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能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26

技能教育论文

技能教育论文篇(1)

(一)聋教育研究的缺失

作为特殊群体,有关聋生人群体的研究材料很少,研究聋生青少年个性的材料更少。个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我们要增加研究机构,加大教育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聋生群体个性特点的研究,改善目前的教育条件,并及时恰当开展聋生教育,使他们的个性像常人一样发展。

(二)没有专门的聋生教材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过程,而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学校传播知识最直接、最主要的媒体,其整体结构、教材之间的迁移关系以及教材在实践运用中的变化规律,都驾驭着学校的“教”与“学”,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我们在编制教材时,没有考虑生的接受能力,使教材的很多内容针对性不强,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师生不能充分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不能更好地结合本地实际,不能真正融合到学校的教育之中。

二、对聋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现在已由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到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结

构模式,就是注重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设的工作思路。聋教育是构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元素之一,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如何提升聋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聋生生素质教育应如何进行?

(一)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模式

国际残疾人高等教育有三种模式:“隔离式”特教学院、普通大学附设特教学院和普通大学中随班就读。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以下特殊教育模式:依托普通高校,由国家承办主要高等特殊教育,在发展残疾人初、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等特殊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借鉴别国在己建立的特教学校招收一定比例的普通生的做法,方便残疾人融入社会。二是普通高校尽可能创办特教班、特教学院或系,集中招收聋、哑生,实施特殊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二)注重聋生的素质教育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如何加强德育呢?

1.知行统一,把德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使聋生接受、形成文明行为习惯。

2.用模范人物引导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3.因人施教,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根据其能力、悟性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讲解内容。依据聋生在心理发展差异,教师要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4.以情感人,情感式教学是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情感有巨大育人功能,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取得学生的信任。对青春期聋生学生的情感教育,聋生进入青春期后和正常的学生一样,都有着对异性的好奇、对身体变化的惶恐。处理这些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结合聋生学生自身的特点,学校、教师、家庭都要想办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爱”始终贯穿在聋生的情感教育中,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看到未来的美好,帮助聋生学生平稳渡过青春期。加强聋生学生的审美教育,对聋生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帮助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聋生由于听力残疾,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够保持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做每一件事情,他们更容易在工艺、绘画、书法、篆刻等方面获得成功。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创作美。

(三)推进聋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课程的多样化,首先要保证参与课程设置的人员构成,现代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宽泛的领域,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的参与,应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反映21世纪社会发展对特教教师的新要求。以课程理论指导,以社会生活为依据,设置多层次、多规格、多样性的因地制宜课程,保证结构合理,层次明晰,面向未来,兼顾综合性与一体化,构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四)减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压力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职业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职业倦怠、抑郁、沮丧、旷工和教师队伍的流失。目前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的职业压力研究极少,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学校的教师。然而由于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特教教师比的职业压力更大。国外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压力的实证研究很少,国内有关特教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则更少。对特教教师的职业压力调查研究表明,61.3%的特教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合理安排人员和课程,缓解特殊教育教师压力,使教师把心思花在如何搞好专业教育上。

(五)加强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第一位聋人校长金•乔丹说的一句名言“聋人除了听,什么都可以做到!”要从小听不到声音的学生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它他们靠双眼来了解身边的世界,了解真实世界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有力的工具。

1.强师资

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特教经费投入有限,特教教师收入水平不高、职称晋级困难,一些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十分短缺。(2)特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特教教师缺乏培训和交流机会,专业能力不够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少,特教需要懂得残疾人教育的特点的专业人才,有专业知识,能因材施教,还要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教育论文篇(2)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此相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新形势下教师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

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况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许多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为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二、新形势下教师面对的需求权益者

在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直接面对的权益者是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唯一指向。但是在今天,社会的发展更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本人对自身的能力结构设计和就业取向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企业和学生这两个需求权益者,学校、教师要做的是充分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客观的传达给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其将来面临的职业环境进行尽量客观的描述,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就业的市场环境、就业条件、能力需求等,使他们尽量合理的制定个人职业教育目标,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教师角色转换

(一)计划课程的设计体现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三)教育评价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评价的直接对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便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种起组织、帮助、沟通的作用,积极启发学生寻找和搜集学习资料、进行检视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专长与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问题与困惑,挫折与失败,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做出评价,在民主的互动种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指路者,而应当成为人们职业发展的加油站,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企业提供由我们设计的就业者,而是时刻准备着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劳动者个人对职业技能发展提高的需要,我们应当是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强大的支持系统。教师此时就是这个支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使系统运转的更有效和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技能教育论文篇(3)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培训过程中通过与受训教师的深入交谈,亲身观察以及反思,发现当前培训中存在不少制约培训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领导对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称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究其原因,是上级领导发的通知中就把这次培训称为微机培训,致使许多教师把这次培训与以往的各种计算机技术能力培训等同了。部分学校领导理念认识和组织管理不到位。在与受训教师的交谈中,有些老师反映所在学校的领导根本不了解此次培训的内容和意义,在学校内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务系统,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针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设立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时性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退缩心理,积极性不高。多数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对于目前的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映是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其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模式比较单一。这次培训在推进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认识,从需入手,促进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并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受训教师的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非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二)关注受训教师需求,以受训教师为中心,采用“菜单式”培训方式,增加校本培训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从而缩小学生实际水平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现阶段的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方法、过程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所以培训方式要多样化,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应该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应具有一定的权变性,培训方式宜丰富多样,组织上要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增加校本培训是最佳的选择。校本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培训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可以填补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技能教育论文篇(4)

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提出的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到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不仅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技术知识、教育知识,更加强调教师要能掌握他们的结合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知识.2014年6月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的这些教师专业知识进行规范,强调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而纵观目前师范生实习情况以及在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使用目前比较主流的技术,且大部分在职教师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的原因归结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使用的教材中所呈现的技术较为陈旧.(2)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要利用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教学,一方面是不知道使用技术,另一方面是不知道怎么使用技术.根据最新的《能力标准》规定,教师的技术素养要求教师具备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学习、研究、交流等,因而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需要让师范生理解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研究等的关系,从而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素养.综合目前教育技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能力标准》对教师的最新要求,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教材进行重新构建.新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配套的教材主要包括:《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资源包》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3部分.本文主要解释构建《技术使用指南》的思路,内容组成、呈现方式及使用方式.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回答“它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怎么使用?”这几个问题.

1《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筛选的理论依据

要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要考虑该教材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材,主要用于培养师范生教学相关的技术使用能力及培养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意识,利用技术来进行教学、研究,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及意识.为实现这些目标,就要考虑《技术使用指南》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哪些?如何构建《技术使用指南》?首先需要考虑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素养有哪些?1.1两个《标准(试行)》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方面规定了教学人员技术所应达到的标准.《标准》对教学人员关于技术的要求从“会用”—“能用”—“应用”层层深入到教学中.因此在《技术使用指南》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师范生所要掌握的技术内容,还要求考虑如何来呈现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的目标.《标准》要求教学人员能认识到技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技术进行评价,使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利用技术就教学方面展开科研活动.归纳起来,《标准》要实现的就是让教学人员能认识技术与教育、学习、教学、评价、研究、教师专业发展6大模块,并进一步来运用技术到各个模块(见表1).而《技术使用指南》正是要向学习者解释相关的技术在这6大模块的重要运用.此外,最新颁布的《能力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5个维度.《能力标准》的发行,更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包括在职教师和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信息素养具体包含的内容.它分别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规定了技术应用.1.2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技术使用指南》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子课程,担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教学的重担,即《技术使用指南》重在培养师范生技术素养的培养.《技术使用指南》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子目标,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师范生对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学科教学实践建立“教育技术信念”.因此,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能力标准》中对技术素养的要求,我们归纳师范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目标具体是:(1)掌握技术与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与学习、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2)具有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转变学习方式、促进自身发展、改进评价方式等的意识.(3)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学习、研究、促进自身发展.

2《技术使用指南》中内容组织的理论基础

“活动理论”是主体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通过一些操作和行动利用工具完成一定的活动单元,从而达到知识内化,再由内化影响外在行为的过程.参照“活动理论”,《技术使用指南》则是让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目标指导下,通过了解技术在教育、教学、学习、评价、研究、专业发展几个模块中的使用,来提升技术素养,通过辅助工具来完成相关的技术的学习,从而达到知识(包括技术使用能力,以及技术使用意识)的内化并由内化的知识来影响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改变(见图1).而学习活动中的辅助工具包括信息获取工具、演示工具、智能辅助学习工具、交流工具等.要了解技术在6大模块中的具体使用,则需要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亲身体验技术的魅力.即《技术使用指南》中的活动单元需要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做中学”.图1《技术使用指南》教学活动框架根据“活动理论”确定《技术使用指南》的内容组织方式,其基本思路是以“技术手册”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围绕“真实”的教学情境来开展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教材的设计.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技术应用的同时,已经渗透进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即在学习同时,感受真实的教学是怎么进行的,并且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的技术的学习.

3《技术使用指南》的具体设计

3.1内容筛选根据6大主题的特点以及《标准》和《能力标准》的规定进行进一步的内容的具体设计(见图2).在技术与教育单元中,主要介绍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的发展历程.这部分主要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掌握未来.因而的这部分的技术要求是让学习者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加工能力.在技术与学习单元中,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我们将技术与学习又划分为,技术作为辅导者、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技术作为被辅导者、发现技术与学习的潜在价值4个模块,并且在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中,我们参照Wegerif(2002)关于技术角色的描述:“技术作为教导者(tutor),技术作为心智工具(mindtool)和技术作为反思和对话的支持(supportforreflec-tionandconversation)”,将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又划分为技术作为模拟工具、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技术作为思维工具、技术作为表征工具、技术作为协同创建工具、技术作为反思工具6个子模块.在技术与教学单元中,《标准》中规定教学人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的不同将技术的作用可划分为: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在技术与评价单元中,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包括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3大类,根据《能力标准》具体划分每个对象下的具体工具.根据《能力标准》确定最后两个主题,技术与研究、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即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并且《能力标准》要求教师能收集学生的数据进行相关的评价、研究,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图2技术使用指南设计概念图3.2组织方式基于活动理论框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应将活动教学设置在真实而富有意义任务驱动下的“做中学”,即技术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下进行学习,进行真实的活动任务,激发学习动机.我们以教学设计案例作为真实的活动情境的依托,对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进行指导.《技术使用指南》有别于一般的工具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还要求师范生能灵活的运用技术到学习、教学、评价、研究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科专业知识选择最优的教学技术,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即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意识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技术要求则不需要像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专家那样,熟练运用技术的各个方面,而只需要一般用于教学中的技术技能.也就是,要求能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获取学习资源,根据学科知识能进行恰当的信息整合、处理、择优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成需要的课堂辅助工具,用于辅助教学.如,利用PPT制作课件所需要的技能.因而《技术使用指南》设计需要以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为向导,介绍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下,以及学科知识下适合什么样的技术才能最优的实现教学目标.因而整个“技术手册”的设计如图3所示.图3每个单元的模块设计技术导学,主要是介绍本活动单元要实现的目标,介绍该单元下具体的软、硬件资源以及教学环境.案例分析主要是举一两个不同学科的具有代表性的有相应技术融入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接下来便是具体的该工具下并且是该案例下提到的软件、硬件的操作说明,以及课堂所需要的资源的建设方式.当然,随着技术更新换代,《技术使用指南》里提供的技术也许能满足当下的教学过程,但对未来的技术仍然有局限,因而“技术手册”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常用的教育技术应用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论坛等作为师范生的后续学习.

4《技术使用指南》的使用方式

4.1《技术使用指南》的具体使用说明《现代教育技术》配套使用的教材有《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手册》主要由“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3部分构成.《学习资源包》包括“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3部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遵循如图4所示.图4新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流程《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强调情境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学习,翻转课堂的引入使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品质的实践性知识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它将“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课堂外学习教学视频和开放网络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并完成他们的作业.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手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全面充实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应用能力.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被使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而整个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理论”为主,“技术”为相辅相成的过程.技术的学习用于辅助教学设计.反过来,教学设计告诉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技术.再者,从活动理论的教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作为外部经验的教学内容要转化为学生的内部经验并形成特定心理结构,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即活动可以促使学习和思维过程外显化,同时帮助其进行内化,完成意义建构.因而,就要求学生课外能够积极自主进行技术的学习,课堂上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结合“技术手册”资源的特点、技术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有别于理论传统课堂的学习,根据《技术使用指南》内容的不同,需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力的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技术的学习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构的,因而在技术学习之前,需要为学生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技术的使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作为教学设计辅助工具的技术的学习则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在课下进行学习,带着问题在课上进行讨论,应充分结合课下与课上的教学.4.2《技术使用指南》的使用注意事项《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是以新型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师在实施时,应以课下和课上两个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主.在课下环境中,教师应该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师范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并由学生根据任务内容结合学习资源自行学习,完成任务,此过程需要教师的跟踪引导.课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下遇到的问题集中解决,并根据学生的任务情况完成情况,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必须结合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为基础,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技术知识有效结合.不能脱离理论,纯粹的进行技术的学习,将技术手册单纯的认为是技术工具书.

5《技术使用指南》使用效果评价

为了获得学生对这种课程改革的认可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分别选取2013-2014学年选修这门课程的2011级思品专业、2012级初数专业的130名师范生作为调研对象.主要采取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期末的问卷调查法方式实施效果的调查.在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上发放问卷,总共发放130份,回收129份.统计结果表明(见图5)学生在学习后对信息化教学的一般性知识的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学前和学后具有极其显著差异.学生在学习之后,对技术使用的态度也呈积极趋势.86.3%的学生认为会在教学或学习中经常使用课上接触过的各种技术.学生对课程评价方式的满意度测试表明,学生对课程中布置的作业满意度较高(96.2%的人认为作业能够让他们有所收获);学生对课程的总评方式满意度低于作业满意度,只有61.3%的人同意这种课程评价方式可以客观地评测出学习结果,27.5%的人态度中立,10%的人不同意.第1题: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87.7%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技术不仅指教育中应用的技术,还指教育中技术的应用(方法).第2题:为什么需要教育技术,正答率为85.2%.第3题:对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角色认识,正答率87.7%.第4题:对心智工具的理解过于泛化,第4题安全正答率1.2%.第5题:对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的认识,正答率为84%.第6题:关于“WebQuest具有哪些教学模式的特点”,安全正答率为0%.第7题:授导型教学的特点,安全正答率达到92.6%.图5教育技术关键知识的测验结果态度方面,学生普遍认可这次的课程改革,对以自主研究和问题解决为主的学习方式表示认同,但还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对我们在课程中为其设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对课程总体的评价与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学生对《技术使用指南》的评价结果对其课程总体评价结果产生显著差异.此外,问卷结果还表明对技术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特别需要《技术使用指南》的帮助.

6结语

6.1不足之处《技术使用指南》基本上能满足当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应用的学习,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技术使用指南》所提供的技术只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部分技术,无法涵盖所有的内容,正如文中提到的,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也在随着变换,当下所学习到的技术很有可能在几年内淘汰,新的技术又具有不可预见性,因而《技术使用指南》对未来用于教学中的技术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只是提供了一些学习网站及资源,对师范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6.2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师范生对技术的学习,提高媒介素养、信息化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技术使用指南》的设计以满足师范生能力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中在TPACK、活动理论、标准的指导下设计的《技术使用指南》还只是一个初次探索研究的结果,更多的是在理论的研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构建,还需要更全面的落实《技术使用指南》的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作者:林丽征 杨宁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宁,包正委,董玉琦.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理念、框架与目标层次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13,(3)68-73.

[2]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163-167.

[3]阮士桂,李卢一,郑燕林.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究[J].2012,22(8):36-41.

[4]纪宏璠,雷体南.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的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5):56-58.

[5]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9):46-51.

[6]刘素娟.活动理论框架下的网络课程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8):10-12.

[7]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8]MatthewJ,Koehler,PunyaMishra,etal.The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Framework[J].HandbookofResearcho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2013,5(22):101-111.

技能教育论文篇(5)

一、坚持教育目标,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薄弱、笼统、抽象、被动、以灌输为主的状况。

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动态上吸收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了解社会主义进程,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增强成才的目标意识和紧迫感。

2.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级学生多在十八、九岁,对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世界又卿衫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年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胜教育,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主义理性知识,了解翻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激发学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高年级学生的职前教育。以就业为背景开展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并在此推动下形成自觉成才的动力机制。职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业务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4.德育课帮助认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计划作为开发习澹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导学生。通过教育指导学生确定立才目标,并根据自身隋况扬长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体措施的成洲核J。学生工作也要从‘‘包”到“放”,从“管”到“导”,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和落实学习宝俄d,使学生会学习、会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在改善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础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思路是:①以开发非智力因素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②以拓宽知识面为基本点,更新知识结构,赢得竞争优势;③以方法论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

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严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课系列为确保学生的文化素质,对文化基础课应当严格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强调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加强四“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主导,从人文、社会、体育、外语、艺术、技术、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专业课系列专业课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开发专业技能确定一批专门课程,一般应包括:政治经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对这些课程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大纲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且应反映学科新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知识的深度把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力吩专业教育,拓宽例卫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阶段的任务提岁寸学生进行以就业为背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专业精神,增强专业成就感。

l、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面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现布勺科学发展不断向宏观和微观延伸,学科之间不断分化和综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们的专业概念要有动态感、交叉感,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其二要以未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为依据,以耳七生为基础才刀波行业、部门限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专业课可以按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个模块来设置。专业必修课设置原则是应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最基础、最重要、最现代的内容和方法,在设置上形成系列。同时,开设多层次必修课,并相应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适应某些专业特殊需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限制选修课的设置主要用于专业定向和非规模人才的培养。限制性选修课按专业方向或培养规格组成一个模块,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面。任意性选修课主要用于培养符复合型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需要任意选择。学生可以从全院公共选修课模块中选修,优秀学生可以选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么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应选择一定数量的本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划练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会计实务应用训练,操作训练,思维勺1!练。

3、塑造专业彩粉申专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崇尚公平竞争和艰苦奋斗;崇尚开拓与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生活的富有来自勤奋的工作;强调个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效和办事效率。具备这种精神,才能使毕业生在澎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非凡。

4、增强专业成就感专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专业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专业成就是指本专业已获得的成果和本专业值得骄傲、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有机统一。当学生进人本专业学习时,本专业的成就激起他们开创新刀也的冲动和幻想。当这种冲动和幻想与他们已掌握的高深知识和技育崖洁合起来时,就会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似门从事现实的创造活动。在影响人的未来成就方面,专业方面给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发人以“动”、使“能”与“动”结合起来,推动人们进人现实的创造状态,追求专业上的理想。超级秘书网

5、实现多种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正在脚找U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因此,职业的选择,职业的演变,要求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复合型,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会计教育要鼓励学生朝复合型方向发展,可以实行毕业证书+多种证书制度。如会计上岗证、刽十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自学考试证等,学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专业毕业证书。超级秘书网

三、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学习只能获得别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站不割御跟,显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且有助于学生的个胜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目前主要有:

(l)学年实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大体把握和了解。

(2)假期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调查研究,对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

(3)模拟教学实验。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等,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动手能力。

(4)毕业实习。这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所给会计资料,设置专业刽十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技能教育论文篇(6)

一、坚持教育目标,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薄弱、笼统、抽象、被动、以灌输为主的状况。

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动态上吸收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了解社会主义进程,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增强成才的目标意识和紧迫感。

2.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级学生多在十八、九岁,对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世界又卿衫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年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胜教育,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主义理性知识,了解翻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激发学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高年级学生的职前教育。以就业为背景开展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并在此推动下形成自觉成才的动力机制。职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业务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4.德育课帮助认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计划作为开发习澹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导学生。通过教育指导学生确定立才目标,并根据自身隋况扬长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体措施的成洲核J。学生工作也要从‘‘包”到“放”,从“管”到“导”,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和落实学习宝俄d,使学生会学习、会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在改善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础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思路是:①以开发非智力因素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②以拓宽知识面为基本点,更新知识结构,赢得竞争优势;③以方法论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

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严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课系列为确保学生的文化素质,对文化基础课应当严格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强调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加强四“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主导,从人文、社会、体育、外语、艺术、技术、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专业课系列专业课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开发专业技能确定一批专门课程,一般应包括:政治经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对这些课程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大纲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且应反映学科新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知识的深度把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力吩专业教育,拓宽例卫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阶段的任务提岁寸学生进行以就业为背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专业精神,增强专业成就感。l、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面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现布勺科学发展不断向宏观和微观延伸,学科之间不断分化和综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们的专业概念要有动态感、交叉感,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其二要以未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为依据,以耳七生为基础才刀波行业、部门限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专业课可以按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个模块来设置。专业必修课设置原则是应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最基础、最重要、最现代的内容和方法,在设置上形成系列。同时,开设多层次必修课,并相应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适应某些专业特殊需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限制选修课的设置主要用于专业定向和非规模人才的培养。限制性选修课按专业方向或培养规格组成一个模块,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面。任意性选修课主要用于培养符复合型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需要任意选择。学生可以从全院公共选修课模块中选修,优秀学生可以选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么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应选择一定数量的本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划1}练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会计实务应用训练,操作训练,思维勺1!练。

3、塑造专业彩粉申专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崇尚公平竞争和艰苦奋斗;崇尚开拓与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生活的富有来自勤奋的工作;强调个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效和办事效率。具备这种精神,才能使毕业生在澎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非凡。

4、增强专业成就感专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专业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专业成就是指本专业已获得的成果和本专业值得骄傲、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有机统一。当学生进人本专业学习时,本专业的成就激起他们开创新刀也的冲动和幻想。当这种冲动和幻想与他们已掌握的高深知识和技育崖洁合起来时,就会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似门从事现实的创造活动。在影响人的未来成就方面,专业方面给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发人以“动”、使“能”与“动”结合起来,推动人们进人现实的创造状态,追求专业上的理想。超级秘书网

5、实现多种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正在脚找U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因此,职业的选择,职业的演变,要求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复合型,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会计教育要鼓励学生朝复合型方向发展,可以实行毕业证书+多种证书制度。如会计上岗证、刽十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自学考试证等,学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专业毕业证书。

三、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堂上学习只能获得别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站不割御跟,显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且有助于学生的个胜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目前主要有:(l)学年实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大体把握和了解。(2)假期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调查研究,对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3)模拟教学实验。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等,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动手能力。(4)毕业实习。这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所给会计资料,设置专业刽十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技能教育论文篇(7)

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一般只用于实训加工,而企业的生产设备一般只用于产品生产,两者无相互关系。为了使学校切合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通过设备的合作,企业可以将部分设备设置在学校,而学校可以将有关设备安置在企业,或者学校和企业共同购置设备组成生产实训车间,将设备进行合理分工、共同使用。这样,一是解决了学校添置设备的资金问题,也充分发挥了双方设备的使用效率;二是学生直接融合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与企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要求;三是让学校、学生对企业设备的使用要求、设备更新做到了同步了解,避免了学和用之间的脱节,达到“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出色效果。

2.产品合作

职业院校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会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实训教学,但学生在实训中所加工的零件通常是围绕技能考工而设计的,零件单一而又枯燥,这会对实训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造成了材料的单纯性消耗,由于学校资金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实训材料上,所以不利于学校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训;其次,发挥不了零件的自身作用,因为实训零件的结构、工艺、精度和企业产品都有所差异,不能作为产品投入使用,不利于学生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最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缺乏企业产品的实用性,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各种产品的材料、性能及使用场合等情况。因此,学校与企业需进行产品合作,学校可把企业最新产品引入到实训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产品的加工中,让学生体验作为企业员工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变换了角色和环境,自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消除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能力。

3.技术、管理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一般局限于学校层面的技术和管理,不能及时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企业做到了与时俱进,因为企业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必败”的道理。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与企业的技术、管理合作,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设备维护、生产加工、学生管理、仓库管理等问题,积极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商讨,并参与到实际的技术研究和管理中,找出最佳实施方法和措施。教师只有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并应用到实际教学改革中。这样既能带动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现代技术要求,也能进行自身技术和观念的更新,为更好地服务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既引进了企业生产岗位所需技能的内容、结构、标准,也引入了企业技能和生产管理文化。在提高实训教学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也与生产一线相衔接,使企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与职业院校师生得以共同切磋。学校和企业通过在订单培养、设备共享、教学指导、技术革新、人才互通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了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企业实际技能水平的对接,这对职业院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二、技能大赛凸显“双师型”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是优秀人才的切磋和竞争,技能大赛成绩的优劣是与职业院校是否具有“双师型”教师息息相关的,那么“双师型”教师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英国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形象生动:“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可见,只有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和技能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院校最缺乏的是“双师型”教师,虽然现在职业院校教师都拥有大学学历,有一张高级或是技师职业资格证,但实际专业能力还欠缺一些火候,即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在技能大赛中,明显发现有些教师的理论水平很好,但操作水平不敢恭维;有些教师操作水平不错,但理论成绩不如人意。在今后职教师资培训中,要注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观念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以往单纯靠听讲座或是流于形式的参观培训方式,要大力推进新的“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1.校本培训

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可以安排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且技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导师,来积极帮助和辅导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弥补专业技能上的缺陷,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如说课比赛、信息化比赛、评优课比赛,还有目前正兴起的微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在竞赛中学习,在学习中竞赛。另外,通过夜自修时间安排教师进行工种技能的训练,可以让青年教师及时弥补技能上的不足,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将技能融会贯通于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中去,并在教师间组织技能竞赛,通过技能大比武,在“比武”中学习,在学习中“比武”,为学校储备“双师型”教师后备力量做好准备。

2.企业培训

“以实促智、以实促实”。企业的技术和水平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应大力选送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培训,为教师创造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顶岗生产、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亲临生产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的工艺分析,参与产品的生产检验、产品的市场销售,并积极开展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技术革新,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切实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企业培训,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运用培训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本领,包括生产现场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强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活跃性,从而加速“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3.校校培训

以己带人、以人促己。兄弟学校之间要时常保持联系,并积极开展校与校间的交流培训,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通过相互学习,认真探讨和研究学校间“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尤其是与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调整、进修机遇、评优评先等相关的条例,挑选或修改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条例条目,并让本校教师对条例进行熟悉和认识,以调整心理、克服阻力、端正态度,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使自己尽早成为“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可学习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包括兼职教师的聘用条件、教学管理、考核制度等。学校所聘兼职教师一般来源于企业一线生产工人,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的融入会大大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把生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教学环节。通过校校培训,在交流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在实践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教师在培训中不能只追求达标即可,而忽视内在质量,要以切实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培训目标。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技能大赛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对职业院校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三、技能大赛凸显技能训练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Tellme,Iwillforget;Showme,Iwill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我们认为应该遵循“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一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而技能大赛促进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

1.参与技能训练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仍然比较重视课堂上的“Tellme”,考核多为根据“Tellme”的内容来设置,而技能上仅“Showme”而已,这样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学生技能兴趣的,且技能水平也是很难增值的。要想实现技能兴趣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技能训练,即“Involveme”。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要在摸索和总结的过程中,结合实践进行专业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最终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参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始终要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紧密结合,学生学到的技术与技能就会终身不忘、终身受益。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2.明确训练目标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服务宗旨,坚持以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职业技能训练要注重学以致用,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动手能力。因此,在技能训练中,一定要明确训练目标。通过明确近期训练目标,学生强化技能训练,以参加高级工职业资格考试、技能大赛为手段,检验技能训练效果,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可以明确远期训练目标,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具体强化和重点训练,并结合企业实际产品进行训练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训练好、好就业、好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3.改进训练方式

教师要充分发掘现有条件,积极实践训练方式的多样化,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仿真操作、示范操作、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使学生在训练中不仅能听中学,看中学,还能做中学,玩中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而不再是单调的、枯燥的训练。另外,教师要热心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训练动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要善于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训练气氛;还要乐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方法,和学生一道寻找技能方法,并且能勇于承认训练中的过失和错误。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找回那失去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训练方式,享受技能共同提高的快乐!职业教育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面向就业、创业的教育,而其专业技术、实践技能的培养,又是职业教育的特质和灵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实践证明,技能教学抓得实、抓得好,学生则就业好、收入高,学校办学就蒸蒸日上。

四、技能大赛凸显创新精神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创新不仅是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动力,也是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如果说校企合作、“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最大潜力,创新则是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因此,要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优品质、创业胆识的技能型、素质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中体现创新,比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所谓“教为不教”,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教师通过对问题严谨的分析,深刻揭示所讲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而学生则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汲取”,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自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达到了良性循环的效果。

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讨论小组一般由8个左右学生组成,教师为导演,针对给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学生为主角,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包括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与解答。讨论式教学无疑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状态,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现了学习风貌。

技能教育论文篇(8)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通过积极思考,予以融会贯通。从总体看,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贯通、再积累、再贯通,循环往复的过程。技能形成是由试练到熟练、试练与熟练相结合的过程,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次数的试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总体来说,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试练、熟练、再试练、再熟练,循环往复的过程。能力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心理学认为,上述三者的发展是不可能同步的;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并非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可转化为能力,只有长期广泛被运用的知识与技能才可转化为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当代体育教师,从知识的学习过程,到技能的形成过程,再到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单一的追求专业性。因此,当代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普遍现象。

1、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偏低

对于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评价,社会舆论认为一般甚至偏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在于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师多出自体育院校,其课程要求对于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要求单一性较强,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转化形成的能力素质也就偏专业科目方向,综合能力素质也就大打折扣;其二,在于体育教师未主动积极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在担任教师工作后,体育教师普遍更加放松对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了解与学习,使其他知识、技能更难以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学校学生的健康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其对学生教育。所以,除了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其它技能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

1.1提升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重在培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重成绩、重眼前,功利主义教学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的发展。体育教师在学生阶段,虽然掌握了科目传授的体育知识技能,然而并未接受到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培养,综合知识的培养更相对匮乏,使其在后期的教学阶段也难以创造性思维改进教学。而重复依照教科书和参考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呆板授课,一方面,造成学生持续对体育认识浅薄;另一方面,也使体育教学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行即时变革。

1.2一名称职的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专业运动技能的展现,应主动进行自我提升,以更好地实施教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又是其最基本的,最必须具备的。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是具有实践性的。可以说,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在传授某个运动动作要领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相应理论知识给学生。如果教师自身表达出现问题,学生又怎能领悟其运动要领的关键所在,又怎能正确地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其次,个人道德修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相比其他教师,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教学场地清洁卫生的保持,公共场所不抽烟,身着如何得体等,如果教师都不能做好,学生会得到怎么的示范?

2、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探讨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其次,体育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新形势下提出的教学要求,具有更新知识,顺应发展,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三,应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善于观念更新和勇于开拓创新。第四,具有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向技能,以及传授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具体地讲,当代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要包括: 2.1丰厚的文化底蕴。人的文化积淀的多少决定了人的素质高低。新时期,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强调文化基础,重视文化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课本书面上,这样才能促进体育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社会单位的用人信心,改善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公共形象的偏见认识。

2.2扎实的领域知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体育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内和专业外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多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知识、理科与生物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逻辑学知识、美学知识等。

2.3优良的道德品质。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人们具有与该种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有:

2.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思想情操,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讲文明,有礼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3.2优秀的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只有对体育教师工作认识正确,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与毅力,对工作有隆厚的热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作出卓越成绩。

2.3.3朴实的工作作风,踏实工作,谨慎谦虚的教学态度,善于团结同志,任老任怨,不怕苦累,始终精神振奋的工作。

技能教育论文篇(9)

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呢?本文借助于心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和操作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潘寂.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技能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科技园;科普教育;北农科技园;都市型农业;辐射带动

为弘扬和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市属高校青年教师成立社会实践团”,暑假期间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开展“见证辉煌成就,践行北京精神”首都城乡社会体验日活动。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代表、中央和市属媒体代表共1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张祖群副教授与王波博士研究生等一行6人参加了上述活动,2014年下半年补充进行调研与电话访谈,重新补录文献分析,本文主要围绕“十二五”、“十三五”的转型时期北农科技园运作制度、体系与承担的科普教育职能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要目标是如何探索出一种兼顾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这一问题。

一、科普教育综述:如何提升大学生科普能力?

2010年我国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显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要求进一步普及科学技术教育。因此,我国高校急需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提升其科普能力。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早已经开始了。王晓红(2001)[1]提出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投身科学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的科学氛围,重塑大学生科学精神;薛世平(2002)[2]提出高校应开设科普创新课程;廖洪元(2002)[3]等认为,通过建立现代科普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来引导大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杨东铭(2003) [4]指出高校科普现状存在一定的盲区;王欧(2003)以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部分国家农业园区效益进行综合性评价[5];叶华松 (2005) [6]认为,应使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题;赵大中(2006) [7]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及弘扬科学精神,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普活动,并建立科普活动的长效机制;许志峰(2007)[8]认为应借鉴国外成熟科学素质理论和先进经验,建立大学生综合性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王宇良,沈瑶琴,戚敏(2008)[9]认为高校科普人才严重短缺、科普能力被忽视,并思考“高校大学生不仅是科普的受众体,还是科普的传播者”;李同升、王武科(2008) [10]以“技术创新-中介平台-技术受体”之间关系为研究框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系统、动力机制、主要类型。

近年来很多高校启动了“高校科普工程”,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以达到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大学生科学意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企业与之合作,成立了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站、实习基地等,在全国高校建立大学科普橱窗,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高校大学生科普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工作不应仅仅限于从高校的视角来研究,更应拓宽研究视角,在兼顾多种效益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大学生科普能力,高校就应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更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而大学科技园就是发挥高校孵化器作用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大学科技园与科普教育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大学科技园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大学科技园实际运作中的基础设施为科普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服务,大学科技园的专家学者大多是高校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软件服务,大学生在完善的硬件和软件的平台下,将会发挥更好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完善我国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高校的支撑,高校为大学科技园提供高科技和科研技术人才,高校的教师和博士生研究生、研究生及本科生等都促进了科技园的发展。因此,大学科技园建设完善与提升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能力之间有紧密联系。

二、北农科技园的运作与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功能分区

北农科技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亭自庄村西,其始建于2008年,至2011年8月学校总投资5000余万元,已初步建成了一个水电路暖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园总占地面积1023亩,其中1号地373亩主要是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综合服务,2号地186亩包括主要是设施果树、蔬菜园艺种植,3号地234亩主要是大田作物、精品种子实验区,4号地230亩主要是特色园林花卉植物苗圃种植区。

北农科技园通过对功能区的划分,一是便于对园区的管理,二是便于科普教学。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可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实践研究,增加其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在专业领域里研究的更深入。北农科技园的园区功能分工明确,不但有种植区、养殖区,还有农产品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科技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进行科学种植、科学养殖,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现代科技中的农产品加工的教学实践环节。科技园功能区包括设施种植、露地种植、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等,对提高学生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园区发展环境

北农科技园具有极强的教育职能,它不但在基础设施上满足了大学生进入到实践活动中的硬件要求,而且在技术指导和实验研究方面,有高校教师和专家、企业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实践的软件要求。因为农业技术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分为公益型、市场型和两者混合型三种类型。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属于公益与市场混合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类型[11]。管理部门对入驻北农科技园的企业有特殊要求,一般入驻园区的企业负责人同时身兼教学厂长(主任)、项目经理、项目研发合作伙伴三个职位,体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角色扮演[12],为北农科技园在提高大学生科普能力、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孵化、发展科普旅游科普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周边社区发展等创造了条件。

一个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是科技园区良好运行、发挥功效的外部保证,而能否理顺管理体制、兼顾各个利益主体、融合现代政府治理与现代公司治理等是科技园区能否良好运行、发挥功效的内部保证。北农科技园目前入驻企业平均亩产值只有3000-4000元,与国内同类园区企业相比处于中游水平,发展潜力、目标与创新空间还很大(从4000上升到10000元)。已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环境、园区政策环境、园区市场环境和园区金融环境等直接影响到园区的绩效创新,并间接影响园区创新能力[13]。只有以现代政府治理方法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为引领,培育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为农业生态科技创新提供体制动力,从而创造一流的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14]。

以小汤山农业科技园为对比,它作为目前北京市唯一的部级农业科技园,早在8年前,田新豹(2007)从总部经济的视角来对小汤山农业科技园进行分析,将加大吸引企业入驻的力度作为解决转型发展问题的突破口[15]。8年过去了,小汤山农业科技园的转型取得了可喜成绩,而北农科技园的辐射还不够,要辐射全国,需要从北京市级大学科技园跃升到部级平台,积极申报部级农业科技园。2014年12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是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农(牧)业、农垦科学院共同参与的全国科技创新协作平台,使联盟成为国家农业科研联合攻关的核心平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骨干网络以及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6]。作为一个北京市属的农业科技园,北农科技园应该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三)园区科普旅游开展

北农科技园因为区位相对优越,除接待北京市内农业高校学生在此实习以外,也欢迎其他非农业高校、非北京所在地的高校学生到北农科技园参观体验。例如北京大学团委就于2012年上半年组织学生参观了北农科技园日光节能异型温室、灵芝虫草研究孵化基地、智能有机奶牛和家禽养殖场、葡萄酒和牛奶生产加工车间、特色蔬菜种植、生态鸡场和生态奶牛养殖场等典型园区,了解生态农业,体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思想。北京市教委多次组织市属高校青年教师、相关专业大学生下基层,到北农科技园进行社会服务实践。

以科技园、公园、植物园等为依托开展科普旅游已逐渐成为都市人追求的一种时尚。例如2012年5月,在北坞公园、海淀公园和上庄镇举行“乐活农耕,播种希望”主题的京西御稻插秧节,开展京西稻文化推广和市民农耕体验大型活动,该活动深受家长与孩子们的欢迎[17]。2013年杭州植物园为拓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农耕科普园,向学生展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区别,展示农业轮作、间作制度和生物固氮等科学机理,从农作物展示和农耕体验两方面开展农耕科普旅游,达到了极好的科普教育效果[18]。相比较而言,北农科技园做得更出色。北农科技园还积极开展针对小学生、儿童的亲子农耕体验,推出农耕类、创意手工类、厨艺类、游戏拓展类、科普实践类等40多项体验活动,不同数量家长与孩子的组合可选择不同的套餐,如周六欢乐之旅、周日芳香之旅等。家长与孩子一同喂奶牛、采摘蔬菜,栽盆栽,学习农业知识,享受田园绿色生活。北农科技园还与旅行社合作,推出亲子科普旅游产品。一对夫妻带着孩子一家三口一天体验特价326元,若加一名儿童一家四口则是480元,每5个家庭就成团。主要活动包括:参观蘑菇基地、牛奶养殖场、有机餐厅、栽花、采摘蔬菜、喂羊、田野荡秋等,在家长、孩子与泥土亲近活动中,增加了孩子对泥土的自然情感、对父母的亲情以及与其他小伙伴的团队合作精神。这种亲子农耕体验推广了古老农耕文明,普及了农业科技,启发了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倡导了绿色生活理念,取得了极大成功。当前主要有“下乡体验式农耕”和“农业进城的都市农耕”两种农耕体验方式,前者更亲近泥土,后者因为交通通达性较好、来回时间可受控,更受家长与孩子欢迎。总之,城市家长带着孩子的农耕体验不仅拉近了市民和农民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距离和人与土地之间的距离。这实际上是践行一种“人本、生态、和谐”的生活方式,具有统筹城乡、追寻绿色田园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19] [20]。

三、结论与建议

北农科技园以种植、养殖、加工、循环四个产业平台为基础,合理搭配,做到上、中、下游结合,打通全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出一种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科普教育职能、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之在中国诸多农业科技园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北农科技园良性运作是提升科普教育的基础

北农科技园对生态猪场、生态奶牛教学示范牧场、生态养鸡教学示范场、农业种植、园林果艺等生态养殖和培育技术的运作,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北农科技园的生态养殖技术的辐射作用。科技园本身可以借助其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优势指导生态养殖及农业种植,运用高科技的生态养殖及种植技术增加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的品质,为专门从事养殖和种植的人员提供示范作用。

如北农科技园的生态养鸡的教学示范场,鸡场以“生态农业、健康绿色”为出发点,建立了统一品牌、统一育雏、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体系的现代化鸡场,对养殖区、种植区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创造性地把现代化鸡舍建设和农业设施相结合,在保障鸡蛋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有机鸡蛋的现代化、规模化和可持续生产。生态养鸡,是指在动物福利思想指导下,把鸡放养在果园、山林和菜园,让鸡群在自然、自在、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生产。鸡群能够享受到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饮水,有广阔的活动场地,符合鸡的喜好,有利于鸡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养殖出的鸡适应性和抗病力强、食性杂、耐粗饲、节省粮食、易于管理、体型清秀、黄羽或黑黄相间羽色、柴鸡特征显著,鸡蛋品质也更加健康。又如生态奶牛教学示范牧场,牧场的占地面积是50亩,最大容量是120头牛,牛的品种主要是荷兰牛和本地牛,学名叫荷斯坦牛,俗称黑白花牛。牛场设计风格采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建筑风格,在牛棚内部安装了风扇、喷淋、自动喷射系统、TMR的日粮搅拌机等基础设施,并装有阿拉伯挤奶系统,牧场采用的是科学养殖技术,整个养殖过程都是机械化的。整个牛场只有两个管理人员,并且管理比较人性化,牛棚外面是运动场,而且配有音乐和自动挠痒的设配,牛用过餐后可以出来散散步、听听音乐。北农科技园对牛奶质量也可以进行全程跟踪,只要扫描牛奶包装上的二维码,通过物联网技术就可以追溯每个家庭喝的每一袋牛奶是哪一天从哪一头牛身上挤出来的、这头牛吃的草生长在哪里、挤奶工人是谁、配送员是谁、牛奶的营养价值多少等多重信息。这种高科技的生态养殖对专门从事养殖业的人员起了模范作用。这种生态养殖的产量很高,每头牛每天平均产量大约是四十公斤,产下来的奶被直接运送到乳制品加工车间进行加工生产。这种集养殖、加工的一体化生产模式是一种示范的典型。

(二)对扩大科教职能的建议

北农科技园科普的辐射作用未来将表现在三方面。

1.北农科技园将高科技的科研成果与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科研实验结合起来,提高大学学生的科普能力,实现高校“产、学、研”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2.科技园内的企业及其员工的企业辐射功能。科技园实现了将其科技成果和运作模式辐射给科技园里的企业,提高企业对科技应用的观念和科学的运作模式的思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提升企业员工的科学观念和科技思维,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普能力。

3.北农科技园可以将其与运作模式及科普教育职能辐射给周边的企业、高校及中小学。从事养殖、种植的企事业,可以参照北农科技园的运作模式,应用科学技术从事生态养殖及种植,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科普能力。周边的高校中小学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到北农科技园参观实习实践,增加科普见识,使科普思想和科普精神深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当中,提升学生的科普观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普素质。

所以从国家科普教育的角度以及提高全民的科普素质和能力方面来看,可以把北农科技园的这种运作模式看作是生态农业科普教育的载体[21]。未来北农科技园的科普教育、农耕旅游体验活动将开展得更加精彩。

四、结束语

北农科技园后期发展应该在高层次研究平台上下功夫,重点增强其科普教育的辐射功能。在积极争取申报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中,对自己未来转型发展正确定位,扬长避短,与北京其他科技园区保持良好“竞合”关系。北农科技园在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的科技运用以及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辐射作用还比较小,在以后的运作与发展中,应加强高校、政府与科技园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给各个利益主体带来更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创造更好的生态效益[22]。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匮缺与重塑[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7-60.

[2]薛世平.高校开设科普创作课程邹议[J].福建师范大福清分校学报,2002,(4):87-90.

[3]廖洪元,胡新华,邱煌明.高校科普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报学院,2002(3):48-49.

[4]杨东铭.高校科普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J].宜春师专学报, 1998,(4):86-88.

[5]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 ――理论、模式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论文,导师:吴文良,2003:1-127.

[6]叶松华.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J].理论月刊,2005,(6):169-170.

[7]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报学院(社会工程版),2006,(3):45-48.

[8]许志峰.论高校大学生的高级科普内容与形式[J].科普研究,2007(5):47-51.

[9]王宇良,沈瑶琴,戚敏.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08,6(3):29-34.

[10]李同升,王武科.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53-59.

[11]刘战平.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论文,导师:蒋和平,2007:1-174.

[12]程桔华.北农科技园:全产业链突围[J].中关村,2014,(1):38-39.

[13]郑宝华,王志华,刘晓秋.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2):103-109.

[14]翟文华,周志太.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发展路径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76-80.

[15]田新豹.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论文,导师:张新伟、陈建成,2007:1-158.

[16]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北京成立[J].河北农机,2015,(1):6.

[17]何健勇.乐活农耕 播种希望 海淀区举办2012年京西御稻插秧节[J].绿化与生活,2012,(6):2.

[18]高瞻,谭远军,莫亚鹰,等.农耕科普园的建设与效果评估[J].北方园艺,2013,(3):197-200.

[19]王秀艳.人本、生态、和谐――论中国当代的都市农耕体验[J].北京农业,2013,(23):26-29.

技能教育论文篇(11)

(一)职业道德上引导企业已经把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职业道德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在技能培训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实际技能操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另外一方面,就是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灌输和引导,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每一个细节的技能培训。中药炮制是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方法和技术,经过加工的药品直接应用到临床患者。炮制技能操作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安全。例如,炮制川乌、半夏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材,有些学生急于求成,在时间上抢第一,导致饮片炮制质量不合格。这种情况下,我们及时指出缺点,从职业道德的范畴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渗透,告诉学生要以患者利益、救死扶伤为己任,以崇高的职业医德为宗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好自己的工作。

(二)行为规范上指导德育是一生都需要学习的一种品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德育方面自然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正气,从学生的日常行为着手,引导他们“照镜子、正衣冠、慎言行、净心灵”。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在行为规范上严格把关。药学专业女孩子比较多,在培训中,我们严格按规范要求,不合格者,不允许进操作室。在操作中交头接耳,谈笑风生,嬉戏打闹的学生,一律取消培训资格。操作中,因为有质和量的要求,为了获胜,部分学生便会产生投机取巧心理。比如在进行中药材水处理软化这一环节,薄荷、藿香的软化是不能直接在水中浸泡,只能用淋法,但是这个耗时长,且要有耐心,于是就会出现有学生将该药材直接浸泡水中,虽然软化合格,速度加快,但是,导致中药有效成分随水流失,适得其反;还有比如在烘焙法中加工的蜈蚣、虻虫等,是只能用文火慢慢烘烤,还要不停翻动。有的学生便趁老师不注意,马上改用中火或者武火,快速加热,迅速干燥,忽略效果。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因为没有按规范操作,学生势必会养成马虎、应付、懒惰等等负面习惯。我们及时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并让他们知道,养成严谨的行为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三)德育意识上培养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平时的活动、讲座和培训中来体现,更是需要始终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自觉地树立德育意识,从而真正做到知和行的统一。在中药炮制技能比赛培训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在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安全环保意识,奉献容忍意识、文明礼仪意识。在培训中,我们每次都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操作,全组成员在严格分工和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完成。例如,麸炒枳壳,从洁净药物直到最后冷却工12道工序,是团队密切分工协作过程,是团队共同奉献的成果结晶。我们适时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引导,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在技能培训中,经常接触到大功率电器、液化气以及毒性的中药材,所以,安全环保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提升安全环保意识。为了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在操作室的墙壁上贴出“文明礼仪十标准”,作为比赛评分的指标。有的学生,也许操作相当成功,但是,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导致比赛失败。我们的指导原则是“提升第一,比赛第二”,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让学生德育意识在教与学中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