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6:30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应用专业也成了热门专业,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VisualBasic语言以其易学易用和功能强大,而且能够方便快捷地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等特点,而深受使用者欢迎。因此,其也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高级程序设计课的首选。VB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进行软件开发时,要对用户需求及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再加上计算机软、硬件快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学生还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的思想。对于这些要求来说,传统的教学难以做到。而使用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将会较好的实现这些教学要求。本文拟就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VisualBasic)教学中,如何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在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其目标层次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方法层次是人的行为活动。即:这种教育以行为为目标,教学以行为为导向,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教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

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对学习者来说,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即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的职业服务。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为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的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能力、个性能力),以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VisualBasic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类教材大多与其它学科式的教材一样,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教学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适用于“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模式,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的教材为例,从语言基础、流程控制、过程与数组、窗体与控件、对话框设计、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设计等等,分章编排,在每一章的内容里,也同样按线性方式展开。如果,在教学中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章节讲授,势必降低的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也缺乏趣味性,这不但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得教学双方都陷入困境,而且,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地使用知识和运用技巧。这样的学习,是很难面对今后职业的。要改变这一现象的方法,比较成功的是运用以课题或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学习知识、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程序设计知识本身,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程序设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可行性

《Visual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涉及许多抽象的术语,如:类、对象、过程、语句、控件等等,还有大量的开发工具的使用。仅就VB的开发环境为例,其中就包含了:窗体设计器、代码编辑器、对象浏览器、属性窗口、工程管理器、工具箱、菜单、工具栏等等。掌握和熟悉它们的最好,就是在不断的结合实际的“案例”(案例教学法)或“课题”(项目教学法)的操作实践中去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程包含在两到三个综合贴近实际的项目,给出案例,再把这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或模块)。例如:以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一个综合项目(教师首先给出案例演示,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再分别以“登录窗口”、“查询窗口”等为小项目进行设计开发,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在设计“登录窗口”的项目中,学生可以掌握“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属性设置、变量命名规则、变量定义、变量数据类型、变量的声明语句、赋值语句”等相关知识群)。学生在具有目标明确的项目驱动下,以“做中学”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关键能力。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

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的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在开展项目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包括了计划、实施和检查及成果展示的全过程。它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整个过程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个项目教学法的简案。

项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VisualBasic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项目的实施过程

三、需要重点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双师型”的教师,老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2)

1.“模拟公司”起源于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储运、税务、海关、保险、证券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移外,其它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由此可见,“模拟公司”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80年代后期,“模拟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4月,世界30个国家建立并且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其信息的“模拟公司”有2775个(详见下表)。此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负责本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和人员培训,及从事国际商务和交流协调活动。为促进各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交往,1993年11月,欧共体和德国北威州政府支助建立了“欧洲模拟公司”网络,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EUROPEN”协会。德、法、英、奥地利等12个欧洲国家为正式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久也将成为正式会员,亚洲、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在积极申请入会。该协会还组织一年一度的“模拟公司国际博览会”,为促进世界范围内“模拟公司”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做出了贡献。

2.近年来,我国的一些职业学校在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办公室等。从1994年起,上海、北京、浙江、山东、辽宁、河南、内蒙等地的一些学校,在丹麦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引入了“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国家内贸总局和教育部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实践证明,“模拟公司”能够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模拟公司”这一概念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教学机构的重视。

二、“模拟公司”的教育哲学与理论基础

“模拟公司”的雏型诞生于50年代,但何以在80年代后期迅猛发展起来呢?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是特定教育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体现。而“模拟公司”正是行为导向教育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1.80年代以来,“行为导向”一词频频出现在职教文献,特别是欧美职教教学论著作中,一时成为追求和提高职教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代名词。它与其说是一种概念,毋宁说是一种新的职教教学理论更为确切。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其作了的明确界定:“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质上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模拟公司”的建立正是为了创造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2.行为导向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现实及未来社会对职业人才新要求的思考以及对教育和学习概念的重新认识。过去,对学习过程最传统的认识是:动机、接受、理解、记忆。而今人们无论对“教育”还是对”学习”都有了新的认识,更强调“交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版)对“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将“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交流。”在此,学习是指个人在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任何进步与提高。“交流”是涉及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信息(包括消息、思想、知识、策略等)转移关系。

柏林工大的教育专家杜霖先生形象地把学习比作“呼吸”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不仅要“吸进”还要“呼出”。他指出:“学习的核心是‘呼吸’,伴随着思考和分析,把记忆的东西进行融合、转化成实际问题和任务,然后去解决问题。完整的学习过程至少应该包括思考、记忆、表达、传递以及行动。‘呼吸’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实践,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而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找到适合经济类专业学生这样的学习场所。因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条件下,员工的任何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和社会损失;企业、学校乃至学习者本人都畏惧此类情况的发生。建立“模拟公司”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式。

3.“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4.“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从60、70年代开始的教学环境研究以确凿的事实证明,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模拟公司”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来达到其教学目的的。

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模拟食品公司”摆放有相应的食品样品;“模拟旅行社”的办公室挂有地图、招贴画……例如,加拿大的许多“模拟公司”就建在正式的办公大楼里,学员培训时,就像楼里其它公司的职员在这里上班一样。学员之间谈话时,常讲“我们公司”如何如何,多采用实际商务活动中惯用的称谓“您”,甚至着装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商人……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员从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3)

应用文起源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直接为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用文作为管理国家、处理政务、传达信息、组织策划、推广成果、发展科学,以及人们在社会、思想交流中使用的重要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替代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工具。人们在现实社会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应用文。例如,秘书要为领导迎来送往准备欢迎词、欢送词,各种会议的祝词、答谢词等;一般工作人员要写邀请函、感谢信或生产、学习方面的汇报;搞经济工作,要懂得写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济合同、产品说明、经济活动分析。又如,个人生活中小至手机短信、求职简历、消费投诉,大至劳动合同、劳资纠纷、官司诉讼等,哪一样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可见应用文写作已走向各行各业、走向社会、走向民众。应用文写作作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直接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教育、人才与社会适应等紧密联系,增强教学效果,强化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将成为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

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如何提高大W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呢?笔者将借鉴行为导向论的教学理念探索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实践。

一、行为导向教学论的教育理念

行为导向教学论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德国职教专家T・特拉姆对行为导向教学做了如下阐释:“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展现。”[1]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其核心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行为是活跃的、显性的。

行为导向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强化。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行为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探索。

行为导向教学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行为导向教学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这种教与学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2],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为导向论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要求学习在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内容应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任务的真实性使得学生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其具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因此容易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此外,任务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展现自己的能力。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发生根本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主持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行为导向法中的具体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有更大的课堂参与空间,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有目的可循,有问题可想,有事情可做,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东想西想,以此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

二、行为导向教学论的组织形式

行为导向教学论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活动引导着教学过程。上海马庆发教授认为:“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的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3]具体流程由目标导向(学习任务)、学习指导(分组活动)、反馈互动(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自我评估)四个方面组成。

我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公共课,面向全校大多数专业开设。针对不同的专业创设专业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本专业需要讲述的重点文种贯穿于整个情境中。比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重点应讲述经济类应用文写作。针对秘书专业的学生,则重点放在公务文书的学习上。假设宏远公司打算拓宽业务范围,拟在另一城市建立分公司,现在需招聘四名优秀人员负责该项工作。根据此情景具体组织形式如下:

首先,明确目标。目标是行动方向。应用文写作难就难在学生写作往往无的放矢,为写作而写作,学生无法真实体会工作情景。运用行为导向教学论,教师结合上述情境告诉学生在完成该项任务中将涉及的文种:计划、通知、求职信、市场预测报告、市场调查报告、策划书、广告设计、感谢信、总结等,这样便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这次活动中需要做什么。本环节主要运用行为导向教学论中的项目驱动法,使学生带着项目即任务学习。

其次,学习指导。将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扮演宏远公司,另外一组扮演应聘者,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通过讨论、共同拟稿、修改等环节的练习,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本环节主要运用行为导向教学论中的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如上文中的应聘者、企业老总等。表现方式可以多式多样,如可模仿电视台综艺类节目、新闻会等形式。整个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全权负责,教师只发挥顾问的作用。

再次,成果展示。通过模拟训练,要求每小组将每个环节所涉及的文种展示出来,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行为导向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展示自己的风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最后,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关键,在评价中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提出来,引起学生的重视。第一环节由学生自评,自评阶段能够看出学生对某个文种掌握的程度;第二环节进行互评,这一环节能够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最后由老师总评,教师对各组展示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共同错误,表扬优秀作品。老师总评起到补充和强调的作用,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主持人。

三、行为导向教学论的启示

行为导向教学论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引导、以情境为激发、协作交流、教中学做的原则。为了体现以上六大原则,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重要,不同的教学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应用文写作难就难在内容比较枯燥,写作没有真实目的,为写作而写作,学生没有真实的情景体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在行为导向教学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使用指导式和咨询式教学风格进行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产生一种真实的感受。采用指导式或咨询式教学风格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发生相应的变换,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指导者或咨询者,虽然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是教师的作用依然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其次,学生在活动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教师应当好顾问,帮助学生解决难题。

(二)教师应扮演好主持人角色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自我,因为“自我认识是教师了解自己、获得自我接受的正确态度的最重要条件”[4]。根据角色理论,“自我认识的过程就是角色定位的过程。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5]。行为导向教学论要求教师扮演好主持人角色。行为导向教学论中的角色扮演法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掌握职业技能。当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必须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好主持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好节目,控制好节目的进展,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和学生一起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时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时教师要当好助手并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完成目标任务。当好主持人的另一点是认真听取学生的展示。行为导向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完成目标任务后必须展示自己的成果。当学生展示成果时,教师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表述,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最后的综合评价做准备。当好主持人是一种较高领导能力的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例如在学习合同写作时,教师用10分钟时间告诉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经过讨论签订一份合同。学生利用20分钟的时间商讨合同的内容,利用20分钟书写合同,利用20分钟展示作品,最后30分钟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强调合同写作的注意事项。

(三)学生以团队形式学习

团队学习教学模式是2002年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的拉里・迈克尔森等学者正式提出的,他将商界团队运行模式拓展到课堂教学中。团队的组成要素包括团队规模、角色、领导等。具体而言,学习团队的规模以2~6人为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或情境安排合适的人数。所谓角色,即在团队中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在进行角色分配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分配相应的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使团队高效运行。所谓领导,即能够组织或控制团队有序运行的人员。

以团队形式学习蕴含互动、互助、协同、展示等多种元素,为了使团队更优秀,首先,每个团队成员都必须有责任意识,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团队做出贡献,提高团队的总体质量。例如在写作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如果某些成员没有完成,不仅影响个人的成绩,而且将影响团队后续的任务完成,往往会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学生会产生责任意识努力完成。其次,应避免团队中出现小联盟,例如男、女朋友或基于其他背景因素形成的小团体。在团队中若出现小团体,显然不利于团队的高效运转。

在应用文写作中,以团队形式学习具体表现为:先熟悉写作要求,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合作写作,最后进行评价。这种团队形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强合作的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切身体会到自己需要学习,更需要向别人学习和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合作与交往的现代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论运用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切实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任务驱动和项目活动中轻松学会应用文的写作,同时个体的行为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海霞.应用“行为导向教学”培养学生影视创作能力[J].学理论,2010(23):291-292.

[2]徐吉生.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75-21.

[3]赵志国,汪伟.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车营销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2):82.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4)

我国高职院校与现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指向于现实的厂矿和企业,这些现实的社会企业中更需要动手能力出众的制造者和劳动者,不需要理论层面上高谈阔论而动手能力较差的人才,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快迎合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再像理论学习那样有好坏学生之分,而是都在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在现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会围绕着一台机器或模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近距离地让一部分学生了解到同组学生的操作方法,对于现实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时下的主导,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便是竞争,使得传统的学习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时,转而注重学生对于所学机械课程的独自探索学习,学生会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一些机械类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使得现实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现实的机械操作与使用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独自学习,这对于现实机械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发现由于在教授机械类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转而是在现实的动作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机械使用知识,和传统的班级学科授课相比,让学生独自去探索必要的知识,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动导向型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式,会让学生明白很多机械知识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只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便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机械操作方法,该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76-02

如果要问: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诞生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乃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似乎都有较大差异的两种教育思想有关系吗?笔者的回答是:有关系,而且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共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揭示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可以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简单地概括,即“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对这句话的意思,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解释是:“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它的力量,丰富它的内容。”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观点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得到了与陶行知先生关于理论(知识)与实践关系相同的结论。毋庸置疑,知识的获取必须从实践开始,真理的形成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在人类知识真理的建立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深知实践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提出“教学做合一”:“就是会者教,不会者学;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光学而不做,或是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他提倡在彻底的教学中“教学做”应该是一体的,不能够分离。陶先生又说到:“这个理论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还说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陶行知先生以上的言论中我们可以了解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陶行知先生还有很多这样的言论,这里不再赘述。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如何做,则如何教,亦如何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些主要思想的描述都离不开“做”。提出“做”是“学”的中心,是“教”的中心,显然说明了陶行知先生充分了解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这些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是“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德国教育研究者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推广。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原比较研究部负责人劳尔·恩斯特(Laur Ernst)指出“行动即学习”原则是对行动导向的简单概括。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实质是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产生一种行动理论的假设。行动导向是个体的学习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就是“为了行动来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因而也提出这样的说法——做中学,做中教。

两种思想的思辨

显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虽然一个是东方的教育经典,一个是西方的教学创新,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惊人地相似。或是说陶行知先生早就看到了教育的真理,而行动导向教学给出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实践。前几年,不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而刚接触到行为导向理论还以为这一思想是“舶来品”,了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后才知道行为导向理论的思想之根在中国。一个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个要“做中学、做中教”,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做”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知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作用,人们在这时才能体会掌握知识的意义,才真正会产生追求知识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不易和满足感。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新知识,这是只知道照本宣科的教学无法得到的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通常表现为人在创造性思维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创造,获取一定创造成果的过程。人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不仅要想(思维),而且还要干(行为)。因此,创造教育把引导受教育者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才干作为创造力开发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真谛。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应该说也是在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职业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岗位和技术工作,因此,行动导向教学以行动为目的并以行动为教学方法是必然的。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行动导向教学则创造了一整套教学体系,或者说行动纲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纲领。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际上也是在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还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陶先生认为,让学生实践与教学过程是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更是以行动作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在行动中完成教学过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行动导向理论共同揭示了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只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6)

迅猛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而语义的表述也更加多元化,通常与视觉、听觉、图像、空间及身势语等多种模态相结合,以更加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这一变化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目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本文拟在多模态视阈下基于行为导向的理念对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究。

1 以行为导向理念为依托,将多模态教学手段融入教学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Engar Dale)于1969年在其设计的“学习金字塔”中提出两周后“听讲”只能记住5%;“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电影、展览、展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所看与所听的内容,“参与讨论、发表演说”能够记住70%所说的内容,而“做戏剧表演、模拟真实经历,亲身体验”却能够记住90%我们所说和所做的内容。多模态教学手段正是强调把多种符号模态,包括语言、图像、声音、网络等引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之中,从而达到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同时多模态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戏剧表演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兴趣,弥补传统的单模态教学方式的不足。此外,多模态教学策略的运用也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各种网络与媒体资源去收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又以访谈、情景剧、演示等生动、活泼的转化形式展示给观众,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无疑是贯穿于上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路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为诉求,以岗位活动内容为导向,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实践。行动导向学习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与参与性的特点,而多模态教学的情境性、开放性、信息化与多元性恰恰为上述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和架构,其组合为探求更为科学的特殊目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与养分。

2 多模态视阈下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课程设计

行为导向教学提出教学要从专业理论培养向实践性教学转化,从示范性向应用性转化,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模拟职场不同情境的系统的专业教学实践,才能内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职场竞争能力。多模态教学方式给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教学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为行动导向教学法提供了更宽广和更真实的舞台。这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为行动导向教学提供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维度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电子交流通信工具,从而提升职场竞争力;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旅游英语》是集英语交际技能、旅游文化与相关的文化知识为一体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讲解和服务的技能,又培养学生运用旅游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岗位职业能力。依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导游工作的具体流程设计相互关联的教学模块,主要为接团服务、入住酒店、旅行计划、景点服务、生活服务、问题与事故处理、送团服务等七大模块,每个模块项下又包含三个子模块,每个工作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将导游服务规范和必备技能、导游基础文化知识、游客心理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游工作流程之中,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的关联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将学与做、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典型的、全部工作任务过程之中,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旅游项目设计将各个独立模块的知识加以整合,同时运用文字、音频、视频、PPT等方式,将其设计加以演示,最终完成整部作品的创作。

为了促进多模态视阈下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学生查阅资料、环境模拟、问题讨论与学习成果展示的问题,课程设计和开发必须与各学习模块相配套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相结合,为行动导向教学提供多模态化的教学环境支撑,以便于学生合作交流与验证自己的项目方案,培养、提升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移动通讯终端产品的普及,几乎每个学生都有QQ号、微博和微信,可直接用手机登录。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和老师交流,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参与,其中QQ空间的日志功能,及群共享功能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与思维。

多模态视阈下基于行为导向理论的旅游英语网络平台

理论离不开实践,旅游英语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所以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深入旅行社跟团实践,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与旅行社的运作规律,并对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同时也要求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行短线跟团、全陪、地陪、导游等岗位的实践。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加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岗位熟悉工作的全过程。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工”结合能使他们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起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和与人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3 多模态视阈下基于行为导向理论的教学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是以任务驱动或项目任务为主要形式,将线性材料与模块式材料相结合,整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模拟岗位工作流程建立典型任务,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综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掌握职业技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1 教学实施步骤。基于行动导向的旅游英语的教学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对象的特点把教学步骤分为四个步骤与螺旋式教学。四个步骤分别为: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方案、总结评估。螺旋式教学指的是学生们在完成了上述四个程序的操作后,无论是在实训基地还是在旅行社实习,都会运用上述四个步骤不断进行实践与提升。

第一步获取信息:学生根据任务的性质进行分析和调查,弄清楚需要哪些信息、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任务。并利用网络、视频与图书等资源独立收集所需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第二步制定计划:在小组成员独立收集信息进行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或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或与教师进行讨论,最终制定出最佳的具体工作计划。学生根据任务的内容,把它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并根据任务要求设计场景英语对话,工作进度与标准。同时确定任务负责人,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第三步实施方案:学生通过英语情景剧、PPT演示等方法呈现给观众,在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倡导讨论、合作与切磋,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自查与互查完成作品。第四步总结评估:由教师与学生共同依据评价标准,根据每个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总体评定。当然如果学生在项目执行方面有困难,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集中或个别讲解,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3.2 教学实施方法。根据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与岗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

3.2.1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学生要根据教师分配的任务模拟在工作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如接机、在旅行社和宾馆,景点旅游介绍及购物等内容。在表演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课件,课件要求在角色表演前和表演中配置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目的是依托多模态创设模拟仿真教学情境;每个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部分首先在课下的小组讨论中进行陈述,其他成员对其语言错误进行纠正,对内容提出修改意见;表演时学生要注意语音、语调及身体语言的表述,最后教师与其他学生要对其内容、PPT制作、语言运用等方面予以点评、打分。教师运用摄像法进行跟踪记录,以便学生在演示后对自己的整体表现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也便于其在未来的接团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处理。角色扮演教学可以让学生模拟体验实际工作情景,教学富有真实性、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提升其应变能力。

3.2.2 项目教学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并把握项目的整个过程及细节。主要包括五步流程:第一步选定项目,教师给出多个选题,学生小组讨论确定选题。第二步制定计划,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目标、实施过程、预期成果及成员分工,教师审核并指导。第三步项目实施,小组成员分工准备,相互切磋完成项目,期间要定时向教师汇报,以获得必要的指导。第四步项目汇报演示,项目组按规定的时间向全体同学和任课教师或专业人员进行演示,其PPT课件需有图像、录像、声音、文字等内容。然后教师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解答与论证,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点评。第五步攥写项目汇报书。项目成绩由教师评价、互评和演示构成。

3.2.3 案例教学法是针对生活中遇到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况进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总结与评价。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三大步骤:第一步案例准备,需要教师精心挑选案例,呈现问题;第二步案例分析,需要小组成员分组讨论和辩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第三步案例总结,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3.2.4 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学生借助给定的引导问题与引导课文,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工作计划与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项目。

通过上述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4 多模态环境下基于行为导向理论的教学评价

多模态环境下基于行为导向理论的教学评价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在课堂和实训室,还包括实习基地和网络空间。在评价方式上,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养同时进行评价。根据行为导向教学的特点,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纳入了每次小组表演活动、PPT与项目活动的分值。在评价标准上,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的进步程度。在评价主体上,要求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借以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而教师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其赋值为:形成性评估(30%)和终结性评估(70%)相结合,实验班期末成绩=形成性评估(个人课堂表现30分+16次小组会话表演40分+出勤15分+平时作业10分+成员个人进步奖励5分)×30%+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成绩=笔试60%+口语20%+旅游项目设计20%)×70%。为了使课程设计与岗位要求接轨,我们邀请了旅行社和酒店管理人员参与评估。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还定期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法,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

5 多模态视域下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创新

多模态视域下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将多模态教学与行动导向教学相融合,让教学者重新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旅游英语教学。旅游英语作为一种行业语言学习,其交流与沟通在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传统的语言学习只关注语言的表达,但研究发现非语言交流包括面部表情、姿势、姿态、服装、发式、外表、声音、交谈双方的体距、语言交流的时间以及交谈双方在交流时表现出来的沉默等占我们日常交流效果的93%,因此在教学中融入非语言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交际能力。

多模态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整合,可以为学生创设模拟仿真的教学情境。与单模态相比,多模态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获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内容表征,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记忆目标语言的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方式的重构可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满足其未来职场的需要。

多模态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都提倡多法并用,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项目计划中我们采用小组讨论法、集思广益法(brainstorm)、合作学习法等。在项目汇报演示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角色扮演法、PPT演示法、戏剧表演法等。在项目实训中主要采用引导课文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6 结论

多模态视阈下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统一,实践了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流程,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范式。因此多模态视阈下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教学模式解放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丰富了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多模态教学法又将传统的讲授法融入其中,做到兼收并蓄,为教所用。但本教学法的实施同时也需要教学设备、师资与实训基地的整体配合。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并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证明,多模态教学法的实施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外与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系“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2年度课题立项(WYJT20130130)“基于行为向导”下的旅游酒店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Dale E.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M].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1969

2 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176-0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8)

“药用化学基础”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的许多专业课都有紧密的联系,只有掌握了“药用化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展,代表西方文化价值的教育理论、模式进入国门,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被引进了。现在职业教育普遍接受的有效教学方法就是行动导向教学。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介绍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学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它还要求学习是主动的、建构的、渐进的、目标指向的、情境关联的、社会的。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通过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独立自主地学习或解决问题,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目标。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产生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大脑风暴教学法、畅想落实法、思维导图教学法、粘贴板教学法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设计

“药用化学基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介绍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课堂教学中,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提出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之后,给学生进行分组,以便于讨论。把化学药品分发给各组,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进行化学实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对学习过程自我控制、分工合作。小组讨论后,汇总解决问题的成果,分组进行汇报。

三、行动导向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1)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化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多,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大,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注意引导即可。

(2)行动导向教学是整体性学习,计划、实施、评价等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

(3)行动导向教学是反思性的学习,强调在“做”的过程中思考,总结经验。

(4)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合作学习。

四、行动导向教学实施难点

(1)多年的传统教学,使部分学生仍然习惯老师“喂”给他们知识。这便需要教师耐心做鼓励学生的工作。行动导向教学比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构更适合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积极合作。

(2)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产生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的备课工作。而且行动导向教学目标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因此也提高了老师备课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谢茹胜.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药用化学基础》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11).

[2]孙彩兰,张建中,陈锡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化工分析实训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07).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0-02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分析

最早研究行动导向教学的是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在德国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动导向教学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调动手、心、脑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其要义是使学习、教学与工作相融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宗旨是实现教育目标,它注重以职业活动和就业为导向,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确定教学方法并制定实施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实践手段,在实践中可以形成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引导性的作用,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行动导向教学在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却并不多见。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理想,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书本化、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现实问题一直存在,再加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来自网络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使教育教学改革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转换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改革创新的方向转向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上,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探索出一种既能够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又具有较强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实践方法。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思路与上述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亲自体验教学情境,在参与中不断获得学习的乐趣,充分展示自我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它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教学弊端,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点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情商的健康发展、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等等,激活课堂,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教学效能,从而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可采取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实践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积极的讨论,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同时,激发其他学生从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论证;通过学生各自的分析和相互论证,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内容时,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的时候,先给学生呈现“个人收入差距”的案例,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先富起来的条件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机遇、家庭背景、家乡环境、地区差距等方面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和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

(二)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与该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相似的场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场景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氛围中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授到法律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在如何树立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上,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审理劳动合同纠纷”法庭教学。通过案情介绍、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审判和仲裁的过程。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诉讼过程,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若干项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明确组员的分工,每组选定一个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实施和完成该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团队工作方式进行,即共同制订项目的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某个项目;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项目教学法主要体现的是“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结合生态文明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南宁市相思湖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的项目教学。

(四)主题实践调研法。主题实践调研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系列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调研完成主题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认识国情,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同时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到“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开展以关注“两会”、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即结合每年全国“两会”关注的医疗、教育、就业、房价、物价、反腐、社会保障、“三农”等民生问题,每个小组选择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学校、农村、博物馆、社区、企业和街道等实地调研考察。调研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和展示调研成果。

(五)网络实践法。网络实践法主要是以信息互联网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实践的平台。网络实践法的关键是构建一个逼真、模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民主政治、民生等问题,这些内容现实、鲜活、形象逼真,与理论教学相链接,可以不断更新并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概论”课的网络实践中,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教学内容,设计出典型的农村示范村,如南宁市的坛良村坛板坡、大林新村、下渌村等虚拟的新农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网络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网络平台内设计出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广西烈士陵园、桂林兴安烈士陵园、红八军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虚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些虚拟的场景里设有“导游线路”,学生可以根据线路进行模拟参观考察,自主的在虚拟的空间里体验和感受理论教学内容,去探索和印证理论教学内容,以便达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融合相贯通,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学目的。同时,在这网络实践平台内里,设有体验区、交流区、互动区等,学生可以一边模拟体验实践,一边将所见所闻及感受心得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模拟实践心得体会和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实践证明,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可以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 (7)

[2]赵欣.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杨家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施网络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25)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37-02

中国文秘教育发展30余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秘书人才培养经验,关于如何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受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职业能力是秘书的核心竞争力,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秘书是应用型人才,无论是本科还是中高职层次的秘书人才培养,都应自觉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本文以培养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接待能力为例,阐述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设计教学项目“秘书的接待工作”的方法及教学实施过程,以说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导意义。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性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源自职业教育成熟的德国,它以培养人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秘书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事的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辅助工作,从事这类岗位的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还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并且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这类岗位上得到长足的发展。秘书人才素质及技能的要求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要学、知道了从哪里去学、掌握了怎样去学”。该理论有可借鉴的被成功运用于课程教学的经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文秘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所培养的学生能为未来工作”的特点,这是文秘专业办学的社会责任和理想诉求。

二、高职文秘专业“秘书的接待工作”教学项目设计

接待工作是秘书重要的日常事务之一,也是秘书作为单位形象的重要窗口。文秘人员热情、礼貌、耐心、细致的接待会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留下美好的印象。从接待对象来分,接待包括日常接待、团体及重要宾客接待。本文将以团体接待为教学内容,阐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设计“秘书的接待工作(团体接待)”教学项目的内容及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

高职文秘专业所培养的是中级秘书人才,主要服务于需要综合型秘书的中小企业。该类企业对秘书接待能力的要求较全面,从接待方案策划到落实接待细节,秘书都要参与其中。为此,把“秘书的接待工作(团体接待)”教学项目学习目标设定为:熟悉团体接待的准备工作,掌握团体接待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团体接待计划的拟订工作,熟悉团体接待过程中突况的处理方法。

(二)设计职业情境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组成,包括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其核心是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要培养学生的接待能力,不能仅限于接待礼仪、接待程序等碎片化内容,就“接待”讲“接待”,而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职业情境,让他们参与接待,直接体会接待工作的特点、难点,并综合运用秘书专业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

设计“秘书的接待工作(团体接待)”职业情境关键是要给出一个接待对象合理、接待工作量充足、接待过程可操作性强的驱动任务。本文以所组织的一次实践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真实的被接待对象是秘书接待工作职业情境真实度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对学生接待能力的培养。笔者围绕“秘书的接待工作(团体接待)”设计的驱动任务是“学生接待涉外文秘教学团队参观校园”。学生接待的对象是涉外文秘教学团队,由该专业7名任课教师组成,他们熟悉秘书接待的基本知识及职业能力要求,既作为接待对象,又能在学生实施驱动任务后的评价及反馈中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的设计突破了由学生模拟被接待对象而造成随意性的局限,学生会自主激发紧张感,像接待初次见面的客人一样去做相应的正式沟通准备:与接待对象确认时间、地点及相关信息。

设计职业情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充足的接待工作量。如果只是让学生模拟一次简单的日常接待,例如在门口迎接客人、引领客人到会客室、奉茶、送客,这样仅达到了培养初级秘书的要求,是不能完成培养高职文秘学生接待能力的目标的。围绕所设定的教学项目学习目标,该项目运用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设计具体的接待任务,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而且都有收获。该项目接待对象参观的具体地点是学校办学成果展厅、学校新建成的综合实训楼,两个参观地点之间距离约800米,而且涉外文秘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确实是初次集体参观。学生在接受驱动任务后,组织会议讨论并向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汇报接待计划,确认要完成的接待任务:拟订团体接待工作计划,学校办学成果展厅讲解,两个参观点途中的“一对一”陪同安排,综合实训楼讲解,准备接待工作总结会议,应急工作方案等。这是这个教学项目按行动回路设计的主要环节――学生与教师融合进工作过程,学生是接待工作人员,教师是接待工作组领导,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教学特点。

三、高职文秘专业“秘书的接待工作”教学项目的实施

(一)实施接待过程

学生按照确认后的接待计划实施,但要根据临时遇到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师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为未来而工作”的学习理念。

该教学项目实施的总体过程是:学生根据接待任务成立两个接待小组,分别负责学校办学成果展厅及“一对一”陪同接待、综合实训楼接待及接待总结会议。第一个小组的具体任务是提前10分钟到学校办学成果展厅迎接涉外文秘专业教学团队,带领客人参观,并陪同客人步行800米到综合实训楼3楼;第二个小组的具体任务是在综合实训楼3楼楼梯口迎接客人,带领客人参观实验室,并做好接待总结会议的工作。

在接待过程中,涉外文秘教学团队成员和普通的被接待对象一样,对学生的表现不予任何评价,但按照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布置,认真观察每一个接待环节和每一个接待人员,为下一阶段的接待总结会议发言做好准备。

(二)接待质量评价与反馈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设计的教学项目,并非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的某种或某几种具体技能上,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设计了具体的教学项目质量评价与反馈方式。第一,由学生通过会议的方式自行总结。学生对接待前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接待过程中主要环节的衔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印象深刻的细节及各自承担的任务完成效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认为他们在“一对一”陪同时的沟通不够积极、在参观时的讲解不够生动等。第二,由涉外文秘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在被接待过程中的感受及发现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除肯定学生礼貌、热情、细致的接待态度外,希望学生能更加自信、更加自然地做好接待工作。第三,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点评,就接待计划实施效果、临场应变能力表现等发表意见。肯定了学生的时间控制能力,保证接待计划顺利进行;表扬学生贴心地奉上温度适宜的热茶、给客人准备了因大雨需擦拭衣服的毛巾等。同时,也对因大雨而学生未能提前致电客人确认抵达时间及方式、学生在步行及上下楼途中的接待礼仪不够规范等提出了批评。最后,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发放“接待质量评价表”,教师与学生从接待计划、接待程序、接待礼仪、沟通成效、讲解服务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

总之,无论是政务秘书还是商务秘书,用人单位对其职业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这些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办学专业用前瞻的理论针对岗位职责设计课程体系,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倡导“以生为本,以学论教”的教学观,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秘书职业能力,应吸收“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观点,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学到的知识、技能就是在未来岗位上适用的。

【参考文献】

[1]代潇.高职英语通过“行动导向法”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6)

[2]藏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 2011(12)

[3]张发明,姚一雯,贾惠英.基于行动导向理论重构汽车营销课程特色教学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0(18)

[4]李楠.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行为导向教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总体效果,仍然是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本身滞后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未能较好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要求等问题,构成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的意义

回顾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重视知识的获得,教师通常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通过记忆背诵而得到知识,这种方式虽受到诸多质疑与反对,然而却是目前最为通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科基础模式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却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大学生们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在心头盘旋,课本里却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思政课教学是照本宣科不予正面回应,还是积极应对主动解答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融入思政课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次实践。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们不是从已有书本出发,而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让思政课入脑入心。问题导向的思维逻辑与传统思政课教材的体系逻辑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讲“为什么”。理论只有扎根于实际,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才会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实践中,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收集提炼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而这些问题将分别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问题、“六个为什么”与原有的教学体系相互融为一体。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isssues-centered approach)的课程以具争议性的公共议题作为课堂教学和讨论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提供正确答案,但强调学生能思考问题、深度学习、反省批判,其教学模式是指以争论性问题为课程核心,教师综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多样的教学法,将问题的正反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比较

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对知识的观点基本上是不同的,学科基础模式视知识为事实与概念的累积,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的、具普遍性的,学校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记忆专家所认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视知识为动态的、有价值意涵的,学校的目的在教导学生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背后的假设与目的。

本文将比较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质、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与教师角色的对照。

三、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本文以研究者本身任教的学校――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运动训练1班为研究对象,课程内容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课本为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体制内问题导向教学实验,经书写教学日志反省来调整与修正。研究过程重视课堂活动的分组、上课规则的拟订等等。希望通过较为严谨的教学设计、开放的教室气氛、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等,展现问题导向教学的真实面貌,一方面促进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成为本文研究重要资料的来源。

(一)讨论议题的选择

问题导向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议题?一个良好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确认并分析问题及其价值,更能使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好的议题进行讨论,大致而言,每次议题的选择,我所把握原则如下:

1.能配合原有课程:

凭空产生的议题容易与课程脱节,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关连。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选择了四次的议题教学内容,都是原课程的延伸探究。

第一次议题选择“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乃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讨论学生来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次议题选择“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讨论当前社会的道德和正义问题。第三次选择“校园文明重在师生个人修养还是是重在校园规范?”作为讨论的议题,此议题是配合课本第五章第四课“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大学里的文明话题也是能引发大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学生共同搜罗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写照,寻找治理途径。第四次的议题讨论,配合第五章第三节“家庭美德 ”,讨论“婚前同居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和学生一同讨论婚姻家庭和性的诸多问题,试图找到一条适当的人生之路。

以上四次的议题讨论环绕课程主题不但不会与生活脱节,更可以激发学生结合、体悟课本所学,在讨论结束之际,老师更可以将主题拉回课本,扣紧整个课程的内涵,使学习效果相辅相成。此外,穿插在平时课堂中的讨论主题还有以下――

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表现反映的是文明素质还是民族性格?

没有爱情的大学依旧精彩/不再精彩?

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方舟子打假,能否提升社会诚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大学宅文化让生活更积极还是更颓废?

这些议题主题虽不会作为整堂课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但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作为与理论接轨的社会现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一定反思和讨论,以便更加深入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

2.能引发学生兴趣

议题若不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探讨乐趣,学生们在讨论时将显得意兴阑珊,也会使讨论效果、讨论气氛打折扣!而四次的议题,不论是“读大学的意义”、“国人道德现况”、“校园公德现象”或“大学生婚前同居”都由师生共同决定,与学生生活更是密切相关,如此不但能吸引学生更热衷参与讨论也不至于脱离课程内涵。

3.能引起学生争辩

议题本身具多元或相抗衡之观点、才能挑战学生原有立场、使学生经历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对话(Reflectivedialogue)、理性辩证。“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本是近年来社会热衷争辩的话题,从那种角度来衡量读大学的价值众说纷纭;“老人倒地扶与不扶”更是道德争议的焦点话题;“婚前同居”话题挑战相对禁忌的议题,支持与否定均有各自论说。因此,这些话题本身就是大学生热衷思考和争辩的热点话题。

4.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议题讨论之前,我认为教师要事先去挖掘此议题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可使用?从学生立场考虑议题的难易度、是否与课程或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关?议题的讨论是否能引发学生运用知识、持续探究?在四次的议题讨论之前,为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搜寻相关知识,我并没有替学生们事先搜集所有相关内容,只提供相关网站及学习单,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探讨方向,更鼓励大学生们上图书关搜集资料,希望大学生们能透过资料的搜集、阅读与整理,建构自己的立场与想法,使学生有意义的了解与分析议题、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样知识,持续去探究、评估、反思问题,再将结果带到班上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进行争辩。

5.能在生活中化为行动

议题的探讨若不能化为行动,将只是纸上谈兵,非常可惜;若学生能透过理性辩证、并落实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并省思行动本身的利弊得失,将使议题的讨论更有意义!而所谓的化为行动不一定单指向学校对社会提出建言,更包括对自身行动的反思,对他人立场的包容与体谅,对自我行动的三思而后行,在价值纷呈的现代社会,透过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提升大学生行动前、中、后的自我省思能力,确实有其必要。

(二)开放的教室气氛

Hann(1996)指出:成功的问题导向教学包括三方面:多元观点呈现的内容、交互式的教学与开放教室气氛。学生若能感受到支持鼓励的教室气氛,在表达意见及思考他人意见时会觉得舒服、自然乐于参与,反之,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意见会被嘲笑、歧视而不愿置身其中(Passe&Evans,1996)。根据研究发现: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开放的教室气氛,开放、支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自信与信任。问题导向强调的是开放且具支持性的教室环境,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学生也必须有容忍异己的雅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层级性威权的关系。总而言之,多元开放的教室气氛,能使学生自由的陈述自己的想法、有机会聆听他人的观点,创造一个无压迫感的舞台,使争论性议题的讨论顺利进行。

因此,教师应时时自我检查在问题导向教学时所扮演的角色,随时提醒自己营造开放的教室气氛,让学生感受支持的教室气氛,乐于参与分享其多元的议题观点。

(三)实施流程的确立

为使课程的实施不影响原本就紧凑的课程,此次行动研究希望在第一次实施时,大胆的打破原课程的流程步骤,使议题讨论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阶段,第二堂课进行小组发表共识,兹说明如下:

“引导教学”:以原课程内容做为学生探讨议题的初步资料,再补充教学流程,并告知学生评分项目、评分标准,带领学生阅读“学习单、作业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深入思考、构思自己对议题的立场,观点。

引导教学阶段步骤如下:

1.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重要且具有意义的公民议题。

2.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 6-8 人,指定其中 3-4 人准备赞成的观点,3-4 人准备反对 的观点。

3.老师提供学生参考书目、相关的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且准备具说服力的观点,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强有力的观点。

四、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本研究于课程结束后,请学生填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意见调查表》,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整体看法:学生觉得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升。有 86.1%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有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了解争议问题的本质,有 97.2%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理解别人不同的意见,有 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有94.4%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增进搜集资料的能力。

此外对于问题导向的上课方式,学生多数表示喜欢,比例达86.1%,喜欢的原因以可以训练思考和组织的能力排名第一,其次是上课方式生动活泼、可以培养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可以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对所探讨的议题有兴趣、提供同学互动与合作的机会、提升搜集资料的能力、有较多了解不同意见的机会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针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一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才会自觉地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此施行“问题导向”教学法,将社会上所发生的议题经过适当的处理做为教材的补充,既能弥补学校教育内容的陈旧,使学习经验不致脱节,又能实践教育目标,使学生不仅培养了搜集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思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议题的探讨学习和争辩中,学生们也能逐步提升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将“问题导向”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法与课程实施上的更新突破,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李晓潇,刘海燕.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

[3] 苏梅芳.从合格评估标准谈新建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5).

[4] 苗贵山.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J].河南教育(中旬),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