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资料分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0:33

资料分析论文

资料分析论文篇(1)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1].电子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档案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电子档案阶段。信息技术融入档案工作,使得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迅捷、低成本化,加上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后,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档案资料,产生了巨大效益。然而,电子档案和许多新生的信息技术产物一样,从出生时起就面临着许多法律上的尴尬,如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问题[2]、原始性问题[3]、保密性问题[4]等等。随着国际社会对个人资料的保护,电子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权利问题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的档案管理中更是突出。

一、电子档案与个人资料

电子档案是传统纸面档案的电子化与网络化产物,与纸质档案有相同的本质,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但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也有明显的特点[5]:首先,电子档案中信息与载体可以分离(信息数据化、载体虚拟化);其次,可复制性强,复制件和原件不易区分;第三,信息的稳定性较弱,比如说修改相对容易,并不留痕迹,信息容易丢失等。电子档案的这些特点使得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容易处理,也容易遭受侵害。电子档案中记载的公民的基本特征和情况的资料,构成个人资料。所谓个人资料,也称个人数据(personaldata)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住址、学历、职业、婚姻、家庭、健康、病历、特征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共同形成的,足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这种资料以一定的媒介作为载体,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常以网络、光纤、硬盘和其它硬件设施为载体,采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如符号、声音、动画、电影、录像等等。

个人资料有如下特征:

1、个人资料的主体限于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是个人资料的信息源,个人资料负载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个人资料应得到法律保护,这是当代保护自然人一般人格权的必然选择。民事主体的外延十分广泛,除自然人外,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虽然拥有它们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构成本文所研究、讨论的个人资料。即纯粹关于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的资料不是个人资料。当然在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营业活动中收集的关于其客户、员工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或全部可能会构成个人资料。

2、个人资料是可以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共同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资料。在纸张、证件、文件、硬盘、网络服务器等媒体上储存的个人信息是很丰富的,它们涉及个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姓名、性别、爱好、兴趣、社会保险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习惯、肖像、漫画、奖励、职业、收入、学历、婚姻状况、病历等等。其中,有些能直接指向某人,有些则不能直接指向而必须与其它资料一起才能用于识别某人。能直接指向的,笔者称之为直接个人资料,如肖像、姓名、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即为此类。与其它信息结合才能指向的,称之为间接个人资料,如性别、爱好、兴趣、习惯、职业、收入、学历等等,无法仅通过它们之一就能判断出这是何人的资料。由此可见,间接个人资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资料,它只是一种可能意义上的个人资料。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个人资料,它们的要件在于足资识别某人。

3、个人资料并不必然为个人资料本人[6]所知。如个人上网时被网络服务提供商非法收集的个人资料,医生掌握的绝症患者未知的个人现实疾病情况的资料,父母知道的而子女不知道的关于子女出生地、出生日期的资料等等。个人资料的这一重要特征,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A、个人资料不仅指个人知道的资料,其还包括本人不知而足以识别自己的资料;B、个人资料保护法保护的不仅是本人知道的个人资料,而且也保护本人不知道的关于本人的资料,这就提供了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个人资料的保护。

4、个人资料是关于特定或得特定自然人属人或属事之资料。属人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个人资料本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关系,它主要包括本人的生物信息。属事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本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它反映出资料本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所谓“特定”是指“若某一个别资料得自于某人,而且只有该某人始可能产生此种结果者,该某人即为特定之人。至于以何种方式来辨识关系人和呈现其间之关系,则非所问。”所谓“得特定”是指“当某特定人虽然无法单独以资料来确认,但藉由其他相关资讯之综合研判,仍可得出系某特定人时,此时既可谓该资料系”得特定“为某当事人所有。例如,从大学考试所公布之成绩统计表中,可以相当简单地查知参加某一学科考试之唯一考生。”[7]

二、电子档案中个人资料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经常引发各种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大量的个人资料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处理、传播、利用,加上计算机资料比对,使个人资料本人成为无任何隐私可言的“透明人”,让人们普遍感到不安;

2、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使个人资料不能与人格保持同一性并带来其他人格利益的损害等问题;

3、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个人资料经由计算机和网络被非法或不当收集、处理、利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人们的人格利益以外的合法权益受到个人资料泄漏的影响而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这些问题使个人资料保护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引起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

就电子档案而言,国内目前出现的一些情况和现象急需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例如,未经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向各有关组织出售其档案记录,档案管理机关未对电子档案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致使个人资料泄露,档案管理机关不允许档案所涉及的个人查阅档案中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可以查知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等等。

(二)保护的法律基础

个人资料保护的法律基础究竟为何,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内学者的著述和论文多认为,保护个人资料就是为了保护个人资料本人的隐私,个人资料本人享有的各种权利渊源于个人对其隐私信息的支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举一个例子,就能否定这种认识。交友网站上公开给网民阅览的个人资料不构成隐私,没有承载隐私利益,这时有人非法修改、删除这些资料,如果援用隐私权的规定,个人资料本人将得不到任何救济。

既然不是隐私权,个人资料的民法基础究竟为何?笔者认为,个人资料的法律基础在于保护个人资料所承载的民事主体精神性人格利益。个人资料不但是个人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个人的社会属性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其上承载了个人资料本人的各种精神性人格利益,侵犯个人资料必然造成本人的某种精神利益的损害,甚至带来精神痛苦。为此,个人资料本人可以如姓名权人支配其姓名、肖像权人支配其肖像那样,依法支配和控制其个人资料,保护其精神性人格利益,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否则构成侵权。

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是难以列举穷尽的,它的具体内容只能在个案中予以确定。对自然人精神性人格利益的保护,多采取保护精神性人格利益载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姓名权、肖像权的保护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只能说个人资料承载了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能抽象的确定究竟承载了那些精神性人格利益。应注意的是,个人资料保护的精神性人格利益也包括隐私利益,当某种个人资料构成隐私信息时,这种个人资料获得隐私权和个人资料保护法的同时调整,发生竞合。

那么,个人资料承载的利益可否是财产利益呢?笔者认为个人资料保护的核心意义在于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是财产利益。有学者认为“个人资料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个人对该资料享有无可争议的所有权。”并认为“……所有权人均享有对个人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8]这种认识显然不妥。个人资料是个人人格的外化,它本身体现的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而且所有权的客体必须是独立物和特定物,个人资料也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把本人对个人资料的权利理解为所有权,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

个人资料体现的主要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并不是说个人资料毫无价值。相反,同其它人格权客体一样,个人资料可以间接表现出它的财产价值。[9]如名人的个人资料可以被利用于电影,名人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个人资料被侵权后,本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等。正是个人资料的这种财产价值,使得个人资料被广泛的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使得个人资料保护问题更显紧迫。

由于个人资料直接关涉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个人资料保护在发达国家很快得到了立法支持。美欧等发达国家先后出台各自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77年《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英国1984年《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之利用与将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法国1978年《资料保护法》、日本1988年《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个人资料保护的相关规则,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0年《隐私权保护及个人资料跨国流通准则》、欧洲理事会1981年《个人资料自动化处理时个人保护公约》、联合国1990年《自动化资料档案中个人资料处理的有关准则》。不仅如此,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立法。

三、个人资料保护的原则

个人资料保护得到立法的支持后,很快形成了一些原则:

1、限制收集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原则上应加以限制;资料的收集应有法律上的依据或当事人的同意。

2、资料完整正确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应是关于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完整的信息,资料的内容反映资料本人当前的而不是过去的实际状况,资料不但是完整的而且是正确的。

3、目的明确原则。收集个人资料应基于特定目的,目的应当是合法的;利用个人资料原则上应与收集时的目的相一致;只有在为维护自身重要利益、社会公益或经资料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用于不同与收集时的目的。

4、利用限制原则。个人资料的利用除法律规定和经当事人同意外,不得为收集时目的以外的利用。

5、安全原则。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的主体应当尽谨慎小心之注意义务,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保证个人资料不被非法收集、处理、删除、更改、利用并免于其它潜在的危险。

6、本人参与原则。本原则是指个人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得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个人资料相关的其他主体负有不干预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

7、公开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收集个人资料应当公开,不应秘密进行。收集方式、方法、程序、个人资料目录等内容应当公之于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开的信息不应包括个人资料的内容,这里的公开主要是为了使个人资料本人知道何人于何时在何地以何种方式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其个人资料。

上述这些原则的主要任务在于保障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从而保护资料本人的存在于个人资料上的人格利益。

四、电子档案中的个人权利与档案管理者的义务

法律主要是通过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同样通过规定个人资料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本人所享有的权利

世界各国个人资料保护法均有当事人权利的明文规定,且各有不同。[10]在这里不能一一阐述,只能择其要者和普遍规定者并根据学理予以介绍。本人依个人资料保护法和个人资料保护理论可以享有如下主要权利:

1、公开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本人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公开其个人资料。

2、请求告知权。查询权的基本内涵是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告知是否保存了他的个人资料、保存了他的何种个人资料、保存了多少他的个人资料、个人资料的收集方式等有关其个人资料的信息。

3、保持个人资料正确完整的权利。本人有权要求档案管理者就其保存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状况一致。在不一致时可以要求更改、删除错误的内容或补充不完整的内容,以确保档案管理者收集的关于本人的某方面的信息的真实性。

4、阅览及制给复制本权。本人可以依法查阅档案管理者保存的个人资料,并请求档案管理者制给复制本。

5、删除权。依学说的一般观点,资料收集、处理或利用后,原则上不应保存,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须要保存,始得保存。因而,在档案管理者没有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时,非法储存本人的资料、超过范围储存资料、逾期储存资料,本人均得要求予以删除。

6、报酬请求权。报酬请求权,简称报酬请求权,是指本人因其个人资料被收集、处理与利用而得以向资料处理主体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档案管理者不得将其个人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档案管理者将个人资料应用于营利目的应支付报酬。对档案管理者非法将本人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所得收入,本人可以以不当得利要求返还。[11]

7、损害赔偿请求权。档案管理者违反个人资料保护法致本人权益受损的,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档案管理者可以证明自己无过错的不在此限,即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本人享有上述权利,是为了本人能以积极的行为支配其个人资料,同时在个人资料受侵犯时又可以得到法律的救济。从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两方面入手保护本人基于其个人资料而享有的人格利益。

(二)档案管理者负有的义务

档案管理者的义务是与本人的权利相对的,档案管理者作为本人档案的建立者和使用者,对本人档案中的个人资料负有如下几项重要义务:

1、告知义务。档案管理者应以适当的方式向个人资料本人告知其收集个人资料的方式、程序、范围、目的、使用期限等信息,方便本人知悉有关其个人资料档案的收集、处理、保存、利用状况。

2、保护本人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的义务。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是指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建立电子档案时,应如实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的个人资料。不得收集不真实的资料,也不得断章取义地收集个人资料。处理后的资料要与收集时的资料相一致,处理后的资料与收集时的资料不一致的,要以收集时的资料进行校对。保存的资料要如实的反映本人信用的实际状况。利用过程中的信用资料也应与本人的实际状况相符。从这四个环节把握,才能保证本人信用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才不致于发生侵权。

3、维护本人电子档案库安全的义务。维护安全的义务,是为了防止本人档案信息被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据此,档案管理者在人员、技术设施、管理制度上都应加强对本人电子档案库的保护。特别是那些将档案网络化的档案管理者,更应注意预防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4、在本人行使查阅、复制、更改、删除等权利时提供必要条件和方便的义务,如提供网络的接入服务、告知档案密码、设置专人提供检索服务等。

5、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或其它目的。未经本人同意,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收集个人资料时的目的以外的用途,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据此获利的,要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

6、承担侵权责任。

档案管理者承担上述义务主要是为了协助本人权利的实现,在利用本人电子档案的同时,对本人的个人资料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以维护本人的合法权益。

要指出的是,以上介绍的权利和义务,在有个人资料保护的国家都得到普遍的承认,同时也适用于其它因个人资料保护而形成的其它关系。个人资料本人享有以上本人享有的权利、个人资料的其它当事人也负有以上档案管理者负有的各项义务。

为捍卫本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档案管理者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个人资料急需相关立法的调整。虽然现在还没有个人资料的全国性立法,但可喜的是,我国地方性立法已开始保护特定领域的个人资料。[1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建立起个人资料的保护制度,对个人资料提供充分的保护。

--------------------------------------------------------------------------------

[1]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徐富荣:《论电子档案的法律凭据》,《档案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中国档案》,2001年第2期。

[4]康燕玲:《浅析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密及法律认可》,《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个人资料本人是指以个人资料识别的特定的自然人。

[7]罗明通等著:《电脑法(下)》,[台]群彦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525页。

[8]汤擎:《试论个人资料与相关的法律关系》,《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9]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34页。

[10]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第d、h条;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19条至21条,第33条至35条;瑞典修正咨询法第8、10条。

资料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学;差异;关联性;共生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学作为独立学科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会计学与财务学作为平行学科观点也得到认可。然而财务学在我国并不是很重视,财务学(我国又叫财务管理学)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也不像会计学具有专业学术期刊。究其原因,人们对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导致了我国的财务学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在2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就展开关于会计学与财务学间的关系研究。黄寿较早认为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不同性质和作用,财务工作是“理财”,而会计工作是“算账”。

乔元芳(19 9 8 )在支持财务与会计并列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财务与会计在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余金树(19 9 9 )较早从会计与财务的本质、历史背景、工作业务和目标解释其联系。毕业论文罗帮清(2000)认为财务与会计之间区别、联系、交叉和配合的关系。还有学者从中西方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性分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王远湘,2004;张妙凌,2005等)。 从本质上说,财务是管理资金的活动,会计是对财务活动的反映和记录,两者之间除了业务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是相互独立的。李心合(2008 )从历史演进、职能、逻辑差异和关联机制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异性分析

(一) 从产生历史条件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活动源远流长,据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考证,会计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有十至二三十万年。但会计学产生于15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其标志是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基本原理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面世。财务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为条件的,距今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财务的产生来源于私有观念的形成,并与资源稀缺相伴随。显然,财务学也不像会计学那样古老,直到19世纪末股份制出现才产生,是以美国格林18 9 2年撰写的《公司财务学》的问世为其标志。虽然财务学的产生比起现代会计学的产生晚了几个世纪,但自财务学产生以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

(二) 从发展路径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从学科性质上看,会计学学科性质曾有人认为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20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指定学校设置专业目录上,将会计学列为管理类学科的二级学科。尽管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会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得到认可。相比之下,财务学的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在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随之财务学也被认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包括财务经济学。因此,从逻辑一贯性立场看,财务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发展趋势看,会计是一种国际化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但财务学有所不同。财务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的财务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我国将制度、文化等方面作为财务学内生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形成我国特色制度财务学,就是很好的印证。

(三) 从理论体系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学与财务学诚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从研究对象看,会计学已有向大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资金运动仍为主流观点;而财务学发端于资本市场,论文对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对象是资本。从研究内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是以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为主要基础不断向其他会计领域拓展;财务学是探索资本运营规律,追求资本效率,总结资本运营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还包括研究资本筹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的财务经济学。

从研究目标看,会计学一直以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为目标不断进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必然以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从实践基础看,会计学是对企业这个微观层面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财务学既要关注企业自身融资问题,又要考虑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从假设基础看,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学是以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为研究限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而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是财务学的假设基础,尽管这些假设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从核心问题上看,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一直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会计如果无力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这些对象,它就不会对其记录和报告,也就达不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其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学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已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 价值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纽带

从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财务与会计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对资金运动背后的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只不过会计更为明确的职能在于以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手段反映这个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而财务是直接对现金流转形式及其价值的管理。从现代实务看,财政部2007年了39 项企业会计准则和 48 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现值一直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现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的现值会计计量。由此可见,

--> 财务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已无限逼近或相等。

(二) 资本市场促进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繁荣和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出现以后,企业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资本的种类繁多,资本的价格波动剧烈,剩余索取权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时与资本运营有关的财务学知识与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随着要素市场的发展,要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以人力资本为首的其他要素资本逐渐有了发言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得复杂了,对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控制权等财务问题研究变得重要起来。资本市场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提出的关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会计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广泛认知,同时和资本市场完成了会计由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并开辟了许多新的子学科和领域,资本市场对监管的需求促进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会计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强化。

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的新诠释

(一)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中。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鉴和使用了共生理论。其实,会计学与财务学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形成的条件为:必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独立共生单元,还需要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接触机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物质、能量或信息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共生单元按照某种方式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单元的同伴选择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逐渐相互认识和识别的,也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化。会计学与财务学是有着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理论的学科,因而是相互独立的共生单元,资本市场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相互交换信息的共生面,而它们的共生关系是在资本市场逐渐认识和识别的,因而会计学与财务学是共生关系。

(二)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现状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种类型。如袁纯清(19 9 8 )所认为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能使彼此间在经历中可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状态。会计学与财务学是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的状态,因而最好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然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现状看(见图1),它们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会计学发展要比财务学的发展完善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需要会计提供信息进行资本运行,本身不能脱离会计而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公司会计与公司财务得以发展与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府相关的会计与财务由此而产生,这些方面会计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财务学有相似的路径。20世纪中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碳会计应运而生,丰富了会计学领域的发展。然而,财务学至今仍然远离生态中心主义,相关的环境财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从行为角度看,行为财务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为财务成为现代财务学里的显学;行为会计为会计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很难断言行为会计已经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从教育角度看,会计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自从19 9 8 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纷纷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然而财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区别,发展空间可想而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与财务学发展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两者和谐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要加强行为会计研究。现行财务学模式侧重于经济活动,缺乏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资本的相关资本运作,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从环境中取得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因此,财务学应该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的财务模式发展。同时,财务学应加强理论框架建设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玮,卢兴杰,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j].会计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读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 (11)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7(5)

资料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学;差异;关联性;共生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学作为独立学科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会计学与财务学作为平行学科观点也得到认可。然而财务学在我国并不是很重视,财务学(我国又叫财务管理学)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也不像会计学具有专业学术期刊。究其原因,人们对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导致了我国的财务学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在2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就展开关于会计学与财务学间的关系研究。黄寿较早认为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不同性质和作用,财务工作是“理财”,而会计工作是“算账”。

乔元芳(19 9 8 )在支持财务与会计并列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财务与会计在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余金树(19 9 9 )较早从会计与财务的本质、历史背景、工作业务和目标解释其联系。毕业论文罗帮清(2000)认为财务与会计之间区别、联系、交叉和配合的关系。还有学者从中西方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性分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王远湘,2004;张妙凌,2005等)。   从本质上说,财务是管理资金的活动,会计是对财务活动的反映和记录,两者之间除了业务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是相互独立的。李心合(2008 )从历史演进、职能、逻辑差异和关联机制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异性分析

(一) 从产生历史条件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活动源远流长,据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考证,会计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有十至二三十万年。但会计学产生于15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其标志是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基本原理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面世。财务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为条件的,距今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财务的产生来源于私有观念的形成,并与资源稀缺相伴随。显然,财务学也不像会计学那样古老,直到19世纪末股份制出现才产生,是以美国格林18 9 2年撰写的《公司财务学》的问世为其标志。虽然财务学的产生比起现代会计学的产生晚了几个世纪,但自财务学产生以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

(二) 从发展路径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从学科性质上看,会计学学科性质曾有人认为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20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指定学校设置专业目录上,将会计学列为管理类学科的二级学科。尽管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会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得到认可。相比之下,财务学的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在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随之财务学也被认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包括财务经济学。因此,从逻辑一贯性立场看,财务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发展趋势看,会计是一种国际化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但财务学有所不同。财务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的财务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我国将制度、文化等方面作为财务学内生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形成我国特色制度财务学,就是很好的印证。

(三) 从理论体系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学与财务学诚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从研究对象看,会计学已有向大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资金运动仍为主流观点;而财务学发端于资本市场,对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对象是资本。从研究内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是以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为主要基础不断向其他会计领域拓展;财务学是探索资本运营规律,追求资本效率,总结资本运营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还包括研究资本筹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的财务经济学。

从研究目标看,会计学一直以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为目标不断进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必然以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从实践基础看,会计学是对企业这个微观层面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财务学既要关注企业自身融资问题,又要考虑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从假设基础看,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学是以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为研究限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而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是财务学的假设基础,尽管这些假设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从核心问题上看,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一直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会计如果无力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这些对象,它就不会对其记录和报告,也就达不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其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学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已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 价值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纽带           

从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财务与会计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对资金运动背后的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只不过会计更为明确的职能在于以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手段反映这个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而财务是直接对现金流转形式及其价值的管理。从现代实务看,财政部2007年了39 项企业会计准则和 48 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现值一直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现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的现值会计计量。由此可见,

--> 财务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已无限逼近或相等。

(二) 资本市场促进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繁荣和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出现以后,企业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资本的种类繁多,资本的价格波动剧烈,剩余索取权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时与资本运营有关的财务学知识与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随着要素市场的发展,要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以人力资本为首的其他要素资本逐渐有了发言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得复杂了,对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控制权等财务问题研究变得重要起来。资本市场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提出的关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会计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广泛认知,同时和资本市场完成了会计由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并开辟了许多新的子学科和领域,资本市场对监管的需求促进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会计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强化。

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的新诠释            

(一)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中。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鉴和使用了共生理论。其实,会计学与财务学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形成的条件为:必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独立共生单元,还需要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接触机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物质、能量或信息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共生单元按照某种方式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单元的同伴选择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逐渐相互认识和识别的,也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化。会计学与财务学是有着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理论的学科,因而是相互独立的共生单元,资本市场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相互交换信息的共生面,而它们的共生关系是在资本市场逐渐认识和识别的,因而会计学与财务学是共生关系。

(二)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现状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种类型。如袁纯清(19 9 8 )所认为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能使彼此间在经历中可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状态。会计学与财务学是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的状态,因而最好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然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现状看(见图1),它们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会计学发展要比财务学的发展完善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需要会计提供信息进行资本运行,本身不能脱离会计而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公司会计与公司财务得以发展与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府相关的会计与财务由此而产生,这些方面会计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财务学有相似的路径。20世纪中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碳会计应运而生,丰富了会计学领域的发展。然而,财务学至今仍然远离生态中心主义,相关的环境财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从行为角度看,行为财务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为财务成为现代财务学里的显学;行为会计为会计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很难断言行为会计已经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从教育角度看,会计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自从19 9 8 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纷纷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然而财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区别,发展空间可想而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与财务学发展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两者和谐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要加强行为会计研究。现行财务学模式侧重于经济活动,缺乏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资本的相关资本运作,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从环境中取得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因此,财务学应该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的财务模式发展。同时,财务学应加强理论框架建设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玮,卢兴杰,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j].会计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读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 (11)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7(5)

资料分析论文篇(4)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者,向来重视正确的认识对于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明确科技档案工作的具体管理对象。大连会议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正确认识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描述了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并且以科学的语言形成了科学技术档案概念。

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产生了许多新型文件,特别是以技术为内容而具特殊形式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是什么,要不要管,由谁来管,怎么管?当时人们的认识,首先是对这些材料的性质和认识,是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认为是技术资料或资料,把所有这些以技术为内容而以图样和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材料,统统称作技术资料,在观念和认识上远离档案范畴。因此,相关的人员、工作和机构被称为技术资料员、技术资料工作、技术资料室。

第二,被称为技术档案资料。同前者"远离档案范畴"相比,这种认识有了一定的质变,即把对象同"档案"联系起来,承认它们是"档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没有这个进步就不会有后来的"科学技术档案"概念。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局限,即把对象同时又看作是资料,没有认识到档案和资料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两种事物,相反把这两种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用一个名词串连起来,形成"科技档案资料"这样一个非甲非乙的混沌概念。

第三,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1956年和1958年先后编写的科技档案管理学讲义《技术档案管理与组织》都开始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1959年6月由该系编辑出版的学习参考书,定名为《技术档案的整理与保管》,也明确使用了"技术档案"称谓。这同前述第二种认识相比较,当然更符合实际、贴近真理。但事实上仍处于认识上的犹疑和不确定状态,就在1958年编写的讲义内容中,却又出现了"技术档案资料"的提法,反映了理论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对管理对象在认识上的混乱和模糊,其核心问题是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混淆不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客观的因素讲,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所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国外进行设计的,外来图纸和文件成为指导建设、施工、生产的主体;外来设计文件,自行设计文件,同交流购置来的资料同时存在,科技文件、科技资料甚至科技情报混杂在一起,加以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此汹涌而来的数量巨大的技术图纸、文件和资料,是中国档案工作者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主观的因素来讲,建国伊始,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处于创建初期,我们还来不及对科技和经济建设事业中形成的新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或相近,很容易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混淆。

然而,管理对象问题不解决,正常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新中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就不容易发展。正是技术档案工作大连会议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区分问题: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一个单位的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照片、表报、文字材料等),它不仅在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而且具有积累经验、保存历史面貌和参考凭证等作用",而"技术资料则是一个单位为了参考的目的而收集和复制的技术文件材料,它只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根本不能起真凭实据的作用"。这就从性质和作用两个基本方面科学地把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正确地区分开来,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科技档案,同时要兼管科技资料。

四十年前的大连会议,正确地提出了必须实行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科学区分,指出"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不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技术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健全和发展"。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科技档案同文书档案等实现了综合统一管理,而且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图书实行了一体化综合管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体化和综合统一管理仍然是建立在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实体实行正确区分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区分,就没有科学意义的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情报、科技图书的一体化综合管理。

二、抓好归档,从基础做起,建立和健全科技档案工作

大连会议十分强调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指出:"建立和健全技术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是建立和健全技术档案工作的基础","没有归档制度,就没有健全的档案工作,也就不会有完整的档案"。

归档,历来是我国科技档案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当时,处于初创时期的科技档案工作千头万绪,又没有经验,从哪里入手做好档案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抓住归档,就抓住了"龙头",抓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基础性工作环节。

1、抓好归档,解决了大量积存文件的清理建档问题。建国十年,企、事业单位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科技文件,包括设计文件,科研文件和工艺文件等等。这些文件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亟需进行清理和收集,抓好归档工作,就解决了这些文件的收集建档问题。

2、建立和健全归档制度,实现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文件归档的实质是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问题。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制度,应该说,直到大连会议召开之前,这一制度尚未真正触及到科技档案领域,许多企、事业单位形成的科技文件,都是分散在各形成部门或科技工作者个人手里。通过建立和健全科技文件归档制度,做好科技文件向科技档案部门归档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文件分散管理问题,使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科技档案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对此,针对当时存在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否影响"自由"问题,会议曾指出:"个人分管或者各个科室分管,看起来是自由的,从长远来看是不自由的。有了专门的档案室集中保管,随时要随时就可以拿出来,那才是自由的。"所以,建立归档工作,实现科技档案集中管理,在我国科技档案工作的创始阶段,在科技管理领域曾经是一场重要的"革命"。

但是,"归档"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初创时期,四十年后的今天,抓好归档,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大连会议所揭示的真理,昭示我们即使到了电子文件时代,归档问题仍然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要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机构,探索了科技档案工作微观和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相应的机构,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组织保证。科技档案工作包括主体和客体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的客体问题,建立相应的机构则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主体问题。大连会议强调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基层科技档案机构,指出"就今天来说,要建立起技术档案工作,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机构,把基层档案室工作做好。"因此,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规定:"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室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机构或者配备专人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成立统一的档案室,也可以成立单独的技术档案室。"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由全国性会议提出,并列入全国性法规,要求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档案机构。

大连会议不仅正确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问题,而且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机构应该"由一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直接领导",这就事实上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或管理体制问题。四十年来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证明,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这一管理体制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国家对科技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是发展国家规模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问题。大连会议对此也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国家档案局加强对技术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中央各工业交通和科学技术的主管机关,对本系统的技术档案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并相应地加强本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着手编制本专业的技术档案保管期限表,制定本专业的制度办法和着手规划技术档案馆的建设和布局问题"。

资料分析论文篇(5)

2强化情报资料的审核

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编辑和审核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将其中不适宜的资料信息剔除出去,以便服务于一定的科研与社会发展等科技活动。图书馆中,情报资料是有效审核的开始,也是整体编纂工作的根本。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整编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资料的审核,能够有效增强情报资料的质量。对资料进行审核,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对资料的了解,在审核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情报资料中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在审核的过程中对确定情报资料属于哪个范围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情报资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编与管理过程中要实施更加科学化的方式,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对提升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国情报资料使用价值出发,将其引入到图书馆的意识形态中,能够防止泄漏到反动的群体中,将具有参考价值的情报资料引进到其中,反映了意识形态,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分析论文篇(6)

二、论文资料的阅读研究与选择

资料分析论文篇(7)

1.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迎接挑战,从基本国情出发,从教育入手,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课程理念不断更新,在此期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跨入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推开。此次课程改革,不仅课程理念新,教材也在更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不仅在外观上美观精致,而且内容也更具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上呈现出严密的系统性等特点。教材是联系已知与未知世界的桥梁,是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媒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科书在各节内容增设了多个栏目,打破了教材仅仅作为知识载体的观念,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资料分析”栏目,成为了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教学时间有限等为由,直接代替学生归纳总结,这样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指导,也未能发挥出“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研究并与上次课改教材的对比,分析“资料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重视“资料分析”的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在符合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及内容分类

2.1“资料分析”的编排特点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使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多种多样的方式,而资料分析是常见的一种手段,一种既符合课程理念又具特色的手段。“资料分析”主要以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数据资料、表格资料等四种形式呈现,包含了生物科学史,科学实验数据、实验案例、原理应用等。“资料分析”一般出现在重要知识前后,先提供一段文字,或是一组资料,之后设置相应的讨论题,学生根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处理,找到正确答案,其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资料分析”的内容分类

本文对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资料分析”进行分类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六本教材中四本涉及“资料分析”,分别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有34个“资料分析”。其中包括5个“资料搜集与分析”。具体内容见表1:

根据资料的形式和内容,将这些“资料分析”大致分成五类:

2.2.1理论联系实际

这类“资料分析”将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生物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体现生物“有用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分类详情见表2。

2.2.2生物科学史

设置此类“资料分析”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在生物发展史重要事件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还原科学发展史,体现生物科学发展的艰辛与曲折,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去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同时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和生物科学的执着精神,以及科学家在对待科学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分类详情见表3。

2.2.3科学数据

这类“资料分析”以通过实验或者调查所测数据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4。

2.2.4科学实验

这类“资料分析”以实验案例为主,对材料给出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从而得出到结果以至得出结论,用这个结论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类详情见表5。

2.2.5探究模拟

在此类“资料分析”中,一个“资料分析”就是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一步一步的分析,再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此类“资料分析”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分类详情见表6。

3.“资料分析”在教学中的作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公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也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然而“资料分析”的作用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旧教材”)中,关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个知识点就沿用了以往的呈现方式。在旧教材中,直接说明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DNA是基因的载体;然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图文并茂的数据资料和讨论题,让学生阅读与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归纳总结得出“DNA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在旧教材神经调节中,关于高级神经中枢起主导作用的描述是这样:外界刺激传入神经中枢后,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再由神经中枢对机体的各项活动进行调节;虽然各级神经中枢对机体的活动都有调节作用,但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起着主导的左右。这个知识点是直接说明的。然而在新教材中,通过“资料分析”提供四组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新旧教材中概念的两种不同呈现方式,两者都是想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前者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者在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旧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教材直接写出来,学生主要靠老师讲解知识点,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理解,最后达到记住或者背诵知识点的效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较好的掌握知识点,也不能将其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然而在新教材中,很多重要知识点主要以“资料分析”的方式呈现,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者图片等资料,然后结合相应的讨论题分析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一个已知的结论或者是一个已知的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讨论而得出的结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不但能够灵活运用这个结论,而且还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

3.2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

上述所举两个新旧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方式不同的例子中,均提及“资料分析”提供资料和讨论题供学生阅读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就是概念构建的过程,学生也参与其中。学生首先阅读和分析资料,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然后教师提问根据讨论题设置题目,学生思考、归纳题目的答案,最后整理总结得出“资料分析”的结论。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科学和理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

3.3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认真听课并做好相应的笔记,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然而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作为教师应该相应地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新教材“资料分析”中,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答疑的作用,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体的观念,体现了课堂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4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资料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提升,这与近些年来生物高考中注重考生材料阅读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的要求不谋而合。

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的“资料分析”提供四组简短的文字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四组材料,让学生通过对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控制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神经系统不同中枢是如何对排尿发射进行控制,不同的神经中枢对排尿反射这一生理过程的控制有何联系性;再分组讨论教材中所提供的讨论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总结得出“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控制;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控制”的结论。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的“资料分析”中有两组资料,分别讲述的是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两组资料,然后讨论:如何解释资料一中的实验结果?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规律是什么?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有什么作用?通过对两组资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总结得出这两组资料中所表现的种间关系。

3.5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伴性遗传”的“资料分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开展,提供了一张红绿色盲家系图和三段文字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识别家系图,并在此基础对其进行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比较复杂,正常、携带者或者色盲症患者女性与正常或者色盲症患者男性之间存在多种婚配方式,并且结果不尽相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红绿色盲症属于伴性遗传,并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学习以“资料分析”结束,“资料分析”提供了恩格尔曼的一个实验及其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思考、讨论得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以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3.6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资料分析”有利于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结合起来,或者归纳、总结、对比相关知识点,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过;“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所学,但是教材在初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所拓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讨论,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不仅如此,资料中提及的“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和“艾滋病”都在后续必修三模块中有所体现,为之学习打下了基础。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的“资料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和完成讨论题,可以使学生将各种细胞器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这一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打下基础,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后续的知识。

3.7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在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中,针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教材采用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件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例子,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的原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普遍应用,以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相关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以及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料分析”通过一组资料列举出几种致癌的因素,也列举出几种抗癌的物质和防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料分析”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癌症的防御:在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或行为会增加致癌的风险?哪些做法或习惯有利于癌症的防御?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体验到“病从口入”同样也适用于癌症,并且确定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防御癌症和其他疾病。在必修3第32页的“资料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的阅读、讨论和学习,可以对人在寒冷环境下“打颤”和出现“鸡皮疙瘩”等现象做出很好很合理的解释,也让学生明白了吃过咸的东西会让人产生渴感的原因或者原理。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本文将“资料分析”分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科学史、科学数据、科学实验和探究模拟等五类。结合实例阐述了“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些作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要求。

4.2建议

从教材的内容角度来看,“资料分析”是问题为媒介,让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本栏目,灵活应用“资料分析”中的材料,妥善处理“资料分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资料分析”,在生物教学中让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当然就“资料分析”而言,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更改,比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有些偏远乡镇学校对酿酒等不太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换成馒头发酵、甜酒的制作等;又如偏远贫困的乡镇中学没有网络情况下,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了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安排,选择或者修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教材”转变为“利用教材”,这样才能把生物课讲“活”,实现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徐进山.利用栏目设置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J].生物学教学,2009.34(12):19-2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生物新课程标解读[M].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20

[5]刘凯春.浅谈“资料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0-122

资料分析论文篇(8)

杨曙明

教育装勤工作从传统的着眼物质器具配备管理,到注重研究教育规律开展课题研究,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相对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及教学研究课题而言,装勤系统的课题研究起步较晚、专业队伍建设较弱。需要借鉴、吸纳教科规划成功的经验,做到“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收获真成果”,将“课题开题--课题实施--课题鉴定--课题推广”几个环节落到实处,层层推进拾级而上,形成对装勤工作有普遍指导价值的优秀成果。

按照一般规程,经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心审定立项的课题,绝大部分都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与开题论证工作,而开题之后具体实施推进的效率高低,更是关系到课题完成质量的优劣,尤其要加强管理,高效推进。

开题后的课题管理及推进,要特别注意以下环节:

一、回顾开题要义

无论是现场开题还是通讯开题,论证组专家都会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对今后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课题组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开题后的一周或一个月时间内,进行一次开题回顾或梳理,主要关注以下内容:

课题价值再审视。在实践操作、理论建构、学科贡献、专业成长、主体发展方面该课题具有什么价值;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及现代教育的走向有何意义,等等。对价值的认同度越高,课题研究的内驱力就越大。

课题内涵再思考。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变量限定作一个阈限描述,为研究活动提供一个聚焦点,防止研究的泛化和浪费,要将专家的论述与申报书作一个比照,进行梳理提升,明确研究角度。

课题目标再厘清。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达成度要作具体描述。通俗地说,就是“走到哪儿去”必须了然于胸、明晰清楚。目标达成可以是关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构建的、操作改进的,等等。

课题路径再择取。换言之,课题研究路径就是范式,思路问题。教育科研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科学主义的定量分析,一种是人本主义的定性说明。实验教学研究课题应该将这两种范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体现实践性的品质,又有情境化描述。

另外,在开题论证过程中的其它有价值的信息都要进行记录,整理,参与开题论证的成员要召开一次“碰头会”,回忆专家的主要论点并加进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份较为全面的《开题论证纪要》,这既是一份过程资料,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分解子项内容

开题论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解细化研究的子项内容,使理论设计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而最初的申请议定书中“研究内容”一栏可能存在以下不足:①操作表述不够具体,缺少实施过程的操作抓手,课题组成员不知从何入手进行研究;②脱离主干范围空泛,没有围绕主题进行设计,分支问题之间或是构不成问题链,或是问题交叉,与总课题并非“属种”关系;③问题太大面面俱到,大而无当则不便研究,缺乏重点则容易雷同。为此,开题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子项内容科学分解,使每个成员都有具体任务,并注意达到以下要求:

1、环绕专题。所有子项内容都必须紧紧扣住课题主干,形象地说,就好比“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的大蒜,一项项内容就是一粒粒蒜瓣而众星拱月、轮运辐集。譬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案例的研究与开发》,其研究的主体对象是“生成性教学资源案例”。那么,子项内容就必须围绕这一主题词进行分解:调查剖析生成性教学资源现状--收集梳理生成性教学资源案例--探讨研究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运用--动态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路径。这样,环绕主干,不枝不蔓,聚焦点清楚,便于操作。

2强化操作。实验教学其主要特征就是实验性、操作性,它区别于学院式经典研究的方式,以操作为主、思辨为辅。比如,《初中理化生新教材的实验改进研究》涉及因素很多:学生基础、仪器设备、实验条件、中考压力、教师水平等等。有些是本研究不可能根本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以“操作改进”入手来设置子项内容: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嬗变--由演示性实验向个性化实验嬗变--由牵引性实验向自主型实验转变。这样,注意突出操作变量,贴近教师、学生教与学的实际,研究就能收到实效。

3突出重点。一项课题可能涉及的面很广,需要研究的问题较多,有时候需要学会放弃或区分轻重缓急,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所谓“大题小做,抓大放小”。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众所周知,与“有效性”相对,其低效性乃至无效性的动因很多:学生实验水平低、教师驾驭实验教学能力弱、教材实验知识化倾向浓,等等,研究固然要关注以上问题,但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个重点:进行“弱”教材探究教学研究,适当“弱化”教材在探究教学中暗示和引领作用,尝试弱教材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也许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突破、事半功倍。

4事人匹配。课题研究容易“开头轰、中间松,最后空”,原因就是事、人不匹配,时间不落实。在进行课题分解时,要特别注重“三落实”:任务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即“什么时候什么人完成什么事,其呈现样式是什么”,都要有具体安排。好比函数图象,每个参研人员都要明白属于“哪一象限,哪一抛物线,哪一点”。只有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课题才能真正进入实施阶段,才能稳步推进,卓有成效。

三、做好资料研究

应用研究主要是对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但应用研究层次中的实验研究和推广研究,除了进行资料研究外,还要进行具体的实验工作和推广的试点工作;有的还要进行中间试验(中试)。但总体上说,不同层次的研究,特别是教学实验研究,基本上包括对事实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四个环节。

1、收集事实材料。

收集事实材料是指在运用既定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把所取得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包括文献资料、谈话记录、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学生作业、观察记录等与课题有关的材料,都进行收集。事实材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检索、记录而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获得的数据资料。资料收集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的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二是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三是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

2、整理事实资料。

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整理事实资料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核对的任务是对获取的事实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等角度进行核实、查对,以保证基本事实资料的可靠。分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需要把获得的事实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挑选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事实资料对研究的有用程度,在分类的基础上,挑选富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资料,淘汰错误的、用途不大的资料。

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事实资料整理以后,要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和处理,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实验数据资料主要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分析研究,它对研究工作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占有的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对占有的事实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技术加工,完成课题设计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对于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主要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归类、类比、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想像、假设等方式。采用何种逻辑分析方法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掌握的文献资料的特点灵活选择。对于实验数据资料的处理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把分析结果用数据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处理数据资料一般有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主要工作是对所获得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布特征和变异情况。统计推断的主要任务是从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推测、断定一些未知的信息。统计分析主要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统计分析方法,对所获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得出深刻而科学的结论。

4、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是实施研究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原则,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练地表现出来。所表现出来的,可以是基本的判断,可以是原则,也可以是原理。这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任务完成的具体表现。研究结论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概括性,表明结论是通过对事实资料深入研究后提炼出来的,要求用明确的概括语言来表述;二是证明性,表明研究结论有科学的依据和推断,不是机械地把某些结果相加在一起,也不是臆断。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最好要确定专人负责材料的全过程收集、整理,对于基础资料、文献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都要分类装订成册,一方面可以存留研究过程的轨迹,一方面,对结题阶段的归纳与总结可提供便利,如果主管部门进行中期检查或现场结题鉴定,就能有案可稽,有据可查。

四、注重专题推进

1、召开专题会议。开题后要召开一次全体参研人员会议,将开题会议主要内容特别是学术论点、学术建议作一个梳理、细化、反思。

2、建立专题制度。各课题组要建立以下制度①学习分享制度。规定每月或每学期的读书、交流时间,倡导学习理论,深度思维。②活动交流制度,子课题之间、实验学校之间定期组织活动与研讨。③资料管理制度,对实施过程的原始资料、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成果资料有明确的保管、归类、借阅规定。④成果展示制度,研究一段时间后可举行相关阶段成果展示,藉以推动研究的进程。⑤进展保障制度,如场地、时间、设备、经费等各方面的保障。

3、开辟专题网站。利用局域网、校园网开辟课题网站,并鼓励参研人员写“博客”。课题网站要做到四有:有鲜活案例、有思维碰撞、有操作导引、有经验分享。

资料分析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C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引言

投资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建设目标、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生产经营全过程所进行的系统综合分析和对项目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效益与影响及其持续性所进行的客观全面的再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价、吸取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为后续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以某产能区块一次、二次加密及聚合物驱项目后评价为例,从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着手,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对投资项目后评价中数据资料、预测资料、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投资项目后评价中各类统计资料的适用统计方法。

二、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类型根据数据类型,可分为计数资料、预测资料、等级资料三种统计类型,对于每种类型均有相应的统计方法。

(一)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是将大量的定量指标进行统计归类,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主要针对四格表和R×C表进行归类分析,所谓R×C表可以分为双向无序,单向有序、双向有序属性相同和双向有序属性不同四类,不同类的行列表根据其研究目的,其选择方法也不一样。

(二)测资料的统计方法

分析预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参数检验法和非参数检验法。参数检验法主要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F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主要包括秩和检验等。t检验主要是将已有的前段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直观对比,根据数据规律进行重新预测,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F检验是将已有的前段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对比,矫正进行重新预测,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三)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

等级资料是对性质和类别的等级进行分组,再清点每组观察单位个数所得到的资料。在临床医学资料中,常遇到一些定性指标,如临床疗效的评价、疾病的临床分期、病症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级等,对这些指标常采用分成若干个等级然后分类计数的办法来解决它的量化问题,这样的资料统计上称为等级资料。

三、项目后评价中统计分析法应用分析

项目后评价资料丰富且错综复杂,要想做到合理选用统计分析方法并非易事。对于同一个资料,若选择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有时其结论是截然不同的。项目后评价中正确选择统计方法的依据是:第一,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数据特征,正确判断统计资料所对应的类型(预测、计数和等级资料);第二,根据相应的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第三,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统计分析方法。

在某产能区块一次、二次加密及聚合物驱投资项目后评价中,有很多情况应采用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将大量的定量指标进行统计归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为后评价得出正确的评价结果。包括如“项目主要目标实现情况评价表”、“储量变化情况表”、“ 开发方案设计指标评价表”、“地层压力情况统计表”、“ 钻井液参数设计数据表”、“ 各种石英砂性能指标”、“水、聚驱排量相当抽油机和螺杆泵经济评价统计表”、“新钻开发井投资变动情况表”等等。

对水、聚驱投产的205口油井的产液、产油、泵径、泵效、载荷利用率等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单向有序R×C表进行统计,统计如下:

根据R×C表的统计,聚驱区块抽油机井,预测平均单井初期产液74.54t/d,实际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80.68t,日产油6.33t,综合含水92.15%,平均泵效65.16%。载荷利用率为36.04%,扭矩利用率为51.83%;水驱区块抽油机井,预测平均单井初期产液22.3t/d,实际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27.52t,日产油4.24t,综合含水84.6%,载荷利用率为49.55%,扭矩利用率为58.18%,平均泵效47.15%;通过统计表很清楚地发现,所选抽油机型号可以满足生产要求,且为后期增产措施实施后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留有余地。

四、结论

(1)投资项目后评价数据纷繁复杂,首先应对这些数据资料归类整理,认清那些是计数数据、哪些是预测数据、哪些是等级数据,以便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2)对于定量的实际数据一般应选择计数统计方法,预测性数据一般应用预测对比方法,等级类定性的数据一般应选择等级分类统计方法。

(3)对于不同数据类型,若选择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有时其结论是截然不同的。

参考文献:

资料分析论文篇(10)

一般搜集资料分三步法:①根据研究课题选择检索工具;②确定检索方法;③查阅原始文献。搜集论文需要的文献资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方法上沿用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②在理论认识上支持本文观点的;③前人研究的结论与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说明的;④ 前人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的。将这些资料搜集好后,编好序号,以备撰写文章时使用。

资料分析论文篇(1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材料,闭门造车,难于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搜集与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撰写财务会计论文的始终。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有: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6)个案调查。它是对某一具体社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特征,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细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进行上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开会、问卷等调查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其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开会,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此种调查方法比较方便,与会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修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信息;问卷,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献资料搜集。文献,通常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但我们写财会论文,所指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即与论题研究对象信息有关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财务与会计》杂志,侧重于介绍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研究》杂志,则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每年编制的《会计学论文集》,则选择了当年有代表性的财会论文。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学会的刊物、文集亦可选读。

有关财务会计书刊资料名称,可以参考本书第三部分的“参考文献索引”。

总之,搜集资料既要丰富又要适度,要有重点地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漫无边际地阅读。文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选,有的可精读,有的只需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三)搜集资料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藏书,善于利用图书馆、档案馆、书店、书展等。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书系统。可以直接在资料上做阅读记号,或者插上若干纸条,随时备用,这可节省大量抄录时间。此外,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大量专著、报刊、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技术档案,而且经过整理开发,以其资料齐全、检索方便的优势,吸引着研究工作者。到图书馆查阅是获取文献资料的基本途径。当然,经常逛书店、看书展,往往也可以获得最新的图书资料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单位的资料室、侧重于平时积累,经常做卡片、记笔记、剪贴(复印)报刊。是书,注明作者或编者(译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是报纸,注明作者、篇名、报名、第几版、年月日;是杂志,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年月(期号),以便附录在论文的后面“参考资料”项,也便于文中注释引文的出处(是书最好还要加上页码)。

怎样才能快速地查检到所需的资料呢?

①要熟悉图书分类法。一般来说,图书馆都是把所藏图书资料按内容的科学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开架图书,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对于闭架图书,我们可以查看图书馆编制的目录。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此法把资料分为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一级大类目下,根据图书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二级类目,其下再分为三四级类目,并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码。比如,要查找财政、金融方面的资料,就要先找经济大类,它属于社会科学大部类的F项目,然后找到政治经济学项,再下找至“8财政、金融”,在此项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关论著,用专门纸条写上编码、书名交给管理员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