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8 16:15:21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1)

2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三级医院虽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病房床位紧张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加之医疗报销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经济困难对医院住院的费用难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疗和护理。因此实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2]。

3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建议

3.1加大政府对于居家护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居家护理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护理队伍得以壮大,居家护理模式渐趋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居家护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我国的居家护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可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和社会问题。建立居家护理服务相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管等,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保障护士安全,保证居家护理服务顺利进行[9]。

3.3规范居家护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以保证居家护理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护理各项制度,如访视制度、入户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或家属)、消毒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0]。

3.4成立由医院与社区共同组成的居家服务互助指导小组:从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拔具有5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护士及社区医生、护士组成居家护理服务团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由大医院医护人员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大中型公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居家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延续性、便捷性、实效性的护理服务。既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帮助患者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节约国家医疗资源[11]。

3.5重视对居家护理人才的培养:各级护理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学等必修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居家护理人才。政府还应通过提高社区居家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减轻其工作压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护理学生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培训,使居家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使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护理服务。

3.6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保证“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每天需要护理的时间来划分护理的等级标准,根据护理等级确定护理费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12]。

3.7对居家护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可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由居家护理人员和患者实行互评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居家护理报酬的支付考核范围,以提高居家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51-03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很不完善。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对社区共管实践的理论总结,更好的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使得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同发展,走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的意义

(一)实践的需要

1.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底自然保护区1 999个,保护区总面积14 39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4.4%。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已有1 538个,总面积达1.18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3%。中国耕地面积2003年底的统计数据为18.51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2.8%。也就是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在2003年底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已接近全国耕地的面积。截至2009年底,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上升为2 541个,总面积上升为14 774.68万公顷(不含港澳台地区),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4.72%。

但在同时,与相对高水平的保护面积相比,又存在相对落后的周边社区。中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特殊和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又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边远山区,涉及贫困人口约2 000万。在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内和周边都有当地居民分布。这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情况的一个突出特点。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无居民的保护区不同,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人口众多,平均每个保护区内定居人口近1.5万,周边社区人口5万多。

如此大面积的资源丰富地区,没有建设好,没有保护好,没有管理好。目前,自然保护区的任务已由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高阶段,迫切需要好的管理方法。

2.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普遍存在,而且非常尖锐。过去不考虑社区的需求,封闭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引入了社区共管的管理方法。但是这种管理方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国内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进,处于试点阶段。在实践中理解不同,做法各异,绩效也不同,可以说良莠不齐,实践中还没有总结出一套或几套成功的模式、经验。

3.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社区共管实践的总结不够,因此对下一步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社区共管实践就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

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中,很难找到不涉及当地参与保护以及把保护与发展相联系的项目。但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项目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为政府和国际组织局限这类项目提供较具参考性的方法和经验。

(二)理论研究上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虽然在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如同实践的不成熟,理论研究也远没达到完善的地步。社区共管脱胎于社区(社会)林业以及参与式扶贫项目,在中国的兴起及推进又主要赖于国际援助项目,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思想基本上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因此,国内对社区共管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创新的、能与实践结合并指导实践的研究。

(三)政策、法律规范完善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有关政策及法律已不能完全适应保护区发展的需要,修改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已提上了日程。在中国社区共管的实践中也发现,社区共管还缺少政策、法律的有效支持,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政策、法律规范的缺失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有效开展。因此,需要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从理论上分析并指出进行有效的社区共管所需的政策、法律支持,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提出政策、法律修改、完善的合理建议。

二、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

1.社区林业。共管较早应用于社区林业,社区林业精神后来在其他自然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得到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共管的基本思想已应用到包括资源保护等相关领域中。

2.参与式扶贫。社区资源共管的理念和实践,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这种参与式发展起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成长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实践。参与式扶贫项目力图促进人们自主地组织起来,分担不同的责任,朝着一致的目标努力,使发展项目的制定者、计划者、执行者之间宣传一种有效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参与式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得到极大的推广[1]。

3.公共资源的管理。共管经验也主要来源于鱼类资源、森林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管理经验,主张这些公共资源的管理需要更具活力的伙伴关系:政府和其他资源利用的相关机构为当地资源的使用者和社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来补充当地资源的使用者和社区在管理这些公共资源上的需求。

总结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虽然有研究者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来源,但是没有对此作进一步分析。目前尚无人关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社会林业、参与式扶贫及共管资源共管的差异所在。第二,在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及实践)中,借鉴了或者是直接应用了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的理论,但是没有与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适合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思想理念、理论及模式。第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脱胎于社区林业与参与式扶贫等实践及理论,在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中,社区及社区居民是当然的主体,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不是主体。这些项目中基本不存在中国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复杂的土地、资源的权属问题。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有自身的特点,其中,社区共管的主体并不那么简单明确;土地权属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常复杂的问题,在目前的研究中没有深入研究这些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特殊问题。第四,因为保护区社区共管中权属的复杂性,产权的明晰以及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的权利义务配置,就有别于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及公共资源社区共管的权利义务配置,目前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没有给予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在中国的引入、兴起

20世纪90年代,社区共管和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开始受到重视,首先应用在扶贫、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项目中,并逐渐从纯粹的自然保护拓展到保护与生产相结合,从单目标扩展到综合发展,从农村项目向小城镇发展项目扩展[2]。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开展则主要由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

1.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在中国实施的几个大的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社区资源共管在中国的发展。1995年8月起,全球国际基金(GEF)在中国5个省10个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为期六年的“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社区共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02年10月至2008年10月间,GEF实施了“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项目(SFDP)”,其中一个子项目是社区共管,涉及7个省的13个自然保护区。1998年由荷兰政府资助的中荷合作森林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FCCDP)在云南省展开,涉及6个自然保护区。社区资源共管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云南白马雪山和中甸等地,陕西秦岭地区,长江中游湿地和四川等地实施的众多保护于发展项目,都有社区资源共管的部分,显著地推动了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实践。。

2.争取资金的利益驱动。为了争取国际援助项目资金,保护区对社区共管缺乏深入的研究及理解,为了获得项目资助而在报告中写人了一些他们自己可能不完全信服的内容;村民们认为,国家给贫困地区的资助应是无偿的,资助是应该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先把资金“骗”来,而地方政府也持这种观点,只要争取到资金就行。这就形成了重争取资金,轻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加强自身管理不够,忽视社区利益。影响了共管的成果 [3]。

3.矛盾冲突的压力。由于产权的模糊和重叠而形成的冲突是共管体制形成的原动力。保护区管理部门相对更积极地支持解决权利或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起工作职责和目标直接指向保护区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其并不掌握对保护区所辖面积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权力,即工作要求与可支配权力之间有很大的缺口。而各级政府的态度并不是很明确。各级政府及社区的参与显示出较强的被迫性。

总结以往的研究,局限主要在于:(1)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主要是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所以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各项目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的,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同的项目,实践及原则、理念是不同的,因此研究也有较大的局限。研究的项目色彩较浓。(2)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者虽然愿意接受社区共管这种管理模式,出发点基本上是基于矛盾冲突的巨大压力,及外部的推动和争取资金的需要,保护区的真正目的:帮助社区发展经济,社区不要再破坏保护区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经济激励等手段,“迫使”社区承担一部分保护责任。但在他们思想深处,仍是把社区作为自然保护的破坏者和对立面来看待的。保护区及研究者的基本逻辑是:封闭式管理行不通――因为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破坏保护――社区破坏是因为他们生存需求――通过社区共管,帮社区发展了经济,社区不再破坏。这种对社区地位的认识是有偏差的。对社区共管的真正意义也缺少认识。

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看,应用了社区林业及参与式扶贫的经验理论,但是没有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特点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从在中国的兴起看,主要源于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大多数的研究局限于各自的项目,而且这些项目主要是针对社区经济的发展。

四、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在中国的实践模式

从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的研究来看,共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或)周边社区;(2)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非政府组织;(3)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公司;(4)保护区、社区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比较多的是第一种模式,第二、三种模式比较少,第四种模式目前只看到一例。第一、二种模式,保护区收获保护效益,社区收获经济效益,第三种模式中,社区、公司获取经济效益。第四种模式中,考虑了保护区在共管中的经济收益。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3)

0引言

当前社会正处于医学模式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医疗工作由以前的疾病为中心向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模式转变。社区医疗作为最贴近居民生活的医疗服务机构更应该做好平时的健康管理。相对于医院护理,社区护理需要对居民的健康、生活状态等进行相应的服务和管理,从工作内容上来说就决定两者根本性的差异。我国的社区医疗是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但同时也具有一部分私人医生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全部的照搬照抄医院的护理模式是完全不可行的。所以,应以医院护理为参照,创造更适合发挥社区护理作用的护理模式。

1工作内容的不同

护理学已明确界定,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护理程序指的是护士对护理对象提供相应服务和照顾是所要遵循的基本工作程序。其中涵盖应用基础理论中的系统理论、基本需求理论、信息交流理论、解决问题理论等,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步骤进行工作任务的落实。根本上说,社区护理服务和医院护理服务均是根据上述相应理论和工作步骤来开展工作的,但医院的护理工作更加注重恢复患者的健康,对疾病进行治疗,在健康教育、生活干预等方面很少起到作用;社区护理则全然不同,作为社区中的医疗服务机构,对整个社区的健康都起到一定的管理监护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的是促进和维护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在工作中更加的注重健康教育及疾病的防护。社区护理服务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社区人员的身体、心理、社会健康,所以两者首先从工作内容上是不一样的[1]。社区护理服务工作中,在整体护理的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参与和自我管理,同时通过工作随时对社区中的疾病和致病因素进行管理。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保证居民的健康。社区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不仅一年四季需要相互联系,甚至贯穿于居民的整个生命周期。而医院的护理工作更多的是阶段性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就离开医院,不受医院的管辖。

2护理对象的区别

医院护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对患有不同程度疾病的患者进行护理,为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相对脆弱的人提供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对象则完全不同,通常是以某一地区或社区的全体人群作为护理对象,蕴含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次,包括患病群体、具有高致病危险因素的群体以及健康人群。相较于医院护理工作,社区护理更加注重人的社会学属性,这也决定了两者开展工作方式的不同。医院护理中,护理人员和患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患者需要遵循护理人员的指导才能对疾病的治疗起到更好的作用,所以医患之间存在着更好的合作基础。社区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整个社区的健康进行监管预防,更注重公共安全。这就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到对疾病的预防和对生活习惯的调整中来,无疑具有更高的责任要求。因为患者不仅需要对自己负责,同时需要对整个社区的人负责。作为没有实权的服务部门,如何在工作中促进每个人的参与是工作中的难点。所以在工作的开展中,护理人员会积极的与社区管理部门及患者、健康人群建立更加深刻的合作与联系,通过各种策略来完成工作任务。在护理工作中,社区护理无疑会更加关注对人的社会属性进行护理,以从整体上协调社区成员的健康习惯。

3工作环境的不同

从工作环境方面来说,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差异极大。医院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同时医院具有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协调,具有完备的设施、流程以及培训体系。而社区护理需要在有限的设施、人员等方面的配置下独立开展工作,服务对象具有更多的主动权。社区护理需要对患者的生活区域、方便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工作中,社区护理对相应设备、医护支持的需求相对较小,更突出的是以一定的服务及策略促进社区群体参与到对健康的关注中来[2]。同时在管理环境方面,医院护理工作按照区域及专业进行管理,而在社区工作中很难实现专业管理,只能按区域管理。这也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4人员素质的不同

上述分析了社区护理在工作内容、护理对象、工作环境方面的不同,这就对人员的素质造成了关键性的影响。医院护理更加注重护理的专业性及制度性,以配合医师的治疗、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为主,所以对于人员的要求主要是服从性、配合性和专业性。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护理人员做出了以下要求:首先需要具有以社区健康为己任的责任感。其次要优先照顾弱势群体;最后要能与个案,包括个人、家庭、团体及社会开展合作。所以社区护理工作要求人员具有一定的沟通、规划技巧,同时与注重纪律性的医院护理不同,社区工作更加的注重工作开展的灵活性,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及个人要求对工作的开展影响更大。可能在相关管理规定下,社区护理能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但更好的开展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责任心及个人能力[3]。

5结论

本文分析了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在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工作对象等方面的区别。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这都是出于对人的关心开展工作的,在工作本质上都是要维护人类的健康安全。所以无论工作有什么样的不同,对于人类整体的关心爱护都是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董莉.浅谈社区护理在医院中运用的体会[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6:3.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4)

所谓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环境,使组织中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实现组织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潜能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充分运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目标[1]。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负责中心内部和社区的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护士长(或组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数量应根据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除负责中心的临床护理工作外,也负责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监督应由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市护理学会也应将社区护理纳入学会的其中专业组,定期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活动[2]。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护理环节,不利于很好地预防护理缺陷。与医院护理相比,社区护理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①服务对象:为固定的社区内人群(健康人或慢性病患者);②服务场地:家庭、社区生活或工作场所等;③服务内容:除了门诊常见疾病治疗护理外,主要为健康人群服务和慢性病监控管理,并有大量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④服务方式:主动上门的方式,与被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或家庭成员似的关系;⑤服务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导。为此,社区护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门诊护理服务主要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内给患者测血压、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导尿、灌肠等。②咨询服务责任护士公开电话咨询、热线咨询及中心网络咨询、义诊咨询、电话回访咨询等。③下社区服务事先告知,定时定点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调查、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④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慢性病上门访视、出诊服务、临终关怀、居家护理、高寿老人及孤寡老人和特困人群慰问帮助、上门健康调查与健康指导等。社区责任护士的工作以责任医护团队的形式,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护理服务[3]。⑤护士数量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护比为1:2或1:4,我国医护比为1:0.5,存在严重缺编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对策

3.1制定社区护理管理的管理制度

3.1.1确立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应确定社区护理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关键点,并注意将计划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具体操作的控制标准。控制对象应选择那些对实现社区护理组织目标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社区护理控制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选择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以便社区护理管理者对组织总体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控制的关键点包括社区制度、社区护士、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器材设备和药品、社区部门及社区时间等[4]。

3.1.2衡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绩效通过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衡量。

3.1.3评价社区护理管理偏差并纠正偏差判断偏差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程度,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此过程也要对标准进行再次判定,若标准不够合理,则修订标准,反之则应注重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社区护理服务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能、质量职责以及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②包括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过程。如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控制方法和记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结果),护理质量管理是通过对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③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3加强对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护士的角度了解其对业务培训的需求,并深入社区调研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见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士对相关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慢性病用药知识、社区急救、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知识、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临终关怀等[5]。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式,为社区护士创造足够的培训机会,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尽早尽快适应社区护士角色的转变。

3.4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护士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定期监督、指导[6]。护理部坚持每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月查相结合,每月定期召开质量控制通报会,对发现的问题或特殊病例,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习,修改工作流程,制订解决方案,坚持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人才,明确社区护士分工,各尽其长。

4结论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的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孙伟,钟宁,郑家萍,蒋中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服务的设立及实践[J].上海护理,2013,03:77-79.

[2]袁改霞.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30:4044-4045.

[3]卢蓉,姜润生,黄丽,等.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06:436-438.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R192.6/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12-03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YANG Min, LIU Yingyan

(Yingb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nursing staff appraisal technology archives in the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of 2011,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were managed for the all nurses in this center,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examination, theory test and average operation test scores, patients’ satisfaction were enhanced after using the nursing staff examination technology files. The number of errors and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were reduced remarkably. Conclusion: Use of nursing personnel evaluation technology archives can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anager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KEY WORDS technology archives; community; nursing management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是医院档案的组成部分,是护理人员业务成长的真实记录,是考核护理人员德、勤、绩、能的重要依据[1]。但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在社区服务中心尚未普遍建立。我中心引入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理念,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更适用于社区护理人员考核的技术档案摸板,并于2011年1月试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中心护士总数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51岁;平均年龄(33.18±5.4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5名,护士10名;本科2名,大专18名,中专10名;工作年限:≥10年21名,5~10年3名,2~5年3名,

1.2 方法

所有护理人员均建立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人手一册,统一存放于护理部。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包含工作质量、业务考核、职业素质、继续教育、加扣分和考核汇总5项。年终将各项得分相加得总分,满分为100分,并评定考核等级。护理人员技术考核档案自2011年1月实施,2012年1月采用相同表格比较《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实施前后的考核结果。

1.2.1 护理质量考核

护理质量占总考核分的40%。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文件书写、分级护理、抢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护士长管理等,护士与护士长的考核重点不同。参照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修订的《护理质量工作标准》,质控分数按5~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小组每月按项目评分,并将全年平均分计入“护理人员年度考核汇总”栏,扣分原因记录在该考核表下面的“具体内容记载”栏内。

1.2.2 业务知识考核

业务考核占总考核分20%。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考试,考试成绩取全年平均分,理论考按10分的标准进行分层,操作考按5分的标准进行分层,考核后给予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3 职业素质考核

职业素质考核占总考核分20%。内容包括:遵守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尊重患者权利、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等,每违反一项扣1分,如屡次发生或情节严重者加扣5分。

1.2.4 继续教育考核

继续教育占总考核分10%。继续教育根据职称和完成学时数换算成相应分值,护理论文根据不同职称,将上交或发表的论文数换算成相应分值,年终总评。

1.2.5 加扣分

加扣分占总考核分10%。加分项目包含:①在核心期刊;②参与课题研究;③评为服务明星;④获院级及以上荣誉;⑤获院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减分项目包括:①科内投诉或纠纷造成不良影响;②发生性质较严重的差错或事故;③严重违章违纪等。加扣分按项目赋予不同分值,同一项目可累计加分或减分,但不超过该项的最高分值;加扣分事实记录在“具体内容记载”栏内。实时记录,年终总评。

1.3 考核等级评定

将4项考核分及加扣分累计得总分,按总分评定考核等级。

年终总分≥90分为A级,推荐评先、深造、晋升、升职;81~89分为B级,不能参加各类评先;70~80分评为C级,不推荐参加技术职称晋升;

2 结果

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4项内容考核分值均比考核前提高,锦旗和表扬信数增多,差错及纠纷的发生数明显下降(表1)。

3 讨论

3.1 有利于完善社区护理的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人数虽然不多,但工作地点分散,工作内容相差大,考核标准也不同,如果没有一套完整周详的考核方法,很难管理到位。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对每一位护士都能根据其职称、岗位、工作表现、服务态度、继续教育等进行完整、系统、科学、有效的考核与管理,从而使护理工作达到岗位责任化、操作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构建了高效的管理模式[2],进而增强社区护理的竞争力。

3.2 为护理人员的评先、深造、晋升提供依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流动小,晋升职称的机会少,往往数人或十几人竞争一个晋升名额;医院内每年有评选优秀护士、先进医务人员的名额,以往都采用护士投票或护士长推荐的方法产生,主观性较强。使用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能真实、完整地记录护理人员业务技术信息、工作表现、个人业绩以及技术能力测评情况,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3],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3.3 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有些社区护士长期在同一岗位从事简单而重复的护理工作,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明显减退。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全面考核后,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促进护士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护理和人性化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全面考核,督促护士加强护理查对与观察,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造成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4]。

3.4 强化了社区护士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学分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任的必备条件[5]。社区护士接受院内外继续教育的机会比医生少,观念落后及知识陈旧导致社区护理的水平不高、发展缓慢。实施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后,我中心护士积极参与各项院外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了撰写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促进了护理科学的蓬勃发展[6]。

我中心护理部通过护理人员考核技术档案的使用,达到了对护理人员的有效管理的作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管理者的能力,强化了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促进了护士自身和中心护理事业的发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说明护理技术档案是社区护理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姣姣, 王素美, 张颖.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上海护理, 2005, 5(4): 57-58.

[2] 顾慧.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1(6): 106-107.

[3] 吴鸿珠, 李双凤. 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手册的建立与使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5): 67.

[4] 魏志红. 创建护理安全文化的探讨[J]. 甘肃科技纵横, 2013, 42(6): 125-126.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6)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12英语(一)

00015英语(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31心理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037美学

00040法学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5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60财政学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6货币银行学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72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

00076国际金融

00077金融市场学

00078银行会计学

00086风险管理

00087英语翻译

00088基础英语

00090国际贸易实务(一)

00091国际商法

00094外贸函电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9涉外经济法

00107现代管理学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00146中国税制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0152组织行为学

00153质量管理(一)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156成本会计

00157管理会计(一)

00158资产评估

00159高级财务会计

00160审计学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0163管理心理学

00167劳动法

00169房地产法

00182公共关系学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

00196专业英语

00197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207高级财务管理

00208国际财务管理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0230合同法

00233税法

00242民法学

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0245刑法学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49国际私法

00261行政法学

00277行政管理学

00281社区社会工作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8公共政策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20领导科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0345秘书学概论

00346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00370刑事证据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388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0039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00395科学。技术。社会

00420物理(工)

00442教育学(二)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451教育经济学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53教育法学

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0488健康教育学

00504艺术概论

00522英语国家概况

00527中外秘书比较

00529文学概论(一)

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35现代汉语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40外国文学史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95英语阅读(一)

00596英语阅读(二)

00597英语写作基础

00600高级英语

00603英语写作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0605基础日语(一)

00606基础日语(二)

00640平面广告设计

00642传播学概论

00659新闻摄影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714插画技法

00716印刷工艺

00794综合英语(一)

00795综合英语(二)

00840第二外语(日语)

00841第二外语(法语)

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00937政府、政策与经济学

00938组织行为学(二)

00939商业伦理导论

00940战略管理教程

00943公司法律制度研究

01564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01759药物化学(二)

01761药剂学(二)

01763药事管理学(二)

02087分子生物学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2159工程力学(一)

02183机械制图(一)

02185机械设计基础

02194工程经济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198线性代数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2205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306自动控制理论(二)

02316计算机应用技术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56数字信号处理

02365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2376信息系统开发

02382管理信息系统

02387工程测量

02391工程力学(二)

02394房屋建筑学

02398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02407路基路面工程

02409桥梁工程

02599应用数理统计

02609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技术基础

0286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2899生理学

02901病理学

02903药理学(一)

02997护理学基础

03000营养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3005护理教育导论

03006护理管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8护理学研究

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

0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03139数据库技术

03200预防医学(二)

03201护理学导论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203外科护理学(二)

03325劳动关系学

03335公共管理学

03347流体力学

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3621社区护理学导论

03622社区健康评估

03623社区特殊人群保健

03624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03625社区护理技术

03626社区康复护理

03628社区精神卫生护理

03629中医护理学基础

03699护理学研究(二)

03700护理社会学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07机械制图(三)

04108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04110公差配合与测量

04114数控机床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4218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

04223计算机信息基础

04224经济应用数学(二)

04225经济预测方法概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4487设计制图

04525环境微生物学

04624工程经济学

04729大学语文

05173企业信息管理

05359秘书语言研究

05508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05509成型设备概论

05510模具工程材料

05513塑料成型技术

05515冲压成型技术

05517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05522有机化学(五)

05544现代设计史

05548包装工艺与设计

05661机床数控原理

05665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概论

05677法理学

05679宪法学

05722公共经济学

05723非政府组织管理

05724公共卫生管理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5963绩效管理

06086工程监理

06087工程项目管理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

06091薪酬管理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167工程机械

06268工程数学

06269工程应用英语

06279道路工程制图

06280道路建筑材料

06285交通工程经济分析

06286桥涵水文

06287结构设计原理(二)

06288公路工程CAD

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

06603运筹学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7)

abstract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xi is a reservoir of biological resource,and it had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karst area of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as introduced,the notion and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nature reserves were analzsed,and then the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presently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the countermeasures to advan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e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mulun nature reserve;environmental education;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与环境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野生生物种的灭绝、物种多样性的锐减,已经成为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人类的关注。自然保护区的提出和建立,保护了一些珍稀物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现以木论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的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1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环境教育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上正式定义的,旨在促进整个人类的环境忧患感,促进人类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并避免新问题出现[1]。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划分了自然保护区。世界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定义为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而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 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环境工作者及地方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向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群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技能,转变不重视环境教育的旧观念,促进社区与保护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以实现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社区群众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帮助保护区和周边地区人群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促进社区共管,实现自然资源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2木论自然保护区概况

木论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始建于1991年(当时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20.6 km,南北宽11. 6 km,总面积10 829.7 hm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0~18.7 ℃,年均降雨量1 530~1 820 mm,年无霜期310 d,相对湿度较大。保护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石山裸露面积80%~90%,土壤覆盖面积不足20%,且土壤多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地才有成片土壤。土壤为由白云岩、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局部出现由燧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硅质土。木论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极为完好,覆盖率高达96%,为世界同纬度地区所罕见。林区内物种极为丰富,在已知的1 048种高等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1 种,广西特有植物30多种,木论特有植物6 种。在保护区内,仅兰科植物就达128种之多,包括国际濒危保护的兜兰属植物5 种,堪称植物王国“熊猫”的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 onalis)在林区内也有群落分布,其数量居全国之最。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有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736户,总人口3 2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人均耕地面积500~1 000 m2,人均粮食100~270 kg,人均纯收入1 040~1 480 元[5]。

3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有294人(占9.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 863人(占总人口的57.6%),中学以上文化的有810人(占25.0%),学龄儿童270人(占8.3%)。因为教育文化落后,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所以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绝大部分还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产业结构单一,家庭收入60%~70%来源于传统的种养业,外出务工收入不到30%。社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等,养殖的畜禽及水产品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鱼等。保护区东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收入较高,农作物产量、节柴灶、沼气池入户率较高,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西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家庭只有旱地,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单产较低,并且野生动物啃食和毁坏农作物较为严重,社区群众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比东部高[5]。目前保护区部分群众已经开始植桑养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仍采取比较原始的粗放养蚕模式,不提青、不分批、不除沙,增加蚕病传染几率,并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在桑蚕生产中病死蚕、蚕沙等随便倒入房前屋后,甚至倒入河中,不仅导致蚕病频发,陷入恶性循环,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

3.2环境教育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即使一些比较著名的环保组织(比如ngo)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模式也仅限于环境宣传教育。这些宣传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类,即法规类、知识类和技能类。法规类内容一般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知识类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意义、现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一些乡土知识等;技能类内容主要是在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地使一部分人掌握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基本技能[3,6]。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还不完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环境教育面向的主要对象还是社区群众。另外,目前的环境教育还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

3.3科技力量薄弱

木论自然保护区现有34名管理人员,其中正式职工11人,临时聘用的护林员23名。据了解,在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林、生物、环保等专业的科班出身的人更少(不到30%)。护林员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主要由一些退伍军人或社区中责任心较强、威望较高的村民担任。由于人才缺乏、经费紧张、实验场地和设备短缺,因而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科研及相关工作的开展[7]。

3.4社区关系亟待协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贫困而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地区,靠山吃山,向森林索取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砍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采集野生药材通常是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村民的部分经济来源,客观上使村民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8]。由于保护区的设立,原来属于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划到了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无力承担社区群众的经济补偿费用,当地政府同样无法提供财政补贴,使这部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更加困难。据2007年pra调查统据显示,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500~1 000 m2,人均口粮100~270 kg,人均纯收入为1 040~1 480元。由于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未能及时落实,因此在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社区与保护区的矛盾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7,9]。

4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对策

4.1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一跃而成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蚕茧产量逐年提高。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又明确提出河池发展有色金属、生态旅游、桑蚕等特色产业。而木论自然保护区又位于桑蚕生产第一市——河池市,紧靠桑蚕第一县级市——宜州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为桑蚕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桑蚕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问题,除了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收入、解决社区群众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外,还可以利用桑枝、蚕沙发酵沼气等解决燃料问题,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社区桑蚕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积极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提高社区群众养蚕技术水平,并指导群众合理解决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到群众经济基础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可以在原来沼气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发展生态农业,为将来的生态旅游项目奠定基础。

4.2优化环境教育模式,丰富环境教育内容

通过木论gef(全球环境基金)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初步明确了群众的基本需要。在原有的环境法规、知识类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和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环境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

4.3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走科技富民之路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广西一些自然保护区自主科研和环境教育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实力也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应当正常开展的工作力不从心,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也常常滞后。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及科学研究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依托地方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走自然保护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之路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种结合,既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又能提高社区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还能加强社区群众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2010年1月,结合广西林业厅gef小额贷款科研项目的实施,河池学院与广西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下寨屯)联合举办桑蚕养殖及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群众踊跃参与,反映强烈。在听课过程中,群众主动反映他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索取相关资料。这种专家现场指导、群众自觉参与的技术培训和环境教育方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4协调政府及社区关系,走合作共赢之路

加强社区共建,带动社区发展不仅是保护区的责任,同样也是当地政府的任务。保护区群众处在多个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不应该出现真空区,而是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保护区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了解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并听取社区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能否处理好政府和社区群众关系,关系着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保护区和当地政府的良好形象。

5结语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蚕茧等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依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调整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产业结构,主动开展各种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积极性,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生产技术培训带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廖德宝.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公众生态教育初探[j].广西林业,2004(1):16-18.

[2] 刘思慧,刘季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47-53.

[3] 金红艳.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张民侠.陕西秦岭保护区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1(4):54-56.

[5] 覃勇荣,黄志丹,葛建邦,等.社区环境意识与喀斯特地区生物资源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58-13361.

[6] 吕艳,王续琨.环境教育的难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2004,20(5):43-46.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8)

Abstract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xi is a reservoir of biological resource,and it had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persity in karst area of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as introduced,the notion and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nature reserves were analzsed,and then the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presently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the countermeasures to advan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e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Mulun Nature Reserve;environmental education;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与环境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野生生物种的灭绝、物种多样性的锐减,已经成为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人类的关注。自然保护区的提出和建立,保护了一些珍稀物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现以木论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的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1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环境教育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上正式定义的,旨在促进整个人类的环境忧患感,促进人类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并避免新问题出现[1]。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划分了自然保护区。世界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定义为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而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 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环境工作者及地方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向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群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技能,转变不重视环境教育的旧观念,促进社区与保护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以实现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社区群众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帮助保护区和周边地区人群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促进社区共管,实现自然资源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2木论自然保护区概况

木论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始建于1991年(当时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20.6 km,南北宽11. 6 km,总面积10 829.7 hm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0~18.7 ℃,年均降雨量1 530~1 820 mm,年无霜期310 d,相对湿度较大。保护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石山裸露面积80%~90%,土壤覆盖面积不足20%,且土壤多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地才有成片土壤。土壤为由白云岩、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局部出现由燧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硅质土。木论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极为完好,覆盖率高达96%,为世界同纬度地区所罕见。林区内物种极为丰富,在已知的1 048种高等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1 种,广西特有植物30多种,木论特有植物6 种。在保护区内,仅兰科植物就达128种之多,包括国际濒危保护的兜兰属植物5 种,堪称植物王国“熊猫”的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 onalis)在林区内也有群落分布,其数量居全国之最。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有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736户,总人口3 2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人均耕地面积500~1 000 m2,人均粮食100~270 kg,人均纯收入1 040~1 480 元[5]。

3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有294人(占9.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 863人(占总人口的57.6%),中学以上文化的有810人(占25.0%),学龄儿童270人(占8.3%)。因为教育文化落后,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所以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绝大部分还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产业结构单一,家庭收入60%~70%来源于传统的种养业,外出务工收入不到30%。社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等,养殖的畜禽及水产品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鱼等。保护区东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收入较高,农作物产量、节柴灶、沼气池入户率较高,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西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家庭只有旱地,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单产较低,并且野生动物啃食和毁坏农作物较为严重,社区群众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比东部高[5]。目前保护区部分群众已经开始植桑养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仍采取比较原始的粗放养蚕模式,不提青、不分批、不除沙,增加蚕病传染几率,并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在桑蚕生产中病死蚕、蚕沙等随便倒入房前屋后,甚至倒入河中,不仅导致蚕病频发,陷入恶性循环,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

3.2环境教育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即使一些比较著名的环保组织(比如NGO)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模式也仅限于环境宣传教育。这些宣传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类,即法规类、知识类和技能类。法规类内容一般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知识类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意义、现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一些乡土知识等;技能类内容主要是在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地使一部分人掌握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基本技能[3,6]。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还不完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环境教育面向的主要对象还是社区群众。另外,目前的环境教育还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

3.3科技力量薄弱

木论自然保护区现有34名管理人员,其中正式职工11人,临时聘用的护林员23名。据了解,在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林、生物、环保等专业的科班出身的人更少(不到30%)。护林员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主要由一些退伍军人或社区中责任心较强、威望较高的村民担任。由于人才缺乏、经费紧张、实验场地和设备短缺,因而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科研及相关工作的开展[7]。

3.4社区关系亟待协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贫困而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地区,靠山吃山,向森林索取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砍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采集野生药材通常是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村民的部分经济来源,客观上使村民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8]。由于保护区的设立,原来属于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划到了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无力承担社区群众的经济补偿费用,当地政府同样无法提供财政补贴,使这部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更加困难。据2007年PRA调查统据显示,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500~1 000 m2,人均口粮100~270 kg,人均纯收入为1 040~1 480元。由于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未能及时落实,因此在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社区与保护区的矛盾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7,9]。

4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对策

4.1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一跃而成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蚕茧产量逐年提高。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又明确提出河池发展有色金属、生态旅游、桑蚕等特色产业。而木论自然保护区又位于桑蚕生产第一市——河池市,紧靠桑蚕第一县级市——宜州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为桑蚕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桑蚕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问题,除了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收入、解决社区群众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外,还可以利用桑枝、蚕沙发酵沼气等解决燃料问题,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社区桑蚕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积极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提高社区群众养蚕技术水平,并指导群众合理解决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到群众经济基础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可以在原来沼气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发展生态农业,为将来的生态旅游项目奠定基础。

4.2优化环境教育模式,丰富环境教育内容

通过木论GEF(全球环境基金)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初步明确了群众的基本需要。在原有的环境法规、知识类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和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环境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

4.3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走科技富民之路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广西一些自然保护区自主科研和环境教育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实力也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应当正常开展的工作力不从心,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也常常滞后。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及科学研究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依托地方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走自然保护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之路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种结合,既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又能提高社区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还能加强社区群众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2010年1月,结合广西林业厅GEF小额贷款科研项目的实施,河池学院与广西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下寨屯)联合举办桑蚕养殖及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群众踊跃参与,反映强烈。在听课过程中,群众主动反映他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索取相关资料。这种专家现场指导、群众自觉参与的技术培训和环境教育方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4协调政府及社区关系,走合作共赢之路

加强社区共建,带动社区发展不仅是保护区的责任,同样也是当地政府的任务。保护区群众处在多个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不应该出现真空区,而是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保护区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了解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并听取社区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能否处理好政府和社区群众关系,关系着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保护区和当地政府的良好形象。

5结语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蚕茧等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依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调整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产业结构,主动开展各种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积极性,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生产技术培训带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廖德宝.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公众生态教育初探[J].广西林业,2004(1):16-18.

[2] 刘思慧,刘季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47-53.

[3] 金红艳.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张民侠.陕西秦岭保护区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1(4):54-56.

[5] 覃勇荣,黄志丹,葛建邦,等.社区环境意识与喀斯特地区生物资源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58-13361.

[6] 吕艳,王续琨.环境教育的难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2004,20(5):43-46.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9)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六位一体功能,即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通过对上海市社区护士的工作内容的调查,上海市社区护理主要承担有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职能仍有较大的差异;离达到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2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护士,她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面对的是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是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和心理咨询等多能一体工作模式。由于社区护理的任务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化。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具有七种角色功能:病人的照顾者;健康教育者;服务对象代言人;社区护理的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的合作者;社区护理的领导者及研究者。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7年对上海市社区护士工作内容的调查结果看,从上海市社区护理的6项职能(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组织与管理、合作、专业学习与发展)来看,上海的社区护士主要承担了管理者和照顾者的角色,其次是教育者、合作者的角色,很少承担领导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几乎没有承担服务对象代言人的角色。

2.2护理管理存在缺陷

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外社区护理已形成了较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服务项目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保障,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设立社区护理专业,有针对性地直接培养。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人才的最好的培养方式是从学校直接培养的专业社区护士。

3对策实施

3.1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医疗护理中心,在该中心为基础设立学院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基地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与社区居民联系和沟通,还有利于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及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社区护理意识、明确社区护士的角色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改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课为社区实验讲习课;以社区为护理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下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护理、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以及不良行为的干预等多项服务。同时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作理论讲授。实践证明,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护理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3.2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和宣传的导向作用,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及社区医疗护理保健的重要性,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和参与程度,扩大社区护理服务的影响力,使人们对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其产生信任感。

3.3加大对社区护理的资金投入

社区护理服务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宽、独立性强的工作,其服务不同于临床,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保健知识及社会人文知识。而且,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开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作为社区居民看病首诊和双向转诊关键环节,更需要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系,在各大中专医学院校开设专门的社区护理专业,培养出高素质、专业的社区护理人才。同时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加强国内外优秀社区护理经验交流,鼓励社区护理人员进行新技术、护理科研的开展,并给予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应加大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增添必要的设备,增加基本药物,改善医疗环境;另一方面应提高社区护士的工作条件、待遇、津贴、业务开展,晋升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取药,才能留住高职称、高素质,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安心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稳步发展。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10)

全科护士是相对于医院专科护士而言的,它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面对社区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团体,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为一体,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主动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可及性的卫生服务工作。它体现了全科医学的全病种服务(不分科)、全病程服务(未病、欲病、已病)、全生程服务(优生、临终关怀)、全面(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服务(时间、空间、人间)的特点。全科护士是向社会、群体、家庭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由于社区是慢病管理的主阵地, 护士是社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全科护士除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外,还经过社区医疗服务知识和系统培训,获得结业证和上岗证,其思维模式和服务模式已向社区卫生"全科"转变,且利用在医院工作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为切入点,以规范护士行为为重点,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现状 我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的一级甲医院,本中心参与了2005年海珠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全院护士有 65人,年龄18~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22人,护士 30人。本中心管辖的社区居民有9万人。存在情况是:①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置难以满足社区日益递增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压力过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多,护理队伍不稳定;②护理队伍整体力量薄弱,护理质量难以提高,护理安全存在隐患;③护理工作面临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引入,加大了护理风险,扩大了专业的内涵。以上情况提示,加快护士的培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

1.2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以6个月为一阶段,分脱产和半脱产两部分学习:①前两周脱产学习,第1w培训从护士的礼仪举止到训练语言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来提高社区护士文化传统的修养,伦理道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修养和语言文字的修养;。第2w主要为规章制度、职责、环境、规范要求培训。②专业知识学习,根据2007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制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将培训内容确定为:理论课,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概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特殊人群的保健、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社区紧急救护等;操作课,内容包括外科换药技术、心电图基本操作方法、包扎、吸氧、导尿、灌肠、心肺复苏等。计划中详细列出每月须了解、掌握的相关制度、操作标准、护理工作方法,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按达标要求开展阶段性的规范化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有共同的关注点,能参与交流切磋,培训后有所得益,在工作中能切实运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2考核

由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成规范化培训考核管理小组,分别对参加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阶段考核和全年总考核。

2.1 护理部根据培训目标及内容,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定期进行业务(临床实践,理论水平,操作技能等)和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阶段考核。

2.2 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定科室规范化培训计划,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培训人员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及手册登记情况,由护士长对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每次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计划,如实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3 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应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认真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按时完成基础护理量化指标,按时完成综述或论文。

2.4 每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测试。平时要加强技能操作训练,特别是对一些常见急救操作要不定时抽查考核。采用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力度,

2.5 护理部年终对规范化培训完成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对不能完成计划及相关要求者,取消其年终评优评先的资格,年终考核定为"基本合格",对连续3年不能按计划达标者则实行解聘。

3 结果

①全院护士"三基"考核合格率从2011年的83.5%提高到2012年的98.3%。②患者满意度从2011年的91.5%上升至2012年的97.8%。③护理差错发生率从2011年百张床年一般差错发生率8%下降至2012年的2%。社区护理人员在素质、护理水平、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效率都有相应的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工作质量。

4讨论

4.1 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以护理规范保证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4.2 规范了护理行为 从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到护理操作,使护士通过规范纠正偏差,强化服务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4.3 提高作工作效率 通过规范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庭的配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发生,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5结论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全科护士工作规范使护士的交流沟通、综合应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灵活应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通过系统全面地对护士进行教育培训,使护士在任何岗位、任何时候都能胜任工作以确保护理安全,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张选,禹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建立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新模式[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2):23-34.

[2] 王春香,杨颖,来彩芬,等.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73-74.

[3] 马晓伟.立足国情加强建设开创我国护理工作发展新局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01-806.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分析

公众参与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上已经作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得到普遍确定和遵守,并且在众多环境问题中有所体现。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公众参与原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浪潮和国家管理的日益民主化进程。已有一些国家在立法中对公众参与予以确定,用法律形式给予最高认可并支持公众参与制度的确定与实践。主要是涉及公众在环境管理及相关事务中参与和决策的资格,并据此享有和承担法律的上的权利和义务。

(一) 公共信托理论

196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JL萨克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公共信托理论,为环境权以及公共参与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空气、阳光、水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不应再被视为“自有财产”而作为所有权的客体,它应该是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得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为了合理支配和保护环境公共财产,应当按照信托的原理,由广大公民作为信托人,将其委托给作为受托人的国家进行管理。该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大大的激励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获得的积极性,提升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环境权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对于传统的发展观和环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思考,引发了全球对环境法理论的研究,其中环境权理论就是引人注目的理论内容之一。作为一项新型权利,其内容的主要包括有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决策权、环境监督权等,这些具体的环境权益也是公众参与的内容,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奠定了理论依据。

(二) 环境正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起了“环境正义运动”,催生了环境正义理念,她是针对环境不公平而引发的一种对环境权利的要求。在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甚至在富人和穷人之间,在环境权益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表现为政府通常会把那些容易造成污染的企业、有毒有害废物堆放场建造在有色人种或穷人的聚集地,由此引发了要求享有同等环境权益的并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的环境正义运动。这样的不公平对待现象不仅存在于美国,世界各国都曾有相应现象发生。可以说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正义,公众参与对于环境公平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中对于公众参与制度的规定情况

(一)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在我国,现行环境立法中设立了公众参与的规定,但是规定过于原则化和抽象化,缺乏可实施性。不仅如此,公民及团体在法律上的地位不明确,公众参与形式比较单一。同时,缺乏与之相应的环境保护鼓励机制,因此,公众很难意识到个体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关。这大大损害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得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难以进行。想要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工作,仅仅依靠国家权力机关对自然保护区的单一监督是不够的,现行法律法规对公民法制监督的权力设置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实际上公众监督本身就是公众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公民监督权缺乏法律上的规范无疑是自然保护工作的一个疏漏。综上所述,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有法难依是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的最大弊端。

(二)对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协调不足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两者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实际生活中,当缺乏有效、具体的措施时,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协调的。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除强调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建设、居民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外,还规定了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应当遵守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考虑到我国至少有80%的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封闭保守

我国传统上对自然保护区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管主导模式,和封闭式保护政策。这里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同所属地经济发展脱节;第二,当地社区群众处于被动的或与保护区对立的地位。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影响巨大,很容易加剧环境与发展、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导致地方政府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不高,群众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存在抵触情绪。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应该调整,顺应全球性的自然保护区域目标和功能多元化的趋势,逐步推行开放式、参与式、适应式的管理模式。普遍采取社区、公众与非政府组织团体等积极参与的合作型管理模式。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公众参与制度问题解决思考

(一)自然保护区亟待高位阶立法保护:

自然保护区屡遭破坏和蚕食,有关立法严重滞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自然保区立体系不健全,高位阶法律长期缺位;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间缺乏协调和配合; 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制度未建立;违法责任规定不全面,处罚力度缺乏威慑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根据统一规划、科学设立、分类管理、保护优先、严格责任、公众参与的原则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我国的环境立法中有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第九条规定:“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但是此类的规定都过于抽象,既没有具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又没有具体的监督办法和奖励措施,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力度也远远不够。将具体的公众参与制度写入法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也有利于促进环境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体现。自然保护区要保护,当地社区要发展。对于这两者的冲突,在自然保护区立法中应该加以规定。

(二)鼓励环境保护团体和个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进行监督

据调查,在美国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较高,要求也相对较高。一般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热爱这份工作;而且能胜任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环境和增强保护意识这一主要工作。志愿者也是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组成人员。在美国,有大量的志愿者投入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中,他们无偿地做解说员、管理员等工作。这些志愿者不限地区、不限年龄和职业、只要有时间、精力、专门的技术等都可以为自然保护区工作。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组织志愿者为自然保护区工作。这样既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工作减少开支,又可以加深人民大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热爱。至于志愿者的来源,可以考虑主要在各地的大学里征集志愿者,相关专业的优先。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另外,只要是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的其他职业的人,也可以申请到就近的自然保护区做志愿服务。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妥善地解决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矛盾。根据保护区的重要性、土地权属等特点合理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在立法中明确补偿义务主体及补偿标准,规定具体详细,使制度在执行时有法可依。探索建立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发展模式,实现保护和社区发展共赢。生态补偿的主体,应为国家。生态补偿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现金补偿,也可以是实物补偿,或者以其他方式补偿,如给予就业机会,提供生活补助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自然保护区都在为社会提供各种生态效益,建议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基金。补偿基金由税务部门从受益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性企业中征收,由国家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用于国家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完善社区共管制度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管理决策的公众参与制度。它可以缓解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是符合自然保护区公益性理念的管理模式,符合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国际趋势,也符合环境正义的理念,一方面社区共管有利于培养和自然保护区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周边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社区共管也可帮助当地群众维护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周珂.环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谢焱.中国的保护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娜.美国自然保护区及其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