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消费经济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4:01

消费经济学论文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1)

2003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在浙江金华,专门有人收死猪、公猪、母猪来做火腿;特别是为了驱赶苍蝇,防止火腿生蛆,金华火腿在泡制过程中,竟大面积地使用敌敌畏(新华网,2003)。此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本是火腿销售旺季的11、12月,金华火腿的销售境况却不容乐观。

勿庸置疑,金华火腿业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塑并完善“金华火腿”这块金字招牌的责任,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产业(企业)责任(德鲁克,2003)。

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肩负起这种责任,有必要首先清醒地认识这次“金华火腿”遭受重创的原因。

不对称信息与信号显示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市场主体包括:厂商、消费者、政府、进出口等四个部门,其中,厂商和消费者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工和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作为消费者,他们需要购买的商品种类很多,对每一种商品只可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他们把知识、时间和精力分散在无数的消费品市场上。而且,他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市场交易就了解那些自己并不从事,也没有特殊兴趣的产品的所有信息。因而,消费者至多是一个广而不精的“通才”。而作为厂商(包括生产者和经销商),相对而言,对于商品的各方面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称得上“专家”。可见,与市场交易的有关信息并不是随机地分布在当事人之间,而是在大多数的场合中偏向某一方,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是一种常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就是资源与权力;在诸如“火腿”之类的消费品市场上,消费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地位。

而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厂商通过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乃至品牌优势等策略向消费者进行信号显示,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和购买力。其中,品牌是一种信号显示方式;而“金华火腿”无疑是最好的“金字品牌”: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部级的传统民族产品。特别是2002年9月,“金华火腿”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3年9月1日,《国家强制性标准金华火腿》正式实施。因此,这次被曝光的“金华火腿”根本不是“金华火腿”,而是伪劣的“反季节腿”。而冒充权威机构的认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送信号的方式。无疑,这种伪劣产品所传递的信号,将会对真正的品牌产生双重冲击: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到伪劣产品后,如果不知道这是冒牌货,会对这种牌号的产品质量产生怀疑,致使优质产品的牌号成为一种“负信号”,他们在今后的购买中,会尽量避开这种牌号;另一方面,即使消费者知道正宗的厂家是无辜的,但在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的市场上,消费者只愿支付这种产品的期望价值,即平均价值。而“金华毒火腿”事件,使消费者对于正宗的“金华火腿”的期望价值几乎降为零。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金华毒火腿”事件源于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伪劣产品的信号显示,恶化了市场环境,扰乱了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了信息不对称。

和谐营销战略

营销的实质:降低“信息不对称”

如果说在完全竞争、信息充分的理想状态下,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并实现着企业利润最大化、顾客效用最大化;那么在现实世界中,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是不充分和稀缺的。因而,需要市场主体能动地沟通信息,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达到供求双方(或利益相关群体)的对接、契合和满意,从而变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这一过程,恰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或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即营销(吴健安,2001)。营销以信息沟通为手段,实现了供求双方的价值转换,优化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和谐营销战略

和谐,意味着相互依赖,提供他人所需的;同时,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目标。席酉民教授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和谐理论与战略》中,强调了“和谐”的概念;在此,我们将其强调并应用于营销管理中。如果说营销是供求双方的沟通,那么,和谐营销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和谐态)的过程。称之为战略,则体现其全局性、长期性和统领性的特征。

和谐态模型系统和谐态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及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这两方面的具体表现是系统构成、组织管理、内部环境、系统成员精神状态等方面内部和其间关系匹配程度以及系统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若用标量函数h来度量,其值越大,系统各种关系的匹配程度和内外部的适应程度越高:其数字表达式为:

H=h(h1({pi},c),h2(e),h3(u),h4(a))

其中,pi表示第i个要素(或第i个子系统)的功能;c表示要素或子系统合理匹配增加的功能;e表示对系统活动正确进行组织管理增加的功能;u表示系统文化、内部政策和环境激发而增加的功能;a表示系统内外部相互适应而增加的功能。

和谐营销战略的目标与框架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它和政策、资源的因果关系并具有具体情境和时间敏感性的特点。(王道文,2003)因而,不同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但是,“和谐意在形成企业自身系统‘和’的环境,‘谐’的关系,它强调系统不仅要达到复杂系统活动的一种相互合作、协同的作用和效果,更应注重子系统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以使系统形成一个和谐整体,形成总体稳定、协调、能动发展的动态机制”。所以,相对而言,和谐营销战略在关注顾客满意的同时,更关注质量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体包括:

再反观“金华毒火腿”事件,具体表现为构成要素h1的不和谐(或负效应),也即,不对称信息的存在,诱发了某些不法厂商的机会主义倾向。正如金华肉类联合加工厂董事长徐杏生指出的,对“金华火腿”,不只是保护问题,而是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只有发展,金华火腿才有生命力。

和谐营销战略制度化的成本——收益分析

营销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的盈利和知名度,但是构建并实施和谐营销战略必然带来产业(企业)成本的上升,那么产业(企业)应当如何有序地实施这一战略,并在成本——收益之间权衡呢?为此,我们结合席酉民教授的和谐主题模型,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如图1)。

在图中,横轴X表示信息的对称程度,纵轴R、C分别表示和谐营销战略构建的收益与成本,可以看得出,随着信息分布对称的演化,产业(企业)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划分为成本≥收益,收益≥成本,成本≥收益三个区间;事实上,产业(企业)总是在力图追求收益≥成本这个区间,而平行于曲线R的曲线C的切线与曲线C的交点,即切点A,则是产业(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点。为了实现组织经营的收益≥成本,甚至利润最大化,我们引入了战略性和则嵌入与谐则投入。其中,和则是指人主动性嵌入组织的规则与制度,谐则是指物要素客观性合理投入。如图所示,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2提供了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3提供了组织对社会、自然的基本角色和意义,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反馈”。而谐则1是指物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性/一致性;谐则2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同时,在一个给定的时空中,和则与谐则规则化递进。

需要指出的是,和谐营销战略并不必然保证利润最大化,而只是和则与谐则在组织、时空中不断互动与创新,从而使产业(企业)不断走向完善,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经营。而这也正是“金华火腿”产业(企业)应矢志以求的。

本文以“金华毒火腿”事件为例,解释了事件发生的缘由及本质,并介绍了席酉民教授的系统和谐态模型及其框架,进而构建了和谐营销战略经济分析模型,旨在倡导一种产业(企业)与市场,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共同演进的和谐营销发展观。并且强调,市场主体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审识和反思自身的营销行为,并且不断地改善,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资料:

1.Drucker,P.F.,《SelectedEssaysofPeterDrucker》,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PP.193-212

2.Drucker,P.F.,《彼德·杜拉克读本》,徐兵编著,时事出版社,2003年

3.陈凌(1998),“信息的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经济研究》,No.7:27-33

4.黄亚钧,姜纬,《微观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2)

应光荣正致力于这一全新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怀着有些兴奋的心情,我们来到应光荣那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街的办公室,就此理论对他进行了采访。

用中国文化揭示经济学规律

应光荣今年45岁,职务却多得有点让我们眼花: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消费力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北京大道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但谈到自己的定位,应光荣最喜欢的提法是: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

应光荣1983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此前进过工厂,插过队。这正是他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典型经历。不典型的是,应光荣这位理科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持久的研究,在这一本来不属于他的领域取得不凡的成绩。

就在应光荣准备潜心钻研中国传统文化之时,他得到一些意外收获。也许是他的理科背景起了作用,应光荣在深入研究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在国内外率先推出“和谐产消经济模型”,用国学概念揭示了经济学的规律所在。此后,又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消费资本化论纲》于年内完稿待出版。

在应光荣等人所提的消费资本化理论框架下,消费者进行消费时,生产方和销售方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视为对本企业的投资,因此,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

应光荣研究的“消费资本化”,与他的“双向逆反消费网络系统”紧密相关。应光荣说,这一系统是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实践平台,它由三方组成:一方为持卡人组成的需求消费平台;另一方为特约商户组成的供给服务平台;还有一方为调节、平衡、分配的功能网络体系。依照协议,该网络系统向供给方收取一定的消费返利基金,再按既定比例返利给需求方(见下图)。

自称是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应光荣,在谈到消费资本化这一全新的经济理论时,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就在不久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涉及经济学研究的人。为了配合讲解,他还用上黑板,情绪有些激动地将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内涵、意义、操作模式等向我们一一道来。

应光荣介绍说,消费资本化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从生产向消费的复归,它恢复了消费在经济学中与生产的平等地位;并以“回到消费本身”的方式,实现经济学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其核心观点是:消费也是一种资本,它能够创造价值。消费的倍增,可以对生产的倍增,起到价值实现意义上的平衡作用,从而使生产价值的增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因此,消费者与生产者一样,拥有对扩大的再生产和再消费的剩余的索取权。只有消费者与生产者在资本层面取得平等地位,才能在生产目的上保持稳定均衡,从而进入和谐产消。

当应光荣兴奋地讲述着这一切时,我们总是能感觉到从他身上流露出的文化气质。自称文化研究人士的他,言谈中不时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深刻揭露了自然界规律。”应光荣在讲解中不断强调。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消费资本化理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实现了经济理论上的突破,它真正体现了经济学中的公平公正原则,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平衡”的体现,是一种“和谐经济”理论。

应光荣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思想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新古典主义是从现代性二元论的出发点看待世界。在生产和消费这个二元对立中,片面地强调生产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将整个制度设计引向了二元中的一端,这是整个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总是反复产生制度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的思想根源。与之相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出发点,是二元归一。无论是道家提倡的“太极双向逆反、德道变易归一”,还是儒家强调的“中庸”,都排斥在二元中只执一端,不及其余的立场。中国古代经典《周易》六十一卦《中孚》卦中的“我有好爵,吾与尔蘼之”,运用到经济学上,意思也就是说有了利润我与你共同分享,消费者参与利润的分配。

应光荣还告诉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老子》中“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均衡思想、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范蠡关于供需反应的系统认识以及《管子》的消费伦理思想,都是启发他进行消费资本化理论研究的重要的思想源泉。

让经济学“回到消费本身”

在以生产为中心话语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费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依附性的,它从来没有取得与生产概念平等的独立地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本身,在消费话语上存在某种与信息经济大的前提假设不相符合的重大缺陷。具体表现为:生产价值论中缺乏抽象消费概念,生产资本论中缺乏消费增值概念,生产目的论中缺乏自主消费概念。以致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中心”倾向,造成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

应光荣认为,以消费为本的消费资本论,推动着经济发展从生产向消费的复归;恢复了消费在经济学中与生产的平等地位;并以“回到消费本身”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学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

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将消费与生产作为平等的概念来研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交换领域,提出了生产的抽象交换价值,但没有提出消费的抽象交换价值,使得消费不可进行社会交换;在资本领域,研究了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而没有研究消费扩大再生产的微观基础。凯恩斯主义对于需求扩张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消费资本化理论认为,(生产)价值与使用价值,是人与对象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对消费来说,消费价值,与其对象物――使用价值,也存在同样的关系。具体消费通过使用价值表现,抽象消费通过消费价值表现。

应光荣介绍说,消费资本化理论提出的抽象消费概念,具有重大意义。当商家局限于自己的商场对商品打折时,他不自觉地依据的是具体消费概念;但在消费网络系统中,商家进行跨商场的打折时,他必须具有抽象消费的概念,并且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在不同商场的不同使用价值间,进行消费贡献的社会化比较。

获得诺贝尔奖的筹码

2005年11月9日,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消费力经济研究院成立暨首届中国消费力经济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中国的消费力经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消费资本化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了稳定的平台。研讨会上,被称为“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发表精彩讲演,他指出:消费力经济研究很重要,是21世纪的重大研究课题,是经济得以循环可持继发展的重要关键所在。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有其独特之处,是很有创意,很有价值的,对消费力深入研究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有重要的作用。他认为,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消费力经济研究院应该成为世界一流的权威的消费力研究机构。那次研讨会,除蒙代尔外,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拉特里奇、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及众多的国内专家学者都莅临会议并演讲。这次研讨会,让应光荣激动不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消费资本化理论,国内外经济学界和业界有不同的评价。有人对此理论感到兴奋不已,坚信它可以为中国捧回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虽然此理论很新,但提到诺贝尔奖的高度,却有些言过其实。不论怎样,国内外知名经济学者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广泛关注,对于研究者应光荣来说,都是一种鼓励。他本人对于理论本身,也是信心十足。

然而,记者问起消费资本化理论目前在实践中的应用,应光荣的讲解却从激情四溢突然转向平静。他离开了那块写满数字和公式的黑板,放下粉笔,叹了口气,凝神思考了几秒钟,用一种更为谨慎而平稳的语调,缓缓道出了他的计划和困惑。

应光荣说,对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运用,他准备在新的一年着手实施。他计划,最先在音像出版领域试行此理论。他希望把消费资本化理论运用到打击盗版事业上来,目前已经跟音像出版协会有所沟通。他说,运用消费资本化理论,购买正版音像商品的消费者不但可以享受到正宗的文化商品,使自己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从中获得积分,参与利润分配。而如果是购买盗版音像制品,就没有这种优势,因为在系统中,盗版商不可能被吸纳进来,即使他们想让利给消费者,也没有这个渠道。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消费者不再偏爱盗版音像产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盗版产品并不比正版产品便宜多少;另一方面,由于盗版商无法拥有进入系统的渠道,就不可能再对消费者有更多的让利。无论从哪方面看,对消费者而言,盗版产品都不再有吸引力,他们当然就会更偏爱品质纯正而综合获利更多的正版产品。

这幅美好的蓝图看上去有些遥远,应光荣却对此充满信心。他说,最近他将会在香港为消费资本化理论的运用进行一些实践性工作。香港中联集团在大陆的中联创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整合资源,联合相关部门全力打造全国性的“健康服务系统”,并聘请他担任此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相信应光荣的消费分配理论,在未来的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而合理的运用。

不过,对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运用,应光荣也不是一点担心都没有。他告诉我们,他认为此理论在实践中碰到的最大问题将可能是:旧观念的束缚。人们对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认可到接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此外,在实际运用中,对消费者进行返利,具体到比例和额度的计算,也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采访手记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3)

“2005年中国十大系列英才”获奖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立功、立德、立言和开拓、创新、卓越等方面卓有建树的成功者。组委会给陈瑜的颁奖词是:“陈瑜同志所研究的消费资本化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这一评价对陈瑜和他所进行的研究来讲一点也不过分。多年来,陈瑜一直致力于消费资本化这一全新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颁奖典礼结束后,各界人士对消费资本化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予以高度评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消费资本化开拓了经济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经济科学的重大创新,对研究消费、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则评价道,消费资本化理论是解决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中资金和市场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005年中国十大系列英才”奖项是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大学、《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评出。在这次评选中,百位各界英才被推选上榜,其中“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荣获特殊贡献奖。上榜英才还有中国工程院名誉主席宋健、中科院院士吴孟超、“神六”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作为被评选出的“十大财智英才”之一,陈瑜有幸与这些重量级的人物同台领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在经济理论创新上作出的突出贡献。

陈瑜因此被认为是经济学界的一匹“黑马”。他自己则笑称,他是经济学界的老“新人”。

谈到那天领奖的场面,67岁的陈瑜变得像孩子一般兴奋,声调也不由自主地提高了。他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精心挑选了一套自己最喜爱的西服,早早来到政协礼堂,等候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尽管排名不分先后,陈瑜依然能回想起,那天他是第三个登上领奖台。欢快的音乐、红色的地毯、不断闪动的照相机,当时的一切让陈瑜感到有些眩目。而当他从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手中接过奖杯的那一刻,他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奖杯不沉,摸上去甚至有些凉,但陈瑜说,他当时的心里沉甸甸的。

在耕耘中结果

陈瑜1963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研究方向是:经济学理论、企业和城市发展。毕业当年,就出版了《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经济计量理论》一书。 后来,又先后出版了《美苏对外援助对比分析》、《新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英汉国际金融和贸易词典》等著述和译著。另外,他还在报刊杂志上约100篇。其中,《寂寞的哲学,活跃的经济学》一文被多次转播和转载。《罗斯托先生在经济科学院中所实行的改革》一文还被收入《首都学术界隆重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文集》。

谈到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研究,陈瑜感慨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心血。陈瑜介绍说,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是将消费向生产和经营领域延伸。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参与企业运营的投资行为。于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消费转化为资本。

这段话看似简单,实则是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高度概括。为此,陈瑜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对于这样一项重大的经济理论研究课题,陈瑜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研究,他感到非常不容易。谈到研究动力,陈瑜说,在他即将出版的《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一书自序中,有一段话可以代表他的心声:“本书的撰写,酝酿已久。每当想起这个新的理论将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我的思绪就久久不能平静。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使我不能停下我的思考和写作。经济学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她犹如苍穹中无数耀眼的星,是那么神秘,又那么深邃。仿佛在提示: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呼唤新的经济理论诞生。”

陈瑜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都已充分说明: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也已进入终结时期。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经济理论,来诠释今天的经济,分析今后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规划今后的经济,显然是不适宜的。那将会使今后的经济运行走回头路、停滞不前,甚至会误导今后的经济发展。

陈瑜说,消费资本化理论,是意在构建一个共赢的社会。这个共赢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真正繁荣幸福的社会。消费资本化理论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学途径。有人称它为中国的“穷人经济学”。陈瑜则认为,它更是一种“全富”的理论。因为它同时为社会构筑了一个富人、穷人都适用、共赢的经济平台。

在实践中完善

陈瑜早年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荪,恩师的谆谆教诲每每令陈瑜受益匪浅。他清楚地记得,老师曾经说过,经济学应该永远与生活、实践的活水源相连,从实际经济生活的争辩与对策中提炼出人类思维能力尚能解决的问题。如今,这句话在陈瑜心里已经扎下了根。在他看来,能够最终付诸于实践并开花结果,才是理论创造的最终目的,也才是理论创造者最大的愉悦。

陈瑜在消费资本化的研究当中,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设想。2003年,用陈瑜的话说,是消费资本化理论成型之年。就在这一年年底,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经济学家于光远的直接关心下,陈瑜发起创建了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际、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科技、智力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为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规划。研究院依托的主要经济理论正是消费资本化理论,而消费资本化理论也因为研究院的存在拥有了实践的平台。在这个时候,对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应用,陈瑜心里底气更足了。

陈瑜在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工作多年。也许正是长时间的实践工作经验起了作用,他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实践一开始就比较顺利。

对于此理论第一次运用情况,他至今都记得十分清楚:那是在研究院成立不久后,深圳一家大型电子企业听说了消费资本化理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研究院为其做策划。此前,这家企业产品库存居高不下,难以找到解决产品积压问题的突破口。对此,陈瑜和他率领的专家团队在扎实广泛的调研基础上,以消费资本化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该企业实际,为其设计出一整套方案。在这本12万字的策划书指导下,该企业对原有的经营模式做了一次革命性的转变,这次大胆的尝试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积压产品全部售出。此次实践的成功,对陈瑜和他的团队而言,更加具有历史意义――消费资本化理论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操作,带来实际效果。对于陈瑜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欣慰的了。

此后,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的业务领域又有所拓展,消费资本化理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在此理论指导下,研究院又先后为黑龙江省、辽宁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东省等部分城市、地区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好评。最近的一次应用,是对国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所做的策划,此次策划案的成功运作,得到了对方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此次策划的成功,也标志着世界新经济研究院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新高度。陈瑜和他的团队为此感到信心百倍。

陈瑜本人也因此广受欢迎。他应邀担任了无锡、大庆、泰州、聊城、海口等20多个地市政府高级经济顾问。同时,他还是美国美中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发展中心、日本中国经济开发株式会社、加拿大中国科技产业协会、英国联邦认证有限公司中国地区、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洛阳春都集团、中国东方国际拍卖公司、万思恒律师事务所等企业的高级经济顾问。

在“布道”中实践

翻开陈瑜的工作日志,你很难想象,每天担任如此繁重工作任务的,竟然会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现在,陈瑜对消费资本化理论及其应用充满了信心,他感觉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但就是怕自己精力不够。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最羡慕年轻人,有足够时间去干自己的事业,而且年轻人不怕犯错误,有的是机会去改正,“可以拿橡皮轻轻地擦掉,然后再重来”,陈瑜这样形容。陈瑜说,他现在身体还可以,最近做过一次全面体检,各方面情况都还好,没有什么大的毛病。这让他感到很开心。当话题从身体状况转到他超负荷的工作量,陈瑜则笑称自己为“皮实”的陈老汉。他这个年龄的老人,理应在家安享晚年,保养身体。可是,陈瑜身边的人却说,陈院长有时候忙得连早饭都吃不上,每天中午也跟员工们一起吃盒饭。唯一跟大家不同的是,在每天上下班的时候,他会吃两次药,补充身体营养。而在忙碌或出差时,连这都不一定能保证。

身体状况、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这位67岁的老教授每天要在三者中寻找平衡点。他说他也没有办法。他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研究已经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而现在是该理论的推广期,正是此理论被广泛了解和认同的时期,对此理论的应用更是任重道远。对于他来说,现在由不得自己,他已经停不下来了。

陈瑜那间位于西单首都时代广场的办公室,每天要接待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政界、企业界人士。多数人就是冲着消费资本化理论来的。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有的是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的是关于企业发展的。带着不同的困惑,这些新理论的领先接触者,常常不辞辛劳地来到北京,向陈瑜率领的专家团队请教,希望在各自领域的发展战略上得到专家们的指点。陈瑜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向这些来访者阐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原理及其针对不同领域的应用等问题。在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师,对同样的话他要对不同的人重复很多次,直到对方听明白为止。

如今,在陈瑜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好几份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运用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具体解决方案――在一次次的“布道”中,熟知消费资本化理论的人士越来越多,邀请研究院做策划的人也一天天在增加。陈瑜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十分疲倦。他说自己很累,但累得很高兴。

除了主持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的日常工作外,对陈瑜来说,还有一件事是他津津乐道的。那就是为消费资本化理论“布道”――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会有邀请函转交给他,于是,他不停奔走于各级政府、各家企业和各大院校作演讲。他关于消费资本化的演讲总能让听者有茅塞顿开之感,此理论已经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关注、熟知和认可。去年3月,应卡塔尔王国第一副首相邀请,陈瑜赴多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精彩演讲,受到与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各国院校和社团纷纷邀请陈瑜去作报告。

陈瑜告诉《新财经》,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作过演讲,聆听演讲的听众中不乏我国经济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他能感觉到,消费资本化理论正日渐受到关注和认可。对此,陈瑜很开心,他说他也因此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采访手记

本刊“经济学人”专栏连续做的两个专题都与消费资本化有关。记者在被这一理论深深折服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一些困惑:如此相似的经济理论,两位研究者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应光荣年轻,陈瑜年长;应光荣擅长文化研究,陈瑜自始至终活跃于经济领域的研究;应光荣困惑于理论的应用,陈瑜则将此理论的应用变成了常态。而在问到两位研究者是否认识对方时,他们竟然都并不相识,更不知道对方所做的工作。

理论创新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中国的经济理论而言,就更是如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点自然也会有所契合。就比如应光荣和陈瑜,都看到了消费的巨大力量,他们对消费资本化理论所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该理论的研究,除这二位学者外,应该还另有其人。英雄所见略同也好,殊途同归也罢,感动于这些研究者默默付出的辛勤劳动之余,还是让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吧。我们至少应该尊敬的是:这些开拓者的勇气、智慧,还有他们坚定不移的决心。

相关链接

中国消费经济学研究历程

严格说来,中国经济学界对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1979年,湖南师范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尹世杰教授的《加强对消费经济的研究》一文发表,《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头条用“打破了”对他在学术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予以赞誉。

1983年,尹世杰教授主编消费经济专著《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由此,他获得了第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奠定了他作为中国消费经济创始人的地位。1988年,他的专著《中国消费结构研究》问世,被认为“是消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4)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全球性灾难的警告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低碳革命”、“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旅游”、“低碳人生”、“碳足迹”、“碳中和”等一系列时尚的新概念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为人们所熟知。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且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消费观也显得愈发突出,然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个动力系统中,大学生消费群体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因而,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经济内涵和时代要义

所谓“低碳”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一词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就已经被提到,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也全面阐述了全球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开采、燃烧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再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方式来看,低碳将是未来经济生活的主流,低碳经济是在人口的剧增,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表明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落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之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理性分析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观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理念,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未来绿色消费可能会深入到个人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更新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我们要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入手培育全民的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无疑成为了对低碳经济发展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

1.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的消费倾向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有些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过分的最求个性化、时尚化,根本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上表现出唯恐落后于潮流的态势,肆意妄为的放纵自己,存在不理性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

(2)消费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代的大学生追求高物质消费,存在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的消费理念,节俭意识极其淡薄,甚至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学生重视当前享乐从而轻视了精神价值,导致在大学校园奢侈品消费、透支消费、炫富消费、过度社交娱乐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产生,与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3)功利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前的大学生应把节俭视为品德养成的基础,但是却有学生在人情消费和学习消费等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出了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功利倾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给学生带来时尚生活的同时,也功利主义思想带到了学生群体中。

2.树立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拉动群体,及时了解他们消费行为的特点并帮助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建设低碳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全面构建低碳社会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社会生活中起示范作用,树立绿色消费观。杜绝盲目消费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用实际行动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发展。

(2)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质量

绿色消费观可以使大学生感知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绿色消费,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低碳经济主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观重建的路径选择

1.理论路径

构建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消费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显而易见也是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主阵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观的氛围,使绿色消费观深入人心。

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其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理论意义,帮助大学生提高消费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消费方式,是大学生遵循绿色消费观的前提保障。因此首先要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战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在加强国情和民情教育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费观。其次要在高校的课堂开设绿色消费课程,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将绿色的消费观基础理论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并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宣传低碳理论、传授低碳知识的有效路径之一。最后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舆论工作也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主阵地的网站、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媒介,为大学生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讲低碳、人人讲绿色消费的校园舆论常态。

2.实践路径

自觉践行低碳标准,把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当中。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而大学的校园是培养绿色消费观的主要环境,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的绿色消费教育的科学程度,将决定着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的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要让其真正成为个人的需求满足和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让广大学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参加到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从而形成合理的、绿色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活动专题,依托学生团体开展消费观辩论和研讨、消费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停留在知理层面,还能够在更深层次的导行过程中表现,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3.生态路径

创新视阈建设低碳校园,营造低碳环境,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高校应将低碳发展和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让受教育者培养低碳意识,获得低碳技能。在高校绿色消费是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提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到倡导空调适度开放;从提倡少用一个塑料袋到倡导多带一个帆布包;从提倡网上办公到倡导减少纸张利用;从主动收集垃圾到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从反对自私的享乐观到拒绝挥霍铺张。通过环境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知识教育,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了解到绿色消费观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文明化消费,因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N].北京日报,2010-01-04(18).

[2]郭晨.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D].浙江工业大学,2011(5):41-42.

[3]韩春.浅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14-15.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2-0074-03

一、消费――经济增长模式问题已经引起广泛重视

近几年来,诸多经济学家对消费――增长模式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美国储贷协会委员罗伯特-达格认为:美国现在意识到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是不可持续性的,美国财政赤字在扩大,美国人越来越依靠其他国家储蓄,未来美国可能将不再会把重点放在消费拉动增长上。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则指出,西方的大消费大增长经济模式――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经济――在中国将是行不通的,在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指出,“节约的中国人储蓄过多,而挥霍的美国人已消费至负债程度。”中国2005年的储蓄额为1.1万多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与此同时,美国的储蓄额为1.6万亿美元,仅相当于其国民收入的13%。美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6倍,然而其储蓄还达不到中国的两倍。为此,中国需要把过多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力,而美国消费者则必须停止其无节制的购物习惯,重新学习储蓄之道。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批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呼吁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切勿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不要过量生产和消费,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史蒂芬・罗奇最近指出,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是消费不足,尽管很多人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前四年平均增长4.8%的惯性,但目前的消费市场不足以支持这一趋势。中国和印度虽然是潜在的消费市场,但是这两个国家目前占全球消费市场的比例过小,近几年不可能对世界经济有足够的拉动力。

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则提出: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成比例地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目前的增长模式已经出现了收益率迅速下降和长期来看不能维持经济高增长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朝着强调消费的方向转变。

萨缪尔森和蒙代尔表示:中美双方都有必要对目前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作出调整。中国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但过于依赖出口的出口带动型增长有其极限。他们给出的建议是: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单一的出口导

向型经济向更强调消费的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

二、消费――经济增长模式相关理论和观点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集中考察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即:资本系数;储蓄率;有保证的增长率(Gw)。哈罗德强调了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只要一个国家的资本的积累率即储蓄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它的经济就会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增长。正是基于这种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一国消费率较低对于经济发展往往是有利的。

2.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会抑制增长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要使国民经济均衡,就要使供给和需求相等,即要使消费+投资=消费+储蓄,于是,投资=储蓄。这样,从总产出均衡决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推论出,合理的投资水平应是以一定的总产出均衡水平为标准的与消费互补的水平。凯恩斯对此认为:消费不足会抑制经济增长,需要启动需求。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也是西方国家在大危机之后被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

3.罗斯托关于消费-增长具有阶段特征的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1960年在其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首次将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即农业社会。经济增长缓慢,消费在国民收入中占较大的比例,消费率较高,但这一阶段的消费处于低水平。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消费率有所下降,而更多的国民收入用于储蓄,储蓄率上升较快。①

第三,起飞阶段。一部分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他们具有很高的储蓄、扩大的投资和上升的消费水平。

第四,走向成熟阶段。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在经济增长进入到高收入阶段以后,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大,消费率比较高。②

第五,大众高消费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耐用消费品产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收入增长看得最重要。此一阶段,消费质量提升很快。

4.钱纳里关于消费率与人均GNP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水平时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时(中值70美元)为最高,达到77.9%,为贫困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但是,当人均GNP迈过1000美元门槛以后,居民消费率的图景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开始步入上升阶段。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根据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在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以后,食品和衣着类等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饮料、烟草等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从100美元以下时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时的28.4%,降幅达24.8个百分点。在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降幅趋缓,仅下降1.6个百分点。

5.工业化进程中消费率的“倒马鞍型”曲线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呈现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动过程,近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或称为“倒U”型曲线);消费率变动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平缓的“倒马鞍型”曲线(或称为“U”型曲线)。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动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提升引起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提升,食品等初级产品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成投资率不断上升,消费率不断下降。当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迈向发达阶段时,消费结构由工业品消费为主转向以住房、教育、旅游等产品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成投资率出现下降,消费率相应上升。从长期看,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以第二产业为依托,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需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这样,投资率和消费率在维持一段时间的下降和上升后,又在新的起点上形成了平衡并维持相对稳定。

6.国内的相关研究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显著变化,与目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以及各国普遍情况相比,我国投资率偏高而最终消费率偏低,其中居民消费率偏低尤为突出,对这一现象寻求增长层面的解释也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

从国内经济理论研究来看,以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为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侧重于微观经济学要素价格决定需要方面的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的分析方法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方法等,从引致需求、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关系、消费边际倾向等方面阐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第二,侧重于研究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消费拉动理论,该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

三、对上述理论观点的评价和结论

虽然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投资、储蓄、消费等问题方面对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的看来,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观点:

1.消费――增长无关或逆向作用:消费不会促进经济增长;消费少、投资多,经济增长快。

2.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3.消费――增长具有阶段性特征:消费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相互推进关系。

4.消费――增长的一些实证研究:消费-增长具有一定规律。

传统的经济理论是非常忽视消费对增长的作用的。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认为消费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这以萨伊为代表;其二,认为即使消费与增长有关系,那么这也是通过其他指标间接作用于增长的,消费对增长拉动往往遵循消费-储蓄-投资-增长这样的逻辑推导链,如哈-马模型。应该说,从凯恩斯开始消费才真正成为关心的问题。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消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其变动必然会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而最终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函数,就是消费率,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变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区间,当消费旺盛,经济增长率就高, 消费不足,经济增长率就会滑落。当然,消费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消费率长期过高,会挤掉投资,使经济增长不能持久,但消费率也不能长期过低,长期过低就会使高速扩张的生产能力与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过剩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无论是国内外的哪一派消费理论,从本质上看,都还只是一种关于消费率形成原因的原则性分析,均不能直接用于设计或测定一个特定经济的合理或最优消费率。各种定量的研究中也还没有取得能为各方广泛接受的、令人十分满意的成果。

从现实情况分析,经济增长与消费提升的一般模式虽然可以得到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发达国家(如美、英、意等)经验数据的支持,但这种理论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按照这一框架,显然无法解释在后起国家中发生的长时期中消费―投资的比例关系所发生的显著变化。比如,在东方各重要或有代表性的国家中,印度、泰国、韩国都有一个与我国类似的最终消费率明显下降的历史过程。另外,日本作为一个重要亚洲国家,其消费率虽然自60年代以来是稳定的,但在此之前实际上也有一个最终消费率明显下降的历史过程。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率是应该保持一个上升还是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定论。因此,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对消费――增长的理论研究虽然非常重要,但从中引述结论性观点时应特别慎重,防止犯简单类比的错误。

参考文献:

[1]刘慧勇.投资规模论[M]. 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年版:37-38.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6)

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消费、投资、净出口,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消费需求、投资、出口都在逐年上升。因此,分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探索经济增长的动力,对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东西部经济界限分明,所以本文采取了局部分析,本文选取了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作为研究对象,从1997年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明显提高。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模型对其居民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明确消费、投资、出口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一、理论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国民经济开始走出短缺状态的束缚,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十二五”规划再度提及消费、投资和出口,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因此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针对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刘飞在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中,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贡献率持续下降的角度出发,探讨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制约因素与消费的内在关系。徐凤等依据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居民消费支出的有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在中国居民消费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4)”(马光辉等),以我国1978―2004年相关数据为研究基础,以计量经济学中的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为理论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李欣则通过福建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陕西省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李红霞),运用协整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和短期的动态变化。

国内外对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本文尝试运用另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重庆市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探讨,针对西部的代表性经济发展区,得出重庆在西部的大环境下结合自己特色,提出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建议。

二、灰色关联度模型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并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基于数学理论的系统工程学科,是一种解决和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理论。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主要是根据不完全的信息,把对所要分析研究的各因素进行有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随机的因素序列中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发现主要矛盾,并找到有关的特征和对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进一步判断其关联状况,如果两条曲线越相似,说明其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说明彼此的关联度较小。

四、灰色关联度比较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我们得知重庆市消费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96854,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921644,净出口对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836051。从数值上可以看出,居民消费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后才是净出口。这说明本市甚至于全国,都应该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巨大潜力,联合投资和出口的作用,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推向更高一个层次。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了重庆市消费、投资、出口对本市的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中得出,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现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几条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长越快,消费需求会增长越快;而收入增加缓慢,则消费需求增长也缺乏动力;所以,通过调整居民的收入分配比例,加大居民收入的提高,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渠道。由于重庆是个内陆城市、农村性城市,地处山地,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大,形成了重庆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或者外出务工的现象,造成了农村、城市大量的劳动力外流,消费需求也随之外流。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本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三农”建设,使得城乡统筹发展。

2、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重庆市人多地少,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较快地提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可以采取: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扩大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促进油菜籽、豆类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提高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贯彻落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战略举措,利用“家电下乡”,促进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

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消费信贷主要是把居民未来消费和现期消费结合起来,促使居民的消费计划成为跨时期的满意消费。要把信贷消费意识引入个人消费观念,重点是要引导中等阶层的收入消费,把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转变为信用支持性的提前消费。加快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建设,统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把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消费,如开放居民的消费信贷,推行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信贷,鼓励支持收入稳定的消费者进行提前消费。

4、优化消费环境,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首先要改善消费市场的硬环境,加快生活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流通设施建设带动市场持续的改善。其次要调整传统的流通方式,加快发展连锁、市场、购物中心等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流通方式。再次,要做好相关的售后服务、技术服务工作,是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无后顾之忧,为居民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完善消费市场的软环境,将规范市场秩序的政策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完善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体系,构建有利于各阶层提高消费倾向的软环境。

5、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消费作为直接层次上的最终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上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引导文化和旅游的消费。重庆作为一个山城,有它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不仅有独一无二的“山城棒棒军”,还有出了名的重庆火锅,更有着热情似火的山城人民。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大型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扶持小农经济的发展,官民结合,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结语

本文通过重庆直辖以来至今的年度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进出口的关联度,得出了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证实了我国经济发展国策的正确性,即经济增长最终要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来实现,特别是如今我国的扩大内需政策。无论如何,本国的经济最终还是要靠本国消费来发展,我们应该处理好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共同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经济,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层次。(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俊秋,何辛锐.内蒙古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11).

[2]邓莉,冉光和.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3]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4]孙海涛,宋荣兴.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

[5]袁建文,蒙明忠.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1(16).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7)

一、引言

当前,处于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数据显示,GDP增速10.3%,高于2009年。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与我们国家的强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推动有直接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刻不容缓。可以预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根本之路。根据凯恩斯理论消费理论,消费需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有直接关系,消费需求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线性函数。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消费越高。可见,要想提高消费,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是由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决定的,在本文中,主要分析观察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二、相关理论回顾

1.凯恩斯消费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其消费函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前消费是当期收入的函数,这里的收入是当期绝对收入水平,故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用公式表示为:,式中表示当期消费,表示收入,b即边际消费倾向,其意义是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增加的多少,且b=。a表示的是自发消费,是与收入无关的,则是引致消费,是与收入正相关的。一般来说,0

2.相对收入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内,消费与收入保持较为固定的比率,故而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短期内,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难以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故短期消费曲线是具有正截距的曲线。

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该式中,是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是实际财富,是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为年工作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一个结论,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显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不一样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系起来,是短期分析。

4.乘数理论―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意义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考虑三部门的情况,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该式中,表示自发消费,表示自发投资,表示政府支出,=MPC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税率,是政府转移支付,是定量税。以上各个变量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GDP。和均表示自发的量,一般来说其值比较固定,,和均是宏观调控的可控制变量,只有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可直接调控的外生变量,并且其还会影响其他可控变量。

在上式中,我们定义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显然,

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本文中用表示。则:

=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

令M=,有,从数学上看,一定时,越大,越大。同时,和是正相关的,即越大,在一定时,越大。

三、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计算整理了1978年到2008年间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具体结果见表2。在表2中,TC表示最终消费;APC表示最终消费的平均消费倾向;MPC表示最终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C1表示农村居民的消费额,MPC1表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C2表示城镇居民的消费额,MPC2表示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C3表示政府消费,MPC3表示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

注:本表按照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1978―2008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从表2可以看出,最终消费的MPC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下降的幅度突然增大,2002年已经低于0.5。2003年到2008年间,其有降有升。APC大体上也是下降的,不难看出,在0.5水平上左右徘徊。此外,农村居民的MPC1在改革开放之初比城镇居民和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都高,可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速度和幅度很大,到2009年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只有0.04,1978-2009年间期间甚至有负值出现。相比之下,城镇居民和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从表2也可以看出,GDP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MPC的增长速度,这会严重影响财政政策的效应,阻碍拉动内需。

为了分析,本文建立如下模型。,表示最终消费额,表示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相互对应的的边际消费倾向。结合表2中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方程的统计检验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性质,且没有自相关和异方差性。0.49178是TC的边际消费倾向,经济意义是每增加一元的收入中有0.49178元用于消费支出。

从上面分析得知,城镇居民和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较稳定,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90年代后期下降的速度较快,降幅大。因此本文着重分析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为了说明这种现象本文建立如上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估计。先观察下面收入―农村居民消费额的散点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存着明显的分界点。在分界点之前,其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分界点之后。本文选取1995年作为分界点,1978-1995做一个回归,1996-2008做一个回归。利用表2数据和Eviews软件,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上面三个回归方程都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性质,均可以通过检验。此外,1978-2009年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838,在1978-1996年时为0.16高于0.0838,1996-2009为0.055,低于0.089。可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不仅较低,而且下降明显。

应该注意到,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相应的带动最终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研究了101个国家的资料并且发现,一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的时候,其相应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611,相比之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然而平均边际消费倾向远低于国际水平。

四、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因探析

1.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明显。根据凯恩斯理论,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低。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群体。这种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最终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2.传统的消费习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由于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农村居民没有超前消费的意识。

3.农村居民要考虑孩子的升学,买房等问题,另外农村居民的养老也是没有保障的,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居民没有能力去积极消费。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更好的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资料表明,对于收入较高的群体,其基本消费趋于饱和,其上升空间较少。但是低收入群体不同,其基本消费不能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确保其基本生活消费得到满足,从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民的预期消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心理。拥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消费才可以更加的放心消费。相比之下,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使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会出现不敢消费的的情况。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对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大。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美)Gujarat,i D.N.经济计量学纲要[M].张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吴克烈,李江简.消费函数中的边际消费倾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5]秦顺乔.周永祥.边际倾向递减规律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5(11).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10-01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家对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第,他最早提出了有关消费的观点,此后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继承并发展其消费理论;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法国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西斯蒙第基于法国现实情况,提出了新的消费理论。但他们对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还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真正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马歇尔提出的价格决定论,他把消费者行为理论总结成“三个规律,一个惯性,一个剩余”,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规律,需求价格弹性规律,消费习惯惯性和消费者剩余。此后,凯恩斯又发展了收入决定论,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受到其绝对收入影响的,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由于消费者总要拿出一部分收入来储蓄,所以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却在逐步减小。凯恩斯更加注重对消费者行为宏观方面的研究。此后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对前两者的理论进行集成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流消费者行为理论。

二、主流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逻辑线

要搞清楚消费者行为理论,我们必须要清楚其逻辑线,即其内在规律。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析消费者的选择,分为三个步骤:1.假设消费者有自己固定的偏好,建立效用函数,画出无差异曲线,得到消费者不同满足程度下的所有市场篮子的集合,即消费集或选择集。2.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必定会受到自己收入和商品价格的约束,画出预算约束线,得到消费者在付得起的情况下所能购买的所有市场篮子的集合,即预算集。预算集不仅受到价格和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政府的税收、补贴以及配给政策。3.消费者结合自身偏好和预算约束,做出最优选择,使得其效用达到最大化。以上研究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消费者的选择是希望与信任的合力”。当消费者的选择是理性的,是最优的,那么就形成了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在需求这一块,我们主要建立价格-消费函数以及收入-消费函数,研究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发需求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后,我们研究生产者理论时强调利润最大化,即生产者所得福利最大化,在我们肉眼看来,消费者总是在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那么消费者是否也存在“利润”,也就是福利呢?于是我们引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福利。

三、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得到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几个重要规律和思维方式

(一)边际等值原理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西方近代经济学说史上引发了一场著名的“边际革命”。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研究中,边际理论体现在边际效用等值理论,即消费者最后一单位的货币使用在两种商品上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是,那么消费者就做出了最优选择。因为若花在商品1上获得的边际效用大于商品2,那么理性消费者还会继续增加商品1的购买,知道二者相等时,才是商品1和商品2的最佳购买组合。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生产者行为理论,利润最大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他强调的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分析最后一个所带来的变化,边际方法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行为主体的最优决策时,我们都离不开这种分析方法,甚至可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都离不开这种边际分析方法。

(二)反向思维方式

显示偏好:在初级微观经济学中,我们从消费者的偏好推出了消费者的选择,在中级微观中,我们进行反向思维,研究已知消费者的选择是否能够推出消费者的偏好,答案是从消费者的选择我们能得到消费者的显示偏好,当消费者的选择是最优选择是,显示偏好就是消费者的偏好。显示偏好强公理和显示偏好弱公理对于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指数比较有很大的应用性。这种思维方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换一种反向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有时候能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三)研究一般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经济现象

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中,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类型,他提出给定一种偏好就能给出该偏好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研究方法是给定商品1的一点变动X1,商品2应怎么变动才能维持偏好不变。该书中给出了厌恶品,中性商品,餍足,离散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形状,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规定我们所说的无差异曲线都是具有良好性状的,即具有单调性和凸性。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些经济现象时,不排除有特殊的情况,但应该致力于研究一般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经济现象。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和前沿理论

(一)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运用

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提出了生产中存在X效率,即内部组织效率。他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消费者理论中。首先他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能成立。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种商品,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不是从消费的第一个微小单位就开始递减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目标数量。消费者家庭内部也存在着X效率,影响这消费者的决策。另外,他还认为消费者和企业员工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惯性势力,其需求对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够敏感的,因此需求曲线不是一根细线,而应是一条有一定厚度的宽带。

(二)微观和宏观领域相结合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5-02

当今《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多数采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观点,其理论主要综合了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一般均衡论和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一般从讲述GDP核算开始,然后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从宏观干预的角度分析两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研究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问题。由此可知,《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并非凯恩斯经济学的原貌,而是融合诸多经济流派的一种理论体系。因此,本文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简单地梳理,以期有助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和学习。

一、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并没有提出“凯恩斯定律”,这是相对于“萨伊定律”来说的。“萨伊定律”的核心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萨伊认为,由于供给能够自动地创造需求,所以,自由的市场经济总能达到充分就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生产过剩,然而1920年以来的大萧条使“萨伊定律”不攻自破。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流动偏好、资本边际效率等心理规律的存在,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过程、大量失业、经济增长缓慢等经济萧条的现象,因此必须进行宏观干预,以拉动需求、刺激供给。这就是凯恩斯的“需求刺激供给”。这在多数教科书中称为“凯恩斯定律”,其一般表达为: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总供给总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来满足社会总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无法理解凯恩斯定律,但如果结合大萧条的背景就容易认识其中的内涵。在经济大萧条时,大量生产要素闲置,在宏观干预下,最初总需求增加时,增加的供给不会产生价格上涨的压力,所以价格水平是不变的。这仅是大萧条时期的短期经济现象。随着总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要求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要素相对变得稀缺,会产生价格上涨的压力,总供给的价格水平就会上涨。

由此可知,凯恩斯定律所描述的内容仅是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一个短期经济现象,并不能代表经济发展的长期状态。

二、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具有不同内涵的凯恩斯经济学术语,在现代宏观经济的研究和教学中经常混淆,此处从凯恩斯原著的角度来考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消费倾向的定义。“消费倾向”是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核心名词,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定义为:“存在于Y(以工资单位计算的特定收入水平)和C(该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用χ来表示,于是C=

χ(Y)或C=W・χ(Y)。”其中,Y是以工资单位计算的由就业量(N)唯一决定的收入水平,C是以工资单位表示的消费量(C)。也就是说,消费倾向被定义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其实质是就业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在通常情况下,消费量取决于总收入量(二者都以工资单位计算)。”而且,消费量与收入量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心理规律:“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这就是说,如果用C代表消费量,用Y代表收入量(二者皆以工资单位计算),那么ΔC和ΔY就会有相同的正负号,但前者小于后者,即dC/dY为正值,但比值小于1。”

2.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是一还是二?凯恩斯在《通论》的第8章中明确定义“消费倾向”为一种函数关系,即C=χ(Y)或C=W・χ(Y);在此函数关系的基础上,“消费倾向”还表现出一种心理规律: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即0

在《通论》的第10章中,凯恩斯为了说明乘数理论而定义了“边际消费倾向”。他说:“人们有一种普遍心理:当整个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或减少时,社会的消费也会增加或减少,但后者的增加或减少不会像前者那样快,即ΔC和ΔY具有相同的符号,但ΔY>ΔC,其中,C为用工资单位计算的消费。这不过是重复了前面已建立过的命题。我们把dC/dY定义为边际消费倾向。”

以上的论述表明,“消费倾向”主要用于描述消费与收入之间稳定的函数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则主要描述消费增加量与引起消费增加的收入增加量的比例关系,前者的内涵明显大于后者。但在更多的时候,凯恩斯并不特别区分这两个概念。例如,他在《通论》第9章中写道:“在短期内消费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以工资单位计算)的变化,而不是取决于特定收入量下的消费倾向的变化。”

3.消费倾向与消费收入弹性。有的教科书中这样描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如果用C代表消费量,用Y代表收入量,那么“消费增加的速度”可表示为ΔC/C,“收入增加的速度”可表示为ΔY/Y,前者慢于后者即可表示为:ΔC/ΔY・Y/C

三、节俭悖论与“节俭悖论”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要解释“节约悖论”首先应分析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1.投资恒等于储蓄。凯恩斯在《通论》第3、6章讲解“有效需求理论”时,详细地讲解了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他说:“当就业增加时,总实际所得也要增加……当实际所得增加时,总消费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得那么多。所以如果整个就业量都用于满足消费需求的增加量,雇主们就要蒙受损失。因此,要维持一定的就业量,当前的投资量必须足以吸收在这个就业量下超过社会消费量的那部分总产量。”“超过社会消费量的那部分总产量”就是储蓄,投资等于储蓄。在《通论》第8章的结束部分,凯恩斯进一步说明动态中的投资与储蓄的平衡关系。如果当前储蓄较多,说明人们更加注重未来的消费,满足未来的消费就必须扩大当前的投资,投资和储蓄就会趋于相等;反之,如果当前储蓄较小,说明人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当前消费,可用于未来的投资资源就会减少,投资和储蓄也会趋于相等。总之,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投资和储蓄总会趋于相等的。

2.“节俭”降低收入的“悖论”。按照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如果y、c、α、β、s、i分别代表国民收入、消费、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储蓄、投资,消费函数为c=α+βy,储蓄函数为s=-α+(1-β)y。当投资(i)与储蓄(s)相等时,均衡的收入就会出现y=(α+i)/(1-β),其中,(1-β)称为边际储蓄倾向。节俭指人们更加偏爱储蓄,就是边际储蓄倾向较大。人们越节俭,(1-β)越大,则y=(α+i)/(1-β)越小,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但现实经济发展并非如此。二战后许多东方国家注重节俭,并没有出现所谓的“节俭悖论”,这被称为“‘节俭悖论’悖论”。

3.“‘节俭悖论’悖论”释疑。理解“节俭悖论”应从凯恩斯理论的产生背景入手。在大萧条时期,大量生产要素闲置,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急需扩大有效需求来刺激生产和供给。此时如果强调节俭的话,有效需求就会进一步下降,使经济更加萧条。

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多数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存在生产能力过剩,而是急需大量投资。投资有两个来源:一是经济体自身的积累;二是引进外资。经济体自身的积累就要提倡节俭,把当期产出节俭下来,作为下一期生产的资本。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都会提倡节俭以获得资本积累来完成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由此来看,凯恩斯的“节俭悖论”并不适用于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必须关注经济理论的原创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如此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现代宏观经济学综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乃至新宏观经济学等不同流派的观点,其中既有凯恩斯主义对古典主义的批判,也有凯恩斯主义左派与之间的争论,还有西方经济“滞涨”前后新兴经济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这些不同时代的经济理论,其间既存在继承关系,也存在颠覆关系。当这些观点放在一部教科书中,不仅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也会给研究者带来许多疑虑。如果能够结合某一理论观点产生的背景,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教学和学习必须结合经济大萧条的背景才能更加深入和理性。

参考文献: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10)

经济学始于亚里斯多德,中世纪时与道德和伦理学混杂在一起,亚当・斯密把它重新分离出来,瓦尔拉斯使它数学化,凯恩斯使它流行,萨缪尔森使它动态化。在17、18世纪,重商主义曾繁荣一时,重商主义造成的国内民众对需求的减少,这是重商主义所带来的一个缺点,重商主义的思想从不发达的经济方面来讲,需求方面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增加。在亚当・斯密那个世纪来说,从巴西来的金产量可以弥补从墨西哥来的银产量的不足,是促成了非常大的需求。亚当・斯密说:“消费就是需求的最终点。”亚当・斯密以及古典派经济学家推出的理论不是说消费是需求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是说消费产品的单一生产,如果没有消费,任何生产方面的需求都是没有意义的。

法国经济学家萨因在1802年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萨因理论,第一次把企业家精神提到了经济理论里边,并把它作为第四生产力。就是说在传统经济学里面,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力还有资本,但是包括马克思都没有把企业家因素考虑进去。在英文里边企业家是一个法文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萨因提出的企业家是用法文写的而不是用英文写的。比萨因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的一句话:“供求创造了需求”。萨因的理论总结出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精华,就是说长期的充分的就业,在研究消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要把他现在说的恩格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混为一谈,这是两个概念。欧内尔・恩格斯,他是消费理论的奠基人,1821年出生于德国,死于1896年,他也是恩格斯理论的创始人。当收入增加的时候,花费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会减少,这个是几个世纪以来得到证明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个是共同的常识。就拿狗来说吧,富人家的狗并不比穷人家的狗吃得多。并且从供求理论出现之后,许多研究消费的经济专家就在计算不同产品的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弹性的一个曲线。

消费经济学论文篇(11)

消费经济学发展评述及展望王裕国 (10)

学习和研究消费经济学的回顾与展望文启湘 (15)

略论尹世杰教授所创建的消费经济学何炼成 (16)

尹世杰教授对消费经济学创立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廖九如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经济学发展回顾蔡德容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辉煌 邝希聪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模式研究的演进与发展趋势宁军明 (26)

辛勤耕耘五十载,遍地桃李竞芬芳——庆祝文、届湘教授执教五十年张慧芳 (30)

《消费经济》2008年总目录 (94)

《消费经济》稿件规范 (F0003)

农业新阶段前后中国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较分析王树进 朱振亚 (31)

关于我国财政支出与个人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余宇新 (36)

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消费模式选择刘乐山 万秀丽 (39)

网络型产品的消费特征及其影响袁正 郑勇 (42)

基于顾客关系导向的营销创新策略研究姚刚 (46)

都市婚庆蜜月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及其开发对策研究——基于北京、杭州的实证比较赖斌 杨丽娟 (50)

试论休闲消费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韵有效路径申广斯 (54)

论日本江户时代的文化教育消费朱玲莉 (57)

药物消费合理化的时间模型构建周建大 陈晓红 李健 田勇泉 邓超 彭子晟 (62)

城市居民近郊生态旅游行为及意愿调查——以香港为例文彤 陈杰忻 (66)

武汉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特征分析潘顺安 (69)

基于关系生命周期的顾客忠诚形成机制研究 (73)

QS认证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艳秋 周星 (76)

手机短信广告的消费者态度实证研究曾晓洋 王艳芸 (81)

论德国法对信息社会下骚扰广告的规制——兼谈对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启示唐晋伟 (85)

直销交易消费者反悔权之实证研究詹庆 金励 刘晓 (90)

中国消费投资失衡的现状与危害述评房林 邹卫星 (3)

消费物价上涨背景下的低收入者财政补贴研究——基于2007与2006的比较分析黄洪 严红梅 (7)

最优人均消费增长率研究——兼论人口老龄化对最优人均消费增长率的影响王东海 袁芳英 (12)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何蒲明 黎东升 (15)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任志强 (19)

论中国食品安全管制效率:基于收益成本的分析周小梅 卢玲玲 (23)

我国饭店集团品牌国际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魏卫 陈雪钧 (27)

体验经济理念下提升会展产品消费价值的研究蔡梅良 (31)

消费导向下的品牌形象广告探析肖德荣 孙湘明 (35)

基于情感偏好的消费选择模型及现实解释朱红红 (38)

消费者网店感知对信任感和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王秀芝 吴清津 唐碧翠 (42)

中国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陈迅 袁海蔚 (47)

我国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动机分析金晓彤 陈艺妮 (51)

城市新移民住宅消费保障探析蔡德容 马赛男 (55)

基于市场势力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分析邬丽萍 鞠方 (59)

经济适用房合理价格测度研究傅鸿源 陈煜红 梁怀庆 (63)

汇率变化对美国旅华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柴海燕 (67)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张丽峰 (71)

浅析国外教育服务消费的特点瞿华 (75)

西方私立教育消费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一个理论评述宋光辉 (79)

大学生媒介消费偏向与媒介素养教育蒋建国 (83)

美国网上零售中消费者退货制度保护的经验与借鉴田毅 崔彬 (87)

国外消费者参考价格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评述常雪 (90)

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徐玲玲 吴林海 (93)

宅基地置换对上海市郊农民消费生活的影响分析张恩碧 徐杰 (3)

我国基础设施可持续消费研究石莎莎 史安娜 张鑫 张菊梅 (7)

我国居民医疗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胡玲丽 刘竞 (10)

中西部日用工业品消费市场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武汉汉正街市场和重庆朝天门市场为例鲁钊阳 李名杰 (13)

服务承诺的设计与实施王明明 (18)

绿色广告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分析孔德新 黎泽潮 (21)

基于节约型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完善刘巨钦 张军莲 (24)

大力打造和谐消费的责任体系陶开宇 (28)

网上书店顾客忠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颜爱民 田团 高超 (31)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消费者网上购物意愿研究尹世久 吴林海 杜丽丽 (35)

环保节能汽车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胡小军 周剑 张希良 (40)

自主创新水平与原产国对消费者考虑集的影响——来自上海消费者的实证分析王晓玉 张帅 (44)

基于移动商务的消费者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研究李志宏 李敏霞 (49)

不同服务补救措施对顾客情绪的影响郑丹 (52)

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屯溪老街为例余向洋 沙润 胡善风 程菻 (58)

大学生价格差别感受性研究黄英 李永鑫 (63)

大学生旅游动机及其激发——以浙江和云南部分高校的学生为例张金玲 (67)

保护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强化政府部门监管王启云 (72)

论产品召回制度中发展缺陷抗辩的排除吴祥佑 (77)

消费者自觉维权的经济学分析:一个福利溢出效应的视角喻开志 胡棋智 (82)

消费与投资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整合袁乐平 (86)

湖南省国民幸福指数NHI的统计测度与评价周四军 庄成杰 刘红 袁鹏 (90)

简析我国居民理财型消费行为李彦和 (94)

一本指导正确休闲的力作——评尹世杰教授的《闲暇消费论》黄铁苗 (96)

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结构的数量分析——基于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住户的微观消费数据刘毅 (3)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检验——基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实证分析田青 (7)

如何看待中国贫困人口的消费蒋南平 蒋若凡 (11)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现代农村物流业态变迁机理分析胡愈 (14)

广东居民食品安全消费的现实思考向常清 (18)

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潜力探讨姜惠芬 (21)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思考——以湘钢为例刘捷 (25)

构建我国生态消费模式的探讨钟芸香 (29)

论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基于借鉴美国消费信贷的视角谭燕芝 李兰 (33)

民间金融对农村消费的效用探讨文晖 (38)

消费信贷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湖南的实证曾令华 蔡洋萍 (41)

浅析我国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出路张绍焱 (45)

基于Credit Metrics模型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分析王文进 吴晓 (49)

论旅游消费的异化及其防范——基于消费主体的视角刘红梅 (53)

城市居民环城游憩满意度评价——以武汉市为例李江敏 丁黎明 李志飞 (56)

张家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研究伍卓 王良健 (60)

非营利服务消费的“市场”类型及其特性杨望成 (64)

现阶段房地产价格与消费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周建军 欧阳立鹏 (67)

牧户与农户住房消费行为比较分析潘建伟 冯玉龙 (71)

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刘畅 (75)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对医疗消费的影响研究李丹 (78)

政府支出、居民消费与私人投资三者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轶 许勇 (81)

准公共品实现消费和谐的基础及其定价机制曾广录 (85)

消费的环境外部性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许进杰 (89)

从消费经济学到消费生态学——对消费的一项扩展研究俞海山 (92)

发展闲暇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读《闲暇消费论》李宗茂 (96)

“消费与责任”理论研讨会发言与论文选登/也谈“消费与责任”詹来兵 (3)

做“消费与责任”的促进派瞿树林 (4)

加强社会责任 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尹世杰 (5)

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伍作法 (10)

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肖浩辉 (12)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和谐消费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廖九如 (15)

新阶段消费维权中政府应尽的责任及管理创新柳思维 (17)

消费与责任问题的交易费用分析李松龄 (19)

开创消费者责任意识和科学消费新阶段廖进中 (20)

政府公信力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龚志民 王薇薇 (21)

论消费者责任马伯钧 (22)

“消费与责任’’:对既往及未来维权年主题的一个解读——兼析作为“消费与责任"重要维度的消费者责任贺砾辉 何昀 (25)

消费需求扩张的制度变革路径:消费能力视角田学斌 (30)

中国社会流动中的新中间阶层消费需求变迁朱雨可 邹红 (34)

不确定性条件下民族贫困地区农民的预防性储蓄探析——以武陵山区为例彭秀丽 袁剑雄 (38)

我国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消费的现存障碍及对策探讨黄小平 唐力翔 (41)

农户信息服务支付能力分析及实证研究贺文慧 (45)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市场差异性实证分析郝辽钢 高充彦 贾建民 (49)

中国“银色”消费市场的特征及营销对策研究孙明贵 彭晓辉 (53)

从品牌危机事件看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再续罗蓉 李勇辉 (57)

大规模定制对服务产品顾客感知价值的驱动效应分析范钧 赵文斌 李靖华 (61)

女性消费与“她时代”的营销对策李先国 任锡源 (65)

试论符号消费视角下的企业品牌建设李园 (68)

原产地效应的分类研究张筱竹 (72)

我国不向阶层人群体育消费行为的比较研究陈芳 (75)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调查张越 (79)