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4:48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1)

二战以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同时,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军事实力强大。世界格局分化为美苏两极,美国开始进入军备竞赛阶段,并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将学校教育重心转向数学、物理等科学教育方面,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等人文教育。

到了60年代,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1966年,价值澄清论开始风靡美国,代表人物拉思斯、哈明和西蒙,由他们共同创作的《价值与教学》掀起了美国德育的第二次浪潮。价值澄清论理论的最大特点是过分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的价值的过程中去。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在教授学生时,没有帮助他们解释“你应该做什么?”,只是告诉他们”你想做什么?”,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内容灌输,彻底将小孩的价值观成人化,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引导,告诉他们对错之分。这直接造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滑坡。学校面临的问题,包括青少年早孕、吸毒、打架等等,这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扰乱了社会秩序。托马斯?里克纳针对这种情况,在他的著书中反思价值澄清学派的教育思想“价值中立”。在此基础上提出“品格教育”,认为要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

二、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主张学校教育需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将品格教育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以理论灌输为教育方式,通过教学课程和校园文化将品格教育融入其中。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价值观。品格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互相关联。道德教育有两大目标:“助人聪慧,助人善良”,品格教育从微观教育环境出发,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提出教育策略,帮助学生达到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标,促使学生成为聪慧、善良的人。

同时,托马斯提出了关于品格教育的11条基本原则,“这11条基本原则基本上反映了新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它既是学校和其他组织实施品格教育、策划品格教育活动的准则,又是一个评价品格教育方案、著作和课程等的标准。

1. 品格教育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

2. 必须对品格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包括在内;

3. 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目的的综合的观点来促进学生在各阶段学校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

4. 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

5. 要发展品格,学生必须有进行道德行动的机会;

6. 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 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7. 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本身的动机;

8. 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的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

9. 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

10. 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

11. 对品格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评价学校的品格,作为品格教育者的学校员工的作用和学生表现出良好品格的程度。”

将品格教育作为教育目标,里克纳从施教者角度出发,提出了12条课堂和学校范围的策略。他认为品格教育一定要在社会大环境中发挥作用,家庭、社区,尤其是学校一定要创造出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学生向善良乐善的方向发展。这12条策略,从空间上来说,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联结,合为一体;从人群上来说,凝聚了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群体力量,从方法上来说,采用了榜样示范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由不同层次、多种途径全面深化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品格思想。

三、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世界处于逐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不同性质和多种层次的思想观念相互交流冲撞。由于学生群体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极易接受新想法、新事物,但同时也难以明辨是非。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缺失,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亟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当前我们要坚持核心价值教育,反对价值相对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青少年中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用社会核心价值占领我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阵地;把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其中, 进行重点规划;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到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二)重视和开展隐性教育

里克纳把隐性教育理念运用到道德实践教育中,认为品格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中,通过学习及生活教育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管理者、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共同建设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严谨公正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除了道德教育的课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课程渗入品格教育。在其他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其他课程挖掘到更多的道德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2)

好学校的校园要足够舒展,足够安静。城市化的脚步势不可挡,每一寸地皮都透着金贵,学校的占地面积很难扩展,以致很多学校学生数量虽多,活动场所却有限。过于狭窄、局促的空间一定很难养育出澄明宽阔的心灵。试看今天的城市学校,几乎都地处闹市,有的甚至直面街口,熙攘嘈杂,尤其是早晚接送时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通行犹如战斗,稍有片刻停留即被厉声呼喝,这样的场所,每天搞得人心惶惶、步履匆匆,谈何人文气息,谈何诗情画意,谈何高贵精神?更有一些学校,班级人数趋近百人,很难想象,学生每天待在这样的教室里,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状态!

好的学校,它所坚持的立场必须是为了学生。学校是培育人的场所,是一种文化存在。但是在现代社会,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高度组织化的教育机构,科层制的管理架构与文化似乎天然地难以兼容,学校很容易陷入行政化、机械化的泥淖,从而丧失掉文化追求,丧失掉人文立场,退化为以灌输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机构。当前种种教育乱象,都与学校的这种高度组织化有关。分数至上,诚然是因为好分数关系到学生的前途,更因为关系到组织中相关人员的利益。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出现给成绩差的学生脸上盖蓝印章、戴绿领巾等公然违背教育原则的咄咄怪事就不足为奇了。

好学校是为了学生的生长而存在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里获得成全,无论是成绩、健康、心灵,还是兴趣,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的孩子,无论是长得丑还是长得美的孩子,都应该得到真诚的关怀。将每一个普通的学生教育成为精神上的健全人,培养成为社会上的独立人,应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健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精神气质。当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全,学校就尽到了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相反――利用好学生优秀的表现和亮丽的风采,来成全学校的名誉和地位。

有人会说,时下功利主义横行,要想坚持这样的立场恐怕是艰难的。作为一个经常接触学校和经常读到专家学者和教师们探讨教育教学文章的编辑,我心里常常想:坐而论道总是容易的,一线的学校和教师要坚守自己的教育主张,何其难也!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3)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陶行知,原名文睿,安徽人。1910年秋进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学习,改名“知行”。1914年赴美国留学,在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后,成了杜威的关门弟子。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教育理论。1922年初,他被聘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2年底,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他任教育科主任。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的职务,与朱其慧、晏阳初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任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运动。这时,他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可以“推定国家的命运”,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来“打通”贫富、贵贱的关系,从而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这种主张,无疑是一种“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他还经常在《新教育》上发表文章,批判旧传统教育,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主张。

1926年,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提出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在1927年春,与赵叔愚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他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起来的,并且在“晓庄”加以试验。1930年4月13日,政府查封了晓庄学校,陶行知因受到通缉而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主张把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工学团是中华民族之救命圈”。1934年7月,陶行知发表了《行知行》的文章,正式改名为“行知”,以表示他坚信唯物主义认识论。

从1917年到1935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期阶段。他提倡鼓吹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三大运动,其思想基本上是属于“教育救国”论范畴的。毋庸讳言,这是由于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

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学校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不仅在于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还在于他当时就看到了中国革命要靠农民,喊出了“唤醒锄头来革命”、“革命成功靠锄头”的口号。为了唤醒农民起来革命,所以要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可以说,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开始高涨,这对陶行知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号召“山海工学团”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培养人才幼苗的育才学校,它成了统治区的“民主圣地”和“沙漠里的绿洲”,蜚声中外。育才的教育实践,大大地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从1936年后,陶行知教育思想进入了后期的发展阶段,由一个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论者,转变成为一个“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论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政治实践上,他积极地参加抗日斗争,坚决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反对的独裁统治,坚持斗争直至1946年7月25日去世。他的死,“是中国人民又一次不可补偿的损失”。

二、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最大的心愿,是要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拿来交给大众,使“整个民族现代化”。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开办了暑期学校,亲自教居民、车夫、小商贩读书识字。在提倡平民教育运动时,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并到机关、工厂、商店、家庭、和尚庙乃至监狱里去教平民识字。1926年后,他又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他认为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5%,爱中华民族,就得爱“中华民族中最多而最不幸之农人”。

1931至1935年间,他又发起了普及教育运动。他说:“反动派在那里提倡生产教育,我们今天最迫切要做的事是使生产的劳苦大众受教育,不是生产教育而是生产者受教育。”他说,普及教育就是把文化知识变成空气一样,普及于众生,人人都得呼吸,人人不可少。普及教育要城市与乡村同时并进,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打成一片”。他明确地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联系起来,认为“这才是我们所要普及的教育”。更可贵的是,他还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的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他主张普及教育必须“劝导与强迫并行”,把普及教育与教育立法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很有远见的主张。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是从当时社会实际出发的。旧中国,文盲占了总人口的90%以上,而在经费、师资等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能把普及教育的计划“建筑在极困难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专靠学校不行,要多种形式并举,要在学校之外,创造出一种较为自然的组织来补救,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能暂住而不可久留。自学团、共学团、普及教育团、生活教育团、工学团“才是文化之活细胞”。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把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联系起来。

2.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

3.把普及教育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劝导与强迫并行”。

4.普及教育应从群众的生活实际出发,因陋就简,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

5.普及教育专靠学校不行,要多种形式并举。

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探索、创造、前进、发展的过程。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而进入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阶段,每一次的新探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并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而发展,沿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向前进。

三、提倡教育联系生活和劳动

陶行知竭力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认为传统的“老八股”教育是为教育而办教育,用“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的办法,把读书人引入“伪知识的圈套”,而成为废人。

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是“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传统教育是“叫人分利不生利”,“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为教育而教育。他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因此,他大力提倡生活教育,主张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后来他进一步主张“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同时,他也反对“仪型他国”、全盘西化的“洋八股”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联系生活、联系劳动的主张,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企图用教育的力量来提高农业生产,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后来由于他不断地和工农大众接触,特别是在他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后,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就有了新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教农民读书识字,而是主张“把一般无用的知识分子变成参加生产的集团之成员,更进一步把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变成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虽然他这一主张在旧中国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已经意识到知识分子和农民最后变成“统一分子”,是要通过生产劳动教育来完成的,从而缓和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陶行知的这一主张,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四、“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主体,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身又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论的原意,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所找出来的新路”。同时也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憎恨,试图从“根本上”来改造传统教育。“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教育最初多侧重日常生活,遇到什么事,就受什么教育,但“生活”范围很大,处处有生活,处处要进行教育,便降低了教育的特殊职能,所以以后他把生活的范围概括为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五种。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与生活同步,“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他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人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能受益”,从而批评“学校即社会”是鸟笼,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关在鸟笼里一样。而“社会即学校”则不然,是要把鸟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张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但他主张把“社会”和“学校”划上等号,抹煞了学校的特殊性。不过,以后在理论上又有所修正。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他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即“做(既)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由于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把做的过程和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这就抹煞了教学过程的独特意义,使系统知识的传授降到次要的地位,这种思想在晓庄办学时得到充分体现,到1939年以后在办育才学校过程中才有所改变,重新重视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从“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重大的贡献。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有着许多有益的主张和有价值的见解。特别是他后期教育思想变化后,“生活教育”论也随之发展变化。后来他认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和有历史联系的,从而把“生活教育”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论教师

陶行知认为,我们对于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环境,都要有理想的安排。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假使理想社会里有不好的东西,我们就要运用教育力量去改变它;至于优良的虽在这社会之外,也要把它吸进来。教师应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教师是虚心的,好观察和尝试,教师对于科学和科学上其他的新发明,都应感到有浓厚的兴趣。

要热爱学生。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共事共学共修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他还认为,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出的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爱满天下”。他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他认为,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学习,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他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方是教师职业之真、人性之真。

主要参考文献:

1.《什么是生活教育》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4)

作为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全民事业性质的教育集团—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的全国第一所改制高校—浙江万里学院,由于办学体制、办学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诸方面的突破与创新,给包括学生管理、德育工作、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内的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经过全校师生员工三年多时间的努力实践与不懈探索,业已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领域的鲜明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色。

一、万里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独特的办学体制由国有省属高校—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改制而成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浙江万里学院是一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即学校的国有性质不变,上级主管部门不变(仍为浙江省教育厅),办学中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国有属性不变,举办者由浙江省人民政府转换为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转制后,省教育厅作为主管部门,加强对学院的宏观指导,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办学规模与层次等方面予以统筹管理;举办者自主投资办学,且全面负责校园基本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学院所需的发展经费,不再由政府财政划拨,而转由举办者筹措、投人;日常运行经费来自按教育成本核定收取的学费,部分来自于举办者的投入及浙江省、宁波市两级政府按学院改制前(1998年)的财政拨款基数。这种既不同于国立公办高校,又不同于私立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被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愚元教授称为“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

2.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的创办,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枝奇葩。她为薄弱高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具有示范意义和先导作用。1999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同意,原浙江农技师专正式改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不仅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主动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民办机制,完全利用社会资源,以教养教,滚动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浙江万里学院创办后,即按政府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教育成本收费。徐亚芬董事长等教育集团领导反复强调“三个中心”,即集团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造精神的培育,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和先进文化熏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实施了“绿色万里”(创建绿色大学)、“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举办英语文化节)、“人文万里”等创建活动。

3.全新的运行机制学院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根据《章程》对事关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聘任院长;院长职业化,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集中精力全权负责办学事务,包括向董事会提名副院长人选和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学院建立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起监督保证作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理顺关系,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全员聘任;根据有关政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打破一评定终身;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酬的原则,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优质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

4.后勤社会化服务学院改制后,教育集团领导就果断决定,扬长避短,轻装上阵,不再走传统高校的办学老路—学校办社会,自我封闭,小而全、校而全;强强联合,专业分工,后勤彻底实行社会化,以确保对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新建的钱湖校区请实力雄厚的浙江耀江集团承办学校后勤服务,包括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邮电、超市和医院等各项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营与管理。学校、师生与耀江后勤变成服务、被服务的关系。这种优化组合的新型协作体系,既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校办学负担、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办学规模,又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校与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专业分工,规模经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万里办学模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思维定势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经过改制的洗礼和几年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教职员工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没有后勤人员外,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人员队伍高度精干,教师队伍表现为新老交替、快速增长,来源广泛、结构优化,高学历与高职称比例大幅度提高。然而,他们虽然踏人了“万里”这条新的河流,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利益机制的刚性驱动等交织在一起,固有的一些观念仍未彻底转变,叶公好龙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不少人时不时地流露出怀故恋旧的情绪,有的甚至抱残守缺,成为新体制的羁绊。改制前的阴影与来自传统高校教职工的思维定势是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中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改革摆脱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的各种束缚,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教育集团要求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既是万里模式的优势,也是万里模式的特定要求,如果连在这方面都无法突破,那万里模式就很难获得完全成功。著名科学家杨福家院士认为,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看她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的多少。如何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这样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碰撞与潜在冲突应该说改制后留任或新加盟我校的教职工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强烈的改革欲望、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以生为本的职业态度。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迥异,存在着产生碰撞和冲突的可能性。如何将优势整合,做到1+1大于2又是一个挑战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异的文化如果融合得好,便具有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而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做到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避免异质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碰撞与冲突,实现和谐发展与个体优势整合,收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实际上也是万里新的管理文化和新的德育工作机制培育与形成的过程。

3.减人不减事的工作要求浙江万里学院经过改制,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人了生机与活力。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而又首要的前提,才发展形成了“万里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的内在要求是减员增效,通过改革减少自耗,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减人不减事的理想目标,展示高效、精干、务实和领导就是服务的全新形象。如何在学生德育工作任务加重却人员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又是一个必须面对和顺利过关的挑战。

4.不同的工作起点与相同终点的评判标准即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用精英化阶段的衡量、评判标准,特别是以传统核心高校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包括我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一场十分不科学、绝对不合理的竞争,但这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尽管我们知道,我们录取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别的高校有不可比性,但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万里模式”恰好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和非常充分的改革机会。不过,我们也冷静地看到,如果按照精英教育格局下的评判标准,我们学生入门时的文化成绩与学习品质等都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最终社会将以划一的标准不加区别地予以对待。这也是德育工作需要解决与回答的问题。

5.后勤社会化与德育空间的异动传统高校的后勤都由学校自己举办,这样做虽然成本较高,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梗阻。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后勤毕竟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必要时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行政干预来达到某种目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人,各个高校相继组建了后勤服务集团或总公司,原来意义上的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不再象以前那么紧密了,但隶属关系仍然没有改变。而我校作为按照全新的体制与机制运行的高校,没有也不能再走老路,所以实行的是彻底的后勤社会化。这是高校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正处于摸索与完善阶段,许多工作尚不成熟,在推进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考验。

三、万里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初步实践

以上所论已经充分表明,在万里办学模式下,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社会文明一体化、知识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联的主体对象、客观条件、软硬环境和目标任务等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及时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的初步探索和主要体会是:置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市场经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尽快构建起大德育框架,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和人文精神育人。

1.实行全员育人实行全员育人不仅是由教育规律所决定,更由“万里模式”所要求。两者的一致性使全员育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校教书与育人是分离的,分别由两部分人员来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学教师要做别的事情,大学生不需要象中学生、小学生这样来管。而当事实并非如此时,就出现了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人员,久而久之,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条线、两张皮。这种状况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育人的规律,结果是:教学人员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学生工作人员由于不接触业务工作,往往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感召力,且有后顾之忧。如何使学生工作由分散走向集约,由人为分割变为有机统一,人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万里的实践无疑是大胆而又成功的。学校一开始就注意到要改变旧有格局,必须脱胎换骨,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将教书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总书记在《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再一次寄语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时,作为万里人,我们深知“万里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量不仅没有减轻,相反更加艰巨,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全员育人才能圆满完成。而真正要让每一位教职工履行这一使命,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克服不屑、不愿、不需要、不能做的问题,树立起有责任、有必要的意识,并使他们人人具备做学生工作的能力,实现要我做向我应做、我要做和我能做的转变。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面上号召的同时.,辅之于明确的班主任工作规定和严格的考核,并逐渐使教职员工自觉以此为己任,乐育英才。现在,每一位教职工都懂得自己的天职是育人,学校工作的源头也是育人,不能因为高校的功能拓展了,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万里模式下,只有参与育人,教学科研和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才能最终成就与众不同的万里办学模式。

2.实行全程育人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无论是终身学习,抑或终身教育,都说明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务必注重连续性。在万里全新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培养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管好在校园内的教学这样单纯的事情,而应该做到全程育人,将学校的工作分别向教学的前后和内外延伸,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强化过程管理与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化解风险,避免一次算帐。道理很简单,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育作为一项塑魂、育人的特殊工作,是不能有任何次品的,因为次品实际上就是废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程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工作,一丝不苟,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闪失。实行全程育人,就是要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加强日常关心与指导,建立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和OFFICETIME等。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就需要学校在人力方面比以前有更多的投人,这就必须是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另一个含义是,学校提出应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要求各教学单位象企业一样注重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推出类似于产品“终身包修”的承诺,增强用人单位对选用我校毕业生的信心,拓展就业渠道与门路,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扩大我校的人才市场份额。同时,也从中获取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改培养计划,教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3.实行全方位育人如果说全程育人主要着眼于纵相衔接的话,那么,全方位育人则侧重于空间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也不例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后勤彻底社会化、缴费上学等,学生在学校里的自由度也已大大增强,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这方面我们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将学生工作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管理教育的同时强化服务的新格局上来。注重做好学生社区工作,不留盲区和死角。为此,我们率先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下辖学生服务中心、综合咨询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习援助中心等,以加强学生工作的协同,强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指导。我想我们的学生工作如果试图真正想从与学生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首先必须做好服务,赢得学生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努力做到宽严相济,加强管理,疏而不漏,既不管死,也不放任自流。这样,学生一定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同时,根据开放办学的特点,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树立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即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育人才,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与家长的定期座谈制度,创办了摘登学生家长来信来访情况的内部刊物《情系万里》,等等。

4.实行全天候育人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相联系的是全天候育人。特别是我们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和党员教师更应该为人表率。在学生工作队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要做到不削弱学生工作,无非两条途径:一是更新观念,著名作家张洁曾说过: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横在眼前的高山大川,而是我们脚上的鞋子太小,走不动。确实如此,有时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别的其他条件还重要。二是更新工作手段,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过去到银行提款时费神还费力,效率低下,推出自动取款机后方便安全又省时省力。这对我们学生工作是很有启迪的,标明减人不减事,提供全天候服务是完全可以的,关键要更新观念、更新手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指导,建立行政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四条线长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全天候育人。

5.培育校园精神.创建先进文化,实行人文精神育人育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共同的和学校特有的;要注重文化力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置身万里办学模式之中,使我们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因为“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是得天独厚的一种涵育英才的资源。我们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和可能收集到的资源,组织了“万里精神”大讨论、报告会,开展了“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等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继续在作这种尝试。因为“万里精神”很感召、激励人,万里文化很启迪、鞭策人。如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力争一流的万里精神与万里学子共勉,激发他们勇气。我们坚信,用“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代万里人一定会饱含人文精神,一定具有高强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一定能成为立得起、站得牢,拉得出、走得远,吃得开、叫得响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芬.论万里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2):l-3.

[2]潘惫元.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5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5)

2.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的创办,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一枝奇葩。她为薄弱高校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具有示范意义和先导作用。1999年3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同意,原浙江农技师专正式改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不仅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而且主动面向市场,实行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民办机制,完全利用社会资源,以教养教,滚动发展,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浙江万里学院创办后,即按政府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教育成本收费。徐亚芬董事长等教育集团领导反复强调“三个中心”,即集团以学校为中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造精神的培育,突出传统道德教育和先进文化熏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实施了“绿色万里”(创建绿色大学)、“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举办英语文化节)、“人文万里”等创建活动。

3.全新的运行机制学院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根据《章程》对事关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聘任院长;院长职业化,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集中精力全权负责办学事务,包括向董事会提名副院长人选和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学院建立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起监督保证作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理顺关系,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全员聘任;根据有关政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打破一评定终身;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酬的原则,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优质资源向教学科研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

4.后勤社会化服务学院改制后,教育集团领导就果断决定,扬长避短,轻装上阵,不再走传统高校的办学老路—学校办社会,自我封闭,小而全、校而全;强强联合,专业分工,后勤彻底实行社会化,以确保对教学科研的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新建的钱湖校区请实力雄厚的浙江耀江集团承办学校后勤服务,包括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邮电、超市和医院等各项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经营与管理。学校、师生与耀江后勤变成服务、被服务的关系。这种优化组合的新型协作体系,既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学校办学负担、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办学规模,又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校与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专业分工,规模经营,扬长避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万里办学模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思维定势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经过改制的洗礼和几年的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教职员工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除了没有后勤人员外,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人员队伍高度精干,教师队伍表现为新老交替、快速增长,来源广泛、结构优化,高学历与高职称比例大幅度提高。然而,他们虽然踏人了“万里”这条新的河流,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利益机制的刚性驱动等交织在一起,固有的一些观念仍未彻底转变,叶公好龙的现象时常发生。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不少人时不时地流露出怀故恋旧的情绪,有的甚至抱残守缺,成为新体制的羁绊。改制前的阴影与来自传统高校教职工的思维定势是学生德育工作创新中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改革摆脱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的各种束缚,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教育集团要求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既是万里模式的优势,也是万里模式的特定要求,如果连在这方面都无法突破,那万里模式就很难获得完全成功。著名科学家杨福家院士认为,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看她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的多少。如何让全体教职员工形成这样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化碰撞与潜在冲突应该说改制后留任或新加盟我校的教职工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强烈的改革欲望、有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以生为本的职业态度。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个人经历与文化背景迥异,存在着产生碰撞和冲突的可能性。如何将优势整合,做到1+1大于2又是一个挑战和需要解决好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异的文化如果融合得好,便具有强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发展的动力,创新的源泉。而在工作实践中如何做到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避免异质文化之间可能产生碰撞与冲突,实现和谐发展与个体优势整合,收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实际上也是万里新的管理文化和新的德育工作机制培育与形成的过程。

3.减人不减事的工作要求浙江万里学院经过改制,精简了机构,裁减了冗员,优化了资源配置,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人了生机与活力。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本而又首要的前提,才发展形成了“万里模式”。实际上,这个模式的内在要求是减员增效,通过改革减少自耗,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绩效,实现减人不减事的理想目标,展示高效、精干、务实和领导就是服务的全新形象。如何在学生德育工作任务加重却人员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又是一个必须面对和顺利过关的挑战。

4.不同的工作起点与相同终点的评判标准即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用精英化阶段的衡量、评判标准,特别是以传统核心高校作为参照系数来衡量包括我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这显然是一场十分不科学、绝对不合理的竞争,但这又是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尽管我们知道,我们录取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别的高校有不可比性,但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万里模式”恰好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和非常充分的改革机会。不过,我们也冷静地看到,如果按照精英教育格局下的评判标准,我们学生入门时的文化成绩与学习品质等都与其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而最终社会将以划一的标准不加区别地予以对待。这也是德育工作需要解决与回答的问题。

5.后勤社会化与德育空间的异动传统高校的后勤都由学校自己举办,这样做虽然成本较高,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梗阻。但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后勤毕竟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必要时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行政干预来达到某种目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人,各个高校相继组建了后勤服务集团或总公司,原来意义上的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不再象以前那么紧密了,但隶属关系仍然没有改变。而我校作为按照全新的体制与机制运行的高校,没有也不能再走老路,所以实行的是彻底的后勤社会化。这是高校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正处于摸索与完善阶段,许多工作尚不成熟,在推进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考验。

三、万里办学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初步实践

以上所论已经充分表明,在万里办学模式下,我校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社会文明一体化、知识信息网络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与学生德育工作相关联的主体对象、客观条件、软硬环境和目标任务等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及时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的初步探索和主要体会是:置身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市场经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尽快构建起大德育框架,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天候育人和人文精神育人。

1.实行全员育人实行全员育人不仅是由教育规律所决定,更由“万里模式”所要求。两者的一致性使全员育人和谐地统一了起来。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校教书与育人是分离的,分别由两部分人员来完成。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学教师要做别的事情,大学生不需要象中学生、小学生这样来管。而当事实并非如此时,就出现了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人员,久而久之,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条线、两张皮。这种状况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育人的规律,结果是:教学人员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学生工作人员由于不接触业务工作,往往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感召力,且有后顾之忧。如何使学生工作由分散走向集约,由人为分割变为有机统一,人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万里的实践无疑是大胆而又成功的。学校一开始就注意到要改变旧有格局,必须脱胎换骨,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将教书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总书记在《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总书记再一次寄语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同时,作为万里人,我们深知“万里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的量不仅没有减轻,相反更加艰巨,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全员育人才能圆满完成。而真正要让每一位教职工履行这一使命,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克服不屑、不愿、不需要、不能做的问题,树立起有责任、有必要的意识,并使他们人人具备做学生工作的能力,实现要我做向我应做、我要做和我能做的转变。为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面上号召的同时.,辅之于明确的班主任工作规定和严格的考核,并逐渐使教职员工自觉以此为己任,乐育英才。现在,每一位教职工都懂得自己的天职是育人,学校工作的源头也是育人,不能因为高校的功能拓展了,而主次不分、本末倒置。在万里模式下,只有参与育人,教学科研和教育工作才能更有效,才能最终成就与众不同的万里办学模式。

2.实行全程育人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无论是终身学习,抑或终身教育,都说明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务必注重连续性。在万里全新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培养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管好在校园内的教学这样单纯的事情,而应该做到全程育人,将学校的工作分别向教学的前后和内外延伸,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强化过程管理与控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化解风险,避免一次算帐。道理很简单,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育作为一项塑魂、育人的特殊工作,是不能有任何次品的,因为次品实际上就是废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全程管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工作,一丝不苟,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闪失。实行全程育人,就是要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加强日常关心与指导,建立定期走访、谈话制度和OFFICETIME等。只要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免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提高自我纠错的意识和水平。而这就需要学校在人力方面比以前有更多的投人,这就必须是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另一个含义是,学校提出应加强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要求各教学单位象企业一样注重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推出类似于产品“终身包修”的承诺,增强用人单位对选用我校毕业生的信心,拓展就业渠道与门路,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扩大我校的人才市场份额。同时,也从中获取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改培养计划,教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3.实行全方位育人如果说全程育人主要着眼于纵相衔接的话,那么,全方位育人则侧重于空间上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与引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等学校也不例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后勤彻底社会化、缴费上学等,学生在学校里的自由度也已大大增强,这给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这方面我们主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将学生工作从管理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到在加强管理教育的同时强化服务的新格局上来。注重做好学生社区工作,不留盲区和死角。为此,我们率先成立了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下辖学生服务中心、综合咨询中心、素质拓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习援助中心等,以加强学生工作的协同,强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指导。我想我们的学生工作如果试图真正想从与学生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首先必须做好服务,赢得学生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努力做到宽严相济,加强管理,疏而不漏,既不管死,也不放任自流。这样,学生一定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同时,根据开放办学的特点,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树立全社会育人的观念。即必须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育人才,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环境。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与家长的定期座谈制度,创办了摘登学生家长来信来访情况的内部刊物《情系万里》,等等。

4.实行全天候育人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相联系的是全天候育人。特别是我们的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和党员教师更应该为人表率。在学生工作队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要做到不削弱学生工作,无非两条途径:一是更新观念,著名作家张洁曾说过:实际上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横在眼前的高山大川,而是我们脚上的鞋子太小,走不动。确实如此,有时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比别的其他条件还重要。二是更新工作手段,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过去到银行提款时费神还费力,效率低下,推出自动取款机后方便安全又省时省力。这对我们学生工作是很有启迪的,标明减人不减事,提供全天候服务是完全可以的,关键要更新观念、更新手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指导,建立行政管理、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四条线长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全天候育人。

5.培育校园精神.创建先进文化,实行人文精神育人育人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共同的和学校特有的;要注重文化力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置身万里办学模式之中,使我们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因为“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是得天独厚的一种涵育英才的资源。我们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和可能收集到的资源,组织了“万里精神”大讨论、报告会,开展了“绿色万里”、“科技万里”、“国际万里”、“人文万里”等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继续在作这种尝试。因为“万里精神”很感召、激励人,万里文化很启迪、鞭策人。如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力争一流的万里精神与万里学子共勉,激发他们勇气。我们坚信,用“万里精神”和“万里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代万里人一定会饱含人文精神,一定具有高强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一定能成为立得起、站得牢,拉得出、走得远,吃得开、叫得响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亚芬.论万里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2):l-3.

[2]潘惫元.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2,(4):5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质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杨福家.博学笃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6)

一、工作职责。

就是服务。学校对处室职能的定位是“督导、服务、评估、协调”8个字,就我个人理解,我认为其核心就是服务。作为教育处副主任,就是要竭尽所能为学生服务,为班主任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此,我给自己和部门工作人员提出了6字工作要求:热心、齐心、用心。制定了与班主任一起共同实践的工作准则:投入、艺术、高效;确立的培养目标是:规范、创新、全面。

二、主要工作。

1、完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即在沿用过去好做法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修改与补充。一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下发了近10个规章制度,如《学部、班级德育常规管理十要》、《学生纪律十四条》、《班主任工作日程》、《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指标》、《自主管理示范班标准》、《卫生、纪律分担区的划分及管理规定》、《学生进出校门管理规定》、《活动课管理规定》、《小周六、周日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午休管理规定》等,这些规章制度,确保了日常德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目前,我们根据高中部席小宇、张晓爽等班主任的建议,正在拟订《学生德育积分条例》,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紧抓常规。

学校常规往往能直观反映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经常抓,反复抓,抓反复。总体看,一年来学校卫生、纪律和其它常规工作状况良好,这得益于各学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值周工作体系和各班主任的鼎力相助。为配合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处尝试从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加强教育和引导。拿“六不规定”来说,我们在处理个案中重视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在要求学生“做什么”之前,给学生讲清“为什么”,杜绝简单硬性处理,用“这是集团规定”或某种权威来强迫学生被动接受。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指导。执行之前,理念先行。学生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他对我们的要求提出异议说明他们很有头脑。堵、压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而且我知道,我们的堵、压会引起学生心理烦恼和逆反心理,这一来必会给班主任带来很多麻烦,所以我们尽量作到引导到位,讲清为什么不能带零食,为什么要求不留长发,为什么要穿校服等,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认真检查,做好反馈。xx校长要求我们工作中腿要勤、眼要尖。一年来,我们往返于东、西两个校区,对午休、小班课、电视校会、周六晚、放学后等常规管理中的重点、盲点、难点实行走动管理,经常性地巡视检查,对每周确立的常规重点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引入竞争机制,常抓常新。常规工作最怕做的疲沓、拖拉,看起来是小事情,却老是做不好。为此,我们听取了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引入竞争机制,让各班在争优申报过程中提升班级常规管理水平,对优秀班级实行挂牌制,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激励别的班级争向靠拢。如除每周评选红旗班外,本学年我们开展了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自主管理示范班、优秀值周班的申报评比活动。目前,我校共有日常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班级19个,自主管理示范班9个,优秀值周班17个。许多班级均实行了全员、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构建了本班常规管理机构,人人有岗,岗岗有人,富有推广价值。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们全体班主任在不简单和不容易中牢牢抓住常规管理不放松,取得良好成效。

3、抓好培训。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人人都需要充电。在培训方面,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班主任培训,一手抓学生干部培训。教育处在学部抓好培训工作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培训。如本学年共开展了4次班主任培训,其中2次是新班主任培训,主题分别为“学校德育管理理念、德育管理制度培训”和“如何有效开展家校联系”;2次是全体班主任培训:一为自主管理示范班经验交流,潭菊清、徐春梅、郑晓刚、丁玉玲、李绪坤等老师做经验介绍;一为班级管理心理教育专题讲座,通过“伤熊事件”引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话题。开展了4次学生干部培训,如“老带新”传经送宝会、卫生、纪律委员工作培训会、“自主管理中的苦与乐”交流会、新一届学生会干部工作动员培训会等,帮助学生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除定期开展培训会外,我们还积极编印《德育文萃》,将一些好文章及时推荐给班主任,让处在繁忙中的班主任能快捷地捕捉到新信息,武装头脑,促进工作。针对家长、班主任反映的学生上网影响学业问题,我们专门推出“网络教育”专刊,供大家参考。

4、抓活思想教育。

今天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广,思维活跃,单一、空洞、权威式的说教很难说服他们,触动他们的心灵,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多途径、多渠道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A、加强阵地建设。

学生在校园里,如果我们不用积极的东西占领他们的心灵空间,消极的事物就会乘虚而入,并逐渐占上风。本学年,我们充分利用校会、橱窗、宣传板、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工具,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让我们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就说学生看电视问题,禁止看或禁止看港台电视连续剧,效果甚微,关键引导学生看。我们在本学年录播了《对话》《东方时空》《动物世界》《科技博览》等节目,定时播放,渐渐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并从中受到了不少教育。郑华玉、黄启领等老师还积极向我们推荐好的节目。我们也开展了“每周一歌”活动,把学生爱唱歌的热情与唱好歌的导向有机结合,取得良好成效。

B、活动育人。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获取一份认同。在具体操作中,不为活动而活动,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与渗透。本学年,主要协助策划开展了下列大型活动:校第六届田径运动会;东校区的“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评比活动;东、西校区元旦迎新晚会;迎接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工作;开展“家庭礼仪”作业和“四个一”活动评选活动,评出“家庭礼仪”文明生195名,“四个一”活动优秀生234名,并予以表彰;开展市级、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推荐评选活动,推出“身边的榜样、学习的楷模”专刊,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树正气、促学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每班一支歌”比赛活动(612、803、702、701等班级),展现班级风采,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班级文化;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开展“中学生校服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和“学生校服设计展示活动”(预科部、104、810);举办国防教育报告会等;开展中小学生联谊活动;承办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恳谈会等。活动前,认真做好调研、动员、协调;活动中,给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唱主角,比如,学生导游的兴起(预科部、一部)、学生的校服学生自己设计和展示等就是例证;活动后,做好追踪调查和总结反馈,以利改进工作,像中小学生联谊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把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改进。

C、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针对我校实际,我们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即以“六不规定”为主要内容的平民化教育,以爱校教育为先导的爱国主义教育,以万里精神为灵魂的万里文化渗透教育,以育人在于育心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育学生爱国首先就应从爱校、爱家乡做起,为此,我们启动了“发扬万里精神、建构人文万里”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唱校歌、读万里创业史、听董事长专题报告、讨论“如何学万里精神,如何做一名优秀万里学子”等,增强学生自豪感、自信心和爱校、创新、拼搏等意识,提升学生精神面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5、加强德育研究。

本学年共召开10次德育研究会,把问题当课题,研究讨论。努力办好《德育简报》,力争使之成为具有万里国际学校中学班主任特色的简报。目前,我们共编印5期,报道学校德育工作动态,开辟班主任工作论坛,介绍德育管理新理论、新观点,武装德育工作者头脑。本学期本着“发现典型、推广经验”的目的进行了一次班主任工作调研,对一些好的做法予以推广。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的班主任正在努力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促进了德育科研氛围的形成。我们也开展了班主任工作论文的小型征集和推荐活动,彭林虹、周艺、程东文、倪志成等老师的教育论文纷纷获奖。本学期我们还启动了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课题的研究。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经验不足,所以工作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一年来,我始终处于探寻、摸索中,竭力想为班主任服好务,但事实上服务不够,敬请原谅。

2、常规管理中,说教痕迹重,教育方法、模式上仍显陈旧。

3、学生管理上,表扬的少,批评的多,没有做到两手都硬。

4、工作中,本想抓两头,促中间(调研、布置、服务、总结、反馈),但总觉布置任务多,关心了解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难度不够。

5、在发挥学生会作用,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有待加强

6、工作预见性、前瞻性有待加强

四。下学年工作设想。

1、总体要求:艰辛的劳动和科学的艺术(举例:教育学生不穿拖鞋的不同处理办法)。

2、学生管理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在同学中大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营造比学赶帮超氛围;一是对同学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对影响恶劣的给予劝退,绝不姑息迁就,促进校风、学风上台阶。我们将在高中部试行《学生德育积分条例》。

3、班级管理上,坚持规范与特色并重。规范即要达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底线,特色即班级管理的个性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主管理也好,躬亲型管理也好,严管型管理也好,只要利于学生成长,家长满意,就是可行的管理模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各班高效发展。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7)

一、前言

人类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无数可供开采利用的宝藏。同样,人们通过对15世纪以来古希腊、罗马体育这个巨大的历史宝库研究,才有了日臻完善的现代奥运会和学校体育。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方新未艾,体育教学改革何去何从,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纵横两方面对前人的教育成果研究,对于借鉴或批判性继承体育文化遗产,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希腊的体育教育

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了强化国家机器,斯巴达教育只注重军事体育训练,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勇敢、服从、坚忍、强健。他们实行彻底的全民皆兵,不重视文化教育。每个儿童都属于国家,被元老视为孱弱畸形的新生儿被弃于荒野,合格者7岁前由母亲抚育,7岁男孩儿被送到公育机构,分成小组在青年指导员的指导下过集体生活。学习五项运动(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游泳、球戏、游戏和音乐舞蹈。

斯巴达的妇女与男子一样受教育,不同的是她们不离家过军营生活,女孩和男孩一样在运动场上练习五项竞技,她们跑步、角力、投标枪、掷铁饼、舞蹈、唱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以期生育健康的后代。

2.雅典的体育教育

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之前,雅典是当时教育和体育最发达的城邦。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和文化活动家,因而雅典教育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身体教育既着眼于军事准备,也很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7岁以后,除上音乐学校外,学生还要入体育学校,男孩儿学习体操、玩球和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进行斯巴达式的五项运动和拳斗、游泳、竞走等较正规的体育训练。通过体育,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肌肉发达,形态优美,具有顽强、坚忍的品质。

古希腊体育和古奥运会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体育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例如,关于体育的功能问题,德、智、体、美育的关系问题,运动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问题,锻炼原理和方法问题,体育与优生问题,体育道德问题等,都可以在古希腊哲人的言论中找到它们的萌芽形式。如德漠克里特认为:“人是自己健康的主人”。苏格拉底认为:“保持身体健康,随时准备入伍是公民的天职,不能表现出身体的力量和美是一种耻辱!”柏拉图继承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理想,把体育视为精神健全和道德完善的途径。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多方面和谐发展和分段教育的思想,主张在少年儿童阶段应特别重视体育,体育规程只能是一些“轻便体操”,训练儿童身体养成正常的习惯,避免过度训练。

三、近代西方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的产生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产生了对体育的新需要。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十分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尝试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体系。学校教育冲破了那种视肉体为灵魂监狱的天主教教义的束缚,把游戏、体育看作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用以实现身心的健全发展,近代体育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是帕多瓦大学逻辑学教授弗吉里奥,他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他重视体育,强调健全的身体是将来从事任何事业的前提,建议根据个人特点“恰当地选择运动”,并要注意“缓和而有节制”。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主张身心并行发展,他所列的体育活动的名目非常多,骑马、击剑、角力、跑步、游泳、射箭、登山、攀树等。而蒙田在教育、教学方面,则提出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提倡身心并进,重能力培养,求实际效用,尚行动实践。认为“一切运动和锻炼,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他重视体育,重视质朴的生活习惯和严格的身体锻炼,他的思想对洛克和卢梭都有一定影响。

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1423年,他创办的贵族学校,第一个实现了“自然学校”的理想。这所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把身体锻炼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夸美纽斯是文艺复兴以来伟大的教育家,他所著的《大教学论》,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些西方学者称他为“学校体育之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品德、体力和智力的缺陷都可以由教育而得到发展。他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指导”,“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在他的教学计划中,体育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文艺复兴以后体育教育的形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欧洲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文主义思想获得广泛传播。从洛克、卢梭到斯宾塞初步形成了近代体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一个新的体育时代。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在体育方面,洛克第一次明确地把学校教育的任务区别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部分。他十分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让・雅克・卢梭继承了夸美纽斯和洛克服从自然的思想,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他主张直观教学,要求教育者在讲解知识时揭示知识的用途,重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可见,卢梭早已经主张“发现法”教学法了。在他的体育观中,认为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不仅是为儿童健康强壮,尤其是为了对道德的影响。”教学内容应授予儿童足够的运动技能和娱乐活动的知识,并给他利用自然环境和与同学一起游戏的本领。

3.近代学校体育的确定

洛克和卢梭等人的体育思想大都限于对个别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继承他们的思想并立足于学校教育的角度加以实施,则是以巴塞多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1774年,巴塞多按照夸美纽斯和卢梭的学说,在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最早体育课的内容为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以后的教师又相继增加了所谓“希腊体操”,如跑跳、投掷、摔跤、德国民间游戏,以及滑冰、射箭、园艺、木工、远足等多项内容。

德意志各地先后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摆脱了旧的课外活动和游戏的方式,采取了根据学生年龄选用不同体育手段分组教学方式;各种身体活动开始在教育的意义上组成统一的体育手段。正是在这些学校里出现了近代意义上最早的体育教师。

使学校体育彻底摆脱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贵族性质,是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的功绩。古茨穆茨在长达50多年体育实践中,在发表的最著名的《青年体操》体育著作中,把体操方法分为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其核心是体操运动,包括8类基本运动。

裴斯泰洛齐继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体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体力,增进儿童的健康。同时可以促进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培养儿童勇敢、求实的精神。这里裴斯泰洛齐就将体育与德育、智育联系起来。主张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自然发展规律,体育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关节活动是一切体操、游戏与身体练习的基本动作。儿童的体育训练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行较复杂的动作训练,以发展他们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能,促使儿童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裴斯泰洛齐比古茨穆茨更强调体操的基本化,他制定的“要素体操”(或自然体操)体系,把体操分为三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解决了体育手段的体系化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问题,实际上也就创造了普遍实施学校体育所必需的前提。因此,他们的实验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

4.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牛顿力学等科学的提出,提供了体育科学形成的基础,体育分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体育科学既是教育科学和近代医学等学科分化的产物,也是体育师资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19世纪初,各国陆续开办了一些体育师范学校,促进了体育师资培养的正规化、系统化,体育教学内容的整体化与合理化。各种更加符合医学和教育原理的新体操流派大量涌现,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和医疗体操开始分化。球类、田径、游戏以及民间舞蹈等体育项目,逐渐和传统的体操一起被用为学校体育的教材。以伍德、郝塞林顿和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学说,他们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是为了通过体育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方法和手段上,主张采用更自然、自愿、活跃的运动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地位上升,新体育思想对美国学校体育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奥地利自然体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霍夫尔和斯特蕾西,他们在批判德国体操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奥地利教育改革原则,在更加明确强调体育应以生物学和教育学原则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要以人对运动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起“合自然性”的,能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身体锻炼体系。在教学中,则强调充分适应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状况。

四、结语

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学校体育,体育教育经历了从产生到飞速发展时期,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概括。随着近代教育科学的进步与体育本身的发展,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日趋丰富与完善,学校体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对欧洲乃至世界体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内容、方法与手段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深入发展中,研究西方体育教育历史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找出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有所启迪和借鉴的东西,以期更理性地指导我们的体育教育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初立光.东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高等体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39.

[2]张旭.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2004,(4):132-134.

[3]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5-38.

[4]潘绍伟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8)

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必不可少的工作,根据所查阅资料了解到它的背景和发展基础,对于实践和借鉴西方经验方面进一步论述。在学校生活中,调查了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对于在学校师生间和学校风气几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尝试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师生共同努力进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做越好。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基础

1.1以文化为奠基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教育,更是以文化为奠基的教育。主席说过这些优秀文化传统集中呈现出高尚的民族精神:“我们说的高尚的精神,就是指我们党崇高理想和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传统文化向现实文化过度和转化,在当今中国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的特质,还有现实文化的创新。把这些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结合起来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2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自觉地行动。并且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才是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相互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注重人和实践的发展,人与人在实践中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相互交流进步,也是最根本的发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发展,体现在爱国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团结进步基础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重要的主题。

1.3借鉴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杜绝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这些在思想上不利于我们的教育,不利于指导学生健康发展。但是要借鉴西方学习上的方法和心理方面知识,及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要磨练学生艰苦奋斗的毅力,还要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员采取教育辅导的方法,可以通过隐蔽性的课程设计进行感化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2.1对于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这种思想上的教育会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进行的入学教育。新生本就对新鲜的校园生活懵懵懂懂,这时给予正确的指导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如何适应校园的同时遵守校规,我们如何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习惯,如何学习知识同时塑造自己性格和良好品德。我们可以开展的党课学习活动,使大家积极的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学校的思想政治活动,不仅动员着大家,还动员着每个人的思想,这样一个人积极就带动全寝全班的积极性,像是一个传一个的接力赛。这对于我们学生学习和思想上无疑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再拿我们学生考前教育及心理辅导举例。我们学生考试都会有侥幸心理,不过那种“打小抄”的想法会第一时间让老师扼杀在“摇篮里”。老师指导着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该严肃的严肃,该严格的严格,就像军人必须有“铁的纪律”。学生们会严格的遵守,这样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不让抄就得下功夫学习,使我们积极投入学习中,当然学校老师不是“不讲人情的”,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辅导,严格但却不能造成学生恐慌和紧张。所以,老师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又会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考试生活中。

2.2对于学生自身及他人的积极作用:

我们谈学生自身思想教育,也要谈到与他人之间的积极作用。既然是高等教育,我们学生在思想就要提高一个层次,提到一个台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学生自身同时重要的是与他人如何相处。我们要团结友善的对待他人,具体从三方面说起:第一,我们学生自身受到学校的教育,自然会尊敬师长,这也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长辈,师长,我们学生通过思想的教育会知道尊敬爱戴老师们,不会目无师长没有尊卑。第二,我们受到学校通过思想的教育可以让我们学生有素质的,怀有尊敬态度的对待他人。像那些在学校工作的人员,例如食堂阿姨,寝室阿姨,学校工人等等,在不是自己老师,师长的情况下还依然能够给予别人尊重。第三,我们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要友善对待同学,团结同学们。我们不仅知道自己要受教育做好自己更要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形成一个团体,并逐渐的扩大,这种积极作用不仅在自身,也积极作用于他人。

2.3对学校师生和校园风气的积极作用:

我们学校对于学生自身和他人教育,自然也不能忽视传播的力量。根据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已经让师生认真的进行了学习和践行。例如,我们把这24字做成宣传单贴到学校教室里,学生宿舍里,让我们时刻想学习,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在校生都会熟记这个内容,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熟记之后就会做到并做好,真正践行了价值观内容,也成为了别人的榜样,积极的带动他人。可以看到,同学们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彼此,在食堂都懂得谦让,友善的和学生教工相处;在社会里,公交车上常见到学生给老人让座,小巫见大巫,这样才能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做贡献。这种教育对于我们学校师生来说都充满着正能量,起着积极。例如我们高校组织的的寝室文化节,女生节,举办的各种名师讲座等等,都对我们学生产生良好教育和积极影响。学校对于学生学习上给予了高等的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生活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教育。校内校外的学生都为了讲座奔赴而来,他们需要这种“精神食粮”,需要这种精神上的支柱,学校便给予我们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也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很好的进行了校与校之间的文化的交流。

3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3.1做好宣传和带头作用:

我认为大力的宣传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在思想上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学习论语中的名言,就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把名言打印成宣传单发放各个寝室,由辅导员老师时常进行考核。宣传就要有领头人,辅导员便是很好的人选,我们可以让辅导员以身作则,学习传统文化并带领学生学习,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也可以让每个寝室一周做一件好事,等到期末进行优秀寝室评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还可以从学生中找出品学兼优的模范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学生之间更容易切磋与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积极影响周围人进步,自己成为榜样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自己学习也帮助他人学习,从校内传播到校外,发挥积极的作用。

3.2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高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校规校训,会唱校歌;而且跟进时事政治教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中央的各项教育政策第一时间渗透在高校师生生活中。要求我们学生学习的同时,多加关注中央的新闻,社会动态和时事政治教育内容。多了解,多学习,从校园中学出来,进入到社会里,融入到社会里才是学习的目的。在列宁的《共青团任务》里,我们学习到青年人要学习还有如何学习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进行自觉地劳动,青年人起到团结带头作用,带领大家自觉地劳动。主席的《实践论》也充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高校里学习就是为了实践,做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我们学习上,学习自己专业课知识并多读书,然后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在知识上求真求实,努力让自己学的更多,学的更深入,把口号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要有学习的样子和学习的态度,就要产生自己的价值,就要作出自己小小的贡献。在生活上,学生会可以组织去敬老院献爱心,来关爱老人,敬老,爱老。哪怕只是半年去一次,也能使老人开心高兴,根据社会力量,还有学生们的热情,让老人有老可依。假期可以组织学生给残疾人讲课,同学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和尊重每一个人,并能自己进步时带领他人,和他人共同进步。这样自己在完成学业同时,真正受到高校的素质教育,并把这种素质带到社会中去,能让我们大家更好提高自身修养,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结论

追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和实践基础上的良好发展,本文浅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高校师生间,学校风气里的积极作用。这些作用在我们高校里相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和行动上引领高校师生学习进步。在阅读相关书籍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除了学习和宣传基础上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自觉有效的学习,开展进行思想政治活动,在实践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9)

第一,对教师要家访。我们以前总要求班主任要对学生家访,现在建议校长也要对教师进行家访。寒暑假、节假日抽时间到教师家里走一走,坐一坐,看一看,聊一聊,了解教师的家庭状况,了解教师的家庭生活,了解教师的工作。零距离接触,推心置腹交谈,这对于密切干群关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访过的谈话效果要比在校长办公室里的谈话好得多。校长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祖国,祖国心中有人民,这是爱的传递、情感的升华。

第二,校长要听课。我在一些学校问校长:你听课吗?有的校长说,我太忙了,没有时间。我就反问:你再忙也没有温总理忙吧?温总理每年都听课。温总理说,不深入课堂,就不了解教育的全局。校长不听课,怎么能了解第一线教学?怎么来领导学校?校长不但要去听课,而且要能评课,讲出点儿名堂,推动教改。原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谢应平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内行校长抓课堂,外行校长抓门房。有些校长每天早上在校门口迎接教师和学生的到来,这种做法也很好,但这不是校长的主要任务,校长的主要工作是抓课堂,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13000节课,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校长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课堂教学。山东省教育厅开展名师名校长工程,就规定名校长每年听课不少于40节。江苏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退休后,被河南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河南沁阳永威学校聘去当校长,很快使这所民办学校起死回生,成为河南省的品牌学校。蔡林森到校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听课。全校教师一个不落都听,而且连续听多堂,听完课还跟教师促膝交谈,这堂课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今后怎么改进,手把手教,语重心长地谈,以前教师都怕校长听课,现在都欢迎校长来听课,给自己指明方向。所以,校长再忙也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听课。

第三,校长要读书。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以色列平均每人每年读书57本,美国55本,俄罗斯50本。而我们中华民族读书的状况每况愈下,1997年我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5.7本,2008年下降到4.7本,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不认真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校长读书教师才会读书,教师读书学生才会读书,学校读书社会才会读书。校长处在读书链的起点,读书比美容更重要,逛书店要比逛商店多,书柜要比衣柜大,男校长买书的钱不少于买烟的钱,女校长买书的钱不少于买化妆品的钱。

当前校长要抓好以下五项日常工作:

第一,抓好基础教育三件大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工作,把德育放在学校首要位置。素质教育、新课程、德育是基础教育三件大事,校长一定要亲自抓,班子集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第二,创建和谐学校。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也要构建和谐学校。教育部为此专门发出通知,要创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校。这就需要: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长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二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创建和谐学校的基础;三要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把学校办好;四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五要把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作为校长办学的根本宗旨。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绿化美化优化,要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失去了校园文化,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玉琨教授曾说:“给我十个北大的学生,十个清华的学生,我只要与他们交谈十分钟,便可知道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清华的。”两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不同,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同,学生的表现就不同。可见,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之大,教育之深,无声胜有声。校园文化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硬件指办学条件,楼房、设备、仪器等等;软件指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等等。硬件软件都重要,比较起来软件更重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过,创建一流学校,第一要有一流的办学理念,第二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第三要有一流的生源,第四要有一流的设备。四个一流前三个都是软件,抓软件不需要花多少钱,却可以产生巨大效益。校园文化建设是校长的责任,校长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把校园文化搞好,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在里面生活几年自然受到熏陶感染,这是一股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第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一要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按照国家方针政策和教育规律竞争,而不是乱竞争。二要变师资生源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现在很多地方学校竞争表现在抢老师、挖学生上,你挖我我挖你,互相挖墙脚。这样很不好,败坏了教育的风气,影响了兄弟学校之间的关系,优质教育资源没有增加。要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这才能达到教育竞争的根本目的: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三要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发展力、创造力,这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第五,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现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让人提心吊胆。这里面有社会问题因素,但也有校长的管理认识因素。校长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无小事。如果师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其他一切都是空话,所以校长一定要警钟长鸣。校长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总负责人,要负责任,有些问题只要责任心到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了,不是不可避免的。曾经多次出现的学校楼道踩踏事件,多是因为学生下晚自习后,楼道里没灯,学生一拥挤,踩踏事件就发生了。其实楼道里的灯如果完好,这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新形势对校长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校长要学好三种理论: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管理理论;要掌握三种知识:专业知识、新技术知识、财经法律和人文知识;要提高三个水平:教学水平、工作水平、语言文字表达水平。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校长的基本功,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校长工作的需要。有的校长几分钟就把学校的情况介绍得一清二楚,有的校长写了稿子,念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这就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差别。校长要成为演说家,演说比打仗更有威力,急事要慢慢地说,大事要清晰地说,小事要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不要随便说,计划中的事不要当成结论来说。

校长要具有“三心”: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继承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现在中小学校长采取任期制,到一定年限就要换届。各任校长之间不是了重来的关系,而是继承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一个校长,如果离职之后他的教育思想断了,那他就不是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在离职后他的教育思想还应延续和发展。

校长要 “五于”: 善于、乐于、敢于、严于、甘于。一是善于。一位校长讲,他兜子里揣着两把尺,一把量教师的长,一把量自己的短,要用老师的长来补自己的短。二是乐于。校长对老师要乐于培养。校长对教师一方面是使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校长要对教师的成长发展做好规划,铺好路,搭好桥。对教师的培养可能要花钱要花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最大的亮点是提高质量,《纲要》提出提高质量就要搞好教学,搞好教学要靠教师,所以培训提高教师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三是敢于。要敢于破除陈规,破格提拔使用老师。校长要任人唯贤,客观公正,一碗水端平。校长要有坦荡的胸怀,培养年轻干部,使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四是严于。要严于管理,严于要求,树正气,纠歪风,该管的管,该批评的批评,不能一团和气,丧失原则。当然,校长批评老师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艺术。一位校长讲,他批评老师多采取“三明治”式,讲两条优点加一条缺点,老师听得进去。五是甘于。校长要甘于奉献,甘当人梯。

校长要有五方面的能力:一是思想引领能力,二是宏观决策能力,三是量才录贤能力,四是组织协调能力,五是学习研究能力。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5-02

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系统而完整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对我国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

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从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即是一种终身教育。

“社会即学校”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指组成部分。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之所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他还形象地比喻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隔开了。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就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担负起教育的职能,这样才能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使学校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真正把学校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办。由此可见,“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纳入了生活教育的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社会即学校”反映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那么,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学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里,陶行知阐述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的关系,明确指出,“做”是“教学做合一”的中心。他还以种田和游泳为例,指出“种田这种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 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主张,是针对当时国内教育界普遍存在的以“教”为中心的现象提出来的。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做法,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分离的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病,收到了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素质的良好效果。可以说,“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教学方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他对教学领域的一大贡献。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他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做出的最大努力。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说之一。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教育理论,对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把社会生活与教育,改造社会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人才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革社会的精神。”这一主张与我们今天开展的素质教育确有相通之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主张以“做”为核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能力和智力。目前,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陶行知主张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的创造力以及进行创造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又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推行大众化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享有。他说:“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惟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惟一的教育。大众必须承认它,而且运用它来增加爱自己的智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所以,生活教育的主旨就是应该根据人民大众生活水平需要来发展教育,人民大众需要怎样的生活,就进行怎样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对一切为少数人服务的旧教育否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的主张。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可以看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不只仅仅以学校和学生为对象,而是扩大到整个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这说明,推行生活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求解放、谋幸福、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更为广泛发挥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陶行知所倡导的大众化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普及教育。目前我国实施的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建设,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教育,这和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篇(11)

成功的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只要能为我所用就不要加以拒绝。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我除认真学习本校保存的学校文化材料外,还拜读了安徽省安庆市江兴代老师的《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河北省承德一中贾桂清老师的《传承文化中的密码》;吉林省吉林市刘俊老师的《以和谐环境塑造完美人格》;福建仙游市林高明老师的《审视“学校精神”》;《在继承与创新中焕发青春》——走进个性飞扬的苏州百年老校;《和谐校园——教育的新追求》等文章。《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更是我案头必放、随手翻阅的期刊。在这些期刊、文章中,教育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精湛的理论阐述,我受益匪浅。

二、热情参加课题组活动,以青年教师论坛为平台,在过程中磨炼自己。

学校文化在沉淀与创新过程中搭建了在课题组活动的平台,我积极参加了“苏南农村中学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积极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大致过程,按实施方案落实任务,并以学校的青年教师论坛为平台,将研究工作引入轨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经验,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团结协作是集体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这为我们课题研究最后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课题组活动和青年教师论坛,我有了许多思考和收获,并将这些思考和收获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以研究目标为导向,勤于思考,善于转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师生共同成长。

1.班风、学风文化建设。我校以“树业”为核心理念,以“品直学芳”为校训,形成了“坚韧、扎实、高洁”的学校精神。我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领会到的树业精神,通过“班风我来定”主题班会在班级里进行。介绍学生在学校树业大环境和主题班会小环境共同创设的体验场上,升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年轻的心飞扬了,他们达成共识,将“励志树业、直芳好逑”作为班风挂在了班级的后墙上,这不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激励师生不断进步的精神明灯。在2012年高考中,我所带的高三(15)班在文科考生大压力的背景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校高考的辉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3年我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本着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我在新一届学生中用学校精神和上一届高三学生的先进事迹和辉煌成绩陶冶学生情操、引领学生成长,结果新一届学生给“励志树业、直芳好逑”的班风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挂在了班级的后墙上,激励和成就了又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管是成绩还是常规管理都是年级的排头兵。

2.班会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组织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我让学生自己构想、策划、组织,主持了由家长、老师参加的系列班会活动,如:“感恩之心——学会做感恩的人”主题班会,学生们用小品、歌声、手语、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的感恩之心,在学校创四星汇报课上成功地展示了我校班会课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将感恩的精神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在高考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又如:“我是沙中形象代言人”主题班会,学生们用情景剧、生态体验活动等方式表达了对沙中的爱和责任,成功地向市教育局领导和兄弟学校老师展示了沙中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内化力量。再如:我班在学校号召“关于开展‘学习长江大学陈及时等同学见义勇为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活动”中,了解、分析、讨论、提炼、升华了“大学生救小学生值不值”这一论点,拨开了学生心头的迷雾和困惑,驱走了学生心头习惯性的冷漠,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了学生用爱承担社会责任、用爱面对一切,让爱成为生活的常态。

3.班级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学名人、读名著、看名片、听名曲、赏名画的活动,我在班级里发动学生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带到班级来,建立图书角,并在书籍里夹上一张有特色的书签,在书签上写好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在同学间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及时将这一成果转化到班级文化建设上来。

走进我的班级,迎面就是一轮初升的太阳,象征我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抱负像太阳一样热烈和激情,旁边一串脚印蜿蜒向上是我们班级脚踏实地、拼搏奋进的写照,学生自书的毛笔字钢劲有力表达着“我们,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气势和魄力,张贴栏里的“渴求读书的大眼睛”和“残疾人拼搏运动会”的图片无声地提醒学生——我,该怎么做?四根柱子上的名言和警句给了学生无穷的力量去奋进,特别是国旗边上的“挑战自我、笑傲高考”的牌匾更激励学生在高中阶段努力拼搏,为母校“一年一个大发展三年一个大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4.自主学习、管理能力培养。我校课堂教学呈现出“主动、生动、互动、心动”的特色,这一特色在省五项规定实施的大环境下更焕发了魅力。学生在校时间的减少、学习时间的减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和唯一方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不仅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活动中,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了在班级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