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考语文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4:27

高考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论文篇(1)

语文高考议论文1树求禽兽以携,遭拒;结实以静候,则咸相食,其籽得传。

《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为我所用?盖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人,只有自我修行,价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赏识,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修心如莲,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田田的荷叶间一段绿波,愈令风荷芳行万里。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蜀有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躬耕于南阳,不争虚名于诸侯。然而一代名主刘玄德恭敬相邀,三请两拒,传为美谈。如果他不是卧龙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个帝王会甘心低头细语呢?羽扇纶巾间的豪情胆识是其吸引刘备的法宝。修心如莲,孔明静候。以兼济天下之大才赢得生前身后名。姜子牙垂钓言:“愿者上钩。”

八十高龄遇文王。可见,世人渴求的与年龄无关,与相貌无缘。内在价值的升华才是一个人得到赞赏的根源。甜美的果实让飞禽走兽们心甘情愿地为之奔波;几句空话却没有激起一丝涟漪,人性说到底总还是带着那么一点点的自私与冷漠。为利相谋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谁也没有必要因此去指责他人。如何让他人尽心尽力地伸出援手?我们应当磨砺出自我价值,给别人一个襄助自己的理由。

人,如果一味只求索取,最终没有谁会愿意施予。

修心如莲,让馨德之香愈远愈清。砺己如实,令品质之花不凋不败。于天地山川中探求,亦得此理。紫云英铺满山野而无人理睬,菟丝子则更令人厌恶。

然而,兰花之较弱易萎,仍有-费精力悉心养护。蚌深卧水底,恒有渔人冒死打捞。为何?因其有内在价值值得人为之一搏。唯有自身璀璨如星空,如钻石,如珍珠,才可让人于万千沙砾中发现自己。不入法眼,焉得相助?尝怨世之漠然,冷眼不助。心境达然后方知是己身之妄求。

人之助我,谢之;人之袖手,解之,后以明德召之。修心如莲,己之昭彰如朗月清辉。何妨互利?世界吻我以歌,我送以清香,修心如莲。

语文高考议论文2“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杜伽尔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人们带着渴望不断追寻,有的人在物质的享乐中迷失自我,深陷无尽的物质涡流,而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走向生命的高贵。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人们因为精神的高贵而选择坚定前行的生活。画家、作家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在异国他乡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开讲时六十二岁。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木心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生命总有一种情怀,是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生活里,如木心这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动,生活困苦却乐在其中。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未来而不懈努力着,乐享精神的情怀,人生价值观念不同,让木心和“木心们”带着渴望,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所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无尽的物欲,逼迫人们选择生命的弯路,如刘志军、王锦思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中,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得快乐,为了快速的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对每个人而言,决定成功的因素又有所不同,如勤奋、天赋、价值观念等等,勤奋、天赋能够决定生命的厚度,用坚硬的行动加快成功的步伐;而乐享精神的价值观念能够决定生命的灵感,选择生命的从容淡定。我想,与其追求物质利益的“快“,倒不如坚持精神情怀的”慢“,选择精神富足的价值观念。

“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罗这样定义青春。身处于青春的我们面对生活的选择,唯有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乐享精神的情怀才能真正充实自我,走向成功的境界,让人生走的坦然而精彩。

语文高考议论文3这让我想起韭菜与韭菜兰的故事。韭菜兰作为兰花的一种,因极其类似于韭菜,故得名“韭菜兰”。倘若区别二者差异,仅存在于长熟待取阶段,不仅破坏了世间万物自然规则,也会造成美食的难以下咽。

世间万物在成长阶段都是以“简”存在。以人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然完成,内心和思想内涵的填充才是人“成熟”的标志。倘若以“人的存在仅为存活定义”这是对神圣生命的践踏。如果以这样的规则宣讲传世,缔造出来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着本质区别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项成就某项工作某种生命为基础。若,仅仅以人活着等死校正其意义,这违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显而易见,乾坤万物、日月星辰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是生存、繁荣、湮灭的生理代换。探索万物更应该从本质和存在过程出发,生命的结果也只是存在过程中磐涅的另一种“新生”。

万物或许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许存在于不同状态、或许相同形式和相似状态存在,这些都不影响对其生命结果的探索。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生命过程存在的意义。

既然,万物本身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本质追求。那么,对万物结果的探索,不能止步于生命的终结。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爱,丝瓜和肉豆的藤须虽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两者生命的结果却差异较大。

不论是肉豆和丝瓜、不管是韭菜与韭菜兰。在生命过程中都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些因素极易被诱导成另一个生命结果。但是,出于对生命探索的尊重,你会发现,很多时间,相似的个性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同身受,诞生的却是差异较大的人生。比如,现代社会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会接触相同的时间,却成不了优秀的“人”。囿于,这是个人对生命本质过程的探索结果。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过于完美的结果,却常常忽略过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与韭菜兰是的佐证,虽然两者结果有异,过程展现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丝瓜和肉豆、韭菜与韭菜兰,每个生命的过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这些有可能导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离其宗的结果,追求过程的探索才是人生的意义。

语文高考议论文4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选择来华留学,中国用宽阔包容的胸怀迎接,展现中华大美。而中国的大美不仅在于壮丽河山,不仅在于雄才济济,更在于经济状况、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共同折射出的“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推崇经济互容,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将驱动世界。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相承接,与中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匹配,已摒弃了国际上长期的“零和博弈”思维,用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和”文化为核心思想,搭筑了新的互利互容的经济交流平台,开创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可谓展现了中国之大美。

中国秉信文化包容。古老的京剧是中国的一个文化标识,以其唱念作打有机结合的艺术手法、生旦净末丑丰富多样的艺术造型、各式各样的艺术装饰,在世界文艺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几百年前徽剧和汉调艺人进京演出,徽汉合流后逐步演化成京城特有的剧种,它并吸收全国各地戏曲多种表现形式,逐步完善自身。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华的国粹京剧,并且每个中国人都相信,京剧等古老文化在历史的碾压下并不会匍匐不前,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吸收现代艺术因素,更加强劲地展现中华大美。

中国倡导生活共容。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事物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大众的生活,其特点便在于它的共享性,即在不同时间与地域共享资源。这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大特性:共同相互,互相包容。这种共容性的社会是一种极为有益的生活导向,中国的面貌正以“共享共容”的趋向变得更加祥和美好。

中国当今早已从沉睡中醒来,用包容的双眼凝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中国人抑或是外国人,都应谨记:我们都是世界人。用包容的态度,和的精神对待每一个事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做的。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盘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大美中华,有容乃大。

语文高考议论文5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都良莠不齐,有干的有看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干的永远在干,看的一直在看,而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看客,偶尔偷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甚至那些捣乱的,变得乖巧一些,就会让领导和一席众人皆大欢喜,心满意足。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高考语文论文篇(2)

综观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17套试卷,其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术性强

学术性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无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是如此。

二、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既有名家经典也有鲜活时文,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也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

三、重点突出

高考语文试题的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两大类。这主要是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解题的障碍。

除此之外,从题目的设计来看,题量一般为3~4题,分值为9~18分不等,基本上维持高考小阅读的形式。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辅以简答题。选文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命题特点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了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理解能力

理解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文章各个段落、整体文意的把握;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出发,从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读懂文章。2011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对该类试题均有所涉及。

二、分析综合能力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几个层次能力的综合考查,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再如2011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第14题: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

2.归纳内容要点。所谓要点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它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内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其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和考查。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9题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4.考查文章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开篇构思或段落间的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能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能力。如2011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5题对文章论述思路的考查。

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考点,在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均有涉及。同往年试题相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更加突出了对考生在文意方面的理解能力的考查。

考势预测

一、选文题材范围稳定,变化不大

论述类文本的题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哲学、美学、生物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评说、文学现象、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这个范围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对本年度科技界的一些热点课题,如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信息学、环保节能、绿色建筑等加以特别关注。

二、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

高考语文论文篇(3)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是这样规定的: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文章是一条小河,修辞便是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文章是一棵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文章是深邃的蓝天,修辞就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文章是浩瀚的大海,修辞就是大海上的束束浪花。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成功的嵌入精美的修辞语段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赡,气势充沛,词采华美,形象富丽。以下谈谈议论文语言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以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1.比喻―― 绽放艺术花朵

精妙的比喻,就好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力量: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运用比喻关键是要准确新颖、准确,就是要贴切反映对象的特点;新颖,一是喻体新,二是喻体与本体的联系角度新。下面是从2007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中摘录的精美比喻: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考生先将沟通比喻为一扇门,将语言比喻为打开这扇门的钥匙,突出语言在沟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展开丰富的联想,由“沟通之门”想到们的另一方,展示三幅图画――漆黑的深夜 一望无际的沙漠 浩瀚无边的大海,分别配以皓月当空 、繁星满天 ,鸟语花香的绿洲,如宗般“乘长风破万里浪”,比喻形象, 对比鲜明,启示人们:在语言的作用下,很多看似困难的交际都能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2.排比――闪现亮丽风景

排比句式用于 叙述,具体形象,用于抒情,淋漓尽致,用于说理,理直气壮。好的排比,如骏马走坂,读来酣畅淋漓,神气十足。如2004年高考四川考生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为话题写的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的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排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另严肃的议论文也拥有了诗情,摆脱了空洞说教的格调,清新怡人。

3.对比――增强语言的鲜明美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对立 ,如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进步与倒退,正确与错误等,我们发议论,讲道理,就该使矛盾的对立面更加突出鲜明,让人们得到最好的鉴别:拥护谁,反对谁,支持谁,打到谁,一目了然,毫不含糊。高尔基曾说:“为了获得更大的说服力,必须把所拥护的思想和反对的思想对立起来。”如2004年高考四川考生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为话题写的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冒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考生将刘备与王勃,李白进行对比,告知人们遭遇挫折,放大痛苦与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结果是截然相反的,小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很强。

4.反问――增强语言的阳刚美

反问使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一种修辞方式。由于作者的情感以蕴含其中,语言走向十分明确,所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不容置疑能增强说理的力度。有人把反问比做一条硬汉子,具有阳刚之美、力量之美,此言得之。 如《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小作者这一问让读者思考,明白道理,震撼人心。

5.设问――增强语言的波澜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议论文也要平铺直叙,恰到好处的使用设问,就会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从而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的兴趣。如《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一问一答,让读者从中明白如何面对挫折,走出困厄,成就一番事业。语言灵活多变,有美感。

6.引用――增强语言的哲理美

在议论文中,利用名言、警句、格言等进行说理,经常使所阐述的内容强力收缩,感度凝练,这种充满哲理的语言,具有极大的说理,撞击人们的思想,开启人们的心智。如北京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有竞争才有发展》:

高考语文论文篇(4)

二、实用类阅读中的传承

带给学生良好教化的不只有圣贤,还有现当代那些前辈,他们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或躬耕田亩、为民谋福,或寄情山水师法自然……

《寻找教育的曙光》记录了中国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以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生命力开拓中国教育这块沃土的事迹。陶行知践行“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最高教师标准,在他的引导下,聚集了大批热血青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实验热潮,演绎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

《杂交水稻之父》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为全世界人谋福利却自甘贫苦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科技成就使每年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声誉日隆的袁隆平依然风趣、幽默、像个农民一样朴实。

在《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中,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艺术界的大家,人生路上的先行者黄宾虹,与齐白石齐名的黄宾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家,他的绘画艺术与选文题目一样“下笔不觉师造化”,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可做人却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一生力避卖画,过着清寂的生活。

高考语文论文篇(5)

近年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定位之争。主要围绕通识英语EGE(EnglishforGener-alEducation)、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进行探讨。蔡基刚(2004)撰文指出“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2010年5月,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在广州举办,会上专家提出了外语通识化教育的新思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Law-renceAnthony(2011)也在“第三届专门用途英语在亚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ESP教学模式同样适合中国学生。2013年4月,第三届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武汉举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即是要衔接高中英语教育,体现大学英语特色,同时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现阶段而言,各高校基本根据各自学校的生源情况采用不同权重的EGP+ESP的课程设置模式。

二、高考英语改革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将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英语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如何有效衔接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英语学习能力决定着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方向,同时也决定着课程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高考难度各省不一。高考英语改革后,各省生源的英语水平差别会更大,同时,由于一年两考的政策会有一部分同学在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可能阶段性放弃英语学习,这将会影响到学生升入大学后的英语学习。同时,也会给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提出挑战。因此,探索将基础英语与大学英语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是未来大学英语教育的重点课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定位

大学英语教学定位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有关大学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66%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应该采用EGP模式,27%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ESP模式,7%的学生认为应当强化EAP教学。由此看来,高考英语改革在还没有完全显现的情况下,ESP模式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需求。那么高考英语改革后,即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不会有任何变化,也无法保证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因此,大学英语是否应该定位为ESP与世界接轨,还尚待研究。

三、高考英语改革后,大学英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全民英语能力提升意识

在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年代,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全民英语能力的提高必然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外语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防的安全。外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它是关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我们的国家外语能力明显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潜在因素。英语作为普及面最广的语言,应该成为每个国民应该掌握的语言。英语学习的第一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发展;但同时也兼顾着提高国家外语能力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将基础英语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有效衔接,并在大学阶段强化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这是关乎国家软实力增强的公民基本素质。

(二)深化改革四、六级考试模式

教学评估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四、六级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估测评学生英语能力的测试手段具有相当的社会权重。四、六级考试的改革方向应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建立同基础教育阶段统一的相互衔接的社会化能力检定模式为核心,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标准(CEFR)为指导,借鉴日本的(EIKEN)和韩国的(TEPS)建立完善的,涵盖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英语潜能检定机制。使潜能检定成为推动学生内在需求的动力,并能引导学生提高“用英语学习的意识”。

高考语文论文篇(6)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决定着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靠教师挥舞着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师道尊严”,变强调高中生尊重教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之间互尊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变以往课堂中的专制型为合作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营造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和谐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高中生,以渊博的学识激发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感染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重塑自身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师生关系,才能打开高中生的情感阀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推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后盾,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1、以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教师的感悟真情流露,教学语言既风趣又富有文采,这些都是闪烁的宝石和耀眼的珍珠,光彩夺目,让学生喜爱,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课堂教学中我们讲故事、谈古今、赏美文,用丰富的言语内容吸引学生,用变化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他们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节课我们都精巧设计,词句华美,语言生动风趣,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那么,学生怎会不热情四射,激情飞扬呢?

2、以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发掘出来的,文章未经阅读之前,只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作品的结构框架,其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空白”,还有待我们发现和补充。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靠阅读活动填补的,被激活的思维架起了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情感的桥梁,使我们对作品的意义有更个性鲜明的理解,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使学生加深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主旨的认识,以及对人物的把握,等等。更重要的是,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在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图、文、声、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对具有好奇心的高中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并不仅限于使用多媒体技术,还有很多成功之法。总之,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兴趣大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4、精心设计教案,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氛围和谐。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择的空间,给了他们合作的空间,给了他们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营造了轻松、愉悦、和谐课堂气氛,而且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高考语文论文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整合 职业能力 课外拓展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目前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普遍面临的困境。本文以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高专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高专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阐释高职高专教育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教育性质方面: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高专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强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四)发展路径及改革方向方面: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理念,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势必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注重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的职业化训练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相结合,加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使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二、调整课程设置、搭建教学模块

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常借鉴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一般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全面、系统和精深,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背离了高职高专教育体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寻求课程整体目标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组织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或环节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合理、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做到集成优势,聚合亮点,发挥其综合优势。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整合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反映了知识发展综合化对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高职高专教育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

三、融合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教育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寻找语文学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点,模拟出仿真的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设定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判断力理解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等等。这种仿真练习会使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能力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四、课外延伸拓展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同时语文课程的生动、丰富和广博也远不是一两本教材所能涵括的,仅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构建课内外教学与训练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开展课外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挑战主持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其影响甚至会惠及终生。所以,高职高专语文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举办全院性演讲比赛,需拟定专题活动方案、下发通知,撰演讲稿,提交比赛总结等等。又如,学生通过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掌握调查活动的统筹安排、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与口头汇报等流程。

高考语文论文篇(8)

1.审题不清,偏题,中心主旨不明确,造成作文信息点不全面

由于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现审题不严,或对写作题目理解不全面,造成整篇作文的主题不明确,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所需要体现的知识点。例如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要求对“汉语词典收录外来词汇”这一跨文化现象发表看法,由于题型较为新颖,学生在构思和行文上都存在较大的失误,造成失分较为严重。有许多考生错误地写成了阐述英语的重要性,还有的考生没有给出明确的立场。

2.阐述观点,提供论据,内容空泛,论据不足,文章写得太简单

这方面的问题在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中占较大比例,由于学生对汉语词典收录英语词汇这一话题平时涉及不多,缺少相关话题语言和内容的积累,从而使整篇文章的思路没有打开,所列的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显得站不住脚。

3.固定短语搭配句型问题

在英语写作中应用固定短语或句型能够增加作文的亮点,但学生对固定短语搭配的掌握情况却不乐观。例如,在2014年的江苏高考英语作文中,表达“对一部分中国人来讲是困难的”的意思时,可以使用be difficult/hard/tough for sb;sb find/think/believe/consider it difficult to do;sb have difficulty/trouble in doing 等。

4.语法错误

英语作文写作中,语法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部分,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法的重视程度不够,使高考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问题。例如,在作文中学生表达“这种现象已经对母语造成侵蚀影响时”,要用一般完成时,“Firstly, this inclusion has actually polluted our mother tongue.”不能用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进行时”混淆会造成语义表达不准确。

二、提高高考英语作文水平的关键对策

1.注重单词积累

为提高英语作文整体质量,首先要保证学生英语词汇量丰富,要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在学习过程中要保证对基本词汇的扎实掌握,也要保证对高级词汇的学习和运用。对单词的学习和记忆要注重方法的掌握,这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法,激发学生对单词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记忆的深度。同时,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拓展学生学习范围,丰富学生的词汇量,“Cultural influence”“Cultural eros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对这些热点词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书面表达。

2.加强作文框架的写作练习

江苏卷高考英语作文偏重于应用文写作,题型的选择通常较为新颖,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门问题联系紧密。因此,在平时的英语训练中要注重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注重对作文框架写作的训练。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的书面表达主要考查的是“汉语词典收录英语词汇”的问题,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agree or disagree”,并对这种“Crosscultural phenomenon”现象进行意见表达,保证作文整体框架清晰。“跨文化”话题是近年来较热门的话题,平时的了解训练若有涉及,则会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运用更好。

3.注重词汇搭配应用

有效提高英语作文得分,要注重词汇的搭配应用,将基础词汇换成较高级的词汇,能够有效提高作文的整体质量。在高考英语作文中,合理的词汇搭配是一个重要的加分点。

4.注重写作过程中的细节

注重写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能够促进作文整体结构更为完善。对作文中心旨意了解后,在行文过程中要加强细节问题的处理。例如,在行文中明确何时适合用长句,何时适合用短句,什么位置适合用代词,什么地方该强调等等。对细节的合理处理,能够完善作文的整体逻辑结构,为作文加分。

高考语文论文篇(9)

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中学语文界激起朵朵浪花,语文教师为之欢欣鼓舞,但这些浪花除了表面的喧闹之外,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是因为还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挥舞着。素质教育提出伊始,有人对现行高考大加挞伐,认为高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前进步伐。也有人撰文认为素质教育将对高考起推动作用。而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高考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是相容的,是相互促进、辨证统一的。可以这样说,若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就能最佳地实现素质教育和高考的目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语文素质教育和高考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纠正当前的几种错误认识

在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两种错误认识混淆其中,扰乱视听,必须加以纠正。

第一种观点:认为高考与语文素质教育对立,也就是说,高考阻碍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这种观点认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包括语言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科知识,以学科为中心,仅考查学生部分的语言素质、智能素质,而置思想素质、审美素质于不顾。它以考试为手段,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扭曲了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人的发展。然而,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合格的学生,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而高考是高一级学府选拔人才的手段,是检查教育过程的终端行为,重点在乎其结果。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范围不同,自然也就无从谈对立。我们只能说,作为选拔人才手段的高考应该更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各种素质,以便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第二种观点:否认了高考在实行素质教育时应有的地位。有人认为中学实行素质教育,那么作为应试教育的高考就应该淡化甚至退出,如其然,那检查中学教育优劣的方式是什么呢?再者,任何人都知道,只要我们的社会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就意味着需要具备选拔大批优秀人才的手段,那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手段又是什么呢?而就目前中国的社会形势看,除了高考,只怕暂时也无法找到一种更有效而可行的选拔优秀人才的手段,因此,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是得“扎扎实实”地搞好应试教育。当然,考试应当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能作为评价教育的唯一标准。

二、正确认识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

首先,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过程,高考是手段和方式,两者是统一相容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而高考是检查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规范高考范围和内容能够推动素质教育,且高考能有效地检查素质教育的成效,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容统一的。事实证明,语文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是成正比的。从古到今,语文素质高的人,应试能力就强;语文素质低的人,应试能力就弱。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在任人唯贤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王安石、范仲淹等不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吗?恢复高考二十多年中,高考制度为选拔革命干部、科学家、学者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能否定也有落榜者是素质高的人,更不能否定有中榜者是素质低下的人,但是应该认识到那是极为少数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噎废食。我在语文教学中也观察到,学生的语文素质好,语文考试大多考得好。所以说,语文素质与语文应试能力应该是成正比的,而绝对不会是反比的。

其次,从现行语文高考谈语文素质教育。有人认为现行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能考查学生的素质,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加以废除,那么,笔者就从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具体谈谈素质教育在高考试题中的一些体现。

高考语文第Ⅰ卷客观题中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包括6道小题,重点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即辨识错误读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即辨识错别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以及辨析病句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能力。考查汉字的正确读音,对普通话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辨识错别字的考查,对考生纠正错别字的能力进行检验,这在目前错字横行、别字乱飞的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词语、熟语应用的考查,有助于提请学生平时注意炼字、炼词,注意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效果;病句辨析的考查能使学生平时注意句子毛病的的识别和修改,标点的考查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意,改正一逗到底的陋习。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这段现代文在2001年前,曾经长期选用科技文。从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此题考查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对最新科技的感知能力、人文景观的体味能力。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 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方面的能力。能反映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评价水平。可以这样说,客观题中的每一道题都有其考查目的,都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也就是说,能从中看到素质教育的影子。

高考第Ⅱ卷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其中第四大题以古代诗歌赏析、名言名句默写为主。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为丰富,其中不少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开拓同学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古代的名家、名著、流派、风格和文学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综合考查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考生进行全方位的测评。第六大题是语言运用考查,此题被喻为语文高考的“实验田”,有创意的新题型多出在这里,排序、仿写、压缩语段、扩写、改错题等时有出现,在考查中渗透着道德价值观,真正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价值理念。第七大题作文,全面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中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看法与感受。高考作文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不论是一九九九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还是二000年的“诚信”,不论是二000二年的“心灵的选择”还是二000四年的“快乐幸福和我们的思维方式”,都能从人、文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高考试题能从某些方面体现素质教育,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不能认为语文高考与素质教育完全无关。

3、从语文素质教育谈语文高考改革 。未来社会是高科技社会,更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会学习的人才,还应该是会创造的人才,也就是说未来人才需要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现行的应试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而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现行高考也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高考还存在一些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第一、现代高考有许多弊端:考查词语较偏僻,区分度较小,如“交代”和“交待”的区别,“起用”和“启用”的辨析;句子衔接试题人为规定多,无规律可循;文学鉴赏题太难;文言文阅读文段很偏;科技说明文阅读科技术语多,不易理解;现代文阅读的文字叙述题离学生的表达实际较远,有些题只有出题者能表达完整。作文中材料中心多个,难以取舍。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语文知识部分出题不当,分值过大,作文部分分量太少。

第二,现行高考的弊端不利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精神,而现行高考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方面,老师和学生为了适应高考题型,想方设法让复习围绕高考转,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复习,无关的不复习甚至不学。每年全国各地的模拟试题和仿真试题就是具体的体现,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机关试题研究人员为反对猜题押题,想方设法另辟蹊径,推出新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了一些偏题怪题,甚至出现一些文字游戏试题。因此,在当前高考的指挥下,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总的来说,现行的语文高考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又因为某一方面的弊端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对现行语文高考进行改革,既是素质教育要求的结果,又符合人才选拔的需要。

三、改革现行语文高考,真正实行语文素质教育

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改革现行高考制度是大势所趣,人心所向。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早在1997年9月2日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就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他还指出:“要加快升学考试和测评考试制度改革,尤其是平时的考试测评制度。高考应由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了些什么,转向主要检验是否具有进行高等学校进一步学习的能力。”那么,怎样改进和完善考试制度,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呢?我认为,改革现行语文高考制度,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调整考试机制。考试作为检测学习效果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必须在《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中加大语文素质教育的成分,加大能力培养的成分,尽可能去掉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语文素质教育贯彻到高考的全过程中,从出题、答案到评卷,多一些实际能力的要求,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一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开放性内容,少一些囿于成见、内容单一的封闭性条条。总之,在高考中扩充素质成分,把高考变成语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阵地。倘若高考机制如此,那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不难贯彻素质教育了。

其次,必须放松高考的束缚。考试是检查素质教育的效果,素质教育决不能为考试所拘囿,如果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不自由、不主动、不积极的,这与素质教育的特性就背道而驰了。因此,学生要冲破考试的牢笼,在自由主动积极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能学得更快、更好。可以这样说,会考试的人不一定都会学习,会学习的人不一定都会创造。另外,要把考试放到平时,贯彻素质,就要时时与检测联系起来,反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前些天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上海的高考不以一考定终身,入学考试成绩将由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平时表现三方面综合测评。这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它一定会对全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有较大的震撼和冲击。

再次,改革语文考试的模式。近几年高考语文赋分情况是这样的,2004年以前是客观题45分、主观题105分(满分150分),2004年客观题42分、主观题108分。由此看见,语文高考正在逐步加大主观题(能力题型)的分值。不过,笔者认为,还应继续增大主观题的分值,尽可能废弃“四选一”的选择题,增加一些能力型的题目,比如增加听力考试。英语听力考试已经成功,汉语为何不进行听力考试?我认为语文也可以增加听力考试。参考做法是,可听录音朗读选文中的某个语段,学生通过听读去判断读音有误的、停顿不当的、轻重不适的、用词欠佳的等等,也可以通过听读判断所读语段表达的感情或意境,还可以通过听读结合自身经历说(或写)一小段“听后感”┄┄如此这般,在语文考试中全面实施,语文的素质考核就能通过考试体现出来了,语文的素质教育也就水到渠成地与应试能力达到基本统一了。

可见,语文高考机制完善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就得心应手了。

四、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提高语文应试能力

基于二十一世纪优秀人才的大量需求,那么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就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职责。而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法宝就是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从上面的论述可知,素质和应试成正比。因此,在考试机制日益完善的当前,应试能力会随着素质的提高而增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能力,尤其是提高语文高考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主要表现在听、说能力上;智能素质、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读、写能力上;思想素质又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上。因此,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的落脚点仍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落实到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力谈几点看法。

第一,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需着手的方面有:上课、开会能专注倾听,作好笔记;听新闻、故事能复述、概括;课堂回答问题能积极主动、声音响亮、表意正确;演讲、辩论力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训练方法:课内、外结合;平时交谈和活动时交谈结合。训练原则是:由简到繁,反复进行。

第二,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一是培养学生识记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要求学生对生字读音准确、书写无误,对新词语理解正确;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结构、方法,对体裁不同或相同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把教材作为例子,由讲读延伸到自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反复训练,以掌握阅读技巧;三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的现象和描写,对学生同时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四是指导和训练学生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卷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列提纲的习惯;五是督促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多看报,多听新闻,多看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如中央台的“开心词典”等益智类节目),每学期应提倡阅读2~3部名著。阅读教学从以上五个方面认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大有提高。考试中的选择字音、字形、词语的运用等就不会出现失误,各类文体的语段阅读也会手到擒拿。

第三,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作文训练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督促学生“规规矩矩”写字,要求学生写字规范、工整、匀称。对潦草的作业一定要及时指出、教育并重做,切不可迁就。每学期举行1—2次书法竞赛,以激发学生认真书写的兴趣。平时书写形成了美观、规范的习惯,高考时卷面自然就整洁、美观,有利于提高作文等文字题的得分。其次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多带学生到厂矿、市场、农村、大自然去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请技术人员、先进劳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把身边的人与事和作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写出真情实感,达到文道兼美。再次是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平时写完作文后,可以用读的方法修改作文,以体会作文语句的语感是否有问题,使作文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最后是重视各种应用文的学习、写作。作文教学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扎实训练,我相信学生在考试中对各种作文题一定能应对自如。

总而言之,高考是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牵涉到全社会千万个家庭。每年的高考,学生日夜苦读,家长惴惴不安。高考改革涉及到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加之高考改革中的许多实际困难,因此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不能一蹴而就,要多方论证,谨慎进行。素质教育更是关系到未来人才的结构,社会的发展。所以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入到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来,为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出一份力。更希望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投身到语文素质教育的热潮中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高考能力,使学生们在新的挑战中高唱凯歌!

参考文献:

《高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理综合科试题分析》(2001年版、2002年版、2003年版、2004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高考语文论文篇(10)

1 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界定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高考语文能力可分为六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这六个层级的划分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识记”。这一层级要求语文课堂的直接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获取现成的语文知识。为了较好的完成这一层面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一般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获取所需语文知识和经验。

1.2 “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这四个层级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延伸、情感的融汇和动手操作的提高来实现的。四个层级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老师诱导启发,激活思维,促进语言素质的提高。

1.3 “探究”。这一层级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旧观念,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环境,诸如营造活泼、宽松、民主、高效的语文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给学生“发现”预留一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和悬念,对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等等。

2 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界定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2.1 使高中语文教学更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高中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也不断完善。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而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界定恰恰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我们以语文课堂上积累与训练这个教学环节为例。在语文教学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充足的语文积累,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生的一生。科学的积累教育,对于高中生认知中的性格、心智、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累还包括学习技能的积累,学习技能是在训练中形成的。

高考语文论文篇(11)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着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