与取得的结果情况报告如下:

1对象

选择对象在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本区三家二级医院内产检与待产的100例外来孕妇中按便利抽样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夫妇双方出生地均非上海市(非上海市户籍);②居住上海<1年;③夫妇双方的父母均健在;④本次妊娠属于第一或第二胎。排除标准: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其中对照组50例,实践组50例,以孕产妇来院前后列入对照组与实践组,其两组外来孕妇均知情同意,在年龄、学历、职业、家庭状况、家庭生活、孕周与孕次等方面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其100例孕妇,年龄18~30岁,平均22.7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5%),初中65例(65%),高中20例(20%),大专以上(10%);婚姻状况:已婚83例(83%),未婚17例(17%);家庭生活:夫妇一方在上海生活9名;夫妇双方在上海生活71名;夫妇双方与子女均在上海生活20名;职业:普通工以上30名(30%),自由职业11名(11%),无职业59名(59%)。

2方法

2.1孕产妇进行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护理的方法

对照组:按医院制定的常规护理进行护理;

实践组:首先护理人员经过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培训班的培训,然后参与护理,通过护理人员与孕产妇及家属的充分沟通,在互相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了解孕产妇及家属的特点与需求,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料,与孕产妇及家属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用商讨与协调的方法,取得互相理解、支持与信任,逐渐使孕产妇及家属主动需要产前、分娩、产后康复的相关保健知识,使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

2.2研究工具

其“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的问卷为自行设计,通过参考文献、咨询专家的意见、结合临床经验、以及本区外来孕产妇的特点反复修改而成,在正式问卷调查前,对其内容效度与重测信度进行评定,测得内容效度为0.84,预试验的重测信度为0.83。

问卷内容有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生活等。第二部分为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知识需要的情况,内容涉及知识的来源、需要的方式等,围产期保健知识与需求、固有文化及影响情况、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问题,一共有12个条目,采用三级记分法,从“非常需要”、“可能需要”、“不需要”分别记2、1、0分。总分值0-24分,分值越高,表示孕产妇需要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欲望越高。

2.3资料分析方法

研究资料使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进行前后比较。

3结果HT

根据“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所得分值,比较实践组与对照组的情况,其t=2.72,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1

表1:外来孕产妇对围产期保健知识的需要情况

4结论

实践组外来孕产妇比对照组外来孕产妇更需求围产期保健知识,其接受更容易、更迫切。

4.1外来孕产妇与家属愿意获取保健知识。

此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实施的基础是建立有效沟通。因此,首先,体现在当孕产妇来院时热情接待、自我介绍、环境介绍等,使用孕产妇与家属能听懂、能理解的语言;从而,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孕产妇及家属的特点与需求,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料;然后,与孕产妇及家属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可行性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用商讨与协调的方法,提高计划的执行力;最后,使孕产妇与家属逐渐意识到,护理人员与其共同保护孕产妇和胎儿(婴儿)的安全,逐渐让孕产妇主动需要产前、分娩、产后健康的相关保健知识,真正达到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这与张亚妮[8]等的报道也相一致。而区别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改变了孕产妇与家属处处感到医院的命令与强制,从而改变了孕产妇与家属的抵触情绪,最终与护理人员建立有效沟通,达到愿意获取保健知识。

4.2孕产妇与家属更容易接受保健知识

此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实施的关键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孕产妇及家属的文化差异。由于50例外来孕产妇与家属来自全国19个省,其中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用常规护理,往往因地域不同、文化习惯不同,沟通交流难以深入,不能收集有效促进护理效果的信息,在杨艳[9]、曹晓东[10]得的研究中也提到。研究采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其效果就不同,孕产妇与家属容易接受保健知识。因为护理人员通过分析孕产妇与家属的生活习惯、、民族特点等,尊重其文化准则、信仰与生活方式等,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共同讨论分析那些旧观念、旧思维,提出正反两方面优势与缺陷,逐渐认识到怀孕生育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相关的保健知识与保健方法来保障孕产妇与婴儿的健康与安全,真正使保健与保障母婴安全相结合。

4.3孕产妇与家属更迫切需要保健知识

Leininger跨文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整体护理的飞跃ZI[11][12]。此次研究尊重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更细致、更尊重孕产妇与家属的特点与要求,共同磋商制定个性化、可行性的孕产妇围产期保健护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这种磋商与协调的方式,让孕产妇与家属深深体会到知识缺乏带来的被动与无奈,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有的孕产妇与家属主动与护理人员探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中的注意事项、饮食配置、饮食习惯对孩子是否影响、何种食物促进孩子的发育,以及孕期如何进行活动等,这些足以说明孕产妇与家属迫切需要围产期保健知识的愿望。

综上所述,在外来孕产妇的护理过程中应用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进行护理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外来孕产妇围产期的保健质量,切实保障外来孕产妇的母婴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为全面推广Leininger跨文化照护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Leininger M.Future directions translculture nursing in the 21s century.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1977,44(1):19-23.

[2]王玉琼,李晓玲.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我国现代护理[J].护理研究,2000,12(14):231-232.

[3]施楚君.Leininger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4,10(6):538-539.

[4]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0-112.

[5]黄霞,李继坪.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运用[J].现代护理,2005,11(22):1932-1933.

[6]张亚妮,段敏霞,梅娜,等.浅谈跨文化护理[J].中华实用医学,2004,6(3):119-120.

[7]李玉芝,赵志清.跨文化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J].天津护理,2006,14(6):360-361.

[8]刘逸文,李继平.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6,12(14):1336-1337.

[9]杨艳,赵爱平.跨文化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19-23.

保健方法论文篇(3)

《黄帝内经》中最早阐释“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概述;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提出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它们都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健身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瑰宝,其独特的健身理念与方法具有很好的治病与防病效果,是“治未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保健体育服务于人类健康,防治未病达到健康的状态是我们的目的,“治未病”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目的,传统保健体育是“治未病”的手段。

二、“治未病”视角下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

(一)增加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知识的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保健体育技能的讲授以外,增加“治未病”知识的理论讲授,传统保健体育通过一系列的健身方法牵引形体,调和呼吸,调整意念可以很好的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传统保健体育技术的讲解以外还要重视它的理论内涵的讲授,动作讲解结合中医经络、脏腑的内容,明确该动作的健身机理和功效,进一步强调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价值与作用,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传统保健体育技能,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等内涵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理论结合实践,既丰富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结合“治未病”理念深化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评办法

将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列入考试内容,学生除了要完成传统保健体育技术测试以外,还要结合中医理论知识针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运用传统保健体育的技能方法制定一系列的运动处方,教师根据病症结合传统保健体育特点,对学生设计的运动处方进行审核打分,包含动作的组合,强度,持续的时间,频率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三)完善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保健方法论文篇(4)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实施方案

1.研究对象

从广西抽取出三所民办高校,分别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研究这三所院校开设养生保健课程的现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与网络搜集、查阅大量养生保健相关文献与专著以及关于现行养生保健课程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与利用。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以及三所院校实地调查等方式发放和收集问卷。进而对问卷进行调研,获得相关数据。

(3)数理统计法。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对收集到的18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常规统计与统一整理。

(4)实验对比法。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选取新生班级,通过新班级进行新课程教学模式实验,对比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实验效果。

3.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理论准备。首先,对广西三所民办高校的养生保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其次,对广西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再次,进行实验教师的新课标实施方案学习培训;最后,分析体育教材,并实地考察调研广西地区地方养生保健发展现状。

第二阶段:建立健全养生保健课程的改革体系。研究并提出养生保健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法改革和评价体系等。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的新生中,开展新养生保健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对新旧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进行对比、反馈与总结,并撰写分析报告。

二、新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结果分析

1.新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现行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因此,其立足于2003年《课程方案》和2004年《指导纲要》内的明确规定及广西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树立了具有正确导向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养生保健课程教材建设。广西民办高校的养生保健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广西地方养生保健教学需要,以及群众体育开展的实际,对民办高校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了重新选择与优化。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方面,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选用n程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者既是养生保健课程的接受者,又是未来养生保健知识的输出者,所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随之转变,加快现代化进程,即由单一的纸质媒介转向多元媒介的综合运用。

第四,完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将现行单一课程考评系统,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等主要内容不断拓展、创新,转向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的综合评价。全面强化评价的导向、教育、检验、反馈、鉴别、规范、深化和激励的综合功能,加强对学生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2.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与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广西3所民办高校的养生保健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内容简单和教材滞后、教学手段与方式传统、实践操作教学不足等,导致学生对养生保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然而,通过重新设计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将新模式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新年级进行实验后,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新型养生保健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更为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了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结论

本课题是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建设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养生保健课程为目标,结合广西民办高校特点,从改善学生技术技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此项改革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出适应广西地方养生保健需要的体育教育教学人才,进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且,新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从实践和理论的意义上为广西高校养生保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保健方法论文篇(5)

目前,武汉市各独立院校所开设的体育保健课有其课无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几乎为零、十分不理想。经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合理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相应的对策,扩展出多样化、多层次,综合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为保健班学生考虑的益身益智的,提高自信心的有实效的大学体育保健课程,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保健课程的改革和做出陈旧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针对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保健教学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对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100名体育保健课学生和体育保健教师进行调研。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网站;并查阅体育保健班相关的文件、期刊、书籍等,关键词以“保健课”“保健班”“保健”等,收集和该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67篇,还在国际互联网上查阅、搜集并整理、仔细研究分析大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等方面的论文和论著,为该研究的论文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调查问卷制作之前,查阅了很多关于保健班、保健学及注意事项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心里之类的资料,根据本学院保健班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1.2.3逻辑分析法

在资料收集整理基础上,结合了自己对普通学生的教学经验和体育保健课的授课经验,进行思考、归纳、逻辑等方法,把所有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全面考虑问题并逐一解决。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调查的方法回收问卷,再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院校保健课的教学开展现状。从师资结构来看,独立院校教师组成多数为青年教师,也能说明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水平很有限;从教学设计方面来说比较固定与单一,体育保健专职教师都是自发总结编写授课教案,教学内容、目标及目的;从教师的保健专业来说,比较薄弱,经验和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从以上几点来说,独立院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水平不够、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对残疾等群体的保健知识技能。2.2独立院校保健课教学现状。教学思想是授课的主导意识,起着方向盘的作用;教学任务和目标及内容的制定是价值体现,也是教学任务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分重要。经过问卷调查,在调查的体育教师中选择体育与健康第一、增强身体发育生长的教师,选择人数为26人,选择率为74%;选择增强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教师,选择人数为24人,选择率为68%;选择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自觉参与锻炼的教师,选择人数为19人,选择率为54%;综上所述:体育保健课应该把指导思想放在首位,以增进健康和终身体育作为重点,恰好符合我国《体育法》的规定,但是,培养学生人际与团队合作的选择率较低,选择的教师只有10人,占28%,这就说明武汉市独立院校的体育保健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2.3独立院校体育保健课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分析。学校体育是非常烦琐、相互交错,又相互联系复杂的整体系统工程,包括许多不同因素,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精神。所以,学校体育不可避免,也是发展趋势的必然,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单纯靠教学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依据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是不可能实质性的解决问题。体育保健课是学校体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就少不了课余体育运动及活动了,达到预期的效果,相互配合是少不了的。从而保证体育保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内容的顺利完成,达到体育保健课的标准使其更加完善。2.4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情况。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普遍认为体育保健课的器材欠缺,体育保健课程上实践的场地不固定及不足、器材等不能满足体育保健班的需求情况。体育保健班学生的授课,场地和器材还有待提高,需要继续改进,有一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感觉到使用器材有些困难;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学院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可以达到教学的基本标准,只有少数教师认为不能满足保健课的要求。所以说,要想把学院体育保健课学生教授得更好,这就也对独立院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来达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3发展对策

3.1加大体育保健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体育保健力度是很有必要的,能使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情况,也清楚了进入保健班的申请程序,给特需学生解决疑问,同时也提高了体育保健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度,建立完善的体育保健管理体系。3.2给予体育保健生更多关怀。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保健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所以体育保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每次安排少量人数建立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和身体状况等进行记录备案。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关爱与尊重学生,尤其是行为和言语的攻击必须杜绝,真正关注和重视保健班的每一位学生。3.3对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进行调整。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要调整,要把运动按摩及运动处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来提高体育保健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上课后的效果,学完后对自己有帮助,保健学生就会提高学习、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会明显增高,所带来的效果是保健学生形成了较好的习惯,主动参与运动的人有所增加。3.4鼓励体育保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保健课学生的体育学体要求是和国家的标准相同的,只是要求的难度和内容有一定的改善,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保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保健班学生也同样需要,只是强度没有普通学生的量大,强调体育健康的保健类课程占课的主要部分。目的是改善和提高该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也会提升,使体育保健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就会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自身的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信心得到了提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者:张凤仙 余朝阳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栋.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8):71-72.

[2]苏海滨,尹伊.内蒙古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9):150-151.

保健方法论文篇(6)

1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中医药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中医中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解除了病痛,恢复了健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中药文化家喻户晓,中医名人经典故事如华佗“刮骨疗伤”、李时珍“遍尝百草”妇孺皆知。中医提倡药物食物不分家,很多保健小常识非常普及,老百姓张口即来。共同的文化背景使老百姓很容易对中医有认同感,亲切感。中医养生方法简单易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简单易学且效果显著。

2 中医学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3]。精辟论述了预防保健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和西医提出的健康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医理念,融入中医的技术和方法,常常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如何使中医健康教育工作能在社区中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对群众的身心健康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工作方法是关键,笔者认为下述方法可以适当应用:

2.1 开展中医药理念的推广; 根据社区居民特点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沟通,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年龄分布,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从让群众读懂“中医药语言”的角度着手,开展系列的中医药理念推广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对学生和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养生保健的常识,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讲座和咨询。

2.2 开展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工作;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制订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并将其融入到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使群众学会使用“简、便、效、验”的方法开展自我保健,此外,今年还试开展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哮喘试点工作,注重运用中医药防治理念,使慢性病患者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3 开展特殊人群中医药健康教育。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中医药强调针对人体“生、长、壮、老”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障方法,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青少年学生,向他们介绍中医药对于青春期保健的认识。针对老年人,向他们介绍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方法。针对妇女,孕妇,向她们介绍中医药对女性生理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2.4 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义诊、咨询、单独会谈、集体讨论,利用板报、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易于推广的形式,开展中医学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技术曾出不穷。健康教育工作也应该不断创新思路,改变工作模式,大力推广中医学在健康教育中应用,惠及更多民众。

参考文献:

保健方法论文篇(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68X

国内刊号:23-1040/R

邮发代号:14-1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月刊)创刊地1987年,由中国初公卫生保健基金会;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主办。是国内唯一一本以研究初级卫生保健理论、政策、技术方法为对象的综合指导类期刊,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多家数据库收录。

保健方法论文篇(8)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房事及注意房事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纵欲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纵欲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保健方法论文篇(9)

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老中医专家吉良晨在论坛上所作的报告中谈到,“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诸多篇章都不断地强调“治未病”理念,多次论及“治未病”实践原则。“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思想。“治”的含义,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严格来说,“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这种重在“治未病”的思想,实质上体现了中医重视预防的思维模式。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正因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长,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远远不够的。21世纪的医学将从“医学疾病”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调节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不断地告诉我们,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对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作为中医健康文化核心的“治未病”思想加以继承与创新。

进一步推动“治未病”

工作深入开展

本次“治未病”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治未病”――健康的基石,主要目的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提高对“治未病”在我国人口与健康战略中的作用和使命的认识,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思路和模式,进一步推动“治未病”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促进中医药在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论坛宣布,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健康工程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文化传播机制等;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论坛上,老中医专家吉良晨,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陶祖莱,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沈远东,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健康管理学分会会长白书忠等,分别作了“治未病”的主题演讲。据悉,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16家单位将分别就“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治未病”的服务提供、“治未病”与健康需求三个专题进行大会发言。

论坛同时还展出了以“‘治未病’――健康的基石”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治未病”工作情况。一年多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引导团结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部分社会团体、企业,加强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方法的思考和研究,认真组织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同时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上海“治未病”健康工程已率先启动,上海曙光医院和岳阳医院采用“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设立的服务机构已按规范化流程正式运营。

有关专家认为,“治未病”高峰论坛的举办和“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启动,对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目的和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学目的),实现个体化诊疗(新医学模式)方向转变,实现以人为本、健康为中心、个体化的预防、保健、诊疗,大力传播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文化精粹和研究成果,普及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让中医特色的“治未病”健康文化转化成为促进健康的自主行为,引领和规范“治未病”服务流程和方法,倡导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事业,为“治未病”工作健康发展创立典范、积累经验均有强劲助推作用。

卫生部部长陈竺:

拥有健康是第一需求

陈竺部长在论坛上的致辞着重强调了以下三点:第一,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健康是根本,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石,拥有健康就拥有希望,就拥有未来,就拥有幸福。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的健康,人类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

第二,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尽管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很多,涉及许多方面,但是作为医学而言,维护人类健康无疑是其天职,是其永恒的追求。作为医学,维护人类健康的手段不外乎是治疗疾病和防患于未然,而这两者中,无疑后者更为积极主动,更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要重视预防和保健,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化。如何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与此同时,人民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人们的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21世纪的我国卫生事业关键在于预防保健,在于防患于未然。

第三,“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因此,加强“治未病”研究,深刻理解和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全面挖掘、系统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治未病”经验,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正在探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对发展“治未病”,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展“治未病”,应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以健康文化为基础,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理念和信心,掌握运用“治未病”的知识和方法,以健康促进为手段,将医疗部门、健康教育部门、健康管理部门以及科技部门有机整合起来,开展预防保健服务,以健康保险为支撑,发挥其经济补偿、市场组织、资金融通等功能,为“治未病”的发展提供保障。这种新模式将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是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的新尝试。

努力构建中医特色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要求,要切实做好“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王国强在介绍了“治未病”的概念、意义和试点工作之后强调,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调整服务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

第一,必须始终把坚持中医药理论和规律、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治未病”理念和实践乃至整个中医药工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工作起始阶段,要抓好试点,树立样板,把握精髓,求真务实,避免一哄而起,力戒形式主义,既不能把一些“治未病”的技术方法简单等同于“治未病”,更不能把“治未病”泛化最终导致庸俗化。

第二,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第三,必须建立健康保障模式与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健康保障模式是为保证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所做的制度安排。要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型,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要通过金融契约,探索建立健康保障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与此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要为群众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为群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服务,为指导群众应用“治未病”知识和方法维护和提高健康服务,为群众提供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所需的名医、名科、名院服务。要认真探索和完善“KY3H健康保障模式”及服务方法。

第四,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制定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机制。要研究制定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健全有关管理规范,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必须提供人力与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指导试点地区和单位搞好试点。要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围绕实践加强科研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支撑,完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规范技术方案,科学总结服务效果。要组织研制、筛选、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的器械、设备、技术方法和手段。

“治未病”将在保障

保健方法论文篇(10)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体育院校开始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经过15年的发展和嬗变,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科研、目标定位、特色发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同时,各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目标建设、学时分配、专业契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滞后,专业方向比较粗放,特色办学做得不充分,就业竞争力不强,使学生在就业时面临较大困难,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大危机[1]。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2]。目前,教育部牵头进行了社会体育专业标准的起草工作。随着国务院相关就业支持政策的出台,“众创时代”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体育知识、指导大众健身的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我国古代保健康复思想和方法,以及创编开发新的保健康复体操的技能。

一、“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主要内容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的研究范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健康复学的发展沿革,包括发展历史、相关机构、学科前沿等;二是保健康复学和其他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及研究成果;三是专业按摩对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本文从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历史的演变中,探索传统康复治疗与按摩的关系。

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重要性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主要研究与保健康复有关的运动康复方法、手段。它将传统中国医学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起到预防疾病、提高体质、益寿延年的作用[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使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也为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充分显示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了解传统康复按摩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认识传统按摩养生方法的作用、操作手法和应用范围,掌握传统按摩养生的技法,毕业后进入社区保健养生机构,在保健养生事业上服务于广大群众。所以,在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4]。

三、“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技术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氏族部落的人们利用其来强健体魄,疗伤治病。《荀子•天论》中就有“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的记载。意思是,按照时令活动与恰当的调养结合起来,则不会产生疾病。《三国志》卷二十九记载:“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三国时期的医家华佗已经认识到劳动对养生的重要作用,推广创立了至今广为流传的“五禽戏”[5]。吴普按照华佗的方法不断习练,活了九十多岁,还是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坚固。可见在我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传统的导引养生功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导引按跷、健身气功、保健功法、针刺拔罐、中医养生等祖国医学的理论技能与现代体育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技术在体育领域中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学习了传统的养生及保健康复理论,可以提高他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水平,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民族体育文化;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康复按摩技能,能胜任健身教练、社区体育指导员、星级酒店健身教练、美容机构按摩技师、医院康复治疗师、疗养机构康复技师、运动队队医等工作。因此,掌握和了解保健康复知识及专业按摩,对社体专业学生是极其必要的。

四、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价值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不仅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能为学生提供传统保健康复、专业按摩知识,而且是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应适当增加操作性、实践性的学时数,使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中国古代保健康复方法、养生思想和养生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技能及方法并将其充实到保健康复体系中来。

(一)有利于传承传统康复养生思想

传统保健康复与按摩是社体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在课程中加入传统医学、导引养生的思想及技法,既能使学生了解传统养生学的发展脉络,又能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养生观,摒弃当下社会浮躁的养生思想,真正从“治未病”的角度去探究养生的作用,从而促进对专业按摩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兴趣,这也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拓宽思维。加强对传统养生技法的培养,增加实验、实训的学时数,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对传统保健养生技法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针对社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通过刘善云等人[6]的调查分析发现,社会岗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如下要求: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深厚,专项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健身技能水平较高;具备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实践技能,胜任健身指导工作的职业技能;②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有研究[7]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发现:获得身体锻炼的方法是社区居民首选的健康教育知识,排在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别是科学健身、疾病防治、身体康复和身体保健知识。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可以有效拓展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五、结语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开设,基于满足体育产业化、加大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契合度的要求,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拓宽了渠道。因此,建议在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此门课程,这对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74-975.

[2]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网.2014年最难就业专业排名[EB/OL].(2014-10-15)[2016-05-07].

[3]刘小华,栗芩苓.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3):66-68.

[4]陈佩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87-89.

[5]刘黎明,李广周.体育保健与康复初论[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5):83-86.

保健方法论文篇(11)

严重流行性疾病所引发的公共健康危机掀起了诸多讨论,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如何平衡专利持有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的相关问题。作为提高药品可获得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关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这一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2001年《关于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宣言》及后续法律文件的陆续,表明WTO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危机解决的决心。

一、有关专利和强制许可的概述

专利权(Patent Right)是指发明人或权利受让者对特定的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山实施并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专利制度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专利权。专利权主要体现在时间性、地域性和排他性三个方面。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专利权应当纳入财产权的范围。

强制许可是指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在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之情况下允许第三方专利的一种许可制度。我国《专利法》第49条规定“国家在出现经济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 1

二、 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于处理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这两者关系存,目前学界中主要是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

(一)公共健康应当优先于药品专利保护

之所以认为公共健康应当优先于药品专利保护,基于生命的利益是保护其他利益的正当前提这一考虑。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命健康应当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公共健康的重要性应当被信奉为高于个人或者小集体的财产私权。相反的,如果对于相关日益严重的相关公共健康置之不理,那其他方面的利益保护将无从谈起。

(二)药品专利保护应当优先于公共健康

从古至今,有利益的行业就会有人去从事。所以,药品专利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专利权的保护。通过对权利的保护,赋予一定的经济利益等方式,使更多人参与到新药品研究开发当中,从而研制出数量更大的新药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专利权的保护激发了民众的创造性。所以,各种迫切的药品专利权应当获得良好的保护合情合理。

(三)药品专利权与公共健康应寻求最佳平衡

“没有合法的垄断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产生出来,但是有了合法的垄断又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2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也在不断的寻求因素的平衡以求达到最佳的发展态势,从而避免出现各种极端。民众利用自己的时间研制各种药品,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为他人的健康做出贡献。

在各种对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保护问题的争论,笔者比较赞成第三种观点。TRIPS第7条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相互利益,并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3我们不难发现,法条中表明知识产权的目的除了考虑保护权利人的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追求达到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一种利益平衡,即追求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衡平。换言之,药品专利的实施除了保护制药公司的利益之外,还应当考虑其对广大药品使用者以及公共健康的发展的影响。紧接着,TRIPS在第8条中对于两者的关系规定为“在制定或修改其法律和法规时,各成员可采用对保护公共健康和营养,促进对其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至关重要部门的公共利益所必需的措施,只要此类措施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4

三、TRIPS中关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相关规定

TRIPS协议对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作出相应规定。而在《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宣言》中,则是对TRIPS协定以及公共健康领域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并确认公共健康应当要优先于私财产权。《执行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宣言第六段的决议》则是对前面两个法律文件的进一步补充。

(一)TRIPS协定中关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相关规定

TRIPS协定的第27条第1款规定:“在遵守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前提下,专利可授予所有技术领域的任何发明,无论是产品还是方法,只要他们具有新颖性、包含发明性步骤,并可供工业应用。”5第3款(a)中规定:“人类或动物的诊断、治疗和外科手术方法。”6读完法条我们可以发现,第3款(a)并不当然被包括了药品方面的专利。也就是说,药品方面的专利可囊括在第27条第1款的规定之中。即,只要是依照协定的据以规定,无论是药品本身还是制药方法,只要符合上述第27条第1款之规定,则各成员方就有义务按照相应规定给予其应有的专利保护。

(二)《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宣言》

《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宣言》关键之处在于明确了TRIPS协定的实施应当要维护公共健康,特别是要让所有的人不因为贫困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而无法使用需要药品。

(三)《执行TRIPS协定与公共健康宣言第六段的决议》

《决议》达成于2003年,其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就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允许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成员在面对公共健康危机的情形下,可以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之时在其内部采用实施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来展开有关公共健康疾病的医疗工作。与此同时,《决议》的第3条规定:“当出口方成员方根据本《决议》中确立的制度授予强制许可时,应结合该许可给进口成员方带来经济价值,根据TRIPS协定第31条(h)的规定,给予专利权人充分的报酬。”7此外还规定对符合条件成员方的再出口问题作出规定。《决议》是TRIPS协定涉及专利制度若干限制的一大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四、关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相关规定的不足之处

在药品专利的抢强制许可问题上,尽管TRIPS协定在《宣言》及《决议》的补充下不断完善,但在三个文件对一些问题的规定上显得并不是很清楚,使条文的实施有一定的模糊性。

(一)药品生产能力的鉴定标准

是否具有所规定的药品生产能力是判断成员方是否能够进行强制许可的前提条件。然而,根据《决议》中的2(a)(ii)规定:除了最不发达成员方外,其他在确认“符合条件的进口成员方”方面存在有争议的成员方,有义务根据附件中的相关规定方式来证明其在该药品生产方面没有生产能力或生生产能力不足。然而实践中,各个国家的药品生产行业不同参差不齐,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必将导致各国在对无药品生产能力或生产能力不足的理解上出现偏差。

从上述方面来说,《决议》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为成员方提供确定的评估标准,其规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笼统的。

(二)在使用费用的支付方面

根据TRIPS协定的第31条的(h)款的规定,专利权人可以得到充分的补偿。但是针对到底什么是充分补偿这一问题却并未明确。其中仅就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许可的经济价值给予一定说明。此外,对于什么是明确的补偿标准方面,成员方的实践中确实也存在着不同的做法。

五、TRIPS协定下关于药品专利保护和公共健康维护之冲突问题的对策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在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问题中已由相关法律规定存在,但成员方利用这些机制应对公共健康之时却还是存在着不少困难。

(一)TRIPS协定弹性条款的灵活运用

1.巧妙利用TRIPS协定中目标与原则。总所周知,国际协定中的目标和原则对于条文的限制具有指导和限制作用。TRIPS协定中对目标和原则的相应规定,为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的解释和实施等等提供了标准。条款本身具备了极为广泛的空间,为具体条文和措施的解释、运用方面提供博弈的空间。成员方在遭遇公共健康危机而需进行相关药品的强制许可的情况下,便可以用上述条款进行相应抗辩。

2.善于利用TRIPS协定、《多哈宣言》和《决议》的相关规定。协定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故,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而言,想要得到药品专利的强制许可,就必须学会如何运用好其中对过渡期的规定。此外,面对已经实行专利保护的情况,这些国家可以选择对其法律进行相应修改。当然,一些国家基于各种情况使得其修改法律将受到各种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就应当就如何修改来进行缜密的考虑。

(二)制定和实施适合国情的药品专利制度

合适本国国情的药品专利保护制度对于药品专利保护,特别是公共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研发能力良好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那些过分依赖于他国技术的国家在专利保护方面的呼声更为强烈。但是药品专利毕竟与一般商品不同。它的获得不仅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问题,还应当看见背后的国家利益。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应当制定符合本国国情和国际法律的药品专利制度,寻求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1]刘春田,曾宪义,王利明.知识产权法,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出版

[3]康安峰.TRIPS框架内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之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叶志华.TRIPS框架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之修法趋势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6年博士论文

[5]卢慎.TRIPS体制下的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D].外交学院2007级

[6]尚静.TRIPS协定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张宁.TRIPS协议下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 2005年

[8]李洁洋.TRIPS协议中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维护相关问题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5

[9]叶抗抗.WTO框架下的药品专利强制许可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王金兰.试论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危机的冲突与平衡[D].山东大学,2008

[11]周平.《公共健康宣言》及外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2]贺小勇.从多哈宣言到总理是会决议看国际知识产权保护[J].

[13]源泉,邵荣.从白云山版“达菲”事件看我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第19卷第16期

[14]何俊杰.公共健康视野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中的利益平衡[J].法制与社会2009.10(中)

[15]曲三强.论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24卷第1期

[16]钟宁晨.浅析TRIPS协定有关药品专利强制可续的新发展[J].经济与法 2011年第2期

[17]赵文君.西方学界关于“私人财产权观念”的研究述评[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6期

[18]冯洁菡.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多哈健康宣言之后的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9]朱晓卓.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理性认识[J].上海医药,2006年第2期

注释:

1 引自:《中国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49条

2 刘春田 《知识财产权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09―121页

3 引自:Trips协议第7条

4 引自:Trips协议第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