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5:48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1)

调查发现,河南省内34所“三本”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时,90%以上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普通本科院校区别不大,仍然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三本”院校的教师较普通院校的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这一点可以用近年来“三本”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率来证明。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三本”院校的学生踏上社会后在适应社会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跟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并不明显。

1.2对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关注度不够

当前文科类院校学术科技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些院校已意识到个性化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工业生产的模式影响了学校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工作环节的角色,教师重视的是管理好自己的任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相对较少,人的个别差异不受到重视,在教学活动实施的以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较少。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关于创新方面的课程较少,关于创新和创业的讲座也较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等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和改进。在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感兴趣,有参与的意愿,但是往往找不到切入点,无从下手,原因多是学校缺乏长效机制,学缺乏活动载体,导致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仅能停留在的思维层面,得不到落实。

1.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

大多高校会有“科技月”举办多次科技作品展示、社会调查、科技竞赛、学术沙龙、学术探讨等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深得学生的喜爱。“三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但由于对科技发展态势关注度不够高,学生创新活动体系尚不完善,除了部分活动能收到一些高质量的作品外,相当部分的创新活动水平不高。这一点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做得比较到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在“赢在校园”“大广赛”“赛扶”等活动中多次取得佳绩,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另外,2014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在迎新活动中首次组建了校友讲师团,通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工作成就和丰富得社会实战经验,让“大一”新生透彻了解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给大学新生带来与书本教育不同的理念和引导,发挥校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榜样性和示范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三本”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紧迫性

2.1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大学生素质教育

知识已经发展成为比原材料、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培养一大批能够掌握知识并且熟练运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了当今教育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而社会群体中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必须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三本”院校的学生较普通院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更应该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2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学生要能够适应一定岗位的要求就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岗位对知识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前景。当代大学生面对这种全新的需求唯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的同时不断提高知识应用的技能,系统掌握各种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今社会,“三本”院校的学生要在众多的毕业大军中脱颖而出,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3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的竞争将是全方位、多元化的竞争,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阶段,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多少级优劣直接决定着一国国力的强弱,我国人力资源储量丰富,只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够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和建立人才优势,通过高等教育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高智能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主力军,我们就可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我国高校审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三本”院校更应该抓住机遇,全面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三本”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笔者认为“三本”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应以创新为目标,以“产业+企业+专业”的内涵建设为主线,坚持“特色性、综合性、前沿性”的教学方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突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注重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大类培养、夯实基础;多向发展、专业定位;能力训练、注重素质”为培养方针,力求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采购管理专业为例,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外,更应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素质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3.1市场分析能力

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购买心理,分析供货商的销售心理,从而在采购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2团结协作能力

采购过程是一个与人协作的过程,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企业内部各部门打交道,如与财务部门打交道解决采购资金、报销等问题;与仓储部门打交道,了解库存现状及变化等。另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与供应商打交道,如询价、谈判等,采购人员应处理好与供应商和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3.3语言表达能力

采购人员是用语言文字与供应商沟通的,因此,必须做到正确、清楚地表达所欲采购的各种条件,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如果口齿不清,只会浪费时间,导致交易失败。因此采购人员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是采购人员必须锻炼的表达技巧。

3.4成本分析与价值分析能力

采购人员必须具有成本分析能力,会精打细算。买品质太好的商品,物虽美,但价更高,加大成本,若盲目追求“价廉”,则必须支付品质低劣的代价或伤害与其供应商的关系。因此,对于供应商的报价,要结合其提供的商品的品质、功能、服务等因素综合分析,以便买到适宜的商品。

3.5前景预测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在不断变化,采购人员应根据各种产销资料及供应商的态度等方面来预测将来市场上某种商品供给情况,如商品的价格、数量等。

4“三本”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对策

4.1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本”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三本”院校的办学优势、灵活性和生源具体特点,探索适合“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构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4.2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组织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或学术沙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专业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2)

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积极推行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

1.规章为杆,加强制度建设

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规范的原则,我们边实践边摸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制度》、《高师附一小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高师附一小班级量化考核评比方案》、《高师附一小安全管理要求及奖罚措施》、《作业设置与批改制度》、《教师值日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教师业务学习与考核制度》、《备课组长岗位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近二十个。同时,我们狠抓制度落实,严格遵循“严、实、高、新、细、活”的六字方针,努力做到了各项工作人人有责任,项项有落实,日日有检查,学校管理基本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其中,《高师附一小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主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管理班级能力与效果、课堂教学水平与效果、教学科研水平与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自评,科组、级组评,学生、家长评,最后学校组织评委进行综合评定,对绩效评价评为优秀的老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在绩效评价中反映不好的教师,学校对其戒勉谈话,并进行跟踪辅导,促其成长。

2.管理为范,加强班子建设

我校大力开展“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团结、讲奉献”的教育自律活动,有效加强了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我校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采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举措,抓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求领导要成为师生的楷模,主要做法是:一是抓学习,内强素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周星期一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管理技能,做好学习笔记,并交流工作心得体会,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每天坚持学习业务理论,吸纳课改新理念、新方法,学习和借鉴别人先进教学经验,提高自身业务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二是抓言行,塑形象。领导带头遵守规章制度,严以律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教师中立言、立行,牢记“民不畏吾严而畏廉,吏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的古训,严格做到:以公立身,不谋私利;以绩论人,不徇私情。三是实施人本管理,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我们克服偏见,对所有的教师一视同仁,不用固定的眼光看人,遇事经常换位思考,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如上学期我校召开家长会,凌广梅老师因病未能参加但又不请假,后经家长反映给学校。凌老师知道后非常紧张,深怕学校领导怪责,吃不饱,睡不香,病了多日也不见好转。学校领导了解事情经过后不是急于追究责任,而是安抚凌老师好好治病,帮她联系医生,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工作。四是深入实际,精干高效。我们学校领导班子除正校长外,都兼教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每期班子成员要上一节示范课,每周要深入班级听课两节,并对授课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对于学校的工作,大家都能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遇事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所以在上级的各项检查评比工作中,我们从来不落后,例如在行风评议中,我校得到了市行风评议团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领导班子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3.民意为秤,推进民主管理

我校推进民主管理,实行“三公开”制度。我们把实行民主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我校成立教代会,学校的远景规划、年度计划和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奖惩评比,教职工的评优、晋级、年度考核、福利分配重大事项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并监督实施。班子坚持每周星期一下午召开行政会,实行“集体领导,会议决定”,做到大事研究讨论,小事通气。同时,我校坚持校务、财务、重大事项"三公开"制度,主动接受教师及社会监督,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深化群众监督,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党廉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了党群关系,推动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如学校的饭堂管理是一项敏感而又备受瞩目的工作,为了搞好饭堂管理,我们是这样做的:(1)成立饭堂管理7人领导小组,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2)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分开,总务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另有2名学校领导及教代会成员进行监督检查。(3)教师代表参与管理,负责每天购物验收。(4)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5)分组阳光购物,价格及数量进行公示。(6)定出每餐菜谱,征求学生意见。在具体的工作中,学校班子成员没有从中捞取好处。学校领导务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服务态度,高度的政治责任,使学校的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了教职工的一致赞誉。

4.教师为本,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学校如家庭,有关心才有温馨,有舒心才有热情。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三者之中,教师处于承上启下的“服务”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学校善待教师,教师才能真正地善待学生。落实到我们学校的管理当中就是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为每一位教师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是我校校园改造工程的重心,从校园灯光球场的修建到多媒体点歌系统的安装,从老师饭厅的改造到办公室的装修,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办公室的一桌一柜……无不体现着学校对教师的关心,“以师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已转化为可见可闻可感的具体行为。关心教师,就从关心教师的健康开始。几年来,我校从提倡教师体育锻炼入手,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每周星期五下课后是工会活动时间,教师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接连不断,在加强教师之间交流的同时,也使教师提高了健康锻炼的意识。学校还专门编排一套健美操由音乐老师带大家练习,体育教师教学游泳,节假日组织老师登山、旅游等舒缓身心,锻炼身体。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关心教师,就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教师生病了,学校及时探望,教师家人生病了,及时表示慰问。逢年过节,学校工会都会派人探望退休教师或请其来参加活动。我校青年女教师较多,在她们怀孕期间,学校在工作上给予照顾,产后学校工会都去慰问。教师子女入学给予照顾,搞好教师的后勤工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切实为教师服务,教师乐于为学校奉献,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进取的校园。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一)德育为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自主教育为中心,以体验教育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建立德育网络,拓宽德育渠道

一方面形成了以校长负总责,德育领导小组为龙头,少先队抓督促,各班抓落实的德育网络;利用晨会、讲座、黑板报、学习园地、教育橱窗、文化长廊、班队会、各科教学有机渗透进行“五爱”、“四有”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形成了“诚实、守纪、勤奋、博学”的学风。另一方面,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增强了教育的效益。

2、狠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礼仪常规》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学生主要实行分级分楼层管理,通过《高师附一小班级量化考核评比方案》实施与调控。班风量化评比竞赛包括纪律、卫生、礼仪、考勤、两操、路队、安全、环保教育等内容。竞赛成绩天天公布,周周统计,月月评比表彰。这一竞赛收到显著效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值日生培训班,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继续实行学生检查学生、教师检查学生和学生检查教师制,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能管事,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全员管理的育人氛围;三是开展各项养成教育活动。如根据城市孩子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我校开展了争当“小大人”活动,自己动手,自理生活,杜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产生;还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学校还坚持每天由值周领导、老师和学生监督员一起做好课间常规检查、监督和各项评比工作,表扬先进,批评教育后进,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打扫卫生,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行为习惯。

3.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我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班队会活动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醒目的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各班刊出专题黑板报,还利用班会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二是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实践教育活动。通过组织队员去敬老院、光荣院、武警中队慰问,到少年军校军训,到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等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三是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活动。通过“国旗、国徽知多少”和“祖国之最、家乡之最、学校之最”的竞赛活动,培养队员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感情。四是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以少先队员之间和队组织之间的互帮服务为基础,让队员们在日常生活中,互助互爱,团结协作,乐于助人。五是继续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我校通过教师的感恩演讲比赛,学生的感恩朗诵比赛,爱国华侨的感恩报告会及感恩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了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正如家长所说:这次感恩活动感动了三代人,也教育了三代人。六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努力提高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从而确保学校治安事故为零。另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由高州电视台拍摄的《城乡孩子零距离》纪录片,通过我校学生到东岸镇的农户家体验生活:割禾、晒谷、放牛……孩子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既磨炼了孩子的意志,又奉献爱心,收获友谊。该节目以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新颖的形式、精心的策划、高水平的制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认为此举有助于孩子磨炼意志,增长见识,培养优秀的品质。

4.开展争优评优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每学期学校除了认真评选一年一度的校级、市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优秀少先队员”以外,还评选了学校“三好学生标兵、班队干标兵、文明规范生标兵”,大力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学先进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为重,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赢得社会的认可,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刻也不曾放松过。

1.强化教育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本年度,我校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第一是开足开齐课程,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克服师资不足的困难,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我们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坚决克服应试教育重主课轻副课,重必考科轻不考查科,重培优轻转差的弊端,做到主课副课一个样,考与不考科目一个样,不偏不歧,实现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第二是学校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坚持随堂听课制度,行政领导坚持下班级听推门课,听课后及时检查教案并进行评课。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促进了老师对教材理解、把握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导处对老师们的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引导教师们深入地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学校评价方案要求认真写好教案。在市教局年终教学工作检查中,我校被评为优秀单位。其中教研室的吴成立老师对我校教师的教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科学实用,在教本中添活页的做法值得向全市教师推广。大坡中心学校还专门组织校长到我校参观学习。第三分层布置作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生作业的管理,我们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我校打破布置作业“一刀切”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实行“分层布置作业”,让尖子生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吃得消。我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学生的内驱力,致力于追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第四是做好质量检测,学校实行检测质量分析汇报制度:任课教师要对单元检测学生情况作质量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定出整改措施,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导处在期中期末检测后,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召开科组质量分析会,认真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查漏补缺措施。学校还及时找一些考得差的班组教师谈话,进行个别指导。学校加大调研、检测力度,把教学质量与教师绩效评价挂钩,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一年来,各年级的各项成绩提高幅度令人满意。尤其在今年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取得全面丰收:一是尖子成绩突出,总分350分以上全市共4人,我校占3人,张璐同学更以352分脱颖而出,名列全市前茅。数学科全市20多人满分,我校占12人。语文科110分以上我校共80人,卢雨晴同学以117分夺得语文单科第一名。二是考生普遍成绩优异,实现了大面积丰收,我校考生总平均分为296分,比高州中学的录取分数线298分仅低2分,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及升上高州中学的通过率均在全市领先。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科研要质量

教育科研是学校兴旺发达之本,是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做到: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新课改的实施

我们首先树立“管理服务于课程”的观念,用全方位、全新的眼光来诠释课程管理与学生教师的关系,创设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配合市教研室组织有关教学调研,认真做好对新课程学习、宣传以及实施情况的总结。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工作思路,突出“反思”环节,以反思促提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通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流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示范课”录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保证了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突出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集体备课和同课研讨是发挥集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教师真正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有效途径。我校专门设立一个教研室,抓好教研科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校共有7个教研组,各教研组长认真组织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主持人“五落实”。安排教师中心发言,积极尝试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活动,真正把“生本”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一年来,我校组织了语文科的作文教学比赛,数学科的计算课比赛,英语、音乐、美术科的说课比赛等教研活动,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在这一年里,我们继续开展“电影课程实验”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还完成了部分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工作,目前“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已被省教育科学院立项为省级课题,并通过了中期验收报告,省级立项课题“口语交际实验”完成结题报告并通过了验收。另外还有10多项市级课题的研究正在研究中。这将是我校教育科研的新突破,我们将乘势而上,不断开创我校教育科研的新局面。在这一年中我校有6人次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有30人次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梁玲老师参加广东省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荣获二等奖,吴小华老师参加茂名市思想品德生活比赛荣获一等奖,袁敏、柯丽等5位老师荣获高州市一等奖。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还承办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我市开展教学科研和培训中青年教师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还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送课下乡,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为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校追求的办学特色,我们正朝这个方向不断迈进。

1.发展教师,促进专业成长

艺术教育能否搞好,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重要。我校艺术教师自觉订阅各种学术性刊物,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多次组织他们前往广州、佛山、阳江、茂名等地取经学习,到一些高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我们更注重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组织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强带弱,取长补短,促进整体提高。平时,艺术教师利用早读、下午第三节及一些节假日苦练教学基本功,音乐教师学习练声、练气、练舞蹈和乐器;美术教师进行书法及写生。通过刻苦磨练,老师们的基本功扎实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铺平了道路,架设了桥梁。其中许志敏、甘永芳老师被广州美术学院录取为本科进修生,王荣才老师获得广东省书法优秀指导奖,董建华、黄福老师被评为2007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邹妍、杨慧翔、丁燕群、张翠丽老师等多次受邀参加市的大型晚会,杨慧翔等五位教师被评为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才艺展演优秀指导老师。

2.营造氛围,沐浴艺术春光

近年来,我们通过校园建设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使学生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为了让学生有艺术展演的场所,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两个上档次的排练厅、十几个功能室、一个艺术作品展览厅和十二个精致的文化橱窗,先后展出了美术书法作品2000多幅,摄影作品300多幅,手抄报500多份,手工制作300多件。我们把部分师生的优秀作品陈列于艺术楼、教学楼等显眼的地方,装点环境,营造氛围。学校操场一侧、草坪的方砖上都画有田字格,每天一早,王荣才老师就带着一班小朋友挥笔疾书,苦练书法。这也成了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3.搭建平台,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为了给学校艺术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我校在抓好艺术课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有美术、书法、舞蹈、声乐、器乐、合唱等十多个项目。所设的兴趣小组实行“五定”措施:定计划、定内容、定场地、定辅导教师,确保兴趣小组活动既正常开展,又保证质量。还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搭建飞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展示。我校每期都举办师生书画展,去年成功地举办了高州市首个美术教师书画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打造我校的艺术教育品牌,我校举行了二届“我能行”才艺大赛,大赛分班初赛、级复赛、校决赛,内容有书画创作、音乐表演、演讲等才艺表演,既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是集体展演,又可以是家庭表演,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这些活动展示了我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我校近三年来有120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的各类书画竞赛中获奖,其中,有700多幅美术作品获全国《小百花杯书画大赛》奖励,学校荣获全国《小百花杯书画大赛》三连冠。今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成绩喜人,共9人获奖,其中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6人优秀奖。获奖人数是我市人数最多、档次最高,我校被评为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我校舞蹈《乐在其中》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展演活动获表演类一等奖,何奔腾的作品《爵士小鼓手》获艺术作品类三等奖;学生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人获奖。

(四)身体为先,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非常注重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校在开足上好体育课,落实两操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体育竞赛。我校每期进行一次广播操比赛,成绩好的表彰奖励,未达要求的要加强训练,重新考核。我们还注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节假日学校统一布置体育锻炼作业,提倡家长带学生爬山、打球、跑步等课余体育活动,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使广大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本学年我校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荣获全市团体总分第三名,破三项市纪录,捧回六枚金牌。今年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我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全市总分第二名。

三、主要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我校有少数教师教育学生不够耐心细致,甚少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这是决不允许的,是要坚决整改的。还有部分教师事业心、责任感不够强,工作欠主动欠积极,今后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3)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技术的创新,往往能推动科学的快速发展。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新观察技术,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手段,人们通常直接运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皮肤)等感觉器官观察世界。但人类的感觉功能是有局限的,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更多的未知世界需要不断的创新观察技术去感知。

一、借助媒介观察

有些现象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为了将现象直接的展现出来,教师通常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借助媒介达到将不可视的现象可视化的目的。

气体观察方面:如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红旗、烟雾、尘土、小纸片等可视的物体将空气的流动变化展现出来。再如,空气的热胀冷缩,通常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观察:在烧瓶上塞紧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塞子,导管内滴一滴水,然后用手捂住烧瓶,这样就可以借助观察导管内水的移动变化来推测烧瓶内空气热胀冷缩的变化。声波的实质是物体振动的传播,而声波在空气中的观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竖放大鼓,在离大鼓的另一面大约距离40厘米的地方悬挂一排平行鼓面的细纸条,当敲击大鼓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就可以观察到纸条随之振动。从而证明当鼓面振动的时候,会带动邻近鼓面的空气振动,通过振动的传播,又使得纸条发生振动。

液体观察方面:水是怎样流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适量的树叶、锯末等轻小的物体放入水中,借助对这种轻小物体的观察来推测水的流动变化。在科学课中,水的对流现象通常借助锯末观察。

物质的溶解方面:如盐在水中是怎样逐步溶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类比推理盐的溶解过程。

光的观察方面: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在课堂中如何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呢?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激光笔照射在黑板上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红点,教师可以借助一个装满烟雾的透明瓶子,让激光通过这个瓶子,学生就会看到一段直的红光。

二、借助工具观察

有的物体(或现象)用感官是不能(或不易)仔细观察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1、利用工具直接观察

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一种不可见光, 1800年,威廉·赫胥尔正是利用棱镜和温度计对太阳光谱做了实验,发现了红外线的存在;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利用含有溴化银的照相底片发现在日光光谱的紫端外侧一段能够使底片感光,从而发现了紫外线的存在。

2、“改变”观察对象的大小

有的观察对象太小了,或太大了,都不适宜观察论文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工具,使之能观察到一个合适大小的“像”。例如,利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很多细部特征,望远镜也可以使远处的物体放大,而更小的细菌则需要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再如,地球是球体,现在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但认识到这一点,人类花了漫长的时间,寻找了很多的证据来证明。造成认识到地球是球体需要漫长时间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物体,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地球上看到她的全貌。随着观察技术的创新,假如采用杨利伟在环地球轨道上对地球拍摄的照片或录象(我们观察到了一个“缩小”的地球)观察,就能直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改变”观察对象变化的速度

有的现象变化速度太快或太慢,也不适宜学生观察。例如在《声音的变化》一课中,为了比较粗弦振动快,还是细弦振动快,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目的是研究音高的高低和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但是弦振动的太快了,肉眼很难进行客观比较,学生也很难形成共识。这时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假如我们能采用高速摄象机将粗弦和细弦的振动同时拍摄下来,然后放慢若干倍数观察,就能清楚的比较出它们的振动速度的快慢。

再如,花儿的开放速度一般是很慢的,要想在课中观察一朵花真实的开放过程是不可能的。但是借助摄象机,就成为了现实。我们只要将一朵花采用慢速拍摄,快速播放的办法,就能清晰的观察到花开放的过程了。

4、“改变”观察对象变化的强度

鼓面的振动用肉眼不易观察,假如在鼓面上放置米、沙子等一些细小的物体,就能将这一现象放大;同样的,音叉的振动用肉眼也不易仔细观察,假如将振动的音叉头部部分的放入水中,就能观察到溅起的水花和荡起的波纹。在观察固体振动实验中,通常还可以借助一杯水,通过观察平静水面的变化来发现物体振动的变化。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4)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

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双向控制系统,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

移动,学会了画《春游》、《未来世界》、《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家园》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四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 3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反复练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操作题。 4、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5)

(Shaan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Xi'an 710065,China)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所大力倡导的。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贵在落实,重点则在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以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和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为主,遵循两个原则,允许学生进行自我选择。从而达与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以及课程计划的弹性需求相结合的目的。这一工作原则既是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重要保证。

Abstract: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advocated by higher education.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is to promote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key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implementation, and its emphasis i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hen setting the curriculum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courses which cover the main areas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compulsory field as the main point, and follow the two principles and allow students to select by themselve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bin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the flexibility demand for lesson plans. The working principle reflects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but also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ustained,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关键词:高校 文化素质教育 理性认知

Key words: college;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rational 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66-02

0引言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目的的两大永恒主题。高等教育作为高级阶段的教育形态,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激烈争论。19世纪以前,自由教育占据着西方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19世纪以后,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近代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从19世纪初叶开始,西方高等教育界一直就有高等教育是自由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高等教育是自由教育,旨在给学生一种广博的教育,不专为某种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一种主张高等教育不是自由教育而是专业教育、科学教育、规范化教育。每一主张都有众多追随者和实践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争论的不断深入,在这两种观点之外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它既不同意大学本科教育完全是自由教育,也不同意把它完全视为专业教育,而是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分成通识教育(在我国,应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二者都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实施的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重心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文化素质教育,但前提是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实践及其原则等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与考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才能为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和谐发展创造坚定的理论支撑。

1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其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个维度和阶段来思考。大多数学者、专家都曾试图给其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但至少到目前来看,要形成一个公认的、一致意见的内涵还不可能。在已有学术研究中,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两种相近但区别又比较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是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显而易见,后者是前者的推进和延伸。教育部于1998年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这一《意见》来看,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人文素质的规范化、科学化、复合化。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看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的教育,是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有的则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还有的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为原则,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整体优化。杨叔子院士认为,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显然,他是以人文教育来限定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的,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重视对健全完美人格的塑造。可见,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教育,都有其合理性,文化素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需要我们做深入全面的思考。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专才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理念;其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不仅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再次,文化素质教育比人文教育内涵更加宽泛,它不仅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而且还兼有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有文化素质教育是位于素质教育之上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文化素质教育并非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应包容在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专业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不能片面的、单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不可忽视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隐于高等教育之中,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应接受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它是一种广泛性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大众化教育,旨在培养所有学生都应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2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专业化”教育曾经一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还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制定的,与文化素质教育完整、全面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众所周知,专业教育具有功利性的和目的性,是单向的人才技能的培养;而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宗旨是培养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这种理念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必然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应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重建教育整体性的目的;另有学者则认为,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学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性意志和感性意志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真善美完美结合的人格特征。

显然,无论怎么讲归根结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人的片面发展;在于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而不是单单少数学生的发展;在于人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人的短暂发展;在于人的特色发展,而不是人的平均发展;在于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人的同质发展。具体来说,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应当涵盖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是培养现代社会中合格的“公民”和“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的高校,其专业化、学科分化趋势也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人的基本素养,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全面和和谐发展,因此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现代高校狭窄的专业化,加之教育学科壁垒分明,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接触不到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这样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必然是不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就要让学生全面接触人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文化结构。

3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其原则

在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与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是能否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目的的关键。这就需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原则进行切实可行的定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又好又快地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增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朵奇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理论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实践与落实的重心在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方面。现阶段形形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繁荣背后不是没有问题,或许隐藏着更大的危机与隐患。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永恒主义的课程方法、多科性文化素质教育方法和主辅修制文化素质教育方法等多种方法;再有就是高校在文化教育的理论方面还是不很明晰,很少汲取我国传统教育的营养精华,而是对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模仿和嫁接居多;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而在与其相匹配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面也没有成熟的方案,这些倾向必将导致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误区。或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开来只是简单的等同于人文教育;或将文化素质教育理解为通才教育、知识普及教育等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成了全校公共课加自由选修课。要化解误区,摆脱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应有最起码的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其宗旨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全面灵活的原则,要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而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如在美国著名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计划中,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本都涵盖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传统的知识领域。文化素质必修课的开展,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是目的和关键。

4结语

总之,现阶段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应该努力按照2005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对今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方针,力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把十年来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任务目标相结合,探讨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成熟方案,把它作为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其推广到二千三百多所学校,在包括民办学校要蓬勃开展起来;再次,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过程中要向深度进军,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文化素质教育上升到新的更高水平。要树典型,评模范,在全国实施示范性基地,力求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健康、稳步、和谐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6)

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文化发展模式解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部也相应提出在普通高校开设高教思想欣赏课的有关规定,全国各大院校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相继开设了“教育欣赏课”。高职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素质教育欣赏课题,素质教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当引起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通过对高职院校素质意识文化、素质教育行为文化、素质教育物资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结合高职院实情,提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模式建议,力求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二、全校以素质教育工作内容为重点,全面体现高职校园素质教育文化特色

通过对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理论上的论述,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校园素质教育文化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确立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和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地位,探讨校园教育文化推动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出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思路和加强校园教育文化建设的措施,研究和探索高校素质教育文化内涵与构成,就是要把握它变迁的方向,从更高的角度――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了解素质教育文化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和实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用素质教育文化系统,使高校素质教育文化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方面摆脱当前力不从心的局面,使之有较大的改善和进展。

三、大学生思想潮流变动及教育课程演进的改进

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完成了它的历史进程。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校素质教育思想流变的梳理,把握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考察与近代中国变革几乎同时而生的大学教育课程的演进过程,反观学校素质教育思想对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影响。进而从历史的角度,探寻中国学校素质教育思想的源与流,以及对学校发展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局限,为研究中国学校素质教育的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参照。学校素质教育思想是社会思潮的综合反映,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样化;教育课程改革目前仍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把握好制约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主体的人格素养,以及教育方法的运用艺术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三大基本要素,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处理好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是一直没有解决好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普通大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看,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和地位将越来越会受到高度重视,今后将更加强调课程实施中的多边互动性、价值取向上的个体性、教育目标上的全面性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四、充实校园素质教育文化发展

(1)校园文化在培养、塑造在校学生的优良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都无法掩盖母体文化中的自由精神。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素质教育培养而充满色彩,而教育更是占据着大众素质教育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为教育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更新和进步,指人们在文化实践过程当中的创新行为,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侧面。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活力的增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战略部署。他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现职教新特色是登封中专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重要方面,也是学校今后落实素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效途径,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入手,结合高职教育学生的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自身定位不准这一现象,高职学生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走出“读高职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认清现实,展望前程,重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

素质教育能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导大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的效率。综观高科技发达的经济大国,无不把用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智能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学时间上:要在以上课程实施模式指导下,将教育见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打破原有素质教育计划中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以往大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时,总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把理论和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没有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的机会,学习理论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也是一场思想观念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变革[1]。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必定会为教育理论提供更多的经验,使之更加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素质教育概念的孕育阶段

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在“”前就普遍存在[2]。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中,既指出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种种现象,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196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发的教育部党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中指出,近来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有所发展,有些情况相当严重。

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曾受到主席的重视。尤其是1957年2月27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3]。在此期间,尽管尚未形成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理念已明确提了出来。

二、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阶段

据考证,“素质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1982年第10期中的《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一文 ,作者是冷冉。冷冉先生是我国“情知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将情感纳入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目标体系,率先提出学校德育的阶段连续理论,最早地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在《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一文中,“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虽然与现在的“素质教育”的含义有一定的出入,但毕竟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重要名词。

1985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时,曾用过“素质教育”这个名词。1987年,《贵州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题为《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文章,这是报刊杂志的标题中最早正式出现“素质教育”一词。此后,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专门研究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尽管当时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还不完善,但在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上无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4月1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就从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角度,确认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构建素质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4]。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政策理念,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增强了“素质教育”的合法性地位,坚定我国政府、学校与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意志与信念,扩大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关注与讨论范围,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发展。

三、素质教育理论的深入探讨和积极推进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展开。1990—1992年,专门探讨素质教育的文章明显增多。1995年起,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不断出现[1-4]。在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广阶段,广大专家学者参与的理论讨论,加速了决策层推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在政策上,最早涉及“素质教育”的文件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概念的文件是199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2月,又提出《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6月,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了部署。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阶段。

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以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为标志。会议对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作了具有实质性深化的全面部署。会后,教育主管部门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注意抓住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加大行政干预的力度,击破难点、理顺关系、突出统筹。各地开始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从总体上看,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7年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三份文件,构成了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基本框架[3-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指导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蓝图及纲领性文件。全文提及“素质”一词达20余次,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素质教育”,但却从政策层面上肯定和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纲要》的明确导向,把素质教育的探讨推向了高潮,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念上升为国家教育决策的指导思想。教育主管部门在《纲要》的指导下,陆续在文件中表达了对素质教育的肯定态度:强调它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确定它在基础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引导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从个别学校向区域整体推进。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阐释了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并就薄弱学校建设、课程体系、督导评估体系、考试评价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改进德育工作、校长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意见》的颁发,标志着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指导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也由此成为国家近年来最重要的素质教育政策。《决定》第一次界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还第一次指出素质教育政策的重点,把“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表明教学整体改革已经成为教育资源新的增长点。《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决定》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界定,吸收了十多年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明确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为贯彻国家一系列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各地相继出台了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政策,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发挥了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萃英.试论素质教育的开放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6):54-56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8)

张大良在讲话中回顾了1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历程,总结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三方面主要贡献:第一,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高等学校从更深层面上思考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第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引起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第三。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前一阶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进一步加深了高教界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凝聚了共识,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理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着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第二,要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第三,要努力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四,要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要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论坛围绕主题安排了多位专家的报告:

杨叔子:“学应有专,德育为先,文化整体育人”;

张岂之:“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王义道:“从教育本质进一步思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

杨桂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

南开大学教务处长沈亚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瑞山:“母语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南开大学教授顾沛:“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

清华大学教授胡显章:“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相通互融,相濡以沫,促进和谐发展——大学应该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睦依凡:“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北京大学教授张顺燕:“数学科学与人文”;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11)

论文摘 要: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提出了应提高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全员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针对目前高校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证了仅有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具备专业知识不等于具备专业素质。应该调整现行的不合理的专业教育计划,在专业教育计划中增设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人才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里素质。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知识的“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提倡加强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21世纪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就要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符合当代需要的有为之人。目前高校中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专业素质教育,即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但无论是专业素质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都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上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始终。

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世界性的课题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民文化素质提高的速度总不及科技迅猛发展的速度,随着人才素质提高的相对速度的减慢,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更加紧迫与繁重。从适应时代要求来看,专业教育强调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显然是不够的,掌握高科技的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以正确的途径为社会做出贡献。高素质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知识越多,对社会危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单纯具有知识储量而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或者文化素质低下,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科技与低素质、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滞后的社会文化之间矛盾,使许多国家陷入了一个新的危机。我国也不例外,为了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共同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为了促进人类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存,世界各国越来越关心国民的文化素质是否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成为世界瞩目的课题。

2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中国工程院薛禹胜院士来徐州师范大学做了学术报告,教师们在对他在电力系统方面的成就赞叹不已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他的研究切入点,人们关注切入点,是因为如果凡事没有切入点,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得人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无从下手。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恰恰是专业教育的切入点。

2.1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为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强调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模式中许多高校没有彻底的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仍然以专业教育为重,而专业教育存在一个严重的不足那就是缺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使得专业教育没有了根基。为弥补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高校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2.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而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意义。高校要培养人才,必须从文化素质教育入手,因为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没有它,人才培养模式就好比高楼大厦失去了地基而在风浪中岌岌可危。

3 提高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全员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常言道,育人先育己,作为高校的一名员工,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这样才能通过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对学生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使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像涓涓细流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沁人心脾。而作为员工中的教师,更应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身后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讲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人文实例、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精神,使学生的文化素质对专业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在专业教育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的提高,使得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真正落实的实处,真正发挥“三育人”在高校中应有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保证。

4 调整现行的不合理的专业教育计划,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4.1 目前高校中专业教育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中,教学计划不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所增设的课程尤其是新建专业中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往往采用参考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照葫芦画瓢”来开设本校的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也是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参考过来的,甚至是办学多年了,还没有定位好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得不在迎接国家教育部专家组检查评估前夕开展全校性的人才培养大讨论……因此应调整现行的不合理的专业教育计划,并在新的专业计划中体现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注意有本校的特色,教学大纲要注意课与课的衔接,有些课程的某些内容,好几门都讲,在课时严重不足的今天,应该将重复的内容固定在先修课中,而后续课的这部分内容可在教学大纲中将其删去,这样即避免了学生听重复课的逆反心理,又避免了课时的不必要的浪费,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 仅有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1999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对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就专业素质而言,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推动专业教育。专业素质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他都能够孜孜不倦、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对于身体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爱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所以仅有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4.3 具备专业知识不等于具备专业素质

传统的专业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这显然是不够的。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使知识和能力得以更好地发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辩证统一的,素质处在核心位置。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

4.4 在专业教育计划中增设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

目前许多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还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宣传或者呼吁,但实际上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任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却少有深度的、系统的科学研究。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但部分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带有浓厚的“返古”色彩,对时代性注意不够。如所推荐的必读书目多为古代著作,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能反映现代先进文化的篇目。相反有些学校则显得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4.5 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大学是传承、创新、引领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大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相关制度皆处于一种重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必然要求先进的文化转型与之相适应。在我国高校内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削弱的倾向,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动生成的文化理念正在自发地形成并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方方面面,西方文化对我国高校的渗透也在逐渐加强。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高等学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同时把建设先进的、进步的大学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除第四点所述调整专业教育计划,增设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文化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来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来建设校园文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