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工智能下学校课程资源的发展途径

时间:2022-09-05 08:57: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篇人工智能下学校课程资源的发展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人工智能下学校课程资源的发展途径

实现课程资源优化共建、正向共享,将学生参与作为资源选择标准,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是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校课程资源发展的可行性选择。当今时代,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成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30,是学生发展所需的营养与源泉,也是整个教育实践的基础与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学校课程资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随处可得、随时可得。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学校课程资源也面临着多重挑战。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校课程供给侧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一、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课程资源迎来发展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学校课程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关键,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一)泛在便捷的学习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课程资源来源路径不断拓宽。从课程资源建设主体来看,教育工作者占领资源建设主导权的局面被打破,社会各界都能参与资源建设,包括家长群体、网络技术人员、教育企业等。从资源类型来看,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成为学校课程资源的主要类型。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云课堂、在线学习资源等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多重选择,“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翻转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也让学习资源更加开放”[2]。资源的存在形式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发生了质的改变,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形式交互存在,让深度学习和沉浸式学习成为可能,为学校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学校课程资源生态系统不断优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研究者的目光也开始聚焦到课程资源供给侧。生态系统是指“由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各种生物类型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2],学校课程资源生态系统是指由资源建设主体、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平台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日益紧密,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分界线逐渐消弭,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交互作用,各类资源可以同时在课堂上呈现,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发展保持动态平衡。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为学校课程创造了资源共享的平台,各个学校的课程资源打破了“孤岛”与闲置状态,在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上实现了双向互动,资源共享。学校课程资源在不断地整合过程中,打破了资源建设主体、学科以及学校的壁垒,推动课程资源综合性发展,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课程资源系统不断优化。

(三)课程资源个性化选择成为可能

泛在的学习场域与海量的学习资源给课程资源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契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进行实时跟踪并实现动态成像,“学习分析技术可以清晰呈现不同学生的特征,包括不同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认知方式、学习风格等”[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切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选择。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课程资源的形式更是多元化,包括纸质文本、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资源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选择学习资源形式,实现课程个性化。

二、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课程资源面临的挑战

(一)海量的课程资源质量良莠不齐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课程资源数量呈指数型上升态势。纵观已有的网络资源,网络暴力、色情信息、游戏广告充斥着整个互联网,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个人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选择课程资源时也无法避免不良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不稳定,在其学习发展过程中有诸多教师与家长监管不到的地方,学生在独自面对有害的信息时,可能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抵挡诱惑。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程、远程教育已经屡见不鲜,依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存在的课程资源形式为学校课程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也为学生发展带来了隐患。大量网络公开课程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教师在面对海量的课程资源该以何种标准来评判其质量并作出选择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学校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发展参差不齐。如何在海量的资源中去粗取精,提高课程资源质量是当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学校课程资源未得到最大化利用

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资源未得到最大化利用主要以资源分布不均为表征。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教育事业长效发展的瓶颈。教育部于2018年10月公布《中国教育概况———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中提出,“农村小学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相当于城市小学的71.4%,农村初中相当于城市初中的75.2%;农村小学、初中建立校园网比例分别为60.9%和73.7%,分别比城市学校低22%、3%,城乡差距依然较大”[4]。在2018年8月公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资产情况(学校产权)》中,江苏省和浙江省用于教学的计算机总数分别为830808、459133;而西藏和新疆地区为14187、101133[5]。以四省为例,比较而言,东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数量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及城镇以绝对优势获得教育资源的主导权,科学技术的学习与使用、先进理念的吸收及内化速度远超西部、乡村地区。通过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可以窥见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东部地区、城镇对资源的使用是优于西部及乡村地区的,也即学校课程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得到最大化利用。

(三)部分课程资源面临实践性危机

学校课程资源来源于实践,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使用与检验。随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技术智能产品成为学校课程的选择。这类产品与学校课程的结合给教育实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及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内容或面临着在场及超现实的实践性危机。“在场,是课程实践性实现不可缺少的时空前提,也构筑了课程实践过程中特定的关系。在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验的直接性、敞开性和无遮蔽性”[6],大量的网络资源进入教育实践,智能产品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工具,课程教学进一步迁入网络空间,教学活动对实践场所逐渐疏离。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逐渐减少,教师的不在场,人文关怀得不到实现,师生关系开始转向,课程资源面临着在场性危机[7]。再者,智能产品进入学校课程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形式,以VR技术、智能机器人为首的智能技术能够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这类技术创造的形象世界虽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随之会造成现实与学生所获得知识之间的断层。

(四)课程资源更新迭代速度过快

随着智能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课程资源以波浪式成长、以井喷式增长,整个课程资源系统以填充式的状态不断被更新。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例,教育部在2017年12月认定490门课程为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2019年1月公示801门高校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8],课程资源呈现指数上涨趋势。资源更新迭代的速度较快,必然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的生命周期缩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甚至并未得到使用便被淘汰。无论是条件性课程资源还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在其利用的周期中,都要一个接受、熟练或内化的缓冲期。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教师刚熟练使用某种智能产品或者研究透彻某种教育方式、理念,这种课程资源已经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教师又要重新开始接受新的课程资源,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导致教育工作者为智能技术所奴役。当前教育事业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终身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教师成为技术的奴隶,必然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学生在资源利用的非良性循环中,以“小白鼠”的状态存在,是教育者对新课程资源内化程度的直接试验品。教师不断地接触新的课程资源,学生不断被动接受新的学习内容,教育的本质被异化。

三、基于人工智能学校课程资源的应对策略

(一)整合力量实现课程资源优化共建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这条高速路上,课程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与营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源库,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精益求精,促进教育教学的稳健发展,仅仅依靠学校或者社会的单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课程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下,课程资源社会化具有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由国家主导,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借助社会各界资源理论优势互补,实现课程资源优化是必然选择。国家层面在课程资源优化过程中应该处于主导核心地位,明确学校课程的建设理念及发展方向,同时还要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给资源共建优化给予法律政策支撑。资源建设主体多元化是课程资源发展的必然选择。基层学校和传统的教育研究机构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发展资源,但在智能技术方面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新型的教育研究机构或者智能技术研发公司在“课程资源的虚拟呈现、通用组织和智能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但他们缺乏资源需求判断和资源内容选择的相关教育经验”[9]。两种形态的教育资源可以在国家主导下,以某种渠道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及传统教育研究机构为新型研究机构与智能技术研发公司提供教育经验的一手资源,后者为前者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数据资源耦合,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从单一的研究团体到跨界研究共同体整合,打破传统壁垒,促进课程资源的优化共建。

(二)资源配置上实现正向共享

资源结构二元化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解决资源分布不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日益紧密的趋势下,课程资源共享事业在发展的中间点迎来二元走向,或资源分布差距日益拉大,或实现正向共享。学校课程资源实现正向共享的终极目标是以智能技术及智能平台为抓手,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可利用同等优质的课程资源。为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城乡地区的教育差距,政府进行教育投入是资源配置实现正向共享的核心也是基础,由政府部门为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稍落后地区配置智能产品,给教师提供智能技术培训是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提升的物质和技术保障。面对海量、错综复杂的课程资源,建立生态资源库是资源配置正向共享的前提。可按照“核心资源—重要资源—关联资源—辅助资源的排序方式构筑资源层级系统”[9],将复杂多元的课程资源编码归类,对各类课程资源的价值与用途明确定位,促进课程资源优质共享。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学校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者学校内部,课程资源可以跨地区、跨时间、跨活动汇集到资源库中,再利用大数据分析各地区资源分布情况、学生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发展所需资源使用情况,通过人工智能平台为其提供适切的资源。智能平台便为资源库与学校课堂之间搭桥牵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分配不均,促进学校课程资源正向共享[9]。无论是智能技术或是线上教育都能在教育资源分布方面打破经济、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的壁垒,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以实现学生参与为旨归的课程资源选择

课程资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直接材料,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课程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效与学生发展。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实践性危机,只有对学校课程资源进行供给侧改革,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危机。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当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情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课堂参与为抓手进行资源选择。面向未来社会,学生以学会生活、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为基础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习得与培养当以学生在场性参与为前提。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参与练习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性情、品格的培养,必不能仅是线上学习或者通过智能技术实现目标,价值取向方面的目标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或是与教师进行在场性交流与引导才能得以实现。以某研究院的“学校课程型环境文化打造”①项目为例,该项目致力于运用VR、AR、H5等智能技术打造全学习生态系统,科学平衡的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的整体建构,以实现学生实践参与,自我学习,发现问题,以及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体验。从设计风格、设备配置、植物配置、食品健康及材料材质方面提供沉浸式互动学习空间,以实现学生在场性参与。教育工作者在面临智能技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筛选课程资源,将学校课堂变成各学习要素高度互动的活动社区。

(四)完善学校课程资源管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价值与质量成为课程资源是否被淘汰的唯一标准,价值决定课程资源的生命周期,因此完善学校课程资源的管控机制,严格监控课程资源质量与价值是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必要路径。从课程资源目标-课程资源内容-课程资源载体三个维度进行管理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明确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完善课程资源的遴选准则,严格把控进入课堂的教学资源,确保所选资源都是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从根源上防止教师和学生为技术工具所奴役。其次,要完善课程资源的监控机制。价值决定存在,课程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价值。因此,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手段对课程资源实行动态监控,从量上掌握课程资源的利用频率。“通过课程资源价值的监测工作,课程资源建设者就会对资源的生命信息了然于心,从而有助于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资源补充、淘汰以及再创造的工作”[10]。其三,课程资源载体是关键且易被忽略的重要一隅。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利用效率。目前,课程资源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教育实践中,不同的资源呈现方式需要不同的监管手段。具体而言,存在于“云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在建构合理的资源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对黑客破坏技术的防御系统,加强安全意识;依托移动终端、APP存在的课程资源,应当确保有害信息拦截功能的正常使用,完善防御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李茂森,闫艳.课程资源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黄建锋.碎片化学习: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8(5).

[3]辛继湘.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J].课程·教材·教法,201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2019-02-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资产情况(学校产权)[EB/OL].[2019-02-18].

[6]张务农.论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对中小学在线课程开发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8(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EB/OL].[2019-02-1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801门高校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EB/OL].[2019-02-18].

[9]赵婧.课程资源“云建设”:动向、特点与进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8(5).

[10]蔡连玉,韩倩倩.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研究:一种纲领性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

作者:范蔚 刘月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