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8:06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1)

1问题提出兴趣

(interest)是个体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感彩的认知倾向,与个体好奇心、探求倾向密切相关。兴趣又可以分为个人兴趣(individualinterest)和情境情绪(situationalinterest),个人兴趣可以解释为个体相对长时间地朝向某一种活动或某一知识领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兴趣,情境兴趣是由一种情境的某些方面引起的兴趣,它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个体的知识、偏好系统产生影响,是一种唤醒状态的兴趣。学习兴趣(learninginterest)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力求探索学习内容的具有强烈感彩的认知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因素,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普遍认为,无论是个人学习兴趣还是情境学习情绪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努力水平、坚持性,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于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能力信念或自信,是影响个体活动任务完成的一种重要的动机力量.个体的自我效能会影响个体行为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与坚持性,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归因发生,进而影响行为成就。学业自我效能指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是对自己能有多大把握对付某种学业挑战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是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任务完成的能力判断。同样,学业自我效能会广泛影响学生学业任务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努力程度等,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作为调节学习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动机力量,学习兴趣与学业自我效能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尽管国内外对于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于数学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见到相关的研究,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数学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如何还缺乏明确的回答。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取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3个教学班共458名学生为测试对象,其中男生220,女生238,初一学生157名,初二学生152名,初三学生149名。

2.2测f工具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该问卷共20道题,其中13道正向题,如:“如果数学老师让我在黑板上做数学题,我会非常高兴’,;7道负向题,如:“假如不需要上数学课,我会更乐意来学校上学”。评分采用5点量表,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正向题完全同意=5.?完全不同意=1;负向题相反。该问卷主要测量学生课堂、课余数学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一般兴趣。因素分析抽取3个因子是恰当的,特征值大于1的3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为21.712%,16.228%,13.506%,总解释率为51.446%.数学学习兴趣问卷的3个维度即数学学习兴趣由课内数学学习兴趣、课外数学学习兴趣和一般数学学习兴趣构成是恰当的。信度分析表明课内数学学习兴趣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0.8701,课外数学学习兴趣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x.8535,一般数学学习兴趣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0.8498,总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二0.8499.

数学学习自我效能问卷,该问卷参考王振宏1[71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编制而成,共10道题,其中8道正向题,如:“与其它同学相比,在数学方面,我能够比他们学得更好一些”;2道负向题,如:“在学习数学中遇到困难时,心里就想:我在数学学习上不行”。评分采用5点量表,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正向题完全同意=5?完全不同意=1;负向题相反。该问卷主要测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知觉和能力自信。该问卷的一致性系数a=0.9264.

2.3学业成绩指标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学期数学平均成绩为指标。

2.4施测过程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以班为单位,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指导语,待他们完全理解答题要求之后在测试问卷上开始作答。在测试过程中,被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向主试询问。所有问卷一次完成,测试时间为20分钟。

2.5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数学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与组别上的差异分析。

以数学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高分、中分、低分3组,数学学习成绩在85分以上(含85分)为高分组,有148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在70分(含70分)至85分为中分组,有189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在70分以下为低分组,有121名学生。分组及性别上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业自我效能各因子的平均分、标准差及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2(性别)x3(组别)方差分析表明,课内数学学习兴趣、课外数学学习兴趣、一般数学学习兴趣、总体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业自我效能的性别主效应与组别主效应显着,各因子上的性别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事后比较表明,男生的课内数学学习兴趣、课外学习兴趣、一般学习兴趣、总体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显着高于女生;数学学习成绩低分组学生在课内数学学习兴趣、课外数学学习兴趣、一般数学学习兴趣、总体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方面显着低于高分与中分组学生。

(2)数学学习兴趣、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习成绩的相关分表2的相关分析表明:无论课内数学学习兴趣、课外数学学习兴趣、一般数学学习兴趣、总体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业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习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其中相关最高的是数学学业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习成绩,相关系数r=0.63.

(3)数学学习兴趣、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数学学习兴趣及自我效能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以数学学习兴趣各因子和数学学业自我效能为自变量,以数学学习成绩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数学学业自我效能(刀x.322,P<0.001)、数学课内学习兴趣(刀=0.216,P<0.01)、总体数学兴趣(刀=0.213,P<0.01)对数学成绩的回归效应显着。

4讨论与结论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数学成绩低分组学生在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业自我效能各因子上均显着低于高分组和中分组学生;男生在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自我效能各因子上显着高于女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业自我效能和数学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数学学业自我效能和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业成绩回归效应显着。这说明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动机力量。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有较强的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较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往往充满信心,常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有较低的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信心,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所以,缺乏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数学的能力自信不足是导致初中生数学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这一研究结论也发现,与数学学习兴趣相比,数学学业自我效能对于数学学业成绩具有更大的预期效应,这进一步证明了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力与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自信即自我效能一样是影响任务完成水平的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能力充满自信非常重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无论何种形式的考试,考试题目往往难度太大,这样会造成一部分学生数学考试成绩过低,使其失去对数学学习能力的自信,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导致他们数学学习的失败。

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关系也非常复杂,以上只分析了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对于其它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内在变量,如学习策略、成就动机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德俊,田宝,陈艳玲,等。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1(5):115-121.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RenningerA,HidiS.StudentInterestandAchievement:DevelopmentalIssuesRaisedbyaCaseStudy[A].In:WigfieldA,EcclesJ.DevelopmentofAchievementMotivation[C].SanDiego,CA:AcademicPress,2002.

[4]SchiefeleU.IndividualInterestandLearning----WhatWeKnowandWhatWeDonotKnow[A].In:HoffmannA,KrappKA,Renninger,etal.InterestandLearning[C].Kiel,Germany:InstituteforScienceEducation,1998.

[5]HanduraA.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M].NewYork:Freeman,1997.

[6]EhrmanME.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LearningDifficulties[M].ThousandOaks:SagePubilcations,1996.

[7]王振宏。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1):39-43.

[8]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1):60-64.

[9]何先友。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1):45-48.

[10]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3):30-33.

[11]PajaresF.GenderandPerceivedSelf-efficacyinSelf-regulatedLearning[J].TheoryintoPractice,2002,41(2):116-125.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2)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动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发动机。在初中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动机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认识:

一、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充分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预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学习上失去了兴趣。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习质量。而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充分的认识,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绩只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检验,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独立分析、认识问题后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只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3.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自然、生动、新奇地引入新课

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复杂的、枯燥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例如:在“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中引入材料以奥运会的相关图片和新闻为切入点。这样既复习旧知,又自然引入新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就能很好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成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笔者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3.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4.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笔者一般都会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男女同学抢答竞赛,小组抢答竞赛等。笔者发现,每次上活动课时,同学们都非常期待和兴奋,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表现,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好苗头。在竞赛过程中,同学们很活跃,思维也很敏捷,反应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实,学生年纪还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无疑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潜力,在游戏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

6.及时反馈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动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教学中,当学生对形如:am+an,a(m+n)+b(m+n)的多项式会分解以后,再提出新问题:形如a(m-n)+b(n-m)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7.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动机。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因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虽片面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甚而弄不清错误的缘由。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不够,但后者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对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有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原因,教师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态度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复杂化,甚而趋于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此外,正是由于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揭示错误是为了尽量减少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对于这一过程而言的。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的这一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因而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尝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承受心理与宽容态度,才会耐心寻找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处理。

二、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

学生能顺利正确地解题,表明其在观察、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1、小学数学的干扰

在初中一开始,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

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

又有,在小学减法运算中被减数比减数大的认识根深蒂固,记得在初一上学期的一次摸底测试中,有这么一道题:2+2—3,部分学生一看到“2—3”这一部分,就说这道题无法完成,殊不知还有运算顺序的问题。

再有,学生习惯有理数的运算,这会对学生学次根式的运算产生干扰。如:计算7+3(3)1/2+2(3)1/2,有的学生的结果是12(3)1/2,这显然是错的。

总之,初中开始阶段,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常可追溯到小学数学知识对其新学知识的影响。讲清新学知识的意义(如用字母表示数)、范围(正数、0、负数)、方法(代数和、代数方法)与旧有知识(具体数字、非负数、加减运算、算术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克服干扰,减少错误。(二)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随着初中知识的展开,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之和,“-”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

又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是受等式的性质2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的干扰。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可见对比教学法对学生错误的形成,前后知识的干扰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在解答简单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错误的发生。

三、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由上所述,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初中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

x/0.7-(0.17-0.2x)/0.03=1

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引入新课前须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关键字眼、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摸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预先明了学生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

(二)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

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课内条件允许的话,可由个别学生分析解答例题,再由学生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并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针对性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4)

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是生本教学的起点

“主”指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以及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三主”体系。日常的教育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时间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打下基础。除此以外,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教育教学主体,采取全面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中挣脱出来,真正的学到知识,从而真正的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二、注重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成为快乐的主人

1.制造悬念,引发冲突。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主动认知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制造悬念,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这样自然就可以换来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探究行为。2.生动故事,吸引关注。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是学生不喜爱数学的一个主要原因。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呈现原本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更能增强数学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激情与动力。3.趣味游戏,寓教于乐。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设计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数学游戏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创建

1.课堂教学中的灵活使用。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再对教学内容进行继续深入,因为学生会由于这些问题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学习障碍,很难进行顺利地学习,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继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之后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数学的学习中。2.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在教师手把手的帮助下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在刚进入初中时会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这时需要帮助学生组织好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条理的进行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

四、设计问题要结合生本教育的思想设定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中心要点,有了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问题思考,去追问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并且与老师之间产生互动,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紧抓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制订多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学习材料,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函数”这节课时,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两个商场同时在做促销活动,甲商场是全场八五折出售,而乙商场的促销手段是:凡是一次性到本店购买商品满300元,便可享受八折贵宾卡一张。请同学们帮老师做一次决定,到哪家商场购买物品更划算?学生便会被调动起兴趣,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将相应提高,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那么教学效果也必定明显提高。

五、注重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1.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疑问是智慧的开始、发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的激趣启思功效,以问题来引领教学,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2.在操作中来培养学生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必须要将手与脑结合起来,在操作中学习这也正是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脑,手脑结合,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来制作可以上下滑动的模型,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操作来直观地认识到这个模型可以变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等,进而在积极的动手与动脑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本节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廖作忠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董家中学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5)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为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例如:(1)以天气预报2005年11月某天北京天气为-3C°—3C°的它的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2)以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等。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适当讲述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负数概念引入后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占有的欲望。

2.注重直观——诱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想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划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有所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

3.1利用图片资料,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茶叶筒、魔方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的学生能力。随着课程的改革,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该逐一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胆创新,确立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一)树立创新意识

提到创新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其实,每一个合乎逻辑的新发现,都是创新。学生的创新,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模式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对于学生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一起进行思考,以来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来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里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初中数学课程是非常基础的一些知识,它要求学生要善于思考,而且要有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在思考中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众所周之,数学教学活动不叫枯燥,一般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课堂创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学会自我学习。

课堂的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能克服心里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所谓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多问,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时时培养学生创新,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命脉

(一)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若在学习中经常失败,必然会对学习丧失信心,教师创设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利用实际生活中数学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价值,培养学生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组合图形的变形。比如:大街上的广告牌、学校正大门、游乐园的各个外形形状等等。其中隐含很多的数学知识和几何图形,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使之绚丽多彩,充分体会教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可能把生活实际中美丽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设计之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的欲望,促使他们创新,从而维持较长的创新兴趣。

结束语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沟通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7)

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环环相扣,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其中内在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内容要环环相扣,不断强化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不仅要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还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联系旧知识的能力.第一,要帮助学生把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牢记于心,并通过练习掌握规律、方法,使其构成知识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游刃有余.第二,在传授新知识时,注重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并进行结合、整改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以及巩固旧知识.第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些实例或者场景模拟来讲解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几何知识的讲解,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

几何知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的条理性、有序性具有重要影响.几何知识一般都是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解题,尤其是几何证明题,几何知识的条件和结论往往紧密相连,在几何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从理论上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条理性,使学生清楚明白几何知识中各种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各类数据以及结论要求也相当高,相当精准,因此,加强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在几何问题的解题过程中独立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刻理解其中的关联,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8)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对于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内容,传统教学通常是这样安排的:

先由教师演示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而后学生进行模仿。这样设计,似乎学生也有了动手参与的机会,但是,这种模仿参与只是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另辟蹊径,通过“实践———观察———总结”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可以让他们以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教师操作时,有的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的操作要点,因此他们观察操作和聆听教师讲解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教师在此基础上的“导”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又能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课内挖掘自主参与潜能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参与的潜能。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教师“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一课时,我在尚未向学生讲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的相关知识之前,故意让学生先自己敞开思路,通过自学自主绘制正比例函数图像,并探究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我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说出正比例函数图像特点,而后我再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这样就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较好地认识和掌握了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9)

教师要降低要求,让学困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变“学数学”为“做数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大目标、小步子”,逐渐递增,实现螺旋式上升.要多给学困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克服逆反心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缓解或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理.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引导,引导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这在初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二、克服学困生的畏学心态

1.以教师亲切自然的表情,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

教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使学生同样以轻松的心态、积极的情感去面对知识;教师满含期待地凝视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用眼神去告诉他“相信你,肯定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惊讶中略带提醒的表情,使学生及时摆正听课时“掉队出轨”的思维;教师提问时神秘莫测的表情、总结强调重点时严肃认真的表情……教师亲切的面部表情会不断地给学生,尤其是对那些数学学困生以无声的鼓励、信心、诱导、鞭策,创设营造出一种最佳的心理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用自己的热情去引燃学生创造的心灵之火,传达非语言信息,解除学困生对上课的畏惧.

2.以分层次书面作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对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不但能巩固“双基”,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A、B、C三层:A层:识记,理解基础知识,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B层:掌握双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能够自主学习,超前学习,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上三个层次书面作业,不指定哪些学生做哪个层次作业,而由学生自己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号入座,自由选择各层作业.这样既可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即使学困生也会去做C层作业.有些基础相当差的学生,当他选做A层作业,看到发下来的作业本上有鼓励评语或“优”时,内心感到无比欢欣,觉得自己学到了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尖子生来说,他们也能“吃得饱”.这样,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得到落实,学生课业负担得到减轻,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解除了学困生对作业的畏惧.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10)

每年初中数学会考,一般都把试题分为容易题(基础题),中档题以及难题。近年初中数学会考中,难题一般都占全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强,难题不突破学生是很难取得会考好成绩的。

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无论解那种题型的数学题,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所以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初三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双基”训练,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很多有经验的初三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复习得好,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较大的。对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不只针对会考,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只有多反思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有些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在会考复习中,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练完讲,讲完练,师生都很辛苦,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会考难题难度大,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难题的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会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会考试题的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只是笼上几层面纱,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

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初中会考中的难题分以下几类进行专题复习:

第一类:与一到两个知识点联系紧密的难题。

这类难题,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紧扣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直到把问题解决。

第二类:综合多个知识点或需要一定解题技巧才能解的难题。

这类难题的教学关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运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来解答。

第三类: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难题。

无论是开放性还是探索性的数学难题,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

初中数学学生论文篇(11)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助手,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投入很大的精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学习数学,也就会觉得数学很容易也很有趣。相反,学生如果体会不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感觉不到数学的乐趣,上数学课时,便会觉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蜡。这样学生就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慢慢就形成恶性循环,对数学提不起兴趣。

2.缺乏好胜心

后进生在学习上大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做题时一旦遇到拦路虎,就敷衍了事,甚至连简单的问题,都不肯动脑筋想一想,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好胜心。即使在考场上也是如此,不审题,不看做题要求,随意一算一写,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时间长了,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会出现明显的懈怠,致使学习更加困难,成了名符其实的“后进生”。

3.后进生的自信心不足

后进生常有自卑心理,且缺乏一定的自信和意志力。而较强的意志力是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表现,学习成绩的优良和意志力有一定的关系。初中数学难度系数逐渐增加,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不可能再像小学一样“手把手”的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认真探讨。但有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懒于动脑,疏于动笔总结,遇到困难就逃避或退缩;面对考试前的复习,更是觉得无从下手,学过的知识点都是一知半解,渐渐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4.听课时精力极不集中

后进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时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更别说积极、主动地去分析教师所讲内容了。当教师鼓励学生发问,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问题时,他们便会觉得无所适从。如果教师单独问他哪个环节弄不懂时,他便抓耳挠腮,说不出个所以然,对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别说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了。但数学本身就富有连贯性,如果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透彻,那么就会妨碍心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数学技能的提高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如此这样反复,慢慢就成为后进生了。

(二)客观上的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后进的原因之一

1.家庭方面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怨天尤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太高,对学生的教育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压力过大。这样不但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不了兴趣,相反会望而生畏,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方面

优秀的教师通常特别注意教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太多,学生思考少,结果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试想这样的教课方式,小学生哪能接受的了?另外,教师的“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严重,难免批评学生的语气有些强硬,这样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致使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害怕上数学课,如此又何谈对数学产生兴趣呢?

3.社会方面

在学生的口头禅里有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生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在我们的社会里,这样的现象已经比比皆是。虽然这些人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但学生正处在求学的最佳年龄,其认知思维、逻辑思维都处在形成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社会的物质引诱,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求学阶段,只有搞好学习,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将来为国家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转化后进生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用爱心感染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外,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还可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一旦体会到数学的用处,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产生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加。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改进学生学习方法

习惯很重要,后进生后进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观察的习惯、总结的习惯,提问的习惯等。在习惯养成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不能虎头蛇尾。另外,学习方法正确,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上课要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要设定“错题本”,以查漏补缺、归纳易错题型等。

(三)多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大部分初中生都有好胜的心理,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如课堂提问教师可把问题设定成难、较难、容易三个层次,并有意识地把较容易的问题抛给后进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甜蜜和自豪,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