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早期药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4:18

早期药学论文

早期药学论文篇(1)

从大量的简帛医籍可知,至少在秦汉时期,我国的传统医学已建立起内科、外科、妇科、房中、导引,及兽医、法医等医学学科,同时,简帛医籍还给我们展现了解剖学、诊断学、临床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生动画面,如《五十二病方》中治一种叫“牡痔”的痔疮的以下两个方子:

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囗之,疾(灸)热,把其本小者而戾绝之,取内户旁祠空(孔)中黍?、燔死人头,皆冶,以?(脂)膏濡,而入之其空(孔)中。(239~240)

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以小绳,剖以刀,其中有如兔(菟)实,若有坚血如?_末而出者,即已。令。(244~245)

以上二方给我们展现的是当时外科治疗痔疮的活生生的画面。这些,显然为临床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生动的历史资料。

简帛医籍中,还有关于药物价格的资料,显得十分宝贵,这在传世的早期医药典籍中是没有的。例如《武威汉代医简》91甲~91乙:“牛膝半斤,直(值)五十;卑囗半斤,直(值)【廿】五;朱(茱)臾(萸)二升半,廿五;方(防)风半斤,百;慈石一斤半,百卅;席(?)虫半升,廿五;小椒一升半,五十;山朱(茱)臾(萸)二升半,直(值)五十;黄芩一斤,直(值)七十;黄连半斤,直(值)百;囗囗二斤,直(值)廿七。子威取。河?半斤,直(值)七十五;续断一斤,百。子威取。囗囗囗取药凡直(值)【九】百廿七。”这里每味药都有价,最后还记有取药人和总价。这些药价资料,显然在中药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中药中有不少外来药。外来药最早是从何时开始输入我国的,传世文献中所反映的最早时间是六朝。而现在出土简帛文献的问世说明,外来药开始输入我国的时间实际上要早得多,下面,以简帛中出现的“薰?薄薄稗沽Α倍????运得鳌?2]

先说“薰?薄薄R?搴杭虻?号木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载了汉王朝当时设置在东南地区的一处大型兵站的武器装备及其它军用物资情况,逐项详列其名称和数量。木牍的反面第四栏记载了这样一种物品:“薰?八斗。”[3]这里的“薰?”,即薰陆。?,又写作“?”或“?薄倍?巍k刮摹艾А蔽?岸尽钡氖”首帧6荆??浮⒕醪浚宦剑?茨浮⒕醪浚??咴舷嗤?????嗤芬簦?省岸尽蓖ā奥健薄^孤绞且恢忠┪铮?部勺飨懔希??祥?浦参锟ㄊ先橄闶鞯慕菏髦?4哟?牢南桌纯矗?稗孤健币幻?钤缂?赜诹骸ぬ蘸刖啊堆缤?恰罚?浯问撬巍に账獭侗静萃季?贰4宋镌诒静菔橹卸嘤屑窃兀?矣置?隙唷F渲髦喂τ檬侵雇闯と狻⒌髌?钛?⒅蔚?蛩鹕恕I弦?号木牍所记该物为军中藏药,显然是战备药物。薰陆中土不产,产于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是外来药。由上引木牍原文可知,此药汉王朝设置在东南地区的大型兵站也仅藏了“八斗”,显然是藏于武库的极其珍贵的军用药品,说明由于薰陆来自遥远的西亚,非常难得。

接下来说“薰力”。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出的西汉武帝、昭帝时期的纸文书中,有3件包裹药物的纸张,纸面分别写有所包药物的名称,其中TO212④:2为“薰力”二字。[4]这里的“薰力”,亦即“薰陆”。力,来母、职部;陆,来母、觉部,二者声相同,韵相近而旁转,故“力”通“陆”。所谓“置”,即传置。汉代的悬泉置,是建立在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处供传递邮件、传达命令和接待宾客用的综合机构。据发掘简报言,悬泉置遗址中有大量关于古西域国和部落人员过往的记载,所载西域国和部落有的甚至位于喀什米尔、咸海、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等中亚以远地区,说明广袤的西域地区与悬泉置交往极为频繁,自然也说明悬泉置的“薰力(陆)”一药的来源与西域有密切关系,即是通过西域输入的。

尹湾汉简第6号木牍的写成年代是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悬泉置TO212④纸文书的写成时代在武帝、昭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4年)。由此可知,以上两处汉代遗址的发现,将“薰陆”一药的记载至少提前了300年,说明至少在西汉早期,此药就已输入了我国;同时也说明,在我国的对外交流对外贸易中,药物的流通输入很早就开始了,此点远比传世文献所记载的要早。故在简帛文献问世的今天,外来药特别是早期外来药输入史看来应当重写。

传世的最早本草书是《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了365味药物,过去人们也一直以为这就是上古时期药物的总数。而简帛医籍中共有717个药物名称,表示420味药物,明显超过《本草经》365味的记载,充分说明先秦两汉(且主要是先秦)入药的数量绝不止《本草经》所述的范畴,传统观点自然需要修正。[5]

简帛医籍药物名中,见于传世文献者为324个,不见于传世文献者为393个,后者超过前者69个,占了整个简帛药物名称的54.8%,这是过去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这说明上古时期(特别是先秦西汉时期)药物名称还处于通用名没有怎么形成的阶段,有很多药名没有能流传下来。仅《五十二病方》中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草部药名就有很多,例如(括号内为该药在传世文献中的名称):行76、259:麋芜本(芎?)。行372:白衡(白英)。行68:合卢(奄闾)。行458:?茎(莓茎)。行419:陵叔(菱)。行368:茈(柴胡)。行341:亭?(亭历)。行251:卢茹(茜草)。行290:戴?(黄耆)。行109:?根(地肤根)。行255、257:骆阮;行257白苦;行257:苦浸(均为苦参)。行60:橐莫(鬼臼)。等等。这些原来我们不曾知晓的名称,显然是本草史研究的极重要内容,仅就此而言,中药学本草史特别是上古本草史就应该重新写。

限于篇幅,例证不能再举,然以上论述已充分说明,简帛文献在中医药学史的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批文献的研究,重新审视上古时期的中医药学史。

[1] 《黄帝内经》的主体写成于先秦西汉,另有少部分写成于东汉及六朝。

[2] 以下论述从略,请详拙文《西汉遗址发掘所见“薰毒”、“薰力”考释—— 兼论“薰陆”一药的输入》.中华医史杂志.2001,(4):207-209.

早期药学论文篇(2)

关键词:性早熟;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5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603-02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Compatibility Drug Law

YIN Wei-Ping1,XIA Jie2

(1.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200,Yunnan,China;

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literature review,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CM treatment of drug laws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precocious puberty. Methods:Search 1979-2007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related literature, extraction syndromes,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atabase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The Yin Huo-wang precocious differentiation to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treatment to Yin Jiang Huo-based, often with the temperature in medicine, qi drugs, medicines and nourishing yin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of drug combinations; compound mainly used to Zhibai Dihuang Wan.Conclusion: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precocious puberty have certain rules to follow medication, more than in the main square, the main drugs on the basi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syndrome, due to compatibility of other drugs or both pathogenesis of more extensive, fully embodies the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ttention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deas.

Key words:precocious pubert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drug laws

收稿日期:2010-10-30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7)

作者简介:尹蔚萍(1975-),女(白族),云南大理人,讲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科临床和教学工作。

通过对中医辨证治疗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辨证治疗性早熟配伍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方法

以“性早熟”加“中医药治疗”、“辨证论治”等为关键词,系统检索应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医药卫生部分)等数据库,收集国内1979年1月-2007年12月间发表的有关中药复方治疗性早熟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纳入标准

所选病案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以性早熟为第一诊断;国内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的中文文献;第一次文献;医案所涉及到的中药复方,要求药味完整、主治明确、疗效确切。

1.3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从纳入文献中提取辨证分型、各型用药等数据,建立数据库,经整理、核对后录入SPSS 11. 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描述分析。

2 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3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分布于26种杂志上。

2.1 证型分布与治法情况

2.1.1 证型分布情况 以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术语为标准,对证型进行统一规范统计。

表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例(%)]

2.1.2 治法情况 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滋阴降火法、疏肝泻火法、健脾化痰利湿法、软坚散结法、凉血止血法,其中以滋阴降火法为主。

2.2 具体药物的使用情况

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中,使用药物81种,用药443次,使用药物基本为普通、常用中药。

2.2.1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见表2。

表2 使用次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

2.2.2 分类及使用情况 对81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其主要使用次数和用药种类见表3。

表3 所用81种中药主要分类及使用情况

2.2.3 常用药对情况 使用频率使用次数/中药复方数(36首)。见表4。

表4 常用药对使用情况

2.2.4 复方的使用情况 从文献资料中分析得出,使用最多的复方是知柏地黄丸,其次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均体现了滋阴降火为主,兼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

3 讨 论

3.1 对证候的探讨

对文献的分析显示:36个临床研究共计辩证治疗1651例,分布于11个证型,证型多样化既反映了中医辩证灵活性的特点,也客观体现了病机的复杂性。从总体来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阴虚火旺型,占75.29%,其次是肝郁化火152型,占9.21%,这两个证型占总病例的84.5%,表明证型分布比较集中,目前中医儿科教材上基本以这两个证型作为分类。个人认为,随着本病发病率的增高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需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多样本的临床观察,深入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3.2 治法及用药规律的探讨

本次纳入研究的36首复方临床疗效确切,沉淀着中医对本病理法方药的应用,但多为个人及单位的临床经验总结,遣方组药带有较大的主观性。36首复方用药81种,可见临床用药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但同时体现了较难比较的问题。

3.2.1 滋阴降火是基本治则 本次研究发现,虽然治疗性早熟的中药种类丰富,药味繁多,但用药还是相对集中。从用药种类来看,清热药和补阴药使用最多,提示这两大类药构成治疗性早熟组方的主要药物,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复方中以知柏地黄丸的应用最广泛,提示滋阴降火法是基本治则。

3.2.2 多种治法体现治疗的多样性 从证型和用药分析中发现,根据不同的病机特点,在滋阴降火的基础上辅以疏肝泻火、健脾化痰利湿、软坚散结、凉血止血法等方法,达到共同的治疗作用,其中从单味药的分析上,夏枯草、柴胡、麦芽和理气药使用较多上得出,治疗本病尚注意疏肝理气散结和顾护脾胃化湿。

早期药学论文篇(3)

妊娠期用药现象普遍存在,有44%~99%的孕妇使用过处方药[1],其中约有45%的孕妇使用过植物药[2]。20世纪60年代初因妊娠呕吐服用沙利度胺(反应停)导致数以万计“海豹儿”降生,引发全世界对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的关注。部分孕妇因对药品不良反应心存恐惧,患病后盲目拒绝治疗,致使病情加重或不必要地终止妊娠。以往妊娠期妇女碰到用药问题多咨询产科医师,而产科医师因门诊量巨大与专业局限性,可能无法及时有效解答。目前我国部分公立医院相继建立了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由专业药师向孕妇提供药学服务[3-4]。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药学门诊自2018年4月建立以来,积累了大量妊娠期用药的相关数据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就我院药学门诊妊娠期用药咨询内容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30日在我院药学门诊咨询的525例妊娠期妇女的咨询案例,根据用药人员、用药日期、用药类型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4。

3讨论

妊娠早期进行妊娠期药物咨询的孕妇比例较大。妊娠早期为胎儿组织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用药不当极易造成胎儿畸形。大多数孕妇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药物,获知妊娠后来院咨询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情况。咨询问题中,构成比最高的为中药/中成药,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复方感冒药、消化系统药物和抗过敏药物等,与一些研究报道结论一致。如ZHU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早期中成药是除了叶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外使用最多的药物。易洁梅等[6]的研究表明,中成药/中药居妊娠期最常使用药物的首位。中药和中成药在中国妊娠妇女中使用较普遍,但安全性证据少[7]。目前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中药对孕妇和胎儿的潜在不良作用未知,但“并非没有风险”。1项纳入了3338篇中药治疗妊娠期妇女各类疾病报道的Meta分析中,超过90%的研究未纳入安全性指标[8]。虽动物试验证明妊娠期使用中药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但由于临床试验数据不足,安全性或危险性的结论不能确定[9]。不过,对妊娠期妇女使用中药的风险评估并非无迹可寻,有学者尝试进行妊娠期中药的安全性分级,并明确提出妊娠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五等级(禁用、忌用、慎用、不确定、可用)的定义,合理划分了中药妊娠用药的安全等级,为妊娠期合理使用中药提供参考[10]。实践中可结合中医药基础理论、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和中成药药品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评估[11]。在风险评估时应注意,在“有故无殒”“衰其大半而止”理论指导下的部分妊娠期使用禁忌中药的临床案例,如《金匮要略》中治疗妊娠恶阻可酌情使用重镇降逆之品,如半夏、旋复花等[12]。现代文献报道的动物试验,多为单味药或单一成分,用药剂量大、时间长,而临床多为复方药,剂量相对较低,另外还可能存在动物种属间的差异。故该类报道可供参考,尚不能完全等同于临床[13]。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妊娠期用药规定不够全面,1项涉及252种处方药的调查研究中,妊娠期用药标注有效信息仅占45%;69种非处方药妊娠期用药标注有效信息仅占55%,标注方式为可以使用、禁用、忌用(忌服)、慎用、尚不明确等,有待进一步完善[14]。总之,中药/中成药为妊娠期孕妇关注度最高的药物类别,但基本无系统的对照研究报道,证据较少。建议加强对妊娠禁忌中药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并建立健全妊娠期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体系,为全球提供妊娠期使用中药/中成药的安全性证据。

参考文献:

[3]杨勇,黄晓英.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的设立与运行[J].中国医药,2013,8(11):1656-1657.

[4]周京伊,盖迪,李轶凡,等.北京妇产医院妊娠期妇女用药咨询的帕累托法则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8,16(8):39-42.

[6]易洁梅,岑宁.某院妊娠期妇女用药情况与安全性调查[J].中国药房,2009,20(29):2314-2317.

[7]张川,张伶俐,陈力,等.妊娠期用药调查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1):858-862.

[10]王宇光,金锐,孔祥文,等.中药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等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50-153.

[11]莫志江,郑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使用中药的风险评估[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338-340.

早期药学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c)-0058-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herapy for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herapy, 86 cases of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ere divided into single drug group (25 cases), double medicine group (31 cases), three medicine group (30 cases).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were respectively performed during induction therapy and consolidation. Complete remission (CR) rate, recurrence rate, 3 year survival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Single, double, three medicines group CR rate of 84.0%, 87.1% and 93.3%,respectively,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24.0%,12.9%,10.0%,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3 year survival rate was 44.0%, 71.0%, 90.0%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double medicine group and the three drugs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ingle drug groups, compar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ATO + ATRO + anthracycline-based drugs treatment of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complete response rate is high, early recurrence rate is low, 3 year survival rate is high,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mild,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Adult;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细胞分化在较早阶段停滞,大多表现为早期幼稚细胞或原始细胞,病情进展较快,病程一般仅数月,死亡率较高[1]。急性早幼粒细胞为AML亚型之一,主要表现为骨髓颗粒增加的早幼粒细胞,属AML较为严重亚型之一。白血病治疗主要分为诱导缓解期与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该次研究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早优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08年7月―2012年2月APL确诊患者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满足《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2]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流式细胞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确诊,单药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32.02±5.46)岁;双药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32.25±5.77)岁;三药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3.25±6.03)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药组(25例)、双药组(31例)、三药组(30例),3组性别、年龄、病情资料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单药组:诱导缓解期病给予单纯ATRA,单纯ATRA30~60 mg/d,口服至CR,若白细胞上升则给予羟基脲。巩固维持期采取化疗、ATRA交替治疗的方案。双药组:诱导缓解期采取ATRA、ATO、蒽环类药物治疗,巩固维持期采取ATRA序贯治疗及ATO+蒽环类药物。三药组:诱导缓解期采取ATRA+ATO+蒽环类药物治疗,巩固维持期采取ATRA序贯+蒽环类药物+ATO治疗、

1.3 观察指标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2]对疗效、复发率进行评估。随访3年,截止2015年2月,对患者生存率进行电话随访调查。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3组治疗CR率、复发率、3年生存率比较

单药、双药、三药CR率分别为84.0%、87.1%、93.3%,呈递增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4,P>0.05),复发率24.0%、12.9%、10.0%递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7,P>0.05),3年生存率44.0%、71.0%、90.0%呈递增趋势,双药组与三药组显著高于单药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3种治疗方式不良反应比较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05)。见表2。

3 讨论

诱导治疗是APL患者生存期长短的主要影响因素,关键在于诱导缓解期能够实现完全缓解。ATRA及ATO均作用于PML/RARa融合蛋白中,ATRA是融合转录本RARa部分为作用靶点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分化,ATO可作用于融合转录本PML部分诱导凋亡,因此联合应用可发挥两者协同作用,且的ATO可提高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效果,两者无交叉耐药,因此联合诱导治疗具有可行性[3-4]。

诱导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肾、肝、心脏度[5]。肝毒性主要体现在AST、ALT水平上升,且部分患者DDT异常改变;肾毒性体现在尿素氮BUN、肌酐Cr上升;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律不齐、心率减缓[6]。该次研究中三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表示ATO+蒽环类药物+ATRA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有研究显示,白血病治疗中诱导时间与完全缓解时间和生存率呈负相关,而缩短完全缓解时间治疗关键[7]。另有研究显示,单双药联合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8],与该次结果吻合,而三药疗效更为显著,该次研究未见3组有明显差异,考虑可能是样本量较少影响,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综上,ATO+ATRO+蒽环类药物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向娟,任汉云,岑溪南,等.化疗、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序贯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5):328-332.

[2] 张之南,沈梯.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3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3-116.

[3] 曾静霞,张伟华,张秀莲,等.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59-59.

[4]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804-807.

[5] 申克明.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5):1881-1882.

[6] 王信峰,黄红铭,杨力,等.分层治疗在不同预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0):3389-3391.

早期药学论文篇(5)

妊娠期用药现象普遍存在,有44%~99%的孕妇使用过处方药[1],其中约有45%的孕妇使用过植物药[2]。20世纪60年代初因妊娠呕吐服用沙利度胺(反应停)导致数以万计“海豹儿”降生,引发全世界对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的关注。部分孕妇因对药品不良反应心存恐惧,患病后盲目拒绝治疗,致使病情加重或不必要地终止妊娠。以往妊娠期妇女碰到用药问题多咨询产科医师,而产科医师因门诊量巨大与专业局限性,可能无法及时有效解答。目前我国部分公立医院相继建立了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由专业药师向孕妇提供药学服务[3-4]。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药学门诊自2018年4月建立以来,积累了大量妊娠期用药的相关数据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就我院药学门诊妊娠期用药咨询内容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30日在我院药学门诊咨询的525例妊娠期妇女的咨询案例,根据用药人员、用药日期、用药类型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早期药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086-02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omemade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on Early Fracture/WANG Chan-ju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4):86-8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omemade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on early fracture.Method:60 patients who had be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for early fractur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treatment were given to both two groups.Homemade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was given to experimental group.After 7 days,the clinical symptoms,adverse reactions and tension vesicle rate was observed.Result:The score of pain,pressing pain,suggillation,dysfunction and swelling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by contrast,the variation in scor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tension vesicle rate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5%(1/40) and it was 17.5%(7/40) in control group,by contrast,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Fracture; Early; Xiaozhongsanyu Ointment; External ap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yang County Hospital of TCM,Qingyang 242800,China

早期骨折时,骨折处局部出血,软组织受损,容易导致患者的疼痛和肿胀,令局部微循环受阻,从而导致血运供应和静脉回流受到影响。此外,由于皮肤张力上升,因此容易出现张力性水泡,阻碍组织的修复与早期的手术治疗[1]。中药外敷法是采用中药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医骨科护理中重要的护理手段。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30例早期骨折患者采用自制消肿散瘀药膏外敷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60例住院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其中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7~75岁,平均(37.2±10.8)岁;病程5~30 h。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6~76岁,平均(36.6±11.1)岁;病程5~35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制动、抬起患肢、消肿、补液,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予以患者关心与照顾,对患者实行情志护理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制消肿散瘀药膏进行护理工作,组方:大黄、芒硝、乳香、土憋虫、没药、甘草各等份[2],研磨成粉,以生姜末为引,加醋把药粉和生姜末调拌成糊状,外敷治疗。外敷前先清洗患者敷药处皮肤。根据骨折情况,选用大小适当的棉垫,将药膏均匀地铺在棉垫上约2 mm,然后再于上覆盖另一棉垫,采用绷带或胶布固定。在外敷前对患者讲解外敷疗法的作用。若患者皮肤有损伤,则停止使用。用药期间若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则停药。

1.3 疗效观察

参考潘元珍等[3]的相关观察指标,在治疗7 d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价。观察内容包括疼痛、压痛、瘀斑、功能障碍与肿胀。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张力性水泡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在治疗7 d后,试验组患者的疼痛、压痛、瘀斑、功能障碍与肿胀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安全性

对照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有1例皮肤瘙痒,经过对症处理后可继续治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张力性水泡发生率2.5%(1/40),低于对照组的17.5%(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

组别 疼痛 压痛 瘀斑 功能障碍 肿胀

试验组(n=30) 0.9±0.4* 0.8±0.4* 1.1±0.3* 1.2±0.4* 0.7±0.5*

对照组(n=30) 1.3±0.5 1.2±0.5 1.5±0.4 1.7±0.4 1.2±0.5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早期骨折大多为外来暴力或者扭转力导致,损伤易造成肌肉、韧带、血管的断离、断裂,局部的血肿形成,聚集不散,出现疼痛与肿胀。骨折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骨断筋伤”的范畴。多由外力所致的筋骨脉络受损,血离筋脉,瘀结不散,气血凝滞,静脉受阻[4]。《普济方・折伤门》中记载:“若因伤折,血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临床上患者多见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瘀斑和畸形等。

对于水肿的处理,西医临床大多采用甘露醇进行消肿,但单纯应用甘露醇,容易引发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甚至可能出现渗透性肾衰竭。另外对于无法下床的患者,若采用利尿疗法,是治标不治本,同时会增加患者尿量,徒增其痛苦[5]。根据早期骨折的特点,本次临床研究采用自制的消肿散瘀膏药,通过外敷方式治疗早期骨折。方中主药为大黄,其性苦寒,泻下攻积,清热凉血,解毒散瘀[6];《本草纲目》对乳香和没药的消肿散瘀功效均有所记载:“乳香活血,没药散学,皆能止痛消肿止肌。”土鳖虫行气散血、消肿止痛、破血散瘀;活血化瘀、稳步经络、消肿止痛。诸药合用,能起到通经活血、行气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7]。本研究的给药方式是将膏药外敷在皮肤上,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作用到局部患处,药物成分被毛细血管所吸收,从而进入到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局部微循环,从而起到消肿止痛的功效[8]。

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发现,在采用自制消肿散瘀药膏对早期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肿胀和瘀斑等临床症状。表明外敷药物能改善组织深处,消除细胞水肿,利于组织的恢复。而随着肿胀消除,也能降低张力性水泡的发生几率,加速患者恢复。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所发生的1例皮肤瘙痒情况也较为轻微,说明自制药膏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自制消肿散瘀药膏对早期骨折患者进行护理,方法简单,无严重不良反应,且能利于组织恢复,降低患者痛苦,缩短恢复时间,减少整体费用支出,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硕旋,熊辉.中药外治法治疗早期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的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23-124.

[2]潘永雄,杨仲,洪劲松,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肿胀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5):66-67.

[3]潘元珍,刘超群,周国林.闭合性骨折早期应用中药熏洗、外敷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333-335.

[4]赵强,邓攀,蔡文龙.自制消肿化瘀膏治疗踝部骨折早期肿胀4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2):1334.

[5]郭伟伟,戴吉燕.自制消肿止痛膏治疗骨折早期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977-1978.

[6]熊小菊,冷元曦.伤药膏外敷治疗跟骨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117-118.

早期药学论文篇(7)

【关键词】早期气管切开;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危害性大,死亡率高。所以,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早期给患者气管切开治疗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35例,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择的70例患者均符合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除M,N样症状外,合并肺水肿,抽搐,昏迷,呼吸肌麻痹和脑水肿,胆碱酯酶活力30%以下[1]。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12~70岁,平均29.3岁;均为口服中毒,服毒量10~350ml;毒物种类:乐果16例,甲胺磷30例,对硫磷6例,氧化乐果2例,敌敌畏16例,不详1例;首诊时间:10~30分钟27例,31~60分钟14例,61~90分钟16例,91~120分钟10例,>120分钟3例。

1.2 治疗方法:将所有病例随机分成早期切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5例,两组之间从症状,农药种类,首诊时间,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病例都给予彻底洗胃,清洁皮肤,导泻,运用胆碱酯酶复能剂,抗胆碱药物及对症治疗。其中,35例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加强抗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同时要加强护理,规范操作,经常湿化气道。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早期切开组治愈29例,死亡6例;常规治疗组治愈19例,死亡16例,见表1。

2.2 并发症:早期切开组并发肺部感染6例,常规治疗组并发肺部感染4例。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呼吸中枢抑制造成呼吸衰竭,是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且常为混合性呼吸衰竭。这类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兴奋剂疗效不佳[2,3]有机磷农药可抑制呼吸中枢,其烟碱样毒性作用可使呼吸肌麻痹,肺水肿,脑水肿本身可能触发及加重呼吸衰竭。因此,一旦出现呼吸衰竭应立即建立人工通气,给予呼吸机支持给氧,为有效的解毒药物应用赢得时间。气管切开不仅有许多原有的优点,而且还可及时预见性上呼吸机和调整通气模式及参数[4],防治并发ARDS。注意吸痰、气道湿化以及加强护理工作,加强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为脱机创造条件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相关性的肺部感染也是关键。我们在抢救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过程中,早期气管切开取得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3-964

[2] 王冯斌,赵德禄.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的形成与救治.中华内科学杂志,1956,34(6):365-366

早期药学论文篇(8)

【关键词】心脏病早期 防治 体会 中西医结合

心脏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高发于中老年人。据资料统计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于心脏病,在我国,每年也有几十万人死于此病。现代医学对其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只停留在缓解症状的层面上,无法从根本上治愈。于是造成患者和家属的谈心脏病色变,对于疾病的治疗毫无信心。其实医学上对于早期心脏病的治疗,不仅能够预防其发展,部分患者完全可以治愈。我院内科2007年3月――2009年3月采用三种疗法对120例早期心脏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简述如下:

1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1.1基本资料:

120例患者均经我院科室会诊确诊为早期心脏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在52――87岁之间,平均年龄68.4岁;38例症状明显直接确诊,82例结合超声心电图确诊;冠状动脉心脏病2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肺性心脏病 13例,心肌病19例 ,心脏肿瘤6例,血管病变15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1.2数据分析方法:

将研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l3.0和 SAS 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P

2 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

西医对于心脏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对于早期心脏疾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曲美他嗪、胺碘酮、β1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钙治、阿司匹林等通过抗感染、吸氧、利尿、强心、血管扩张等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2.2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心病从脾(胃)论治理论,使用方剂:炒黄土25克、神曲25克、炒麦芽25克、丹参12克、人参25克、贝母25克、枳壳12克、太子参12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泡参25克、土茯苓 25克、白术25克、炒山楂25克、水菖卜5克、紫菀25克、冬花25克、枣皮18克、猪苓15克、白豆蔻5克、炒枣仁15克、三七55克,日一剂,分四次水煎服。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进行相关加减。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西药抗感染、吸氧、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治疗,在症状得到基本缓解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方法治疗,临床上使用艾灸、针刺、穴位按压、中药方剂等治疗。我院内科采取方剂配合治疗,使用加味参附龙牡汤:红花10克、紫苏子10 克、红参9克、白术12 克、生姜12克、制附子9克、黄芪25克、桂枝15克、茯苓25克、赤芍10 克、地龙9 克、橘红10 克、煅龙骨25 克、煅牡蛎25 克。每日1剂,水煎取分3次口服,15日一疗程。根据患者情况,结合我院自制的中西药复方口服液,处方为:肌甘片20片、复方丹参片60片、乳酶生片800片、肝泰乐片20片研碎,加入到10%葡萄糖液400ml,摇匀,日两次,每次100ml,五剂一疗程。

3 结果

经我院治疗,120例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除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5例患者病情加重,采取手术治疗外,89例患者康复,26例患者靠药物维持。随访一年无死亡病例,复发12例,加重3例。三组具体数据见下表:

4 讨论

近年来对心脏病的治疗采取西医治疗,虽然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但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等弊端使得治疗结果差强人意。中医治疗虽然能够从根本上治疗,但由于起效较慢,容易贻误病情。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上述来两种疗法的优点,即迅速缓解了症状又从根本上进行治疗,疗效高达96.4%,副作用出现率仅为3.8%,复发率仅为7.2%。而且中西医结合疗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偏远地区和医疗条件落后地区使用。综合上述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早期心脏病防治的有效方法进行推广。

心脏病并不可怕,尤其是早期心脏病只要诊断正确,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结合西医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证实中医药的疗效,发扬中医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我院内科治疗的120例早期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方法、疗效、副作用、复发率等比较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是目前防治早期心脏病的最佳疗法。

参考文献

[1]张玲,赵金武.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内静脉血栓形成1 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8

早期药学论文篇(9)

1 闭经 魏绍斌等[2]提出针对引起闭经的常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如保持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良好有序的生活饮食习惯,避免盲目节食减肥,正确采用节育和避孕措施。若已发病则在积极诊治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情志治疗,以缓解疾病导致的不良情绪和思想压力,并注意生活饮食调摄,少食辛辣、油腻之品,不可过食生冷或偏食,注意药食结合,特别是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辨证使用中医食疗,对本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2 围绝经期综合征 阴虚质和气郁质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感体质[3],陈莹等[4]根据中医调体治未病思想,认为通过早期药食调体及生活方式调体对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韦丽君[5]认为对素体肾虚之人在经后期的1~5天以补血养血、调气和血的复方中药调补,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3 复发性流产 蒋文蔚[6]提出对于习惯性流产患者,孕前应先行调补脾肾,一旦确定怀孕,即调补肾气,和养气血。党丽英等[7]认为滑胎之治重在预防, 防重于治,药宜服于未孕之前。采用两个步骤:①未孕先治,固肾为本,辅以调理气血、温养冲任;②既孕防病,已病早治、既孕之后,根据孕妇体质之强弱,禀赋之厚薄,即使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亦配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做到未病先防。

4 异位妊娠 段祖珍[8]认为为避免异位妊娠的烦恼,需从日常饮食起居做起,积极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对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应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治愈后一定要注意调摄,防止其复发。

5 多囊卵巢综合征 张丹丹等[9]认为应特别重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青春期的防治问题。对于出现月经异常症状的患者,防治本病的重中之重在于补肾调经,肾精肾气充足,则经水自来。对于确诊为本病的患者,采取补肾益肾,辅以疏肝理气、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的综合治疗的方法不仅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所在。

6 卵巢早衰 徐美炎[10]提出对出现卵巢早衰前期表现的患者,应作出早期诊断,以益肾补血活血法补而通之,顺应月经生理的阴阳消长转化,改善临床症状,使月经恢复正常,阻止病情向卵巢早衰转变。夏桂成[11]教授倡导滋肾调周法,先予以滋阴养血、补肾填精方药恢复患者水平,当患者出现棉丝状白带时,则以滋肾助阳,调气和血,改善患者排卵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7 子宫内膜异位症 杜林[12]认为本病未发病前宜扶正固本,防止病理因素(瘀血)的产生;对于确诊为本病的患者,宜扶正化瘀,补肾调周;对本病的术后病人,宜及早采用补肾调周、活血化瘀等方法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消灭残余病灶,防其复发,提高术后妊娠率。

8 不孕症 夏桂成[13]教授对于卵巢功能低下性不孕症,重视经后期滋阴降火、宁心安神,兼予疏肝解郁、健脾助阳,病久夹痰夹瘀则审因论治去其所病,同时必须调节心理,保持睡眠,注意自我保养。

9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易望丰等[14]认为本病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取卵术后需密切观察,中医参与辨证治疗,通过中药及饮食指导,补益气血、消水肿、改善症状,康复体能,对患者的调理善后大有益处。

10 宫颈癌 张晓春[15]提出尚未发生的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可使宫颈癌的发生风险减少“70%”,此外,对宫颈疾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措施,及时治疗癌前病变,阻断其向宫颈癌的进一步发展。

小结:“治未病”理论已渗透到妇科经、带、胎、产、乳各病治疗中,通过辨证论治、结合精神调适、饮食调节、体育运动等均可达到防治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颖晓.“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探析[J].时珍国医医药,2012,23(2):427.

[2] 魏绍斌,季晓黎.闭经的中医治疗方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2):904.

[3] 刘静君.未绝经期综合征的体质类型临床流调学研究[D].山东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3.

[4] 陈莹,李红.调体治未病预防未绝经期综合征[J].中医药通报,2012,2(11):26.

[5] 韦丽君.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J].四川中医,2008,26(9):27.

[6] 蒋文蔚.“治未病”理念在习惯性流产防治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1,9(46):656.

[7] 党丽英,杨丽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妊娠病治疗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7(45):492

[8] 段祖珍.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异位妊娠防治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9,2(15):10.

[9] 张丹丹,李翠萍.论“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指导意义[J].光明中医,2010,6(25):948.

[10] 徐美炎.“治未病”在卵巢早衰早期诊治与预防中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9(26):365.

[11] 钱菁.滋肾调周法治疗妇科疾病撷要[J].江西中医药,2007,39(2):39.

[12] 杜林.治未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治中的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3,2(35):43.

早期药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氟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强化治疗;心脏事件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调脂作用及由此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已为定论,近年的研究发现,他汀类治疗不仅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且可以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斑块趋于稳定,且他汀类对ACS的早期干预也多见报道,但对于他汀类的用药剂量及其安全性尚存在争论。本研究旨在观察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ACS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作初步的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1年6月~200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ACS患者[1]36例,发病时间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病人发病24小时内给予氟伐他汀,常规组40mg/天,强化组80mg/天,每晚睡前服,连服6月,其他治疗同ACS的常规治疗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抗凝及溶栓治疗等。避免使用与他汀类药物有协同诱发肌病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随访

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前、服药后3个月及6个月时作血脂、肝肾功能、CK测定,检查心电图,观察记录各种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再入院等,及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肌痛、CK升高、胃肠道反应等。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 氟伐他汀对心脏事件的影响

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再入院例数,强化组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

22 氟伐他汀的调脂作用

氟伐他汀治疗6月后,常规组和强化组TC、LDLC和TG均有显著下降,HDLC明显增加,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略)注:* 治疗前后同组相比P

23 不良反应及顺从性

顺从性良好,全部入选病例均完成试验。本实验中口服氟伐他汀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仅强化治疗组有一例出现轻微肌痛,随访肌酸激酶(CK)仅轻微增高,未影响继续治疗。

3 讨论

近年来,多个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他汀类药物对于ACS的早期干预亦屡见报道,但是对其早期的强化治疗存在不少争论。国内临床医生应用他汀类剂量普遍偏小,主要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本研究应用氟伐他汀80mg早期(24小时内)强化治疗ACS患者,结果显示: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可以明显的减少ACS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这与国内的类似报道一致[2,3]。因此,笔者认为至少对于ACS这样的高危患者,不仅要早期而且要足量的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干预,但应注意随访和监测不良反应的出现。

本研究选择氟伐他汀作为研究药物是因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等均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包括红霉素、地高辛、硫氮卓酮、环孢素和华法令等药物同样经由该酶代谢,联合用药会增加他汀的浓度,使肌炎、肌痛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上升。而氟伐他汀在肝脏经由细胞色素P450 2C9代谢,与上述药物不出现竞争,应用氟伐他汀是安全的[4,5]。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完全来自调脂,研究证实,他汀类还有抗炎、稳定斑块、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内皮功能、减少组织因子表达等调脂外作用[6,7]。本研究中,两组治疗6个月后血脂下降的幅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提示心血管事件的减少得益于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当然,本实验样本小,随访时间短,关于这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王水强,贾友宏西立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4):259~263

3 邹阳春,胡大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早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降脂疗效观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1):651~654

4 李东宝,华琦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中华内科杂志,2002,41(5):350~352

早期药学论文篇(11)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方法 选择该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37例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致病菌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院诊断败血症病例中血培养阳性率为64.2%。革兰氏阳性菌占72.2%,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43.3%和15.6%,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48.7%、42.9%,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高于晚期,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葡萄球菌为该院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致病菌;应做好孕期感染的防治,加强围产期及新生儿期保健,以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可选抗生素少,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药敏合理用药。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35-03

Clinical Analysis of 137 Cases of Neonatal Septicemia

ZHU Yufang ZHANG Aizhen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de, Changde, Hunan Province, 41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al septicemia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causing neonatal septicemia and their antibiotic resistance so as to guid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ration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37 cases of neonates diagnosed with neonatal septicemia in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 and drug sensitivity results of the neonat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In 137 newborns with septicemia, the positive blood culture rate was 64.2%, the gram-posi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72.2%, of which, staphylococcus aureus accounted for 43.3%, and S. epidermidis accounted for 15.6%. The ratio of oxa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 epidermidis was 48.7% and 42.9%, respectively, and which had high resistant rates to penicillin and erythromycin, but had low resistant rates to meropenem, teicoplanin, vancomycin. Escherichia coli was in the first place among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the comparison of early neonatal septicemia and late neonatal species, the former had a higher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fection rate than the latter, and the latter had a higher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fection rate than the form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taphylococcus is the main pathogen of neonatal septicemias in our hospital. Infection should be prevented and treated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health care in perinatal and neonatal perio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eonatal septicemia. Antibiotics for neonates are limited, so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Key words] Neonatal septicemia; Pathogen; Antibiotic resistance

[作者简介] 朱玉芳(1980.1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新生儿疾病,邮箱:yufang306@163.com。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为总结该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状况,指导早期诊断、合理防治。该研究将该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NICU近4年来收治的137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对其临床表现及血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本院新生儿科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共137例,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其中88例为血培养阳性确诊病例,49例为临床诊断病例。男85例,女52例;早产儿48例,足月儿89例。早期败血症45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26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0例,有胎膜早破15例,羊水污染5例。晚期败血症92例,其中母亲有流产史的32例,母亲产前2周内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共11例,有胎膜早破11例,羊水污染7例。

1.1.2 临床表现 病理性黄疸75例,发热或体温不升69例,少哭反应差65例,呼吸增快46例,呼吸暂停27例,面色发绀或苍灰21例,纳差腹胀呕吐41例,皮肤花斑纹15例,出血点、瘀斑6例,硬肿8例,抽搐7例,低血糖4例。

1.1.3 主要并发症 肺炎61例,脐炎27例,泌尿系感染15例,化脑11例,脓疱疹10例,感休7例,坏死性小肠炎5例,肠穿孔1例,DIC 2例,肺出血1例。

1.1.4 转归评价标准 无临床症状,炎性指标恢复正常,血培养转阴为治愈;临床症状好转未达治愈标准为好转;有严重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家属放弃治疗为放弃病例;院内治疗无效死亡为死亡病例。

1.2 血标本采集及培养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入院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经股静脉取血2~3 mL,注入小儿血培养专用瓶送检。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进行培养,在24~48 h内一旦有细菌生长报警,继续用该公司的Phoenix TM 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做菌株鉴定。药敏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绿脓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湖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4版药敏标准判断结果。

1.3 统计方法

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由spss 16.0统计软件完成数字统计,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培养结果

137例病例有88例血培养阳性,阳性培养率为64.2%,培养出菌株共90株。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9例,表皮葡萄球菌14例,藤黄微球菌2例,少酸链球菌2例,无乳链球菌、耳葡萄球菌各1例。有革兰氏阳性杆菌:棒状杆菌4例。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10例,肺炎克雷伯菌7例,产气肠杆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球形芽孢杆菌、产碱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

2.2 早期败血症与晚期败血症菌种比较

早期败血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42.4%)高于晚期(19.3%),晚期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80.7%)高于早期(5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主要致病球菌与杆菌耐药情况

分别见表3、表4。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株;杆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BSLs)5株。

2.4 治疗与转归

治愈97例,好转35例,放弃4例,死亡1例。培养前使用的抗生素与药敏符合例数为22例,其中2例无效;不符合66例,其中46例临床治疗有效未改抗生素而治愈,17例更换抗生素后好转,3例更换抗生素后仍无效。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2]。其发病率占活产婴的0.1%~0.8%,该病往往发展迅速,易导致化脑、感染性休克、DIC等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死亡率较高。但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白细胞、CRP、PCT等检查无特异性,血培养结果需要时间,因此早期症状的识别尤为重要。该资料中有黄疸、体温异常表现的达50%以上,呼吸增快、少哭反应差及消化道症状达30%以上,主要表现均无特异性,对有这些的患儿应积极查找感染病灶。在本资料中黄疸表现最多见,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因此对原因不明的黄疸应高度警惕败血症。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由于粘膜屏障功能差,病原菌易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脐残端侵入血液,易发生败血症。易感因素包括:围产期母亲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污染,多胎,早产,宫内窘迫,侵入性操作,皮肤、脐部感染等[2]。致病菌的构成存在地区差异。B链球菌( GBS)是目前美国新生儿最常见病原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两者约占60%~70%。国内的致病菌与国外并不一致,国内以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该研究的主要致病是革兰氏阳性菌,与国内有关报道[3-5]一致。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仍占首位(43.3%),其次为表葡(15.6%),第3位是大肠埃希菌(11.1%),与重庆市刘斌[6]的报道一致。但有关报道[4-5]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感染率增加,成为主要致病病菌,与我们的表皮葡萄球菌占第2位有差异。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代表的CNS大量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由于新生儿免疫特点,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对低毒力条件致病菌易感,随着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增加了CNS的感染机会,成为院内感染的首位致病菌。但本研究中,早产儿比例较少,仅48例,易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比例较小,败血症患儿以社区获得性感染为主,可能是导致病原菌构成与有关报道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有研究[8]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葡萄球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该院资料在早期新生儿与晚期新生儿菌种比较中,早期革兰氏阴性感染率亦高于晚期,认为与母亲围产期感染、流产、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有关。该资料早期新生儿中母亲有流产史的占早期新生儿的56.5%,母亲有发热、咳嗽、腹泻的占21.7%,有胎膜早破32.6%,羊水污染10.9%,发生率比晚期新生儿的均高。因此应减少流产、做好孕期感染防治,以减少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晚期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高于早期,可能与晚期新生儿皮肤、脐部感染、社区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因此应做好新生儿皮肤清洁、脐部护理、呼吸道感染防治等卫生护理。

随着抗生素的应用,致病菌的耐药性随着年代和地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目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使新生儿临床用药越来越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几乎全部耐药,对红霉素耐药率高,对苯唑西林近半数耐药,对美罗培南、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二代、三代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亚胺培南相对较敏感。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新生儿可选用抗生素类较少,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在药敏结果之前,根据感染原因、临床表现,结合经验治疗,尽量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的杀菌药并兼顾另一种细菌的广谱抗生素,因血培养结果需3~5 d,而且体内与体外药敏有差异,如用药与体外药敏结果不一致,应根据疗效决定是否改用抗生素,避免造成多重耐药、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

[3] 胡月圆,李贵南,杨慧,等. 新生儿败血症220例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3):195-196.

[4] 林森,饶荣.158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4):297-299.

[5] 郭艳梅,刘翠青.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5):2262-2264.

[6] 刘斌. 22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细菌感染血分离株及其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5):506-507.

[7] 王云峰,李绚,周忠蜀. 新生儿败血症发病趋势及病原学和药敏的变迁[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7):5283-5285.

[8] 毛莉萍,林丽星.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12):1336-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