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激励理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40

激励理论论文

激励理论论文篇(1)

浅议现代酒店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第1章酒店业的现状分析

酒店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在酒店管理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案例越来越多。

案例:报纸杂志不断刊登文章报道服务业的不良状况,一线员工错误不断、态度恶劣简直是置顾客于不顾。缺少技术熟练的员工,面对高人员的流失率,深受其苦的服务业必须向那些与顾客接触的企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分析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被高度激励时,他会努力工作主动向顾客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而没有被激励时,他会尽可能的节省精力。现代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点燃员工内心的工作热情之火,以此驱动员工在工作中展现的出色,从而实现组织所期望的最佳绩效。在企业中出色的领导者已经认识到这点,只有“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才能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兴旺。

管理是一门艺术,员工激励是艺术中的艺术,员工是企业的灵魂。设计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其才能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的企业环境中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从而实现组织的期望目标。首先姑且让我把激励方法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激励机制的设计,通过对这三类的分析和了解,才能让我们理解激励机制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才能为企业建立有效激励体系。下面我们把激励的方法分为两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对这些激励方法的了解和认识,才能让我们意识到激励机制的作用。

第2章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方法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的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

2.1正激励法

奖励是指饭店组织对员工的良好行为举止或工作表现给予的积极肯定与表彰。奖励作为员工激励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促使受奖励的员工将他们的模范行为加以保持和发扬,并成为全体员工的表率,为奋员工队伍的士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运用好这一手段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奖励要及时,且奖励方法要不断创新。(二)注意对其他

员工的心理疏导化。不断定下新的目标,淡化过去着眼未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三).重视对团体的奖励,在现代饭店活动中组织目标的实现,员工个人的尊严与成就,都需要经过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重视团体激励,有利于在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提高员工的竞争力。

2.2负激励法

惩罚是一种负激励,是现代饭店为了纠正员工工作中的不良行为,而才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应用得当,对不妥行为能取得很好的威慑作用。但万万不可以惩罚为主,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在运用这一手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能不教而诛。应当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对屡教不改或造成严重后果者实施惩罚,且注意不可以罚代管。(二)选择合理有效的惩罚方式,且不可打击面过大,还要注意不可全盘否定,以小即大,伤害员工的心理。(三)将灵活性与原则性向结合,坚持原则,执法要严。在严格依照规定制度的前提下,一定的灵活性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激励时要严格合理,严的合情,从而达到教育一大批的目的,

虽说,物质激励不是万能的,但我们要合理的运用物质激励这一把双刃剑。例如:在洲济集团就有这样的一个管理方案,当员工第一天来到公司工作时,公司就会对员工的一些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做一个了解,对这一了解就建立了员工的个人资料,在日常的工作中有关人员对资料进行分析,在以后的工作中,管理者就会对以前的分析对员工实施有效的激励方案。全面的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的根据情况制定精确的激励方法,从而调动酒店的每为员工实现应有的业绩。

▪第3章精神激励

美国管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的奖金会使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不正”。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所以又产生另一种激励方法——精神激励。就这一激励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及参与激励等。

▪3.1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酒店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所谓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且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才能发动奋发向上的动力。

动机决定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对动机和行为有反作用力,有牵引和激励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目标动机和行的激励作用,饭店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反面的工作:

(一)目标制定要科学化。

主要表现在工作量的多少,目标的挑战程度是否能激发员工的动机,还有就是饭店对员工做出目标后的承偌兑现度,并以此看员工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做工作中要作好公正的绩效反馈,使饭店目标具有可接受性。

(二)目标实施高效化

主要在于表现为可实施性,要将员工的注意力从多目标转移到单一目标上来。还有就是提高员工的协作化程度,注意对员工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保证整个饭店目标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三)对目标完成情况的考评要改正

例如:在酒店中有一套这样的检查系统;自我检查、员工相互检查、领班检查、主管检查和白手套检查。公平的对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估。

在目标激励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大目标与小目标,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理想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在目标考核和评价上要按照德,能,勤,绩标准对人才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定性,定量,定级作到“刚性”规范,奖发分明。

▪3.2竞争压力激励法

竞争是激发员工干劲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竞赛活动,使员工感受到外部压力和危机感,部门内部可能变的更加团结,成员之间的一些分歧会搁置一边,通过竞争还可以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然后化压力为动力,化干戈为玉帛,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最强劲的冲刺。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竞争要公平。饭店在利用竞争压力激励员工时,要尽量使竞争在公平的规则及操作下运行,否则竞争只是一种形式。(二)把握好竞争压力的强度(三)应用科学的方法把握强度,例如;实行时间管理法,还可增强体育锻炼和放松性训练等。另外还可以加强组织之间的沟通,这样就会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参与激励法

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制度和形式,让员工参与组织的决策计划的制定。对一些事情的处理和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和管理。让我门先看一个案例分析: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雇主,在中期经营中就指出了“员工第二,领导第三;门户开发:让员工参与管理;离了职,还是顾客”的口号。这一口号具体化为三个互相补充的计划:利润分享计划、员工购股计划和损耗奖励计划。1971年,沃尔玛开始实施第一个计划,保证每个在沃尔玛公司工作了一年以上以及每年至少工作1000个小时的员工都有资格分享公司利润。沃尔玛运用一个与利润增长相关的公式,把每个够格的员工的工资按一定百分比放入这个计划,员工离开公司时可以取走这个份额的现金或相应的股票。沃尔玛还让员工通过工资扣除的方式,以低于市值15%的价格购买股票,现在,沃尔玛已有80%以上的员工借助这两个计划拥有了沃尔玛公司的股票。另外,沃尔玛还对有效控制损耗的分店进行奖励,使得沃尔玛的损耗率降至零售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沃尔玛认为员工们了解其业务的进展情况是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干好其本职工作的重要途径,它使员工产生责任感和参与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公司的重要性,觉得自己得到了公司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在现代饭店管理中常见的形式有:参与孩子设计,利润分享,职工大会等。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员工的认同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推进饭店所期望的组织目标。

第4章引入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

管理是门艺术,员工激励是艺术中的艺术。员工是企业的灵魂,设计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企业环境中发挥其最大潜能。企业应注意到各方面的变化对员工需求造成影响,对激励机制做出相对应的调整,设计出最符合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4.1激励机制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随着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激励机制的原理是共同的,简单的,即从人是利己的这一前提出发,把个人利益与个人业绩联系在一起,按贡献付酬。但当把这一原理应用于现实时就没那么简单了。现实世界的情况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激励机制起作用的方式也各种各样。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方式。一种激励方法好还是不好,取决于它有用还是无用,正如一种药品好不好要看疗效一样。判断一种激励机制是否成功,就看它能否提高效率。因此,我们在设计激励机制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换言之,设计成功激励机制的因素不仅仅是了解理论,还要了解实际情况,活用这些基本原理。

现在我国酒店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中期,酒店业的形态及结构还不是很标准化。所以设计激励机制的唯一正确途径是从酒店业的实际出发,遵循有效、实用的原则。酒店业的不断发展,就要建立一个与时俱进激励机制。在一个小型饭店转向连锁饭店的同时,激励机制决不能一成不变。刻舟求剑永远是蠢人的作法。酒店是在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中前进的,这种变革与创新也包括激励机制的变革与创新。记住这些原则,企业就可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激励机制,就可以有效地运行

▪4.2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激励理论论文篇(2)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激励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

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从“绩效函数”(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优良好的行为表现的。

P=f(M×Ab×E)P------个人工作绩效

M-----激励水平(积极性)

Ab----个人能力

E------工作环境

2,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索尼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对产品提出任何意见,由此,便有了随身听的诞生,这便是挖掘潜力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由此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剂良方。

二,激励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好的激励手段还应该引导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这里所指的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估体系和对激励手段有效性的评价。

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需要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激励手段的评价,可以随时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调整激励政策。达到激励员工的最好效果。

四,企业激励方法的选择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现对常用的激励方法总结如下。

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包括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

很多企业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本身而忽略了为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工作时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若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副面影响,员工会有持续的不满。当员工总可以感觉到环境的不适时,企业无论怎么激励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2),员工的技能特点、性格特点要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企业往往认为员工的素质越高,工作越出色。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让一个高素质人才去干一份平淡、简单的工作,结果会是怎样。长时间工作后,这位人才一定会弃企业而去。

现代企业的岗位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来干。员工素质过高,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素质过低,无法完成工作,也不会对工作有兴趣。只有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会激起员工的工作兴趣。员工才会有积极性。

(3),工作的内容要丰富、具有一定挑战性。调查表明,当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下滑趋势。

对工作内容的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从事一样的工作,较长时间后,积极性就会下降。如果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扩大其工作内容,采用工作轮换,就会再次提起工人对工作的兴趣。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较为丰富,企业鼓励其在工作上的创新,增强工作的挑战性,就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

(4),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中的就是发展前途。没有员工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企业要把员工的工作前途告诉员工,就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

以往国内的企业很不重视这点,很多员工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发展存在很大盲目性。如果企业能够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

(5),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如今已经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员工深知,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对培训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强烈。针对员工这一需要,建立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培训体系就很重要。

培训员工时要注意,培训只是手段,使用才是目的。只有将使用与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

2,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报酬,是与人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是最有效的一种刺激物。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

(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样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

①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

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②薪酬要与绩效挂钩。

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③适当拉开薪酬层次。

反差对比可以建立更为持久的动力。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勉励先进者。但是,层次不要拉开太大,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

另外,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

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企业控制,变化因素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

①采取弹利制度。

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物质的,有的喜欢精神的,可谓众口难调。以往企业给予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有部分员工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采取弹利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弹利制度给予员工选择福利的机会,允许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另外,企业还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高年限,高职务的员工更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这样更有利与长期激励。

②保证福利的质量。

拿一个简单例子来讲,很多生产型企业都为工人建立了免费浴室,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福利措施。但是企业往往疏忽了管理,浴室里水忽冷忽热,工人抱怨不断。本来是好事,结果却很糟糕。在企业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因此,加强对福利项目的管理才能起到福利应有的作用。

在物质激励方面上,薪酬和福利都是比较传统的激励方法。如今,又兴起了一种现代化的激励手段——“股权激励”。

3,股权激励

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

股权激励把公司的股份作为奖励员工的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激励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是一种先进的长期激励手段。国内外成熟的股权激励手段有十几种,现只对常用的两种作以介绍。

(1)股票期权

这是美国企业中运用最多、最规范的股权激励手段。它授予员工享有未来接受股票的权利,是付酬形式的一种。多用于对高层领导人、核心员工的激励。

(2)期股

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股权激励形式。现在中国企业常用的股权激励形式,大多都是期股的变种。

期股指,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实现的对企业股权的拥有。

针对一般的员工,通常股权激励不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员工而言,他们可能得到的股权不可能很多;企业整体绩效与他们的工作关联度及个人收入关联度都太低,股权激励作用不会太大。股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人员,例如,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技术人员等。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另外,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更能用股权这个工具牢牢把这些人才留在企业。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广,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国企改革中,有的企业采取员工持股,对每个员工一视同仁,平均分摊股份,这样的股权激励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

股权激励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方法,要想起到积极作用,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们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参照外国成功经验,对其创新继承。

4,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

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的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授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授权一定要恰当。权利过大,员工无法驾驭;权利过小,员工无法完成工作。只有恰当的授权才有激励作用。

授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授权后,不要对员工的权力乱加干涉,否则会使员工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授权还要避免重复交叉,一个权力只授予特定的员工。

(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

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

①员工的目标要与组织目标一致。

企业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矛盾,协调好这对矛盾,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想一致是目标激励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企业目标中分离出员工的个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②目标必须是恰当的、具体的。

目标恰当是指,难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高的目标,员工无法完成,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过低的目标,员工无法在完成目标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最好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既具有一定挑战性,还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目标具体是指,目标不能含糊不清,最好有个量化的目标,这样不仅完成起来更有目的性,还便于评估。

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与目标执行着的沟通。了解其需要和能力,这样才能制定出恰当的目标。

③当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及时反馈给员工,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对完成目标的员工予以奖励,认可其工作成果。

(3)鼓励竞争

很多管理者害怕企业内的竞争现象,认为这样会破坏企业的秩序。其实,只要管理者对竞争进行合理引导,竞争还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提倡团队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是必须的。竞争的有序性除了靠道德约束外,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规范竞争。

(4)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当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着以下特征:

①尊重员工。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有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有凝聚力的形成。

尊重员工,是人本管理的体现。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强化团队协作。

③鼓励创新。

5,注意管理中的细节

细节是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体现对员工的关怀,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个小礼物,一声问候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企业对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企业口是心非的感觉。

另外,还要注意,企业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领导人做不好工作的话,还怎么去要求下属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很多。但仅仅知道这些方法还不够。要想让激励方法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很多企业在激励的思想、原则上把握不够,在对激励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往往采用了激励手段,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五,激励的误区

1,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这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

2,企业中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办。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3,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

另外,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中,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营销骨干等都属于核心员工,他们有着高于一般员工的能力。加强对他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更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目标激励。

4,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但是,使用惩罚措施时要注意,惩罚力度不能过大。多用奖励,辅以惩罚。

5,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这样对激励是很没有好处的。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就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有高积极性的。

(1),对员工所做成绩进行肯定。

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能得到公司的赏识,但结果却往往令他们失望。很多员工总是抱怨,领导只有在自己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他们的存在。

管理者注意对员工的正面反馈是很重要的。告诉员工企业感谢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对员工进行肯定,拉进与员工的距离,这才是对员工的极大激励。

(2),透明管理。

让下属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了解公司的现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创造一种透明的环境,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6,重激励轻约束

在中国的企业界,有这么一个现象,国有企业不重激励重约束,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重激励不重约束,也留不住人才。可见,只强调对激励的重视还是不够的。

武汉晨鸣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拿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7,过度激励

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约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本文只把一般性问题论述。中国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激励体制是必由之路。

参考书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激励理论论文篇(3)

二、双因素理论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薪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的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企业的薪酬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好坏,一个良好的薪酬设计方案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良好的薪酬设计更为重要,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人力资源对象少,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随意性的进行员工的薪酬的分配,这未能充分的认识到科学合理的薪酬设计的重要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尤为不利的。

1.基于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

根据双因素理论的内容,从保健因素方面的设计,主要是工资水平、同事关系及上下级关系三个方面来激发雇员的工作满意度,保健因素的薪酬既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感,又能依靠保健因素的激励作用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员工的基本工资。根据当地的薪酬政策和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来增加员工的基本性工资报酬,再用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对员工实行浮动工资就是奖励性工资,形成基本工资+浮动提成的工资形式。二是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优化主要有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工作物质环境的改进主要是从提高员工的工作舒适度和便利性两个方面来着手,舒适度就是要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美化优化可以使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情,便利性是指在工作环境中要能时刻满足员工的生活工作的需要,人文环境的建设要从办公室文化建设上来增强员工之间的感情,建造上下级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渠道,共创一个和谐奋进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2.基于激励因素的薪酬设计。

激励性的薪酬设计,更多的是要注重酬的设计,主要有成长空间、成就感、责任和使命、尊重等四个方面。只有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才能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增强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形成凝聚力。一是营造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工作机制。成长是指广义上的成长,既有个人成长,又包括企业的成长。个人成长就是要学习成长,给每个员工学习的权利,可以定期举行业务演练、培训、讲座等等,各种方式只要是能够从内在真正让员工获得成长,就可以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的成长就是要通过对员工的成长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目标,从而达到企业成长的目的。让员工的自我成长和企业的目标相统一共同成长。二是设立良好通畅的员工晋升渠道。职位的高低往往是个人成功的判定标准之一,保证良好畅通的晋升渠道,结合员工的能力与岗位实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进取能够保证正常的职位晋升,职位的晋升能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并且能内心的价值实现上不断内化工作热情和工作激情。三是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主人翁精神的行为。针对不同的员工的自身特点分别给与其不同的任务,并且要保障每个任务对员工具有挑战性并且具有可实现性,这样当员工努力完成任务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并且应当对于完成任务的人给与认可和表扬,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四是建立员工参与决策的制度,也称之为授权激励,给与员工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能有效的内化员工内心主人翁的心态,可以对员工形成强大的激励力。

三、双因素理论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启示

物质和精神双因素理论启发我们,要提高激励的效果,一定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的整合到企业的薪酬体系中。设计出一套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的薪酬体系,只有保健因素的薪酬设计或者只有激励因素的薪酬设计都不能对企业管理实践起到真正帮助。单一的激励因素设计在短期内对员工的激励可以有效,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是无效的激励方式,只有将保健和激励两个方面的薪酬设计整合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才能激发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激励理论论文篇(4)

摘要:近几年来,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企业重视。激励作为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文中就有关激励的一般性问题做了阐述,总结了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和使用激励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激励 薪酬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 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激励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 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从“绩效函数”(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优良好的行为表现的。 P=f(M×Ab×E) P------个人工作绩效 M-----激励水平(积极性) Ab----个人能力 E------工作环境 2,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索尼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对产品提出任何意见,由此,便有了随身听的诞生,这便是挖掘潜力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由此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剂良方。 二,激励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

激励理论论文篇(5)

1.1激励理论的差异化原则

激励的“差异化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育个体要采取多样化、差异性的鼓励手段。激励的“差异化原则”与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原则”的区别在于,激励的差异化是针对激励个体而言,是个体在思想、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而激励手段的多样化是针对激励方式本身而言。当然,二者就提高激励效果而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激励的差异化原则在激励教学中表现为:一是针对不同个体激励标准的差异化,比如就性别差异而言,篮球教学中对男生认可的要求应相对要高些,例如在投篮练习中,投10球,男生进7球给予鼓励,而女生进5球则可以给以鼓励;二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个体激励的差异化。再以投篮练习为例,对初学者应对其进步给予鼓励,而个体投篮技术发展的一定水平,则应鼓励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1.2激励的客观性原则

激励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运用激励原则时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过分夸大。心理学认为教育实践中存在“期望效应”,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会影响教育者的未来发展。比如张三的父亲是科学家,他期望儿子也成为科学家,在父亲期望的鼓动下,张三果然成为了科学家;再比如一次作文课上,语文老师对李四说,你很有写作天分,将来一定能当作家,李四因此受到鼓励,将来真成为了一名作家,这就是“期望效应”。不可否认,教师、父母的期望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期望”,有时反而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投篮”的案例中,某女生投入3球,体育教师对她说:“你很有天分,将来一定进国家队”。该女生会认为教师的话语是对她的讽刺,从而丧失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1.3激励手段的多样化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方法时,还应注重激励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激励实质上是对个体成就或行为的肯定,当这种“肯定性”失去时,激励就不复存在。相同强度的同一刺激运用的频率过高,强化效果会降低。比如在教学中,某教师为激起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于是在每次学生课堂提问作答完毕后都给予诸如“非常好,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不错”的肯定性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对自身的回答产生了怀疑:“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如是说,也许我每次回答的都不好”,从而失去发言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激励效果。

1.4激励的发展性原则

激励理论的发展性原则,即激励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即鼓励学生去摘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这里的桃子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常说的“最近发展区”,即个体现有水平与通过他人的帮助或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应激励个体在现有水平上“更进一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诸如有的教师“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无需再努力”的话语是违反激励的发展性原则的。

2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缺失是我国各科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篮球运动等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甚至此种现象更为严重。体育教师大多在高校受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严师出高徒”也为不少体育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受自身先天教育经历的影响,不少教师将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盲目地运用于对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重复练习与纠正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抑制。其次,不少体育教师以“教练”自居,过分注重学生的训练与指导,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观念,这也是中小学篮球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2教学的有效性较差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篮球教学的有效性,从篮球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技术水平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3]。然而篮球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学习者一方面要记住有关篮球运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以知识为指导支配自己的身体活动,这对于习惯于书本知识记忆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篮球教学活动中,如何增强单位时间内学生知识记忆的有效性和学生对动作要领的领悟成为篮球教学活动的一个难题。

2.3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较低

一方面,从篮球运动的特性来看,篮球运动属于竞技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示范,对战略、战术的传授较其它学科更为重要,这造成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单纯的示范,“此种模式的教学,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战术规范性,而忽视或轻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健身性”[4],从而使体育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篮球运动强度较大,并且运动中极其容易受伤,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尤其是女生将其作为健身方式的可能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大打折扣。

3激励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3.1篮球教学中的个体激励与团体激励

篮球教学中的个体激励是指在篮球教学中对个体进行肯定,从而使个体受到鼓舞的一种方法。个体激励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鼓励方式灵活,鼓舞性较强。在篮球教学中科学运用个体激励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滑步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语言激励。比如对于“起跳”和“急停前倾”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速度”比较快,方向转变比较敏捷等,同时指出其不足。对只是“起跳”的学生则可以夸其停时的动作规范,而对“急停倾斜”的学生可以认可其前面动作的规范,个体激励可以强化个体对规范动作的记忆和错误行为的印象。篮球教学中团体激励则是对小组、不同性别群体、班级等集合体作出肯定,使团体中的个体受到鼓舞而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方法。对团体进行激励可以避免激励的“不切实际”的弊端,如教师对某小组作出较好评价,团体中即使有个体水平较差,但也不会认为教师是在讽刺自己,并因团体给自己带来的荣誉而开心;另一方面,在一个大的班级中,教师在有限课时内不可能对每一个个体作出评价,团体激励可以解决教师的这一困惑。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此种方法的运用。

3.2篮球教学中的负强化

负强化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激励方式,是指通过减少对个体不适的刺激而使个体受到激励的一种手段。比如某个学生违纪被教师罚扫教室一周,教师规定如果该生考试成绩进步较大就免除扫地的惩罚,这个学生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这就是负强化。负强化运用的好可以为教师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在篮球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学生因为不满教师的惩罚而出现“顶撞”的现象,负强化可以给师生双方一个“台阶”,打破僵局,促进师生双方关系的融洽。比如在小组比赛中,某一小组因不满教师的裁决而拒绝接受“惩罚”,教师可以激励他们,如果在下一轮比赛中他们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则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抱怨”心理,又可消除其它小组对教师“袒护”这一小组的不满,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励理论论文篇(6)

二、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职校教师在教学以及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我们对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和金华市其他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经过统计与分析发现,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虽然大部分职校教师认为,在职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很有必要,但职校教师却普遍认为,在职校学生中找闪光点有点难。“您认为在职校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吗?”一题中,有86.5%的教师选择“很有必要”。“你认为在职校的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是”一题中,有73.1%的教师选择“有点难”。

2.大部分职校教师都很少表扬学生,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最近你在课堂上激励过学生吗?”一题中,只有41%的教师选择“经常”,有4%的教师选择“从未表扬过”。“你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题中,只有39%的教师选择“和谐愉快”,甚至还有8%的教师选择“时有矛盾冲突”。

3.班主任与家长、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针对学生表现的交流较少。“你主动向任课班级的班主任汇报学生优秀表现的机会”一题中,只有12%的教师选择“经常有”。“你(如果是班主任)主动向任课老师了解本班的课堂教学情况的机会”一题中,只有38%的教师选择“经常有”。

4.大部分职校教师对上课的期待程度不高,一节课上真正认真听课的学生较少。“你对上课的态度”一题中,只有28%的教师选择“充满期待”,甚至有8%的教师选择“厌恶”。“一节课当中认真听你课的学生大概有”一题中,选择“一半左右”的教师有40%,选择“少于10个”的教师有24%.

5.大部分职校教师的激励语言较单一,对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激励用语基本一样。“您对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激励用语一样吗”一题中,有53%的教师选择“基本一样”,还有8%的教师选择“完全一样”。

6.大部分教师很少用心收集学生课外的闪光点。“你平时对学生课堂外的一些闪光点”一题中,只有20%的教师选择“经常会加以关注和收集”,还有16%的教师选择“从未加以关注和收集”。

7.很少有教师会在批改作业时使用激励用语。“你会在批改作业时使用激励用语吗?”一题中,只有16%的教师选择“经常”,还有12%的教师选择“从来没有”。8.很少有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激励,结果是偶尔的关注和激励对学生的进步发挥不了较大的作用。“您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激励后会在课后与他交流谈心吗?”一题中,只有8%的教师选择“经常”,还有31%的教师选择“几乎没有”。

三、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职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以及职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现状,我们探索了一些激励理论在职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激励

詹姆士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丁点的光亮,也要用放大镜来“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群体,然而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但由于教育分工的不同,他们对学生的关注方向和了解程度有着一定的差别,他们眼中学生的闪光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平时的管理以及教学过程中,两者要加强联系和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激励,形成有效的合力。对于学生来说,能从班主任处得到来自他在其他课堂上良好表现的表扬,无疑是让他期待上这门课的一个小动力。学校某物理教师发现,高级理赔1301班的梁同学虽然很多题目会做,很多问题能回答,但就是不愿意举手发言。课后,该物理教师及时和这个班的班主任交流,发现梁同学在班主任眼中是一个活泼、外向、爱表现的一个学生。此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发现他其实只是缺少一点自信。于是该物理教师很快对症下药,当然也取得了好的成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共同激励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必须最大程度地维护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威信;其次班主任要让任课老师知道班级管理的目标和规章制度,任课教师要让班主任了解所任课的课堂管理目标和考核的规章制度;最后彼此信息的反馈要及时。

(二)家校合作共同激励

对于职校学生的家长来说,主动联系班主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可能性比较少,联系任课教师的可能性就更少了。因为他们在孩子读初中时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口中得到更多的是孩子的负面信息。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单一的以学科成绩为标准的评价,已经挫伤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这时,对于职校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说,应该更多地收集学生在校的闪光点,主动与家长联系。正如某位职高校长在开家长会时所说的那样“请把受挫的自信还给学生!”“请尊重、信任、欣赏您的孩子!”加强家校合作,要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家校合作激励机制的相关制度。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如创建班级群,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和短信等方式进行家校联系。另外除了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进行轻松愉快的家访之外,还可以邀请教育专家来校授课,组织开展成功家长经验座谈会等。只有赢得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与家长双方更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效果。

(三)课堂内外互补激励

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斯但纳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所指出:“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它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而告终。而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所以激励的过程也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正如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偶尔的关注和激励对学生的进步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课堂上单一的激励也无法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内外互补激励,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激励后还可以及时地在课后与他交流谈心,寻找他课外的闪光点,并可以在今后的课堂上结合他课堂外的表现对其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激励。比如,教师通过课外对某个学生的了解,知其投篮特别准,而后在她所上的物理课堂上,当这位学生对某个物理问题的分析非常准确时,换“你回答得非常正确”的表扬为“投篮准确,回答问题也是一针见血啊!”当财会班的某个学生在计算某个题又快又对时,可以换“完全正确”的表扬为“不愧是学财会的啊,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就是不一样啊!”

(四)实训教学中的激励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肢体、语言、眼神进行的交流,就是一个激励的过程。期间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方式的表达,时常用积极、赞许、期望的言行,肯定、欣赏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和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业技能的实训中去,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来自实训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生练习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轻轻地拍一下表现较好的同学肩膀,告诉他:“你学得真快,做得很好。如果你愿意,请指导下你边上的同学。”在对学生的实训任务进行评价时,教师不妨说:“小伙子练得不错,进步很快!假如你在这个地方能够再提高一下,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你说呢?”另外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的闪亮点用照片进行记录,在实训成果展示环节中再通过投影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告诉同学们:“做得真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是个优秀的技能人才!”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召开轻松愉快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职校学生好奇、好玩、好胜、好表现的特点,适时地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棋类比赛、球类比赛、唱歌比赛、演讲比赛、书法作品展等等,以吸引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职校的很多学生从单一的学科成绩为标准的评价中得不到自信,但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得不到。职校班主任可以精心设计轻松愉快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夸优点、找自信、秀自信。如主题班会《秀,大家秀》让每一个学生都重新认识、分析自己,寻找自身的闪光点,唤醒沉睡已久的自信。另外职校每年都有许多各种级别、各种领域的技能竞赛,职校教师要对那些有能力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鼓励,提供各种专业上以及精神上的帮助,让他们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找回自信。我校高级汽营1001班的郑同学,由于先前的不自信,没有主动报名参加学院组织的汽车营销技能比赛。班主任傅老师知道后,找她谈心,给她鼓励,让她重拾自信,参加全国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的培训。培训期间,傅老师以及其他培训老师在帮助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地在精神上给予她激励,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郑同学在全国中职院校汽车营销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激励理论论文篇(7)

1. 内容型激励理论。它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研究,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要进行,故称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和激励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对个体的需要采取激励措施,可以达到激励个体行为的目标。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阿德福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2. 过程型激励理论。该理论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付出努力取得成绩;取得成绩以获得奖励;获得奖励以满足需要或达到目的。强调管理者要根据这三个环节采取具体的激励措施,才能让激励过程保持下去,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激励的作用就会消失。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3. 行为改造型理论。本理论是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系统理论。它着重研究个体外在行为的表现,强调人的行为对其行为的反作用。行为改造激励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运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人都有需要,只有满足需要才能产生动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至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把需要作为一种激励力量加以运用时,班级管理者无疑应该创造出能够让学生满足成长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则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挫败感,出现厌学甚至逃学的现象。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是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建设的措施和策略。首先,要尊重归属与爱的需要。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希望依附一定的社会群体,被群体接纳,成为群体一员。希望与他人交往,保持与他人的融洽关系,得到他人的关注、信任和友情。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正处于转型期,那些被我们认为“表现差”的学生,他们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更为强烈、更为隐性。他们内心渴望与其他同学一起玩、一起学习,希望在班集体中得到快乐,但他们由于常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且学习能力较差,在老师和学生眼中成为“差生”。他们的表现常常是默默在一旁观望或者作恶作剧。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在向我们表明,他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希望能得到集体的接纳和肯定。其次,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获取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如果学生在班级中经常体验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为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机会,改变评价成功的标准。结合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享受由成功带来的乐趣。班级管理者要创造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的不足之处可相应得到弥补,不良行为可以得到纠正。让每个班级成员都能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得到成长和发展。

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及其运用

麦可利兰的研究结论认为,人的成就需要不是生理性的,是社会性的,主要源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不同的时代、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要就不同,“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他认为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成就需要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或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学习而来。培养成就需要,关键是培养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管束越多,学生的成就感越弱;对学生保护得越多,学生的依赖性越强,将来的竞争力就越差。因此,为训练学生的成就需要,可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模仿学习成就感高的人那样思考、学习和行事;设计阶段的成就(学习)目标,然后定期检验目标的实现程度;向同伴解释分析自己的学习目标,重新审视自己的成就(学习)目标;了解同伴的期望与担忧、成功和失败,在远离学校、家庭的新环境中,经过共享一段经历,创造班级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及其运用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当人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能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水平的高低=期望值×效价。期望是指因为需要而产生的目标没实现时的心理活动。效价是指人对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班级文化建设要正确运用期望理论以提高管理实效,需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目标。激励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行性,同时目标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意,才能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激励理论论文篇(8)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广义而言,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近年来,我们结合医院临床工作的规律特点,综合运用责任、目标、精神、形象、情感与奖惩等基本激励理论措施,指导临床管理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较好地调动了全院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进而推动了我院整体建设和发展。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现代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C理论、赫茨柏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激励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实际的工作又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综合运用所有的激励理论。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而的工作。

1了解员工的需要是激励的前提

不同类型的员工,其主导性需求是不同的,处于不同层次。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进行激励,使之个性化,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医院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成就和成长需要占主导地位,就要从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入手,着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研究发现,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及专业设施良好的医疗机构之间联系机会也会提升医生的满意度[1]。对于较低层次的人员,可认为物质需求占主导地位,就要从多提供物质奖励入手。

2制定具体的激励标准

激励的方式既有褒奖,也有批评、处罚,医院要制定出具体的激励标准,使各级各类人员清楚地知道医院对他的期望是什么,他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才符合医院的需要,如何才能得到奖励;他的不足在哪里,并将得到批评和处罚,防止评功评奖中的感情照顾、平均主义、轮流做庄等不良现象,[2]客观公正的激励标准,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增强了奖励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对于鼓励先进,带动中间,鞭策后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制定富有特色的物质激励制度

在医院管理中,对医护人员的激励首先应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对其进行物质激励[3]。

物质报酬是重要的调节杠杆,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基本要求是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物质利益的激励要通过“给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表现好、贡献人的职工给予增加收入、提高福利待遇(如提供住房)、颁发赠送实物等奖励。物质激励要重视公平,防止出现平均主义的奖励或凭领导者个人的好恶决定奖惩。

4注重精神激励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注重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医院要通过开展争当技术能手、优秀医务工作人员、十佳工作人员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职工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鼓励医护员工积极钻研新技术、新项目、倡导医护员工文明服务,引导职工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创造力,使每个职工都成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约束、追求卓越的自我管理者。同时医院要大力表彰和宣扬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人家人人赶先进、争先进、做先进的热情。

5把握好、运用好强化理论

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对于医护员工的工作效果,医院要及时反馈。对于成绩,要进行认可表扬,改善其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对于在工作中发生重大责任医疗事故或做出有损于医德医风的不良行为,医院要及时制止、并妥善处理。强化理论不是对职工进行操纵,应以正强化为主,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予以惩罚,做到奖罚结合。在激励过程中,管理者还要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职工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目标不易一次定得太高,否则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6职工的工作兴趣是保持激励的关键

人的需求的满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链,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很快会产生新的需要。因此,激励不能一劳永逸,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使人们经常保持一种满足感。但是这里存在一大难题,就是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随着人们对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有限性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而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工作兴趣是非保健因素,具有激励作用。这就要求医院思想政治实际工作中,医院要根据医护员工的专业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因素,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要逐步改变目前多数医院只在职工进院初,进行一次分配岗位的现状。只有对工作的兴趣才具有较强、持久的激励作用。

总之,激励是管理的一种手段,管理者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恰到好处;激励要讲究艺术性,要因人而异,不仅要激励那些做出优异成绩者,也要激励尚未成功但不懈努力者,充分调动科室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为科室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为医院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激励理论论文篇(9)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科学合理的激励必将产生可喜的生产效应。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而是取决于其激励作用发挥的如何。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不可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

2.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良方。

二、激励机制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所谓需要,指的是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就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其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机制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这里所指的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估体系和对激励手段有效性的评价。

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需要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激励手段的评价,可以随时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调整激励政策。达到激励员工的最佳效果。

四、企业激励方法选择

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机制,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常用的激励方法有以几种:

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工作时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若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副面影响,员工会有持续的不满。当员工总感觉环境不适时,企业无论怎么激励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2)工作内容要有一定挑战性。调查表明,当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下滑趋势。对工作内容的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从事同样的工作,较长时间后,积极性就会下降。如果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采用工作轮换等方式,就会再次提起他们对工作的兴趣。

(3)提供培训的机会。目前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员工深知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要被淘汰。所以,他们对培训的需要已变得越来越强烈。针对员工的这一需要,建立符合职工需要的培训体系就很显得十分重要了。

2.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资报酬。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个人价值的高低。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

(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薪酬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对有较大贡献的员工,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但薪酬要适当拉开层次,有层次才可以建立持久的动力。

(2)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谓众口难调。以往企业给予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有部分员工的合理需要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应采取弹利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3.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目标激励。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员工奋斗的方向,完成目标是工作结果的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科学恰当的目标才会产生激励的效果。

(2)鼓励竞争。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团队竞争,时时想着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就会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很多,但仅知道方法不行,关键是要让激励方法起到激励作用,而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在企业管理的激励过程中应避免重激励轻约束、激励过程缺乏沟通、盲目激励等现象。关于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本文只对一般性问题进行了论述,而企业要想建立起自己的科学激励体系,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激励理论论文篇(10)

二、构建长效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

依据长效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长期研究和追求的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建立长期有效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构建高效的管理平台,最大化地实现组织目标,全面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早在20世纪一些学者就对激励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1.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波特—劳勒期望激励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在1968年出版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波特和劳勒认为,员工的工作行为是受到精神的、物质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激励”的运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及工作责任心与兴趣。这种激励模式主要强调员工在努力工作后会得到“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两方面的报酬,外在的报酬主要指工资、地位、安全感等,而内在报酬侧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感。对行政人员进行激励,就必须满足其外在的物质需求,同时实现其内在价值。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的,赫茨伯格与他的同事对11个工商业机构的200位工程师和会计师进行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工作满意度与从事本项工作的成就大小、被认可度高低、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责任感强弱和发展空间大小等因素有关;员工不满意与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任务、资源分配是否合理,人事政策是否恰当,报酬是否公平合理,工作条件是否满足基本需求及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3.成就激励理论和公平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对成就需要做了大量研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划分,他认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还有权力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成就需求。因此,要适当地给员工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同时,美国学者亚当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仅是受到工作任务难度高低或者是否机械重复操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一种公平心理的影响,如自己的付出与所得的比例,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差距,以及现在收入与过去收入的比较等方面,这些都构成影响员工工作激情的制约因素。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和管理者,其职能就是组织和管理高校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但是,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却不尽完善,直接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服务质量下降,制约着高校教学科研的健康发展。

1.工作量繁重,办事效率相对较低随着高等教育内涵的不断扩大,高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从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较之以前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内容。就其工作性质而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繁杂琐碎,具有单一性,专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这样的工作内容和状态很容易使人高度紧张且心理压力较大,重复的工作程序,如“操作工”般机械的工作模式让长期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感到厌烦,导致其工作效率相对较低。

2.缺乏工作激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虽然目前普通高校都实行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但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难以量化,绩效考核制度又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容易流于形式,必然挫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形成“干好干差都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员工没有工作成就感和认可度。部分员工长期处于被动服从的工作状态中,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职业成长方向,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严重影响到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

3.有限的晋升空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晋升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得到认可的一种激励制度,对有志于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员工而言,晋升的空间比薪酬的高低更具有激励效果。但是高校沿袭了传统“论资排辈”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常常给行政管理人员一错觉,总认为现在自己没有晋升是因为自己还年轻,资历还不够,等上级到了退休年龄自然就会轮到自己晋升。这造成了高校行政人员“守株待兔”的心理,导致“干好干差都一样”的心态,容易使得高校行政人员(尤其是公立高校)产生职业倦怠。

4.不合理的待遇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职业声望和薪资待遇是衡量一个职业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薪资待遇方面,高校行政人员与教师长期以来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相对固定,随着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向教学倾斜,行政人员在津贴方面不如教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这个群体中属于“经济弱势群体”。工作量及工作强度与薪资方面的不平等,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产生一定的不平衡感,打击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激励的归因分析

现行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存在各种弊端,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客观上,高校人事制度陈旧,员工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作为一支为师生服务的团队,受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绩效管理常常流于形式,管理者往往将传统的绩效考核简单地等同于绩效管理,用定性的主观描述性语言来评定工作表现,考评结果也容易失真,难以得到行政人员的认同和信赖。

2.主观上,部分行政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产生了职业倦怠感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就是服务型岗位,应具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面对一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难以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目前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态度傲慢,且容易产生厌烦的工作情绪,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其后果直接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工作热情,严重制约高校管理机构的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构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存在的效率不高、服务质量较低等各种问题,高校管理部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寻求一条能够改变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必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1.构建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的新型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认为:“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为原则的管理理念。”⑦“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追求在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学会尊重人、团结人,做到管理识人,用好人才。高校管理更应该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激励机制的内涵中去,构建一个新型的激励机制。

2.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运用成就激励和目标激励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应该摒弃传统的用人制度,坚持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应该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责酬一致的原则,强化岗位管理,规范用人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公开考试和招聘,借鉴企业的人才引进方式,录用富有专业水平和管理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上岗。在用人过程中加强聘期考核和合同制度管理。此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一群“知识型”员工,除了物质激励外,更重要的是自我发展需要的激励,因此需要运用成就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设定难度适中的工作目标,丰富工作内容,创造和给予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激励理论论文篇(11)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已经接受了许多西方的管理观念,也实行了很多激励员工的方法。从纵向来看,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了一个台阶,但是从横向来看,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一)单纯的经济手段

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通过薪酬机制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企业最常用的方法。激励手段单一,仅局限于薪酬方面,企业很少考虑员工的工作的满意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从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企业对员工需求的满足只注重了低层次的需求,而没有重视较高层次的需要,企业对员工采取的激励方式缺乏多样性,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影响到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二)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存在企业价值分配不当的问题,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中国“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一直存在着,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建立的激励势必会存在价值分配搞“平均主义”。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而对于企业经营者、知识型员工、核心技术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等有特殊贡献人员的价值在分配中没有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对他们的激励不足。目前由于价值分配不当产生的激励不足是很多企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企业管理者要让职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的现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创造一种透明的环境,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是讲究艺术的,对人的管理更是如此。那种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已不再适用。在霍桑访谈实验中,梅奥己注意到亲善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的努力工作。具有成熟智慧的管理者会认为倾听别人意见比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更重要,适时赞誉别人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的手段。采用“与人为善”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其能继续坚持不懈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四)缺乏与激励平衡配套的约束机制

激励与约束并举。有些企业没有考虑到激励的边际效应,一味的对员工进行激励,但是激励力量达到一个饱和点的时候,激励的效果就会呈下降趋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激励的同时加以约束措施,因为激励是动力,约束是压力,既有动力也有约束才是完善的激励。激励对象的管理层次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有大小之分,特别是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其工作业绩的成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兴衰。企业激励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激励与压力并举的方法,促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对待企业的工作就象对待自己私有企业的工作一样,作出成绩则名利双收,工作失误照样倾家荡产甚至承担法律责任。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创新机制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当前企业激励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创新发展。

(一)企业激励创新的原则

1.坚持激发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推动人的积极性发挥的内在动力,最主要的就是激发人的主人翁精神。人的积极性发挥的动力不外乎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吸引力这三个方面,唯有内在动力才是最具有稳定意义的。因此,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先必须培养人的主人翁精神。在现实中,主人翁意识、积极性与工作动机都是十分具有激发力的,企业工作者主要是根据企业目标、任务,同时联系员工的具体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职工明确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在激励过程中,精神激励总要以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实现;同样,物质激励又要体现一定的精神意义。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颁发奖牌、奖状是精神鼓励,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这是必要的,但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一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任何精神的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物质的东西。因此,在工作中采用物质激励手段是必要的,我们可以把工作人员的实绩与物质挂起钩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要相互补充,不可偏废,既不能搞“精神万能”,也不能持“奖金万能”,而应当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坚持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在运用激励手段时,要有一定的适应配套的机制,才能获得最佳效能,还应制定正确的政治制度、管理措施、方针政策,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即强化激励的外部环境因素,并使这些外部激励因素转化为工作人员的内在的激励因素,促使每个人循着正确的管理方向与目标而努力。同时更应该认识到,激励和利益相一致。因此,运用激励手段的同时,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政工人员与领导者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了解人的需要,研究人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增加“产出”——挖掘人的潜在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坚持方法上灵活多样的原则

由于每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的需要也会因事、因地、因时而变化,所以采取的激励措施应有针对性。通俗地讲,激励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在激励理论中,还应特别强调激励的有效性。而要使激励能够达到目的,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激励手段。除了一般人的需要外,只有与其工作身份密切相关的特殊需要,如工作需要、工资奖金与福利的需要、职务职称级别的晋升的需要、尊重、信任、支持、荣誉的需要、知识教育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都是维持人们基本生活、履行工作职责和维护自我形象的需要,具体到每个人来说,这些需要又各有侧重点。企业工作者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才能产生效能,实现营利的效益。

(二)企业激励的创新思路

1.目标管理的激励

企业目标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它体现了员工工作的意义,能够在理想和信念的层次上激励全体职工。设置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就是掌握选择目标和行为的过程。目标的效价越大,社会意义越大,目标越能激励人心,就有更强的动力作用,经过行动努力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目标的激励作用也越强。除了明确目标之外,在目标设置的操作过程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标的具体性。第二,目标设置的参与性。第三,目标过程的反复性。第四,目标的竞争性。第五,目标的困难度。这样,员工就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平时用不着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就能自觉地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前途。

2.民主参与的激励

参与一部分企业工作的管理和目标决策是激励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通过这个方法,有利于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也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国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较为普遍。但“职代会”目前大多存在于流于形式,起不道应有的作用的,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强化奖惩措施的激励

奖励和惩罚能给人的复杂的链锁行为提供反馈信息,起到激励行为的作用。奖励能使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以增强、保持、巩固和发展;惩罚能使不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到尽快控制、减弱、消除和矫正。奖惩实质上是一种激励,奖励在企业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涉及到很多条件,有效的奖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贯彻奖惩相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的原则。企业工作的立足点应放在奖励上,立足于从正面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奖励要奖到“点子”上,使奖励具有艺术性和针对性。第三,奖励必须公正、合理、公开。把对“点”的激励扩大为对“面”的激励。第四,贯彻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的原则。奖励情况要及时反馈并即时强化,以求其影响更加有效,并有效地巩固所期待的行为。奖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即时的影响。

(三)正确处理企业激励创新中的几个关系

激励是企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运用始终必须把握好下面几条准则:

1.正确把握激励的“度”

所谓“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维度、范围,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激励的内在潜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刺激物和刺激量,企业工作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调节,或物质、或精神、或两者结合,掌握好“刺激物”与“刺激量”,以取得最佳效果,防止激励不当而走向反面。

2.正确把握正刺激与负刺激的运用

企业员工要根据不同情况,正确运用正、负刺激,以树立正气,打击歪风。在日常中,一个企业总会交替采取奖与罚的手段,即为“正刺激”与“负刺激”。实施奖罚要依据实绩,对成绩卓著者奖;对、工作失误者罚。为保证奖罚得当,需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同时,这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奖罚标准要切实可行的;而在实施过程中,则应严格照章行事,坚决兑现。

3.正确处理好激励集体发展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激励是从需要出发,但是在激励过程中,必须分清个人的需要正确与否,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方式。有的地方和部分少数人过分热衷于追求物质刺激、追求晋官升级。领导者不能为了调动积极性,去满足一些人不正当的需求,否则,也许能奏效一时,时间长了,还会无限度膨胀个人的需求,给管理带来更大的阻力。作为领导,要根据实际,采取积极教育、引导、限制、制裁等措施,抑制个人不正当的需求,给单纯追求物质激励和单纯追求晋官加级的倾向降温,确保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对平衡。

4.正确处理好激励与考核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