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风建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2:52

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建设论文篇(1)

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培养临床能力的内在动力,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参观院士生平事迹展,以老一辈著名医学专家为楷模,介绍他们在逆境中进取成才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形成为患者服务、为医学事业发展服务、为解除患者疾苦为使命的思想,从而摒弃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因家庭及社会教育因素的影响,学生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较弱,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教育管理,加强纪律观念,消除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气,适时进行校规校纪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对违纪及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按规定批评教育或给予处分,严明校纪,教育他人,强化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自律性,形成人人维护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校风。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树立“都是为了学”的观念,从重教转为重学,以积极开放的教学模式,使医学生成为医学知识的接受者、探索者和创造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启发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深入钻研的学风,确立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既有互动性又有趣味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尤其是医学院校的见习课,其目的是培养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原来我院见习课采取老师按教学内容找到病例和患者,到病房后老师进行讲解,学生边听边记,课后学生很快即忘记了教学内容。不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目前我们80%的见习课均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即由教师给出教案,包括病例及问题,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对患者总结病情变化,给出诊断及处理意见,教师再详细分析存在问题,并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不仅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可培养其责任感和首诊医生的意识,改变学生一味的从属、被动地位。在分析病例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带教老师就学生在诊断方法和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尽量将当前医学的最新动态、最新技术进入课堂,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对这样的学习模式,同学们有很高的积极性,课下积极准备,课上热烈的讨论。这种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记忆、以及融会贯通的运用。为此,我院积极推广这种学习方法,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奋发、创新的动力,为未来的医疗实践、开拓进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经过基础阶段的学习,他们对于临床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繁重而复杂的理论知识学习,不但使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加重,而且不利于学生们对医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换言之:学的再有花样,也不如身临其境去应用。我们依据临床医院导师多、课题多、导师的临床工作任务重的特点,给导师配备助手,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项目,课题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合,由学校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此项目的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题的申报、课题的思路、课题的前期研究做到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既能帮助导师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同时促使医学生过早的接触临床,培养做临床工作的兴趣,为兴趣而学习,是一名医学生能够取得成绩的重要前提,切身参与临床工作并且是自己喜欢的临床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总之,大学生科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个性,更扎实的掌握临床知识,提高学术水平以及竞争能力,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显著作用。

四、营造文化与学术氛围,提升学风建设

高等学校的文化与学术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面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层次的更高追求。因此,我们坚持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突出学风建设主题,通过加大8个载体的建设,全面提升学风建设的整体水平。我们以专家系列讲座为载体,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谈,专家用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创新精神、科学思维与临床思维的建立,营造校园学术气氛。临床医学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我们以无菌技术操作、动物实验、换药、心肺复苏、书写病历等临床操作技能比赛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素质和临床能力,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引导和资助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坚持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建设校园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完善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管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撰写论文,给予经费的支持,近年本科生每年均有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以职业生涯大赛和就业创业技能训练为载体,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竞争、就业创业能力。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调整知识结构,社团的建设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建立“英语”、“临床――内、外、妇、儿”微信群,学生可以随时在上面与老师交流探讨学习的心得,同时教师将临床最新前沿发展告之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各个载体的建设,使学生牢固树立以学为主、学习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掌握科学的治学方法,形成严谨求实的优秀品格。

学风建设论文篇(2)

二、理性回归: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1.学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西方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历经三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已经构建了十分完备的学业指体系,对比而言,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学业指导工作从整体上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具备着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可观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学业指导大概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4年上海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学习方法课为标志。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的优质化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重视。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授权发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这一文件的颁布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生发展制度,但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开展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到了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业指导意识,并开展了一些零碎的学业指导活动,如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专业学习方法、通过开设专业简介课程的形式做了一些学业指导、通过新生教育活动进行专业简介等。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借鉴西方高校的书院制,如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都先后尝试实行大类培养的住宿制书院培养模式,清华大学也于2014年9月27日开辟了通识教育的试验田“新雅书院”,至今为止已有一百多所高校将学业指导纳入了课题体系,学业指导工作正在国内高校引起一股热潮。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学业指导制度虽出现了各种萌芽并有了一定的初期发展,但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学业指导活动大多是偶发性的,缺乏宏观规划;学业指导开展形式单调;学业指导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自学技巧和自我规划意识。”

2.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高校的学风建设从总体上来看是积极向上的,是比较乐观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仍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是,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学习浮躁,不肯花力气,急功近利,不甘寂寞,坐不了冷板凳。(2)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贪玩耍、消费高,个别学生自命不凡。(3)诚信意识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4)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如不按时作息,有的学生热衷于做生意、打工等”。此外,“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没有兴趣;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使得学生忽略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现象也是当代中国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国内高校学风呈现总体形势较为乐观但在一些层面上问题凸显的现状,其实并不是一个偶然性的、孤立性的突发问题,究其实质,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是多方面问题合力的结果。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高校扩招使高校学生在生源质量上参差不齐,给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境;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学生素质十分的不全面、差距拉大,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定位带来了新的挑战,两头学生和中间学生三个群体的差异大,整体的学风建设很难有效的铺开。(2)利益导向心理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加大了各专业的培养难度;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稳固,很多的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入大学后在专业选择上缺乏主见,以利益为导向来决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热门专业招收的并不一定是适合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冷门专业的生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学风建设面临一定的困境。(3)“学分制的推行,造成学生学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4)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学校课程考评机制上的不健全等问题也阻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课程设置上,学生可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并不多,80%以上的课程都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这样一种课程设置在客观上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学业考评上,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较为陈旧、固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学生群体复杂性:更多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高分的追求动力在减弱,价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他们往往以就业为指挥棒,对所学课程有所取舍”。(6)在目前国内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着“管理”与“引导”的偏差。“只是不断加强强制性管理,忽视引导性教育。希望加强对学风不良者的处罚来‘杀鸡儆猴’,以提高学生的学风,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价值上认可优良学风建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学风建设。

三、逻辑整合:以学业指导促学风建设的内在关联性

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充分的内在关联性。学业指导是高校以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和目标为宗旨,以在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提供给学生指导和帮助为手段,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来服务学生的重要平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活动参与的双向主体,主要围绕着学科学习指导、课程选修指导、个人发展规划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学业指导。把学业指导与大学的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者都是以学生的学业发展、成人成才为目标导向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共进为实践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业指导的深入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障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风,长效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具体来看,完善学业指导与加强学风建设在内在逻辑上具有四个方面的共通点:

1.实践目标的同质性

学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指导活动,其目标是在于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学风建设是一种旨在通过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的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的锻造、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的强化、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的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学生最终的成长和成才。由此可见,虽然二者工作的切入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内在的实践目标上都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育人功能显著,具有同质性。

2.服务对象的一致性

学业指导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解决的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困难,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学业指导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对一形式的专业指导。与此同时,学业指导也会适当注重学生的群体特征,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对口指导,如国际学生的学业指导、女性学生的学业指导、首代大学生的学业指导、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的学业指导等。学业指导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充分考虑其个体性与群体性,展开了丰富、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风建设的服务对象也是全体大学生。学风建设践行过程中参与者是大学生、受益者也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落实需要每个大学生去努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凝结成一股好的学习风气。然而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也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我们需要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和思考,以个体特性为出发点来进行学风建设。此外,在注重个性的同时,我们又要充分重视学生不同群体的特性,抓紧两头、夯实中间、已优带差,建设良好的大学学风氛围。由此可见,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的着力点是具有充分的一致性的,二者都是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

3.工作内容的融通性

在工作内容上,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具有充分的融通性。具体而言,无论是学业指导,还是学风建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或者与学生的学习相关的方面为工作内容,实践有效的学业指导和良好的学风建设的教育目标的。学风建设大致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质量、学习诚信、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内容,旨在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学业指导工作内容虽然要比学风建设的内容要宽泛,但也是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核心展开的。这种指导囊括了明确学生学习态度的指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咨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交流、教导学生学术道德的经验分享等。同时,学业指导还可以通过针对学业上有问题的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诊疗,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生与生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在无形之中有效地实现了学风建设,二者在工作的内容上具有典型的融通性。

4.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在价值原则上,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都是以坚持“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意识,具有价值原则上的统一性。“学业指导工作从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开始,将伴随他们大学四年的成长,从最初的专业介绍、课程介绍,学校相关政策介绍,到后来贯穿到专业学习指导、课程学习指导、科研发展建议、国内外进修引导、个人职业规划等教学过程,学业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必将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认可,学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学业生涯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业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发展,是“以生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学风建设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特性,以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重要教育举措;是一种大学师生积极构建的自我发展环境的文化存在方式,其价值导向是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将是学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具有典型的“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意识。

四、路径探索:以学业指导促学风建设的举措建议

目前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正处于向西方借鉴经验的发展起步阶段,完善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因此,以学业指导的完善为路径来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优化,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看,实践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高校学业指导,建设一支高效、优质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

导师是学业指导的灵魂,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根基浅、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一支高效、优质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功底、学术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追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这样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就不能实现对学生学业的有效、科学指导,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及与学业相关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学业指导制度在高校没有办法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强大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具体来看,要通过学业指导促进学风建设,首先要落实学业指导中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第一,高校应当在人力上投入充分的支持;确保参与学业指导的教师都是各个专业领域较为杰出的学者。第二,高校在物力上要予以充分的保障;学业指导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活动场所、设备设施和器材资源。第三,高校在财力上要有足够的支持;学业指导的教师要能全身心投入学业指导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很好的实现学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运转,这既需要高额的薪资保障又需要制度建设的经费保障。综上,高校只有投入充分的人、财、物的资源合力支持学业指导工作,才能确保高效、优质、专业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组建,才可能实现让学生享受到最前沿、最专业、最有效、最科学的咨询与指导的目标,促进高校的优质学风建设。

2.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建设,以系统、规范、科学的制度促进学风建设

与国外高校完备、先进、成熟的学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的学业指导工作实施举步维艰、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制度不完备,制约我国学业指导水平。没有规范、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学业指导工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业指导模式,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具体而言,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是由组织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和课程体系共同构成,我们可以实现西方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经验的本土化,把西方的原理、方法与我国高校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尝试设立专业的学业指导中心或者学业指导办公室。在此基础上,以这样的机构为依托,配以专业的学业指导教师、专职的工作人员,把高校现有的班主任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适当的融通起来,构建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的学业指导制度。只有在此基础上做学业指导,学生才能获得高效、优质、科学的指导,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业,学会更好的学习,这对于高校学风建设也大有裨益。

3.以学业指导为契机,全面打造“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

学业指导践行的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追求的是高校“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在学业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学业指导工作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性,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与人生发展,学业指导强化的是一套“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学校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导师和辅助者。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全面的、个性化的、高水平的学业指导,得到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在习得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端正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业规划提供直接有效的系统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促进更加优质的学风建设。学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渠道,“以生为本”的学业指导服务机制的实践过程也正是提高学风建设水平的过程。

学风建设论文篇(3)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学风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一个高校校风的重要窗口,也是高校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1.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要从新生抓起,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学校及专业的任务、使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奠定基础。”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规范课堂纪律。严禁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严禁在课堂上吃食物,玩手机等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要加强对学生的课余管理,从早操、晚自习考勤入手,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强宿舍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场所。要完善各种与学生有关的制度,出台与学风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根据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特点,突出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激励与约束并重。

2.完善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考试工作能否实现科学管理,能否体现它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首先取决于是否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更取决于制度的严格贯彻执行。要继续坚持现有的有关考试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要严肃处理考试违规违纪行为,发挥警示作用,确保考试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要加强监考队伍建设,增强监考人员责任心,完善对监考人员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制度。

3.加强教风管理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使学生学风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教师道德素质决定了其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教师自身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没有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是不可能教出好的学生的。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与管理,首要的是教师要负起责任,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不能对学生违背课堂纪律的行为不管不问。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考核,完善相关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要办好学校各类教师教学比赛项目,树立教学名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教师教学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学风建设论文篇(4)

通过问卷反映出,本校学生对校园里面的学习气氛总体上评价比较满意。30%的学生认为学校学习的氛围浓厚,同学们好学、好问。30%的学生认为学习风气一般。也反映出全校1/3的寝室、班级、院系学习氛围不浓厚、学风状况不理想。

(二)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后会发生质的变化。中学时期,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则是“老师在前引着走”的教。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导致部分学生转换不及时,学习动机不明确,找不准自己的定位。

1.从调查结果看,我校学生总体的学习状态良好。有80%的学生在进校时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够把学习目标持续保持下去。而20%的学生则处于茫然或缺乏毅力的情况,他们大多想改变目前的状态,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

2.同学们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习缺乏目标性、系统性、持续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二,有了目标但是缺乏实现目标的毅力,即确定目标后无法执行。

3.学生的学习动机反映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内涵,虽然都能归结为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和动作性的三个方面,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学习心理的建立促进端正学风的形成。

(三)关于学生自主学习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显示,我校多数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约有55%的同学平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明确,能按照计划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课前准备、课后复习以及考前复习。但是剩下45%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需要教师或家长指导和督促才能顺利确立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四)关于闲暇时间

以下是对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统计:读书,42%;上网,32.5%;上自习,25.5%;其它,23%;睡觉,20%。

1.同学们在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有:读书、上自习、上网、睡觉、其他(逛街、参加体育文体活动、兼职等),闲暇时喜欢做的事情比较平均,说明学生对于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还是很有想法的!

2.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努力,调查显示只有25.5%的同学平时会主动去上自习,剩下的学生主动性较差。这就说明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是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突击,学风不够踏实。

(五)关于考试作弊

1.我校学生的考风总的来看是好的,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考试不舞弊,有考试舞弊现象发生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从侧面来说,我校的学风、考风建设的任务任重道远。

2.学生参加考试的纪律有待改进。考场上发生考试舞弊的现象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考生自己主观的原因造成的;其二则来自考场的监考力度因素,考场的监管力度不强也增加了考生主观作弊的想法。这造成舞弊在考场上久令不止的重要原因。考场监考纪律是否严格,监考老师是否认真负责就成为作弊是否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3.考试出题方面的问题:试题如果是书上找不到固定答案的,想作弊也找不到地方,这是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的办法。

(六)学生对学风建设的建议

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我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中的一些非常好,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1.注重校园建设的内涵、突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把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多放到教学第一线上。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强化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实践能力。

2.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的管理。

3.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多举办各种讲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视野,减少质量不高的讲座。

二、结论

(一)通过调查

我们很好地了解了我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状况,找到了优势和创新点。其中有几点值得推广:

1.提出了学生学风建设“五级预警机制”的新思路,建设好“四支队伍”,即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明确职责、把握重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建立五级预警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经过整合和优化,创建了一个科学的、效果显著的、切实可行的预警体系,从而有效地控制学生的行为规范。

2.建立了科学的学生学习心理测试评价体系。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在学习心理测试评价中注重过程的评价,对潜在的危机及时控制在萌芽状态,早发现,早干预。

(二)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风建设论文篇(5)

学校的学风建设构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虽然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但是,采取的实际工作比较少,学校的学风建设并没有落实到实践工作环节中去。学校学风建设缺乏系统性、以及实践性。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只停留在学校建设的规划书面上,并没有深入实际。

1.2学风建设呈现浮躁化

学校学风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学风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学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风建设工作流于表面化,工作并没有深入实际。学风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不当,方法落后,呈现出浮躁的特点。

1.3学风建设具有历史延承性

学校学风是在学校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规范、引导学习发展的作用。学风建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学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使学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重重的危机。

2导致学校学风建设现状的原因

导致目前我国学校学风建设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方面,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可观原因,同时还有社会历史原因。

2.1主观方面

加强学校学风建设,首先在思想要给予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首先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老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条件。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并不是从学生出发,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进行素质教育空有口号,但是并没有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客观方面

加强院校的学风建设,要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学校奖惩机制,对于有突出共享的要进行奖励,对于在学校学风建设中,严重影响学校学风建设的个人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在很多院校中奖惩机制建立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同时,在学校只注重课程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这样就很容易使学风建设流于表面化。

2.3社会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进行的。长期以往,导致了功利主义在社会中的盛行。这种功利化的思想也对我国高校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中进行学校学风建设,难免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表现。我们知道学风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市场环境的影响,学校学风建设难免会出现流于表面的现象,这反映出了现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了浮躁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3当前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是实现高校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需要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化历史背景及结合具体的实际需要,对学校学风进行建设。努力培养军校学员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同时要使学员认识到国防建设的中性,以及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在学校学风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立标准,强规范,建机制。

3.1学风建设中要加强两个主体的建设

首先,要提高执教者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建设。老师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对学员素质的养成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此而言,在院校中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水平。以身作则,摒弃娇气、骄气、邪气,树立正直、善良、厚道的形象,弘扬师德,提倡奉献精神,以无形的力量树立有形的榜样,以师德带动学风养成。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了学院的水平,因此需要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升教育的实际教学水平,必须是教员又十分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教员要以身作则,带动学校良好学风的建设。其次,要加强受教育主体的专业素质能力。院校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要过关,要拥护党的领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学风建设。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时间也是对教学活动的延续,是提高学员知识的掌握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加教学环节中实践性教学的比重,重视技能培训,提高可操作性。

3.2在学风建设中要注重隐性学风环境的营造

一要规范课堂行为规范课堂行为主要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出发的。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组织教学,明确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式。而是受教育主体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课堂纪律,配合教员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二要严肃考风考纪由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员学习不认真,在考试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考试的过程中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要规范考试纪律。加强对考试作弊学员的惩罚力度。

3.3加强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学风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督督导机制,对教员的教学进行及时监督,对教学质量、教学结果进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其次,要建立奖惩机制,细化学院的考评标准。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表现突出的学员进行奖励。参加活动不积极,甚至冷嘲热讽的学员要加以批评,进行思想教育,必要的时候给予其记过或退学处分。

学风建设论文篇(6)

(一)加强学风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的学风体现着党的作风。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加强学风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应有之义。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要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作风纪律建设。”领导干部的学风事关党的形象。形象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政党形象成为政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也成为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课题。网络媒介多次曝光党员领导干部参学参训期间行为不当、部分干部培训机构场馆奢华装修,导致了一种片面的社会认知将干部教育培训视同公费旅游休闲,将党校(学院)视同交友平台。这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要通过肃清学习风气,重塑学员形象、党员形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是梳正社会风气的应有之义

党风,即是“政党的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党的作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促进社会风气进步,必须首先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党风端正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前提,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需要教化民风;欲化民风,须导社风;欲导社风,必肃政风;欲肃政风,先严党风。干部教育培训是正式的组织活动,学风直接体现党的组织纪律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组织行为和党的性质的认知,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流意识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所以,严肃学风是端正社风、教化民风的应有之义。

(三)加强学风建设是干部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强大的干部队伍是党的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人力资本。党员干部要成长为符合事业要求、满足组织期望的骨干力量,就要不断加强宗旨意识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能力素质提升、作风纪律淬炼。对于学员而言,参学参训是成长进步的宝贵机会,是组织的关怀与信任,自当重视与珍惜。绝大部分学员在参学参训期间希望能够潜心学习,不为俗务所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同等智力水平上,学习效果主要由学习态度、动机、毅力等主观因素决定。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打造纯净的学习环境,营造尚学尚教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员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的身份角色转变、从决策指挥到听教受训的工作性质转变、从分身乏术到心无旁骛的生活状态转变,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果。

(四)加强学风建设是院校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

学员是党校(学院)的教育对象、管理对象,学员管理工作是党校(学院)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党校(学院)是“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能力培训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从严治院、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大力弘扬清正、务实、俭朴之风”。治院、治教、治学,涵盖了学院管理的各个方面,三位一体,密不可分。治院是治教、治学的保障,治教是治院的重点、治学的前提,治学是治院、治教的根本目的。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教学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教育培训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学院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治院、治教、治学必须从严从紧。

(五)加强学风建设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抓手

“党内生活是锻炼党性、坚定信念、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严格的党内生活是思想和作风的“清洁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道德品行教育不同于知识技能教育,没有“习得”节点,没有“达标”设定,是终生必修,靠细节淬炼。在认知教育过程中,某些教学活动的开展需以严肃氛围为前提(如缅怀先烈、祭奠英雄、宣誓等等),就必须营造庄重、肃穆的仪式感。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就是教学内容。通过庄重的、严肃的仪式,引发学员对自身的反省,唤醒学员心中的信仰,激发学员对工作的思考,就是教学的直接目的和效果。

二、加强学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外部诱惑渗透干扰

在生活目标物质化、行为动机功利化的追逐中,人们逐渐疏于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抛弃。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在现代化浪潮中泛起。在这种精神失序的时代环境中,学员在培训期间很难独善其身。作为领导干部,学员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对某种社会资源的支配权,正是这种权力,吸引各类资源消费者纷至沓来,以拜望之名行请托之实。“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缠绕着党员、干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会产生,一些人不知不觉就被人家请君入瓮了。”这种外部干扰使学员疲于应付,轻则影响学习,重则诱发犯罪。

(二)网络媒介信息浸染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生活世界,信息网络正以某种“强迫性的方式”进入个人生活。舆论环境高度自由、开放而相对无序,层出不穷的负面信息,极易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念。学员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信息网络,也可能受到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而各级党校(学院)应重视对信息媒介的管控,不但要克服技术困难,还要面对“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伦理困难。

(三)培训考核奖惩乏力

加强学风建设的前提是对学员管理具有强制力量,即“考核有权威、评价有分量、奖惩有力度”。但实际上,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学习表现评价权重不足,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学习汇报流于形式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干部学习培训结果与其考核使用相脱节,对于违反学风建设相关规定的学员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情况处理不及时、不到位,缺乏震撼性和警示性,学员表现及学习效果与其“进退留转”不相关。这些现实问题削弱了学习培训本该具有积极促进和消极警示作用,导致“学与不学无差别,学好学坏无差别”的错误认识。

(四)学员自身认识不足

在《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考核使用相脱节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学员对学习产生认知偏差,部分学员将参学参训视同休假疗养,视同休闲旅游,视同交友联谊,视同“走秀”“镀金”。很多领导干部热衷于参加“天价培训”“奢侈培训”,为的是拓展人脉资源。这些错误认识使得学员在学习培训期间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而热衷交友。部分学员在主观上缺乏敬畏,过度放松,客观上无视学风,轻视教师,造成纪律没有约束力,党校(学院)管不住。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几条措施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制度保障、环境优化、形式创新、文化建设、队伍打造等诸多方面,需要统一认识,多方协同,才能取得成效。

(一)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健全制度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依法管党,一切管理行为都要于法有据,只有以“管理有据”为前提,“管理有力”才能落到实处。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学风建设也需要制度依据。各级党校(学院)的培训对象可谓级别高、权力大、自我意识强,从严管理这些高中级领导干部,必须有相关制度为依据,才能确保在操作中“不缺位、不越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章对干部培训作出专门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年)《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2009年)则对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后,党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管理约束。中央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等。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制度依据。纪律的生命在于遵守,制度的价值在于执行。在纪律面前,所有学员不管职务高低、权力大小,一律平等。

(二)加强学风建设需要优化环境

教学管理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围绕加强学风建设这个目标,这两种环境都需要进行优化。有序的物理环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各级党校(学院)应高度重视教学物理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门岗安保力量,严格执行出入报告制度、访客登记制度,禁止外出聚餐,禁止学员家属及工作人员陪读,等等。纯净的网络环境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党校(学院)应重视学院信息网络净化工作,应对学员宿舍电脑浏览痕迹动态监控,对不良网站进行隔离屏蔽。另外,从思想宣传的角度上看,“网络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所以,还应重视开发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工具掌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如创建“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等。这些新型社交工具有利于突破传统管理方式上的时间制约和空间障碍,加强舆情监控和正向引导,以主动进攻的方式保护网络阵地。

(三)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培育文化

文化的功能在于濡化,是对心灵的镌刻。文化的力量具有非强制性、易受性、长效性的优点。良好的文化环境如细雨随风,润物无声,清文敏识,懿德茂行。党校(学院)文化体系是永不下课的课堂,学员时刻熏陶其中。自我净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党校(学院)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用文化因素激活学员的自我净化基因,在学习生活中营造庄严、自律氛围,使严肃的学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发挥文化的濡养功能,就要培育党校(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为统领抓好课堂文化和生活文化建设,尤其是要重视生活文化建设,因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把倡导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作为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要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以“庄严崇高的理想信念、尊师重道的学员意识、纯净高雅的生活情趣、崇学自律的学习风气”为主要内容,以“硬化思想基础、亮化精神风貌、净化生活风气、强化学员自律”为主要目标,建设充满活力的党校(学院)文化体系。

(四)加强学风建设需要创新形式

当前,学员群体逐渐呈现出“学历高、经历多、思想独立、思维成熟”的特征,对于这样的群体进行管理,不能简单地依靠言语说教灌输,不仅要不卑不亢地“敢管”,还要善于创新地“会管”,才能“管得住”“管得好”。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学员管理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流程管理”“预案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收到很好的效果。其中,以“准军事管理”贯穿始终、全面覆盖。作息上,早晨起床响军号,晚间出入有门禁;就餐时,分区就餐,禁止饮酒;现场教学中规范标识、队列整齐,专题教学时关闭手机,缺席必究。当然,“从严管理”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学员行为进行“堵、阻、捂”,而是因势利导、转化补偿。党校(学院)要注重对学员的课余时间进行规划,可以通过专门电视频道播放主题教育片,根据学员年龄、健康状况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等。此外,党校(学院)还应积极开发信息管理工具,如创建“班级交流平台”,开通“网络课堂”“掌上党校(学院)”等,通过网络或手机推送教学注意事项等。这些管理形式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习生活,增进同学友谊;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管理上“时间不断档,空间无死角”,使学员的课余生活始终在“红线”以内。

(五)加强学风建设需要打造队伍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党校(学院)的带班组织员(联络员)是学员管理的实施者,是学员的第一教师,是班级学风建设的责任人,是学员了解学院的窗口,是行为教育的榜样。组织员(联络员)的能力素质折射出学院的办学能力,塑造着学院形象。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对于加强学风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打造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要加强培训。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组织员(联络员)开展业务培训:一方面,应邀请管理学专家传授管理知识、管理技巧和管理艺术;邀请心理学家、医疗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讲授心理学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急救知识,以应对教学中的突发状况;邀请学员代表回访,交流“被管理者”的体会。另一方面,抽调组织员(联络员)赴国内外一流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学习经验;选派组织员(联络员)挂职锻炼或参加社会实践,走进学员的工作实地,了解学员期望;鼓励支持组织员(联络员)脱产进修,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打造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要加强监督。党校(学院)应成立“学风督查小组”,对各班次学风建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要从严从细从深并覆盖全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形成预案。督查结果应计入组织员(联络员)工作绩效考核,并制定奖惩措施。打造高素质的组织员(联络员)队伍,要强化师德。组织员(联络员)要在教学过程中作表率,期望学员信仰的,自己必须坚定信仰;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高尚师德和严肃教风引领端正学风。组织员(联络员)要不断强化大局观念、淡化个人得失,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

(六)加强学风建设需要激发自觉

纪律要通过自觉起作用,“党的纪律是带着强制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绝不是片面的命令主义。”在学员管理工作中,一切管理措施,都要落实到学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上来。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领导对于群体成员的行为起到主导性、权威性、示范性影响。所以,加强学风建设要注重班委(学员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学员内部管理、班委示范的作用。班委(学员支部)是学员的临时基层组织,是从严自我管理的榜样。打造坚强的班委(学员支部)集体,要明确“严肃学风、促进学习”的目标,细化班级(支部)委员工作标准,明确责任,以自觉强化自律,以自律促进自学。

学风建设论文篇(7)

2“三风”建设的方法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随着我国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三风”建设对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重要意义。第一,“三风”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三风”对师生的行为和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提升校职工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继而去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三风”建设关系到老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良好的“三风”有利于老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增强、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与提高。第三,“三风”建设关系到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良好的“三风”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创造力、积极性和凝聚力,使得他们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断地提高学校法的科研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2.2练好内功、提高素质第一,领导要注意自身政策水平、管理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这个组织系统中,领导干部身处高位,影响着“三风“建设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指挥、协调着学校的科研、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活动。第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服务学生的情怀,不断地强化在专业的领域的学术修养,修生养性,成为一个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立德修身的垂范,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公德上都成为学生的典范。第三,高职院校要注重对学生品德言行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风教育,鼓励学生在学识和技术上大胆专研,为他们学习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2.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三风”建设,组建“三风”建设小组,制定总纲领,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体的组织和指挥,而各部门、各院系制定的计划方案,经建设小组研究通过后,再进行具体的实施。其次,各部门、各院系在实施计划方案时,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其他部门的合作,根据“三风”建设的总纲领,积极主动地向其他部门学习、相互促进,既要完成自身的目标和任务,也要注意部门和院系之间的合作,使自己成为“三风”建设的拼图[2];最后,部门、院系之间工种的中心是其制定的计划方案能在师生间得到顺利的实施,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增强师生在建设“三风”时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三风”的建设的主力军。

学风建设论文篇(8)

二、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应坚持是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尊重学生兴趣,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为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具体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专业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环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专业思想教育直接负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渗透专业教育,体现科学性。[2]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提升其对分管学生所学专业的系统认知,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优势,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突破口,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在其教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自身经历等,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全程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思想教育的全程性就是要把专业教育体现在大学阶段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上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把握好全程专业思想教育,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思考专业思想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全过程统筹规划。专业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将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内容顺序安排在一至四年级,分阶段进行。大一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认知实习等解决学生专业认知问题,告诉学生这个专业“是什么”;大二和大三,因为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围绕学生职业规划,用专业发展前景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懂得“学什么”和“怎么学”;第四年,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开展学生能力自我测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能什么”,“差什么”。集体宣讲与个体辅导相结合:集体宣讲侧重于专业(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一般安排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通过集体宣讲可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形势,以及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3]个体辅导就是利用差异化的科学方法,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爱好和兴趣,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确定基本的专业方向,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所有青年教师骨干、大部分博士、教授都主动承担了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什么,怎么学。以专业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风。

三、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职业规划行动方案并实施

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就会造成自身发展迷失与内在动力的不足。专业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4]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那么,他的学习目标就会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需要不强烈,因而,就会缺乏学习成就感的激励和推动,失去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实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自觉性,提高学习主体意识性,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和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经过培养,往往就会形成习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自身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础。这里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含义。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可能从事的专业工作有充分认知和高度认同,并着力培养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钻研创新、终生学习等职业素养。

四、专业思想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潮流,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实际和新的变化规律,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进而解决其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并以此来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专业思想教育从普通学生最关心的职业前景入手,分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专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每一个阶段既与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容易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又潜移默化地将现实的利己主义者逐渐引导成为具有专业理想的高素质劳动者,从专业思想教育辐射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专业思想教育寓于教书育人和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政工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的事,专业课教师平时参与的很少。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的意识,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丰富课堂内容,生动讲授,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用自己的专业认知、专业思想、专业态度去影响、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和个性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认同所学专业,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重视人的能动性,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其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目的就是要塑造大学生具有科学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5]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入学教育、专业课教学、就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良好促进。

(二)专业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内动力

学生是学风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是学风建设的内在因素。大学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学习,学生自愿学习、自主学习是构建大学优良学风的首要条件。专业思想教育,在学生接触专业的初期,通过专业基础理论体系解析、丰富生动的认知教学等,引发并保持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进入系统专业学习后,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实习、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特点和才能,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后,通过就业指导、学术讲座、实践实训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看到专业发展前景,建立学习自信、专业自信。优质的专业思想教育能够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氛围。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间进行情感交流,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促进,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能更及时、更全面掌握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思想上的热点问题,关心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参与专业讨论、研究。

(三)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大学生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中都有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等途径加以实现。为探索本科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立足专业技能创业训练,创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提升信息工程类学生竞争力,我校于2012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训练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电子制作、学科竞赛、软件开发实训(JAVA、嵌入式、C++、Android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项目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近两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竞赛”、“计算机程序竞赛”、“ACM国际程序竞赛”等学科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等8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亚洲区银牌1个、铜牌2个;2013年两篇学生论文被EI收录,学生申请专利一项,大学生挑战杯湖南省三等奖三项。

学风建设论文篇(9)

1.反面典型的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高校学风建设中往往容易把学业问题学生当成犯错误、叛逆、不服从管理的典型来批评、甚至处罚,将学校的校规校纪当作管理此类学生的利器,往往适得其反,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这种做法本质上否定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只是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硬性要求、刻板的按照标准要求甚至命令学生,最终结果是培养了商品化的没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产品学生,最终与自主、自由、独立、理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面对学习不适应引起的学业问题学生,应该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风建设的目标。人本主义的理念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承认学生存在差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发挥特长,挖掘潜能,即承认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者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成才动机,使其能够自主发展。第二,注重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典型示范,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可实践性的典型开展宣传教育。第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受教育的学生本身自己想要改变,想要学习典型成为典型,才能改变认知,从根本上做到改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学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启发、开发学生的潜能。

2.在教育方式上由“灌输式”向“疏导式”“、共情式”转变

在以往的学风建设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有关的学业管理的政策或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教育管理后进学生的标准和手段,并且以此为准绳来检验和衡量学校学风建设的成效。教育方式也多是按照优秀学生的标准来对学业问题学生提出要求,以刻板的态度和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向学生灌输关于“应该、必须、不许”的命令或规定。在这种机械化、模板化的教育形式下,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发展的选择,只有被决定、被动接受的任务和被认可的目标,任何一个不符合标准的学生都会被贴上“不合格”的标签,甚至被当成一个消极防范的对象。教育工作者往往容易把“禁止、防范”作为立足点,通过教条的纪律、严密的管理、量化的评价手段和毫无情面的惩戒措施,严格地控制学业问题学生的行为,甚至存在只要顺利毕业便万事大吉的心态。这种命令或者刻板的使用条条框框约束学生的教育模式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因此,反面典型无法起到预警和再教育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观察和模仿中习得的,尤其是引起观察者共鸣或认可的行为更易被观察学习和模仿。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自身也会着急,自然渴望得到被关怀体贴与热情帮助,如果把这种关怀和帮助转变为为其提供可供学习和向往的榜样、典型,在情感上给予鼓励、支持和认可、信任。让学生得到自信后,对于自身的问题能够客观的认识并找到原因和应对措施,并且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并且能够像身边的典型一样出色。

3.高校学风建设注重实效转化,融入人文关怀,反对形式主义

首先,高校学风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学生潜能使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不是使学生都成为符合各种标准的统一规格的“才”。这就要求高校的学风建设不搞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不搞形式主义,认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激发学生成材动机,变要我能为我要能,从根本上转变学业问题学生的困难。其次,要突出人性化管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彰显人性关怀。在典型教育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自我,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转变思想,自愿、主动地选择学习的榜样,而不是被强制去做或不做什么。对于反面典型的运用是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消极的防范对象。让学生在转变的过程中能够感到自由选择与成功的喜悦,从内心深处决定改变不良习惯,从而充分体现与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反面典型的正确运用凸显警示教育的成效

反面典型应用得当,能够从反面促使学生防微杜渐,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见贤思齐的学风氛围,收到正面典型宣传收不到的教育效果。反面典型的运用不是批判、惩罚,它不仅仅是警告,更重要的是宣传问题学生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重新认识自己,改变不良习惯的过程。以具体翔实的典型事实、个体案例,有针对性地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通过反面典型个案的对照,使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不良的习惯、防止类似的典型事件重复发生,从而改善学风。反面典型的选取、归返教育以及宣传教育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要注意不要伤害被选取为反面典型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反面典型的选取、应用要遵循客观原则、实事求是,无论是对反面典型的个案分析,还是对反面典型的批评教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尤其不能上纲上线,一味地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处理学生,推卸责任而不进行思想教育。第三,在反面典型运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批判、有教育、更有帮助,分析其原因,从根源找办法,真正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过去的不良习惯中觉悟,最终从认识到实际行动上实现全面改善,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取得进步甚至成绩,将会成为更加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下图是典型示范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的效果流程图。总之,运用反面典型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前提下,要注意运用反面典型的目的是说明正确的道理、引导学生预防类似事情的发生。同时,典型示范还要掌握科学的原则,注重正面的梳理和引导,才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是学生消除侥幸思想,达到教书育人,建设良好学风的目的。

学风建设论文篇(10)

2.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学校要多邀请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为广大同学介绍前沿的科学知识,开阔眼界,吸收先进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通过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可以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要提升同学们对专业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开展以系或学院为单位的专业技能竞赛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此类竞赛对普及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程度,是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可将比赛活动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以笔试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表现优异的选手才能进入决赛。决赛可以设有知识问答,才艺复活,实验操作等环节,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竞赛的举办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

4.加强学科竞赛的指导力度。要引导学生参与学院的科技活动,如“科技文化艺术节”,做好一系一精品项目的发动、组织、评比等工作;动员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区乃至全国的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化工论文设计竞赛”、“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引导参与科研立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突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经过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各类比赛中会以更突出的表现,获得更佳的成绩。

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理论水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要结合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切实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爱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利用“五四青年”节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思想引领作用。开展“知恩知报,服务社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发动学生进行义务劳动、到敬老院开展献爱心等活动,组织受资助学生写一封感谢信,寄上一份成绩单,发去一份问候。开展讲诚信教育活动。各班在学期初制订“学生诚信公约”和“班级公约”,召开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班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抓纪律整治工程建设

保证学风建设的方向和质量利用校本评估的重要契机,以评促建,加强学风建设,执行值周制度、早操制度、学生晚自习制度及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加强学生课堂纪律考勤,加强晚自习管理,制定相关奖罚措施,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定期汇报学生考勤情况,并对违纪情况及时处理;严格请假制度,作到事前请假、事后销假,杜绝无故旷课、事后补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辅导员每天要深入到课堂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找学生谈心。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教育,让学生熟读、知晓、理解这些条文、规定,牢记并遵守学校学习制度、生活制度、劳动制度、体育锻炼制度以及课堂常规、校园纪律、图书馆规则等各项学校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以达到知纪知法、懂纪懂法的认知目标和守纪守法、用纪用法、护纪护法的行为目标。

四、开展宿舍文化建设工程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保证同学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要高度重视宿舍文化建设。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受到潜移默化的集体主义及优美环境的熏陶,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使宿舍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使这一活动逐渐成为学生自身的内在要求,营造更好的育人环境,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1.开展安全检查活动。每周对学生宿舍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每月年级辅导员要检查各自所带年级学生宿舍至少两次,并做好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总上报,并提出解决方案。每次开学和放假前,由学工组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排查宿舍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各种安全隐患。

2.开展好安全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努力形成骨干带头,舍长负责的宿舍管理机制。以学生宿舍为载体,加强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创建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人意识。

五、加强分类学业指导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经过选聘考核等程序,由热爱学生工作并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学业指导。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完成从中学学习方法向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型。二年级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参加学科知识竞赛,通过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国家四级的考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三年级的工作重点是强化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并继续强化外语学习。四年级的工作重点是指导学生就业、报考研究生和写作毕业论文。

六、加快教学改革

以教学促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优良的教风能够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要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老师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观察、自我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较高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自学和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和享受学习。

学风建设论文篇(11)

2.校园文化对优质学风的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在文化育人及办学特色中的作用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既对学风建设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也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抓手与保障。从某个角度来说,学风是一种特质化的文化,是在学习与教学中所形成的文化,因此也根植于校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学习成长为重任,而学风建设是培养人才的首要载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育人,必须通过服务于学风建设才能更好地彰显。也就是说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开展一些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相反,消极的、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抑制其发展。例如,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娱乐文化,一味地开展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甚至为了搞活动耽误学生的学习,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会混淆学生的视线,让学生本末倒置,不务正业;还有一些高校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忽略精神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得整个学校处于一种浮躁的氛围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当前,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工作也不断取得新局面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仅影响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和持久发展,还对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1.过于看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集成体。物质文化作为第一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环境条件、教学条件、实验装备等硬件设施方面的内容,反映了高校的综合实力。行为文化作为中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师生言行举止的归纳化所带有的共性特点,是师生思维与行动的体现。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在学风、教风等软件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师生的价值观、思想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对实践的反映,是高校办学沉淀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合理存在和健康发展的意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却远离了这一宗旨,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但不追求质量,认为只要非物质的文化都是高雅的、有教育价值的,甚至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手段,把娱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忽视高质量、富有内涵的精神文化的追求与引导。这种不良导向使得学生本末倒置,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取乐和低俗的精神文化追求,忽视了高尚情操的提升。例如一些学生逃课参加一些教育意义不大的校园活动,对学习投放的精力较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因缺乏较好的精神引导而不断下降,学风建设的质量自然也不尽如人意。

2.过于看重校园文化单一性价值,忽视校园文化多层次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和综合能力,并通过他们把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校园文化高层次的价值不用忽视。同时,校园文化由上而下,具有价值观塑造与纠正、高尚情操熏陶、健康心理与思想培育、行动指引、习惯养成等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育人功能。然而,当前很多高校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单一,用校园文化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突出校园文化的管理性,有些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归属到学生管理部门,只重视对知识的提高,忽略了校园文化在推进立德树人的特有功效以及在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的作用。此外,一些高职院校错误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认为一切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是“第二课程”,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沦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扭曲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多种功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浓厚的学风建设氛围的营造。

三、加强学风建设、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的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