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美化与社区文化景观

时间:2023-03-21 08:45:14

城市美化与社区文化景观

一、课题来源

1.1城市美化运动

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美国,工业革命虽然让城市与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无法再忍受环境带来的现状,纷纷逃离混乱肮脏的城市。在这样的现状下,诞生了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希望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以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的破坏性发展而失去的视觉美与和谐生活,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的生存环境,消除社会冲突,力图解决城市混乱局面。

1.2中国城市美化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美化运动进入了中国人民的视野。由于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速增加,造成城市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中国的城市美化在当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建设景观大道、城市广场及城市河道。但建设成果却差强人意。并不是由于其不美观或建设质量问题,而是其不符合当地人民的需求。更有甚者百年古镇千年古都中的老建筑都毫不保留地拆除。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和形象本是造福人民功泽后代的事,但如果目的不明,指导思想有偏,结果会适得其反。在当时的城市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当代信息与科技的冲击让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也让城市的内涵产生了延伸,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也与过去不尽相同。现如今,政府开始重视城市美化建设,鼓励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城市景观美化工程,引导城市美化运动自下而上地推进,更贴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实际需求。

1.3社区景观设计

社区作为一座城市的基本区域,其景观设计最能接近人们的生活。其主要特征为面积小、可达性强、覆盖人群广、使用频率高等特征。过往的社区景观仅仅起到美化环境的功能,随着现代中国科技水平及人民需求的改变,社区景观设计不仅起到了美化作用也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提升文化素养。其功能性得到了较大的突破,创造了许多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景观设计,提升了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社区景观的需求与日俱增。区别于以往千篇一律的城市美化手段,居民们更加倾向于符合人们生活环境与文化的设计。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发展类型与设计理念。在文章《如何做好社区文化建设》中还提到除了展现艺术性与功能性,社区景观设计需要突出人文特征,让居民传承历史文明,呈现良好风貌。中国地大物博,各个民族与地区的文化截然不同,虽处同一地区但是不同社区仍旧拥有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因地制宜地设计社区景观是保存民族特色,传承中国文化的底层传播手段之一。

2.2发展趋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落到社区文化建设层面,以北上广为主要领头者的一线城市为社区文化景观做出了榜样。在做到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体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社区。在未来作为设计者在思考景观设计时,更加应当思考其在地性,体现城市文脉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设计者也应当挖掘这片区域背后的故事以及多元文化,为民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高品质的景观空间,也为城市带来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与期望。保护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精神。

三、上海的社区文化

3.1上海文化特点

上海文化人们将其称为“海派”文化,从历史角度上来说是一种文化遗产。海派一词出现于晚清时期,专指一种绘画特色。到了民国时期其概念扩展至戏曲、文学等文化层面。而在当代的文化见识中则是一种“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在《“海派”文化的特质》中写道:“大上海、小市民”更是“海派”文化之独有特色。“大上海”并不是说上海的地域空间特别大,而是说在这个空间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小市民”,也并不是说他们的胸襟小,没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而是说他们之中无论是平民还是精英,都能以精微的情商,从琐细的日常来处理、应对个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不仅包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特色,作为上海人也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3.2新时代上海社区文化建设要求

2010年,联合国赋予上海全球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称号,新时代政府对上海社区的文化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进程中的国际社区,发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上海作为全球大都市不仅仅要表现大国气度,在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层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用开放包容、协同共生的理念推动海派文化传承创新与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实现。

四、社区景观建设城市会客厅

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的人文产物,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1929年,美国学者帕克最早提出了社区文化的概念。吴文藻初步界定了社区文化概念,并归纳了我国的社区文化体系。一座城市文脉的表现,象征着一座城市文化的品位与审美品质,是城市发展的滋养与回馈,充分体现其地方文化特性。城市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地域文脉的价值日益凸显。将城市历史的记忆与文脉,通过艺术浅层形式的运用与表达,让城市文脉的内涵与公共艺术充分地融合,传承城市文脉,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的延续,彰显城市社会的风貌和特征。

4.1建设有农社区

随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镇居民接触农业的机会越来越少,与之相反的是人们对于享受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农社区的到来开辟了社区景观的另一种形式。通过社区组织将食用农作物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形成了“可食地景”的创新模式。鼓励社区居民承包属于自己的一小片土地种植瓜果蔬菜,集合观赏、互动和交流为一体。激活了人与自然的互动,邀请从未接触过田园生活的孩子们走进自然,共同感受四季的变化,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

4.2建设社区博物馆

社区博物馆定义为:馆舍建于社区内,常设展览反映社区历史文化情况,以建设社区文化、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要存在目的。通过一系列展览、活动促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在地保护社区文化,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提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增强居民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笔者基于此定义将其分为两种形式的博物馆。第一种为科普类社区博物馆,其主要特征为利用其周围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合科普与景观设计,创造一种寓教于乐的多功能景观集合。带领孩子们进入自然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不仅为社区创造了良好的休闲空间,也为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为自然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第二种为历史类社区博物馆,主要由于上海地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在老弄堂里,老社区中包含着上海人民过往的点点滴滴。通过社区景观建设,激发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在景观设计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传承历史文脉。

4.3活化工业遗存社区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其黄浦江沿岸有许许多多的工业遗存,在过去这些工厂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近代大型工业逐渐撤离上海,许多辉煌的历史逐渐淡出。当工业设备“使用价值”逐步消减的时候,其“历史价值”将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无限放大。上海作为中国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那么工业遗产社区改造自然就成为“生活秀带”计划的重要一环。工业遗存也是人们工业的传承,工作的记忆,工业的基石,是普通老百姓找回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的最佳场所。通过对城市文脉的建设,能够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社会凝聚力与归属感。构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与城市会客厅。

五、社区文化景观的设计方式

5.1人性包容方式

社区中的景观设计不必公园广场,而是较小的公共空间。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应当适应大部分人的需求。例如偏向教育的社区景观设计,应考虑成人与儿童的尺度,设置不同尺寸的展示形式。在材质上也应考虑其当地的环境,是否能承受室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材料的变化为其表现带来的改变。在空间尺度、功能需求以及对观众的可达性进行设计。考虑引导性与安全性。发掘其场地的记忆,从人们的生活出发,传承城市文脉,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5.2艺术实践方式

通常在上海的社区中有许多见证上海变迁的痕迹,其景观设计也应当符合其场地的风格,避免出现太过突兀的表现形式。设计者应充分发挥艺术魅力,融合多种设计风格与展示形式,充分展现城市魅力。根据现实情况,策划艺术活动。社区开展这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公众参与,探索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方式,促进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5.3可持续发展方式

从社区文化的角度来看,优秀的文化需要继承与传播。社区文化景观应当充分体现其在地性,强调历史文脉特色,充分调动人们的认同感。构建和谐社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其内容不仅仅是阐述当地的文化风情,也包含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体现良好生态环境,更好地构建和谐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社区。

六、社区景观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6.1空间叙事美学

通过最基本的文字叙述,让人们感受到人文主义的关怀。在一个空间中通过叙事,让人们回到过去,感受精神食粮存在的意义,感受到场所空间的存在意义。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说过:“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经常为具有不同乃至对立的文化素养的人所共同享受。”

6.2景观设计的趣味性体现

如今互联网的新平台与新媒体为公共设计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融合科技与新型材料,实现更加多样化的展示形式。新型的社区景观设计往往融合科技,通过不同的科技手段与材料,给人们带来更加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在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同时,更加深层次地提供人们的需求,展现多元文化活力,赋予社区景观设计功能与使命,让空间和艺术与观众对话。提供更加适合其在地性的景观形式,不是仅仅融合科技手段做到形式上的高级,而是成为一种价值体系,吸引当地民众的参与,真正理解社区景观的价值。

七、社区景观文化的未来与发展

7.1社区景观文化的功能转变

在城市景观中体现人本精神,其中核心——“人”应该主要指向本地市民,因为市民活动能力的高低才是决定开放空间使用效率的最基本因素。在未来社区景观当中,社区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的会客厅应当起到促进文化、理念、居民融合桥梁的作用。比起传统的美化作用,更应当为人们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开放度和融合度,成为未来国际社区的重要方向。

7.2未来的社区景观建设

未来的社区景观应当有一种动态性。社区文化景观如果能够有一种很好的动态连续性,这种动态性能够对我们的地方重塑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社区文化景观建设能够让人们了解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了解这片地域的文化景观。艺术能够让人们更加期待未来,同时还能够保存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图3创智农园

参考文献:

[1]柳宗悦.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邵瑞,王立新.现代城市美化运动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7):54-55.

[3]丁瑶瑶.城市更新:从空间改造到综合复兴[J].环境经济,2020(13):24-25.

[4]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蒋羿,付鑫,胡尚如,董欣.公园城市:应对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重构[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风景环境规划).2021:33-38.

[6]肖然,蔡新元.多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发展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6):13-16.

[7]韩晗,黄美玲.论公共文化空间介入工业遗产社区改造的前提、难点与前景路径[J].晋阳学刊,2022(2):112-118.

[8]林琳.社区更新改造中参与式设计的数据平台搭建及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12):69-70.

[9]于立,刘颖卓.城市发展和复兴改造中的文化与社区:厦门鼓浪屿发展模式分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108-112.

[10]马琳.博物馆与社区参与研究[J].上海艺术评论,2021(4):69-71.

[11]任心禾.第三方参与社区博物馆的运营情况初探: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3):71-75.

作者:季钰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