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7:59:23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二)执行教职工年度工作全员考核制:

①德育工作目标要求和量化考核:

②教学工作六项评估:教师评议教辅人员

③年度全校教职工评议干部。学生、家长评议教师。

(三)执行在全员工作考核基础上的岗位聘任制:

二、目标定位:

(一)后五年目标:

把学校办成管理规范、校风严正、教风严谨、学风浓厚、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时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达到一定的规模,坚持党的教学方针。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和较高办学水平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二)指标要求:

1硬件指标:

①拥有300m跑道。以及校园网,学校要具备网络教学的能力。

②完成我校的校园规划。

③增加图书馆藏书。完善图书馆功能,创建电子阅览室,为教学提供网上资源。两库一网”五年内形成规模,通过购买、下载、制作实现资源共享。

2队伍建设:

学校干部队伍:

①学历要求:

有50%以上要经过学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训,中层以上干部学历要求均为大学本科以上。要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教育带头人。

②年龄结构:

正职校级干部在50岁左右,完成对校领导班子的二次调整。副职级干部在45岁左右,中层干部一般不超过40岁。

③职称结构:

其它成员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学校领导班子中正职干部和主管教学教育科研的干部应具有高级职称。

④教科研能力:

或典型经验;20%具有市级以上的典型经验以及论文效果。学校领导班子中有80%要有年度市级及以上教育科研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论文。

⑤工作成绩:

年度要取得两项市级以上级别的工作奖励,每位干部所领导的部门工作。或市级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的经验。

⑥年度工作接受学校的督查考核。

⑦年度工作无重大失误。

教师队伍:

①五年内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本科生比重不低于60%

②计算机中级培训完成率100%80%以上教师可制作达到要求的教学软件。100%教师具备上网获取知识和下载资料的能力。90%教师具备多媒体教学以及电子备课的能力。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电子化。

③培养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人。有50%教师成为教学骨干,80%教师能胜任职专学段教学工作的小循环,20%教师基本胜任。高中毕业班把关教师能配备两套。

④教师职称结构:

比例:

高级职称达到36%中级职称44%初级职称20%

⑤教育科研能力:

35%教师重点参与课题研究,80%以上的教师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10%教师能单独主持科研立项。具备选择题目、分析、调查、类比、开题和撰写中期和结题报告的能力)每学年要有一批(大学科二个,小学科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科研论文获市级以上的奖项。各学科要有1/3经验或论文获区、市各级别奖励。有一定数量的议文在教刊发表,论文发发表率和获奖率应居全区上游水平。

⑥要通过岗位培训。请进来,定指标,压担子,集中的培训提高等方法努力为教师搭建胜利的平台。提高教师师德修养、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他全区以至全市的知名度。

⑦全校要通过建立各种学科研究会。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以及各种教学活动为载体,努力发明一种学术研究的气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

⑧学校将五年投放20万元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3教育教学:

①逐年提升优质课的比重。学校优质课的比重要达到80%以上。

②体育工作偏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体能上。发挥艺术教育示范校作用。

③确定“以成功的德育拉动智育的胜利”教育理念。强化落实《德育规程》和《学校管理规章》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文明守纪、遵章守法、有社会责任感、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要把学校办成落实《行为规范》示范校。申报区市级“文明学校”

④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专业师资和专业设备的利用,大力发展旅游专业和电子电器专业达到市级重点、省级重点。

4制度建设: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会计学专业与财经类其他专业甚至文法理工等类专业相比,由于其社会需求量大、专业规范性强、工作实用而且执业资格及职称系列考试影响力大等因素,无论是开放教育实施前后,还是由原来的专科变为专科本科共招之后,其招生一直相对稳定而且数量较大。但近年来招生出现下滑现象。造成现状的原因复杂多样,亟须对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认真加以深入研究并改革,从而使会计学专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开放教育的名牌专业和重点招生专业。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步伐,必须要与当前的社会考试相衔接对应,必须要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会计专业类的考试,无论是从业资格的会计证考试还是职称系列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会计师资格考试以及高级会计师考试,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其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考试严格,公平公正度高。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其证书为社会的认可度也非常高,所以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人员参加考试。纵观电大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和本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与会计职称系列考试接轨

(1)低层次课程高设。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即会计证的考试内容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的考试一年四次,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和技校以及一些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这类考试。由于该证书是从业资格必须,而且一年组织4次考试,内容相对简单。所以考试基本上都能过关。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统设选修课,甚至会计学本科也开设了财税法规的课程,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开放教育专科及本科的层次。(2)该必修的定为选修。初级职称也就是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是经济法基础和初级会计实务。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将经济法律基础列为统设选修课,其课程内容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内容相去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考试需求。而且很多省市区的电大直接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而不选修经济法律基础。这样设置一是重复学习,二是使一部分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学生在电大上学期间或者毕业后还得到社会上组织的教学班点参加学习,影响电大声誉。另外,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会计工作,即使有些学生从事一些统计工作,将《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作为统设必修的课程学习已经足够,没必要把《统计法基础知识》这类简单的且不作为从事统计工作硬性强制要求的课程作为统设必修,作为非统设选修就足以满足个别需求。(3)该开设的课程未开。中级职称也就是会计师职称的考试内容是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该级别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和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年限都有要求,一般是开放教育本科在学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参加该考试。但开放教育会计学本科根本就没有经济法的统设选修课,更别提统设必修课了。这也严重影响了本科在学及毕业学生的考试晋升。(4)考试形式及内容落后。现在无论是会计从业资格即会计证的考试还是初级助理会计师职称的考试都是无纸化的上机考试,而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及本科相关相应课程的考试大部分还是纸质考试。与社会考试形式脱节,也影响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及考试的声誉。另外经济类尤其会计类知识内容更新变化很快,而开放教育无论教材还是网上资源的部分内容都有些陈旧过时。

2.课程设置好高骛远,脱离学生实际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无论专科还是本科的学生,无论其学习基础还是能力素质,都不能与2000年开办开放教育专科和本科之前的通过成人高考考入电大的学生相比。现在开放教育专科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初中升入职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学生,甚至很多都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普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开放本科主要是一些开放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其他成人专科毕业的学生,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从事会计工作。而现在会计学专科本科的一些课程设置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1)专科课程本科化。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组织的中级职业资格即会计师职称考试文件要求,全日制普通专科毕业5年、本科4年才允许参加该职级的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的考试。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只有本科和全日制3年制的专科才适合开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及相对高难一些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都将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2)本科课程研究生化。高级会计师的职称采用考评结合形式,考试课程是高级会计实务和高级会计实务案例,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也才有财务成本管理及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些考试即使是国内一些名牌高校的会计本科毕业生也难以企及,一般只有研究生阶段才学习诸如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但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把上述课程都作为统设必修课程学习考试。上述课程设置问题的造成结果是,以前的电大专科毕业生大都可以通过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而现在的开放教育别说专科,就是很多本科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初级助理会计师的考试。

3.专科本科课程重复设置

开放大学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规则中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存在着本专科重复设课以及各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1]。会计学专业专科开设了统设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4学分;会计学本科又是统设必修课,而且也是4学分,内容相差无几。西方经济学在专科为统设选修4学分,到了本科成了统设必修4学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开放专科统设必修1学分,开放本科也是统设必修1学分,内容几乎没有差别。英语选修课程也存在类似问题。专科的专业/职业延展课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本科的专业拓展课也开设了企业信息管理,教材考试都没有区别。会计专科的基础会计与基础会计实验,这原本是一门课程却拆分为两门课程,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就要有实验的要求,而不是另设一门课程———会计基础实验[2]。违背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常识。

4.专业规则即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太多,欠严肃合理

以会计学专科和本科2015秋专业规则为例:(1)会计学专科设置公共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9门,专业核心课8门,专业/职业延展课29门,通识课44门,综合实践课4门,合计100门。其中统设必修课16门,统设选修课29门,非统设选修55门。按完成专科毕业76学分要求计算,统设必修已经58分多,也就是说最多从剩余的84门课程里选5门课。(2)会计学本科公共基础课10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课29门,专业拓展课44门,通识课39门,综合实践2门,共129门。其中统设必修13门,统设选修38门,非统设选修78门。按毕业学分算,最多从剩余的116门里面选8门左右。上述课程设置表面上看课程多,满足学生需求选择余地大,但实际上有些效仿普通高校,盲目赶时髦。普通高校一个人讲授一门课程甚至几个人讲授一门课程,而电大是一个人讲授几门课程甚至担任十几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很多课程需要外聘教师甚至无法聘到教师,而国家开放大学又缺乏甚至没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做会人为制造基层教学教务管理的混乱和矛盾,更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另外也欠基本的教学管理严谨。

5.综合实践课程名不副实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是在职学习,大部分都从事会计工作。无论是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职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还是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综合实践的称谓和内容与学生在职工作的实际及专业水平提高的要求相去甚远。无论名称还是内容都应该加以改革。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如外部的有关教育部门的一些硬性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等。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原因,如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价值需求做调研、传统思想意识严重、内部沟通不够等。

1.制度因素

外部客观制度因素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专科和本科的毕业总学分、公共基础必修课等制定的一些硬性的强制性规定。如数学、英语及一些政治思想和国防教育课程等必须学习。内部制度因素是国家开放大学对毕业学分和统设必修课程都有强制硬性规定。省级电大没有选择余地,剩下的有限的选修课程学分只能与毕业学分相等。因为学分不够学生无法毕业,学分高了学费相应增多会遭致学生的反对,所以专业责任教师在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学分正好而未必论证专业必须。

2.调研不够

电大或者开放教育的学生今非昔比,原先的专科学生大都从事本职会计甚至管理工作,本科学生大都还是这些已经毕业的专科学生和原来的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的学生。而现在的专科学生主要是一些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校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初中生,他们大都在小企业里工作,做的是一些最基本的记账算账报账报税等琐碎工作,有一部分甚至没有从事会计工作。本科学生是成人专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些学生与2010年前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工作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水平及现实价值需求来制定。

3.传统思想作祟

我国的成人教育开展相对较晚,电大作为主力军应该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标准,但实际上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一直以普通高校为模版。现在迫于竞争及对电大社会声誉的考虑也总认为电大学生应该多学、深学,在表面上追求时髦和高大上。尽管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毕竟是公办教育体制,所以计划经济和传统固化惰性思想还很严重。在成人教育的买方市场上仍然还是卖方市场思维,改革落后于学生的真实价值需求。

4.专业主管教师论证不够

专业规则的制定是由国家开放大学下发,省级电大或分部的专业主管教师在众多选修课程里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由于有些课程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所以主管教师在制定专业规则的时候,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内课程。对一些跨专业学科以至跨管理部门的课程,由于缺乏对其专业相关重要程度进行论证而放弃。如经济法课程,很多省级电大放在文法部,会计专业的主管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就选择本部门担任责任教师的会计证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而不选对应的经济法律基础。甚至即使是一个部门,由于同一专业专科本科不是由一个教师负责,在制定时因为沟通交流不畅也会造成很多相似甚至重复课程等问题。另外纵向地与地市电大教师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的沟通也不够,致使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基础情况和职业现实需求,破除传统思想和制度禁锢,加强同级部门间和系统上下级间的沟通,大胆改革创新,与社会行业的教育培训接轨。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切实能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及教学质量,有开放教育特色并吸引学生学习,能提高电大声誉的课程体系。真正使会计学等专业成为电大的名牌、品牌专业。

1.与行业考试接轨

(1)将会计学专科的经济法律基础由统设选修改为统设必修课,名称与助理会计师考试一致,改为《经济法基础》。而且提高课时及学分,由现在的54学时3学分提高到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在会计学本科新开设与会计师考试同名称的《经济法》课程,也要设为统设必修课,72学时4学分甚至更高。其他专科本科的相关课程也与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初级会计实务和会计师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名称和内容上接轨。(2)取消专科的统设选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者降低学时学分,或者改为非统设选修课程。取消专科统设必修、本科作为补修的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应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或者非统设选修,将这些课程作为本科的统设必修课程。(3)上述与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考试相关的课程作为特别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取长补短,即内容覆盖职称考试教材的实务,但要增加相应理论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加大形成性考核次数及题量,加大终结性考试题量,改为上机考试,仿真职称考试的时间、题量及内容。使学生在学期间或者毕业后就可以通过相应职称考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值。(4)鼓励在学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的职称考试,取得证书者免修相应课程并免收对应学分学费。吸引已经取得助理会计师或者会计师证书的人员参加开放教育专科或者本科学习,免修相应课程及对应学分学费。其他学费也给予优惠。或者职称考试课程打破学期期间限制,除加强网上教学外,也可考虑在职称考试前集中面授辅导,而后参加职称考试,扩大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

2.合理设置专科本科课程

(1)取消专科统设必修的《统计法规概论》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必修的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课程,或者作为统设选修;删减本科开设的统设选修的财务案例研究、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课程,或者作为非统设选修。(2)对于一些在专科统设必修,在本科还是统设必修,且学分相同、内容相近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企业信息管理等,应该专科必修,本科不修或者选修。专科统设选修的西方经济学也应该取消,或者专科统设选修本科补修或者不修。至少不能重复设置。(3)改革综合实践名称及考核内容。建议将专科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本科的会计管理模拟实验改为相应行业培训证书,将专科的职业技能实训改为职业技能提升课。

3.采用大数据分析精准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规则中课程的提供不应该在中央电大最高层先制定好强制性学习的统设必修课,而后由省级电大在海量的选修课中选取极少数的几门课程。每个专业及层次都有各自的专业标准要求,不能只追求时髦新奇的边缘学科。无论会计学专科还是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应该先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组建学情分析团队,做好学习者自我评估、学习基础测评、职业发展及职业能力测评,以掌握学习者特征、预测学习困难和问题[3]。在招生时将考生的学历、专业、已学课程、欲学课程等信息调研充分,结合电大系统该专业历年课程开设情况、资源建设程度、师资力量情况、专业相关权重等汇总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最终设置精准严谨的专业课程体系。

4.增加选修课比重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喜好不同,所以还是应该因学生情况不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于一些政府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必学课程,如英语、经济数学等,也应该多做调研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对一些课程进行调整,以达到专业要求的目标能力和学分为标准来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张宗强.开放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63.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2003年-2008年连续荣获集团“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2008年荣获“廊坊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廊坊市职业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廊坊市就业指导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荣获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三等奖”。

一、为企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更新教育理念

面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培训的新特点,学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突出机电安装特色,创办一流培训学校的办学方向。确立了“团结、文明、勤奋、求实”的校风,“热爱学生、刻苦钻研、执教严谨、教书育人”的教风和“勤学苦练、生动活泼、精益求精”的学风。“为企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践证明,准确的目标定位、全新的教育理念备受企业青睐,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的机电特色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要求的结构科学、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着力培育“三师型”(即教师、工程师、技师)教师队伍,学校有90%的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培训师资资格,85%的教师具有省级电工、钳工、焊工、冷作工高级考评员资格。

2、充分重视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下到工程项目、车间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专业课教师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逐步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结合职工培训的培养目标要求,聘请总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1、明确教学改革要根据企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专业岗位技能,以专业岗位技能为核心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环节需求为目标确定理论教学内容。

2、改变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模式,确立“以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教学计划开发的指导思想。重新设计教学课程,调整教学内容,整合师资队伍,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链接。

3、坚持“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教学改革方向。由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并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调整为1:1,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逐步将与实践相关的理论教学搬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让学员在听、学、看、动相结合中掌握知识,体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技师合一,彻底改变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学校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多媒体、实物及实训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补充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逐步与世界领先技术接轨。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考核方法上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部分课程在实训中进行考核,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深化职业培训、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设计和策划培训为企业服务

我校作为河北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廊坊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廊坊市就业基地,深化职业培训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改革,调查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设计和策划培训过程、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工作的开展,为搞好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与普通高校大可相似,一方面职称评定大大地调动了广大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标准等方面又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称评审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申报与其他高校申报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学术水平的,其申报条件通常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师资格、学历及任职年限、外语水平等,这些条件既是基本条件又是硬性条件;评审条件则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科研业绩等;职称评定是一种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与教师的成长以及高校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实际操作中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1)普遍性问题

在职业院校中,职称评定最大的问题在于“评”与“聘”不分,职称评审功利化、行政化严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将所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等级与工作待遇相关联起来。这种做法通常能在极短时间内收到实效,其收益和回报等也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等级提高后,却又缺乏与之配套的考评措施的监督机制,从而容易使教师职称评定的思维和行为趋于功利化。比如在评职称之前,被评定教师为了达成目标,刻苦钻研,但评定目标达到之后,很多人基本上就不再做任何与科研有关的工作了,也不,更不搞学术,停留在原有的学术水平上沾沾自喜。这是及容易带来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严重后果的;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区别不大,在教师职称评聘权力和利益分配上,趋于行政化。从那些评定的条框中可见,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硬性要求中,除去对教师的德、能、勤等作出具体要求,更关键的是在于个人的业绩,也就是说,主,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趋于业绩化。此外教学与科研所花费的时间不平衡,容易使教师忽视了教学工作,一门心思评职称。而一些教学能力强又具有感染力的老师,他们又经常困于科研业绩达不到评定的要求而不能参与或评不上高级职称,致使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2)特殊性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和教师职称评定的历史原因,致使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自身特殊性,因而高职院校职称评定也必定会面临一些特殊问题。对于副高以上职称的申报和评审,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采用标准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并未考虑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所在,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所在。而高职院校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教学能力及其业绩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技能水平的提高。毕竟高职的含义更多在于技术上的提高,而非仅仅是学术和职称上的提高。例如,对于高职院校的示范操作课老师,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其动手能力和示范操作、指导的能力,更加趋向于实践。因此,与高校一个模式的评价机制明显与高职院校教师所要求的特殊性相背离,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评定肯定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反抗和反对,或者直接放任自流。

二、高职院校职称评审问题的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作用重大。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重重,其导致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与高职院校的特点不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有名无实等。

(1)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与高职院校的特点不符

凡是有关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文件和政策中,对其科研成果的要求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教学则排在其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的产生。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对于那些教学效果欠佳甚至是没有太多教学效果的老师,他们通常会因其科研工作业绩好或者比其他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强而顺利地评定职称。而有些教学质量高的老师,却因为科研业绩不佳而无法晋级职称,这两者之间的弊端非常明显。而评定标准中,教学能力至多仅作为其破格晋升的参考指标。这种标准明显是显失公平的。

(2)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名无实

评职称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教师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二是教师的任职资格。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其实很难于衡量。而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评审,对聘任职务起着及为重要的参考作用,专业技术职务的设置反应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被评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设置要以实际需要为考量条件,并明确其职责和任职条件。否则容易让人误认为评职称就是评职务;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经常性地将评与聘混淆在一起,这种相互混合的后果必将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侧重职称评定,过度关注职称是否得到提升。从而也将过度关注竞争对手也就是其他同事的职称评定情况。

(3)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中,集中评审是高职院校职称的评定最为主要和常采用的方法之下。即由申报者上交材料,然后由学科组专家或评委将所有上交的材料集中审阅,然后以无记名方式就合格与不合格等标准进行投票,当场表决。通常情况下,如果学科组的成员放在一起评定者的专业一致,其评审就比较客观公正,而各级评委会对晋升的人数有着硬性要求,也就所说的指标标注。但在地实际操作中,其评审对象专业不可能一样,专业五花八门,而大部分评委专业方向也不可能都相同,其投票选择就必定很容易受其他人的盲目性引导,导致了投票的盲目性产生,影响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公正公平性和客观性,从而也导致了评定工作的先进行无法实现。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的对策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主张废除职称评定,实行岗位聘任制度,其强调的是按照需要设立岗位,然后进行公开招聘,直接聘任。另一种不主张废除职称评定,但是要看是否有岗位,主要还是要考查竞聘这个岗位相关人员的条件,即要实行评与聘分开。本文认为,不论如何进行评定改革,高职院校的职称评聘必须要有明确的导向,即要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主导评定目标,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评定指标体系建设

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并安置学生稳定就业,为学生能学到一技之长而努力,并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力资源而作贡献,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高职院校办学的重点之重点。所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就必须要与这一宗旨完全吻合;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评定系统,应重点关注教师在教室里与教室外的能力,重点关注其实践和动手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实践两方面能力,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力度,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职称评审,引导教师队伍转型,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提高其培养技术性合格人才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完善聘任与聘管制度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教职工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和行为导向上,这是促进高职院校平稳发展的主动力。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性特点来建立规范的聘任与聘管制度,走正规职称评审和聘任流程,制定具体的聘前、聘中、聘后实施规则;聘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杜绝“关系户“,岗位设置要符合现实需求,更要求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的制定要考虑全盘,包括德、能、勤、绩等方面均需要考虑到位;聘中采取按岗、择优原则实施聘任,使广大教师在被聘用后能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工作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聘后,应该更加重视动态管理工作,对在竞聘中取得上岗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签订聘约制度,并颁发聘书,同时建立单位和被聘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在聘书颁发时要共同商定聘期,要绝对地废除职务终身制;一切在岗人员均要实行岗位工资制,使岗位与工资待遇对接。

(三)建立职称评聘监督机制

众所都知,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其评聘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原则,按原则办事,同时为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要相应地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也就是说要设立第三方监督审查机构。比方说,学校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成立职称评聘监督委员会,对广大教师对职称评审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查看相关评定者的资料、下发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形式来获得相关资讯,全面掌握职称评审工作进展情况。从高职院校的能够从具体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力求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人力资源,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总结

高职院校职称评定的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教师职称评定的难度,但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评定时,一定要通盘考虑,兼顾特殊情况,照顾一般情况,从而使职称评定能圆满达到预定目标和要求。(作者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关系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未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值得我们探讨。为了了解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对武汉技师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通过上面的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纷繁复杂,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有电子装配、电子测量,电子元器件、电子CAD等,而关于讲解二极管的课程就有四个,书本理论知识重复严重。

(2)理论实践脱节。专门的理论教学,公式多,理论强,学生掌握较差;集中的进行电子技术实训,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纯粹的为实训而实训,无目的,无目标。学生在实训时只是按说明机械焊接,在面对电路故障时则束手无策。实训与理论本来是相互促进,但理实脱节,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3)教学实践脱离企业实际生产。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时经常喜欢让学生做的收音机,在我们实际的企业中已经几乎没有生产,电子企业的生产状况与学校的专业实训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直接导致我们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我们的毕业生在企业格格不入。

(4)课程间衔接混乱。课程与课程之间学习先后顺序亦无章法,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喜欢老师,老师上课头疼,学生上课烦躁。

所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电子技术专业发展遇到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解决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新的教学思维与方法,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呼之欲出。

2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整理融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把整个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个职业能力中包含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来说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1)实训与理论的一体化。实训环节融于理论教学,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出现,浑然一体。例如讲解电阻相关内容时,我们的顺序可以是这样,电阻色环识别方法,实际电阻识别,电阻测量,电阻串并连知识,万用表制作,万用表原理。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实践都存在,但都是讲解电阻知识,知识点相互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打破以往的以知识逻辑为主线,通过项目整合,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与深度,增加实用类与操作类知识,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定岗工作合二为一,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教材一体化。以电子类就业为导向,以电子技术职业分析为起点。依据电子技术国家职业标准,根据电子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实际设备状况,让教材真正成为老师的参考,学生的指导,改变教材内容重复,理论集中,复杂多样的问题。突出重点,如二极管与三极管知识的学习,去除复杂无用知识,如收音机焊接,让学生通过相应一体化教材的使用明确自己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技能,应该拥有的能力。

(4)教室的一体化。电子实训室与理论教室合二为一,按照电子企业生产加工车间设计。教室即是车间,能焊接,能调试,能排除故障。课桌即是工位,万用表,示波器,稳压源,样样齐全。理论与实践在同一个场所完成,车间与教室灵活转换。

(5)教师学生的一体化,教师穿上工作服就能生产,脱下工作服就能讲课。学生就是工人,上课就是培训,实践即是上岗。

3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了解了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具体的在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三双,双职称(教师职称,工程师职称)双资格(教师资格,技能资格),双素质(理论讲解素质,实践操作素质)。能进行理论授课,操作技能指导,同时又能很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技术骨干请到学校,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同时鼓励双师型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给予认定励,合理激励,优先安排。

其次学生考核机制的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以考试,实践来给定学生评价的机制。设计理实一体的考核方案,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值。例如电子技术考核可包括这样一个流程。电子CAD绘图,电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测量,产品工艺设计,产品参数记录等这样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来完成,理论实践全部融于过程之中。

然后创设企业,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设计团队。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不是教师的冥思苦想,它是学生的心声,它是企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共同探讨,一起开发出先进的,适合的,不断更新的一体化课程。

最后一体化学习校园氛围的营造。结合电子企业实际情况,在学校设置醒目的标语,学生着统一的工装,上课前喊个性的口号,让学生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相应一体化学习的氛围,自觉的按一体化教学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4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误区

在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

(1)一劳永逸思想。一体化教学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在参与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知识,教学方法。

(2)过分追求整体。一体化的整体实际上是有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避免好高骛远,做好每一个小的职业能力,做好每一部分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

(3)简单的理论,实践的叠加。一体化是一体,而不是一起。只有深入的融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电子技术产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电子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不断的适应社会需要,才能让我们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走出去,稳定住,撑起来。

参考文献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7)

作者简介:汪文萍(1969—),湖南澧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高职教学管理。

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关键在教师。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这种需要更为突出。“双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队伍,对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0以来,湖南省教育厅实施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对推动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学生的动手努力提高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我院是2004年4月经教育部备案、由湖南省政府批准建院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一所独立设置的,集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电力工程教育为一体的培养综合水利、建筑、电力类专业人才的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设有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电力工程等4个专业系部、19个专业。其中《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被水利部认定为水利部示范专业,《水利工程》专业被湖南省教委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同时,学院拥有“建筑材料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电子实训室”等20个实训中心。

建院8年来,学院的办学取得了快速而显著的成效,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得益于学院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队伍建设。

一、“双师”内涵认识

(一)“双师”结构是个体与整体同步双向整合的结构模式

教师个体层面的“双师”结构即指“双师”素质,它包含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组成提出要求。专业知识结构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内容。专业教师既要全面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解决具体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资格认定方面,不仅具备教师的任职资格,而且具有工程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职称。具备这样素质的专业课教师,通常被称为“双师”素质教师。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对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双向的。在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由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两部分组成。传统的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专业理论教师在课堂实施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场所带领学生实习;理论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随着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逐步推进与不断深化,专业教学逐步由课堂为中心向实训场所现场教学转型,对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亦进一步提高。因此,“双师”素质要求已不仅仅针对专业理论教师,对实习指导教师同样有这方面的要求。

教师团队整体层面的“双师”结构也包含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要求教师团队是一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专职教师的优点是对本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有系统性,理论基础扎实;同时,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不少的年轻专职教师遇到具体实际的问题,能用理论来解释,但动起手来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对教师团队的很好的补充。聘请兼职教师应层含义是指,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个体,构成了教师团队整体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展现个性。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成为全才, 同一个专业的教师不应是同一个模式的“双师”,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所侧重。即在教学上既有侧重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 又有侧重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同时,同一专业的教师团队应由具有不同专门化方向的教师组成,就好比一支交响乐团,教师们各有所长,能充分发挥个体在整体中的作用,推动整体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二)“ 双师”结构模式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具备专业能力是专业教师的必备素质。知识能力与动手能力相加构成专业能力。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动手能力的要求要放在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专业教师要做到“进课堂能教学,下工地能做事”,即对专业理论教师而言,要能说会做;对实习指导教师而言,要能做会说。因此,随着课程模式的转型,专业教师的两大组成部分—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界限将被淡化。

二、“双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瓶颈

(一)职业院校中“双师”教师从事理论教学的比例偏高

(二)兼职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实际上,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偏少,一方面是费用偏高,另一方面是无法满足兼职教师的上课要求。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兼职教师是来自一些高校的在读硕士、博士。虽然不乏优秀者,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多数只能兼职理论课教学。学院也疏于对兼职教师的管理。

三、“双师” 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进一步明确 “双师”教师的培养标准

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科学规范的标准,才能进一步谈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进一步谈如何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才能进一步谈如何激励、评价“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不是两个证书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两个职称的简单相加。

(二)进一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因为“双师型”教师的转化、培养、培训以及学生各种技能操作的学习都离不开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一些价值较高的教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是举步维艰的。政府必须要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建设的投入。

为了加快“双师”队伍的建设步伐,我院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师资队伍的转型。首先,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即推进“ 2.5 + 0.5 ”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期延长至半年。专业课程门类按工作的相关性规划设计,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标准。教学上采用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一体化、模块式教育培养模式,专门化方向的名称、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均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接轨。其次,推动教学场所的转型。学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体,按岗位任务设计教学任务,建立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场所逐步从课堂向实训中心转轨,专业教学逐步朝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方向迈进。再次,加强校本教材建设。校本教材是体现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的重要平台,学院着力推进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鼓励教师将他们从企业学来的先进的专业技术汇编成教材,8 年共有38本规划教材公开出版发行,完成16本专业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从2010年以来,湖南省推行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要求学生需有标准规定的动手能力,这对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大大的促进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三)优化“双师”激励机制,促进“双师”队伍的成长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出台了《师资队伍“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开放实训中心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规划)、《一帮一带教制度试行办法》、《专业带头人选拔及管理办法》、《教师系列专业技术高级职务聘任及管理办法》、《专职教师寒暑假下企业锻炼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造孕育“双师”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院每年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对于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带教,并为他们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创造良好条件。对于成熟型人才,特别是有3年以上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人才,学院在人事制度管理上,优先考虑他们的需要,优先安排他们上课。同时,学院还鼓励广大专业教师通过进修取得“双证”,并给予经费报销的待遇。仅2012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就有43名教师利用暑假到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锻炼提高,有6人参加各类教育部2011年度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180人,其中高级职称62人,双师素质教师有65人,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6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队伍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与动手能力,学院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与实践,加速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鼓励教师自行研发适合校本教材教学的专业教具。如学院电力系教师自主开发的模拟试验系统、水利系教师开发的,都是由学院的专业教师自己开发、改装、亲手制作。自主研发专业教具,一方面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检验,另一方面教学更有针对性,也更能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同时,学院还加强了科研课题管理与申报, 2004年以来,共有28 位青年教师立项申报了课题,这些课题均为高职专业技能应用型课题。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职称进修,另一方面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规定》和《教师下企业带实习的有关规定》,要求专业教师每2年下企业1个月,或每4年下企业1个学期,实施全脱产、带课题到企业的一线岗位实践,学校在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同时,通过教师带学生下企业实习,推动教师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现状,在教学中能进一步活学活用。

四、完善“ 双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展望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8)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06) 13号)文件精神,“着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加快造就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界的首要任务。鉴于此,本着了解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培训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的目的,本课题组组织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研思路、方法与步骤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辅以电话联系和网络QQ等方式。其中,问卷是根据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对电脑动画设计专业中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问题的看法设计而成的,共分三卷,教师卷、学生卷与企业卷。访谈调查分别在学校与企业进行,其中学校卷分别向学校与教师进行访谈,企业卷分别向企业与企业员工进行访谈。所有调研都是本着真实、可靠、科学、严谨的精神进行的。

2.调查取样与样本容量

本次调研选取了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5个省:浙江、四川、广东、北京和湖南,调查相关中等职业学校30所,每个省6所,相关企业10个,每个省2个。在中职师生中,分为动漫专业组、设计艺术类组以及其他非相关专业组,分别对3组样本随机取样,每组100人,共300份问卷。(如通过网上投票可适当提高样本容量)企业问卷100份。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92份,回收率为98%;无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7 .2%。

3.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是针对五个方面进行:企业对动画设计初、中级专业人才的用人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目标实现情况;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现状,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能力结构。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动画设计初、中级专业人才的用人标准

经调研发现,企业看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对中职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都平等对待。其中有46%的企业认为“能力比学历重要”,有42%的企业认为“两者同样重要”。44%的企业认为中职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的职称评定应“同等对待”,22.2%的企业认为“根本没有差别”。56%的企业认为中职学生与其他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同等程度”,22%的企业认为“根本没有差别”。但仍有66.7%的企业认为社会对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的评价低于其他普通高校同类学生。

企业代表同样指出,对于电脑动画专业的学生,最应掌握电脑软件的是Flash, Photoshop, 3dmax,Illustrateo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目标实现情况

经调研发现,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学到的有效动漫知识有限。48 .7%的学生认为从事动漫工作的技术人才,其动漫知识主要来自专业公司就业经历,33.6%的学生认为主要来自自学,32%的学生认为来自国内院校动漫专业,还有来自于境内外培训的。38 .1%的人认为学校知识有所欠缺,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占33%,还有2.7%的人认为学校学习完全是浪费时间。师生对所在学校的动漫专业现状不甚满意(教师的不满意度达到32 .7%),学生普遍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满,但对所在学校的实践训练课基本满意。学校安排的技能考试通过率比较高,而且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帮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感到乐观,并认为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技能能够适用于实际工作。

3.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在课程安排上,67%的企业代表选择了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安排方式,另外33%的企业代表选择了理论与实践课各占50%的课程安排方式。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企业的代表认为美术基础对于动画设计专业很重要,有必要开设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有必要选择性的开设计算机后台程序方向的课程(如HTML/JAVASCRIPT/ASP网站设计/SQL-SERVER),文化课程的学习跟专业课程一样重要,课程应根据动画制作流程进行编排。教材应该重点放在动画制作,教材中的动画案例都应该是优秀成功的案例,某些课程可在企业中完成,学生应该在具备部分专业知识后进人企业实践。

企业代表还提出,电脑动画设计的主要工具是手绘板,国内动漫相对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差距、宣传的差距、全方位的差距上。

4.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现状

目前中职教师在教学中欠缺的知识和能力依次是: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欠缺,重视学生学习辅导、忽视了心理辅导,对学生道德职业教育欠缺,与学生沟通较少、不了解学生;我国现阶段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最缺的能力依次为动画软件操作能力、企业互动能力、绘画理论讲解能力、绘画能力、连续动作绘制能力及其他;中职教师应加强的教学能力依次是教学创造能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教学表达能力、交流技巧与人际沟通能力、社会联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训指导能力;(教师)希望依次在专业技能训练、企业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教育学理论、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教师)希望依次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外出考察、参观学习、进修或函授获得更高的学历、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及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

企业代表认为,我国现阶段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依次最缺乏企业互动能力、动画软件操作能力、连续动作绘制能力、绘画能力、绘画理论讲解能力;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要具备手绘背影的能力和表演的才能;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最应该具备综合素质、引导、实现动画想法、创意才能。

5.中等职业学校动画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调查中企业代表认为,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至少需要掌握三到四门软件操作,要有动画相关企业实训经验,要同时掌握二维与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要掌握动画制作的各环节操作,具备手绘的能力,应具备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学历对于动画设计专业中职教师有一定的影响。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是加帧修型,教师需要掌握手绘板操作,要具备表演才能。根据调查结果,企业代表、教师认为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程度如下表:

6.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的问题

对于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企业代表也表达了许多的看法。(1)对于培训的整体意见。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应分成二维电脑动画班与三维电脑动画班进行培训;中职二维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需要分成初、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培训;中职电脑动画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需要学习上岗培训课程;上岗、提高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在培训时间上要有所区别;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每期培训完后要进行考核;需要根据湖南影视动画制作特点开设Animator软件课程;中职二维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应分成上色培训、动画加工师培训、原画师培训、场景培训、后期合成培训。(2 )对培训教材的意见。中职电脑动画专业教师培训教材应该是简单实用的;概念设计与原画创作(以简笔画形式进行)、动画后期制作(剪辑、视频合成、音频合成等)技术的教材、动画应用软件(如Flash, 3DMax)的使用与动画制作技术依次重要;教画应用软件教材就强调动画实例讲解;概念设计与原画创作(以简笔画形式进行)教材编写的重点依次是动态造型、时间与节奏、动画夸张与变形、连续动作绘制及其他;从概念设计与原画创作(以简笔画形式进行)教材中最应体现设计理念和创意知识;动画应用软件(如Flash, 3DMax)的使用与动画制作技术教材需要分别编成二维与三维教材;动画后期制作(剪辑、视频合成、音频合成等)技术教材应以实例讲解为主;教材的每章节后需要编写适当的习题;三部培训教材的内容可综合成一个动画制作案例进行教学;动画应用软件(如Flash, 3DMax)的使用与动画制作技术教材重点是Flash软件的应用。(3)专业课上教师应掌握Flash, Animator等动画制作软件,课程编排应突出“具体性与实践性”。

三、提高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议

1.明确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教学能力包括通识教学能力和核心教学能力两大能力要素。通识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职业都应该具备的教学的素质能力要求,是对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描述。它可以分为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也称职教教师的主体能力。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特性,首先体现在其设计教学的性质,其次体现在其动画行业的性质,具有双重的特性。因此中职电脑动画设计教师应包括以通识教学能力为基础、核心教学能力为主体的教学能力。如表2所示: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9)

1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关系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未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值得我们探讨。为了了解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对武汉技师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通过上面的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纷繁复杂,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有电子装配、电子测量,电子元器件、电子CAD等,而关于讲解二极管的课程就有四个,书本理论知识重复严重。

(2)理论实践脱节。专门的理论教学,公式多,理论强,学生掌握较差;集中的进行电子技术实训,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纯粹的为实训而实训,无目的,无目标。学生在实训时只是按说明机械焊接,在面对电路故障时则束手无策。实训与理论本来是相互促进,但理实脱节,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3)教学实践脱离企业实际生产。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时经常喜欢让学生做的收音机,在我们实际的企业中已经几乎没有生产,电子企业的生产状况与学校的专业实训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直接导致我们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我们的毕业生在企业格格不入。

(4)课程间衔接混乱。课程与课程之间学习先后顺序亦无章法,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喜欢老师,老师上课头疼,学生上课烦躁。所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电子技术专业发展遇到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解决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新的教学思维与方法,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呼之欲出。

2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整理融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把整个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个职业能力中包含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来说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1)实训与理论的一体化。实训环节融于理论教学,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出现,浑然一体。例如讲解电阻相关内容时,我们的顺序可以是这样,电阻色环识别方法,实际电阻识别,电阻测量,电阻串并连知识,万用表制作,万用表原理。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实践都存在,但都是讲解电阻知识,知识点相互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打破以往的以知识逻辑为主线,通过项目整合,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与深度,增加实用类与操作类知识,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定岗工作合二为一,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教材一体化。以电子类就业为导向,以电子技术职业分析为起点。依据电子技术国家职业标准,根据电子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实际设备状况,让教材真正成为老师的参考,学生的指导,改变教材内容重复,理论集中,复杂多样的问题。突出重点,如二极管与三极管知识的学习,去除复杂无用知识,如收音机焊接,让学生通过相应一体化教材的使用明确自己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技能,应该拥有的能力。

(4)教室的一体化。电子实训室与理论教室合二为一,按照电子企业生产加工车间设计。教室即是车间,能焊接,能调试,能排除故障。课桌即是工位,万用表,示波器,稳压源,样样齐全。理论与实践在同一个场所完成,车间与教室灵活转换。

(5)教师学生的一体化,教师穿上工作服就能生产,脱下工作服就能讲课。学生就是工人,上课就是培训,实践即是上岗。

3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了解了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具体的在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三双,双职称(教师职称,工程师职称)双资格(教师资格,技能资格),双素质(理论讲解素质,实践操作素质)。能进行理论授课,操作技能指导,同时又能很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技术骨干请到学校,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同时鼓励双师型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给予认定奖励,合理激励,优先安排。其次学生考核机制的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以考试,实践来给定学生评价的机制。设计理实一体的考核方案,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值。例如电子技术考核可包括这样一个流程。电子CAD绘图,电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测量,产品工艺设计,产品参数记录等这样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来完成,理论实践全部融于过程之中。然后创设企业,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设计团队。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不是教师的冥思苦想,它是学生的心声,它是企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共同探讨,一起开发出先进的,适合的,不断更新的一体化课程。最后一体化学习校园氛围的营造。结合电子企业实际情况,在学校设置醒目的标语,学生着统一的工装,上课前喊个性的口号,让学生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相应一体化学习的氛围,自觉的按一体化教学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4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误区

在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

(1)一劳永逸思想。一体化教学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在参与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知识,教学方法。

(2)过分追求整体。一体化的整体实际上是有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避免好高骛远,做好每一个小的职业能力,做好每一部分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

(3)简单的理论,实践的叠加。一体化是一体,而不是一起。只有深入的融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电子技术产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电子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不断的适应社会需要,才能让我们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走出去,稳定住,撑起来。

参考文献

[1]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07).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0)

1.引言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实验教学时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选择何种实验手段以适应教学条件,怎样设计教学使实验效果从简单验证拓展到电路探究,怎样通过实验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付诸实施。

2.三相交流电路教学思路

三相电路是电力系统主要的供电方式,三相电路也是是电路分析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交流应用电路的关键章节。以往的教学先讲理论,再做实验,而学生往往在做完实验之后仍然没弄懂电路的工作,也不理解实验的数据结果,动手是盲从。调整教学思路,以行动为先导,以实践为中心,理论与实验穿插,真实实验和仿真实验结合,验证与探究递进。

3.三相交流电路教学设计

三相电路教学中,针对不同联接方式的负载,重点内容和目标及教学手段设计如下。

3.1 对称三相电路

知识目标:

(1)五种三相电源系统电路;

(2)对称三相电路的相、线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和相位关系;

(3)三相电路的各功率关系。

能力目标:

(1)能识别、选择、连接符合要求的三相电路;

(2)能对三相电进行基本测量;

(3)能用Multisim对不同联接的三相电路进行虚拟仿真测量和分析;

(4)能用相量图法进行分析,能对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进行一定的工程测量和计算。

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手段及步骤:

(1)实验认识三相电源,测量电源电压;

(2)教师讲解三相负载的连接,三相电源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3)学生搭建一典型三相供电系统—三相四线系统,测量相线电压电流,理解各物理量含义和特点;

(4)仿真实验测量三相电源及三相负载各种连接情况下的相、线电压电流值,分析比较大小和相位关系;

(5)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数据,分析各电压电流值的特点及关系;

(6)教师讲授相量图分析法,学生练习运用;

(7)教师讲解分析P、Q、S值的工程公式;

(8)学生仿真实验,测量功率;

(9)讨论总结。

3.2 不对称三相电路

能知目标:

(1)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特点;

(2)理解中线的作用;

(3)能正确连接和测量不对称三相电路。

教学方式、手段及步骤:多媒体、仿真实验。

4.三相交流电路实验设计

教学过程中实验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考虑到三相电源高电压大电流工作且负载不对称易致损毁故障,为避免出现意外并提高实验效率部分实验采用仿真实验。

4.1 三相电源测量相、线电压

使用交流电压表分别测量实验台上的星型电源的三个相电压和三个线电压,直观理解三相电源的对称性和相线电压的量值关系。左图1为电工实验台的三相电,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图1 电工实验台的三相电

图2星型负载仿真测试电路

4.2 星型负载仿真实验

应用multisim软件创建测试电路如图2所示。

接入虚拟示波器,测量UVW三相电压波形,绘出波形图,理解三相相位关系。

(1)三相对称星形负载的电压、电流测量

接入电压表和电流表,J1打开,J2、J3闭合,测量对称星形负载在三相四线制(有中性线)时各线电压、相电压、相(线)电流和中性线电流、中性点位移电压。记入表1中。

打开开关J2,测量对称星形负载在三相三线制(无中性线)时电压、相电压、相(线)电流、中性线电流和中性点位移电压。

根据测量数据分析三相对称星形负载联接时电压、电流“线量”与“相量”的关系。

(2)三相不对称星形负载的电压、电流测量

接入电压表和电流表,J1闭合,J2、J3闭合,测量不对称星形负载在三相四线制(有中性线)时各线电压、相电压、相(线)电流和中性线电流、中性点位移电压。

打开开关J2,测量不对称星形负载在三相三线制(无中性线)时各线电压、相电压、相(线)电流、中性线电流和中性点位移电压,记入表1中。

根据测量数据分析,说明三相负载不对称时中性线的主要作用,由此得出为什么中性线不允许加装熔断器的原因。

(3)三相对称星形负载故障探究

三相对称星形负载,将U相断路,即J3打开,J1打开、J2闭合,测量四线制时各线电压、相电压、相(线)电流和中性线电流、中性点位移电压。

上述负载中,打开开关J2,测量三线制U相断路时各线电压、相电压、相(线)电流和中性线电流、中性点位移电压,记入表1中。

(4)三相电路功率测试

图3 二瓦法测试联接

接入功率表测出每相功率,计算出总功率。在B相接入电流表测出IB,计算总功率P总。参见图3接法,建立二瓦法功率测试电路并验证总功率P=P1+P2。

(5)三角形型负载仿真实验

创建测试电路如图4所示。

图4 三角形型负载仿真实验电路

正确接入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J1闭合和打开两种情况下,各线电压、相电流、线电流,记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三相对称负载三角形联接时,线电流与相电流,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探究思考不对称负载、一相断路等情况在三角形联接时对电路的影响。表2是三相三角形负载的电压、电流。

5.效果及总结

在三相电路教学中实验贯穿全过程,应用行动导向,从浅到深、逐步分层验证关系、探究现象、研究规律。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计算总结,不仅加深了对三相电路理论的理解,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操作,边思考边完成。相比大量的理论推导分析,实验引领、探究的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动手、踊跃交流,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学习结构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陈卫兵,刘杰.《电路分析》课程的仿真实验设计研究[J].课程与教学,2008,06.

[3]赖华清.对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M].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3).

电力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0

Ou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itle

Accreditation System Changes and Reflections

CHEN Niuze, PENG Yang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teacher engagement system several changes, particularly the forthcoming deepening of refor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additional titles being senior level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not only broke the original title review Schoolteachers "dual "and even more so to the village school teachers job classification and weak school tilted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changing the focus on teacher qualifications, the tendency papers published, emphasizing the Ethics and work performance, prompting school teachers job classification more reasonable.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itle accreditation; system changes

1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变迁过程分析

1.1 初创施行:中学与小学两个序列且副高封顶

1986年3月,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签发《中学教师职务条例》和《小学教师职务条例》条例,主要针对教师职务制度做了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由事业编制转为聘任制度,且中学和小学两类学校分别开展职称序列。2000年,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于山东潍坊市等地区开始添设,该职称与副高级同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版第三十条规定,国内将会建立起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①

1.2 改革试点:变副高封顶为正高封顶

教育不断发展,为建立起相匹配的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区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选为试点,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进行深化改革。②

2011年9月,人社部、教育部人社部发〔2011〕98号、人社厅发〔2011〕96号两份文件。该系列文件决定选取深圳、广州、佛山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③

2012年8月,《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并总结了近两年教师职称制度深度改革试点的经验,并决定在此基础上,再花费一年时间,于全国部分地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深化改革扩大试点。④

1.3 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常态化评审

为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使中小学教师也能评上对应高校科研单位的教授、研究员级别的正高级职称,人社部、教育部于2015年9月7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该会议旨在针对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开展工作部署,确定在2015年12月之前,各省改革实施方案报两部审批,并在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两年左右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⑤

新制度彰显几大亮点:增设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打破原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二元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同时,改变过分强调论文与学历的倾向,注重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推动教师资源合理流动,确保乡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在教师职称评定的优先地位;创新评审标准,确定评审衔接制度,将评聘分开改为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相统一,全面实施“评聘结合”,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2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变迁效应分析

2.1 积极效应

(1)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目的在于鼓励那些具有将强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这一制度的确立,对激发众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显著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这一制度中获得由自己能力所带来的利益,比如职位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等一系列相关福利;另一方面,职称制度也是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肯定与鼓励,可以让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成就感。

(2)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目的在于以等级形式表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与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性。每位教师都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性发展,一方面这是对大时代背景下新型教师诉求的呼应,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职业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3)有利于提高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首要评定条件与标准是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因此,教师便会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以获得更高的教师职称,以及相关的职业认可感。

2.2 消极效应

(1)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存在制度。现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是于1986年制定的,该制度分为中学和小学两个单独的序列:中学教师职称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中学高级教师以及中学一级、二级、三级教师;小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小学高级教师和小学一、二级教师。按规定,小学高级教师是小学教师级别中的最高等级,但也仅相当于为中级,中学高级教师是中学教师职称中的最高等级,但也仅等同于为副高级。故此,教师工作积极性较低,进取心不强,职称评定受限;同时也不利于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教师职称指标少,晋升竞争激烈。教师属于专业技术岗位,其职称评定指标分配主要根据各学校核定的岗位比例宏观规划而确定,由于准用岗位少,大量薄弱学校并没有职称晋升指标。故此,具备参评资格的待聘人员数量逐年累积,出现“论资排辈”、“熬年头”等现实问题,这不仅严重挫伤了众多教师评职称的积极性,不利于部分优秀教师得到相应的职称称号,也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长远发展。

(3)教师职称评定重定量考核轻定性。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主要是由人事部门制定,较注重教师的学历、教学成绩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定量考核,而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师德表现以及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与实绩等方面的定性考核甚少,导致了部分教师为职称评定而重科研水平即,对教师的本职工作即教学尚有忽略,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4)教师职称评定重城市教师轻乡村教师。虽然一直强调乡村与城市、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教育相对公平,从教育资源上彰显公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但仅在现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这个点上,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就已经被区别对待:城市高职称教师的数量明显高于乡村教师的数量,但其评定难度却小于后者,在源头上就已经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3新一轮中小学教师职称深化改革的启示

3.1 破除中小学教师职称“二元化”樊篱,提高教师职业发展空间

2015年9月7日,由人社部、教育部召开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电视电话会议,该会议提出中小学职称经过改革后的结构体系共分为五个等级,即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其中,最大的特点即提升了职称的最高层次,设置了相当于高校、科研单位中的教授级别的正高级职称,使相关的教师职称制度更加适合当下环境。改革打破了原有中小学教师职称“二元化”樊篱,拓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调动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旨在选拔出教育综合能力强、教学技术精、群众公认、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突出业绩的教师。

3.2改变过分强调论文与学历倾向,注重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

为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适应新视野下新型教师的时代诉求,我们应该确立新型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不仅要体现出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征,还要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予以科学的评价,其最终目的在于改变过于重视学历、论文的倾向,注重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的考核。

3.3适当提高评定比例,扩大评定范围

中小学教师制评审制度的确立,其首要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高教师的工作成就感。因此,我们只有在评价标准上严格把关,才能体现出该制度的现实意义。而在现实情况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评审的名额少、范围窄,再加上评审过程复杂冗长,使众多符合参评条件的教师“心有余悸”。因此,为了使众多符合参评条件的教师拥有更多的评审机会,应该适当地提高评定比例。

3.4向乡村薄弱地区倾斜,推动教师的合理流动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强调了乡村地区和薄弱地区教师队伍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也从大范围内观察到了乡村地区和薄弱地区教师占整个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比例的严重不足。因此,在新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中,要求将评审的天平适当地向乡村地区和薄弱地区倾斜,以实现教育在地区分布上的相对公平。此外,新增加了城镇教师晋升为高级职称的硬性标准:有乡村或薄弱地区任教经验,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区域间的师资力量合理地流动。

3.5创新评价机制,实施评价衔接制度

为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与科研能力得到更加科学的评定与考核,一方面要创新教师评价机制,采用试讲与面试答辩一体化且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要使评价人员更加专业化,建立以教学专家、一线教学工作者等组成的业内评审委员会,提高评审委员的总体专业水平。另外,为全面实现评聘结合,使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得到有效衔接,需要将原来的评聘分开改革成为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相统一。同时,为推进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不同职称之间师资力量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缓解评聘矛盾与竞争力,建立并逐步实施中小学教师跨校、跨地区评聘制度。

注释

① 张泽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7):26-29.

② 潍坊教育信息港.2009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三省市试点[J].教育发展研究,20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