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中级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3:19

医学中级论文

医学中级论文篇(1)

1医学文献的定义及类别

“文献”一词出现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文献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八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献”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文献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文献的具体定义尚缺乏统一的定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定义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定义为“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有学者将文献定义为“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3]。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这4个方面构成文献的基本要素。医学文献(medicalliterature)就是与医学有关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按照文献的研究类型分为: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报告和专家经验总结等。决定文献质量的关键部分:研究有首创性或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对象的选择合理、科研设计合理、偏倚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样本量足够大和研究的时间足够长。然而医学文献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该文献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而且有可靠的等级评价体系。医学文献的价值就是根据其文献内在及外在真实性及临床意义的重要性去评判,是根据医学研究的方向不同确定评价的原则和方法[4],其中内在真实性是文献评价的重点。

2西医文献评价体系

2.1证据分级

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证据分级概念,将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定为最高,并引入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证据分级为西医识别文献可靠性的准则。最初3级标准:1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级:1级和3级中间的类型;3级:专家经验。老5级标准:1级: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RCT后做出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级:单个大样本的RCT结果;3级:设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4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5级: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例报告。新5级标准:1级:治疗/预防,病因学/危害;1a:随机对照的系统评价;1b:随机对照;1c:全或无病案研究;2级:对例或随机;2a: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2b:队列研究或较差随机对照研究;2c:“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级:病例对照;3a: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b:病例对照研究;4级:单个病例系列研究;5级:未经明确讨论或基于生理学、实验室研究或“第一原则”的专家意见。新9级标准:1级:系统评价/Meta-分析;2级:随机对照双盲研究;3级:队列研究;4级:病例对照研究;5级:病例系列研究;6级:病例报告;7级:概念、述评、意见;8级:动物研究;9级:体外(试管)研究。文献的证据分级是评价文献最可靠的标准,上述几个历程是文献评价证据分级的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科技的进步,评价的方法进一步细化,由最初的3级标准逐步演变成新9级标准,每一次的改变都意味着评价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对文献的要求更加严格,更有利于临床的实用性。

2.2文献评价的流程及常用工具

对于文献内容的评价首先要区分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是非RCT,两种不同的文献所用的评价指标及方法各有不同,评价文献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和工具。RCT文献评价的指标:1)研究对象(样本量、纳入标准、基线情况);2)随机过程;3)盲法;4)分配隐藏;5)干预;6)统计方法;7)随访。涉及RCT的评价工具有很多,但常用的且公信性较高的有CONSORT声明、Jadad量表、Chalmers量表和Delphi清单。非RCT文献评价的指标:1)研究对象;2)对照的选择;3)偏倚;4)暴露;5)混杂因素;6)统计方法。应用较多的评价工具有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质量指数(qualityindex)、Reisch评价工具、DownsandBlack清单、Anders评价工具和Baker工具等。文献的评价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根据研究的方向和本学科的特色,合理运用评价的工具,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改。CONSOTR声明推出后,被全世界500余家医学杂志引入稿约(包括167家高影响因子杂志)[5],可以根据这个声明指导研究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等人员对RCT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别。目前,国内外很多著名医学期刊都采用CONSORT声明的要求规范RCT的报告,例如TheLancet(《柳叶刀》)、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杂志》)和BritishMedical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等[6]。在美国申请NIH资助、英国申请NHS资助和在中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均必须提供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

3中医文献评价体系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其本身的理论体系,目前中医文献尚缺乏自身的评价方法,仍然是借鉴西医文献的评价体系,但尚需进一步规范和验证。

3.1证据分级

中医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医学,古代医家经验传承是中医学自身的特点,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源于临床研究的临床证据比较少,所以中医文献的证据分级难以建立。有研究者[7]提出了一些建立中医特色证据分级体系的思路:古代医家经验质量评价体系,古代医家经验数据库,证据体的证据分级体系等,但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及古代医家经验传承的独特性,使得这3种方法的建立都有困难,难以推广;最终又提出了应建立符合中医特色证据分级体系,要从古代医家的经验入手,选择经典方剂及治疗方法,结合中医专家意见,制定相应的证据分级,大概分为5个等级。Ⅰ级:大样本,随机研究;Ⅱ级: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Ⅲ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基于古今文献的中医专家共识;Ⅳ级:非随机,历史对照和当代中医专家共识;Ⅴ级: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3.2文献评价

医学中级论文篇(2)

《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简称ICM)是医学培养过程中关于临床医学概况的课程,课程目的是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明确医学的目的、发展历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实现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临床前期课程,为后期的临床学习奠定基础。重庆医科大学自2002年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以来,课程组在14年课程建设中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随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颁布和教育部提出的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程更加明确了改革方向,深化早期临床教育,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动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本文在“医教协同”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双重背景下,从课程目标理念、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评体系、创新点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应用效果7个方面加以总结,探讨本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改革的实践。

1课程目标及理念的设置

课题组在原有的单一的以“早期接触临床实践”为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医教协同政策[1-3],把医学的社会性、医学-人才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融入本课程,竭力培养具备整体医学观、关爱患者、尊重生命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医学毕业生[4-5]。

2课程内容的改革

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医学教育、医学创新性思维、医学生学习策略、医学心理学、中西方医学教育比较、疾病诊治与预防、生命健康与疾病、医学生成长培养、现代医学发展、医患关系与医学责任等10个方面,现以“医学、医生、疾病、患者”为中心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史等内容,加强学生对疾病过程的理解,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精神;以深化早期接触临床为目的,将临床见习改为医学社会实践;五年制本科在第三学期要求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团队的方式开展志愿者服务、医学社会调查或实习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体验医生角色,并写出实习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6]。

3师资队伍培养

通过自愿报名与考核遴选相结合的方式在临床科室选拔组建了一支稳定、敬业、教学热情高的教学团队。紧紧围绕临床学院“一中心三体系”师资培养模式,着重从临床专业能力、教学综合能力和教师基本素质三方面对师资开展系统化培养、常态化考核,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课程组先后多次开展专题研讨会、集体备课、名师讲堂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实,总结经验,交流想法。在老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青年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4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4.1拍摄情景剧,开展情景教学课题组取材于日常临床工作实际,自编自导自演一系列教学视频,如《不良的医患沟通》、《临床工作“忌语”》、《零距离沟通》等。拍摄的情景剧同时制作“错误版”和“正确参考版”两个版本,并应用于课程情景教学。4.2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微信群、QQ群等方式增加医学人文课程系列讲座,医学前沿知识,丰富完善课程内容,逐渐形成学生-教师互动学习模式。4.3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采取情景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团队导向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参观医院、社会调查、社区活动、观看录像、医护劳动、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通过不同途径使学生体验临床,不同视角塑造医患关系,审视并促进医患关系,使学生受益终生[6-7]。

5考评体系改革

课题组改变了以往单纯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评价形式,构建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8-9]。主要通过引入网络课程作业、英文文献翻译、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现场答辩等形成性评价环节,对学生实施全过程评定;同时将传统期末的笔试考核改革为学生学习收获现场答辩,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6课程应用效果

6.1教学成果的获得2014年,课程组建设的《以人文视野透视医生素养——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凭借出色的教师团队、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手段、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学校与医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全国203门申报课程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荣获部级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A类课程;2015年,课题组又凭借多年教学实战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方式与效果,荣获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2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课题组自编自导自演教学视频的情景教学法受到学生好评,每轮课程结束后,课程组都会发放《临床医学导论》学生满意度调查表,从教师授课内容、考试改革可行性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调查学生意见。课程组分析了4个年级(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600份调查表,其中548名(91.3%)学生认为教师利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教学视频进行情景教学,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帮助;560名(93.4%)学生认为利于加强医学人文修养;564名(94.0%)学生认为利于加强课堂效果,形象生动。详见表1。6.3网络评价效果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专家的认可,自2014年我院所有理论教学课程纳入学校网络评价后,《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已参加3次网评。统计分析3次学生网评数据,我校83门课程学生网评平均分是(88.67±1.26)分,而《临床医学导论》学生网评分数是(90.83±1.85)分,高于其他门课程。6.4青年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强、教学素质高课程组青年教师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培养下,积极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课程组青年教师实现了院级、校级、部级各类讲课比赛奖项全覆盖。其中院级一等奖5人次,校级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部级二等奖2人次。课题组在研究期间获校级优秀教师7人次,最终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素质高的青年教师队伍。

医学中级论文篇(3)

采用学生自填的方式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2009级)、二年级(2008级)、三年级(2007级)以及四年级(2006级)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份379份,收回379份,回收率100%,其中一年级问卷109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30份、生物制药专业28份、中药制药专业22份),二年级问卷111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29份、生物制药专业24份、中药制药专业29份),三年级问卷108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4份、中药资源专业27份、中药制药专业57份),四年级问卷51份(中药学专业25份、中药资源专业26份)。使用EpiData3.02软件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所有数据采用专人“双份”录入及核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内容与设计

本次问卷涉及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您想要成为哪方面的中药学专业人才?选项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②您觉得理想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应是什么?选项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③您认为目前的就业状况最急需哪方面的中药学人才?选项包括中药调剂、中药销售、中药检验、中药研发以及中医药兼通;④您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学人才吗?此外,针对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设计了2个问题:①您觉得作为创新型中药学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吗?②您觉得比较喜欢学习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选项包括大学语文、医古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本草学简史、周易、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概论、中国医学史、四书五经,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各年级学生自我定位分布情况

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分析各年级学生未来自我定位情况,结果见表1。表1显示,低年级同学大多自我定位于中药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如一年级学生定位倾向频率最高的是中药临床应用,占41.07%,而39.64%的二年级学生倾向于中药研究。高年级同学在肯定中药研究的同时,比低年级学生更加关注中药流通,其中三年级学生中倾向中药流通的比例升高至27.78%,四年级的学生中药流通增至29.31%,各年级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2理想中药学人才的分布情况

在各年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结果见表2。表2显示,各年级学生中超过75%的人认为中医药兼通是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其中一年级为89.0%、二年级88.4%、三年级78.7%、四年级78.8%。同时,认为精通中药的专才是理想中药学人才的比例也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3目前社会急需中药学人才的调查情况

针对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调研目前社会急需的中药学人才,结果见表3。表3显示,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46.5%的学生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18.9%的学生认为是中药研发型人才,17.2%学生认为是销售人才,三者占所有比例的79.3%。数据说明,学生认为的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与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学生自我定位的人才类型相一致。

3.4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必要性的调查情况

由于毕业班学生(四年级)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调研学校开展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的必要性,结果见表4。表4显示,对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后,82.4%的四年级学生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人才。

3.5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必要性调查

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包括1~3年级),调研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结果见表5。表5显示,调查1~3年级各专业学生,各年级学生中超过90%的人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其中一年级为94.50%、二年级93.69%、三年级96.61%,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6各年级学生喜欢学习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分布情况

医学中级论文篇(4)

Abstract:For database from 2006 to 2012 collected by SCIE Yangzhou region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hospitals of scientific papers,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quality,subject distribu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to explore the reg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nd academic situation,and puts forward manage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 on,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in the region more healthy.

Key words:SCIE database;Yangzhou;Statistical analysis

医学科研论文是记录医学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反映医疗科研机构影响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统计分析医院发表的科技论文,有助于了解医院的整体诊疗技术水平、医学科研水平,对促进学科发展、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扩展版,是由美国汤森路透科技集团出版的大型综合性引文检索数据库,它收录报道并标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科学等150多个学科领域约8700种重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信息。SCIE数据库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覆盖学科面广,源期刊筛选标准严格,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2]。本文对SCIE数据库2006~2012年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旨反映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的科研现状及趋势,为推动该地区医学科研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资料与方法

选择SCIE数据库,检索字段选择地址,分别以"地址=yangzhou same hosp"、"地址=jiangdu same hosp"、"地址=gaoyou same hosp"、"地址=baoying same hosp",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Review、Letter和Editorial,入库时间选择2006~2012年进行检索。结果筛选去除含有扬州名称但非扬州地区的医院,如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州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南通医院等。

2结果与分析

2.1各医院发文情况 SCIE数据库2006~2012年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的科技论文共计190篇,其中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最多占分别占论文的62.63%和23.16%,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省五台山医院等8家医院在2006~2012期间相继有所突破,但论文的持续产出能力,参差不齐还有待观察。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没有,见表1。

2.2论文增长情况 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在国际期刊发表的SCIE论文190篇;前4年CSIE论文增长迟缓,后3年SCIE论文增长迅速,其中2010发表SCIE论文40篇,环比增长率高达263.64%,2011和2012年分别发表SCIE论文47篇和66篇环比增长率为17.5%和40.43%,见图1。

2.3 SCIE论文类型分析 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在国际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共计190篇,Articles(研究论文)182篇占论文95.79%,Review(综述)4篇占2.11%,见表2。

2.4论文被引情况 截至到统计日期,有157篇论文被引(被引率为82.63%),累计被引1072次,篇均被引5.64次,H指数16。各年度间,被引论文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9篇发展到2012的48篇,年均增长率为32.18%;篇均被引次数方面,各年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2008年13.64次高峰后,逐年梯减到2012年的1.79次,见表3。

2.5论文被引频次分段统计分 将被引频次按范围分成6段进行统计分析,被引频次比重最高的频段是1~2,49篇比重为25.79%,被引频次比重最低的频段是≥20,10篇论文,比重为5.26%,但累计被引频次293其比重27.33%,见表4。

2.6论文来源期刊分区情况 190篇SCIE论文刊登在168种期刊上,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SCI期刊分区表划分,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发表在4区期刊的论文最多,达92篇,其次3区期刊有72篇,1区期刊的论文最少仅有6篇(仅占3.16%)。从年平均增长率看,3区论文增长速度最快达45.10%,高于总体年平均增长率(36.96%),4区论文增长率21.93%低于总体平均增长率(36.96%),见表5。

2.7论文学科分布分析 SCIE论文的学科分类参照Web of Science的学科分类,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发表了190篇CSIE论文,几乎涉及了所有医药卫生类学科领域,其中最多的三个学科分别是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ONCOLOGY、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分别发表了29篇、28篇、24篇。本文选取排名前10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见表6。

3讨论与建议

3.1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实施"科教兴卫工程",依托基础好,科研水平高的医疗机构带动地区医学科技发展 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科研工作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SCIE论文增长迅猛,由2006年10篇增长至2012年的66篇,年均增长率达36.95%,这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2006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工程的意见》简称"科教兴卫工程"。科技兴卫实施5年来,扬州市建成省重点学科共建单位2个、省重点专科10个、市重点专科60个,引进和培养博士96人,硕士478人,此外,有2人被江苏省卫生厅确认为"科教兴卫工程"重点人才[3]。回顾总结全市"科教兴卫工程"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了解新时期卫生科技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规划目标,要以新一轮"科教兴卫工程"为载体,继续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内涵建设与人才梯队培养战略,推动地区医学科技创新和进步。本文数据显示,江苏省苏北医院和江苏省扬州市人民医院是该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的龙头,这些机构集中了扬州地区优秀医学科研人员,科研实力雄厚,代表着扬州地区的医疗卫生科技水平,对扬州地区医学科研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该地区可以依托上述强势医疗机构,集中优势资源,构建扬州医学人才高地,发挥其科研优势,聚焦力量瞄准公关既定目标,将该地区的医疗科技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2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论文有所突破,但论文的总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2006~2012年扬州地区医院已有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但论文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根据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数据查询,目前扬州地区尚无一家医疗机构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入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行列。发表在SCI期刊1区、2区论文分别是6篇和20篇只占SCIE论文13.69%。SCIE论文高被引情况不容乐观,具有高被引频次的论文(≥10)只有39篇(仅占论文20.53%)。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应把提高论文质量定为科研发展的目标,可以依托该地区的优势学科以及重点实验室,抓住机遇,强化转化医学意识,为基础和临床构建互通交流的平台,以此促进提升医学研究,发表更多高水准的科技论文。

3.3加强区域内、国际间科研合作,对促进扬州地区人才培养、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作用 从目前扬州地区各二、三级医院科研合作情况看,多数医院科研合作仍局限于本院内部和扬州本地区域,与非本地机构合作论文数比例相对较少。扬州地区的医疗核心机构,应依托其高校的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内和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的交流,积极开展机构间学术研讨、人员互访活动。医务科研人员还需要更多地加强与国际科技管理部门或组织的联系,利用组织的帮助,以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国际合作交流局面,实现资源共享、资金共筹、技术互通、风险分担,更好地应对医学领域的挑战[5]。

3.4改进论文管理,促进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产出 地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管理措施来促进高质量的论文的产出。鼓励引导科技人员向国际高水准的杂志投稿,采用有效的物质、精神奖励措施,在加大物质奖励力度时,注意拉开奖励档次,不搞"大锅饭主义",对SCI论文按JCR分区或影响因子大小给予奖励。加强指导和督促课题申报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作依托,不能高质量地开展课题研究。树立为一线科研人员主动服务理念,积极参与和联合公关项目,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和科研困难,给予及时解决,保障课题顺利完成,对高质量的课题论文,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协调英语专业人员对论文进行翻译,以便在国际SCI期刊发表。

参考文献:

[1]孙懿斌,林岚,王诚丽,等.基于科技论文产出的医院科研管理策略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3):162-171.

[2]崔林.南京理工大学SCIE论文产出状况与影响力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9):108-112.

医学中级论文篇(5)

新医改的目标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当前,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但基层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并没有跟上,使群众越来越集中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想方设法建设适用于基层医院的高级人才队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让群众大病不出区(县)。

为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尽可能在把患者留在基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自2009年起,广州市番禺区卫生系统实施了“与巨人同行”、“引进”和“借脑”等高级人才发展计划三大行动,着力建设高级卫生人才队伍。

一、主要做法

1.“与巨人同行”行动。全区公立医院均与省、市级高端医院或医学、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合作,不断拓展视野、提高医疗水平。如:番禺区中心医院相继成为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协作中心、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协作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协作单位、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协作单位;番禺疗养院与广州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期合作开展康复专科诊疗业务,并建立番禺康复医学基地;何贤纪念医院成为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与澳门镜湖医院建立互访交流机制;区中医院与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协作成立脑病治疗中心,并成为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一些镇医院借助地缘优势,与广州陆军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同时,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医院管理人员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以及台湾地区学习先进的医院管理经验。

2.“引进”行动。针对学科建设需要,广泛信息,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专家推荐、朋友引荐,本着视才如金、求贤若渴、待才为友的态度,把适合的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吸引到番禺卫生系统。同时,在人才配偶的工作调动方面给予配套政策支持,成绩较为明显。如番禺区中心医院引进了广州市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1名,加强了精神病专科建设;番禺区中医院引进了骨伤科多名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进一步完善学科分类,促进了学科发展。

3.“借脑”行动。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实际,举办和承办部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课、巡诊、查房,介绍当前国内外医疗动态和进展,传授先进的医疗技术;反聘省内外各大医院离退休的知名专家教授坐诊、执业,实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二、工作成效

1.高级人才数量大幅增长。与2009年度相比,截止2012年底,全系统正高职称人数由31人(占编制应有数20%)增加到98人(占编制应有数80%),增长310.1%;副高613人,增长44.2%;博士24名,增长140%;硕士332人,增长65.2%。引进副高以上人才9名,其中正高职称3名。19人分别担任部级、省级专业学会副主委。

2.医疗科研论文成绩明显。2012年,全系统共获科研立项97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级立项18项、市级4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1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省、市级获奖论文16篇。

3.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何贤纪念医院肿瘤科成为卫生部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番禺区中医院骨伤科成为国家农村中医特色专科、省中医特色专科和市“1357”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等;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区慢病站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技术处于省领先水平。此外,番禺区中医院还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审,成为广州地区首个区一级的三级甲等中医院。

三、思考建议

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层医院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民营和外资医院的进入。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持续加强高级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促进医院转型升级、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奠定更加坚实人力资源基础。在广州市番禺区卫生系统高级人才队伍建设做法的基础上,有以下几点思考:

1.领导高度重视。无论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医院本身,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级人才队伍建设在医改中的重要性,从而达成共识,在软、硬件建没上创造条件。

2.制定长期规划。鉴于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的难度大,尤其人才引进方面,单靠卫生部门,势单力薄,需得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建议由区(县)委、政府牵头,针对医院制订一个由发改局、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等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科学、合理、可行的高级人才建设长期战略规划,才能有效保障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障群众在家门口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3.正确处理关系。第一,建设高级人才队伍的同时,也要注重初级、中级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第二,要正确处理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必须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对引进的人才不求全责备,看准其主流一面,大胆启用,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第三,正确处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医院人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既要引进,又要培养。每年计划提供专项经费用于中青年优秀人员到国内外著名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了不同风格和思想人才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4.注重医院的文化内涵建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建设高级人才队伍的同时,还要注重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一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以情感留住人才,二是要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在使用中帮助实现自我价值;三是营造舒心的特质生活环境,如:环境优美,医院建设风貌独特、迷人等,就会让人有恋恋不舍的感觉。还应实施人本管理,建设先进的医院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在医院内部创造一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文化环境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总之,高级人才队伍建设是新医改形势下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层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使造福更多的患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苏启睿.加强县级医院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临床合理用药,2012,4(5):1

[2]成毅.浅谈医院人才引进工作[J].医院管理论坛,2007,24(6):20-21

医学中级论文篇(6)

目前,中医古籍依据《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简称《联目》)体系进行分类,从总体来看,《联目》较客观地体现了中医古籍文献的特征。但是,中医古籍所承载信息是一书含有多科内容,因而《联目》的分类目录不能将古代文献内容完全呈现出来,即分类目录不能反映中医古代文献多个信息单元。本文将以《联目》中的类目为例,分析论述中医古代文献内容的信息特征。

1.《联目》的分类目录

《联目》将中医古籍分为12个大类,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其中共设一级类目12个,二级类目61个,三级类目86个。《联目》是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其具体分类体系如下[1]:

1.1医经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内经(本文,注释,类编与摘编,发挥);素问(本文,注释,发挥);灵枢(本文,注释,发挥);难经(本文,注释,发挥);内经、难经合类。

1.2基础理论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理论综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象骨度;中医生理;病源病机;中医病理类目。

1.3伤寒金匮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伤寒金匮合编(合刻,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伤寒论(本文,别本,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金匮要略(本文与注释,发挥,方论,歌括)类目。

1.4诊法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诊法通论;脉诊(脉经,脉诀,诸家脉学);望诊;舌诊;其他诊法类目。

1.5针灸推拿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针灸通论;经络孔穴;针灸方法(针法,灸法,太乙神针,子午流注);针灸临床(针灸治疗,针灸医案);推拿按摩;外治法类目。

1.6本草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本草经(本经辑本,本经注释);综合本草(唐五代以前本草,宋元本草,明本草,清本草,现代本草,国外本草);歌括便读;食疗本草(食疗,救荒本草,饮膳杂著);单味药专类药研究;炮制;本草谱录;杂著类目。

1.7方书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晋唐方书;宋元方书;明代方书;清代及近代方书(一般方书,方剂汇编、讲义,歌括、便读,单方与验方,本草附方,成方药目);国外方书类目。

1.8临证各科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临证综合;温病(四时温病,温疫,疟痢,痧胀霍乱,鼠疫);内科(内科通论,风痨臌膈,其他);妇产科(妇产科通论,产科,广嗣);儿科(儿科通论,痘疹,惊疳);外科(外科通论,外科专论,皮肤病,痔瘘);伤科;眼科;咽喉口齿(咽喉通论,白喉,喉痧,口齿)类目。

1.9养生

包含的二级类目:养生通论;导引、气功;练丹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0医案医话医论

包含的二级类目:医案;医话医论;笔记杂录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1医史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通史;专史;传记(汇传,先秦医家传,秦汉三国医家传,唐宋元医家传,明清及近代医家传);史料;杂著类目。

1.12综合性著作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医学通论;丛书、合刻文史丛书中的医学若作;工具书(辞典,书目索引,表谱)类目。

2.中医古籍内容的信息特征分析[2]

2.1中医古籍记载的基础学科著作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虽然是类分到基础学科,但其中不但含有临床疾病的内容,还涉及到药书、方书等内容。

2.1.1医经类

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二卷,全书共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进行论述。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上卷讨论了养生、诊法、本草以及风暑燥湿寒等病邪的病机等,中、下卷论述临床常见病的证治。

2.1.2伤寒金匮类

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六卷,卷一论述六经分证,卷二论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痞、湿、、杂病等,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卷五论天行温病、黄病、小儿伤寒,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伤寒方、伤寒暑病通刺法等。清代张志聪《伤寒论纲目》九卷,一至七卷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止,卷八为痉、湿、、汗、吐、下,卷九为辨脉、平脉及六经通气论略。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25篇,608节条文。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论中毒急救等。元代朱震亨《金匮钩玄》三卷,全书内容列中风等内科杂病87种,喉科、外科病证12种,妇科病证22种,儿科病证21种。每证前有论,叙述病因、治则、兼证及预后,然后列方药。

2.2临床学科著作

虽标明为临床类,但亦含有基础理论的内容,其内容广泛涉及理、法、方、药各方面的问题。从中医古籍记载的内容来看,综合性临床著作极为丰富,这些古籍内容广泛而繁多,一书中兼有多科内容。

明代袁班《证治心传》一卷,内容有证治总纲、阴阳虚实、四时用药说、四诊记、用药宜精审、胃为生化源、保身可以却疾、侍疾应知、疟咳嗽、中风肿胀、虚劳、幼科治验、胸肋腹胀肝胃气逆辨、温热温疫辨等14篇论述,多为临证经验。

明代王纶《明医杂著》六卷,一至三卷为医论,分题讨论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内科杂病和眼、耳病以及妇女经病、半产等的证治,并且还讨论了补阴丸、枳术丸、化痰丸及气虚血虚和东垣、丹溪治病方论等,末附滑寿《诊家枢要》。卷四论风证,卷五论小儿各病,卷六为附方。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十卷。卷一为医说、五脏六腑病虚实、血气论、五运六气、本草、药论等基础理论,卷二为中风、伤寒、瘟疫等10余症,卷三为痰饮、咳嗽等20症,卷四为补益法、斑疹、诸血证及老年病证治等,卷五为眩晕、麻木等30余症,卷六为头痛、耳病、口舌等10余症,卷七为妇人总论、调经、闭经、带下等10余症,卷八为小儿科病75症,卷九为外科20余症,卷十为单品杂治、杂方、灸法、金疮等。全书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

2.3方书类著作

方书类著作中既有基础学科的内容,又有临床方药。特别是综合性方书中,其含有临证各科内容。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八卷,全书共73篇,所列疾病有急性传染病及内、外、妇、儿、眼科和毒虫伤等,详论病证,略述病源,因证取方。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共232门,载方5300首。内容包括妇人、少儿、七窍、风毒脚气、肾脏、膀胱、疔肿、痈疽、痔漏、解毒、杂治、食治、养性、平脉、针灸等。

宋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全书1670门,载方16834首。全书体例为首先详述诊脉辨阴阳虚实之法,次叙处方用药之法则,然后分述各科病因、病理、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

2.4药书类著作

药书类著作,并非为论药专书,其中即有大量方书的内容,又有论及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全书分为十六纲,62目,共载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11000余首。一至二卷论述历代本草性味归经等内容,三至四卷阐述110多种病的病证及主治药,五至五十二卷分为16个纲目记述了药物的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及附方等。

清代郭佩兰《本草汇》十八卷,全书共载药470余种。本书前八卷为杂论、用药式、病机及主治,并在卷二之中简述四诊、运气、经络内容;后十卷论药性,并附有验方、秘方。

清代何镇《本草纲目类纂必读》三十八卷,全书共收药600余种。本书着重介绍每种药功能主治,并附有何氏所撰的《济生邃论》和《家传集验方》。

2.5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

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繁杂,既有基础学科内容,又有临证治疗经验,其著作多为本人或后人将其临证经验汇集而成。其论述中涉及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内容。

2.5.1医案

明代汪机《石山医案》三卷,本书是由汪氏弟子汇集汪氏临床验案编辑而成,内容包括四诊、证治以及临床疾病个案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清代吴塘《吴鞠通医案》四卷,全书按疾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列病7种;卷二、卷三为杂病,列病32种;卷四为妇、儿科,列病16种。每病下载有医案若干。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一至八卷列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病75种疾病,卷九为妇科病5种,卷十为儿科病6种,每病列医案若干,后附治法准则及方药。

2.5.2医话

清代黄凯钧《友渔斋医话》八卷,内容包括卷一为养生导引之法,二、三卷为辨证辨治辨药及病后调养,卷四为五脏解剖及调摄治疗,五、六卷为黄氏随录验案,卷七为黄氏四十年临证经验,卷八为黄氏常用药320种性味、效用、主治。清代陆以■《冷庐医话》五卷,一、二卷记述了医范、医鉴、慎疾、诊法、用药及对古今医家、医书评论,三至五卷按病证、针药等搜集历代名医治案。清代计楠《客尘医话》三卷,全书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产科述略,主要阐述计氏临床经验。

2.5.3医论

明代王肯堂《肯堂医论》三卷,卷一论述痘疹、惊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卷二论望色、芤脉,论人参、犀角和杂记,卷三为三疟治验、神水治验、制神水秘法、妇科验方。明代刘浴德《医谭一得》二集,共91题,内容主要有内伤、外感、六淫为病以及具体内科杂病,兼论五官科、外科疾病。每题一论,阐述病因、病机、脉象、治则等。清代汪文绮《杂症会心录》,共53篇,书中论述了内科、妇科、杂症症治,并列医方、医案。为作者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汇辑。

3.结语

《联目》分类体系,借鉴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优点使中医古籍分类有所改进,但中医古籍的内容信息特征表现为,一书含有多主题的内容,而图书分类法是一种线性结构,一个类目只能揭示一个主题内容,不能将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内容全部揭示出来,因而导致分类体系“以类求书”的功能较弱,使中医古籍中隐含的大量信息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揭示。

医学中级论文篇(7)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医学生而言,四、六级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GRE考试、临床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类职称考试……林林总总的国内外英语考试让医学人士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而目前大多数指南性资料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考试进行概括性介绍。如何从医学人士的角度为其提供关于在不同阶段选择考试的建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大学阶段,主要以四、六级考试为主,但四、六级英语考试并不能很好地反应医学生的英语水平,医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定医学人士的英语水平。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选择了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肖向阳副教授的课题“国内外医学人士英语考试分析与探索”进行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文献回顾、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资料统一化、分类编写、统一讨论修改等方法。研究过程如下图所示:

前期全体小组成员(李维丽、刘萍萍、魏亚非、林心宇、朱丽莎、李亚琼)共同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出两份调查问卷《医学人士英语考试分析和探索调查问卷》、《医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看法之调查问卷》。李维丽、刘萍萍负责组织问卷调查、资料整理;魏亚非等其余四人负责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二、研究成果

(一)论文《医学人士英语考试推荐及简介》

针对目前大多数国内外英语考试指南性资料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考试进行概括性介绍,而种类繁多的国内外英语考试常让医学人士感到无所适从,本课题在对各类英语考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医学生或临床医师的英语考试需求进行调查后,撰写出《医学人士英语考试推荐及简介》。此论文概括性介绍了在本科生期间,医学生们主要需要通过的四六级这两个基本的英语考试,准备考研者需要的考研英语;在职医生需要参加的职称英语考试;以及对于那些想出国深造的医学人士主要需要参加的TOEFL或IELTS,GRE,GMAT,LSAT,MCAT,PET5,CGFNS,USMLE等各种考试。从本科生、研究生、医务工作三个阶段,按毕业、升学、晋级晋职、出国留学、出国工作等需求为线索,总结出医学生及临床医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英语考试种类,从而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使之能更准确地选择英语考试。

(二)调查报告《“医学人士英语考试分析和探索”调查问卷分析》

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医学人士的英语学习动机,对相关考试的看法及建议等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1.我校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现况学习英语态度和动机功利性强,而态度和动机被公认为是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部因素,所以大学教育应该合理引导促进学生的积极性。2.普遍认为,举行CET这种全国性统一的英语考试并不能检测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学习积极性。考试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和深化,以使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能全面检测学生的真实能力,促进学习动力。3.应让学生走出考试的误区,并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不仅仅是“考证”的热情。另一方面,社会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考试的效度、摆正各类考试的位置,不过度夸大其作用。

(三)调查报告《医学生之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

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他们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改革的看法,以及对下一步改革的期望,为英语四、六级考试今后的改革方向提供参考。本论文随机选取200名医学本科生作问卷调查。发现医学生对英语

四、六级题型改革基本认同,认为这些变化更能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且他们期待下一步可以进一步与国际化

英语考试接轨,以及把口语同笔试并作一起考试以督促大学生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与口语能力。

(四)论文《医学本科生看四、六级考试对毕业从医的影响》

通过对医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近59.4%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6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或者很有必要设置一个专门针对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并在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中加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内容。本论文重点从四、六级考试的报考对象、考试性质、考查侧重点上来说明现阶段的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原因,并且对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一些建议。

(五)论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主要英语考试发展分析及展望》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出国热”、“外企热”、“评职热”,各种英语考试在我们身边掀起一阵阵新的“英语考试热”。此论文重点从发展历程、影响因素、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分析较为风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托福考试(TOEFL)、雅思考试(IELTS),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等考试。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英语考试热仍将继续,而获得就业竞争优势、出国深造机会和晋升资格依然是推动这股热潮持续走高的主要动力。同时,在英语考试改革方面,考试类型多元化、考试流程人性化、考试题型生活化将成为主流。

三、意义

本课题一方面通过网络、出版物和问卷等对各类英语考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医学生或临床医师的英语考试需求进行调查,并经过系统分析,总结出医学生及医务工作人员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英语考试种类,从而为其提供专业的指导,使之能更准确地选择英语考试。另一方面结合国内英语考试现状、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及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未来医学生英语考试改革提供一定参考和创新性建议,使其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并引导英语教学更加实用,使英语更好地服务于医学。

参考文献:

[1]王青青.医学英语教学紧密结合临床的实践.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1(1).

[2]洪江.二十一世纪医生的素质与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医学教育,2003,4(2).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医学中级论文篇(8)

第二章卫生技术职务

第二条卫生技术职务是以医药卫生技术应用为主要职责,根据医药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卫生技术职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履行相应职责必须具备的任职基本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有合理结构比例。

第三条卫生技术职务分为医、药、护、技4类:

1.医疗、预防、保健人员: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主管)医师医师医士

2.中药、西药人员:

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

3.护理人员:

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

4.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护士

第四条主任医(药、护、技)师、副主任医(药、护、技)师为高级技术职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力中级技术职务;医(药、护、技)师、医(药、护、技)士为初级技术职务。

第三章岗位职责

第五条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暂按卫生部(82)卫医字第10号、(83)卫防字第61号、(81)卫药字第10号、(79)卫药字第983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任职基本条件

第六条卫生技术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遵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七条医(药、护、技)士

1.了解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在上级卫生技术人员指导下,能胜任本专业一般技术工作;

3.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第八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

2.能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或常用专业技术问题;

3.借助工具书,能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中专毕业,从事医(药、护、技)士工作五年以上,经考核证明能胜任医(药、护、技)师职务;大学专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者。

第九条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

1.熟悉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本专业知识,掌握国内本专业先进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2.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处理较复杂的专业技术,能对下一级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3.在临床或技术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或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比较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4.大学毕业或取得学上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4年以上;研究生班结业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3年左右;取得硕士学位;从事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左右;取得博士学位者。

第十条副主任医(药、护、技)师

1.具有本专业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吸取最新科研成就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较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能顺利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具有指导和组织本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指导和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含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取得博士学位,从事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工作2年以上。

第十一条主任医(药、护、技)师

1.精通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能根据国家需要和专业发展确定本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方向;

2.工作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或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专著、论文或经验总结。能熟练阅读一种外文的专业书刊;

3.做为本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善牛指导和组织本专业的全面业务技术工作,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

4.从事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工作5年以上。

第十二条各级卫生技术职务,必须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怦审的、符合相应条件的卫生技术人员中,按照限额进行聘任或任命。

对未经评审委员会评审或评审认定不符合任职条件者,任何单位或任何人不得聘任或任命其担任卫生技术职务。

第五章评审委员会的组建

医学中级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91-02

教学查房是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更好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青年医师延伸扩展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有利时机。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查房被弱化,教学查房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规范教学查房,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的保障。

1 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教学查房认识

教学查房是以教学为目的,通过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教学查房,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全面综合分析、归纳建立疾病诊断,达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完成实习医师的学习任务。各级医师通过教学查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增强对疾病诊断的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临床查房代替教学查房,其实二者是不尽相同的。医疗查房的目的是解决病人诊断及治疗问题,对于病人病情发展、变化提出治疗方案,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病人治疗问题[1]。因此,不能将二者混淆,不可以医疗查房代替教学查房。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对教学查房的认识。

2 规范教学查房

2.1 教学查房的病例选择

教学查房应首先选择病例,一般选择疑难复杂病例,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典型病例,应尽可能涉及多学科知识,使实习学生及医师广开思路,从不同层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2]。例如,选择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诉就诊的病例,首先要考虑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有良性疾病,有恶性疾病,在恶性疾病中有恶性淋巴瘤、转移癌。不同的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不尽相同。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寻找原发灶,通过病理作出诊断。因此,确定教学查房的病例后,要求实习学生及全科医师在查房前熟悉病例,针对病例中涉及的知识展开思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准备问题,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查房中学习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2.2 教学查房参加人员

教学查房特别是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查房要求全体医师参加,也要求各年资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医师参加。

2.3 汇报病史

由实习医师汇报病史,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病情演变、目前状况。由上级医生进行必要的补充。

2.4 指导体格检查

完成病例汇报后,进入病房,做到站位正确。由实习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查房者观察其体格检查顺序,手法是否规范、在体检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是否做到人性化服务,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针对体检中的问题予以指导及纠正。

2.5 病例分析与总结

在教学查房中结合所选择的典型病例,查房者应用启发式教学,提示临床思维的方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各种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结果,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诊断。各级医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互动的形式讨论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最后,由查房者对教学查房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际,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示疾病的预后。同时传授与所选择病例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将其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对临床医学的认识有所提高。各年资医师通过教学查房,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思维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查房者指出查房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对以后教学查房的要求。也可以提出思考问题,指导实习医师查阅文献,对查房中的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3]。

3 教学查房应贯彻于各级医师教学工作中

目前临床医疗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教学查房应实施于三级医师教学工作中。教学查房一般分为教授级查房、主治医师级查房、住院医师级查房。所有的查房都是以教学为目的,选择典型病例,以实习医师为主要对象,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以及新进展的侧重点不同对实习医师及低年资医师进行临床思维培养,使之临床能力得到提高。教授级查房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视野开阔,并将新进展、新技术传授给下级医师及实习医师。主治医师级教学查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指导实习医师询问病史技巧、规范体格检查、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住院医师教学查房针对具体病例,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疾病的进展,掌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负责实习医师病床管理、指导病例书写,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查房新模式的探索

教学查房是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结合,针对具体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在目前医疗形势变化,医学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获得快捷,使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规范教学查房的同时应该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查房模式,开辟新的查房思路。由于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查房中应该培养实习学生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使其不但具有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具有法律意识,将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融于教学查房之中。在教学查房的形式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以往由实习学生单纯背着汇报病史,改为应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病史,使参加查房的医师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以利于抓住重要线索,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涉及多学科知识,可以请相关科室的专家教授参加病例分析和讨论,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鉴别诊断,更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及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开阔思路,不断提高临床理论及临床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强化教师规范教学查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查房中受益。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查房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将为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开辟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靖年,王鸿飞,朱桂香,等.教学查房规范化的基本理解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6,27(12):71-72.

医学中级论文篇(10)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医学中级论文篇(11)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