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8:19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1)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内外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出现了明显进步。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的增多,及时的了解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与最新动态,对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比较

(一)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分析

从外文文献检索情况来看,当前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企业运作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而且这几个研究点的研究内容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而对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相比之前的管理工作相对区域平淡。同时,在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及其理论研究方面还结合国外的具体企业经营环境而出现了较多的分支,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化经济背景的冲击下,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经营环境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获得资源的配给、获得更多的市场与客户,同时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些变化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相关领域中出现了新的内容,使得这部分内容的研究逐步成为了当前工商管理工作的研究热点,给工商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认为国外工商管理工作的前几个研究热点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竞争优势、合作方式、企业战略动态管理、核心能力体现、企业资源管理、衰退行业中企业的崛起以及全球经济背景下价值链的经营和治理等。

2、企业文化

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变革、文化特质分析、形象建设、强势文化理论、适应性文化理论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内容。

3、企业理论

企业变革理论、企业创业精神理论、企业家理论、企业和谐管理理论、弹性化企业管理及在网络经营背景下企业的网络化成长机制等。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国外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培训、员工激励、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激励体系构建、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国际工程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工作中,主要以实现在多变环境下员工在知识、个体、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匹配。

(二)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热点

从我国近些年来发表的工商管理论文走势情况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活跃而呈现出活跃的状态,而且学科的每个分支在文献数量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理论等方面的发展较快。从这一点来看,这种研究和发展趋势与国外的工商管理发展趋势一致。但是,国内主要以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理论方面的研究发展较快。这主要是近些年来我国正逐步的从以政府为经济主导的模式向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发展,而且也在经营过程中表现出了不适应性,而这也是促进当前国内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根本力量。另外,由于我国的相关科研机构,例如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对应的战略部署,在科研经费以及学科发展方向控制方面使得工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研究方向趋同。

从当前的分析来看,国内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

主要集中在战略规划、战略联盟、海外集团经营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柔性发展战略等方面,以使得企业更具发展潜力。

2、企业文化

主要集中在我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文化影响的分析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研究文化整合、企业形象塑造、文化经营等方面的内容,提高了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国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激励体系构建、工作外包化、员工满意程度、企业薪酬设计、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集团企业继任者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4、企业财务管理

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与信用风险激励,研究企业资本运营、中小型企业融资、预算管理、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内容,主要以解决我国企业在国内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二、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对比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我国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工作正逐步与国际工商管理研究工作接轨,国外研究的相关热点问题在国内学术研究领域中都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是有一定区别,这也使得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工作的发展趋势不同。

企业运作管理工作是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工作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当前国内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以及企业的物流环节的管理及控制方面,相关的研究分支包括精益生产、闭环供应链、敏捷制造、业务流程整改等。而国内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供应链的优化、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而且主要以管理模型的建立、柔性制造系统的开发、企业作业调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从这些区别来看,我国的企业运作管理水平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当前我国的理论研究工作还不能与中国企业的实际经营环境结合起来。

在市场营销方面,国外主要将研究方向集中在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广告促销等方面,而且逐步向B2B营销、客户生命周期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等营销理念研究转变;而国内主要是集中在渠道、广告、品牌建设等方面,而且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入了一些新型的概念,诸如网络营销,极具中国特色的关系营销等。但是这些新的营销理念主要以综述性为主,缺乏实际联系。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2)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 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文秘站:、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 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第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新鲜的血液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的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只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管理上的规范化,还需要对其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3)

自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而且经济贸易活动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美之间的沟通和学习日渐频繁,并且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促进中美建立稳定贸易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二者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入研究国家和地区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结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关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其他国家关于管理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系统的框架。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中,不同的学者会倾向于不同的表现。随着美国对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涉及到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具有典型性,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儒学思想为基础,他们对于儒学思想有着极大的兴趣,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更加注重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大多是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外延等几个方面开展,对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概念和价值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企业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文化体制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获得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在多元经济文化背景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也可以在企业行为准则、管理体制等方面发挥较大的改善作用。

二、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正确认知

对于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对比研究,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因为相比美国的西方文化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不同的思想理论在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影响,增加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的难度。对于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认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说,美国文化具有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把握的特点。美国的立国时间相对较短,而在立国之前并没有形成发达的土著文化,这使得美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大量的继承了欧洲文化,这种带有移民性质的文化使得美国在文化发展的脚步方面显得十分平稳。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沉淀,经历多个王朝的兴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格局。尤其是在近代社会,中国受到外敌侵略,历史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坎坷的经历中形成的文化具有更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第二,中美在工商企业管理的现状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相比之下,美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体系相对较为稳定,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而中国大部分工商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相对滞后。由于中国工商企业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而且处在发展初期,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也使得中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受到更多波折,稳定性不强。

第三,近些年来,大部分国家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都以美国企业文化研究模式为范本,相比之下,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国内,往往是在取得确切研究成果之后才会向大众揭示,这使得中国在世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领域却成就平平,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的研究学者,都无法对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成果给予正确的认知,因为他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假象,是中国研究学者尚未进行论证的理论结构。

三、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思路

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应当立足于中美文化运动和发展的基础上,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当前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特殊时期,而企业管理文化在评价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指标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所以不仅要重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培育,更要不断的反思和创新,考虑到经济活动变化对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产生的影响,坚持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眼光,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应当坚持发展的眼光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情况下,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受到中美不同贸易结构形式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构建方面,二者都应当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提高本国经济的稳定性,同时实现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中美企业文化差异与整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06,01.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21

Research 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System of Private Colleges unde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ckground

FAN Wanjian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e articles studied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ivate college. It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 System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Such as it should reasonably adjust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ratio, adjust the propor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urse modules and so on.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urses system

0 前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专业,全国已有五百多所高校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但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共性趋同和特色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大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觉得找工作非常困难不受企业欢迎,另一方面企业在苦苦寻觅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可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最佳途径。而要落实真正的校企合作,必然对工商管理专业现行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作出重大改变,这对传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无疑是一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巨大机遇,能抓住机遇作出改变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学校无疑会得到快速发展,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只有十来年历史,其学生特点与一本二本及高职高专有较大差别,如果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沿袭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显然不妥,民办高校应该抓住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遇,根据民办高校生源素质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传统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普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教学理念的制约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滞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出现了较大背离。集中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僵化雷同,不能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翻开不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差别不大,开设课程也基本相似,只不过是课程开设的学期顺序、课时多少等的差异,很难体现不同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特色。

二是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如果没有教育部对于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应该达到15%的教学评估要求,估计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比例会大打折扣。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过于注重工商管理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理论课教学比重普遍偏高。而实践教学由于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实践教学场地、设备、资金、合作企业、实践教学人员以及更高水平更灵活的教学管理等等都与理论教学要求差别巨大,需要更大资金投入和教学改革投入,上述诸多因素的存在既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例的提高又使本身比例不高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或者为了迎合目前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比例表面看起来在课程体系中比例达到甚至超过25%,但真正能落实到位的实践教学环节却不多。

三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比例设置不尽合理。一般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所占比例过高,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比例普遍偏低,这大大限制了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四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死板,缺乏灵活性。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实践性、动手能力以及较强知识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四年学习中要择机能深入工商企业参加各种管理实践。这样矛盾就出现了,高校教学强调计划性而工商企业提供的管理实践岗位却具有随机性,工商管理学生如果选择工商企业提供的随机性管理实践机会就很难按时参加学校安排的基本固定的各项课程学习,也就意味着学生将很难毕业,学生无奈下一般只能放弃难得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机会,这极大地制约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教育部大力号召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作为传统长线专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转型,对不合时宜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为培养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扫清障碍。

2 校企合作背景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历史包袱少,应该抓住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机遇,大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工商企业真正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民办高校大多自普通高校转设而来,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借鉴或者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体系,这样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就存在上文探讨的各种问题。为了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在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该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要从教学观念转变和软硬件保障方面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重新设计扫清障碍。民办高校要从高层管理者一直到基础教职员工要清楚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意义,不转是慢慢等死,只有抓住机遇转型才能有美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从师资、资金、场地、设备、教学管理,以及合作企业建设等方方面面做好软硬件方面的筹备。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5)

一、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受本科工商企业管理教材的影响,工商企业管理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特别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工商企业管理案例不断涌现,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3.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式落后,工商企业管理学习方式僵化

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显然此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工商企业管理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二、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

1.人才需求量分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是具有很广的适用性的、社会经济各领域有广泛需求的专业。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有用武之地,社会各领域、各单位也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需要若干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计算,各种工商企业每年需要增加大量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2.学历需求分析

过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盲目跟风,过分看重学校的名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片面追求高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上名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人才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历不再是评价毕业生唯一的准绳,企业更为看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3.需求结构分析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竞争将更加激烈,具有较强职业能力者将能胜出。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

三、加强高职专科层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的契合协同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英文为competency,并建立了冰山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胜任能力,认为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例如,绩效出众者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即能够发现问题,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笔者认为:胜任能力是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整合与协同。

因此,我们可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博士的胜任能力模型理论为支持, 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胜任能力模型和体系,以帮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达到就业岗位的能力胜任的需要,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营销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以帮助学生将来能适合在各种类型工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工作。

1.专业能力

即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一名合格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都应相当熟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既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创业管理、经济法等课程的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强绩效与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实务、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课程更深入更完整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专业技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

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和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的文献研究法,行为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工学结合,即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 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现“职业实训校内化”,建议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努力,在校内规划建设实训室等让学生在校内通过仿真的教学环境,锻炼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操作技能。在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众多,应力争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争取企业或事业单位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或长或短的顶岗实习和实践机会。

2.社会能力

即职业素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要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工商企业管理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

3.方法能力

即通用胜任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等管理能力。

“全员营销”意识的深化,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有自身的准则和工作流程,与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微妙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6)

一、引言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管理学专业大类下属的分支学科,是管理学中最常见的管理专业,它主要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内部行为管理两个层面。它的应用性很强,主要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虽然经历了较短的发展历史,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教训在面临社会、经济、科技和学科的迅速发展今天,在受到东西方制度文化背景差异的冲击同时,给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提出许多新课题、新问题。这些新课题、新问题迫使我们在专业教学上必须改革,以求的生机,为此本文提出在教学中采用“平行四边形”教学模式,希望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二、“平行四边形”教学模式

 

所谓“平行四边形”教学模式即: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构成第一条边、综合管理与职能管理联系构成第二条边、国际化与本土化联系构成第三条边、知识与能力和素质联系构成第四条边。四条边互相平行、各自独立,却融为一体形成平行四边形,四条边完美的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服务。具体构想如下:

 

(一)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

 

工商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产生和发展,实践性是工商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工商企业管理的灵魂。在管理理论从古典的科学管理到现代的人本管理发展过程中,管理实践一直为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并验证管理理论的正确性。

 

现有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明显过多,实务课程偏少。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纯理论型课程如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所占比重很大,这对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工商企业管理实务的课程如商务谈判、市场调查等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理论讲得比实务多,甚至当作理论课程来讲授。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客观原因和历史原因,现有的大多数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擅长理论教学,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具体的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因而缺乏实践经验和实务教学的基础。从另一方面看,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人认为,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层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理所当然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致把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放在很次要的位置。

 

(二)综合管理与职能管理联系

 

目前,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基本上是按照企业的职能被分解为财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进行讲授。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体现出某一领域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研究对象明确,易于讲授,但是,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忽视了各职能管理理论之间固有的有机联系,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某一个专业管理领域中的知识,却难以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管理知识体系,从而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其次,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现实要求差距较大,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是某一职能部门的问题,常常需要把各种管理手段、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加以解决。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带来的缺陷,已经引起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界的关注,国外不少管理院校为了消除这些弊端,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譬如,美国著名的沃顿商学院从1992年开始就打破课程中各学科、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自搞一套、各自为政的离散状态,推出了“整合式教学”,即按照整体和综合的观念,对课程进行重整,把各种不同目标的课程组合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教学系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联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纷纷涌入国内市场,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步伐也将随之进一步加快。这就要求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在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学生来源和对外交流协作等方面逐步实现国际化。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推行的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对于一些受制度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职能型管理课程,如会计、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原版教材;二是教学语言的国际化,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另外,我们所培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必须适应我国企业的实际需要。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环境息息相关,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育还必须扎根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土壤,实现中国化,在引进、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企业管理课程。

 

(四)知识与能力和素质联系

 

我国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教育,普遍注重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同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主要与人打交道,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其任务就是将人、财、物等资源合理地配置起来,以实现企业的局部或整体目标。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现实当中的企业管理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如果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那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的最后解决,除了需要管理人员掌握丰富的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从书本中学不到的技巧,具备良好的企业管理能力和素质。

 

因此,对于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人意志力、经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三、结语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高等院校390所,其在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生源具体特点,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构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期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中型专业人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此框架下,要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民办高校办学优势相适应,与生源的具体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

1.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数量需求经过了数年的激增后持续稳定在高位,质量需求不断提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这就明确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新需求,更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要目标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功能,同时满足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2.与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相适应

我国民办高校仅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整体条件和水平较弱,缺乏与公办高校全面抗衡的竞争实力,但具有体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的办学优势,应定位于与公办高校错位发展,培养面向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比较分析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金字塔型结构平衡关系,工商管理硕士应侧重培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较高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高层精英式管理人才;工商管理本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较强管理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较强业务知识与的管理技能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中高层基础管理人才。

3.与生源的具体特点相适应。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而产生的,这就导致其生源具有知识基础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等特点,不具备理论研究基础与素质。但这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强,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应用型人才的潜质。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应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较高管理素质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优化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内容;强化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模块,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1.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优化

我国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管理学学科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纯理论研究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偏重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理论研究;二是以企业各类岗位职能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增加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各岗位职能的内容。现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与美国“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相类似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职业迁移模块的选修课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日益成熟,出现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联网企业等诸多新兴热点商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出现了弹性工作制、矩阵式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等企业新特点。这些变化使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此,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既要与时俱进,向学生全面传授前沿管理理论与新兴业态知识,又要避免简单地采取膨胀学时的方式,对理论知识面面俱到、面面不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优化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夯实理论基础;精简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工商管理新趋势;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重视公共基础课

当前,商业领域的浮躁情绪传导到教育领域,使高校课程设置产生了急功近利的趋势,不断消减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比重。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同时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语文课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强高等数学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外语课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加强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对学生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夯实专业基础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要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之道”——即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精简专业核心课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要适当“瘦身”,减少应用面较窄、专业性过强的专业课程,保证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企业管理职能课程有充足的学时。

(4)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

与商业领域热点更换频繁、知识更新快的特点相适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广泛、及时地传递商业前沿理论与动态信息。同时以网络自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定期交流所获取的信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提出的“管理技能说”,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决断的能力。三种技能在不同管理层次中的要求不同,概念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递减,技术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增加。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业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应侧重对学生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从横向上构建“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纵向上构建“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指将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为专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辅修,以提升学生的管理业务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是指,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构建“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的实践课程体系。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将企业实习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低年级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学习阶段设置企业认知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意识与学习目标。中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的学习阶段,加大校外内实训实验课程比重,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熟悉企业运营,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高年级毕业实习阶段,实行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明确毕业论文撰写方向和就业方向。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期追踪分析一个企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发展商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第二课堂活动是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组织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或学术沙龙;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专业素养,从而使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实践应用能力与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科学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对课程教学体系有益补充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11/3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8)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企业运营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企业诞生、成长与发展各个阶段。其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工商管理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为工商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在内都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做出了相当丰富的论述。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必要性,其次概括与总结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为提高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思考。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

首先,企业工商管理是指企业在一系列组织框架与制度下,通过经营管理活动、企业战略选择、财务管理与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最为根本的是,无论是企业成长初期还是企业发展中期,企业工商管理活动都掌握了企业发展的命脉与关键。其次,在理清企业工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掌握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是指为了完成既定的企业工商管理目标,在总体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下培养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才支持,本质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其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包括本土培养与合作培养,本土培养是指以培养工商管理系统内的人才为主,学生或学员通过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学习、企业管理培训等方式逐渐掌握工商管理所需的知识体系。与本土培养相反的是合作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单位无法通过第一种方式培养足够的工商管理人才,或者说目前本土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工商管理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途径中无论是本土培养还是合作培养都需要以服务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为目的,以企业工商管理实际状况为依据,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而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效。

(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方面。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途径来看,本土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尽可能地缩小培养成本,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而合作培养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能够缩短本土人才培养的持续时间。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高效管理员工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员工管理与维护成本都是影响企业效率的关键环节,这对于成长期的企业或公司尤其重要。本土培养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整个阶段都能进行有效管理,根据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可知,长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必然处于LAC曲线的最低点。而对于合作培养而言,仅访学成本高于本土培养的成本,但是其收益一般情况下更高,对于工商管理方案制定、活动展开等理解更深。第三,除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以及高效管理员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统筹企业财务状况层面。成功培养模式为能够合理地发挥工商管理人才的作用引导企业的资金流向,保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确保企业融资顺利进行。包括财务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产业链管理工作在内都是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用武之地”,由此可见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对于整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

首先,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作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首要困境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国内工商管理教学水平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加之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市场条件,绝大部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仍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培养方法大都为专业课程学习、外部机构实训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若不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必然被高度竞争的市场所淘汰,相应的工商管理人才支撑作用必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

此外,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困境还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根据统计数据,我国78%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细节化,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只精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中的一门或少数几门。显而易见的是,零碎的知识体系导致工商管理人才难以从全局、系统的角度把握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难以全面地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效率与水平。最为致命的是,如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决策者并未全面掌握工商管理知识体系,那么企业在做重大转型战略或遇到重大危机时就有可能误入歧途,不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石。

(三)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

具体而言,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缺乏目标性,在评估培养成果时往往不了解人才培养的重点与重心在哪,以至于使用“一刀切”的评估机制,并未细分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结构的人才的工商管理特点。另一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缺乏科学性。在评估培养成果时大都重视可量化的成果,而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在内的大量培养成果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时存在较大的偏误。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以现代教学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

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的问题,因此构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需要以现代教学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现代教学手段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包括“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等等,而转向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具体而言,现代教学方法包括网络在线学习法、工商管理实训课堂以及校企互动教学课堂等,通过引进现代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或学员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其夯实理论掌握程度,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管理,既提高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二)以理论结合实际丰富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贯穿始终。理论结合实际一方面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工商管理理论基础,尤其在课堂教授、课后复习以及教学考核过程中体现理论知识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商管理实践相结合,单方面掌握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都不是合格工商管理人才的标准。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理论培训与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企业实训等实践培训相结合以提高培养实效。

(三)以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成果评估

由于培养成果评估涉及主体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学校、学生等,因此构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还需要以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成果评估。尤其注重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无形工商管理素养的考核,避免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传统评估方式,以多维度、多样化为评估标准,从而达到良好的评估效果。最为根本的是,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机构需要越来越重视对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突破单一的培养成果评估标准,并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做出贡献。根据分析,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加快我国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机构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方参与主体需要在深刻认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内涵与必要性基础上分析目前工商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需要辅以现代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际理念以及多维评价体系等举措,尤其需要重视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成果评估等方面的完善。

作者:马杰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营业部

参考文献:

[1]陆红光,黄静,李举烈.不一样的课程专业,不一样的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莫少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基于服务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研究人员把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促进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界较有影响的期刊都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扩大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趋势,综合考虑国际上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工商管理研究领域分为3部分:职能管理领域、应用领域、综合领域?在探讨各分支的热点及重点时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分类方法将工商管理分为11个类别心1。

1本文对国内外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

内容、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距,旨在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国内一些学者作过类似统计,本文工作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①选用的期刊范围。国内外管理学科期刊种类繁多,选择的期刊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囊括管理科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本文和前者选择的期刊存在着交叉,同时也存在不同,所以二者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②统计的时间范围。本文统计年限为1995年1月一2005年12月。覆盖年限较长且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③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本文为自然科学基金委2004年最新编制的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④增加了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纵向详细统计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确定各个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问题非常关键。本文通过阅读在近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国内外期刊上相关综述性的文章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工商管理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能够反映各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题目、摘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外管理学界主要学术期刊1995一2005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以此得到各年度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在对摘要和相关文章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各个分支研究重点的变化和特点。

2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分析1)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工商管理的研究在国外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本文在综合工商管理各分支核心刊物的基础上,选择了scI和SsCI中影响因子大于O.5的50种期刊在1995—2005年发表的论文作为检索目标,通过对文章的题目、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文献重复引用的现象我们采用了逐篇检索的方式。

从国外的检索结果来看1995—2005年间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的研究上升趋势比较明显,而企业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方向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图l中还可以看出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理论是国外工商管理研究较多的分支,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面对运作管理觑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蛊源管理——斗一信息忤理与应用一一非企赢业利文组化织管理一市场营销——_一企业理论一一企企业业技臆术略管管理理?一项目管理图l1995—2005年工商管理各分支在国外主要期刊对比更加成熟的客户、如何通过资本运作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等工商管理的基本研究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因而理论界相关的研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也是很热门的分支,但考虑到企业对战略规划的保密性,公开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

在对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热点。

2)国内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在选择国内工商管理期刊时主要参考了以下相关资料: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学界20种重要学术期刊,②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③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点期刊目录,④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根据上述资料选出国内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40种主要学术期刊。

本文以40种期刊发表文献的关键词、题目以及摘要为检索目标,通过逐篇检索的方式,得出了国内1995~2005年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问题。

从的走势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日趋活跃,每个分支的文献数量都呈较快上升状态,其中尤以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理论发展更快。一方面国内近年来逐步从以政府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以企业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现象,这是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另一方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在1996年设立管理科学部,随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教育部在1998年都先后将管理学从其他学科中分列出来,成为与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并列的学科,这些事件都表明了工商管理正逐步为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认可,开始走向成熟。

从横向来看,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研究最多的分支,该分支无论在文献数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远高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国加入wT0以后,对外开放度逐步加大,宽松的政策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需求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作为市场重要组成的企业对提高运作效率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因而企业运作管理成为理论界追逐的焦点。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劳动力、原材料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资本、管理水平的竞争,这些都成为近年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非常活跃的分支。同时市场营销和企业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技术是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中国因此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技术,预计未来企业技术管理也将成为工商管理研究的热门。

3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比较1)数量分析。

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将国内、国外发表文章分别以100%为基数,以各年度文献数量与总量的比值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1995—2005年中外工商管理发展对比图(见图3)。图中表明,国外工商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各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于稳定,新领域的进入和旧领域的淡出之间平稳过渡;而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则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发表文章的比重由1995年的3%增长到1995—2∞5年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年的16%。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国内外工商管理各分支研究内容的对比图。图中表明,国外研究较多的分支有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而国内研究较多的是企业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这说明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不仅在文章数量上有大幅增长,而且热点分支的研究也接近于国外。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应用国际化的视野研究国内工商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最大的不足是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度上还有较大差距。

2)国内外工商管理热点问题比较。

总体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主要研究领域在国内均有涉及,但是具体到一些热点问题还存在较大差异。①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外关注最多的分支。最近1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新兴技术对企业原有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供应链管理方式(横向一体化)应运而生,与此相对应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热点。国外目前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整个供应链或者物流链的管理和控制,相关的研究热点有闭环供应链、配送中心、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优化和企业运作效率的改善方面,相关的研究有供应链建模方法、存货制度、柔性制造系统、作业调度、牛鞭效应、全面质量管理等。从研究侧重点来看表明中国企业运作管理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而且中国理论研究还不能很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②市场营销是国内外差距较大的分支。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全面的买方市场,而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消费者群体,这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近10年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外在传统的品牌营销、渠道策略、广告促销等研究方面趋于稳定,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对一营销、客户资产、客户生命周期、体验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成为研究较多的热点;从国内情况来看,发表文章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广告、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另外在理论界也引入了一些新兴的营销概念,比如绿色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但相关文章题目和摘要表明,多数新兴的营销理念为介绍和综述性的,与实际联系的较少。③项目管理是国内起步较晚的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项目管理领域发表文章的题目和摘要认为国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复杂项目的集群管理、全球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侧重于对项目的整体运作;而国内的检索结果表明项目的融资、安全施工、进度安排等方面发表文章较多,从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更侧重于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④技术管理、信息管理是国内外差距较小的分支。结合检索结果及对部分文献的阅读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与国内实际情况结合紧密的一些热点也处于先进水平,例如国企改革、中小企业成长机理。

4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建议

课题组在总结研究最近10年来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对加快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做出如下探讨,供大家参考:

1)从文章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国内比国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比如绿色营销、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等领域的研究首先在国外形成热点,随后我国学者将相关理念引入并加以研究。国内在一些我国独有的实际问题解决方面的研究有特色,而多数管理理论则是在引进和消化西方文化及其管理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往往是国外形成热点后国内再引入。国内的管理学者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的热点持续深入地加以研究,这将有助于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管理学各分支问相互渗透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特点。

论文的检索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新技术对组织结构和商务模式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创新机制设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结合的服务运作管理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等。

3)国内外工商管理在研究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差别。

国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国内的研究经常停留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国内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强调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而国内多是思辨研究,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研究和试验性成果少。

4)分析所检索文章的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认为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理论性和学术性论文少于应用性、经验性的论文。

这表明工商管理学科在我国仍处于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为主的阶段,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自主性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5)与国外相比国内工商管理学科有些分支没有自己的核心刊物。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待就业人群,企业却面临找不到人的困扰。究其原因,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导致企业引进人才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局面。现如今,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却只注重理论教导,忽视实践教学,导致高校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尤其如此。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受到高校足够重视,以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1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在国内,形成了跨国竞争,导致企业对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始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重理论、轻实践”,这种做法与当初设立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初衷背道而驰。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这些理论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大占用了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导致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课时不够,有的甚至根本就开设不起来。其结果可想而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理论功底非常扎实,但到了企业才发现,做起事来一片茫然,严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企业无不感叹招人容易,招到一个能胜任的人才却非常难。因此,针对以上我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可以分析出其中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1高校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是巩固和学习理论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理论联系了实际,才能学有所获。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实践这一环节,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另一方面,近些年来,由于大多数企业都不太愿意去招实习生,因此,一到实践环节,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也只是随便找一个企业单位,通过社会关系盖个章就算实习完了。这样的实习完全流于形式,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严重不符。

1.2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

每一年的秋季就是招聘的高峰期,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非常难,而大多数企业同时也在感叹招不到合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当今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与企业实践联系起来。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多是参考一些名校制订出来的,没有企业相关人士的参与讨论,校企进行合作的环节大大减少。

1.3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够,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就目前高校来说,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多数是由讲解专业课程的教师兼任,这些讲解理论的教师一般是在学校进行教学的专职教师,基本上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实际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实际操作知识讲解较少,没有实用性。有时也只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一些案例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1.4缺乏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就目前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而言,普遍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缺乏一套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理论专业课明显多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使用书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与管理等都是使用一些名牌大学的教科书,这些书在理论方面讲解的非常详细,但是在实践教学上却没有多少实用性,在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出现了问题。

1.5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系统不健全

就我国高校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只是把实践教学环节当作一种辅助手段,从未受到重视,更不用说在实践教学上形成一套独立的教学体系。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不连续,且教学环节不多等;要么采取在学校实训的形式或者采取放养式,让学生自行找实习企业,这种方法也没有实效,缺乏一种考核评价体系与监督机制。

2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学科交叉性越来越强。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企业不断进行经营理念的更新,越来越注重对人才的引进,且对引进人才的综合性能力素质评价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因此,构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而实践能力尚缺,有待提高。毕业生进入到企业之后,发现很多现实问题与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内容有所偏差,总是感觉能力不够,不能满足企业工作的需要。高校缺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近年来虽然有部分高校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缺乏整体上的规划,在资源投入上有很大偏差,这一点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课时与实践环节课时所占比例就可以看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高校应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2007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要重点加强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以上三点来看,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提高广大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人才层次,还能填补企业对人才需要的空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3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国家相关文件为依据,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具体应满足以下四项原则。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对象,就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需要、企业需要,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及知识结构。

3.2系统化原则

一套完善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应当满足系统性的原则,并不断进行优化。3.3开放性原则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校企合作,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前也应该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3.4全过程监督原则

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对教师、学生、企业都要进行监控,确保每一环节都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内容基于以上四项原则,从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建立一套有效地、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四方面。

4.1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起引导作用。目标是: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磨练。

4.2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环节和各个环节之间的配置。其中教学环节应当包括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学术论文、毕业设计、模拟竞赛、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11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基地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配置方面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并分别从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运用四个层次,从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综合的、多层次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转变。

4.3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校内保障体系和校外保障体系。校内保障体系又可以分为3个方面。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构建方,同时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因此,对师资队伍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②课程设置,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因此有必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和课时,实现与企业的对接。③校内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外保障体系主要是企业,学校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多参考企业的意见,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向企业分配学生实习,提高校企合作强度。

4.4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理论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而实践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外,还会有实地教学,具有涉及面广,方式灵活多样、时间跨度长,因此,实践教学的管理难度相对理论教学来说比较大,而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需要构建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括4个方面:①组织管理,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需要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为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和规范的运行规章;②运行管理,由于实践教学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需要进行运行管理,在实践教学时,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进行实时反馈;③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能有序进行,方便学校、教师、企业的有序管理;④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的成果如何,有没有成效,这是学校需要衡量的,没有效果,说明整个实践环节出了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需要进行质量管理,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及意义,最后提出构建起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能对高校提供一定借鉴,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希望学校与企业之间能进行更多的合作,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荣耀,刁兆峰.企业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郭立,陶庆.从就业看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问题[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7(6).

[3]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丁洪生,蔡颖,项昌乐,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工商企业管理系论文篇(11)

 

电子商务是指在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商务活动。论文大全,企业效益。。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发展与其说是创新到不如说是必然,因为有其特有的优势。当今,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擂台上,谁能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谁就可能获得制胜的优势。

一、目前的电子商务形式

(一)企业内部电子商务形式

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企业范围内的局域网络也称为企业内部网。企业内部网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和处理经济业务商务事项的工具,也是电子商务在企业的表现形式。它能够提供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决策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流通道,并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影像的传输,实现信息、媒体等资源共享以及实现在线办公、在线沟通、在线服务。论文大全,企业效益。。如决策部门公告、文件、决定等;管理部门提供销售、计划、生产、库存、设备、人力资源、会计、统计等报表或动态数据,供相关人员查阅、分析,利用等。也可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经济事项的财务核算等。网站同时应将企业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服务承诺、产品优势展示出来,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展现出来,使之成为有独立灵魂的、感召力的网站。企业还必须建立与客户和消费者的联系通道,进行良性互动沟通以获得信息反馈,修正企业的经营策略或弥补缺陷或不足。企业内部电子商务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使企业对市场状况能快速地作出反应,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企业与外部电子商务形式

1、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营销,包括向供货商签订合同、订货、接受票据和利用电子网络平台进行资金转移、汇兑、信用证、托收等方式进行付款,打破了原来“双方会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经营模式。企业产品销售也可利用网络来进行,如介绍和宣传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签订合同、接受订单、组织物流、网银接收货款等。

2、企业利用互联网络与外部管理机构实现互联互动。包括工商、税务、银行、保险、海关、商检、社保中心、公积金管理中心、客户、上级管理部门等。例如在银行方面:当前盛行的网上银行(目前是电子银行的最高形式)为企业提供一个货币资金的收支平台,使企业随时方便的查询和掌握其货币资金的收、支、存等变动情况。企业大量款项支付如工资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货款的支付等,都可通过相关管理机构(经过加密技术或安全认证技术)的软件在网上银行轻松支付,缩短了货币资金的在途时间。再例如在税务方面:当下税务部门推行的“金税工程”就是税务部门和企业间通过互联网络建立的一个互动平台,企业可在网上完成纳税申报、国税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抄税、进项税票的认证、清除税票信息(清卡)、税款支付、下载证明和回执以及涉税服务等事项。而税务机关也利用该网络平台税务信息、审核企业的纳税资料、锁机来制约企业的违规行为。这既减轻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纳税人。

不一而足,如今企业生存在经济社会之中,就离不开相关的管理部门、离不开市场、商务信息的沟通互动和制约。电子商务已融进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二、电子商务的优势

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经营和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范围、水平和服务质量,前景十分光明,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上,显现出强大优势。

(一)电子商务能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

电子商务不仅快捷方便使企业内部经济业务有效集成,提高效率,也可以与供应商、企业客户、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或系统有效连结,在网上就可处理相关业务,获取信息,缩短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电子商务能提高企业形象 扩大营销市场

电子商务具有宣传范围广的特点,它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建立品牌形象,可增强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拓宽了营销市场。系统网络使得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经济信息和相关数据,而且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提供全天候模式服务,这无疑加强了市场竞争地位。

(三)电子商务可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

电子商务可降低营销交易成本,节省费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电子数据交换则大大节省了管理人员办公和差旅费用;可以大大缩减货币资金在途时间加速了资金周转;优化企业供应链,降低供应成本,节约采购成本,合理组织生产,减少库存积压等;这些都反映在企业利润的提高上了。

总之,电子商务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快捷,减轻了工作压力,为企业带来商机和效益,企业没有理由不接受,接受和建立电子商务、利用和发展电子商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三、企业要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构建电子商务环境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具备应有的软硬件设施:一是应具备服务器和相应数量的计算机;二是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三是应具备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系统;四是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必须具有实用性;系统必须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备份;系统必须具备在线升级扩展能力;系统必须具有数据业务的安全保障等。

(二)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

电子商务技术必须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以及业务流程有机结合,使之能为新系统所用,特别是企业的外部合作单位的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要满足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否则电子商务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企业不能立即放弃原有的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电子商务系统,将原有的信息系统有选择的科学合理的融合进来,最大限度的处理好不同系统间的差异,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要加快引进或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才能在电子商务中游刃有余,抢占先机,获得收益

电子商务最终是由人来操作执行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网络技术,又懂电子商务规则和经营之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来从事该项工作。论文大全,企业效益。。除公开选择招聘具有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外,企业内部要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电子商务业务素质和网络技能,这是保证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需的。

总之,在开发和利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要与企业现代化建设同步,使电子商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得力助手。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谁能抓住这机遇,谁就能抓住财富。

【参考文献】

1、孔宁红.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和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2003,(6)

2、郭军升.试论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与要求市场论坛2006年第4期

3、祁明.电子商务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