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文献的定义及类别
“文献”一词出现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文献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八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献”的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文献的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文献的具体定义尚缺乏统一的定论,《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献的定义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将文献定义为“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2]。有学者将文献定义为“文献就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3]。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这4个方面构成文献的基本要素。医学文献(medicalliterature)就是与医学有关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按照文献的研究类型分为:系统评价、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报告和专家经验总结等。决定文献质量的关键部分:研究有首创性或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对象的选择合理、科研设计合理、偏倚得到有效控制、研究样本量足够大和研究的时间足够长。然而医学文献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该文献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而且有可靠的等级评价体系。医学文献的价值就是根据其文献内在及外在真实性及临床意义的重要性去评判,是根据医学研究的方向不同确定评价的原则和方法[4],其中内在真实性是文献评价的重点。
2西医文献评价体系
2.1证据分级
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证据分级概念,将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定为最高,并引入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的概念。证据分级为西医识别文献可靠性的准则。最初3级标准:1级: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级:1级和3级中间的类型;3级:专家经验。老5级标准:1级: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RCT后做出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结果,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2级:单个大样本的RCT结果;3级:设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4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5级: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例报告。新5级标准:1级:治疗/预防,病因学/危害;1a:随机对照的系统评价;1b:随机对照;1c:全或无病案研究;2级:对例或随机;2a: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2b:队列研究或较差随机对照研究;2c:“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级:病例对照;3a: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b:病例对照研究;4级:单个病例系列研究;5级:未经明确讨论或基于生理学、实验室研究或“第一原则”的专家意见。新9级标准:1级:系统评价/Meta-分析;2级:随机对照双盲研究;3级:队列研究;4级:病例对照研究;5级:病例系列研究;6级:病例报告;7级:概念、述评、意见;8级:动物研究;9级:体外(试管)研究。文献的证据分级是评价文献最可靠的标准,上述几个历程是文献评价证据分级的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科技的进步,评价的方法进一步细化,由最初的3级标准逐步演变成新9级标准,每一次的改变都意味着评价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对文献的要求更加严格,更有利于临床的实用性。
2.2文献评价的流程及常用工具
对于文献内容的评价首先要区分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还是非RCT,两种不同的文献所用的评价指标及方法各有不同,评价文献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和工具。RCT文献评价的指标:1)研究对象(样本量、纳入标准、基线情况);2)随机过程;3)盲法;4)分配隐藏;5)干预;6)统计方法;7)随访。涉及RCT的评价工具有很多,但常用的且公信性较高的有CONSORT声明、Jadad量表、Chalmers量表和Delphi清单。非RCT文献评价的指标:1)研究对象;2)对照的选择;3)偏倚;4)暴露;5)混杂因素;6)统计方法。应用较多的评价工具有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质量指数(qualityindex)、Reisch评价工具、DownsandBlack清单、Anders评价工具和Baker工具等。文献的评价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根据研究的方向和本学科的特色,合理运用评价的工具,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和修改。CONSOTR声明推出后,被全世界500余家医学杂志引入稿约(包括167家高影响因子杂志)[5],可以根据这个声明指导研究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等人员对RCT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别。目前,国内外很多著名医学期刊都采用CONSORT声明的要求规范RCT的报告,例如TheLancet(《柳叶刀》)、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美国医学会杂志》)和BritishMedical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等[6]。在美国申请NIH资助、英国申请NHS资助和在中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均必须提供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
3中医文献评价体系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其本身的理论体系,目前中医文献尚缺乏自身的评价方法,仍然是借鉴西医文献的评价体系,但尚需进一步规范和验证。
3.1证据分级
中医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医学,古代医家经验传承是中医学自身的特点,由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源于临床研究的临床证据比较少,所以中医文献的证据分级难以建立。有研究者[7]提出了一些建立中医特色证据分级体系的思路:古代医家经验质量评价体系,古代医家经验数据库,证据体的证据分级体系等,但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及古代医家经验传承的独特性,使得这3种方法的建立都有困难,难以推广;最终又提出了应建立符合中医特色证据分级体系,要从古代医家的经验入手,选择经典方剂及治疗方法,结合中医专家意见,制定相应的证据分级,大概分为5个等级。Ⅰ级:大样本,随机研究;Ⅱ级: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Ⅲ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基于古今文献的中医专家共识;Ⅳ级:非随机,历史对照和当代中医专家共识;Ⅴ级: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3.2文献评价
采用学生自填的方式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09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2009级)、二年级(2008级)、三年级(2007级)以及四年级(2006级)全日制在校学生。发放问卷份379份,收回379份,回收率100%,其中一年级问卷109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30份、生物制药专业28份、中药制药专业22份),二年级问卷111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9份、中药资源专业29份、生物制药专业24份、中药制药专业29份),三年级问卷108份(包括中药学专业24份、中药资源专业27份、中药制药专业57份),四年级问卷51份(中药学专业25份、中药资源专业26份)。使用EpiData3.02软件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所有数据采用专人“双份”录入及核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内容与设计
本次问卷涉及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①您想要成为哪方面的中药学专业人才?选项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②您觉得理想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应是什么?选项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③您认为目前的就业状况最急需哪方面的中药学人才?选项包括中药调剂、中药销售、中药检验、中药研发以及中医药兼通;④您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学人才吗?此外,针对是否有必要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如何进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教育设计了2个问题:①您觉得作为创新型中药学专业学生,我们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吗?②您觉得比较喜欢学习哪些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选项包括大学语文、医古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本草学简史、周易、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概论、中国医学史、四书五经,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各年级学生自我定位分布情况
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包括中药生产、中药研究、中药流通以及中药临床应用,分析各年级学生未来自我定位情况,结果见表1。表1显示,低年级同学大多自我定位于中药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如一年级学生定位倾向频率最高的是中药临床应用,占41.07%,而39.64%的二年级学生倾向于中药研究。高年级同学在肯定中药研究的同时,比低年级学生更加关注中药流通,其中三年级学生中倾向中药流通的比例升高至27.78%,四年级的学生中药流通增至29.31%,各年级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2理想中药学人才的分布情况
在各年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包括精通中药的人才、精通中医的人才以及中医药兼通的人才,结果见表2。表2显示,各年级学生中超过75%的人认为中医药兼通是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其中一年级为89.0%、二年级88.4%、三年级78.7%、四年级78.8%。同时,认为精通中药的专才是理想中药学人才的比例也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3目前社会急需中药学人才的调查情况
针对四年级毕业班学生,调研目前社会急需的中药学人才,结果见表3。表3显示,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46.5%的学生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18.9%的学生认为是中药研发型人才,17.2%学生认为是销售人才,三者占所有比例的79.3%。数据说明,学生认为的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与理想的中药学人才、学生自我定位的人才类型相一致。
3.4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必要性的调查情况
由于毕业班学生(四年级)认为目前最急需的是中医药兼通型人才,调研学校开展培养中医药兼通型人才的必要性,结果见表4。表4显示,对大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后,82.4%的四年级学生认为有必要培养中医药兼通的中药人才。
3.5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必要性调查
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针对低年级学生(包括1~3年级),调研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结果见表5。表5显示,调查1~3年级各专业学生,各年级学生中超过90%的人认为需要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其中一年级为94.50%、二年级93.69%、三年级96.61%,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年级之间的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6各年级学生喜欢学习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分布情况
Abstract:For database from 2006 to 2012 collected by SCIE Yangzhou region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hospitals of scientific papers,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quality,subject distribu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to explore the region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and academic situation,and puts forward manage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 on,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in the region more healthy.
Key words:SCIE database;Yangzhou;Statistical analysis
医学科研论文是记录医学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反映医疗科研机构影响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统计分析医院发表的科技论文,有助于了解医院的整体诊疗技术水平、医学科研水平,对促进学科发展、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扩展版,是由美国汤森路透科技集团出版的大型综合性引文检索数据库,它收录报道并标引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科学等150多个学科领域约8700种重要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信息。SCIE数据库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覆盖学科面广,源期刊筛选标准严格,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比较客观、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标[2]。本文对SCIE数据库2006~2012年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旨反映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的科研现状及趋势,为推动该地区医学科研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资料与方法
选择SCIE数据库,检索字段选择地址,分别以"地址=yangzhou same hosp"、"地址=jiangdu same hosp"、"地址=gaoyou same hosp"、"地址=baoying same hosp",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Review、Letter和Editorial,入库时间选择2006~2012年进行检索。结果筛选去除含有扬州名称但非扬州地区的医院,如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州医院、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南通医院等。
2结果与分析
2.1各医院发文情况 SCIE数据库2006~2012年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的科技论文共计190篇,其中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最多占分别占论文的62.63%和23.16%,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省五台山医院等8家医院在2006~2012期间相继有所突破,但论文的持续产出能力,参差不齐还有待观察。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没有,见表1。
2.2论文增长情况 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在国际期刊发表的SCIE论文190篇;前4年CSIE论文增长迟缓,后3年SCIE论文增长迅速,其中2010发表SCIE论文40篇,环比增长率高达263.64%,2011和2012年分别发表SCIE论文47篇和66篇环比增长率为17.5%和40.43%,见图1。
2.3 SCIE论文类型分析 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在国际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共计190篇,Articles(研究论文)182篇占论文95.79%,Review(综述)4篇占2.11%,见表2。
2.4论文被引情况 截至到统计日期,有157篇论文被引(被引率为82.63%),累计被引1072次,篇均被引5.64次,H指数16。各年度间,被引论文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9篇发展到2012的48篇,年均增长率为32.18%;篇均被引次数方面,各年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2008年13.64次高峰后,逐年梯减到2012年的1.79次,见表3。
2.5论文被引频次分段统计分 将被引频次按范围分成6段进行统计分析,被引频次比重最高的频段是1~2,49篇比重为25.79%,被引频次比重最低的频段是≥20,10篇论文,比重为5.26%,但累计被引频次293其比重27.33%,见表4。
2.6论文来源期刊分区情况 190篇SCIE论文刊登在168种期刊上,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SCI期刊分区表划分,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发表在4区期刊的论文最多,达92篇,其次3区期刊有72篇,1区期刊的论文最少仅有6篇(仅占3.16%)。从年平均增长率看,3区论文增长速度最快达45.10%,高于总体年平均增长率(36.96%),4区论文增长率21.93%低于总体平均增长率(36.96%),见表5。
2.7论文学科分布分析 SCIE论文的学科分类参照Web of Science的学科分类,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发表了190篇CSIE论文,几乎涉及了所有医药卫生类学科领域,其中最多的三个学科分别是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ONCOLOGY、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分别发表了29篇、28篇、24篇。本文选取排名前10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见表6。
3讨论与建议
3.1各级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实施"科教兴卫工程",依托基础好,科研水平高的医疗机构带动地区医学科技发展 2006~2012年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科研工作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SCIE论文增长迅猛,由2006年10篇增长至2012年的66篇,年均增长率达36.95%,这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2006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工程的意见》简称"科教兴卫工程"。科技兴卫实施5年来,扬州市建成省重点学科共建单位2个、省重点专科10个、市重点专科60个,引进和培养博士96人,硕士478人,此外,有2人被江苏省卫生厅确认为"科教兴卫工程"重点人才[3]。回顾总结全市"科教兴卫工程"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了解新时期卫生科技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规划目标,要以新一轮"科教兴卫工程"为载体,继续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内涵建设与人才梯队培养战略,推动地区医学科技创新和进步。本文数据显示,江苏省苏北医院和江苏省扬州市人民医院是该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的龙头,这些机构集中了扬州地区优秀医学科研人员,科研实力雄厚,代表着扬州地区的医疗卫生科技水平,对扬州地区医学科研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该地区可以依托上述强势医疗机构,集中优势资源,构建扬州医学人才高地,发挥其科研优势,聚焦力量瞄准公关既定目标,将该地区的医疗科技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2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论文有所突破,但论文的总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2006~2012年扬州地区医院已有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但论文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根据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数据查询,目前扬州地区尚无一家医疗机构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入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行列。发表在SCI期刊1区、2区论文分别是6篇和20篇只占SCIE论文13.69%。SCIE论文高被引情况不容乐观,具有高被引频次的论文(≥10)只有39篇(仅占论文20.53%)。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应把提高论文质量定为科研发展的目标,可以依托该地区的优势学科以及重点实验室,抓住机遇,强化转化医学意识,为基础和临床构建互通交流的平台,以此促进提升医学研究,发表更多高水准的科技论文。
3.3加强区域内、国际间科研合作,对促进扬州地区人才培养、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作用 从目前扬州地区各二、三级医院科研合作情况看,多数医院科研合作仍局限于本院内部和扬州本地区域,与非本地机构合作论文数比例相对较少。扬州地区的医疗核心机构,应依托其高校的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内和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的交流,积极开展机构间学术研讨、人员互访活动。医务科研人员还需要更多地加强与国际科技管理部门或组织的联系,利用组织的帮助,以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国际合作交流局面,实现资源共享、资金共筹、技术互通、风险分担,更好地应对医学领域的挑战[5]。
3.4改进论文管理,促进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产出 地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出一系列管理措施来促进高质量的论文的产出。鼓励引导科技人员向国际高水准的杂志投稿,采用有效的物质、精神奖励措施,在加大物质奖励力度时,注意拉开奖励档次,不搞"大锅饭主义",对SCI论文按JCR分区或影响因子大小给予奖励。加强指导和督促课题申报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课题作依托,不能高质量地开展课题研究。树立为一线科研人员主动服务理念,积极参与和联合公关项目,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和科研困难,给予及时解决,保障课题顺利完成,对高质量的课题论文,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协调英语专业人员对论文进行翻译,以便在国际SCI期刊发表。
参考文献:
[1]孙懿斌,林岚,王诚丽,等.基于科技论文产出的医院科研管理策略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24(3):162-171.
[2]崔林.南京理工大学SCIE论文产出状况与影响力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19):108-112.
目前,中医古籍依据《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简称《联目》)体系进行分类,从总体来看,《联目》较客观地体现了中医古籍文献的特征。但是,中医古籍所承载信息是一书含有多科内容,因而《联目》的分类目录不能将古代文献内容完全呈现出来,即分类目录不能反映中医古代文献多个信息单元。本文将以《联目》中的类目为例,分析论述中医古代文献内容的信息特征。
1.《联目》的分类目录
《联目》将中医古籍分为12个大类,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其中共设一级类目12个,二级类目61个,三级类目86个。《联目》是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其具体分类体系如下[1]:
1.1医经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内经(本文,注释,类编与摘编,发挥);素问(本文,注释,发挥);灵枢(本文,注释,发挥);难经(本文,注释,发挥);内经、难经合类。
1.2基础理论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理论综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象骨度;中医生理;病源病机;中医病理类目。
1.3伤寒金匮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伤寒金匮合编(合刻,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伤寒论(本文,别本,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金匮要略(本文与注释,发挥,方论,歌括)类目。
1.4诊法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诊法通论;脉诊(脉经,脉诀,诸家脉学);望诊;舌诊;其他诊法类目。
1.5针灸推拿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针灸通论;经络孔穴;针灸方法(针法,灸法,太乙神针,子午流注);针灸临床(针灸治疗,针灸医案);推拿按摩;外治法类目。
1.6本草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本草经(本经辑本,本经注释);综合本草(唐五代以前本草,宋元本草,明本草,清本草,现代本草,国外本草);歌括便读;食疗本草(食疗,救荒本草,饮膳杂著);单味药专类药研究;炮制;本草谱录;杂著类目。
1.7方书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晋唐方书;宋元方书;明代方书;清代及近代方书(一般方书,方剂汇编、讲义,歌括、便读,单方与验方,本草附方,成方药目);国外方书类目。
1.8临证各科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临证综合;温病(四时温病,温疫,疟痢,痧胀霍乱,鼠疫);内科(内科通论,风痨臌膈,其他);妇产科(妇产科通论,产科,广嗣);儿科(儿科通论,痘疹,惊疳);外科(外科通论,外科专论,皮肤病,痔瘘);伤科;眼科;咽喉口齿(咽喉通论,白喉,喉痧,口齿)类目。
1.9养生
包含的二级类目:养生通论;导引、气功;练丹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0医案医话医论
包含的二级类目:医案;医话医论;笔记杂录类目,在总目中没有呈现三级类目。
1.11医史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通史;专史;传记(汇传,先秦医家传,秦汉三国医家传,唐宋元医家传,明清及近代医家传);史料;杂著类目。
1.12综合性著作
包含的二、三级类目:医学通论;丛书、合刻文史丛书中的医学若作;工具书(辞典,书目索引,表谱)类目。
2.中医古籍内容的信息特征分析[2]
2.1中医古籍记载的基础学科著作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虽然是类分到基础学科,但其中不但含有临床疾病的内容,还涉及到药书、方书等内容。
2.1.1医经类
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二卷,全书共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进行论述。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上卷讨论了养生、诊法、本草以及风暑燥湿寒等病邪的病机等,中、下卷论述临床常见病的证治。
2.1.2伤寒金匮类
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六卷,卷一论述六经分证,卷二论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痞、湿、、杂病等,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卷五论天行温病、黄病、小儿伤寒,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伤寒方、伤寒暑病通刺法等。清代张志聪《伤寒论纲目》九卷,一至七卷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止,卷八为痉、湿、、汗、吐、下,卷九为辨脉、平脉及六经通气论略。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三卷,25篇,608节条文。书中论述内、外、妇等科杂病,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论中毒急救等。元代朱震亨《金匮钩玄》三卷,全书内容列中风等内科杂病87种,喉科、外科病证12种,妇科病证22种,儿科病证21种。每证前有论,叙述病因、治则、兼证及预后,然后列方药。
2.2临床学科著作
虽标明为临床类,但亦含有基础理论的内容,其内容广泛涉及理、法、方、药各方面的问题。从中医古籍记载的内容来看,综合性临床著作极为丰富,这些古籍内容广泛而繁多,一书中兼有多科内容。
明代袁班《证治心传》一卷,内容有证治总纲、阴阳虚实、四时用药说、四诊记、用药宜精审、胃为生化源、保身可以却疾、侍疾应知、疟咳嗽、中风肿胀、虚劳、幼科治验、胸肋腹胀肝胃气逆辨、温热温疫辨等14篇论述,多为临证经验。
明代王纶《明医杂著》六卷,一至三卷为医论,分题讨论发热、劳瘵、泄泻、痢、疟、咳、痰饮、喘胀、饮食过伤、头痛、小便不禁、阳痿、梦遗、暑病等内科杂病和眼、耳病以及妇女经病、半产等的证治,并且还讨论了补阴丸、枳术丸、化痰丸及气虚血虚和东垣、丹溪治病方论等,末附滑寿《诊家枢要》。卷四论风证,卷五论小儿各病,卷六为附方。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十卷。卷一为医说、五脏六腑病虚实、血气论、五运六气、本草、药论等基础理论,卷二为中风、伤寒、瘟疫等10余症,卷三为痰饮、咳嗽等20症,卷四为补益法、斑疹、诸血证及老年病证治等,卷五为眩晕、麻木等30余症,卷六为头痛、耳病、口舌等10余症,卷七为妇人总论、调经、闭经、带下等10余症,卷八为小儿科病75症,卷九为外科20余症,卷十为单品杂治、杂方、灸法、金疮等。全书先论述,后列方,并附医案。
2.3方书类著作
方书类著作中既有基础学科的内容,又有临床方药。特别是综合性方书中,其含有临证各科内容。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八卷,全书共73篇,所列疾病有急性传染病及内、外、妇、儿、眼科和毒虫伤等,详论病证,略述病源,因证取方。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共232门,载方5300首。内容包括妇人、少儿、七窍、风毒脚气、肾脏、膀胱、疔肿、痈疽、痔漏、解毒、杂治、食治、养性、平脉、针灸等。
宋代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全书1670门,载方16834首。全书体例为首先详述诊脉辨阴阳虚实之法,次叙处方用药之法则,然后分述各科病因、病理、证候与方剂药物的关系。
2.4药书类著作
药书类著作,并非为论药专书,其中即有大量方书的内容,又有论及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全书分为十六纲,62目,共载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11000余首。一至二卷论述历代本草性味归经等内容,三至四卷阐述110多种病的病证及主治药,五至五十二卷分为16个纲目记述了药物的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及附方等。
清代郭佩兰《本草汇》十八卷,全书共载药470余种。本书前八卷为杂论、用药式、病机及主治,并在卷二之中简述四诊、运气、经络内容;后十卷论药性,并附有验方、秘方。
清代何镇《本草纲目类纂必读》三十八卷,全书共收药600余种。本书着重介绍每种药功能主治,并附有何氏所撰的《济生邃论》和《家传集验方》。
2.5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
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繁杂,既有基础学科内容,又有临证治疗经验,其著作多为本人或后人将其临证经验汇集而成。其论述中涉及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内容。
2.5.1医案
明代汪机《石山医案》三卷,本书是由汪氏弟子汇集汪氏临床验案编辑而成,内容包括四诊、证治以及临床疾病个案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清代吴塘《吴鞠通医案》四卷,全书按疾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列病7种;卷二、卷三为杂病,列病32种;卷四为妇、儿科,列病16种。每病下载有医案若干。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一至八卷列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病75种疾病,卷九为妇科病5种,卷十为儿科病6种,每病列医案若干,后附治法准则及方药。
2.5.2医话
清代黄凯钧《友渔斋医话》八卷,内容包括卷一为养生导引之法,二、三卷为辨证辨治辨药及病后调养,卷四为五脏解剖及调摄治疗,五、六卷为黄氏随录验案,卷七为黄氏四十年临证经验,卷八为黄氏常用药320种性味、效用、主治。清代陆以■《冷庐医话》五卷,一、二卷记述了医范、医鉴、慎疾、诊法、用药及对古今医家、医书评论,三至五卷按病证、针药等搜集历代名医治案。清代计楠《客尘医话》三卷,全书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产科述略,主要阐述计氏临床经验。
2.5.3医论
明代王肯堂《肯堂医论》三卷,卷一论述痘疹、惊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卷二论望色、芤脉,论人参、犀角和杂记,卷三为三疟治验、神水治验、制神水秘法、妇科验方。明代刘浴德《医谭一得》二集,共91题,内容主要有内伤、外感、六淫为病以及具体内科杂病,兼论五官科、外科疾病。每题一论,阐述病因、病机、脉象、治则等。清代汪文绮《杂症会心录》,共53篇,书中论述了内科、妇科、杂症症治,并列医方、医案。为作者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汇辑。
3.结语
《联目》分类体系,借鉴了现代图书分类法的优点使中医古籍分类有所改进,但中医古籍的内容信息特征表现为,一书含有多主题的内容,而图书分类法是一种线性结构,一个类目只能揭示一个主题内容,不能将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内容全部揭示出来,因而导致分类体系“以类求书”的功能较弱,使中医古籍中隐含的大量信息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揭示。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91-02
教学查房是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更好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青年医师延伸扩展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有利时机。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查房被弱化,教学查房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规范教学查房,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的保障。
1 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教学查房认识
教学查房是以教学为目的,通过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教学查房,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全面综合分析、归纳建立疾病诊断,达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完成实习医师的学习任务。各级医师通过教学查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增强对疾病诊断的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临床查房代替教学查房,其实二者是不尽相同的。医疗查房的目的是解决病人诊断及治疗问题,对于病人病情发展、变化提出治疗方案,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病人治疗问题[1]。因此,不能将二者混淆,不可以医疗查房代替教学查房。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对教学查房的认识。
2 规范教学查房
2.1 教学查房的病例选择
教学查房应首先选择病例,一般选择疑难复杂病例,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典型病例,应尽可能涉及多学科知识,使实习学生及医师广开思路,从不同层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2]。例如,选择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诉就诊的病例,首先要考虑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有良性疾病,有恶性疾病,在恶性疾病中有恶性淋巴瘤、转移癌。不同的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不尽相同。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寻找原发灶,通过病理作出诊断。因此,确定教学查房的病例后,要求实习学生及全科医师在查房前熟悉病例,针对病例中涉及的知识展开思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准备问题,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查房中学习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2.2 教学查房参加人员
教学查房特别是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查房要求全体医师参加,也要求各年资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医师参加。
2.3 汇报病史
由实习医师汇报病史,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病情演变、目前状况。由上级医生进行必要的补充。
2.4 指导体格检查
完成病例汇报后,进入病房,做到站位正确。由实习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查房者观察其体格检查顺序,手法是否规范、在体检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是否做到人性化服务,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针对体检中的问题予以指导及纠正。
2.5 病例分析与总结
在教学查房中结合所选择的典型病例,查房者应用启发式教学,提示临床思维的方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各种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结果,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诊断。各级医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互动的形式讨论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最后,由查房者对教学查房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际,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示疾病的预后。同时传授与所选择病例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将其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对临床医学的认识有所提高。各年资医师通过教学查房,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思维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查房者指出查房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对以后教学查房的要求。也可以提出思考问题,指导实习医师查阅文献,对查房中的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3]。
3 教学查房应贯彻于各级医师教学工作中
目前临床医疗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教学查房应实施于三级医师教学工作中。教学查房一般分为教授级查房、主治医师级查房、住院医师级查房。所有的查房都是以教学为目的,选择典型病例,以实习医师为主要对象,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以及新进展的侧重点不同对实习医师及低年资医师进行临床思维培养,使之临床能力得到提高。教授级查房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视野开阔,并将新进展、新技术传授给下级医师及实习医师。主治医师级教学查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指导实习医师询问病史技巧、规范体格检查、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住院医师教学查房针对具体病例,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疾病的进展,掌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负责实习医师病床管理、指导病例书写,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查房新模式的探索
教学查房是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结合,针对具体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在目前医疗形势变化,医学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获得快捷,使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规范教学查房的同时应该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查房模式,开辟新的查房思路。由于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查房中应该培养实习学生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使其不但具有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具有法律意识,将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融于教学查房之中。在教学查房的形式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以往由实习学生单纯背着汇报病史,改为应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病史,使参加查房的医师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以利于抓住重要线索,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涉及多学科知识,可以请相关科室的专家教授参加病例分析和讨论,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鉴别诊断,更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及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开阔思路,不断提高临床理论及临床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强化教师规范教学查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查房中受益。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查房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将为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开辟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靖年,王鸿飞,朱桂香,等.教学查房规范化的基本理解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6,27(12):71-72.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摘 要】通过制定援疆专家的导师带教制度,并对带教导师和学员进行双向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和掌握、各级别医学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每一轮考核周期为1年半。考核目标为各类别的达标率,有效地为援疆医院的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提供了质量保障。
近年来,国际医学教育界把修订培养目标作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重新设计21世纪的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培养目标的研究工作。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医学教育联盟目前已制定《医学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及医学人才培养的评定和认证》[1]。为响应国际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和变革,各国都在根据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修订适应本国医生的培养目标,保障培养的医学人才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各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南疆地区,通过引进高水平医学专业人才的方式加强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较为困难。迄今为止,南疆地区无一所医学高等院校,通过当地培养的方式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南疆地区医学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今医学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2-3]。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了援疆专家导师制。导师制就是进驻喀什二院的每一位援疆临床医学专家定向带教2-4 名喀什二院的医技人员,带教学员的民汉比例为1:1,具体的考核指标是:一年半内,每位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对独立开展的新技术名称、例数,完成的科研项目的级别、名称,发表的科研论文的级别、数目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该制度结合了每位上海援疆专家所在科室的实际情况,由医院、科室、带教导师和带教学员四方进行协商制定,既明确带教任务,又保证带教方案切实可行,以求援疆专家在带教过程中有的放矢、稳扎稳打。
1 初步实践
1.1 带教导师及学员的基本情况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2014年派驻喀什二院的来自上海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医技的专家共计17名,平均年龄41.2岁。学历(学位)构成情况为:14名为医学博士学位,1名为医学硕士学位,2名为医学学士学位。职称构成情况为:4名主任医师(教授),13名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遴选的喀什二院的学员为48名,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为1∶1;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职称构成为15名高年资住院医师(1-2年内有资格晋升主治医师者),21名主治医师及12名副主任医师;学员与带教导师比例为2.8∶1,全程带教实施周期为1年半。
1.2 带教的具体内容
援疆专家的带教内容包括:临床新技术、自治区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地区级科研项目、院级科研项目、sci学术论文及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方面。由每一位援疆专家与其所在的科室主任协商从各自专业遴选2-4名学员,并根据本专业及学员的基本情况制定以上6个方面的预期目标,预期带教临床新技术及预期申请和开展的科研项目要具体到名称,预期发表的论文要具体到论文类别和级别。以上带教内容报备到医院科教部后,由科教部汇总并通过医院党政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在援疆专家1年半的全程带教过程中,从带教达标率对导师及带教学员实施双向考核。
1.3 带教预期目标
由以上“学员-导师-科室-医院”{共同制定的援疆专家带教制度在1年半内预期开展40项临床新技术,16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9项地区级科研项目,12项院级科研项目。在完成1年半的导师带教工作后,结合导师带教、学员学习的临床新技术及开展的科研项目的情况,在3年内以喀什二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收录论著2篇,核心期刊47篇。通过实际的带教成效对导师及学员进行“双向考核”。
2 带教成效与分析
本轮援疆专家的带教周期为1年半,目前是对实施10个月的成效进行中期分析和评估,一方面了解专家带教的进度、成效,另一方面对本轮带教的后续工作进行督促,并可为下一轮的带教提供参考。
2.1 临床新技术情况
自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17名临床、医技援疆专家的带教下,临床新技术方面共填补新疆自治区空白10项,填补南疆空白10项,填补喀什地区空白20项,共计40项。带教导师的达标率为100%(40/40)。说明本轮援疆专家在工作开展之前进行了比较详细和契合实际的调查,针对当地疾病谱和临床技术情况进行了临床新技术带教的合理规划。带教学员能独立完成新技术的为31人项,达标率78%。说明部分学员目前尚不能独立完成导师带教的新技术,在本轮带教后续的时间内需加强学习。
2.2 科研项目的申请情况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为第一申请单位共申请到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19项,达标率为119%(19/17)。地区级科研项目为7项,达标率为78%(7/9),院级科研项目25项,达标率为208%(25/12)。在科研项目的申请中,喀什二院自治区级科研立项数目为上一年度的9倍,喀什地区级科研项目的数目在喀什地区卫生系统居首位,说明立足当地疾病谱挖掘医学科研增长点的可行性。并且在上海卫生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喀什二院于2014年度首次设立院级科研项目,鼓励医院职工开展科研工作。喀什二院尚无部级科研项目,因此目前重要的工作是督促已获的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更好地积淀医院的科研成绩,为更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实施打基础。
2.3 科研论文的完成情况
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以喀什二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论著2篇,达标率100%(2/2),发表核心期刊26篇,达标率55%。在援疆专家的带教下,SCI科研论文已提前达标,并且实现了南疆医学SCI论文的突破。核心期刊论文的达标率为55%。科研论文是前期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和升华,迟于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的完成,因此在本轮导师带教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将科研论文的考核周期定为3年内。
3 讨论
2014年,上海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科教援疆成为上海卫生援疆工作及喀什二院工作重点之一。中央和上海市对援疆工作提出“一定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搞上去”的要求,而卫生人才培养是结合教育和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针对于此,上海卫生系统在援疆工作中施行“以临床带教培养人才、以科研项目培养人才”具体措施。为切实保障实施质量,将人才培养工程细化、分解,将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做到带教导师和学员的双向考核,以期真正实现由“输血”到“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的转变。
在援疆专家作为导师的带教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喀什二院特别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学员-导师-科室-医院”四个层次的制度制定、具体实施、中期监督及成效考核,不仅保障该制度的实施在数字上的达标率,而且保障了在达标率数字背后的成效和“含金量”。以下就喀什二院几个科室导师带教制度实施10个月来的成效举例说明:
3.1 心脏内科
喀什地区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在之前的心脏血管造影技术的基础上,心内科援疆专家实施了“血流储备分数”及“血管内超声”等新技术的带教,而此类新技术之前在南疆尚未开展,全疆地区也只是乌鲁木齐有零星报道,此类技术的开展不仅填补了南疆地区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明确诊断提供更为提前一步的预警,大大提高了当地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率。目前喀什二院心脏内科的援疆专家带教学员已掌握该项技术,并且在此类技术的支撑下,已申请到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和发表高级别的SCI收录论著。
3.2 肾脏内科
2014年之前,喀什二院无独立的肾脏内科,对尿毒症患者不能实施血液透析治疗,自2014年2月成立肾脏内科以来,在援疆专家的带领下,成立独立的肾脏内科和血液透析中心,目前科室内已有3名学员能独立进行血液透析的各项临床操作,并能独立管理血液透析中心的运行,开展各级新技术5项,申请到自治区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
3.3 眼科
喀什二院眼科以往长期不能开展眼底疾病的治疗,而南疆地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发以及维吾尔族遗传学因素,视网膜等眼底疾病较其他地区高发,针对于此,上海援疆眼科专家近两年来着重开展了眼底疾病诊疗技术,目前带教学员已基本掌握此类技术,并且喀什二院的眼科在“白内障”、“眼底病”及“眼眶整形”等亚专业的架构成型。针对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眼底病高发的特点,眼科在援疆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病因学研究,并获得1项新疆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援疆专家的导师带教制度在医疗、科研方面都使眼科有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4 结论
人才、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点,尤其体现在卫生援疆工作中。通过10个月 “导师、学员双向考核的援疆专家带教制度”的实施,喀什二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已初现成效,部分考核指标已提前完成,可见导师带教制度可为喀什二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也可为当地医疗卫生系统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参考。在后续实施的过程中需根据具体考核情况继续推进、不断完善,以更加适应于南疆地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传统的预防医学在校教育过程只能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平台,但对其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相对较差[1-3]。毕业实习是预防专业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接触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的起始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实习多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公共卫生相关部门,第二阶段在校内预防医学各专业科室进行课题实习,以此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对预防医学的毕业实习设置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对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更不利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因而,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结合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应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对实习质量进行定量评价进而为实习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专家的选择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人员、预防医学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教师作为本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专家应符合如下要求:①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研究或教学工作;②曾参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培养工作;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经过筛选,最终共有41名专家参与此次调查。
1.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结合各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基本日常工作内容,拟定了32项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各评价指标间的递阶层次结构,本研究共形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阶结构,其中目标层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综合评价,准则层为评价体系中一、二级指标,方案层为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
1.3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评价 采用专家咨询法调查专家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各三级指标重要程度的评分(5分制),计算各项指标重要性的算术均数(各专家对某指标重要性评分的均值),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以下一层次各指标重要性算术均数的平均值表示。以专家积极系数(以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表示)和专家权威程度为评价咨询结果可靠性指标。其中,专家权威程度(Cr)以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的算术均数表示。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的依据的赋值标准,见表1。对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情况的熟悉程度分为“很不熟悉、不太熟悉、一般、熟悉、很熟悉”,其赋值分别为0.2、0.4、0.6、0.8和1。
1.4各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根据专家给出的重要性评分计算出各指标的算术均数,对同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比较,以两个指标重要度算术均数的差值结合九级标度法定义二者间相互重要程度,构建判断矩阵,采用和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值,计算方法如文献所述[5-6]。权重值以百分制表示。
2 结果
2.1咨询专的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1份,回收率91.11%。符合本研究要求的41位专家的平均年龄42.49岁,平均工作年限18.20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20人(48.78%),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5人(36.59%),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专家人数为27人(65.85%),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工作的12人(29.27%),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管理工作的2人(4.88%)。
2.2专家咨询结果可靠性评价 专家积极系数为91.11%,专家判断依据(Ca)和熟悉程度(Cs)系数分别为0.73和0.93,专家权威程度(Cr)为0.83。
2.3指标体系的权重 本研究构建的三级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在4个一级指标中,“专业技能”权重值最高;8个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最高的前三位指标依次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和“相关学科知识”;在全部31个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权重顺位居于前三。
3 讨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用于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三级指标体系。为了评价该体系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专家积极系数和专家权威程度等指标。根据结果提示,本研究中专家参与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说明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可靠性[7-8],本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合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二级指标中,“专业技能”及其所属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监督监测”在同层次指标中所占比重最大。这或许也该指标中所包含的三级指标数量较多有关,但另一方面,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监测是目前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所开展的主要日常工作,也是预防医学学生在未来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方向。因此,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单位或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应更接近公共卫生领域的实际工作。同时,专业实习作为学生从学校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在实习单位接受专业技能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既要提高实习单位的教学水平、规范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在全部三级指标中,“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和“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权重顺位分列前三位。由此可见,基本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此外,医学教育也应重视学生书面和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预防医学专业实习质量的、可靠性较好的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重的顺位分析结果提示,在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综合能力以及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艳.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213-214.
[2]郑莉.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C].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g研讨会,2016.
[3]李芳健,唐杰,周志衡,等.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8):133-136.
[4]白国强.地方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探索[J].知识文库,2016,3(6):176,178.
[5]孙胤羚.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一、引言
在本科生期间,医学生们主要需要通过四六级这两个基本的英语考试。一般来说四级考试合格是获得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而六级考试合格是当今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应聘条件之一。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对医生的新要求,现阶段的四、六级考试能否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已越来越受到医学人士的关注。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时间2008年1月4日至2008年1月29日。
(二)调查对象南方医科大学非英语类本科学生。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我们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处理。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并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填写问卷,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8个专业,共300人。共发出调查表300份,收回293份,有效调查表276份,收回率为97.6%。
(三)调查结果
1.四六级考试是否能满足从医的需要。
2.关于是否有必要设置一个专门针对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及是否有必要在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中加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内容问题。
3.医学生本科教学中加入医学英语的内容,是否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如果有一个专门针对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能否取代今后医生职称考试中的英语部分?
三、讨论与分析
以上数据表明,近59.4%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66.7%的医学生十分希望能够通过设置一个专门针对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并在医学本科生的英语考试中加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内容,以解决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同时53.6%的学生认为针对医学生的英语考试或者专业英语部分的考试能够影响以后的工作,这与大多数人认为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相符合。
1.从四、六级考试来分析,其考试对象是所有学生及部分社会人士,所以其性质是英语基本水平的检测工具,其考查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强调了语言听说能力。四、六级考试合格只能说明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对于医学这个专业领域,不论其单词还是语法结构,不论其翻译还是口语表达都有自身的特点,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专业化这一特点,而这些英语能力不是四、六级考查合格的学生所具有的,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
2.从医学生毕业从医来看,医学生本科毕业从医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者。
临床医生:医学生毕业直接到各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工作,这要求医学生必须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英语)、职称英语考试(卫生类),这些考试对医学英语有一定的要求,而四、六级考试满足不了这种英语专业化的要求。另外,在从事临床工作过程中,医生还需用英语与特殊病人及家属沟通,这就要求在四、六级的听说能力基础上还应具有医学英语本身的特色。医疗器械、医药说明对英语的专业化更说明了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
医学研究者:其对英语基本水平及专业水平要求更高,只有具备比四、六级考试合格更高的基础知识和广泛而又专业化的英语能力才能不断与国内外交流先进的医学知识,并通过自身努力在医学科研上有所成就。
四、关于几点思考和建议
1.有关部门应该针对现阶段四、六级考试不能满足本科毕业后从医的需要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使医学生毕业从医道路更加顺利,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2.医学本科生可以在本科学习期间通过组织医学英语竞赛、参加选修课等方式自行学习医学专业英语,来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为将来工作做准备。
3.医学院校在未来英语教学中可以在完成一般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加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内容;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应注重相关专业词汇的教学,逐步实现中英文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鑫友.从2008年6月四级考试看趋势.
[2]陈丽,孙菊芳.CET改革及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新要求.求实,2006.1.
1.1 专业化评审
按专业类别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5个专业组组织评审,分别是临床医学、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学辅助技术、预防医学、综合(药学、护理等)。如遇专业组申报人员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申报人数超过150人时,分成2个专业组进行评审。按专业不同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量化标准。
1.2 两级评审
1.2.1 推荐评审 各分支局级企业职改办组织所属医疗单位的推荐评审。首先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推荐评审会议,按量化标准对申报人的能力与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得出量化成绩。
1.2.2 评审 评审会前,各局级企业将推荐评审成绩及申报人的评审材料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审查上报材料,主要审查:①上报材料的真实性;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③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文章、科研等业绩指标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另外,评审办公室还要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按专业分组、按已量化成绩排序。评审会分为两程序:①专业组会议,5个专业组分别对本专业组的申报人员进行评价和量化评分,按量化评分结果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员,形成专业组评审意见报评委会;②评委会,对5个专业组报送的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逐一进行审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1.3 基本申报条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1.3.1 基本申报条件 对申报人的品德、学历、资历、外语、年度考核结果、科研和论文著作、企业服务等业绩进行基本条件设置。对在学历、资历上不符合基本条件的,设置破格申报条件,对破格申报人的文章、科研等其他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1.3.2 量化评价 由推荐评审的职改部门、评审会的评审办公室先后进行材料审查和初步评分,在推荐评审会、专业组会议、评审会上,由评委再次审核材料、复核评分的准确性。推荐评审会、评审会,按量化总成绩进行排序,分别得出推荐评审成绩和评审成绩,按排序结果等额投信任赞成票。
2 量化指标与权重的设置
2.1 基础指标的量化
2.1.1 学历 按申报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学位计分。博士研究生10分,只有博士学位的9分,硕士研究生8分,本科硕士7分,本科学士6分,本科无学位者5分,破格评审0~1分。
2.1.2 资历 按申报人员取得现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12月31日。累计1年计1分,满分10分。
2.1.3 外语和计算机 要求申报人员参加全国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且成绩合格,成绩×0.1进行量化。
2.1.4 单位年度考核及荣誉 按申报者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的结果、任现职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劳动或技术荣誉称号进行评价。年度考核是每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技术能力、工作实绩的考评。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合格”的5分,“优秀”1次加1分,依据获得与专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荣誉称号,如劳动模范、优秀老师等,按部级、省部级等级别不同给予0.5~2.0分的加分。
2.1.5 科研 依据部级、省部级、地市局级的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奖等政府奖给予量化计分,见表1。非政府奖如各医疗单位、各种协会、学会评定的奖项在评审会上不计分。
2.1.6 论文著作 论文按发表的期刊的性质、等级、论文类别、作者排名情况评分,见表2~4。单篇论文得分=4×期刊性质权重×期刊等级及论文类别权重×排名权重。
著作要求是有学术价值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专著或译著。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编者均以中华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即计4分;其他著作或译著的主编按中央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计分的权重与申报人著译部分的字数相关,著作中未明确标识作者著译章节、无法统计个人编写字数的,按“0.8×著作总字数/作者人数”计算。单部著作实得分=3.2×著作作者的计分权重(不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见表5。
2.1.7 教学 按申报人员承担继续医学教育课程、研究生和本、专科等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业绩进行评分。
2.1.8 推荐评审成绩 本项指标只用于评审。依据“各单位在推荐评审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化评分-本单位全部申报人员推荐评审的平均成绩+50”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
2.1.9 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技术考试 本项指标只用于推荐评审。要求参评人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在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技术考试(如“三基”考试)中成绩合格,用近三年度的技术考试平均成绩直接量化[2]。
2.2 评审指标
2.2.1 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 根据申报人的述职答辩情况、代表个人最高技术水平的诊治病种、手术、技术操作及开展过的新技术项目的病例资料、科技资料等,结合相应的年度、地域等技术环境因素,在本专业组内比较,评价申报人技术水平情况。
2.2.2 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质量 评分以专业技术履职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报告、工作业绩和成果为重点,参考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本专业组进行评价。
2.2.3 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从3方面评价。一是学会等社会兼职。学会限于本专业全国性一级学科学(协)会及其各专业组、各省市级分会。部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局级学术带头人10分,省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处级学术带头人8~10分,地市局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科级学术带头人6~8分,本单位学科带头人4~6分,其他0~4分。主任委员等学(协)会负责人酌情按评分值的上限量化,副主任委员等学(协)会主要成员酌情计分,委员降一等级酌情计分,会员不计分。二是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需组织过临床、教学、科研、卫生、管理等工作,凭任命文件(如科主任、教学秘书、护士长等)或有效证明材料计分。三是组织的一次性的学术活动或工作。要求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省部级以上科研工作要有科研立项及成果证书,仅限主研人。
2.2.4 述职、答辩 除考察答辩论文的质量,按期刊级别、影响力、文章类别、作者排序、文章设计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谨、实用性、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进行评分外,还要结合申报人员的现场述职、答辩情况,特别是回答提问的情况(提问问题一般为与答辩论文相关的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新进展的学术问题,不少于3个),进行评分。
2.2.5 专业技术工作环境、条件 参考申报人员上报的各项申报资料,同时要考虑申报人所在单位和科室等技术工作环境,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比较按一至五级评分。见表6。
2.3 权重的设置
2.3.1 基础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基本业绩的依据进行评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等能力与业绩基础,以及科研、论文、教学能力、推荐评审成绩等,权重共占总成绩的55%。
2.3.2 评审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学术影响力、述职和答辩、专业技术工作环境和条件进行评分,反映申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由评委进行评分,权重占总成绩的45%。
3 矛盾分析与政策应对
3.1 地域分布不同带来的问题
因企业所属卫生机构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疆、内蒙等西北部地区的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东南部地区,在偏远地区医院工作的比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员更难在科研、教学、论文上取得较好的业绩。在评审指标中酌情考虑为企业服务和地域因素进行评分。
3.2 医院等级不同带来的问题
在企业的卫生工作中,三甲医院负责较重疾病的救治,二甲以下医院,对企业员工和家属的医疗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要。考虑医院等级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同,小的卫生机构更难取得科研、教学的业绩,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分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两个标准,非三甲医院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权重设置较大,科研、论文、教学等权重设置较小。
3.3 评审会不能现场答辩的问题
因人员在全国散在分布,统一现场述职答辩困难较大,在评审会上不进行现场述职答辩。通过要求推荐评审会组织现场述职答辩、并将推荐评审会的现场述职答辩成绩、总成绩纳入评审会成绩中(占评审最后成绩的20%左右)、对推荐评审的答辩论文质量重新评分,作为评审成绩的指标之一,弥补了不能现场答辩的不足。
4 成效及体会
4.1 提前公示量化标准
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明职称评审、职业生涯努力的方向,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机构的发展[3]。学历、外语、计算机指标的设置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动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质量、新技术项目等指标的设置(以病历为依据),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日常的点滴工作;教学、科研、论文、学术影响力等指标设置使大家更加重视教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的动力[4];重点学科、专业技术工作环境等指标的设置,促进了医院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4.2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程序和结果公平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诉求[5]。建立评委专家库,将企业全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专家库成员,随机抽选评委;专业化评审,将相近专业的申报人、评委相对集中分组;量化评审、两级评审;细化《评审标准》,评委在评分时对能力与业绩的具体评分“刚性较强、弹性较小”,对全部申报人员的评审条件、推荐评审和评审量化成绩进行公示。每个申报人都能看到本人在全部申报人员中总体得分和排名情况,看到自己各项量化考评方面取得的业绩和不足,将职称评审材料相关的电子版材料归档保存备查[6],增加了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广大申报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支持、认可程度。另外,通过权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域不同、医院等级不同引起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程序和结果的公平。
4.3 重视日常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工作实绩[7]
“三基”等技术考试、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和荣誉等指标的设置,以及将推荐评审成绩、推荐评审时的答辩成绩纳入评审总成绩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论文和科研业绩主导职称评审结果的局面。在申报材料中要求上报能代表个人技术水平的病历、科研任务书等资料,端正了卫生技术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开展新技术、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正确应对技术难题的工作态度,改变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只重视科研和论文、不重视日常工作和日常技术工作进步的工作作风。
4.4 严格量化评审
量化评审能够对申报人员进行相对全面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改变了以往评审专家只能对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外语、发表文章形成感性认识的弊端,减少了评委的主观因素,能够形成对申报人员的业绩进行具体刚性评价的结论,避免了评审结果的确定弹性过大等诸多矛盾与弊端,评审结论能够得到申报人员的普遍认可。
4.5 严格评审纪律
评审办公室、专业组评审与评审委员会相互核查评审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在评审程序上,各局级企业的职改部门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推荐评审结果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次审核,明确并公示核心期刊目录[8],对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奖等业绩进行检索核实[9-10],并对基础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在近4年的工作中,逐渐杜绝了论文、科研、教学等业绩造假现象,消灭了非法期刊、增刊代正刊等报送现象。专业组评审会上,专业组评委对评审办公室的材料审核和对基础指标的评分情况进行核查,对评审指标逐一评分。对每个申报人员,明确主评、副评人,如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责任追究到主评和副评人。评审委员会会议最后对评审办公室的工作、专业组评审的工作进行核查。通过以上措施,杜绝了职称评审中的舞弊和违规现象。
4.6 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和权重
量化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是建立合理的量化评审方法的核心和关键[11-13]。本研究共设置指标14项、20多个方面,包括了卫生技术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承担的工作和业绩等内容。在指标和权重设置前,注重工作实绩,向各个医疗机构专家、职改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复习了各个省市职称评审的文件要求和相关文献报道。在办法正式实施前组织了专家进行了模拟评审,对办法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广泛宣传,保证了办法正式实施中无重大缺陷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淇敏,史峰,诸海英.医院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75-377,412.
[2] 马海泉,王冬,许红民,等.将“临床技能考核”纳入医师职称晋升评审的做法[J].中国医院,2007,11(5):45-47.
[3] 周丽蓉.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48.
[4] 白毅.职称评审中加强临床技能考核对临床队伍建设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531-1532.
[5] 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77-80.
[6] 李殷青,丘如华.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6):14-15.
[7] 丁志明,徐向荣,徐键.我院职称晋升实行评分制的实践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218-220.
[8] 谭长拥,赵飞,彭国莉.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四川省高校职称评审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34(3):97-100.
[9] 徐玫,崔云,高绘玲.高校职称评审材料学术检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5):223-224.
[10] 易映.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62-63.
[11] 李彩华.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J].现代医院,2009,9(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