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1:3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69-02

2012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题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领导工作全过程,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为了加强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于“实事求是”的研究做一回顾。

一、对“实事求是”的解读

学者们从中华传统文化渊源、古代解读、近现代解读等方面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系统论述。

1.关于“实事求是”的历史文化渊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实事求是”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务实的民族精神和现世倾向。有学者考证了“实事求是”的最早出处和发展脉络,指出西汉前期,河间献王刘德收藏了大量儒家、道家经典的正本、善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班固称其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经过后世学者的发展,实事求是逐渐成为古人以实证和务实的治学精神和态度,要求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时,其主观思想要趋向、靠近圣贤经典,符合圣贤经典的原义。

2.对“实事求是”的解读。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 “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有学者从所受的湘湖文化教育背景和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与党内“左”右倾错误作斗争的艰难历程阐述了是 “实事求是”的坚定倡导者和执行者。还有的学者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指导思想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方法论的基础,二是作为共产党员道德品质的党性要求。

3.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解读。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二是任何时期、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讲实事求是。有学者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加以论述,指出邓小平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4.关于“求”的理论。有学者系统论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中“求”的理论与实践,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求”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求”的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解放思想;“求”必须放眼世界,抓住机遇;“求”要有“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在“求”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思想障碍。

二、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于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二是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因此,第二种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有学者提出: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进而指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了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的正确性。

关于实事求是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有学者分别从和邓小平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角度加以论述。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其中包括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统一关系、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理性标准和价值性标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贯彻群众路线具有促进作用等观点。邓小平在思想的基础上,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两者相统一的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具体包括:要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来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方法上是统一的、以“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性标准、要实事求是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以制度保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等内容。

三、作为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有一段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学者分析了建党九十年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经验与启示,肯定了独立自主、解放思想、民主等因素在坚持实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重要作用[11]。有学者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实事求是”所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或具体形式,“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由、邓小平、所代表的三个阶段,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路线,并使之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邓小平对于实事求是理念本身做出了重大的推进,如提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立足于自身的特色;通过“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两大原则全面地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体化和现代化。

另一些学者则从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的一致性。有学者指出,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矢志不移地探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其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但却各有侧重:主张“有的放矢”,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注重“与时俱进”,则突出“求真务实”。还有学者认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原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

四、关于“实事求是”实践“难”的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2)

党的思想路线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引下,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并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恩格斯强调:“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思想路线概括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列宁指出,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而第二条路线则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列宁认为,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就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 ,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4]274正是 由于列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革命是在一个比俄国更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进行的,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辛 的探索。毛泽东在总结我们党流血牺牲取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最早认识到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 须有一条正确 的思想路线。1930年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本本主义的方法是最危险的。为了纠正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必须洗刷唯精神 ,注重实际调查,坚 持“从斗 争 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941年 ,在延安整风时期 ,他用中国的成语“实事求是”来表述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说:… 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t6]aol经毛泽东这种唯物而辩证的阐释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我们党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集中表述。这条思想路线的确立,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主要是参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我们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而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改变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及观念,是客观的发展趋势和需要。但是,建国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曾一度遭到严重损害,特别是“文革”结束时,“两个凡是”的提出,为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设置了障碍。为打破“两个凡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为改变不合国情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开辟了道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党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明确了毛泽东思想永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明确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就是实事求是;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由此,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摆脱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实现全面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带来了我们党和民族的新的伟大觉醒 ,孕育了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造。通过这场大讨论,党内外思想 日益活跃 ,出现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他认 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

1978年 i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 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邓小平有可能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创造性地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 ,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个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地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由于这两大贡献,使 中国得 以顺利地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初步创立 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的新体系,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3O年中,我们党领导全 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伟大成就。回顾这 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针对新时期 、新形势、新任务,强调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 的时代精神。2000年,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 目的 ,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 ,始终兴旺发达。任何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与时俱进 ,就要正确回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如何认识 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希望全党同志共同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他强调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 ,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 ,甚至发生失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 ,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9]284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地对党 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表述 ,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

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 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是党 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 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 出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明确地向全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 ,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创立了科学的理论 ,还在于他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自己的理论成果,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完善和发展 自己的理论。经典作家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客观情况的反映,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对那种把他们的理论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做法,他们是不赞 同的。马克思本身就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他毕生关注世界 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 自己的理论 ,最先树起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旗帜。比如 ,《共产党宣言》发表 24年后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作序时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 ,《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不认为 自己是真理的绝对化身,相反,他们认为真理是不断发展的。在他们看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 同教条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人 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 ,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与惟一的途径。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相反 ,教条主义者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具体结论当成教义 ,看事物,想问题,作决定,一事 当前 ,先查本本,而不是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唯书不唯实。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生命之源就在于发展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从生活本身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 ,不断地从四季常青的生活之树上采摘翠绿的新叶,撷取鲜艳的花朵 ,来酿造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生活。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需要。搞革命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取得胜利和不断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

党 87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避免思想僵化。思想僵化是与时不变的结果。改革开放前 ,教条主义是思想僵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 向前看》这个解放思想的宣言,打破了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新的思想僵化,我党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解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着道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发展生产力有着 内在 的逻辑联系。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履行的第一要素。如果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思想不解放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产力就失去了发展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指引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依靠这个法宝,就能冲破种种思想障碍,不断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工作的新局面 ;离开这个法宝 ,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会遭受挫折、遭受损失。因此,我们要继承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这条最基本的经验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以专门的一章“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回答了种种非议,深刻精辟地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解决 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 出路的。胡锦涛同志和党中央为全党全国人 民指出了历史前进 的航向。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改革,都有待于大力解放思想去推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不断深化 ,开放也在不断扩大。经济转轨、体制转制和社会转型正在进行 ,所有制结构、利益主体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靠老办法、老经验、老思路,不可能得到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适应新形势 ,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尤其要看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作出理论上的新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更需要深入研究,从而深化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

胡锦涛在2008年“6·25”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第一个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把解放思想写入了大会的主题 ,并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四,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适应时展新变化、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冷战结束以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峙的格局解体 ,呈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世界没有解决的两大课题,但是国际关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将会长期存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革命,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使得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 ,不断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命运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尤其应 当看到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特征,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的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加快发展自己。

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其任务艰巨繁重,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变革 、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新世纪新 阶段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 日益强烈,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更加富足,而且要求政治参与更加充分、精神文化更加丰富、社会生活更加安定和谐。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全面发展,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才能更好地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而解放思想、实事求、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胡锦涛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列宁选集:第 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3)

查《现代汉语词典》“思想”一条是这样说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脑子里想东西,这个过程就是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这就是思维活动,但思维活动只是过程,并不是结果,所以它还不成其为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必须要有一种存在的形式才成其为结果,那么这个结果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记录思维活动结果的形式就是语言和文字。因此,思想的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没有形成语言和文字的思维活动还不是思想,因为它不是结果。只有成为了语言和文字的东西才能说是思想。所以言论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思想的存在形式就是记录思维结果的言论和文字。

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完全自由的,你脑子在那里想什么别人是无法知道的,这个过程是旁人无法知道也无法干涉的,实际上也就不存在解放思维的问题。因此解放思想显然不仅是指解放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显然是、也只能是指思维的结果——思想。

既然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那么我们说解放思想,如果不是指解放言论和文字这个思想的载体,那还能是什么呢?

思想的价值在于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社会实践,但它首先应该能够为人所知晓,也就是起码能够发表出来,才能为人们认识和讨论,人们不通过言论和文字这样的载体,根本就无从知道任何人的任何思想,更谈不上解放思想。

所以,记录思想的言论和文字必须能够发表和讨论!

因此,思想的自由发表和讨论,才是解放思想的首要前提!否则哪里会有对不存在的思想进行解放的问题呢?

二、什么是解放思想?

思维是思想的基础和前提,思维是否自由,取决于思想能否自由的发表。思想能够自由的发表的环境,自然会激发人们的思维活力,思想才因此而活跃,因之各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就会充满生机,各种创新当然就会自然涌现。人类进步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与进步,无一不是建立在人们自由思想的基础上的。有了真正自由发表和讨论思想的氛围和环境,才能最大程度的集中人们的智慧,也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科学能够得以进步、不断创新的基本的首要的条件。如果发表思想动则得咎,甚至因言获罪、存在危险,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会使得人们不敢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自然的后果就是连思维的活力也会丧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必然是万马齐谙,处处凋敝、死气沉沉的灾难后果。失去了思想能力必然失去创新能力,这样的的民族和国家必然落后。

到底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打破过去旧的框框、限制和规定,按照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面临的问题。

人们大都有惰性和惯性,满足于现状和现实,人为地设定了一些,不敢或不愿疑问和质问,这样,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需要我们经常抱着怀疑的眼光,多质问:一贯如此就对吗?来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推进社会的进步。

简单的说就是让你放下一些已经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只要你认为对的或认为可能是对的,就去研究,就去做!不管某某说没说过。打破束缚思想的陈规陋习,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就多多的做。打破现存的定律和思想,放开被束缚的手脚和思想,迎接新的事物和新的环境。是对以往错误思想的委婉的批评方式,亦既把你的思想扭转到新的轨道上来。解放思想,也是有条件的,就好比把你叫出屋子赶到院子,但不许出围墙,跟放风有点相似。

解放思想,不是放纵思想,而是追求真理;解放思想,不是率性而为,以致道德的沉沦,人性的扭曲,而是我们需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少点个人主义,多点民族主义;少点个人私利,多点国家利益;少点专制特权,多点集思广益;少点吹鼓阿谀,多点直言忠诤。

邓小平回答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解放不解放,通常被认为是人的精神状态问题。而邓小平在十年内乱结束之后,从沉痛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结论说,解放思想是个受民主制约的思想路线问题、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主要是针对当时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缺乏民主条件,政治生活不正常,思想不解放,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而提出来的。

这就表明,解放思想不仅是一个使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论问题,而且确实是一个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就其政治意义而言,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一是如上所说,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二是解放思想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三是思想是否解放,不取决于或主要不取决于个人的品德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民主条件如何。如果缺乏民主条件,只能导致全社会的思想僵化,解放思想就无从谈起;至多只能有少数先进分子敢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但那也难于形成大气候,而且他们往往会遭到厄运。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僵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民主太少、民主遭到破坏的结果,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在具体分析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的历史原因和它所产生的很多怪现象之后,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并提出了“要创造民主的条件”的任务。这里说要创造的“民主条件”具有广泛的内容,既包括民主手段、民主方法和民主作风,也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的法律化;既包括政治民主,也包括经济民主;既包括人民民主,也包括党内民主。在谈到发扬经济民主时,邓小平提出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权力,以改变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还“要确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他特别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邓小平这些话虽然是在多年前讲的,但由于解放思想和创造民主条件是无止境的,何况我们的民主制度至今还不完善,因而在今天和今后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为什么我们要提倡解放思想呢?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历史极为悠久的国家,因言获罪,文字狱这样的血腥罪恶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尤为繁复,充斥着我们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毋庸讳言,即使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只因为发表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用言论和文字发表了自己对某一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结果招致人身危害的事例,也依然有着许多深刻的教训……提出解放思想,正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还存在着桎梏。

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这个解放前提当然也是源于对思想的讨论和发表,虽然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思想的解放范围还很小,能够发表和讨论的人也需要相当的政治资源。

而中国现在和今后的进步与创新,需要全体公民的参加与投入,但如果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对发表思想的种种限制,甚至存在因为发表自己的思想而招来种种祸患、也就是还有因言获罪的可能时,解放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同时应该说明的是,对思想的解放设置任何前提和限制,就是对解放思想的歪曲。历史事实证明,思想不是某些个人或者群体的特权和专利,不是能由某个个体和群体所垄断或者包干的。

因此,建立真正能够保障自由发表思想的言论和文字的制度,才能充分激发人们原应有的思维能力,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真正能够解放思想、拥有创新空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真正前提和首要条件!而这原本就是已经写进了我们的宪法、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正是我们追求建立的法治国家的目标。

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解放思想”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毫无限制、毫无前提的。当然,解放思想是离不开“敢想”的,一个什么也“不敢想”的人,决不会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但是,并非只要有了“敢想”这个条件就行了。敢于“想别人之未曾想,想别人之不敢想”,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敢于“想别人之未曾想,想别人之不敢想”,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就一定是解放思想。只有符合科学原理,符合科学规律,符合科学法则,符合民族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类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等等的,才能称得上是解放思想;否则,便不是解放思想,便不能称作解放思想。

由此看来,我们今日之解放思想,要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符合思想,符合四项基本原则。一旦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一旦“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那么,那就决不可能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只能是产生一些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思想之类的垃圾。

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4)

下面,我就*分局如何开展好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自治区党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的重大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

(一)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这个词汇我们都耳熟能详,但究竟什么是解放思想?我觉得今天还是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人类进步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与进步,莫不是建立在人们自由思想的基础上的。而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来概括,则是*同志提出来的。*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基于这两段论述,我觉得对于“解放思想”的理解应该把握四个要素:一是其特征是在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精神状态的改造。二是其具体体现是创造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开辟前进的道路,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三是其本质是实事求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四是其根本标准和目的是“真正解决问题”,真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真正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家知道,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事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年*同志*谈话,使全党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障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地位,并明确提出了“三个解放出来”的论断,奠定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又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

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我们党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之所以能将亿万人民的意志凝聚起来,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就在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因此,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有形的载体,为我们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实践的舞台。

(二)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科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在于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既是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继续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才能结合新的实践,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

今年春节期间,*总书记亲临广西检查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要实现“四个新”,其中第一个“新”就是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只有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新突破,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新进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见到新成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上个月召开了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市局也在3月5日召开了*市工商系统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对工商系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我们要按照八步区党委和市局的要求,全面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贺州的重大举措。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委书记*和市长*在“*市学习贯彻*总书记广西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会议”上讲话中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贺州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这些思想上的解放和观念上的更新,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么多年不断解放思想所积蓄和释放的能量,就不可能有贺州今天良好的发展局面。开展这次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着眼于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解放思想查找问题,以解放思想解决问题,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明确任务,准确把握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总体安排

根据*区党委和市局的通知精神,结合八步分局实际,我局制定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局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

在全系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给领导干部的新春寄语主要精神,紧密联系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贺州、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着力克服制约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解影响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各种难题,着力探索促进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

(二)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主要任务。

在全系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是要立足于当前工商事业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着眼于推进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任务要求,紧密联系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着力在破除制约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上下功夫,在解决我局干部作风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要把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以全面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为抓手,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四统一结合起来,为此:一是要认真查找和解决在履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定职责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统一,全面推进“法治、数字、和谐”工商建设;二是要结合履行工商职能,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全面整合工商综合职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扶持优势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三是要结合效能建设,探索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新举措,行政提速,服务提质,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四是要结合系统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务实高效运行新机制,弘扬工商文化,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同志们,解放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解决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所谓“不想解放思想”,就是认为解放思想与己无关,是政治家的事、理论家的事、上级领导的事,对自己来说,总是感到老路子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不思进取、思想懒惰,其根子在于经验主义。所谓“不敢解放思想”,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上级责怪、怕同级嘲笑、怕下级疑惑,遇见困难绕道走,碰到难题拖着办,其根子在于个人主义。所谓“不会解放思想”,就是思想不敏锐,思路不开阔,思考不深邃,思辨缺乏功力,不懂得从哪里着手去解放思想,只会亦步亦趋、照搬照抄,其根子在于形式主义。这三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备的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只是转变几种观念那么简单。我们既要把它当成一种政治要求来理解和服从,更要把它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思维方式、思考习惯来追求,努力使自己思考问题、开展工作都能自觉做到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三)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方法步骤。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5)

现将大讨论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刻认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开展好学习活动

200年12月,市局决定在全系统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工管处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了传达和学习,成立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王万发同志任组长,处长王金学同志任副组长,另三名支委为委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办公室设在工管处办公室,由办公室负责大讨论活动的具体事项。并根据局党委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研究制订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安排。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工管处支部先后组织集中学习,召开专题讨论会,开展“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为主题讨论,制作宣传横幅1条,专题宣传栏1期,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征求意见函各20份,公开了邮箱,并着手制订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使全体人员达到了思想上大提升、作风上大转变、工作上大进步。

二、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基本做法

(一)紧扣“一个主题”。围绕我处公路工程建设的长远目标,明确了以“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工作业绩创一流”为目标,针对当前影响干部作风转变的各种突出问题,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整改,以思想的解放带来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潜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带来运作机制的创新,以精神的振奋抓好交通公路工程建设。

(二)狠抓“两个学习”。我们以解放思想(本文源于文秘城:)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一是狠抓党支部集体学习,党支部成员由于在工地时间长,往往集中学习难以落实。这次我们为处理好工学矛盾,我们大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来进行,保证了人员和时间的落实。通过学习十七大精神、《》,市局党委闫国辉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相关资料,使大家加深了对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狠抓业务学习。为进一步使全体人员“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工作业绩创一流”,王金学处长作了学习动员,使全体人员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狠抓工作的落实,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注重营造宣传氛围。通过召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宣传标语、专题栏等方式,营造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人人知晓,积极参加的浓厚氛围。二是注重理论的深化。我们举办了“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工作业绩创一流”为主题的讲座,要求人人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放思想,谋划交通工程建设。三是注重查找突出问题。我们要求每人找一个问题,每人提一个建议,在讨论中,同志们深入查找自身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作创一流”,“履行职责、创新意识”;“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公路建设、公路施工”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制定了破解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四)搞好“三个结合”。一是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相结合。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从思想和工作的突出问题入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二是将解放思想大讨论与工程建设相结合。我处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都是硬指标,大讨论活动让我们从思想上、目标上、发展上有一个更高、更远、更深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把工程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三是将解放思想大讨论与提高工作效率相结合,在讨论中,制订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做到优质高效,上升到理论层次,做到理论先行,理论指导实践,不走弯路。

(五)求实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加强宣传引导求实效,学习活动中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对照“创一流业绩”的要求,查找差距,积极整改,规范办事,热情服务,要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服务”争当交通建设先锋模范单位。通过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作风整顿,促进了党员干部和全体人员作风和工作效率的明显好转。全体同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积极打造一支心齐、风正、气顺、劲大、实干,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让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交通职工队伍。

三、我们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突出一个“带”。在学习宣传阶段,党员干部积极发挥榜样作用,做到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做学习笔记,带头写心得体会文章,带头谈体会,领导小组成员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我剖析,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工作上档、提速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启发了大家,深化了教育效果。

(二)纪律要求突出一个“严”。在大讨论活动中,我们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注重纪律要求。一是坚持执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制度》;二是督导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三是我们给全体人员发了学习笔记本,撰写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6)

论文摘要:理论精髓具有标识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形态也不例外。“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的一致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表述的差异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个性,也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种形态。这四种理论形态的精髓,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均已得到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明确的观点。

“精髓”作为一个研究问题,是被列宁明确提出的。列宁在提出“精髓”问题之后,随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行了概括:“他(库恩.贝拉—作者注)全盘否定了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策略,完全忽视了最主要的东西。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很明显,列宁在这里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本身,而是从实践角度就如何运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主义产生、形成后,其精髓并未得到经典作家的规范表述。斯大林曾使用“列宁主义的出发点”一词,他说“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斯大林的这种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辞法规定性、哲学规定性及个性特征,不妥之处显而易见。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经由邓小平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已成定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提出并科学定义的新概念,其精髓中央尚无明确表述,在学术界己有多种观点。如王建军等提出的“解放思想”,秦宣等提出的“实事求是”,刘景泉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书翰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上述各观点中,本文认同王建军教授的观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应表述为“解放思想”。

至此,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可以做如下表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这三个概念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但表述时使用的文字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什么要使用有差异的文字表述内涵完全一致的概念?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理论精髓能够标识理论本身的基本属性

基本属性包括共性和个性。共性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个性则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差别性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产生了一些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理论精髓能够直接明了地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理论精髓具有表示理论共性的功能。判断一种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讲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二是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

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将后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放在一起,逐一对比两种理论所含具体内容,进而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属性。但在实践上,这种方法不具有操作性。因为,理论往往具有庞大的体系,它所含内容也丰富多样,将丰富多样的理论内容进行一一对比,本身是极其缺乏效率的,得到的结论无法反映理论的本质,也缺乏科学性。例如,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产生的理论,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差别。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等,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别,也不尽合乎列宁主义的的观点。邓小平理论被涵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其中包括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这些具体理论既与马恩学说相区别,甚至是马恩未论及到的,与列宁主义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如果凭此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划归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科学性。因为“精髓”是理论的灵魂,是统摄理论体系内各具体理论的。精髓的贯穿力、统摄力使其具有反映该理论本质的强大功能。既然任何一种理论的精髓都具有反映其理论本质的功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各理论形态的精髓,也必然反映其理论本质。因此,在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属性时,比较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就可以得到简明而且科学的结论。如果其精髓的内涵一致,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属马克思主义,反之则是非马克思主义。

其次,理论精髓具有标识理论个性的功能。任何新理论产生并存在的价值在于创新与发展,完全继承前人理论的理论是丝毫没有价值的。其实,理论体系的发展,都表现为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体系内新产生的具体理论都是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新生理论的信仰决定理论的属性,新生理论借以产生的时空条件赋予理论以个性。因为时空条件的影响,理论本身具有个性成为必然。因为理论精髓需要统摄理论本身的全部内容,所以,理论精髓的表述也必须能够标识理论的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理论容量和永恒的生命力。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的发展也不例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二、内涵的一致性标明了三种理论形态的共性——马克思主义属性

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可以判断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

1.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比较。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表述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从表面看,构成两个“精髓”的文字是不同的,表述格式也有差别。不过,从内涵方面看,二者则完全一致。“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哲学含义是:要分析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分析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就是要研究事物各种矛盾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的特点,抓住主要环节;就是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相互转化;就是要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僵死的、抽象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实事”就是依据一定时间、空间条件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研究。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完全一致的。第一,二者都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唯物主义要求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对于事物的了解,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均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基础。第二,二者均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就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辩证分析和思考,从中求得事物的本质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不是从现象上而是从本质上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法就可能成为“变戏法”。而当它与唯物论结合,就真正上升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才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既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唯物论,又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第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还是“实事求是”,都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际,将实际永远摆置在第一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综上所述,可得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精髓——“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其哲学内涵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完全一致。

2.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哲学内涵的一致性,已经得到公认。邓小平同志曾完整表述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既然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同时“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又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完全一致,那么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到“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相一致的结论。

由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的内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完全一致,所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分别标明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三、表述的差异性体现了三种理论形态的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它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差别,恰好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然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一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由西方传人中国(“中国”首先是个空间概念),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了一个新的地域,这一地域是中国而不是西方,更不是俄国;它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条件。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结合起来,形成了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由于马、恩、列、毛等所处的时代,均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因此,毛泽东思想虽具有时代性,但是与马列主义相比,其时代性差异并不明显。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就是经过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属性,“民族性”是毛泽东思想的个性。具有个性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个性应该得到鲜明的体现。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必须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本身的个性。由此势必造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表述上的差别。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体应该如何表述?不可能再沿用“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如果沿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但又不能不用;如果不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邓小平同志找到了一种表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内涵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既相一致,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同时它们又相互区别,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实事求是”作为成语,是中国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邓小平同志也认为“实事求是”是中国语言,“实事求是”更容易被民族文化兼容和接纳。所以,用“实事求是”表述精髓,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确实恰如其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7)

党的思想路线至今有四种表述方式,“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四种表述方式体现了我们党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内涵,是共产党人勇于奋斗和探索的历史路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了解和掌握,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实事求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1.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7月国民革命的失败,党的思想路线开始孕育。由于共产党刚刚建立,只能听凭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指挥,照搬苏联的经验和模式,中国革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共产党一直努力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依照中国国情制定一系列方针和政策。

2.自1927年土地革命开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的思想路线初步提出。1929年6月,在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原因时,“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第一次被使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写到, “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从这时起,党的思想路线有了基本含义的界定。

3.自1935年1月遵义会议到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实事求是”被确立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中心思想。在1937年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本哲学名著中, “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开始被使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这一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任务,也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

4.自1938年11月到1945年6月党的七大,党的思想路线正式确立。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深刻挖掘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同时,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从运动后之后,“实事求是”开始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为人们所接受。1945年4到6月召开的党的七大把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5月31日,特地讲了“实事求是问题”,意味着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

1.党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破坏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恢复的时期。自1966年到1976年,由于国际国内各种的影响,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都受到了影响,导致了“”,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1978年邓小平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过程中,大力提倡“实事求是”,批评“两个凡是”,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说:“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

2.“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在1978年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也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并列提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概括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的思想路线,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使用。1988年3月10日,在上海市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三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来的。”这是第一次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概念。

2.“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与时俱进”的概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2年3月,他在陕西考察时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意味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被纳入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之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与时俱进也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报告中明确阐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2004年1月12日,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第一次将求真务实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活的灵魂”。他指出: “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程充分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2006年8月15日,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

中共十六大以后,同志反复强调求真务实的重要性,其实质就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探索和发现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这里所说的求真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求客观实际之真,也就是说要真切地了解实际情况;二是求事物发展规律之真,就是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这两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才是党中央强调求真的本意。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8)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08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YKZ044)。

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发展,就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本质就是创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一条关于保持先进性、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任务、本质内涵是对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提炼,发展理论,形成新的理论,以此来指导新的实践。人类在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的思维、意识,借助分析、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在未来时空序列中运动、发展的规律做出预测、推断,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未来事物全面的科学认识,并以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形式表现出来,为人类的行为、活动设定正确的导向,提供科学的范式。得出某个“规律”,就是创新、发展。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严重地束缚人们使其不见事实,不能面对现实并严重地阻碍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要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1]。当然就谈不上创新、发展。只有把思想从原有认识框架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贴近新的实践,去分析新情况,研究新变化,揭示新矛盾,从而使主观和客观现实在新的实践中达到新的“符合”。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从创新的本身内涵来讲,就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创新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内在规律,也就是从“实事”中“求是”。而实事求是,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全部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研究工作必须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运动的规律。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抛弃原有的关于事物的局限认识,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深入实际。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就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3]。

只有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创新,不形成新的理论,就认识不了事物的规律,就不能深入实践,就不能指导实践,就做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创造新的理论。指出:“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为了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在实现人们的利益、愿望、理想、需要等思想意图时,所要坚持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仅仅是思想方法、思想工具,而非目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缺少人的思想愿望理想需要这个根本前提。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实践品格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本身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质,“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的和无条件的固有的”[5],即创新的、不断否定的、发展的。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6]。

清楚、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求真务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全书.与时俱进的哲学思考[J].求是,2002,16.

[2]刘泽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度统一[J].求是.2003,05.

[3]于莉莉,李丽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04.

[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9)

何谓解放思想?!我又上网搜了一下百度,得到的答案: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我国、我市、我县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也正源于大家对解放思想重要性的认识到位,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再次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既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又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但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譬如“弯道超车”、“跑部进京”等。笔者赞同解放思想,也主张多领域、深层次解放思想,但不赞成解放思想自由化、无限化。作为社会的人,无论思想还是行为都应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放思想不能逾越法律法规的红线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把国家的治理模式由人治转为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种一提解放思想,就试图“闯红灯”、“踏禁区”的做法,不是思想的解放,而是思想的倒退。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固守法律法规的底线,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解放思想不能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实事求是,只有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我们的思想也才称得上解放。我们倡导的解放思想,是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只有立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才能找准发展的正确路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要防止和克服一提解放思想,就崇洋媚外,照抄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一提解放思想,就好高骛远,贪多求快,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办不切实际的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自己的思想不脱离客观实际,不违背客观规律。

三、解放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10)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事业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解放思想的本质是突破既有思维的束缚,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这对于我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意义重大,对于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实现新突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

(一)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占领文化阵地、凝聚民族力量、引领社会思潮的必然要求。

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决定了国家安全必须以综合国力为依托。同志精辟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整个国家安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和扩张与经济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大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势。目前,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经不是农产品或工业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人们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时,如果失去警觉,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蕴藏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动摇和丧失自有的民族文化和信念。因此,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占领文化阵地意义重大。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传承中华文化,并不断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之成为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使之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使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促进文化进步,推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首先是解放思想”的论断。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处于解放思想的前沿,承担着引导解放思想的重任,要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改革创新,率先科学发展,更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新突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二、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社会发展中,人要不断提高自觉能动性,促进社会进步,必须遵循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在今天,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解放思想的关键就是把思维方式转变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人为本、解决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衡量解放思想的价值判断。解放思想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说,在宣传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应体现这一要求,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谋划全局,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正确认识文化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理顺“人”与“物”的逻辑关系,在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明创建等方面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来检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二)“敢闯”天地宽,“守旧”视野窄,解放思想要创造性实践。

创造是发展的基本形式。创造性实践,是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开辟前进的道路,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

有的人认为,只要扎扎实实把工作干好了就是解放思想,结果名义上是在解放思想,实际上啥也没有解放,缺乏“闯”的胆识和“破”的勇气。思考问题离不开条条框框,开展工作跳不出老套路、老办法,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遇事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怎么办”,而是“能不能办”。结果显而易见,拘泥于“能不能办”看到的往往是一大堆困难,很容易就找到了许多“不能办”的理由,阻碍了前进的步伐;而立足于“怎么办”,却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抓住事业发展的新机遇,使工作取得新突破。思想解放就是要把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与实际结合起来,把握正确的方向,研究新课题、调查新情况、着眼新形势,创造性地做好工作,用时代要求审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一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击,积极而为。积极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适应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探索既符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途径和办法,用综合的手段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用市场的办法拓展新的文化阵地,多渠道扩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

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拓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域向各个方向延伸。不但要管好传统阵地,而且要占领新的“制高点”。

三是适应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协调利益关系、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四是适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更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努力营造推崇探索、宽容失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竞争、倡导合作的创新氛围。

(三)解放思想的主战场是自身思想的解放,重点是领导干部。

解放思想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是一场“自我革命”,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自己摆进去,从思想观念的深处,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上反思和检讨自身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有效推进。

解放思想的“主战场”在头脑里。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从自己的头脑开始解放,用解放思想的反光镜对镜自查,从自身上查找问题、分析根源,纵深推进、扎实思考、敢于面对、善于弃旧、言行合一、思行合一,突破视野的局限性。解放思想越深入,愈加需要我们彻底摒弃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不惧风险、不怕失败,以奋勇争先的斗志、敢冲敢闯的魄力、迎难而上的气魄,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纠正迟滞科学发展的陈旧思维,把一切背离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纠正过来。因此解放思想、人人有责,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上查找原因,从思想观念更新、体制机制转变的高度去加以克服解决,我们的改革创新才能有新进展、科学发展才能有新突破。解放思想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这一点对处于改革前沿的领导干部更为重要。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解放思想的前沿,担负着为解放思想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和营造舆论氛围的重任,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当好解放思想的“发动机”;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改革创新。

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运用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从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情况出发,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注重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与具体措施结合起来,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不符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探索,把科学发展理念融入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推动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进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势,为我市解决“三个并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昭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全省的位次靠后,11个县区中有10个是贫困县。昭通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现实的发展滞后、贫穷落后、人多地少并存;区位重要、资源丰富、发展势头较好与交通不便、项目推进迟缓、效益显现滞后并存;各级领导班子总体上风清气正、心齐气顺、团结协调、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与思想保守、盲目乐观、求稳怕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陈旧观念并存。造成昭通发展滞后的原因,客观上有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主观上有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等原因。

昭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还很不解放。旧的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想事情、看问题、干工作习惯于用老眼光、老办法,一遇到问题就动摇反复,怕担责任、畏首畏尾、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思想观念存在;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事物,缺乏拼搏创新意识,改革发展中出点问题就大惊小怪,口头上喊着思想解放,实践上谨小慎微;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和部门打着改革的旗号,千方百计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走一步退三步”,这不利于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分配利益,这是影响昭通加快发展的致命问题。这不仅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进而推动各方面的创造和发展,更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优势,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解放思想奠定思想文化基础、营造舆论氛围,鼓励不敢解放思想的人,勇于在科学发展中解放思想;鞭策不想解放思想的人,勤于在开阔眼界中解放思想;提高不会解放思想的人,善于在松绑解套、真抓实干中解放思想,营造一个释放潜能、激发活力的氛围,为解放思想铺平道路,为解决“三个并存”营造氛围。

(二)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探索,以改革创新精神梳理工作思路,提出新举措、创造新方法、探索新机制,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事业共发展。

一是创新工作理念,按照时展的要求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提升水平,更好地服务大局,必须实现由内部循环向开放型发散式大宣传转变,要做到树立以人为本新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树立文化传播新理念,更加注重宣传效果;树立文化民生新理念,更加注重为民服务。

二是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要按照外向化、大众化、个性化、数字化的思路,创新内容、载体,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工作路径。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快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相关制度建设,着力培育和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及其活力,加速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

四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能力。要把握好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表现,并系统地运用到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中。

五是继续为昭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为昭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的各项工作。

(三)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发挥自身优势,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中,按照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改革创新,服务大局”的总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切实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运用到工作中。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创新思想意识。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增强的新情况、新特点,要按照《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5年工作设想的报告》要求,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切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解放思想引领实践创新,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将解放思想的成果体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体现在加强和规范思想理论领域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各种会议、讲座、活动、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和学会的管理上;体现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力争社科研究工作有新突破上;体现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上,广泛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使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走进生活、贴近百姓、教育人民的工作中。

第一,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上下工夫。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继续采取理论宣讲、政策解读、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读书班、培训班、理论骨干班、中心组学习、理论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引导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拓宽宣传教育面。

第二,紧紧围绕“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普及,结合昭通实际推进理论创新。

第三,针对我市理论人才不足,理论研究不宽的实际,着力培养和引进理论教学研究骨干力量,拓宽理论研究的领域和对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

二是加强舆论引导,创新工作方式。全市宣传思想战线要把为昭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为服务大局的中心工作来抓,在提高把握正确导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舆论引导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强势。推动新时期舆论引导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必须注重实践、注重实干、注重实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调查研究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由传统的事后总结、分散宣传为主,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舆论引导工作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和外向化的宣传态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第二,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与菜单式的方向转变。要改革传统宣传教育方式,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融入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融入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第三,由传统的报刊和广播电视传播引导为主,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和全过程展现转变。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工作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总结新经验、新创造,不断丰富知识,优化思路,改进工作,实事实办,虚事实做,把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文明创建,打牢和谐发展根基。我市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要树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奋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共同理想,进一步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不断增强每个昭通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意识,增强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弘扬传承文明、团结奋进,朝气蓬勃、只争朝夕,热爱家园、乐于奉献的“昭通精神”,使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和创造,不断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进步。我们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打牢全市人民建设昭通、发展昭通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巩固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重在建设,在融入、贯穿、引领上下工夫,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中,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体现到社会各项管理中。

第二,继续大力倡导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继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续加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向深入。

第三,提升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创建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总结经验,增强创建工作的计划性,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创建的质量和水平。要突出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四个重点,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日常交往做起,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得到质的提高。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使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我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必由之路。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昭通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必然选择。

第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以重塑市场主体、壮大整体实力为重点,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年内完成新的艺术团的组建工作,对市歌舞团、市京剧团、市影剧院“两团一院”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深入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昭通人民广播电台、昭通电视台“制播分离”工作和《昭通日报》发行体制改革工作;规范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直接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把工作职责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第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集中力量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新的规划调整中,落实市委第19次常委会的决定,将市博物馆、市文体中心、《昭通日报》新闻中心规划好。要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有效解决好宣传覆盖、文化载体的问题。

第三,充分挖掘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深入开展全市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基本情况,找准困难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全面分析昭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充分挖掘昭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使昭通的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别要在宣传推介、招商引资上下工夫,借助外资开发我市文化旅游资源。

第四,进一步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着力打造昭通文化品牌。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活力环境中,加快研究制定各种办法措施,加大扶持、培养力度,扩大昭通文学的影响力;加强内外合作和交流力度,使昭通文艺在“走出去、请进来”上得到不断提高;增强精品意识,以当前我市正积极备战的“云南省优秀流行歌曲创作与演唱大赛”和“全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为契机,提高我市音乐创作和演唱水平,挖掘有特色的文艺节目,促进文艺精品的创作,向全省、全国充分展示昭通文艺的优秀成果。

第五,增强昭通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的创新。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使具有昭通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增强昭通地域特色文化对外界的吸引力方面,发挥昭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增强我市文化对外界的吸引力,让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资源齐头并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解决阻碍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如:对我市文化属性定位的问题,在各种媒体和刊物上对我市文化属性的表述不一,有称“朱提文化”“乌蒙文化”“昭通文化”等等,这对于昭通人或了解昭通历史的人来说不难理解,但对于不了解昭通的人来说,各种表述就很难与昭通“对上号”,因此,尽快对我市文化准确定位,并集中力量对其进行丰富、完善、包装、宣传是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是加强对外宣传,创新传播手段。随着昭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迎来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外宣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不断扩大昭通影响力,全面提升昭通新形象,积极为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一,突出特色,选准亮点,加大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外宣传力度。要突出发展主题,围绕“三基地一屏障”建设和“云南北大门”战略,宣传我市建设发展成果,展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美好蓝图,营造有利于昭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第二,拓展视野,加强策划,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做精媒体外宣,做实活动外宣,做亮文化外宣,做大网络外宣,做活品牌外宣,把树立昭通形象的工作摆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来谋划。

第三,提高外宣效率和能力,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传播决定影响。对外宣传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宣传的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新闻媒体是信息、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在对外宣传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战略重点,遵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着力提高对外宣传工作效率,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互联网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不仅要加强本辖区内互联网的管理和整治,更要加大与全国全省重点网络媒体的信息链接,整合资源,扶持“昭通新闻网”做大做强,建立外宣信息员队伍和网上评论员队伍,确保网上舆论积极健康,确保网络工具为我所用。

第四,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着力构筑大外宣工作平台,树立大外宣理念,理顺关系、健全机构、拓展渠道、强化手段,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各负其责,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的大外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落实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制度、新闻制度、对外宣传奖励制度和外宣联席会议制度,提高新闻质量,规范新闻渠道。

六是加强舆情分析,畅通信息渠道。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围绕“大局、大势、大事”,找准工作着力点,把握工作突破口,在畅通舆情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优化工作网络、提高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工夫,围绕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收集社会舆情的新动态、社会思潮的新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和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新变化,及时反映前沿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密切关注社会各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评价、反映和意见、建议,提出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七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解放思想,首先是解放处于前沿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思想。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提高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改革创新能力,是开创宣传思想文化新局面的重要环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11)

中国共产党所寻求的马克思主义之先进性与科学性,不仅在于其基本理论和内容的正确,更表现为其巨大的方法论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而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实效性,并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总结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探讨实现这一创新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对于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十分必要。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根本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首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体制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战略上的每一个重大调整,在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结果。思想不解放,人们的头脑始终为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等种种框框所束缚,必然会窒息社会主义的生机和创造力,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粉碎“”以后,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并且针对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与传统的影响以及权威崇拜的束缚,一段时间内党内思想处于僵化与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大声疾呼,解放思想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推动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力推动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展开与深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从实际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与理论上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如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新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延伸―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机制的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突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执政党功能的新定位,社会主义世界往的新策略等等无不是解放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胆探索、反复实践、勇于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同样,历史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发生的严重失误和挫折,也正是由于思想僵化,忽视从实践出发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原则。坚持与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高价值原则

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的动力、理论勇气、理论境界来自于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们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因此始终把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决策考虑的最高原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根据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根据什么经典或指示而作出的。

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邓小平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透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性变迁,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为他们自己共同享有。“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都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价值理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我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特别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这必将促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坚持实践探索、实践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高评判原则

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则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首先,坚持实践优先的原则。邓小平非常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提出真抓实干,不搞争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转变人们的观念,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摆脱离开中国现实的抽象争论。唯有实践体现时代的要求,适应现实中国发展的需要;唯有实践,才能充分说明我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坚持实践探索的原则,一切经过试验,摸索前进。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邓小平的第一个试验是支持农村联产责任制的再度兴起;第二个试验是在沿海地区兴办经济特区。最大的试验是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试验,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经验,全靠自己摸索。试验――总结――试验,这就是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